阅读调控策略范文

2024-05-11

阅读调控策略范文(精选5篇)

阅读调控策略 第1篇

一、把握情感基调

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理清文章的思路,还要体会作者的情脉,把握好文章的感情基调。然后考虑如何让学生感知蕴含在文字中的作者的心声。尤其在新课开始时。首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种情感氛围,形成与课文情调相一致的情感气氛,激起情感的波澜。可以用优美的音乐把学生带进美妙的童话世界,用情感的导语拉开故事的序幕,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开启孩子的心扉。为深入学习课文铺设一条情感之路。

二、引导情感体验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教材中的许多文章都饱含着作者的真挚感情,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去体验那些渗透于字里行间的隐隐情愫,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不仅是小学语文课渗透思想教育的手段,也是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的需要。

例如,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关心女佣阿三”这一段,有这么几句话:“阿三是工人的妻子。她丈夫失了业,她愁得两只眼睛起了蒙,看东西不清楚,模模糊糊隔着雾……”这几句看起来十分平常。似乎是“闲笔”。有位教师在教学中组织了这样一个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按理说,出钱雇佣人,自然是让人为自己服务,那么就应该雇一个身体健康的人,而鲁迅先生为什么要雇佣阿三这样的人呢?学生很快从课文中找到答案———是为了照顾阿三,因为她丈夫失了业,家里生活困难。这时教师又因势利导地讲述:是的,鲁迅先生并不完全把阿三当作佣人看待,反倒处处关心她。现在让我们听听阿三是怎样对周华说的———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了“周先生自己病得厉害……不叫我干重活”这段阿三的话。上述教学片断,教师抓住了情感的诱发点,在情感基调的统摄下,揣摩词句的含义,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学生经历了两个心理过程:一是认知发展过程,二是情感发展过程,在两个过程的作用下,学生得到了较深的情感体验,井在积极的情感熏陶下,促进了学习情绪的高涨。

三、进入角色,情化自己

课堂教学调控策略之课堂评价 第2篇

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心理学认为,人的任何认知活动总是伴随着情感,是在情感的影响下进行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被赏识的渴望。在课堂上,教师用真诚的微笑,友善的目光,亲切的赞语,热情的鼓励来营造和谐热烈的教学氛围,不仅能唤起学生积极的情绪,激励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也能更好的激励他们的质疑与探索精神。因而,它要求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必须是发自内心、充满真情的。往往当一堂课结束后,会听到学生们津津乐道的不是学到多少知识,而是老师评价他们的话语。因此,教师的评价是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的催化剂,教师应不断丰富评价形式,发挥评价实效。

一、评价的内容与方法应多样化。

在课堂上,教师要抓住每一个可能的机会帮助学生提高自尊和自信,鼓励学生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以多种方式来实施激励性评价。

1、即时性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即时的评点,能让学生对自己的表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我们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即时评价。

2、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源动力。在学习过程中,安排一点时间让学生尝试评价自我,使学生对自己的表现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意识,促进自主发展。

3、生生互评:学生之间开展评价是进行沟通交流的良好方式。教师应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集体的力量和智慧,让学生参与同学互评,通过评价互相促进。

4、师生互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推进教学进程的重要手段。通过教师的评价引导学生关注课堂学习的过程,关注同伴的学习行为,有利于学生逐步养成主动参与评价的意识。学生对老师的评价,老师与学生互换角色,教师处在学生的地位上听学生评价,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管理的实效性。

二、评价应恰如其分。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虽然愿意积极参与其中,甚至愿意展示自己,但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担心自己不能完全理解所学的内容,害怕自己出错招来同学们的嘲笑。因而,学生的注意力总是关注回答问题的对与错,处于一种非常紧张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就应运用随机应变的教育机智,根据其具体情况给以恰如其分的激励性评价,使学生获得安全的感觉,获得情感的补偿,获得自信的力量,获得取胜的勇气。

小学语文课堂调控策略初探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调控 策略

课上得好不好,不仅和教师的备课有关,还与教师对课堂的调控有关,积极有效的课堂调控是保证教师顺利上课的前提。《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端正教学思想,正确处理好文字运用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的关系,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课内和课外的关系,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注意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为此,广大教师必须要具备一定的课堂调控能力。

一、课堂调控的涵义

课堂调控是指“教师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对学生行为和教师自身行为进行有意识地引导、约束和调控”。课堂调控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按照控制的人员的数量,可分为对个体的控制和对全班的控制;二是按控制的手段可分为硬控制和软控制;三是按控制的实现途径可分为积极控制和消极控制。

二、小学语文课堂调控策略

从课堂调控的涵义中可以知道,调控的策略有许多,下面我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课堂的调控。

(一)把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落到实处

教学设计是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的规划、安排和决策,是至关重要的。下面以笔者的一份教学设计为例来谈谈教学设计的调控策略。

运用谈话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我在教授《画杨桃》这篇课文时所运用的方法。在课堂的开始,我首先提问:“同学们看我手里拿的是什么?对,是我们很熟悉的杨桃。一种可口的水果。除此之外,你们知道杨桃生长在哪里吗?下面就让我们看一下教学课件,真令人陶醉(展示图画)。我们这节课的主题就是杨桃。”紧接着,我让学生观察我手中的杨桃,让学生回答自己所看到的杨桃的形状,并画出所看到的杨桃的样子,然后给学生2分钟时间来进行小组讨论。

又如,在教学《卖木雕的少年》时,我组织学生亲自去制作一个小型的木雕,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去感知课文的深刻含义。首先,制作木雕。我发给学生材料,制作木雕。第一步,刻;第二步,弯(注意不要弯坏);第三步,修(修得要仔细)。其次,学生命名并说出命名的原因,然后美化一下自己的木雕,比如,在木雕上写上命名,或给木雕涂上颜色。再次,夸木雕。我让学生举起自己的木雕让大家看看,让学生夸夸自己的木雕。

总之,教学设计的调控策略就在于把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落到实处,让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有据可依。

(二)掌握好教学思路,把握好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的调控是比较难的,小学生的注意力不易集中,教师要想上好一堂课必须掌握好教学思路,把握好教学时间。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主要是教师的讲解,因此教师要掌控节奏,使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比如,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将课堂教学环节串联起来。在讲授《妈妈的账单》时,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接着提出两个简单的问题,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媽妈的账单中欠款”的意思是什么?学生会回答:“我”替妈妈做了一些事,并列出了我所做的事情和要得到的报酬,妈妈也同样列出了养我的账单,却没有要钱。“妈妈的账单中欠款”意思是说妈妈给儿子的爱是不要钱的。接下来,我抛出第二个问题:你是怎么看待妈妈对孩子的爱的?找出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学生会回答:妈妈养育孩子十年不要钱,教育孩子也不要钱,可以看出妈妈对孩子的爱。文中的句子写到:“彼得欠他的母亲如下款项:为在她家里过的十年幸福生活0芬尼,为他十年中的吃喝0芬尼,为在他生病时的护理0芬尼,为他一直有一个慈爱的母亲0芬尼。”这些都可以体现出母爱的无私、伟大。本文教学主要是以问题来驱动或调控课堂的教学节奏的,这样有益于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有益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进行激励性的评价,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教学评价也是影响课堂调控的重要环节,作为一线的教育者,我们都知道,赏识教育和激励教育是我们所推崇的。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积极予以评价。

例如,在一次小学语文公开课中,我有幸成为一名观察员,当时我的任务就是观察一个学生小组的学生行为。当教师提第一个问题的时候:读一读,大胆推测一下,为什么叫《父亲的菜园》?我观察的这组学生有6个人,其中四人举手了,但是教师没让这组的学生回答。当教师第二次提问时,依然是有四个人举手,但是教师依然没让这组学生回答。当教师第三次提问时,机会终于来了,但是回答问题的学生没答出要点,只是把前面学生的答案复述了一遍:当暴雨冲走泥土后,父亲一筐筐挑土,靠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块新菜园。因此,教师也没给予评价,只是说了一句:“坐下。”当教师第四次提问时,这组学生只剩下一个学生举手了,而其他的几个学生有的在小声嘀咕,有的低着头。由此可见,教师的关注和评价是多么重要。试想,如果是一节常态课,这些被忽略的学生就会慢慢地由举手回答问题变成课堂问题的制造者,那样,必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做好小学语文课堂调控,需要教师把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落到实处,掌握好教学思路,把握好教学时间,并且进行积极的教学评价,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调控课堂。

参考文献:

[1]刘海娇,黄丽祥.对小学语文课堂调控的几点思考[J].教育科学,2014(11).

[2]邵侠.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调控策略[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12)

数学课堂小组讨论的调控策略 第4篇

关键词: 小组合作 调控原则 调控策略

一、小组调控时应遵循的原则

(一)同组异质,活而有序

1.同组异质。班级中的学生无论是接受能力、表达能力、理解能力还是心理都是不同的,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在学生分组时不能单纯采取兴趣分组、自主分组的方法,还要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微调,考虑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做到扬长避短,使小组中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达到结构的合理性。

2.角色轮换。小组活动效果如何发挥到极致?这需要每位学生将自己的角色发挥到极致,明确自己的分工和责任。小组中综合能力强的学生担任组长,责任是活动分工,起到检查督促的作用。记录员、汇报员可以是动态的,角色可以是转变的,这样不仅使学生拥有活动热情,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还可以体现公平参与的原则。

(二)共同发展的原则

1.参与度。英国文豪萧伯纳说得好:“一个苹果和一个苹果交换,得到的是一个苹果,而一个思想和一个思想交换,得到是两个,甚至更多。”想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所收获,首先就要使学生都能参与到合作中,只有学生让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参与了学习、讨论、交流的全过程,学习才是有效的。这就要求在小组合作前,学生要明确活动的要求和目的,老师在布置任务时要清晰、明了,使学生便于操作。活动时责任到人,各司其职,不能让一部分优等生主宰课堂,无形中替代应该由其他学生完成的工作。

2.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在数学课堂上学生的差异还是很明显的,为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教师要和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常与优等生探讨自主学习方法,明确奋斗目标;常与中等生交流经验,树立自信心,引发好胜心;常与学困生沟通学习方法,让他们知道老师一直是关注他们的。此外,还要给小组成员公平的发言机会,可以采取轮流汇报法,每人一题汇报法,在这种小小的压力下,树立学习主人翁的意识。

(三)合作意识

1.评价和奖赏重整体、轻个体。老师在听取小组合作时,经常会说“你回答得真好!”等评价语言,这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经常走入误区:教师在小组合作时往往把评价和奖赏过多地放在学生个体上,从而忽略小组整体的发展。因此,从老师层面上讲,在关注个体的同时还要关注小组整体的水平。

2.建立合理评价制度。课堂评价是师生交流的有效方式,它不仅是某个环节的终结,更重要的是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望。比如:可以采用记分制,小组内比赛,也可以是组与组之间比赛。“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对于小组学习的调控需要老师灵活、机智地对待,才能使这种学习方式达到高效。

二、调控小组合作学习的途径

(一)积极介入——全面关注

教师应对小组讨论活动进行恰当的指导和调控,讨论前,合理分配小组成员并明确其职责。在小组里设立不同的角色,如组长、记录员、口头报告员、监督员等,承担不同的义务和责任,而且不同的角色必须经常轮换,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才能有效避免“搭便车”的现象,避免课堂讨论沦落为教师的“一言堂”或教师与少数精英学生的“对话”,课堂中实施的讨论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二)定向发言——关注弱势群体

1.角色轮换。小组活动效果如何发挥到极致?这需要每位学生将自己的角色发挥到极致,明确分工,明确自己的责任。小组中综合能力强的学生担任组长,责任是活动分工、起到检查督促的作用。记录员、汇报员可以是动态的,角色可以是转换的,这样不仅使学生拥有活动的热情,提高合作学习兴趣,还可以体现公平参与的原则。

2.公平发言。现在的课堂中随时能够看到孩子们热情洋溢的发言,但也能看到一节课一次也没有举手的学生。这些学生在小组中处于被忽略的状态,为了刺激优等生关注这些学生,主动帮助这些学生,我采取了小组积分制,每个学生都要站起来回答问题,回答对的才能加分。这种组中评比、组间评比的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热情,而原来弱势群体的一些回答经常让老师大吃一惊,忍不住为他们喝彩。

(三)因势利导——调控外部环境

1.三四围坐。根据调查,学讲课堂中小组活动时采取的大多是“围坐”,现在班级中大多是一人一桌的小桌型,这种桌子更适合三人组或四人组的围坐,在摆放时更方便,不会出现学生不面向黑板的现象,杜绝学生产生斜视、颈椎弯曲的危险,受到老师和学生的欢迎。

2.操作材料位置的调控。在进行平行四邊形和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我发现许多学生在进行小组活动时,习惯将操作材料放在书上、簿本上,或放在非常靠近自己的桌面完成操作活动,这导致在小组交流时拼成的图形已经不成型,还要再重新摆一摆。针对这种现象,强调学生在操作时就将材料放在桌子的中间完成,便于学生观察和比较。

(四)旁征博引——关注学生的反馈

1.在适当的时候引入数学语言。数学语言是一种由数学符号、数学术语和经过改造的自然语言组成的科学语言,是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知识本身具有严密性、科学性,没有含糊不清的词汇。这种语言是学生通过自学所不能掌握的。比如:学习圆心、半径、直径的定义时,根据书中给的定义是没有办法理解“圆内、圆上、圆外”的含义的,需要老师在学生汇报自学成果时引出这些知识点。

2.用自己的话表达一致的意见。这里的小组活动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全程自主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采用自主学、合作学、质疑学、“讲出来”、“教别人”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对学生的语言输出要求比较高,首先要能够综合全组学生的意见,其次语言的表达要使别人能够听懂,注重语言输出的完整性。

参考文献:

网络舆论的负面效应及调控策略 第5篇

关健词:网络舆论 效应 调控

舆论是“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调查统计,截至2005年4月底,中国网民数量突破1亿,达到1.002亿人。网络正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网络因其系统的开放性与全球性、信息的广容性与集成性、以及传递方式的交互性等特点,它已成为舆论反映和形成的重要载体,并成为当前我国舆论宣传的一块重要阵地。网络舆论具有舆论的本质属性。它是公众(指网民)以网络为平台,通过网络语言或其他方式对某些公共事务发表意见的特殊舆论形式。网络舆论因为融入了互联网海量的信息,较强的针对性、互动性和高新技术支持等新的元素从不同程度造成了它形成的难以调控性,此外,网络舆论主体的泛化和分散,网络舆论内容的丰富和复杂都使网络舆论控制变得难以操作。在全新的网络舆论传播环境中,如何整合各种力量以减小网络舆论的负面效应,引导网络舆论健康发展,政府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提及的政府是一个广义上的概念,主要指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新闻宣传和网络主管部门及相关组织。

一、网络舆论的负面效应

网上的舆论阵地通常由EMAIL、BBS、ICQ、BLOG所构成,在我国国内网络舆论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手段实现:论坛(BBS)和新闻跟帖,前一种又可分为网站论坛和论坛网站。网络媒体的兴起使得网民有了自由发表意见的平台,事实也证明,网络舆论已在现实中展示了强大的力量,但它的一系列负面效应不容忽视。比如隐私披露、谣言惑众、偏激和非理性、政治渗透等。中国社科院闵大洪教授说“中国网络舆论有两个值得注意的倾向:对外表现为网络民族主义;对内表现为网络批判现实主义”。[1] 网络舆论的这两种倾向在实践中表现为多种形式。

(一)网络色情问题

受利益驱动,一些商业网站在引导网络舆论发展的过程中,重经济利益,轻社会责任感,甚至明目张胆地做起违反道德和法律的勾当。比如一些商业网站传播、出售各种形式的色情信息,败坏了社会风气,毒害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等。

由于我国法律不健全,行业主管部门的管理缺位,一些色情行业“网上谈条件、网下作交易”已成为公开的秘密。我国青年网络研究者王吉鹏认为,网络色情化倾向与色情问题,既是一个老问题和全球性的通病,也是当前网络舆论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不但中国解决起来很难,在监管制度、法律规范很好的国家如新加波、德国等,也都面临着和我们一样的困境。[2]

(二)谣言惑众

网络谣言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某些网络媒体的报道不准确或者因报道角度不同,造成网民理解错位,形成与事实相距很远的谣言。二是某些网名对BBS上的一些道听途说改编之后形成新的谣言。而这些谣言在得到澄清之前,会逐渐引发出新的倾向性更加鲜明的网络舆论,越来越偏离于事件的真相。突发事件发生之时往往也是网络谣言活跃之际。据统计,非典时期仅北京、广东、河北等17个省市公安机关在一个多月之内查处的借非典问题利用互联网、手机短信制造并传播非典谣言的案件就有107起,依法刑事拘留12人,治安拘留33人,罚款20人,行政警告25人,批评教育24人。[3]

(三) 谩骂攻击性观点和意见占据较大比例

网络传播既解放了普通大众话语权,更激发了人们想说敢说的欲望。与此同时,网络舆论主体匿名性和身份的虚拟性使网民对他人的攻击和谩骂成为一种可能。这种谩骂和攻击在一些访问量很大的商业网站新闻后面的留言里常常出现。在很多论坛里,直截了当的情绪发泄,偏激的语言,甚至谩骂十分常见,而理性分析和冷静讨论则十分缺乏。因多种因素影响,网络舆论内容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舆论导向不明,而且往往感性多于理性,带有很强的群体盲从性。应该指出,这些表现会使民族主义剑走偏锋,会使网络舆论批判现实的影响力大打折扣,甚至产生反作用。

(四)网络侵权问题

这里提及的侵权主要是指网络舆论侵害公民的名誉权和隐私权。网络本身虽然具备新闻出版的一些特征,具有信息交换与获得的途径,但本身却是信息纪录的缺失者。网络的写作和发言没有传统媒体的监管体系,而所属网站在现有条件下又很难扮演传统媒体的审查职能,加之一些网站经营者受利益驱使,忽视社会责任感,披露公民的隐私成为眼球经济的重要动力源,而这种隐私的披露往往都建立在对臆测丑闻的曝光上,各类明星是被“关照”最多,由此引发的侵权官司时有发生。

(五)政治渗透

网络媒体作为国家管理的一种意识形态工具应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这种维护国家利益的行为对外主要防止政治渗透,保护民族独立、国家独立。千龙网曾发表一篇署名蒲红果的文章《美日高薪雇用“网络特务”占领BBS专事反华调查》,文章说美国、日本雇用网络写手占领全球中文BBS,专事张贴“诬蔑、攻击中国的文章和真假消息”。不管文章所述是否准确,但这一事件的发生至少从一个方面提醒我们,网络舆论客观上存在着被某些别有用心的国家用来攻击我国政府并对其进行政治渗透的可能,它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警惕。

二、网络舆论的调控策略

网络舆论的最大特点是受众主体地位的确立。受众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又是信息发布的主体,它使社会大众包括社会弱势群体的声音得以传递甚至放大。网络舆论赋予公民某种话语权的同时因其时间和空间上的广泛性、形成和反应的快速性、传播的自由性等特点它的负面功能日益显现。为了排除不适当言论、集中社会舆论以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对网络舆论实行适当有效的调控完全有必要。控制研究是传播学研究中考察和分析各种制度和非制度因素在传播活动作用的重要领域。网络舆论控制的研究实际上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考察网络的外部环境对网络舆论的控制和影响;二是考察网络的内部环境对网络言论传播活动的制约。而本文所要论述的主要是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对网络舆论所进行的宏观调控。

(一)制定和完善配套的互联网管理法规

互联网站要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这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要求。法律具有强制性,是规范网络行为的重要手段。为了改变原先被动的围堵局面,我国政府从2000年9月开始陆续出台了4个重要的网络信息管理法规,对提供网络信息服务的机构资格、审批程序、运营场所进行了一系列的限制。2000年月1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大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规定了15种可以构成犯罪的互联网行为。[4] 相关部门在执行现有的法律规范的基础上必须加大我国网站立法的力度,培养适量的网络执法人员,使网站和网上舆论的监管做到“有法可依”。对于那些发布不良言论、谣言惑众(如利用互联网造谣、泄露国家机密、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挑起民族仇恨、散布色情淫秽、联络邪教成员等)的网站或个人,执法部门必须加以严惩。从法律环节遏制有害信息的传播,提升网民的文化品味。

(二)强化网络舆论行政监控机构

宣传、公安、电信等部门应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加强对互联网的运行安全和信息安全的宣传教育,依法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防范和制止利用互联网制造和传播各种有害信息,为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对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各种新情况新文化的研究,建立健全必要的法律法规,理顺行业监管体系。2004年,国务院新闻办网络新闻管理局成立,负责统筹协调全国互联网新闻宣传工作。此后各级政府新闻办也陆续成立了相关机构,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管理体制。2000年底公安部“公共信息网络监察局”成立,我国在网络监察队伍建设方面向前迈出一大步。全国各地省一级公安厅(局)组建了公共网络信息监察处,他们负责监控、分析发表在本地局域网或连接国际互联网上的舆论内容,打击网络犯罪、阻止有害信息的传播等。

(三) 监控敌对网站,利用技术手段过滤不良信息

面对敌对舆论和不良信息的大量涌入,我国政府最初的办法是查封一些敌对的海外中文论坛和新闻网站,封堵部分免费论坛和国际性英文网站。由于某些免费论坛提供者使用海外代理服务器,可以使网民绕过封锁访问网站,因此,代理服务器一旦公开也在被封堵之列。在此背景下,利用技术手段过滤不良信息是政府对网络舆论进行调控的另一种重要手段。人民网“强国论坛”与新华网“发展论坛”等网站实行定时开放、版主全职管理模式,数名全日制专职版主负责对所有用户发言(俗称“帖子”)进行及时审核。通过不断摸索,人民网“强国论坛”为网络论坛的舆论引导提供了不少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比如将论坛分为“深水区”和“浅水区”以适应不同的网民,利用深水区的紧与浅水区的松对论坛进行张驰有道的管理;每到发生国内外重大事件或社情民意集中时强国论坛都会请来有关政府官员、相关专家学者及当事人做嘉宾访谈,用主流、权威的声音占领论坛,整合、梳理论坛上杂乱无章的信息,在与网民互动交流中引导舆论。

(四)加强重点新闻网站建设, 提升舆论引导水平

重点新闻网站凭借其政策信息优势,不失为网民最信任的网络媒体之一。随着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向前推进,以人民网、新华网、央视国际为代表的重点新闻网站在政务信息公开、满足公众的知情权等方面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这些网站在网络舆论引导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某些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时包括这些网站在内的主流声音的缺失,给网络谣言的滋生和快速传播提供了机会。而谣言的泛滥不仅影响到相关人员的个人形象,势必也会影响到党和政府的形象。我国政府要在资金、政策上对这些重点网站给予扶持,形成一支政府管得住、网民信得过的主流网络媒体,把它们作为实现对网络舆论进行监督与控制的重要平台。相关部门要与这些网站建立畅通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重大事件发生时争取在第一时间让网民得知事实真相,同时让他们看到权威人士的相关评论,进而使他们形成一种思维定势——看新闻、读评论、找重点新闻网站。此外它们还应及时掌握舆情动向,对公众解疑释惑,让谣言止于信息公开。

(五)整合传统新闻媒体的优点,强化超文本链接

传统的新闻媒体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技术和一些成功的经验。因此,网络媒体可以整合传统媒体的一些特点,优势互补,提高网络舆论引导水平。由于网络舆论形成的偶然性以及传播的快速和广泛,舆论引导者及时做出反应的同时也可采用传统媒体的深度报道、专题报道等形式,深化对新闻事件的报道,增加信息的透明度,防患于未然。在当前传统媒体纷纷丰富自已传播形态之时,网络媒体要想提升自已的舆论引导水平,就必须以真实为基石,充分利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超链接,打造网络舆论的独特魅力。我国国内多数网站的帖子里文字占绝大多数,图片、视频、音频等超链接很少,显得文本过于单一,个性不强,吸引力弱。计算机技术和相关软件的开发为论坛的超文本链接提供了充分的技术支撑。网络编辑在操作过程中加强超文本链接,集纳网络媒体的多媒体表现形式,不仅能提高网络网舆论的视听效果,而且能提升网络舆论的可信度和影响力。

总的来说,网络舆论调控是执政者对网络舆论传播的宏观管理,是政府行为。其目的在于对新闻宣传超越或背离预期目的行为加以约束和调节。它的特点在于引导、规范。科学的社会学研究表明,对网络舆论传播全过程进行有序的调控是社会管理的一部分,政府调控得当不仅能实现对社会的有效控制,维持既定的秩序,使社会按既定的方式运行,而且能激发公众的创造力与民族凝聚力,为社会发展注入活力。令人欣喜的是,网络舆论调控已被我国各级政府相关机构重视并提上议事日程,我们有理由相信它在经过合理调控之后一定会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征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注释:

[1] 闵大洪《青年记者》2004年10月23 日

[2] 李良荣 《新闻学导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10月第1版 第47页

[3] 杨桃源、韩冰洁、苗俊杰 《网络舆论期待理性深入》 传媒资讯网2004年2月25 日

上一篇:荣格心理学下一篇:入科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