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危机范文

2024-05-10

舆论危机范文(精选12篇)

舆论危机 第1篇

面对突如其来的声誉危机,该开发商紧急进行危机处理——在此次危机公关中,当务之急之就是如何引导媒体能够更客观地看待此次事件,使媒体认识到事件的意外性、非主观性,从而降低舆论的怒火。所以,危机处理的核心就在于如何为事件进行定性——定性即为定调,即将事件牢牢在舆论传播中进行定位。目的在于解释缘由,抑制媒体对事件的过度渲染。

该开发商很快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媒体解释事件:该开发商不是想“推倒”毛泽东雕像,而是想“搬迁”,原意是希望在他处重塑一座更高、更雄伟的毛主席雕像供民众瞻仰。企业巧妙地将媒体批评的“推倒”行为,定性为“搬迁”。

随后,该开发商在媒体上公开刊登了“关于主席塑像搬迁损坏的致歉函”,再次解释事件。从“推倒”到“搬迁”,仅二字之差,开发商在此次危机公关中,对企业传播进行了危机缩小化定性,避免了因媒体报道所致的危机传播恶性化。

危机公关中定性的重要性

所谓企业传播定性,即沟通定调,是企业在发生危机之后,如何为事件在舆论传播中进行定论,降低危机对品牌的损害性。随着社会化媒体的进一步发展,在新兴媒体传播环境中,企业再微小的负面事件都有可能经由媒体放大,导致危机扩大化甚至歪曲化。因此,如何通过媒体成功地与公众沟通,将是企业危机公关的关键,而如何进行传播定性又决定着危机公关的成败。

但并非所有企业在面对危机时,都具备定性意识。达芬奇家具,因质量问题面临市场质疑,然而,企业并未进行正面而负责的传播定性与信息沟通,反而选择责任逃避,质量危机最终上升为品牌诚信危机,舆论压力出现井喷式爆发,企业再无应对之力。

的确,危机公关中的舆论定性,虽然不可确保企业能够彻底消除危机,但其在媒体与公众沟通中仍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减压:降低舆论重压。大众麦克风时代,任何危机事件都能够通过社会化媒体的扩声器,最终成为企业长效运营的绊脚石。危机处理中,良好的企业传播定性,能够有效降低舆论压力,从而避免危机影响的扩大化。

界定:明确企业责任。在事实不明的危机环境中,企业正确传播定性,界定危机范围,明确企业责任,将为媒体与公众提供较为合理的意识导向,从而避免因真相缺失而引起的舆论猜测,凸显企业责任的同时,又避免企业非危机源成为危机事件的舆论牺牲品。

控制:抢占舆论高点。获取危机处理中的第一话语权,不仅能够有效减少因媒体或舆论质疑所致的负面影响,更能够在危机势态的控制上,使企业抢占舆论制高点,引导媒体报道以及公众舆论的良性趋向。

危机定性的四个向度

2011年3·15“瘦肉精”事件曝光后,双汇一时深陷产品质量危机,《双汇被曝收购有毒肉》、《双汇陷入“瘦肉精”丑闻》、《谁制造“中毒猪”》、《瘦肉精“绊”倒双汇集团?》……媒体报道使得源于某厂区的质量危机迅速升级为席卷双汇集团的舆论漩涡。“双汇有毒”、“黑心企业”、“商道丧失”的行业恶名,使得双汇“中国肉类第一品牌”的声誉近乎毁于一旦。

而双汇集团在其声明中便进行了如下传播定性:问题产品仅限于下属子公司;集团对其深表歉意,将对该厂区停业整顿,并会加强产品质检控制。由此,将企业传播定性在较为正面的舆论导向上。

可见,企业在进行危机公关时,需要做到对危机范围、企业态度、处理行动与事后承诺进行正面而合理的传播定性。

宽度:界定危机范围。为防止危机负面影响的扩大化,在进行媒体与公众的舆论沟通中,需要对危机事件进行范围界定,明确危机源头与责任归属,尽量将舆论关注聚焦于事件本身,避免危机负面影响的连锁反应。对于危机范围的定性,在减少因产品质量或区域性危机而产生的负面影响中尤为重要。

高度:表明诚恳态度。面对舆论质疑,一些企业急于澄清责任,却忽略了传播受众在危机中对于企业诚恳态度的感性诉求。态度决定高度,面对媒体与公众,诚恳态度的表明所取得的传播效果将远优于仅仅的事实澄清。

深度:落实当下行动。企业将如何处理此次危机事件,将是传播沟通的重点,也是舆论关注的焦点。因此,需要企业在危机公关中进行详细、明确而可行的处理措施说明。这是企业责任与处理态度最为直观的传播体现。

广度:履行事后承诺。危机事件处理的关键,还在于企业必须未雨绸缪,对管理进行改进或规划,向受众进行承诺并如实履行,使企业的责任在广度上得以延伸,并有效分散媒体与公众对危机事件的过度关注。

危机定性的四大原则

面对媒体报道的“污染门”危机事件,哈药总厂在企业道歉中将其定性为“污水处理设施检修期间发生超标排放”,并非故意的违规排放;家乐福在消费致歉中,以“标签问题”替代“价格欺诈”;而锦湖轮胎事件中,企业也以“按重量而非直观数量进行测量”来纠正媒体“根据不同胶料的数量来判定公司违规操作”的论断。

虽然危机的产生源于市场运营中的不当操作,但危机产生后的传播定性将有助于企业的危机管理。有效的传播定性须基于以下三大重要原则。

以社会道德准则为底线。有效的传播定性能够明确企业责任范围,但决不能为了逃避责任而破坏商业规范,甚至超越社会准则,任何传播定性务必基于危机事实与企业责任,这是危机公关的准则,更是企业务必遵循的道德底线。三鹿无疑是中国奶业的先驱品牌,但在三聚氰胺事件中,任何传播定性都无法拯救因道利失衡而走上市场绝路的企业,因为传播定性不能颠倒黑白,更不可改变事实。

以公众接受范围为准绳。媒体与公众是企业传播定性的信息对象,因此,有效的传播定性必定基于公众认可,即提升传播的接受度。企业务必在传播定性中具备受众意识,且符合社会价值观。蒙牛致癌门中,企业声称出口香港牛奶比大陆安全,言论一出,马上激起大陆公众的愤怒之情。在传播定性中,与事实对话并重的,是公众接受情绪的感性诉求。

以事件责任切割为索引。定性须巧妙,所谓责任切割,并非逃避责任,而是明确企业的危机范围、责任归属以及措施适用。强化危机处理中企业责任的明确性,有助于凸显企业的良好形象,在承认错误的同时避重就轻,得到公众谅解。

突发事件舆论危机处置工作应急预案 第2篇

作应急预案

为切实做好突发事件舆论危机处臵工作,不断提高工区应对突发事件舆论危机能力,防范舆论风险,特制定本预案。

一、成立突发事件舆论危机处臵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许 良

副组长:陈小庆 王 柯 陈 瑞

成 员:许县伟 屈拓拓 李世贵 杨国军 马定益

薛润民 郝 铎 方 凯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工区综合办公室,联系人:黄琨

二、领导小组的职责及分工

组长主要负责突发事件发生后舆论危机应对处臵的总体指挥,负责向上级报告事件全部信息,负责接待各类媒体记者的采访,正确引导舆论,将负面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副组长主要负责及时了解、掌握媒体动态和舆情,并协助组长做好相关工作。

综合办公室配合工区领导对各类媒体记者来访进行身份核实和登记接待;负责做好突发事件舆论危机有关文字资料的起草和保密工作;负责跟踪和掌握媒体采访报道情况,随时监控网络及其他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报道,并迅速向领导小组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各成员要在组长和副组长的领导下,明确分工,各司其职,齐心协力共同做好突发事件舆论危机应对处臵工作。

三、事先培训和演练

工区要定期对员工包括农民工进行突发事件舆论应对处臵工作的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突发事件来临时,如何在第一时间进行现场救援,如何向上级汇报,如何对待记者的采访等。面对记者不随便说话,面对镜头不随便亮相。并要结合施工情况进行演练。

四、突发事件的情况上报

1、向本单位领导汇报。突发事件发生后,现场负责人要迅速向值班副经理和工区经理、书记汇报事件相关信息。工区书记要在第一时间赶到事件现场,将事件全部信息上报至本公司领导及公司宣传部,决不允许不报、瞒报。本公司宣传部根据事件性质,经请示公司领导后决定是否报集团公司宣传部。属于集团公司指挥部管辖的,还应同时向集团公司指挥部领导汇报。

2、向集团公司领导汇报。各子、分公司领导可根据事件性质和轻重程度确定向集团公司党委主要领导及集团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汇报;集团公司党委宣传部经请示集团公司党委主要领导同意后立即启动《中铁一局集团突发事件舆论危机处臵工作应急联动体系实施方案》,并迅速与负责该区域媒体联系的主责单位联系。有关人员要在第一时间迅速赶赴事故现场。

五、突发事件的现场处臵

1、撤除标识。工区书记要立即安排有关人员,迅速到现场撤除各种标识标牌。凡出现“中国中铁”、“中国中铁一局”企业标识的地方,要进行撤除或遮盖;彩旗、导示牌、宣传展板等要尽快撤除。

2、更换工装及安全帽。工区要按照抢险的要求,现场人员一律更换没有企业标识的工作服和安全帽,有序进行事故救援工作。

3、尽快统一认识统一口径。工区书记要及时向本公司领导及宣传部门汇报事件进展情况,并尽快统一认识,统一口径,做好新闻媒体记者接待和舆论应对准备工作。

六、新闻媒体记者的接待

1、采访接待。新闻媒体记者到事发现场后,第一时间接触的员工或农民工要立即向事发单位领导或现场负责人汇报,并将记者引荐给现场负责人。事发单位领导或现场负责人要热情接待,主动将记者引导到驻地办公场所,礼貌接待来访人员,不能阻挠、回避记者采访。

2、核实记者身份。接待人员要按规定对采访人员进行登记,并要求采访人员出示记者证等有效证件,掌握来访人员的身份和所需采访的内容;及时报告上级领导和宣传部门。

3、采访授权。对于记者提出的采访要求,由接待人员进行整理后报舆论危机处臵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根据采访要求确定是否接受采访以及采访的方式方法。舆论危机处臵工作人员要全面了解地方媒体情况,掌握有关信息,与相关媒体沟通交流,对新闻宣传过程实施全面控制,尽量保证事件报道的良性发展趋势。未经领导小组许可,任何人不得在未授权的情况下对外随意发布事件相关信息。

4、接受新闻媒体采访。在经过领导小组授权后,工区(分部)相关人员方可接受记者采访。面对媒体记者的采访,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口径一致。要谨慎回答记者提问,不得违背国家与地方有关法律法规,不得泄露企业商业秘密,严禁发布未经上级允许的相关信息,并不得提供书面资料;对摄影摄像采访,要严格控制采访范围,避免拍摄企业标识和名称;对记者要求采访事件现场或某个人时,必须由工区领导或现场负责人陪同,并按规定做好进入现场登记。要尽量减少或避免记者在事发地点的停留和拍摄时间。

七、召开新闻发布交流会

1、起草文字材料。负责文字材料的有关人员迅速收集突发事件的有关情况,撰写情况说明,形成新闻通稿。新闻通稿撰写完成后,报经舆论危机处臵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审批后方可发布。

2、召开新闻发布(通气)会。新闻发布(通气)会的召开按照《中国中铁一局突发事件新闻发言人信息发布工作程序》执行。

八、采访结束后续工作

1、保持与媒体沟通。采访结束后,现场负责人或事发单位领导要主动要求记者留下联系方式,继续主动与新闻记者保持联系,掌握报道内容,防止出现影响企业利益和信誉的负面报道。如果发现苗头,要抢在稿件发出之前,积极做好沟通协调工作,并立即向上级领导和宣传部门汇报。

2、正面引导舆论。当出现负面报道并对企业造成影响时,事发单位要配合上级主管部门积极应对新闻危机。通过公开事件真相,澄清谣传和猜测;通过发布事件处理措施和进展情况,掌握事态发展的主动权;通过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统一宣传口径,正确引导舆论,将负面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3、对不实报道的应对。发现媒体报道的与事实有明显夸大、不实之处后,要保持冷静,应及时与有关记者取得联系进行更正。如果与媒体协商无法达成一致,要在上级宣传部门和联动体系中区域负责部门的协助下,到当地新闻主管部门以及相关媒体进行沟通。要以事实为依据,说明情况,据理力争,并递交书面说明,争取得到理解和支持。必要时保留诉诸法律的权力,以视正听。

4、开展舆情监测。要对社会舆论情况进行全过程监测,收集媒体报道,认真分析研判,及时汇总上报。突发事件处臵完毕,要持续关注媒体动态,防控相关不良舆情发生和多次传播。如果发生互联网新闻危机,还要组织网络评论员采取跟贴等方式说明事件真相,维护企业形象。

狼来了——博客带来的舆论危机 第3篇

几十年前,人言可畏要了阮玲玉的命。

几十年后,人言可畏杀伤力不减,并且因着博客的异军突起越发强大。过去的一年,宝洁、联合利华、强生、雀巢、肯德基、高露洁等一批享誉全球的日用品及食品的跨国公司接二连三地栽跟头、被曝光。

高露洁牙膏致癌风波缘起于英国伦敦《标准晚报》科技记者马克·普里格和贝利卡·劳伦斯在2005年4月15日的一则报道。报道称:“超市里出售的数十种牙膏今天接到了癌症警告。”而在该报列举的产品中,就包括了高露洁全效清爽彩条牙膏、高露洁全效牙膏等产品。事件被中国媒体报道后,高露洁迅速做出反应,否认了这一指责。

事情的真相大白还需要时间,但博客上却已是狼烟四起,博客们旁征博引,迅速将高露洁与消费崇洋、价值判断、文化回归联系起来。一石激起千层浪,面对致癌嫌疑,济南等部分城市临时撤下高露洁牙膏,高露洁牙膏的销售量急速下滑。

应该说在高露洁牙膏致癌风波中博客对整个危机事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005年一连串的品牌信任危机事件虽是偶然,但可以想见,此类事件以后会更多。而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博客不可逆转地成为了舆论的集中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未来会发生什么谁也无法预料,作为创业者是否也应该适当地掌握博客 ,“防微杜渐”、“未雨绸缪”呢?

商场如战场,一旦对手违反规则暗渡陈仓,即使只是在个人博客上编造一条不利于你的小新闻,也会因为有心者的渲染成为燎原之势。

诚然,这只是假设;但确是一个可以成立的假设。在可以成立的假设面前,创业者是不是该认真考虑如何掌握博客应对未来不可预期的发展危机呢?

危机公关中的舆论引导 第4篇

想上“头版”或“首页”吗?不难,只要你负面缠身。想摆脱危机,平安着陆吗?也不难,只要你了解舆论传播的规律——新闻媒体和公众话题议程。

在公关行业,客户就是“军区司令”,而我们就是“灭火超人”。这里不讨论这种“硬性拦截的可行性”,也不讨论我们如何是说服客户赞同并配合我们的危机处理和品牌维护策略,想与大家分享的是媒体新闻议程及公众(危机)话题的走向。

不管危机多么复杂,持续多久,媒体总会用饱满的热情和详尽的细节来跟踪。从新闻消息到追踪报道,从专家点评到读者来信,从知名论坛到草根微博,媒体和公众都太喜欢“刺激神经”的新鲜话题了。当前,这种话题的演变规律也在发生着变化,从始于传统媒体向始于社会化媒体(公众)过渡,但是社会化媒体虽然拥有了舆论监督和传播的利器,担当舆论裁判和新闻守门员的仍然是传统媒体,也就是说舆论最终还是止于传统媒体。

当一条负面消息在小话题圈里躁动不安之时,强势媒体的介入才会掀起报道高潮,而社会化媒体(公众)倾向于跟随主流话语体系,进行趋同化的主张和评论,此时的负面新闻已成为街头谈资,直到有强势媒体开始理性反思,报道风向发生转变,危机缓解,拥有权威话语权的传统媒体对负面新闻定性定调之后,社会化媒体已经去寻找新鲜可口的话题。因此,我们着重关注一下传统媒体的新闻议程。

当危机发生时,正确而有效的公关不仅是要有防御,还要有疏导,更要通过新鲜话题有计划地释放来引导新闻议程和公众舆论的走向,让危机在期望的方向上“尘埃落定”。当然,这不是一种理想,而是有章可循的。首先我们应该对传统媒体有个充分的认识:

1.传媒左右公众的视线。同样的一篇报道内容,放在头版头条和随便放在厚厚一摞报纸中间的某一个版面中的某一个角落所产成的影响截然不同;同样一则新闻,不同的报道时间、报道频次、报道的角度、采访对象的差别也会让公众产生不同的关注程度。

2.传媒引导公众的情绪。当危机发生时,媒体的态度可以让公众认清危机的形势,如何看待危机,如何应对危机。同时也牵动着公众的好奇、愤怒、怜悯、恐慌、羡慕、厌恶的神经。此外,不同的媒体对公众情绪的影响也大不相同,大家都知道,股市小报的预判不会引起股民重视,人民日报的“任仲平”却足以引起股市恐慌。

3.传媒塑造公众价值观。传媒产出的是信息,更是一种意识形态。传播的信息会变成一种符号化和脸谱化的记忆,也就是一种价值观。比如,西方对中国的认知,“人口大国”“制造大国”“污染大国”“独裁大国”“功夫之国”。对企业也是一样,轻公司、快公司、皮包公司、最赚钱的公司也是一种价值观的定义。

那么,媒体新闻议程又是什么?大家都知道媒体有两个会议很重要的:一是采前会、一个是编前会。这两个会都离不开的讨论要素和新闻议程就是:

When:最近有什么重大大事?今天发生了什么?刚刚又发生了什么?

What:今天有什么有价值的新闻要跟踪报道?当前的热点事件有什么最新线索和最新进展?这个事件会引起什么样的社会反响?

Where:要报道的新闻在本地还是在外地?能不能到第一现场,有没有必要第一时间到现场?文章放在哪个版、哪个位置比较合适?新闻线索是否发生转向?

Who:这个事情发生在谁身上?是对口单位和行业吗?这个事情牵扯到了谁?该采访谁?谁是受害者、谁是受益者?

Which:当事人和事件相关者有哪些反应?这个事件将向哪个方向发展?

Why: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情?曾经发生这类似的事吗?有哪些相关素材?有哪些可以借鉴的?

那么,企业将如何介入媒体新闻议程?

第一、要满足媒体的对“When”的要求。让媒体在第一时间能找到你(新闻发言人),即使你还不了解事态的近况,你也要表明态度“一有消息会马上回复或公布”。不要给记者漠不关心或刻意隐瞒的印象。不然,记者会在报道里不太友好地加一句“记者多次联系,仍无法得到企业相关负责人的回应”、“企业相关负责人的手机一直处于关机状态”。

第二、要配合媒体对“What”的需求。先告诉媒体发生了什么?当媒体需要你进一步提供相关线索时,扭转时局的机会也就出现了,也就是你澄清事实的机会来了。

第三、要了解媒体对“Where”的判断。应该知道这个事情只有当地媒体和个别媒体关注,还是已被全国主流媒体盯上了?

第四、要全方位考虑“Who”的存在。哪家媒体来采访,他们的报道方式?哪个记者来采访,他的写作风格是什么?他曾经写过哪些文章,他是否有个人倾向?他采访了谁?要为他安排谁接受采访?在公关过程中,谁是最需要说服的,他们在想什么,他们在读什么,他们最信服谁,说服他们的理由是什么?

第五、要通过“Which”进行多方判断。哪些新闻点是当地媒体感兴趣的?哪些是全国主流媒体感兴趣的?哪些媒体发布了,哪些媒体转载了?哪些是受控的,哪些不是受控的?哪些要媒体要重点突破?借助哪个人、哪件事(是自救还是他救)扭转舆论方向和视线?

舆论危机 第5篇

我的国,不厉害了吗?——论中美贸易舆论战背后的全球化危机。

百万国人订阅的深度解析号;全国时评原创前五。揭示真相,解读内幕,值得关注~今日平说 | 独家原创 版权合作:zg5201949@qq.com 导读: 这年头,谁还没有几样核心技术拿在手里啊。但问题是,掌握核心技术,不是为了拿去威胁别人的!2018年贸战之前,“厉害了,我的国。”一词,突然被推上风尖浪口。有些人认为,这是中国政府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甚至是一种自大自负和自我膨胀。中兴被卡脖子,一下就现出了原型,原来中国的所谓重大项目,其实都是表面功夫,核心的东西啥也没有。一时间,似乎“厉害了,我的国。”成了一句错话。

然而,实际情况或许没有这么简单。要想彻底搞清楚这件事的对错,首先我们得搞清楚“厉害了,我的国。”这句话是怎么产生的。这一句话其实并非中国官方的自卖自夸,它只是一句民间网络流行语,和中国政府没有关系。“厉害了,我的国。”的原始出处是“厉害了,我的哥。”,本来这句话通常见于网友在抖出机智的段子或秀出令人惊叹的技能时,引来的网友称赞。且这种称赞,更多还带有一些调侃的味道。随后,在中国一些大国重器项目取得成功时,有网友将这句流行语改成“厉害了,我的国。”加以沿用,瞬间引爆成了网络新流行语。被这句话点赞的项目包括:中国建成世界最大的射电天文望远镜“天眼”、中国造出世界潜水深度最深的潜水器“蛟龙”号、中国造出目前世界唯一的鸭翼超音速隐身战斗机“歼20”列装、中国发射的暗物质探测卫星“悟空”首次在宇宙空间探测到暗物质存在的壮举、中国超级计算机连续十几年夺冠全球第一、中国复兴号成为全球最快最稳的高铁列车、人类首个电磁轨道炮在中国军舰上进行测试,以及胖5成功发射、055大驱下水、天鲲号“地图编辑器”扬威等等~ 可以说,任何一个对自己祖国具备基本感情的人,都会由衷地替中国取得的这些成绩感到高兴和自豪。所以在这些重大项目成果取得后,网友口耳相传这句话,只不过是一种高兴乐观的情绪表达,和自负、自大以及自我膨胀,没有关系。至于后来央视新闻等官方栏目在报道中沿用“厉害了,我的国。”等网络词汇,也只不过是一种接地气的报道方式尝试,是对网络文化的尊重,以及对网言网语的活学活用。很多网友也都接受这种报道方式,认为官方新闻平台终于不再像过去那么“死板”了。

所以,“厉害了,我的国。”这句网络用语其实并没有什么出格的地方。更关键的是,中国取得的这些成绩和技术进步,是实实在在的,并不是吹牛或自大情结幻想出来的。在“厉害了,我的国。”网络流行语之后,网友还发明了一个流行语作为补充,这个流行语叫做“不黑不吹。” 意思就是,网友只会对客观事实进行评价,不会故意抹黑,也不会故意吹捧。这在平局看来,其实代表了一种网络文化的理性进步。至于有人说中国的很多项目和成就,都不是全国产,很容易被人卡脖子,所以中国现在的强大和进步都是虚妄的,这种观点。平局则要重点反驳一下。我们必须明白的一个事实是,中兴被芯片断供卡脖子这件事,本身是中兴的危机,更是美国的无耻。这件事虽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掌握更多核心技术的重要性,但另一方面,由于这起事件的发生,将会给全球化分工带来巨大的信任危机。因为现代工业体系的复杂性,所以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立完成超大产业体系的全部分工,从而必须依赖其他国家的产业环节配套供应。

中兴是一家通讯企业,虽然芯片采用了美国高通,但是在其他通讯器材生产、研发以及全球组网建设能力,也绝对是一流的。这并不是一家把美国芯片拿过来,撕掉包装后简单组装的企业,而是一个科技研发能力很强的企业。正是因为中兴的快速崛起引起了美国的警惕,美国担心其大量投入经费研发芯片技术,可能会打破高通的垄断,所以才不断找借口制裁中兴。但这种制裁本身是无耻的。有人说是因为中兴违反协议卖芯片给伊朗导致美国的制裁,但实际情况根本不是这样。“伊朗芯片事件”本身据公开资料查询是当初一个销售人员私下卖出一些芯片给伊朗想要从中牟利,但中兴通过内部自查系统发现了这件事,然后及时处理了责任人,终止了后续交易,并按照协议将全过程通告了美国方面。就事论事,中兴的做法是严格遵守协议,且十分诚信的。但是美国立刻抓住此事大作文章,即便是中兴自查发现,并及时通告美国方面,但是美国政府仍罚款了几亿美元才作罢。2018年美国突然宣布对中兴断供芯片,美方采用的理由并非“伊朗芯片事件”,因为那件事早就结束了,调查也已经完毕了。2018年美国找的借口是,中兴给13名基层员工发放了年终奖。美方怀疑这13名员工和当初的“伊朗芯片事件”有牵连。但问题是,“伊朗芯片事件”早就结束了,有美方代表签字为凭。所以这一轮美国挑起芯片封杀根本就不是因为“伊朗芯片事件”,而是随便找个借口罢了。其目的是狙击中国通讯产业的崛起,遏制其对自主芯片的研发投资。在周小平看来,中兴事件不仅会冲击到中国通讯产业,更会冲击全球产业分工现状。因为不止是中兴,哪怕是国外的巨头公司,也存在同样的风险。比如总部设在法国的空客。空中客车公司是全球第二大的航空公司,几乎是和美国波音公司体量以及水平差不多的欧洲航空巨头。

(空客的全球产业布局)但是诸位请注意,空客飞机可不是法国一国能造的。一架空客飞机从制造到上天使用,需要十几个国家的产业布局和行业分工,不同的环节,不同的部位,不同的工业领域,都必须要依赖不同的国家和公司来完成的。其中任何一个重要环节,都存在被卡脖子“短供”的风险。比如航电、综合外壳、MRO、新材料等等。但问题是,这种事目前并没有发生。这并不是因为空客公司有多牛,而是因为空中客车的主要核心产业分工的参与国中,没有美国这样的霸权主义者,所以各个核心参与国之间还是相对讲究合约和互利的。只要大家都能从这个产业里赚取自己的利润,何乐而不为呢?干嘛要去破坏它呢?这不是损人不利己吗?

事实上,美国对中兴的所作所为,就是损人不利己。诚然,中兴如果因此停摆会造成重大损失,但是美国高通就不会有损失吗?中国通讯市场起码购买需求目前占据了美国芯片销售的半壁江山。美国要是真的封杀下去,哪边先倒下还说不定呢。

如果说美国用自己掌握的分工部件来卡住中兴脖子就可以证明中国的产业技术全都是假大空的话,那么德国和荷兰也可以用自己的飞机部件环节来卡空客的脖子,这难道就证明空客也是个假大空公司?这根本就毫无道理。请记住,在重要的超大型民用产业领域里,目前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做到全部国产化,大家都要依赖的全球分工合作。而只要是涉及跨国产业分工,都存在被他国“断供”卡脖子的可能。(波音的全球产业分工)甚至就连美国波音公司自己,也同样高度依赖全球产业布局。几乎每个环节都要由不同国家和公司来分工完成。难道我们因此就可以说美国产业假大空,波音是一个空壳公司吗?当然不能啊!所以,如果我们不能说空壳和波音是个组装厂,我们也就不能说中国工业产业现状假大空。道理是一样的。

更何况,今天的中国人已经普遍妄自尊大了吗?当然是没有的。因为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对现实都看得很清楚。一方面是中国人对自己的产业现状认识依然前所未有地清醒,但凡我们还没有实现完全自主的产业里,每年的各种专家报告、各种技术分析、各个行业精英演讲,绝大多数内容都是在不断反复提起我们和国际最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从全中国500多项工业门类(大类)的行业报告中,我们还从来没有见过有哪份报告是在自我吹嘘,夸夸其谈,好大喜功。所以说,批评中国产业存在自大膨胀的靶子,本身就不存在。

当然,网上的确有一些神经病每天都在写什么日本吓死、美国吓哭、中国已经天下无敌之类的鸡血夸张文章,但是这些鸡血文章既不是舆论主流,也不是行业态度,更不能代表中国人的普遍认知。这些鸡血文章,虽然值得批判,但其实它们根本就不入流,不可能起到欺骗国人,忽悠领导的作用。别说忽悠领导了,对鸡血文章任何一个行业人一看,都会嗤之以鼻。甚至一般网友,大多也会对这类不实文章抱着嘲笑的态度。其实在今日之中国,没有谁会认为中国已经天下第一,即便最乐观的作家周小平等人,也只是不断强调中国具备很强的潜力,在未来一定能超越美国。既然是“未来超越”,那么这就意味着即便是对中国未来最乐观的一批人,也认为中国目前还不如美国。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打击盲目自大的标题党少数人,更要反对妄自菲薄的唱衰体和中必输论调。因为自卑和自负,同样可怕。

另外一方面,其实在其他一些产业,中国也是可以卡美国人脖子的。比如大功率的物理震动试验台,这是航天的必备技术。如果缺乏这个核心技术,那么火箭飞船要想上天,那是根本不可能的。由于中国掌握了50吨以上的核心技术,所以美国NASA目前高度依赖中国这项技术和设备。但如果中国要像美国一样找茬的话,也完全可以发起调查,怀疑美国NASA将此设备非法给了军方设备使用,从而发起天价罚款,甚至挑起“断供”**来卡美国脖子。因为当初卖的时候,中美有签署协议,要求NASA不得给涉军设备使用。但是就NASA的尿性和以及其和军方的关系,这事能有多干净? 中国没有挑起这个**,仅仅是因为中国不想主动挑起贸战,也不想像美国那样无耻:“但凡自己手里有点工具,就想拿出来敲打和勒索别人。”——只要没有详实的证据来证明美国的确违反了协议,中国就不会采取行动。更不会找类似“13名NASA人员和美国军方有过接触”这样的借口,来对美国进行技术卡脖子。中国的这份善良和诚意,出自于对全球化分工的认可,也出自于对商业契约精神的基本尊重。但显然,美国是不知契约精神为何物的。真要论卡脖子,中国可不止物理振动试验台这一张底牌。

再比如目前清洁能源市场,最需要的光伏玻璃也是如此。光伏玻璃是清洁能源,所必须要用到的一门核心技术,其具体工作原理就是让太阳光透过玻璃照射到电池片上产生电流。但是不同国家不同公司生产的光伏玻璃,发电效率不同。掌握更优核心技术国家和企业生产的光伏玻璃发电效率高,掌握技术落后一些的国家和企业生产的光伏玻璃发电效率低。早在十几年前中国光伏玻璃基本是被日本旭硝子、法国圣戈班、英国皮尔金顿等三家公司垄断。中国对这类核心技术高度依赖,几乎是离开了日法英就不能生产太阳能电池板的地步!然而十几年后的到了2017年,全球前五大光伏玻璃企业已经全部是中国公司,以信义光能,亚玛顿,南玻为首的中国光伏玻璃公司份额已经占到了全球83.48%的市场,日本已经彻底退出竞争,法国和英国也气若游丝。这是因为中国公司掌握了更先进的核心技术,中国生产的光伏玻璃,发电效率更高。

换句话说,现在全球接近90%的太阳能电站以及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公司都高度依赖,甚至是绝对依赖的地步。情况已经变成了,离开中国的核心技术,他们连太阳能电池板都造不好。也就是说,中国也可以用光伏玻璃来卡其他国家的脖子,给他们断供,让他们难受。可是,中国为什么不这样做呢?因为中国不是疯子,也不是霸权国家啊。中国从来不干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事。人家愿意买我们的产品,我们也能赚到钱,大家互惠互利,何乐而不为?但是,美国却偏偏要用类似的手段来针对中国,你说这是中国的悲哀,还是美国的悲哀? 在平局看来,美国但凡有点东西都拿出来搞威胁,完全违反市场原则,伤害全球化分工。这一恶行本身不仅也会损伤美国自己的利益,同时还会对全球化带来极端负面的影响。在有了美国这个负面榜样之后,全球化分工不同的国家之间就会产生嫌隙和猜忌。大家都忍不住会揣测万一对方也像美国这样拿自己擅长的产业领域来搞“断供威胁”怎么办? 这种猜忌一旦蔓延开来,最终只能每个国家都自搞一套,然后互不联通。——这怎么行呢?

所以,今天我们面对美国对全球化的挑战,面对霸权主义者对契约精神的践踏时,我们一方面要反思,要加强危机意识,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避免受制于人。但另外一方面,我们也要充满自信和必胜的信念,看清时间和正义站在我们这边的事实。从而从容面对挑战,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因为美国开打贸战,所以我的国就不厉害了吗?非也。中国的歼20、蛟龙号、055、墨子号、嫦娥、悟空、天眼、舰载电磁炮、天鲲、天河号、复兴号等等大国重器的成功背后,就是中国厉害和进步的明证。作为中国人为之感到骄傲和自豪,一点问题都没有。就算中国芯片技术目前仍落后于人,但我们也不能因为这个就否定中国在其他领域取得的进步和成果啊。难道因为芯片落后了,我们就要否定歼20、蛟龙号、055、墨子号、嫦娥、悟空、天眼、舰载电磁炮、天鲲、天河号以及复兴号高铁吗?这没道理,也无必要。任何国家都有所优势,也有所不足。中国是如此,外国也是如此。就像日本人也在搞类似歼20的四代隐身超音速巡航战机项目,代号:心神。这个项目起步比中国早,预算比中国多,当初的技术起点也比中国好,但是这些年下来,日本心神号项目已几乎失败了,到现在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突破。但是,日本人并没有因此而自卑,因此而妄自菲薄,中国人也并没有因此而瞧不起日本人。反之,日本人还会为自己能做出全世界销量最好的单反相机而骄傲和自豪。日本人知道自己在很多方面已经开始落后于中国,但是他们仍能客观肯定自己国家的优势领域。

那么,作为冷战以后全世界技术进步速度最快的国家,经济发展成就最好的国家,我们中国人凭什么就不可以客观肯定和点赞中国的进步和成就呢。

诚然,有人说“韬光养晦”四个字永远都不过时,不当出头鸟是中国文化里的某种生存哲学。但问题是,有些事不是你想弯腰就能躲过去的。当初邓爷爷提出韬光养晦的时候,中国无论是工业产业还是经济又或是国家硬实力都还很弱,所以当时的中国韬光养晦有人信。但是今天情况却不同了,中国的成长已经是谁都看得见的。这些年来,的确有一些西方开始针对中国,“中国威胁论”一度喧嚣尘上,这也给我们带来了诸多困扰和不必要的麻烦。

但是我们必须搞明白的是:当前引发西方针对中国的真正原因,并不是因为一句“厉害了,我的国”。对西方而言,你这一句中国的网络流行语,根本就毫无意义。实际上,早在“厉害了,我的国”成为网络用语之前,西方炮制的“中国威胁论”就已经喧嚣尘上好多年了。

就像最近引发美国针对中国的原因,也同样是中国已经取得的那些众所周知的进步和综合实力本身!既然美国针对的是中国已经取得的进步和综合实力本身,那么请问这个韬光养晦还要怎么继续?难道要我们自废武功,自宫求生吗?当然不可能。更何况即便现在中国自断双臂,也不可能再换取到韬光养晦的环境了。因为疑心一起,杀心必至。唯有将你彻底消灭,对方才会放心。不可能中国人说一句:“我的国,不厉害了!”然后美国人就会相信,并从此不再针对中国。所以,当下中国其实已经没有退路,更没有弯腰的战略空间了。不及时认清这一冷酷事实的话,是要吃大亏的。当然,除了被美国击败和选择自我毁灭之外,我们还有一条生路就是砥砺前行迈向复兴,用自己的实力和更为公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向所有人证明中国的崛起只会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要么低头自废武功,在美国的围堵中倒下;要么昂首捍卫全球化,迈向复兴。除此之外,再无它途,这才是现实。平局只希望三十年后,我们的子孙后代,可以更为自信且骄傲地再喊一句:“厉害了,我的国。” 今天是2018年7月9日。本文完成是在凌晨03点21分。平友认为有收获,值得一读的话,请扩散给更多好友阅读分享,并在文章右下角,给作者送上一个?。来自您指尖的支持,就是平局不断更新的动力。近期10w+热文回周小平: 大争当前,警惕网络版七七事变

平析 | 中国用好秘密武器,美帝阴谋将落空

微博舆论危机的生成和扩散研究 第6篇

关键词:微博;舆论危机;突发事件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网络信息传播的日益多元化,我们生活的社会环境被逐渐扩大并融为一体,网络造就了这样一个大熔炉,互联网以其气势磅礴之势加入了大众传播的行列。新媒体在舆论事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随着新媒体中微博用户的逐年递增,微博已然成为了热点新闻事件的前言阵地。“刷新一下”热门微博,一天的大事小情尽收眼底。然而其快速的传播速度和高到达率在带来及时性的同时也产生了难以控制的缺点,有时控制不好甚至造成舆论危机,给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舆论环境都产生一定的影响。

1、微博舆论危机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舆论的定义。广义上舆论是一种控制机制,我国对于舆论的定义主要是在“舆论导向”里的舆论,陈力丹在书中明确的把舆论定义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综合,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①其次,以此类推定义便可以得知微博舆论的大概涵义,即微博用户通过微博这一介质,以接收、发布、評论、转发等形式对自己关心的人、事、观点进行意见、态度的汇总,大多带有一定的倾向性。

微博中的舆论则具有更大的随意性和不可控性,是信息时代中舆论的一种存在方式。以微博为主的新媒体形成一种新的舆论生态,使得信息发布和传播的门槛大大降低。公众不再是被动的靶子,相反其转身演变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和传递者,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尤其是微博中,发微博的人与看微博的人之间是弱关系,彼此甚至是陌生人,但是也能共享信息。因此,在微博舆论的产生中渠道被拓宽的同时也会造成过激言论的泛滥,难免会有虚假信息甚至恶语煽动情绪的言论,这就加大了微博舆论危机产生的可能性,这些言论使得整个微博舆论环境变的动荡,进而可能延伸出群体性突发事件。

2、微博舆论危机的生成

任何事情的发展都要进行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舆论的产生也不例外。那么微博舆论危机生成的第一步便是信息源的获取。例如2014年年底发生在西安某医院的“自拍事件” 博主爆料称“在西安某医院患者还躺在手术台上,医护人员却摆起pose玩起自拍” “医生自拍”图发表于图片中的一位医生,经过层层朋友圈的分析与转载,被一位微博用户@当唯美不再唯美转发到微博这个公共平台。于是此事件被该博主的粉丝看到并且转发,在此这位微博用户便成为了此事件在微博的生成地。信息源的真实与否是微博舆论危机是否生成的最主要因素。其次,便是意见领袖在二级传播中的推动作用。微博上大V的转发,转眼间就能把一件事情扩散开来,再加上粉丝的犀利评论,就成为了微博的热门话题,而这些大V便是微博中的意见领袖,在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意见领袖起着重要的作用。再次,含有敏感词汇,抓人眼球的微博更易生成舆论危机。有些微博在表述事件中带有一定的个人观点和敏感词汇,信息发布并不全面真实,因而使得微博广大用户对事实认识不清,大家都抱有一定的质疑态度,正是这样的无端正义感使得事件发展成为了舆论危机事件。内容中的敏感字样也是舆论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众所周知,微信是近几年新兴的社交媒体之一,它所依赖的是“强关系”,即好友关系依赖于家人、同学、同事等,朋友圈则是微信中发表言论的空间。然而微信和微博之间的关系,也促进了微博舆论的生成,借助信息源头这种强关系的可信度,把信息通过弱关系的微博平台发布于众,从而增加了事件的可信度。大量的媒体信息在微博、社交网络中得到扩散,事件不再是简单的二级传播,而是公开传播形式下的N个人对N个人的传播,所以传播范围要比传统媒体大的多。

舆论生成过程图:

微信用户(强关系)朋友圈微博用户(弱关系)微博意见领袖/大V粉丝/公众

舆论危机生成要素:信息发布是否真实;平台;意见领袖;敏感词汇;不平衡心理

3、舆论危机的扩散

微博源于互联网,而网络传播具有的最大特点便是急速交互性,新闻一经发出就已经被传播到四面八方,就像病毒一经侵袭便逐渐扩散到人体的每个血管中一样,因为他们是相互联系的,因此也具有“无中心化”的特点。由于身份通过数字化处理而隐匿起来,因而,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权威,而这也恰恰消解了权威,进而导致不全面不真实的新闻的大量传播、扩散。其次,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空间是虚拟的,人物之间没有固定的利益关系,人作为个体具有更大的自主性。由于人们之间的交往突破了空间限制,也突破了“社会的藩篱”,成为了自由自觉的活动。另一方面,我国关于网络新闻传播方面的法律规定不够健全,因此,微博用户们在微博里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

网络本身的交互性和自主自由性加速了事件的传播范围,容易造成舆论的一边倒的现象。但是不仅仅是微博自身加重了舆论危机扩散的过程,各种互联网媒、电视、广播也拓宽了信息的覆盖范围。由于此事件在发生时就没有做到真实全面,所以导致传播过程中受众的关注点都在敏感词语上,已经导致了受众对于后续的确切报道不关心的后果。在受众心中已经产生了对事件的刻板印象,其他媒体的关注度和报道反而会加深上述关键词在受众心中的印象。可见不同媒体的传播效果对于舆论的影响力不一般。

“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受众在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如果没有特定的方向,便会一边倒向舆论的大多数,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了另一方意见的增势,这样很有可能会淹没靠近正确一方的观点,反而被反方吞噬。而且微博用户群是一个三低群体,即年龄小、低学历、低收入,大多数微博用户缺乏理性的判断力,极易出现激进情绪和过激言论,并在微博、手机中经过不断放大、叠加、迅速生成并蔓延为大量非理性的言论和意见。从而使得舆论“火药味”升级,最终甚至发展成舆论危机,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以及个人观点和态度都有不利的影响。

4、结语:纵观微博舆论危机现象,主要呈现出一下几个特点。(1)范围广、难控制,成因复杂。(2)信息复杂化,言辞激烈缺乏理智,群体盲目跟从现象显著。(3)意见领袖在舆论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舆论危机影响恶劣,微博权力义务意识淡薄。根据上述特点,有关部门应该关注微博等新媒体的“信息发布”上有一定的把关,对于传播虚假信息的微博用户予以惩罚。与此同时,还应该提升网络意见领袖的新闻素养,不可盲目跟从。广大媒体及时跟进新闻报道,传达正能量的舆论,从而尽量避免微博舆论危机的产生和扩散造成的恶劣影响。(作者单位:1.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河北大学管理学院)

注解:

① 《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陈力丹1999,07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P11.

参考文献:

[1] 《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陈力丹1999,07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 《信息化社会与公共传播》郑保卫 2014,03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天津港爆炸案“舆论危机反思” 第7篇

天津港爆炸事件所提出的传播学诘问是:这一次,舆论危机为何如此深重?这场业已来到的舆论危机,其杀伤力比之爆炸本身,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我们不能谦恭诚恳地反思,不能从舆论处置失当中吸取教训,当下一场灾害事件出现时, 一定还会有下一次舆论危机。

反思一:灾难传播的原则是什么

不管是新闻、宣传、政府公关,其基石都是“公开性”。在危机面前,公开性是公信力之父,而公信力, 则是人心变乱中一切号召力的来源。

SARS时期的舆论管制,严重违反了公开性原则,结果天灾转为了人祸,一场公共卫生危机彻底演变成为社会动乱,贻害国家、影响国际。新闻界、 学术界从一开始就对此提出警示,但无力劝阻。

后来,2003年4月20日,卫生部举行新闻发布会,首次披露北京SARS疫情真实数据,几乎是在瞬间,SARS作为社会危机戛然而止——信息公开与否,是在灾难中治乱的关键,这一点已很清楚。

SARS五年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 在理论上,“公开”成为常态——虽然对信息公开的履行并不完美。

2008年,汶川地震后,还专门写了一本书,《公开时刻——汶川地震的传播学遗产》,全面分析过新闻公开性的演进。

SARS十年后,《求是》刊发国家领导人的文章,自豪地回顾起十年前:“非典之前的疫情,各地想办法捂着、堵着,信息被严格管制。那年4月20日之后,政府和媒体放开了。”

从逻辑上说,今天,公开性已经不算是知识,而是常识。

但是,到了天津港爆炸这一次, 在事件的最初几天,有关部门再次忘记了公开性(尤其是天津),结果, 这种不应有的人祸,再次点燃了场外议题,在人心民意中引发了全国乃至全球舆论上的次生性灾难。

爆炸的现场犹可清理,受伤的家庭犹可抚慰,可是由悖逆民意导致的公众对国家权力的涂鸦、由舆论灾难导致的对国家形象的伤害,谁能只手弥补?

教科书般的“败事有余”:这是地方和部门“相关领导”阶层又一次公然抗拒公开性原则的错误实例。

反思二:如何应对谣言

谣言本不必有,不公开的事情多了,世上也就有了谣言。周晓虹在《传播的畸变》一文中定义说: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说,流言和谣言都是社会大众中传播的未被确证的信息。

美国学者对战时谣言的分析,指出了形成谣言的两个条件——事件的重要性和信息的模糊性,并且,大部分谣言都是集体创作。

有一些所谓谣言,日后不断被证明只是不被认可的真相披露,问题是, 这样的事例太多。于是辟谣成为需要举证自清的一方,而与此同时,网络流言的交流则成为了信息短缺的社会唯一的选择。

因此,也有学者曾指出:谣言是一种公共的信息交流,它反映了个人对于某一社会现象的假说。

我为SARS中的网络流言现象作出过如下分析: “从理论上来说,作为一个‘平权化的媒介平台’,它无非是给无权无势、一时缺乏消息来源的大众一种信息传通的基础平台—— 从开始时期对消息封锁的打破到后来的添油加醋,从描述事实到盲目议论, 从透视真相到风传谣言,诸如此类。”

还有一类谣言,被证实确是谎言。 但社会却似乎并不认为这些谣言就毫无意义:人们一般向当局或是媒介吁请真相,把证实的责任交付给他们, 但谣言却打击了这一过程,为此,胡可把谣言理解为一种“社会抗议”。

我一直认为,面对谣言,最有效的措施就是:(1)呼应大众对于危机事件关键要素的重要性认定(如网民所言,该递上真相时,别忙于递纸巾);(2)提供正当、清晰、全面、 权威的信息以覆盖谣言;(3)在探索真相、寻求解决方案方面与社会公众保持密切互动;(4)在深化议题方面提升国家与社会对话的品质。

如何应对谣言?这就是答案。

至于删帖、封号之类,用来制止有意图的违法行为时,是有效的。可是,用于一般社会公众心理则不行, 因为一切好奇、恐慌、抗议,或可被抵消,无法被删除。

反思三:如何面对新闻界

新闻界的本质,并不是一个自足的本体,而是沟通国家与社会民意的中介体。除了履行媒介和信道的职责, 新闻界并没有多少自己的利益,也没有显在的企图心。

因此,好的治理者看待新闻界是中性的,更好的治理者看待新闻界是良性的。

灾难发生后,新闻界闻风而来, 原因只有一个:受众的惊恐需要信息与意见来抚平。而这一点,也正是政府的意图所在。

因此,以下技术性问题是不言自明的:

第一,所有记者均有权报道吗? 是的,而且应该迅速建立临时新闻中心,以统筹服务林林总总的新闻媒体。

第二,对不同的新闻媒体可以区别对待吗?可以,但应以不妨碍新闻报道权为前提。

第三,外国新闻记者有权报道吗?是的,如果他们确实是记者。

第四,新闻记者、外国记者也会信谣、传谣吗?是的,如果他们得不到态度诚实的信息发布,那么新闻界就会转而报道所谓“未经证实的”道听途说;抛开新闻伦理的纠葛不谈, 那种对“未经证实的信息”的关注, 其目的大多仍是要敦促权威信息的发布。

1843年,马克思在《莱茵报》 从事新闻工作时期,在《摩塞尔记者的辩护》一文中写道:“要是个别的人, 尤其是相当一部分居民成了某种异常可怕的灾难的牺牲品,而又没有人谈论这种灾难,没有人把这种灾难看做一种值得分析和讨论的对象,那么, 受难的人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要不是别人无权谈论这个问题,那就是别人认为这个问题具有重大意义的说法是无稽之谈,因而不愿意谈论这个问题。”

25年前,习近平同志在一篇名为《把握好新闻工作的基点》的文章中,写下这样一段话:“新闻学作为一门科学,与政治的关系很密切。但不是说新闻可以等同于政治, 不是说为了政治需要可以不要它的真实性,所以既要强调新闻工作的党性,又不可忽视新闻工作自身的规律性。”

只有尊重新闻,才能用好新闻。 只有尊重媒介,才能用好媒介。只有建设一个有公信力的、受人尊重的中国新闻界,才能够经常做到“帮忙不添乱”、避免“帮不了忙只添乱”, 让新闻真正为国家和社会服务。

反思四:政府如何发布新闻、进行危机公关

天津港爆炸事件,八次新闻发布会,五次效果不佳。一些发布会的荒诞场景,甚至成为引爆民间舆论的新导火索,这是很不应该的。这里,不具体评述当事人和具体议题,但是围绕着新闻发布现状和政府危机公关, 有几个重要的观念和认识需要调整:

第一,新闻发布会,应该是有准备的新闻发布,不是仓促上阵、手足无措的见面会。这种有准备,不是限指事实、数据,而是洞悉新闻价值的议题准备,以及直面这些议题的心理准备。新闻发布会不能自说自话,不能一问三不知,不能搪塞推诿。

第二,新闻发布会, 应该是实事求是的新闻发布。(1)对于已经收集到的事实数据,应该发布; (2)对于不断确认中的事实数据,应该做动态的发布;(3)对于未来才能确认的事实数据,应该对发布本身作预告性的发布; (4)对于确定无法发布的事实数据,应发布歉意和承诺;(5)各类事实、数据,可以与新闻界相支持, 可以与公众信息相印证,以最终形成政府发布的权威度。此谓 “正心诚意”。

第三,重大危机应对的原则之一,是让首席长官出场;危机公关传播,也是如此。天津港爆炸事件,前几次发布会上,屡见主官、责任官员缺席或失语,这是政府公关的大忌。

第四,新闻发言人应该是受组织委派的、受过系统新闻及公关训练的专业人员,而非是一个官员级别的象征。很难想象,一个业余人士能够理解专业记者所需,并且作专业化的应对。关于新闻发言人去行政化这一点, 我在很多场合提过建言。此外,新闻发言活动应该是一个基于“轮式沟通” 的团队工作系统,而非一盘散沙,各自说话。

从学术的角度说,危机事件中, 新闻热点的来源大多涉及以下方面: (1)威胁群体利益;(2)侵犯基本价值;(3)唤醒刻板成见。

很遗憾,这三者,正是爆炸过后, 新闻热点仍然层出不穷的原因。

反思五:如何网络执政

毋庸讳言,每次伴随着灾难事件的发生,会有敌对势力试图借网络舆论造势,也会有些人罔顾法律责任, 在网上妄语胡言。

但是,在灾难面前,网络舆论的问题主体,还是不明流言纷飞、舆论监督日盛、民间议政杂出。这些挑战, 本质上还是法治框架内的现实治理问题。

例如,在所谓“官官相护”的网络流言纷飞之际,相关部门没有站出来以行动来辟谣、也没有发布信息来披露政府的调查行动,直到李克强总理16日下午赶赴天津,亲自说出“要彻查追责、公布所有调查结果,给死难者家属一个交代,给天津市民一个交代,给全国人民一个交代,给历史一个交代。”这句清晰的承诺,给公众带来了最初的安慰,也遏制了流言的进一步生发。

更好的辟谣来自《天津日报》直到18日才以“快讯”发布的旧闻:瑞海公司董事长于学伟、副董事长董社轩等10人在13日上午已被控制。

两者相互印证,网上关于官官相护的议论方见平复。

但是,无疑,要一劳永逸地扭转这一“负面舆情”,只能靠国家来兑现总理“彻查追责”的诺言, 而非简单地对网民作“不要被各种负面猜想牵着鼻子走”的告诫。

我们要记住的是,从来就没有什么孤立存在的网络执政:(1)网络空间里的舆论焦点,究其本质,只是现实治理矛盾的延伸;(2)所谓网络政治,只是现实政治的镜像;(3) 网络执政的实现,只能落实于现实执政的改革。

简言之,没有痛下决心的吏治改革,没有不断趋善的治理创新,就不会有网络舆论的大治。

地方政府网络舆论危机的应对浅析 第8篇

一、网络舆论危机的特点

网络舆论危机是网络社会政府经常遭遇的一种危机, 它既不同于一般公共危机事件, 又不同于其他媒体中的舆论危机, 它具有自身独特的个性, 比如爆发的瞬时性、涉及的范围广, 破坏性强, 难以预测和控制、后果严重等等。

二、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论危机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010年,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研发并完善了具备个性化、垂直性监测功能的互联网舆情监测系统, 而且每季度都会发布“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从排行榜我们可以看出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论危机的能力已经有所提升,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会暴露出种种问题, 状况不容乐观。

(一) 普遍缺乏危机意识。

目前我国各级地方政府还没有将网络舆论危机的应对工作纳入“议事日程”, 网络舆论危机的意识普遍缺乏。危机发生后, 往往只注重“善后”, 忽视事前预防;只注重网络删贴, 忽视舆情引导;只注重传统媒体报道, 忽视网络新媒体作用的发挥。

(二) 缺乏完善的应对机制。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缺乏一套完善的网络舆论危机应对机制, 没有建立网络舆论引导的组织机制, 也没有制定相应的网络舆论危机应急预案, 更没有建立网络舆情的搜集、分析和研判机制,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网络舆论热点发展演变成真正的危机事件, 因此这种机制的建立迫在眉睫。

(三) 信息沟通渠道不畅通。

受现行法律法规、体制机制等各种因素的制约, 当前地方政府危机信息沟通渠道不畅通是不争的事实。首先, 传统媒体的话语权掌握在同级政府手中, “说什么”由地方政府控制, 说出来的并不一定是最真实的声音, 因此上级政府也无法正确了解地方的真实情况;其次, 当前我国网络立法滞后, 部分不法媒体为追逐商业利益, 热衷于炒作网络热点事件, 肆意歪曲事实或者造谣诽谤, 从而使得子虚乌有的事件在更大范围传播。

(四) 忽视公众知情权。

当前, 地方政府在应对网络舆论危机上,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对公众的知情权尊重不够, 对危机事件采取“能瞒则瞒、能捂则捂”的做法, 这也必将引起公众对政府的强烈反感, 政府的公信力降低, 也助推了公众借助与其他渠道去了解事件的真相, 听信小道消息, 助长对敏感事件负面的猜疑, 造成谣言的大肆扩散, 从而使整个事件处于一个更加难以控制的局面, 引发更大的危机。

三、地方政府网络舆论危机的应对策略

(一) 地方政府网络舆论危机的事中处置

1. 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

网络舆论热点事件一旦出现, 对于公众来说, 地方政府能否在第一时间表明官方态度和公布事件的真相是品评政府的重要标尺。对于地方政府来说, 第一时间主动出击, 发布权威信息, 直面危机, 就能第一时间抢占舆论的制高点, 杜绝小道消息的蔓延。

2. 积极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

地方政府要想掌握网络舆论的主动权, 就必须设法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首先要设置官方传播议程, 用正面的议题去引导舆情。其次要培养自己的网络“意见领袖”, 通过他们把正面信息传播出去。第三, 发挥政府“网评员”队伍作用, 对网民的不良情绪进行疏导。

3. 积极解决引发危机的根源性问题

网络舆论危机爆发后, 地方政府要想转危为机, 最根本的还是要积极解决引发危机的根源性问题。地方政府要迅速开展调查, 判明问题的性质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涉及到问题官员的, 绝不姑息, 依法依纪展开调查并严肃处理。涉及到造谣惑众, 扰乱社会秩序的, 要立即查找源头, 查明意图, 并依法处理。

(二) 地方政府网络舆论危机的善后评估

做好网络舆论危机的善后评估, 是地方政府危机事件处理结束后的必要工作。善后评估工作有两项:一是重新评估网络舆情。每一次危机过后可能会再次爆发新的次生危机, 因此, 地方政府不能因为一次网络舆论危机的结束而放松警惕, 还应该进行追踪和关注, 掌控网络舆论动态, 对网络舆情做出正确的评估和引导, 确保危机事件得到彻底的解决。二是深刻反省自身问题, 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每个网络舆论危机的背后, 都能折射出我国政府治理能力的弊端和不足, 地方政府要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总结, 加强相应的制度和机制建设, 实现政府管理能力的提升, 真正的做到执政为民。

当前, 网络的力量越来越强, 政府的压力越来越大, 可以说, 网络社会这个“真实的虚拟”是与物质世界并存的“第二世界”, 它真实地存在并影响着我们每个人, 而且这个处处充满风险的网络社会还在继续走向深化, 走向真实。如何少一份风险, 少一次危机, 需要我们政府、每名公职人员, 不断学习、认真思考、慎重对待。

参考文献

[1]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14 (7) .

[2]张恩韶, 赵丽娟.治道变革视野中的网络舆论危机[J].电子政务, 2013 (10) .

[3]谭文红.网络谣言治理与政府形象塑造的路径思考[J].才智, 2013 (31) .

全媒体时代医院舆论危机公关研究 第9篇

1 全媒体时代的舆论危机特性

1.1 新媒体崛起,舆论危机常态化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过程,信息传播的模式由“以传播者为中心”向“以受众为中心”转变。同时,移动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使得舆论明显地呈现出以手机为“第一媒体”的移动社交平台的话语空间转移的趋势[2]。在这样的媒体环境下,公众对于医疗服务流程中各个环节的监督呈现常态化。受医学的复杂性、诊疗技术的局限性、医疗信息不对称、患者维权意识的日益增强等因素的影响,患者对于医疗服务过程中的任何不满都可以进行实时图文播报,并通过新媒体实现传播,引发舆论共振,导致医院陷入舆论危机。在新媒体时代医院舆论危机呈现常态化。

1.2 网络群体极化,舆论导向失控

传统媒体中,什么样的信息可以被发布,如何发布,都有审核机制和专人把关,舆论导向易于控制,内容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相对有保障。在网络平台上,针对同一事件,不同利益群体、不同意见群体之间分化明显。在医患关系中,患者和公众被定义为“弱者”,一旦出现医患相关的舆情,网民就会以“弱者”这一共同特性在网络上集结形成群体。在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作用下,单纯情绪化的观点表达与真相相去甚远,极易引发舆论导向的失控。同时,网络舆论的强势意见可能作用现实世界,形成“多数人的暴政”,甚至有可能使正常的医疗秩序被“绑架”。

1.3 共振传播,舆论危机升级

随着三网融合工作的不断推进,以互联网为核心和纽带,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间的交互性、互通性不断增强,不同媒体形成了强大的共振效应[3]。任何一件触及大众敏感点的微小事件都会通过各种媒体被迅速扩散,成为有巨大影响力的社会性话题。医疗是涉及民众自身健康的重大民生问题,一直是舆论关注的热点,各种与医院相关的舆论危机在移动社交平台上屡见不鲜。而以网络先行的舆论危机会引发传统媒体深度跟进和舆论的快速升温。如果医院不采取及时有效的危机公关措施,则会被推到事件的风口浪尖,致使医院舆论危机升级,陷入舆论危机的恶性循环中。

2 全媒体时代医院舆论危机公关的含义与原则

2.1 全媒体时代医院舆论危机公关的含义

全媒体时代医院舆论危机是指医院在日常运营和医疗服务过程中,针对某一事件或现象,以互联网为核心的全媒体平台上对医院片面、偏激或敌对的舆论占据主导地位,并使绝大多数受众的情绪、思维和行为等产生共鸣,造成巨大的舆论压力,甚至影响医院和医务人员社会声誉和医院正常运作的现象。

全媒体时代医院舆论危机公关就是利用危机公关的机制,运用全媒体传播手段对舆论危机进行有效处置,积极引导舆论,以平息舆论危机,保证医院正常工作,维护医院品牌价值、公信力和社会形象为目的的一系列管理措施和应对策略。

2.2 全媒体时代舆论危机公关的原则

2.2.1 主动性原则。

舆论危机发生时,医院必须主动占据舆论制高点,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信息源。积极利用新闻发布会和各种媒体平台,主动公开医院危机事件的最新进展,表明医院对危机事件的处理态度,通过医院官方的不断发声,牢牢掌握信息发布的主动权。通过与公众交流互动,让正面、积极的信息迅速传播出去。这样才能赢得公众的理解,及时填补医院危机事件信息真空,纠正错误传言和谣言,迅速化解舆论压力。

2.2.2 及时性原则。

当陷入舆论危机时,如果医院不能及时站出来进行信息发布,在数小时内,网络社交媒体就可能将突发事件传播、发酵为有着重大舆论影响的事件,引起公众和媒体的各种猜测,使得医院面临舆论危机的不断扩大。为此,医院在舆论危机爆发后,需持续跟进,及时做出反馈,公布与事件最新进展有关的准确情况,保证权威消息先于不实信息发布并被扩散。

2.2.3 真实性原则。

面对舆论危机,如果院方采取欺瞒、推诿的态度发布不实信息,不但不能化解危机,反而会进一步激化矛盾,使舆论“一边倒”的反弹,损害医院的社会声誉和品牌形象。在舆论危机公关的过程中,医院基于事实提供有关危机进程的全部情况,谣言自然不攻自破。如果院方确实存在过错,要勇于承认自身的过失,向社会和患者告知事实的真相,并提出整改的方案。

3 全媒体时代医院舆论危机公关的策略

3.1 加强舆论危机管理,建立应急预案

全媒体时代医院舆论危机公关工作应立足于日常管理,防患于未然,做到不发生、少发生舆论危机事件。明确医院宣传中心为医院舆论监测部门,负责医院日常舆情收集与研判。制定医院舆论危机应急预案,与医院新闻发言人制度进行有效联动,并作为医院应急预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有效链接。定期组织以医院舆论危机为主题的应急演练,在检验应急预案有效性的同时,提升全院职工的舆论危机应对意识与能力。建立全媒体公关联络平台,与全媒体保持长期合作关系,开展良性互动,通过全媒体发布信息引导舆论。打造医院舆论引导阵地,通过医院官方网站、微信、微博等平台及时主动发布信息,并利用这些平台的互动功能与公众进行有效交流。

3.2 舆论危机潜伏期,着力化解危机

舆论危机潜伏期即存在潜在舆论危机,是舆论危机大规模爆发的预备阶段。此阶段,医院危机事件已经产生,消息开始在网络媒介上传播,部分网民已经看到,持观望态度,并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当医院的舆情监测部门收集到与危机事件相关的舆情后,要持续关注舆情最新动向,评估事件风险,并与主管院领导、相关临床科室和职能部门及时通报舆情进展。同时宣传中心负责人、事件主管职能部门和主管院领导等应第一时间深入危机事件一线,了解事实经过,收集相关信息,寻求危机事件的解决方法。在准确掌握真实情况之前,医院的任何职工和院内媒体都不得发布事件相关消息和评论,如果回应不当,极易引发更大的舆情关注。如果公共危机事件得到妥善处理,舆论危机自然会得到平息。

3.3 舆论危机爆发期,主动发布信息

如果医院的公共危机事件无法提前被发现,或无法在舆论危机潜伏期得到处理,便会进入舆论危机爆发期,此阶段负面舆论在全媒体平台迅速传播,舆论危机破坏程度达到最大。医院应立即启动舆论危机公关应急预案和医院新闻发言人机制,围绕危机事件全面整合舆论关注热点、危机事件本质、危机事件处理措施等信息,在保证信息全面、真实的基础上,形成科学、系统、一致的发布口径。医院主动、适时联系媒体,通过发布会、新闻通稿等形式,主动、滚动、持续地将权威的医院声音传递出去,借助媒体力量科学引导舆论。同时,医院需借助行业专家中具有网络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大V”,对于危机事件中的专业内容进行科学解释,普及相关科学知识,引导广大网民正确认识事件本质。医院也应该充分利用官方认证的自媒体平台,例如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等,及时发布危机事件处理的相关信息,明确表明医院积极处理危机事件的决心和态度,以公正、公开、透明的态度欢迎社会舆论的监督。

3.4 舆论危机持续期,引入第三方佐证

经过一段时间缓冲之后,舆论危机进入持续期,舆论危机的影响范围持续扩大,并波及其他领域。这一阶段是各种不实信息和媒体评论的高发期,针对危机事件各种个性化、多元化的观点频出。医院应及时跟进危机事件,认真调查,快速处理。积极与媒体协调沟通,做好舆论导向的把控和引导,持续主动发布事件最新进展与院方处理结果。当危机事件重大或者自行调查不足以取信于公众时,可以主动邀请相关领域的第三方权威机构对事件进行调查,第三方客观、公正、科学、权威的调查结果,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危机事件中双方合法权益,使危机事件得到妥善处理,从而帮助舆论回归理性,走向平息。

3.5 舆论危机消退期,重塑医院形象

舆论危机消退期是指经过危机处理后,危机事件逐步解决,舆论危机影响受到控制并被消除。此阶段舆论危机生命周期并未完结。医院需要持续跟踪媒体报道了解舆情导向,及时通过全媒体公布事件处理后医院各项工作的恢复情况和预防改进措施,避免舆论危机的死灰复燃。汇总有关媒体报道和资料,对舆论危机事件进行总结、评估,改进医院相关工作,检讨舆论危机事件处置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修改完善应急预案,避免类似的情况再次发生。在适当的时机策划医院正面宣传和媒体宣教工作,重塑医院形象。

摘要:全媒体时代医院舆论危机的产生、发展及应对均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态势,加大了医院舆论危机公关的难点。医院如何在全媒体时代下,有效地进行舆论危机公关成为全新的课题。笔者从全媒体时代医院舆论危机的特性入手,指出适合医院的舆论危机公关处理的原则,结合对舆论危机生命周期特性,从加强舆论危机管理,建立应急预案;舆论危机潜伏期,着力化解危机;舆论危机爆发期,主动发布信息;舆论危机持续期,引入第三方佐证;舆论危机消退期,重塑医院形象等方面提出全媒体时代医院舆论危机公关的策略。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医院舆论危机,危机公关

参考文献

[1]罗鑫.什么是“全媒体”[J].中国记者,2010(3):82-83.

[2]喻国明.当前社会舆情场:结构性特点及演进趋势[J].前线,2015(12):35-37.

舆论危机 第10篇

舆论壁垒正是现今经济不景气背景下许多国家采用的一种新兴的贸易保护政策。实施舆论壁垒的国家, 大都是拥有世界主流媒体, 发达而完善的传媒系统、先进的设备及专业并且训练有素的传媒从业者, 这些国家利用自身的传媒优势, 为保护本国市场或本国产业, 对本国的出口国产品以质量问题或环境问题等进行大肆报道,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误导本国消费者, 从而使消费者减少或拒绝购买出口国的产品。

要了解如何应对舆论壁垒, 首先要先了解何为舆论壁垒, 舆论壁垒成因是什么, 然后针对其成因制定应对措施。

一、何为舆论壁垒

舆论壁垒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非关税贸易壁垒, 它指由于信息不对称或者传媒有意做负面宣传报道, 贬低他国的产品质量, 使国外竞争对手及其产品的声誉受损或消费者对其产品误解, 通过媒体宣传影响舆论, 进而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 进而达到阻碍外国产品流入和保护本国市场的目的。

二、舆论壁垒成因

(一) 政治因素

在国际贸易中, 政治因素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以美国为例, 历届美国大选, 各党派都会拿中国问题来争取选票, 不同党派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媒体或在主流媒体上宣扬对中国商品或其他方面的负面言论, 世界大部分的主流权威媒体都为美国所有, 因此, 美国主流媒体关于中国的负面言论迅速在世界扩散, 不仅误导本国消费者减少或拒绝消费中国产品, 还为各党派拉票做出不可估量的“贡献”, 虽然大选期间的舆论壁垒是临时性的阶段性的, 但是当一个政党上台后, 为宣扬本党派主张争取民众支持, 会持续在媒体上发表对于中国的一些负面言论, 这也造就了政治因素舆论壁垒的持久性和延续性。

(二) 经济因素

传统贸易壁垒作用下降, 各国贸易发展不平衡。20世纪末, 经过关贸总协定主持的八轮多边贸易谈判之后, 同时顺应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趋势, 各国关税大幅度下降。因此, 利用关税壁垒达到限制进口的传统做法已经很难实现预定的目标, 而且传统的贸易壁垒很容易招致对方更为严峻的报复, 在这种情况下, 西方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市场, 转而利用自己发达的媒体资源, 通过恶意报道贸易国产品的负面新闻, 以掀起本国群众的抵制情绪, 达到迫使出口国自动减少货物出口数量的目的。此外, 各国在参与国际贸易获益的同时, 也造成的各国不同的贸易顺逆差, 无论是贸易顺差还是贸易逆差过大都会影响本国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当本国的贸易顺差或逆差过大, 国家就会采取相应措施减少顺差或逆差过大。

(三) 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的进步及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人们安全健康意识空前加强, 越来越关心产品对身体健康和安全的影响, 从而导致当前国际贸易中以维护人类健康安全, 动植物的卫生及福利, 生态环境为主要内容的新贸易壁垒日益增多。而这些新贸易壁垒的内容也日渐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 当这种宣传被用于限制他国商品的进口, 保护本国贸易利益的时候, 就演变成了新的贸易壁垒措施—舆论壁垒。

(四) 传媒业自身因素

科技的进步, 促进了传媒方式的多元化。舆论壁垒发生的前提条件是一国必须拥有比较完备、先进的传媒体系和一支训练有素的新闻从业者。科技的进步, 为传媒事业的发展提供的物质技术支持, 无论是报纸、广播、电视还是互联网, 技术的进步让这些媒介更新换代, 精简了新闻制作过程, 提高了新闻制作的质量和传播速度, 让宣传者的声音更迅速、更有效地传达到受众, 并产生效果。科技的进步, 为新闻传播提供了更多、更有效的传播媒介。推特、脸谱、人人、微博、微信等加速了自媒体时代的到来,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和新闻的制作者。舆论壁垒的产生除了可以利用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 同时可以借助互联网和移动客户端多途径、多方面对竞争对手施加压力, 传媒方式的多样化增强了舆论壁垒在国际贸易中的保护本国市场和本土经济的作用。

三、舆论壁垒应对措施

(一) 采取危机预防措施:制定和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1. 提高自身产品质量

从贸易壁垒产生的根本原因抓起, 即商品的质量。舆论壁垒也不例外, 提高产品质量, 使其各项指标都达到进口国标准, 是避免遭遇舆论壁垒的根本措施;同时应加强对出口产品的质量监管力度, 完善质量监督体系, 防止一些不合格的产品流入国际市场, 影响我国产品的国际声誉。而且产品的市场分布要均衡, 避免某些产品的出口过于集中某个市场。从政府到企业要努力调整自己的出口市场战略, 巩固老市场、开拓新市场、出口份额过于集中的要适当分流, 如果发生贸易摩擦时, 我国可以通过贸易转移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2. 正确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引导国内产业转型升级

通过媒体报道, 发挥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作用, 对劣质产品的及时曝光和揭露, 既保证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又可以淘汰一些不适应质量要求的产品, 促使企业转型升级, 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发生后, 国际市场需求萎缩, 企业调整内在发展模式更是迫在眉睫, 通过媒体对中国优质产品的宣传力度, 改变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形象。对在国际贸易摩擦中脱颖而出的企业, 媒体长期跟踪报道, 通过典型带动其他企业转型升级。

(二) 提高危机应对能力:澄清事实, 恢复企业形象

1. 建立国际公关团队

出口企业或行业应成立一个优质高效的公关团队, 面对舆论壁垒, 生产企业能够做到沉着冷静应对。要及时澄清事实, 与歪曲事实真相的境外当事媒体做真诚有效的沟通, 向他们讲清楚事实的真相, 正确发挥国内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主动出击, 以抢占舆论先机, 与境外媒体进行沟通, 消除外国媒体对我国产品的偏见, 挽回遭到损害的企业形象。

2. 提升媒体的社会责任

面对变幻莫测的国际市场环境, 我们在报道对外贸易新闻时, 要善于发挥媒体作为社会“稳定器”的作用, 不能为追求轰动效应而夸大其词, 更不可授人以柄, 被境外媒体和企业所利用, 防止少数的媒体不顾事实、违背道德、以偏概全、蓄意炒作、制造事端, 为国外媒体的反面报道提供了口实和证据。

(三) 加快危机后的机制完善

1. 加快传媒业的发展, 提高传媒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

舆论壁垒是利用舆论压力实行贸易保护, 必须具备足够强大和发达的新闻媒体, 因此, 攻破舆论壁垒要抢占媒体, 尤其是影响力巨大的网络媒体话语权, 在同一阵地上给出针锋相对的回应, 加快国内新闻传媒的发展。同时, 从业人员要了解贸易的国际规则, 加强与外贸、商检、质监等部门的联系, 关注国际贸易壁垒新动向和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最新发展。保持信息渠道的畅通与透明, 减少信息不畅通带来的贸易纠纷, 在处理国际贸易摩擦的稿件时, 记者和编辑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只有自己深入了解, 才能正确引导舆论。

2. 建立和完善舆论壁垒预警机制

在舆论壁垒处理过程中积累经验, 建立一套企业、政府和媒体协调运作的贸易预警机制, 为以后应对强大的媒体攻击做好准备。成立专门的机构, 收集、研究我国主要出口商品可能遇到的舆论壁垒的信息情报, 紧密跟踪重点出口国家和地区情况, 保持信息的高度敏感, 及时了解、收集、跟踪国外一些媒体的动向, 通过国内媒体的作用定期或不定期向企业发布预警信息, 提醒企业及时做好相应的准备。同时, 媒体要主动挖掘国际贸易纠纷, 转移国际舆论的焦点, 通过报道国外消费者、进口商、分销商及其代言人的呼声, 使他们与中国企业并肩抗争。在企业遭遇进口国立案调查和诉讼时, 媒体要关注事态发展并有所作为, 以积极的舆论引导受众, 支持企业主动应诉, 做到提前介入, 为涉案企业提供良好的舆论支持。

摘要:近年, 在传统贸易壁垒发挥作用的空间日益萎缩的情况下, 舆论壁垒作为国际贸易中的非关税壁垒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 如何应对舆论壁垒的贸易保护主义成为全球化中各国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舆论壁垒,对策

参考文献

[1]徐松, 徐冠宇.舆论壁垒的产生原因及对策分析[J].经济纵横, 2008 (12) .

舆论危机 第11篇

一、网络信息的协同过滤与大学生网络舆论危机

群体极化具有双向意义,它既可以使健康的舆论更加巩固,也可以使偏激的舆论走向极端,所以群体极化并不意味着参与舆论的成员最终都走向“偏激化”。但是在现实舆情发展中确实存在很多群体极化的负面效应,其原因不在于群体极化本身,而在于网络信息的协同过滤(collaborative filtering)。

对频频出现的大学生网络舆论危机来说,群体极化只是一个必要条件,并不充分。网络舆论危机产生的另一个原因在于网络信息的相对不足,这种信息不足不同于传统信息闭塞的概念。网络信息的传递是网络对信息的个性化筛选过程,“信息时代中,大众传媒的覆盖面一方面变得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又变得越来越小。在网络上,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没有执照的电视台。”[2]“当筛选的力量没有限制的时候,人们能够进一步精确地决定,什么是他们想要的,什么是他们不想要的。他们设立了一个能让他们自己选择的传播世界。”[3]通过筛选,网络舆论传播者能够为志同道合者或同质网民量身定制相关的信息,从而有意识地引导网络舆论的发展。这种网络信息片面传递的现象被称之为“网络协同过滤”。

决策科学认为,在信息收集全面、真实、准确和有效的情况下,理性经济人完全能够权衡利弊作出正确的判断。据此可以认为,网络信息协同过滤导致了信息的片面性,从而影响甚至左右了网民对相关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所以它是网络舆论群体极化走向“偏激化”的助推器,也是导致大学生网络舆论危机的重要原因。用桑斯坦的话说,“网站通过信息的同类搜集和网址链接,在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导致了信息‘窄化’。在那儿信息不管对或错,都会像野火燎原般地传布开来。这样的结果会导致群体极化现象,从而产生仇恨。”[4]仇恨恰恰是众多网络舆论漩涡和危机的最终归结点。

大学生网络舆论群体极化危机除了与网络信息协同过滤及大学生自身的“非理性、易激动、少判断、好左右”等特点相关外,还跟网络自身有一定的关系。对此社会心理学家用去个性化理论对网络的特点加以阐释:其一,匿名性。当个体在群体中,会潜意识地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匿名的,没有人能够发现,因此也自然不必承担行为的后果,所以个体会毫无顾忌地去做出违反社会规范、道德甚至法律的行为。其二,责任模糊性。网民集体行动的责任是模糊或分散的,网络舆论危机的主体是整个网民集体,而非具体的某个人,这使得个人责任感减弱,认为没有受惩罚的可能,没有内疚感,进而变得更粗野、放肆、胆大妄为。其三,群体淹没性。在群体中,成员的自我、个性都被融化在群体中,成员的个体性越来越模糊,个人的理性被群体淹没,理智不再能够控制本我。[5]

在网络舆论群体极化和信息协同过滤的双重作用下,网络平台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会被卷入网络漩涡的中心,最终出现以符号暴力为典型的网络舆论危机。符号暴力不像现实世界中的肢体冲突所造成的身体上的伤害,它更多地表现为用文字、语言、音频、视频等方式在网络上进行强烈的自我意识表达,追缉、鞭挞讨伐对象,寻找自己的支持者。这时候大学生网民充当了典型的“网络暴民”。由于大学生群体更容易受到社会的关注,其影响面更大,所以如果引导不好就会对大学生和整个社会产生负面影响,甚至有可能演变成现实群体行动。所以非常有必要建立一支大学生网络舆论危机干预队伍。

二、高校网络舆论领袖队伍的建设

针对大学生网民群体的特征及网络舆论群体极化的规律,建立高校网络舆论危机干预队伍的核心是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网络舆论领袖队伍。大学生网络舆论领袖队伍建设的关键点在于选择一批政治素质过硬、网络技术优良、舆論眼光敏锐、语言表达到位的高素质人才。与之相关的工作主要有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两个方面。

(一)加强网络舆论领袖队伍的组织建设

首先,要关注并加快建设网络舆论领袖的工作平台。宽泛地讲,整个互联网和大学生容易接触的网络区域都是高校舆论领袖应当关注的平台,对此学校有必要采取问卷调查、重点访谈、跟进调研、网络监控等方式充分掌握在校大学生经常浏览、登陆、参与的网络平台,以及这些平台的定位、版块、内容、参与者、舆论导向等,要能够准确的发现每个版块中的舆论领袖,重点关注版主或舆论领袖的相关言论。狭义的讲,高校网络舆论领袖的主要工作平台是校园网和校内论坛,这个平台是在校生学习、娱乐、信息发布、情感表达等最集中的地方,对学生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也最强,所以校内网也自然成为舆论领袖最主要的工作平台。但目前很多高校的校内网建设对大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以网络论坛为例,我国有相当一部分高校没有校内网论坛,这就阻断了学生舆论表达的有效途径,更为重要的是没有校内网络论坛做平台,学校失去了一个及时发现学生舆情、控制舆论危机蔓延的关键渠道,也失去了网络舆论领袖在学生舆情进展中发挥作用的可能。即便存在网络论坛的高校,很多也被过多地行政化控制,学生普遍感到言论表达不畅。有的论坛版块内容不丰富,与学生的表达需求不吻合。所以,完善网络工作平台是做好网络舆论领袖工作的第一步。

其次,以一线教师为主体,建立从上到下一体化的教师网络舆论领袖队伍。在高校环境中,教师是塑造学生人格、培养学生品质、提高学生修养、引导学生言论的主体,网络舆论领袖的角色也当然非教师莫属。但作为网络舆论领袖的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负责一线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而应包括从学校领导到专业课教师在内的整个教师队伍。一方面,高校的教师网络舆论领袖队伍建设离不开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校领导应当从政策导向、制度建设、财务保障、技术支持等多方面尽可能地提供便利,从领导层面明确支持态度,放手一线教师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并以合宜的监督控制方式规范教师舆论领袖队伍建设。另一方面,高校的辅导员是网络舆论领袖的主体,辅导员除了可以在网络上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外,在现实空间中还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主题舆论活动,网上网下相结合,通过自身在学生中的威望主导舆论的方向。学校可以挑选优秀的辅导员担任校内网络的相关版主或负责人,及时发现学生的舆情走向,适时地发挥导向作用。一线的专业课教师也是高校必须利用的舆论力量,学生对辅导员和对一线教师有着不同的认同感,很多学生受“晕轮效应”的影响,他们在认同任课教师精深的专业知识的同时也会对其舆情舆论产生认同,所以应当强调专业课教师的政治素质、思想品质、言论导向等对大学生的影响。

再次,要在学生中发现有发言权的学生舆论领袖,加强学生舆论领袖队伍建设。学生之间的天然平等关系使得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比师生之间的沟通渠道更畅通,表达的想法也更真实准确。同时,由于学生舆论领袖生活在学生群体之中,他们对学生舆情的掌握也最直接、最迅速,在发现问题的可能性和及时性方面更具优势。根据传播学中的“舆论场”理论,每一种舆论都包含若干相互刺激的因素,从而使许多人形成共同意见的时空环境。[6]在网络舆论这个虚拟时空中,学生舆论领袖多是“舆论场”的核心。高校应当发现在学生中有话语权的学生领袖,并把他们争取到教师舆论团队中来,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设置相关工作程序和原则,提供必要的网络技术培训,使学生舆论领袖成为一支真正的“红色马甲”队伍,为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舆论危机处理做前沿哨兵。

(二)完善网络舆论领袖队伍的制度建设

首先,建立网络舆论危机预警制度。完善的预警制度能够为网络舆论领袖的工作创造一个可以依靠的制度背景,同时也进一步规范了舆论领袖的工作程序、原则和方法。网络舆论危机预警制度包括:从网络舆情监测、网络舆情预警、网络舆情应对到危机处理并备案的全过程。构成完整预警体系的要素包括:预警指标、预警等级、预警测度、预警方法、预警活动等。目前我国政府在社会公共危机预警机制方面的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高校的相關预警制度建设还比较落后,尤其是针对网络舆论危机的预警制度仍是屈指可数。因此,高校应当借鉴政府公共危机预警制度和体制建设的经验,建立和完善校园网络预警体系,强化制度建设。比如在预警等级上可以划分为:轻警情(Ⅳ级,非常态)、中度警情(Ⅲ级,警示级)、重警情(Ⅱ级,危险级)、特重警情(Ⅰ级,极度危险级)四个等级,并依次采用蓝色、黄色、橙色、红色来加以表示。在网络舆论危机预警制度建设方面,浙江省已经制定了比较完备的制度和方案,可供高校进一步参考。

其次,建立网络舆论领袖队伍培训制度。《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高校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网络思政教育培训工作,培养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又能有效地掌握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能够在网络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这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重要的组织保证。对舆论领袖队伍的培训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立足要高、视野要远,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并体现时代精神,这就需要有完备的培训制度作保障。培训制度的重点要突出对政治素质和技术素质的规范性。在政治素质方面,需要重点突出政治立场、政治信念、政治品德、政治水平和政策水平等方面,强调政治上的敏感性、预见性和坚定性。在技术素质方面,针对不同学科背景的舆论领袖采取自学和授课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弥补网络技术的差距。另外,作为网络舆论领袖,语言文字方面的表达能力与技巧也应当成为培训制度关心的重点。最后,培训制度要特别关注学生舆论领袖,对他们的培训要有针对性,做到制度化、规范化、长期化。

再次,建立高校网络舆论领袖考核制度。网络舆论领袖的工作具有特殊性,它不是一项实体性工作,但又以实体性工作为基础。高校网络舆论领袖的主要成员几乎都是兼职,如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学生骨干等,他们不可能抛开自己的主业从事专门的网络舆论工作,所以对高校网络舆论领袖的考核有相当的难度和复杂性。但考核是工作效率和成果的助推器,关键点在于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一个明显的区别在于,对网络舆论领袖的考核不是绩效考核,绩效主要涉及成本核算,是一种基于投入产出关系的考量,而网络工作的投入和产出都很难量化计算。虽然可以通过网络舆论监测的数量、发帖回帖量等量化指标来比较,但诸如舆论敏感度、回应性等更重要的指标却很难衡量。所以,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抓大放小、疏而不漏,即主要考察在每个考核周期中备受关注的舆论热点问题上校内学生的舆论动向是否正常,舆论领袖能否做到提前发现、提前引导、防患未然,以及舆论领袖相关工作的细致性、有效性;至于非热点问题,只要求舆论领袖保持一定的关注度,只要热点不升级即可,舆论领袖是否干预不作为考查要点。另外,可以根据网络舆论的升级程度,制定舆论领袖的最低干预度,分级考核。考核结果应当作为独立的参考项,不能作为舆论领袖所从事的专职工作考核部分,考核结果以奖励为主。

参考文献:

[1][3][4] [美]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7,50,51.

[2] [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南出版社,1997.205.

[5] 沙莲香.社会心理学(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60.

[6] 刘建明.舆论传播[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64.

舆论危机 第12篇

作为一项体育竞技项目, 人们完全可以接受比赛结果, 不管是输还是赢, 作为中国弱势体育项目的男子足球, 民众其实对其寄托的取胜希望并不大, 但希望看到男足们能够打得“像个男人”, 即使是输也输得无怨无悔。可惜的是, 中国男足屡屡被曝光的种种负面事件, 使男足蒙上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恶劣的负面形象, 在这种恶劣形象笼罩之下, 中国男足几乎是背负着一个沉重的精神十字架前行。在“谢亚龙下课”成为热门词汇的背后, 涌动的是无数网民对中国足球的无奈、愤怒、嘲笑以及指责, 这不仅仅是谢亚龙领导的中国男足的耻辱, 更是中国男足公众形象的全面失败。

在Web2.0时代,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 使企业更容易陷入各种各样全新的危机, 如同中国男足, 在强烈的媒体聚光灯与公众的挑剔眼光之下, 组织或个人的任何点滴失误都可能被无限量地放大, 最终形成一种巨大的舆论攻击浪潮。

因此, 如何通过有效的危机管理使自己摆脱困境, 重新振作起来, 不仅仅是中国男足需要考虑的问题, 也是企业在面临各种危机时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警惕舆论危机的“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所提出。他曾经进行过一项实验:找了一辆汽车放在一个中产阶级聚居的社区中, 摆放了一个星期后完好无损。后来, 詹巴斗用锤子把那辆车的一侧玻璃敲了一个小洞, 很快有人在另一侧也敲了一个洞, 接着车子前窗也被敲破, 再接着门被人踢坏……第二天晚上, 车子不见了。

以这项实验为基础, 詹巴斗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的假设: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 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 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 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具有强烈暗示性的氛围中, 攻击性的行为就会逐渐滋生、繁荣, 并成为一种主流性、甚至值得炫耀的行动。

数年前, 虽然中国男足在球场无所作为, 但主流媒体舆论认为应该多给他们些时间, 并延伸出国内足球人才培养的匮乏、刺激性制度未有力生效等原因, 在这种具有明显保护性的舆论氛围中, 中国男足虽屡战屡败, 但在公众心目中, 他们仍然是值得支持的英雄式人物, 对他们的偶尔质疑也很快被这种保护性的言论所湮没。

从舆论传播学的角度, 舆论是风, 而受众就是麦穗, 当风吹向哪边时, 麦穗就倒向那一边。所以, 在某个时间节点上, 当男足的表现一如既往地糟糕透顶, 且众队员本身的行为与道德操守不断受到诟病时, 主流的舆论开始转向, 从保护论转向警示、批评甚至是严厉的指责。而此时中国男足却懵然未知, 以为这只是公众的一时情绪发泄而已。他们不知道的是, 在破窗效应的作用下, 一个可怕的反面舆论螺旋浪潮正在形成——当某家媒体或某个意见领袖发表了一篇针对男足的切中肯綮的强烈批评, 并且引来网民的共鸣与回应时, 更多的媒体、更多的意见领袖、无数的网民开始从各个角度加入到批判男足的浪潮中, 倒男足的狂潮开始自发形成。

而在负面舆论形成的过程中, 关于足协 (如黑箱操作、官僚化) 、男足比赛上的恶劣表现 (如踢人) 、男足队员本身的种种花边 (开房、打人、傲慢等) 或负面事件的曝光, 加上足协在公共关系沟通以及舆论管理方面的无所作为, 导致了各种各样负面议题迅速形成并且集结 (如许多网站上设立的嘲笑男足的网络专题) , 这些议题就如一个个具有强烈吸引力的漩涡, 吸引了更多原本不关心男足甚至是支持男足的人, 加入到批判男足的行列之中来。

在这种强大的负面批评浪潮之下, 任何反对的意见都是苍白无力的——在这一阶段, 任何人发表任何支持男足的意见或观点, 必然会受到新一轮的攻击与踩踏, 破窗效应下所谓的舆论形成一种“沉默的螺旋”——人们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的时候, 如果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 即使自己赞同它, 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了另一方的增势, 如此反复循环, 便形成了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 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的发展过程。当网民扔出舆论批评的第一块砖头时, 男足保护论的氛围被打破, 导致其在舆论困境中越陷越深。

男足在Web2.0时代所面临的舆论困境也是所有企业可能遇到的, 值得企业高度警惕。

舆论危机化解三步曲

面对着强大的网络舆论批评以及网民声讨, 中国男足几乎是无所作为或者说无力招架。我们没有看到足协或男足面对网络铺天盖地的恶评有些许的回应。正是这种对网络民意完全无动于衷的迟钝, 使中国男足陷入了比输掉比赛更严重的后果——市场价值全面下降。

从目前公众强烈的批评中, 中国男足似乎成为一块废铁——牌子不值钱了, 队员不值钱了, 品牌价值更是负数, 所以中国足协要重建男足, 除了体制改革、领导重选、教练换人等方式外, 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如何重建公众对于中国男足的信心——这种信心的建立不是依靠一二场比赛的胜利就可以挽回的, 而是一种系统的、有策略性的公共关系计划:弱化、转移、重建, 就是男足舆论自我救赎的核心所在。这三步策略, 对于深陷危机困境的企业来说, 同样适用。

弱化:当“谢亚龙下课”成为当下网络热门词汇时, 网上反男足的情绪正达到高潮。所以, 对于男足而言, 第一步要做的, 是积极化解舆论对于自身的过度聚焦, 在现阶段淡化媒体及网民对男足的过高关注度, 以避免新的负面议题的出现, 进一步演化成新一场舆论的危机。

要想淡化媒体的过度关注, 足协可以与媒体主动沟通, 说服其在现阶段之下减少对于男足的报道。其次, 是官方减少对外的新闻发布与信息输出, 以弱化媒体报道的兴趣。第三是提醒男足队员严格自律, 以免再次出现“开房门”事件等极具爆炸性的话题新闻出现, 引来全国媒体新一轮的炮轰。

转移:等反男足的高涨情绪开始略为平和时, 男足要做的第二步是进行反思性的工作, 如通过座谈会的形式与记者、球迷代表一起沟通, 总结过往的失误之处, 深刻反思自身的不足, 以诚恳、坦诚的姿态获得外部的理解与支持, 同时, 可以邀请专家积极探讨中国足球体制改革, 将民众对男足失败形成的非理性情绪转移到对足球体制重建的探讨上。

另外, 也可以借机公布新的领导人名单、教练候选人或改革措施等, 将媒体的关注焦点引向正面的话题讨论之上。

重建:男足要获得公众及媒体舆论的支持, 重建自身的形象, 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重建整个舆论的价值体系。分析批判男足的负面浪潮中, 其核心集中于两点——技不如人, 人不如人。所以, 整个舆论价值重建的体系就必须针对这两方面进行有针对性地回应与议题设置。

比如, 男足可以宣布启动“一元年薪的励志计划”, 队员自愿以一元年薪去激励自我奋发, 以这种姿态获取公众对男足的支持。或者开展大规模的民间足球人才选拔计划, 现有国足队员以教练、宣传大使的身份投入其中, 重建自身的形象。

而对于足协管理无能的批评, 足协也可以采取透明化的方式来与外部沟通, 如公开听取民间意见, 定期进行在线网民交流等, 使所有公众认识到经历了奥运失败之后的男足, 将有一个重新开始、发愤图强的新开始, 而公众更加愿意支持一个虽然从零开始, 但是有着全新面貌的球队。

赢取人心胜过赢取市场。这句经典的市场营销名言对于任何一家陷入危机的企业来说同样适用。要重新获取公众对企业的支持, 前提之一是如何先赢取公众的支持——对舆论的有效管理、良好形象的重建、对网民意见的尊重, 这些就是Web2.0时代企业进行危机管理应重点考虑的工作。

上一篇:改革.做大下一篇:城市出行2.0

热门文章

舆论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