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服务模式范文

2024-05-10

医疗服务模式范文(精选12篇)

医疗服务模式 第1篇

一“、超市”服务模式内涵

超市最早出现在上世纪的30 年代,传入我国以后,随着经济的进步,超市在我国也不断发展壮大[2]1。它将顾客的自助服务与集中付款结合起来,一次性满足消费者需要。超市通常采用连锁经营的方式不断发展。目前,超市的理念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相继出现了“房产超市”“、人才超市”等。随着图书馆的不断发展,超市的理念也引起了图书馆服务的关注,在其中引入超市服务的模式,目的在于优化图书馆服务的模式,提高图书管理的效率。

二、超市服务模式对构建高效图书馆服务新模式的启示

1.超市的服务方式迅速快捷。消费者与商品的“零距离”接触是当前现代化超市的特点之一,也是其服务的优势所在。超市能够一次性满足顾客对于消费商品的需求,也能够通过连锁经营的方式不断壮大自身的发展。超市的这种优秀的商品流通方式对于图书馆当中的文献流通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在超市的这种经营模式的提示下,图书馆可以利用阅览室实现读者与文献的“零距离”接触,促进文献资料的流通,提高文献的利用效率[3]166。

2.“以人为本”是超市所采用的管理模式。在现代化的超市当中,无论是商品的布局还是超市的经营管理,都秉承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消费者在逛超市的时候,可以对超市当中的商品一目了然,而且商品的摆放也便于消费者挑选和拿取。以上超市服务的特点对于图书馆的文献布局和管理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布局也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布局上方便读者选取文献,以提供更好的图书馆服务。

3.超市采用统一结算的方式。目前,超市的出口位置都设有多个商品结账的柜台,在这里,工作人员对商品电子读码后将记录商品详细信息的单据给顾客保留,便于他们了解商品。这对于图书馆服务的完善也具有借鉴意义。例如,电子阅览室费用的收取、图书超期罚款或丢失赔偿等都可以运用这种方式。读者在借书以后可以提供给他们一张单据,写清楚书名、索书号、借出日期和还书日期等信息,以免读者忘记了还书日期而造成逾期甚至丢失[4]98。

4.超市服务采用了物品托管的方式。方便消费者购物,超市在入口处都设置了自助存包柜以及可以人工存包的柜台。超市利用物品托管的方式大大降低了消费者购物的负担,对于图书馆服务效率的提高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也可以在图书馆的入口处设置储物柜,方便读者储存携带的物品,方便读者借阅图书。除此之外,超市在服务管理方面还存在其他值得借鉴的优点。

三、借鉴“超市”服务模式构建高效图书馆服务新模式

1.运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完善文献布局。我国图书馆文献大多采用分类排架的组织方法。根据图书的性质、体裁以及用途等将图书馆的图书分成不同的类别,以实现对图书资料的科学管理[5]171。但是,如果读者需要寻找的是同一主题的文献或者同一作者的各种文献,那么,他还是需要在茫茫书海当中不停地翻找,寻找量大且寻找的过程复杂。这就表明,传统的文献布局的方法依然不适应当下全面开放的图书管理,暴露了图书馆在布局方面的缺陷。随着科技手段的进步,一些文献资料有了电子版的形式,而图书馆也根据文献资料的新的载体形式设置了相应的管理部门。但是,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如果读者想借阅主题相同而载体不同的文献资料,就需要向不同的文献资料管理部门分别借阅,增加了文献资料借阅手续的办理次数且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针对图书馆服务方面存在的这些缺陷,可以借鉴超市服务模式当中商品布局的方法。图书馆在文献资料的布局当中可以根据不同的主题来进行分类。例如,公务员书籍、英语考试书籍等等,对主题相关的文献集中摆放。也可以将与读者的生活关系密切的图书集中摆放,设立一个专题区域展示给读者。这样就能有效避免读者为了寻找同一个主题的书籍而穿梭于整个图书馆造成时间的浪费。除此之外,还要把相同主题、不同载体的文献资料集中起来,例如,可以在外语等级考试的书籍旁边放置相关的光盘或者工具书,方便读者查阅。这样既能够缩短读者的文献借阅时间又能够扩大文献资料的流通,提高利用效率。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书籍布局的细微之处,体现图书馆服务的人文情怀,促进图书管理服务效率的提高。

2.通过读者的自助服务,提高图书馆服务的人性化。自助服务是超市服务的主要特点之一,通过自助服务让顾客掌握商品购买的自主权。这在图书馆服务当中也有借鉴意义[6]56。例如,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可以根据读者的阅读兴趣、阅读偏好等自觉完成图书查询检索。我国的图书馆已经在文献检索、信息查询和电子文献阅览等方面开展了基本的自助服务。图书馆自助服务项目的开展有助于节省图书馆员的工作时间和精力。另外,自助服务项目没有管理人员的参与,读者可以在图书馆中更加自主地选择寻找书籍,促进图书馆的服务的人性化程度。

3.借鉴超市“一站式”服务。超市采用的是统一结算的形式,并给顾客可以保留的商品小票。图书馆借鉴这一形式,对文献资料实行统一借还。让读者借阅到的不同文献资料统一到一个地点办理借书或还书的手续。还可以给读者打印相关的票据,让读者了解自己的借书情况,并提醒读者及时还书,减少因为文献借阅过期或文献丢失造成的麻烦,间接促进文献流通。

4.借鉴超市的推送服务。超市采用的送货上门服务以及赠服务也值得图书馆借鉴。图书馆可根据读者个性化的阅读需求提供信息服务,也可将信息经过数字化处理做成简报,定期提供信息服务。也可做成精美的书签、卡片等赠送给读者,以增强图书馆的吸引力[7]27。

5.借鉴会员服务。会员制度已经在各大超市中普遍实行,通过这一制度留住顾客,并发展了一大批常客。超市可在有优惠活动时主动告知会员,并提供给会员更多的优惠。图书馆在构建服务模式时借鉴超市的会员制度,培养一批重点读者并把他们发展成图书馆的固定读者,可以为他们提供绿色借书证,为他们提供文献资料的检索、整理和推送一条龙的服务,为他们的借阅提供更便捷的服务。这是因为重点读者对文献的需求广度和深度上都超越了一般读者,对图书馆服务的专业性和实效性等方面要求较高。另外,核心读者往往是专业的能手或者单位的骨干,能够营造出良好的阅读氛围。

6.借鉴连锁服务,增强图书馆的辐射能力。借鉴超市连锁经营的模式,图书馆要扩大服务的空间,提高图书馆的辐射能力。借鉴超市的连锁经营的成功经验,创建完善的连锁服务模式,以实现文献资源的流通和共享,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优势,为广大读者提供服务。

7.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超市除了满足顾客消费者一般的购物需求之外,还针对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8]25。例如,针对团购消费行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而不必通过正常的手续办理。消费者还可以走进库房挑选所要购买的商品,也可以采用先交付一定定金的方式。图书馆如果遇到团体借阅文献资料时,也可以借鉴超市的做法,提供满足他们节约需求的个性化服务,如果是在书库不能够找到的文献资料,可以通过采访部门对新进未编文献资料进行查阅,也可以直接和出版社联系,准备随时零购书籍,先借阅后编目录,以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阅读需要。由于对图书馆内文献资料的布局不熟悉,一些读者难以在短时间内找到所需要的资料,针对这一问题,图书馆服务构建当中也可以适当做一些导引性的标识,为读者提供方向性的引导。也可以通过网络资料信息的整合,为读者设计出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创造信息服务超市等,目前,信息服务超市在各大图书馆中已经初步形成了。

8.为读者设置足够数量的存包书柜。超市物品托管的服务方式大大方便了消费者在超市里进行自由购物。借鉴这一服务方式,图书馆可以为读者设置一定数量的可以寄存书包、物品的存包柜或者存书柜等,避免读者在图书馆借阅图书时造成图书、钱财以及物品的丢失。目前这一方式也已经被各大图书馆采纳,方便读者在各个阅览室之间进出,为他们的书籍借阅提供便捷的服务。

综上所述,超市的服务模式对于构建高效图书馆服务新模式来说,具有很多的启示和多方面的借鉴意义。可以采用多种手段提高图书管理服务的效率,建设图书馆服务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郭妮.数字时代阅读多样化与现代图书馆服务新模式[J].情报资料工作,2015(2).

[2]王世伟.全球大都市图书馆服务的新形态论略[J].图书馆论坛,2014,3(12).

[3]徐艳丽.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的问题及完善措施[J].赤峰学院学报,2015,5(5).

[4]罗晓涛.探索移动图书馆服务新模式[J].图书馆论坛,2013,2(2).

[5]黄春兰.现代高校图书馆创新型服务模式构建[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3,2(2).

[6]虞俊杰.智慧城市框架下图书馆服务模式构建研究[J].常州大学学报,2015,1(3).

[7]李静丽.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研究可视化分析[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2015,4(4).

智能医疗畅想—医疗盈利模式转变 第2篇

荐 551 陆彦明 原创 | 2011/2/12 17:53 | 投票 关键字:盈利模式 医疗改革 物联网 智能化

智能医疗即指通过基于物联网等新技术技术的运用,实现对人的智能化医疗和对物的智能化管理工作,实现物资管理可视化、医疗信息数字化、医疗过程数字化、医疗流程科学化、服务沟通人性化。通过发展智能医疗,区域内有限的医疗资源可全面共享,病人就诊便捷、获得诊治精准,医疗服务产业亦可随之升级。医疗智能化、诊疗无纸化、传输数字化、平台集约化,智能医疗发展到今天,在中国的大城市大医院借助智慧城市的号召和射频技术、信息技术和医院IT系统的装备建设的发展,我们已经不难发现电子病历、电子处方几乎已经随处可见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联通科技委主任刘韵洁之前也表示,智能医疗将是物联网发展重点关注的行业领域之一。但是你仍然会发现,信息孤岛的情况却尤为突出,这种便捷而安全的数字化诊疗记录方式到了院外便失去了作用,电子病历系统里记载的内容,不要说病人在家看不到,移居离开这个城市看不到,即便是本城的各个医院之间也是白天不懂夜的黑,重复检查照做,病史问诊照样重复,由于病患历史情况不清和诊疗不及时产生的医疗事故依然层出不穷,多数医院的智能医疗服务尚停留在院内信息共享层面,医疗机构之间却形同“信息孤岛”,相关部门没有出台清晰的医疗智能化规划,没有智慧城市中智慧医疗的建设板块,也没有统一推动的主体,单靠某几家医疗机构的兴趣显然力不从心。加上中国由来已久的地域利益分歧、单位利益分歧、医疗机构之间的利益分歧和固步自封自保,以及行政主管部门之间的权力矛盾。推动公共卫生信息网和智能医疗网络平台系统的建设就更是难上加难!但是医疗资源和网络资源设备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却是触目惊心,其与看病难看病贵之间的矛盾和与我国医保运行系统的沉疴与脆弱的矛盾更是让人不得不深思。所有智能化的东西应该是让我们的生活更简单更便捷,更节约,资源消耗和占用更少,更环保,更持续。然而由于几乎所有的电子医疗系统提供商和智能化医疗产品的服务商都没有建设统一的开放的公共运营平台,统一的智能医疗系统和运营平台在软硬件方面投入巨大,回报周期又都相对偏长,加之各类数据和设备接口及标准的统一如果没有政府的行政干预,难度也很大,民间资本自然是望而却步的。

但是以智能医疗为前提的智能医疗区域化网络和运营成本的建设却是我们发展智能医疗过程中所必须的。也是解决未来城市化进程中人口跨区域流动的医疗健康信息共享和医保报销扩区域联网所必须的捷径。如果以数字化病历和电子处方系统为基础,整合成为个人电子健康档案,然后进行联网,再拓展到单个医院之外的社区、城市乃至全省全国更大范围内的医疗信息共享,就可以实现“跨区域医疗信息网络”和“医疗协作平台”。

有了这个统一的跨区域的医疗信息网络和智能医疗运营协作平台以及相应的PDA扫描采集终端,我们智慧城市的畅想才能真正实现资源节约化和医疗便捷化、便宜化,才能真正大幅减少社会医疗财政支出和个人医疗支出。真正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医疗服务水平差距巨大、缺乏充分平均化均质化的问题。因为在这个系统上,我们不仅仅只是可以改变看病的模式,我们甚至可以期望改变医疗盈利的模式。当下的医院体制的盈利模式无论公立还是民营,基本都是靠患者生病来赚钱,而不是靠为患者保持健康(预防生病)来赚钱,所以病人越多,病得越重,用药量越大,医生越有回扣和提成,医院营业收入越高。只有通过革命性的新技术和公共卫生平台来使医疗过程变得简单化,使医疗真正实现祖国医学史上大师级神医提出的治“未病”,使预防医学和健康管理大行其道,才能够使得医疗成本被普通人所接受,社会医疗体制才能以较低的成本提供较好的服务品质。

智能医疗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延伸了传统医疗的覆盖能力,节省了传统医疗方式的时间和空间成本,因能有效缓解老龄化带给整个社会医疗系统的巨大负担。同时,它作为全社会泛在网的一个子系统,也是未来智慧城市的有机构成。电子病历系统使健康管理成为可能,而物联网系统和之前已经完善成型的有线电视网络、光纤宽带网络、无线通信网络、信息村村通工程又都能使随时随地的健康管理和跨区域的医疗保健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包括苹果在内的很多通讯和电子设备提供商都相继推出了具有生命体征监测监控传输功能的手机和PDA终端。通过传感器和应用软件的配合,它可以让医生利用手机来随时跟踪病人的病情、记录用户的心电、血压、血氧等各项生命体征,复杂一点的还可以进行常规的临床简单生化检测,在有问题的时候自动警示并通知要求医疗帮助。

患者在公共智能医疗运营平台和医疗机构的帮助下完全可以实现将自己的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装进手机里,随身携带,甚至可以通过手机来实现日常的医疗咨询,手机还可以提醒患者自己的健康状况和服药计划。而医生可以通过手机来进行开电子处方、书写病历、管理病人信息,甚至和病人进行远程视频诊断。再辅以现在已经有相当发展的射频技术的应用,未来的医疗和医院、未来的药品和一切检查检验都将是电子化、可移动化、智能化的。随着新型医疗技术的广泛应用,患者不再需要到专业医院,便可以在住所、诊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办公室,健康会所,甚至护士那里得到治疗,这样整个医疗体制的运行成本才可能大幅下降。

有了完备的、标准化的个人电子健康档案之后,通过跨区域医疗信息系统和智能医疗运营平台,患者可以迅捷地找到以最短距离、最低成本针对自己病情进行有效治疗的社区医疗机构,甚至可以在家接受社区医疗机构的上门服务;患者还可以方便地进行远程预约门诊、日常医疗咨询,而不必大病小病都跑去医院,浪费大量时间排队挂号、检查,这样也避免了类似“三甲”这样的大型医院人满为患的现象;社区小型医疗机构则可以通过这些信息网络,对患者进行地理定位,发展“家庭病床”和日常陪护巡诊业务。在这样的平台和诊疗模式变革的影响下,无论是三甲大医院还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机构都会从治“已病”和“末病”转而重视治“未病 ”,真正实现医疗保险的前移到疾病健康防御、全民健康管理,有效降低全社会的医疗投入和因疾病产生的各类社会财富资源损失。

这样的平台还可以用于更有效地进行公共卫生管理。以甲型H1N1流感防控为例,通过医疗协作平台,患者在发现自己有疑似症状之后便可以通过网络等手段进行报告,然后有关方面便可以迅速地根据患者的个人电子健康档案来制定相应的隔离、诊断和治疗措施,并能有效跟踪患者的健康状况。同时,还可以有效地解决人口流动带来的跨区域防疫问题。

更重要的是,医疗协作平台的建立可以使医疗机构的治疗和收费过程得到有效的监督。美国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艾丽斯·里夫林就曾指出,美国医疗费用高涨的一大重要原因是医疗成本没有约束机制,比如心脏病人送到医院治疗,需要医院和好几个医生参与,院方和医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开价,所有的开支都可以报销,没有成本控制。奥巴马政府曾计划在未来几年内投资500亿美元推动进一步采用医疗信息技术。推动医疗智能化网络建设和电子处方电子病历应用,可以有效避免医疗事故并实现对用药成本的控制。医生用电脑或是数字手持设备,通过一个加密网络将处方直接传送至后台,通过在医院、药店和卫生管理当局联网共享的数据平台上进行统一登记和共享查询,电子处方系统可以非常方便地查询到患者的用药史和过敏源,还可以避免药物间的相互冲突引发不良反应。同时,医生也可以通过电子处方系统了解到病人目前的药费负担,从而决定是否选择比较便宜的药品。由于直接与医保系统联网,患者也可以对自己的财务负担有一个明确的预计,决定是否选择某些不在报销目录之内的新药、特效药。在之前公布的一项研究中,美国研究人员发现,如果医生通过电子处方选择仿制药或较廉价药物,可以使每10万名病人每年的药费减少84.5万美元。智能医疗系统平台的应用可以使为患者进行诊断的任意一位医生,通过登入系统来了解病人的所有过往病史和医学诊断材料,包括X光片、化验结果、用药记录等等,免去了每到一家新的医院就必须不断重复诊断、化验的过程。这不但可以节省救治时间,还可以将高昂的仪器诊断费用降低。

智能医疗系统的建设必将为未来的医患交流模式、医疗预防模式、医院盈利模式、民间医疗投资模式、医保改革模式、政府公共卫生投入和管理模式带来巨大变革。前景大有可为!政府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创新机制,推动智能医疗产业发展。政府应当牵头建立各关联要素方联动机制与平台。协调理顺各利益集团和医疗机构的利益割据,协调发挥各等级医院医疗资源优势,共享信息,分享医疗专家库,支持基层医疗机构;还应协调等级医院、基层医院和非公立医疗机构间的资源配置,使多方在智能医疗开展过程中取得双赢态势。智能医疗其实是一个以患者为本的信息体系,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可以改善疾病预防、诊断和研究,并最终让医疗生态圈的各个组成部分受益。智能医疗的宗旨就是使医疗行业真正实现更加互联互通、更加可量化和更加智慧,这种更加智慧、惠民、可及、互通的医疗体系将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和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施市民健康档案、健康卡,由医保和卫生管理部门实行就诊一卡通,建立可多方访问的市民健康档案数据库,完善社区卫生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数字化智能家庭医疗、急救医疗、远程医疗的智能化建设;同时,运营商的作用也应得到重视。政府应适时引导有条件的非公立医疗机构进行智能医疗试点,并从资本层面着手对进入智能医疗领域进行投资的社会资本进行扶持和鼓励。

医疗物联网开启全新医疗模式 第3篇

作为智慧医疗最核心的部分,医疗物联网将各种传感器、RFID装置、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与互联网结合起来,用简约的数字医疗来完善医疗的标准化,进而推进整个医疗信息化的改进,实现医疗信息资源的智能化、信息共享与互联。

医疗物联网也被认为是医疗领域信息技术浪潮的新经济引擎,将对医院和医疗界产生巨大的影响。此外,由于医疗物联网在医疗行业的应用比普通的物联网更有突破性,应用前景也会更加开阔和宽广。

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老问题

目前,我国患者的就医环境依然很难令人满意。“耗时、费力、费用高”成为患者对医院的普遍印象。笔者的真实体验是,在一般的二甲以上的医院就诊,挂号、交费、化验、取药哪项都需要排队。其中挂号、交费、取药以及化验、影像等检查环节人员滞留情况最严重。也正是在这样的就医环境下,医患关系紧张、医疗体系效率低下、医疗服务质量欠佳让医院成为社会矛盾最容易积聚的地方,也使得公众对当前公共医疗服务现状的怨声载道。

公共医疗服务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也是问题最多的地方。经过了多年的改革,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曾经以失败告终。早在2003年年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确定了“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课题研究。课题组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北京市疾病控制中心、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以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组成。“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课题报告指出,当时的一些改革思路和做法,都存在很大问题,其消极后果主要表现为,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在医疗卫生体制出现商业化、市场化的倾向也是完全错误的,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规律。

2005年,中国官方机构公开承认中国的医疗改革是不成功的。分析其中医改失败的原因可以发现,信息垄断、流通垄断造成的药价虚高给百姓造成“看病难,吃不起药 ”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以药品流通为例,药品的真实成本和药品的质量,除了少数药厂的人,以及医务人员等群体知道,绝大多数患者都是不知情的,这使得老百姓不得不面临花"冤枉"钱吃药和使用假冒伪劣药品的双重胁迫。

在目前,新一轮医改方案正在推进中,新医改的成功与否,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就是解决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那么,物联网技术能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作用吗?

答案是肯定的。其中的机理主要是通过应用物联网技术,患者在医院中挂号、划价、收费与报销将经由网络直接进行,大大简化了就医流程,缓解了排队问题。而在解决“看病贵”方面,物联网使医药生产、流通、销售的各环节透明化,不仅对药品加成产生有效监督,也对用药安全起到保障作用。

另外,医疗物联网在合理配置目前的医疗资源方面也可以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医疗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严重制约着分级医疗的开展。目前,我国每1万人中只有14名医生,这个比例还不到发达国家的一半,医疗资源十分匮乏。同时,由于历史上二元体制的割裂,大量优秀医生集中在大医院,患者对社区医院不信任,也不愿意去社区医院,改革推进举步维艰。

而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远程医疗和自助医疗,全新的诊疗模式可以把目前大多数医院以治疗为主的诊疗方式转为预防和康复。降低医疗资源使用,减轻医护人员工作量,提高医院运作效率,有利于缓解医疗资源紧缺的压力。

不仅如此,物联网技术还可以帮助患者减少治疗和诊断费用。物联网技术通过现有通信网络,可以收集病人的心率、血压、呼吸、血氧、心电图、行动模式等各种数据,把不同地区的病人数据传输到各种医疗机构,对病人病情进行检测,随时调整用药或提醒病人入院进一步检查。例如,为慢性病患者配备了传感器,从而可以持续不断地监测他们在日常活动中身体状况,这样患者不必往返医院,医生也能得到患者的身体状态信息,及时发现处理相关异常情况。在美国,仅仅通过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更好的管理,每年就能减少10亿美元的住院治疗和急诊费用。

此外,医疗物联网也会对医院的运行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对医院的资产和药品等植入RFID芯片,医院可以对医务人员、设备、后勤供给、来往车辆和安全保障实行智能化、人性化管理。这不仅有效节约了社会资源,而且也大大推进了医疗卫生系统的运转速度。

移动医疗:

医疗物联网发展的原动力

医疗物联网技术发展的最初设计思路来自移动医疗。最初,是医疗信息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电子医疗。随后,当代先进的智能移动设备大大促进了电子医疗业的发展。将这些先进的移动设备与电子医疗相结合,便形成了移动医疗服务。近几年来,移动医疗服务已成为电子医疗领域的重要分支之一。由于移动医疗能够让医疗保健系统更加有效地分配医疗资源,所以随着移动网络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建立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解决方案的基础上的移动医疗正在推动医疗机构不断利用物联网技术提升传统医疗模式的实践。

在医疗行业最重要的对象就是病人,围绕病人的是医生、护士、药品、器械,所有跟病人有关的系统,如果我们把这些系统有序地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管理规范进行有序的管理,得到了基本的效果是所有的对象都是有序地进行,在控制下进行运作,这样医院的基本医疗安全、质量就得到了保障。

在以病人和对象的理念指导下,移动医疗服务技术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和应用。患者可以接受各种移动医疗设备对其提供的实时医疗服务,无论患者是在家中还是在路上,都可以接受医生的医疗监护。如果患者可以通过移动医疗终端设备接受对健康有益的医疗资讯医生的嘱咐等;也可以通过随身佩戴的传感器,获得自身的体征信息,供自己查看或传递给医生;甚至可以通过移动医疗设备与医生进行交互,实现远程就诊的过程;医疗信息平台可以通过移动医疗设备向患者提供预约挂号掌上资讯等服务。

nlc202309021321

当然,移动医疗服务的发展也离不开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大趋势。

表1是国际联盟对中国老龄化人口的统计。虽然中国的百分比比其他国家低,但是老龄人口的数量到2050年将达3亿多。另外世界日趋严重的流行病的不断变异和增加,也使得相关的公共部门在如何有效地监控病毒传播和医疗保健管理方面面临很大的挑战。

另外,正在急剧转型的中国社会,虽然经历了快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然而由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快速的改变,中国国民的慢性病风险因素也在迅速提升。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研究结果,目前中国成年人中高血压患病率高达33.5%,据此估计,患病总人数已突破3.3亿。而根据国际最新临床诊断标准进行诊断的糖尿病估测患病率为11.6%,约1.139亿人。中国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比美、英、法等国高4倍至5倍,比日本高3.5倍,亦高于同属发展中国家的印度;恶性肿瘤死亡率接近美、英、法,高于日本和印度;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高于世界各国;心脏病死亡率低于印度,接近美、英,明显高于日本和法国。此外,中国慢性病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调查显示,有65%以上的劳动人口患慢性病,这个群体年龄段为男性16岁~60岁,女性16岁~55岁。69%的高血压和65%的糖尿病都发生在上述年龄段。

可以说,巨大的医疗和诊断需要和相对不足的市场供给,给医疗物联网技术介入到移动医疗领域打开了巨大的市场窗口。而伴随着医疗物联网的发展,更促进移动医疗管理观念的转变。一种以医院为中心的业务管理模式,正在转向对象管理。这种转变,是医疗模式向更加人性化发展的推手。医疗物联网促进移动医疗服务给患者带来自由,同时也为医生带来了快捷的医疗诊断途径。比如医生就可以使用掌上电脑或者移动医疗车,通过患者佩戴的无线装备,实时查询患者的医疗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医生无需与患者当面交涉,即可完成医疗过程,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环节,提高工作效率。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我国每年患慢阻肺的病人死亡数量128万,平均每分钟死亡2.5人。目前,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基于对呼吸道声音、呼吸气流、心电图等物联网监测设备的研发成功,通过医院和医生为基础的物联网医学中心的监测管理,慢阻肺病人和睡眠呼吸性疾病的远程监测与管理得以实现。与传统治疗模式相比,物联网医学对慢阻肺确诊后的治疗和监测效果获得了巨大的提升。

不仅在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的浪潮带动了物联网与移动医疗健康服务正在全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世界卫生组织对全球114个国家的调研发现,许多国家已经推出了移动医疗健康服务计划。其中最常见的是建立健康呼叫中心为患者提供咨询服务(约占38%),其次是短信预约提醒(约占25%)、远程医疗(约占18%)、访问患者病历(约占18%)、跟踪治疗效果(约占17%)、提高医疗健康意识(约占10%)、监测患者状况(约占8%)和为医生提供决策支撑(约占6%)。

也正是因为移动医疗具备如此大的发展潜力,进入移动医疗领域的创业者层出不穷。2014年5月28日下午,支付宝对外公布了名为“未来医院”的计划。据此,支付宝将对医疗机构开放平台能力,具体包括账户体系、移动平台、支付及金融解决方案、云计算能力、大数据平台等。在2014年5月28日,国务院法制办发布《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拟解禁处方药网络销售。艾媒咨询预计,到2017年底,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达到125.3亿元。根据GSMA移动医疗健康发展预测模型预测,在亚洲地区,中国和日本将占据移动医疗健康市场前两位,分别占37%和21%。

瞄准医院管理的三个痛点

数据显示,到2012年末,我国有医疗机构约30万家,包括医院19万多家;其中私营医疗机构15万家,占医疗机构总数的51%,私营医院约9000家,占医院总数的3%。对于医院来说,由于涉及仪器、设备、材料、药品和大量人员和病人的管理,为了保证医疗的质量,医院管理早已成为政府、卫生部门、公众等各方面关注的焦点。

特别是近几年来,上一次中国医疗改革的失败,让人们充分认识到,医院的管理控制是否科学,将直接影响到医院未来的发展,没有科学的医疗质量管理,医院的整体发展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当前正在推进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和医疗体制改革也对医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突破医院物流管理、医疗安全管理、医疗设备管理这三个难点,就成为保证让医院摆脱繁琐管理工作束缚的战略选择。

痛点1:医院物流管理

医院物流涵盖医院所有业务部门的日常作业和管理活动。其中包括:(1)医院文书档案传输,包括病历、医生处方、检验报告单、医疗收费单据和账目等;(2)医用物资传送,包括药品、药械器材、无菌医用材料、手术器械等;(3)医用标本送达,化验标本、病理标本等;(4)医院后勤传送,包括各种辅助物资的采购、装卸搬运、储存保管、供应等。

医院的物流系统因为涉及规模庞大的药品、器械、设备、试剂的进出,所以医院的物流管理如果发生错误,将极大地影响医疗质量的稳定。比如2013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年流水达到30亿元,而卫计委管理的44家医院流水总和超过1000亿元。从总体上看,国内医院物流仍基本停留在功能性的物流管理阶段,如单纯的物资采购、仓储、运输和供应等。这些物流职能彼此间缺乏有机联系。医院物流网络设计不良,如国内大多数医院采用庞大的专职传送队伍,手推车和专用电梯使得人流与物流混合在一起。物品传送效率低下。

那么,医疗物联网是如何解决医院物流管理难题的呢?

医疗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药品、器械、设备、试剂等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

药店药库或医院药房中的药品可使用RFID技术来管理,通过部署无线传感器网络并在贵重药品或危险药品上贴有RFID标签,就可以实时获取药品批次、入库时间、存货架位置数量出库时间、去向、使用药品的患者和医生等信息,以便对药品进行分类存储、分发、审计和跟踪。这样,通过医疗物联网,就可以实现药品在流转环节的全程可追溯,并可以自动跟踪高值耗材的管理。可以说,医疗物联网应用在医院物流运输系统,不但能有效衔接后勤库房与各前线部门科室的物品传送通道,降低人工传输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性,还极大促进物流环节中各项工作向规范标准化转变。

nlc202309021321

比如医疗物联网可以监控冷链产品的温度,通过在温度感应电子标签上做好设置,在疫苗等物品的冷链运输的过程中,每隔一段固定时间,温度传感器都会将温度的变化情况转化为电子信号,RFID芯片感应并记录该信号。当到达目的地后,工作人员再将读卡器对准电子标签一扫,就能得出该冷藏箱内疫苗在整个运输途中的温度变化情况。

此外,医疗物联网未来更深层地介入到医院物流管理中是与医院机器人物流系统对接。目前在发达国家,采用不同的物流自动化工具的医院机器人物流系统,既可以传递药品、小型医疗器械、单据、标本、血液、血样、X光片、敷料、处方、办公用品等小型物品,也可传递输液、餐车、医疗废弃物等中等或体积较大的物品。据国外权威应用分析结论表明:医流机器人物流系统执行医院内部物资传输任务能够减少75%的运输成本,减少34%运输时间,减少38%的运输可变性。

痛点2:医疗安全管理

医疗安全管理的复杂性表现在:专业分工细化和人际关系极为复杂;医护、医患、医技等关系复杂;人员组成为技术和知识最密集群体;管理程序、技能、方法复杂多样,协调成本高;同时质量保证靠医生自律和制度强制性双重管理。在传统的医疗安全管理方式中,只能通过人工定岗、定编来管理控制,由于岗位人员流动、药品种类繁多、医疗服务环节过多等因素导致医疗安全无法保障,从而加重了职能、管理、人员分工的混乱。

那么,医疗物联网是如何解决医疗安全管理难题的呢?

医疗物联网可以在医生的临床操作、病人等候时间、重点部门、重点医疗环节管理、呼吸机和器械设备相关性感染、围手术期管理等环节发挥作用,在增强医院的医疗安全管理。

比如在手术过程中,可以进行手术流程规范管理,增加围术期医疗安全,防止手术差错。对于危重症患者应用血液制品时可以全程追踪,提高用血安全。药品智能化管理的应用可以保证用药安全,杜绝给药错误。

另外,在传统工作模式下,医生或护士需要随身携带一大堆病历本,并以手写方式记录医嘱信息。这样既不利于查房效率的提高,也容易因录入和识别而产生误差。通过医疗物联网,医生可以通过随身携带的具有无线上网功能的掌上电脑,更加准确、及时、全面地了解病人的详细信息,使病人也能够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治。

医生和护士更可以通过医疗物联网监控系统,对病房和病人进行有效的实时监控,使医生或病人家属时刻掌握病人治疗情况。比如医生和护士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可以随时跟踪和掌握带有RFID腕带的病人的生理状况。医院还可以对病人位置、药品以及医用垃圾进行跟踪,确定病人位置,可保证病人在出现病情突发的情况下能够得到及时抢救治疗。医疗物联网甚至可以定位医用垃圾,明确医院和运输公司的责任,防止违法倾倒医疗垃圾,造成医院环境污染。

痛点3:医疗设备管理

医院有多至上千种医疗仪器及设备,且目前医疗设备的固定资产额占到了医院固定资产总额的很大比例。随着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医院设备种类的不断推陈出新、设备数量的日益增加,设备科对于设备的管理流程越来越复杂。比如一些流动设备位置不能实时跟踪,寻找设备费时费力;不能准确统计设备使用率、使用时间、使用状态等情况,不利于管理;对使用者的管理不够充分,包括借用者科室、职位、姓名、联系方式等;还有一些闲置设备不能及时被发现并收回或转借,设备利用率低。

那么,医疗物联网是如何解决医疗设备管理难题的呢?

和医疗相关物品的管理一样,医疗设备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使医疗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保证医院的社会、技术、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

通过射频识别技术,医院一方面可以记录医疗设备使用者的情况,包括借用者科室、职位、姓名、联系方式等;还可以对设备库存状态进行登记,对设备状态,包括数量、是否待维修、是否待保养、使用年限、设备价格、厂商信息、售后服务、使用说明等进行追踪;同时,医疗物联网与设备科的信息保障系统连接,可以让管理者知道其历史、使用时间、使用者、使用位置、故障记录等,并且根据这些数据实现设备定期保养维护,实现设备档案电子化,提升工作效率,实现设备使用监管,以确保设备利用率。

可以说,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医院设备管理系统,具有良好的实用性、稳定性高、扩展性强、方便易用等特点;使用该系统可有效地做好医院基础医疗设备管理,大大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降低医院经营成本和提高医院运营效率。另外,以医疗物联网为媒介,通过物与物的相联、物与人的相联,可以最大程度实现医院对实物资产的掌控管理。通过RFID标签、条码、二维码识读传感技术,以及3G通信,智能终端,可以实现医疗物品智能入库和出库,资产盘点、报修和报损、科室管理防盗和报警等功能。

医疗物联网产业带动上亿市场

在2013年,我国医疗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达到22亿元,比上年增长23%。从智慧医疗到移动医疗,从远程医疗介入到医疗物联网落地,作为被寄予厚望的新兴产业,医疗物联网正悄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作为影响社会大众最广泛的应用体系,医疗物联网所带动的临床信息系统、智能移动临床、手术示教、药械追踪、智能安防系统、患者意外告警及救助系统、无线定位系统、无线温度监测、智能病房等产业类型,成呈现出聚集发展的态势。

而伴随着我国新医改的整体推进,医疗物联网也获得了国家和各地政府的不断支持。目前,我国医疗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扶持重点放在了支持家庭和社区远程医疗、住院人员健康实时监测、医疗器械流通和管理等领域的物联网系统研制等方面。另外,根据2014年初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深化卫生体制改革2014年重点工作任务》和《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等一系列文件,我国在未来力图建立统一的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并发展规模化、集群化的智能医疗产业链,加强了医疗传感设备等智能医疗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各地也在近期出台文件支持医疗物联网产业发展。比如《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物联网发展的意见》中,远程医疗已成为该市打造物联网重点应用示范领域之一。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采用感知技术加强对医用器械、药品和医疗过程的管理,同时开展基于社区、家庭的新型智能医疗卫生服务和应用,实现低成本的智能医疗体系。

根据诺达咨询统计的数据,在2012年我国医疗服务业物联网的市场规模约为229亿元,约占我国物联网市场总规模的6.29%,而在2012年我国物联网市场总规模约为3640亿元。在2013年物联网市场总规模将达到5000亿元,同比去年的增幅接近40%。

笔者认为,医疗服务的市场总规模应该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增幅可能会落后于物联网市场总规模。之所以作此推断,是因为当前整个物联网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链和商业模式还不够成熟,当前物联网市场的发展主要依赖于政府的支持。

基于TPA的主动医疗服务模式研究 第4篇

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其中明确指明了要“加快建设医疗保障体系”, 以及“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

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 其他多种形式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 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1]

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发适应不同需要的健康保险产品, 简化理赔手续, 方便群众, 满足多样化的健康需求。鼓励企业和个人通过参加商业保险及多种形式的补充保险解决基本医疗保障之外的需求。在确保基金安全和有效监管的前提下, 积极提倡以政府购买医疗保障服务的方式, 探索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经办各类医疗保障管理服务。[1]

2国内外TPA的发展

第三方管理 (TPA:Third Party Administration) 狭义上是指保险机构将医疗保险业务的后台处理 (主要是医疗服务和理赔支付管理) 外包给第三方机构, 直接购买其技术、管理等服务。通过引进第三方管理, 能够为保险者和经办机构提供经验数据、风险管控、医疗服务供方管理等多方面支持, 从而有效降低信息、技术和风险障碍, 促进各相关主体的利益均衡。[2]

2.1美国TPA的发展状况

美国1946年颁布的Taft Hartley法案, 使得工会联盟开始着手为工会会员制定一些健康保障计划, 而是否有参加保障计划资格, 需要经过复杂的计算和审核才可以确定, 因此一些专门的管理机构成立并专门负责这一类的工作, 这就是最早期的第三方管理。而随着工作的开展和业务的拓展, 这些管理机构又逐步承担了健康档案管理工作等一系列的服务性工作。

目前美国主要通过健康维护组织, 向消费者提供健康服务, 以实现医疗经费管理和医疗服务的结合。这与传统的健康保险中, 保险公司和医疗服务相分离的状况是不同的。提供服务的组织, 除了经营保险业务以外, 还拥有着稳定的医疗资源。这类健康保险组织, 很好地将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和医疗保险经费的出资者统一了起来。

2.2英国TPA的发展状况

英国由国家卫生部门作为第三方管理机构为全英国国民提供免费医疗服务, 英国国民只需要缴纳保险费, 即可纳入社会保险体系中, 享受全面的医疗服务。与美国不同的是, 英国的第三方管理模式主要以疾病控制预防为主, 英国的医生则通过系统掌握每一个国民的健康状况, 国民定期接受体检, 尽可能在早期减少疾病发生的几率, 而国民真正需要就医时, 就可以得到很好的医疗资源, 只需支付处方费即可, 不需要其它费用。

2.3印度TPA的发展状况

印度是在法定监管机构 (IRDA) 监督下, 由第三方管理机构建设包含有医院、医生、诊断中心、药房等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网络, 为保险公司提供医疗管理和理赔处理等服务。保险公司与第三方管理机构签署协议, 当被保险人就医时, 医院通过医疗服务网络通知该第三方管理机构, 并由第三方管理机构对诊断及医疗费用预算做预审, 医院获得授权后进行医疗诊治。就医结束后, 医院将费用清单提交给第三方管理机构审核, 通过后直接结算医疗费用而无需被保险人支付现金。保险公司依据服务范围和保单数量, 向第三方管理机构支付服务费。

2.4中国TPA的发展状况

目前中国在TPA市场上主要有以下两类公司:中外合资企业、本地健康管理公司。

第一类以中间带 (北京) 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康众 (上海) 企业咨询服务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中外合资企业。如中间带 (北京) 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是一家中外合资的健康保险第三方管理公司。中间带与多家保险公司合作, 为保险公司提供服务, 并降低保险公司运营成本和综合赔付率。通过电子医疗卡网络架构实现医疗理赔处理, 提供第三方理赔管理服务, 每一位会员都持有一张电子医疗卡, 会员需要在就医时出示该卡。医院工作人员会帮助会员在中间带的EDC终端机进行刷卡操作, 系统可以在几秒钟内完成与后台系统的数据传输。

第二类是以爱康国宾、慈铭为代表的本地健康管理公司。如爱康国宾是通过自建体检机构, 为个人及团体提供从健检、医疗、家庭医生、慢病管理、健康保险等全方位个性化服务, 帮助其全面摆脱亚健康、预防慢性病、解决就医难, 为根本提高现代中国人的整体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作贡献。爱康国宾为保险公司和医疗机构提供第三方的健康管理服务以及客户关系管理的解决方案。

3基于第三方管理的医疗服务和保险理赔相结合

近20年来, 随着健康管理作为一门学科及行业在我国发展迅速, 人们健康意识快速提升, 患者群体、保健群体、特殊健康消费群体和高端健康消费群体逐步形成。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 也提到并提倡第三方管理的模式, 提出“积极提倡以政府购买医疗保障服务的方式, 探索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经办各类医疗保障管理服务”。

而通过建立第三方管理下的健康管理平台, 实现实时在线医疗健康管理、健康教育、健康评估指导功能。同时平台兼具实时医疗资源预定及查询、健康知识讲座、健康管理服务策略。根据不同层次人群分类的团体、个人会员制, 持续发展平台运行服务流程、管理模式, 研究健康管理平台免费提供基本健康管理、有偿提供增值服务的运行策略。

健康管理的基础——健康档案的规范化建设, 设计研发简单快捷的健康档案录入界面, 确保没有医学知识的普通大众能够看懂、会用, 如提供直观的健康趋势图等, 并实现动态管理, 符合卫生部公布的《健康档案公用数据元》 (试用) 等全民健康档案管理行业标准。

实现商业医疗保险实时理赔, 并更新与就诊有关的疾病、诊断、药物、检查、化验等信息至病人健康管理数据库和理赔数据库。将项目实施过程中获得的实证研究经验, 推进建立完整、成熟的医疗协作服务标准体系。

由上图不难看出, TPA在整个服务体系中承担着桥梁的作用, 为被保险人提供健康管理、就医就诊、保险理赔服务;为保险公司提供保险理赔管理、医疗资源;为医疗机构提供患者输送、医疗服务推广。通过TPA在中间环节的管理, 提高了被保险人的健康水平, 降低保险公司理赔率。而针对就医理赔的用户, 完整的健康管理信息为医疗机构精确提供医疗服务提供帮助, 降低了无效医疗率, 同时也减少了保险公司理赔额。

4研究成果应用

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中西医综合智能医疗健康管理平台, 实现实时在线医疗健康管理、健康教育、健康评估指导功能, 同步更新以上用户与就诊有关的疾病、诊断、药物、检查、化验等信息至病人健康管理数据库形成群体性健康数据基础, 利用商业医疗保险完善的核保流程, 分析适合不同层次被保险人的医疗服务需求, 为保险公司推出新的健康保险产品, 提供数据依据;为医疗机构建立多层次的医疗服务保障模式, 进而能够与医疗机构直接结算患者医疗费用, 使被保险人享受高效、快捷、便利的商业保险理赔服务奠定基础。

通过TPA服务, 最终可以达成结合医疗机构信息系统与商业医疗保险理赔系统的信息互换平台, 实现保险公司对患者健康状况的实时了解和与医疗机构直接结算患者医疗费用, 方便大众享受便捷的商业医疗保险理赔服务。

TPA对保险公司的价值:

1.以更低的成本更快速地切入健康险市场;

2.以强大的技术平台与丰富的行业经验, 帮助保险公司节省学习成本与技术开发时间, 更快速地切入市场;

3.通过丰富的理赔数据协助保险公司准确定位产品价格, 利用其多年积累的行业数据, 在不泄密的情况下帮助保险公司准确定位产品价格;

4.为保险公司提供一体化风险管理服务, 全面降低风险, 从预防、治疗和健康管理三个环节全面控制风险, 不仅大幅降低赔付率, 且可降低非核心职能的成本;

5.通过提供增值产品, 帮助保险公司建立核心竞争力, TPA自身拥有的增值服务可提升保险公司的产品多元化与差异性, 从而提高其对客户的吸引力。

TPA对被保险人的价值:

1.即时“免现金支付”索赔程序, 在TPA网络医疗机构中就医, 可直接得出理赔结论, 无须支付现金, 免除繁琐的理赔手续, 更加良好的服务体验;

2.TPA与医疗机构合作, 有效提升被保险人的就医体验, 多元化的附加产品, 满足被保险人全面的健康管理需求。

3.对被保险人就诊起到咨询作用, 方便就诊科室选择, 协助解决医疗信息不对称, 增强被保险人就医常识。

TPA对医院的价值:

1.增大客源, 扩大影响力, 通过多家保险公司帮助已建成医院增加客源, 增强影响力, 帮助新建医院快速地建立口碑、进入市场;

2.协助沟通, 以专业、中立的视角帮助医院与保险公司进行更有效的沟通, 通过直付服务降低结算风险。

3.商业健康险一站式服务, 将繁琐的被保险人识别工作变得简单、方便。

摘要:TPA第三方管理在国外已经取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在国内开展TPA第三方管理服务, 可以实现医疗机构和商业医疗保险公司间的信息互通, 方便大众享受便捷的商业保险理赔服务。在此基础上, 建立结合医疗和保险的健康服务模式, 通过第三方管理对保险客户提供针对性的健康管理服务。

关键词:TPA,医疗保险,主动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 (2009) .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财务共享服务模式 第5篇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Finance Shared Service Center)是近年来出现并流行起来的会计和报告业务管理方式。它是将不同国家、地点的实体的会计业务拿到一个SSC(共享服务中心)来记帐和报告,这样做的好处是保证了会计记录和报告的规范、结构统一、而且由于不需要在每个公司和办事处都设会计,节省了系统和人工成本,但这种操作受限于某些国家的法律规定。

财务共享中心一般为人员素质较高的制造业企业所属各分支机构、办事处。这些分支机构,办事处往往只承担销售任务,而无复杂的财务核算需求。例如DELL在中国各个地区的销售网点,这些网点仅有一个销售团队及服务人员构成,通过设在厦门的总部标准订单统一处理业务,财务则可以共享至厦门。

适合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企业:金融企业、服务企业、制造业的销售网点、连锁企业、通讯服务业;

目前技术条件下不适合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企业:制造业的工厂、建筑业、勘探业、信息化程度较低的企业等。

共享服务作用

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共享服务的本质是由信息网络技术推动的运营管理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在财务领域,它是基于统一的系统平台、ERP系统、统一的、会计核算方法、操作流程等来实现的。建立共享服务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任何新生事物都面临巨大的挑战,财务共享服务也不例外。财务共享是基于提高工作效率及成本效益两方面考虑而实施的,要成功地实施共享服务,如下因素非常关键:

(一)实施共享服务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是有效的管理创新和思维方式的改变,这需要高层管理人员、基层经理和工作人员强有力的支持。

(二)共享服务在技术上要有统一的系统支持。企业的财务信息系统是实现财务共享服务的基础和保障,因此,系统平台的统一搭建和整合是实现共享服务的第一步。统一的ERP系统是保证共享服务平台顺利搭建的关键因素。建立一个好的平台很重要,需要有一个统一的IT标准和一个流程标准,这样整合可以更快。

(三)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作为一个独立的运营实体,需要有一个非常好的商业模型,即使是内部的一个事业部门,也需要一个内部结算体系。因此,共享服务中心需要向服务对象提供一个能为他们所接受的低成本服务,同时又需要在低成本之上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

移动阅读服务模式 第6篇

关键词:移动阅读;服务模式;图书馆

移动阅读是以移动阅读终端为载体,以电子形式在互联网上出版发行的数据、文本等多种信息形式为内容,通过移动设备进行无限接收,最终实现阅读的一种新方式,其终端包括电子书阅读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与电信业的发展,移动阅读已经不再仅仅是对传统阅读的补充,而是完全可能成为和传统阅读并驾齐驱、长期共存的阅读方式,并将对我国新闻出版产业、图书馆事业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移动阅读发展现状

对以电子书为代表的移动阅读内容而言,在国内外都已取得较大发展。如亚马逊公司推出 Kindle,亚马逊上传统纸质书籍的销量则被电子书超越。2011年,美国电子书销售额占其图书交易总量的比重只有17%,然而到2015年就达到了43%。这些数据表明电子书市场保持快速增长,并日趋成熟。移动阅读市场中另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来自电商平台。淘宝、京东、当当凭借电子商务运营的经验,拥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和用户规模,在移动阅读方面,会向亚马逊逐渐靠拢。伴随着上下游资源的整合以及市场环境的改善,其对移动阅读的积极作用逐渐凸显。

二、移动阅读服务模式分析

目前移动阅读服务主要从以下三种形式展开:

(一)用户直接从移动阅读终端获取资源

目前多数用户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移动阅读:一是使用手机等移动阅读器在线阅读网站内容。二是通过使用个人PC将下载的书籍进行格式转换然后上传到手机上进行阅读。三是使用手机等阅读器直接下载电子图书或者下载专门的阅读软件,然后通过阅读软件从网络下载书籍到手机。

(二)利用电子邮件推送功能进行移动阅读

电子邮件推送功能指服务器获取新的邮件时,主动将邮件推送至客户端。客户可以在移动终端接收邮件并进行阅读、回复、转发和撰写电子邮件。例如子午书简,一个站长为kindle分享电子书而建立的网站,适合kindle用户,可在线阅读,也可下载epub或mobi格式,可推送至kindle设备。

(三)自媒体引领移动阅读新风尚

如今社交媒体的普及涌现出大量的自媒体,诸如新浪微博、知乎及微信公众号。这些平台聚集大量自媒体,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相应的阅读内容。自媒体的一大优势是更新阅读的内容较为及时,而且开通评论功能。随着商业模式的逐渐成熟,各大平台陆续开通了打赏功能,一方面给作者带来报酬,以此激励写出更优秀的文章,另一方面可以使读者享受更优质的阅读内容和阅读环境。

三、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服务

图书馆在开展移动阅读方面具有很大优势。首先,图书馆在信息技术方面有着很多的应用成果,如OPAC、Lib2.0等。其次,图书馆拥有相当规模的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开展移动阅读中将发挥巨大作用。最后,图书馆的公益性特点会吸引更多的用户,参与到移动阅读中。

(一)以“移动设备、技术+图书馆资源”为主要服务模式

目前图书馆的移动技术主要以移动无线通讯网络为支撑,以元数据的信息资源整合和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平台为基础,在云共享服务的保障下,建立以适应移动终端一站式信息搜索的应用,从而实现馆内资源的检索、阅读和分享。

1.图书馆自建移动阅读终端。

图书馆的移动设备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图书馆提供相应的阅读器。如图书馆购买相应的电子阅读器,比如Kindle或ipad。然后将自身馆藏电子资源内置在这些阅读器里。读者可以将这些阅读器借出并使用,同时还可以从图书馆的数字资源中免费下载电子期刊等。美国新泽西州的Sparta公共图书馆早在2007年就采购了两台Kindle阅读器进行出借服务,成为美国第一个开展Kindle阅读器出借的图书馆。国内开展此项业务的有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

2.读者利用自身移动阅读终端获取馆内资源。

书生公司作为国内行业的领先者,其开发的“书生移动图书馆”受到国内图书馆的普遍认可。其方案可以实现基于各类手持移动终端设备,对电子资源进行统一检索、借阅和全文访问等功能。

(二)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拓展

1.手机阅读服务

“手机图书馆”是图书馆继开展短信提醒服务后的又一服务模式。随着移动阅读市场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进行手机阅读。上海图书馆开通了全国首家“手机图书馆”,读者可以通过手机,享受到图书馆的各项服务,包括书目检索、参考咨询等。国外图书馆也展开一系列的手机阅读服务。比如日本富山大学图书馆和东京大学图书馆的手机I--Mode定制服务。

2.社交媒体服务

当今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开通了自己的微博账号和微信公众号。图书馆借助社交媒体每天都会发布本馆的咨询和阅读内容。除此,更多的图书馆在微信公众号上开通图书馆自主借阅等服务,用户可以绑定相关账号,实现移动图书预约和查询。

四、总结

移动阅读服务给图书馆注入了新的活力,并深刻影响着用户的阅读行为。但是移动阅读仍处于成长期,不论是从技术上还是发展的模式上都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与问题。图书馆作为传统阅读的场所,努力将现代科技技术与创新引入自身的发展,推动移动阅读发展,完善自身的职能,更好地提供阅读服务。同时推广图书馆在移动阅读领域的取得的成果,进而促进我国的移动阅读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茆意宏.面向用户需求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38(197):14-18.

医疗服务模式 第7篇

1 团队组成

尖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共1 6个居委会, 服务人口总数8万余人, 其中6 0岁以上老年人1万余人。中心下属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 全科医生2 6名, 全科护士1 4名, 公卫防保人员8人, 按照医、护、公卫医师4:5:1的比例, 分别配对管理1 6个居委会, 做到每个居委会都配有全科医护人员和公卫防保人员。总部把握工作进度、统一布置任务, 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团队工作计划, 每月月初量化本月团队服务任务, 统计上月完成的工作量。形成团队工作例会制, 对照工作质量完成情况, 分析和总结团队工作, 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印制并悬挂家庭责任医生团队公示牌, 发放责任医生联系卡, 上墙公示团队服务信息:家庭责任医生团队名称、队长、责任医生 (有照片和专业技术简介) 、联系方式、服务责任区、服务内容等, 社区居民遇到健康问题, 只要一个电话, 社区责任医生就要随时提供上门服务, 达到“人人知道责任医生, 责任医生了解人人”的目标。

2 主要工作职责

2.1 与责任区居民签订服务协议书, 为居民建立家庭健康档案, 提供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健康教育服务、提供慢性病医疗服务, 对重病需明确诊断的疾病, 联系会诊、转诊, 提供出诊、家庭病床服务, 提供有效的联络方式, 开展咨询、就医指导、预约诊疗服务。

2.2 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

2.2.1 发放健康教育处方, 张贴宣传海报, 播放相关健康教育视频, 设立健康教育宣传栏。针对重点人群、重点疾病和主要卫生问题和危险因素, 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尤其重视提高责任医生对就诊患者进行随诊健康教育的意识, 并贯穿到诊治行动全过程。

2.2.2 开展专题讲座 利用百名医师下社区团队的契机, 制定全年讲座计划, 每个团队在各自辖区居委会会议室或活动室定期举办健康知识专题讲座, 宣传各种疾病的预防保健知识。

2.3 规范管理慢性病人群

做好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等主要慢性病的定期家庭随访, 提供规范服药指导和健康生活行为指导[1]。

2.3.1 高血压管理要求

(1) 对血压控制满意 (收缩压<1 4 0 m m H g且舒张压<9 0 m m H g) 、无药物不良反应、无新发并发症或原有并发症无加重的患者, 实行常规管理, 每3个月随访1次。 (2) 血压控制不满意, 即收缩压≥1 4 0 m m H g或舒张压≥9 0 m m H g, 或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两周内随访。 (3) 连续两次血压控制不满意以及原有并发症加重的患者, 建议转诊上级医院。随访内容包括规范化测血压, 掌握病情变化, 进行饮食、用药指导。

2.3.2 糖尿病管理要求

(1) 对血糖控制满意 (空腹血糖<7.0 m m o l/L) 、无药物不良反应、无新发并发症或原有并发症无加重的患者, 实行常规管理, 每3个月随访1次。 (2) 血糖控制不满意 (空腹血糖值≥7.0 m m o l/L) , 或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两周内随访。 (3) 连续两次空腹血糖控制不满意以及原有并发症加重的患者, 建议转诊上级医院。随访内容包括规范化测血糖, 掌握病情变化, 进行饮食、用药指导。

2.3.3 脑卒中、精神病、残疾人开展每年4次上门随访服务, 并对有需求的肢体残疾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2.4 开展中医适宜技术服务

在社区内开展针灸、拔罐等中医药治疗、举办中医药讲座, 为老年进行中医体质辨识, 扩大中医药在社区居民中的影响力。

2.5 完善团队考核机制

考核组每月对团队工作进行质控检查, 同时采用问卷及电话核实等方式, 调查群众对责任医生的满意度及相关工作的知晓率, 并将质控检查结果与当月绩效奖励结合, 充分调动团队工作人员的积极性[2]。

3 结论

社区卫生服务站是全科医疗服务团队为责任区居民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服务的工作场所。通过全科医疗服务团队服务模式, 主动与责任区居民家庭签约联系, 由“坐等患者上门到主动走进患者家门服务”、“由院内服务扩大到院外服务”进社区、进家庭, 满足居民医疗卫生需求[3]。通过质量把关, 提升了服务水平。经过几年的探索, 群众对责任医生的满意度增加了, 自我保健意识普遍提高了。由此可见, 全科医疗服务团队的服务深入人心, 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我们还将不断探索, 努力为社区居民做更多的实事好事, 把先进经验不断继承发扬并推广下去。

参考文献

[1]朱荣, 李士雪.社区全科医生团队服务模式探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8, 25 (8) :542-543.

[2]郑学文, 黄淇敏.谈医院团队管理[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7, 14 (12) :899-900.

整体医疗中全程全方位服务模式 第8篇

1“两全”服务模式提出的动因

医院传统的医疗服务模式在服务的过程中侧重于院内服务,对院前和院后服务则重视不够;在服务内容上侧重于医疗服务,对预防、保健、康复、健康促进和心理、社会、文化、生活服务则重视不够,这种传统的服务模式已不适应病人和社会的需要。为适应社会的进步、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和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拓展医院的服务功能,实现服务过程全程化和服务内容全方位化,克服传统医疗服务模式的偏颇,更好地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更加有效地利用医院的医疗资源,我院提出了“两全”服务模式的理念,并在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2“两全”服务模式的概念

“两全”服务模式包括“全程”和“全方位”两个方面。“全程”服务是指在服务链条上向纵向延伸,实行院前、院内和院后全过程的服务;“全方位”服务是指在服务功能上向横向拓展,实行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管理和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生活等全方位的服务[2]。“两全”医疗服务模式的概念可表述为:“全程全方位服务模式是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和‘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理念指导下,为病人和社会公众提供院前、院内、院后全过程和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管理以及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生活等全方位的服务”。

3“两全”服务模式的服务内容与实践

3.1拓展院前服务功能

3.1.1院前急救服务。

我院把做好院前急救服务列入重要任务之一,参加了区域急救网,建立了院前急救制度,成立了院前急救组织,配备了救护车和急救药品、器材,与15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了院前急救协作关系,凡遇呼救能立即赶赴现场实施紧急救治,并与交通警察部门协作在院外交通事故多发地段设立了4个急救站,5年来共救治交通事故伤员9976人,抢救了大量伤员的生命,收到了良好的效益。

3.1.2开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

(1)与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协作关系,建立了双向转诊制度,医院派技术骨干到社区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技术支援,为社区培养卫生人员等。(2)开展社区健康管理服务,如健康管理知识宣教、个人健康管理、家庭健康管理、公众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等,医院装备有体检车,积极开展上门健康体检服务。(3)开展家庭医疗服务。如设立家庭病房,开展家庭护理和临终关怀等。(4)远程医疗与咨询服务。医院与具备条件的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和县医院开展远程医疗服务,通过电话或网络提供医疗咨询服务等。

3.1.3公益性医疗卫生服务(1)开展义诊。

我院每年都开展多次义诊,深受群众欢迎。(2)灾害医学救援。我院多次参加抗洪抢险、抗冻救灾、抗震救灾、重大灾害救援等。

3.2 优化院内服务措施

3.2.1 改革再造门诊服务流程。

我院在改革再造门诊服务流程中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和方便、快捷、优质、高效、安全的原则。(1)建立分诊、预检、导医制度,为病人提供方便。(2)改革挂号制度。挂号窗口实行医保和自费患者分开;传染病人与普通病人分开;单独设立妇产科和儿科挂号窗口,实行电话挂号、网络挂号、预约挂号、上班前半小时提前挂号等措施。(3)实行首诊医师负责制。首诊医师遇有非本专科病人则安排会诊或转科,病人不需要再挂号。(4)实行不同科室工作定量管理,以保证医师有足够的诊疗时间。(5)设立特色门诊。如专家门诊、简易门诊、专科门诊、专病门诊、心理门诊等。(6)计算机管理系统在门诊工作中的应用。如电脑挂号、分诊,电脑查询;建立门诊医生工作站,医生用电脑开处方、各种检查申请单、调阅检查结果和门诊病人排队叫号系统等。(7)落实方便病人的措施。如免费提供借用轮椅、拐杖、担架,在门诊大厅设置公用电话和ATM机,免费提供饮水及一次性口杯、医学科普资料和就医指南等。(8)优化门诊环境。如安装中央空调,设置清晰醒目的门诊布局图和电子屏幕,介绍出门诊专家,设立宽敞的候诊区,输液厅配备电视机和报刊杂志,设立日间床位,各诊室配备专职护士等。

3.2.2 加强院内急诊服务。

急诊医学是一个跨学科的新兴学科,在医疗服务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因此,我院加强了院内急诊服务。(1)加强急诊科人员配备。要求到急诊科的医务人员必须具有3年以上的工作经验。(2)急诊科的仪器、药品、救护车、通讯工具优先配备。(3)设立“急救绿色通道”,凡有生命危险的患者,必须优先救治,对无力支付医疗费用的危重患者必须坚持“生命高于一切”原则,积极救治,不得推诿。(4)建立健全急诊工作制度。如急救预案制度、24小时接诊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值班制度、急救制度、病例书写制度、观察室制度、监护室制度、护理制度等。

3.2.3 创新住院伤病员的服务措施。

我院对住院伤病员的服务除认真落实医疗护理常规的服务措施之外,还创新了下列服务措施。

(1)实行责任医师与责任护士负责制[3],由1名医师和1名护士负责数名伤病员从入院到出院全过程的医疗护理服务,实行8小时在班24小时负责。(2)实行整体医疗服务在医学整体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和“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指导下,我院创新了整体医疗模式。即坚持”以人为本“,在医疗服务中更新医疗观念,注意病人参与,把人视为一个整体,为病人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促进和生理、心理、生活、社会、文化等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高效率、低消耗的服务[4]。(3)对住院患者进行全面评估。为给患者提供个性化、人性化和针对性强的服务,我院对每1位住院患者均进行躯体疾病、病例分型、心理状况、营养状况、社会支持、疾病认知和整体评估,从而保证了医疗护理措施更科学、更合理、更有效、更有针对性。(4)引入医疗护理新观念。我院在医疗护理工作中引进了循证医学、循证护理、质量实时控制、持续质量改进、临床路径等新观念,并在临床工作中加以应用,对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保证医疗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5)实行感动服务。感动服务是指医院所提供的服务超过了病人的期望值,使其深受感动。具体措施是:(1)加强医患沟通。我院除要求科室医护人员加强与病人沟通外,安排了3名专职联络员与病人联络沟通,病人入院当天联络员及时到病房代表医院进行访视,了解有何困难需要帮助,征求意见,协调解决相关问题,并送上联系卡,病人可随时与联络员进行联系。病人住院期间,联络员每周至少访视1次。病人出院后负责检查责任医师是否进行了随访。(2)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医务人员在服务中做到热心、精心、细心、耐心、诚心,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充分尊重病人的医疗权、知情权、决定权、隐私权等权利。(3)优化住院环境。改善病房条件,使每个病房都有卫生间、电话、电视、空调和热水洗漱。绿化美化病区环境,种植花草树木,设立雕塑,修建音乐喷泉,设置健身器材,医院被广西评为“三星级绿色环保医院”。(4)加强营养管理,改善伙食,保证治疗饮食的供应。(5)建立服务质量调查和奖惩制度,对服务中成绩显著者给予奖励,对发生问题者给予相应的处罚。

3.3 加强出院后服务

3.3.1 出院时康复指导。

我院规定病人出院时责任医师和责任护士要进行健康教育,交待康复注意事项,并为其提供书面的康复计划。

3.3.2 出院后随访。

我院规定病人出院后的10天、1个月、2个月责任医师要进行不少于3次的电话、信函、网络或上门随访,了解康复情况并进行指导。医院印制了“随访登记本”,医师随访后要进行登记,科主任和医院机关负责检查随访落实情况。

3.3.3 复诊制度。

凡出院后需复诊的病人,出院时责任医师预约其复诊时间,并亲自接诊。非预约的复诊病人可事先与责任医师联系进行复诊。

摘要:论述了全程全方位服务模式。内容包括全程全方位医疗服务模式提出的动因和概念,拓展院前服务功能,优化院内服务措施,加强出院后服务。

关键词:服务模式,全程全方位

参考文献

[1]候艳宁,刘爱兵,徐海涛.科学发展观引领医院创新发展的实践[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9,16(6):501.

[2]向月应,王庆林,朱世和,等.军队医院建立为部队全程服务保障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医院,2007,11(1):54.

[3]向月应,王庆林.现代医院整体医疗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57.

医疗服务模式 第9篇

1分级诊疗模式的含义

所谓的分级诊疗,即: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以及临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等级划分,然后根据疾病等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起不同级别的疾病诊疗工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各自履行职责,逐步的实现基层医疗服务的专业化,形成“小病进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层医疗服务新体系,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2当下我国基层医疗服务现状(存在的问题)

2.1基层医疗服务资源配置不合理:目前,我国基层医疗服务资源配置不合理现象十分突出,发达的医疗资源一般集中在城市,相对的,基层卫生资源十分匮乏,而且基层医疗资源浪费与资源短缺长期处于并存状态,主要表现为:拥有先进医疗资源的额城市医院在一般性门诊服务商所占的比重过大,往往造成严重过的医疗资源浪费[1];然而缺乏先进医疗资源的基层医疗机构资源短缺现象十分严重,总之,资源浪费与资源短缺长期并存状态会严重影响到医疗服务功能的成分发挥,硬性到基层医疗服务质量,且对医疗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利影响。

2.2看病难、看病贵现象十分突出:目前,我国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依然是不容忽视的社会性问题,有相关数据调查,我国的三级医院门诊费用平均为256.7元,人均住院费用则高达11722.4元;乡镇卫生院门诊平均费用为52.7元,住院平均费用为1267.0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平均费用为86.5元,住院平均费用为2482.7元。由调查的数据可知: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费用明显的低于城市医疗费用,但是中所周知的是:基层医疗结构难以解决疑难杂症及危重疾病,需在大城市依靠先进的医疗技术,而大城市排队挂号所花费的时间,以及治疗费用偏高,依然难以缓解我国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难题。

2.3医患矛盾突出:近些年来,我国的医患矛盾层出不穷,并且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因素有很多,如较长的挂号时间引发患者的不满、缺乏必要的医患交流沟通、相对较短时间的疾病诊断(易引发患者的质疑)等。

3提出几点建设性的问题解决策略(基层医疗服务改革措施)——基于分级诊疗模式

3.1加强基层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在分级诊疗模式的指导下,不断的强化城市和基层医疗机构的资源可续合理配置,根据医疗服务的实际需要(包括人口分布、疾病类型、经济发展水平、地域性疾病等),实施城市与基层医疗机构医疗资源的流通配置,城市先进的医疗资源可以循序渐进的融入到基层医疗机构中,一方面,强化集成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水平,另一方面,起到资源调配,及时的解决疾患的作用。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需要依赖分级诊疗模式的支持,即:利用分级诊疗模式,使得常见多发疾病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能够解决,而大医院集中医疗资源重点解决疑难杂症,并且开展相关科研教学工作,从而全面的提升医疗资源的利用率及利用质量,全面的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质量。

3.2加强相关医疗优惠政策实施,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目前,我国对分级诊疗模式的认知和应用尚浅,而且国家所制定的医保制度落实不具体,依然难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难题,因此,需要强化分级诊疗模式的应用,无论是大城市医疗机构还是基层医疗机构,均要将患者的住院服务报销额增加到一定的高度,一方面帮助患者解决疑难杂症所带来的困扰,另一方面,起到引导患者到基层医疗机构就诊,到大医院治疗疑难杂症,在面对难以解决德尔疾病时,可以实现基层医疗机构顺利、快速的转院工作,降低诊疗风险,从制度上保证解决看病难、看病贵[2]。

3.3强化医患交流沟通,减轻医患矛盾:医疗部门要强化分级诊疗观念的宣传,帮助患者更加深入的了解分级诊疗制度,并且为患者提供综合性较强的医疗服务,在服务的过程中,及时的与患者沟通交流,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并且根据患者的病情实际情况以及患者的心理接受能力,针对性的开展心理疏导工作,消解患者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工作,从而有效的缓解甚至消解医患矛盾,推动我国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促进我国基层医疗服务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4结语

总而言之,在分级诊疗理念的指导下,加强基层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强相关医疗优惠政策实施,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强化医患交流沟通,减轻医患矛盾是提升我国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我国基层医疗服务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我重要途径[3]。因此,需要进一步强化分级疗法在基层医疗服务事业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分级诊疗模式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当下我国基层医疗服务现状(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问题,在分级诊疗模式的指导下,提出了几点建设性的问题解决策略(基层医疗服务改革措施),旨在为我国基层医疗服务改革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与指导。

关键词:分级诊疗模式,基层医疗服务,现状,改革策略

参考文献

[1]王琼,孙雪,黄宵,等.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改革模式的SWOT分析[J].重庆医学,2014,43(22):2958-2960.

[2]路鹏程.基于康复诊疗决策支援系统构建区域三级康复服务体系[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3.

医疗服务模式 第10篇

1 现代医学模式的相关理论

1.1 现代医学模式的提出与实践

医学模式又叫医学观, 是研究和处理健康与疾病等重要医学问题的方法论和总体观[2]。自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一种身体、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的全部良好状况, 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者虚弱, 各国学者均致力于健康与致病因素的研究。针对生物医学模式的缺陷和局限性, 1977年美国学者恩格尔首次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即现代医学模式。现代医学模式把人看成生物、心理、社会三个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完整统一体, 它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相结合的医学模式, 要求对健康与疾病从生物、心理和社会适应三维向度综合考察并解决[3]。现代医学模式是建立在医学理论、医疗技术、疾病谱和经济、文化基础之上的医学系统, 对医疗服务体系的科学构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2 现代医学模式的医学目的

现代医学模式的医学目的是:预防疾病和损伤, 促进和维持健康;解除由疾病引起的疼痛和痛苦;对疾病的治疗和对不治之症的照顾;避免早死, 追求安详死亡[4]。“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并不意味着每个人的全部疾病均能得到治疗, 而是指人们将运用比现在更好的方法去预防疾病, 去减轻不可避免的疾病和伤残痛苦, 并且通过更好的途径进入成年老年。实践现代医学模式是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的基础, 因此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必须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

1.3 现代医学模式转变对医疗服务体系的要求

医疗服务体系是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多层次需求而在一定区域设置的各种医疗服务机构组成的网状系统。按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不同情况, 可分为:门诊、住院、急救、保健医疗服务网络[5]。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国疾病模式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疾病模式的变化进一步推动了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 对医疗服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了以患者为中心;从治疗服务扩大到预防、保健服务, 并将预防保健的思想贯穿于生命的整个过程;从针对个体转向了针对个人、家庭、与社区;从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从生理服务扩大到心理服务;从院内服务扩大到院外服务。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模式转变给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 也给医疗卫生服务赋予了新的内涵。

2 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确立了以市场经济体系为改革目标以后,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也与经济制度改革一起走向了市场化、商业化的道路, 从而导致在医疗服务的提供与需求方面的矛盾日益严重化, 影响了卫生事业的发展。当前, 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卫生工作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考验。医疗服务体系不完善、发展不协调是我国目前卫生事业发展中呈现出来的严重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卫生事业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协调, 卫生事业长期滞后于经济及其他社会事业发展。二是医疗服务与医疗保障不协调, 医疗保障发展滞后, 城乡居民医药费用负担较重。三是城乡、区域医疗卫生发展不协调, 农村与城市、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以及不同人群之间的医疗服务质量、水平和可及性差距加大。四是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与医疗服务需求不协调, 绩效考核制度有待完善。五是公平与效率不协调, 注重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忽视维护医疗卫生的公益性;注重提高服务效率, 忽视维护医疗卫生公平[6]。究其原因, 在于政府定位不明, 政府投入不足, 医疗服务市场化, 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间恶性竞争、过度追求经济效益, 医疗卫生机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落后等。

3 现代医学模式对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启示

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是医疗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制约和影响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的实现。因此, 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应实践现代医学模式的医学目的, 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要求, 才能促进全民健康的最终目标实现。

3.1 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要符合中国国情

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它要求预防疾病和损伤、促进和维持健康, 是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基础。但每个国家的国情不一, 经济发达程度有别, 因此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既要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要求, 还要建立在我国国情的基础上。现阶段我国最大的国情是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经济尚不发达, 政府财政能力有限。当前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十分突出, 卫生经费投入不足, 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医疗卫生发展不平衡, 医疗服务体系不完善, 阻碍了“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的实现。因此政府应加大卫生投入, 加强宏观调控, 利用财税、价格、投融资等手段, 调整布局, 合理分层, 将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更多地投入到市场不足的地方和市场失灵的领域, 还要全面放宽对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卫生服务领域的管制, 为所有的医疗机构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 从而引导整个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康均衡地发展, 为人民群众提供满意的医疗卫生服务。

3.2 深化医疗卫生机构改革, 完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

医疗机构改革是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两者相互促进[7]。尽管现代医学模式已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的认同, 但目前在医疗实践中, 还存在着医学模式转变相对滞后的问题。因此应深化医疗机构改革, 完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首先, 改革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内涵。在医疗机构内加强现代医学模式的教育, 推行“大卫生观”, 使医务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能以患者为中心, 主动适应社会需求, 为患者提供医疗、心理、社会等多层次的卫生服务。其次, 改革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模式和服务质量。医疗卫生机构应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使医务人员认识到以医生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已经过时, 自觉为患者提供医患互动的服务, 要把加强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与深化医疗机构改革结合起来, 增加医疗质量服务管理工作透明度, 接受舆论监督。最后, 尽快完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 促进患者合理分流。在城市, 逐步把过去市、区、街道三级改造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站二级的结构, 强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医疗职能, 正确处理医疗中心与其他医疗机构的关系, 逐步建立起分工合理、双向转诊的新型医疗服务体系。在农村, 要充分发挥县级医院的龙头作用, 以办好乡镇卫生院为重点, 使之逐步能够承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职能。

3.3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拓展社区卫生服务内涵

现代医学模式对人们健康保健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它要求人们必须从多方面、多层次、积极地防治疾病, 促进健康, 提高生活质量[8]。社区卫生服务是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为一体的, 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 是实现人人健康目标的基础, 是现代医学模式最完整的实践形式。近年来,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但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仍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目前, 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过度依赖政府财政预算投入;基层政府、卫生部门和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意义认识还不足;社区全科人才资源缺乏;社区卫生服务仍以医疗为主,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工作开展较少;服务层面还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 缺乏提供心理、社会的预防与治疗, 不能从多方面满足居民的需求[9]。因此, 必须进一步强化政府责任, 重视社区卫生服务在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完善经济补偿机制及配套政策, 提高社区从业人员的素质, 大力发展全科医学教育, 培养适用型全科人才。还应进一步拓展社区卫生服务内涵, 使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真正实现以患者为中心, 从单一的医疗向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为一体的服务模式转变。

3.4 建立双向转诊制度, 逐步实行全科医生首诊制

探索知识服务商业模式 第11篇

知识服务的本质是基于海量的、权威的、系统的科技内容资源,通过对内容资源的碎片化、标引、语义关联、深度挖掘和统计分析,为科研用户提供面向科研立项、文献检索分析、实验模拟、文献撰写与成果发表、学术传播交流、生涯评价等整个科研生命周期的多元化、立体化、定制化服务。简而言之,知识服务提供的是一种科研决策工具,是一种面向科研用户的、针对科研创新全过程的、系统化的“科研解决方案”。

知识服务既然名叫“服务”,那首先明确的是服务业,要跳出传统的出版概念,要遵循现代服务业的商业模式和运作方式,也就是说要用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来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目标群体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服务。因此,知识服务的商业模式必将打破并大大拓展传统出版“编-印-发”的线性商业模式。

知识服务的商业逻辑应该是通过平台建设,在提供科研服务的前提下,连接与科研、出版相关的目标群体,不仅有政府科研管理机构、技术研发公司;还包括社交媒体、大众读者以及其他广告商等各个种群,正是通过各自的价值共享,推动了不同关联方的融合发展,从而形成一个基于学术生态圈的商业生态系统。

本文将基于平台商业模式的理论,结合知识服务相关各方的需求分析,对未来知识服务的商业模式做以下几方面的探索和思考。

一、学术业务

知识服务的核心目标是服务学术创新,因此,服务于科研用户的学术业务是其核心业务类型。而且对于知识服务企业而言,科研工作者乃至专业从业人员,既是用户,也是客户,更是住户。因此,知识服务平台的首要功能就是要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便捷的内容生产平台、内容获取平台以及交流分享平台,从而吸引更多的作者来此发布内容,更多的读者来此购买内容,更多的学者来此交流内容。为此,要开发提供以下几类产品或服务:

(1)出版发布服务。出版发布服务即通过内容的收集、整理、出版和发布,收取出版服务费、文章处理费等来实现盈利,具体包括三种模式:第一,线下的图书、期刊传统出版模式;第二,线上的数字出版、在线优先出版、开放获取等新兴出版模式;第三,提供定制化的按需印刷服务,包括预印本、单行本、抽印本等。具体操作模式可以线上线下互动,类似于O2O的商业模式,但未来应该以线上为主,线下是线上的辅助。

(2)内容产品服务。内容信息服务主要是通过销售图书、期刊乃至数据库等不同形态的内容来获取收入,实现盈利。一方面,可以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向个体用户销售图书和文章实现盈利,包括线上线下两种渠道,并可提供碎片化、定制化的内容购买服务;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数据库技术,集聚相关内容,建成专业数据库,并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和智能分析技术形成内容仓库,基于该仓库,用户可个性化选择或定制对应的数据库产品组合,主要盈利模式是向机构用户出售所需的专业数据库产品和服务。

(3)科研智能服务。通过语义关联技术、主题标引技术、知识挖掘技术、大数据分析等知识服务的核心技术,开发科研决策分析工具,将各类科研内容、信息转化为针对每个科研个体的科研智能服务,帮助科研工作者确定研究方向,找寻最佳项目,申请合适基金,智能推送最需要的文献等,其后端还可接驳出版发布服务。该服务将会极大地提升目标群体的用户体验,在部分功能实现销售收入的同时,还可以在过程中通过其他对接收费项目获取收入。

(4)学术评价服务。学术评价可包括各类学术评价体系的建立,文献引用数据统计分析、学术评价报告的研究和出具等。该服务不仅可以扩大知识服务平台的影响力,还可以通过一些定制化的学术评价服务功能实现收费和盈利。

学术业务的主要目标是在于集聚内容和核心客户(或目标群体),并不断提升客户体验,快速形成集聚效应,为接下来的前向收费和后向收费夯实基础,这也是知识服务第一阶段必须要做,也必须要做好的工作。

二、技术服务

知识服务平台的建设需要一支专业化的技术团队,从而保证企业可以掌握知识服务的关键和核心技术,并且能够根据用户需要及时地对功能进行升级和完善。因此,未来的知识服务企业必将会是一个“内容+技术”的平台型企业,一边是文化属性,一边是科技属性。因此,从科技属性出发,可探索开展以下业务:

(1)平台租赁业务。知识服务的实现需要一个专业化的技术平台体系,其中将会包括知识发现、知识加工、知识管理、数字出版、数据挖掘、分享社交、科研评价等各个专业的子平台,这些子平台不仅可以为自身实现知识服务所用,还可适用于其他有同类需要的企业,尤其是可从事某一类服务的企业。因此,可以通过向机构用户提供技术平台的租用或合作业务来实现平台租赁和技术服务收入;主要目标收费群体为出版机构、科研机构以及其他合作伙伴等。例如,可以考虑向其他出版机构租赁或授权其使用在线编辑出版、知识加工等知识服务子平台,运转相对成熟规范的平台将有助于他们减少自行研发的成本投入和风险;同时,还可以通过项目合作或资源合作,建立利润分成模式,从而充分发挥其内容资源的价值。对于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实现的知识服务平台产品而言,更多的内容提供商和终端加入会让平台成本更低廉、效率更高,服务更便捷。

(2)研发和咨询服务。在建立专业化的技术团队基础上,可以面向各科研机构、各出版机构提供技术开发服务或技术咨询服务,可以根据这些机构的特殊需求,提供定制化的平台研发服务;例如,通过开发针对各个目标群体的、满足不同功能的App产品,实现移动互联的全方位立体化服务。这些App可通过个人注册或个人账户云服务的收费来获取收入,还可通过将产品租赁给机构用户的方式来实现收入。除此之外,还可以提供知识服务相关的技术或运营管理咨询服务,从而获取收入。

三、增值服务

nlc202309090854

增值服务主要是在提供核心业务的同时,向平台的终端用户提供即时即刻的、特色化的服务,主要目的是提升用户体验,提高用户粘性,主要盈利方式为通过满足终端用户的个性化定制来实现后向收费。同时,一旦平台聚集了一定规模的目标用户群体,也就具备了开拓其他商业业务的基础,就可以针对这些相对集中的目标群体,来开发一些周边产品或第三方服务。

(1)信息定制服务:通过平台网络,收集、整理和汇总各类科技信息与科研动态、所关注学科的新书或新发表文章信息、基金申请通知、相关产业动态等各类信息,从而形成分门别类的垂直信息门户网页,供各类用户浏览,为他们免费提供各类海量信息。此外,还可以在平台中提供个人中心,为个体或企业用户提供独立空间,存储用户的阅览记录、下载记录、购买记录等个性化设置。

(2)在线社区服务:通过搭建创作、阅读与社交相结合的学术交流平台,形成用户参与的新模式,带给用户更好的阅读和创作体验。例如,可以为读者提供评价和反馈交流功能,让读者直接可以在电子书或期刊文章进行分享和评论,不仅实现读者之间的互动,也可实现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互动,还有编辑的互动参与。

(3)广告和招聘业务。基于RSS和web2.0等技术,为各相关企业、电商等提供产品的广告投放和定向推送服务,从而向广告商收取广告宣传费用。同时,当集聚了广大的科研机构或院校时,由于学科分类的精准化,可以在知识服务平台周边建立招聘信息发布平台,开展招聘业务。

(4)电子商务业务。第一,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实现图书、期刊等产品在线销售;第二,通过与其他出版机构或科技创新企业合作,代理销售一些针对科研用户的图书、科研设备等相关或衍生产品,通过产品销售分成实现收入;第三,通过搭建内容版权或知识产权的交易平台,获得“中介”收入。

(5)会展业务。基于知识服务平台集聚的用户以及由此产生的大数据,知识服务企业还可以为学术会议以及其他各类会展提供包含会议策划、信息发布、组织、会务、后期宣传、会议成果发布等各环节的一条龙服务。该业务成功的基础是用户对于知识服务平台的信任度和依赖性,用户黏性越强,组织会议或会展等学术交流活动的组织就会越成功,也就越发具有行业影响力。

(6)教育培训业务。由于知识服务企业基于平台可以集聚专业领域具有权威性的专家以及系统性的知识图谱,因此,可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开展教育培训业务。

(7)多媒体业务。利用专家集聚的在线社区,打造科技类访谈节目、专项调查栏目、科技新闻等复媒体项目,实现跨界融合,从而开拓新的业务方向。例如,可以针对热点病例开发的专家视频讲坛,还可以针对热点科学事件开发科普讲座视频产品。

(8)金融业务。产业发展需要技术创新,因此,在集聚广大专业科研人员的基础上,可以引入相关企业以及金融机构,从而形成科技、产业、资本三者的联动机制,推动科技与经济的融合与共同进步。

不同的出版企业在其转型升级过程中,由于自身资源条件的特殊性,可能会对以上几种知识服务业务模式有着不同的选择或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但要真正实现知识服务,并获得商业成功,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还需要这多个业务模式的共同发力,方可打造一个共创、共享、共赢的学术生态圈和商业生态系统。

(作者单位系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医疗服务模式 第12篇

远程医疗服务是指医疗机构之间利用通讯技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与医疗技术相结合而开展的异地、交互式的指导、检查、诊断、治疗等医疗会诊活动的行为[1]。21世纪以来,远程医疗服务已经渗透到医学的各个不同领域,通过网络通信手段实施远程手术、检查和治疗等医疗服务,使传统诊疗模式产生了巨大差异,已经成为政府、医院管理者、医学专家、病人普遍接受的新型医疗服务模式。

远程医疗服务不仅能提高医疗机构的知名度,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而且还能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美国、德国、英国等欧美发达国家在远程咨询、远程会诊、远程会议和远程军事医学等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一些远程医疗系统合作项目已经在欧洲建立,同时大学、医院相继建立了实验性的网络,为远程医疗的普及奠定了基础,欧美发达国家远程医疗服务发展水平已经成为世界远程医疗技术发展的风向标[2]。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远程医疗起步较晚,但发展十分迅速。随着金卫医疗网络、军卫网络、视康远程医学网络的广泛应用,我国远程医疗服务初步形成多途径会诊、多学科专家参与、多功能服务手段等良好态势。部分地区的医院已经进入实际应用阶段,如四川华西医院、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等。

2欧美远程医疗服务模式分析

美国是互联网最发达的国家,上世纪50年代,双向电视系统在放射学的应用宣布远程医疗服务的诞生,越来越多的电子技术与通讯技术被应用在医疗领域,远程会诊、医学图像远距离传送、远程诊疗等技术越发成熟,越来越多的病人与医院感受到远程医疗服务带来的便捷与益处。 目前,美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发达的医疗网络,远程医疗服务的主要特点有: 1、广覆盖的互联网技术成为远程医疗服务的基础; 2、以大学为核心的研发是远程医疗服务的技术支持; 3、区域医疗资源整合是远程医疗服务的管理核心; 4、日趋完善的付费机制是远程医疗服务快速发展保障。

欧洲国家远程医疗的开发与应用与美国保持齐头并进的态势。受地理位置、 交通、互联网覆盖范围、医疗技术水平等因素影响,跨国家、跨区域之间的医疗技术共享成为欧洲远程医疗服务的突出特点,例如瑞士和德国之间开展了传输静态图像的远程冷冻切片医疗服务; 西班牙建成了连接欧洲大陆的静态图像传输系统等。为了提升欧洲整体远程医疗服务水平,一些国家层面上远程医疗系统合作项目在欧洲建立,各国之间合作更加紧密[3]。

远程医疗服务的快速发展与推进给欧美各国带来显而易见的好处,提升区域整体医疗水平,加强区域医疗资源整合, 推动高新技术发展,减少医疗资源浪费, 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更好地发挥医疗机构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4]。

3我国远程医疗服务现状及发展方向

进入21世纪,我国远程医疗服务发展迅速,一些著名的医学院校、医院都建立了远程会诊中心,向周边地区开展各种形式的远程医疗服务,可为各地疑难急重症患者实施可视实时专家会诊、传输共享诊疗数据、进行病理形态学诊断等服务。 例如,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远程医学中心成立于2010年初,它是集远程医疗会诊、影像会诊、远程教育培训、远程学术交流、远程视频会议、远程医学监护、远程术前指导、疑难病历讨论、远程紧急救治以及远程医学科研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医疗平台。截止2012年底,与南方医院达成远程医疗服务的合作医院达到150多家。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受命奔赴汶川县映秀镇和德阳市等重灾区执行任务。由于汶川地震突发性强、破坏性大,通往映秀镇的多处桥梁被毁,远程医疗会诊车是首辆进入震中映秀的卫星通信车辆。在远程会诊车通过卫星与总后远程医疗信息中心对接过程中,声音与图像都比较清晰,为救助过程中的远程会诊与信息传递提供了有力支持。由于重灾区映秀镇伤员较多, 为了科学地制定救治方案,医疗队医务人员需要后方医院的权威专家对其进行远程会诊,后方医院医疗专家通过视频会议系统和辅助会诊平台展开网上会诊,更科学、合理的救治方案挽救了许多宝贵的生命。

我国远程医疗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3. 1国内大部分医疗机构信息化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

我国医疗信息化经历30多年的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信息技术的应用、科研技术水平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我国医院信息化发展经历三个阶段: 医院管理信息化阶段( HIS系统) 、临床管理信息化阶段( CIS系统) 、局域医疗卫生服务阶段( GMIS系统) ,大部分医疗机构,尤其以县级医院、社区卫生院、乡镇卫生院的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均处于第一阶段。医院信息化滞后容易造成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影响区域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阻碍远程医疗服务发展。

3. 2部分患者缺乏对远程医疗服务模式的认可

我国部分人群更倾向于传统面对面的医疗模式。我国对远程医疗的宣传局限于对医疗单位,忽视了向广大患者宣传和推广远程医疗的优越性和可靠性,患者不清楚远程医疗能够给他们带来的巨大好处,这导致患者在申请远程医疗服务时顾虑较大,不愿轻易尝试这种新的服务方式[5]。

3. 3远程医疗服务体系标准化、规范化不足

目前政府部门对远程医疗服务尚未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标准化体系,无论从软件系统、行业规范、收费标准等方面均有欠缺,软件系统包括三个方面[6]: ( 1) 患者信息记录标准化; ( 2) 医疗机构信息共享标准化; ( 3) 各类服务接口标准化。各家医疗机构信息系统不兼容导致医疗信息不能共享,短时期无法实现区域远程医疗单位相互开放、信息交换。我国对远程医疗项目没有统一收费标准和劳务补偿, 缺乏统一收费标准是阻碍远程医疗服务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

3. 4远程医疗服务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具备相对完善、合理、系统的配套法律法规对我国远程医疗服务长期良性展开的有力保障。目前在远程医疗服务相关法律法规仍有不健全之处,表现方面有: ( 1) 因电子信息系统传输中的失误、资料缺失、错误等问题导致的误诊、漏诊,由于网络的不确定性带来的远程医疗事故将比传统的医疗纠纷更难处理; ( 2) 实施远程医疗服务单位双方或多方责任担当没有明确规定。如果在远程医疗服务过程中出现医疗事故,实施远程医疗服务的单位各自承担的责任需要明确,以免导致责任双方相互推脱和将事态进一步扩大。

4欧美远程医疗服务模式对中国的启示

远程医疗服务打破地域界限,既可以使偏远地区患者得到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又可以提高医疗机构之间相互交流与学习,可以提升区域内整体医疗技术水平,它将极大促进医疗和保健事业的发展,对医疗保健改革产生巨大现实的影响。通过对国外远程医疗服务先进的经验,可以对我国远程医疗服务有较好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 1政府方面

4. 1. 1深度整合地区医疗资源,探讨新型运营模式

我国医疗资源总体分布极不均衡,主要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型城市,发展远程医疗服务目的是在一个区域范围内建设一个以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为核心,覆盖区域内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形成一体化、安全高效的医疗服务平台[7]。卫生主管部门对远程医疗服务的支持力度至关重要,加强指导与监督、统一诊疗操作流程、技术信息标准与收费标准等相关规定,真正实现区域间医疗信息共享。在此基础上探讨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远程医疗服务运营模式,形成以高校、龙头医院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模式,从区域信息系统平台建设、基础学术资源数据库及共享平台、远程教育以及科研协同平台搭建入手,形成城市与农村、城市与城市、区域与区域之间更加紧密的远程医疗服务模式,使区域医疗资源利用达到合理化、最大化,使公众、患者、医疗机构、政府、运营商达到全面共赢的局面。

4. 1. 2统一远程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完善远程医疗服务补偿机制,加强远程医疗服务合作深度

开展远程医疗服务成本较高,需要计算机和网络的支持,购买设备、对软硬件的日常维护及升级、使用网络等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对医疗机构来说是不小的压力。根据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远程医疗服务能否快速、良好地发展,除了需要先进的网络信息系统、专业的医务人员外,统一的收费标准与医疗服务补偿机制是至关重要的要素。一方面,由于不同地区可能会有不同的医疗实施规范和收费标准,远程医疗服务的提供又极可能超越不同的行政管理区域实施,因而需要从国家层面制定远程医疗服务统一的收费标准,为跨区域远程医疗服务长期开展提供可能性; 另一方面,制定远程医疗服务补偿机制也至关重要,在没有医保覆盖的情况下,远程医疗服务无法得到群众的广泛认可,为实现远程医疗服务利用率越来越高,需要从国家层面将远程医疗服务费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8]。

4. 1. 3完善远程医疗服务法律法规

我国远程医疗服务存在医患双方认知度的差异,导致医疗责任认定出现问题。对此,我国已经制定了一些相关标准与法律法规,但是仍然存在缺失。我国卫生主管部门对远程医疗服务相关的法律制定可着重关注以下几个方向: ( 1) 远程医疗服务从业人员资格; ( 2) 远程医疗服务内容的限定; ( 3) 提供远程医疗服务机构需要承担的医疗责任; ( 4) 保护患者隐私权的相关法规等。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我国远程医疗服务将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建立一套全国性远程医疗管理机制,统筹规划远程医疗工作,对医疗机构骨干人员定期组织技术培训、严格进行质量管控与资格审核。对于已经开展远程医疗的地区和医疗机构,由地方政府牵头,结合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成立远程医疗主管部门,各级联动,有效规范远程医疗活动的开展。

4. 2医院方面

4. 2. 1升级医院信息系统,实现区域医疗信息无缝对接

目前,我国大部分区域远程医疗服务信息标准化滞后于市场实际。部分医疗机构在部分项目上的应用已初步实现数据标准化,如远程腔镜手术、远程影像图像传输等,但更多应用的标准化还需要完善,如医院运营信息、电子病历等[9]。

国内医院仍需要对医院信息系统进行改造、升级,使系统中设计和构建中间件接口服务器及其相关应用中间件软件实现多家医院医疗数据与影像数据中心的无缝连接,创建了一种基于数据共享的 “远程医疗信息系统”、“信息共享与管理” 的新模式。这样的医疗信息系统可广泛用于远程会诊、远程医疗信息查询、电子健康档案建立、流行病学调查与监控、医政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对提高医疗质量、 避免重复检查、提高医疗科研水平以及卫生管理和决策水平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 2. 2加强远程医疗服务相关业务人员培训,规范远程医疗服务行为

远程医疗会诊技术操作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等,医院应该从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入手,培养与配备既懂医疗基础知识,又懂计算机多媒体知识的技术人员,以保证远程医疗服务实施过程中顺利操作[10]。

4. 3患者及社会方面

加强远程医疗服务在患者群体与社会中的大力宣传是推动我国远程医疗服务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无论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医疗机构都应该大力宣传远程医疗服务,加强对患者宣传远程医疗的知识和作用,使每个患者了解远程医疗的意义及相关操作程序。通过不断宣传、远程医疗例数增长,理解并接受远程医疗方式的患者和医护人员将越来越多,患者流量和医院的知名度将得到极大提高,最终实现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1]。

5结论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医疗服务模式】相关文章:

会员制医疗服务模式05-31

医疗服务市场05-05

门诊医疗服务05-10

医疗服务收费06-03

医疗服务利用06-07

医疗服务行动计划05-08

智慧医疗服务平台05-09

医疗服务营销探析06-04

医疗服务论文提纲09-11

远程医疗服务协议05-25

上一篇:发电并网下一篇:云信用评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