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机推广工作分析

2024-05-07

当前农机推广工作分析(精选10篇)

当前农机推广工作分析 第1篇

1 农机化人才匮乏问题

1.1 农机化人才的匮乏使农机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缺陷

在随着乡镇机构的不断深化改革, 原工作岗位人员不断被裁而新鲜人员又得不到补充, 再加上愿意从事农业的技术人才也越来越少, 所以通常在基层工作的就是学历和技能水平都不高的工作人员。因为这些工作人员基本专业知识不牢固, 并且自身所拥有的综合素质也不高, 所以在进行农机推广工作时很难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再加上乡镇基层的农业站没有足够的资金作为支撑, 其农机推广的设备硬件自然达不到要求, 有些地方甚至连基础的办公设备都没有, 所以造成农机推广工作难以进行。

1.2 农化人才匮乏对策分析

我国农机化队伍整体面临着人员老龄化问题, 这是现在农机推广工作乃至农机化工作所面临的瓶颈问题之一, 面对这一形势农机化部门要做好农机化工作者培训工作, 给大家提供学习的机会, 创造学习的条件和平台, 同时也有利于加强农机化工作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有利于开展农机推广工作。同时也要吸纳新型人才, 新的历史时期农机推广思维需要更新, 工作方式需要转变, 要紧跟时代脚步, 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在关心工作人员的基础上, 在优先保证工作条件的同时, 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经常对他们进行指导, 布置任务, 提出要求, 鼓励他们大胆工作, 多出成绩, 并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对在信息宣传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人员及时晋升职务或落实职称待遇。

2 农机推广工作管理制度问题

2.1 关于农机推广工作的管理制度存在缺陷

部分地方的乡镇基层农机站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行使权统统被地方政府和谐掉, 并且政府部门还接手了乡镇基层农机站在人员安排、工作部署和负责任免的管理工作, 县级的农机主管部门虽然作为基层农机的直属部门, 但却很少过问农机相关工作。在这种管理制度下, 就使县级的农机主管部门在任务部署以及工作执行方面的能力大大退化, 再加上主管部门对基础农机工作人员缺乏基本的监督和激励, 并且不重视完善管理工作制度, 所以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机服务推广工作的有效展开。

2.2 农机推广制度问题对策分析

要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 明确工作职责, 奖罚分明, 落实责任制度, 要加强单位内部管理, 提高工作效率, 建立更加全面、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 单位要开会研讨科学合理的工作制度, 参会人员要抱着认真、负责、严谨的态度, 对原有制度进一步完善, 同时可以建立新的合理制度。科学合理制度的及时建立健全和补充完善, 为农机推广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证, 形成了以制度进行管理的良好机制, 对农机推广工作全面及时完成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 农机推广工作基层环境存在不均衡性

3.1 农机推广基层环境不稳定

农机推广工作的有效展开自然离不开基层的环境和条件的支持, 在一些环境和条件都相对不错的乡镇, 不仅能建立设备设施齐全的农机站, 还能拥有人员配备健全的工作团队;而环境和条件对相对差的乡镇, 就算勉强建立起农机站, 先不说设备设施不健全, 就连配备人员都是身兼数职、频繁调动, 更别提农机推广相应的经费和设备了。

3.2 解决农村推广基层环境不稳定的对策分析

农机推广是一项复杂而又艰苦的工作, 尤其是基层农机推广单位, 要经常深入到田间地头, 工作量大, 工作环境差。有的地方农机推广硬件不足或者农机推广设施过于老旧, 农机推广工作者也是无可奈何。

建议加大县级农机推广服务站建设力度, 投入专项资金配齐耕、种、收、植保等农业生产机具, 完善机库、保养间等相关基础设施;加快农机推广服务人员的知识更新, 提高技术水平, 以利通过强化农机推广示范带动作用, 引导广大农民积极购买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

4 结束语

以上3大方面是当前农机推广工作亟需解决的问题, 希望可以引起农机化部门的关注, 笔者相信在广大农机化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一定可以促进我国农机推广工作再上新台阶, 保证农机化工作健康稳步发展, 。

摘要:随着近些年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农机及其技术推广工作在乡镇基层的不断完善下, 粮食大幅度增产, 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大幅度提高, 也高效率的解决了我国人口与粮食的冲突问题, 更是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但值得注意的是, 现行农机推广服务体系中的问题及矛盾已经影响到整个农机推广工作的展开, 笔者作为一名农机化部门工作者, 从事农机化工作多年, 笔者认为只有发现并总结农机推广的瓶颈所在, 才能在农机推广工作上有所突破, 笔者通过本文, 主要总结了当前我国农机推广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了可行性意见。

对当前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思考 第2篇

市委、市政府把2010年确定为“全面提升年”。开展“全面提升年”活动,是着眼加快推进生态型强市名城建设,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特点作出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之举,是立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作出的又一重大部署。这几年,我县农业机械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农机具呈现出保有量不断增加、种类越来越丰富、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的趋势,先进、适用的农业生产机械被广泛应用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极大地提高了全县农业生产的生产力水平,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增产和增收。但随之也给农机安全生产的监管工作带来了新的考验,如何在发展生产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执行能力和服务水平,改善机械安全技术状态、提高驾驶员操作水平、减少农机安全生产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成为我们农机部门新的思考命题。

一、当前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现状

农机安全监理站作为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的执法机构,其职能一是依照国家和地方农机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对农业机械及其操作使用者进行严格、科学的安全监督管理、纠正违章、杜绝事故,使农机生产安全有序进行,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二是通过监理手段,督促驾驶员对机械进行认真保养、维修与正确使用,提高机械的技术状态,提高驾驶技术水平、操作技能和遵章守纪的自学性,为安全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三是按照法律、法规处理农机事故,正确定性、定责,化解矛盾、协调解决、确保社会稳定;四是农机监理在搞好监督、管理和协调好各项农机作业的同时,帮助农机户解决一些技术疑难问题,宣传好农机化方针政策,以服务促管理、提高农机效率、降低成本、加速农业机械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所以农机安全监理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和农业机械化的健康发展,关系到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近几年以来,我县农机部门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的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采取了有效措施,使农机安全生产形势有了明显的好转。但近期我县拖拉机挂牌率、驾驶人持证率、农机检验率不高,黑车非驾、人货混装、超限超载等现象大量存在,广大农民文化水平和业务技能相对低下,法律法规意识和观念淡薄,只知使用的重要性,不知安全的重要性,这是造成一些农机事故的主要原因,虽然近几年没有出现重特大农机安全生产事故,但提升拖拉机的技术状态和管理水平,防患于未然,对于保障农机安全生产有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农机安全监理存在以下问题

(一)首先农机监理法律法规存在缺失和不足。《道路交通法》只赋予了农机部门对拖拉机实施牌证管理的职责,却没有规定如何管,怎样管的实施细则。没有明确农机部门在道路对拖拉机上行政监督权、路查权、扣车权、处罚权,而道路上相应管理权归公安交警部门。国务院新颁布的《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也只规定“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执法人员在农田、场院等场所进行农业机械安全监督检查”,而由于警力不足等原因,目前对上道路行驶的拖拉机管理,公安交警只对个别严重违章的拖拉机罚款了之,对农用拖拉机、收割机无牌无证行驶行为没有及时纠正,且没有及时将其违法情况通报给农机部门。面临公安无力、农机无权的管理“真空”状态,致使违法载人、无牌行驶、无证驾驶等严重违法行为蔓延之势,得不到有效遏制,助长了无牌脱检行为的发生。监督手段严重缺失,给农机监理工作造成了困境,基层农机监理人员普遍感到无所适从,不进行执法安全检查是不作为,进行检查了又可能是乱执法,农机执法正处在进退两难的十字路口。

其次农机主管部门和公安部门对上道路行驶的拖拉机管理上还缺乏一个有效的合作机制。《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一百一十二条规定:“农业(农业机械)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向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提供拖拉机登记、安全技术检验以及拖拉机驾驶证发放的资料、数据。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拖拉机驾驶人作出暂扣、吊销驾驶证处罚或者记分处理的,应当定期将处罚决定书和记分情况通报有关的农业(农业机械)主管部门。吊销驾驶证的,还应当将驾驶证送交有关的农业(农业机械)主管部门”。但是到目前相关配套文件没有出台,使农机部门和交警部门缺乏相互联系的平台,造成拖拉机管理与道路管理脱节,也导致农机三率(挂牌率、年检率、持证率)持续下降,而且一年弱于一年。违章者不但得到相应的处罚,反面得到了经济实惠(不交任何费用),示范效应导致违章者日渐增多,守法者日渐减少。

(二)部分机手为逃避管理,不愿参加年检、年审、跑夜车、超速超载、自制挂车、超宽超长、疲劳驾驶给农机生产带来隐患。各级农机监理部门收费都有法律依据,并明确收费标准,但农机手只有缴费义务,却没有享受到相应的权利,农机监理部门在处理监理与服务的关系问题上还未能及时跟上农机化工作发展节拍。

(三)宣传不到位,广大农机手对国家关于农业机械管理的法律、法规了解不够,认识不清,为逃避监理收费,不愿接受管理,不考证、怕挂牌,致使“黑车非驾”情况十分普遍。

(四)拖拉机报废机制尚不完善。由于我县仍有多数拖拉机存在使用年限过长、机械性能下降的问题,机具老化、带病运行、超期服役的现象较为普遍。但同时,国家和省内还没有统一的拖拉机强制报废更新制度和相应的鼓励政策,农机手也多注重效益、轻安全,重使用、轻保养,让这些“老龄”拖拉机仍继续运转,潜伏着严重的事故隐患。

三、提升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处理好的五个关系

现阶段,农机安全监管工作又处在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工作中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的矛盾和问题,因此正确处理好农机安全监理过程中的各种关系,是搞好安全监理工作的又一关键性问题。

一要处理好监理与服务的关系。农机安全监理的行政执法是国家法律赋予的管理职能,为民服务是农机安全监理的职业道德,离开了服务去谈执法,就会失去了社会的理解和支持,离开了执法去谈服务就会失去了根本方向,只有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才能提高农机安全监督管理的水平。要积极转变工作作风和思想理念,切实提高机关行政职能,牢固树立科学行政、依法行政的新理念。增强服务意识,为农民机手提供最便利、最有效的服务。

二要处理好拖拉机挂牌检验与安全生产的关系。农机安全生产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农业机械化的健康发展,提高农机化综合技术水平,首先要提高拖拉机的技术状态和管理水平。目前,由于种种原因,我县拖拉机挂牌、检验率不高,黑车非驾、人货混装、超车超载等现象大量存在,因此,提升拖拉机的技术状态和管理水平,对于保障农机安全生产有重要的意义。

三要处理好监理与培训的关系。农机培训是拖拉机驾驶人学习掌握农机知识、安全知识、驾驶技能的一项基础工作。农机监理机构要建立严格的管理车检制度,严把培训质量关,从源头上抓好农机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用规范、科学的管理模式加以正确引导,刺激农机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从而有效的推动监理工作更好的运行发展。

四要处理好安全教育与违规处罚的关系。农机安全教育是监督管理工作的基础,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农民机手充分认识到农机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从而自觉遵守道路交通安全;农机监理人员对违章者实施处罚,是行使行政职权的强制力表现,是维护好农机秩序的保证。但处罚只是手段、保障安全生产才是目的,农机监理要坚持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宗旨,这也是以人为本、关注三农的具体体现。

五要处理好内部理顺与外部协调的关系。农机安全监督管理涉及到农民的切实利益和生命财产安全,涉及到对国家的政策法规的贯彻落实,涉及到安全生产重大责任,是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涉及面广,管理难度大。由于它的工作性质、安全环境、执法地位的特殊要求,单靠农机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除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以外,还需要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在理顺农机内部管理和各级农机安全监理部门之间的关系的同时,还要与公安交警、交通管理、安全监督、质量监督、工商管理及政府相关部门搞好配合协调,加强联合执法,加大安全检查力度,严格查处无牌行驶、无证驾驶、超速超载、违法载人、不按规定进行年检以及使用伪造、变更登记证书、牌证、检验标志等违法行为。特别是要结合平安畅通工程的创建与公安交警部门建立联合执法的长效机制,建立联席会议和信息共享制,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结合实际,依法共同制定相关规定和管理办法,形成政府负责、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农机道路交通安全监管工作格局。

四、提升农机监理工作的方法和建议

(一)几个新思路探索的建议

1、增创优势,加快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建设。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在政策上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的要求,这对农机监理工作是一个很好的机遇。目前,基层农机监理力量极为薄弱,只有另寻出路,充分发挥农机基层合作服务组织在农机管理过程中“自我监管、自我发展”运营机制的优势,才能进一步促进乡村基层农机安全组织建设,加强农机监管的手段。各级农机管理部门应重视农机服务组织建设,认真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做好服务,加强指导,促进发展,发挥其在人员培训、牌证管理、宣传教育、遵章守纪、安全作业中统一管理的作用,增强农机部门的安全管理能力。

2、加快发展,完善“警农共管”机制建设。“警农共管”的机制应在各级农机监理机构的基础上组建,编制不变,经费渠道不变,并赋予相应的职能和执法权力。设置公安部门驻农机监理部门的联络室建设,选派一定警力长年进驻或联系区县农机安全监理部门,协助加强路面管理和源头管理。既对在乡村道路上行驶的拖拉机按公安体制规范管理,在执法主体上,可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统一行使道路安全管理,在执法对象上将拖拉机及乡村道路的安全管理相对独立出来,实行归口管理,从而实现对拖拉机的人、车、路“三位一体”的全方位管理。

3、降低收费,将监理收费纳入补贴范围。我县拖拉机挂牌、年检、持证率不高的一个主要因素是机手不愿承担这些费用。国家应出台措施,将惠农政策惠及到监理费用的补贴上,降低收费标准,减轻农民负担。农机部门也要认真开展对农机人员的技术培训,为农民群众提供驾驶技术、维修技术的培训,转变职能、优化服务,不断提高广大农机人员的技术素质和职业技能。

4、采取措施,建立拖拉机报废更新机制。大量达到报废年限拖拉机的超期使用严重威胁着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威胁着乡村道路交通安全,给农机安全生产带来巨大隐患,解决拖拉机超期使用报废问题已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问题。政府部门应加快立法,出台拖拉机报废更新法规,制定拖拉机报废标准,明确报废主管部门,规范拖拉机更新报废程序,适当实行财政补贴,鼓励拖拉机报废更新,并建立可行的拖拉机报废回收制度。从各个方面不断健全完善报废更新机制,从而有效遏制农机安全隐患,促进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健康发展。

(二)在实际工作中规范农机监理工作,使之健康发展。规范农机监理工作是新的历史形势对农机监理工作的理念、思路、方式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农机监理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农机监理由原来的委托执法到授权执法,要求整个农机监理系统和机构必须具有较高的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进一步转变观念,改变作风,规范执法程序和执法行为,提高监理人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也将有助于提高服务水平,减少农机事故,保障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1、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推进监理队伍网络建设,强源头重治理。农机主管部门不仅要建立一支素质优良、业务过硬的县级农机监理队伍,而且要争取县委、县政府的支持,大力推进乡镇农机治理机构的改革,力争每个乡镇配备 1一 2名专(兼)职监理员,主抓所辖乡镇的农机安全生产。对具备条件的行政村设置 1名安全员。通过乡村安全生产工作在农村有抓手有助手,网络化建设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创新农机监理手段,转变服务观念。转变作风,将服务理念注入农机监管全过程。牢固树立以民为本、为民服务、帮民解难,助民增收、保民平安的“五民”理念,强化为机手服务的意识,把服务注入农机监理全过程。一要积极主动按照《行政许可法》和农机治理法律法规的要求热情周到办好牌、证等各项行政许可或非许可事项,让广大机手上门办事有一种归家的舒适感;二要开展好技术服务,适时组织农机监理人员深入基层和农业生产第一线,结合机手讲解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使用,开展拖拉机、配套机具以及收获机械等农机的维修和保养。三是开展好便民服务。在年检和机车初审上照时,简化办事程序,实现检验登记、技术检测、喷字等项目的“一条龙”服务,力争做到培训办证到乡村,检验到村组,维修服务到田头,宣传动员到农家。

3、加强纪律作风集中整顿工作。实现执法行为规范化执法行为是由监理人员来实施的,要以“全面提升年”活动为契机,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农机安全监理队伍。目前,农机监理系统人员普遍没有危机感。工作推诿、扯皮、消极散漫等现象时有发生,应该摒弃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在单位引进竞争机制,建立末位淘汰制和竞聘上岗制,能者上,庸者下,加大人才改革制度.着重解决大局意识不强、责任意识不强、纪律意识不强、效能意识不强、服务意识不强、宗旨意识不强的问题,培养出一批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高素质的农机监理人员。

4、加强监理业务管理。农机监理工作程序规范化就是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内部管理,保证农机监理工作有序高效进行的重要保证。例如,行为规范制度.财务、档案管理制度,车辆、牌证管理制度.廉政建设等等.做到责任到人,制度严明。

5、创新考验管理体系。实现考验工作规范化是提高驾驶员队伍整体素质和遵章守法自觉性以及减少事故率的重要保证,保证培训质量,实施有效监督,监理机关严格依法履行监理、审核、考试职能。

6、加强监督管理。实现财务工作规范化,增强财务人员的法制意识。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应用先进的理念与技术开展监理业务,建立财务工作督查制度,强化收费监管,实行收支两条线,实现监理财务的规范化。

7、建立健全农机及驾驶员档案。实现档案规范化,按照档案管理工作的标准和要求.达到档案管理标准化。

8、全面推行政务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实现服务承诺规范化、限时服务,就是提高工作效能。农机监理部门作为农机部门的一个窗口,应向社会公开承诺.应将办事的业务细则、办事流程、收费标准、时限、责任人、保证措施等的公开,充分体现农机监理就是服务,着力服务创优,提高工作效能。

9、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办公自动化设备。实现监理服务环境规范化是农机监理工作规范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做到:一是服务设施规范化,农机监理业务全部实现微机化管理.要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按照农业部开展创建“文明监理、优质服务”示范窗口活动的要求,在原有的“四公开”基础上,切实做好“一站式服务”,实施“一条龙”办公,让机手一次办理完所办的所有事项,提高办事效率。年检审“关口下移”,深入乡村、田院,送检到村、到户,将检审与修理结合起来,将检审与保险结合起来。

10、提高检测科技含量,加强技术装备建设。实现监理技术检测规范化是改善农机安全技术检测手段,积极引进和推广先进的检测设备,提高农机安全监理技术装备水平,促进农机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改变传统的耳听、眼看、手摸人工检验农业机械的检测方式。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

(三)加大执法,防治结合,确保成效。要充分发挥农机监管部门作为农机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在安全生产中的作用,建立“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建立农机安全治理的长效机制,采取集中整治与日常治理相结合的手段,在春耕和“三夏”、“三秋”等农机作业事故多发期,要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检查,加强防范,强化农机安全生产的“三大防控体系”建设,以确保农机安全生产。

1、要针对农业机械作业特点,加强农业机械的源头管理,农机监理工作重心下移,以行政村为安全单元体,大力推进农机安全“十百千万”示范活动向纵深发展,充分发挥农机安全乡镇、农机安全村和农机安全户的示范带头作用,形成广大农村人人讲农机安全的良好氛围。一是建立健全村级农机安全治理组织,鼓励、支持并指导广大农机驾驶操作人员自愿成立安全协会组织,积极开展村农机安全治理工作;二是落实村农机安全治理制度,建立农机和驾驶操作人员台账,签订农机生产责任书;三是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农机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农机安全法规和农机安全知识;四是积极为农机户提供技术和信息服务,指导农机户进行农业机械的安全技术保养和维护,消除安全隐患,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农机事故发生。加大对拖拉机和农业机械的专项整治,做好农业机械的检验工作,确保投入生产的农业机械处于良好的安全生产状况,提高投保率,加大机具检修,推进“平安农机”建设。

2、要深入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广大农民文化水平和业务技能相对低下,法律法规意识和观念淡薄,只知使用的重要性,不知安全的重要性,这是造成诸多农机事故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加大对广大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的安全生产教育。一是要加强对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的业务技术技能教育,帮助农机手熟悉农机构造,掌握使用维护知识和简单故障排除的方法。同时要加强对农机手的考核工作,提高农机手的驾驶、操作技术,增强他们对复杂作业环境的应变能力,为农机安全生产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要加强对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的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帮助农机手认真学习掌握有关农机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认清违章操作的社会危害性和发生农机事故应负的法律责任,从而使他们提高守法的自觉性,自觉地为农机安全生产做出积极的贡献。三是在开展驾驶员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的基础上,将宣传教育面向社会,引导有关的社会群体重视农机安全生产。

3、要深入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大检查和农机事故防范的行政执法工作,加大开展农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活动的力度。要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的高度,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充分认识农机安全生产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认清当前农机安全生产的严峻形势,切实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强与公安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严格查处无牌无证、违法载人、超速超载、酒后驾驶等违法行为,从源头上减少农机事故的发生。同时要制定和完善农机事故应急处理预案,遇有紧急情况或突发事件,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农机事故的处理要坚持事故的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的“四不放过”原则,查清事故经过、原因和损失,认定事故性质,依法追究责任,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整改措施,完善制度,为农机安全生产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

当前农机推广工作分析 第3篇

[关键词] 农业技术推广;存在问题;建议

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最有效措施,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进行探究,以促进现代农业的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当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确因种种原因困难重重,要在基层推广农业技术,农技人员任重而道远。

一、农村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由于思想认识、工作方法、资金保障等方面的严重制约,农技推广难。

二是推广体系断层,行政干预过多,技术服务难以到位,服务对象难以接受。

三是农民素质偏低,应用科技难以普及。

四是服务环节单一,推广效果难以提高。

五是技术人员知识提高和技术更新难,技术人员外出学习考察的机会少,没有实践试验。

六是推广经费短缺,服务功能难以增强。

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建议

尽管当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难,也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运用科学发展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真正把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抓出成效,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贡献。

1.提高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认识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现实生产力的主导力量。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农技推广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各级政府都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稳定和发展。另一方面,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也要切实增加责任感和紧迫感,树立发展意识、服务意识,弘扬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精神,始终走在农业技术推广第一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新的贡献。

2.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一要把农技推广工作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很好地结合起来,与逐步建立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体系结合起来,促使人们自觉地加大农技工作推广力度,实实在在地为农民增收致富服务;二要加强舆论宣传导向,采取寓教于乐、形式多样的宣传手段,激发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兴趣和热情;三要改变行政命令型的农技推广服务模式,通过说服引导、签订技术承包合同等方法,将农户和农技部门的责任权利结合起来,形成双方自愿、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约束机制。

3.加强农民带头人培养,积极发展专业技术协会

许多农村有较好的经济基础,但形不成规模,缺乏农民带头人,缺乏示范带动作用。这就需要培养农民带头人,发展专业技术协会。要改变过去那种走过场式的培训方式,将培训的重点放在农民带头人的培训上,将技能培训转移到素质培养上。专业技术协会应始终遵循“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发展方针,把它办成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一是创办主体要多元化。可采取农村能人领头办、依托龙头企业兴办、村集体组织领办等方式。二是服务功能多形式。根据农民实际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活动,产销结合服务型、产加销一体型、生产服务型等都是有效的形式。三是政府部门多扶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健全、完善与壮大,需要政府部门加强扶持、指导与管理。政府部门要帮助建章立制,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进行资金扶持,重点用于技术改造、加工、开发新产品等环节,培育先进典型,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4.加强科技普及,提高农民素质与技能

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应突出层次性和实用性。培训可以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对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的农民,可根据农事季节的特点,采取办培训班与现场示范相结合的办法,以增强他们的科技意识,提高运用农技进行自我发展的能力。同时,要注重加强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知识更新,通过多种渠道不断增强他们的业务素质。

5.进一步搞好配套服务

农技部门要充分利用队伍专、人才多、分布广、信息灵的优势,将产前的项目筛选、产中的技术指导和产后的销售服务纳入全程配套服务内容。产前为农民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和技术准备;产后切实为农民解除后顾之忧,以实现农副产品的多层次增值,让农民从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6.构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当前我国农机流通行业现状分析 第4篇

2015年1月, 新华社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 明确指出增加“三农”支出, 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 完善补贴办法, 继续推进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试点。

多位行业人士据此解读称, 2014年农机购置补贴水平将超过2013年的217.5亿元, 预计达到230亿元规模, 拉动农机市场销售份额超过750亿元。更多最新农机流通行业现状分析信息请查阅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15年中国农机流通市场发展研究及投资应对策略报告》。

事实上, 当前我国农机行业的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在2013年度, 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仅为59%, 平均机械化水平估计在70%左右, 达到农机化发展中级阶段, 而丘陵山区的农机化水平在部分省份仍不足40%。在欧美日等国家, 农机化水平已经达到90%, 《农机质量与监督》杂志主编朱礼好指出, 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意味着我国农机化发展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农机行业以及农机流通行业作为朝阳产业成色十足。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利好农机流通

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指出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同时, 被市场热炒的“土地改革新政”与之遥相呼应。自2012年以来, 以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为代表的农村新经济体如雨后春笋在全国遍地开花。到2013年12月底, 全国依法登记注册的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农民合作社达98.24万家。可以预见, 随着土地流转加速, 未来组织化客户将成为农业主流客户群体。

这让农机市场需求将产生根本性的变化, 而这一变化将大大有利于农机流通行业。变化不仅仅局限于农机产品本身———“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新型农机产品的刚性需求将逐渐增多;农机产品升级换代速度也将加快步伐。更重要的是, 客户的需求将从产品本身向更多元化的服务方向衍生。例如, 从农场规划、建设, 从育秧到耕、种、收乃至烘干及仓储、配送等, 从机具维修到管理、操作、维修的整套培训等, 组织化客户需要的全程化解决方案。而这样多元化的需求, 为农机流通规模化、连锁化的龙头企业的发展创造了全新机遇。

8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计划利好农机流通

此外, 去年底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强调, 要确保粮食和食品安全和推动农业现代化。有专家已经表示, 促进土地流转, 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权益, 将是未来几年的农业改革工作重点。我国是人口大国, 解决好吃饭问题重于泰山, 而实现农业现代化将是解决粮食问题的关键。

去年12月9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引起了农机械行业相关人士的关注, 《规划》提出, “到2020年, 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8亿亩”。

据介绍, 高标准农田建设将有助于提升农田排灌能力、农业科技应用和农业机械化水平。对相关行业将产生重要影响。随着高标准农田规划的逐步实施, 农机流通企业作为参与环节, 将明显受益。

当前信访工作的分析与思考 第5篇

长期的信访工作实践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尽管各级党委政府对信访工作日益重视,但信访工作者们却感到这项工作愈来愈难,群众越级上访、重复上访愈来愈多,而劝返工作却成效甚微,群众反映的问题也不能有效解决,问题何在?原因何在?结合我区信访工作实践和思考,笔者通过调查研究、查阅资料,借本篇文章发表一些粗浅的看法,就如何科学把握当前信访工作的形势和任务、如何理顺当前信访工作的职责定位、如何强化当前信访工作的机制架构、如何处理好现阶段信访工作的几个热点难点问题谈几点体会,仅供大家参考。

一、当前信访工作形势分析

正确把握形势、驾驭形势是做好新时期信访工作的基础,通过分析形势,把握工作规律,才能更好地提升信访工作的前瞻性、适应性和主动性。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信访工作,把信访工作摆上了重要位置,信访工作积极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从内涵到外延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极大地增强了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群众权益的能力和水平,在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据统计,近五年我区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4543批21903人次,可以设想,这些信访事项连接着多少家庭、多少群体,我们可以感受到信访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然而,我们还应当看到,信访工作正面临着外部任务加重、内部体制机制不适应加剧的双重压力,面对当

任,信访干部也相应成了各项法律、政策都要了解的“万事通”,然而“十事半通,不如一事精通”,信访部门已不堪重负,呈现出一付“小马拉大车”的困局。

(二)信访部门责重权轻。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人大、政府、司法机关及相关职能部门都设有信访机构。《信访条例》也明确规定党委政府信访部门代表同级党委政府对所属部门信访工作有协调指导权,但在实际上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隶属关系,同级党委政府信访机构对各部门信访机构之间的管制协调能力十分有限,缺乏强制约束。各级信访机构地位低下,缺乏解决问题的有效资源和实际权力,而信访反映的问题往往涉及到掌握党政司法权力的部门,却让没有权力的信访部门出面处理,信访部门什么都能管,实际上什么也管不了。这与信访部门担负的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很不适应,信访部门责重权轻,权责出现错位。信访机构没有解决问题的实际权力,处理问题主要靠领导批示和干预,信访机构把领导批示批转到有关部门,有关部门往往拖着不办,缺乏责任心,但信访部门除了催办别无他法。由于责任不落实,信访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致使群众反复进行信访。

(三)社会管理主体不明。当前,社会矛盾多、处理解决难,反映出群众工作的变化和发展,也反映出社会管理的缺失。社会管理缺失在信访工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信访条例》一方面提出要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另一方面又规定了许多不能。如要求信访人不能聚集上访、不能择机上访、不能到敏感部位上访、不能缠访闹访、不能非正常上访等等。这些不仅是群众工作,更是

场所聚集甚至滋事。有的人采取一些极端方式,制造扩大社会影响,带来社会负面效应,影响社会稳定。特别是进京上访人员,他们作为上访代表赴京上访,反映的问题多而复杂,报警、求助和施压是他们进京上访的主要手段。他们反映的问题大部分解决难度较大,但又要求必须当场答复解决,必须见有一定权力的领导才肯回到地方,部分责任单位的领导对这些上访人听见就烦,见着就更烦,认为信访工作是信访部门的事,由信访部门处理就行了,把自己与群众割裂开来,因此往往都不想去接,而在缺少责任单位的工作支持下,信访部门对于这类人员的解释疏导更显苍白无力,所以很难劝返。

三、当前信访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对经济社会变革的不适应或适应滞后,是信访问题产生的主要诱因。近年来,随着我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利益结构的深刻变化,一些积累多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各种热点问题通过群众信访反映出来,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是需要一定过程的,而群众要求解决问题的心情迫切,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是造成群众信访和集体访、重复访增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部分群众思想观念上存在误区,是信访问题产生的主观动因。一是信“上”不信“下”,有问题不找基层政府和具体部门,认为只有找上面的大部门、大领导才能解决问题。二是信“多”不信“少”,不论什么事,多找几个部门和领导反映总不会错,多多益善。三是信“闹”不信“理”, 不管有理无理,先闹再说,认为“大闹大解决、小闹

政治责任感,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营造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

(一)强化信访工作的体制架构。体制是管总的,体制建设对任何一项工作都是根本性建设。近年来,信访工作体制建设总体趋势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效能的发挥。

1.要增强权威性。就是要增强信访部门对职能部门信访工作的领导力、推动力和约束力。这既涉及到强化部门职能和完善工作机制等方面,也涉及到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干、如何树立权威的问题。多年的实践使我们深刻体会到,目前要增强信访部门权威性不能总是“临渊羡鱼”,总是牢骚满腹,更不能一味等着上级给授权而无所作为、无所事事,增强部门权威关键在于用好手中已有的职权。较之以往,信访部门已经有了树立自身权威、推动工作落实的有利条件,有了中纪委《关于违反信访工作纪律适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央三部局关于《违反信访工作纪律处分暂行规定》等有力武器。过去信访部门协调解决信访问题需要给别人说好话,现在中央给了我们手段,关键看我们敢不敢在实际工作中去运用手中的权力,敢不敢向违反信访工作纪律的单位和个人叫板,能不能真正做到挺起腰板、理直气壮。从全国各地的情况看,只要信访部门在责任落实上抓得实、功夫下得大,信访部门在当地就有权威,工作局面也就比较理想。往深处说,信访部门敢不敢说不、敢不敢问责也是对我们是非观念、工作智慧、胆识气魄的考验。各级信访部门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增强信访工作权威不是没有出路,只是一些方面还不够规范、不够明确,在一些“度”的把握上

交办、重复交办等现象,造成效率低下、资源浪费。我们应积极作为,进一步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推动信访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充分利用好全国信访信息系统,抓好数据录入、系统联网等工作,确保全区各级各部门的信访机构实现资源共享、上下联动,切实提高办理信访事项等方面的规范性。

(二)要准确把握信访工作定位。只有找准定位,才能明确推动工作创新的方向。要准确把握信访工作定位,关键要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

1.信访工作与群众工作的关系。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体现了信访工作的本质属性。群众工作是信访工作的总支撑,信访工作是群众工作的现实着力点。从信访工作角度讲,许多信访问题都是由于群众工作缺失和弱化造成的,用“群众工作无小事”这样的理念来提升信访工作的政治地位,拉长信访工作链条,实现信访问题事前预防、事中处理、事后解决“三位一体”的工作新模式,有利于促使各级各部门切实深入认识、增进情感、转变作风,更好地推动信访工作。从群众工作角度讲,信访工作已成为群众工作的现实着力点,抓好了信访工作也就等于牵住了群众工作的“牛鼻子”。近几年,国家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的成功实践,走出了一条宽广大道,为我区信访系统的体制机制创新提供了很好借鉴。当前,群众对党的认同已经由过去情感性认同转变为利益认同,对党的评价更多的是以他们自身利益是否得到实现、维护和发展为标准。党的群众工作必须适应这一变化,紧紧围绕实现、维护、发展群众利益确定新的定位、寻找新的空间。信访工作因为是送上门的群众工作,处理

10没有信访;即使在将来法治比较完备的情况下,信访工作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有益补充。

(三)要进一步推动工作创新。信访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把群众信访问题都看成是信访部门的事。事实上大多数群众上访多是反映某个部门或某几个部门该解决而未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最终还要靠这些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发挥主体作用而解决,信访部门只是起到一个综合协调作用。只有各部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配合到位,才能真正解决群众的信访问题。

1.健全完善联合接访机制。积极探索辽宁省沈阳市“沈河模式”,建立多方面参与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运用好信访、调解、听证、仲裁、司法等各种手段,形成“一站式接待、一条龙办理、一揽子解决”问题的联合处理信访问题的工作机制,形成政府主导、各方面共同参与的矛盾纠纷化解的新格局。

2.建立重大信访问题分级负责例会研究机制。凡属重大疑难信访问题,责任单位解决不了的,要报上级分管领导研究解决;分管领导解决不了的,要报主要领导研究解决;主要领导解决不了的,要报区政府常务会研究解决;区政府常务会解决不了的,要报区委常委会研究解决。

3.全面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做决策、定政策、上项目、搞改革都要实行风险评估,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都要依法公开听取意见,群众不同意的事情,坚决不办或缓办,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信访问题。

4.完善信访工作责任追究机制。进一步强化“谁制造问题、谁承担责任、谁受到追究”的工作导向。要站在讲政治高度上,切实加强对信访工作的领导,要把信访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群众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加强力量,常抓不懈。对因敷衍、拖延、玩忽职守或徇私舞弊而贻误工作,造成群众越级上访或重复上访的,要严格追究相关责任。

(四)要依法处置缠访闹访、非正常访。目前,缠访闹访现象比较突出,不仅是信访工作的一根软肋,也是当前社会管理缺失的一个突出表现,成了各级各部门无奈、群众不满、社会诟病的集中点。以赴京非正常上访为例,中央提出要树立“非正常上访不但无助于解决问题,而且要受到依法追究”的正确导向,要求对非访人员先依法处置,再推迟一个工作周期解决所反映的问题。我区也出台了专门的依法治理办法,从以往治理非访的实践看,只要认真贯彻落实这些政策要求,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反之则会造成这部分人员有恃无恐,多次重复非访。对缠访闹访造成严重后果的个人和煽动、组织集体缠访闹访的挑头人以及赴京非正常上访人员,公安机关一定要依法处置,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违法必究的导向。让上访人知道非正常上访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还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从根本上扭转当前的被动局面。同时,还要注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教育引导,争取使当事人真正认识到错误,自觉自愿转变观念,对诉求确有合理成分的,一定要引导当事人通过正常渠道把合理诉求解决到位。这里我们要明确,不积极去解决群众反映的合理诉求,一味简单地依法处理过激和违法行为,可能激化矛盾,促使群众产

当前我国农村对农机需求特点分析 第6篇

1. 有效供给不足, 产品适应性不强

目前, 市场上的农机供应或多或少存在的情况有:低质低价农机多, 新潮名称农机多, 传统小农机多, 杂牌农机多;高科技农机少, 实用耐用农机少, 正品名牌少, 性价比高的农机少。面对市场的变化, 少数农机企业开始运用差别营销策略和集中营销策略, 实施名牌战略, 占领有效细分后的目标市场, 对农机消费需求、消费结构、消费特征做一些初步研究。农机市场不是没有需求, 而是现有产品不对路, 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不是农民不愿购买某些农机产品, 而是农民不喜欢某些产品。供求脱节是造成农机市场的疲软原因之一。农民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缺乏对有关农机知识的了解, 对假冒伪劣农机的识别水平低。与此同时, 农村市场假货横行, 部分农民因害怕上当受骗而放弃购买, 也严重影响了名优农机产品在农村市场上的销售。由于以上种种原因, 使得农民本来就十分有限的购买力大打折扣, 抑制了农机市场的发展。

2.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实际购买力有限

农民收入中, 出售农产品的收入占很大比例, 农产品普遍出现卖难和价格波动的问题, 使收入呈现不稳定状态。而农民负担不断加重, 各种乱集资、乱收费、乱罚款费用占农民纯收入的比例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5%的上限。另外, 农民防灾、防病、防老的意识增强, 对消费持十分谨慎的态度。这些原因严重阻碍了农机市场潜在需求向现实需求的转化。

3. 市场信息不充分

市场信息不灵对农民生产影响很大。由于农民不能及时了解到市场上的需求, 所以往往农民生产的农产品不能够适销对路, 使收入减少;其次, 市场信息不灵也影响到农村居民的消费。不少地区农民反映, 由于不太了解农机市场信息, 常常不知道买什么农机好, 怎么买, 如何用。条件好的农村也只是依靠电视了解一些市场信息, 消费观念远远落后于城市居民, 一些农民有了钱也不知道该怎么投资。

4. 流通体系不健全

我国农村商品组织体系是国有商业供销系统和农村集体、个体商业并存竞争的局面。目前, 个体私人流通企业已成为农机流通经营的主体, 但个体经销有一定的局限性, 实力不强, 经营分散, 服务意识淡薄, 难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大流通的需要。另一方面, 农机市场发育不健全, 仍属于初级市场, 市场秩序和管理比较混乱, 农机的行业垄断、地域封锁现象严重, 地方对外省优质产品进入本地市场层层设卡, 严重影响了农机市场的健康发展

5. 售后服务不及时

农机市场由于利润薄、维修网点少, 且一些农村交通条件差, 通讯设施落后, 造成了农机企业在提供售后服务时十分被动。农机出了质量问题难以得到及时解决, 增加了农民使用新式农业机械的心理负担。而且由于有些企业认为农民对服务意识的要求不强烈, 有意怠慢农民遇到的各种问题, 更打击了农民购机的积极性。以上主要是宏观现状的分析, 单个企业无法根本改变它, 但必须研究它, 正视它, 并从各方面去适应它。

二、当前我国农村对农机需求的特点

1. 潜力巨大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有耕地面积1亿hm2。相对农业发达国家来说, 我国目前机械化水平还不高。随着农村产业化进程的加快, 一些科技含量高的农业机械将成为未来一个相当长时期的消费热点。

2. 分散性

分散性一方面是指地域上的分散, 我国农村分布广、居住散, 难以形成像城市那样的人口和需求集中地;另一方面是购买力的分散, 虽然农村居民购买力总体规模很大, 但平均到每户居民的购买力水平则很低;同时, 广大居民消费的范围比较广, 也造成了购买力的分散。农村市场的这种分散性, 决定了企业在营销网络的构建上, 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广度, 都要大大加强。

3. 差异性

差异性是农村市场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特点。

(1) 地区间购买力水平的差异

富裕地区、发展地区与贫困地区在对农机需求的质和量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2) 地区间消费环境的差异

除了基础设施状况不同外, 更主要表现在我国不同地形的地区, 对同一农机产品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

(3) 同一地区内不同农户之间的购买差异改革开放以来, 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已经加大, 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农民与尚处于温饱阶段的农民对农机的需求上自是不可同日而语, 因此, 对农村市场不能等量齐观。这要求农机企业在开拓市场时, 首先要选准目标市场, 同时在产品的多样化、系列化上下功夫。

4. 层次性

(1) 我国沿海、中部与西部地区消费的梯度性即产品消费基本具有从沿海到中部再到西部逐步辐射的趋势, 农机产品的消费也有这种特性。

(2) 农民消费结构的层次性在重要商品需求方面, 农民选购的次序大致为:首先是生产需要, 如化肥、农药、种子、农用薄膜、农用机具等;其次是建房需要, 如建筑材料、装饰材料等;然后才考虑耐用消费品等方面的需要。

5. 示范性

农村居民具有比较浓厚的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 同时农村居住特点, 使得邻里之间、亲朋之间经常走户串门, 信息非常开放, 且口头传播是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某家买了什么好农机, 很快就能为其他家所知道, 并能带动一大批, 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从营销角度看, 利用这种示范性是很好的策略。

6. 功能性

我国农机市场基本上还处在比较典型的功能性需求阶段, 比较强调产品的实际使用价值和物质利益, 而不太注重产品的附加价值和精神享受。如要求农业机械的实用性、耐用性远胜于鲜艳美观、个性展示。这种功能性特点对产品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价廉在保障产品基本功能的前提下, 价格越低越好;基本功能相同的产品, 农民几乎无一例外地选择价低产品。

(2) 实用强调产品的使用功能, 并适应农村的消费环境, 而对产品形式要求不高。

(3) 简便要求产品实现其基本功能, 而勿需过多的奢侈功能。以联合收割机为例, 基本只要能收割干净就可, 而对其他附加功能则大可省略。简便的另一个要求是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易学易修, 操作修理越复杂的农机产品在农村越不受欢迎。

当前农村对农机需求特点的分析 第7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农机,农村

1 我国农机市场的现状

1.1 有效供给不足, 产品适应性不强

面对市场的变化, 少数农机企业开始运用差别营销策略和集中营销策略, 实施名牌战略, 占领有效细分后的目标市场, 对农机消费需求、消费结构、消费特征做一些初步研究。

目前, 市场上的农机供应存在或多或少的情况:低质低价农机多, 新潮名称农机多, 传统小农机多, 杂牌农机多, 高科技农机少, 实用耐用农机少, 正品名牌少, 性价比高的农机少;农机市场不是没有需求, 而是现有产品不对路, 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不是农民不愿购买某些农机产品, 而是农民不喜欢某些产品。因此, 供求脱节也是造成前几年农机市场的疲软原因之一。

农民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缺乏对有关农机知识的了解, 对假冒伪劣农机的识别水平低。与此同时, 农村市场假货横行, 部分农民因害怕上当受骗而放弃购买, 也严重影响了名优农机产品在农村市场上的销售。由于以上种种原因, 使得农民本来就十分有限的购买力还要大打折扣, 抑制了农机市场的发展。

1.2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实际购买力有限

农民收入中, 出售农产品的收入占很大比重, 农产品普遍出现卖难和价格问题, 使收入呈现不稳定状态。另外, 受下岗职工二次就业、国内市场需求不足等影响, 非农就业机会减少, 农民收入增幅相对不大。而农民负担不断加重, 各种乱集资、乱收费、乱罚款费用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5%的比例。另外, 农民防灾、防病、防老的意识增强, 对消费持十分谨慎的态度。这种种原因严重阻碍了农机市场潜在需求向现实需求的转化。

1.3 市场信息不充分

市场信息不灵, 首先影响到农民的生产, 由于农民不能及时了解到市场上的需求, 所以往往农民生产的农产品不能够适销对路, 使收入减少。其次, 市场信息不灵也影响到农村居民的消费。不少地区农民反映, 由于不太了解农机市场信息, 常常不知道买什么农机好, 怎么买, 如何用。条件好的农村也只是依靠电视了解一些市场信息, 消费观念远远落后于城市居民, 一些农民有了钱也不知道怎么投资。

1.4 流通体系不健全

我国农村商品组织体系上, 形成了国有商业供销系统和农村集体、个体商业并存竞争的局面。在目前个体私人流通企业已成为农机流通经营的主体, 个体经销有一定的局限性, 如实力不强, 经营分散, 服务意识淡薄, 难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大流通的需要。另一方面, 农机市场发育不健全, 仍属于初级市场, 市场秩序和管理比较混乱, 并且农机的行业垄断、地域封锁, 地方对外省优质产品进入市场层层设卡,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机市场的健康发展

1.5 售后服务不及时

农机市场由于利润薄、维修网点少, 交通条件差, 通讯设施落后, 造成了农机企业在售后服务、维修方面的被动。农机出了质量问题难以及时得到解决, 增加了农民消费技术含量较高的农业机械的心理负担。而且由于有些企业认为农民对服务意识的要求不强烈, 而有意怠慢农民遇到的各种问题。以上主要是宏观现状的分析, 单个企业无法根本改变它, 但必须研究它, 正视它, 并从各方面去适应它。

2 当前我国农村对农机需求的特点

2.1 潜力巨大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有耕地面积15亿亩;相对农业发达国家来说, 机械化水平还很低, 如南方水稻的机收比例到2005年才达到20%, 据中国消费者协会2004年调查预测, 在农机市场中仅水稻和玉米收割机经后几年将增长8~10倍, 随着农村产业化进程的加快, 一些科技含量高的农业机械将成为未来一个相当长时期的消费热点。

2.2 分散性

分散性一方面是指地域上的分散, 我国农村分布广、居住散, 难以形成像城市那样的人口和需求集中。另一方面是购买力的分散, 虽然农村居民购买力总体规模很大, 但平均到每户居民的购买力水平则很低;同时, 广大居民消费的范围也比城市居民广, 也造成了购买力的分散。农村市场的这种分散性, 决定了企业在营销网络的构建上, 无论是深度, 还是广度都要大大的加强。

2.3 差异性

差异性是农村市场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特点。一是地区间购买力水平的差异, 富裕地区、发展地区与贫困地区, 在需求的质和量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二是地区间消费环境的差异, 除了基础设施状况不同外, 更主要表现在我国平原、山区、丘陵、高原、草地、沙漠, 江、河、湖、海, 造成不同地形的地区即便对同一农机产品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三是同一地区内不同农户之间的购买差异, 改革开放以来, 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已经加大, 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农民与尚处于温饱阶段的农民对农机的需求上自是不可同日而语;因此, 对农村市场不能等量齐观。这要求农机企业在开拓市场时, 首先要选准目标市场, 同时在产品的多样化、系列化上下功夫, 幻想以一种产品“包打天下”是不现实的。

2.4 层次性

农村市场的层次性, 一是指我国沿海、中部与西部地区消费的梯度性, 即产品消费基本具有从沿海到中部再到西部逐步辐射的趋势, 农机产品的消费也有这种特性。二是农民消费结构的层次性, 在重要商品需求方面, 农民选购的次序大致为:首先是生产需要, 如化肥、农药、种子、农用薄膜、农用机具等;其次是建房需要, 如建筑材料、装饰材料等;然后才考虑耐用消费品等方面的需要。三是农民消费观念、心理的差别, 有的地区农民重物质需要, 轻文化、服务需要, 重积累、轻消费, 有的地区则不同。

2.5 示范性

农村居民具有比较浓厚的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 同时农村居住特点, 使得邻里之间、亲朋之间经常走户串门, 信息非常开放, 且口头传播是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某家买了什么好农机, 很快就能为其他家所知道, 并能带动一大批, 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从营销角度看, 利用这种示范性是很好的策略。

2.6 功能性

我国农机市场基本上还处在比较典型的功能性需求阶段, 即比较强调产品的实际使用价值和物质利益, 而不太注重产品的附加价值和精神享受。如要求农业机械的实用性、耐用性远胜于鲜艳美观、个性展示。这种功能性特点对产品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价廉:在保障产品基本功能的前提下, 价格越低越好;基本功能相同的产品, 农民几乎无一例外地选择价低产品;实用:强调产品的使用功能, 并适应农村的消费环境, 而对产品形式要求不高;简便:要求产品实现其基本功能, 而勿需过多的奢侈功能。以联合收割机为例, 基本只要能收割干净就可, 而对其他附加功能则大可省略。简便的另一个要求是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易学易修, 操作修理越复杂的农机产品在农村越不受欢迎。

以上是对农机市场的需求特点作了简要分析, 这些特点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民收入的增加, 一些对农机的消费观念和需求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对企业而言, 把握这些特点对制定农机市场的营销策略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王清华等《.中国农业机械大全》, 农业机械出版社, 2004年6月

当前农机监理工作的困境及其对策 第8篇

1 农机监理工作面临的困境

农机监理工作所面临的困境是多方面的, 不仅存在着监理制度的不完善, 还有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 并且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也制约着农机监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1.1 农机监理法规制度不完善

目前, 我国农机监理制度不完善, 使执法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执法依据, 影响了监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当前他们所依据的《行政处罚法》只联合收割机、拖拉机的安全机制制定了相关规定, 对饲料机、插秧机、脱粒机等缺乏明确的规定, 监理范围还比较小。并且《行政处罚法》的制度内容缺乏针对性, 在执法过程中不宜操作。落后的监理方式及监理装备, 使监理工作者无法对上路的拖拉机及驾驶员进行动态管理, 有关法律制度也没有授予他们对农机的道路管理权, 对于各种农机违章行为也不能给予纠正与查处。实际工作中, 农机监管机构只有一个独立的监理站, 缺乏监督部门的管理和督促, 使一些监理人员出现不热情、不积极状态。

1.2 农机监理人员素质不高

农机监理部门虽然是事业单位, 但其行政工作者是很久前聘任的, 绝大多数监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在没有参加任何培训的前提下, 直接上岗, 这就是在职的农机监理人员道德及专业素质相对低下。他们的农机监理理念落后, 工作方法单一且粗暴, 在农民心中的印象不好, 影响了农机监理队伍的建设。由于思想理念及专业水平的限制, 农机监理人员服务意识很低, 有的工作人员缺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对于寻求帮助的村民, 工作人员不热情相助, 甚至找多种理由推脱。很多行政人员只习惯坐办公室, 不愿意深入农村基层, 更不愿为农机工作出谋划策。

2 加强农机监理工作的策略

加强农机监理工作, 不仅能促进我国农业生产安全、高效进行, 而且还对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经济发展秩序有重大意义。

2.1 健全农机监理法规制度

因为农机安全监管缺乏相应的法规制度, 使农机监理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受到各种阻力, 所以农机监理部门应建立健全相应的法规制度, 比如, 农机安全查处制度、行政处罚制度等, 使监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有章可循, 并尽力最大牌文明执法、严格执法。针对我国农业经济相对落后的现状, 目前还具备像发达国家对农业设备的高标准报废条件, 可依据我国农业发展及农村经济的实际情况, 建立符合我国特点的强制报废法规, 以实现农业机械性能良好地进行农业耕作, 确保其安全、高效生产。法律制度的不断修正与完善, 使农业监理执法过程更加标准化、规范化, 使农机安全生产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2 提高农机监理者的素质

农机监理者的素质, 影响着监理工作是否能够高效、顺利实施。高素质的监理人员能够用自己专业的农业监理知识及积极、热情的态度提高监理效率。反之, 监理人员不仅不利于监理工作的开展, 还会败坏农业监理队伍的形象。可见, 提高农业监理人员的素质十分必要。提高监理工作人员素质, 可着重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2.1 对农业监理人员进行监理政策及业务培训

针对现在农业监理岗位上大多数人员素质不高的现状, 可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培训, 通过规范化学习, 改变传统监理人员的执法方式和执法态度, 从根本上颠覆粗暴执法的不良形象。在执法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有关法规制度办事, 与群众接触时也使用礼貌用语, 将人性化服务理念切实贯彻在日常工作中。

2.2.2 提高农业监理人员的政治觉悟

农业监理机构属于事业单位, 是政府部门在农村的门户, 他们的言行是政府的代表, 所以, 应经常性地对监理工作者进行岗位培训, 系统学习政治知识, 以促进农业监理人员思想觉悟的提高。

2.2.3 转变工作方式

传统的农业监理工作地点一般在道路上, 工作范围比较狭窄, 根据农机作业特点, 应将工作场地扩大化, 扩展到田间及场院中;将传统的农民到农机站寻求服务, 转变为监理人员主动上门服务为主, 节约农民的时间, 也能提高工作效率, 更易赢得群众的满意度。

2.2.4 对农机监理人员进行定期考核

农机监理人员的业务及自身素质到底怎样, 只有经过科学的、综合的考核才能清楚了解, 所以农机监理机构要定期对行政人员的专业知识及业务能力进行考核, 以此激励监理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及工作能力。

3 结语

农机监理工作对我国农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有关部门要切实认识到其重要性, 针对农机监理工作面临的困境, 要积极采取措施灵活应对, 不断完善各种法规制度, 有效解决问题, 促进农机监理工作快速、健康开展。

参考文献

[1]曹磊.当前农机监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南农机, 2013 (07) .

对当前农技推广工作的反思 第9篇

1 当前农技推广机构现状和问题

1.1 管理体制不健全

当前农技推广机构庞杂, 按专业设站, 条块分割, 机构重复。多头管理, 增加了农技推广的难度;力量分散, 组织创新滞后, 使农技推广难以形成合力。

以安徽省广德县为例, 就县农委系统而言, 涉农的推广机构有:1) 县种植业管理局, 下辖植保植检站、茶叶果树站、蚕桑站、农业环保站、土壤肥料站、农技推广站;同时下设五个区域农技推广站;2) 县农业科学研究所;3) 县农机管理局, 下辖农机监理站、农机技术推广站、拖拉机手训练班;4) 县畜牧兽医水产局, 代管县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县畜牧技术推广站) 、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县水产站, 同时代管六个区域畜牧水产站;5) 县农村经济管理站;6) 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 (种子管理站) ;7) 县农村能源推广办公室;8) 县蔬菜生产办公室;9) 县农广校。

各乡镇也对应有相应的工作机构, 总称为乡镇农村经济技术服务中心 (农村经济发展局) , 其中农经站、畜牧办、水利站、林业站、农机站均为常设状态。此外, 县林业系统、水利系统、科委系统也有一套农技推广体系。

1.2 人员众多, 非专业人员比重大

广德县县农委系统县级事业编制有210人, 乡镇农业事业编制有229人, 林业部门县级事业编制人数有157人。笔者所在的农业部门事业编制人员中, 有一半以上人员为20世纪80年代末至九十年代中期安置的老职工子弟、复转军人和部分委培的非专业学生, 其中一部分虽然取得了职称, 但主要是为了提高待遇, 实际上并不能独立从事专业技术工作。

1.3 消耗财政经费众多, 但有效经费少

经费主要用于保工资、保生活, 真正用于技术培训、推广、试验示范的经费基本没有。以全县畜牧兽医水产局为例, 2014年, 县预算安排361.53万元, 其中人员支出290.53万元, 项目支出71万元中, 村级防疫员补助16万元、疫苗补助20万元, 只有10万元瘦肉精检测经费、5万元畜禽防疫经费和20万元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经费可以用来支撑整个单位全面工作的开展, 没有专门的技术培训和推广经费安排。

1.4 推广人员缺乏, 专业人员技术更新落后

一是近几年新进人员少, 队伍老化严重, 其中绝大多数人员, 20世纪80年代毕业后没有机会再脱产进修, 所掌握的技术已远不能适应当前的生产要求。此外, 专业技术人员机关化现象严重, 日常工作中大部分时间用于应付各种总结、报表、检查等, 无暇深入钻研专业知识。

1.5 推广内容和方式与实际需要脱节

大部分主推技术由上级主管部门筛选确定, 之后各级推广机构组织宣讲、进行培训等。推广出发点是政府要推广什么技术, 而不是生产者需要什么技术, 未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农业技术推广的需要, 技术的适用性大打折扣;推广方式上以培训为主体, 不注重生产示范, 生产者直观印象不深, 应用比例低。

1.6 乡镇一级技术人员转岗情况突出

真正在乡镇一级长期从事推广工作的人员很少。据统计, 全县农委系统内乡镇的在编人员为229人, 但大部分被乡镇政府抽出从事征迁、土地管理、维稳、调解、计划生育等工作, 实际从事本职工作的仅50人左右, 如全县有9名水产技术人员, 但现只有一人在岗, 人少工作量大, 难以顺利开展水产养殖工作。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 对乡镇技术人员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长此以往, 基层农技推广机构退出历史舞台已成为必然。

2 现阶段农技推广工作的特点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曾在计划经济时代和改革开放初期小生产时代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全国快速解决吃饭、穿衣、吃肉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此期间推广队伍得以壮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以一家一户生产经营的小生产模式已逐步被专业养殖场、专业农户、各种合作组织直至大型农场、牧场取代, 这在养殖业中更为显著。特别是近几年来, 农村土地流转步伐明显加快, 专业农民、牧民比重进一步加大, 在没有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的落后地区, 农村青壮年也大都外出务工, 剩下的老人、妇女文化水平极低, 对新技术的需求不甚强烈, 因此, 现有的农技推广体系已基本不适应当前的农村生产需求。笔者在基层工作数十年, 总结出现阶段农技推广工作有以下特点。

2.1 物化劳动成果转化应用快

新型农药、除草剂;动植物新品种、品系;新型疫苗、兽药;新型种养殖设备;新型高效肥料、饲料及其添加剂等等的物化技术成果, 其应用速度、应用效果明显高于生产操作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2.2 集成技术应用快、效果明显

相对于单一技术来说, 集成技术, 尤其是含有物化技术成果的集成技术推广应用效果显著, 推广速度快。

2.3 生产主体间技术传播迅速

无论是在小农户之间还是在专业种养殖户之间, 生产者之间掌握的技术传播速度远远大于推广机构主推的技术传播速度。大部分成员之间通过互相交流而获得新技术并迅速应用于生产实践。

2.4 非主体机构作用增大

与传统的行政区域内法定推广部门相比, 非主体的推广服务机构在新技术推广中所发挥的作用更大, 主要表现为大型物化成果供应者聘用的服务人员和技术专家、各种合作组织和大中型种养殖企业的技术人员以及大中专学校、科研院所专家, 他们在推广某种物化成果的同时, 也将其使用方法、技术要领推广开来, 从某种层面上说, 他们已成为技术推广的主体, 这在规模化水平较高的畜牧业生产方面尤其明显。

3 关于农技推广工作的建议

十八届二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 对中国行政管理体制和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思路做出了明确的阐述, 后者对五年事业单位改革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 就是“在清理规范基础上完成事业单位分类, 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的改革基本完成, 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在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险、财税政策和机构编制等方面改革取得明显进展, 管办分离、完善治理结构等改革取得较大突破, 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制度环境进一步优化, 为实现改革的总体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对于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管理机构,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改革:

3.1 科学定位, 明确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十八届二中全会提出要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 健全部门职责体系, 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这就要求科学界定政府职能, 把不属于政府的事务从行政事业单位中剥离开来。

3.2 科学界定各事业单位性质, 实行分类管理

笔者根据在基层多年的实践体会总结, 认为现有农业事业单位可以作如下分类调整。

1) 县乡两级农经管理人员, 应调整为行政管理性质的事业单位, 直接划转给县财政局, 主要承担乡、村财务的管理工作, 现有机构设在农委, 但财权在财政部门, 农委的农民负担监督工作实际无法运行。

2) 整合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县种植业管理局、县菜办、县畜牧兽医水产局部分职能组建农产品质量监管局, 作为行政执法类事业单位, 负责整个农业投入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分区域成立分局, 负责所在区域食品安全管理具体工作, 以上人员可参照公务员管理。

3) 整合县畜牧兽医水产局、县动物卫生监督所、渔政站职能, 组建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所, 承担动物卫生、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分区域成立分所, 负责所在区域动物卫生管理工作, 可参照公务员管理。

4) 县级农机管理、农机监理站可以整体划转给交通部门, 和交通执法部门合为一体。

5) 县种植业局环保站、县能源办应整体划转县环保部门。

3.3 科学设立公益性推广机构

县级植保站、动物预防与控制中心承担的病虫测报、动物疫病诊断控制职能是一般种养植企业和社会组织难以单独开展的, 应列为公益一类, 予以加强。

撤消县级农科所, 整合农技、畜牧兽医、农机、水产、蔬菜技术推广职能, 成立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所, 乡镇成立综合性推广站, 归为公益二类, 不断压缩编制, 逐步过渡消化直至消亡。

对现有人员, 采取多种手段消化吸收, 一是分流给需要加强的部门, 如环保、交通、维稳、城市管理、农村社会事务管理部门等。二是鼓励一部分人领办、创办社会服务性涉农推广机构或经营实体, 对其退休前待遇不减或少减, 并保证其退休享受同等待遇。三是买断工龄, 对不从事本行业创业的可以一次性买断工龄, 退出事业单位编制范围。

3.4 鼓励社会组织兴办技术服务机构

鼓励各类事业单位有志人员在各企业、协会、合作社等社会组织兴办各类社会性技术推广、服务机构, 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给予必要的资助, 使其在满足自身发展的同时, 为社会事务发展作出必要的贡献。

摘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国家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加快农业科技应用与普及, 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的一个重要手段。县级以上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随着时代发展, 众多问题日益显现, 与当前农业生产需要相差甚远, 笔者长期工作于基层技术推广第一线, 对此感受良多, 特就农业推广体系中的问题提出个人见解。

当前农机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10篇

1 农机培训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段时间以来, 由于体制等诸多因素的原因, 农机培训工作进展缓慢甚至处于停顿状态, 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当前的农机培训工作暴露出如下问题:

1.1 各级财政投入较少, 学校教学基础设施薄弱

长期以来农机校缺少必要的投入, 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快, 无培训基地, 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较差。教学设施陈旧, 教学手段落后, 现有教材、教具、教模不能满足培训需要, 只靠单一的人员授课形式, 不能满足现在的教学要求。

1.2 学校师资力量薄弱, 知识老化

任何一项工作, 要想做好, 人是最主要的因素, 农机培训工作更不例外。目前学校教学师资力量满足不了农机培训发展的需要。大多数学校教师专业知识比较单一, 动手能力差, 知识老化问题突出, 缺少专业性的进修, 对新式农业机械状况知之甚少, 掌握的知识明显落后于新时期农机培训工作的要求。

1.3 办学形式不活, 管理机制有待创新

主要是固定模式, 集中培训, 学员从四面八方聚集, 既存在参训的诸多不便, 又难以收到最佳效果。培训任务由主管部门下达, 生源由主管部门组织, 培训时间短, 生源严重不足, 办学综合效率低, 缺少发展活力。这样既不能充分发挥农机培训工作应有的作用, 也不利于农机学校的生存和发展。

1.4 农机培训范围和领域狭窄

主要是拖拉机驾驶员、农机手技术培训和考核发证, 其培训的单一性和不稳定性, 制约着农机校的生存与发展。今后, 拖拉机驾驶员培训将实行社会化, 农机培训区域垄断的现状被打破。社会化竞争的出现, 将给农机校带来一定的影响, 变型运输机划出拖拉机范畴, 将促使农机培训走向多元化。

2 解决问题的途径

2.1 积极争取财政支持, 完善教学条件

农机化学校的硬件设施 (如教具、教练车、教练场地等) 的好坏、多少, 在很大程度上会直接影响培训质量。前些年, 由于对农机培训工作重视不够, 教学设备老化, 教学设施残缺不全, 导致教学内容空洞, 教学质量严重下滑, 极大地挫伤了广大农民接受培训的积极性。当前, 要充分利用国家重视农业生产的有利时机, 一方面积极争取政府财政的支持, 争取农业项目资金, 加大对农机培训基地和设施建设的投入, 充分完善教学条件;另一方面要争取财税、劳动等有关部门对农机化学校开展多渠道有偿服务的支持, 使农机培训工作在服务三农、服务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2.2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农机培训工作面对的服务对象是生活在农村的广大农民群众, 为了给他们提供最大的方便, 要经常深入乡镇, 甚至到田间地头, 这就要求教师队伍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 具有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 具备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 养成顾全大局、勇于奉献的优良作风。农机培训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求教师队伍必须精通农机方面的业务知识, 熟悉农机方面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熟练掌握各种农业机械的性能、原理及使用、维修操作方法, 能够回答和解决农机手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另外, 农机培训工作又是一项知识更新很快的工作。随着各种先进技术在农业生产新机具上的应用, 农机培训人员必须加快知识更新的步伐, 努力学习业务知识, 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掌握农机新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 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同时, 农机培训事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不仅需要高素质人才作支撑, 更需要有科学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 鼓励创新。如建立目标管理, 签订责任状。以“实绩”论人才, 以“发展”论英雄。有奖有惩, 才能充分激发每位在职人员的潜能, 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因此农机教育培训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突出农机培训特色、强化市场意识和创新意识, 实施产业化办学、探索农机教育培训新路子。

2.3 开展灵活多样的办学方式

首先, 强强联手。市县, 市乡, 市县乡三级联合办班, 送科技下乡。提高主动为农服务意识, 通过联合办班, 方便农民, 节约费用, 短、平、快地学到技术。要充分利用农忙季节深入田间地头, 农闲时节深入乡村集市, 将农机实用技术培训与农机技术推广相结合, 与驾驶员安全教育相结合, 与农机生产企业技术服务和农机现场展示、演示相结合, 进行现场指导、现场教学, 及时解答农民提出的各类问题。实践证明, 通过下乡为农培训, 一方面, 无形中起到宣传作用, 提高广大农民对农业要实现现代化, 首先要实现机械化的认识, 提高群众对农机化事业的认可度;另一方面为农民解决了疑难问题, 带来了方便和实惠, 同时也树立了农机人员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

其次, 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 采取“五个结合”形式, 大力开展农机实用技术培训, 切实提高广大农机手的综合素质。一是坚持农机培训与安全监理相结合。围绕年度检审工作的开展, 向农民宣讲农机牌证管理、安全生产的有关规定。同时, 对经调查摸底的无证机手灵活进行集中培训和现场培训。二是坚持农机培训与新机具推广相结合。下派农机宣传员, 在乡镇村屯巡回开展甘蔗收割机等新机具推广力度, 扩大新机具覆盖面。三是坚持农机培训与扶持发展农机大户相结合。不定期集中组织农机大户进行轮训和复训, 向农机大户讲授法律法规、经营管理、安全生产和农业实用技术, 不断提高农机经营管理能力和机具运用水平。四是坚持农机培训与投放农机具补贴相结合。在大力宣传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惠农政策的同时, 要求凡享受国补农机具的农户, 必须做到两证齐全, 按时参加年度检审。在机具投放过程中现场进行机具操作和保养培训。五是坚持农机培训与设施农业实用技术推广需求相结合。根据县乡实际, 及时宣传配套相应机具, 并提供机具应用技术, 促进了县域现代化农业发展一体化进程。

2.4 拓宽培训范围, 开展学历教育

首先, 农机化技术学校不是拖拉机培训校, 如果只有拖拉机驾驶员培训一项业务, 既不能充分发挥农机培训工作应有的作用, 也不利于农机化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因此, 要利用国家重视农业的有利时机, 积极参与到社会化办学的大潮中去。一方面要继续巩固主阵地, 面向“三农”开展驾驶员、操作人员培训、农机维修、机械加工修理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教学场所、设施和师资力量等资源, 广泛参与“新农民培训”、“阳光工程”培训等社会化培训活动, 要针对农民的需要和要求, 由单一培训向组合式培训转变, 由短期培训向长短结合转变。特别是在“阳光工程”培训过程中, 要积极与企业联合, 根据企业的用工需求, 采取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的方式, 既解决了企业招工难的问题, 也为农民就业找到了一条出路, 在用工企业和务工农民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更大的贡献。

其次, 农机校可以面向社会, 开门办学, 开展包括干部培训、职工教育、社会教育的成才教育培训。培训的层次可以包括基础教育、岗位培训、技工培训、继续教育及学历教育。在办学过程中加强各方面的协作关系, 在对外争取上要搞好“三个协作”。一是与教育部门工作协作好;二是与劳动部门工作协作好;三是与大中专院校协作好。积极与教育部门加强联系, 努力宣传自己, 使农机培训的社会地位得到教育部门的肯定, 从而在工作上得到支持。争取与大中专院校、科研单位联合办学, 加强横向联合, 也可以实行挂靠在大中专院校的办法, 走联合办学的路子, 或请大中专院校和科研单位支援师资力量, 提高农机教育培训档次和规模。抓住入世后外企大量涌入, 外语及计算机人才需求量增大的机遇, 开办以外语、计算机为主的经济效益高、周期短、见效快的培训项目。

最后, 农机校要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技能鉴定始终坚持以服务经济, 服务农民为根本, 逐步扩大鉴定范围和鉴定覆盖面, 坚持社会效益和质量第一的原则。要求服务方式积极主动, 高效质优。使广大农民机手更为深入地了解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的重要性, 也使技能鉴定工作从刚开始时的农机从业人员的观望、怀疑, 到现在的积极主动地参加培训和进行技能鉴定。学校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技能鉴定对科学管理劳动力资源、增强农业经济发展后劲、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所具有的深远作用。技能鉴定这项工作具有广阔的前景。

3 结论

上一篇:武陵山扶贫论文下一篇:语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