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进餐习惯论文

2024-05-09

幼儿进餐习惯论文(精选12篇)

幼儿进餐习惯论文 第1篇

让幼儿保持良好的食欲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也是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虽然不容易做到,但它对幼儿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必须努力完成。家长们经常会问:“我家的孩子吃饭怎么样?偏食不偏食?吃得多吗?喝汤吗?每餐能吃多少?这些问题家长们很关心,老师也很重视。幼儿期是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充足、合理的营养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很多家长非常重视吃得好不好的问题,却忽略了孩子吃的习惯的培养,有的幼儿边玩边吃、不吃干净、或者把饭菜撒得满地都是,时间长了,影响孩子营养、吸收和健康成长。

现在的小孩大多是独生子女,自理能力较差,依赖性强,有些幼儿在家都还是家长喂饭,都要哄着吃,追着喂,在家里就没有养成好的进餐习惯。当这些孩子进入幼儿园,环境和口味都改变了, 在家有很多人陪,幼儿园则是集体生活。这时候就出现了形形色色的进餐问题,但是幼儿饮食习惯的可塑性强,只要有意识地进行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就能及时纠正他们的不良饮食习惯。

用游戏的方法让幼儿习惯就餐前洗手,每天小孩子接触的外界东西很多,很容易将病菌病毒沾在手上,如果饭前不洗手,导致细菌吃进体内而生病就不好了。所以,洗手对保持皮肤清洁、养成良好进餐习惯十分重要。我个人一直按照生活领域目标要求的洗手方法教孩子,让他们知道洗手的顺序和注意的要领,并且穿插了一些儿歌,让他们知道洗手的乐趣。这样,他们就把洗手当做游戏来做,渐渐地养成了好习惯。

有些幼儿则是偏食、剩饭的现象比较严重,家长们深知其害, 却束手无策,怎样纠正幼儿的这些不良习惯,我们也做了一些思考和研究,具体有几点:

一、调查、了解幼儿偏食的原因

有些幼儿是因为肠胃不适,有的吃饭习惯不好,情绪不稳定, 有的是家长提供的食物单一,幼儿不习惯其他食物等等。

二、家庭环境的影响

1.家长的饮食行为、观念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饮食习惯直接影响孩子。在与家长的沟通中发现,有的家长会边吃饭、边看电视、边看书或玩手机。这也是在无形中给幼儿以不良的暗示。长此以往,这些行为会影响孩子。

2.家长的教养方式

如今的孩子是家里的焦点,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健康,总是希望让孩子尽可能多吃一点,对孩子在就餐中的要求总是百依百顺。特别是家庭结构中祖辈三代同堂的家庭日渐增多,祖辈成为家庭生活的主要照顾者,爷爷奶奶为了让孩子多吃一口饭允许幼儿边玩玩具或边看电视,这样时间久了,幼儿的非就餐行为就会增多。

3.教师的影响

幼儿园是幼儿除了家庭以外最主要的生活场所,教师对幼儿的非就餐行为熟视无睹,不采取相应的策略,也助长了孩子的不良行为。

三、对不同幼儿施以不同的教育方法

1.榜样示范

利用集体的气氛感染他们,为他们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小朋友很崇拜老师,每次遇到他们不喜欢但又很有营养的食物时,老师都要先闻一闻,故意做出夸张的表情,说:“哇,好香,这是老师最喜欢的食物,就是因为吃了这个老师才那么高,那么聪明的。不知道哪些小朋友和老师一样爱吃。”这时候幼儿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也跟着老师一起开心地吃起来。这个方法很管用。

2.提前预防

先通过游戏的方法,让孩子们认识一些菜,并互相讨论它的营养,吃了会变美、长高,谁吃得多就会最聪明、最棒。小孩子这时互相比着吃,越吃越香,以后就会喜欢这种食物了。

3.逐渐加量

有些小朋友虽然也吃(如绿色蔬菜),但是吃得很少,针对这样的情况,我通常会在不被小朋友发现的情况下逐渐加量,不知不觉中他们就吃多了,以后再添加也不那么抵触了。

4.物质奖励

对好好吃饭的小朋友,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都给他们奖励,有时候是一颗小星星或者小红花,对他们来说都是很好的鼓励,能够促使他们逐渐改掉不良习惯。

通过老师的共同努力,小朋友正在慢慢改掉偏食、剩饭等不良饮食习惯。看到他们每天香喷喷地吃饭,大家别提多欣慰了。

摘要:幼儿时期是各种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孩子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将对其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首位,良好的进餐习惯是促进幼儿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包含自理、匀速、不挑食、桌面较干净、专注、仅偶尔说话。

幼儿进餐习惯论文 第2篇

观察方式:个案观察 观察对象:马兆启小朋友(中一班)

观察周期:根据马兆启小朋友进餐习惯逐渐养成的具体情况,循序渐进的对幼儿进行观察,大概一个星期左右。

第一阶段:

时间:9月12日

行为记录:

今天,老师把饭分好了,小朋友开始吃饭。马兆启小朋友,歪歪扭扭的坐在板凳上,一只手拿着勺子把儿的最顶端,不停的左右来回晃勺子。过了一会儿,他开始将餐盘有菜的一边转向自己,用勺子舀起一根 菜放到嘴里,接着用另一只手抓起几粒米饭放入嘴中。他尝试着用勺子挖米饭,可是怎么也挖不起来,他用另一只手拿起米饭放在勺子里,然后放入嘴中。然后,他开始用勺子不停的插米饭,发出“当当”的声音。玩了一会儿,他开始捡菜汤里的西红柿,把西红柿的皮剥下来放在桌子上,然后用手将剥好的一块西红柿放入嘴中,再用勺子舀起一点汤,把汤勺举高,仰起头放入嘴中。他拿起一块火腿,用牙齿顺着火腿的边咬了一圈,然后,把火腿放在盘子上,就将勺子把儿叉到火腿上,拿着勺子围着火腿的边吃起来。吃完了火腿,他把勺子放进嘴里,用牙齿咬住勺子,再用手敲着勺子把儿玩。玩了一会儿,他开始把勺子把儿放在盘子边上,把勺子当成跷跷板一样玩。过了一会儿,他用手拿起米饭放进嘴里。一粒米饭漏在手指上,他接着用嘴咬住手指上的米粒。接着,他就把米粒一粒一粒放在手指上,在用嘴去吃米饭粒。过了会儿它开始东张西望,和旁边的小朋友窃窃私语起来,不时的露出微笑,接着他将他的米饭放到旁边小朋友的盘子里。而旁边的小朋友刘凯伟不高兴了,将米饭用手抓住扔到马兆启小朋友的盘子里,马兆启又扔回去,刘凯伟扔回来,两个人闹起来,不是窃笑着。这是大部分小朋友已经吃完了,要去饭后散步了,可是马兆启小朋友的饭还剩下很多。

分析记录:

从儿童生理、心理发育的过程来看,孩子在一岁以后自我意识开始萌动,会表现出较强的自我独立愿望,他们渴望做一些事情,在学会走路的同时,他们开始想学着吃饭,而且要自己拿着汤匙吃,不愿得到大人的帮助。一般说来,发育正常的孩子都可以在两岁左右学会吃饭,这是他们应该具备的生存能力。从上面的观察看来,马兆启小朋友今年已经四岁了,已经具备吃饭的能力,马兆启没有良好的进餐习惯和用勺子的技能。根据这一情况我了解了他的父母。从中我了解到:由于动作协调性较差,刚开始学着吃饭时,常搞得汤汁四溅,饭粒满身。这时父母过于急躁,缺乏耐心,还担心孩子自己吃不饱,便以“喂”的形式取而代之。马兆启的妈妈现在还在喂孩子吃饭,并且他吃饭的时候很调皮,吃一会儿玩一会儿,大人追在屁股后面喂。家长还反映每次从幼儿园回家后像俄疯了一样拿起什么吃什么。长此以往,孩子就养成了不良的进餐习惯。

采取措施:

与家长达成共识共同培养马兆启小朋友的进餐习惯。

第一,教师和父母要告诉孩子,吃饭就是吃饭,要规规矩矩地坐在饭桌前,定时定量,不要让孩子养成一边吃饭一边玩的习惯。家长不要回家后立刻给幼儿加餐,这样几次过后,孩子就建立了一种新认识:不好好吃饭就意味着挨饿,自然就会按时在幼儿园吃饭了。这个方法听着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因为父母首先要硬下心来,不能总担心孩子饿,给他零食吃,那就适得其反了。

第二,教师和父母正确认识孩子吃饭的问题,不必过于心急,教给幼儿正确是用勺子的方法。

第三,就餐气氛要轻松愉悦,吃饭前教师和父母可以和幼儿谈论哪些食物好吃,哪些有营养,唤起孩子对吃饭的兴趣。

第四,教师和父母平时也要有意识地多给孩子灌输“好好吃饭,长得更快,变得更聪明”之类的观点。教师也设计一些关于进餐好习惯的游戏和课程。如果孩子成功地自己吃了饭,饭后父母可以陪他玩一会儿作为奖赏,让他产生关于吃饭的快乐的记忆,以后对吃饭就不会排斥了。

第二阶段:

时间: 209月14日

观察实录:

今天,我们吃的是面条。马兆启小朋友也不着急着吃,先东张西望了一会儿,用勺子舀起一勺面条汤,放在嘴边吹一吹放入嘴中。他喝了无数口汤可是就是不吃面条。我这是走过去,对他轻轻地说:“我们要使劲吃饭,回家可没有以前那么多好吃的了,吃的多身体好,长的高的。”听完后,他说:“妈妈说了我好好吃饭会长很高很高的。”我说:“对!我们马兆启小朋友可棒了,现在都自己吃饭了!”听完,他开始用勺子挑起一根面条放入嘴中。这时,我拿起碗挖了一大口面条放入他嘴中,他大口大口的吃起来,不再东张西望,一直盯着我的勺子什么时候往他嘴里放。喂了几口他说:“我要自己吃。”我便表扬了他,他很高兴,不一会儿一碗面条就吃完了。拿着碗来到我面前大声说:“老师,我都吃完了。”我表扬了他,发给他一朵小红花,并且要求他以后争取在家里也这样。他点点头,非常高兴,不时拿着小红花给别的小朋友看,一副很自豪的表情。

行为分析:

从今天观察的情况看来,马兆启小朋友在家里长久养成了一种“饭来张口”的`习惯,他并不是很挑食,只是懒得自己吃饭。他吃饭时对他人存在着依赖性,这与他长期由父母喂养要一定关系。但是在今天老师的喂饭过程中,他是比较有目的性的在吃饭,并且主动要求自己吃饭,这比过去有很大的进步。当老师表扬他时候,他非常高兴,说明奖励对他很有帮助,今后要多多对他进行鼓励。

采取措施:

继续采取第一阶段的措施方法,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反馈,掌握马兆启小朋友在家的吃饭情况。奖励对他很有帮助,今后要多多对他进行鼓励。

第三阶段:

时间:年9月16日

观察实录:

今天,我们吃的是排骨米饭和豆腐。马兆启小朋友分到饭开始吃起来,他 先拿起勺子挖了一口米饭放入嘴中,盯着盘子不停的咀嚼着。接着拿起一块排骨咬了起来,他的牙齿不太好,咬了一下肉没有咬下来,他又使劲咬了一口,肉被咬了下来,他用手把肉放到嘴里咀嚼起来。就这样吃完了两块排骨,他将骨头放在嘴里漱了漱放在盘子的一边,开始吃米饭和豆腐。他把豆腐一块一块捡到米饭上,然后把米饭和豆腐同时放在勺子上,再放入嘴中。就这样他把饭全吃完了,刚要去放餐盘,他又折回 自己的位上把残留在餐盘上的几个米粒吃完,然后,他把餐盘放下,来到我的跟前很高兴地说:“老师我把饭全吃完了!”我及时给他鼓励:“你真棒!将来一定能长的又高又大,来老师抱抱。”说完我抱起他,他在我怀里笑了。

如何培养小班幼儿进餐习惯 第3篇

一、幼儿不良进餐习惯的形成

为什么初入园的小班幼儿食欲差,有的进食习惯不好,我在观察中发现,影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有来自家庭的,也有来自幼儿园、社会的,它们通过不同侧面,各种渠道综合影响着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没有哪个做父母想让自己的孩子行为不良,然而许多孩子的不良行为都同父母有着直接关系。就不良的饮食习惯而言,很多家长溺爱孩子,一味依着孩子的性子,喜欢吃什么就给什么,这样,孩子的口味就越来越高,饭菜一不合口味就不肯吃了,而有些孩子吃腻某种食物之后就再也不愿意吃了,偏食也就这样形成了。有的幼儿零食不离口,一方面,零食吃多了影响食欲,吃饭时更容易挑挑拣拣,久而久之形成偏食。另一方面,爱吃零食尤其只吃精加工的零食,会使幼儿的日益"剔嘴"。

二、创造良好的进餐氛围

初入园的小班幼儿情绪波动较大,特别是要到进餐的时候爱哭闹,因此,老师首先要营造良好的餐前气氛,帮助幼儿稳定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情。餐前不处理问题,使幼儿情绪平静,给幼儿讲一些开心的故事,唱一些儿歌,猜迷语,听的音乐,向小朋友们介绍今天要吃的食物,鼓励他们要吃得饱饱才长大让小朋友带着快乐的心情用餐。

三、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

初入园的小班小朋友偏食和挑食是最常见的现象,家庭的美食在他们脑海中还印象很深,所以对幼儿园的饭菜不感兴趣,甚至有个别家长早上送幼儿入园时左手卡根油条,右手抬一串耳糕,到幼儿园吃饭时没有食欲了。针对小班幼儿的情况,我们除了教育幼儿不要买街头零食,零食不卫生,会传染疾病外,我们还采用一些"小花招",既调动幼儿的快乐情绪,又调动幼儿食欲。如把饭菜提进教室后,就用鼻子东闻西闻,有意问小朋友们"这是什么菜这么香?""呵,是排骨炖土豆,怪不得这么香啊!"从而调动了小朋友的食欲。

对待比较难纠的幼儿老师不能失去信心,也不要急于求成,特别是要注意不能增加幼儿的心理负担,不能让幼儿畏惧吃饭、哭着吃饭,这样就违背了教育培养的目的了。

四、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作为老师要细心照料,精心呵护。但是作为家长要为孩子做出榜样,自觉改变不当的饮食习惯。如果家长自己挑剔食物,或经常在孩子面前说这种食物不好吃,那种食物味道不好,孩子会因此受到影响。幼儿园和家长相互配合,家园共育,统一行动,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为了引起广大家长对幼儿进餐习惯的重视,做到家园一致行动,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举办家长研讨会,由园领导和主管教师首先进行主题发言,讲清家园共育的意义和具体要求,形成家园共识,营造良好的共育氛围。

(二)家园共育作为课题来研究,我们从小班的角度探讨幼儿在饮食方面怎样与家长配合,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

(三)利用班级网络平台,创办家园联系栏等向家长介绍了孩子在园进餐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偏食、挑食对孩子带来的严重后果,以引起家长的重视。

(四)经常与个别进餐习惯差的幼儿家长进行沟通,及时把幼儿在园的表现及时反馈给家长,请家长也将幼儿在家情况如实转告老师,这样双方配合积极施教,让幼儿在和谐的环境中建立良好的进餐习惯。

实践表明,家园合作是培养幼儿良好进餐习惯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单位:湖南省保靖县幼儿园)

论幼儿进餐行为习惯的养成 第4篇

关键词:幼儿进餐,行为习惯,对策建议

一、幼儿园幼儿进餐行为描述

(一) 幼儿进餐独立性描述。

幼儿在进餐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下面我们从幼儿在幼儿园与家中进餐描述幼儿进餐的独立性比较:

幼儿在幼儿园的进餐状况:幼儿A在进餐过程中, 始终保证坐在餐桌前, 并且自己尝试用筷子夹盘中的菜和饭, 但看起来并不娴熟, 怎么也夹不上来, 于是他用自己的另一只手抓米饭并放在筷子上, 送入嘴中, 开始就餐。幼儿B先用筷子夹了一些菜, 放在米饭上送入口中吃掉, 接着吃了口菜, 吃完菜又吃了些火腿, 咽下去之后, 将嘴靠近碗边, 将饭拨到嘴里, 再吃一点菜, 又咬了一口鸡腿, 一直到吃完。

幼儿在家进餐的状况:幼儿A在进餐过程中, 刚刚用筷子夹起一块肉, 在一旁的奶奶生怕幼儿吃不到, 立刻接过筷子上的肉, 给拆分成小块, 放在幼儿的碗里。幼儿B在家吃饭的过程中, 自己夹了一些菜准备吃掉, 不料手滑将菜和筷子掉在了饭桌上, 立即用手去抓菜, 在一旁的父亲, 用筷子打了孩子的手, 告诉他不可以用手抓。

(二) 幼儿进餐速度。

观察幼儿A和B在幼儿园中的进餐速度:幼儿A在吃饭时显得“气定神闲”, 看不出着急的样子, 大概过了半个小时的时间, 幼儿碗里的饭并没有少多少, 老师发现了这个问题, 提醒幼儿动手吃饭。幼儿B在吃饭的过程中, 前二十分钟, 与旁边的小伙伴说话、左顾右盼, 当他发现旁边小伙伴的碗里的饭快吃完的时候, 便加快了吃饭的速度, 大概10几分钟就吃光了碗里的饭。

二、幼儿园幼儿进餐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 幼儿有独立的就餐能力, 被动就餐现象严重。

通过上面两个幼儿的观察不难发现, 幼儿具有自主就餐的独立能力, 但长辈过于溺爱造成被动就餐现象严重。 幼儿具有基本的就餐能力, 自主就餐能力强, 能够用筷子或者勺子进行吃饭, 用拨饭入嘴的方式进行吃饭。 在筷子的使用情况中, 虽然幼儿使用筷子的技能不娴熟, 但是都能自主地使用, 其主观能动性非常强。

但是在家进餐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 由于长辈们过于溺爱, 幼儿们被动接受就餐行为, 其良好的就餐行为没有养成。长辈们担心幼儿们不能吃好, 主动地将幼儿的食物拆开, 甚至直接喂食。

(二) 幼儿偏食现象严重, 拒绝蔬菜偏向荤菜。

上文所述的幼儿B, 在吃饭的过程中, 无论是在家中, 还是在幼儿园中, 都喜欢吃鸡腿、肉类食品, 对蔬菜的进食量明显低于荤菜, 这样会导致幼儿营养过剩, 脂肪过多, 体型容易偏胖, 维生素摄入量过低, 影响正常发育。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 长辈们过于溺爱和付出所谓的关爱, 认为孩子爱吃什么就吃什么, 忽略营养的重要性。 比如, 有的家长发现孩子爱吃肯德基、麦当劳等油炸食品, 就放肆自己的孩子随意摄取这些油炸类高脂肪食物, 影响孩子的正常发育, 三五岁的幼儿就是名副其实的小胖子, 这对幼儿养成良好的就餐习惯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三) 幼儿进餐时间不均衡。

关于幼儿进餐时间方面, 我们通过观察上文的两个事例可以发现, 幼儿的进餐时间不均衡, 主要原因是幼儿的注意力不能够集中, 缺乏正确的引导。 幼儿A在进餐的过程中, 看似“气定神闲”, 可事实上是事倍功半, 属于浪费时间, 没有实质性的效果。幼儿B在进餐的时候, 将注意力集中在邻桌的小伙伴身上, 贪玩心重, 注意力分散, 当其发现别人的餐食都已经吃完的时候, 才想起来自己的, 用很多的时间进餐, 对自己的身体发育会造成危害。 曾有家长到幼儿园反映, 孩子有的时候吃饭十几分钟就吃完了, 可有的时候, 根本就不吃, 连理都不理, 实在拿他没办法。 通过这些实际的事例, 我们看到, 幼儿在就餐时间方面许多都是“前松后紧”, 真正的用餐时间非常短, 对幼儿的成长是有害而无益的, 不仅真实地反映了幼儿的特点, 而且启蒙了幼儿园老师和家长们应当探索适宜幼儿进餐的有效教育方式。

三、幼儿园幼儿进餐良好行为习惯培养

在上文的描述中, 我们分析和总结了幼儿进餐的行为习惯和造成不良习惯的原因。 下面我们有针对性地根据这些描述, 探讨培养幼儿进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对策和建议。

(一) 构建适宜的幼儿园就餐环境。

幼儿园针对幼儿进餐行为的习惯应有的放矢地开展一系列幼儿炊事班游戏, 培养幼儿就餐的兴趣。 幼儿园可以利用教室, 通过播放小视频、图片、文字等形式, 让幼儿了解各种食物的营养价值。 首先, 教师应当广泛了解适合幼儿进食的食物, 了解它们的营养价值, 制作相应的饮食或者课件进行备课, 以供幼儿们学习, 让幼儿们了解食物中的营养对其自己成长的重要性, 感悟食物中的奥秘, 对饮食产生好奇心和兴趣;接着, 幼儿园可以给幼儿们提供场所, 让幼儿自行烹饪简单且有特色的食品, 比如面食、水果沙拉、蔬菜等, 让幼儿们自己实践, 切身参与食物的制作, 进行烹饪示范, 让幼儿们运用视、听、触、味探索美食带来的乐趣, 从而发觉对美食的诱惑;再次, 在烹饪游戏之后, 教师还可以针对班型和现场的活跃度, 进行食物知识的拓展, 让幼儿们了解食物原材料的生长过程与生长环境等。

(二) 帮家长树立正确的幼儿就餐观念。

上文针对幼儿A与幼儿B两人的进餐习惯养成描述, 我们不难发现, 在幼儿进餐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中, 家长的影响占据举足轻重的作用, 幼儿教师应当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幼儿就餐观念。 首先, 家庭成员内部应当在思想上澄清认识, 意见一致。 一致家庭教育规范, 有利于幼儿学习到可被接纳的行为。 如果在幼儿进餐的过程中受到目标不一致的教育规范, 就会使幼儿混淆概念, 不知道哪一种规范是正确的, 哪一种规范是错误的, 不知道做什么是对的, 做什么是不对的。 如果家长不断地改变幼儿进餐的规范, 幼儿就无法养成未定的可被接纳的进餐习惯, 良好的进餐习惯就无法养成。 如果幼儿在进餐的过程中, 父母长辈少一些分歧, 少一些争执, 少一些唠叨和挑剔, 统一思想则幼儿的行为习惯将会得到进一步强化。

(三) 根据幼儿特点增进幼儿进餐食欲。

1.根据幼儿的生理特点, 关注幼儿的运动情况、睡眠情况及情绪情况等, 改善幼儿的进餐食欲。 食物之所以能够诱发人的食欲, 最主要的原因是人体需求。 家长可以在幼儿放学回家之后, 不让幼儿一直闷在房间里, 建议幼儿到户外多做些有氧运动, 或者与小伙伴一起玩耍, 一方面可以强身健体, 另一方面可以在饭前消耗了相应的卡路里, 增进其机体对食物的需求。

2.充分认识幼儿的身心特点, 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改善幼儿的进餐习惯。 很多幼儿在进餐的过程中出现精神不集中、边吃边玩现象, 针对这些现象, 家长和幼儿园应当注意到幼儿在进餐时出现注意力分散的现象, 在进餐过程中要减少要减少幼儿的分心行为, 构建适宜的进餐环境, 尽可能地减少因环境而引起幼儿分散注意力的因素。 因此, 只有幼儿园和家长有效配合, 才能从本质上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参考文献

幼儿进餐习惯论文 第5篇

幼师如何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九龙路幼儿园 曹文静

幼儿期是孩子生长发育的关键期。而摄取丰富的营养是幼儿健康发育的保证。因此,幼儿的科学进餐,即饭菜搭配,干稀搭配,不挑食,不偏食,不浪费以及饭前洗手,饭后漱口等良好的进餐习惯,直接关系到幼儿的健康发育成长。幼儿能否正确进餐,是幼儿家长和幼儿园天天遇到的一道难题。我们经过与家长的密切沟通、合作同步进行教育实践,摸索出一套适合幼儿特点,简单易行的正确进餐的好方法。较好地解决了幼儿挑食,偏食等一些不良进餐的习惯,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幼儿进餐是否有食欲与情绪好坏紧密相关。而宽松和谐的精神环境,平等亲切的师生关系,使幼儿身心愉悦放松。经常保持进餐时愉快情绪,有利于增进幼儿食欲。幼儿进餐时,要努力创造轻松和谐愉快的气氛,使幼儿愉快的进餐。我们采取了:一是放音乐。就是在幼儿进餐时,有选择地播放一些优美悦耳的旋律,使幼儿边进餐,边欣赏音乐,愉快的进餐;二是对进餐表现好的幼儿,老师要用眼神投给他们赞许的目光。用亲切的摸头等形式表示赞扬,这会激励他们更积极用餐;三是对进餐中有过失的幼儿一定要宽容。如有的掉饭菜,有的剩饭,还有的把饭扣在地上等,这时我们不能训斥、命令、批评。否则会影响他们的食欲。而要采用亲切、关心的态度,使这种宽容、谅解成为幼儿的开胃菜,促进幼儿的饮食。

由于每个幼儿生活环境、身体状况、家庭教育的不同,食物的偏好等也必然不一样。教师一定要善于观察孩子的饮食习惯,进餐多少,掌握每个幼儿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做到因人而异。

1、逐渐加量法

面对太多、太满的饭菜会加重幼儿的心理负担,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在给幼儿盛饭时,要留有余地。这样,幼儿会很轻松地吃完一碗。然后,教师及时鼓励:“真棒!再盛点吧!”┅┅“今天,你吃了两碗,了不起。”在老师的反复鼓励下,激起幼儿的食欲,达到逐渐增加饭量的目的。丁伟崎来园时,面黄肌瘦。妈妈反映说:“在家吃饭一点青菜都不吃。”在幼儿园吃饭,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菜一根一根都挑出去,就连吃包子、饺子也要把馅扒拉出来,每顿饭都吃到最后。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就采取了逐渐增量法。先给他盛一点菜,并悄悄与他约定:“今天,把这一点菜都吃了,老师会奖励一个你最喜欢的手工。”成功后,教师每天都在全班面前表扬他,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就这样,每天让他吃一点,每天加一点,孩子慢慢改正了不吃蔬菜的毛病了。

2014学年西街幼儿园见习教师培训感悟

2、情绪感染法

幼儿的情绪极不稳定,易受大人情绪感染。因此,教师应用积极情绪去感染幼儿,激起幼儿食欲。班里有一部分幼儿不喜欢吃肝,一碰上肝尖炒葱头,吃得特慢。常嚷到:“我不愿吃肝!”我们一方面给他讲自编的故事让他们知道肝对眼的好处。一方面故意用鼻子闻了闻,故意做出很陶醉,很想吃的样子说:“好香啊!老师最爱吃肝了,不知道哪个小朋友跟老师一样爱吃呢?”幼儿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争先恐后地大口大口吃了起来。

3、榜样示范法

模仿是幼儿的天性。同伴的榜样能引起幼儿注意,更能激发幼儿模仿的兴趣。进餐时,老师应常常为幼儿树立正面榜样。对不挑食,一口菜一口饭,不掉饭粒,细嚼慢咽的幼儿当作典型榜样,去教育其他幼儿,让他们主动调整自己的不良行为。同时,教师还要有意识的把进餐表现好的幼儿与偏食、吃得慢的幼儿座位安排在一起,用身边的榜样影响带动他们,渐渐地让他们在正确进餐的轨道上迈进。

三、家长与幼儿园积极配合,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纲要》中指出与家长配合,根据幼儿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育幼儿良好的饮食、洗漱生活习惯及生活自理能力。幼儿园健康教育单靠幼儿园的教育还不够,必须和家长同步教育,统一行动,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为了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园的具体表现,以实现家园共育。我们利用多种渠道,及时有效的与家长进行沟通。在当前的幼儿教育中,对于教师而言,家长不仅仅是帮助者,支持者,而且是合作者。因此,教师要通过沟通与协商把家长作为一种资源引入到幼儿园的教育中。幼儿园与家庭紧密配合,孩子们进餐习惯有了很大改善。

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策略 第6篇

关键词:幼儿;进餐习惯;培养;身心健康

3~6岁的幼儿,由于多方面原因,大多都有一定程度的挑食、偏食,或者边吃边玩的不良进餐习惯,进入幼儿园后,由于生活环境、卫生条件、饭菜口味及饮食结构的变化,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幼儿进餐问题,对幼儿身体的健康影响很大,家长、教师极为头疼。作为幼儿园教师,应采用不同的方法纠正其进餐过程中偏食、挑食等不良习惯。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以促进其身心的健康成长。

一、餐前组织

在幼儿园,餐前活动是为了让幼儿在用餐时,有良好和愉悦的情绪。为了平复幼儿较为兴奋的情绪,用餐前应进行一些较为安静的活动,尽量避免剧烈运动。告诉幼儿吃饭时如果东张西望,就会弄脏桌面、地面,还有身上的衣服,要注意力集中。或者在用餐前,和幼儿玩“猜猜今天吃什么菜”的游戏,通过向幼儿介绍要吃的食物和食物对宝宝成长的好处,使幼儿对饭菜产生期待,从而以愉悦心情去用餐。

二、进餐组织

1.明确规范

对于3~6岁的幼儿对能为大家服务有较强的欲望。我利用幼儿对做值日非常向往的心情,把每天进餐习惯的好坏作为能否做值日生的必要条件来奖励幼儿。要想做值日生,你自己必须要有很好的就餐习惯,才有资格去服务别人。我每天根据幼儿的表现选出四个幼儿,两个幼儿帮助我分发碗勺,两个幼儿做“小老师”,看护其他幼儿。当所有饭菜分发完毕后,值日生自己也要去吃饭。当然,他们必须吃得又快又好,吃完后,值日生开始打扫卫生检查工作:两个幼儿负责擦桌子,一个幼儿负责检查其他学生的饭碗,一个幼儿检查桌子和地面是否干净,无饭粒。我同时提醒幼儿,如果你值日生任务完成得好,明天还会请你做值日生,但是如果吃饭表现不好,就不可以做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再加上持之以恒的培养,幼儿有了很大进步。

2.适时教育

平时多注意观察,并对吃饭习惯好的幼儿给予表扬,鼓励其良好的进餐习惯,引起其他幼儿的注意,激发他们模仿的天性,主动调整自己的进餐习惯。

班上有个叫陶陶(化名)的女孩,以前吃饭一直是让教师最头疼的。但她其他方面表现很好,有一次我请她做“小老师”带领幼儿跟着音乐拍手,浩浩(化名)小朋友叫起来:“老师,她吃饭表现不好,挑食,她不能做‘小老师。”这一提,引来许多幼儿的赞同,是呀,她每天吃饭都拖到最后,说得陶陶脸都红了。我赶紧给她台阶下:“从明天开始,如果陶陶吃饭有进步,我们还可以请她做‘小老师,好不好?”幼儿同意了,陶陶也默默点了点头。第二天吃饭时,我发现她一边吃一边看着浩浩几个,在悄悄地跟他们比赛。因为她是一个要强的幼儿,她不想在同伴面前失去威信,结果她很快就吃完了,幼儿都为她竖起大拇指,我也感到高兴,又一个吃饭难的问题解决了。

3.利用游戏的作用

乐乐(化名)在我班是年龄最小的,习惯很差,挑食,吃饭速度又慢。一天上午,乐乐在和幼儿玩手机游戏,乐乐拿着玩具手机扮成幼儿园的张老师给爸爸打电话,我灵机一动,也拿起电话扮成“爸爸”,问:“乐乐最近在幼儿园的表现怎样?”张老师:“他在幼儿园很好呀,睡觉睡得好,绘画也画得好,跳舞也跳得好。那乐乐在家的表现怎样?”爸爸:“总的来说还可以,他还能讲很多故事。”张老师:“乐乐在家吃饭怎样?”爸爸……简单的对话,使乐乐在玩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教育,借乐乐之口强调好好吃饭的重要性,让他明白应该怎样做。

4.及时评估

要及时对幼儿的进餐习惯进行评估,一方面给予幼儿积极的鼓励,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家长与教师的相互配合,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我制作了漂亮的蝴蝶模型贴在主题墙上,每个翅膀上贴上一个幼儿的照片,每天离园前都要根据幼儿一天的表现进行评比,表现好的贴上亮星,只有得了一定数量的亮星星,才能被评为本月的文明进餐员,将在家长汇报日颁发“文明进餐员”奖状,这样教,极大地激发了幼儿与家长的兴趣。部分家长在家里也效仿此法,给幼儿热发亮星,只要积攒够一定数量的星就完成幼儿的一个心愿,如买玩具带幼儿去游乐场等。这个评比环节,激发了幼儿的积极性,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明显地改善了幼儿的进餐习惯。

三、家园共育

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仅仅依靠幼儿在幼儿园的行为规范是不够的,家长的生活习惯对幼儿有着最直接、最巨大的影响。我们通过家长宣传栏,引起家长对幼儿不良进餐习惯的重视。通过视频和照片的形式记录幼儿的进餐习惯,为家长进行情景在现,使其更具体地了解幼儿的行为表现。通过与家长沟通,找到原因,取得共识,寻求解决方法。要求家长在家以身作则,谨言慎行,在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中,改善幼儿不良的进餐习惯。

总之,良好的进餐习惯,对幼儿身体的健康成长极其重要。作为幼儿园教师,应想尽一切方法,争取各方面的协作,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以促进其身心的健康成长。

作者简介:贾秀花,出生于1975年,女,甘肃玉门人,现职称:小教一级,研究方向:幼儿教育。

幼儿进餐时心理教育 第7篇

美国的幼儿园的孩子们就餐环境十分宽松, 幼儿可以自己选择座位, 坐在一起边吃边聊, 只是在幼儿有困难时给予帮助, 而在中国老师们却忙个不停, 有添饭加汤的、有催促喂饭的, 没等幼儿咽下一口便一口接一口地喂, 幼儿的嘴鼓鼓的, 是美国的饭菜香吗?中国幼儿园食堂的精点饭菜比起美国来, 有过之而无不及, 种种迹象表明:幼儿说话与吃饭不专心、呛食, 没有密切的关联, 而幼儿吃饭不允许说话引起厌食、畏食的情绪却值得关注。

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发现尽管许多人都受到过幼儿教育, 但是边吃边聊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即便是幼儿园的老师在用餐时也经常一起交谈, 为什么幼儿就不能说话?从长期效果看, 人们喜欢在进餐时聊天。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家齐克森默海的研究认为:在饮食中交谈, 人们心理愉快, 思维活跃, 富于创造性联想。让幼儿边吃边聊, 体验进餐的愉快, 为幼儿多方面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 人的行为常由三种内驱力引起动机:一是好奇的内驱力——求知欲望;二是好胜的内驱力——成就欲望;三是合群的内驱力——交往欲望。满足幼儿心理需要, 促进幼儿与物质环境之间有益的相互作用, 教育应该为幼儿根据自身特点, 去思考尝试, 发现创造, 获得不断学习和积极适应生活的态度和能力。

谈小班幼儿快乐进餐的策略 第8篇

在今年的小班中, 我尝试了多种方法, 效果很好。

一进餐前

1. 提前十分钟让幼儿知道今天吃什么

每天吃饭前, 我会留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幼儿知道今天吃什么, 让幼儿提前做到“心中有数”。我先请孩子们猜一猜今天吃什么, 闻一闻香不香, 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小班的孩子们听不进去一些常识性的道理, 这时我通常请来孩子们熟悉、喜欢的小动物, 或是孩子们喜欢的卡通形象, 如有一天吃菠菜, 小朋友都不是很爱吃蔬菜, 我这样进行引导:“小朋友你们知道谁最爱吃菠菜吗?”孩子们不久前看过大力水手的动画片, 马上回答“大力水手。”“大力水手最爱吃菠菜了, 吃了菠菜大力水手就变得力气很大很大, 你们想不想和大力水手一样, 变得力气很大很大呀?”“想。”孩子们异口同声, 都表示要把今天的菠菜吃光光。

2. 儿歌、故事辅助进餐

小班孩子理解能力差, 胆子小, 如果一味地说教, 会让幼儿对进餐产生反感。因此, 在进餐前, 我采用了故事、儿歌、游戏与说教相结合的形式, 使幼儿初步了解进餐的重要性和一些简单的进餐方法。

如故事“漏嘴巴”, 教育幼儿在吃饭的时候幼儿不讲话, 不离开位置, 让幼儿专心进食, 一口一口地吃饭, 不把饭粒掉在桌子上、地上等。在一日活动中, 我还渗透一些关于进餐的儿歌、故事, 如儿歌“小瓷碗”, 特别是儿歌的最后几句:“米饭香, 小菜鲜, 啊呜啊呜全吃完。”吃饭前再让幼儿复习一遍, 吃饭的时候效果特别好, “老师, 我啊呜啊呜全吃完了。”还会把空碗举给我看。

3. 正确地使用餐具和正确的进餐姿势

在孩子们的进餐过程中, 我发现有的孩子们在家居然从来没有自己吃过饭, 他们不会用勺子, 不知道椅子要靠桌子近一点, 不知道嘴巴要凑上去……针对这种情况, 我通过故事、儿歌、游戏等形式, 教幼儿正确使用餐具, 学习独立用餐。我编了首进餐小儿歌:“右手拿勺, 左手扶碗, 身体坐直, 两腿并好, 一口饭, 一口菜, 宝宝吃得好。”在进餐前, 让幼儿念一念儿歌, 做一做进餐动作, 帮助提高他们的用餐技能。

二进餐中

1. 正确的进餐方法

对小班幼儿来说, 学会正确的吃饭方法很重要, 入园前, 大部分孩子在家吃饭是由大人喂的, 来幼儿园后, 在老师的鼓励下, 他们学会了自己吃饭, 但不会一口饭一口菜地吃饭, 有的菜吃完了, 饭一口也没动, 有的饭吃完了, 菜一口也没吃。我提醒过多少次, 效果就是不明显。

一天吃饭时, 我用游戏的口吻对孩子们说:“今天我们让饭和菜排排队, 轮流到我们的肚子里去好吗?先送一口饭到嘴里, 再送一口菜到嘴里, 下来轮到谁了?”孩子们很感兴趣, 我还不时地提醒孩子们做好监管员, 不让饭、菜“插队”, 最后引导孩子们请牙齿来帮帮忙, “啊呜啊呜”嚼一嚼, 嚼碎了送到肚子里。通过形象的比喻, 孩子们愉快地学会一口饭一口菜地吃饭。事实效果证明, 用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教育法胜过对他们讲大道理,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 利用他们乐于接受的游戏法, 往往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2. 进餐时的策略

第一, 座位安排, 发挥榜样作用。模仿是幼儿的天性, 小班幼儿的思维又以具体形象为主, 生活经验有限, 只有以具体生动的形象提供给幼儿, 才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力, 激发幼儿模仿的兴趣。我们班吃饭都是以小组方式进行, 在组员的安排上, 我动了点小脑筋。一组安排一两个吃得比较快、不挑食、进餐习惯比较好的孩子, 以一个正面的榜样去感染和教育幼儿, 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这种正面的榜样作用会像滚雪球效应一样, 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二, 少盛多添, 增加孩子信心。吃饭对于部分幼儿来说是件痛苦的事情, 一到进餐时间, 他们就显得很焦虑, 再看到自己满满的一碗饭, 排斥情绪更是严重, 有的幼儿就会以哭闹来抗议, 针对这部分幼儿, 我们首先了解孩子们在家的进餐情况, 其次减轻他们进餐时的不良情绪, 创设一个宽松、快乐的进餐心理环境。在给他们盛饭时, 我有意盛得少点, 从心理上缓解减轻孩子进餐的负担。吃完了再给他们添一点, 并及时表扬, “某某小朋友真能干, 今天吃了两碗饭。”对于添饭, 孩子们会觉得很自豪, 增加了孩子的信心。对于个别胃口实在小的幼儿, 他们把碗里的饭全吃完, 会十分的兴奋:“我吃完了。”体验了进餐的愉悦心情, 树立了自信。通过这种方法, 使幼儿对进餐不再产生排斥情绪, 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3. 因人而异, 加强护导

在进餐时, 教师的护导十分的重要。教师要了解每一位孩子平时的进餐情况和孩子们的性格特点, 有的孩子能吃, 但有时需要教师的鼓励, 给他“戴戴高帽”, 有的孩子挑食, 不吃荤菜;有的孩子喉咙小, 粗一点的蔬菜就会卡在喉咙里, 恶心……对于孩子的情况, 教师都要做的心中有数, 因人而异。我班的泽泽小朋友, 她吃饭缺乏耐心, 刚开始吃得很好, 一大口一大口往嘴巴里塞, 吃完一半后, 就开始散漫了, 这边看看, 那边摸摸, 这时教师就要善于观察, 积极引导, “今天泽泽小朋友吃得很真快, 还有五大口就要吃完了。”教师的一句话, 既唤回了孩子的注意力, 又激发了她继续进餐的欲望。“是的, 我马上要吃完了。”泽泽又大口大口地开始吃剩下的饭了。

有的小朋友挑食, 对于这部分孩子们我会采用连续性的引导, 切忌急功近利。如文文小朋友特别挑食, 在家里一口蔬菜不肯吃。针对她的情况, 我先尝试, 看看她的反应情况。“老师最喜欢吃西红柿了, 你看老师吃了西红柿脸蛋红红的, 多漂亮, 文文吃了西红柿也会和老师一样脸蛋红红的, 老师挑块最小的, 文文来试一试, 好吗?”我抓住孩子对教师的崇拜心理, 以循序渐进的方式, 减轻孩子对蔬菜的排斥心理, 让她愿意来尝试。文文试探性地放入嘴巴, 吃了那块最小的西红柿, 这时我又拿勺子舀了一块西红柿, 文文把脸转了过去, 我没有强迫她继续吃, 而是及时表扬了她的进步。“文文今天真棒, 吃了一块西红柿, 下次我们吃两块西红柿好吗?”“好。”文文爽快地答应了我。对于这种挑食的小朋友, 我们不能着急逼喂, 要慢慢引导, 要看到他们微小的进步, 要及时表扬他们, 要让他们慢慢自己觉得进餐是件快乐的事情。

幼儿的情绪直接将影响幼儿的进餐效率。年龄小的幼儿更需要适应期, 我们不要让孩子对进餐产生恐惧, 所以, 我不限制孩子的一些习惯, 如:胃口小的孩子饭量不勉强, 挑食的孩子不责怪, 不强行制止, 而是顺其自然, 逐步引导。

4. 以游戏法让孩子们快乐进餐

在护导小班的进餐活动中, 我发现, 多数孩子不喜欢吃粗纤维食物, 如芹菜、胡萝卜等, 一看到这些蔬菜, 眉头就皱了起来。“今天的午餐就有胡萝卜、芹菜, 红红绿绿, 煞是好看”, 餐前我进行了介绍, 看着孩子们迫不及待, 满心欢喜的样子, 心想今天午餐情况肯定会有所改观。配上优美的音乐, 孩子们挥动勺子吃了起来。十分钟过去了, 我发现孩子们碗里的菜还有一大半, 甚至有的孩子根本就没吃几口菜。刚想着要提醒一下加油吃, 这时, 蓉蓉大声喊起来:“老师, 她把菜放到我碗里来了。”我一看, 满桌都是挑出来的胡萝卜、芹菜。看着少数几个孩子大口嚼着, 计上心来。我故意用神秘的语气说:“小朋友们, 今天的菜有个特别的名字, 你们想不想知道?”孩子们抬起头, 很好奇地看着我。“这道菜, 叫作咯吱咯吱”。孩子们都乐不可支起来, 重复着“咯吱咯吱”。我接着说道:“猜猜它为什么叫咯吱咯吱呢?你们试试把胡萝卜、芹菜放进嘴巴里嚼一嚼, 听听看, 会发出什么声音?”孩子们赶快吃了一口菜, 用力地嚼了起来。看着他们的表情, 好像真的听到了“咯吱咯吱”的声音, 孩子们吃菜的积极性明显高涨起来, 都想亲自体验一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进餐结束了, 多数孩子把碗里的菜都吃干净了。

我们在组织进餐时, 要灵活变换方法, 孩子们进餐愉快, 老师更是轻松愉悦, 进餐成了一个轻松的环节。

三进餐后

1. 养成漱口、擦嘴的良好习惯

良好的进餐习惯, 还包括餐后的漱口、擦嘴。餐后漱口、擦嘴不仅能使孩子们的牙齿得到保护, 而且也会养成整洁、干净的好习惯。饭后, 我便利用儿歌教幼儿正确漱口擦嘴的方法:“喝口水, 转三转, 吐出来, 牙齿好。”“小毛巾, 四方方, 打开它, 擦嘴巴, 一二三, 擦擦擦, 小朋友们乐哈哈。”孩子们边说边做, 良好的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

2. 游戏法——“摸摸小肚子”

每天吃完饭, 我都会对孩子点滴的进步进行表扬, 如把他们的照片登上“光荣榜”, 奖励一颗五角星, 或奖励一些小糖果, 但我发现, 这些效果都不是很明显, 这样的鼓励方式只是面向一部分幼儿, 得到表扬的孩子和得不到表扬的孩子基本上都是那几个, 如何能面向全体, 又切实有效呢?我尝试了游戏的方法——“摸摸小肚子”, 每天吃完饭, 孩子们围坐在一起, 我就开始了“摸摸小肚子”的游戏, “嗯, 今天某某小朋友吃饱了, 肚子像小猪一样圆圆的”, “某某小朋友今天蔬菜没吃, 你摸摸, 小肚子这里还空了蔬菜的位置呢”……这种游戏的方法小班孩子们非常喜欢, 通过这种游戏的方法, 不仅间接地指出了孩子们今天的进餐情况, 提出了下次进餐的要求, 也让孩子们暗暗的鼓劲, 表示下次饭、菜、汤全要吃完, 让自己的小肚子像小猪一样圆圆的。这个方法不仅针对了全体的幼儿, 而且让孩子们体验了进餐的乐趣, 不再把进餐当成是件痛苦的事情。

四家园合作

1. 家长要重视

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 家长必须要配合, 而且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这样效果才会事半功倍。我们班欣欣非常的挑食, 只要饭碗里有一点芹菜, 那一碗饭就不会再吃一口, 针对这一情况, 我和她妈妈深谈了几次, 统一了目标。她妈妈也非常重视, 在接下来连续的三天里, 欣欣妈妈每天晚上只做一个菜——炒芹菜, 每天爸爸妈妈吃晚饭的时候都会做出很好吃的样子, 第一天, 欣欣一口菜都没吃, 只吃了白饭;第二天, 只吃了一、两口芹菜, 第三天, 欣欣吃很多芹菜了。这个成功的例子分析原因有: (1) 爸爸妈妈给欣欣制造了芹菜很好吃的感觉, (2) 没得选择, 欣欣只能吃, (3) 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爸爸妈妈的坚持, 能“狠下心肠”。

2. 家长树立正面榜样

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如果只是在园内培养那是不够的, 还需要家园的配合, 统一行动, 这样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家长的生活习惯将直接影响着幼儿进餐的习惯, 所以我们专门设定了家园联系栏, 找一些偏食、挑食对孩子带来严重后果的资料贴在上面, 供家长理解, 让家长在幼儿面前树立好榜样, 谨言慎行, 帮助幼儿改善不良的进餐习惯。教师可以把当天幼儿在园的表现告诉家长, 家长也可把幼儿在家情况反馈给老师, 这样的配合, 长此以往一定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起良好的进餐习惯。

经过几个月的培养, 我班幼儿进餐习惯有了明显的好转, 现在全部幼儿能独立进餐, 而且不会觉得进餐是件痛苦的事情, 孩子们慢慢开始喜欢吃饭, 愿意吃饭了。

幼儿进餐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第9篇

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家长、老师对孩子幼儿园进餐问题非常关注。“健康”已不仅仅是传统上认为的身体强壮、发育正常、无缺陷,还包括心理健康,它涉及认知、情绪、情感、个性和人际交往等多方面。因此,在幼儿园中要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要照顾孩子身体发育,促进身体机能的发展,还要对孩子的心理加以保护。因此,进餐问题已不能仅仅从身体健康考虑,还必须从促进孩子身心和谐健康的角度来重新认识。下面,笔者就结合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存在的问题

1. 人员之间缺乏沟通。日常工作中,老师和保育员虽有缜密的计划和安排,各有分工,各司其职,但是在进餐各个环节的时间把握、操作顺序、操作节奏上都有一定的纰漏,比如老师的学习活动或餐前谈话没有结束,保育员已经开始按照规定时间分发餐具;又如,在冬季饭菜盛好幼儿进桌用餐时,饭菜已经冷却。

2.餐厅进餐环境缺乏温馨气氛。进餐的活动室有以下一些因素影响幼儿的食欲。(1)噪音。餐厅外有多余人员走动或讲话,会转移幼儿的注意力,减少进食量。(2)室温。餐厅温度过低,饭菜易凉;温度过高,会造成孩子烦躁,降低孩子食欲。(3)整洁度。餐厅杂乱,如玩具乱放,地上有纸屑杂物等,会影响孩子进餐的注意力。

3.家园之间缺乏沟通。幼儿在幼儿园进餐时,因为有一定的要求,并且自身也希望得到老师和同伴的认可,往往完成得比较出色。但是在家中,他们经常表现出和在幼儿园截然不同的表现。再加上家中长辈对孩子言行的宠爱和放纵,导致孩子进餐的良好习惯不能和幼儿园同步进行。

二、解决策略

1.环境创设的适宜性。

(1)开展安静的餐前活动。安静的餐前谈话能够帮助孩子调节情绪,让孩子在良好和愉悦的情绪下进餐。餐前的谈话活动可以使孩子较为兴奋的情绪逐渐恢复到平静;之前因游戏的结果而产生的消极状态慢慢转化为积极;通过注意的转移使心情不好的孩子把负面情绪降到最低……这一系列举措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幼儿带着一个愉悦的心情去用餐。

(2)酝酿愉快的用餐气氛。为了保证幼儿吃饭时的良好情绪,老师在幼儿进餐前后不能处理问题或批评幼儿。我们要保证幼儿的进餐愉快,绝对不能让幼儿哭叫,以免将食物吸进气管,更不能用禁止吃饭作为体罚的手段。我们可以在进餐的准备阶段、进行阶段和餐后阶段播放一些优美、舒缓的音乐,播放曲目可以是幼儿熟悉的小夜曲、轻音乐、钢琴曲等,使幼儿的心情平复下来,安静、愉快地用餐。

2.教师指导的有效性。

(1)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培养良好习惯。良好习惯的培养在日常生活中可随时进行。比如,吃饭时的用餐礼仪,有的孩子咳嗽、打喷嚏时冲着别人或冲着碗,不捂嘴或扭头,污染了自己和别人的饭食,极不卫生。我们可以在饭后,让幼儿在阳光下观察在打喷嚏时鼻子里的喷嚏会喷多远。如果不把鼻子捂起来,会把病菌传染给别人,同时也是不礼貌的行为。

(2)通过多种形式来巩固培养良好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经常出现一些吃饭掉米粒、餐具乱扔、洗手方法不正确,没有秩序、没有正确的漱口、擦脸的不良现象。作为老师,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形式的开展,如,讲述故事“漏嘴巴的大公鸡”,运用音乐节奏认知古诗“悯农”引导幼儿吃饭不掉米粒;中班的幼儿可以以情境表演“娃娃家”,让幼儿感受餐具乱扔的凌乱场面,然后让幼儿将餐具收拾好,体验环境整洁的好处,从而使幼儿懂得整理餐具的重要性。

3.注意家园的一致性和一贯性。

(1)家庭当中父母和爷爷奶奶的教育观念要一致。爷爷奶奶比较溺爱孩子,而父母的教育观念相对他们比较理性。所以,父母要把良好进餐习惯的观念传输给孩子的爷爷奶奶。

(2)家庭与幼儿园的要求要一致。不少幼儿在幼儿园里能自己吃饭,但一到家中就判若两人。如果幼儿在家、在园表现不一,就说明还没有养成好习惯,也反映出家园在这方面未能很好配合。如果家庭与幼儿园彼此密切配合,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幼儿进餐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第10篇

一、幼儿进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 催促吃饭。

当幼儿安静地坐在桌旁,保育员将饭菜拎进教室时,催促吃饭似乎就开始了——“今天,我看哪个小朋友吃得最快。”“谁第一个吃完饭,明天我就让谁当小班长。”“吃完饭的小朋友,可以先去玩玩具。”幼儿进餐的过程中,教师又常常会提醒幼儿:“看,××都吃完了,老师最喜欢他了。”“××,吃饭快点。”即使在大多数幼儿已经吃完,还有少部分幼儿仍在进餐时,老师仍然会说:“就你们几个吃饭最磨蹭。”另外,教师在饮食方法的指导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大口大口吃。”“大勺舀”。

催促幼儿吃饭,导致不少幼儿将迅速吃完作为第一目标,进餐——这种本该轻松愉快的事情,也就带有了目的性。因此,对有些幼儿来说,进餐成了一件痛苦的事情。

2. 强制多食。

“再吃点。”“吃完才是好孩子。”“不行,饭菜都要吃完。”“不许剩饭。”等,都是教师在强制幼儿多食时常用的话语,甚至为了让幼儿多食,教师经常在不与幼儿商量的情况下给幼儿加饭。从年龄特征看,幼儿的注意力容易转移,喜欢边吃边玩,况且有的幼儿有挑食偏食的习惯,因此教师的某些做法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从家长角度分析,孩子的成长成了家长最为关心之事,所以在幼儿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早晨入园,幼儿一日(周)食谱公开栏前围看的家长总是最多;下午离园,家长与孩子交流的第一句话经常是“今天吃的什么?”有的幼儿一旦回家说自己“在幼儿园没吃饱”,那么家长在第二天一定会提醒老师“麻烦老师给我家孩子多加些饭。”可见,教师的做法有时是为了迎合家长的要求。

在教师强制幼儿多食的过程中,不少幼儿只能听而从之,无奈将食物吃完;也有不少幼儿“磨磨蹭蹭”,坚持到最后,老师无奈,得过且过。

3. 安静进餐。

教师认为,幼儿进餐时说话容易呛食,还会影响幼儿进餐速度。同时,受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影响,进餐时“食不语”常常被作为幼儿园的常规,所以在幼儿园进餐时经常可以听到教师对幼儿说:“现在小嘴巴是用来吃饭的,不是用来讲话的。”“哪里发出的声音?”“嘴巴闭上!”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就如同深夜的老鼠,悄悄进餐,偶尔乘教师不注意时窃窃私语,常常会受到教师的“警告”。话语权的剥夺,使幼儿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彼此心灵的沟通机会,在教师制定的规则中扼杀了。

4. 吃得干净。

在幼儿园经常可以看见进餐中的另一种现象,就是幼儿将不小心洒落在桌面上甚至是地面上的饭菜细心捡拾起来,然后放进自己的小嘴。为什么会这样呢?观察发现,保教人员在幼儿进餐时,经常会强调这样的话语:“要吃得干净。”“不能将饭菜撒掉。”“保持桌面、地面干净。”“要做勤俭的好孩子。”等等,甚至常常对掉菜撒饭的孩子有意无意地批评。而不少孩子为了不被教师批评,常常会将饭菜捡起并吃掉。教师的愿望是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和勤俭意识,但是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考虑,幼儿精细动作的发展还处于较低水平,他们对勺子、筷子还不能运用自如,所以掉撒饭菜是经常的事。再从卫生学、健康学的角度看,为了“吃得干净”,捡拾撒落饭菜,其实会对幼儿的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因为正如有专家所言,有的幼儿园并不是次次在进餐前“洗干净手后擦桌子两遍,一遍用消毒水,一遍用清水。”

二、对幼儿健康的影响

1. 对幼儿身体健康产生的影响。

催促幼儿吃饭会对幼儿吞咽造成不利影响。首先,幼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尚不成熟,吞咽反射还不够灵敏,催促幼儿进餐容易使幼儿精神紧张,严重的甚至会导致食物误入气管;另外,没有经过细嚼慢咽的粗糙食团,会对胃粘膜产生一定的不良刺激,长期下去甚至会引起幼儿的胃病。其次,幼儿进餐过快,不利于唾液分泌,导致分解淀粉类食物的淀粉酶不足,因而不利于胃、肠对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的吸收。久而久之,易发生消化道疾病或溃疡病。为了保持桌面、地面的干净,对幼儿洒落饭菜的行为要求过严,易导致幼儿因惧怕老师的批评,在捡食饭菜的同时把各种病菌带入体内,对幼儿身体造成一定的健康隐患。

2. 对幼儿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将人的一生概括为八个阶段,幼儿期则处于第二和第三阶段,即自主性对羞怯和疑虑、主动性对内疚这两个阶段。也就是说,该年龄阶段是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开始积极主动与教师、同伴交往。进餐,对幼儿来说是一个相对美好惬意的事情,他们希望有更多相对自由的时间表达自己的意愿,与其他幼儿通过对话表达彼此的心声和愿望。而强调“食不语”,其实是无视幼儿的特点和需要,对幼儿自主性,主动性的剥夺,一方面易造成幼儿缺乏适应生活和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幼儿与同伴交际能力的提高和师幼关系的融洽。另外,教师长期的催食、强制幼儿多食等问题,易导致幼儿在承受心理压力的前提下进食,长此以往对幼儿人格发展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三、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1. 释放权利,给幼儿更多独立权。

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幼儿渴望自己去做一些事情。这就需要教师逐步释放权利,给幼儿更多的独立权。比如,教师可以帮助和指导某些能力发展较好的幼儿学习和实践如何收放餐具,自取食物,在观察学习的基础上,逐渐将范围扩大到全班幼儿,使每个幼儿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一方面节约了就餐环节中不必要的时间浪费,给幼儿更充裕的就餐时间;另一方面通过权利的释放,逐渐发展了幼儿的独立、自信,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

2. 通过活动,唤起幼儿对饮食及相关活动的兴趣。

幼儿对知识的获得主要来自直接感性的经验。如果能够唤起幼儿对饮食及相关活动的兴趣,在饮食及相关活动中培养幼儿对饮食的积极情感,养成健康的饮食行为,其效果远比教师在幼儿进餐中强调“多吃”的效果要好。比如,可以通过活动,带领幼儿参观菜市场或超市,与幼儿共同采购食物,并同时讲解食物的营养成分及对身体健康的益处,以及挑食、偏食对身体健康产生的不良影响。也可以带领幼儿参观本园厨师制作食品的过程,甚至可以让幼儿参与制作过程(如挑捡或清洗简单的蔬菜),强化幼儿对食品的正向情感。同时,在进餐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用轻松愉快的语言,向幼儿讲解正在食用之物的营养价值,进一步巩固幼儿对健康食物的认识。

3. 创设宽松愉快的就餐环境,营造同伴、师幼交往的氛围。

“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让幼儿形成安全感、信赖感”,这是幼儿园健康领域的内容和要求。进餐教育作为幼儿园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必须按照健康教育的要求创设愉快宽松的就餐环境。比如,可以通过改变原有的桌椅摆放布局,并经常更换,扩大幼儿同伴交往的范围;在幼儿进餐过程中,教师应关注每一个幼儿的饮食变化,发现异常,及时与幼儿交流,查找原因,避免催食、强食;进餐时为幼儿播放优美动听的音乐,调动幼儿的积极情感,激发他们就餐的欲望;在幼儿进餐时给予低声鼓励,个别诱导,让幼儿在心理上感受到自己是被老师关注和喜爱的,促使幼儿在心理上乐于接受教师的建议。

总之,进餐教育是一个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的过程,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过程,养成幼儿健康的行为和良好习惯,不断提升幼儿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顾荣芳.学前儿童卫生与健康教育[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2].边素珍,刘爱月.幼儿营养与饮食教育要常抓不懈[J].教育导刊,2006.7.

[3].欧新明.幼儿健康教育基本理论要素的探讨[J].学前教育研究,2001.3.

培养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策略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 幼儿;进餐习惯;培养

一、幼儿的不良进餐习惯

幼儿的吃饭时间也是家长头疼的时候,因为孩子们往往会不配合家长,使家长大呼头疼!细数幼儿不良的进餐习惯,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幼儿边吃边玩,家长追在后面想方设法喂饭;幼儿把饭含在口中不吞也不嚼:幼儿偏食、不吃肉或者不吃菜;幼儿厌食,不喜正餐爱吃零食;幼儿吃饭掉饭粒、往往一顿饭下来衣服、桌子、地板到处都是饭粒和菜汁。这些幼儿常见的不良进餐习惯相信每个家长都经历过,家长们为了孩子的吃饭问题烦恼,担心孩子的营养不良,正如一句谚语“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

二、幼儿不良进餐习惯形成的原因

家长们发愁的幼儿进餐问题,究其原因,幼儿的进餐习惯与家长自身的饮食习惯、喂养方式、对待态度息息相关。对于孩子们的吃饭问题,不少家长都过于小心翼翼,对幼儿过于宠溺。例如,幼儿抗拒吃饭,家长由于担心幼儿饿肚子,想到让孩子边玩边吃饭的方法,家长追在幼儿后面见缝插针喂饭,导致喂饭时间无休止延长。事实上,这种做法使幼儿的注意力转移到玩耍上面,让幼儿更加抗拒吃饭或者含着饭不吃,一心想着玩耍。而有的家长则会用命令的方式规定幼儿要吃完一碗饭才能玩耍或者吃零食,这种做法虽然达到了目的,但是却让幼儿在心里种下了“吃饭是一种任务”的错觉,使其更加讨厌吃饭,甚至这种负面情绪还会延续到10岁以后。幼儿的偏食和厌食很大程度上与父母的喂养方式相关。家长们都担心幼儿的营养不均衡,于是要求幼儿每一样菜都吃,这种强硬的方式让幼儿觉得父母不疼自己,不重视自己,于是产生抗拒的情绪,讨厌父母要求自己吃的菜,长期以往,父母往往就会呵责或者失去耐心,直接或间接导致幼儿失去食欲,甚至会产生厌食与偏食、挑食等不良习惯。另外,家长喂饭时不够细致,大匙大匙的喂,节奏过快,往往孩子一口没嚼完就喂下一口,也会使孩子对吃饭失去兴趣,体会不到吃饭的快乐。

担忧幼儿吃饭问题的不仅有父母,还有众多的幼儿园老师。如今,很多家长工作繁忙,通常把幼儿早早的送进幼儿园或者托儿所,幼儿的午餐大多数都会选择在幼儿园吃。但是,毕竟幼儿园不同于家里,一两个老师要管一群幼儿的午餐,难免有管不到的地方,而幼儿们在缺少父母的陪伴下对食物的食欲也不大。另外,幼儿园的午餐不可能兼顾所有孩子的喜恶,幼儿们逐渐对正餐失去兴趣,午餐时间也成为幼儿园老师头疼的时间。

三、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幼儿的进餐习惯主要来源于父母的教导,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兴趣引导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法。要改变幼儿偏食、挑食和厌食的坏习惯,父母可以让孩子参观做饭的过程,甚至让孩子动手做一些简单的事情参与到做饭中,孩子对于自己做的饭菜也会吃的格外香,从而提高孩子吃饭的兴趣。幼儿在长第一批臼齿的时候食量减半是正常的,有时候还会什么讨厌吃饭,家长在这段关键时期要正确对待幼儿的饮食。大多数家长都对孩子吃饭撒饭粒感到头疼,由于幼儿衣服、沙发、地板上的饭粒和菜汁打扫,父母为了省事干脆自己喂幼儿。其实,幼儿在一岁的时是学习吃饭技巧的黄金时期,错过了这一时期,幼儿对学习吃饭技巧的兴趣大为减少,因此父母要及时教育孩子进餐姿势和吃饭技巧,让幼儿自己拿汤匙吃饭,幼儿刚开始自己进食时会洒落很多饭菜,还会吃的很慢,这时候父母要及时纠正孩子的姿势,鼓励孩子自己吃完,不要担心孩子吃不饱。此外,父母不要用强硬的态度强迫孩子吃什么不能吃什么,而要循循教导,与孩子说明原因,孩子虽然不太懂但是这种方式会让幼儿更愿意听从父母的教导。

孩子在幼儿园时,幼儿园教师可以通过游戏让幼儿多吃饭,以兴趣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例如,在午餐之前,教师让幼儿猜猜今天吃什么菜,在吃午餐时告诉孩子吃了这种菜会让孩子快快长高,变得更加漂亮和帅气,变得更加聪明,然后选出吃的最多最香的小朋友进行表扬,告诉小朋友们只要有进步就能奖励一朵小红花等。同时,幼儿园老师要教育孩子们不能浪费食物,告诉他们还有很多的小朋友吃不上饭,要珍惜食物。

幼儿进餐习惯论文 第12篇

一、深挖价值———多元智能

《指南》对各年龄段的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提出了目标, 试观幼儿的进餐活动, 不难看到《指南》各领域的目标与进餐活动是密切相联的, 进餐活动蕴含着实现《指南》各领域目标的机会, 具有极大的教育价值。下面我试着举例说明之。健康领域———如:具有健康的体态 (保持正确的坐姿) ;手的动作灵活协调 (会用筷子吃饭) ;具有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 (不偏食、挑食, 不暴饮暴食。喜欢吃瓜果、蔬菜等新鲜食品;吃东西时细嚼慢咽) ;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能整理自己的物品) 。语言领域———如:愿意讲话并能清楚地表达 (愿意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想法, 必要时配以手势动作) ;具有文明的语言习惯 (能根据场合调节自己说话声音的大小) 。社会领域———如:意愿与人交往 (有自己的好朋友, 也喜欢结交新朋友) ;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活动时能与同伴分工合作, 遇到困难能一起克服) ;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不会的愿意学;喜欢承担一些小任务) ;关心尊重他人 (尊重为大家提供服务的人, 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 (注意节约资源) 。科学领域———如: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能发现生活中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 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 (能按语言指示或根据简单示意图正确取放物品) 。以上进餐活动的领域价值分析说明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在进餐活动中都是综合表现出来的, 要深入挖掘进餐活动的教育价值, 科学安排进餐活动, 让幼儿在生活中健康的成长。

二、拟定主题———无穷智趣

自主进餐是指不在外力强制情况下, 幼儿出于自身的兴趣和需要, 自发、自愿、主动地进行的进餐活动。从本班幼儿实际出发, 分析本班幼儿进餐行为的主要问题、兴趣及需要, 确立教育重点。要明确各年龄段的进餐规范, 再根据班级情况拟定个性化的进餐主题。在每张桌子上张贴相应的主题图示。如有巧帮手餐桌、文明礼仪餐桌、相亲相爱餐桌、小鸭呷呷餐桌等, 如下。

巧帮手餐桌———技能:促进幼儿手的动作灵活协调。不会使用餐具的幼儿可以选择到该组进餐。如中班不会使用筷子吃饭的幼儿, 教师会给予幼儿一定的支架, 允许该桌给每位幼儿提供勺子和筷子两份餐具进餐, 并逐渐撤离勺子这一“支架”。

文明礼仪餐桌———习惯: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到该餐桌就餐的幼儿需要遵守文明的就餐礼仪。如:正确的进餐姿势, 安静、专心进餐, 保持桌面、地面的清洁, 做到“三净” (餐具、桌面、衣服都干净) 。能接受并喜欢吃各种食物, 不挑食。学习餐后按顺序做事:清理桌面、送餐具、擦嘴、擦桌子、漱口。文明礼仪餐桌旨在强化文明的进餐礼仪。

相亲相爱餐桌———友谊:发展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相亲相爱餐桌即友谊餐桌, 允许约上好友一起进餐, 在进餐时, 好朋友不能大声的言语交流, 但是可以通过眼神、耳语等无声的方式进行交流。餐后, 好朋友可以相约共同游戏。在温馨、和谐的氛围中既增进了友谊, 又愉悦了进餐的情绪, 增进了食欲。

小鸭呷呷餐桌———照顾: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允许该餐桌进餐的幼儿细嚼慢咽或根据身体状况适当调整饮食 (如感冒不吃海鲜等) , 比其他餐厅多5分钟就餐时间。餐厅主题是跟着本班幼儿的需求而变化的, 允许幼儿共同商量提出不同的餐桌主题。如:幼儿后来提出建立大老虎餐桌 (允许吃得快的幼儿就餐, 吃完后允许玩建构区) 。孩子们会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下阶段还会推出什么好玩的进餐主题。相对固定又有变化的进餐主题的安排, 确保了进餐活动的丰富性, 同时大大提高了幼儿进餐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物化”常规———无形公约

1. 进餐前。

(1) 饭、菜、汤、餐巾和筷勺的合理摆放。 (2) 正确洗手步骤提示:教师自编的洗手歌谣, 如:小手淋淋湿, 抹上香香皂, 小手搓一搓, 清水冲干净, 毛巾擦擦干。 (3) 进餐坐姿步骤提示:端端正正坐好, 准备进餐真快乐。 (4) 值日生餐前工作提示:中大班可以根据班况拟定值日生具体的餐前工作, 如摆放小组碗筷、检查同伴准备、餐后操作规范、协助教师做好进餐管理。

2. 进餐时。

(1) 文明进餐步骤图示:各班可以根据班况, 自编进餐流程歌谣, 并配上相应的照片或者图示, 如中班:轻轻放好小椅子—啊呜啊呜吃饭香—碗筷餐巾放放好—咕噜咕噜簌簌口。 (2) 餐巾的使用步骤图示:一块小餐巾的使用方法也很讲究, 从外层到里层, 从叠用到打开来用, 关键是让幼儿明白小餐巾使用要卫生干净, 一面用过就要换一面。

3. 进餐后:

(1) 餐后整理:餐后整理包括残渣拨碗里、碗筷餐巾的拿法、离座小椅子的摆放要求等。 (2) 餐具分类摆放:餐后要将餐具放在指定处, 养成分类摆放、物归原位的好习惯。环境中的“物化提示”让幼儿对生活中的文字、符号感兴趣, 知道它们表示一定的意思, 同时又能理解规则的意义, 建构幼儿的主动行为, 促进社会性发展。

四、制定规则———隐性暗示

1. 人数提示。

由于每个主题餐桌的进餐人数最多6人。当幼儿的选择有冲突时, 学习约束自己、与同伴协商、运用智慧争取等, 帮助幼儿逐渐学习调整个体行为。同时邀请卡也是保证自主进餐顺利进行的一种途径。如有些幼儿不会使用餐具, 教师可以给幼儿发放邀请卡, 要请幼儿到巧帮手餐桌进餐。这种“自主选择+指定任务”的形式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及保障进餐活动的有序展开。

2. 对号入座。

将区域活动的进区卡引入自主进餐活动。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 选择相应区卡进入主题餐桌进餐。如小班幼儿活动时直接取卡挂在脖子上, 运用物体对应配对方法, 将区卡的小图案与主题餐桌大图案统一起来, 这样进餐的指向性就非常强了。

3. 时间提示。

进餐的时间一般控制在30~40分钟, 小班可以以音乐的形式提醒幼儿进餐时间接近尾声, 需加快进餐速度。中班可以采用沙漏来进行时间控制, 将抽象的时间概念形象化。大班幼儿已经具有一定的抽象逻辑能力, 可以尝试让幼儿看时钟, 跟时钟比赛。

在带班中的实践发现, 这种看似“无为而治”的进餐管理, 让幼儿挑食、偏食, 进餐时大声说话, 进餐时间长导致饭菜冷却, 进餐中卫生习惯较弱等现象得到了大大的改善。同时, 孩子们爱上了这种游戏式的快乐进餐。

摘要:幼儿进餐是幼儿一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有良好的食欲和好的饭量对他们的生长发育是非常重要的。在幼儿期, 幼儿的进餐习惯可塑性非常强, 培养他们自主的进餐习惯, 对幼儿形成良好的就餐习惯和进食能力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上一篇:公众信息下一篇:维修工程造价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