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增殖范文

2024-05-04

价值增殖范文(精选10篇)

价值增殖 第1篇

近几年来, 社会开始重视企业内部审计对公司治理的作用发挥问题。2007年证监会联合上交所和深交所在对上市公司的年报报告工作的相关通知中明确指出, 上市公司在披露当年的年报时必须同时披露董事会对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报告以及审计机构对自我评估报告的核实评价意见。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已经从原来的自愿披露发展为强制披露, 内部审计已经作为一种重要的内部评价方式出现在上市公司年报中,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也对内部审计的治理功能提出了要求。因此, 内部审计不仅是企业控制风险的重要手段, 还是企业提高经营效率、实现战略目标的保证, 内部审计已经成为完善公司治理并在公司治理中发挥增加企业价值的重要手段。

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价值增殖作用

(一) 内部审计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有力举措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相互分离往往会导致企业利益相关者对于信息的不同需求, 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首要作用就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内部审计对上市公司进行的独立审计能够有效的约束信息被充分披露, 也能有效的缓解企业管理者与外部投资者之间信息失衡的问题, 内部审计通过审计手段与审计信息为企业内部和外部相关人员提供了真实的信息, 降低了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不利影响以及“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问题。

(二) 内部审计是实现内部控制的关键要素

内部审计能够对公司内部控制结构进行连续监督并显示监督检查结果。有效的内部控制对成功实施和组织公司治理至关重要, 也是企业正确处理利益相关者关系, 实现治理目标的重要保证。2002年6月在世通公司一次例行资产支出的检查中, 公司内部审计部门首先发现了该公司将38.5亿美元的费用列为资本支出, 并对此问题进行了解决, 避免了风险和损失。该事例也充分的说明内部审计是检查内部控制制度完整性与合理性的关键手段, 也是内部控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 内部审计是外部审计的必要补充

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非常了解本公司的实际情况, 更容易发现本单位管理薄弱环节。同时, 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是企业内部人员, 对于实现公司的经营目标会有很强的责任感。作为企业外部审计的补充和辅助, 内部审计凭借其独特的地位和职能, 在平衡企业各方利益关系, 促进企业治理机构完善发展发面的作用尤其突出。

(四) 内部审计有利于实现企业的价值增殖

内部审计是通过系统的逻辑的审计方法和科学的抽样方法来监督和评价企业的经营行为、内部控制实施的有效性以及财务报表的合理性, 从而帮助企业实现最终经营目标。在提高企业价值增殖方面, 一方面, 内部审计作为一项检查手段, 能够预防和减少企业的损失, 直接实现企业价值增加。另一方面, 内部审计作为一项监督手段, 给企业的经营者和其他职能部门产生了威慑作用, 督促企业做好控制并提高绩效, 间接实现企业价值增殖。

如何有效发挥内部审计的价值增殖作用

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明确了其在价值增殖方面的作用, 就要在如何运用内部审计实现企业价值增殖工作上狠下工夫。

(一) 监控风险管理

在日益激烈的商业竞争中, 企业面临的风险随之增大, 要求的经济绩效会越好, 其面临的风险会越大。因此加强风险管理对于发挥内部审计在企业价值增殖中的作用至关重要。首先企业应该明确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的一部分, 在风险管理过程中扮演着参与者和协调者的角色, 加上内部审计机构本身的权威性和独立性较高, 其在风险管理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内部审计人员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 积极了解业务流程, 参与风险管理过程并对风险管理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意见和控制措施, 改进已有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机制, 实现企业价值增殖。

(二) 改善内部控制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 不仅能协助内控部门发挥监控公司经营的功能, 还能评价内部控制工作的实施过程并评价内部控制结果。因此, 内部审计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改善内部控制:一是提高管理层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 尤其是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这样内部审计部门能够顺利及时的开展对内部控制的评价工作, 改善内部控制制度;二是内部审计人员积极了解公司的经营业务流程, 并对业务环节逐一严格的审计, 对于发现的内部控制制度上的缺陷和不足, 及时上报有关部门, 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与措施, 防范化解风险, 提高经营业绩, 实现价值增殖。

(三) 参与公司治理

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对于提高企业价值至关重要。内部审计人员应从企业大局出发, 按照一定的审计程序, 对企业的经营目标、决策程序、投资过程及结果进行评价, 帮助完善企业的治理机制, 实现企业价值增殖。

(四) 实现监督与评价双重职能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之前的传统内部审计向公司治理的参与者 (主要包括股东、董事会以及高级管理层) 提供信息和服务时, 他们存在单纯的报告关系。内部审计没有发展到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阶段之前, 公司治理问题还未得到广泛的重视, 内部审计主要代替管理人员对下属部门的受托责任进行监督, 以及向高级管理层报告业务及管理控制情况, 并进行评价。内部审计主要是对公司的高级管理层服务的, 其审计结果只负责向高级管理层单一报告。

随着社会对公司治理问题的重视度不断升高和内部审计向风险导向阶段的发展, 公司审计委员会为了更好的履行其监督职责, 他需要了解关于企业内部控制的信息和客观评价, 这就需要内部审计人员的参与, 需要内部审计做到监督审查日常经营管理。内部审计的服务对象就从单一的高级管理层转变为高级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的双重服务对象。内部审计部门, 面向管理者提供服务时, 主要发挥的是监督的职能, 面向审计委员会提供服务时, 主要发挥的是评价的职能,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参与公司治理的职能发生转变。

(五) 疏通信息传递渠道

内部审计能够做到对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跟踪记录和审查。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以风险控制为主导思想, 时刻关注风险, 可以对管理者披露会计信息进行监督, 可以第一时间监督调查那些可能存在舞弊造假的财务报告, 内部审计所处的地位独特, 其对企业的管理状况、业务能力和内部控制十分了解, 其可以也有能力发现和确定存在虚假成分的财务报告信息。同时, 还可以对管理层的会计信息编报权力进行约束, 解决了委托代理关系产生的信息的不对称。

首先, 识别风险。内部审计作为公司内部独立的第三方, 可以渗入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细微环节, 从而内部审计人员能够熟悉公司的经营业务, 了解公司的运作流程, 因此可以及时发现公司经营管理运作过程中的风险和隐患, 评价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 进而帮助管理层和治理层识别潜在的经营和管理风险, 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其次, 管理风险。内部审计在对企业的经营风险和管理风险进行检查和评价的过程中, 能够及时发现企业的风险管理方面的漏洞和缺陷, 并及时向企业的经营者报告企业风险管理的运行效率和效果, 并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 补正和完善企业的风险管理制度。再次, 防范风险。内部审计人员属于公司内部独立的第三方, 因此其工作不容易受到公司管理部门的影响, 在对公司的经营风险和管理风险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价的过程中, 能够比较客观公正地提出防范风险以及改善风险管理的建议, 并及时向公司的治理层和管理层反馈和报告公司风险管理和运行的效果, 最大程度地防范公司的经营风险和管理风险, 保证公司的运营安全。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可以保证企业财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保护了利益主体的合法权益, 促使企业的经营者完善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制度, 使企业不断健全管理和约束机制, 帮助企业的所有者完成其治理目标。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对完善公司组织经营管理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六) 弥补外部审计的不足

细胞的增殖教案 第2篇

本节课系高中生物必修一(人教版)第六章第一节内容,适用于高一上学期新课教学,有丝分裂过程是高中生物必修1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习生物体生长、发育等生命现象的重要基础,也是后面学习减数分裂和遗传基本规律的基础。增加学生动手操作既是对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验证,也是对高倍显微镜操作要领的巩固;既是在诸章节中发生迁移的重点内容,也是历年来各种考核的热点话题。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有丝分裂是真核生物进行细胞增殖的主要方式。重要的是要明确一个细胞周期及各时期的典型特征。抓住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中前、中、后、末各时期的染色体变化,以利有的放矢。本课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地位,设置显微观察,模型演示,白板贴图,手绘曲线等环节即是强化学生动手演练,直观、立体、连续、动态地演示有丝分裂过程中重要的几个时期染色体的变化形为是掌握本节内容的关键,尽管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会强调细胞是立体的、细胞分裂的各个时期是为了研究方便人为划分的,实际上有丝分裂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但部分学生仍难以建立起立体感和连续运动的过程感。【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真核细胞增殖的方式及意义。

2、准确描述细胞有丝分裂各阶段的重要特征。

3、了解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

4、掌握有丝分裂的特征和意义。能力目标:

1、学习用曲线图描述DNA和染色体数量的变化规律。

2、通过构建图像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动口表述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识图和绘图能力。情感目标:

1、通过对细胞周期以及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使学生对生命的运动性、对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等哲学问题有正确的认识,激发探索生命科学的兴趣。

2、通过对实验思路的分析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工作作风。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有丝分裂过程中各阶段细胞的染色体变化特点。解决方法:

1、用橡皮泥做成染色体模型,在小组白板上粘贴有丝分裂各时期剪贴图。

2、运用多媒体再现动态的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

教学难点: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染色单体的变化规律。

解决方法:动画和图纸并用,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既让学生感受细胞分裂过程的动态性和连续性,又能克服电教手段转瞬即逝的弊端,再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表格、曲线图,讨论呈现的变化。【教学方法】

阅读,演示,探究,讨论 【教具准备】

显微镜,有丝分裂演示模型,白板,橡皮泥,图纸,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导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

[问题探讨]象与鼠图片讨论:

1、推测象与鼠相应器官和组织的细胞大小差异如何?

2、一个人的长大,是靠细胞数量的增多还是靠细胞体积的增大?

3、细胞为什么都那么微小呢?什么因素限制了细胞的长大?

学生思考并回答:

多细胞生物体体积的增大,既靠细胞生长增大细胞的体积,还要靠细胞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不同动(植)物同类器官或组织的细胞大小主要决定于细胞数量的多少。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低。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

情景导学,自然引入

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明确目标 问题导学,获取知识

加工信息,构建知识体系 反馈与矫正 拓展与应用 总结

多媒体展示图片,草原上奔驰的母马和小马 引导学生思考:

1、母马每个细胞中的遗传物质相同吗?如何实现这种结果呢?

2、小马和母马为什么很像呢?这种结果又如何实现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细胞的增殖》。多媒体展示目标和重难点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并讨论: 多媒体展示细胞周期图解 点拨:“连续分裂的细胞”,例如皮肤的生发层细胞、根的分生区细胞等;而高度分化,失去分裂增殖能力的细胞,例如神经细胞等不具有细胞周期。视频展示间期及分裂四个时期的动态过程。教师启发学生观察细胞中的染色体变化。

结合屏幕显示的有丝分裂各时期的静态图片,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各期特点。分组演示: 显微镜观察有丝分裂固定装片(课前准备六台显微镜,分别分发于各小组)课前在白板上画好各期细胞,学生用橡皮泥粘贴,加强理解 有丝分裂模型模拟演示,并修正讨论结果,启发思考

关于赤道板,要让学生领会它是垂直于纺锤体的纵轴,并将其平分的一个平面,实际上并无板状结构存在。探究:

1.DNA复制和染色体数目加倍分别发生在哪个时期? 2.与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的细胞器有哪些? 引导总结有丝分裂的特点和意义

探究:染色体、DNA的数量变化曲线 讨论:

正常骨髓细胞的细胞周期约为40小时,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白细胞的细胞周期为2-10天。医院采用化疗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杀伤肿瘤细胞,保存骨髓细胞。推断给药的时间间隔并简述理由。

展示总结表格,组织学生填写

学生思考,探究疑问

这一切都是通过细胞增殖实现的。细胞增殖的方式有“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无丝分裂”三种,学生口述学习目标 学生阅读并讨论:

1、分析有关文字描述找出关键词语(什么样的细胞?起、止的标志?划分依据?)

2、根据图解描述细胞周期:

包括哪两个阶段?它们在时间分配上的特点是什么?如果观察一个正在进行有丝分裂的组织,处于哪个阶段的细胞会更多些? 观察图解,加深理解

阅读教材思考讨论:细胞增殖周期中的各个时期的特点 观看视频:有丝分裂过程 小组讨论:细胞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是什么?组织本组学生汇报讨论结果,以口诀的形式概括各时期特点,并板书到黑板上。

学生观察有丝分裂固定装片下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5个不同时期,小组合作:在白板上用橡皮泥构建分裂各时期染色体 学生代表到讲台前演示操作

用手牵动细线,模拟染色体各时期运动 分组讨论:观察、思考并描述演示过程 学生思考、分析、归纳有丝分裂的实质。强化巩固

学生在理解细胞周期的概念和特点后,回答问题。学生结合数量变化在事先准备好的图纸上绘制曲线 总结讨论

学生在充分讨论后得出结论,给药时间间隔应控制在40-48小时之间。小组讨论,思考填写 强化口诀记忆并整理笔记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发动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通过讨论使学生深入思考。

结合课件进行讨论学习,并且作笔记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看图说话,学会抓重点、要点,学会比较、分析„„

通过动画形象的展示细胞分裂的过程,变抽象为直观。

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新知识。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观察思考能力

运用精加工策略对学生所学知识进一步强化。使学生理解有丝分裂的特点和意义。联系实际,将知识拓展、延伸。

运用双重编码策略对知识进行再加工。

课外链接

介绍我国科学家在“细胞增殖”领域中的研究进展及成果。推荐相关网站,以解决课后遇到的问题:

参与交流

学生记录网址。

使学生了解中国科学研究的前沿,激发兴趣,发展相关情感。拓展了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

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进行基础练习和达标训练 评价学生学习情况。

学生练习并讲解回答 评价肯定,增强自信

加强应用,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6—1 细胞的增殖 有丝分裂 【教学体会】

价值增殖 第3篇

【关键词】四肢骨纤维异常增殖症;X线;CT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583-01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又称骨纤维结构不良,全身骨骼均可发病,四肢骨多发,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男性多于女性。现收集我院2003~2013年经病理证实、资料完整的四肢骨纤维异常增殖症12例,对其分析讨论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12例中,男7例,女5例,年龄6~48岁,平均28岁。发病部位:单骨型10例,其中胫骨5例,股骨3例,肱骨1例,尺骨1例。多骨型2例,为下肢骨。病变部位疼痛不适7例,有1例合并病理性骨折,下肢弯曲、跛行者3例,无症状偶尔发现3例。

1.2 方法:12例均拍有X线正侧位片,CT平扫7例。X线平片为KODAK-7100机采用各部位标准体位投照,后经医生工作站图像后处理,选用自动窗宽窗位調节。CT为Philips Brilliance CT ,层厚层距均为5mm,分别摄软组织窗及骨窗。

2 结果

2.1 X线表现:本组可分为五种类型,可数种并存,以其中一种为主,也可单独存在。①囊状膨胀型:1例为单囊膨胀型透光区,边缘有线样硬化,骨皮质变薄,囊内有条索状骨纹及斑点状致密影,2例为多囊大小不等的透光区,有骨嵴;②磨玻璃型:3例正常骨纹理消失,呈磨玻璃状及雾状密度增高;③丝瓜络型:3例患骨膨胀增粗,皮质变薄,纵轴方向上骨小梁扭曲粗大。④虫噬型:2例,表现为多发的溶骨性改变,边缘锐利。⑤硬化型:1例。患骨大片骨质密度增高硬化。

2.2 CT表现:本组表现为三种类型:①囊状膨胀型:3例表现为病变区囊样膨胀性骨质破坏,骨皮质变薄,可见斑片状骨化影;②磨玻璃型:3例病变区膨胀型改变,其内呈不均匀磨玻璃样改变伴多发不规则低密度区;③硬化型:1例范围较大的骨质密度增高硬化,边缘清。

3 讨论

3.1 病理与临床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是正常骨组织逐渐被异常增生的纤维组织所代替的一种疾病,属骨的良性病变。本病为体细胞鸟嘌呤核苷酸结合蛋白-1基因突变引起骨骼内纤维组织异常增生而致病,基因位点在20q13.2。病变主要为纤维结缔组织和新生不成熟的原始骨组织,即编织骨⑴。

本病可单骨、多骨、单肢或单侧多发。以四肢长骨多发,尤以股骨胫骨多见,且易多骨多发,多骨发病者常有一侧性发病倾向⑵。若同时合并皮肤色素沉着、性早熟等内分泌紊乱表现,称为Albright综合征。本病大多发病隐匿,进展缓慢,常至青年或成年时才出现症状,85%发生在30岁以内。发病越早其后症状越明显,可引起肢体畸形、疼痛等症状。对于多发无症状者不必手术,并发骨折及严重畸形者可行手术治疗⑶。本病约2~4%可恶变为骨肉瘤或纤维肉瘤等。如出现病灶生长加速,疼痛加剧,X线CT检查出现溶骨性破坏,瘤骨形成,软组织肿块影,应考虑恶变。

3.2 鉴别诊断: ①骨囊肿:常见于少年儿童,股骨肱骨上段好发,呈椭圆形或柱状膨胀,与正常骨交界清,多为单囊性,稍有硬化边,易发生病理骨折;②非骨化性纤维瘤:多发生于长骨(如胫骨)干骺端附近,好偏心性生长,呈多囊分叶状透亮区,髓腔缘有较厚的硬化层;③骨巨细胞瘤:常见于成人,好发于骨端,偏心性膨胀性生长,骨间隔纤细均匀,无骨膜反应,无骨质增生硬化;④单发性内生软骨瘤:好发于短状骨,病灶呈圆形或椭圆形透亮区,周围有硬化带,内有钙化或骨化,病变进行缓慢,可无任何症状;⑤骨嗜酸性肉芽肿:长骨病变多累及干骺端和骨干,破坏区位于骨髓腔内,呈膨胀性生长,边缘清楚,常伴有层状骨膜反应。

3.3 X线与CT的检查方法比较及临床价值: X线平片方便、经济、空间分辨力高,可完整直观地显示病变范围及形态,尤其能显示病变一些特征性变现,如丝瓜络样改变,是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首选检查方法。CT为断层图像,对病灶的显示缺乏整体印象。但CT能多轴位扫描,避免骨重叠,密度分辨力高,对病灶内的囊变、坏死、钙化等较平片敏感。对局部解剖结构显示清晰,清楚地显示病变范围及周围结构的关,从而对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预后评估及决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因而,临床上四肢骨纤维异常增殖症主要依靠X线平片诊断,CT对鉴别诊断有帮助,活检或术后病理为确诊依据。

参考文献:

[1] 白人驹,马大庆,张雪林,李健丁.医学影像诊断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730~731.

[2] 邬海博,蔡幼铨,梁燕,等.骨纤维异常增殖症MRI与CT表现.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4,12:118~119.

价值增殖 第4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本文收集2001~2008年骨髓增殖性疾病78例, 男48例, 女30例, 年龄16~68岁, 平均42岁。正常对照300例, 均经体检证实身体健康, 儿童、青年、中年、老年, 男女等半。

1.2 方法

改良快速偶氮偶联法, 新鲜血涂片, 低温固定, 晾干, 放于基质液培育, 30 min后水洗, 吹干, 镜检, 选择细胞分布均匀的部位, 进行阳性率及阳性指数测定。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专业统计软件中t检验计算, 结果以“均值±标准差” (x¯±s) 表示, P<0.01表示有显著差异,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注:▲P<0.01表示两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1 骨髓增殖性疾病, 如真性细胞增多症 (PV) 、骨髓纤维化 (MF) , NAP活力分别为 (92.6±8.0) , (92.0±4.8) , 阳性指数均>280分, 明显高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白细胞增多症、MDS及正常对照, 相互间有明显差异, P<0.01;而其他疾病, NAP活力和阳性指数与正常对照相比, 相互间无显著差异, P>0.05;MDS虽然较疾病和正常对照, 有不同程度减低, 但经统计数处理, 无显著差异。

2.2 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假性红细胞增多症, NAP活力和阳性指数, 明显低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分别为 (43.0±18.2) , (46.4±21.3) ;阳性指数均<80分;与正常对照接近。而真红不受治疗前后影响, 均持续明显增高, 相互之间有明显差异, P<0.01。

3 讨论

3.1 NAP是中性粒细胞成熟颗粒 (S颗粒) 所释放的一种酶[1,2], 是在碱性环境下能吞噬细菌。该酶活性与下列因素有关:①成熟颗粒多少、成熟程度、酶的活性;②细菌种类、病毒、立克次体、感染程度;③与免疫、过敏、中毒、创伤;④与内分泌功能、激素;⑤与细胞返祖、血红蛋白F (HbF) 含量;⑥与机体病理异常反应相关。经多年研究, NAP在球菌感染、血红蛋白F (HbF) 异常增高、激素增加 (中毒) 、细胞异常改变时呈现持续增高反应;而病毒感染、杆菌感染、恶性肿瘤、白血病则明显减低或消失, 而浆白、毛白、骨髓瘤NAP活性和阳性指数明显增高, 恶组NAP活力及阳性指数消失为零。因此, NAP可做感染、贫血、恶性血液病、肿瘤、MDS诊断和鉴别诊断指标[6]。

3.2 真红与高山缺氧所致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及严重脱水假性红细胞增多症鉴别, 从血象诊断困难, 但NAP活力和阳性指数却有明显差异, 前者不论早期或治疗前后, 都呈持续增高, 而后者NAP活力和阳性指数始终为正常反应[1,2,3,4,5]。

3.3 真红部分病例可合并骨纤, 周围血出现幼稚红细胞, 两者虽然NAP活力和阳性指数都持续增高, 但后者骨髓呈现干抽, 红细胞呈独特的泪滴形态特点, 可助鉴别。

3.4 真红与MDS、白血病鉴别, 研究表明, 少数真红患者, 可演变成白血病、部分患者可伴血小板异常增多, 但后者NAP活力和阳性指数正常或减低。因此, NAP可做真红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指标[1,3]。

值得注意的是, 浆白、毛白、骨髓瘤NAP活性和阳性指数明显增高;但骨髓、血象出现大量病理性原、幼白血病细胞, 可助鉴别诊断, 恶组患者NAP活力及阳性指数持续为零, 为该病诊断的特异性指标。

综上所述, NAP活力和阳性指数可做骨髓增殖性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重要指标。

参考文献

[1]王永才.最新血液骨髓细胞检验诊断学多媒体图谱.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5.

[2]王永才.血液病确诊化验诊断.大连出版社, 1994.

[3]石青武.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在血液病诊断中的应用.青海医学院学报, 2001, 2 (1) :15-16.

[4]陈发枢.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对慢性中毒的诊断价值.预防医学, 2002, 3 (6) :44-48.

[5]王凤计, 王鸿科.血液细胞基础学.科技出版社, 2005.

《细胞增殖》教案 第5篇

【知识】:简述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了解)

概述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理解)

描述细胞的无丝分裂(了解)

【技能】:模拟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探讨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

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重点)。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以及DNA数量的变化(难点)。

三、教学用具:

PPT幻灯片、探究活动的VCD或者实验材料

四、课前准备: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引入:问题探讨

问题探讨:展示图片,提出问题,不同生物体体积的差异主要是由于细胞数量造成的,还是细胞体积造成的呢?引导:如果大象的体积是老鼠的1万倍,大象的细胞也是老鼠的一万或者几千倍吗?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例外:人的神经系统的发育,主要是由于细胞体积的变化)

进行思考和讨论,发表观点。在教师引导下,得出结论,多细胞生物个体的差异,主要是由于细胞数量的差异。

(二)探究活动: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提出问题:为什么细胞的体积不能无限增大?先从两方面引导,如果细胞体积过大,细胞内的物质运输速度会减慢;细胞体积过大,细胞核的调控能力会减弱

进行探究活动。设定情景,设细胞为正方体,边长本别是3微米、2微米、1微米,引导学生计算3种情况中,细胞的表面积和体积之比。进一步以实验的方式进行探究。以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氢氧化钠溶液和含有酚酞的琼脂块之间的有什么关系,作用是什么?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分析细胞为什么不会无限变小的原因。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思考问题,师生进行谈论

学生进行计算,初步得出结论,体积越大,相对表面积越小。

学生进行实验,并得出结论

(三)细胞增殖:间期

细胞周期概念:细胞分裂活动具有周期性,什么是周期性?提出问题,细胞分裂后会造成细胞内物质,特别是细胞核内遗传物质的减少吗?说明细胞周期分为物质准备和细胞分裂两个阶段。过渡到分裂间期。

间期和分裂期经历时间的比较,得出结论:间期的时间远远长于分裂期。分裂间期的概念;细胞间期细胞的生命活动:强调DNA的合成和相关蛋白质的合成(染色体的复制)——回顾染色质的组成(DNA和蛋白质),用板画形式描述染色质丝的复制。

引导学生思考:分裂间期的生理意义是什么(遗传物质的复制)、分裂期的生理意义是什么(遗传物质的平均等分)

思考问题,作出反应。

观察分裂间期和分裂期时间比例图,得出结论。

教学项目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四)细胞增值:分裂期

播放动画,让学生对细胞分裂的动态过程有感性的认识。

前期:展示图片,比较间期和前期的变化:染色质螺旋,染色体出现,纺锤体出现,核仁、核膜消失。归纳为“两出现两消失”展示图片,明确姐妹染色单体、染色单体、染色质、DNA、着丝点等名词的概念和之间的关系。

中期:展示图片和引导性填空题,指导学生观察和阅读,说出中期细胞所进行的生理活动,强调染色体的运动

后期:展示图片和引导性填空题,指导学生观察和阅读,说出后期细胞所进行的生理活动,强调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末期:展示图片和引导性填空题,指导学生观察和阅读,说出末期细胞所进行的生理活动,归纳为两消失三出现。

再次播放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动画,进行巩固。

展示动物细胞和植物有丝分裂图片,以问题引导学生观察两种细胞有丝分裂的差异:动物细胞纺锤体的形成以及细胞质分裂的方式。

完成引导性的填空题。

阅读课文,完成填空,并对中期的特征进行表达。

阅读课文,完成填空,并对中期的特征进行表达。

阅读课文,完成填空,并对后期的特征进行表达。

阅读课文,完成填空,并对末期的特征进行表达。

观察图片,进行讨论和阅读。回答问题。

以表格形式,对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染色体数目、着丝点数目、染色单体数目、DNA分子数目等进行对比。并对染色体数目、DNA分子数目,染色单体数目作出变化曲线。

有丝分裂的意义。(把概念拆开,细化,联系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分裂期,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

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表格。

(五)无丝分裂

无丝分裂的实例、过程。强调没有出现染色体(不等于没有染色体)和纺锤体。

(六)相关练习

玉露增殖培养试验报告 第6篇

玉露的幼嫩花茎。

2 试验方法

2.1 无菌材料的获得

将选取的玉露幼嫩花茎小心剥去苞叶, 先用适量的洗洁精清洗, 倒去洗涤剂, 然后流水冲洗2h。在超净工作台上用75%的酒精浸泡60s, 无菌水冲洗2~3次后, 再用0.1%Hg Cl浸泡3~5min, 并添加1滴吐温;然后用无菌水冲洗4~5次。将消毒后的材料置于无菌盘内, 剪切成1cm左右的小段, 放入无菌锥形瓶中封好瓶口备用。

2.2 培养基的筛选

以MS基本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 在多次试验的基础上, 确定诱导培养基:MS+NAA0.1mg/L+6-BA 1.0mg/L;增殖培养基:MS+6-BA0.5mg/L+NAA 0.2mg/L;生根培养基:1/2MS+NAA0.25mg/L, 以上培养基均添加3%的蔗糖, 6%的琼脂, p H5.8。

2.3 培养条件

培养温度 (25±2) ℃, 光照强度2000~3000Lx, 光照时间12h/d, 大约15~25d后, 试管中接种的外植体就可以膨大, 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的形成标志着接种的外植体的生长状态已脱离分化状态, 开始重新恢复分生能力。愈伤组织形成1周后, 就可将愈伤组织转管进行继代培养或分化培养。

2.4 愈伤组织继代培养

将愈伤组织在接种室无菌环境下, 从玻璃瓶中取出, 用镊子和解剖刀清除附着在愈伤块上的培养基, 直到愈伤块上无残留培养基为止。然后用解剖刀将愈伤组织切成小块, 再接种到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的玻璃瓶中, 在与诱导愈伤组织相同的培养基下继续培养。几天后, 玻璃瓶中的小愈伤块即可逐渐长大。通过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 原来接种的1个玉露茎尖组织可以繁殖出大量的新组织, 这些新材料可用于分化培养。

2.5 愈伤组织分化培养

在无菌环境下, 将愈伤组织从玻璃瓶中取出, 用镊子和解剖刀剔除组织上的培养基, 并切成小接种块接种到分化培养基的玻璃瓶中, 分化培养的条件和愈伤组织培养相同。大约30~50d后, 愈伤组织就可以分化出芽, 并长出新叶片。当幼苗分化出一定数量或长到一定高度后, 将这些小幼苗在无菌室取出, 进行下一步的生根培养或重新诱导分化。

2.6 诱导生根培养

当玻璃瓶中幼苗的叶片长到3cm左右时, 将幼苗在无菌室取出, 放入生根培养基玻璃瓶中培养, 培养条件与分化培养相同。大约半个月左右, 幼苗便可以生根。

2.7 炼苗

幼苗具有2~3条根, 根长1~2cm时, 幼苗的形体已显健壮, 便可将幼苗取出转移至温室或塑料大棚内。用清水清洗附在幼苗根上的残留培养基 (注意:一定要清洗干净, 否则会导致烂根) 。将洗干净的幼苗整齐地排好, 用清水喷湿, 在温度15~25℃、湿度60%~80%的条件下炼苗24h, 也可视情况而定缩短为12h。当幼苗茎叶颜色加深, 根系颜色变为黄褐色并延长、伴有新根长出时表示炼苗成功。

2.8 移栽

炼苗后, 将幼苗进行移栽。先在由蛭石组成的驯化苗圃中进行驯化, 每天定时给幼苗喷施培养液和清水, 大约15~20d后, 便可移栽至基质以过筛的沙壤土︰草粪=2︰1的苗圃中。根据幼苗大小在苗圃中划出深1~3cm的小沟, 深度以叶片不接触基质为宜, 株距以苗不相互接触为宜, 以细雾状喷水, 基质表面不积水为度。成活率达90%以上。

3 结果分析

3.1 丛生芽的诱导

把2~3cm的玉露幼芽接种于6种不同增殖培养基内, 20d基部变黑, 出现淡黄色幼芽原基, 30d以后发育成芽, 50d左右可以分切, 进行继代培养。表1为接种50d的结果。结果表明, 玉露分化增殖培养中, 以MS为基本培养基, 添加6-BA浓度1.0mg/L, NAA 0.5mg/L为宜, 丛生芽多而壮, 是玉露最佳的分化增殖培养基, 单芽增殖了17个, 苗高为5.2cm, 6号培养基的幼苗有玻璃化现象。

3.2玉露生根培养 将丛生芽分切成单芽, 接种于6种培养基内, 每瓶接种4个芽, 每种培养基接种30瓶, 并观察其生根情况。在接种后10d、15d、50d观察玉露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表明, 3号和5号培养基生根最快, 4号培养基生根最晚;1号、2号、3号培养基苗长势一般, 4号、5号6号培养基苗较键壮。说明玉露生根培养要求营养元素以MS为宜, 1/2MS表现营养不足, 添加生长素NAA的浓度不宜超0.3mg/L较好, 浓度过高会抑制根的分化生长。最佳的生根培养基为1/2MS+6-BA 0.1mg/L+IBA 0.2mg/L, 接种10天生根率达86%。

3.3 移栽后的管理

苗床基质保持湿润, 避免积水, 以防烂根。每月施1次腐熟的稀薄液肥和0.1%多菌灵混合液。施肥时注意肥水不要溅到叶上, 否则会形成斑点, 影响观赏。夏季高温时植株呈半休眠状态, 生长缓慢或停滞, 可移至通风、凉爽处养护, 避免暴晒和长期淋雨, 不可浇水过多, 停止施肥。玉露对光线较敏感, 若光照较强会导致叶片生长不良呈浅红褐色;栽培场所太过于荫蔽, 又会造成株形松散、不紧凑, 叶片透明度变差;在半阴处生长的植株, 叶片相对会比较肥厚、饱满, 透明度也会增高, 因此可以放在光线明亮, 无直射阳光的地方进行养护, 入秋天气凉爽后可恢复正常的肥水管理。冬天要求充足的光照, 如果最低温度不低于13℃, 可以继续浇水, 让植株生长, 但是不要施肥。

4 讨论与结论

玉露分化增殖培养中, 以MS为基本培养基, 添加6-BA 1.0mg/L, NAA 0.5mg/L为宜, 丛生芽多而壮。

玉露较易生根, 有无激素均能长根, 但生根的快慢和多少各不相同。试验结果表明, 玉露生根培养以MS为基本培养基, 1/2MS表现营养不足, 添加生长素NAA的浓度不宜超0.3mg/L, 过高抑制根的分化生长。最佳的生根培养基为1/2MS+6-BA 0.1mg/L+IBA 0.2mg/L, 接种10天生根率达86%。玉露试管苗移栽基质以过筛的沙壤土︰草粪=2︰1为宜, 栽后少浇水并遮荫, 移栽成活率达90%以上。

参考文献

[1]黄清俊, 丁雨龙, 杨祎敏.万象的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J].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3, 39 (6) :642

[2]陈红刚, 高素芳, 杨韬.玉露的组织培养与快速扩繁[J].北方园艺, 2011. (12) :101-102

[3]孙涛, 李德森.截形十二卷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J].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2, 38 (6) :586

[4]戴策刚, 谭文澄.厚叶莲花掌的组织培养和植物再生[J].植物生理学通讯, 1987, (2) :55-56

海洋增殖放流让中国渔民尝到甜头 第7篇

不仅在辽宁省, 在江苏省和福建省的沿海也进行了增殖放流。这是中国首次进行的跨省区联合大规模海洋增殖放流活动。

从事捕鱼行业27年的李宝昌目睹了当地海洋资源枯竭的过程。“现在海里的生物与过去比少得太多了。”他说:“渔获量只有上世纪80年代的1/10左右”。

目前, 仅李宝昌所在的葫芦岛市就有74个渔村, 渔业人口近10万人, 而他们捕鱼的海域都在并不算广袤的辽东湾———它的面积只有1.9万平方公里。

但是从2005年开始, 这种糟糕的情况开始出现了改观。从这一年开始, 辽宁省开始向辽东湾沿海放流海蜇, 而费用全部由政府承担。“我们这样做的目的, 一方面是希望恢复海洋渔业资源, 另一方面是希望渔民们能增加收入。”辽宁省水产苗种管理局副局长林军表示, “因此我们选择了生长周期短、经济价值高的海蜇作为投放品种”。

李宝昌表示, 渔民们都十分感谢政府的举措, 这给他们带来了“看得见”的好处。据他介绍, 自从政府放流海蜇后, 其产量增加了三成左右。由于海蜇的收购价格由以前的10元/kg左右上升到36元/kg, 一艘渔船每年可以有5万元的收入, 比以往增加2万多元。因为海蜇的捕捞期只有1~2天, 所以当地渔民称之为“捕捞一天, 生活一年”。

一同受益的还有当地的育苗企业, 李宝昌船上准备放流的部分海蜇苗就来自当地的兴城兴达水产品养殖有限公司, 公司总经理樊长斌说, 他的企业现在年产海蜇苗3 000多万头, 其中2 200万头被政府购买进行放流。辽宁省人民政府出示的一份数据也显示, 在2005年-2008年的4年间, 海蜇年均产量达到4万吨, 总价值2.69亿元。而政府的花费总共只有1781万元, 投入与产出比达1:16。

增殖效应显现太湖花体重增二成多 第8篇

古语说,“‘三月桃花水’比金子还贵,比银子还亮”。桃花水对太湖渔业资源的繁殖和生长也起着重要作用。据介绍,今年3月,由于雨量充沛、太湖水位较高,太湖渔业资源繁殖、生长环境理想,特别对白虾和梅鲚鱼的生长有利。

据湖区渔业资源普查情况显示,目前太湖石鲫鱼资源量增长较快,种群恢复明显。石鲫鱼是太湖中重要的经济鱼类,过去,太湖石鲫鱼的年产量在100 t到200 t间,预计今年的产量可突破300 t。同时,太湖季郎鱼(花)个体明显增大。省渔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吴林坤介绍,与花白鲢等洄游性鱼类不同,激浪鱼在太湖里自然繁殖,在封湖禁渔等措施的保护下,激浪鱼亲本今年留下的较多,因此测得的激浪鱼个体体重在500 g左右,比往年的平均体重增长了20%到30%。

资源普查情况同时显示,太湖鳊鱼、红白条鱼以及花白鲢资源增长明显。据渔管委办公室最新出炉的对沿湖10个市、区渔业资源情况统计的数字,目前,太湖银鱼资源比2007年增加了1.9倍;鳊鱼增加了两成多;红白条鱼约增加了11%;贝类增长尤其明显,总量增长了两三倍。

吴林坤表示,太湖渔业资源的增长主要得益大规模的人工放流、严格的禁渔管理和资源保护力度。今年,太湖人工放流资金共计840万元,比去年增加了近二成。在2月份开始的封湖禁渔期内,渔政执法人员加大湖区非法捕捞作业的清查力度,重点打击电捕这一对太湖渔业资源伤害较大的非法捕捞行为。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症研究进展 第9篇

1 病原学

1.1 分型

REV为反转录病毒科哺乳动物C型反转录病毒属。分离株存在3个明显的亚型, 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T株 (REV-T株) ;脾坏死病毒 (SNV) 和鸭传染性贫血病毒 (DIAV) ;鸡合胞体病毒 (CSV) [2,3]。核苷酸和氨基酸的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 各个分离株具有相近的种系发育关系[4,5,6]。REV-T为缺陷型病毒, 基因组含有v-rel基因, 可诱发急性网状细胞肿瘤的形成;其他病毒为非缺陷型病毒, 主要引起矮小综合征和慢性肿瘤。REV-A所引起的疾病有多种临床和病理表现, 如网状内皮增生、脾肿大、脾坏死、神经系统淋巴细胞浸润、淋巴肉瘤和贫血等。

1.2 基因组

REV为单股RNA病毒, 非缺陷型病毒基因组全长约为9.0 kb[7], 由两个30~40 S的RNA亚单位 (每个大小约为3.9×106 d) 复合体组成。其基因组核酸是双倍体正链RNA, 与真核细胞的mRNA相类似都具有5'甲基化的帽子结构 (m7GpppGmp) 和3'poly (A) 尾巴。此基因组RNA的两端为非编码区, 中间部分为编码区。基因组主要由gag、pol、enυ基因以及两端的长末端重复序列 (LTR) 组成。REV-T为复制缺陷型病毒, 由于gag-pol的大段基因和enυ的少部分基因缺失导致基因组全长为5.7 kb[8]。缺陷型病毒的enυ基因区含有一个0.8~1.5 kb具有转化作用的替代片段, 称为v-rel基因, 内有一长的开放阅读框, 编码503个氨基酸残基, 总分子量为56 kD。

1.3 蛋白质组

REV基因组表达结构蛋白、一个囊膜蛋白和一个聚合酶。REV反转录酶以Mn2+为辅助因子, 而禽C型反转录病毒的反转录酶以Mg2+为辅助因子[9]。缺陷型T株v-rel基因在转化的淋巴细胞中进行转录产生一种磷蛋白。vrel蛋白具有DNA-结合转录因子功能, 可在转化细胞的胞浆和核中检测到, 通常与细胞蛋白形成复合物, 并与缺陷型T株的急性致瘤作用有关[10]。可以从REV中分离的蛋白有enυ基因编码的2个囊膜蛋白 (gp90表面单位和gp20跨膜单位) ;5种gag基因编码的结构蛋白, 即p12、pp18、pp20、p30和p10。gp90是病毒的免疫原蛋白, 其C-末端表位位于感染细胞表面, 可诱导家禽产生补体介导的细胞毒反应。p30蛋白是主要的群特异性抗原, 在病毒粒子装配过程中起作用。

2 流行状况

自1958年分离到T株以来, 在澳大利亚、匈牙利、南非、英国、德国和日本等国相继分离到不同的REV毒株[11]。Cook (1969) 分离到鸡合胞体病毒;Trager (1959) 和Ludford (1972) 等人分别分离到脾坏死病毒和鸭传染性贫血病毒;Paul (1976) 和Sarma (1975) 分别分离到MN81和MN67株[12]。早在60年代, 学者在美国62个鸡群的检测中发现, 近一半为血清学阳性;同一时期本病在日本呈地方流行性。90年代的调查表明, 韩国和埃及有34%~75%的鸡群有抗体, 而美国血清学阳性鸡群仍很普遍[3]。目前, REV呈世界性分布。我国第一株病毒为REV-C45, 是何宏虎等于1988年在南京从自然病例中分离得到, 经鉴定为非缺陷型病毒[13]。后续的流行病学调查证实, 山东、江苏、北京、黑龙江等地都有发生[14]。多数为与马立克病毒、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的混合感染和三重感染;而且11个省份均检测到REV[15]。秦立廷等采用PCR、病毒分离和IFA对从宁夏、湖北、广东、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7个省的39个蛋鸡群收集到有免疫抑制症状的184份样品进行REV检测, 结果表明REV阳性率为11.5%~84.6%[16]。REV在我国分布广泛并在某些地区呈地方流行性。

3 诊断

3.1 流行病学特征

REV主要感染鸡、火鸡、鸭、鹅、孔雀、日本鹌鹑等, 但以鸡和火鸡最易感, 特别是雏鸡更易感。REV可水平传播, 也可垂直传播, 水平传播可以有直接接触和昆虫两种途径[3]。带毒禽的分泌物、排泄物、羽毛以及感染REV的种蛋为传染源。有学者研究从与病毒血症鸡接触过的39批蚊子中的7批蚊子体内分离到病毒, 并有证据表明与被叮咬过有病毒血症鸡的环缘库蚊接触后的鸡被感染[17]。REV的LTR序列具有整合特性, 这种整合可导致REV容易污染疫苗, 污染的疫苗也可导致病毒的传播。

3.2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本病临床上分为急性网状细胞增生型、矮小综合征和慢性肿瘤的形成。

3.2.1 急性网状细胞增生

由REV-T株引起。潜伏期最短为3 d, 人工接种6~21 d迅速死亡。由于死亡较快, 少有临床症状出现, 新生雏鸡或火鸡死亡率可达100%。病鸡肝、脾肿大, 并伴有局灶性灰白色肿瘤结节或是弥漫性肿大;胰脏、心脏、小肠、肾脏及性腺有时可见肿瘤;常见胸腺、法氏囊萎缩现象;偶而引起火鸡、鸡的外周神经肿大。

3.2.2 矮小综合征

矮小综合征是接触了污染完全型REV的生物制品引起的几种非肿瘤疾病的总称。病鸡生长停滞, 消瘦, 苍白。羽毛粗乱和稀少且生长不正常。病鸡矮小, 胸腺和法氏囊萎缩, 并出现腺胃炎、肠炎症状。非缺陷型REV感染鸡后常发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抑制。孙淑红等对SPF鸡人工感染REV后进行新城疫、禽流感疫苗免疫, 结果证明, REV早期感染会干扰鸡群对NDV、AIV的免疫效果, 特别是会严重干扰对AIV疫苗的免疫效果[18]。剖检可见胸腺、法氏囊发育不全或萎缩;前胃、肠发炎;肝、脾肿大、呈局灶性坏死;外周神经水肿, 内有各型的淋巴细胞、浆细胞或网状细胞浸润;外形羽的羽髓中有淤血、水肿。

3.2.3 慢性肿瘤形成

包括鸡法氏囊型淋巴瘤、鸡非法氏囊型淋巴瘤、火鸡淋巴瘤及其他禽淋巴瘤。鸡法氏囊型淋巴瘤病变主要发生在肝脏和法氏囊。肝脏和其他内脏器官出现结节或弥漫性淋巴病变, 包括法氏囊的结节性病变。淋巴瘤的出现频率受毒株和是否引起耐受性感染的影响。某些品系的鸡感染非缺陷型REV株后, 可发生慢性非法氏囊型淋巴病。淋巴瘤局部或弥漫性浸润, 通常出现胸腺、肝脏和脾脏的肿大或心肌的局灶性病变;神经肿大。火鸡淋巴瘤以肝脏、肠道、脾脏和其他内脏出现广泛性淋巴浸润为特征。肝脏肿大, 为正常的3~4倍肠管变粗, 有些出现环形病变。在其他禽淋巴瘤中, 鸭子表现为肝脏肿大, 脾脏具有局灶性或弥漫性病变, 肠道病变, 骨骼肌、胰腺、肾脏、心脏和其他组织出现浸润。雉鸡和草鸡发病的特征是头部和口腔出现溃疡病变, 内脏器官有结节状淋巴瘤。鹌鹑发病以肝脏和脾脏或肠道病变为特征。

4 鉴别诊断

AKT信号通路与干细胞增殖 第10篇

PI3-K/AKT信号通路最早被发现在胰岛素刺激及其应答的调控中起重要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下游底物的不断发现, PI3-K/AKT信号通路作为一条非常重要的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被人们所认识。激素、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细胞外基质成分和应激等多种因素刺激后, AKT信号通路被活化, 在细胞周期调控、细胞生长与存活, 细胞增殖与凋亡, 细胞的迁移、分化及糖类代谢等的调控中扮演重要角色。AKT执行的复杂功能, 主要是通过磷酸化一系列特异性下游底物完成的。近年来对AKT信号通路的研究发现, 干细胞的增殖影响AKT及其下游信号分子的磷酸化表达水平, 这提示AKT信号系统在调控干细胞的增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1 AKT的结构

AKT属于AGC蛋白激酶家族[1], 已经被证实是PI3-K/AKT信号通路的中心介导蛋白。1987年, Staal等[2]在小鼠的反转录病毒AKT8中找到一个癌基因, 命名为v-AKT。1991年, 3个独立的研究小组[3,4,5]先后成功克隆出AKT基因, 发现它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 并认为AKT可能在酪氨酸和丝氨酸/苏氨酸磷酸化途径中形成功能联系。AKT作为一种相对分子质量约60×103 (60KD) 的胞内信号蛋白, 因其激酶结构域与蛋白激酶A (PKA) 和蛋白激酶C (PKC) 具有高度同源性, 故又被称为蛋白激酶B (PKB) 。目前, 在哺乳动物中已发现的AKT家族至少包括三种亚型:AKT1, AKT2和AKT3, 也被称为PKBα, PKBβ和PKBγ。AKT1在真核细胞中广泛表达, 主要调控细胞存活和增殖;AKT2在胰岛素敏感组织中高度表达 (如肌肉、脂肪组织) , 参与胰岛素调节的代谢过程;而AKT3则主要分布在脑和睾丸组织, 调节细胞的大小以及数目[6]。它们在结构上具有高度的同源性和保守性, 其分子由氨基末端PH结构域、羧基末端调节结构域 (包含疏水基) 和中间的激酶催化结构域组成, 含有thr308、thr450、Ser473和Ser124四个磷酸化调节位点, 其中thr308 (位于催化结构域) 和Ser473 (位于调节结构域的疏水基) 的磷酸化与AKT活化有关, 并且双位点磷酸化才能使AKT完全激活。

1.2 AKT信号通路的调节

AKT是PI3-K/AKT信号通路中的关键信号转导分子, 其活化依赖于PI3-K, 因此研究中多以磷酸化的AKT (p-AKT) 作为衡量PI3-K活性的指标。PI3-K (phosphoinositide 3-kinase, 磷脂酰肌3-激酶) , 是一种胞内磷脂酰肌醇激酶, 根据结构和底物的不同可以分为三型, 其中Ⅰ型P13-K参与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激活的信号通路应答, 主要介导细胞的生存、增殖、分化等生物学功能[7]。Ⅰ型PI3-K是一种包含催化亚基和调节亚基的异源二聚体, 其中调节亚基由三个基因编码, 有五种亚型:p85α, p55α, p50α, p85β和p55γ;催化亚基有三种亚型, p110α, p110β和p110δ, 分别由不同基因编码。胰岛素或者生长因子等配体激活受体酪氨酸激酶 (RTKs) , 或者G-蛋白偶联受体受刺激后均能使P13-K磷酸化。在活化的PI3-K作用下, 细胞膜上的磷脂酰肌醇二磷酸 (PIP2) 被磷酸化而转换成磷脂酰肌醇三磷酸 (PIP3) , 细胞质内的AKT因而被募集到细胞膜并通过氨基末端的PH结构域和PIP3结合并发生构象改变, PDK1 (3-phosphatide-dependent kinase, 磷脂酰激酶依赖激酶1) 得以靠近、催化AKT的thr308磷酸化。但是AKT的完全活化还需要Ser473的磷酸化, 后者的磷酸化相对复杂, 研究者们曾经推测其磷酸化调节可能与一种假想的名为PDK2的激酶有关, 但实际上后来的研究证明依据刺激和环境的不同[8,9], 参与催化该位点的酶是mTORC2或者DNA-PK。AKT完全激活后进一步介导其下游信号的级联反应, 参与调控细胞的存活、增殖、迁移、分化以及其他细胞代谢活动。随着研究的深入, 越来越多的蛋白分子被鉴定为AKT信号通路的特异性下游底物, 包括目前研究较多的:促凋亡因子BAD、胱天冬蛋白酶9 (caspase-9) , 促凋亡转录因子Forkhead家族, 促生存信号NF-κB, 雷帕霉素 (mTOR) 以及与糖代谢有关的糖原合成激酶-3 (GSK-3) 等。

PTEN则是AKT信号通路中重要的负性调节分子, 通过将PIP3去磷酸化为PIP2来实现对PI3-K的负调节, 此外, PP2A和PHLPP1/2分别通过诱导thr308、Ser473的去磷酸化而使AKT钝化, 也起到负性调节作用[10]。人工合成的LY294002是PI3-K的特异性抑制剂, 通过阻断PI3-K而实现对PI3-K/AKT信号通路的抑制。

2 AKT信号通路在干细胞增殖中的作用

干细胞可以分为三类:全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和单能干细胞;依据其所处的发育阶段则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近年来干细胞在再生医学研究方面显示出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成为其中最前沿, 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研究领域之一[11]。

尽管自我更新和增殖是干细胞的固有性质, 但目前对调控其增殖的信号通路及分子机制并不完全清楚。近年来的研究发现AKT信号通路及其下游蛋白的磷酸化表达水平可能决定着干细胞的命运, 在维持干细胞未分化状态、调节干细胞自我更新和增殖中起关键作用。

2.1 胚胎干细胞

1998年James等首次成功建立了人胚胎干细胞系, 将人卵体外受精培育至早期胚泡, 提取内细胞群, 最终得到了5个人胚胎干细胞系[12]。然而, 胚胎干细胞体外培养扩增时极易分化为其他细胞, 限制了干细胞移植的临床应用。

早在1999年, Sun等[13]在研究小鼠胚胎干细胞时就发现, PTEN基因缺陷的细胞完成一个细胞分裂周期的时间较正常时减少5%~10%。这项研究第一次使人们认识到PI3-K/AKT信号通路可能在胚胎干细胞的增殖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随后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个发现, 当用PI3-K特异性抑制剂LY294002处理后, 胚胎干细胞的增殖减慢, 细胞富集于G1期[14]。周睿卿等[15]以胎鼠成纤维细胞作为饲养层, 二维培养的方法培养人胚胎干细胞并观察其生长状态, 以饲养层细胞、肿瘤细胞K562细胞株作为对照, 结果发现, 人胚胎干细胞在未分化状态时Pten抑制的PI3-K/AKT/mTOR信号通路下游磷酸化关键蛋白活性较低。研究者推测, 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胚胎干细胞的自我复制和分化中起到重要作用, 更由此猜想如果抑制负调节蛋白PTEN或直接激活该通路正调节关键蛋白, 可能会加快人胚胎干细胞增殖、减少凋亡。

2.2 成体干细胞

脑缺血等损伤可以激活成年大脑内源性神经干细胞, 促使其增殖、产生新的神经元并向损伤部位募集, 这种现象在侧脑室外侧壁的室管膜下区 (SVZ) 和海马齿状回颗粒下层 (SGZ) 尤其明显[16,17]。但是这种调控机制至今仍未完全阐明, 研究表明微环境的改变、神经营养因子以及信号转导通路等可能都参与其中。1999年, Kitagawa等首次报导在永久性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中观察到PI3-K/AKT信号通路的激活, 这提示AKT信号通路可能在神经干细胞的增殖方面起作用[18]。随后的大量研究证实这种内源性的干细胞增殖调控涉及多条信号通路, 其中由生长因子激活的PI3-K/AKT信号通路可能在干细胞生长、存活以及增殖中扮演重要角色[19,20,21]。这在赵宇等[22]体外培养的大鼠神经干细胞实验中也得到证实, 应用不同浓度梯度的PI3-K特异性抑制剂LY294002孵育后进行细胞存活、增殖等检测, 结果发现LY294002阻断AKT信号通路呈剂量依赖性, 且随着浓度升高, p-AKT含量降低, 大鼠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受到明显抑制。

此外, 有关AKT信号通路参与其他成体干细胞如心脏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造血干细胞等增殖调控的相关报道也有许多。成熟的心脏组织中仍然存在少量干细胞, 有研究表明其数量只占正常心肌细胞的1%[23]。赵岚等[24]证实, 心肌梗死同样促进内源性心脏干细胞增殖, PI3-K/AKT信号通路参与了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脏干细胞的动员调节。在大鼠冠脉阻塞模型中观察到, 急性缺血诱导局部心肌AKT表达水平和干细胞数量同步进行性升高, AKT抑制剂显著抑制上述各项指标的动态演变, 使心肌梗死面积进一步恶化。Gharibi等[25]利用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β体外培养人间充质干细胞, 发现P13-K/AKT/mTOR以及下游相关蛋白p70S6K和4E-BP1与干细胞增殖调控有关, 另一条信号通路ERK则介导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Perry等[26]揭示Wnt (β) -catenin和PI3-K/AKT信号通路的共同作用下, 造血干细胞才能实现自我更新和扩增。

同样有研究报导称AKT信号通路与干细胞的分化密切相关。Isomoto等[27]应用mTOR特异性抑制剂rapamycin阻断PI3-K/AKT/mTOR信号通路后发现成骨分化受抑制, 这提示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活化与成骨前体细胞即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有关。国海东等[28]研究表明在骨形态发生蛋白-2 (BMP-2) 诱导的骨髓源性心肌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中, PI3-K/AKT信号通路发挥了重要的调控作用。成体干细胞在发育过程中, 既要维持自我增殖, 又要进一步分化为各种类型细胞, 在其分化和增殖之间应该存在着一种平衡调节机制, 可能AKT信号通路正是这种平衡途径之一。

3 AKT信号通路与肿瘤发生

近年来AKT信号通路与肿瘤发生的关系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AKT的过度表达或者PTEN等负调控机制的失活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可以检测到该通路信号蛋白及其调节分子的异常表达[29,30]。蔓小红等[31]研究发现, 尖锐湿疣和宫颈鳞状细胞癌中PI3-K/AKT信号通路被异常激活, HPV有可能通过影响PI3K和P-AKT的表达上调进而引起感染上皮的异常增殖。研究已经证实PI3-K/AKT信号通路参与调节肿瘤细胞的增殖、存活和迁移, 目前以该通路及其关键分子为治疗靶点的肿瘤治疗新策略也成了研究热点。张辉等[32]的研究表明, AKT激酶在前列腺癌生长、发展以及激素依赖性向激素非依赖性的转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p-AKT蛋白磷酸化水平在AKT磷酸化激活过程中占主导地位, 是AKT激活的必要过程。米非司酮抑制前列腺癌PC-3细胞的增殖, 诱导细胞凋亡, 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AKT信号转导通路, 从而激活Caspase。

4 中医中药

最近天津中医药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从传统中药丹参中提取出了45种活性成分[33], 一一检测其对于体外培养的神经干/祖细胞的增殖诱导能力, 筛选结果提示丹酚酸B对神经干/祖细胞具有促进增殖作用, 并且这种促进作用呈时间-剂量依赖关系, 其调控的分子机制可能与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动物实验也证实丹酚酸B可以通过干预PI3-K/AKT信号通路介导短暂性脑缺血大鼠模型大脑神经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增殖。丹参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已经被证实, 丹参的水溶性有效成分丹参素具有保护肝细胞, 显著抑制肝星状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的作用[34]。王珏等[35]研究提示不同浓度的丹参素和渥曼青霉素作用于肝星状细胞24h后, 细胞中磷酸化AKT (p-Akt) 表达随药物浓度增加表达逐渐减弱, 这说明丹参素和渥曼青霉素对肝星状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与其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中AKT的活化有关。赖真等[36]研究发现, 黄芪可刺激PI3-K/AKT信号通路的表达, 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

5 展望

目前的研究揭示AKT信号通路参与了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增殖调控, 未来研究的一个方向极有可能以此为调控靶点, 筛选药物, 提高干细胞的增殖率, 进而为干细胞治疗和再生医学提供更多的细胞来源, 使干细胞疗法在“不治之症”的治疗方面得到更广泛的应用。Jun等[37]研究发现, 原钒酸钠通过干预AKT和ERK信号通路促进中风大鼠大脑SVZ区的神经前体细胞增殖。由此推测, 原钒酸钠可能因此成为治疗脑中风的潜在药物。但是这种调控机制是非常复杂的, 可能不止涉及一条信号通路, 而是多条通路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有关干细胞增殖的精确调控机制以及胞内信号通路间的相互作用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上一篇:新旧事业单位下一篇:业绩影响

精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