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影响范文

2024-05-04

业绩影响范文(精选12篇)

业绩影响 第1篇

关键词:业绩,上市公司,金融

一、引言

作为预测性信息的一种, 业绩预告信息对于市场参与者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他可以可以帮助上市公司减轻被诉讼的风险, 可以帮助分析师进一步的修正其预测结果。利用预测信息, 投资者可以更加清晰的了解公司的经营情况。然而以上这些有利作用的发挥需要依赖于业绩预告信息的质量。业绩预告信息质量越高, 这些有利作用就发挥得越充分, 对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也就越有利。然而,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业绩预告信息质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会对投资者业绩预告信息的理解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甚至有可能对投资者的选择做出错误的引导。对于上市公司而言, 一旦实际利润低于预测数值, 其股价的在实际盈余披露日的波动会大于不披露时的波动。除此之外为了迎合之前所作出的预测, 管理者也有可能会进行盈余管理, 进而损坏盈余质量。

目前关于业绩预告信息质量的影响因素, 学者已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 公司治理结构以及外部环境都会对业绩预告信息的质量造成影响。接下来笔者将从准确性、精确性两个角度进行阐述。

二、业绩预告信息的准确性

准确性对于业绩预告信息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罗玫等研究表明上市公司以前年度的业绩预告信息准确性会直接影响到投资者是否信任当期的业绩预告。极端的情况下, 不准确的业绩预告可能会招致行政处罚或者是法律诉讼。

关于业绩预告信息准确性影响因素的研究, 国外的研究起步较早。Chen等研究了非执行董事对于业绩预告信息准确性的影响, 研究发现非执行董事的数量越多时, 上市公司披露的业绩预告信息就越准确。N.J.Gonedes等研究了公司所属行业对于上市公司业绩预告信息准确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公司所处行业确实会对信息准确性造成影响。Lang等研究了外部跟踪分析师数量对于信息准确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当对上市公司进行跟踪的分析师越多时, 该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就越准确。

我国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 但经过多年的发展也积累了大量的研究结果。王攀娜等以创业板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探索高管持股对于业绩预告信息准确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高管持股比例的提升并不能使信息的准确性有所提升。张馨艺等以机构投资者持股为研究对象, 研究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于业绩预告信息准确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能够显著降低预测误差并且能够有效地控制业绩预告当中的保守和激进倾向, 因此机构持股比例越大, 业绩预告信息也就越准确。同时在研究当中作者还发现国有控股公司拥有比较明显的保守特征。

三、业绩预告信息精确性

关于影响业绩预告信息精确性的因素, 国外的研究起步较早。Jensen等以美国上市公司业绩预告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 研究发现如果当年的实际盈利结果能够向投资者传递好消息时, 公司管理层所发布的区间预测信息就会比外部分析师以及投资者的预期更窄。Baginski等的研究表明, 对上市公司进行跟踪的分析师越多, 精确性也就越高。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是因为投资者比较需求公司的私有信息, 为满足投资者的信息需求, 分析师对上市公司进行了跟踪预测。

国内的研究起步较晚, 但也有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胡威等A股上市公司为例探究了精确性的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公司规模、预测期限长度、盈余波动程度、公司投资机会、盈余管理动机以及机构持股比例与盈利预测信息精确性呈负相关关系, 分析师跟踪的数量则与业绩预告信息精确性呈正相关关系。宋琛等研究了审计师意见对于精确性的影响, 如果上市公司在上年被审计师出具了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 那么本年度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精确性就会降低, 且不同的类型具有不同的影响程度。

四、总结与研究展望

作为现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一种补充, 业绩预告披露制度能够弥补定期财务信息披露不及时不相关的缺点, 众多的研究表明公司的治理情况和外部的制度环境都会对其造成影响。作为一种事前披露的预测性信息, 其信息具有一定的时效性, 越早披露的信息对于他投资者和分析师越有用, 两者能够根据披露的信息及早的作出决策。然而笔者在总结相关文献时发现少有学者对此进行研究, 这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随着行为金融学的发展, 学者们发现管理者所作出的决策并不一定遵循理性的原则, 决策制定的过程中同样会受到非理性因素的影响。目前研究影响业绩预告信息质量的因素当中少有涉及非理性因素的, 这同样是我们未来的一个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Hirst D E, Koonce L, Venkataraman S.Management Earnings Forecasts:A R eview and Framework[J].Accounting Horizons, 2008.22 (3) :315-338.

[2]李馨子, 肖土盛.管理层业绩预告有助于分析师盈余预测修正吗[J].南开管理评论, 2015. (02) :30-38.

[3]罗玫, 宋云玲.中国股市的业绩预告可信吗?[J].金融研究, 2012. (09) :168-180.

[4]Chen C J P, Jaggi B.Association between independent non-executive directors, family control and financial disclosures in Hong Kong[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 2000.19 (4-5) :285-310.

[5]Gonedes N J, Dopuch N, Penman S H.Disclosure Rules, Information-Production, and Capital Market Equilibrium:The Case of Forecast Disclosure Rule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76.14 (1) :89.

[6]Lang M H, Lundholm R J.Corporate Disclosure Policy and Analyst Behavior[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1998.71 (4) :467-492.

[7]王攀娜, 王仲兵.高管持股、成长性与业绩预告的精确度和准确性--基于创业板上市公司2010-2011年的经验数据[J].中国注册会计师, 2014. (08) :77-81.

[8]张馨艺.最终控制人、机构投资者与信息披露选择--基于业绩预告的视角[J].科学决策, 2015. (04) :35-50.

[9]Jensen T, Plumlee M.Understanding the Role of Management Earnings Forecast R ange[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13.

[10]Baginski S P, Hassell J M.Determinants of Management Forecast Precision[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1997.72 (2) :303-312.

[11]胡威.管理层盈利预测精确度影响因素及其经济后果研究--来自中国A股市场的经验证据[J].财经问题研究, 2011. (11) :67-74.

工作满意度对业绩的影响 第2篇

发布时间:2004-5-11 8:32:00 文章出处:本站整理

摘自:浙江工人日报 作者: 杨永祥

关键词:态度、奖励、报酬、激励、相关性

员工的工作满意程度或工作态度对组织的绩效有没有影响、影响的张力到底有多大?

员工对工作或岗位的态度,通常称之为工作满意感。它实际上是特定工作态度的集合并同工作的不同方面相关。它既反映了个人对工作所具有的总的情感的程度,也是一个人对其工作的不同侧面的平均态度或总的态度。工作满意度的衍射

一个人的工作满意度高,对工作可能持积极的态度。因此,一些行为科学家和心理学家确信,一定的态度能够导致可能预见的行为。比如,单位的一个同事,特别是领导很赏识你,平时你们工作相互间的合作协调就会好些,工作会做得更顺利圆满些。

如果认为个体的行为与态度能保持一致,那么借此可以推论:“工作满意导致业绩良好”,其逻辑关系可以表示为:

良好的人际关系→高工作满意→高绩效

然而,现实中,工作满意与工作行为之间的关系要比想象复杂得多。如员工在组织内的人际关系良好,工作满意度也较高,工作满意和工作业绩的关系也是积极正面的,但由于自身的知识、技能、经验等原因,他个人的业绩并不是很高。因此,“工作满意导致业绩良好”的命题在许多情况下是不成立的。

在更多情况下,工作满意导致高绩效的原因和结果正好相反,是“业绩良好导致工作满意”,其逻辑关系是:

高绩效→高报酬→高工作满意

在实践中也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如果你的工作效率高,业绩好,你会从内心感觉良好;如果组织要进行奖励,较好的业绩使你获得的报酬也高,同时也增加了晋升的可能性。反过来,这些获得又会提高你对工作的满意度。在这里,联系绩效和工作满意的中间变量主要是报酬,从实用的观点来看,多数管理者也喜欢让效率高的员工满意,给他们高报酬。

但现实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员工工作效率高,绩效也好,但并不一定能取得高报酬。主要原因是一个组织的报酬体系和制度的问题。如果报酬制度设置的不科学、不合理,一个高效率的员工有时并不一定能取得与之付出相对应的高报酬。这种情况的产生,使高效率和工作满意之间出现落差,相关性大大减弱,从而导致了员工对工作的不满意。

另一方面,高报酬是否一定会产生高的工作满意度?报酬只是影响工作满意的一个因素,另外还有工作本身、个人发展、人际关系等因素也影响着一个人的工作满意度。现实中,我们也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一个员工无论从组织内部、行业、社会上来看,其薪资报酬都是高的,但他对自己的工作还是不满意,牢骚满腹,想尽办法要跳槽。这里,仅仅用高报酬导致高工作满意就有点解释不通了。

根据以上分析,“工作满意导致业绩良好”和“业绩良好导致工作满意”的立论虽然不成立,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工作满意度对工作业绩的影响是存在的。那么,哪些工作态度对工作业绩有影响?这种影响的相关程度又如何呢?

满意度和业绩间的干扰

不可否认,一些工作态度会对业绩会产生影响,而另一些则没有或影响很小。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曾提出工作满意度与生产效率之间的“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被称为“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所作的假设:只有一部分工作特征和特性能够引发工作满意感,称之为“激励因素”。包括:成就、认可、工作本身、责任以及发展等。员工如工作富有成就感、成绩得到他人认可、工作本身富有挑战性、有职务上的责任感和个人发展的可能性,在工作中就会产生满意或良好的感觉,进而促进业绩的提升。而激励因素以外的其他工作因素则是防止不满意感,称之为“保健因素”。包括:公司发展方向、行政管理、技术管理、薪资、资金、工作条件以及人际关系等,这些因素能使员工在工作中产生不满意或厌恶的感觉。这部分因素如缺乏了,会使人产生很大的不满意感,但有了它也不会使人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

在工作中,个体会同时感觉到满意与不满意的存在,从而减弱了满意度与绩效的相关性。有研究表明,满意度与生产率的相关系数是0.14,这意味着员工满意度解释产出不到2%的变异。

为什么工作满意度和业绩之间存在如此低的相关性?

工作满意实质上是个体对工作的一种态度。作为态度,它有三个要素构成:认知、情感和意向。态度能影响行为,一般态度可较好地预测一般行为,但态度往往受到现实中其他因素的影响干扰,使之成为特殊的态度。特殊态度最强烈地与特殊行为相关。如你对自己的工作岗位并不满意,但又没其他地方可去,而你又很需要这份收入。为了保住这份工作,你对工作也许会主动积极。这可部分解释为什么态度和行为的相关经常是脱离的。

工作满意度(工作态度)能影响工作行为,但态度不是行为本身。只有工作行为的实施,才能产生具体的绩效。在工作满意、工作行为和绩效的关系中,工作满意度很少直接作用影响绩效,往往需通过中介———工作行为来实现。影响工作行为的因素有很多,有的和工作满意度有关,有的却不受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如需求、奖励、公平、领导的能力水平等,从而导致工作满意度和工作业绩之间的“失真”和“疏远”。

资产配置对业绩影响的文献综述 第3篇

企业对资产进行配置的最终落脚点仍在企业业绩上,国内外对企业业绩研究的文献并不缺乏。

Czyzewski等( 1992)研究了企业资产结构和现金持有量对资产回报率(ROA)的作用,他们的结论显示成功企业的现金资产集中度较高, 也即充足的现金流量实际上将产生较高的资产回报率, 现金充足率可以成为同行业企业之间业绩比较的替代变量,但他们的结论并不符合一贯的财务管理理论,财务管理理论认为企业所持的现金是收益最低的资产类型,因此企业在保证企业正常运营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少的持有现金。与Czyzewski研究结论不同的是,Kamath(1989),Soenen(1993),Shin and Soenen(1998)认为:上市公司的流动性与其净资产报酬率、资本报酬率都显著负相关,而且企业的财务流动性对产业因素非常敏感,也即在不同产业之间存在显著区别。他们的结论与财务理论对企业现金一贯的认识相似,现金持有量较低时反而对应较高的运营绩效,流动资产运营效率越高绩效越好。其文献的贡献还在于提高了企业对流动资产重要性的认识,撇开企业流动资产与运营绩效的相关性方向,两者之间确实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所以企业应提高流动资产的运营效率。

King等( 1998) 研究了资产组合变动频率与企业收益率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相对于资产组合高频率和低频率变动的公司,中频度变动公司的资产收益率要高, 资产组合中等频率变动对公司的总价值影响更大。虽然资产组合理论强调了资产组合对企业的有效运营起到的重要作用,但对资产组合变动频度的研究尚属较陌生的研究领域。资产要对企业业绩起到正向推动作用,并不是由企业对某项资产的投资规模决定,关键在于对某项资产的运营效率,自20 世纪 80 年代,研究营运资本管理效率的学者渐多,近期Debasish Sur(2011)、Sonia(2011)采用各个国家公司的数据实证检验了营运资金管理效率与企业经营绩效的相关性,他们的结论是营运资本效率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Enria(2004)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具有明显的顺周期性,即在市场上升期,股票价格上涨带来的收益计入资产负债表,上市公司利润提高,投资信心增强,进而推高资产价格,容易造成金融资产价格高估;而在金融危机引起的市场下滑期,按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企业股票价格下跌所致的损失会恶化上市公司资产负债表,公司预期盈利率下降,投资萎缩进一步压低资产价格,从而加剧金融危机。

我国学者对该领域也进行了较为充分的研究,不同类型的资产在企业财务活动各个环节扮演不同的角色,而资产配置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不同类型资产的有效组合使企业实现最大化增值,依据不同资产跟企业绩效的关系可将资产分为三类: ①直接形成企业收入的资产类别,包括产品、商品等存货资产、应收账款等结算资产、有价证券等投资资产;②对企业一定时期内的收益不产生影响的资产, 如货币资产;③抵扣企业一定时期收益的资产, 包括非产品资产、非商品资产、固定资产、支出性无形资产等(余坚,1998;曲远洋、刘岩,2004)。 所以企业的总资产中应尽可能增加直接形成企业收益的资产,资产结构中直接形成企业收益的资产比重越大,一定时期内不产生收益的和抵扣企业收益的资产比重相对变小,将有利于企业收益最大化。如果固定资产或长期投资比率过高, 资产结构流动性差、弹性小, 转换现金困难, 势必加大经营风险;反之, 如果流动资产比率过大, 虽然经营风险降低了, 但盈利能力却受到影响(倪红霞、许拯声,2003)。

企业资产配置的结果不仅形成了资产结构,同时也从另一方面刻画出企业的成本结构,成本直接减损企业利润空间,企业固定成本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经营杠杆的大小,所以在常态经济环境下,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的比例直接影响企业经营风险的大小(马永强,2009),经营风险越大的企业,在遭遇外部负面冲击时,每股盈利就会下降的越快,利润波动就越大。王咏梅( 2001) 的实证结果显示上市公司投资资产收益率与经营业绩显著正相关,和投资资产与主营业务资产的比值也呈显著正相关。该文献将企业的投资资产与主营业务资产分立讨论,同时肯定了金融资产的高收益性,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成熟,企业对金融资产投资关注最多的是其高风险性,所以对其敬而远之,无疑过于保守的资产配置策略不利于企业业绩的提高,然而刘巳洋(2008)则将上市公司的金融投资视为一种“危险的游戏”,他对一些过度投资金融市场的公司进行了剖析,认为这些公司所持金融资产的目的有三种:短期逐利;战略性投资;同行业投资,牵制竞争对手。他的研究告诫上市公司,如果过大比例的资金投入主营业务之外的渠道,势必影响其主营业务的主导地位,而且他认为任何上市公司都不可能依靠资本市场上的操作来支撑企业的发展,必须坚守主营业务的发展。

2007年会计准则改革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引入使学术界和实务界开始关注金融资产投资对企业业绩的影响,王义中、何 帆(2011)认为公允价值下会计信息能准确反映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值,因而能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然而,鉴于金融市场固有的不完全性,公允价值将当前利润与未实现的资本利得及损失混在一起,增加了公司和银行资产负债表的不确定性,公司价值更容易波动,加大了股票价格与基本面价值间的差距,使得长期经济价值与当前金融资产价格出现持久差异。

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企业资产中各个部分对业绩的实现都是不可或缺的,但以前文献对企业金融资产与流动资产对业绩影响的研究相对欠缺:企业的流动资产多被定性为盈利能力不高的资产类别,并没有挖掘其在非常态环境下的正面价值;同时不管是学术界还是实务界对金融资产的态度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也就是对金融资产处于相当陌生的认知状态,学术界多是将金融资产当做研究公允价值时的载体,并未对金融资产属性以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作出正面研究。

参考文献

[1]Sonia B,Pedro J., Pedro M. ,2012, “How does 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 affect the profitability of Spanish SMEs?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vol.39(2), PP.517-529.

[2]王义中、何帆,2011,金融危机传导的资产负债表渠道,《世界经济》,第3期。

我国QDII产品业绩影响因素分析 第4篇

第一, 宏观因素分析。

首先, 将QDII拖入泥潭的首要因素, 就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风暴。

回顾QDII的出海时机, QDII下水之时, 正是风暴来临前夕。只是当时, A股市场的欣欣向荣转移了人们的注意力, 远隔重洋的蝴蝶拍打翅膀, 并未引起大洋此岸足够的重视。而与此同时, 美国次贷危机正在全球蔓延, 整个海外市场已在高位摇摇欲坠。到2008年, 美国次贷危机正式演变为一场全球性的金融风暴, 不管是美国还是亚太, 不管是经历了两百年跌宕起伏的成熟的资本市场, 还是新型的资本市场, 都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挫。在这种风雨多变的国际背景下, QDII出海自然就难逃巨亏的命运了。

其次, 美元汇率风险。

QDII产品允许投资者以人民币投资, 机构投资者在其购汇额度内将其转换为美元进行境外投资, 投资到期后, 将美元本金和收益兑换成人民币返还给投资者, 当然这其中要扣除各种管理与托管费用。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 汇兑过程将可能使投资者面临本金和收益的汇兑损失。目前我国除保险公司使用自身外汇进行海外投资外, 其他QDII投资在人民币汇率“加速跑”阶段, 都必然承受了汇率差的风险, 汇兑损失成为QDII产品的独特风险。而相比之下外币产品因为投资币种与收益币种相同, 所以也不存在汇兑风险。

第二, 微观因素分析。

首先, 对市场缺乏足够的认识, 仓促建仓。

当第二批QDII基金在热捧中诞生之后, 其雀跃的思想很快演变为各基金快速建仓的步伐:2007年最晚设立的上投亚太建仓速度最快, 四季度末股票占资产净值的91.35%;南方全球和嘉实海外也在四季度末完成了建仓;而设立较早的华夏全球四季度末的股票资产占净值的比例仅为52.15%, 没有达到60%的建仓要求。在不满3个月时就结束了封闭期, 迅速建仓, 匆忙下水, 对境外市场没有一个非常完善的认识是导致净值受挫的主要原因。

其次, 产品投向过于集中, 分散风险程度低。

许多经理们在选择境外市场上的产品时, 都集中在同一个市场上。当然这也不难理解, 有那么多的市场, 每一个市场上又分布了许多的上市公司, 还有他们之间存在的各种关系, 这一切都足以让刚刚登陆的QDII眼花缭乱。况且, 在做决策之前, 必然要对上市公司进行相应了解和调研, 可是我们远赴重洋, 又面对这么多的选择, 要我们对所有的公司进行了解这也是不太现实的, 于是大多数基金经理们都选择了“挂钩中国”的办法, 即选择一些境外上市的境内公司, 像中国人寿、中石油等等, 大部分投资于港股。这样一来, 必然使得我们的选择余地缩小, 所有的股票基本上都集中在同一个市场当中。因此, 本来QDII的出现是为了分解国内资金流动性的压力, 在资产配置上应当起到分散单一市场风险的作用, 孰料现在的局面却恰恰加大了市场风险。

再次, 过于依赖投顾向导的危险。

从基金系QDII出海伊始, 就对是否应该充分依赖外方顾问的投资意见一事产生争议。当雷曼破产让华安国际配置在鬼门关前走了一遭之后, 有业内人士认为, 其在投资上过于依赖雷曼兄弟, 正是其最大的风险所在。2008年基金上半年报显示, 该项资产占华安国际配置基金总资产的99.60%。而透过结构性票据和保本实体, 华安国际基金的资产最终投资在保本资产和收益资产两个方向, 其中, 保本部分的基础资产之一零息票据的发行人则是雷曼兄弟特殊金融公司。由此可见雷曼兄弟在华安国际配置基金运作中担当了重要角色, 也就难逃一损俱损的命运了。

银行系QDII产品, 对境外投顾的依赖更为严重。很多银行在银行系QDII产品的发行中只起了代销商的作用, 实质上相当于赌博中代人下注的投注手。比如被清盘的“港基直通车”实际并非由民生银行自己操刀来投资股票, QDII产品募集的资金被用来买入海外基金公司挂钩某些股票的某只产品, 这只产品能否盈利与挂钩股票价格涨跌有关, 与海外基金公司的盈亏无关, 海外基金公司就如同赌博的庄家, 挂钩的股票就是被投掷的骰子, 而通过QDII参赌的人只能赌大, 也就是只能做多。

综上所述, 尽管QDII“生不逢时”, 但却是我国资本市场开放的必然选择, 我们不能因为害怕失败而拒绝进取, 只有不断的从内外两个方面寻找原因, 踏踏实实的发展自我, QDII这艘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巨轮才能在国际资本市场的汪洋大海中走的更快更远。

参考文献

[1]、巴曙松:QDII为什么“遇冷”, 西安金融, 2007 (3)

业绩影响 第5篇

教师是高职院校办学力量的主体,教师工作业绩的好坏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会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通过对影响教师工作业绩的环境因素分析,可以帮助高职院校更好的探寻提高教师工作质量的方法和途径.

作 者:蔡滟  作者单位: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贸经系,江苏,苏州,215009 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45 关键词:教师   工作业绩   环境因素分析  

业绩影响 第6篇

关键词:公允价值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影响

0引言

伴随着资产价格的上涨、股市楼市的起伏和金融危机的爆发,公允价值计量再次成为引发诸多争议的焦点,公允价值计量到底是馅饼还是陷阱,褒贬不一。支持者认为引入公允价值,使财务报表更加逼近经济现实,极大地提高了会计信息对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决策相关性。反对者则认为在会计计量中大量运用公允价值,不仅导致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大幅波动,而且为盈余操纵提供巨大空间,降低了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公允价值到底对我国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将尝试从中国现阶段的国情出发进行分析。

1公允价值内涵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交易双方自愿的前提下(即排除强迫或清算的情况),当前资产(或负债)的买卖(或发生与清偿)的金额。”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将其定义为:“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我国财政部在2006年2月1 5日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一基本准则》中,对公允价值所下的定义是:“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其实,公允价值的实质就是客观价值,它在本质上强调对资产客观价值的计量。在这种计量方式下,企业必须根据报告目的新情况,对各项资产和负债项目进行重新计量,动态地、及时地反映企业各项资产和负债价值的变化,并在报表中予以反映,使报表信息更相关,更贴近现实,对决策更有用。

2公允价值计量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优越性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全面引入后,以“投资性房地产”、“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债务重组”、“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会计事项为载体,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相关性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2.1投资性房地产。《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规定企业的投资性房地产得计量模式可选择成本模式或公允价值模式。在成本模式下,投资性房地产比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准则计提折旧或摊销,并在期末进行减值测试,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在有确凿证据表明其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前提下,企业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折旧、减值或土地使用权摊销价值直接反映在公允价值变动中,并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企业利润产生影响,而不再单独计提。由此可见以公允价值体现的公司帐面净资产,其参考价值将大为提高。受此影响,在房地产价格处于波动性持续上涨的背景下,拥有用于出租的建筑物或持有待升值的土地使用权的商业、房地产类企业,会受到利好的影响。但是,房地产开发企业所拥有的待出售房屋建筑物,是作为企业的存货核算的,其计价基础仍采用成本模式,并不受公允价值升值的影响。

2.2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主要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例如企业为充分利用闲置资金、以赚取差价为目的从二级市场购八的股票、债券、基金等;再如,企业不作为有效套期工具的衍生工具,如远期合同、期货合同、互换和期权等。此外,企业可以基于风险管理需要或为消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在会计确认和计量方面存在不一致情况等,直接指定某些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以公允价值计量。这些被列为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其报告价值即为市场价值,且其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这也意味着,如果企业能够较好地把握市场行情和动向,其业绩即会随“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增加而提升;相反,如果企业的投资策略与市场行情相左。其当期利润就会因此受损。所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可以被认为是一把“双刃剑”,与老准则采用“只报忧不报喜”,从而使金融工具报告价值经常被低估的孰低法有很大不同。金融工具表内化使投资者更能正确识辨企业的资产和负债。

2.3债务重组。新债务重组准则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对于实物抵债业务,引进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如果抵债物资没有活跃的交易市场,可以通过评估确定其公允价值,如果双方是非关联方,双方的协商作价也可视为公允价值。按新准则规定,有偿债能力的企业在债务重组中用以清偿债务的非货币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价值,则高出的部分连同获得的债务豁免,可以增加当期利润;无力清偿债务的企业,一旦获得债务全部或者部分豁免,其收益也将直接反映在当期利润表中,从而提升每股收益水平。

2.4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新准则规定,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视同一个企业购买另外一个企业的交易,按照购买法进行核算,按照公允价值确认所取得的资产和负债。购买方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体现在企业当期损益中。这些交易事项中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采用,克服了因采用成本计价模式而对企业资产价值的低估的缺陷,从而可以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资产价值及经营业绩。

2.5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规定,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运用了公允价值来计量,并指出如没有活跃市场的,则非关联的交易双方在无第三方干预的情况下协商作价,也可视为公允价值。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运用公允价值来计量换出和换入的资产,实质上是确认企业非货币性资产的“售出”与“购入”,“售出”或“购入”资产的公允价与账面价或支付成本之差即为企业实现的收益,其直接结果便是这一交换将对企业的利润产生影响,而此前采用的账面价值计算法,只能按账面成本计价,不能将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异确认为企业损益。

3公允价值计量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中存在的问题

公允价值具有这么多的优点,是不是就可以大力应用呢?实际上,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健全,相关市场还不成熟,公允价值的使用必然会带来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3.1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难以确保。在发达的市场上公允价值比较容易确认的条件下,相比以实际交换为基础的历史成本计量,公允价值计量能为投资者提供更有效的决策信息,但由于我国相关市场的发展还不成熟,市场交易不够活跃,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所依赖的“成熟市场经济”相距甚远,在现阶段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如何确认公允价值就成了难题。当下许多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无法可靠计量,可能会发生人为操纵计量结果的情况,进而难以满足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质量要求。

3.2公允价值有可能成为调节利润的工具。由于我国相关市场的发展还不成熟,公允价值可能难以达到公允,并有可能成为利润操纵的工具。招商证券的分析师余志勇就曾指出,公允价值在38个准

则里可使用的地方非常多,但它的采用前提是必须有较活跃的相关交易市场和客观公正的评估机构,恰恰目前我国这两点基础都比较薄弱。比如说后者,目前国内评估机构对于公允价值的经验比较欠缺,在实际操作当中可能会有一定困难,而且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会造就不同的评估结果。若在没有可靠的市场价值基础的情况下,公允价值的认定如计算现金流量折算值的时候,现金流量的估计、折现率的估计甚至折现期的估计等,都需要加上人为的判断——这就在客观上存在操纵利润的可能。

3.3公允价值计量易导致价格波动频繁。与历史成本法相比,公允价值随市场价格的变化而变化,固然能够合理地反映资产的当时价值,但是若该项资产价格总是频繁地变动,必然会导致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的波动性变化。而这些由于外部环境等变化所引起的损益的变动,可能并不能提供非常相关的信息,甚至可能误导财务报表使用者。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如果市场上原料或商品的一点点变化都可能引起股价的较大波动,这并不是一件好事,毕竟给投资者的感觉是公司财务发展不稳定。

中国股市从2005年6月6日最低点998点暴涨到2007年10月16日最高点6124,两年时间点涨幅超过了5倍。其中公允价值“功不可没”,公允价值的计量成为了相当多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源动力”,如:随着股权投资在大小非解禁之后可以变现,相互持有其他上市公司的股权,即便未变现,其在会计科目上也按照新准则将“长期投资”科目按市场的公允价值变成了“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这就使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在这场股改中,其效益像“爆米花”般地膨胀了起来,原本1元钱的投入变成了25元的公允价值。成也公允价值,败也公允价值。在股市处于弱势时公允价值顿时翻脸,不惜投井下石成了暴跌的推手,短短一年的时间呈公允价值缩水高达300%,2008年10月28日9时55分,上证综指从这一历史高位探至全年大底1664.93点,竟下跌了72.83%。曾经在大牛市中给许多上市公司创造了许多奇迹的公允价值,反而成了业绩滑坡的一个杀手锏。

即使在相关市场较为成熟的国家,公允价值在实践上也同样陷入尴尬,雷曼破产、美林被收购、国际集团告急,公允价值在其故乡——美国向全球发出了警报。美国财政部在对“两房”的财务调查中发现,“两房”所用的会计方法令其高估了自己持有的准备金价值,一方面他们的财务状况在恶化,另一方面他们的账面净资产却在增加。在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后,不少金融机构所持有的相关资产市值大幅下滑,不得不对资产大规模减记,进而引发市场对这些金融机构资产的恐慌性抛售,造成恶性循环,毫无疑问公允价值“放大了当前的金融危机”。美国、欧盟等监管机构已提出暂停或修改“按市计价”的准则,以帮助金融机构更好地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

4客观对待公允价值计量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

企业业绩评价的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第7篇

对于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来说, 它所在的环境, 是指能够影响和制约其运行过程的各种内外部因素的总和。这些因素对业绩评价体系影响的方式和程度各异, 并通过特定的环节联结为一个整体, 共同作用于业绩评价体系。本文通过对环境影响因素的考察和研究, 为业绩评价体系注入“新鲜血液”, 适应新形式下业绩评价的要求, 使企业的管理控制行为更加优化。

一、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外部环境又可分为外部宏观环境和外部微观环境。

(一) 宏观外部环境

1. 体制因素。

主要是指经济体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企业管理体制。比如,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国家对国有企业实行减政放权, 企业是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和法人实体, 产品价格主要由市场决定, 那么利润就能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同时, 市场化程度高低对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业绩的影响也存在差别。

2. 经济运行环境。

主要是指企业所处的外部经济环境, 包括企业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行业发展前景以及企业所处行业的价格水平等。只有将企业业绩评价放在其所处的经济背景下, 才能更好地保证评价结果具备合理性和现实性。

3. 社会文化与价值观念。

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对企业的影响主要是从人口、消费行为、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表现出来。不同国家和地区以及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 社会的文化与价值观念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文化与价值观念对企业业绩的认定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设计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和开展企业业绩评价时, 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二) 微观外部环境

1. 竞争者。

竞争的剧烈可从世界500强排行榜的变更中略见一斑:1994年新进入23家, 1998年新进入54家, 2014年新进入27家。能稳居500强排行榜20余年的企业寥寥无几。每个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对目标市场的竞争对手进行客观而充分的分析, 关键要找出竞争对手与行业竞争强度的关系, 从而正确判断这一因素对行业前景的影响。将业绩评价与竞争者分析相结合, 可以发现企业与竞争对手的差距及领先优势, 提高管理效率。

2. 顾客。

在特定的行业竞争中, 企业需经常正确地分析哪些单位 (或个人) 需要企业提供产品或服务?最大的买主是谁?顾客追求的目标是什么?为什么需要本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等问题。

顾客总是需求价廉物美的产品, 这就迫使企业不断降低产品成本, 改进产品功能, 提高产品质量。我们在业绩评价体系的设计中, 就需考虑顾客满意度、顾客留住率等指标, 以全面综合反映企业业绩。

3. 供应商。

任何企业无论是过去、现在, 还是将来, 都必须同其资源供应者打交道。同顾客的作用相似, 资源供应者或卖方对行业内企业的影响, 也反映在它与行业内企业相对地位的优劣上, 在买卖交往中处于优势地位的卖方 (资源供应者) , 会通过其价格、质量等因素, 影响行业的利润率。企业业绩评价体系设计应充分考虑处于企业价值链关键环节的供应商的影响。

二、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一) 企业组织结构

企业组织结构也是属于企业管理控制系统的一部分, 与业绩评价系统同属于一个大系统, 因此, 两个子系统为了实现大系统的目标必须相互协调。组织结构对业绩评价体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评价指标和标准的设计应根据情况进行区分, 也即对内, 组织强调对员工的激励。因此, 业绩评价指标的设计首先应具有可控性。

(二) 经营战略

经营战略是对企业长远发展的全局性谋划。企业经营战略对业绩评价的影响主要从以下三方面体现出来:首先, 业绩评价工作必须有利于企业长期目标的实现, 指标体系的设计要有利于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形成;其次, 指标体系的设计要有全局观念, 突出企业整体利益;最后, 指标体系的设计要有环境适应性。指标体系的设计要把业绩评价与企业经营战略有机统一起来。

(三) 人力资源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都把人力资源作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来考虑。纵观全球经济发展趋势可看出, 高科技和人力资本的优势, 归根到底是人力资源的优势。作为一个企业, 要想获得人力资源优势, 就要善于发现人才、关心和培养人才。人才固然需要从外部招聘, 但企业更应关注内部人才的选取和培养, 要以合理的机制留住人才, 充分发挥人才的创造性作用。

(四) 企业文化

每个企业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各种活动及其结果中所努力贯彻并实际体现出来的以文明取胜的群体竞争意识。在企业文化的定义中, “以文明取胜”是企业文化的本质特征。企业文化与企业的长期经营业绩之间存在相关性。因此, 在业绩评价中, 应适当增加有关指标来反映目前企业文化的状况及其与市场环境的相互适应性。

三、动态业绩评价体系的建立

我国改革开放已有30多年, 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结合战略观及权变观的思想提出建立动态业绩评价体系的构想, 以使企业业绩评价适应经营环境的变化, 更好地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

动态业绩评价是指在较为全面的评价指标的基础上, 随企业成长环境的不断变化及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不断提高而提高业绩评价指标难度或全面性的业绩评价方法。动态业绩评价法的基本思想来自综合平衡计分卡, 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有机结合, 实现企业业绩最优化管理。

动态业绩评价法的基本理念是“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动态业绩法的“动态”有三个基本含义:一是评价指标及其权重随企业环境、企业战略管理目标的变化而进行一定的调整;二是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处于不断的改进和完善过程中;三是通过业绩评价融合企业价值观, 使企业价值不断处于创新和动态发展中。总之, 通过对企业业绩评价指标、权重、操作方法及配套的管理制度的调整, 来不断提升企业战略管理水平和融合企业价值观, 使企业保持灵活适应能力, 是动态业绩评价的基本思想。

(一) 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特征

在企业创业初期, 对技术或技术创新的要求较高, 存在收入增长、负的或微不足道的获利能力、负的现金流量以及负的或微不足道的净资产收益率阶段。投资对收入的比率处于最高水平。

在成长阶段, 企业迅速地成长, 市场营销在企业发展壮大中尤其重要, 且净收益和来自经营的现金为正数, 然而, 对营运资本及其他资产的投资要求常常是巨大的, 大到足以使经营现金流量总是负数, 以后需要营业所得现金的投资势头减弱, 正的经营现金流量产生。使用净资产收益的收益率在这一阶段也得以改善。

在成熟阶段, 这时进入投资回收期阶段, 企业财务管理、客户资源管理变得尤其重要, 同时收入增长缓慢或者停止增长, 但净收益保持正数, 投资的趋势是为了资产替换而不是新的经营能力, 其结果是有一个高的使用净资产的收益率。

在衰退阶段, 收入减少非常严重, 经营虽依然获利, 但作为收入一部分的净收益下降, 然而, 经营现金流量因为营运资本的减少而有增加的趋势。使用净资产的收益率的计算结果取决于与使用的净资产相关的净收益的下降速度。

(二) 不同成长阶段业绩评价指标的设计

在企业生命周期的早期阶段, 诸如开发产品、建立组织或者寻找投资商这样的非财务事项可能比任何财务事项更重要, 在动态业绩评价中反映为对研究与开发设置较高的权重, 同时市场份额扩大、销售收入的增长也应赋予较大的权重。

处于成长阶段的企业在注重销售收入增长的同时也应着重考虑企业的赢利能力与投资报酬率, 实现收入与报酬之间的平衡, 关注客户的动态, 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此外, 成长阶段需要大量的现金流量, 因此应赋予现金流量指标较大的权重。

处于成熟阶段的企业, 主要应考虑资产与股东投资的回报, 需仔细运用资产及相关的现金流量, 注重赢利能力。在这一阶段, 企业管理者必须监控所有的财务评价指标, 企业才可能保持活力。

处于衰退阶段的企业, 现金流量再度变得重要, 企业管理者必须认真评价各项有利于获利能力的投资, 像投资收益率或者剩余收益这样的长期业绩指标相对来说可以弱化。

在权重设计上, 可以不同的权重或权重的变化来体现企业环境及战略管理目标的变化。一般地, 在同一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 在不同生产或销售规模企业的同一阶段, 在同一规模的不同行业企业中, 以不同权重的指标来体现企业的战略管理思想。在具体指标的选择和设置上, 只要指标的替换能够满足现阶段企业业绩管理的需求, 任何即定的指标都是可以替换的, 即“指标随需求变化, 权重随发展变化”。

总之, 通过培育和巩固企业价值观, 借助价值观来延伸企业寿命, 使企业获得长远发展能力, 是动态业绩评价法追求的企业战略管理理念。企业运用动态业绩评价法时, 既要重视利用非财务指标来培育企业价值观, 更要重视运用财务指标来培育企业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冯丽霞.企业财务分析与业绩评价[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2.

[2]林钟高, 汪家常等.财务分析与业绩评价[M].北京:经济管理科学出版社, 2003.

[3]刘红兵.企业财务分析与业绩评价的关系浅谈[J], 财会月刊, 2004, (3) .

业绩影响 第8篇

关于基金PFR (performance and flow relationship) 性状的检验国内外已有很多相关文献。Sirri和Tufano (1998) 发现投资者的购买决策是依据基金的历史业绩, 基金投资者追求业绩, 大量涌进近期回报高的基金, 但不能成功从业绩差的基金逃离, PFR形状是递增的凸状。Chevalier和Ellison (1997) 发现, 当基金表现特别差时, 资金快速流出基金, 业绩资金流斜率很陡;但基金业绩表现较差时, 业绩资金流的斜率变得很平坦。

国内学者从开放式基金的赎回异常现象研究了我国PFR的性状。陆蓉等 (2007) 发现中国开放式基金的PFR与成熟市场不同, 呈现负相关且为凹形, 投资者的选择未能发挥“优胜劣汰”机制。刘志远和姚颐 (2004) 发现我国开放式基金存在赎回困惑, 即随着基金业绩增长, 赎回率不降反升, 而且基金的净申购并不是出现在基金业绩增长最高时, 而恰恰是业绩增长最低时。李曜 (2003) 对2003年上半年我国17只开放式基金的净赎回比率和净值增长率进行了回归分析, 发现基金净值增长率上升, 赎回率也上升。

国内对于PFR研究的角度较多的是赎回异象,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陆蓉的几篇相关研究文献, 但该研究在检查PFR时, 所选择的业绩度量为未考虑风险的原始回报, 在对基金进行等级分类时, 仅分为两组, 且收益排名基于本期, 而不是前期的收益排名。我们认为这些原因可能导致所发现的PFR不同于国外。本文试图在业绩度量和基金等级分类方面作得更细致, 并且检查基金在家族和行业中的地位对PFR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研究基金在市场部门中的业绩等级 (Seg Ranki, t-1) 对基金的现金流 (FLOWi, t) 即净申购量 (申购减去赎回) 的影响。基金在部门中的业绩等级 (Seg Ranki, t-1) 和基金自身特征以及家族特征等都是已有的研究文献中已证实的对基金业绩有影响的变量, 因此都要考虑进来作为控制变量。

1. 资金流FLOWi, t

本文采用国内外文献中对基金净资金流入的惯用衡量方法来定义, 即:

其中, TNAi, t代表的是基金i在t期的净资产总值, ri, t是基金i在t期的总收益率, FLOWi, t即为基金的成长性中剔除由于管理因素而引起的回报率后, 纯粹归因于资金流入的部分。

2. 等级变量Seg Ranki, t-1

夏普比率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 ri, t是基金i在t年的收益率, rtf定义t年的无风险利率, STDi, t是基金i在t年的年收益标准差。

基数业绩转换为序数业绩的方法如下: (1) 在每个特定部门中, 根据夏普比率计算出来的基金业绩按从低到高的价值排序, 最高业绩排名的序数最大。 (2) 标准化。将每个基金的序数除以整个部门的基金数目, 化为在0~1区间的序数业绩。其中, 业绩最好的基金标准化后的序数为1, Seg Ranki, t-1就是经过处理后的部门基金序数业绩。 (3) 定义家族中的基金等级。在每支基金的Seg Ranki, t-1基础上, 将其按序数大小再次赋予新的整数序数, 同样将其标准化。新的序数除以整个家族中开放式基金的数目, 最后得出0~1区间内的业绩排名Fam Ranki, t-1。

3. 基金特征变量

基金风险STDi, t, 本文直接采用国泰安数据库里关于开放式基金的年度收益回报标准差来衡量。基金前一年度的资金流FLOWi, t-1, 用于消除可能存在的资金流自相关, 计算公式为:

(基金前期期初份额-前期期末份额) ×期末净值

基金年龄Agek采用国泰安数据库里的基金成立时间距计算当期期末的时间之差来计算。基金规模 (LNTNAi, t-1) 用基金资产与样本基金平均资产比率的对数表示, 来控制基金规模对资产成长性的影响;为检查基金在市场中的地位对其资金流的影响, 将所有基金按照业绩排名分为三个等级;基金业绩位于最末。20%的定义为最低等级, 业绩位于20%~80%之间的定义为中等, 业绩位于前20%定义为最高等级。采用分段线性回归方法检验不同等级基金PFR的斜率。

4. 实证模型

本文拟用两个模型比较检验2006~2008年度我国开放式基金业绩资金流关系。先采用业绩不分级的方法做多元回归, 再将业绩分等级做回归, 最后比较两者得出的业绩系数有何不同。本文将运用S&T (1998) 研究中的分段线性回归方法对中国的PFR曲线形状再次检验。其中分段的标准是:将基金的整体业绩分为五个百分位, 其中0~20%区间的定义为最低等级LOW (Seg) i, t-1, 20%~80%区间的为中级MID (Seg) i, t-1, 大于80%的是最高级TOP (Seg) i, t-1。

三数据与实证检验

1. 数据

本文数据全部来自国泰安数据库, 由于该数据库中的开放式基金数据只到2008年末因此本文数据时段为2006年初至2008年末共3年。由于国外大量文献证明过的基金的资金流量与过去的业绩之间的凸的上升的关系, 所以本文只包含年龄大于2年的开放式基金, 以保证变量中过去的数据存在, 并且只保留了到2008年底仍然存活的基金。根据基金家族的定义, 文中不包括基金数目小于5支的基金公司。

2. 不分段的PFR检验

考虑到本文的数据个体数量比较多 (217个) 而时间序列较短, 因此很可能是出现了横截面异方差的现象, 解决这种现象的办法之一是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 表1的结果给出了加权估计后的回归结果, 另外Hausman检验结果拒绝了原假设, 所以本面板数据应采用固定效应模型:

注:*代表该值在5%的水平下显著

表1的结果显示:基金前一期的业绩、风险、规模以及上期资金流量均对本期资金流量产生负的影响, 只有基金年龄显示出了正的影响, 即基金的上年度业绩越好、风险波动越高、规模越大, 基金本年的资金流量越小, 这与我国的现实情况是相符合的。首先, 收益标准差代表基金的收益波动, 大多数投资者都是风险厌恶者, 因此STD对FLOW产生负的影响。其次, 基金的规模越大, 管理难度越大, 而且投资者会预期基金经理有可能产生利益输送行为, 因此规模对资金流也将产生负的影响。最后, 上年度资金流量直接影响着基金的规模, 资金流量越大, 基金规模越大, 间接导致本期的资金流量下降。

3. 分段线性回归

根据模型二对分段线性回归的定义, 本文将基金的年度业绩分为三个等级, 基于数据的可得性和我国基金风格趋同的现状, 本文将基金的排名等级范围扩大到当年的样本容量个数, hausman检验结果显著拒绝随机效应模型, 分段回归结果见表2所示。

注:*代表该值在5%的水平下显著, **代表该值在10%的水平下显著

表2中除了业绩等级之外的其他变量基本与之前的分析一致, 并且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在分段业绩的参数中最高等级和最低等级的业绩都显著为负, 且高等级的影响没有低等级对资金流的影响力大。可以看出分段回归与不分段回归的结果基本上是一致的, 但是对于业绩对资金流量的解释更为有利和透彻。即使在2006~2008年这三年间股市大起大落并经历金融危机的冲击, 基金整体显示出净赎回 (对资金流负的影响) 的现象, 但是位于最高等级的基金仍然是赎回率最小的部分。由此可以推断, 在正常情况下, 在同类型的部门中, 业绩位于最高等级的基金面临的赎回压力将是最小的。当某基金的业绩最高时, 其他基金为了避免赎回, 于是尽可能地仿效高等级的基金, 造成了我国基金业投资风格类似的现象。同时, 为了达到业绩的高层次, 位于最低等级基金的基金经理最有动机进行利益输送以使所管基金的等级提高。

四结论

本文将基金的特征作为控制变量研究我国基金的PFR关系, 得出了与国内外PFR曲线均不一致的结果, 分段回归的结果更加清晰地显示了低等级业绩对净资金流量上升的凹的影响, 这与目前以陆蓉为代表所发现的业绩对净资金流入量的负的凹的影响有所不同, 但是在高等级的部分又回归一致。

基于本文的分析结果, 笔者针对基金的业绩相关方提出以下一些建议:第一, 优化开放式基金的投资者结构, 逐步扩大个人投资者的比重, 使其真正成为以中小投资者为主的投资集合;第二, 吸收具有长期投资目标的机构投资者加人基金, 在现阶段, 重点研究社会保障基金和保险基金投资开放式基金的可行性;第三, 加强对基金管理公司的监管, 基金管理公司应该认购一定的基金份额, 并且向投资者公布基金管理公司的投资份额, 以增强投资者对基金管理公司的信心;第四, 拓宽基金的申购渠道, 特别是将基金的销售和银行、保险公司的理财计划结合起来, 鼓励投资者以“定额、储蓄”的形式购买基金;第五, 适当降低基金的申购费率, 提高基金短期赎回的费率。

摘要:基金的业绩资金流关系 (PFR) 是整个基金业的核心, 净资金流入量不仅关系到基金的规模和后续业绩, 还直接关系到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的报酬。目前国内关于业绩资金流关系的相关研究文献主要是基于我国开放式基金的异常赎回现象的角度, 得出我国的PFR性状与国外已有研究恰好相反的结论, 本文试图利用国外PFR的研究方法再次检验我国基金现状, 采用面板数据引用序数等级方法衡量基金业绩, 细化基金业绩分级, 并根据实证结果分析其原因。

关键词:业绩资金流关系,业绩分级,投资风格,利益输送动机

参考文献

[1]陆蒙.基金的明星效应——基于中国基金市场的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 2009

[2]陆蓉、陈百助、徐龙炳、谢新厚.基金业绩与投资者的选择——中国开放式基金赎回异常现象的研究[J].经济研究, 2007 (6)

[3]Chevalier and Glenn Ellison, Risk Taking by Mutual Funds as a Response to Incentive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7

业绩影响 第9篇

私募股权, 与公共股权相对, 是一种未上市公司股权或者是私人公司股权。和投资于股票、债券、期货等金融工具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不同, 私募股权投资的投资对象是企业, 尤其是未上市的创业企业。其中, 对高新技术企业或者对处于企业周期早期阶段企业的投资又叫做风险投资, 是私募股权投资的一种。但在如今中国的投资机构发展中, 私募股权投资和风险投资概念的差异已经渐渐被淡化, 这两者在投资范围上也逐渐趋同, 因此本文中将两者合并研究, 用私募股权投资来统称。私募股权投资与其它金融机构一样, 具有趋利性, 也有多种退出方式。公司股价的提升对于持有被投资公司股权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来说是退出时的最有利收益, 也是私募股权投资追求的目标。但私募股权投资参与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决策, 以专业化的眼光为创业企业提出发展的建议和指导, 股价上升的本质还是公司经营业绩的提升, 才能真正体现私募股权投资的价值。所以研究私募股权投资对于被投资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具有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外文献

Megginson&Weiss (1991) 用136家具有风险投资背景和136家无风险投资背景的企业为观测值, 将两组配对研究, 从发行来看, 有风险投资背景的企业发行价显著地高于对照组。而从业绩来看, 虽然在IPO之后业绩有所下降, 但有风险投资背景的企业显著的比无风险投资背景的企业有更优的业绩。同时, 作者也提出了风险投资数量越多对企业监管的质量就越高的观点。Leslie&Philippe (2000) 对新加坡股票交易所82家有风险投资支持与82家无风险投资支持的上市公司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 有风投背景企业的营运业绩表现更差, 且风险投资支持的时间越长, 企业的业绩就越低。风险投资长期支持的企业并没有优势。

(二) 国内文献

在企业盈利性方面, 谈毅、陆海天和高大胜 (2009) 认为从营运业绩来看, 拥有风投背景的企业在运营资本回报率增长和经营现金流比增长上都显著地低于无风投背景企业。赵炎、卢颖 (2009) 认为风险企业与非风险企业在经营业绩上并无显著差别。向群 (2010) 则认为PE投资有助于提升公司价值和公司绩效, PE的股权投资行为带来公司融资结构的优化。在企业成长性方面, 周浩荣 (2012) 认为具有私募股权背景的企业成长性高于无私募股权背景的企业, 私募股权的持股比例也提升了企业的成长性。李博禅 (2012) 也认为显示有风投背景的公司成长性更好, “且这种成长性不是在风投介入的某一个时段, 而是可持续的”。

三、研究设计

(一) 研究假设

多家私募股权共同投资的创业企业拥有着更多样化的经验和资源。这样企业在成长的时候可以减少“偏听”的风险, 得到更多方面的支持和指导。同时, 共同投资也可以让私募股权协同管理, 进行互补, 减少代理成本和风险。往往, 私募股权在发现一个有潜力的项目之后, 也同样会参考同行们的意见。其他投资人对于这家企业的肯定也增加了自己投资的信心。在互相促进之下, 共同投资的私募股权会对创业企业有更大的帮助。据此提出假设:

假设1:被越多个私募股权共同投资的创业企业的业绩越好

在中国的私募股权投资市场, 国有背景的私募股权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从历史来看, 在20世纪90年代, 中国最早的私募股权风险投资就是由国家财政部为了扶持高科技企业而创立的。在这么多年的市场化中, 虽然各种背景的私募股权投资层出不穷、不断兴起, 但由于我国国情的关系, 与美国不同的是, 庞大的养老基金并不参与私募股权市场, 所以我国具有国有背景的私募股权拥有不低的地位。同时, 我国的政府拥有最多的资源的人际关系, 而且在政策法规的理解和实际操作上有很大的优势和便利, 容易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政府力量的介入也会吸引到更多的私募股权投资者。

假设2:具有国有背景的私募股权投资的企业的业绩越好

私募股权在对企业投资时有很强的自主性, 在企业中持股的比例能很大程度上反映私募股权对于一家企业的期望程度和信心。私募股权投资对持股比例高的企业会有更严格的监管和更高的关注度, 因为高持股比例一样意味着高风险。同时, 私募股权希望在一家企业持更大比例的股份, 也意味着会更多地, 也更容易地参与到企业的管理和决策中, 这样其在管理经营方面的优势和经验就会有更多的发挥余地。

假设3:私募股权投资持股比例越高的企业业绩越好

区别于私募基金, 私募股权投资的投资时间和回报周期相对要长很多, 因为私募股权看重的是企业的长期增长潜力, 并通过上市来实现价值回报。私募股权投资在上市前持股时间越长, 对企业和行业的了解就越深入, 越能对企业的真实情况有所了解。这样有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的发生, 以便私募股权投资更好地对企业进行监管, 帮助企业提升业绩。同时。上市前持股的时间越长, 对于上市的准备也就越充分。如今的企业和投资机构对于IPO都趋之若鹜, 但一味地追求尽早上市, 也可能会出现企业急于上市而做出让报表更出色, 但对企业长期发展不利的决策。充分的上市前准备也能帮助企业维持一个长期的业绩良性增长。

假设4:私募股权投资时间越长的企业业绩越好

(二)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为了研究私募股权投资对于创业企业业绩的影响, 本文以2009年-2012年创业板中的所有上市公司为样本。选择创业板, 是因为相对于主板来说, 创业板中高新技术企业的比例更大, 所以更能吸引私募股权投资的参与。同时, 创业板中的中小企业也更符合风险企业的特征:规模小、增长快、风险高。所以创业板中上市的企业最适合对于私募股权投资的研究。全部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共有355家, 剔除掉一些尚未公布2012年年报的企业、私募股权投资事件信息披露不全的企业以及有外资股参与的企业 (外资股参与的企业偏少且股权结构复杂) , 将剩余的295家上市企业作为本文的观测值。其中有私募股权投资背景的有158家。本文研究的2009年至2012年创业板中的上市公司数据主要是来自于公司招股说明书、年报、格上理财网站以及WIND数据库, 招股说明书和年报来自于金融界网站。

(三) 变量选取

本文研究私募股权投资参与公司治理对于创业企业业绩的影响。其中的因变量为业绩指标。自变量为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的各种特征变量。 (1) 业绩指标变量。业绩指标可以通过两方面来衡量:盈利性和成长性。对于一家创业企业来说, 光用盈利性来衡量业绩是不够的。每个企业的状况不同、主营业务可能有较大的差异, 导致利润率的不同。尤其是在对投资企业的私募股权的研究中, 想要得到的是私募股权投资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更好增长的能力。那么成长性这个衡量标准就必不可少了。其中, 盈利性指标用上市当年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来表示, 成长性指标用上市当年的净资产增长率来表示。 (2) 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特征变量。综合各方面的理论基础, 本文选用以下几个私募股权特征变量来试图说明创业企业的业绩变化, 分别是共同投资的PE数量、是否具有国有背景、PE持股比例、PE投资时间、PE的声誉、PE成熟度、PE资本量。共同投资的PE数量采用每家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中的上市前前十大股东作为标准, 用前十大股东中的私募股权数量来作为一家公司的私募股权数量指标;机构背景采取虚拟变量来表示私募股权是否具有国有背景。私募股权是否具有国有背景以国务院国资委的文件为标准, 考虑到国有背景的特殊性, 只要公司被一家具有国有背景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投资, 就将这家公司的私募股权机构背景指标记为“有”;持股比例, 由于每家创业公司会被数个私募股权投资, 在持股比例这个变量中, 将招股说明书中上市前十大股东中的所有私募股权的持股比例相加, 得到的总持股比例作为这家公司的私募股权持股比例指标。由于在一家公司中, 数个私募股权所起的往往是共同作用, 所以这么处理是有现实意义的;投资时间, 私募股权进入一家企业的时间各不相同, 但只要有了私募股权的投资, 创业企业就发生了变化。资本的注入可以让企业扩大规模、加强研发, 将公司资本实力提升一个层次, 同时接受专业人士的指导。所以一家企业中私募股权起作用的时间就是它引进第一家私募股权的时候。据此, 本文将投资一家企业时间最久的私募股权的投资时间作为这家公司的私募股权投资时间指标。 (3) 控制变量。除了私募股权机构特征变量外, 为了保证回归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还加入了对企业业绩有影响的控制变量:企业资产负债率、企业规模、固定资产比率、总资产周转率、公司上市年份。其中企业规模取对数。所有指标变量的定义及说明见表 (1) 。

(四) 模型建立本文建立线性回归模型:

Dependent=β0+β1*A+β2*LEV+β3*LNSIZE+β4*FIX+β5*TURNO+β6*YEAR+ε, 其中A依次用PENUM、PEPROP、PESTAKE和PEDUR来进行计算, 其中, Dependent代表本文的两个被解释变量:即ROE和GROWTH。

四、实证检验分析

(一) 描述性统计

变量的统计性描述指标见表 (2) 。从共同投资的PE数量来看, 平均每家企业有两家私募股权投资, 最多的企业同时被6家私募股权机构投资。在159家有PE投资的上市公司中, 被具有国家股背景的私募股权投资的企业共有30家, 占比20%, 可以看出在中国的私募股权投资市场中, 政府资金占了不小的份额。这也是中国资本市场的特殊性。PE持股比例的均值为11.6%, 最大值为33.6%, 最小值为1.1%。说明企业在决定让私募股权投资掌握公司多少股份的时候差异较大。10%左右的股份是普遍的状态, 一般来说已经可以让私募股权有较大的投票权。从PE进入创业企业的时长角度来看, 企业间的差异就更大了。由于战略不同, 有些企业在上市的半年前才引入私募股权的投资, 而有些长期战略的公司会在被私募股权投资的十年之后才进行自己的上市。在这样的企业中, 私募股权往往是企业的发起人之一。所有观测企业的平均时间是924天, 即两年半左右。这个时间比国外股权投资机构的较短。业绩指标中, 回报率的均值为12.3%, 最大值为26.3%, 最小值为1.47%。没有企业具有负的回报率。创业板企业的回报率相对主板来说波动并不大。成长性指标净资产增长率的均值是343.9%, 最多的企业在上市当年净资产有1360.2%的增长。而最小的企业只有2.48%, 可见成长性的波动性极大。

(二) 回归分析

由表 (3) 可以看出, 私募股权投资对于企业业绩盈利性的追求超过了对其业绩成长性的追求。在四个私募股权性质变量中, 有三个对于净资产回报率 (ROE) 的回归系数显著, 而对于净资产增长率 (GROWTH) 回归系数显著的只有一个。私募股权数量对于盈利性和成长性指标的回归系数都为负, 但都不显著。在假设1中, 本文假设被越多个私募股权共同投资的创业企业的业绩越好。但是从回归的结果来看, 应该拒绝假设1。一个企业引进的PE数量并不能对企业业绩起到真正的作用。私募股权的股权背景对企业业绩盈利性指标的回归系数为负, 而且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但是对于成长性指标的回归系数并不显著。再结合表 (3) 可以看出具有国家股背景的企业的净资产回报率显著地更低。这样就应该拒绝假设2。被具有国有股背景的私募股权机构投资的企业业绩表现并没有更好, 反而在业绩盈利性上比没有国有股背景的私募股权机构投资的企业更差。私募股权的持股比例对业绩的盈利性和成长性指标的回归系数均为负, 其中对盈利性指标ROE的回归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而对成长性指标的回归不显著。由于系数为负, 所以也同样不能接受假设3。根据回归结果, 一家企业被私募股权投资持有的股权越多, 业绩盈利性就越差, 而对业绩成长性并无影响。私募股权的进入时长对于企业业绩的盈利性和成长性指标的回归系数均为负, 且对于盈利性的回归系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对于成长性的回归系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这说明PE在企业中持股的时长对企业的业绩有全方面显著的影响。但还是要拒绝假设4, 因为系数为负。从回归的结果可以得到, 在企业中PE持股的时间越长, 这家企业的业绩盈利性和成长性都会越差。

五、结论

通过回归分析, 基本拒绝了全部先前的假设。在四个模型中, 私募股权性质变量对于企业业绩指标的回归变量均为负。说明私募股权在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经验分析中并不具有理论上认为的“认证作用”和“筛选监督作用”, 私募股权投资在创业企业中所起的影响和作用也并不是像通常认为的那样乐观。随着一个企业中私募股权持股的时间越长, 这个企业业绩表现就越差。说明目前中国资本市场上的私募股权并不能通过长时期对于一家公司持续的投入, 来帮助一家企业获得长期的业绩增长。同时, 在数据收集过程中, 也发现了通常对于一家企业投资时间较长的私募股权大多数都是企业的共同发起人, 这样长期的投资状态可能并不适合中国的私募股权和企业, 反而是冲淡了私募股权的作用。上市前一两年才进入的私募股权可以让企业有立竿见影的变化之后就立即帮助其上市, 以此来获得超额收益。企业中私募股权的总持股比例也降低了企业业绩的盈利性。这说明中国的私募股权对于企业的积极作用也不能通过持有更多该企业的股权来实现。这可能也是中国企业集权作用的一种侧面体现。更大比例外部投资者的监督并不能提高企业的业绩表现, 只是分散了企业的股权, 造成了企业的利益目标不一致, 从而导致了更差的企业盈利性。具有国家背景的私募股权是中国的特色, 但回归的结果却出乎意料地证明了被有政府背景的私募股权投资的企业却有着更差的业绩。企业股东的国家背景抑制了企业的盈利性。一家企业引入的私募股权数量对业绩盈利性和成长性都没有显著的影响。这说明私募股权对企业的帮助确实不体现在数量上。而私募股权机构之间也并没有发挥互补的作用, 也没有通过投资同一家企业互相认证, 反而是产生了“搭便车”的现象。从业绩的衡量角度来看, 私募股权对于企业盈利性的影响要远超过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企业的成长性还是更多地被企业的总规模所影响。这说明目前中国的私募股权还不能对企业的成长有实质性的影响, 并不能给企业带来实质性的变化。

摘要:本文通过对创业板所有具有私募股权投资背景的企业进行回归分析, 结果发现私募股权对于企业盈利性的重视超过对于成长性的重视。一家企业中私募股权投资的时间、持股比例以及股权的国家背景都对企业的业绩盈利性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而企业引入的私募股权数量对业绩盈利性和成长性均没有显著的影响。

关键词:私募股权,业绩,创业板

参考文献

[1]蒋悦炜:《基于私募股权投资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性研究》, 《现代管理科学》2011年第3期。

[2]向群:《私募股权投资对成长型公司的影响——基于中小板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金融与经济》2010年第1期。

[3]Leslie A.Jeng, Philippe C.Well.The Determinants of Venture Capital Funding:An Empirical Analysis.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 2000.

基金经理个人特质对基金业绩的影响 第10篇

关键词:基金经理,个人特质,基金业绩

基金经理作为基金投资运行中的灵魂, 从行为金融的角度来看, 其个人特质使其拥有不同的风险偏好, 进而影响其投资策略的选择, 因此, 基金业绩与基金经理的个人特质有着很大的关系。国内外很多学者对此做过定性分析, 但定量分析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将通过实证研究, 通过对数据的定量分析来研究基金经理的各种特质对基金绩效的影响。

1 研究内容

(一) 变量

通过对以往国内外研究的总结, 结合中国投资者选择基金经理或者基金管理公司聘用基金经理时关注的因素, 本文对2011年基金市场上基金经理的性别, 学历, 是否名校出身, 是否海归, 专业背景, 相关证书的获得状况如CPA或者CFA, 从业时间, 从业经验, 职业背景 (即至今为止从事过的职业的种类) , 样本期内管理基金只数, 从业至今管理过的基金数这些个人特质作为变量进行统计和测度, 以期获得这些个人特质对基金经理业绩的影响。

基金经理业绩通常通过指数进行衡量。本文采用单位净值增长率-业绩比较基准的增长率来代表基金的超额收益率, 采用基金单位净值增长率的标准差来代表基金的风险。而采用超额收益率与风险的比值来衡量基金的业绩, 综合考虑风险收益的影响。

(二) 假设

本文提出以下7个假设。即基金经理的性别、学历、专业背景、出身背景、从业经验、在一段时间内同时管理的基金只数、所从事过的职业的种类与基金的业绩有关。

(三) 样本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库以及各基金2011年度的业绩报告。选取了2011年在市场上存在的开放式基金。通过基金代码将基金集与基金经理集进行匹配, 得到526个有效样本。

2 数据分析

(一) 相关分析

从以上相关结果可以得出, 性别因素, 学历因素, 专业背景, 出身因素, 样本期间同时管理的基金只数, 从事过的职业种类都与业绩显著相关。

(二) 回归分析

根据相关分析的结果, 本文剔除了不相关的因子, 首先将相关的因子与业绩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在进行回归分析的时候, 将基金经理的在职时间作为控制变量, 业绩作为因变量, 回归结果如表2。

注:0.在职时间, 为控制变量。1.性别:X1;2.是否取得硕士学位:X2;3.是否最终为博士:X3;4.是否财经专业:X4;5.是否管理学专业:X5;6.有无理工背景:X6;7.有无CPA或CFA:X7;8.是否出身名校:X8;9.是否海归:X9;10.从业时间:X10;11.截止2011年管理过的基金只数:X11;12.2011年期间管理的基金只数:X12;13.从事过的职业种类:X13;14.单位净值增长率-业绩比较基准增长率 (即超额收益率) :R;15.风险:σ;16.业绩:T。*p<0.05, 表示在0.05 (双侧) 的水平上显著, **p<0.01, 表示在0.01 (双侧) 的水平上显著。

(三) 回归模型

将上述回归分析中系数不显著的变量剔除, 重新做回归分析, 以建立显著的回归模型。得出的回归结果见表3。

从上表可以看出, 剔除了系数不显著的变量后, 所有自变量都可以很好地解释相应的因变量。

由以上回归结果可以得到三个回归模型:

(1) 基金业绩与基金经理个人特质的关系

(2) 基金收益与基金经理个人特质的关系

(3) 基金风险与基金经理个人特质的关系

3 讨论

(一) 研究结果讨论

研究表明, 基金经理的性别会对基金的业绩产生显著的影响。男性经理的风险会比较大。学历方面, 可以看到是否难道硕士学位与基金的业绩相关, 而跟更高的博士学位则没有关系。专业背景方面, 是否有财经专业背景与业绩有着显著的相关关系。是否出身211或985名校会对基金业绩产生显著影响。从回归结果来看, 其对于业绩的系数为负, 说明名校出身对业绩会产生负作用。其可能原因是在我国, 名校出身的基金经理会过于自负, 决策的时候会比较武断, 过于相信理论知识, 而不能根据实际的市场情况, 进行谨慎全面的分析以获得最佳的投资方案。而是否海归这个变量与业绩并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从研究结果来看, 从业经验与因变量之间并不相关。而研究表明, 样本期内同时管理的基金只数与业绩有比较显著的关系。并且从回归结果来看, 这个变量与收益率的回归系数为正, 与风险的回归系数为负, 也即同时管理的基金只数越多, 收益率越高, 风险越小。相关分析表明, 从事职业的种类可以与因变量得到显著的相关关系, 从这个角度来看, 很好的验证了本文的假设。但是, 从回归结果来看, 除了风险, 从事职业的种类都不能很好的解释其他两个因变量。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是因为上述所说, 从事职业的种类与样本期内同时管理的基金只数这两个自变量相关了, 出现这样的回归结果。是本研究的有一个缺陷。

(二) 建议

从本研究的结果来看, 基金经理的个人特质确实会影响基金的业绩。投资者在购买基金的时候, 可以结合自己的风险承受状况, 综合考虑基金经理的各种个人特质与业绩, 收益率以及风险之间的关系。在这一方面, 本文给出以下几点建议:在性别选择上, 投资者如果是风险规避型的, 风险承受能力比较弱, 则可以较多的考虑女性基金经理。在专业背景, 学历背景, 出身背景选择上, 则需要慎重的进行考虑, 不能因为其拥有匹配的专业知识或者拥有名校的身份就选择这样的基金经理, 因为这两者就是一把双刃剑, 有利有弊, 从本研究来看, 名校有时候会反而带来较差的业绩。

参考文献

[1]赵秀娟, 汪寿阳.基金经理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基金业绩——业绩与个人特征的实证检验[J].经济与金融, 2010 (1) .

[2]李豫湘, 程剑, 彭聪.基金经理个人特性对基金业绩影响的研究[J].价值工程, 2006 (12) .

[3]唐松莲, 许友传.基于动态面板回归的基金业绩决定因素[J].系统管理学报, 2010 (2) .

[4]徐琼, 赵旭.我国基金经理投资行为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 2008 (8) .

业绩影响 第11篇

“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发展应该有长远的眼光。上市公司如果被要求每天利润都要大幅增长,不符合现实,也未必利于长远发展。”面对投资者对国内“女鞋第一股”星期六(002291)没有达到理想预期的失望,星期六董事长张泽民有点委屈。

也难怪投资者会失望,作为国内女鞋品牌中位列三甲的星期六,在A股上市不知不觉已有一年多时间,但在表现方面,不仅在产品产销量上还较大落后于在香港上市的百丽与达芙妮两家同类公司,而且市值方面也有较大的差距。

星期六“抓主放次”打品牌策略

女士买鞋与男士有着截然不同的习惯:一般而言,当男士喜欢一个品牌的鞋的时候,他就懒得再逛别家;而女士买鞋的时候,看中款式时尚,又要避免与人“撞鞋”,所以常会购买不同品牌的鞋子。正因如此,女鞋行业也有一个特殊的的市场规律:单就一个品牌而言,市场占有率超过2%的并不多,5%是一个品牌的相对极限,单一品牌门店数量增长到一定限度,这个品牌的销售额就很难再继承上升。只有实行多品牌战略、多款式才能捕捉更多的女性消费者,满足其善变的情感诉求。百丽如此,星期六也是如此。

目前星期六拥有三大主品牌“ST&SAT”(星期六)、“SAFIYA”(索菲娅)、“FONDBERYL”(菲伯丽尔)以及“MOOFFY”、“RIZZO”、“69”等自有品牌与“Baldinini”、“Killah”两个代理品牌。其中,“ST&SAT”是公司的主力品牌,占公司收入和毛利的60%以上,“SAFIYA”和“FONDBERYL”分别占公司收入和毛利的17%和10%左右。

据了解,2010年上半年,星期六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4%,产品均价提升1.77%。而非主营收入同比下滑33%,从而拉低了总收入增幅。

主营业务中,“ST&SAT”和“SAFIYA”品牌销售情况良好,分别增长38.65%和53.87%,超出预期;“FONDBERYL”收入亦同比增长0.8%。募投项目中的低端品牌“69”仍在处于摸索阶段,至2010年6月已经建成的店面有80家左右,预计该品牌对公司的利润贡献要到2012年之后才能体现。而募投项目中的8条女鞋生产线,至2010年6月仅投入了16%,远低于预期。群益证券研究员刘荟预测,目前国内女鞋市场已经呈现供过于求的状况,未来有变更项目的可能性。

因此,公司“抓主放次”策略已很清晰:主推三大主品牌,放缓副品牌及配饰业务。公司未来对各品牌的发展思路仍是以“ST&SAT”品牌为核心,并逐步扩大“SAFIYA”与“FONDBERYL”的市场份额。

渠道扩张占领市场速度加快

在门市数量上,与百丽、达芙妮相比,尽管星期六1400多家的门店数量仍然差距较大,但上市后融资的成功为公司渠道扩张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加上女鞋行业不断伴随着百货业态创新而发展,有利的时机促使公司作出了加快开店速度的决定。

2010年第三季报数据显示,公司前三季度累计新开店296家,其中上半年,公司共新开店铺179家,第三季度新增门店117家。

刘荟研究员指出,考虑到新开店面的人流培养以及百货公司回款等因素的影响,预计上半年新开店面的营收贡献将主要体现在四季度,下半年新开店面的贡献将体现在2011年。

开店速度及营销力度的增加,有利于巩固市场地位,树立良好形象,为长期增长奠定基础。然而在此之前,公司必须承受快速扩张期内增加的费用压力,包括店铺的装修费用、销售人员的薪酬开支等等。尽管公司第三季度的收入明显增加,但期间费用率也高达36.33%,费用的大幅增加直接导致了第三季度的亏损,拖累了整体业绩。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研究员郭海燕早在2010年7月已经预测三季度业绩的下滑。

新开门店扩张代价颇大盈利低于预期

尽管星期六位列百丽集团、达芙妮之后,占据女鞋第三的位置,但星期六和这两家龙头公司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从市值角度来看,公司相对于百丽国际和达芙妮还有很大的差距,当然这与公司目前规模和成长阶段有关。”金元证券分析师魏芳认为,这同时也反映出公司未来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星期六2010年几乎以每天新开一家自营店的速度扩张,速度超过以往。这样超常的扩张,代价也是必然要付出的。

东兴证券研究员银国宏通过星期六三季报点评认为,星期六盈利低于预期,扩张代价颇大。他预计星期六10-12年的EPS分别为0.33、0.53、0.84元,认为给予公司28-32倍的PE较为合理,对应11年预测业绩的股价区间为14.84-16.96元,公司渠道快速扩张和品牌大力建设所产生的效益,只能在将在的未来几年才能渐进式地体现。

金元证券李嫄春研究员对星期六2010年3季报点评认为,星期六费用大幅增加导致业绩下滑。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7.38亿元,同比增长24.9%,其中第三季度为2.36亿元,同比增长42.6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518万元,同比下降19.04%,其中第三季度亏损184万元,同比下降了112.53%。每股收益0.2元。

李嫄春认为,开店速度加快,收入大幅提升。公司第三季度收入增长明显,同比增速达42.63%,新开门店带来的外延性增长贡献较大。公司前三季度累计新开店296家,其中第三季度新增门店117家,全年新增门店300家的计划有望超额完成。一般情况下,新店效益释放有半年左右的滞后期,加上第四季度既是消费旺季,同时鞋的单价也相对更高,因此预计第四季度公司收入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速。同时,单季毛利率下滑较大。公司前三季度综合毛利率为47.14%,比上年同期略提高了1.31%,但第三季度毛利率仅为42.58%,同比下降了4.83%。毛利率下降主要与公司的打折促销活动和存货处理有关。

李嫄春还认为,费用大幅增加是导致2010年三季度亏损的主因。公司前三季度的期间费用率高达36.33%,比上年同期提升了5.07%,其中销售和管理费用率分别同比提升了4.32%和1.36%。销售费用的增加包括销售人员规模加大及各地工资水平提高导致的销售人员薪酬开支增长了2248万元;促销及广告宣传费用增长1491万元;新开门店较多导致的店铺装修费用增长1634万元。管理费用增加主要是人工薪酬及劳动保险费、折旧费增加所致。另外,由于所得税优惠到期,公司前三季度所得税比上年同期增长了709万元,同比增长59.24%。

新开门店销售不理想尚未改善存货问题

李嫄春点评三季報认为,快速新开店并未能解决存货问题。公司三季度的存货周转率为0.75次,存货比年初增长了31%,主要是为新开店和拟开店储备存货,同时由于新开店当年经营期短,且最初几个月销量较少。预计随着新开门店销售增加以及开店继续有序推进,存货问题才会逐步有所改善。

李嫄春特别提示投资者风险:新开门店销售情况低于预期;存货问题未有改善。

“公司旧有存货消化缓慢,如果未来公司存货消化速度无法提高,有可能影响2011年及以后年度的经营业绩。”国金证券研究员张斌的担心代表了大部分投资者的心声。

事实上,早在2009年,公司就已出现存货消化的问题。到2010年一季度,存货金额已经达到5.21亿元;到年中,数据上升到5.67亿元,占公司总资产比重的32.13%。

有分析指出,高企的存货一方面是公司2008年、2009年实际开店速度低于预期,而为此准备的大量产品变为存货;另一方面则是销售人员为加大消费者挑选货品的余地而在货架上多上货而造成。公司的收入增加了,但存货过多也摊薄了净利润。

从2010年中报看出,公司已加快解决存货“消化不良”的问题。第三季度配合新开门店采取打折促销活动来处理存货。“公司的存货基数很大,措施见效的时间可能在今年年底,底线是要做到存货的增速低于销售收入的增速。”第一创业分析师巨国贤认为,最终要将存货周转率从目前的1.2恢复到2的正常水平。

尽管如此,即使公司的存货周转率恢复到了2的水平,仍旧与达芙妮等同行存在一定差距。达芙妮近几年来的存货周转率都保持在了4以上,而鞋业的平均水平则在3以上。

面对研究机构的种种质疑,星期六董事长张泽民在接受相关媒体记者采访时说:“短期的业绩要结合公司现阶段的具体情况分析。上半年公司新开店的投入比较大,而这些新开的自营店在初期无法产生效益,今年广告投放的力度也开始加大,但广告效应在市场销售业绩上的体现会有一个滞后期。有些新品牌如索菲娅开始体现增长性,但有些新品牌尚需要进一步培育,这些都是在公司上市的前两年内必须去做的事情。”

在报表中披露商誉对公司业绩的影响 第12篇

1、商誉的涵义

商誉是一个极其复杂、抽象的概念。本文认为, 在定义商誉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 商誉是资产。商誉作为一项企业拥有的重要经济资源, 与机器、设备、原材料、现金及有价证券一样, 也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其次, 商誉无实物形态与机器、设备、原材料、现金及有价证券等有形资产不同的是商誉是看不见、摸不着, 没有实物形态的“隐形资产”。再次, 商誉不可辨认。商誉的构成因素很多, 而且这些因素都在随经济的发展不断变化, 难以进行一一辨认和确指。最后, 商誉能为企业带来超额经济利益。商誉与企业的超额收益密不可分, 甚至可以说, 能够带来超额收益是商誉的本质特征。

综合上述四点, 本文认为可以将商誉定义为:商誉是企业拥有和控制的能使企业获得超额收益却无法具体辨认、无实物性形态的资产。

2、信息披露的涵义

信息披露指会计主体依照一定的原则, 根据一定的方法和程序, 向信息使用者系统、完整地揭示和报告相关信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是公众公司向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全面沟通信息的桥梁。目前, 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对上市公司信息的获取, 主要是通过大众媒体阅读各类临时公告和定期报告。获得这些信息, 有助于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区分效益良莠的企业, 正确评价企业内在价值, 降低利益相关者决策过程中面临的不确定性, 从而将其作为投资抉择的主要依据。

3、披露商誉的界定

上市公司的披露商誉主要分为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两类:定期报告包括年度报告和中期报告。临时报告包括的内容和形式较为广泛, 较为常见的有股东大会决议公告、董事会决议公告、监事会决议公告。其他重大事项也会由一些中介机构同时发布信息, 如回访报告、评估报告和审计报告、律师见证报告等等。

二、披露商誉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分析

1、从披露商誉对公司业绩不同层面的影响分析

当商誉的相关信息向市场积极传递时, 将“提高经营业绩, 提升公司业绩”。再进一步的分析, 可以将向市场传递信息对公司业绩产生的影响分为两个方面: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当企业积极向市场披露商誉信息时, 可以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企业主动地向政府和公众披露商誉的信息, 可以减轻信息不对称程度, 显示公司核心竞争能力和揭示公司内在价值, 向市场传递有关企业未来的准确信号, 证明他们是有潜力的公司, 这种可信而充分的披露, 减少了外部用户对公司前景的不确定性, 从而愿意以较高的价格来购买其证券, 使企业的价值提升;商誉的披露使企业在公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从而会直接扩大销售业绩, 增加现金流入。这是对公司业绩产生的直接影响。

另外一方面, 当公众知晓企业良好的商誉信息时, 对内会有慕名而来的高级人才加盟公司, 提高员工整体素质, 从而建立一个优秀的团队;对外会坚定外界对企业的信心, 从而会得到客户、银行、供应商、政府等等的支持, 更容易建立良好的外部关系, 有利于降低经营风险、吸引更多的战略投资者、增加低成本融资的渠道等等。而且, 商誉信息的及时传递产生直接经济效益后, 资金的流入又会使企业提高员工报酬, 进一步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 吸引人才流入;同时拥有更加充裕的资金改进生产设备, 提高硬件设施, 为生产高质量的产品提供物质保证。各种有利因素最终会促使企业实力逐步壮大, 取得更加骄人的业绩, 进一步提升公司业绩, 于是企业在商誉的管理和维护方面会进一步加大投入, 增强实力, 如此反复, 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2、商誉信息披露不足导致的后果

(1) 财务报告有用性退化, 影响投资者等做出正确决策, 从而影响公司业绩。信息接收者对信息的反应 (盈利信息公布时股价的变化) 是衡量信息含量和信息有用性的有效方法。低相关性意味着信息接收者没有发生强烈的反应, 说明信息含量不高;高相关性意味着信息接收者反应强烈, 说明信息含量高。

(2) 出现逆向选择行为, 影响企业成长和市场的健康发展。由于信息的不对称, 而又缺乏信号的传递, 实际商誉状况比平均商誉状况要好的企业可能会因为所得的回报不能补偿其在商誉上的投入而削减投入, 而实际商誉状况比平均水平要差的企业并不会因为所得回报高于其在商誉上的投入而追加投入。这样, 由于企业和社会公众拥有商誉信息的不对称, 使得低商誉投入的企业得到高回报, 而高商誉投入的企业反而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这种不合理的社会资源配置机制就是所谓的逆向选择问题, 这将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和价值的逐步提升, 以及市场的健康运行。

(3) 阻碍商誉的投资开发, 制约管理决策水平的提高, 致使公司业绩进一步受损。现行会计无法给经理人提供充分的商誉信息来有效的计量和评估商誉的价值和作用, 并帮助做出有效的商誉投资和管理。其结果是, 经理们不仅无法有效评估研发投资、员工培训、信息技术、品牌推广、在线业务以及其它无形资产的期望回报能力, 也无法将它们与有形资产投资进行比较, 以便使公司资源得到最优配置, 同时还无法有效对无形资产配置效果进行跟踪监控。

三、结论

经济环境的变迁突出了商誉在公司业绩形成中的作用, 充分合理地披露商誉信息有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 促进公司业绩增值。本文以公司业绩为切入点, 研究了商誉信息披露的对公司业绩的影响, 以期为未来的实务发展提供一个可参考的模式, 更好更恰当地反映公司业绩, 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露.自创商誉确认及信息披露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9 (05)

[2]、王静波.浅析我国企业商誉会计信息的披露[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8 (1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业绩影响】相关文章:

责任业绩05-26

业绩阐述05-11

业绩评估体系05-06

社会业绩论文05-27

主要业绩范文05-20

业绩总结话术05-27

电商个人业绩报告05-28

创造新业绩范文05-21

预算员业绩范文05-25

电工业绩总结范文05-28

上一篇:价值增殖下一篇:新闻拍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