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的教学定位

2024-05-06

第二课时的教学定位(精选12篇)

第二课时的教学定位 第1篇

———贾志敏

教材版本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教学目标

1.以天鹅的三次叫声为主线, 了解故事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朗读中体会“重重地”“像石头似的”“顽强的破冰勇士”等词语的含义、情感。

3.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 感受老天鹅与天鹅群破冰时的情景, 并体会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

4.初步感受生命的可爱与壮美, 领悟人与动物 (自然) 应和谐相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情境感知, 复习导入

1.生命是值得敬畏的。一只小小的麻雀, 在屠格涅夫的眼里, 是一只勇敢的鸟, 伟大的母爱让人震撼。一群小小的天鹅, 在斯杰潘老人的眼里, 它们的身体里蕴藏着巨大的能量, 令老人为之震撼。 (出示画面:一面墙, 一杆枪挂在墙上) 从此, 他的这支猎枪在墙上一挂就是30年。30年不再打猎, 这对于一位猎人来说, 是难以想象的。知道老人为什么这样做吗? (生回顾全文)

2.是啊!这就是一群天鹅的故事, 一个壮美而厚重的故事。

【点评:简短的几句话不仅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 更为重要的是从学生的已知情感出发, 与文本所蕴含的情感之间搭起了结合点, 从而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调。】

3. (播放视频, 师述) 故事发生在30年前的一个初春, 一群天鹅从南方飞到了贝加尔湖。这儿原本是它们的乐园, 气候温暖、湖水清澈、鱼虾充足。可是, 谁也没有想到, 突然寒潮降临, 北风呼啸, 湖面上冻了。怎么办呢?

4. (出示:克噜——克哩!) 生读并想象说话:

(1) 天鹅呀, 此时你在想着什么?心情怎样?

(2) 如果我们就是这群天鹅, 此时该怎么办, 又会讨论些什么?

【点评:借助于多媒体画面, 教师用简洁而富有激情的话语, 将学生带入冰封湖面的意境之中。一个“该怎么办”引出震撼人心的故事, 增强了主体感受, 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参与, 启开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闸门。】

二、直奔重点, 突破难点

(一)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5—7自然段, 用笔画出感动的地方, 还可以圈一圈、写一写。

(二) 交流感受, 体会情感。

1.哪些地方感动了你呢?

预设:1. (出示:“突然, 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

(1) 老天鹅的什么让你感动?你是从哪些字词体会到的?从这些字词中你又感受到什么?

(2) 老天鹅像石头似的、如此坚决地撞击着冰面, 会产生什么结果呢?

同学们, 知道那冰层有多厚吗?据资料介绍, 冬天, 贝加尔湖的冰层一般有约1米厚。比划比划, 一米大概有多高? (学生比划) 现在是早春的寒潮, 想来冰层也是有一定厚度的, 需要多少次的撞击呀, 一次、两次、三次、四次……

(出示第五节) 指导朗读:读出老天鹅的顽强。

(3) 想象说话:老天鹅, 你是在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扑打着坚硬的冰面呀!痛吗?受伤了吗?此时你的身体已怎样了? (可提示:羽毛、胸脯、鲜血……)

【点评:“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与亲。”展开想象的翅膀, 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与文中的天鹅进行心灵乃至情感的沟通。学生将自己的体会、情感、思考倾诉出来的过程, 也是提升、丰富自己阅读感悟的过程。】

(4) 老天鹅呀, 难道你真的不怕痛吗?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在它的奋力撞击之下, 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5) (出示第五节内容的视频) 让我们再次走近这只智慧、勇敢、顽强的老天鹅。

(6) 这哪里是一只天鹅, 这分明是一个不向命运低头的勇士。 (板书:勇士)

勇士应该是怎样的人?谁能列举出你心目中的勇士?

为什么这只普普通通的天鹅却被称之为“勇士”呢? (板书:破冰勇士)

齐读第五节。

【点评:直奔重点段, 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 自由阅读, 营造了一个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场”。抓住重点语段——“老天鹅破冰”, 引导学生品读, 感悟, 感其情, 悟其理, 让老天鹅面对困难永不放弃的英勇形象在学生脑海中定格。】

2.还有什么地方让你感动?

(出示:有几只天鹅来帮忙了……“兄弟们哪, 加油!齐心干哪, 加油!”)

(1) 天鹅们的什么让你感动?

(2) 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员, 请问你为什么加入破冰的队伍?

(3) (视频:一群天鹅破冰的场面) 瞧, 它们干得是那样齐心, 那样欢快!文中的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它们的“齐心、欢快”?

(4) 知道为什么要喊出劳动号子吗?

指名读:克噜———克哩———克哩。

师引读:同学们, 我们就是那群天鹅, 让我们一起去破冰——— (生读:克噜———克哩———克哩) 可冰面只颤动了一下, 怎么办?对, 再来——— (生读) 此时冰面裂开了一丝小缝, 怎样?再来——— (生读) 裂开了, 裂开了, 再来——— (生读)

(5) 这一次次的叫声就像那激动人心的劳动号子, 你来读读。 (“兄弟们哪, 加油!齐心干哪, 加油!”)

(6) 男女生对读。

(7) 团结就是力量, 合作就有成效, 水面已从慢慢地扩大到迅速地扩大。现在, 你还认为课文中仅仅是那只老天鹅才称得上是“破冰勇士”吗?

【点评:“群鹅破冰”是文本高潮之处, 如何引导学生去品读感悟整群天鹅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共同战胜困难的感人场面是关键。教者采取一说感动、二看感动、三读感动的办法, 抓住天鹅的劳动号子, 引导学生反复读, 读出意, 读出味, 读出情, 此时的学生已不再是一个旁观者, 而成为了“破冰勇士”中的一员, 在与天鹅们一起奋力破冰的过程中, 体验着群鹅破冰的艰辛与努力, 实现了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3.师范读:这群破冰勇士就好像听了谁的命令似的……“克噜———克哩———克哩!”

(1) 从老师的朗读中你听出了什么?

(2) 指名读。齐读。

【点评:第三次天鹅的叫声, 以学生体会读为主, 有了之前的拼搏才有了现在的成功, 学生会读得更真切、更高兴、更激动, 并在读中获得熏陶、洗礼和升华。】

4.多么可爱的生命!多么感人的天鹅的故事啊! (出示:天鹅的画面) 同学们设想一下:假如没有老天鹅勇敢地破冰, 假如没有天鹅们齐心合力地努力, 它们会有这样恬美的生活吗?正是因为它们的勇敢、团结, 才把握了自己的命运, 才能演绎出生命的精彩。

5.面对着这样的天鹅, 你想说点什么呢?请根据下面的提示, 动笔写一写。

练笔提示:看着这群破冰勇士, 我被深深地震撼了……从这群天鹅身上, 我感受到了……

(生交流)

【点评:静下心来欣赏天鹅群美丽的画面, 目的是在视觉上给学生一个强烈对比, 以引发其进一步的思考, 促其明白如果没有之前用生命的拼搏, 怎能有现在如此静谧的生活, 幸福是要有所付出的道理。这样的设计不仅能使学生从文本中得到关注生命、珍爱生命的启示, 更激荡着学生强烈的“生命意识”———团结、合作、奉献等等, 从而在学生的心中种下“生命”的种子。让学生用自己的体验去创造性地填补文本的“空白点”, 既建构文本的意义, 又建构自我世界。】

三、总结课文, 升华主题

1.这样的一幕, 你们感动了, 老师也感动了, 老猎人斯杰潘又怎样呢?请同学们快速地读读第八节。

2.是什么令老人扫兴?又是什么让老人的态度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

3.总结提升:正是这群可爱的鸟儿, 正是这群破冰勇士的勇气和力量, 深深地震撼了老猎人。“从此以后, 这支猎枪一直挂在墙上, 再也没有动过。” (出示图片:一面墙, 一杆枪挂在墙上) 相信这支猎枪不仅仅只挂30年, 一定还会一直挂下去———因为老人的心中有着对生命的珍爱, 对生命的敬畏。这是一群多么可爱的生灵呀, 这是一群多么可敬的生命呀!

【点评:老人前后行动的对比, 猎枪画面的再次出现, 回环整合, 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 情感的震撼。相信学完全文, 学生们一定会真切地感受“枪为何而挂”, 也一定会从中领悟更多的生命的真谛。】

四、作业超市

其实大自然中的很多动物在危急关头都有这种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 它们往往用自己的生命谱写着一首首让人类叹为观止的生命的赞歌。

出示作业:

1.阅读链接:《“蚁国英雄”》《“生命桥”》。想一想这些生命给你带来了什么震撼。

2.写作链接:结合课文, 以“团结起来力量大”为题, 写一写在生活中、电视里看见过的有关齐心合力完成一项任务的场面。

【点评:对文本进行有效拓展, 让学生在了解和感受动物们的一曲曲生命壮歌的基础上, 进一步想开去, 这对深化理解课文, 体悟自然生灵的崇高精神有着画龙点睛的妙用。】

总评

一、主线明了, 板块清晰

本节课的教学以天鹅的三次叫声为主线, 贯穿全文。第一次叫声是群鹅在冰封湖面的情况下发出的, 它们的叫声传递着的是什么?第二次叫声是群鹅在破冰时发出的, 这叫声又给我们传达出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第三次叫声是群鹅在结束了工作时发出的阵阵欢呼, 这里的叫声又预示着什么?紧扣这条线索, 读、思、议相结合, 既激发了情趣, 描绘出形象化的意境, 训练和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又理清了文章的思路, 使学生认识了语言的规律。

二、品词析句, 感悟情感

关键词句的理解要扣住整体, 要深入、有层次。文本中的词句是最基本的东西, 是文本所有价值的承载形式。通过关键词句的品读, 让学生找到一个合适的思考、品味、表达的点, 从而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深层感悟, 提高语文素养。抓词、品词、析句、品句, 在理解语言内容的同时, 把握其内在的精神, 使学习文本与接受人文熏陶融为一体。

三、换位体验, 引导说话

教学中, 为进一步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钱老师多次使用这样的方式提问:“如果我们就是这群天鹅, 会讨论些什么?”“老天鹅, 你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只天鹅, 你为什么要加入破冰的队伍?”换位思考, 亲身体验, 可以帮助学生顺利进入文本, 进入文本中人物的内心, 同时也是训练学生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四、以读为本, 加深理解

朗读是语文课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通过朗读, 学生能获得对文本的初步体验, 获得情感熏陶并生发出理性的思考。教学中, 钱老师注重教给学生读的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在读前思考;注重根据不同的内容及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行形式多样的朗读;注重朗读和理解相结合, 逐层递进, 在朗读的基础上, 拓展学生的思维, 发挥学生的想象, 训练学生的表达。

《白杨》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第2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直奔情境

1、复习有关词语:

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 、陷入。

2、指名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一段话。

二、剖析实质,表达心声

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那么他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心呢?

学习第10至12自然段,理解爸爸的心声:

1、指名读读这一自然段,说一说:

表白是什么意思,解释说明;也,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

生思考:

为什么说爸爸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呢?你是怎么理解的?和同学们讨论一下。

(抓住表白一词进行理解。)

爸爸看见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是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向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

2、白杨树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绿色战士,那么,爸爸的生活环境又会怎样呢?

⑴ 生讨论汇报 抓住爸爸和白杨特点的相似之处。

⑵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建设兵团或支边人员的有关影视资料。

(学生感受同时产生联想,感受爸爸和白杨树一样,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建设边疆,无私的奉献着自己一切的场景。)

(抓住事物间的相通之处,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3、西部需要开发,祖国需要建设,那么需要的就是向爸爸这样的.边疆的建设者,正是他们才使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不知道此时的你,面对如此高尚的爸爸,想说说些什么呢?把你的心理话说给你的同学听好吗?

三、再现希望,体会写法

1、学习本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你能理解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的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的身边,几棵小树正在迎风成长起来这句话的含义吗?

预设:

⑴ 高大的白杨指爸爸自己,身边的几棵小树即指他的孩子们。

⑵ 爸爸希望他的孩子也能扎根边疆,成为边疆的建设者。

⑶ 这是爸爸的愿望,更能体现爸爸的高尚情操。

2、带着对父亲的敬意读一读这段话好吗?

3、体会写法:

白杨树和爸爸有着相同的本质特点,他们不怕环境的恶劣,默默的为大地和人类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作者借助白杨的这个特点,明写白杨,暗写自己和与自己一样的边疆戍卫者。这种写作手法就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明确什么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

四、感情朗读,收束全文

带着对白杨树的赞叹,对边疆戍卫者的敬意,对西部未来的憧憬,让我们再一次回到课文之中,去感受这种真真切切的奉献精神吧。指名感情朗读课文。边读边再一次感受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好吗?

(以读启思,读中体验,读中表达情感。)

五、练习设计

1、读拼音写词语:

qǐng xī yǔ sǎn fu mo

( ) ( ) ( )

jiè shào fu mo xiǎn lòu

( ) ( ) ( )

2、根据原文内容填空: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 ),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 ),不管( ),它总是( ) ,那么( ),不软弱,也不( )。 突然,他的嘴角又( ),那是因为他( )的右面,在一棵( )身边,( )正迎着风沙( )。

3、小练笔:

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请你把它工工整整的抄写下来好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料补充】

1、袁鹰1924年生,江苏省淮安人。当代著名诗人、儿童文学家、散文家。原名田复春,参加工作后改名田钟洛。194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毕业于之江大学。历任《世界晨报》《联合晚报》《新民报》记者、编辑。著有中篇小说《年青的时候》,儿童文学作品《丁丁游历北京城》《篝火燃烧的时候》《彩色的幻想》《保卫红领巾》等,散文集《红河南北》《第一个火花等》,诗集《红湖集》等。本文选自《风帆》,有改动。

《黄河的主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3篇

[关键词]中心句 重点词 朗读 体会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67

【教学目标】

1.找出课文中最能体现中心的句子。

2.理解“他凭着智慧和勇敢、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这句话的含义。

3.抓住关键词句,从正面、侧面描写中体会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使学生明白只要沉着勇敢,就能战胜艰难险阻的道理。

4.能入情入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

1.通过抓字词,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感受黄河的险恶。

2.通过多媒体课件、文中的具体语言和学生的种种形式的朗读,体会黄河的波涛汹涌以及艄公的勇敢、智慧、镇静和机敏。

【教学过程】

一、回顾文本,复习导入

师:今天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袁鹰的脚步一起去认识那黄河的主人。

1.从上节课中,我们明白了黄河的主人是谁?(艄公)

2.艄公为什么成为黄河的主人?

3.找出文中中心句。

(课件出示文中最后一句话,学生齐读)

二、围绕中心句,品读文中句子,感悟艄公的精神品质

师:文中主要人物是艄公,课文除了写艄公外,还写了些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黄河、羊皮筏子、乘客)

(一)品读感悟描写黄河的句子。

1.我们先把目光聚焦在黄河,透过“惊涛骇浪”这个词语,你可以看到怎样的黄河?(波涛汹涌、巨浪滔天)

(课件出示描写黄河的句子)

2.指名读,师生评价。

3.理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意思。

4.课件播放黄河视频。

5.学生再读,把看到的、听到的融入朗读中。

6.师:同学们,这样汹涌吓人的浪涛就叫做——(板书:惊涛骇浪)看到这样的情景,谁都会胆战心惊,而艄公却——(课件出示中心句,齐读)

(二)分组学习,品悟描写羊皮筏子、乘客的句子。

1.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一、二组学习写羊皮筏子的内容,三、四组学习写乘客的内容,用“■”找出关键词句,读一读,在一旁做批注。

2.学生分组学习。

3.汇报交流。

4.品悟描写羊皮筏子的句子。

(1)交流:你找到了哪些句子是描写羊皮筏子的?

(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

①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

②再定睛一瞧,啊,那上面还有人哩!不只一个,还有一个……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这六个人,就如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

③也只有十只到十二只羊那么大的体积吧,上面却有五位乘客和一位艄公,而且在他们身边还摆着两只装得满满的麻袋。

(2)说说作者的描写让你感受到羊皮筏子是怎么样的?(板书:小、轻)

①小,有多小?轻,有多轻?

(出示羊皮筏子图)

②它是那么小,那么轻——谁能用朗读来描述?(一个学生读句子)谁再来读?

③除了小和轻,你还能感受到什么?(危险)

(随机朗读相关句子)

(3)作者所有的感叹都融进这短短的11个字里——(课件出示第10自然段)

(4)现在我想说,这就是一个奇迹,而创造这奇迹的是谁?(艄公)

(出示中心句)

让我们怀着敬佩之情再读读这句话。

5.品悟描写乘客的句子。

(1)岸上的我提心吊胆,而筏子上的乘客却是什么表现?

(2)交流。(指名答)(板书:谈笑风生)你从哪里感受到乘客不怕?

(3)人们什么时候会谈笑风生?现在乘客的脚下就是波浪翻滚的黄河呀!他们怎么还能如此从容?

(指名答)

(4)谁能读出乘客的从容?(指导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再次领悟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

艄公的技术非常高超,在惊涛骇浪中穿行,就好像走在平地上一样,这就叫“如履平地”。(课件出示中心句)

(5)多么了不起的艄公啊,他值得我们敬仰。(学生齐读中心句)

6.领略艄公的风采。

(1)一个能让乘客如此信任的艄公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

(2)课件出示学习要求:默读课文第6-8自然段,用“■”画出直接描写艄公的语句,和同桌说说你从中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艄公?

(3)学生自主学习。

(相机指名回答并板书描绘艄公形象的词语)

(4)交流展示。

①他专心致志地撑着篙,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

“小心”和“大胆”矛盾吗?

(指名说)

看来,小心不是害怕,大胆不是鲁莽,这是一个胆大心细的艄公。

你能读出他的沉着、勇敢吗?

②他站在那小小的筏子上,面对着险恶的风浪,身系着乘客的安全,手里只有那么一根不粗不细的竹篙。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A.艄公凭借什么成了黄河的主人?我们应该聚焦哪四个关键词?(板书:勇敢、智慧、镇静、机敏)

B.现在让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去看看艄公在黄河上经历的一幅幅画面吧!

③文章描写艄公的话并不多,却花很多的笔墨描写黄河、羊皮筏子和乘客,为什么呢?

(学生思考回答)

④师小结:这是一种衬托的写作手法,用黄河那令人胆战心惊的气势,羊皮筏子那令人提心吊胆的惊险,乘客的从容谈笑,衬托出艄公的勇敢、智慧、镇静、机敏,是他战胜了惊涛骇浪,在黄河上如履平地,一次次化险为夷!难怪作者在结尾处发出这样的赞叹!

(再读中心句)

三、拓展延伸

学了课文,我们领略了黄河主人艄公的勇敢、镇定的风采,你想对艄公说些什么?还想对谁说些什么?

四、课堂总结

是的,我们每个人只要像艄公一样勇敢与智慧,镇静与机敏,都可以成为生活的主人。

《姥姥的剪纸》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4篇

阅读教学是一个对话的过程, 对话的载体是文本, 对话的主体是教师、学生、作者、课文中的人物, 对话又是一个积极建构的过程, 是一个师生间、生生间相互启发、相互提高的过程。因此, 潜心读文, 品味语言, 是高效对话的基础;触动情感, 激活思维是对话的关键。本教学设计正是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进行的, 教学流程简约、清爽, 细节处理丰满而厚重。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最后两小节。

(2) 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 理解“熟能生巧, 总剪, 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3)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 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的浓浓的亲情, 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诵读词语, 回顾课文内容。

以“词串”形式复习词语, 帮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

(2) 读第一段, 回顾“巧”和“善”

(设计意图:扣着课文写法入情入境地引读, 帮助学生回顾姥姥的“巧”和“善”, 无形中感受作者真切、自然的表达顺序和表达方式。)

二、学习4—6节, 感受体味“熟”

(1) 姥姥究竟有多神呢?迅速浏览课文第二段, 把你认为能表现姥姥剪纸“神”的语句画出来, 读一读。

(2) 交流体会、品读关键词句, 感受“神”。

(3) 你们一定想看看姥姥的剪纸吧。 (投影欣赏, 引导学生用优美词句描述剪纸图案)

(4) 为什么那么神?“熟能生巧, 总剪, 手都有准头了!”姥姥说得很轻松, 练得可不容易。出示:数九隆冬剪, 三伏盛夏剪, 日光下剪, 月光下剪, 灯光下剪, 甚至摸黑剪。 (生读) 读着这个句子, 你想到了什么成语或谚语?

师生结:为什么能那么熟?———离不开一个“练”字, 勤学苦练, 剪刀不离手。

(5) 在我们的生活中, 你或你身边的人练过些什么?写作文、练字、弹琴、跳舞、打毛衣、包饺子?请你仿照这个句式, 写写自己或他人的学习经历:

_____练, _____练, _____练, _____练, 甚至_____, 熟能生巧, 总练, _____。

(6) 欣赏完这些剪纸, 你一定能把这些句子读得更好。 (学生朗读)

(设计意图:找出能表现姥姥剪纸“神”的语句进行品读, 体会“巧”缘于“熟”, “熟”在于“练”;描述剪纸图案能进一步让学生感受“神”, 同时读写结合, 描述图案和造段练习给了学生语言实践的空间和时间, 而且实现了“工具”和“人文”合一。)

三、学习7—12节, 感受体味“缠”

(1) 剪纸把我和姥姥紧紧连在一起, 于是我和姥姥之间就发生了很多关于剪纸的故事, “密云多雨的盛夏, 姥姥怕我溜到……” (出示句子) 什么叫“拴”?姥姥用什么拴住了我?以至于到后来, 不是姥姥拴我, 而是变成———我缠着姥姥剪纸了。

(2) 由“拴”到“缠”, 姥姥剪的牛和兔把我迷住。速读课文, 把描写剪纸图样的句子画下来, 把祖孙俩的对话也画下来。

(3) 朗读、背诵指导。

(设计意图:这一段情节性很强, 尤其是由“拴”到“缠”的变化, 不仅体现了姥姥的纯熟技艺, 字里行间渗透着浓浓的亲情。对“牛兔图”的品味, 分角色来读祖孙俩的对话, 在剪纸故事中体会亲情。)

四、学习第13节, 感受体味“梦”

(1) 读姥姥寄来的剪纸图样。美好的童年结束了。我上学了, 小学、中学、大学……我还能收到姥姥的剪纸。其中有一幅是这样的——— (示句, 学生朗读)

(2) 谈读后感受。读着这段话, 你感受到什么?如果让你给这幅剪纸取名, 你会取个什么名?这一切都融入了剪纸中, 请你来读 (指名) ,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 (齐读) 。

(3) 展开想象。和姥姥一次次的团聚, 分离, 站在村口, 姥姥会想些什么?面对姥姥, 我会说些什么?长大了, 我离开了家乡, 但是我永远都忘不了的是什么?

(4) 体会作者的“思念”。所以, 作者写道: (出示:事实上……有声有色, 生读) “声”指声音, “色”指什么?请你在文中找找表示“声”和“色”的词语。

(5) 感情朗读。这些声音和情境永远地留在了我的脑海里, 让我魂牵梦绕, 这也就是文中所说的有声有色的“心境”与“梦境”。作者的情感流淌在笔端, 流淌在这段文字中, 请你读——— (指名读) ,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谁说剪纸中包含的不是这样的情感呢。请大家一块来感受——— (生跟读) , 充满情意的文字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心中, 你会背了吗? (生试背)

(设计意图:课文最后两句话较难理解和背诵, 让学生从“牛兔图”想象祖孙分别时的对话, 联系前文, 体会作者心境与梦境里的“声”与“色”, 把书读“厚”了, 才能体会流淌在文字间的深情。)

五、升华延伸

(1) 读小诗:如果说, “神”的是姥姥的剪纸, 剪纸的故事中传达的是作者的情。有位同学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写下了这样一首小诗, 题目叫《想》, 我们来读一读:

(媒体出示小诗:听那悦耳至极的剪纸声/想起月光下姥姥/还是那月光下的话语/还是那慈祥的面容/还是那恬静的微笑/真想/再一次回到姥姥的身边/怀念姥姥亲切的话语/怀念姥姥勤劳的身影/怀念姥姥剪纸的刷刷声/好想/一切都回到从前/好想/再回到姥姥的身边)

(2) 布置练笔:在收到姥姥寄来老牛望着远去的小兔子的剪纸后, 作者心境肯定颇不宁静, 眼前肯定会浮现出和姥姥在一起的时候多姿多彩的生活画卷。假如你是作者, 该怎么给姥姥回信呢?试着写写。

六、板书设计

12.姥姥的剪纸

练———熟———巧———神

我的老师 第二课时 教学案 第5篇

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①学习作者传神、细腻的描写方法和质朴的语言。

②学习抒情方法,体会用朴实、细腻、感人的语言传递纯真美好的感情。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加强朗读指导,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良好品德。

学习重点: 学习作者传神、细腻的描写方法和质朴的语言。

学习难点:学习作者传神、细腻的描写方法和质朴的语言。

学法指导:加强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

二、课堂学习研讨

1、课文第一部分写蔡老师在“我”的记忆里总的印象是什么样的?

2、走近蔡老师,品味传神的细节描写

速读课文,关注人物的神态动作描写,画下来并在旁边写下赏析品味。

3、感悟真心,学抒真情

记叙文主要运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但有时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也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试找出文中抒情的语句读一读,这些语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三、当堂训练巩固

1.写一写:

①线索的形式有哪些?

②常见的表达方式有?抒情方式有?

③第二人称的作用:

④如何品味词语?

2.练一练:

课内语段阅读

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离开她。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记得在一个夏季的夜里,席子铺在当屋,旁边燃着蚊香,我睡熟了。不知道睡了多久,也不却道是夜里的什么时辰,我忽然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往外就走。母亲喊住我: “你要去干什么?” “找名言警句:

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

蔡老师„··”我模模糊糊地回答。“不是放暑假了么?” 哦,我才醒了。看看那块席子,我已经走出六七尺远。母亲把我拉回来,劝说了一会,我才睡熟了。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你已忆中的珍宝之一。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

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

1.“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全文都用第三人称“她”,这里为什么改用第二人称?

2.一般说来,小孩子都盼望着假期的到来,为什么说“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

3.“我忽然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往外就走。”“我模模糊糊地回答。” 加点的两个词能否互换?为什么?

4.“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记忆中的珍宝之一。”这句话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句子中的“这”是指什么?

5.“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改为“我很想再见到我的蔡老师。”有没有什么区别?为什么?

课堂小结:

1、学生小结:

2、教师小结:

四、课后拓展延伸(含必做和选做两部分)

1.选做:整理笔记;修改完善小作文

2.必做:《能力》

教师评语:(教师批改,包含课前预习导学内容和课堂训练巩固内容)

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

1、学后记:(要求:可写收获,也可记课上生成的方法与规律性知识,或问题整理等)

2、教后记:

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

难忘的一躬

上初三的时候,人气最高的是语文课老师孙老师。他不但课讲得有特色,待人处事也无可挑剔。最叫人难忘的是每堂课在班长喊起立之后,他总要鞠躬还礼后才正式上课。

孙老师最讲信用,答应我们什么事,他总会做到。对我们这些学生来说,孙老师就是我们学习做人的一本活教材。孙老师所说、所做的,几乎成了我们的行动指南。

中考前几天的一个下午,第三节是语文辅导课。

上课铃敲响,进来的却不是孙老师,而是我们的班主任李老师。

“同学们,孙老师有点事,不能来上课了。不过他让我转告大家,放学前后,他一定赶回来,把大家的课补上。”

那时我们还小,谁也没有去想孙老师会有什么事,也没有人想到去问,但大家都认为,孙老师到时一定会来上课。

放学的铃声响了,孙老师还是没有来。

大家谁也没有动,因为同学们都相信,孙老师一定会来。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教室外站满了接孩子的家长。一刻钟过去了,不少家长走进教室领孩子,但没有同学走。

“孙老师说了,他一定会回来的。”

家长们只好退出去,静静地在教室外面等。

校长过来了。他轻声地告诉大家,一个小时前,孙老师的家属在校门口出了车祸,正在医院抢救。孙老师可能不会回来了,大家可以回家了。

不少家长再次走进教室领孩子,但依然没有人动。同学们还是认为,孙老师说过他会回来,他就一定会回来的。

教室里正因家长劝孩子回家而出现骚动时,孙老师的身影出现了。他来不及擦掉额头的汗水,就向依然在教室外的家长深深地鞠了一躬,连连说了几个“对不起,请多原谅”。然后,他走进教室,又向我们深深地鞠了一躬:“对不起,让大家久等了,今天就不必起立了,我们直接上课。”

教室内外静得出奇。

孙老师平静地讲完了准备的课程,再次向同学们深深地鞠了一躬:“谢谢大家的支持。我还有点事,有什么不明白的,明天继续。”

然后,对着教室外的家长们,孙老师又是深鞠一躬:“给你们添麻烦了,请多原谅。”

不一会儿,他的身影消失在了全体同学和家长的目光中。

中考后我们才知道,孙老师的家属在那次车祸中去世了。

同学们泣不成声。

那个下午,孙老师的鞠躬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里。成为一名教师以后,我一直把孙老师那几个抱歉的鞠躬作为自己对待学生和做人做事的准则,并把它当作我人生中一笔最宝贵的财富„„

(选自《中国教师报》,作者张彩虹,有改动)

18、文中的孙老师“待人处事也无可挑剔”,这体现在哪些方面?

19、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探究句后问题。(任选一题)

名言警句:

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

(1)“孙老师就是我们学习做人的一本活教材”,将孙老师比作“活教材”好在哪里?

(2)“那个下午,孙老师的鞠躬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里”,将句子中的“印”换成“留”好不好?为什么?

20、文章倒数第三段补充交代“孙老师的家属在那次车祸中去世了”,你认为有没有必要?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能互换。“迷迷糊糊”是指说话口齿含糊不清,“模模糊糊”是指视线朦,看不清楚。

(三)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分析:课文中传神的细节描写有:①老师佯怒时;②老师写字时;③梦里寻师时。以①为例,四句话写四个细节:“我……一迎”,写出了儿童特有的狡猾;教鞭“轻轻”敲在石板“边上”,刻画出老师的温柔慈爱;“大伙笑了,她也笑了”两句,写出了师生之间感情的融洽,这也是“我”敢于“一迎”的原因。这些细节,惟妙惟肖地展现了“假怒”的全过程。

3.课文中有哪几处真切动人的心理描写?试讨论分析。

分析:课文中真切动人的心理描写有:①老师佯怒后;②“我”被小“反对派们”咒骂父亲死了后;③放假前看老师收拾行李时;④回忆梦里寻师时。以①为例,“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狡猾”的语境义是调皮、机灵,它真切地表现出;个天真淘气的孩子对老师的理解和爱戴。

名言警句:

第二课时的教学定位 第6篇

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课程标准要求本节课分两课时完成,我结合学生的实际,第一课时安排了激素调节的发现、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激素调节的实例一“血糖平衡的调节”,第二课时安排了激素调节的实例二“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激素调节的特点、激素类药物的利与弊。下面就我对第二课时的理解并结合学生的认知经验,简单介绍我对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对教材的简

单调整。

一、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第一课时学生已经了解了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能说出与甲状腺激素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腺体和激素,并且已经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分析了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我从甲状腺激素的作用出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层层递进,驱动本知识点的学习。

1.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2.动物和人体的基础代谢有哪些?

3.细胞呼吸放出的能量去向有哪些?

4.当机体处于什么样的外界环境中时,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会增多?

5.这种外界环境的刺激是如何被机体感知并作出相关反应的?

6.请阅读教材第28页,尝试构建甲状腺激素分级调节的概念模型,并对该过程加以分析和说明。

7.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是否也存在类似于血糖调节中的反馈调节?

8.分析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及其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设计思路是从甲状腺激素的作用谈到细胞代谢,从代谢谈到细胞呼吸,从细胞呼吸谈到能量,从热能谈到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外因,从寒冷刺激谈到神经系统及神经调节,由神经系统谈到下丘脑,由下丘脑谈到垂体,最终学生在一个完整的情境中构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的概念模型,进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并讨论这种反馈调节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意义。

二、激素调节的特点

这部分内容,我的教学呈现顺序与教材不同,我是按照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通过体液运输,微量高效的顺序进行的,具体安排如下:

1.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通过血糖平衡的调节和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让学生分析:这些调节过程中的各种激素分别作用于哪些细胞?起到促进还是抑制作用?继而提出靶器官和靶细胞的概念,得出第一个特点: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这时出示教材2-13的图示,展现靶细胞与特定激素结合的方式示例图,学生通过分析,明确这种作用依赖于靶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理解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原理。

2.通过体液运输

设问:激素是否只运输给靶器官和靶细胞呢?出示内分泌腺的模式图和三种细胞外液的转化图,学生观察第一幅图,得出结论:激素分泌后进入血浆;学生观察第二幅图,回忆三种细胞外液的转化关系,最终得出激素调节的第二个特点:通过体液运输,激素一经分泌进入血液,随体液运输给全身细胞(但只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这时教师介绍:可以通过体检化验血液中相应激素的含量来判断内分泌系统的疾病。出示一张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的患者的化验单,学生通过比较患者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与正常范围的差别,结合分级调节过程,分析病因,并尝试推测该患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水平与正常范围的关系,增强学生理论联系

实际的应用能力。

3.微量高效

教师出示以下资料,学生分析,得出第三个特点:微量高效。

资料1:

美国学者E.C.Kendall 从3 t 新鲜的动物甲状腺中才提取出0.23 g的甲状腺激素。

30万头羊脑只能提取生长激素1 g。

人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只有3×10-5~14×10-5 mg/mL。

资料2:

正常人每100毫升血液中生长激素的含量还不到1微克。如果该激素分泌稍微多一点,可使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成为巨人症的受害者。

1 mg甲状腺激素可使人体产热增加4200 KJ。

这样设计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分析资料,使学生自己得出微量高效的特点,既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又提升了学生分析资料、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评价激素类药物的利与弊

这个内容,课前布置学生搜集生活中的亲人或朋友的经历,或者通过网络搜集激素的应用和在应用过程中的利与弊,整理资料,在课堂上举例说明。一方面,训练了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媒体的评价结合自己对激素类药物应用的利与弊的认识,帮助自己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能造福人类,但应用不当也可能带来

负面影响,逐步培养学生看待问题辩证、全面的方式。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在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均得到了相应的训练和发展,新课改提倡的素质教育得以落实,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提升!这样的思考和对教材的处理方式,还要不断尝试,只有不断尝试和实践,才能继续在课改的道路上广阔前行!

《草虫的村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7篇

《草虫的村落》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组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以奇异的想象, 追随着一只爬行的小虫, 对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 从中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物的喜爱之情。本篇课文从第2自然段“我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点出了行文的线索, “奇异”则概括了这个草虫世界的特征。第3自然段写游历的第一场景:小甲虫迷路的森林;第4自然段至第9自然段写了第二场景:也就是作为课文主体的“草虫的村落”。这里的“角色”很多, 有英勇归来的黑甲虫, 有熙熙攘攘往来的黑甲虫村民, 有好像南国少女的小圆虫, 有庞然大物蜥蜴, 有一群作为音乐演奏者的黑甲虫, 还有负责气象观测的、忙于建筑设计的各种分工不同的虫子……第三层是末尾两个自然段, 表达了作者对草虫村落的依恋。教学本课, 要注意体会作者是怎样细心观察大自然的, 有哪些独特的感受;还要体会作者是怎样联想和想象, 表达这些独特感受的。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正确书写生词。

2.在读中抓重点语句, 揣摩其所蕴含的丰富而合理的想象和独特的感受。学习作者细心观察大自然, 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方法。

3.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关爱小生灵的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积累自己喜欢的语句。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内容, 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关爱小生灵的情怀。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观察、如何展开丰富的想象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回顾内容, 触摸“村落”

⒈简单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主要写“我”躺在田野里, 目光跟踪着爬行的小虫, 作一次奇异的游历。)

2. 听写词语10个。同桌互相批改, 有错误的订正。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具有实践性, 生字词是基本功, 不能放松。此处教学既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脉络层次再次做了梳理, 回忆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同时帮助学生复习巩固了字词, 还为进一步阅读文本做了适当的铺垫。要求学生说得内容正确, 语言流畅。

二、精读课文, 走进“村落”

1. 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 想一想你在“草虫的村落”中看到了什么, 画一画你是从那些描写中体会到作者的丰富想象和独特感受的?

2. 学生自学, 教师巡视。

3. 小组合作, 讨论探究。

4. 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教师点拨:

(1) 从“归来的游侠”中, 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

“我想, 它一定是游侠吧!虽然迷了路, 但仍有着傲然的气势。它不断地左冲右撞, 终于走出了一条路。”

追问:作者为什么要把黑甲虫称作“游侠”呢?

小结:从这位勇敢的游侠身上, 我们体会到了一种成功者的喜悦。它是快乐的, 作者看到了它, 并做了合理丰富的想象, 也感到了快乐。

谁能把游侠的勇敢和快乐读出来。适时指导朗读。

(2) 从“村民和谐生活”中, 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

引导学生抓住“驻足痴望”、“攀谈得很投机似的”等关键词句, 体会小甲虫们不但同类之间相处友好, 和异类的关系也十分融洽。大家在这个小天地中, 生活得真是其乐融融。

同桌对读, 小组赛读。通过自己的声音把自己的感悟读出来, 把草虫们其乐融融的生活展示出来。

展开丰富的想象:黑甲虫看着“庞然大物”为什么会感到好奇?蜥蜴和小甲虫在交流些什么?

(3) 从“音乐演奏会”中, 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

他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 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我敢说, 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 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学生可以通过“音韵”、“灵泉”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作者认为甲虫的叫声“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 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谁能把“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的音乐表达出来。指名读, 自己体味读。

(4) 从“村民的勤勉劳动”中, 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

是什么力量使一只只小虫们这么勤勉地奔忙, 你能理解吗? (生活的快乐, 以及对自己家的责任感, 促使甲虫们如此勤勉地工作着。大家各司其职, 在劳动的同时, 它们也从中感受到了快乐。)

小组读, 体悟草虫的勤劳。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课时的重点部分。通过“交流你的独特感受”, 引领学生自主解读文本, 从字里行间去感悟作者的情感, 去感悟语言文字的美, 和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注意, 精彩的语段要引导全体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三、情感升华, 融入“村落”

1. 配乐朗读全文 (接读) , 尽情抒发“草虫的村落”给我们带来的情趣。

2. 作者想象丰富, 感受独特, 举例说说看。

(略。文中很多例子, 比喻拟人的地方很多都是作者独特的感受。)

3. 联系生活实际, 你有过像作者这样的独特的感受吗?同桌互相交流自己观察到的小虫世界里有意思的内容。

(鼓励学生说说自己独特的感受。)

4. 全班交流:请2名学生向全班介绍自己观察的内容。

大家评议:是否展开想象, 融入自己的感受。

5. 出示小练笔的要求:

丰富的想象使课文中的小甲虫有情有意。请你写一写自己观察过的小虫, 注意展开想象, 融入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 进一步强调想象的重要性, 充分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小学生习作从模仿起步, 本文就提供了很好的范例。重点要放在展开想象, 融入自己的感受这一方面。这里补充了一段法布尔《昆虫记》中的文字, 也是为后面的好书推荐作铺垫。

四、课外延伸, 拓展“村落”

1. 学习了本文, 你有什么收获呢?

(可以从语言文字方面, 从写作方面, 从自然知识方面等各方面谈。)

2. 好书推荐:

这里向大家推荐一本也是关于昆虫的好书——法布尔的《昆虫记》。《昆虫记》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耗费毕生心血著成的一部昆虫学巨著。“像哲学家一般的思, 像美术家一般的看, 像文学家一般的写”, 这是法国文学界给予它的极高评价。

3. 作业: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爷爷的芦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8篇

苏教版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25课。

教材简析

《爷爷的芦笛》是一篇行文优美、饱含哲理的短篇小说。文章主要写了一个叫强强的小男孩到爷爷的小闸屋度过了一个狂风大浪之夜后逐渐成长起来的故事, 让我们体会到“不经历风雨, 怎么见彩虹”的道理。高潮部分是文章的7~10自然段, 也就是强强在大风大浪的夜晚焦急与恐惧的描写, 结局部分是文章的11~13自然段, 重点理解“海边的孩子, 不沾点海水就长不大”这句话。文章以“笛声”贯穿全篇, 其中爷爷在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语言清新优美, 情节起伏跌宕, 耐人寻味, 引人深思。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 感悟暴风雨之夜环境的恶劣, 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和表现, 并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衬托作用。

2.合作交流体会“海边的孩子, 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3.凭借语言材料, 明白实际生活历练对自己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

一、回味, 忆出美

1.同学们, 上节课我们在强强的想象里领略了美丽的大海, 在他想象里大海是怎样的呢?过渡:碧海蓝天、海鸟翱翔、星星闪烁, 多么诗意的景致!让我们一起美美地享受强强想象中的大海。

2.强强想象中的大海如此美妙, 令人向往, 那么在他的想象里, 爷爷的笛声是怎样的呢?启发学生想象, 指导学生说出描写笛声的词语。 (婉转悠扬、带着浓浓的海水味、带着大海的气息、亲切温暖、难以忘怀等。)

3.想象是美妙的, 是诗意的, 是令人神往的。强强是多么希望能到爷爷的小闸屋啊。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 整体回味。让学生承接上节课, 温习回忆自己的感情, 再现强强想象中大海的美妙和爷爷笛声的婉转, 激发学生走进文本。

二、入境, 读出美

1.转眼到了苇叶葱茏的五月, 强强终于如愿来到爷爷的小闸屋, 这到底是个怎样的五月呢?指名朗读课文3~6自然段。

2.学生分段朗读, 师加以引导:从他们的朗读中, 我们能感受到这是个怎样的五月? (小组合作探究讨论。)

3.朗读时要通过一些词语表达出特殊的意境, 谁再来朗读一次, 其余同学评评看, 读得怎么样?看谁读得好。 (鼓励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4.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 这笛声又是怎样的呢?这笛声又给强强怎样的感受呢?要求学生拿起手中的笔, 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出示句子:在强强的想象中, 这笛声_____;这笛声____;这笛声___。)

5.学生汇报交流感受, 教师加以点评。

设计意图:“努力挖掘课程资源, 合理利用课程资源”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的。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那么,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学着用诗的语言来表达, 既为学生的创作插上了翅膀, 又为学生享受快乐语文、快乐生活创设了情境, 个性得到了张扬。

三、感悟, 读出怕

1.白天的大海柔和温馨, 爷爷的笛声清脆悦耳, 此时此刻, 人海相伴, 海鸟同乐, 令人陶醉, 强强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高兴舒畅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 夜晚不知不觉就到了。对于年幼的强强来说, 这是一个极不平常的夜晚。请同学们默读课文7~13自然段, 想想:这是一个怎样的黑夜,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2.小组合作讨论:这是一个怎样的黑夜?在同学们读的过程中, 哪些画面、哪个境头给你的印象最深?

3.全班交流:各小组推荐代表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 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是令人惧怕的。 (狂怒、喷涌、摇撼、颠簸、吞没等。)

4.再现情境, 让学生感受“大海的狂怒”。

(1) 有没有看到过这样的狂风怒潮?让我们一起去看看狂风怒潮的大海。 (演示课件)

(2) 大家看到了怎样的大海?那声音怎样?

(3) 看来大海是真的发怒了, 哪位同学能读出发怒中的大海、发狂的海风? (配乐)

设计意图:用课件再现情境, 使学生置身于狂风怒潮中, 不仅有助于渲染环境, 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内容, 更为学生的情感朗读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5.指导想象, 体验情境。假如你一个人留在屋子里会怎样?此时此刻面对如此可怕的大海, 强强又有怎样的表现?

6.角色表演, 情境再现。

(1) 强强在大海狂怒的黑夜表现得怎样?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2) 这时候你认为强强会怎样地大声呼喊?如果是你, 你会怎么喊?爷爷去查看潮汛之前他又是怎样的表现呢?这时候强强会对爷爷说些什么? (分角色表演。)

7.指导朗读, 感悟“可怕”。指导学生把握好描写大海狂怒的句子和词语, 如狂怒、颠簸、吞没。

设计意图:“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谈出自己的理解、自己的看法, 进而演出不同的角色, 促成从课文语言到个性化语言的转换, 并让学生在朗读感悟的基础上试着表演, 再通过对表演的评价来感受对课文的阅读理解, 把语言、情感通过学生的有声语言及体态语言表达出来。

四、探究, 读出味

过渡:强强就这样蜷着身子, 钻在被窝里, 在漫漫长夜里煎熬着, 他呼唤着, 却得不到爷爷的回答, 看不到爷爷的影子。渐渐地, 渐渐地, 他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1.没过多久, 朦胧中, 他听到了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这时的强强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体会强强的心情。

2.听到了芦笛声, 强强又是怎样呼唤的呢?

出示“爷爷!爷爷!” (指名朗读, 要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

3.体验情境, 感悟认识。在这漆黑的夜晚, 在这悠扬的笛声中, 你对爷爷有了怎样的认识呢? (教师课件出示画面, 再配上笛声, 引导学生想象探究。)

4.在刻骨铭心的狂风怒潮的黑夜里, 这笛声又是怎样的?这笛声又给强强怎样的感受?拿起你的笔, 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交流体会。 (出示句子:在狂风怒潮的黑夜里, 这笛声_________;这笛声_________;这笛声_________。)

5.这芦笛声给了强强许多许多, 使他也懂得了许多许多, 更让他懂得了爷爷平时爱说的一句话: (课件出示) “海边的孩子, 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

(1) 适时指导朗读, 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2)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

设计意图:在学生理解了课文, 感悟了课文的思想内涵后, 引导学生再次从不同的思维角度读出不同的感受, 可以促进语言材料的内化, 使情感得到升华。

五、总结, 道出理

1.学到这里, 相信大家理解了爷爷为什么会把初来乍到的强强单独留在小屋里, 谁来说一说。

设计意图:尊重并鼓励学生发表有个性的独特的见解, 是学生对知识的有效反馈, 更使学生获得整体的情感体验, 进而懂得文中蕴涵的道理。

2.教师引述:学到这里, 也让我想起了一句歌词:不经历风雨, 怎么见彩虹。想到了名言:阳光总在风雨后。还让我想到了古诗句: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不是一番寒彻骨, 哪来梅花扑鼻香。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写一句名言送给自己。学生自由发言。

3.总结明理。在人生的道路上, 当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 我们就需要勇气, 就需要坚强, 就需要锻炼, 只有像强强一样经受大风大浪的实际考验, 我们才会茁壮成长。

4.同学们, 爷爷的芦笛给强强以快乐和力量, 以希望和启迪, 也给了我们许多许多。现在, 让我们全体深情地再呼唤一遍—— (点题:爷爷!爷爷!)

《去年的树》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第9篇

《去年的树》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3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属拟人体童话,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树听,将要飞回南方时,鸟儿答应了树的请求——还要回来唱歌给它听。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回来找它的朋友时,树却不见了。鸟儿四处寻访,最后找到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朋友不在了,友情还在,诺言还在,于是,鸟儿心里充满了忧伤和惆怅,面对着由朋友的生命点燃的煤油灯,它唱起了去年的歌。

这篇童话的语言朴实无华,全文没有华丽的词句,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故事的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全文共有四次对话,分别是鸟儿和树、树根、门先生以及小姑娘之间的对话。这四次对话,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课文所说明的道理也在四次对话以及后来鸟儿的表现中逐步显现出来。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多次对话的过程。在设计本课时,我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自主发展;人人参与,体验成功”的教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读感悟、角色对话、演读体验、拓展想象(写话)等过程,感悟文本中所蕴含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重点词句,能入情入境地演读课文。

2.学会多元交流、多向对话。

3.体会小鸟与大树间真挚的友情,使学生感悟到真正的友情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的。

教学重点

品味重点词句,能入情入境地演读对话,体会小鸟和大树之间深厚真挚的友情。

教学难点

品读对话,揣摩童话角色的心理。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作品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媒体激趣、导入新课

1.播放多媒体课件

同学们,世间有一种情感最美好、最纯洁也最真挚,那就是友情。你们看,一只美丽的小鸟正站在大树上给他的好朋友——大树唱歌呢!多么美丽、动人的图画呀!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童话《去年的树》,感受这份真挚的友情吧!

2.板书课题,齐读

[设计意图: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多媒体播放美丽的画面和优美的音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他们带入童话世界。]

二、精读探究,感受真情

(一)感受鸟儿和树的真情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交流

(1)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发现呢?

(2)画出文中带有“好朋友”这个词的句子。

①……是好朋友。

②……又来找他的好朋友大树了。

③……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

(3)找出文中最能体现鸟儿和树是好朋友的句子。

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3.齐读,教师相机点拨,感悟。

4.哪个词语最能体现鸟儿和树的关系非常密切?(引导学生抓住“天天”来体会。)

5.仿写句子:……和……是好朋友,天天……天天……

6.齐读第1自然段,体会鸟和树真挚的感情,体会写作方法。

7.师小结写作方法:总—分

(二)研读对话,引导感悟

1.小组自由读课文,画出文中的对话。

2.小组交流。

3.演读鸟儿和树分别时的对话。

师配乐叙述:可是,寒冷的冬天就要来了,鸟儿必须离开树,飞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他们分别时说了哪些话?

(1)出示对话,请全班同学齐读。

树对鸟儿说:“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鸟儿说:“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2)从这组对话中,你能体会他们此时的心情吗?(难舍难分)

(3)指名读(指导:读出依依惜别的感觉和鸟儿承诺时的坚定语气)

(4)男女生比赛读。

(5)自由找好朋友演读。(学生热情高涨找好朋友读,体会角色的心理。)

(6)小结

分别时是那么难舍难分,因为他们是朝夕相处的好朋友。从你们的读书声中,老师感受到了一种幸福的感觉在向我们传递。

师:(配乐叙述)鸟儿和树就这样依依惜别了。好不容易,春天来了,原野上、森林里的雪都融化了,鸟儿又回到这里找他的好朋友树来了。鸟儿找到树了吗?树又到哪里去了呢?

4.演读鸟儿和树根、大门、小姑娘的对话。

(1)出示三组对话,小组合作练读。(选自己喜欢的角色)

(2)个别小组读。

(3)生生互评,教师指导读。(引导学生体会鸟儿越来越焦急的心理)

(4)分组比赛读。

师:鸟儿在寻找大树的过程中,有三次急切询问的话语,请你找一找,读一读。

(5)出示小鸟问的三句话,任选一句自由练读。(读出鸟儿着急的语气)

①站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②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③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6)师:从这些话里,我们能感受到小鸟焦急的心情,请同学们齐读。

(7)指名读。(引导读出鸟越来越焦急的心情)

(8)请一个小组展示读。

(9)配乐表演对话《找朋友》。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老师当一回导演,制作一部动画片《找朋友》,动画片的主角是鸟儿,等一会儿鸟在教室里飞,飞到哪组,哪组就跟他对话,好吗?

5.小结

小鸟在寻找大树的过程中是那样焦急、担心,因为他们是好朋友。

[设计意图:这篇文章中的对话较多,教学时我把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深入童话中的角色,体会角色的情感世界,把学生真正带入文本的情境中。另外,爱表现是小学生的天性,我通过设计分角色、小组朗读比赛和《找朋友》配乐表演朗读环节,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中朗读,从而深化角色的情感。]

三、体会两“看”,升华感情

师叙述:鸟儿历尽艰辛,终于找到了好朋友大树,只是此时的大树早已不见,已经变成了灯火。面对灯火,鸟儿怎样呢?

1.师配乐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2.出示图画。

师:鸟儿在看什么?她是怎样在看?(“睁大眼睛,盯”)为什么这么看?

3.出示句子,感悟两个“看”字。

……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4.齐读,从这两个“看”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中所蕴含的思想美,突出鸟信守诺言)

5.总结

同学们,鸟儿虽然带着淡淡的忧伤飞走了,但她给大树留下了真挚的友情,也留下了世上最宝贵的东西——诚信。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又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切身体会真挚的友情,达到感情的升华。]

四、拓展延伸(展示成果)

小练笔:同学们,学到这里,你一定会被鸟儿和树这对好朋友真挚的友情所感动,你还有什么话想说呢?想对谁说?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吧!(制作卡片展示)

[设计意图:顺读而写,是实现读写结合的一种有效策略。引导学生将想说的说出来并及时写下来,正好顺应了学生表达的需要,同时通过卡片的展示,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推荐经典,永久对话

师:这篇童话的作者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课后同学们可以去阅读他的代表作品《毛毯和钵之子》《爷爷和玻璃罩煤油灯》《新美南吉全集》等。

《语言的魅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10篇

语文出版社S版四年级下册第22课。

【教学目标】

1. 再次走进课文的字里行间,感受语言的魅力,体会诗人关心、同情、帮助残疾人的善良品质。

2.朗读、背诵课文第6自然段。(教学重点)

3.仿写有魅力的语言。(教学难点)

【教学流程】

●课前活动:走进故事,初步感知语言的魅力

1.教师讲述故事《唐伯虎祝寿》。

唐伯虎为一老妇祝寿,其儿女欢天喜地,恭请唐伯虎为之写祝词。唐伯虎也不推辞,提笔写道:“这个女人不是人”。一言既出,老妇脸现怒色。“九天仙女下凡尘”。老妇的脸由怒变喜。“生儿个个都是贼”。儿女皆惊,恨上心头。“偷来蟠桃献至亲”。此语一出,众人欢悦。真是一波三折,令人叹为观止。

2. 学生听完故事后简单交流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这个有趣的小故事不仅是教学前的“热身”,更重要的是,它跟本节课———《语言的魅力》紧密相关,让学生初步感知了语言的魅力。】

教师小结:有趣的语言就是有魅力的语言,它能使人们的心情瞬间发生变化。(板书:有趣)

●课堂教学:

一、指导书写,体会汉字魅力

1.教师谈话导入,指导书写一个较难写的生字。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3.学生在本子上再练习写一遍。

【设计意图:新课标强调重视写字教学。在指导学生写字时,教师的示范十分重要,可以让学生亲眼看到教师起笔、行笔和收笔的全过程,直观地感受到运笔的轻重缓急和间架结构的均匀、协调,领略到汉字的韵律美和结构美。】

二、大屏幕出示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目标是学习的航灯。在上课之前出示学习目标,可以让学生明确自己在课堂上该做些什么。】

三、品读词句,感悟语言魅力

1.引导学生感受“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句话产生的巨大作用。

(1)提出问题:在这篇课文里,哪句话最富有语言魅力?它是和哪句话相比较才凸显出它的语言魅力的?

学生回答后出示句式:

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

我什么也看不见。

(2)提出问题:在诗人没有给老人的木牌上添上六个字之前,行人对待老人的表现是怎样的?

1学生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找出相关语句。教师引导学生解释“无动于衷”,并练习用“无动于衷”说一句话。(板书:无动于衷)

2思考:从“无动于衷”这个词中,你体会到这是一群怎样的行人?引导学生关注第1自然段中描写乞讨老人和行人的语句,体会对比的描写方法。

教师小结:作者正是采用这种对比的描写方法,再加上准确的用词———“无动于衷”,从而让我们体会到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情感———“冷漠”。这就是语言魅力的体现。

(3)提出问题:在诗人给老人的木牌上添了六个字之后,老人的境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教师小结:下午给老人钱的人“多极了”,这种情景与上午的情况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老人境况的变化,学生初步感受到语言的变化所带来的神奇作用,这就是“语言的魅力”。作者采用对比的写法,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也是“语言的魅力”。】

2.引导学生质疑:假如那个时候你也站在大街边,看着诗人给老人的木牌上加上六个字的时候,你会产生怎样的疑问呢?引出问题:诗人为什么要加上“春天到了,可是”这六个字?加上这六个字之后,这句话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作用?

【设计意图:“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个环节引导学生质疑,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地思考语言的变化为什么会带来如此神奇的作用。】

(1) 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

1学生汇报春天可以用哪些词或诗句来描述。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优美的语言描述春天美景,使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也培养了学生主动积累的习惯。同时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知识感受春天的美好,激发学生对春天的向往之情。】

2学生观看一小段春天美景的视频。

【设计意图:优美的画面、轻柔的音乐,形成情感激荡的场面,感染学生,调动学生,让学生进入充满春意的画面,感受春天的美好。】

3指导学生朗读第6自然段中描写春天的句子。让学生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呈现春天的美丽景象,激发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2) 引导学生感受老人无法欣赏春天美景的悲惨现实。

1学生观看一幅配乐图画。画面内容为:一个双目失明的老人,眼前一片漆黑。

【设计意图:与上一个画面形成鲜明的对比,用滴血带泪的音乐撞击学生幼小的心灵,使学生的情感与文中人物的情感产生共鸣。】

2指导学生朗读第6自然段中描写老人悲惨处境的句子。

3引导学生交流:当行人回想起春天的美景,陶醉于其中,但又想到双目失明的老人却什么也看不见的时候,他们会想些什么?

教师小结:“春天到了,可是”,正是这富有诗意的六个字,让行人触景生情呀! 它是那样巧妙地唤起了行人对乞讨老人的同情心。你看, 富有诗意的语言就是有魅力的语言。( 板书: 诗意、同情心)

3.学生齐读第6自然段。教师指导背诵。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掌握背书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积累语言。引导学生再次感受语言的魅力。】

4.再次回顾课文,从字里行间感悟语言的魅力。

(1) 引导学生关注第4自然段,从中找出用得精妙的一个字———“放”,并品味它的精妙之处。

(2)学生汇报。

教师小结:看,一个小小的“放”字,就能体现诗人对老人的同情与尊重。看来,运用恰当的语言也是富有魅力的。在平时的学习中,读书时,我们要注意推敲字词;写作时,要像作者一样, 注意用字用词用句的精妙, 使自己的文章更有魅力。同时,老师也希望大家能像诗人一样, 做一个有同情心、会尊重人的人。(板书: 恰当)

【设计意图:“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语言的魅力,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独运。】

5.教师小结:孩子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到“有趣”“富有诗意”“运用恰当”的语言都是有魅力的语言。

四、回归生活,运用魅力语言

1.教师谈话导入。

2. 比较句式:

不要浪费水。

别让水龙头再流泪,好吗?

3.引导学生说说哪一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教师小结:你看,生动的语言就有魅力。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能体会到委婉的语言、给予人鼓励的语言……都是有魅力的语言。总之,能给人带来美好感受的语言,都是有魅力的语言。( 板书: 生动)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让学生领悟生动、委婉的语言也是有魅力的语言,为学生仿写提供范例。】

4.教师提供三幅插图,供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尝试仿写提示语。

5.作品交流、评议。

五、总结全文,明确语言有魅力

教师总结:孩子们,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我们人类交流的工具。“有趣”“富有诗意”“运用恰当”“生动”的语言都是有魅力的语言。在生活中,我们除了要注意发挥书面语言的魅力外,在与别人的交谈中还要注意发挥口头语言的魅力。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希望大家认真学好语文,写有魅力的文章去打动人们的心,用有魅力的话语 来与人交 流 ,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沟通语言的桥梁。

六、布置作业,强化运用有魅力的语言

1.改写校园内或其他场所缺乏语言魅力的提示语(警示语)或公益广告。

第二课时的教学定位 第11篇

1.巩固生字词的写法,并对它们的含义进行深度理解,以求牢固掌握重点词语。

2.理清课文的脉络,聚焦林肯的三次讲话,发现林肯说话的艺术,读好“三次讲话”。

3.通过林肯的讲话,感受林肯的人格魅力,获得人生的启示。

【教学设计】

一、默写词语,理解词义

1.导语: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生读课题)。先请同学来听写词语,谁愿意上黑板来写?(尴尬、卑微、羞辱、毫不犹豫)

2.评价,随机理解。

尴尬:注意这两个字的部首。部首的最后一笔要写得舒展一些。

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尴尬的情形吗?

卑贱:“卑”字中间的撇是连着的,是一笔。

这个词你是怎么理解的?

总结:其实,任何人是崇高的或者卑贱的都由自己决定。(生齐读)

羞辱:注意“辱”字是上下

结构。

你被羞辱过吗?那是什么感觉?

总结:这种感觉很伤人,我希望同学们都不要遇到。(生齐读)

毫不犹豫:“犹豫”是什么意思?那么,“毫不犹豫”是什么意思?

3.生订正,齐读。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设计的核心价值主要在从词的读音到写法的强调,从理解词语到运用词语,从感受这类词的温度到这类词的朗读。】

二、默读课文,理清脉络

1.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地读一读课文,等会儿看谁能毫不犹豫地回答老师的问题。(出示:文中是谁感到尴尬?又是谁觉得谁的身份卑贱?)

2.于是,他们就想用林肯是鞋匠的儿子这一身份来羞辱林肯。那他们为什么就认为用鞋匠的儿子这一身份可以羞辱到林肯呢?

交流:当时,美国的参议员大部分出身名门望族,自认为是上流社会优越的人,而林肯却是鞋匠的儿子。

鞋匠的儿子就低人一等吗?不是,原因是因为他们有着严重的等级观念,并且也认为林肯会以他是鞋匠的儿子为耻。

3.可事实恰恰相反,林肯非但没有因为别人的羞辱和嘲笑而——(无地自容),相反,在最后他还赢得了他们的——(掌声)。(板书)

4.这真是让人意外。其实,议员们的态度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很大程度上是听了林肯的三次讲话。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发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的回顾,让学生对参议员们的态度变化产生质疑和兴趣,从而把教学引向使参议员态度发生重大变化的“三次讲话”。这个环节不仅使学生回顾了课文,同时也让学生在回顾中引发思考,将目光聚焦在教学重点上,起到了过渡作用。】

三、读懂对话,发现说话艺术

1.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林肯的三段讲话,自己细细地读一读、品一品其中的魅力。

2. 交流:(出示)

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他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

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

(1) “忠告”这个词本身是指善意地劝告的意思,但在这里,“忠告”是指文中的哪句话?(“林肯先生,在你开始演讲之前,我希望你记住,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

(2) 试着想想看,在说这句话的时候那位参议员应该是怎样的口吻呢?你来读一读。

(3) 这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忠告”吗?如果你听了这样傲慢、讥讽的话,你会怎么样?

(4) 而林肯,他非但没有生气,没有和他争吵,相反却礼貌地把他的话称作“忠告”。此时你想对林肯说些什么? (板书:心胸宽广)

(5)点拨:当受到别人不公正的对待时,争吵、生气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我们应该学习林肯,要以礼貌、沉着的语言给予别人最有力的反击。

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

(1) 从这儿你又读出了什么?林肯不以自己是鞋匠的儿子为耻,相反他觉得很自豪。

(2) 点拨:一个人的出身是无法选择的,况且任何职业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

从这个“永远”中你又读

到了什么?对父亲的敬爱、对自己的谦虚。(板书:尊敬父亲、

谦虚)

(出示整句话)当面对别人的羞辱时,林肯首先是这样说的——(齐读)此时参议院里一片静默,此时林肯又讲话了。

就我所知,我的父亲以前也为你的家人做鞋子。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脚,我可以帮你改正它。虽然我不是伟大的鞋匠,但我从小就跟父亲学到了做鞋子的艺术。

(1) 这段话又有什么独特的魅力所在呢?

他不但没有生气,而且还愿意亲自帮那位参议员改鞋子。

他不认为鞋匠这个职业是低贱的,而且还把它称作是“伟大的”。

(2)这真是一位了不起的总统!请注意关键的词语,想象林肯说话的语气,读好这段话。

对参议院里的任何人都一样,如果你们穿的那双鞋是我父亲做的,而它们需要修理或改善,我一定尽可能地帮忙。但是有一件事是可以确定的,我无法像我父亲那么伟大,他的手艺是无人能比的。

(1) 这段话是林肯对谁讲的?你从中读到了些什么?

(2) 生齐读。

3. 在面对嘲讽与羞辱的时候,林肯没有抬不起头,他以他的宽宏大量、不卑不亢赢得了别人的赞叹。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林肯的三次发言,学习他的说话艺术的同时来感受他的人格魅力吧!(生齐读)

4. 林肯连任了美国两届总统。在位期间,他颁布了《宅地法》和《黑人独立宣言》,维护了国家统一。这位鞋匠的儿子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总统之一。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题。(生齐读)

【设计意图:看似简短、普通的三次讲话,初读时学生肯定不理解,也根本感受不到什么。教师要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以及当时林肯说话时的情境,感受林肯言语之中的人格力量,让学生懂得:是林肯言语背后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参议员的认同和掌声,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好这三句话。】

四、写名言,总结全文

1.出示:批评、讥笑、诽谤的石头有时正是通向自信、潇洒、自由的台阶。

这是本文作者,即台湾作家林清玄对林肯的评价。请同学们读一读这句话。

2. 别人的批评、讥笑、诽谤,只要你换一种角度去认识对待,把它们转化为自己人生的动力,你就能找到通向自信、潇洒、自由的台阶,找到成功的大门。这是林肯人生最好的写照。林肯的一生是坎坷的,可是林肯却是这么说的:人,走向追求之路就会快乐终生!成功是屡遭挫折而

快乐不减!请同学们再读读这

句话。

3.那么,读了全文你有什么感受呢?刚才读的两句都是名人名言,现在我们就来写一写凡人名言。虽然我们都是平凡人,但只要你把自己的真切感受写下来,并写得有道理,那么也可以成为名言,说不定还可以成为激励别人的名言呢。

4.总结:林肯的一生就是一本厚厚的书,读读他的人生,从中你能收获更多。

【设计意图:好的课文不仅在于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给予提升,还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这个环节让学生写一写名言,是让学生在激励别人的同时也激励自己,并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和嘲讽,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

《黄河的主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12篇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反复朗读重点词句, 了解人物形象, 感悟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

一、抓住中心, 直奔主题

1.揭示课题, 齐读。

2.复习引出艄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我们知道了谁成为了黄河的主人?

3.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他凭着勇敢和智慧, 镇静和机敏, 战胜了惊涛骇浪, 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 成为黄河的主人。”

4.那么, 艄公又是凭什么成为黄河的主人呢? (板书:勇敢、智慧、镇静、机敏)

【设计意图:学生的情感不可能一下子被激发出来, 需要一个酝酿的过程。教者开篇通过师生问答, 既对上一节课进行了复习, 也为下面的教学做了铺垫, 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本课的学习重点。】

二、自主学习, 研读重点

1.出示自学要求:用横线画出文中描写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的语句, 读一读, 体会体会。

2.学生自学, 教师巡视。 (告诉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读一读, 想一想, 圈出重点的词语, 写下自己的感想。)

3.学生讨论, 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给学生读书和思考以及合作学习的时间。通过进一步感知课文, 学生对文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从而为下面自主质疑埋下伏笔。】

三、精读课文, 感悟精神

预设1出示:“他专心致志地撑着篙, 小心地注视着水势, 大胆地破浪前行。”

(1) 这句话中的哪些词让你读出了艄公的品质?

(2) 艄公为什么要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呢? (因为水势很汹涌)

(3) 总结, 引出中心句“他凭着勇敢和智慧……成为黄河的主人”, 指名朗读。

【设计意图:对文本中心句的解读, 是通过引导学生反复有感情朗读实现的。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 一方面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体会文字背后所包含的感情。】

预设2出示:“他站在那小小的筏子上, 面对着险恶的风浪, 身系着乘客的安全, 手里只有那么一根不粗不细的竹篙。”

(1) 引读 :艄公站在——— () , 面对着——— () , 身系着——— () , 手里只有——— () 。再读谈感受。

(2) 从这句话中你们还读懂了什么?

预设3从“小小的羊皮筏子”知道了羊皮筏子的小。 (指导朗读:轻轻地读。)

【设计意图:通过自读和体会, 学生找到了文中正面描写艄公的句子。同时教者抓住文中的关键字句, 引导学生体会羊皮筏子的小和艄公品质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对比乘客, 深入感悟

1.黄河这么汹涌, 羊皮筏子这么危险, 让你坐, 你敢吗?

2.有人敢坐。读课文, 找出描写乘客的句子。 (出示:“皮筏上的乘客谈笑风生……浏览窗外的景色。”) 乘客们的表现怎么样呢? (谈笑风生) 他们都会谈些什么, 说些什么呢? (想象说话)

3.指导朗读:乘客们的心情是多么轻松啊。请你来轻松地读一读。

4. 乘客们为什么会这么轻松呢?

【设计意图:通过对乘客表现的理解, 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艄公品质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表达能力。】

五、升华朗读, 写下心声

1.总结, 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中心句:“他凭着勇敢和智慧……成为黄河的主人。”

2.升华感情。让我们自豪地说:黄河的主人就是您——— (生:艄公!) 。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 写下自己想要对艄公说的话。

3. 展示交流学生所写下的心声。

4.总结全文:让我们像艄公一样, 去做学习的主人, 命运的主人吧!

上一篇:电力综合自动化系统下一篇:图示法

热门文章

课时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