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外伤的急救与护理

2024-05-09

肝外伤的急救与护理(精选11篇)

肝外伤的急救与护理 第1篇

随着我国交通行业的飞跃发展, 创伤性肝破裂极为常见, 仅次于脾破裂而位于第2位, 肝破裂大出血患者病情凶险、危急、病死率高。其预后除肝破裂本身的原因外, 如何及时有效的急救与护理成为关键。我院自2009年1月-2011年12月监护外伤性肝破裂145例, 收到良好的恢复效果, 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145 例, 男93例, 女52例。闭合性损伤111例、开放性损伤34例 。交通事故伤95例 (65.5%) , 意外撞击伤15例 (10%) , 高处坠落伤11例 (7%) , 刀刺伤4例 (3%) 。按照1994年美国创伤学会指定的肝脏损伤标准:Ⅰ级损伤22例, Ⅱ级损伤44例, Ⅲ级损伤70例, Ⅳ级损伤10例, Ⅴ级损伤5例, Ⅵ级损伤5例。

2急救护理

2.1 初期治疗

配合医师, 积极抗休克治疗, 特别是最初1h如得到救治, 病死率仅10%, 超过8h, 病死率为75%[1]。取休克卧位, 建立至少两条静脉通路, 开通中心静脉联合外周留置针, 常取上肢大静脉输液通路, 快速扩容, 监测生命体征、CVP、尿量, 腹部情况等变化。

2.2 腹腔穿刺

医师行诊断性腹腔穿刺, 同时行B型超声和CT检查。诊断性腹腔穿刺是腹部闭合伤的首选方法。其阳性率达90%以上[2]。

2.3 妥善处理合并伤

按胸→腹→脑→四肢→脊柱的先后顺序。首先应处理对生命威胁最大的损伤部位。合并气胸时, 首先行胸腔闭式引流术, 保持呼吸道通畅。

2.4 做好心理护理

安慰患者, 使患者配合治疗。

2.5 选择手术或非手术治疗

如需手术, 抗休克的同时, 积极做好术前准备;如非手术治疗需绝对卧床休息至少1周,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动态进行血液动力学、B型超声和CT检查, 严密观察并发症, 当有手术指针, 仍应果断中转手术。

2.6 术后护理

2.6.1 密切观察病情:

进行心电监护, 0.5~1h记录T、HR、IBP、SpO2、CVP、意识瞳孔的变化, 有异常情况随时记录。记录24h液体出入量, 特别是每小时尿量。测量腹围, 评估伤口敷料情况, 每小时观察伤口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和量。如伤口引流液为鲜血性, 持续2h>150ml/h, 切口有渗血, 应警惕有无再出血。对Hb和PLT进行性下降, 生命体征经补充血容量后仍不稳定或需大量输血, 使用升压药才能维持血压者, 说明有继续活动性出血[3], 应及时报告医师再次做好术前准备工作。

2.6.2 畅通呼吸道:

术后机械通气, 2~4h记录呼吸机参数,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拔管后充足给氧, 严密观察呼吸情况,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当患者咳嗽时帮助按压切口, 鼓励患者排痰, 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防止并及时发现呼吸衰竭。

2.6.3 疼痛的护理:

评估伤口疼痛情况, 一般术后当日切口最痛, 待意识恢复后予以芬太尼0.3mg+凯酚1mg+生理盐水34ml小剂量静脉维持镇痛, 2~3d后逐渐缓解后停用。术后平卧6h, 待生命体征平稳后取半坐卧位, 以减轻伤口张力, 促进腹腔积液引流。如术后3d以上仍有切口疼痛或疼痛减轻后又加重, 说明切口感染, 应通知医师处理。

2.6.4 动态监测:

定期复查B型超声, 了解腹腔积血或血肿是否增多, 必要时行CT检查。

2.6.5 预防术后并发症:

禁用肝损药物, 注意改善出血倾向。注意纠正休克期间造成重要器官功能障碍, 如肝肾功能低下、呼吸窘迫、脑水肿、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及凝血功能障碍等, 使病死率下降[4]。

2.6.6 心理护理:

注意患者的主诉, 积极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1]成扶民.267例外伤性肝破裂的处理[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1998, 23 (10) :486-488.

[2]裘法祖.重视闭合性腹部外伤的几项简而有效的诊断方法[J].中国外科杂志, 2003, 11 (4) :201.

[3]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426-427.

肝外伤的急救与护理 第2篇

医疗卫生辅导护理学辅导:外伤止血的护理与急救

河南华图网为广大考生提供了护理学基础知识,希望对考试医疗卫生机构的考生有所帮助。

外伤止血是急救常见的措施,止血带最好是橡皮管、绷带、绳子、领带等。使用止血带时,隔段时间要松解片刻。

对于不同类型的出血,现场止血方法不同。

直接压迫法如果伤口不大且较为表浅,血流速度较慢,可直接用干净柔软的敷料或手巾压住伤口并扎紧即可止血。

加压包扎止血法先用无菌纱布覆盖压迫伤口,再用三角巾或绷带用力包扎,包扎范围应该比伤口稍大。在没有无菌纱布时,可使用消毒卫生巾、餐巾等替代。

填塞止血法对于颈部或臂部较大而深的伤口,可用无菌纱布塞入伤口内,再用绷带或三角巾包扎固定。

指压止血法用于头部和四肢某些部位的动脉大出血。如手部大出血,可用手指分别压迫伤侧手腕两侧的桡动脉和尺动脉,阻断血流。一侧脚大出血,用手指分别压迫脚背中部搏动的胫前动脉及足跟与内踝之间的胫后动脉。腿部大出血,伤员应取坐位或卧位,用两手拇指用力压迫伤肢腹股沟中点稍下方的股动脉,阻断股动脉血流。颜面部大出血,用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或拇指和中指分别压迫双侧下额角前约1厘米的凹陷处,阻断面动脉血流。

止血带止血法四肢发生大出血,当上述止血法不能止血时,可用橡皮止血带、布制止血带置于出血部位上方,将伤肢扎紧,把动脉血管压瘪而达到止血目的。

上述临时止血方法作用有限,不能持久,仅用于家庭或现场急救,可为医院救治赢得时间,减少伤亡和残废。

河南华图网为广大考生提供了护理学基础知识,希望对考试医疗卫生机构的考生有所帮助。

外伤止血是急救常见的措施,止血带最好是橡皮管、绷带、绳子、领带等。使用止血带时,隔段时间要松解片刻。

国家公务员| 事业单位 | 村官 | 选调生 | 教师招聘 | 银行招聘 | 信用社 | 乡镇公务员| 各省公务员|

政法干警 | 招警 | 军转干 | 党政公选 | 法检系统 | 路转税 | 社会工作师

对于不同类型的出血,现场止血方法不同。

直接压迫法如果伤口不大且较为表浅,血流速度较慢,可直接用干净柔软的敷料或手巾压住伤口并扎紧即可止血。

加压包扎止血法先用无菌纱布覆盖压迫伤口,再用三角巾或绷带用力包扎,包扎范围应该比伤口稍大。在没有无菌纱布时,可使用消毒卫生巾、餐巾等替代。

填塞止血法对于颈部或臂部较大而深的伤口,可用无菌纱布塞入伤口内,再用绷带或三角巾包扎固定。

指压止血法用于头部和四肢某些部位的动脉大出血。如手部大出血,可用手指分别压迫伤侧手腕两侧的桡动脉和尺动脉,阻断血流。一侧脚大出血,用手指分别压迫脚背中部搏动的胫前动脉及足跟与内踝之间的胫后动脉。腿部大出血,伤员应取坐位或卧位,用两手拇指用力压迫伤肢腹股沟中点稍下方的股动脉,阻断股动脉血流。颜面部大出血,用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或拇指和中指分别压迫双侧下额角前约1厘米的凹陷处,阻断面动脉血流。

止血带止血法四肢发生大出血,当上述止血法不能止血时,可用橡皮止血带、布制止血带置于出血部位上方,将伤肢扎紧,把动脉血管压瘪而达到止血目的。

上述临时止血方法作用有限,不能持久,仅用于家庭或现场急救,可为医院救治赢得时间,减少伤亡和残废。

国家公务员| 事业单位 | 村官 | 选调生 | 教师招聘 | 银行招聘 | 信用社 | 乡镇公务员| 各省公务员|

浅谈颅脑外伤患者心理护理与急救 第3篇

【关键词】 颅脑患者 急救 心理护理 方法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164-01

大脑是人体很重要的器官,具有思考、记忆、语言、发配指令等一些功能。大脑的外面有坚硬的颅骨作为保护,一般来说大脑处于一个安全、稳定的空间里。但是,在生活中常常会因为一些外力的作用或者是病理损害,使得大脑的结构受到损害,功能随之也受到影响。颅脑外伤是一种较常见的大脑损伤,多是由于受到外力的作用而导致大脑受到了损害。对颅脑外伤患者的急救很重要,这是由大脑的重要功能决定的。此外,颅脑外伤患者术后常常会出现一些心理障碍问题,所以对他们进行心理护理也是很有必要的。

1 一般临床资料

对近3年来我院收治的颅脑外伤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发现男性患者远远多于女性患者,几乎达到了女性患者人数的两倍。引起颅脑外伤的原因主要是车祸、坠落以及跌打等。这些患者的年龄大多集中在20岁~65岁之间,平均年龄在45岁左右。收治的这些颅脑外伤患者的损伤类型有多种,比较多是开放性损伤、闭合性损伤、颅脑外伤合并钝挫伤、颅脑外伤合并颈椎损伤以及颅脑外伤合并胸腹、四肢损伤等。这些患者在被送来医院时表现的症状严重的已经出现了昏迷、休克症状,较轻的则是呼吸困难、颅内压以及血压升高等。

2 对颅脑外伤患者的急救处理

患者入院后医务人员要立即给患者进行病情评估,确定患者损伤的严重程度。若是患者送入医院时已经处于昏迷、休克状态,那么直接开始抢救,一般情况下医务人员会先观察患者的动眼情况、语言能力、肢体运动三项指标,根据GCS评分体系若是患者这三项观察指标低于或等于8分,那么可以判断患者进入昏迷状态。然后根据患者颅脑外伤的类型采取合适的体位,如开放性损伤患者采取的是平卧位,立即开始抗休克和建立脑部血液通路。伤口有出血的要立即进行止血,脑组织有外露的要立即用消毒的纱布进行包扎,以减少出血和暴露感染的风险,颅骨破裂占位需要马上进行手术。此外,医务人员要及时联系和通知患者家属,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3 对颅脑外伤患者的心理护理方法

心理障碍是颅脑外伤患者常见的术后并发症,这对患者病情的恢复会产生不利影响。患者出现心理障碍的类型包括恐惧、抑郁、依赖、绝望等四种,对各类心理障碍患者采取的心理护理方法如下:

3.1 恐惧型患者

恐惧属于担心过度,这对患者术后的恢复是很不利的,将直接影响到手术的效果。对这类患者在进行心理护理时,护理人员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坚持,需要对患者多次的进行病情的详细介绍和交流。如要尽量减少患者担忧、焦虑的状况,稳定患者的情绪,交流时耐心的听患者的要求。还要详细向家属交代患者病情,安抚患者放松心情,增加患者的安全感。

3.2 抑郁型患者

抑郁多是由于术后身体机能出现障碍、日常生活及工作受到影响所致。对这类患者在进行心理护理时,首先护理人员要了解清楚患者的社会关系,然后对患者的性格、心理特点、兴趣爱好等要进行准确的了解。主动跟患者进行交流,关心他们、尊重他们、鼓励他们把内心的抑郁情绪表达出来,釋放心理情绪。

3.3 依赖型患者

依赖多是在习惯了被帮助、被同情的条件下产生的。患者大脑损伤比较严重的,生活能力、记忆能力、运动能力、感知能力等都会下降,在术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需要他人的帮助。这种接受帮助的情况久了患者就会产生依赖的心理,总是希望得到帮助、同情、关怀和问候。对于这类患者,在进行心理护理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培养他们的自我负责生活起居理念和能力,鼓励他们自己完成一些可以做到的事情,逐渐解除依赖的心理。

3.4 绝望型患者

绝望是人在得不到外界的交流、解释、关心后产生的。患者的语言中枢受到了损伤,出现了语言障碍,他们不能跟医务人员进行交流,不能了解自己的病情,在等待、担心、焦虑里慢慢的产生了绝望的心理。对这类患者护理人员在进行心理护理时要想办法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如进行书面交流,家属也要多跟患者说话,多陪伴他们,尽量减少患者的孤独感。同时要加强对患者的发音训练,促进他们语言能力的恢复。

4 结语

总之,颅脑外伤患者的病情大多数都是很严重的,对这类患者要及时开展急救工作,由于颅脑外伤患者术后易出现心理障碍,因此加强心理护理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饶正捷.颅脑外伤患者心理护理与急救观察[J].医学信息.2011,(07):3207-3208.

[2] 李珍珍,韩伟英,陈莲好.颅脑外伤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7,25(1):98-100.

[3] 曾援.颅脑外伤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J].求医问药.2012,10(12):231.

[4] 陈彦浔.心理护理对颅脑外伤患者心理及生命质量的影响[J].北方药学.2013,10(4):179.

口腔颌面外伤的急救与护理 第4篇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109例, 男65例, 女44例, 年龄1.5~72岁, 平均年龄21.5岁。

1.2受伤原因

交通事故46例, 殴打伤32例, 工伤19例, 摔伤12例。

2急救

2.1保持呼吸道通畅

由于口腔颌面部血运丰富, 损伤后易出血, 组织水肿移位或舌根后坠, 分泌物堵塞等均可造成呼吸道梗阻, 如处理不及时, 可出现窒息死亡。因此, 预防窒息, 建立良好的呼吸道是处理口腔颌面部创伤的关键[1]。应随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口腔内出血及裂伤应及时处理。如舌后坠较重者, 可行舌体固定;声门部有血块等异物堵塞者, 可用细吸痰管刺激喉咽部, 使之呕出。痰液黏稠可行雾化吸入, 使痰液稀释, 利于咳出。如以上措施仍不能解除呼吸困难, 可行气管切开术。

2.2及时有效的止血

(1) 迅速止血, 可加压包扎止血, 出血部位较深者, 结扎血管或缝扎止血, 或用填塞的方法止血, 上述方法均无效时可临时用手压迫颈动脉或颈外动脉, 注射止血药物, 必要时结扎颈动脉。 (2) 补充血容量, 对严重失血的患者应及时进行抗休克治疗, 立即建立静脉通道, 保证液体的输入, 纠正血容量不足, 恢复组织灌注, 对创伤性休克, 可用药物恢复和维持血压, 可加压输血、输液。为抢救治疗及实施麻醉提供保障。 (3) 观察有无合并颅脑损伤, 严密观察神志、瞳孔、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 以免延误颅脑损伤的救治。 (4)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 保持呼吸循环稳定, 连续监测呼吸、脉搏、血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3护理

3.1口腔护理

口腔为有菌环境, 正常情况下有自洁作用。但在外伤颌间固定情况下, 口腔分泌物、血液、脱落坏死组织滞留, 有利于病原菌滋生, 易引起感染, 同时食物残渣易积聚于夹板、连接丝、橡皮圈和牙间隙内, 因此应加强口腔护理。对于能自己漱口的患者, 鼓励其克服疼痛, 每天餐后和睡前及时漱口, 对于重症患者及张口困难及颌间牵引颌间固定者, 每天口腔护理2~4次, 彻底清除牙间隙结扎物中的食物残渣和口腔黏膜的分泌物。我们应用3%双氧水和生理盐水交替冲洗口腔和漱口, 这样不但保持口腔清洁, 增强食欲, 还抑制细菌生长, 促进伤口愈合;同时在口腔护理过程中, 动作要轻柔, 还要认真观察牙间的咬关系、颌间牵引的松紧度, 结扎丝有无松脱、折断、移位、刺伤其他软组织等等, 如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

3.2饮食护理

由于患者颌骨连续性中断, 咬合关系紊乱, 不能正常咀嚼食物, 进流质食物亦很困难, 为防止水、电解质紊乱, 减少并发症, 促进伤口尽早愈合, 应给予高蛋白、多脂肪、富含矿物质和维生素, 如牛奶、鱼汤、鸡汤、新鲜果汁等。可用软塑料管经缺牙、较大牙间隙或磨牙后进食, 可少食多餐, 必要时静脉补充能量。对于重症损伤的患者, 暂时不能进食, 为了保证患者营养的摄入, 需鼻饲饮食同时给予安慰和鼓励。注意每次喂饭前回抽观察是否有咖啡色液体, 若有则及时通知医生, 做进一步处理。2~3周后可放松颌间固定, 增加颌骨的运动, 作缓慢咀嚼运动, 一般2月内不宜吃过硬食物。

3.3心理护理

颌面部损伤多为突发意外伤, 伤后面部出血, 疼痛、肿胀, 颌骨骨折多塌陷、畸形、容貌改变和张口受限, 咬合紊乱, 功能受损患者恐惧、紧张、情绪低落, 对手术有恐惧感, 担心术后伤口疼痛和手术失败等, 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 耐心细致地给予解释, 让患者及家属了解其特点和治愈效果, 使他们解除心理顾虑, 积极地接受、配合手术治疗, 达到预期治疗目的。上颌骨固定2~4周, 下颌骨固定4~6周, 即可拆除夹板, 尽早训练。医护人员多与患者进行交流, 增加患者治愈信心, 使患者尽快康复出院。

4功能锻炼

出院指导由于口腔颌面部损伤, 既影响容貌又影响功能, 有的甚至导致颞颌关节强直或张口困难, 所以我们根据患者不同的情况指导患者加强面部、咬关节功能锻炼, 练习张口及咀嚼功能, 坚持锻炼半年左右。有条件者局部理疗、按摩, 以帮助肌肉恢复正常的功能, 防止发生肌肉、关节强直, 促进容貌和生理功能的恢复。并在出院前认真做好出院指导, 如复诊时间、饮食问题、口腔漱口问题、二次手术时间以及联系方式等的良好习惯。

5小结

口腔颌面部损伤患者不论何种原因所致, 不但影响容貌和器官功能, 饮食和口腔清洁问题, 且也严重影响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及婚姻问题, 所以认真做好急救处理、心理护理、病情观察, 加强口腔护理、饮食护理, 及时指导功能锻炼是促进患者康复, 预防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护理措施。

参考文献

老年脑外伤患者的急救护理 第5篇

【关键词】老年;脑外伤;急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2-0206-01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出现,老年人发生颅脑损伤必然增多。而老年人因其自身的生理特点,当发生颅脑损伤后往往合并损伤多,伤情危重,变化迅速复杂,因此在护理上也有别于成人和儿童。要求护士掌握病情动态变化,及时积极地采取有效的治疗、护理措施,以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现将我院2005年~2011月收治的74例老年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5年9月至2011年12月各种原因致60岁以上老年顱脑损伤74例,其中男性49例,女性25例。平均年龄71.6岁,最小62岁,最大94岁。受伤原因:车祸伤41例,摔伤19例,坠床伤2例,其他致伤原因12例。受伤后就诊时间:最短30分钟,最长15小时。

1.2损伤类型

脑挫伤合并硬膜下血肿54例,脑内血肿合并颅骨骨折4例,多发脑内血肿5例,脑内血肿10例,硬膜下血肿10例,硬膜外血肿6例,脑挫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10例,原发性脑干损伤4例,弥漫性轴索损伤4例。

1.3治疗措施

手术治疗(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33例;非手术治疗(采用脱水、激素、止血、抗菌药物、神经营养等治疗)41例。

2 临床观察与护理

2.1 体位

患者采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患者因呕吐物窒息。

2.2 保持呼吸道通畅

给予口咽通气道防止舌根后坠,保障气道通畅,同时也防止患者发生抽搐时舌咬伤。及时给予吸痰、吸氧,呼吸抑制者,立即行气管插管,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及时改善缺氧预防脑组织损害,是急救老年脑外伤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

2.3 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

应用留置针建立2条有效静脉通道,快速输入甘露醇和地塞米松等药物,及时减轻脑水肿的发生。除常规静脉补液抗休克外,做好包扎、止血、备血、备皮、导尿等术前准备。

2.4严密细致地观察意识及瞳孔变化

意识变化是颅脑损伤的观察重点,在护理中要严密观察患者有无意识障碍及其程度,同时注意有无原发昏迷史,中间清醒期及昏迷时间的长短,运用GCS评分来判断患者意识的好转或恶化,其中瞳孔的变化是反映颅脑损伤患者是否有脑疝形成的关键之一,正常瞳孔为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若出现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对光反应由灵敏转为迟钝甚至消失,对侧肢体活动障碍,意识恶化,提示有脑组织受压或脑疝形成。若双侧瞳孔大小多变,不等圆,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伴中枢性高热,去大脑强直,伴生命体征紊乱,提示有脑干受损。由于老年人具有生理性脑萎缩,60岁以上脑重减轻10%~17%[1],而且,老年人脑萎缩后颅内代偿容积增大,早期血肿形成脑受压的症状不明显。因此要严密、动态监测病情,15~30min观察记录一次,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医生,及时处理。同时要求护士在临床护理中要灵活观察,为患者做治疗和护理时随时观察,为同病房他床做治疗和护理时顺便观察。

2.5 加强对原发病的监护,减轻叠加效应

在对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救治过程中积极配合医生详细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积极治疗原发病。对于高血压、冠心病患者,控制输液速度,除脱水药物外,其他补液应维持在30滴/min左右,以减轻心脏负担,并合理调整搭配输入的液体和药物。高龄患者由于动脉硬化,血液黏度增加,使用降压药时应注意效果,血压不应降至正常范围,而是在伤前基础血压的范围内下降20~30 mm Hg,以保证脑供氧充足。对于伤前有糖尿病的老年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我们应了解其血糖控制情况及用药情况。脑外伤后血糖升高是应激反应的结果,血糖升高与脑损伤的程度呈正相关。因此,患者入院后常规检查血糖,并合理使用降糖药物。另外老年人胸部呼吸活动度减低,肺活量减少,易缺氧,这样更加重了脑缺氧和脑水肿,因此应严密观察呼吸情况,同时监测血氧饱和情况,并且予持续吸氧2~3 L/min,应及时清除鼻腔分泌物,保证吸氧有效。

2.6 应激性溃疡的观察与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常伴有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在应用激素治疗时,要常规使用保护胃黏膜的药。应及早进食,恶心呕吐频繁者可予胃复安10 mg,肌注q 8 h以缓解症状,对昏迷不能由口进食者可鼻饲流质,注意补充营养,如牛奶、豆浆、鸡蛋、米汤加巧克力、蔬菜汁等,利于增强身体抵抗力及康复能力,减少消耗衰竭,亦很大程度影响患者的预后。每次鼻饲前均应抽吸胃液,观察颜色,若疑有消化道出血应抽取胃液做隐血试验及pH值测定,并观察大便颜色,注意BP、P的变化及尿量的变化。

2.7 亚低温治疗

在急救中及早应用颅脑降温仪给予物理降温治疗,对颅脑外伤有显著保护作用。目的是降低脑组织的耗氧量,有助于减轻脑水肿,增加脑组织缺氧的耐受力,促进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提高老年脑外伤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2.8 加强基础护理及心理护理

颅脑外伤的老年患者,大多卧床无自主活动能力,做好基础护理十分重要,可有效预防皮肤压疮、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由于老年颅脑损伤常伴有面部伤,要保持颜面部清洁,做好口腔护理,行气管插管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或气管切开术的患者,在护理中要注意无菌操作,防止感染,减少护理并发症发生,同时也要做好会阴护理。另外,老年颅脑损伤患者常因发病急,病情重,加之惊吓、疼痛,产生焦虑、紧张、恐惧而烦躁不安,担心致残和给子女增加负担。护理人员应采取有针对性的进行疏导、热情主动关心患者,使其有安全感,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

2 结果

本组患者经急诊救治后, 治愈36例,中残12例,重残9例,自动出院7例,10例来院就诊时受伤时间长,伤情严重,并发症多,经急诊抢救无效死亡,死亡率13%。

3 讨论

3.1 原发性颅脑损伤过重,原发伤基础上再发二次脑损伤[3],即伤后运送过程中震动加重脑出血;使脑缺氧、缺血、昏迷加重;或因呕吐物阻塞气道而加重缺氧;伤后至就医时间过长,延误了抢救时间,均给救治带来难度。本组病例中有2例因基层医院转诊途中时间较长,已出现脑疝,接诊护士积极配合医生做好输液、配血、导尿、备皮等术前准备,尽快采用手术治疗,其中1人获救。

3.2 老年人多患有原发器质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一旦颅脑损伤,常继发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年龄越大,死亡率越高[3]。急救护理过程中根据患者既往史及临床表现,应用心电监测、呼吸监测、中心静脉压、尿量、血气等进行各系统功能监测,严密观察并记录病情变化,制定护理计划,护理措施实施到位,做好床头交接,以便及时发现潜在的危险,及时处理。

3.3 由于老年人的生理性原因,如听觉不灵敏,视力减退行走步态不稳,自我保护意识淡薄,易造成意外颅脑外伤的发生。因此,应重视加强预防老年人意外创伤的知识宣传教育。同时,改善生活环境和创造良好的娱乐场所,尽量减少意外创伤的发生,以最好的生活环境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一镗.老年急诊特点[J].实用老年医学,1999,13(5):227.

[2] 翟炬,司斌.老年人交通事故性颅脑损伤45例死因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9,4:(5):229-230.

[3] 李双主,赵伟.重型颅脑损伤56例死亡原因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9,1(15):9.

颌面外伤的急救与护理干预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9例均为我科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住院的患者,其中男76例,女13例,年龄15~74岁,平均39岁。致伤原因:摔伤25例,车祸47例,爆炸伤7例,刀砍伤8例,其他2例。平均住院天数15 d。

2 急救与护理

2.1 确保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发生

窒息是颌面外伤早期危及患者生命严重问题之一[1]。创伤后出血较多,应严密观察发生窒息先兆,如烦躁不安、出冷汗、面色苍白、鼻翼扇动等,立即清除口、鼻咽部分泌物、异物,尽量将头侧向一边。舌后坠者用包有纱布舌钳将舌体拉出,严重喉头水肿呼吸困难者,立即配合医生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及时吸出痰液。

2.2 及时有效止血,防止休克发生

颌面外伤伴大血管损伤,特别是颈内动脉损伤,出血难以制止,可造成大出血。伤口出血用无菌纱布加压包扎;出血部位较深者填塞止血,也可压迫颈内或颈总动脉止血,尽早做清创缝合术彻底止血。同时建立静脉通路,给予扩充血容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时止疼、止血、保暖、氧气吸入,防止休克发生。严密观察出血量、性质、渗出情况,监测生命体征,并做好详细记录。

2.3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发生

采取心电监护仪监测心率、血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呼吸,观察意识、瞳孔变换,有无耳漏、鼻漏、呕吐等现象。如患者处于嗜睡或昏迷状态,应专人看护,将患者取侧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对有脑脊液耳漏、鼻漏者,应保持局部清洁,严禁堵塞、冲洗、腰穿等操作。对有颅内压增高表现,如恶心、呕吐时,头部制动,限制液体入量,给予脱水剂,减轻脑水肿。

2.4 心理干预

颌面外伤多为不可预测的突发意外事故,损伤后面部疼痛、肿胀、颌骨塌陷、畸形、容貌改变和张口受限、咬合紊乱,必然加重患者思想负担,产生恐惧、紧张、自卑心理。因此,护士应针对患者心理特点,采取心理疏导,为其提供情感支持,建立相互信任的护患关系。运用同病室病友康复事例,使其对这一问题有客观认识和正确对待,以稳定情绪摆脱恐惧,树立自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2.5 疼痛护理

颌面外伤又合并多种骨折,疼痛明显,疼痛给患者带来了躯体折磨和精神痛苦。观察评估疼痛和伴随症状,及早发现并发症,积极采取面部冷敷,半卧位,减轻颌面肿胀;采用分散注意力、松弛法来缓解患者焦虑、紧张情绪;给予舒适环境,减少噪声干扰,有利患者休息、睡眠;治疗护理集中安排,并做到动作轻柔,熟练敏捷,减少疼痛刺激,必要时,给予止痛剂,伤口及时换药,保持伤口清洁干燥。

2.6 口腔护理

患者外伤后机体抵抗力下降,口腔自洁作用受到障碍,可造成口腔炎症、溃疡甚至全身感染。昏迷患者进行专人口腔护理,对于颌间结扎贯通伤患者,进食后用20 ml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冲洗口腔内,2~3次/d,可自行漱口者,可用洗必泰漱口液漱口。随时用口镜观察口腔黏膜有无炎症、溃疡,牙弓夹板结扎丝有无脱落、断开、移位,有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7 营养支持

由于颌面外伤、颌骨骨折固定、牙弓夹板牵引或结扎,使张口、咀嚼、进食受限。为满足患者能量需要,首先鼓励患者少量多餐,根据个人口味调节营养食谱,提供高营养、高能量、丰富维生素的流质、半流质、软食、普食[2],如牛奶、豆浆、鱼汤、鸡汤,必要时给予静脉补充营养,防止水电解质紊乱和营养失调,促进创伤、骨伤愈合,减少并发症。不能进食者可用空针注入,吸管吸入,可用一段软管自缺牙间隙或磨牙区注入,吸入或注入流质,避免呛咳,必要时下胃管鼻饲。因颌骨骨折患者体重都有不同程度下降[3],每周测一次体质量并记录。

3 讨论

由于颌面外伤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如抢救不及时,可造成严重后果。因此,预防窒息,建立有效呼吸通道,及时有效止血是抢救生命的关键。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有效护理干预,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心理干预使患者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并根据不同的患者给予营养支持,增加患者抵抗力,促进伤口、骨折愈合,完全恢复正常功能,回归社会,强调向患者进行安全知识宣教,加强安全防范意识,避免类似现象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黄银燕.颌面外伤病人护理.咸宁学院学报,2008,22(5):448.

[2]张晓凤.重症口腔颌面外伤28例急救护理.齐鲁护理杂志,2008,14(4):20.

外伤性肝脾损伤的急救手术配合 第7篇

1 临床资料

外伤性肝脾损伤行急诊手术患者12 例, 男8 例, 女4例;年龄24~61 岁;交通事故伤5 例, 刀刺伤4 例, 高处坠落伤3 例。入院时呈现不同程度休克, 出血量2000~3000ml 7 例, > 3000ml 5 例;均在全麻下实施手术, 其中肝修补6 例, 肝叶切除4 例, 脾切除2 例。1 例患者因合并腹膜后血肿抢救失败, 转入ICU后死亡;11 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 术后恢复良好。

2 急救手术配合

2 . 1 人力物力的准备

2.1.1人员的准备手术室护士在接到急诊电话时迅速询问病情并立即做出反应, 短时间内完成抢救人员的组织与分工。安排1名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优秀护士担任洗手护士, 另外安排1名10年以上高年资护士担任巡回护士。我科曾发生因年资过低的轮转护士担任此类手术洗手工作, 导致术中配合不佳, 清点有误的事件, 后来科室规定轮转护士不参加值班, 以配合白天的择期手术和清创、阑尾切除等亚急诊手术为主, 调整人员梯队, 增加中、高年资护士参加值班的频次, 以更好配合抢救。

2.1.2抢救设备的准备选择一宽敞的手术间 (在过于狭小的手术间里抢救患者会造成人员、设备、物资的拥堵, 不利于抢救的顺利进行) , 调试好氩气电刀、无影灯、自血回输机、监护仪、麻醉机等, 保证性能完好, 处于备用状态, 安装两路吸引器, 检查吸力是否良好。调节室温24~25℃, 铺上恒温毯, 调节毯温至37℃, 各种污物桶、垃圾袋准备就绪。准备好一路液体用于深静脉穿刺的输注。抢救过程分秒必争, 只有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备, 才能保证快速配合。

2.1.3器械耗材的准备根据需要准备胆囊包、胃包、脾切包、肝脏特殊包、两个悬吊拉钩、大小盐水巾、纱布包、彭式电刀、氩气刀头、1号、4号、7号丝线、医用膜、吸引器、水节、12号T管、吸针磁盒及各类止血用物 (3/0普里灵、4/0普里灵血管缝线, 肝针、肠线、止血纱布、医用胶等) 。在耗材方面, 我科备有一辆急诊流动车, 里面配备各种止血材料、血管缝线等急救用物, 由专人定期检查维护, 拿取急救物资更方便。

2 . 2 患者的准备

2.2.1 做好患者的交接与急诊科护士确认患者信息、病史、生命体征、失血量、备血情况、提血单、血常规化验单、身上的管道、药物、液体通路、皮肤的完整性, 将钱物和贵重物品交还家属。本组有1 例患者的血常规化验单和提血单遗留在急诊科没有及时送过来, 虽然病情很急, 但是必要的交接还是需要的。

2. 2. 2 保持呼吸道通畅和有效的氧气供给休克时患者全身组织缺氧, 吸氧可以提高动脉血中氧含量。接到患者后, 立刻通知麻醉医生到位, 协助给氧、吸痰、接心电监护,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2.2.3建立有效静脉通路保证两条以上有效的静脉通路, 选择上肢粗大的静脉。因腹部外伤患者液体由下肢输入在进入心房前, 大量液体经损伤静脉漏入腹腔, 达不到有效的扩容效果[1]。另外协助麻醉医师建立一条中心静脉通路 (颈内静脉置管或锁骨下静脉) , 保证及时快速补充血容量。

2.2.4安置体位肝脾损伤患者生命体征很不稳定, 摆放体位时动作轻柔, 尽量少搬动, 避免加重出血, 一般采取仰卧位, 给予适当约束, 防止发生坠床等意外。

2 . 3 巡回护士的术中配合

2.3.1扩容护理液体复苏是抗休克的首要措施。平衡液可满足补充血容量和细胞外液的治疗要求。胶体液能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 将组织间隙水分回吸入血管内, 可迅速、有效、长时地维持有效血容量及心排出量, 降低血管阻力, 改善和恢复组织器官及微循环的灌注和氧转运。因此, 扩容首选平衡液, 后输入中分子羟乙基淀粉 (贺斯) 、全血、代浆血, 及时联系血库, 保证充足的血源, 必要时加压输血, 以维持有效循环血量。但需注意大剂量的扩容必须在血流动力学的监测和指导下进行, 避免肺水肿和心衰的发生。

2.3.2自体血液回输技术的应用自体回输的最大优点是能快速提供与患者完全相容的常温同型血液, 缓解血源紧张, 杜绝异体输血的并发症[2]。本组患者术中出血最多达4000ml, 回收洗涤红细胞达2500ml。但值得一提的是, 自体血回输机洗涤之后只剩红细胞和生理盐水, 因此要适当补充血小板和血浆, 促进机体的凝血功能。

2.3.3肝门阻断的计时肝脏损伤时, 有时需要阻断全肝的血液供应进行肝叶切除或肝修补。在肝门阻断时, 血流量锐减易导致肝脏缺血, 甚至引起肝衰竭、肝肾综合征[3]。因此, 阻断前需充分扩充血容量, 阻断时间不可超过20分钟, 必要时分次阻断, 每次间隔5分钟以上。巡回护士准确计时, 及时提醒医生, 以免阻断时间过长造成术后肝衰竭。

2.3.4观察病情与执行医嘱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四肢末梢温度、生命体征、氧饱和度、中心静脉压、尿量等变化, 保持各管路通畅, 做好输血和给药的查对, 根据以上指标的变化调节输液输血的速度和量。急救中执行的口头医嘱须复述一遍, 医生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保留药物安瓿便于查对。

2.3.5关爱患者此类患者往往处于极度紧张和恐惧状态, 应适当给予安慰及心理支持, 抢救过程中做到忙而不乱, 注意言语, 以免给患者造成不良刺激。注意保暖, 所有液体及血液制品加温后再输入, 使用温热的腹腔冲洗液, 预防术中低体温的发生。

2 . 4 洗手护士的配合

2.4.1快速准备用物并及早上台清点严重的肝脾损伤患者进行手术急救时往往来不及将麻醉和器械完全准备就绪就开始消毒铺巾, 因此要求洗手护士快速准备好用物, 及早上台与巡回护士清点物资, 特别注意器械的细小螺丝及缝针、敷料的数量, 以免场面混乱无法弄清物资数量, 须沉着冷静, 保持头脑清醒, 尤其在手术医师情绪急躁、催促较急时更不可受医生情绪影响, 要眼勤、手勤、反应敏捷地进行操作[4]。

2.4.2严格做好缝针、敷料等物品的管理因该手术中用到的血管缝针和敷料较多, 洗手护士在配合过程中注意力集中, 时时关注缝针的去向并保留各种特殊缝线的内包装盒, 巡回护士保留外包装盒, 便于缝针数量的追溯, 用完的缝针及时放入磁盒。仔细清点术中添加的敷料, 用过的敷料放入指定的桶内。严防缝针、敷料遗留患者体腔。本组病例中最多1例术中用掉敷料54块, 可以在空余时间把用过的敷料先清点掉一部分放入袋子里扎好, 做上标记。以免最后关腹时清点大量敷料而过于忙乱。

2 .4 .3 严格无菌操作, 密切关注手术步骤评估下一步所需物品, 与医生保持良好的沟通, 快速敏捷地传递器械, 配合医生进行切开、上悬吊拉钩、清除血块、分离、肝门阻断、切除肝叶、带线结扎、缝扎、冲洗, 递电刀、氩气刀凝血等操作。提醒巡回护士添加盐水巾、血管缝线、止血用品、热盐水等, 手术台上各类物资的数量和去向做到心中有数。用大量温生理盐水冲洗腹腔, 仔细检查无活动性出血后放置引流管, 与巡回护士仔细清点器械敷料无误后关腹。

3 小结

在外伤性肝脾损伤的急救手术的配合中, 手术室护士要有争分夺秒的急救意识, 快速准备抢救设备和物资, 保持病人的呼吸道通畅和氧气供给, 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 做好大剂量输血输液的管理, 积极扩充血容量,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准确执行医嘱。熟悉手术步骤和解剖, 与医生密切配合, 快速切除肝叶或进行肝脏修补等, 达到彻底止血的目的。积极回收患者腹腔内血液, 做好自体血回输的管理。总之, 手术室护士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 精湛的操作技能和快速反应能力, 医护间密切的配合和沟通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何英, 吴福梅, 段娟.外伤性肝脾损伤急救手术的护理配合[J].中国卫生产业, 2014 (2) :54.

[2]王心田, 辛惠霞, 庄新茂, 等.回收式自体输血在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 2005, 18 (4) :313.

[3]谢勋鹏, 伍烽.控制肝切除术出血的技术及其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 (外科学分册) , 2005, 32 (4) :264.

外伤昏迷患者的院前急救与护理分析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2011年7月至2013年11月来我科就诊的外伤昏迷患者120例, 其中男性73例, 女性47例, 年龄6~72岁, 平均年龄 (31.3±1.7) 岁, 所有患者外伤部位均为颅脑。及时处理后使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判断患者病情。将患者随机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研究组采用我院近年实行的优质护理方法, 对照组则采用临床常规护理。统计两组患者一般资料, 性别、年龄信息无明显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患者观察:

统计病患的病史中外伤发生原因, 98例为车祸所造成的多发伤, 13例运动伤, 6例锐器伤, 3例重物伤等;通过临床CT检查, 55例脑挫裂伤, 20例脑梗死, 15例颅骨骨折, 11例硬膜外血肿, 9例硬膜下血肿, 10例其他部位损伤。护理前确保病患各项生理指标都处在平稳状态。

1.3 护理方法

1.3.1 意识状态的评估:

传统的昏睡、嗜睡、昏迷分度未进行指标量化工作, 不具备客观性和准确性, 所以本研究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法判断患者病情, 包括对外伤昏迷病患的语言、睁眼、运动反应来评判, 以最后评分的总和作为裁定参考, 3~8分划为重度脑功能伤害, 9~12分划为中度脑功能伤害, 13~14分划为轻度脑功能伤害[2]。护理中根据病患的意识状态划定昏迷程度变化, 使得护理方法的有效性得以体现。

1.3.2 保持呼吸道通畅:

护理的重点是确保呼吸道通畅、病患能够吸入新鲜的氧气比例适宜的空气。脑细胞和心脏细胞对缺氧极度敏感, 缺氧的时间过长将产生严重后果甚至无法施救[3]。在实际护理时, 外伤昏迷的病患缺失反射功能, 护理人员需通过调整体位、拉出舌头、气管插管、轻拍背部等方法帮助异物清除, 保证呼吸道和口腔的畅通。

1.3.3防治脑疝:

防治脑疝对于颅内压升高的病患, 若产生脑疝, 极可能出现心脏停搏、意识丧失、呼吸困难等严重现象;所以在护理中应当从生命体征波动、瞳孔变化、GCS评分等方面高密度监测病患脑疝的产生。

1.3.4皮肤和饮食护理:

患者长期卧床, 护理人员应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以防褥疮等并发症的发生。敦促患者定期改变体位, 及时擦拭患者身体, 对于患者的床单、被褥、衣物等做到及时更换。另一方面, 患者需要补充营养以维持正常生理活动及提高自身免疫力, 考虑到外伤昏迷患者的实际情况, 可采用静脉输液的方法进食, 同时需要保证营养搭配的均衡。

2 结果

通过准确及时耐心的护理, 出院后随访120例患者均生理状态基本恢复, 其中研究组恢复良好, 不良反应完全消失, 且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最终在7 d之内全部恢复正常, 总恢复率100%;而对照组不良反应例数多于研究组, 心理状态总体较差, 7 d内恢复43例, 总恢复率71.67%。治疗后采用卡方检验的方法进行比较, 研究组在总体恢复情况方面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外伤昏迷的病患缺失思维和意识, 生理反射消失, 主观情绪无法表达;同时患者因长期卧床、抵抗力弱、环境危险因素繁杂。所以患者的护理事宜成为院前急救的重点工作, 护理人员应当给予重视。由于外伤昏迷患者病情进展的不确定性, 易突发变化, 倘若诱发机体产生了脑疝, 极易威胁病患的生命[4]。

在本次护理过程中, 根据病患的实际情况, 先对护理过程中病患生理情况的变化使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法评估;确保呼吸道的通畅, 保证心、脑等核心器官不发生缺氧的可能;患者长期处于卧床及昏迷状态, 保证了营养供应和皮肤清洁;护理中应保证患者生理状态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防止产生脑疝等严重并发症。研究组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优质护理, 外伤昏迷患者基本能顺利完成临床治疗, 患者没有发生不良反应, 心理状态佳, 出院后随访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明全方位、多层次的优质护理在外伤昏迷中应用的价值。本次研究的缺点主要是没有对护理工作在不同原因导致的外伤昏迷中的作用, 应继续研究。

综合本文所述, 有效的院前急救结合合理的护理方法可有效治疗外伤性引起的患者昏迷, 降低患者颅脑疾病的发生概率, 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对于外伤昏迷患者, 寻求院前急救及正确的护理方法。方法 收集2011年7月至2013年11月我科收治的外伤昏迷患者12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研究组采取积极有效的院前急救和护理措施,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 观察并对比两组疗效。结果 研究组患者通过准确及时耐心的护理, 生理状态良好, 不良反应消失,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与传统护理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根据患者病情选用适当的院前急救并加强优质护理, 有利于预防外伤昏迷患者合并症的发生, 促进患者恢复。

关键词:外伤昏迷,院前急救,护理分析

参考文献

[1]李瑛.颅脑外伤昏迷患者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体会[J].亚太传统医药, 2011, 4 (8) :198.

[2]郭四英.整体护理干预在脑外伤昏迷患者中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2) :75.

[3]曹樱花, 赵毅, 赵晓辉.早期肠内营养护理对脑外伤昏迷患者营养指标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海南医学, 2012, 22 (4) :209-210.

肝外伤56例临床观察与护理 第9篇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56例,其中男44例,女12例;年龄14~65岁,平均(43±11.2)岁,14岁以下儿童18例(32%),14岁以上青壮年38例(68%)。致伤类型:车祸伤25例,刀刺伤8例,打击伤14例,坠落伤8例,挤压伤1例;开放性损伤19例,闭合性损伤34例;其中伴有明显出血征象或休克者42例(75%),腹腔穿刺抽出不凝血39例(69%)。化验室检查56例均有血红蛋白降低,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均有不同程度增高;经CT及B超检查,56例均有肝裂伤或肝破裂。伤情及分级按美国创伤外科学会器官损伤程度分级委员会肝脏损伤分级标准分类,Ⅰ级11例,Ⅱ级14例,Ⅲ级16例,Ⅳ级9例,V级6例。

2 结果

本组56例患者中,非手术治疗27例均治愈,无明显并发症。29例手术患者治愈26例,术中死亡2例,均死于术中出血,术后死亡1例,死于严重颅脑损伤;术后并发胆汁瘘1例,肝周脓肿2例,肝脓肿1例,应激性溃疡出血3例,术后出血1例,并发症发生率14.2%。

3 护理

3.1 保守治疗护理

以往的观点是肝破裂一旦确定即应立即手术处理。但近20年国内外大量文献证实,在手术时50%~86%的患者肝损伤已不再出血,术中单纯对拢缝合及引流已非十分必要。相对于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的输血量少,腹腔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住院时间短。本组56例中27例保守性治疗均取得成功。笔者分析所在医院病例后认为Ⅰ~Ⅲ级的肝损伤患者在满足以下情况时可以考虑非手术治疗:血流动力学稳定或经输血(<600 ml)后稳定,无腹腔刺激征或轻微;B超或CT检查肝破裂程度轻,腹腔积血<500 ml且动态观察出血量不增多,无腹腔内其他重要脏器损伤或腹腔内其他脏器损伤无需手术治疗,观察期间应尽可能减少患者的搬动,以免加重伤情。不注射止痛剂(诊断明确者除外),24 h心电监护,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并迅速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道,尽快补充血容量。首先输入晶体和胶体液,再输血以修复机体携氧能力,遵医嘱应用止血药物,如立止血、奥美拉唑、垂体后叶素等。通过输液泵24 h持续输入,按医嘱应用抗菌药物,以防感染。实施胃肠减压,绝对卧床休息,做好口腔、皮肤、大小便护理。严密观察腹部体征:有无恶心、呕吐、腹部压痛、肌紧张和反跳痛,腹部有无移动性浊音,肝浊音界是否缩小或消失,有无黑粪或呕血,因肝破裂后的血液有可能通过胆管进入十二指肠而造成胆道出血,可帮助医生做诊断性腹腔穿刺以了解有无腹腔出血,并动态进行血常规、B超、CT检查,如病情无好转或趋于恶化,腹膜刺激症加重,应及时手术治疗。

3.2 手术治疗护理

重度肝损伤Ⅲ~Ⅵ级大都需要手术治疗,其原则是迅速有效止血,清除失活组织,防止胆汁溢漏。充分腹腔引流,预防感染,观察再出血情况,一旦决定手术,应尽快完成手术前准备,除常规准备外,还应包括:(1)交叉配血,肝外伤损伤时,可造成严重失血,配血量要充分;(2)留置胃管、尿管,行胃肠减压;(3)补充血容量,血容量严重不足的患者,在严密监测中心静脉压的前提下,可在15 min内输入液体1000~2000 ml。静脉选择以上肢静脉为佳,以防止肝段腔静脉损伤;经下肢输液,漏入腹腔后间隙而达不到扩容的目的。及时有效的使用止血药物和保肝药物,尽早地纠正休克。并向患者及家属讲明手术的必要性,取得配合尽早手术治疗。术后护理:加强病情观察并做好记录。(1)生命体征,严密观察患者的呼吸、脉搏、血压和体温的变化,若患者呼吸急促、血氧饱和度下降,要充分给氧,正常情况下肝脏需氧量占机体32%,肝脏受损后需氧量增加,高流量吸氧提高肺泡内含氧浓度和血氧分压,提高动脉血氧含量和氧的饱和度,从而纠正肝脏缺氧。若患者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50 mm Hg,血氧分压<60 mm Hg,提示有发生ARDS的倾向,应立即报告医生,使用人工呼吸机。若脉搏增快面容苍白,皮肤湿冷为休克征状,应加快输液速度,充分补充血容量,若血红蛋白值及血压进行性下降,提示有继续出血,要密切观察切口的变化,有无渗血、渗液、感染及愈合不良现象,积极进行止血治疗。若体温逐渐上升,白细胞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上升,多为感染,应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做好换药及消毒隔离工作,严防院内感染。(2)引流管:肝脏损伤患者术后常留置腹腔引流管、胃肠减压管、胸腔闭式引流管、导尿管等,要严密观察记录各种引流管是否通畅,引流物量、色、质的变化,并妥善固定,避免拉脱、扭曲,定时挤捏,确保通畅。如1~2 h腹腔引流超过200 ml,且色鲜红,提示有内出血;胃肠减压管出现新鲜血液,可能有应激性溃疡病的发生,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严密观察24 h尿量的变化,定时消毒尿道口,更换引流袋,如尿量减少,全身水肿,肾功能及电解质改变,提示肾功能衰竭,应及时采取措施。本组2例发生肾衰竭行血液透析治疗后,逐渐恢复了肾功能,治疗出院。

3.3 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术后并发症最常见的是感染。严重的肝外伤,肝组织损伤广泛,肝内胆管断裂、胆汁外溢,若清创不完全或胆管缝扎不可靠,肝组织部分缺血坏死,引流不充分常可引起胆漏、膈下感染以及肝脓肿[2]。治疗要靠充分引流与有效抗生素,要作好各种引流管的护理,保持引流通畅,进行药敏试验,选择有效抗生素抗感染。有高热者对症处理,作好物理降温和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必要时协助医生行B超引导下穿刺或切开引流。颅脑损伤是最严重的并发症,应及时清除口腔和咽部血块或呕吐物,将患者侧卧或放置口咽通气道,必要时行气管切开,禁用吗啡止痛,以防呼吸抑制。单纯头皮出血,可在清创后加压包扎止血,开放性颅脑损伤应剪短伤口周围头发,消毒时注意勿使酒精流入伤口,外露的脑组织周围可用消毒纱布保护,外加干沙布适当包扎,避免局部受压,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神经系统等变化,观察有无脑脊液漏,呕吐及呕吐物的性质,有无剧烈头痛或烦躁不安等颅内压增高表现或脑病先兆,积极作好基础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定期翻身,防止压疮的形成。加强呼吸道护理,定期翻身拍背,保持呼吸道通畅。眼睑闭合不全者,给予眼药膏保持。关节挛缩、肌萎缩者,保持肢体手功能位,防止足下垂。本组8例合并颅脑外伤中,1例因脑疝而死亡,其余7例经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治愈出院。

肝外伤是腹部外伤中较严重的损伤,一旦发现往往病情危重,同时肝外伤常常合伴多脏器损伤,给治疗和护理带来一定困难,早期正确诊断,积极扩容、止血、抗休克治疗,采取合适的手术方式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而严密细致的病情观察,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是使患者康复的重要环节,可将并发症和病死率降到最低程度,大大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陈孝文,陈汉.肝胆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99—300.

外伤性肝破裂肠破裂术后护理 第10篇

【关键词】外伤性肝破裂;肠破裂;术后护理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科于2009年1月——2012年4月期间收治的外伤性肝破裂肠破裂患者55例,其中男44例,女11例,年龄3-54岁,平均年龄(35.4±2.9)岁,均实施了肝修补术和肠修补术,均治愈出院。因外伤性肝破裂肠破裂发病急,病情较重,多伴有失血性休克,病人入住后需紧急开放静脉通道,有时需同时开放两组通道,补充血容量,维持有效的循环血量,紧接着给予留置导尿和持续胃肠减压,以及各种相应的术前准备。

1.2术后护理

1.2.1基础护理术后24h之内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尿量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情况,同时观察意识、面色、四肢末梢颜色、温度的变化、切口敷料及腹部情况,判断有无继续出血征兆。若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冰冷、烦躁不安、心率加快、呼吸加快、血压下降等症状时,很有可能发生休克,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相应处理。定时检测患者的体温,术后3天体温升高多是由吸收热所造成的,温度通常不会超过38.5℃,若出现体温持续性升高,则说明很可能发生感染,应及时查看伤口情况,观察是否出现红肿和渗液,若出现渗液及时更换切口敷料,以免发生感染。预防性抗生素及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加强营养支持,术后3d内一般有不同程度低热,若术后4d体温过高,需及时查找原因,应想到膈下、腹腔、切口或者肺部是否有感染等情况发生。禁用对肝功能有损害的药物。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液量以了解病情及肝、肾功能的变化。

1.2.2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术后麻醉未醒的患者,使其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给予低流量吸氧,若发现氧饱和度下降或者听到痰鸣音,应及时清理患者的口和鼻腔分泌物,保持其呼吸道通畅。待其病情平稳后,可取半卧位,利于促进呼吸循环功能复苏。若患者咳嗽,应帮助其按压伤口,协助叩背,指导其深呼吸后轻咳嗽,并鼓励排痰,必要时可给予雾化吸入或化痰止咳治疗。

1.2.3体位护理由于术后6h是术后创伤炎症反应、腹腔渗血以及渗液的高峰期,术后6h患者去枕取平卧位。待其病情稳定血压平稳后可取半卧位,及时取半卧位,可将积液集中于腹腔的最低位,使积液通过引流管引流至体外,从而可以有效减少腹膜吸收积液,减少炎症反应的时间和严重程度,另外取半卧位也可有效减轻腹部切口张力,减轻伤口疼痛,有利于伤口愈合,并可预防膈下感染。对于行肝修补术的患者,术后应卧床休息2周,禁止剧烈运动,以免诱发活动性出血,可在床上取舒适的体位,进行适当的肢体伸展活动,待其病情稳定后可下床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和伤口愈合,并增加肠蠕动,预防肠黏连等术后并发症。

1.2.4腹腔引流管护理术后妥善固定引流管,以免发生脱落和扭曲,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流量、以及性质的变化情况。若短时间内引流液颜色变为鲜红血性液体,说明可能出现活动性出血,及时报告医生进行相应处理。每天及时更换引流袋,严格遵守无菌操作,以免发生逆行感染,如引流管脱落应用止血钳夹住近端,并用无菌纱布盖住,然后通知医生处理。

1.2.5胃肠减压护理保持胃肠减压引流通畅,并观察和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和性质,如胃管堵塞引流不畅可用生理盐水冲洗,每天更换负压吸引器,肠破裂病人持续胃肠减压时间延长,超过一周需更换胃管从另一鼻孔插入,避免胃管长期压迫鼻腔黏膜,引起黏膜损伤,胃肠减压期间每天口腔护理两次,保持口腔清洁,避免口腔感染,病人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通畅,无腹胀,可停止胃肠减压。拔管时应先分离胃管和负压吸引器,后捏住胃管,嘱病人屏气后快速拔出。1.2.6疼痛护理密切观察患者对疼痛的反应情况,可通过与交流分散其注意力,减轻其焦虑情绪,改变体位等方式减轻其疼痛感觉,必要时可给予适量止痛剂。根据患者的疼痛性质判断其发生原因,若出现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生进行相应处理。

1.2.7饮食护理术后待患者的肠功能恢复后,对于没有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以及肛门已排气的患者可给予适量进食,可先给予温开水,少量多次,若没有不适症状后可给予流食,然后逐渐改为摄入高蛋白、低脂肪以及富含维生素的半流饮食,少量多餐,禁止摄入生、冷、硬以及刺激的食物。

1.2.8心理护理由于外伤性肝破裂肠破裂患者对自己的伤病情况不了解时,多数会产生焦虑、恐惧等消极心理,其家属对于患者的病情没有思想准备情况下易对患者的预后产生疑虑,医护人员应积极与患者及其家属交流,给予耐心的解释和心理安慰,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对康复充满希望。详细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肝脏损伤和肠道损伤的修复、治疗以及预后情况,使其及时了解病情,从而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

2护理体会

积极做好术前准备,手术时及时建立静脉通路,术后密切观察患者意識以及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妥善处理引流管,详细记录24h的出入量,加强皮肤以及口腔等基础护理,定期协助患者变换体位和翻身叩背,可有效预防发生肠黏连、褥疮以及形成静脉血栓,同时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深呼吸后咳嗽,鼓励排痰,可有效预防发生坠积性肺炎,从而可有效提高治愈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3出院后健康宣教

化学性眼外伤患者的急救与护理 第11篇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5例, 其中男性13例, 女性2例, 年龄27~55岁, 因工业用碱性化工液体溅入眼睛, 患者双眼轻度肿胀、潮红, 眼球结膜水肿, 下方球结膜苍白, 双眼角膜灰白, 基质浑浊, 隐见虹膜及瞳孔, 其他眼内结构看不见。下面将急救和护理措施汇报如下。

2 眼化学伤患者的急救

2.1 现场急救。

争分夺秒地在现场彻底冲洗眼部, 是处理酸碱烧伤最重要一步。及时彻底冲洗能将烧伤减到最小程度。应立即就地取材利用自来水、冷开水、井水、河水、池塘水反复冲洗, 最好令患者睁开眼对着水龙头, 使自来水缓慢流出冲洗结膜囊。也可用脸盆盛水令患者睁开眼将受伤眼置入脸盆水内, 并令患者不断转动受伤眼球, 使化学物质冲出结膜囊。但也可用茶壶盛水冲眼部, 应至少冲洗30min, 如为石灰粉致伤, 结膜面留下石灰颗粉粒则不宜用水冲洗, 最好先用粘有眼膏的棉签粘取石灰粉后, 才用水冲洗。因为早期、大量的冲洗是是减轻损伤和决定预后最重要的一步。

2.2 院内救治。

患者到医院后, 护士应立即用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 冲洗时应翻转眼睑, 转动眼球, 充分暴露上下穹隆部, 必要时滴0.5%盐酸丙美卡因表面麻醉, 应用开睑器拉开上下眼睑充分暴露眼球。持续冲洗5~10min, 如有固体颗粒石灰、漂白粉等, 用棉签或小镊子清除颗粒, 注意彻底充分冲洗干净。直至冲洗至pH为中性。冲洗时患眼保持低位, 以免冲洗出化学物损伤健眼。

2.3 急救冲洗工具的选择。

目前临床常用的有洗眼壶、50ml注射器和输液器。由于注射器和洗眼壶的容积有限, 无法满足大量、快速冲洗的要求, 只适合微量化学物质溅如眼内的冲洗。可连接12号钝性针头的输液器是目前使用最普遍的冲洗工具, 它具有安全可持续供液、流量和方向可控优点, 以达到彻底、有效的冲洗。

3 眼化学伤患者的护理

3.1 按医嘱积极抗炎。

如果受伤组织反应性炎症较重, 早期可适当使用糖皮质激素药物治疗, 但伤后一周起应避免使用此类药物, 因为胶原酶主要在伤后一周起产生, 糖皮质激素会促进胶原酶活性, 引起胶原纤维溶解, 特别是严重的碱性化学伤, 容易发生角膜糜烂, 溃疡及穿孔。因此, 在化学伤后7~10d以后应避免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

3.2 眼痛的观察与处理。

眼化学烧伤的患者常主诉为重度疼痛, 尤其在急性期发生进行性炎症, 患者非常痛苦, 必要时遵医嘱给止痛剂, 还要注意点括瞳药, 使睫状肌麻痹而致瞳孔散大, 以防止虹膜后粘连。同时应使其眼肌放松, 以减轻因肌肉痉挛导致额疼痛。

3.3 注意无菌操作作, 预防感染。

严重化学伤患者, 眼部组织缺血坏死, 容易发生感染。因此护士应该注意操作前后洗手, 患者的眼药应专人专用, 在储存和使用环节中要注意防止眼药的污染。必要时左右眼分别使用眼药, 眼药开封后的试用期为1周。

3.4 眼压的观察。

眼部烧伤后, 眼内组织的胶原蛋白变形和缩短, 使小梁网变形而使眼压升高, 必须立即报告医生, 遵医嘱点眼药噻吗洛尔或静脉输入20%甘露醇降眼压。

3.5舒适的护理。

给患者安排安静的房间, 畏光流泪的患者应拉上病房窗帘。

3.6心理护理。

眼化学烧伤的患者单眼或双眼视力急剧下降, 眼部刺激症状严重, 治疗效果缓慢, 易产生焦虑、压抑、烦躁、悲哀等心理, 护士应及时与患者沟通, 准确了解其心理状况和焦虑程度, 通过和蔼的话语, 真诚的态度针对患者存在的疑问、担心及顾虑等给予科学的解释和安抚, 使病人对治疗有一个正确认识, 减轻焦虑和担忧, 以最佳状态接受治疗。

3.6健康教育。

指导患者正确滴眼液, 涂眼膏的方法, 3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 保证充足睡眠, 防止过度用眼, 如有眼痛、畏光、流泪等不适, 随时就诊, 定期复查。通过各种形式进行预防眼化学伤的宣教工作。工业劳动中, 严格执行劳动保护制度, 根据不同工作性质, 佩戴防护眼镜。教会患者和家属眼化学伤的现场急救知识。

4小结

眼化学伤后, 急救和冲洗的时间越晚, 患者损伤越严重, 视力预后越差。因此及时的现场冲洗、正确快速的医院急救、彻底冲洗和异物取出与精心的护理, 对于减轻损伤、挽救患者视功能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李凤鸣.中华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3160.

[2]毛顺仕.眼化学伤入院前急救体会[J]中国冶金工业杂志, 2002, 19 (4) :252.

上一篇:城市旅游下一篇:人力资源管理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