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角色与家庭角色

2024-05-12

社会角色与家庭角色(精选12篇)

社会角色与家庭角色 第1篇

关键词:领导干部,公共角色,家庭角色

角色是指个体在某一特殊位置上按照一定的社会标准所扮演的反映其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行为模式。角色冲突是指个体在社会活动中扮演各种社会角色时, 同一角色内部或不同角色之间的社会期待发生对立或抵触时妨碍活动顺利进行的一种紧张状态。角色冲突有两种基本形式, 即角色内冲突和角色间冲突。领导干部作为公共活动者和公民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 所担负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不同的, 因此也会面临着角色内或角色间的冲突。能否善于处理角色冲突, 不仅仅考量着领导干部的智慧和综合素质, 而且对其身心健康发展以及社会和谐有着重要的作用。鉴于此, 本文以领导干部的公共角色与家庭角色的冲突为出发点, 探讨其表现及原因, 最终有针对性地提出社会和自我调适的方法。

一、领导干部公共角色与家庭角色冲突概述

领导干部公共角色是指领导干部在公共活动中所表现的与其身份和地位相一致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是领导干部在协调公共关系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类型。领导干部是发起和实施公关关系的活动主体, 在公关行为关系中处于主导性地位, 领导干部公共角色的基本特征是角色的规范性、自觉性和主导性 (刚性) 。

领导干部家庭角色指领导干部在家庭中所表现的与其身份和地位相一致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领导干部作为家庭组成成员之一, 是家庭活动的发起和实施者之一, 领导干部家庭角色的基本特征是角色的非规范性、不自觉性和平等性 (柔性) 。

二、领导干部公共角色与家庭角色冲突的表现

角色冲突是指个人在生活中扮演同一角色由角色的不同要求而引起角色内的矛盾冲突, 或者同时扮演多个角色而引起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现象, 角色冲突基本上表现为两种基本形式, 即角色内冲突和角色间冲突。在现实生活中, 领导干部要同时扮演多种社会角色, 他们可能既是领导, 又是下级, 同时还是父母、儿女、配偶、邻居、朋友, 等等。这些角色常常被赋予不同的责任和义务。领导干部公共角色与家庭角色冲突是领导干部在扮演不同角色时, 因其所处的社会位置和角色期待的不同而引起的角色间的冲突。领导干部公共角色与家庭角色的冲突属于角色间冲突, 是指领导干部在公共角色与家庭角色之间的不协调甚至冲突而导致的角色间的抑制。

1. 领导干部公共角色规范性与家庭角色非规范性的相互抑制

领导干部在扮演公共角色时有比较严格和明确的角色责任与义务的规定;领导干部在扮演家庭角色时并没有严格、明确规定的社会角色期待。领导干部的公共角色的规范性使得领导干部形成一定工作范式, 当其进入到家庭角色领域时会对开放的家庭角色带来一定的影响。而家庭角色的开放性会使领导干部形成一些习惯性的非规范的行为, 这些行为虽然符合家庭角色的要求但是并不意味着符合规范的公共角色的要求。因此, 领导干部在实践两种不同的角色时需要根据自己对角色规范性程度的理解和社会对角色的期望而从事活动。

2. 领导干部公共角色自觉性与家庭角色非自觉性的相互抑制

领导干部无论是在承担公共角色还是家庭角色的过程中, 根据其心理状态可以将两种角色分别再细分为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领导干部公共角色的自觉性要求其在扮演公共角色时要有十分明确的意识, 如为人民服务意识;而领导干部家庭角色非自觉性并没有太明确的要求, 在其扮演家庭角色时以习惯的方式行动即可。领导干部公共角色的高自觉性的要求是否无意识地影响到其在家庭中的习惯, 与此同时领导干部家庭角色的非自觉性要求是否不自觉地影响到其在单位中的行为, 这都是有待于商榷的。因此, 领导干部在实践两种不同的角色时要根据自己对角色自觉性的理解而从事活动。

3. 领导干部公共角色主导性与家庭角色非主导性的相互抑制

领导干部在承担公共角色时, 作为人民的公仆, 是人民的勤务员, 是各项建设事业的“领头雁”“火车头”, 同时也是发起和实施公关关系的活动主体。无论其作为人民的公仆还是作为单位的负责人, 其内在本质是统一的, 即领导干部处于主导性地位。领导干部在承担家庭角色时, 领导是父亲或母亲、儿子或女儿、丈夫或妻子, 这几种具体的角色又赋予了领导不同的角色期待, 在这些角色期待中, 领导仅仅只是家庭成员的组成人员之一, 而不具有主导与非主导之分, 这就使得领导的主导性地位发生了改变。领导干部公共角色的主导性要求领导干部践行领导的使命与职责, 而领导干部家庭角色的非主导性要求领导干部默默地承担起家庭成员的义务, 这种主导性与非主导性的矛盾极大地挑战着领导干部的心理极限。因此, 领导干部在实践两种不同的角色时要根据自己对角色主导性的认识而从事活动。

三、领导干部公共角色与家庭角色冲突产生的原因

1. 角色定位不准确导致角色实践的矛盾

领导干部在扮演公共角色的过程中, 要领悟社会对领导干部的期望, 其活动必须符合社会公众的期待才能顺利地完成, 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在实践公共角色之前要对自己进行合理的定位。领导干部在扮演家庭角色的过程中, 也要领悟家庭其他成员对其期望, 其活动只有符合其他家庭成员的期望才能顺利实施并且为其事业提供坚强的后盾, 这就要求领导干部明确自己在家庭中的职责。

不同的角色对角色主体的角色期待是不同的, 这就要求角色主体在角色扮演中首先了解并领悟所扮演角色的角色期待, 然后在社会生活中进入角色实践的环节。领导干部在实践公共角色和家庭角色的过程中, 必须对两种角色进行明确的定位, 领悟两种角色的角色期待, 在扮演两种角色的过程中避免因角色定位不清导致的角色实践的矛盾。

2. 角色间转换导致的角色实践的适应性问题

角色适应性问题是由于角色主体不能顺利地进行角色转换而导致角色主体所表现出的行为不符合角色期待的现象。角色主体如何在不同角色之间转换而不表现出不合角色期待的行为直接体现了领导干部的角色适应能力。

在单位, 领导干部扮演的角色是公共角色, 这是一种规定性角色;在家中, 领导干部扮演的角色是家庭角色, 这是一种开放性的个人角色。前者行为的规范化程度比较高, 个体自由度较小;后者行为规范化程度相对较低, 个体的自由度较大。两种角色的本质差异导致出现了角色跨度大的现象, 领导干部若是能够顺利地在两种角色间进行角色转换就可以较好地适应两种角色的期待, 反之, 领导干部就会出现角色适应性问题。

3. 角色实践中角色行为的冲突

不同的角色对角色主体有着不同的角色期待, 角色主体在实践角色的过程中表现出的行为必须符合角色期待。然而, 不同的角色实践行为会产生矛盾和冲突。领导干部在实践公共角色和家庭角色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行为冲突表现在:一是家庭角色行为对公共角色行为的制约, 二是公共角色行为对家庭角色行为的制约。

当领导干部在实践家庭角色的过程中, 领导干部若是利用公共角色的便利实现家庭角色期待, 这就是家庭角色行为对公共角色行为的制约的典型代表, 如领导干部利用其权力为子女安排工作。当领导干部在实践公共角色的过程中, 领导干部若是为了达到公共角色的期待而影响到家庭角色的实践, 这就是典型的公共角色行为对家庭角色的制约, 如女领导干部职业角色与家庭角色的冲突。

四、领导干部公共角色与家庭角色冲突的自我调适

1. 提高角色认知, 协调角色冲突

领导干部应提高角色认知水平, 充分领悟公共角色与家庭角色的角色期望。领导干部公共角色期望与家庭角色期望不仅仅只有差异性而且也存在共同性。领导干部应提高自身认知水平, 在充分了解两种角色本质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角色定位。领导干部应客观全面地评价公共角色与家庭角色冲突的影响, 既要看到角色冲突对其工作以及家庭秩序的负面影响, 也要看到领导干部在顺利解决角色冲突后能力的提升以及心理抵抗力的增强。

2. 灵活转变角色, 增强角色转变适应能力

公共角色是领导干部的工作角色, 公共角色与家庭角色的冲突是领导干部常见的冲突之一, 解决角色冲突是每个领导干部不可回避的课题, 所以说如何协调二者的矛盾和冲突直接考量着领导干部的智慧。首先, 领导干部应灵活转变角色, 增强角色适应能力。当进入工作环境时须及时进入状态, 扮演公共角色;当领导干部进入家庭环境时也应回归家庭角色, 承担家庭成员的责任。其次, 要有应对角色冲突的心理准备, 当角色冲突难以协调时, 领导干部应权衡利弊得失, 合理取舍。

3. 提高个人修养, 规避角色行为矛盾

无论是家庭角色行为对公共角色行为的制约还是公共角色行为对家庭角色行为的制约, 这两种角色行为的冲突根源是领导干部思想认知的偏差。领导干部应加强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 提高个人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 从根源上规避角色行为的冲突。此外, 领导干部应培养健全的人格, 提高自身认知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清芬.女性领导:公共关系中的角色悖论与化解[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6) .

[2]李迎春.女性领导角色冲突的自我调试[J].领导科学, 2010 (8) .

[3]郭冬梅.重视领导干部角色冲突中的伦理调适[J].领导科学, 2009 (2) .

寒假社会实践家庭角色体验 第2篇

学校:山东大学

院系:化学与化工学院

姓名:

学号

家庭角色体验

由于种种原因,我选择了家庭角色体验作为社会实践的项目。岁月不饶人,转眼十八载。再也没理由拿自己当孩子,再也无法无视生活中点滴。感受到压力了,意识到无知了,看着妈妈穿梭于各房间忙里忙外不能无动于衷了。作为一名大学生不能只是停留在精神层面、理论层面上高来高去,今后还是要离开校院,最终还是要回归人间的琐事杂事,学会生活。以前的我也经常帮妈妈做家务,而且,当爸妈因为农活忙,不能按时回家做饭时,我也会帮着妈妈简单的做些饭,所以家庭角色体验,对我来说并没有很大的难度。

看到别的同学忙社会岗位体验,我也想试一下,但又一想,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先来体验下爸妈的辛劳与不易吧。

所以,在我郑重其事的体验家庭角色的这几天里,妈妈总是我的助手与导师,很多事情,都是我自己去完成的。在家中,无非就是做做家务,收拾一下房间。或许有人觉得很无聊,毕竟家中生活就是锅碗瓢盆的奏鸣曲,平静而温馨,不会奏出太大的波澜,但我这个掌舵的人也是很重要的。在我工作的这段时间里,我的目标有很多:

(一)维持家中生活的温馨、洁净、有序。

(二)从自己的付出中体味爸妈的辛劳与不易。

(三)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全方面完善自己。

通过这几天的实践,我收获了很多,知道了很多,也理解了很多。同时,我也在这些琐事中暴露了自己的缺点,并且努力改正,总之。这次的社会实践让我又向成熟迈近了一步。

这次的社会实践首先就让我明白一个道理,以前总听人说:干啥事都不容易,都要先考虑一下该怎么做才最方便。知道这句话存在的道理,却总抱有一些不以为然,今天深刻体会到了这份“不容易”的不容易。就拿扫地这件小事来说,打扫院子谁不会呢,可是在不洒水的情况下,却有人扫的尘土飞扬,我也是这样,爸爸教导了我怎样扫不会扬起尘土,看似十分简单的一件事,却也有不一样的做法与效果,这让我知道,不要老想当然,也不要老自以为是,不懂得事情每个人都有。

在这次的实践中,我更是知道了妈妈的辛苦,爸爸的不容易。以前,虽然知道一些却很少体验,尤其是农田里的活,爸妈几乎从来不会让我去插手,我利用这个寒假随爸妈去割了几次韭菜,去干了一些农活,我才体会到这份辛苦。尤其是爸爸,每天还要去化肥厂干8个小时。记得以前爸爸偶尔闲下来喝喝茶、看看电视剧时我还老和他抢遥控器,多数时候还抢不过我,现在想想我真是太不应该了,每天那么苦,那么累,仅有的一点先下时间连个电视也看不成,真是太辛苦了。我决定以后再也不抢爸爸的遥控器了。

妈妈也是,以前农活忙的不可开交的时候,回到家会累的一动也不想动,有事做饭迟了,我就会有些不高兴,有时还会故意说些不好听的话顶撞妈妈。还有,我的东西也总是让妈妈给收拾,一旦要用,就对妈妈呼来喝去的,让妈妈难得的空闲还得为我忙碌,有时候妈妈特别累,不想马上给我弄,我就发小脾气、闹别扭现在想想真是太不应该了。妈妈每天在农田忙碌,回来还得为我和妹妹干这干那的,实在是太辛苦,于是即使在整个寒假我也尽量多做家务,为妈妈减轻负担,分担妈妈一天的辛劳,而且,以后我自己的事情尽量自己做,不会再额外增加妈妈的负担。

在这几天的社会实践中,我的许多缺点也暴漏了出来。做事欠考虑,就拿洗衣服来说,在天非常冷的时候,不加考虑的就洗衣服,一开始洗后才发现因为天非常冷的缘故,洗衣机的排水管都结了冰,我只好用瓢将水舀了起来,多做了许多的无用功,这就说明我做事情总是欠考虑,不认真想想该做还是不该做,就鲁莽的做了,所以以后做事情之前总是要三思而后行,不能一味的去做而不考虑后果。

(二)急躁,缺乏耐心。和爸妈一起去韭菜大棚择韭菜,刚择了没几把就开始抱怨、不耐烦,最后就干脆拿出手机听歌了,妈妈批评我:“你以为钱那么好挣啊,你光觉得花起钱来舒服了,你也不想想,你不费功夫,耐下心来慢慢择,人家睡会给你钱买啊,再说了,就你这点耐心,怎么好好下功夫学习啊?”听了妈妈的批评,我颇有感触,我就是太浮躁了,做事情尤其是一些无聊或苦难的事情总是不能坚持到底,做一道难一点的数学题,一会儿解不出就不想做了,这应该就是我致命的弱点,该学会执着,学会坚持,学会不轻言放弃。

当然因为缺点的暴漏我更是收获了不少,学会改正自己的缺点才是最重要的而且,这次家庭角色体验让我在精神和能力上双重收获。

当然了,过年期间客人不少,今年我主动招待起了客人,而非往年那样见到客人只是打个招呼便躲起来不见了。客人来了,我帮着爸妈端菜,给他们倒饮料,倒酒,甚至下厨给他们未能做饭,这样我既帮爸妈招待了客人又使客人们觉得更体面,更自在。正月初几的时候,我姑姑来我家,午饭过后,爸妈和他们正谈的开心,我自己去了厨房洗掉了所以的碗筷,之前我基本没洗过几次碗。然而这次,我突然发现自己竟然如此会洗碗,洗得不慢,而且自己很满意。姑姑走后,爸妈发现了我的“事迹”,他们当时看上去就很高兴,可能今年的表现他们真的很满意吧,又仔细一想,我做这么 一点事就能给爸妈带来如此的快乐,我何不自觉地多做一些事,让爸妈总在不自觉中就能感到女儿带给他们的快乐。

其实想一想,做家务也是有很多好处的:掌握一些劳动技能;我们在经历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能锻炼意志力和毅力;在学做家务之余,有可能还会发明一些小创造,这些都是在学会做家务后受到启发才会出现的情况;多锻炼是社会一直提倡的健康成长道路上一个关键步骤,与其去跑步,去专门的训练房,还不如在家做一些家务,这是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既可以达到锻炼的目的,也可以把房间收拾了;我们在生活劳动技能的掌握与提高的同时,也能增进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以前上学让父母操了很多心,多做家务,既能让我们以最快方式了解父母的辛苦,也能让我们理解父母的苦心。而我们在做完的家务后,所得到的父母的夸奖是带着一种幸福的味道。

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平天下!家务事是琐事但绝不是无足轻重的小事,小事中其实蕴含着许多人生哲理与做人的准则。“细节决定成败”,对于我们新世纪的年轻人来说就更不能眼高手低,看不起一些与自己学历不符的职业,这正是当今大学生就业难的症结所在,同时也是我在这次活动中的一些经验与感想。

总之,在这次家庭角色体验活动中,我已长成了一个真正的大人,体会到父母的艰辛,收获到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正可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

社会角色与家庭角色 第3篇

关键词: 日本女性 家庭形象 家庭角色 儒家女训 良妻贤母

引言

近世儒家女训和近代良妻贤母主义教育都反映了当局所推崇的理想女性像。本文以近世最具代表性的儒家女训:《女大学宝箱》、《女童专要女今川》、《女诫插图女实语教》和近代良妻贤母主义为分析蓝本,管窥近世到近代日本女性家庭形象和角色的演变。

1.近世到近代日本女性家庭形象的演变

1.1顺妻——良妻。

首先,日本女性由近世女训中所刻画的顺从孝贞之妻,到近代逐渐演变为家庭内负责“主内”,让丈夫在外专心工作无后顾之忧的良妻。《女大学》第19条“女人属阴性,阴则暗如黑夜。妇人不明是非、不辨毁誉、不分福祸。愚昧不堪故万事须谦卑顺服、遵从夫君。万事以夫为先,谦谨恭顺”,“夫若嗔怒,惶恐顺从,不可争吵,以逆其心”,要曲己曲理而顺夫心,不仅要绝对服从丈夫,更要“侍奉”丈夫,劝诫丈夫时也要下声怡气,察言观色。

到近代,良妻贤母主义教育主张女性接受良好教育,在成为人妇后,专心在家料理家务,教育子女,良妻主内,以解丈夫在外工作的后顾之忧。在这一点上,近代家庭妇女减轻了负担,她们可以只负责主内,不用工作;并且在家庭地位上,由近世毫无权利,只有侍奉和孝敬公婆义务的境地,到近世有一定主内权利和教育子女权利的提升,由完全的从属关系发展到表面上的对等关系。

1.2卑弱愚昧——有知识,有文化。

《女大学》第19条认为,女子生来愚钝智浅,所以,女子生来在心性上就染有“五疾”:不柔顺、怒怨、长舌、嫉妒和智浅。不仅如此,妇人还阴暗如黑夜,不明是非、不辨毁誉、不分福祸,此乃女子天生愚昧,不及男子之处;再如《女实语教》中“卑弱身谦退,心形须柔和”,因为男尊女卑,所以“卑弱”也是与生俱来的。

到近代,“四民平等”和“学制”的发布,将女子纳入国家公共教育的体系,女子教育取得发展。在中高等女子教育机关中,良妻贤母主义教育成为主要教育内容。女性要有知识,有文化,并且要兼具传统儒教忠孝贞淑之妇德。女性不再是生来愚昧无知之物,她们接受良妻贤母主义的教育,有文化素养,并且足以具备教育下一代的能力。

1.3借腹之物——教育母亲。

近世女训中几乎没有提及女性“母亲”的作用。女性作为母亲的唯一价值,就是生养男性继承人。《女大学》“娶妻者传宗接代之故也”,借女性之腹,生养男性继承人,即所谓的“借腹之物”。由于女性生来卑弱愚昧,因此女性没有对子女的教育权利,最多只能教授女儿将来为人妻媳时的女工等家事技能。《女大学》第19条“女子抚育子女亦惯于溺爱,实不可取”,女性只配“养儿育女,洗濯污秽”。

近代,良妻贤母论的开创者中村正直指出:“只有绝好的母亲,才有绝好的子女,造就善良的母亲,要在教育子女。”文部大臣森有礼指出:“女子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女子为人之良妻,为人之贤母,管理家庭、熏陶子女所必须之气质才能。”近代,女性首次被赋予教育子女的权利,并作为“子女的天然教员”被寄予厚望。在家庭内,女性成为实施家庭教育的教育母亲。

1.4男性附属物——与国家未来相联系的国民。

在近世,女性作为男性的附属物,是没有被纳入国民体系的。1872年学制公布,首次将女性纳入国家公共教育体系内。森有礼指出:“国家富强之根本在于教育,教育之根本在女子教育,女子教育发达与否与国家安危有直接关系。”

不同于江户时期,女训训诫女子的要求仅停留在家庭层面,强调要顺从丈夫,孝敬姑婆。近代将培养良妻贤母与国家富强联系起来,首次颠覆性地将家庭女性的作用与国家相联系,重视女性作为“良妻贤母”在培育未来近代新国民时的非凡重要性,首次给予并肯定了女性作为社会公民的积极作用和意义。此外,三轮田真佐子也主张女子作为国民的一员,“同男子一样,与国家利害息息相关”。

2.近世到近代日本女性家庭角色的演变

2.1近世儒家女训中的顺贞之“妻”、孝从之“媳”。

作为已婚女性,在家庭内本该同时兼具三种角色:人妻、人媳、人母。然而,近世日本女训只强调了“妻”与“媳”的角色。

作为人妻,要谨遵男尊女卑之天道,尊夫、从夫、侍夫、还要低声怡气地谏夫;严守贞洁,时刻谨记七去休妻之训,战战兢兢,要孝公婆,要传宗接代,这是七去中最要害的两条金科玉律;女子要时刻自省生来染有不柔顺、怒怨、长舌、嫉妒和智浅的五疾,愚昧不堪故万事以夫为先,遵从夫君,谦卑顺服;恭敬、柔顺、勤俭、坚忍、贞淑等妇德更要严格遵守,不敢大意。此乃顺贞之妻。作为人媳,“曲从舅姑”是最大的孝道。《女大学》第5条“出嫁则尽心侍奉舅姑。晨昏请安,不可或缺;舅姑之事,不可怠慢。舅姑有命,谨遵勿悖。万事请示,依命而行。舅姑憎恶讥谤,不敢怨恨。虔诚尽孝,必能和睦”。即使自己遭到恶意诽谤污蔑,也不能为自己辩解而逆公婆之意,万事要曲从舅姑,虔诚侍奉、孝敬公婆,此乃孝从之媳。

2.2近代良妻贤母主义中的育子贤“母”。

近代,良妻贤母思想的开创者中村正直指出:“有最好的母亲就会得到最好的子女,将来延续到我们的子孙,我们的国家就会成为好的国家。”(江新兴,107-108)所以,为了培养帝国近代新国民,先后颁发学制、教育令,1899年《高等女学校令》的颁布标志着良妻贤母主义教育成为全国公认的教育理念。广大女性终于能够自由接受教育,一改近世男性对女性“愚昧智浅”的固定认知,成为“有知识,有文化,足以培育下一代国民”的妇女。她们不仅具备了培养国家未来新国民的能力,更被赋予了教育和培养子女的权利和责任。

结语

日本女性的家庭形象由近世极其卑下愚昧无知、从夫孝舅姑的侍奉奴仆,演变为近代有知识,有文化,能够主内,并负责教育子女的良妻贤母。日本女性的家庭角色则有近世的“顺妻”、“孝媳”,演变为近代教育子女的“贤母”。

参考文献:

[1]李卓.日本家训研究[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2]江新兴.近代日本家族制度研究[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

[3]平凡社大百科事典(7、14)[M].平凡社,1985.

[4]蔵澄裕子.近代女子道徳教育の歴史―良妻賢母と女子特性論という二つの位相.東京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研究室紀要[J].2008(34).

社会角色与家庭角色 第4篇

1. 新闻记者职业角色与社会角色的冲突

1.1 新闻记者的媒介功能

新闻记者在职业特征和角色定位上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着,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 新闻媒体尽管仍旧属于政府管辖, 仍是为政治服务的工具, 但是整体上的功能更加完整和丰富, 不仅为公众提供信息、普及知识、传达思想、凝聚公众意识, 反映公众利益, 而且拥有有限度的批判政府政策、制约政治权利的功能, 中国的传媒开始在一定程度上表达和整合社会的呼声。新时期的新闻媒介从业人员, 包括新闻记者在社会上担当着多种角色,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扮演三种角色, 一是作为政府耳目、喉舌的意识形态角色;二是市场竞争主体的角色;三是社会公共信息传播者的角色。每种角色对新闻记者的期待和要求是不一样的, 有时候甚至是相悖的, 这就成就了新闻记者不同角色之间的冲突, 造成突出的根源是不同角色追求和维护的利益存在冲突, 个人利益、商业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的冲突是新闻记者在从业过程中一定会遇到的问题。

1.2 新闻记者职业角色与社会角色冲突的例证

央视新闻频道在2004年曾经有过这样一则报道。北京有一位叫“苗苗”的小女孩, 由于母亲不正常的精神状况, 被亲身母亲独自禁锢在房间长达4年没有外出。在这一新闻报道中, 记者不断地采访了“苗苗”的邻居、苗苗的妈妈、街道人员、犯罪专家等一系列人员, 在这些相关人员的陈述和分析中, 另观众看得声泪俱下, 令人动容, 但是, 在这一煽情的背后, 有观众指出, 新闻记者在面对这样令人悲愤的场景, 不是积极的呼吁政府有关部门组织救援, 而是淡定在现场操作新闻, 这不仅延误了救援时间, 还暴露了低下的职业道德, 就像看一场别人家的“戏”一样, 这样的新闻记者备受社会指责。

新华网在2005年有这样一则报道, 报道的标题叫做“马路陷阱太坑人”, 内容是一名骑车人冒雨经过福建厦门市厦禾路与凤屿路交叉路段时, 因自行车前轮突然陷入一水坑, 身体失去平衡而摔倒, 在这则报道的下方还配了一幅现场拍摄的照片。报道一出在网上引发热议, 纷纷指责新闻记者在遇到这种情形时, 不第一时间上去救援, 而在一旁观看此情此景的发生, 居然还有心情拍照, 这着实令人汗颜。但也有赞同者, 他们认为新闻记者的天职就是反应客观现实, 忠实的记录事实, 这种做法无可厚非。也有反对者认为记者这种只抓新闻, 不管他人利益做法让人质疑职业素养和人格。

上述两起新闻事件可以看作是新闻记者职业角色与社会角色发生冲突的典型例证。这些例证的背后反应出的是社会对新闻记者面对新闻任务、新闻事件的态度和处理方式的不满意, 这种处理方式和态度没有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但是, 另一方面, 出于新闻职业的需要, 新闻记者有需要客观如实、公正的报道社会新闻, 这样的职业要求与社会要求之间产生了冲突, 如果这样的冲突长时间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必然会导致媒介伦理与公信力的渐渐丧失。

2. 正确处理职业角色与社会角色之间的冲突

2.1 客观辩证地认识与处理记者职业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新闻记者职业角色和社会角色的关系并不是对立冲突的, 而应该是有机统一的。首先, 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遵守社会公德, 新闻记者更应该是充满理智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从这一点说, 新闻记者的职业角色与社会角色相统一。新闻记者的天职就是记录每天发生在公众身边的各种事件, 作为社会公共信息的传播者, 新闻记者是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即便是在某些情况下, 新闻记者的社会角色与职业角色产生了矛盾, 也应该在多种选择之下, 权衡利弊, 考虑到每种选择可能带来的最差后果, 根据权衡结果, 去做出利益最大或损失最小的最佳选择, 不然就是有违道德的。

2.2 新闻界需要重提“正本清源”问题

改革开放之初, 新闻界有过一次“正本清源”, 这次“正本清源”意义重大, 理清了新闻业后来的发展思路。但在当今社会, 传媒业的不断改革和发展使得新闻媒介的发展出现了偏差, 对商业化和低俗化的追求愈演愈烈。新闻记者的工作大多已经程式化, 像是大工业生产中的流水线一样, 对新闻的报道机械而麻木的。一些新闻记者为迎合大众口味, 不断寻求刺激和奇异的新闻大肆报道;一些媒介为迎合政府官员口味, 沦为政治的附庸, 不在关注民生, 反映民意。新闻记者的“正本清源”是要发扬记者的社会精神文明的传承者与传播载体精神, 记者的行为一方面要符合职业角色的行为规范, 一方面还要兼顾社会角色的行为规范, 新闻记者的职业不仅关系到自身利益, 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文明、良知与和谐。

参考文献

[1]廖圣清, 张国良, 李晓静, 等.论中国传媒与社会民主化进程[J].现代传播, 2012, (1)

[2]李宁源.一名新记者的困惑[J].新闻记者, 2010, (11)

暑假家庭角色体验社会实践报告 第5篇

暑假家庭角色体验社会实践报告对于这个暑假我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待在家里,对于恋家的我,一放假就跑回家了,好像晚一天回家就少了些什么东西,所以我无时无刻都想在家呆着,当很多同学都在开心的聚会,还有很多同学在计划着到哪的去旅游的时候,我却待在家里。正因为只有放假的时候才回家,所以我想在家多陪陪父母,其实自己很懒的,打心里真的很不想做家务。但是又不喜欢看着妈妈一个人忙来忙去的,心里很愧疚。比如说有时候好不容易玩电脑玩得起劲的时候,妈妈又在忙了,我不得不狠心扔下我的电脑帮妈妈做事。有时我在看电视时,她总是在我眼前晃来晃去唠里唠叨,所以我又要扔下电视和妈妈共同忙碌。觉得妈妈总是没事找事做,她总是闲不住。

不过,做帮妈妈做家务我也有很多的收获,做这些很锻炼我的耐心,我的性格是那种只有三分钟的热情的那种,做什么事情是刚开始的时候热情饱满,百分百的投入其中,但是慢慢的就开始厌倦了,做起事情来总是马马虎虎的。妈妈什么也不会说把我做的不好的继续重做一遍,这个时候我的心里就会微微刺痛,有一些不舒服。可能是因为我一年到头都不怎么在家的原因,妈妈也总是不让我干,想到这个我的热度又燃了起来。

我不仅仅是学会了怎么做事,还学会了怎么做人,周围的人都很喜欢妈妈,我觉得这就是妈妈的魅力所在了,妈妈的性子很急,人也很直率,有时也不免得罪很多人,但是妈妈是非很分明的,她不会因为别人不喜欢她,而在别人需要帮助时置之不理,不会因为和自己关系很好,而在对与错的时候偏袒某一方,我觉得这一点对我很受用,因为我总是很难在这方面处理好与朋友的关系。妈妈很孝顺爷爷奶奶,这是人人皆知的,她照顾家人无微不至,同时又体贴。这种体贴让我们更爱她。

在父母眼里我们总是孩子,我们总习惯在父母的照顾下成长,却不知如何面对将来独立的生活。但是,这是我们必须要做的,又是不可避免的。所以,用我们的暑假生活来好好体验一下——简单的生活是否简单。于是,我便有了当家长的想法。

在家里做家长的时间里我学会了很多,学会了做饭等等好多。做饭我不擅长可是为了以后饿不死自己我还是决定在这个暑假中学做几道菜。经过长期的观摩和记录我学习的第一道菜是西红柿炒鸡蛋,本来信心十足的我认为炒这道菜非常简单可是没想到第一次就失败了,在极度的痛苦和郁闷中我进行了第二次的尝试,有了上一次的教训这次我非常地小心,根据记录和以前的经验,终于完成了。可是这一尝,唉…...算了还是重做吧。看来做菜真的不是我想得那么简单,所以凡事都要从最基本的做起。那就先从摘菜洗菜切菜做起。别说这些东西看似很容易也让我受益匪浅,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以前根本就不知道土豆皮是怎样弄去皮的现在做起来就很得心应手了。所以任何事物都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只有通过时间才明白其中的道理。同时在学习的最后为父母做上了一桌晚餐。从吃过早饭后,我带着“大孩子们”看电视、打牌,平平安安地度过了几个小时。可转眼又快11点了,我便匆匆忙忙去菜场买菜。在人声鼎沸、琳琅满目的菜场里转悠了20来分钟,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我买了菜便又匆匆忙忙赶回家去做午饭了。午饭由我掌勺,我弄得手忙脚乱。但父母对我的午餐还是比较满意的。我不仅学会了做饭还学会了做家务。做家务劳动确实累,可是能让我们在劳动中实践,体验父母的辛苦;而且能培养我们不怕脏,不怕累的良好精神。所 1

暑假实践报告

以,“多做家务,多多易善”拖地板。一开始,我也不想选择拖地板的。可是,由于我们家的卫生间里马桶坏了,水泼了一地;没办法,我只得拿起拖把,小心翼翼地拖起地板。我先拿来一个小桶,在里面灌满水,把拖把放在里面浸湿;接着,我把拖把拧干,直到水不流出来为止。然后,我就两手握住拖把,细细地扫起地板。我拖地板是按顺序拖的。我先从左往右,依次拖了一次。然后再从上到下又拖了一次。由于拖把太沉了,我的手开始麻木,觉得特别酸,头发里开始夹杂着汗水。之后,我把拖把浸在手里,呵,还真脏,灰尘都沉入水底,面上浮现出淡淡的灰色。

我把拖把放在水里搅了一下,再拿起来把拖把绞干。最后,我又再次按着顺序拖了一下地板,确定干净后,再把小桶和拖把洗干净放回原处。等地板干后,相信还会跟以前一样,一尘不染,焕然一新的!从拖地板中我再次体会到了父母做家务劳动的辛苦、艰难。我握紧拳头,下定决心,一定要多帮父母分担家务劳动,平时从里到外的衣服都是老妈帮着打理的我还学会了洗衣服,刚开始自己洗衣服洗得兴奋,什么衣服都往洗衣机里塞,恨不得把身上穿着的衣服也脱下来放进洗衣机洗一洗。结果把我心爱的衣服染色了,哎!心痛!这是一个具有很多教训意义的家务事故!但后来吃一堑长一智,我明白了很多。1·要把不同色系的衣物分开洗;2·不同原料的衣物分开洗;3·尽量将衣橱里的衣服摆放在明处,这样不至于往衣橱里乱增加补给。

角色扮演与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 第6篇

一、角色扮演模式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是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在教学中,实施角色扮演是学生主动参与,获得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过程。通过角色扮演互动过程,学生可以获得认知与情感体验;通过对社会事物信息的感知、认识、解释、讨论与决策,可以形成自我意义及运用科学知识的态度。在学生自主与互动过程中,通过搜集资料,分析处理科学信息、解决新问题、获得新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精神,从而获得终身学习、发展的能力。

二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角色扮演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营造轻松欢快、活泼有趣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学由教师引导、提供咨询和调控,是学生主体主动参与的活动过程。角色扮演通过模拟现实情境,依托学生生活经验,构建与教学内容相似的情景,化难为易,直观生动,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建构知识与情感;而情境源于现实生活、真实事例,贴近学生的知识经验,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兴趣、愿望、动机。因此,学生能通过角色扮演活动,获得对角色的认知与情感体验,从而调节自己的行为,进行轻松喻悦的学习。

二、角色扮演教学法的一般流程

一是确定主题。教师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二是创设情景。教师根据所选教学章节,创设情景,向学生说明表演的内容和角色的划分。三是分配角色。角色可由教师指派,或由学生自选。并要求学生进行一定的装扮,表演时言语、动作要生动、活泼。教师是整个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调控者、评价者,主要工作是遴选与训练学生演员,准备舞台道具与布景。四是角色扮演。学生从所扮演人物的立场去看待世界,同时体验对所扮演的人和事的感受;学生观众注意观看演出,分享过程与内容,并进行分析。教师适时评价、调控演出过程,优化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五是评价总结。学生互相评论,教师点评表演的过程。六是引导学生归纳知识要点。

三、如何通过角色扮演

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一是作好学情分析,了解学生基本情况。许多学生在家不愿意承担责任,不注意节水、节电、节粮,不注意保护环境;有的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个人得失考虑多,乐于助人做得少;有的对国家、社会、他人的事漠不关心,具有责任认知错位、责任意识淡薄、责任体验少、责任履行更少的倾向。因此,教学前须做好学生基本情况调查,研究学生特点,观察学生行为,调查学生现状。通过课堂教学,创新德育途径。加强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增强学生的责任认知、责任意识与责任担当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置身于社会角色中来考虑问题:你会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吗?你觉得自己的社会责任包括哪些?你会是一个能在社会中应用知识的人吗?或让学生设想:“假如我是一名环境保护工程师,假如我是一名生物技术专家,假如我是一名疾病防控工作者”等。这样既不占用教学时间,又能唤起学生自律意识,还可以引导学生对现实社会责任的关注,让其逐步去感知、认识社会,形成关爱他人和关注社会的情感。

二是优选教学内容。教材中有许多内容,具有可排比性、同位知识点多的特点,还有一些概念较为抽象,与学生生活联系不太密切的内容,利用角色扮演教学模式,设置与社会角色相关的具体有趣的情境,可以化抽象为直观,使学习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主动获得认知与情感的体验过程。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如在必修第一册中,“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一节的教学中:细胞是一个系统,而细胞器是这个系统的组成因子。细胞器可以比拟为工厂的车间、班级成员、团队成员、社会组成。学生通过不断扮演这些成员,在活动中学习,体验每一个成员的作用、体验生活、体验责任认知与责任意识,感受社会集体的和谐发展,形成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感。

三是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教学过程是学生利用知识、生活经验,在角色扮演、辩论、思考中建构知识、情感的过程。21世纪是生物学的时代,生物科学、技术与产品已逐步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和生活,但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共鸣。通过角色扮演和对社会关注问题的辩论,学生可以了解政治、经济、法律、宗教和伦理道德背景下的诸多社会因素,综合讨论与评估,从而得出科学、正确、负责的结论。

四是针对社会热点话题,拓展课外互动空间。学生身边有着极其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可加利用,如生态平衡、环境污染、资源缺乏、粮食危机、人口增长等当今全球性的问题,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生态环境问题,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等生物科学技术问题。同时,教师也要带领学生走出教材、走出课堂,关注社会热点,关注生活实际。如流感病毒、埃博拉病毒等一些流行性疾病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学生可以通过调查研究,依据社会各界对这些现实问题的看法,参与到这些问题的辩论中,从而获得知识,提升能力,使社会共同价值观内化、归纳进入自身的知识体系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系之中。

如开设埃博拉病毒网站论坛。让学生自主搜集资料,在论坛上互动讨论。通过全员参与,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共享、交流互动、相互学习,应用生物科学知识解释、解决问题,进而建构个人主我与社会客我,增强责任意识与责任担当。

五是联系社会问题,布置课外练习。在学生课后反思练习中,教师可利用现实社会中的事例,让学生在质疑、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意识,体验社会责任,磨砺责任意志,并付诸实际行动。

比如,关于“生物多样性——濒危野生动植物银杏、珙桐、麋鹿、朱鹦等的保护与繁育”的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日渐减少的原因;濒危野生动植物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濒危野生动植物的保护与繁育会影响生态平衡吗?学生根据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从社会各界人士的角度讨论对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的看法。

总之,课堂教学是尊重学生主体、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主动建构“知情意行”的过程。教师要开辟优质高效的教学课堂,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中,使课堂教学成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使教学形式多样化,化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社会角色与家庭角色 第7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涉及到社会、家庭、教育及其自身等诸多维度的因素。其中,家庭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第一环境,因此,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家庭因素的影响。由家庭因素导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不少见:家庭暴力造成大学生心理畸形;家庭经济困难导致大学生心理障碍、在求职过程中缺乏自信的心态等。李国强,王旭红(1)指出,在家庭因素中,从子女的启蒙教育到小学、中学阶段,父母占据了主导地位。因此,父母的文化水平、职业以及年龄等因素同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在内在关系值得进一步探究。

在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面,相关学者也进行了积极探索。谢爱武(2)首先探究了大学生抑郁情绪与家庭背景、父母职业、文化程度等的关系,对家庭因素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在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随后,凌四宝和舒曼(3)从父亲文化程度、学生性别、家庭经济状况等方面对大学生学业成就的表现进行了研究,认为家庭因素对学生的学业成就具有负面作用。在实践层面,张亚民(4)及李曼(5)提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与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品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通过社会实践认识社会、融入社会进而服务社会,在此过程中肯定自身价值,承担社会责任是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途径。

对于母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扮演的角色,由娟等(6)发现,青少年的健康行为与母亲的文化水平等因素有关,提出通过提升大学生家庭成员总体文化水平的途径,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营造更好的成长环境。曾美英等、(7)徐秀梅等(8)研究认为在总分和抑郁及敌对因子上,离异家庭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更为严重。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后的具体解决路径方面,冯蓉(9)以及李海涛等(10)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要从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入手,及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信息进行分析。

在以上现实与理论问题的基础上,本文基于中山大学学生的调研数据,从父母亲的特质、其他家庭因素以及专业满意度等方面,重点对母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探究,旨在为高校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提供实践指导。

1 数据

本研究以中山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为主要调查群体,得到有效样本1278份,其中男生351份,女生432份,未知填写性别495份;研究生122份,本科生1056份。本研究主要采用国际通用的SCL-90问卷症状自评量表为调查问卷:问卷包含90个项目,10个因子,采取1-5的5级评分,总分在90-450分之间,得分越高提示心理健康水平越低。本研究SCL-90量表各因子数据Cronbach系数为0.83-0.94,内部一致性良好。在以上问卷数据基础上,在剔除家庭状况不完整的样本后,共计得到294份家庭信息完整的数据样本。对于这些数据样本,本研究使用R软件,用15个关于家庭状况的自变量分别对F1-F10及总分十一个因变量进行逐步线性回归以探究造成大学生异常心理的成因。

本实验检验了性别、院系、专业、年级这4个基本信息变量及父亲、母亲分别的年龄、职业、文化、健康状况和有无家族病史这9个家庭状况变量;另外包括有无做过心理学测验、对专业的满意程度这2个变量共计15个变量对大学生异常心理的影响。

2 分析结果与讨论

数据分析的结果如表1所示,由于这15个变量对F6、F7、F10的影响不显著,因此这三项指标未在下表中列出。其中1-8分别表示:母亲是公司高管、母亲是公职人员、母亲的年龄、父亲的年龄、有无做过心理学测验、对专业的满意程度、性别以及院系专业。由于对于每个家庭而言,母亲的职业、年龄等是影响子女和父母两代人之间沟通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着重分析母亲的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此外,根据笔者多年来的学生工作经验及大量访谈经验,可以发现对大学新生而言,专业是否满意,是否做过心理学测验、接受过心理辅导,可能会对大学生的个人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若入学专业不满意,新生可能会产生厌学、逃避的情绪,不但会导致学习危机,而且会影响其大学发展,甚至最终不能毕业或者找不到满意工作,从而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基于以上因素,本文选取了这8个维度作为研究切入点。

表1表明,院系专业、母亲是公司高管及是否做过心理学实验对于F1变量影响的t检验显著(P<0.05,下同),说明母亲是公司高管,有做过心理学实验的人群更倾向于患有躯体化的症状,而不同的院系专业也会对这一变量造成影响。通过追踪调查与个案分析,我们发现母亲具有公司高管背景的大学生往往容易受到母亲开朗、干练性格的影响,家庭的文化素养也较高,学生遇到问题一般能找到合适的解决途径。结果表明,忽视心理测验的学生更加容易患有躯体化症状,所以大学生心理测验与心理辅导的影响不容忽视。

其次,研究表明,母亲于事业单位工作(即公务员、教师或医生)及是否做过心理学实验对于F2变量影响的t检验显著;说明母亲从事的职业是事业单位,有做过心理学实验的人群更倾向于患有强迫症的症状。对于这一结果,本文分析认为,可能是由于从事事业单位工作的母亲性格上较为内敛,且应酬多压力大,易将部分不良情绪传给子女,造成子女患强迫症的倾向更高。

另外,母亲是公司高管对于F4变量影响的t检验显著,即母亲是公司高管的个体更有患有抑郁症的倾向。这说明对于母亲是企业高管的家庭,父母亲同子女沟通的时间相对不足。此外,性别对于偏执性异常的心理的倾向影响十分显著,女性大学生更易患有偏执的症状。

而有做过心理学测验的大学生在躯体化和强迫症方面的异常倾向症状更为显著。本文认为由于躯体化症状和强迫症状自我很容易感知到异常,因此当大学生感知到自己身心异常时便会主动接受心理学测验。

本研究发现相对于父亲,母亲对于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更为显著,尤其是母亲的职业。总体而言,母亲是公司高管对总分影响的t检验显著,且在躯体化、抑郁和敌对等异常心理的倾向也都更高,说明母亲是公司高管的大学生群体更倾向于出现异常心理的状况。

母亲的年龄对于F4变量影响的t检验显著;父亲的年龄对于F5变量影响的t检验显著,表明父亲的年龄会对大学生敌对的异常心理产生显著影响,而母亲的年龄会对大学生抑郁的心理产生显著影响。本文认为父亲年龄过大会导致父子间的代沟增大,从而加重父子间敌对的异常心理。而母亲的年龄过大,会使得大学生对母亲的健康状况感到担忧,因而更容易产生抑郁的倾向。

3 结论

调研结果发现,母亲在子女心理状况的维护方面扮演了比父亲更重要的角色,如果母亲的职业生涯占据了其过多与子女沟通的时间,子女在各个方面发生心理异常状况的倾向会大大提高。此外,父母亲的年龄、是否做过心理测验等因素也有明显影响,建议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先从新生家庭背景入手,详细记录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在开展相关工作中,一方面要严格保密学生信息,另一方面要建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家庭、学习状况的动态监测机制;对于父母亲年龄较大、符合本文所阐述的人群应重点、有计划地进行访谈与疏导,进而逐步形成自身、学校、家庭共同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助力大学生健康成长。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家庭、社会学校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表现。其中,家庭因素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了最为持久的影响。通过分析大学生家庭背景与心理健康状况的调研数据,本文发现:母亲在子女心理状况的维护方面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且母亲从事事业单位工作且年龄越大的大学生更容易存在心理问题;此外,日常的大学生心理测验对缓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挥了一定作用。据此,建议高校建立动态的学生成长档案,并对大学生的家庭成员状况进行监测,及时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易发人群进行疏导与心理健康教育。

社会角色与家庭角色 第8篇

一、职业女性职业-家庭双重角色冲突的表现

职业女性在扮演职业角色和家庭角色过程中, 由于时间、空间、能力、精力、行为等方面的不同步、不协调, 导致职业女性在扮演过程中出现诸多角色冲突的现象。

(一) 外显性冲突。

1. 角色规范上的冲突。

职业女性承担双重角色 (职业角色和家庭角色) 和三重责任 (员工、妻子、母亲) 。职业角色是一种“工具性角色”, 它要求女性自我意识强, 以事业成就为中心, 按章办事, 重效率中实绩, 没有情面可说。而家庭角色是一种“情感性角色”, 它以感受性为主, 支配欲低, 以柔顺和情感的付出为中心, 人际互动频繁, 重感情投入, 无具体的行为规范。职业女性同时受两种不同行为规范约束, 每天在两种不同的角色间互换, 并不断地进行角色转化, 当角色转化失败就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2. 行为方式上的冲突。

女性在承担职业角色时, 要求稳重干练, 独立自主, 干净利索, 而在承担家庭角色时, 要求温柔可爱, 勤快细致, 小鸟依人。为了满足工作场所与家庭场所不同的角色期待, 职业女性必须在不同场所表现不同行为, 行为转换不及时或转换不彻底都可能引起角色冲突。

3. 时间和精力上的冲突。

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 职业女性既要兼顾工作又要兼顾家庭, 需要付出比男性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以致于她们角色任务更重, 无法兼顾两面。若家中有变故, 女性不得不请假来应付, 这种压力表现在:已婚女人常常因为家庭原因请假, 或调离原工作岗位, 或失去培训学习机会, 或减少休息娱乐时间, 女性常感觉到心理压力巨大, 疲惫不堪。英国科研人员发现, 女性终身都比男性承受的压力大。有压力的女性比例为63%, 而有压力的男性为51%;做为母亲的职业女性感到的压力更大, 高达67%;华坤女性调查中心完成的“女性与压力结果, 超过80%的人认为, 中年女性受到的压力最大。

(二) 内隐性冲突。

1. 女性自我能力和自我角色期待之间冲突。

在职业角色和家庭角色中, 多数女性追求完美主义, 一方面尽力承担家庭角色, 努力扮演成“贤妻良母”, 尽到妻子和母亲的职责, 另一方面又尽力完成自己的工作, 做职场上的精英。追求职业角色体现自爱, 妻子角色体现情爱, 母亲角色体现母爱, 而在现实生活上, 又很难达到如此完美的结合。于是, 很多职业女性增强了角色冲突的主观感受, 职业女性大都感到竞争压力大, 生活很累, 对家庭和事业缺乏主动性, 被动妥协于某种现实状态, 职业角色和家庭角色很难协调发展。

2. 男性对女性角色期待和女性对自己角色期待之间的冲突。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 受“男尊女卑”思想影响, “男主外, 女主内”的家庭模式一直是中国家庭的主要模式, 然而, 随着新中国诞生, 妇女解放, 男女平等, 女性自主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越来越强烈, 在职业角色方面, 无论男女对女性的要求都是“一视同仁”的, 不会因为性别降低或拔高标准。尽管社会和男性都承认了女性在职业环境中的能力和地位, 但对女性双重角色期待要求更高, 在社会上要求女性和男性具有同样的职业胜任力, 跟上社会潮流, 做合格的职业女性, 而在家庭中又要求更好地履行相夫教子的传统职能, 加剧了职业女性双重角色冲突。

3. 女性角色需要与自身能力的冲突。

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 女性在职场上不仅面临职业升迁、工资晋级的压力, 还要适应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 加快知识更新速度。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家庭模式也发生了变化, 核心家庭使许多女性成为家务劳动的主要承担者, 人口老龄化使一对夫妇照顾四位老人情况日益增多, 同时, 家庭对独生子女期望提高, 教育责任大部分落在母亲肩上, 精神生活追求提高, 丈夫对妻子作为家庭角色的要求也在增加。

二、职业女性职业-家庭角色冲突的影响

(一) 角色冲突对职业女性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心理健康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 是一种平稳平常的心理状态, 是人们对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职业女性由于长期的工作压力, 心理障碍、亚健康发生率普遍提高, 由此导致的问题行为也表现的较为突出。职业女性长期在工作角色和家庭角色间不停的进行角色转化, 加重了职业女性的心理压力, 当心理压力超过一定限度时, 就会对女性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造成威胁。

(二) 角色冲突对家庭的和睦和稳定产生了不利影响。

婚姻家庭表面上是个人私事, 其实是关系社会发展的大事, 如果说社会是个大工厂, 那么婚姻家庭就是大工厂里的一个螺丝钉。职业女性作为婚姻家庭中的主要成员, 她们角色承担的好坏, 直接关系家庭的稳定和幸福, 职业女性在角色转化失败, 必然引起家庭危机。工作是家庭的保障, 家庭是工作的动力。家庭角色和工作角色对职业女性来说是同一个体同时担负的两种角色, 二者密不可分, 相互牵扯, 相互制约, 但个人时间和精力又是有限的, 用于工作花的时间和精力多, 对家庭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必然会减少, 反之亦然。在家庭中, 职业女性若不能很好地扮演“贤妻良母”的角色, 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必然产生, 如婆媳矛盾, 夫妻矛盾, 亲子矛盾等, 这些矛盾的产生对家庭的和睦和稳定都是不利的。

(三) 角色冲突使得成功职业女性比例下降。

女性比起旧时代的“女强人”, 她们不再单纯, 不再盲目地追求事业上的成功, 女性更多的追求事业和生活的平衡, “女强人”已经成为过去了。2012年据智联招聘调查, 72.04%的女性想成为成功的职业女性, 这一数据与两年前相比下降了17.6%。更多女性在具体职务上的最高期望是成为高级管理者, 职场女性有近四成女性因为生育失去了工作, 很多职场女性在不知不觉中推迟了成家、生育的脚步。

三、职业女性工作-家庭双重角色冲突解决对策

(一) 社会方面, 社会要尽最大可能为职业女性发展提供外在因素的平衡。

1. 实行弹性工作制。

弹性工作制是指在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或固定的工作时间长度的前提下, 女性可以灵活地、自主地选择工作的具体时间安排, 以代替统一、固定的上下班时间的制度。作为职业女性, 时间和空间上的冲突是产生角色冲突的最显性表现, 实行弹性工作制, 只要员工能完成指定的工作任务, 允许员工在家里或在离家较近的其他办公室完成自己的工作, 再辅之以现代通讯手段与单位沟通交流, 保证了工作顺利进行。

2. 社会要为职业女性发展提供更多支持和帮助。

职业女性以多彩的颜色丰富着这个世界, 为了帮助职业女性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 减少工作———家庭冲突, 社会要为职业女性提供尽可能的多支持和帮助。一是信息提供方面的支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信息瞬息万变, 为了减少工作中的各种不确定性, 增加对信息的充分掌握, 社会可以提供包括政策信息、领导意图、角色职责以及满足家庭员工的社会信息, 减少由于角色信息模糊导致的压力对员工家庭生活的影响, 从而减少家庭因素对工作的影响。二是提供托管福利方面的支持。孩子生养、教育, 老人的赡养占据了职业女性很多时间和精力, 企业可以针对女性家庭里需要照顾的对象提供一定的帮扶措施。三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女性提供休息娱乐和业务需求方面的帮助, 让女性放松心情, 以更大的激情投入到工作中。

3. 积极倡导家务劳动社会化。

家务劳动社会化是妇女解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目标。它可以从根本上大大减轻妇女从事家务劳动的强度, 使她们有更多的时间发展体力和智力, 有充沛的精力从事社会生产以至于完善自身, 从而提高妇女的社会、经济地位。

(二) 个人方面, 职业女性积极寻求自身内在因素的平衡。

1. 形成明确的角色期待, 确立角色代偿意识。

职业女性受到实际生活不可避免的因素限制时, 需要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或某个场合为了某个角色不得不暂时放弃或降低对另一个角色的期望, 或者说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对承担的角色有所侧重。家庭事业双丰收固然是最好的一种状态, 但人的能力、精力不同, 不一定要达到这样一种必然境界。女性在结婚成家后, 必然要经历“三期” (孕期、产期、哺乳期) , 在家庭生活中, 母亲的角色和责任是男性无法承载的, 女性要做到自身能力和自身价值相适应, 不必在贤妻良母和职场强者无法兼顾时求全责备。女性要对自己面临的人生问题及早进行合理规划, 安排好生活节奏, 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做好不同的事情, 避免在某些特定人生阶段失去把握, 遗留一些矛盾, 缓解女性内心的工作家庭冲突。

2. 调整心态, 增强自我意识。

现代社会竞争异常激烈, 工作强度增大, 很多职业女性为了生存、晋级、加薪或为了和男性得到同等的工作待遇时, 往往拼命的工作, 有的甚至达到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地步。工作在给职业女性带来富裕生活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据湖南普通高校女教师健康调查显示, 50%左右的女教师每天工作时间为17小时, 80%以上的女教师睡眠时间在7小时以下, 超过44%的女教师没有娱乐和身体锻炼时间, 这说明职业女性在勤奋、超负荷的工作。同时, 职业女性一般都事业心比较重, 对自身要求比较高, 而一旦由于自己能力或客观条件达不到预期目标时, 就会产生挫败感, 产生工作压力。因此, 职业女性要不断调整心态, 克服女性心理弱点,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争取在职业和家庭生活中都能实现人生价值。

3. 不断学习, 提高角色能力。

职业女性要不断承担工作中的职业角色和家庭中的母亲妻子角色, 对角色能力的要求比较高。没有人天生就是好员工、好女儿、好母亲、好妻子, 任何角色都是后天学习得来的。社会角色的压力来源于职业地位和职业素质的一致性, 同样家庭角色能否扮演好也与家政能力和家务技能联系在一起。现代女性要想在职业和家庭中找到平衡, 需要不断学习, 注重提高自身能力培养, 通过知识、文化、技能水平的丰富和提高, 来使得工作能力和家庭生活能力不断完善, 进而实现在工作家庭平衡中游刃有余, 顺利自如。

摘要:当今社会, 绝大多数女性都承担着家庭、社会双重角色, 职业女性长期奔波在家庭-职业之间, 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有效地缓解职业女性双重角色的冲突, 成为必须关注的问题。本文在对职业女性角色冲突的成因及影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应对之策, 以期为化解职业女性角色冲突提供可行的解决之道。

关键词:职业女性,角色冲突,角色平衡

参考文献

[1]罗亚莉.职业女性角色冲突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5, 7:27~29

[2]王操红等.处于工作、家庭边界的职业女性角色冲突研究[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63:40~44

[3]周天枢.性别意识教育与女大学生培养[J].教育与职业, 2010, 7:188~189

社会角色与家庭角色 第9篇

一位美国老师上课时只带了一个盾牌和一把水枪。课堂上, 学生们问了他许多问题, 他根据学生的提问, 分别给他们打了分数。然后告诉大家:如果前排学生交上10美元, 就可以把低分改成高分。这下激起了公愤, 尤其是坐在后排的同学, 纷纷用粉笔头砸他。他就用盾牌抵挡, 并以水枪还击。一阵喧闹之后, 这位老师才切入正题, 原来他要介绍的是一位为争取权利而斗争的著名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也许有人觉得这样的课堂设计有些“过火”, 但教学效果极好。因为学生有了切身的体验, 真正感受到争取权利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这个故事让我深有感触, 体验能震撼心灵, 我们的品德教育不正需要这样的体验吗?正因为如此, 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把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活动形式, 即角色体验, 这不仅充分反映了对儿童的尊重, 而且还能让他们在角色体验中获取知识, 获得快乐。什么是角色体验?就是在教学中为了让儿童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地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等, 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境, 让儿童通过模仿和想象, 扮演各种角色, 在亲历中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 是一种仿真性的教学活动。

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 怎样才能让品德与社会课在学生快乐的角色体验活动中进行呢?

一、运用已有经验, 引导体验

每个儿童的生活经验是我们开展品德教学的基础, 更是角色体验的源泉。教师要从了解儿童已有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开始, 唤起学生以往的生活经历, 寻求已有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的最佳结合点, 提升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理解。

例如, 我在教学《想想他们的难处》时, 安排了这样的体验:

师 (打两个哑语:您好, 再见) :猜一猜, 老师做的动作是什么意思?什么人会做这种手势?

生:聋哑人。

师:请大家看书上的图, 他在干什么?他做得多费力呀!他和我们不同, 他是残疾人。

师:在生活中, 你见到过残疾人吗?

生:见过, 有的残疾人没有手。在生活中, 穿衣、吃饭、走路在我们看来非常简单, 可对他们来说却很不容易。

生:残疾人和我们不一样, 他们有的是眼睛看不见, 有的耳朵听不见, 有的智力不行, 还有的是肢体残疾。

师小结:是的。同学们, 你们能想象一下残疾人在生活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吗?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 感受一下残疾人生活的艰辛。

生看录像。

师:看完录像, 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残疾人的生活很不容易。

生:如果是我看不见, 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师:下面我们来扮演三个角色, 体验一下。

体验内容: (1) 扮演盲人。在座位上蒙上眼睛, 走上讲台后, 自己摸到粉笔, 到黑板上给头像画上鼻子, 再回到座位。

(2) 扮演缺手的残疾人。把书包内的东西全部倒出, 然后右手握拳置于胸前, 左手整理书包。

(3) 扮演聋哑人。全班分成若干小组, 每小组第一个同学听老师说一句话, 然后用肢体动作和表情表达给下一个同学看, 这样一个接一个地进行下去。

我先让学生说说看见过的残疾人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在课前已经见过残疾人, 并且知道他们的生活很不容易, 这就是已有经验。接着, 通过观看录像, 让学生加深对残疾人的认识, 进一步了解残疾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很多困难, 他们要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就要付出比正常人更多的努力, 最后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儿童在自身的角色扮演中, 利用已有经验去认识、体验、发现、感悟非自我的生活, 不断克服自我中心化, 走进残疾人的内心, 学着去理解他们的难处。

二、积极创设情景, 引发体验

“水本无华, 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 相激而发灵光。”情感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催化剂。课堂上, 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 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和情境, 使学生进入所创设的特定氛围中去体验, 去感悟。

例如, 在教学《父母的疼爱》时, 我运用课件展示孩子从出生到上学一系列的感人画面, 配上深情的旁白和优美的音乐——《烛光里的妈妈》, 把学生带入了温馨的日常生活情境, 以一件件饱含父母关爱的平凡小事, 引导学生展开动人的回忆。

师:看到这些画面, 你想到了什么?

生:那个哭得很厉害的小毛孩就像小时候的我。妈妈说, 我小时候特别喜欢哭, 她常常因为我半夜哭闹而睡不好觉!

生 (拿出一张照片) :你们看, 这是我第一次自己吃饭时爸爸妈妈抢拍的镜头, 他们为我能自己吃饭了而感到自豪! (学生纷纷把目光投向那张照片, 看到照片中的孩子满脸是饭的贪婪样, 不由得哄堂大笑。)

师:孩子们, 你们笑什么?

生:他的样子很好笑!

师:除了笑, 你们还有什么感受?

生:在父母眼里, 我们的成长是最令人快乐的, 即使是可笑的事情也能让他们感到幸福。

师:你有过这样的幸福时刻吗?

学生纷纷展示自己的成长照片, 彼此交流着被爱的喜悦和骄傲。

师:爸爸妈妈是这样爱着你, 你该怎么表达自己对他们的一片爱心呢?

(模拟表达爱心活动)

生: (献上一束鲜花) 爸爸妈妈, 你们养育我这么辛苦, 我一定会好好听你们的话。

生: (献上一个拥抱) 爸爸妈妈, 我一定会做个孝顺的好孩子。

此时的学生进入了特定的氛围中, 所得的体验是真真切切的自然流露。他们已经深深地感受到了父母的伟大, 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疼爱, 感受到父母养育自己有多么不容易, 这种情境体验已经触及他们心灵最深处。品德教学只有触动学生的情感, 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活力四射, 让他们的思维之花闪耀, 使他们的灵魂得到浸润。

新闻记者的角色意识与社会表演 第10篇

新闻记者作为时代信息的记录者以及见证者, 在新闻媒体事业的发展过程中, 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新闻记者以其工作的独特性, 在社会中也拥有着特殊的发展地位。新闻记者在社会中是独特的个体生存者, 也是职业角色的社会表演者。在实际工作中, 新闻记者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洞察力, 以便其可以在第一时间去发现、报道身边生发的一切, 并以最真实、准确的原则将有效的新闻信息记录下来传播给更多需要的人。新闻记者在社会新闻的采集、报道、采访以及相关的新闻活动中, 在新闻事件的发展中处于重要的核心地位。新闻记者必须在实际的新闻活动中, 时刻注意自身角色的意识以及社会表演的重要性, 促使自己可以在规定的新闻任务时间内, 最大程度的还原社会新闻事件的报道情况。

新闻记者的角色意识

1.明确新闻记者角色意识的意义

在社会生活中, 新闻记者作为相对特殊的职业工作者, 在新闻信息的传递过程中, 肩负着传递社情民意的重要职责。因此, 新闻记者角色意识的发展, 成为新闻记者必须面对的发展问题。新闻记者作为社会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对自身角色意识的重视是促使其完成自身任务的关键之处。在新闻事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新闻记者的角色意识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社会角色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人的一种行为期盼, 新闻记者要确立一定的社会角色, 必须具备一定的角色意识。才能使自己在完成新闻报道任务的过程中, 塑造符合新闻事件探究者以及参与者的形象, 不断的拉近自己与被采访者之间的距离, 提高新闻事件报道的准确性以及真实性。

2.新闻记者角色意识的发展

新闻记者的角色其实非常明确, 其必须在工作中, 客观公正的揭露关系国计民生的新闻事件, 包括事件的真实起因、发展的过程以及结果。并在新闻线索以及新闻事件的探索过程中, 以探索者和社会公正代言人的角色出现, 这也是社会工作对新闻记者角色的最高期望。但是新闻事件的过程作为一种不断变化与发展的动态过程, 其发展的过程并不会按照新闻记者预定的轨迹去发展。新闻记者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 以相对合理的方式进行处理, 才能更好的发挥作为新闻记者的职能。

新闻记者为了更好的完成工作任务, 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社会角色的转变。尤其在突发的新闻事件现场, 新闻记者常常需要在事先准备的脚本的基础之上, 依据自身的才能对现场的突发状况, 做出相对合理的报道。因此, 新闻记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角色意识, 才能使自己快速的融入到新闻事件的发生过程中。本着职业道德的相关准则, 做出最贴切、最真实的报道。而在此过程中, 新闻记者必须明确自身角色意识的重要性, 使之可以更好的为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新闻记者的社会表演

在实际生活与工作的过程中, 新闻记者的一举一动, 都会引起社会公众的极大关注。新闻记者在追查新闻线索的过程中, 需要与被采访者建立基本的信任关系, 才能够依据被采访者具有针对性的回答中, 快速的理清新闻事件的始末。并在最短的时间内, 还原新闻事件的发生过程。在此工作环节中, 新闻记者必须以社会表演的方式将自己从新闻事件的探索者转化为参与者。并在扮演参与者的过程中, 通过自身的职业能力, 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新闻报道或者新闻采访的具体任务。

1.新闻记者社会表演的重要性

新闻记者在参与新闻工作的过程中, 需要根据新闻事件发生的具体原因、新闻事件的性质以及新闻事件会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在最短的时间之内, 调整自身社会表演的角度。在与新闻事件参与人的接触过程中, 以自身社会表演的优势, 不断的深入到社会基层人们的生活中。在不断发生变化的新闻事件中, 挖掘具有重要价值的信息以及全面提高新闻报道的水平。使贴近社会公众切身利益的新闻事件信息能够快速、准确的传达给社会公众。同时, 给社会公众参与社会新闻事件的发展, 提供准确的信息渠道。使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权利, 能够切实的实现。为社会新闻事业的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 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 完成作为新闻记者的神圣使命。

2.新闻记者社会表演的具体要求

在发展新闻记者社会表演的过程中, 新闻记者需要在深入分析新闻事件的性质以及社会影响的基础之上, 精准的定位社会角色, 才能使自己随着新闻事件的发展, 逐步深入到新闻事件发展的核心部分。并通过自己塑造的社会形象、语言、采访技巧, 让被采访者欣然接受采访, 保证完成新闻采访任务以及新闻传播活动的顺利开展。另外, 新闻记者在选取社会表演的角度以及方式时, 还需要遵守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 避免只凭主观意念使社会表演的范围超过新闻记者的职业形象, 扭曲了新闻事件发展的方向以及性质, 给新闻事件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为社会公众的工作以及生活提供相对有价值的社会信息, 不断的扩大新闻媒体事业的发展。

总结

社会角色与家庭角色 第11篇

关键词:社会性别;大众传媒;反家庭暴力

中图分类号:D9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8-0080-02

家庭暴力是一个世界性的社会问题,简略的说家庭暴力是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行为,以发生在夫妻之间的家庭暴力行为居多。家庭暴力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中国传统上是“男尊女卑”社会,父权制思想以及男女不平等思想严重,导致女性在家庭中处于弱势地位,受家庭暴力的伤害也最为严重。有调查显示,中国的家庭中,存在家庭暴力的比率约为30%;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中,绝大部分为女性[1]。1999年3月8日,联合国妇女发展基金提出了响亮的口号:“给妇女一个没有暴力的世界!”关注妇女权益、反对家庭暴力、保护妇女免受家庭暴力的伤害成为全世界共同关心的话题。20世纪20年代,国外女性主义者提出了社会性别理论,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认同,社会性别成为分析两性社会问题、关注妇女权利的重要理论。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众传媒在社会信息传播、舆论制造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并且经过大众媒体的报导和呈现,家庭暴力行为越来越多的被公之于众,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将站在性别的角度,就媒体在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中如何更好的发挥其角色和作用进行探讨。

一、理论概述

(一)社会性别的概念

社会性别区别于一般所说的生理性别特征,主要指以文化为基础,以语言、交流、符号和教育等文化因素为特征判断的性别,即,是由文化因素构成的判断一个人性别的社会标准。社会性别不仅仅通过文化象征来识别男女,更是一整套社会制度,这个制度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的作用,确定两性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并将女性置于社会的从属地位。从两性关系的角度来看,社会性别理论反应了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的本质和根源,因此也成为强有力的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的分析工具。作为一种文化和历史的产物,社会性别理论将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变化,对于社会性别理论在实际中的运用也成为一种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家庭暴力的概念

家庭暴力又被简称为“家暴”,是指以捆绑、殴打、残害、禁闭以及其它伤害方式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对家庭成员从精神和身体进行摧残和伤害的行为。家庭暴力伤害作用直接,使受害者身体上遭受到痛苦,精神上受到折磨,人格尊严遭到践踏。家庭暴力发生于有血缘、婚姻、收养关系的家庭成员之间,如成年子女对父母、父母对子女、丈夫对妻子、妻子对丈夫等。在家庭暴力中,妇女和儿童是主要受害者,部分老、弱、病、残也常常成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

二、社会性别视角下家庭暴力的根源分析

从女性主义的观点来看,在文化的基础上,社会性别差异是性别等级不平等形成的基础,而性别不平等使家庭暴力成为可能。作为女性主义一个重要的分析范畴,社会性别重点强调的性别不平等主要体现在权力、责任和资源分配等方面,并且造成两性不平等的社会关系[2]。从社会性别视角看,针对女性家庭暴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父权社会的体现

以父权为基础的男主外女主内和男强女弱的格局是中国传统的性别关系的体现,在中国,这种性别关系格局一直延续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这种局面才有所改变。但是延续千年的文化传统对人们造成的影响根深蒂固,难以改变。即使是现在,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性别关系格局仍然充斥在夫妻关系中。从本质上来说,“打老婆”是不平等的两性关系的反映,男性对女性的身体进行随意的伤害才能达到彰显父权统治的目的。施暴者普遍认为男人应该是家庭的主宰,所以当他的自尊和性别优越性被怀疑和破坏时,他自然地通过对妻子的身体实施暴力予以反击。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丈夫在文化层面、收入上明显低于妻子时更容易产生家庭暴力,原因在于,当其失去控制资源优势时,男人会采取体力优势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二)两性地位的不平等

经济地位的不平等往往导致女性对男性的经济依赖性,这种依赖性往往是导致妇女成为家庭暴力受害者的重要原因。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在大多数情况下,与女性相比,男性处在相对有利的位置,经济上的优势造就了男性在家庭中的主导地位。社会地位的不平等主要体现在当前的社会价值观念中,社会普遍认为男性比女性优越[3]。事实上,女性在当前的社会要想获取与男性平等地社会资源是非常不容易的,这也是女性自身发展的障碍。这最终催生出一种集体意识,认为女性天生处于弱势,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男性取得优是合情合理的。

(三)传统观念的影响

在2000年的传统封建文化中,“夫权统治”、“男尊女卑”思想一直占有重要地位。这种思想不断固化和宣扬两性地位和角色的不平等。加之,社会中有一种约定俗成的偏见,认为家庭暴力是“家庭私事”,出于“清官难断家务事”的心理,社会公众往往选择“视而不见”。整个社会也就形成了居委会不问、邻居不劝、执法机关不理、单位不管的“四不管”局面。当女性在遭受家庭暴力的时候,社会对家庭暴力的默许,以及对受害者保护机制的缺乏,为家庭暴力提供了滋生土壤。

三、大众传媒在反家庭暴力中的角色与作用

(一)社会监督者

一方面,大众媒体作为信息的传播媒介,通过对社会上发生的家庭暴力事件的关注和报道,引起社会对家庭暴力事件的重视与关注,促进家庭现状的改善;另一方面,通过对家庭暴力事件的持续报道,能够使家庭暴力事件在社会公正的目光下得到合理妥善的解决,不仅对家庭暴力受害者有保护作用,也对施暴者起到震慑、教育作用。

(二)舆论引导者

一方面,通过大众媒体的传播,不仅可以把家庭暴力事件暴露出来,还可以宣传和解读我国相应的法律政策,以及专家学者对家庭暴力事件的研究结果,帮助公众对家庭暴力问题形成客观、正确的认识;另一方面,大众媒体还可以通过影视作品、新闻评论表达自己的观点,更加积极主动地引导社会舆论,并参与到反家庭暴力的行列中。最具代表性的是2002年播出的连续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反响,使社会大众直观地感受到家庭暴力的残忍和危害。

四、完善大众媒体在反家庭暴力中的作用的建议

(一)加强媒体的性别敏感自律

为了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媒介市场获得一席之地,一些新闻工作者在对反家庭暴力议题进行报道的过程中,从满足受众猎奇心理与窥探欲角度取材和报道,甚至对家庭暴力事件的报道还伴随一些血腥细节,忽略了受暴妇女的感受和利益,并有意无意复制着男权文化对受暴妇女的偏见与歧视,这不仅有失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更对受暴妇女造成二次伤害。如果媒体在家庭暴力中一味恪守中立,就有可能强化两性间的不平等关系,增加受害人的痛苦,对女性造成进一步的压制。因此,新闻工作者在对反家庭暴力议题进行报道时,要从性别的敏感性出发,在新闻内容的取材、叙述方面加强性别敏感自律[4]。对于家庭暴力事件,要制定哪些该写该说、哪些不该写不该说的自律规则,注意保护受害者及其亲属的隐私,传播正能量,倡导男女平等的价值观念,发挥新闻媒体在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健全媒体的报道机制

目前大众媒体对家庭暴力事件报道的持续性不强,大多数仅仅停留在事件发生的初期,随着事件热度的褪去,媒体便不再关注后续情况。只有在妇女节前后、反家庭暴力日前后才会对反家庭暴力问题进行密切关注[5]。因此,媒体应该高度重视家暴,健全媒体的报道机制,通过开展整体的宣传策划,加大对家庭暴力的报道力度;开辟专栏,围绕家庭暴力进行讨论,讨论时可以邀请家庭暴力当事人、有关问题专家、执法人员及受众参加,从法律、道德及多学科角度来说明问题的本质,探明原因,提出对策,以教育大众,震慑施暴者;增加对家暴的持续性关注,了解受害者后续的情况。总之要把反家庭暴力议题作为媒体报道的重要内容,而不是将其视为个别事件进行报道。

(三)树立平等的性别观念

对媒体决策者和从业人员来说,应该自觉接受并倡导性别平等观念,肩负起社会责任。传媒制作者只有具备了社会性别意识,才能发现媒体、生活中较为隐蔽的性别歧视问题和现象,报道时才能注意到不同性别群体的不平等处境、利益和权力关系,才能够从性别的视角分析问题,改善和提高传媒报道质量,进而向大众传播性别平等观念,唤醒和凝聚反家庭暴力的社会力量。

因此,传媒工作者要树立平等的性别意识,在具体的采访、写作过程中避免使用带有歧视色彩的语言[6]。除此之外,传媒组织可以定期开展有关性别平等的专题培训和讲座,并将性别意识纳入组织管理制度中,比如,实行男女同劳同酬,无差别待遇,让新闻工作者切切实实地感受到男女之间的平等。唯有如此,新闻工作者才能够树立起平等的性别观念,避免报道中男权意识的出现,将正确的性别意识传递给受众,影响并帮助社会公众树立性别平等与反家庭暴力意识,从而推动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胡艳.网媒反家暴议题报道呈现研究[D].山东大学,2013.

〔2〕宗会霞.社会性别与女性人权保障——以西方女权主义为视角[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100-103,124.

〔3〕王丹.反家庭暴力立法的社会性别分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1,(01):27-30.

〔4〕谭亚明.媒体报道要走出性别认知困境——以媒体报道的李阳家暴事件为例[J].今传媒,2012,(04).

〔5〕王晖.关于家庭暴力产生原因的社会性别分析[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6):35-38.

〔6〕支纪强.媒体关于家庭暴力报道的问题与对策——以“桐城虐妻案”为例[J].新闻世界,2010,(05):131-132.

浅析新闻记者的社会角色定位与偏差 第12篇

一、新闻记者的社会角色定位

角色, 原是戏剧专用名词, 本意指舞台人物的形象分工。美国社会学家米德首次将这个名词引入心理学中来, 他认为社会就是一个由各种角色汇聚而成的大舞台, 每个人都是构成社会群体的基础单元, 每个人都以一个特定的身份与社会和他人有着各种联系关系。

新闻记者是多个社会角色的扮演者, 其职责就是为了公众利益、社会良知和人间正义而上下求索。这是记者的使命, 也是记者的义务。中国的新闻记者, 其职业特征和社会角色定位, 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变化着。改革开放之前, 记者的职能就是单一的政治宣传, 他们的活动空间和作用范围都极其有限。改革开放以来, 记者群体的角色认知开始向记者职业本身靠拢, 经调查, 绝大多数的记者对自身的定位是“真实记录历史发展, 为社会进步而呐喊的人”, 他们更多的是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追问和记录, 对新闻真相的揭露和表达。

二、新闻记者角色定位偏差现象

新闻记者是新闻活动的主体, 是新闻信息的报道者、传播者, 社会对公平、正义、诚信理念的渴望, 决定了受众对新闻记者的角色期待和社会尊重程度不是其他行业所能比的。但是由于受多元价值观和功利思想的影响, 一些新闻记者放松了对自己的约束和监督, 在社会活动中出现了角色失调的现象。

新闻记者角色定位的偏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利用新闻这一媒体平台来谋求个人利益;为了吸引关注利用一些低级趣味的东西去迎合受众;在社会矛盾中, 乐于充当权利执行者和弱势群体的代言人;为了经济利益制造虚假新闻等, 还有一些记者利用新闻媒体的影响力, 对司法和行政进行干预, 制造媒体审判现象。这些不好的行为, 不但降低了新闻的公信力, 还在一定程度上丑化了新闻行业的形象。

三、新闻记者社会角色定位出现偏差的原因

1. 角色冲突

专业角色与社会规范之间的矛盾是导致新闻记者角色冲突的一个原因。记者是多元社会角色的扮演者, 有时候, 多个角色之间的权利、义务、行为很难达到一致, 因此, 他要是服从这个角色, 那个角色就得不到照顾, 这就导致了角色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某地方报纸上曾经刊登过这样一个图片, 上面是一个半截身子悬在桥上要投江自杀的人。后来, 这个新闻照片获奖无数, 因为它真实地记录了一个新闻事实, 引起了社会对这一新闻现象的关注、探讨和分析, 但是摄影师也受到了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指责, 人们在对自杀者给予无限同情的同时, 纷纷指责摄影师冷血、无情, 就是一个工作机器, 也有人说摄影师就是一个刽子手。但是, 摄影师自己的说法是“在道德和工作之间, 我选择工作, 因为这是我的职业。现在我虽然很愧疚, 但是我并不后悔”。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记者在追求新闻真相时, 其职业角色有时候难免会与社会角色产生一定的冲突, 如何面对和处理这一矛盾, 是新闻界一直在谈论、研究的话题。

2. 角色异化

新闻记者角色的异化是指记者逐渐脱离了社会对其角色的约束和规范。专业主义和商业利益的冲突对新闻记者角色的异化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中国媒体市场运作机制的形成, 很多新闻单位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加快了商业追求的步伐, 在广告吸收和收视率上大做手脚, 这对新闻记者的就业观念带来了猛烈的冲击, 部分工作人员角色定位出现异化, 一旦商业利益在与职业素养的斗争中占据了上风, 就有可能导致炒作事件、虚假新闻层出不穷。

3. 角色错位

记者在采访活动中, 一旦无法正确把握角色定位就容易导致角色错位现象。例如, 在一些过激事件中, 一些记者喜欢扮演事件的裁判者, 影响事件进程和结果;有些记者在弱势群体矛盾中, 未经调查就主动充当起矛盾一方的代言人, 进入事件争执之中, 忽略了揭示新闻真相的本质工作。例如在交通事故事件中, 有的记者就以当事人的身份直接参与到事件中去, 扮演了不该扮演的角色。

4. 角色越位

记者在对新闻事件的报道中, 并没有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来分析问题, 其职能行使超出了自身职业的范畴, 就叫做角色越位。如一些媒体记者把自己当成正义的化身, 凭着一腔热血为民请愿, 有的媒体在刑事案件中对审判过程和结果大加评论, 希望司法机关按照“民意”来办案。这些角色越位的做法, 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还会误导民众, 给新闻公正性带来严峻的挑战。

新闻记者要想改变自身在社会活动中出现的角色偏差现象, 首先要找准自己的定位, 加强对自己的行为监督, 提高对自己的思想约束, 经常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进行冷静的审视和反思, 认清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通过锻炼和实践不断提高个人素质和工作能力。■

摘要:记者是新闻信息的传播者, 是党和政府的舆论喉舌, 社会对新闻记者的职能定位是通过信息的搜集、传播和反馈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人。但是由于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 一些新闻记者在社会活动中出现了“错位”、“越位”的现象, 在社会上产生了不好的影响。本文从新闻记者的社会角色说起, 就新闻记者的角色定位和偏差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新闻记者,社会角色,角色定位

参考文献

[1]陈磊.新闻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角色误区[J].黑河学刊, 2011年11期

[2]欧阳霞.新闻记者的社会角色定位及偏差分析[J].新闻记者, 2011年08期

上一篇:代工危机下一篇:档案展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