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扶贫论文

2024-05-07

武陵山扶贫论文(精选7篇)

武陵山扶贫论文 第1篇

加快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 加大扶贫攻坚力度, 有利于贫困人口整体脱贫致富, 有利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有利于推动多民族交流与交往, 有利于保障长江流域生态安全, 有利于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对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和社会和谐,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对深入探索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新机制、新体制和新模式, 为新阶段全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提供示范, 实现国家总体战略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湖南省武陵山片区现状

湖南省武陵山片区位于湖南中西部地区, 片区山峦叠嶂, 河谷幽深, 地势险峻。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类型气候。境内有澧水、沅江、资水等主要河流, 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资源蕴藏量大。土地资源丰富, 矿产资源品种多样, 锰、锑、汞、石膏等矿产储量居全国前列。旅游资源品位高, 自然景观独特, 组合优良, 极具开发潜力。境内森林覆盖率达60.1%, 是我国亚热带森林系统核心区、长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屏障。生物物种多样, 素有“华中动植物基因库”之称。经济发展取得明显进步, 教、科、文、卫等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民族融合和文化开放程度高, 具备了一定发展基础和条件。同时, 还面临贫困面广、程度深、经济发展落后、基础设施薄弱, 基本公共服务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有限等特殊困难。我省武陵山片区包括37个县市区 (包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市、张家界市及邵阳市的新邵县、邵阳县、隆回县、洞口县、绥宁县、新宁县、城步苗族自治县、武冈市, 常德市的石门县, 益阳市的安化县, 娄底市的新化县、涟源市、冷水江市) 。国土总面积为9.28万平方公里。2010年末, 总人口2308.45万人, 其中城镇人口737.55万人, 乡村人口1570.9万人, 片区内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白族、回族等30多个少数民族。

二、湖南省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面临的困境分析

(一) 经济发展水平低, 特色产业滞后。

在我省武陵山片区的43个县中, 有22个少数民族县, 32个革命老区县。2010年, 片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片区农民人均纯收入3582元, 仅相当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的63.7%和60.5%。按照2300元的新扶贫标准, 片区贫困发生率比全国高8个百分点。经济缺乏核心增长极, 缺乏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大企业、大基地, 产业链条不完整, 没有形成具有核心市场竞争力的产业或产业集群。

(二) 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基本公共服务不足。

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方面软硬件建设严重滞后, 城乡居民就业不充分。人均教育、卫生、社保和就业支出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0%。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 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

(三) 生态环境脆弱, 承载能力有限。

片区平均海拔高, 气候恶劣, 旱涝灾害并存, 泥石流、风灾、雨雪冰冻等灾害易发。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严重, 石漠化现象严重。土壤瘠薄, 人均耕地面积为少。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尖锐, 产业结构调整受生态环境制约大。

三、推进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的对策建议

(一) 加大资金投入, 扶持特色主导产业发展。

对长期依靠财政转移支付才能保工资、保运转的各地财政来言, 资金是头等难题。要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性资金投入力度, 并向基础设施领域倾斜, 适当提高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补助标准, 减免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配套资金, 要逐步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比例, 增强县级政府可支配财力, 同时还要充分利用西部开发政策、民族政策、扶贫政策以及省级政府给予的专项政策, 建立财政资金、信贷资金、社会帮扶资金对基础设施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 激励、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基础设施领域, 建立和完善多元投资模式。

加大项目扶贫和产业扶贫力度。项目扶贫就是要加大政府投入, 加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改善偏远山区生产生活条件, 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为群众脱贫致富创造环境。产业扶贫具体就来说, 就是要继续做大做强以中药材、高寒蔬菜、金银花、猕猴桃、烤烟、富硒农产品、龙牙百合等特色产业, 因地制宜, 通过招商引资寻找战略合作伙伴、组建农业合作社或农业发展集团公司, 集中力量打造特色品牌, 使特色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的法宝, 为特色县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加大旅游产业的培育及发展。要将旅游业培育成带动武陵山片区脱贫致富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产业。深入推进张家界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 支持吉首建设武陵山民族文化生态旅游集散城, 形成“一核 (张家界) 、一圈 (武陵源生态文化旅游圈) 、两级 (凤凰、崀山) 、四线 (地质生态游览线、古城古寨观光线、文化民俗观赏线、休闲养生游憩线) ”的总体格局。依托武陵山片区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坚持把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放在首位, 围绕把湖南武陵山片区打造成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区的目标, 集中力量, 优先发展。目前, 吉首矮寨、古丈红石林和烟雨凤凰等大型文化旅游产业项目相继启动;以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为主要内容的81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项目正在抓紧建设。吉首市以产业转型为支撑, 率先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 启动了武陵山民族文化产业园、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园等项目建设;2012年, 全市接待旅游人数达572.89万人次, 创收34.5亿元;“百年路桥奇观, 千年苗寨风情, 万年峡谷风光”的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新格局作用初步显现。

(二)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增加公共产品供给。

交通、水利、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滞后给生产生活带来种种不便, 影响投资环境和民生改善, 是制约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的瓶颈。要想富, 先修路, 这句口号在尤显迫切, 国家要加快实施建设已经列入“十二五”国家高速公路发展规划的安北高速、怀邵衡铁路、沪昆高速等项目, 在武陵山片区逐步建立一个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出境畅通、城乡连贯的综合交通网络, 充分发挥交通的聚集辐射功能, 既可以带动武陵山片区的特色产业发展, 又可以把武陵山片区的特色文化生态旅游项目融入整个大湘西文化生态旅游圈, 积聚人气。要加快水利设施项目建设和水能的合理开发, 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水利建设。推动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和农村通讯全覆盖。

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技能培训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的一项重要工作, 是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的主要途径, 特别是加强对偏远山区、条件恶劣地区的“农二代”、“农三代”进行技能培训, 建立良好的就业服务体系, 可有效转移劳动力就业, 使之成为新一代产业工人, 逐步融入大中城市, 减少农业人口。

(三)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拓展武陵山片区生态承载能力。

国家和省要尽快出台生态补偿机制, 鼓励和扶持封山育林、退耕还林, 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 加大移民力度, 将武陵山片区建设成为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打造全省“绿心”。我省武陵山片区森林覆盖率超过60%, 高寒山区近1/3,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要让老百姓感到搞生态建设、保护环境不仅不吃亏, 而且还有经济补偿, 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守住了我们这片青山绿水, 同时还可以让下游喝到干净的水, 呼吸新鲜的空气, 一举多赢。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 第2篇

以县城和周边中心镇为重点,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以小城镇为依托,加快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建设。第一节 小城镇与村庄建设

小城镇建设。支持一批特色民族文化、旅游度假、商贸流通、加工制造等小城镇加快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建制镇功能,提高人口集聚能力,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适度集中,努力营造和谐平安的人居环境,形成具有浓郁区域特色的小城镇。

中心村规划建设。编制中心村建设规划,科学布局农村村落。鼓励农民向中心村集聚,引导农民建设富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传统风貌的住房。整合各类资金,统筹规划建设中心村公用基础设施。

移民搬迁。按照自愿原则,整合易地扶贫搬迁与生态移民、以工代赈易地搬迁、国土地质灾害搬迁等项目资源,对居住在生存环境恶劣、基础设施极差地区的贫困人口和村落实施移民搬迁。对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的贫困人口和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重点旅游景区核心区内的人口实行整体搬迁移民,适当提高中央补助标准。通过对口培训、定向定点招工等形式引导向中小城镇、工业园区移民。把发展特色产业与移民搬迁相结合,切实解决好搬迁户的后续发展问题。

贫困村整村推进。以规划为平台,由县统筹整合资源,实施**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力争对每个贫困村的平均投入达到300万元以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发展特色增收产业。

第二节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乡村道路建设。加快通乡、通村公路建设,所有乡镇到县城公路基本达到三级标准,100%行政村通达,95%以上的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安保工程。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生产用电。加强水库渠系配套建设,扶持修建一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实施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水渠、小泵站“五小水利”工程。加强农村生产用电保障。土地整治与农田改造。推进土地整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实施“沃土工程”,提高耕地质量。

小流域治理和水土保持。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山洪地质灾害防治以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小流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合理规划安排小流域内的农林牧业生产用地,加强统一管理,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第三节 改善人居环境

实施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改善“六到农家”工程。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吸引社会资金和农民投资开展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和管理,明确产权,开展有偿服务,提高农村饮用水水质和利用率。加快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全面解决无电行政村用电问题,实现户户通电。将村组道路建设纳入“村村通工程”规划,推进乡村公路向村民小组和居民点延伸,大力建设石板路、水泥路等人行便道和田间耕作便道。完善村组道路管养机制。推广应用沼气、节能灶、固体成型燃料、秸秆气化等生态能源建设项目,适当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促进清洁能源广泛使用。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规模,完成**万户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全面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四改工程”,加强农村污水、垃圾处理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控制和降低农药、化肥、农膜等面源污染。绿化美化农村“四旁”(村旁、宅旁、路旁、水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专栏13 农村危房改造

重点产业园区 改造规模。湖北**户,湖南**户,重庆**户,贵州**户。

改造标准。3口人40平方米,5口人50平方米,7口人60平方米。补助政策。每户1.5-2.5万元,享受1-3万元贴息贷款。第七章 就业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把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和培养自我发展能力作为促进就业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着力点,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第一节 就业促进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民为坚合理调整就业结构。将二三产业作为拓展就业的方向,调整片区三次产业结构,逐步增加三产从业人员比重。构建农村、小城镇、城市三级城乡就业平台,将小城镇作为农村就业转移的主阵地。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分类引导、差别培训,推动兼业型农民转变为职业化、专业化农民。

拓宽就业渠道。立足本地开发就业岗位,鼓励片区内企业优先招收贫困劳动力就业。以旅游业为先导,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服务业、公司制农业企业、小型微型企业,创造就业机会;开辟公益性岗位;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以创业带就业;积极拓宽片区外异地就业渠道。

完善就业服务。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者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针对不同就业群体特点开展就业服务。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提供法律援助。构建覆盖城乡的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网络。在用工比较集中的地区设立劳务工作站,提供就业跟踪服务。

促进务工农民融入城市。开展进城务工人员的继续教育、职业培训和心理辅导。缩小进城务工人员与城镇居民在享受子女入学、就医、住房和社保等城市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第二节 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职业技术教育。改扩建一批中等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重点支持旅游、民族文化和现代农业等专业性院校,改善学校设施,完善实训基地建设。鼓励发展民办职业学校。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培养特色产业发展专门人才。鼓励农村贫困家庭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并给予一定的生活费补贴。支持农村贫困家庭新成长劳动力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并给予生活费、交通费等特殊津贴。免除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学费,继续落实国家助学金政策。对贫困户中接受高等职业、中等职业教育和一年以上技能培训的在校学生,在享受国家规定的其他补助政策的基础上,中央财政扶贫资金每人每年再予适当补助。

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支持本地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开展订单、定向培训,加强与发达地区职业院校联合办学。鼓励农村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对取得相关职业技能证书的农村贫困劳动力给予补助。鼓励本地区企业以“工读结合、半工半读”等形式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岗前培训。

乡土人才培养。建立村干部轮训机制和后备村干部管理库。通过项目、资金、培训等方式扶持致富带头人,鼓励创业兴业。开展“致富能人”、“技术能手”等评选活动。鼓励支持优秀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成长为农村致富带头人。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经纪人培训,加强信息服务,建立激励机制。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深入农村,围绕产业发展开展技术推广和技能培训。鼓励科技人员现场示范、指导农业科技的应用,与农户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大力发挥远程信息网等现代化手段在技能培训中的作用。

专栏14 雨露计划

贫困家庭新生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助学工程:引导和鼓励贫困家庭新生劳动力继续接受高、中等职业教育或一年以上的技能培训。贫困家庭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组织贫困家庭青壮年劳动力参加以取得初、中级从业资格证书为方向的就业技能培训。

贫困家庭劳动力扶贫产业发展技能提升工程:培训贫困农民各类实用技能,扶持他们参与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的能力。

贫困村产业发展带头人培训工程: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培养贫困村产业带头人引领当地特色产业发展能力和带领当地贫困人口发展生产、参与市场竞争、共同致富增收能力。

第八章 社会事业发展与公共服务

统筹各类公共服务资源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合理配置,按照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均衡配置、资源共享的原则,集中实施一批民生工程,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第一节 教育

统筹发展各类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提高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基本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巩固、提高“两基攻坚”成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为重点,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因地制宜发展高等教育,支持一个中心城市办一所特色高校。

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改善城镇幼儿园办学条件,支持乡村幼儿园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缩小校际差距。提高普通高中学校的设施设备水平,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中高等职业教育示范学校建设。调整优化中小学布局,加大寄宿制学校和学生宿舍建设力度,保障偏远村落学生寄宿条件,提高伙食补贴。将中心城市高校建设纳入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

健全国家教育资助制度。探索推行“9+3”教育模式,对9年义务教育实施“三免一补”(免学费、杂费、住宿费,补生活费),并逐步扩大到3年职业教育。对贫困家庭学生高中阶段教育实行“三免一补”(免学费、杂费、住宿费,补生活费)。支持市、县寄宿制高中接受贫困偏远地区学生转移就学,支持中心城市大专院校和职业学校定向招收贫困偏远地区学生,并优先推荐就业。增加贫困地区特设教师岗位数量。专栏15 教育发展重点

学前教育。基本实现一个行政村建一所幼儿园。

义务教育。重点改造教学条件薄弱学校,支持行政村办好小学及必要的教学点、乡镇办好初中。

普通高中。改造建设黔江、恩施、张家界、吉首、怀化、铜仁等中心城市高中学校,加快提高县城高中设施水平,扩大面向城乡的招生能力。

职业教育。建设黔江、怀化区域性职业教育中心,形成面向武陵山片区集约化职业教育培训基地。改造和完善各级职业教育学校教学、实训条件。鼓励发展民办职业学校。(恩施职院)

高等教育。加大重庆旅游职业学院(黔江)、湖北民族学院(恩施)、吉首大学、怀化学院等高等院校建设力度,支持张家界创办旅游大学。第二节 医疗卫生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善市(地、州)县疾病预防控制、地方病防治、职业病防治等机构基础设施条件,支持市(地、州)县卫生监督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和市(地、州)健康教育基地建设。建设黔江、恩施、张家界、吉首、怀化、铜仁等中心城市医疗救援基地,建设县级急救中心,完善农村急救体系。积极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高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有效控制重大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和人畜共患疾病。

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地市级医疗中心及临床重点专科,支持有条件的医院创办“三甲”医院。支持县级医院建设,加快推进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实现合格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全覆盖。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医疗保障体系和救助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参保率、筹资和保障能力。资助城乡低保户、农村贫困户和其他经济困难家庭人员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其难以负担的基本医疗自付费用给予补助。提高重大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补助标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改善计划生育服务水平。推进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建设,提高基层计划生育设施、设备水平,推进优生优育。完善计划生育家庭优先优惠政策体系,提高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少生快富”工程奖励金和特别扶助金的标准。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支持和鼓励市(地、州)县级医院通过结对子、对口帮扶等形式,帮助基层卫生院(室)提高卫生服务能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电子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远程医疗等信息系统。第三节 科技文化体育

完善新型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科研基地,加大科技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选派科技扶贫团、科技副县(市)长和科技副乡(镇)长、科技特派员到重点县工作。加快科技扶贫示范村、示范户建设。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文物、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保护,建设特色文化博物馆。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社会开放。举办民俗风情浓郁的文化活动。专栏16 文化设施建设重点

农村文化设施。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和无线发射台站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广播电视入户率,全面实现20户以下已通电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力争基本实现“户户通”。完善农村书屋。城镇文化设施。改扩建中心城市及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推进达到国家建设标准。新建、改建电影院,实现中心城市及有条件的县城和乡镇数字电影覆盖。

特色文化博物馆。改造提升黔江民族博物馆,建设张家界旅游博物馆。重点发展民族特色体育。加强城乡体育健身场地和设施建设,鼓励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体育健身项目,举办区域性全民体育活动,选拔体育人才。创办体育节,增加群众性体育活动。

第四节 社会保障

继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健全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继续完善救助、失业、工伤和生育等社会保险制度。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扩大新农合参保人数。逐步提高新农合报销比例、新农保保险金额。开展医疗和养老保险城乡统筹试点,推进医疗保险与新农合、养老保险与新农保之间的衔接。实现社保对象动态精确管理,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实现应保尽保。第五节 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

建立公共服务一体化协调机制,打破行政区界限,统筹教育、卫生、就业等公共服务领域的规划建设,实施义务教育经费跨地区划拨、异地就医结算、统一劳动力市场信息发布等制度,实现基础养老金统筹和社会保障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方便群众跨行政区就近就学、就医和就业,实现资源共享。加强区域救灾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重大传染性疾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机制和相互支援机制。第九章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以重点生态区为依托,以重点生态工程为抓手,建设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第一节 重点生态区

生态安全保护区。以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借母溪、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天门山、天泉山、云山、黔江等国家森林公园为核心,设立生态安全保护区,实行严格的保护政策,重点加强天然林保护,推进公益生态林建设,严格控制采矿、采伐等破坏生态安全的活动。地貌多样性保护区。以张家界砂岩峰林、凤凰、古丈红石林、崀山、武隆岩溶、黔江小南海等国家地质公园为核心,设立地貌多样性保护区,建立严格的保护机制,防止各类经济活动对自然遗存地的影响和破坏。

动植物物种保护区。以珍稀动植物物种为重点,设立动植物物种保护区,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研究投入,加强对水杉、红豆杉、珙桐、长苞铁杉、白稠、银杏树、大鲵、金钱豹、水鹿等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就地保护,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

水源涵养保护区。以中小河流域及山地、丘陵为重点,加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力度,减少水土流失面积。加大污染治理力度,防止长江中上游水域污染。第二节 生态建设

加强生态林保护与建设。抓好退耕还林后续工程、流域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推进植树造林和天然林管护,严格控制森林采伐。实施“绿色行动”拓展工程,推进交通沿线、旅游景区、城镇周边和河流两岸的绿化带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乌江、清江、沅江、澧水等重点流域长防林、天然林、生态公益林保护与建设。

推进石漠化治理。加强铜仁、张家界等石漠化区域生态环境监控,实施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恢复和增加林草植被,有效遏制石漠化面积扩大,逐步恢复石漠化地区生态功能。加强生态文明示范工程建设。积极推动贵州印江、松桃、江口县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重庆酉阳自治县水源地保护区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建设工作,支持湖南慈利县生态公益林保护试点县建设。推进黔江、酉阳、秀山、彭水、武隆、石柱等地低碳区(县)试点示范建设。开展碳汇交易与扶贫开发相结合试点。第三节 环境保护 加强城乡环境保护。完善中心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系统,加快推进县城和重点城镇的污水处理、污水管网、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扩能改造升级。县级以上医院集中建设医疗垃圾集中处理设施,乡镇卫生院配置医疗垃圾储存运输装置。启动农村清洁工程。

加强水环境保护。实行严格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重点实施乌江、清江、沅江、澧水流域以及酉水、潕水、沱江等流域水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建立水环境监测机制。建立健全水污染防治责任追究制度,增强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

加强工业污染治理。加大重点污染行业治理整顿力度,关闭限期排污不达标企业。强化环境监管,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积极推进企业间排污权有偿使用和市场交易试点。继续实施尾矿库除险加固工程。加强矿山生态恢复治理。第四节 防灾减灾与应对气候变化

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各类灾害监测网站,划定灾害重点防范区,增强灾害预警评估和风险防范管理能力。加强防灾减灾骨干工程建设,提高重特大灾害的工程防御能力。加强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建设。提升社会各界的防灾减灾意识,加强群测群防与专业防治相结合的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建设。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综合运用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效、增加森林碳汇等多种手段,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强度,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重大项目规划设计和建设要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能力建设,提高农业、林业、水资源等重点领域适应气候变化水平。第十章 改革创新

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深化改革、机制创新作为片区加快发展和扶贫攻坚的强大动力,努力构建有利于协作发展和扶贫攻坚的体制机制。第一节 深化体制改革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减少行政审批事项,规范行政审批程序,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咨询、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的决策程序。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绩效管理制度。推行行政问责制。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构建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全面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公开透明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行业和领域的准入标准、优惠扶持政策。健全有利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完善地方预算和税收制度。鼓励金融创新。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加大国有资产盘活力度。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动户籍制度改革。改革完善城镇化相关制度措施,打造农业人口随就业和居住地变化自然进城的制度通道。有序引导具备条件的农民工自愿转户进城,落实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社保等配套政策,确保转户居民真享受城镇居民的同等待遇。探索统筹城乡户籍管理制度的具体办法,逐步取消城乡户籍差别,实行统一身份管理。深化土地利用制度改革。在宅基地、承包地和林地确权颁证的基础上,开展土地、林地流转,探索股份合作经营,帮助农民通过土地租金收益和股份分红增加收入。开展宅基地、承包地和林地“三权”抵押融资试点,完善配套政策。健全农村土地处置制度,落实农民对土地的用益物权,保障进城农民按自愿原则处置其农村财产并得到合理补偿。开展土地实物交易和指标交易试点,探索通过市场机制保障自愿退地农民得到公平合理补偿的具体途径。加强土地整理工作,创新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模式。第二节 扶贫机制创新

探索扶贫攻坚与跨省合作的协同机制。打破行政分割,突出跨省合作;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加快片区扶贫开发进程。探索扶贫攻坚与生态建设的共赢机制。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探索生态环境服务转化为市场价值的有效途径。着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和生态农业,推动低碳扶贫,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探索合力攻坚大扶贫工作机制。以规划为平台,各尽其责、整合资源,集中投入,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分工、各方参与、合力攻坚”工作机制。

探索扶贫投入增长机制。建立财政资金、信贷资金、社会帮扶资金对片区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调动中央部门、地方政府和农户的投入积极性。结合土地利用制度创新、林权制度改革和旅游业发展,探索通过市场机制和财政税收政策将片区资源环境优势转变为扶贫投入稳定来源的具体办法。

探索扶贫攻坚瞄准机制。加强贫困识别工作,突出重点,差别对待,创新扶贫到户机制。建立健全产业扶贫项目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的利益联接机制。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要优先惠及扶贫对象。确保最困难的地区和人群得到有效扶持。第三节 协作机制创新

完善区域内合作机制。建立经济协作机制,统一制定规划,统筹建立政务、商务和公共服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统筹人力资源开发和社会管理。设立专门协调委员会,负责旅游等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交通运输等领域协作的协调工作。构建对外合作机制。推动与省会城市及有关经济区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和人才文化交流,依托跨区域交通网络,形成“东承长沙、西融成渝、南连贵昆、北接武汉”的区域合作格局。深化与周边城市的互动合作,通过基础设施对接、产业优势互补、旅游景点互连、生态环境共建,逐步实现与周边城市的错位发展、协调发展。第十一章 政策支持

围绕规划目标和任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除湖南省鹤城区、洪江市、吉首市、武陵源区、永定区、冷水江市和贵州省余庆县等7个县(市、区)外,片区内其余64个县(市、区)享受国家连片特困地区特定的扶贫开发政策。对深度贫困地区实行差别化重点扶持。第一节 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 财政政策。加大中央财政均衡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转移支付系数,增加转移支付额度。逐步缩小地方标准财政收支缺口。中央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向片区内重点区域倾斜。中央财政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贷款的贴息扶持。省级财政要提高转移支付水平,延长省级财政性资金扶持政策执行期限。中央财政扶贫资金新增部分向武陵山片区倾斜,四省市财政扶贫资金也要向片区倾斜。提高扶贫项目的财政补助标准。行业部门要把规划区相关投入纳入部门预算。

税收政策。对片区内的鼓励类产业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企业从事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经营所得,以及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所得,可依法享受企业所得税“三免三减半”政策。对片区内鼓励类产业、外商投资鼓励类产业及优势产业项目在投资总额内进口的自用设备,以及按照合同随设备进口的技术及配件、备件,在政策规定范围内免征关税。企业用于扶贫事业的捐赠,可按规定在所得税税前扣除。从规划区内土地出让金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不要

金融政策。鼓励大型金融机构在片区中心城市设立分支机构,搭建跨省融资平台。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优化金融网点布局,培育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大力发展扶贫小额信贷。制定并实施新设农村金融机构相关费用补贴办法,尽快实现金融服务覆盖所有乡镇。县域法人金融机构新增存款70%以上用于当地贷款,落实涉农贷款税收优惠、定向费用补贴、增量奖励等政策。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鼓励地方政府出资引导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以及通过资本金注入和落实税费减免政策等方式,支持金融性担保机构从事中小企业担保业务。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给予小额担保贷款和贷款贴息等支持。完善国家扶贫贴息贷款政策,加大财政扶贫贴息资金投入。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探索非上市公司股份转让的有效途径,规范发展产权交易市场。鼓励保险机构设立基层服务网点,创新险种和服务机制,发展特色农业保险和小额扶贫保险,中央财政给予补贴。第二节 投资、产业政策

投资政策。增加中央财政投资投入,向农业产业、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等领域倾斜。国家有关部门专项建设资金投入向片区倾斜,提高对公路、铁路、民航、水利等建设项目投资补助标准和资本金注入比例,提高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补助标准。加大现有投资中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专项对片区特色优势产业的支持力度。对公益性和以公益性为主的国家投资项目,取消市(地)及其以下各级配套资金。鼓励社会投资,对区外企业投资特色优势产业项目,在项目审批、核准等方面优先考虑,并给予税收、土地方面的优惠。产业政策。实施差别化产业扶持政策,重点支持旅游业、特色农业、民族文化产业和生态环保型产业发展,在立项上予以优先考虑,在用地、信贷、税收等方面优先给予政策倾斜。加大特色产品生产基地和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发行企业债券,设立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投资基金。第三节 土地政策

进一步完善建设用地审批制度,保障区域发展重点工程建设用地。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向片区倾斜。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要优先满足异地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建房需求。合理安排小城镇和产业聚集区建设用地。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规范农村集体土地流转试点,深化林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第四节 生态补偿政策 继续实施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天然林保护、防护林体系建设和石漠化、荒漠化治理等重点生态修复工程。把武陵山片区作为国家生态补偿试点地区,加大中央财政对生态林的生态补偿力度,提高补偿标准。开展与生态效益挂钩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试点。比照农业大县补贴办法,对森林覆盖率超过60%的县,在享受国家均衡性转移支付的同时,给予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比照生态公益林补偿办法,对贫困村具有水土保持和碳汇生态效益的经济林进行生态补偿。鼓励长江下游地区省市积极支持武陵山片区建立健全流域性生态补偿机制。探索通过市场机制引导企业进行生态补偿的具体途径。第五节 帮扶政策

加大中央部委单位、国有企业、军队系统对武陵山片区的定点扶贫,实行集团式帮扶,制定帮扶规划,明确帮扶任务,落实帮扶资金和措施。鼓励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参与定点扶贫工作。加大光彩事业扶持力度。四省市要建立对片区的定点帮扶机制,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对片区的定点扶贫要帮扶到乡,工作到村。建立人才交流机制,国家部委单位和省级有关部门与片区进行双向人才交流,定期挂职锻炼,开展相关培训。

山东省和青岛、大连两市在资金、产业发展、干部交流、人员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就业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口帮扶重庆和贵州的工作力度,积极参与片区扶贫攻坚。鼓励东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与湖北、湖南两省武陵山片区地市州建立扶贫协作关系(明确一个东部城市对口帮扶一个县)。四省市要组织本地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与片区开展结对帮扶。

鼓励各类企业和社会组织积极支持片区发展。深化开展“村企共建扶贫工程”。积极倡导扶贫志愿者行动,构建武陵山片区扶贫志愿者服务网络。鼓励各类教育科研机构在人才培养、产业开发、技术研发、文化发展等方面与片区进行深度合作。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第六节 扶持重点群体

积极帮助少数民族脱贫致富。对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使用的贷款实行利率优惠政策。加大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扶持力度。对民族手工业、民族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优先开展培训,落实补贴政策。

率先实施学龄前儿童营养与健康干预项目,加快推进中小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采取技能培训、税费减免、贷款贴息、跟踪指导等措施,支持和帮助妇女创业。继续开展“双学双比”活动。

将残疾人全部纳入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予以重点保障和特殊扶助。开展一户多残、老残一体等困难残疾人生活补助试点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试点。针对残疾学生的特殊需要,在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补助水平。加强残疾人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康复等设施建设。移民、扶贫和农村危房改造等项目优先安排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加大残疾人康复扶贫力度和就业工程实施力度。第七节 重大政策和项目贫困影响评估

率先在武陵山片区启动重大政策和项目贫困影响的评估工作。重大政策和项目实施前,要将其对贫困群体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专门评估。实施过程中,要对贫困影响进行跟踪监测。贫困影响评估由国家或省级扶贫开发工作机构组织开展。鼓励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积极参与贫困影响评估。

第十二章 组织实施

明确职责,理顺关系,推进协作,加强规划管理和监测评估,建立健全实施保障机制。第一节 组织协调

明确各级政府职责。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负责本规划实施的指导、协调和监督。四省市人民政府对本省片区内规划编制与实施负总责。片区内各地县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确保完成规划任务。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为本片区工作联系单位。

建立跨省协调机制。四省市人民政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指导协调下,定期研究解决相关问题,协调推进规划编制和组织实施。四省市片区内各级政府也要建立相应协调机制,开展多层次多方位合作交流。

落实行业部门分工。中央各部委,特别是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能分工和具体任务,合力推进规划实施。四省市各级行业部门要在上级部门指导下,积极落实政策,抓好项目实施。各级各部门要加强沟通,相互支持,协调推进。

加强基层组织保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积极推进村务公开。鼓励机关优秀年轻干部、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到贫困村工作。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规划目标责任制,对地方政府和有关行业部门开展绩效考核。省级组织、扶贫开发和人事等有关部门要密切合作,将规划实施工作纳入规划区市、县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目标考核体系。第二节 规划管理

四省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和片区各县级人民政府及各有关部门要依据本规划编制省、县实施规划和部门规划。实施规划自下而上以五年为期编制,与同级“十二五”、“十三五”规划相衔接。各部门的规划要与行业总体规划相衔接。县级实施规划由省级人民政府审批。省级实施规划由省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报省人民政府审批后,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备案。省级实施规划中有关重大基础设施和跨省建设项目按有关程序审批。各省市实施规划中的项目方案在中期调整时一并纳入本规划。第三节 监测评估

建立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信息系统,开展规划实施监测。监测结果用作规划中期调整和绩效考核的依据。

在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组织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提出规划调整意见。在规划实施期满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终期评估工作。

附表 武陵山片区行政区域范围

省(市)地(市、州)县(市、区)

湖北省(11个)宜昌市秭归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利川市、建始县、巴东县、宜恩县、咸丰县、来凤县、鹤峰县 湖南省(37个)邵阳市新邵县、邵阳县、隆回县、洞口县、绥宁县、新宁县、城步苗族自治县、武冈市 常德市石门县

张家界市慈利县、桑植县、武陵源区、永定区 益阳市安化县

怀化市中方县、沅陵县、辰溪县、溆浦县、会同县、麻阳苗族自治县、新晃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通道侗族自治县、鹤城区、洪江市 娄底市新化县、涟源市、冷水江市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凤凰县、保靖县、古丈县、永顺县、龙山县、花垣县、吉首市 重庆市(7个)

丰都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黔江区、武隆县

贵州省(16个)遵义市正安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凤冈县、湄潭县、余庆县

武陵山扶贫论文 第3篇

一、长阳县基本情况及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长阳县地处鄂西南山区,位于清江中下游,全县总人口41万,国土面积3430平方公里。受山地带状地貌条件影响,县域内气温、日照具有垂直差异,呈立体气候特征,十分有利于多种经济、林特作物生长。

长阳自然资源密集,全县已探明矿产品30多种,占全省发现矿种的57%;有水域面积10825公顷,占国土面积的3.2%。区位优势明显,宜昌、荆州、武汉等大中城市与之对接,特色产品拥有庞大的市场需求,为发展特色产业提供了市场条件;由区位所决定的气候特色优势明显,使长阳成为反季节蔬菜的供应基地和中药材种植基地;旅游品牌打造成效显著,清江画廊核心品牌享誉国内外;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民意文化艺术之乡”和省级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区。

近年来,长阳县域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新成绩,但由于地处偏远地区、经济文化落后、财政资金较少、招商引资很难等多种原因,长阳县经济社会发展仍然滞后,甚至出现差距扩大趋势。

一是发展速度慢,经济总量小。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逐年下降,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由2009年的15%下降到2012年的13%;2013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低于宜昌市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经济增长速度慢于全省平均水平,长阳县“十一五”时期的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为12.8%,比全省年均增长速度低1.2个百分点。人均GDP远低于宜昌市平均水平, 2013年长阳人均生产总值仅占宜昌市的二十八分之一。

二是经济转型速度慢,经济结构不够合理。从历年三个产业在湖北省占比来看,长阳县产业结构中的第一产业比重过高,2012年长阳三个产业构成分别占33.5%、29.3%、37.2%,同年全省的三个产业构成为12.8%、50.3%、36.9%。三个产业在全省占比结构表明,武陵山区长阳经济转型慢于全省经济转型速度。

三是投资能力不足,消费品市场拓展不够。固定资产投资续航能力有待加强。2013年,长阳县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为59.85亿元,增速26%,比宜昌市平均增速低4个百分点。消费品市场有待拓展,2013年长阳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52亿元,占宜昌市的3%。

四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慢,城镇居民收入低。2013年,长阳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466元,比宜昌市人均水平低3655元。

二、长阳县社会经济发展和扶贫攻坚的路径选择

(一)兴建百亿元健康绿色食品加工园区,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一是统筹规划,着力打造健康绿色食品集群。以开发区为依托着力招商引进。2005年成立湖北长阳经济开发区以后,食品加工产业园先后招商引进了湖北一致魔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湖北任森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长阳清江鹏博开发有限公司等16家食品加工企业。目前,开发区规划总面积3.08平方公里,在省域副中心城市宜昌市半小时经济圈内,距宜昌市区、三峡机场、红花套长江码头、枝城火车站约30公里,318国道、沪渝G50高速公路穿区而过,是西进四川、重庆、恩施的必经之地,交通运输条件十分优越,统筹规划后,园区可为长阳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二是推进升级,着力打造地方品牌。围绕构建百亿健康食品产业集群的目标,加强基地建设,为园区大发展提供必备条件。要在目前长阳建有蔬菜、魔芋、木本油料、栀果、椪柑、生猪、山羊、水产养殖、土豆、红苕、茶叶等专业合作社400家的基础上,采取实施农民“金饭碗”工程,加快果园、油茶、魔芋、栀果、茶叶等五个1万亩精品基地建设,落实农产品板块基地。同时,在园区内建成全国最先进的魔芋加工企业,力争实现年销售收入30亿元以上。全力打造丰润生物肠衣肝素钠加工生产基地和中大生物栀子黄加工基地。同时,将湖北任森建成国内最大加工能力的土豆加工企业,力争实现年销售收入10亿元;将清江鹏博公司建成全省最大的清江鱼加工基地和出口创汇企业,逐步建立起地方特色品牌。

三是完善设施,发挥园区规模效益。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武陵山片区开发后,长阳县累计投入资金1.5亿元,用于完善配套基础设施,为外来企业投资兴业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近年来,湖北长阳经济开发区引进资金近50亿元,2011年实现工业产值39.97亿元,实现利税1.6亿元,提供了7940个就业岗位,带动了长阳魔芋、油茶、茶叶、柑橘、马铃薯、蚕豆、栀果、木瓜等种植业以及清江得天独厚的水资源水产养殖业和物流运输业、餐饮业等行业的高速发展,对提升长阳县域经济竞争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

四是加快推进,着力推动跨越式发展。2011年编制完成《湖北长阳清江健康食品产业园2011—2015年发展规划》,在园区现有企业生产经营能力的基础上,通过招商引资和扩大生产规模,在5年内,园区主要经营指标年均增长40%以上。尤其要加大各种特色品牌的创建,目前获得国家地理地标保护产品的有资丘木瓜、火烧坪包儿菜、清江鱼、金福红栀、清江椪柑;获得中国名牌农产品的有清江鱼、火烧坪高山蔬菜、魔芋、木本油料、金福红栀、茶叶、木瓜果醋;获得湖北省名牌农产品的有清江椪柑、中武当弥猴桃、刘坪湖清江甜柚、韩国泡菜、豆瓣酱、甜玉米、马铃薯、乐园蕃茄;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有“一致”魔芋、清江鹏博、华饴木本油、栀果色素;获得湖北省著名商标的有刘坪湖(甜柚)、土家嫂(豆瓣酱)、清江山水(天然巢蜜)、茶叶(1个)、果醋(1个)、榔坪窖酒。要以这些特色品牌为主,通过统筹规划、品牌创建、基础设施完善,加快武陵山片区长阳经济发展,提升县域整体经济实力。

武陵山扶贫论文 第4篇

连片特困山区的精准扶贫工作在我国扶贫事业中占据重要地位,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11-2020) 指出, “要把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未来扶贫攻坚的主战场, 明显改善连片特困地区的发展环境和条件”。2011年11月, 中央启动首个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试点-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 全面推进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

武陵山区作为我国首个连片特困地区扶贫示范区, 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王兆峰对武陵山区开展了深入分析, 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模式;刘璐琳等研究了制约武陵山区扶贫开发的因素, 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张永江等通过实证分析指出特色农业是武陵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谭银清等对武陵山区多维贫困进行了测量、分解, 提出改善多维贫困的建议。但专注科技扶贫在武陵山区扶贫工作中重要性的研究暂不多见。

本文以中科院武汉分院驻恩施市龙凤镇龙马村开展的科技扶贫工作为实例, 分析科技扶贫在促进武陵连片特困区域贫困村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中的重要性, 在此基础上提出武陵片区科技扶贫工作的建议。

2 以恩施龙凤镇龙马村为代表的武陵山区贫困村特性分析

恩施市位于湖北西南, 处于跨省交界面积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 其所辖龙凤镇龙马村附近多个村落具有武陵山片区贫困村典型特性。

2.1 人均耕地面积较少, 高产值农业发展较为缓慢

与平原地区相比, 恩施市龙马村处于山峦, 平地较少, 多为坡地, 一些自然条件较差的组处于山涧, 可耕种土地更为稀少, 自然条件较为恶劣。长期以来, 经济作物以茶叶为主, 农业作物以玉米、马铃薯、红薯为主。可种植茶叶区域占村可耕种面积的比例较低, 高产值农业发展较为缓慢, 村民收入微薄较为普遍。

2.2 留村人员老幼比例较高, 日常获取现金收入较为困难

由于通过本地务农获得经济收入不高, 村里青壮年劳动力以前多外出打工, 特别是条件最差的组, 家中只留下老人和小孩的情况比较普遍。老人难以从事重体力劳动, 所掌握生产技能较为单一, 接受培训获取新技能难度较大, 日常通过劳动获取现金收入较为困难。

2.3 适于开展生态农业

恩施森林覆盖率达67%, 龙马村等村落森林覆盖率更高, 生物资源丰富, 具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在耕种土地稀少情况下, 特别适合发展果木种植、中药材种植、特色养殖等生态农业。但由于地处山区, 若生态环境在开发中得不到保护, 容易产生水土流失、泥石流、山洪等自然灾害。在开发过程中务必要坚持生态文明。

3 中科院武汉分院科技扶贫模式

中科院武汉分院立足于龙马村现状, 结合当地自然、人文资源特点, 充分发挥科技优势, 大力开展智力帮扶, 组织中科院武汉病毒所、水生所、武汉植物园专家多次前往龙马村, 开展科技咨询, 做好绿色产业规划。按照“科技扶贫、智力帮扶、精准到户、辐射周边”的工作思路, 推行“地方企业+村级合作社+中科院技术支撑”的扶贫模式, 引入优质科技资源, 帮扶驻点村培育一批绿色生态产业。

3.1 引入优质科技资源, 建立生态渔业养殖示范基地

武汉分院在组织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专家现场勘测、征求国内数位生态渔业养殖专家意见基础上, 出具《佐家坝村水库生态渔业规划》报告, 为地方政府决策建立生态渔业养殖基地提供参考。采取中科院武汉分院免费提供鱼苗与支撑技术、当地村委会负责具体管理的方式, 帮扶地方在龙马村、佐家坝村建立6.67hm2的生态渔业养殖示范基地, 所获收入为龙马村、佐家坝村集体所有。为提高水库收益, 武汉分院提供了中科院水生所桂建芳院士团队历时10年自主研发的农业部认证的水产新品种异育银鲫“中科3号”等鱼苗, 该鱼具有生长速度快、遗传性状稳定、抗逆性强等优点, 在全国各个省份均已推广养殖, 累计产生经济效益数百亿元;同时, 邀请领域内顶尖专家提供技术指导与培训, 在饮用水源保护地示范推广绿色、健康、优质、高效的无公害水库生态渔业养殖模式;并引入高密度混养模式技术, 帮扶当地在水库建立休闲渔业精品园。预计一年后可收入20万元, 彻底解决佐家坝村民集体经济零收入的问题。

3.2 引入种苗培育技术, 合作建立花卉苗木基地

为改变龙马村基础条件最差的纸厂河组多年种植低价值经济作物现状, 提高老百姓土地利用价值, 为老百姓创造可持续获取收入途径, 武汉分院扶持驻点村当地两家合作社联合建立“花卉苗木基地”, 成立地区苗木繁育技术平台。基地引入中科院武汉植物园优质种苗及培育技术资源, 着力解决制约合作社苗木产业发展壮大的关键技术难题, 帮扶合作社掌握核心技术, 培养一支熟悉当地种植条件的专业化技术队伍, 支持建设立足当地、辐射鄂西南区域的苗木产业龙头企业。农民以将土地出租给合作社、参与合作社劳务两种方式获取收入, 同时参加培训学习生产技能。截至目前, 基地已培育各类草本花卉20个品种、近50万株, 带动附近村落约60户贫困家庭参与劳动获取收入。特别是不少老年群体以出租土地同时在家附近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获取现金收入, 极大改善了留守老年群体的经济状况, 提高其生活水平。

3.3 提供全程技术服务, 培育柚子种植产业

龙马村及附近村落农民有长期种植柚子的习惯, 种植面积约33.33hm2, 但柚子产量不高、质量偏低, 难以产生较大经济效益。武汉分院发挥科技系统资源优势, 邀请湖北省内常年从事柚子种植技术研究及推广的专家到村勘测柚子种植情况, 现场提供技术指导。并与相关专家联合编辑了《柚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向附近几个村100户种植户发放, 并结合互联网技术以龙马村为中心, 建立附近3个村落的柚子种植户技术交流群。以“互联网+技术指导”的方式, 专家按种植节点提供远程技术指导, 解决种植户在实际过程中的问题。以智力帮扶形式, 帮助当地壮大柚子产业。

4 武陵山区贫困村落科技扶贫政策建议

经过多年努力, 武陵山区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剩下仍需进一步加强工作的地方, 往往是靠正常经济增长无法带动, 常规的扶贫手段难以奏效的区域。中科院武汉分院在龙马村的科技扶贫工作为通过科技带动这些区域发展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建议。

4.1 重视科技咨询, 做好发展规划

由于地方干部长期工作于本地, 特别是基层村干部、村民缺少接触科技咨询的机会, 致使在地方工作中存在着不少“试错型”的扶贫规划与决策。在试错的过程中, 耽误了发展的时机, 易造成群众对干部决策的不信任, 产生一系列民生、社会问题。建议地方政府重视科技咨询的力量, 引入专业规划力量, 形成科学规划决策体系, 帮助贫困村科学分析, 做好发展规划。

4.2 引入科技资源, 做好协调发展

由于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推进, 社会对高品质的生态农业产品需求越发旺盛。伴随我国科技实力的不断增强, 高校科研院所和社会企业有着许多经济效益较好同时产生较好生态环境效益的农、渔、林业科技资源。地方政府应主动作为, 结合区域特性, 主动与国家知名研究机构和企业开展合作, 将优质科技产品带入贫困村落, 以补助、奖励等方式进行示范与推广, 鼓励民众以成立合作社、企业等方式不断扩大带动作用, 培育村级主导产业。条件较好的村可一并发展生态农业观光、餐饮等服务产业, 促进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

4.3 做好科技培训, 塑造人文环境

在发展产业的同时, 应着力做好科技培训。可以通过引入专家到实地培训、送村民进入合作机构集中学习、远程互联网学习等方式培养本地技术人才, 使其掌握核心生产技能, 并通过其示范作用, 带动更多人参与到生产技能、生产知识的学习之中, 帮助贫困村民接触并掌握新的科技知识, 逐步淘汰其原始、落后生产方式。更重要的是在贫困村中塑造积极向上、求新发展的人文文化, 对于整个村落主动作为发展产业、自力更生脱贫致富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摘要:以中科院武汉分院在恩施市龙凤镇龙马村扶贫工作为例证, 描述了科技扶贫在武陵山连片特困区域贫困村扶贫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为武陵山连片特困区域以科技扶贫为抓手提供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科技,精准扶贫,武陵山区,生态,经济

参考文献

[1]王兆峰.武陵山区的优势、劣势及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3) .

[2]刘璐琳.武陵山区扶贫开发的制约因素与政策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 2012 (6) .

[3]张永江, 田代华.特色农业:武陵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基于恩施州的实证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4) .

武陵山扶贫论文 第5篇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区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决策部署,切实推进我区2018年稳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工作,现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计划。

一、培训目标

深入推进全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扶贫工作业务培训和农业实用技能培训,让各级干部准确了解、全面掌握各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努力提高扶贫干部队伍和贫困人口素质,切实增强扶贫队伍战斗力和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培训对象(370人次)

1.4个乡(街道)相关负责人、区直单位负责人(50人次)2.区脱贫攻坚指挥部、扶贫办、驻村办全体工作人员(20人次)3.22个有贫困人口的村居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队员及村支两委负责人等(300人次)

三、培训内容

1.中央、省、市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主要决策部署、政策要求等 2.驻村帮扶和结对帮扶工作 3.贫困监测系统数据管理

4.社会扶贫网app版本V2.2.2使用说明

四、时间安排:

4月份

张家界市武陵源区扶贫开发办公室

2018年4月17日

费用明细

附件:

2017年扶贫业务知识培训费用支出明细

一、场地租赁费:0.5万元

二、会场布置:0.2万元

三、会议资料:0.6万元

四、会议开餐费:1.95万元

五、住宿费:1.75万元

涪陵区武陵山乡旅游扶贫浅析 第6篇

一、武陵山乡开展旅游扶贫的意义

1.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武陵山横跨湖南、湖北、贵州、以及重庆四个省份, 涪陵区武陵山乡位于武陵山脉的西北端, 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海拔在800 米到1980 米之间, 森林覆盖率高达95%以上。动植物中超过2000 多种, 其中包括国家保护植物南方红豆杉、三尖杉等珍稀植物。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含有10 万个以上。是避暑纳凉的绝佳胜地。但由于涪陵武陵乡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等方面的原因, 使得旅游景区开发不完善, 其知名度不高, 游客量较少, 旅游经济效益并不好。从众多实践案例中也表明, 依托当地的旅游资源是实现旅游扶贫的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可持续的开发, 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最终利用旅游业的发展达到脱贫致富。

2.帮助武陵山乡自身得以发展

武陵山乡作为重庆贫困乡之一, 依靠原始的第一产业很难使得自身得以发展, 而旅游业作为一种新型的扶贫方式, 它具有文化和经济的综合性, 这种扶贫方式具有收益性广、收益期长的特点。这样的特征使得武陵山乡的受益人群广, 受益期限也长, 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行业。武陵山乡利用旅游扶贫来实现自身的发展不失为一项重要的举措。

3.缩少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

中国贫富差距大的一部分原因在于城乡差距大。在旅游开发前, 武陵山乡主要依靠种植烤烟、蔬菜和养殖等第一产业作为主要的经济来源;而城镇则是利用第二和第三种产业综合发展, 在这样的强烈反差下, 城乡之间的差距也就越来越大。旅游扶贫则是能够带动第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的综合体, 乡村开展旅游业, 则会带动城镇居民去乡村旅游, 促使其消费, 使得城乡之间的资金流, 信息流、以及文化得以交换, 城乡经济文化得以互补, 城乡差距减小, 对武陵山乡的经济文化和谐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二、涪陵武陵山乡旅游扶贫现状

1.景区现状

武陵山乡利用其自然和人文资源一共打造了武陵山森林公园、武陵山大裂谷、大木花谷、角邦寨、金山寺五个旅游景点。目前武陵山大裂谷、武陵山森林公园和大木花谷已经得以开发, 角邦寨和金山寺正在积极的筹建中。五个景区有自己各自的特点和吸引游客的地方, 这五个景区满足了旅游者的差异性需求。2015 年, 武陵山乡从景区提档升级, 旅游配套设施、乡村旅游发展、品牌创建、宣传推广等几个方面来开展工作, 新增建设投资8.696 亿元, 接待游客量108.98 万人次, 同比增长85.6%。大裂谷、国家森林公园和大木花谷成功地创建了4A级旅游景区, 市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通过考核验收, 景区道路成为国内高山岩石花园环道旅游亮点, 为推动产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经济收入现状

武陵山乡根据国家旅游扶贫的政策有效地整合建设、交通、农业、水利、小微企业的发展等25 个项目资金用于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2015 年武陵山乡的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3577 亿元, 同比增长46.2%。2014 年, 武陵山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702 元, 同比增长13.2%。由此可见旅游扶贫为武陵山乡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3.居民生活现状

目前, 武陵山乡完成了对旅游主道沿线70 余户农房的风貌改造, 为其争取微企投入资金对30 余户农家乐进行升级提档, 以满足不同层次旅游者的需求;完成了武陵山村等5 个村22 公里乡村公路的扩建, 方便了当地居民的出入;同时, 武陵山乡也对当地的居民进行培训, 在旅游景区从事管理、导游、保洁、接待等工作, 充分利用人力资源, 解决了一部分的就业问题。

2014 年武陵山乡的旅游扶贫开发征地拆迁安置房分房, 共涉及该乡自2012 年3 月征地拆迁后, 签订统建安置协议的340 户安置户, 涉及武陵山村、百花桥村和石夹沟3 个村, 分配房屋527 套、4 万多平方米。安置房修建在武陵山乡集镇上, 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对于还有一些人的就业问题。武陵山乡负责人表示, 将加强与失业、培训等部门的联系, 使拆迁安置户享受到“一站式”就业服务;组织乡干部到安置点进行就业宣传, 提供咨询等服务, 进一步与用人单位联系, 拓宽就业渠道, 鼓励安置户就近创业、就业, 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旅游扶贫项目开展以来, 随着游客的增多, 加强了当地居民与外界的沟通, 思想观念也得以更新, 了解了“绿色”“健康”“无污染”这些词, 不再实行自给自足的农耕政策, 个别农户开始有意识的培育种植绿色的农作物销售给旅游者以获得经济效益。

三、武陵山乡旅游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1.居民收益

根据受益模式的分析, 武陵山乡的受益模式是属于政府主导型, 与其他模式结合发展。这种模式下存在的问题就在于没有把贫困人口获益看作核心环节, 而是将其与一般旅游开发等同进行发展。旅游扶贫最主要的是解决当地贫穷的现实情况, 但是, 通过旅游扶贫得以脱贫的往往是那些有资金、有技术、有人脉、有头脑的少数人, 而其他的农户反而会因为征收了土地, 景区内物价上涨等原因导致其越发贫困。

2.项目开发缺乏新颖

旅游扶贫是政府主导, 政府官员为求政绩难免心急, 想在在短时间内打造好景区, 就使得景区开发缺乏创意, 没有深刻的研究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使其景区缺乏内涵, 出现与其他景区雷同。只能在建成初期吸引一部分游客, 达不到长期的受益。例如, 武陵山森林公园, 其主要功能是避暑纳凉, 而在其距离不远处就已经有了其具有相同功能且声名远扬的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 在如此相比之下, 武陵山森林公园就没有其自身的优势, 也得不到游客的青睐。再次, 景区开发时是不是应该考虑开发一个与仙女山不一样的呢?除了避暑是不是也可以打造一些其他的娱乐项目, 使得游客更愿意将目标选择放在武陵山上森林公园。

3.缺乏社区参与

社区参与旅游规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 在决策的过程更是不可缺乏。忽视社区参与, 那旅游扶贫对于当地而言只是被动接受, 被动接受外来的文化, 思想以及其他。长久以来, 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会发生变化, 生活质量也会下降。对于一些经济投资建设, 当地居民也只能处于受益弱势的一方, 这就已经改变了旅游扶贫的初衷。按照规定, 在武陵山大裂谷景区内是不能有居民居住的, 而现在由于与景区内居民的沟通不当, 现仍有村民生活在内, 这就使整个景区的风景失调, 也给景区的管理带来许多的不便。

4.未将农产品与旅游商品相结合

武陵山乡海拔高, , 具有良好的气候条件使得这里的农产品纯天然无污染的且更加美味可。据游客表示, 武陵山的玉米比外面的甜、糯, 许多游客在返回的时候都会买大量的玉米带回家。然而在当地只有些许的农户有意识的将农产品作为旅游商品来进行销售, 并没有发展成为产业一体化的销售格局。

四、武陵山乡旅游扶贫建议

1.注意可持续发展

根据科特勒的生命周期理论表明, 旅游景区具有初始期-----成长期----- 成熟期----- 衰退期的这样一个生命周期, 如果对旅游景区不加以可持续的发展, 那么景区将很快到达衰退期这样一个危险的边缘。旅游发展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投资额大、投资期长、回收期也长, 这就要求景区要把目光放的长远, 不能仅仅局限于眼前的收益。武陵山乡旅游扶贫也同样如此, 只有将目光利益放的长远, 才能从根本上确保该地的经济发展, 真正实现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 得以脱贫致富。同时也要注意与当地的生态、社会、经济等相协调发展。

2.获得企业支持

武陵山旅游扶贫是政府主导型, 根据武陵山乡的实际情况, 可以邀请企业对该景区进行投资建设参与, 如在景区内修建酒店, 服务设施等项目。把社会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 用市场经济的职能对武陵山乡进行市场调节, 能既促进该地市场经济的发展, 又能节约政府资金的投入。

3.加强社区参与

贫困人民是旅游扶贫的核心人物, 贫困人民参与旅游扶贫的项目发展是一项必要的过程, 没有居民的参与, 他们对于旅游扶贫只能是被动的接受, 没有作为主人公的自觉, 就会与整个景区相分离, 使得整个景区变成了景区建设者和当地居民两个部分, 无法融合。最终达不到旅游扶贫的真正效果。所以应该加强社区参与旅游景区项目的开发与建设、项目决策等一系列过程。使得他们在此期间得以受益。

4.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引导农民增收致富

结合武陵山乡旅游区的实际发展, 大力引导广大农户开展绿色生态特色产业发展, 加快特色农副产品基地建设。例如, 大力发展高山糯包谷种植基地、马铃薯种育基地、高山反季节蔬菜基地, 扩大高山猕猴桃、武陵山泡核桃种植, 推进高产、优质、高标准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依靠科技进步和武陵山品牌提高特色农产品效益,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5.创立品牌化营销

品牌在当今社会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具, 旅游景区众多, 相似的也不少。各个景区只有形成自身的品牌, 才能形成品牌优势。武陵山乡的品牌优势就在于它隶属于武陵山, 毗邻仙女山, 可以借助武陵山或者仙女山的品牌影响力作为自己的宣传口号来扩大景区的知名度。

6.完善居民的配套设施

要想使得真正的脱贫, 不仅要使物质得以解决, 还得在精神上取得满足, 完善居民的配套设施势在必行, 在安置房内大力度建设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完善中心卫生院建设, 推进完善村 (社区) 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重视建设人口发展服务体系, 推进集镇健身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使得居民的生活幸福感得以上升, 才能真正的达到旅游扶贫目的。

五、结语

由此可鉴, 旅游扶贫必须把自然资源的优势转化为可发展的经济优势, 将旅游发展与扶贫相结合起来, 使其旅游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加强社区的参与, 使他们主动的参与旅游扶贫的建设中, 真正的在旅游扶贫中获得利益。对于旅游产品的开发要深度挖掘其内涵文化, 要让其产品以文化感染人, 以形式吸引人, 以场面震撼人。同时也要注意可持续的发展, 时刻注意景区生命周期的变化波动, 在必要时期对其项目进行调整创新, 使其保持在发展成熟期, 这样旅游扶贫才能得以持久。

摘要:涪陵区武陵山乡自然资源丰富, 位于武陵山脉的西北部。由于受到地理环境, 历史因素等的影响, 这里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旅游扶贫是国家近年发展的重点, 也发布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武陵山乡也借助这些政策大力发展旅游业, 使当地居民逐渐脱贫。由此可见, 旅游扶贫的重要性。本文选取涪陵区武陵山乡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武陵山乡现状的分析, 以及相关群体的利益分析, 对武陵山乡旅游扶贫发展中的问题及建议进行浅谈分析。

关键词:武陵山乡,旅游扶贫

参考文献

[1]重庆旅游局.重庆十三五规划纲要.

[2]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11-2020年) .

武陵山扶贫论文 第7篇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以下简称湘西州) 、张家界市、怀化市位于湖南省西部, 属于全国18个连片贫困地区之一的武陵山区, 所辖24个县市区, 有17个贫困县、15个少数民族县, 分别占全省贫困县和少数民族县的55%和88%;有1533个特困村, 占全省特困村数的44%;现有农业人口754万, 不到全省农业人口的15%, 但未解决温饱的人数却占全省的40%以上, 是该省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这里地质地貌多样, 生物种类繁多, 历史文化积淀深厚, 民族风情独具特色, 发展旅游扶贫在产业、资源、政策、区位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本文从旅游扶贫的作用意义入手, 着重对比湘西州、怀化市、张家界市各自发展旅游业的特色思路和举措以及所取得的经济效益。分析目前三地市州旅游扶贫发展存在的问题, 给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1 旅游扶贫的作用意义

旅游扶贫是近几年国际上反贫困的一种新方式, 影响最为广泛的当是Pro-poor tourism (简称PPT) 模式。其目的就是要在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和贫困的地区通过开发和扶持旅游的发展来带动经济的发展, 从而使该地区脱贫致富, 因而旅游扶贫的首要作用是体现在经济效益上。旅游业的发展与整个区域经济的增长是呈正相关变化的关系。在现实经济运行过程中, 特定产业的变化和发展, 对经济总量和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巨大的, 属于第三产业的旅游业, 因其产业关联度高, 产业带动能力强, 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显而易见。而区域经济增长对减少贫困人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椐有关资料表明, 人均GDP的增长与贫困缓解的进度呈密切的正相关关系, 即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 农村贫困人口可以减少0.8%。

2 湘西州、怀化市、张家界市旅游扶贫的特色思路和举措

2.1 湘西州———突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特色, 打造“神秘湘西”旅游品牌湘西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 地处湘鄂黔渝四省市交界处, 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奇特的山水风光, 给世人以神秘莫测之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湘西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截至2013年年底, 湘西已经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国家级24个、省级62个、国家级传承人22人, 省级传承人44人。

2.2 怀化市———突出“三古”群落和民俗村寨旅游特色, 打造“五溪风情, 古韵怀化”旅游品牌怀化地处湖南省西南部, 位于湘、鄂、渝、黔、桂五省 (市、区) 周边中心地带, 其以大规模的“三古”群落 (古城古镇古村落群) 和民俗村寨为载体, 以沅江山水风光为依托的中国最具魅力的多民族原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旅游形象定位为:五溪风情, 古韵怀化。

2.3 张家界市———突出面向国际的大湘西新型山水旅游城市特色, 打造大湘西区域旅游发展的“极核”和带动大湘西旅游板块快速成长的发动机张家界市地处湖南省西北部, 属武陵山脉腹地, 是国内重点旅游城市。近年来, 其大力进一步完善城市旅游集散功能, 建设游客集散服务系统, 提升张家界的旅游辐射、集散和聚集功能, 形成辐射武陵山经济区带动大湘西旅游发展的区域旅游中心城市。

3 湘西州、怀化市、张家界市旅游扶贫经济效益分析

为定量分析湘西州、怀化市、张家界市发展旅游业所取得的经济效益, 搜集整理了三地市州近五年来旅游经济的发展情况。

表1给出了三地市州2009到2013年以来旅游收入及地区GDP增长情况, 分析可知, 三地市州旅游收入在总体上是逐年增加的, 张家界市旅游收入总量远高于其他两个地区。同时, 三地市州旅游收入占地区GDP的比重总体呈现稳中有升的态势, 其中, 张家界市经济发展对于旅游业依赖程度较大, 旅游收入占地区GDP的比重在50%以上, 而怀化市经济发展对于旅游业依赖程度较小, 旅游收入仅占地区GDP的10%左右。湘西州旅游收入占地区GDP的比重则从2009年的18.8%递增到2013年的34.6%。从三地市州近五年来旅游收入的增长幅度来看, 湘西州的年度旅游收入增长幅度较为平稳, 在20%至35%范围内小幅波动;怀化市的年度旅游收入增长幅度则经历了从2009年78.8%到2012年11.1%的急剧下降, 2013年则又达到48.8%;张家界市的旅游收入增长幅度近两年来呈现出迅速下降的趋势, 2103年旅游收入增长幅度甚至仅达到1.7%。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2009-2013年三地市州统计公报.

根据表1中的有关数据, 进一步采用增长贡献率的方法 (旅游收入增量占GDP增量的比率) 进行计算, 图1给出了三地市州旅游收入增长对GDP的贡献率, 张家界是1998年从湘西自治州分出建市的, 由于一开始就确立了旅游兴市的战略, 张家界的旅游业发展速度大大快于湘西州和怀化市, 2012年之前, 其旅游收入对GDP的贡献率高于湘西州和怀化市, 达到60%以上, 且在逐年增加, 但在2013年却急剧下降至13.4%。而湘西州、怀化市的旅游收入贡献率则分别在2011、2012年之后快速增加, 于2013年分别达到186.1%和44.6%。

4 结论及建议

4.1 张家界市旅游产业起步较早, 规模大, 基础好, 旅游业在地区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 但随着张家界知名度的不断提高, 张家界旅游环境能够承载的游客数量已趋于极限, 旅游收入增长的速度趋于下降, 旅游产业发展受阻必将会影响到张家界市旅游扶贫效能。

4.2 湘西州和怀化市的旅游产业发展相对较晚, 目前正处于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机遇期, 旅游收入及对地区GDP的贡献近年来迅速增长, 但也需注意到湘西州和怀化市各自的旅游收入还远低于张家界市, 在旅游扶贫效能的发挥方面尚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需构建可持续旅游扶贫发展模式。

有鉴于此, 旅游扶贫必须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将旅游发展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起来, 着力打造区域旅游发展的一体化品牌。 (1) 要整合三地市州的旅游资源, 打造“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2) 要加快旅游产业配套设施建设, 打牢旅游扶贫发展基础; (3) 要深度挖掘民族文化内涵, 构建大湘西国家级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4) 要边开发边保护, 走可持续发展旅游扶贫道路。

参考文献

[1]王兆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

[2]杨燕曦.大湘西贫困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J].现代商业, 2012 (12) :108.

上一篇:优化关键技术下一篇:当前农机推广工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