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预设应用范文

2024-05-08

语用预设应用范文(精选8篇)

语用预设应用 第1篇

随着预设研究的不断深入,预设理论也更加全面与系统化,其理论的应用研究开始引起了学者们的兴趣,所谓语用预设的应用研究,即研究该理论在应用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探讨其所产生的指导意义,并深层次挖掘其发展空间。也就是将预设理论应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如教学、翻译等,对人们的工作的顺利进行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近年来,这类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生机勃勃,促进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的友好沟通,也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与色彩。针对语义预设与语用预设,蒋红在《预设理论研究及应用举隅》中指出,单纯脱离语境和说话人研究预设,会使理论拘泥于一个小范围内,不利于实际操作而且易犯主观错误;单纯研究语用预设,缺乏对语义的分析和潜在预设的认识,会使分析缺乏语义根据。他认为应将两者结合起来研究,扬长避短,互补互利。语义学研究潜在的预设和触发语,而语用学则研究潜在预设成为实际预设的各种语用条件,并试图互相解决彼此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样,预设理论则会更加全面,更加系统,更加完整,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中,在不断完善自身理论的同时,也促进了人们实践的发展。

二.语用预设的应用研究状况

1.翻译

预设被斯特劳森等语言学家看成是句子或是命题间的关系,认为它具有可取消性和可废除性,受到语境的作用,所以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开始把预设当作一种语用现象进行研究。张艳在《预设在翻译中的应用》中指出,预设实际上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它不仅仅与当时的语境有关,而且与发话者有关,预设具有经济性、有效性、连贯性、凸显性等功能。这些功能是使得翻译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应在翻译的过程中予以适当的考虑,一方面,它有利于译者对源文的理解,进而才能使原文中预设的信息在翻译中得到正确合适的表达,另一方面,预设的这些特性也反映了预设对译者的要求。预设不仅受语言因素的影响,非语言因素对其也会产生影响,主要是指源语言文化。针对非语言因素,张艳阐述了预设的三种翻译技巧:直译法、替代法与阐释法。李锐在《预设及其翻译方法》根据预设与源语文化之间的关系,介绍了三种翻译的技巧,一是用直译法保留共有预设信息;二是用替代法转换已知预设信息;三是用意译法增添未知预设信息。胡春华、刘绍忠、廖凤荣的《预设理论对其翻译实践的启示》在描绘预设理论的基础上,诠释了预设理论对翻译实践的启示,他们认为翻译的过程就是对译文读者的知识、文化、心理特征等进行预设的认知过程;预设的动态性可以解释译文的多样性;恰当地使用预设知识,可以使译文更加简洁、连贯。

2.教学

陈忠《阅读教学不可忽略预设》对预设与阅读理解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他阐释了预设对于教学中学生正确而到位的理解课文的重要性。他认为,如果教师强化预设,尤其是抓住一些有利于教学而又经常被忽略的方面进行预设,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并超过预先设置的教学目标。著名的特级教师靳家彦也说过:教学的成功,85%源于课前的预设。陈忠还从三个方面说明了如何把预设与阅读理解结合起来进行操纵:(1)通晓编者预设,铺平阅读教学“路面”;(2)精心预设课堂,夯实阅读教学“路基”;(3)收集查阅资料,丰富阅读教学“路途”。这些对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听力课程培养的不仅仅是学生听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也很重要,只有把听到的内容并结合对该内容的推理,才能完成问题的解答,而预设在这一环节中也发挥着不可忽略的作用。预设就是说话者未直接表达出但隐含着的信息,这种情况在听力的理解中尤为常见,只有在理解预设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完成听力理解。徐宏琳《语用预设与听力理解》介绍了语用预设如何更加准确地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听力的内容,倡导教师把语用预设贯穿于听力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水平。要求教师在课程开始时给学生提供相应的背景知识,即输入一定的文化预设,使学生具有推理的基础;同时教师在平时也要有意识地给学生介绍一些经常出现的预设类型,结合例子进行分析,并把与预设有关的大量具体的词语、短语、结构,即预设触发语进行归纳,使学生对预设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提高听力水平;最后要求学生加强自主学习。

曹军《预设理论与英语写作教学》也根据预设的特性,指出要把预设理论与英语写作教学结合起来。预设的提出为该命题在后面语篇的发展作了一个铺垫,这样,预设就会使整个语篇更加经济简洁,更加连贯。他也从三个方面介绍了预设与语篇的联系:一是预设及语篇的经济性;二是预设及语篇的连贯性;三是预设及语篇结构改变。朱永生、苗兴伟(2000)曾指出语用预设对语篇信息流施加连贯制约的两种情况,一方面,预设对语篇中命题的线性排列起信息制约,另一方面,语用预设对语篇信息流的发展施加延续制约。在写作的过程中,从这两个方面考虑预设与语篇的关系,可使整个语篇的内容与布局最优化。

3.广告

广告是连接消费者与商品的纽带,好的广告会在有效传达商品信息的基础上达到成功说服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积极影响,但仅靠简单的文字就吸引到观众的注意是很困难的,生产者所期望的效果是通过广告宣传有效地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同时并不通过赤裸裸的语言直接表达这一心理,而预设则正好是满足这种需求服务的一种有效的广告策略。熊晓华《广告用语中的预设理论及其效应》论述了预设在广告中所发挥的作用,在George Yule把预设分为四类(存在预设,事实预设,结构预设,反事实预设)的基础上,对广告中的语用预设作了详细的阐述并分析了其产生的效应。李倩《论广告用语中的语用预设》也对预设的种类进行了探讨,并提到从认知语用,即关联理论的角度解释消费者是如何理解广告中的预设,它是一种说话人明示听话人推理的不断互动的结果。张淑红《浅析预设在广告语中的应用》首先描述了预设在广告中的应用,接着分析了预设在广告中的三个作用:(1)预设使广告语言更加简洁;(2)预设使广告语言更具趣味性;(3)预设让广告主的处境更加安全。买春艳《解析广告标语中预设的使用》分析了广告预设应具备的一些特性,如单向性、主观性、隐蔽性等性质,结合其特点,将广告预设分为意愿预设、文化预设、信念预设和事实预设,她也对预设功能在广告语中的体现进行了描绘:(1)省力功能;(2)增强说服力功能;(3)角色带入功能。

三、启示

对于语用预设的应用研究,许多学者都非常积极地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却局限于对同一课题进行重复的研究,很少涉及应用研究的其它方面,并且所采取的研究的方法与最后得出的研究成果也相似。这是应用研究的各个方面都共同存在的一个缺陷,同时它们又各自有着一些不足。

翻译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语用预设理论的研究分析为这门复杂的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首先它是一门科学,这表明它是严谨的,是黑白色的;其次它也是一门艺术,这表明它具有创造性,是彩色的。在语用预设的经济性、连贯性、有效性、凸显性特点的指导下翻译出来的文章可能只达到了严谨性这一个要求,而使得它的色彩无法得到体现。也就是说,对预设的研究尚不够完善,也就不能很好地作用于翻译的研究。保证翻译的文章正确连贯,但缺少文学色彩,没有对原文作者与译文的读者的文化背景、心理等作出正确的预设。这也是翻译研究的中心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难题,使译文在正确的基础上保证其色彩?应用研究的学者们要从更多、更深层次的层面去研究语用预设与翻译间的关系,提出更多的方法策略,保证译者能对译文与读者作出正确的预设,了解读者的文化背景、知识状态、心理,将读者想要看到的反映到译文中,使译文正确恰当。

关于教学,大量学者的研究表明,预设可以促进教学,在外语的听力、阅读理解、写作教学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如何才能使老师在课堂上正确恰当地预设,学生如何识别这种预设,并对预设的内容具备一定的判断能力,这是在研究预设与外语教学的过程中不可忽略的问题,这也是预设的应用研究在教学这一方向发展得尚不全面的一个方面。这就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文化水平,把握好预设的“度”,让绝大多数的学生都理解这个预设,在该预设的帮助下更好地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所设计的环节,基本上都是环环相扣,只有在了解到学生对该预设的反馈后,才能保证下一环节的预设顺利进行。另外,学生理解了教师的预设也只是一个方面,只能说明该生掌握了这句话的信息内容。语言除了具备信息性,还具有社会性,所以学生除了要求了解这句话所包含的含义外,还要求能过这些语言符号了解它的社会本质,全面掌握科学知识。所以教师恰当到位地对学生要求理解的信息内容作出预设,学生也能对该预设作出正确全面的解读是这类研究的一个核心的问题。这对外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它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同时我们还可以扩大其研究深度与广度,不仅仅从听力、写作等方面进行研究,还可以把预设与教学动机、教材等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促进预设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广告学中,对广告预设的研究仅停留在比较简单的层面,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仅仅分析广告预设的分类及其功能,未能提出一些确实可行的方法提高预设在广告中的使用效率。对语用预设的研究,许多的学者提供了一些新的角度,如:陈家旭、魏在江对语用预设从心理空间理论入手。魏在江以关联理论为指导,诠释了预设的功能、特征等。同样,对于广告预设的研究也可以从其它更多的角度来进行研究,为其分类与功能的介绍提供新的视角。广告的画面、背景音乐,产品的代言人,观众的知识文化水平都会影响到广告的效果,对这些因素与预设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必定也会提高产品的广告效应。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大量广告预设的分析,形成一套完整的方法论,找出一些策略促进预设在广告中的有效运用。在广告充斥着日常生活的今天,进一步研究广告与预设的关系也就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语用预设的应用是一个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个方面,我们应该从更多、更深入的层次对其进行研究探讨,这不仅有利于预设理论自身的完善,而且可促进其应用研究的发展。

摘要:所有理论的研究, 最终都会应用于实践的指导, 语用预设的研究已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本文就语用预设应用研究的状况进行了整理、归纳, 发现了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并提出了应该从更多的角度、更深的层次对预设进行研究的观点。

英文广告中的语用预设应用研究 第2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繁荣发展, 中外企业竞争势头日趋激烈, 其对广告的倚重也日益加深。预设, 作为语用学的一个重要焦点, 其单向性、主观性、隐蔽性等特点常常被广告商加以利用, 以增强说服力, 激发购买欲。因此, 研究英文广告中语用预设的应用问题有着积极意义。

1 语用预设

1.1 涵义

语用预设 (pragmatic presupposition) 指“对语境敏感, 与说者 (及听者) 的态度、信念、意图有关的前提关系。” (何自然, 1997:68) 如:“Jack, finish your homework.”这句话的语用预设是说者知道Jack的作业没做完并且有能力去做这件事。

由此可见, 语用预设的实质是一种语用推理, 它根据语言的概念、结构及基本语义来推理具体语境下说者的目的、意图, 是顺利理解说者言语行为的先决条件。 (Levinson, 1983:205)

1.2 特点

对于话语理解, 语用预设需满足合适性和共知性两个条件, 而在使用特点上则具备单向性、主观性和隐蔽性。

合适性指预设不仅受语境制约, 而且与语境密不可分, 是双方交流的前提条件。共知性指谈话双方共同知晓的信息, 如果缺少共知性, 交际就会中断。合适性和共知性对正确发出和理解语言非常重要, 推理是否顺利极大地依赖于二者, 但是这种制约力并非致命的。因此, 我们还需进一步了解语用预设的独特之处。

首先, 语用预设由说者一方做出, 与听者无关, 具有单向性。单向性与共知性并不矛盾, 前者针对语用预设本身而言, 在被听者处理前只对说者存在;后者是就交际过程而言, 以帮助交际双方互相理解, 维持谈话顺利进行。

其次, 语用预设具有主观性, 是说者利用语境做出的主观断言, 因而缺少客观真实性。由此可见, 语用预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说者的主观态度和判断, 反映了说者的主观意图。

最后, 语用预设还有隐蔽性, 即:说者故意将某些双方都知晓或易于推理的信息隐藏在预设之中, 而不直接通过言语行为表达。

由于语用预设的这些特点与广告策略有着许多共通之处, 为广告商实现其劝说、宣传目的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因而备受广告媒体的亲睐。

2 英文广告中的语用预设应用机制

鉴于语用预设的基本特征, 广告商主要巧妙地使用了事实预设、信念预设、状态预设和行为预设等预设机制以宣传商品, 吸引顾客, 达到劝说目的。

2.1 事实预设 (factive presupposition)

事实预设是指陈述、展示一些众所周知的事实来进行预设。由于人们通常更愿意相信事实真理, 亲眼所见、亲耳所闻, 所以它对影响购买者的态度及行动十分有效。

例1:Sometimes beauty is more than skin deep. (Volvo)

沃尔沃轿车的这则广告预设了这样的事实:如同人一样, 有时候内在美更加重要。我们的轿车不仅外表豪华时尚, 而且内在性能、设计也是顶尖的。

此外, 事实预设还能通过表明事实的触发语来实现, 如“realize”、“discover”, 及疑问句等。

例2:What do you save for? (American financial service)

这是美国读者杂志金融服务的一则广告, 显然, 该广告通过问句言简意赅地预设了这样一个事实:您投资金融是为了理财省资。而我们的金融服务水平是一流的, 能够帮您节省更多的资金。

2.2 状态预设 (state presupposition)

顾名思义, 状态预设旨在通过描述人们的状态来影响和改变他们的不满感和不快感。一般有两种常用策略:一是预设顾客使用商品前的不满状态, 二是预设使用商品后的理想状态。广告语使用状态预设旨在告诉受众购买使用其产品可以帮助人们摆脱烦恼, 获得满足感。

例:You’ve got to feel it!Dry, vermeil or color-treated hairneeds special care.Now you can have the super-beautiful, look-at-me hair you’ve always wanted!

这则潘婷洗发水广告预设了:由于烫染等原因, 许多女性头发干枯, 需要特殊护理, 而本产品可以让你摆脱干枯烦恼, 拥有亮泽丝滑的秀发。

2.3 信念预设 (belief presupposition)

信念预设试图通过改变顾客的已有信念来影响其行为, 以达到劝说目的。一般而言, 要改变受众的信念及价值观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但是一旦成功, 新信念将具有持久、稳定性。

例:Ricoh handles every color of the rainbow.But we're espe-cially partial to green. (Ricoh Digital Office Equipment)

这则广告预设了当今社会的一大焦点:“绿色”——保护能源与防止污染。Ricoh办公用具公司声称关注生态, 运用高科技提高效能, 减少污染, 做到垃圾零产出, 产品循环使用。人们的固有观念认为复印机污染极大, 这样的环保主张正好符合大众呼声, 强化了产品的环保功能, 使人们对Ricoh产品产生了极大的好感。

2.4 行为预设 (behavior presupposition)

行为预设是通过对受众行为的预设来实现其劝说目的广告策略。一般分为三类:对过去行为的预设, 对现在需求的预设和对将来行为的预设。

例:

显然, 这则尼桑汽车广告预设了将要发生的行为:尼桑车已经准备好了, 只等着你来购买和驾驶, 一旦拥有它, 你将会发现你的生活是多么的精彩。

例2:Arthritis pains?All you need is Bayer Aspirin. (BayerAspirin)

这则广告预设表明了对现在需求的预设:关节痛就要用阿司匹林。而本产品为患者提供了所需, 请大家速来购买。

3 英文广告中语用预设的作用

广告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宣传产品, 说服受众。即:把商品信息最大、最优化地传递给消费者, 鼓励受众购买产品。而语用预设在这一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1 经济性

当今社会, 大量涌现的广告和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无暇顾及广告的种种细节, 广告的经济性也随之应运而生。使用语用预设不仅可以节省广告商的时间、金钱, 也减轻了受众的理解负担, 因而广受亲睐。

例:!

这则广告简洁平实、短小精悍, 运用Coke预设可口可乐能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欢乐, 仅仅三个词不仅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而且在无形中强化了Coke的品牌意识。

3.2 趣味性

生动有趣的广告语常常让人耳目一新, 更能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语用预设可以增加语言的趣味性, 让人们在轻松愉快中感受广告的魅力, 记住广告产品, 从而达到宣传目的。

例:Man always remember love because of romantic only! (Marlaboro)

这则香烟广告生动活泼, 充满浪漫气息。有趣之处在于:将每个单词的首字母进行组合正好对应香烟的英文名;生动之处在于本广告的预设十分吸引人:抽万宝路牌香烟的女人魅力十足, 其浪漫指数足以让男人们为之倾倒。

3.3 欺骗性

预设是交际双方共有的知识, 它的实质是说者的设想, 与说者的态度、意图有关。因此, 它具有主观单向性和一定的欺骗性。这一特点正是广告商所青睐的。

We can prove you are younger. (Olay)

众所周知, 化妆品不是灵丹妙药, 不可能让我们青春永驻。显然, 广告中的预设具有主观性和一定的欺骗性, 其目的是为了抓住受众心理, 使他们相信产品的惊人功效, 鼓动大家购买。

4 结束语

预设作为一种语用策略, 被广泛应用于英文广告中。究其根源, 是因为语用预设从不同方面为广告语发挥其说服、诱导作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该文通过探究语用预设的普遍特点及其在英文广告中的应用机制, 旨在揭示它对英文广告的重要作用:巧妙运用语用预设能够大大增加英文广告的经济性、趣味性和欺骗性, 成功鼓动受众购买产品。

参考文献

[1]Levinson S C.Pragma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2]陈新仁.论广告语中的语用预设[J].外国语, 1998 (2) :56-57.

[3]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4]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5]魏在江.预设研究的多维思[J].外语教育, 2002 (2) :32-35

房地产广告标题中的语用预设 第3篇

房地产广告标题中的语用预设

一、引言 广告是社会用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各种渠道直接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这种影响日益扩大.广告语言作为直接为经济服务的一种手段,是社会语用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何自然,:166).

作 者:陶恒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大学英语部刊 名:现代语文(语言研究)英文刊名:MODERN CHINESE年,卷(期):“”(11)分类号:H1关键词:

浅析语用预设 第4篇

关键词:语用预设,语用学基本特征,言语交际,功能

一、引言

预设, 也叫“前提”、“先设”, 由德国哲学家Frege于1892年最早提出。Frege认为, 命题都存在着“一个理所当然的前提”, 即充当命题主项的“简单或者复合的专有名词都必须具有指称现象”。20世纪50年代, 英国语言学家Strawson发展了Frege的这一思想, 将这类现象看作是自然语言中的一种特殊的推理关系 (王杨, 2005) 。预设由此进入了语言学的研究范围。随着语用学的发展, 语言学家意识到了预设与语境的紧密联系, 因此, 预设成为了语用学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语用预设这一概念最早由Stalnaker (1975) 提出。此后, 很多语言学家开始对语用预设进行研究。本文从语用学的视角, 讨论和分析语用预设的基本特征及其在言语交际中的功能。

二、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

(一) 语义预设

语义预设是从语句的意义或命题的真假值来考察和定义的。在哲学家和逻辑学家看来, 语句无真假, 只有命题才有真假。否定句子本身, 前提保留不变。

(1a) John’s brother has just got back from Nigeria.

(1b) John has a brother.

(1c) John’s brother hasn’t got back from Nigeria.

句 (1a) 的意思是“约翰的哥哥从尼日利亚回来了”。该句话中必须有一个“预设”, 那就是 (1b) “约翰有一个哥哥”。如果否定句 (1a) , 即 (1c) “约翰的哥哥没有从尼日利亚回来”。这句话也有一个预设, 即 (1b) “约翰有一个哥哥”。因此, 语义预设是稳定的。同时, 它又是可变的。语句的预设与它的焦点有密切关系。随着信息焦点的变化, 即使保留句中的每个词, 预设也会随之变化。英国语言学家Kempson有这样一个例子:

(2b) JOHN seduced Mary.

(2b) John SEDUCED Mary.

(2c) John seduced MARY.

(2a) (2b) (2c) 的焦点依次是John, seduced和Mary。发话人通过焦点转移来向听话者突出不同的信息, 向听话者传达新信息, 也就产生了相应不同的预设。 (2a) (2b) (2c) 的预设分别为:

(3a) Somebody seduced Mary.

(3b) John did something to Mary.

(3c) John seduced somebody.

总之, 语义预设具有稳定性和相对可变性。它是句子与命题之间的关系, 更多地依赖于词汇意义和句子结构。它只考虑了语言的内部因素, 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只能解释简单句的预设问题, 很难在复合句中体现出来。而且, 它的否定检验法也并非总是有效的。

(二) 语用预设

语言学家发现, 仅仅从语义角度分析预设有一定的局限性。预设更多地与语境有关, 与说话者有关。因此, 更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并对语用预设进行研究。语用预设, 是指那些对于语境敏感的与说话人 (有时包括说话对象) 的信念、态度、意图有关的前提 (即预设) 关系 (何自然, 1997:68) 。由此可见, 语用预设与说话人和说话对象即受话人有着密切的关系, 涉及说话人和受话人的态度、信念、意图等。它传达的是说话者的知识状态的假设。作为一种预设, 语用预设不一定具有真实性, 但它必须是说话者的一种信念, 并且至少是交际双方没有异议的, 或者能为交际双方所接受。语用预设有两个基本特点:

1. 合适性

所谓合适性, 就是说预设要与语境紧密结合, 预设是言语行为的先决条件。Austin认为“语用预设”是实施一个言语行为所要满足的适切条件。他认为, 只有满足适切条件的句子, 它的言语行为才是有意义的。比如, 母亲对女儿发号施令:“把作业写完再睡觉。”这个要求是否合适是有一系列的语用前提作为先决条件的:比如双方知道写什么作业, 以及女儿有能力把作业写完。只有满足了这些条件, 母亲的话语才是有意义的。

2. 共知性

所谓共知性, 即“语用预设”应与交际双方的认知背景相适应。语用预设必须是谈话双方所共知的, 这一点更为重要。从交际双方认知背景的视角可以看出, 预设是说话人自认为与受话人共有的知识, 或者说是背景知识。也许受话人之前并不知道这一事实, 但是受话人通过已有的认知背景, 可以理解并接受。比如:I’m sorry I’m late, I’m afraid my car broke down受话人通过语句的后一部分了解到说话人有汽车。可能受话人事先并不知道这一情况。但在受话者看来, 说话者有一定的经济能力, 拥有汽车是完全可能的。

三、语用预设在言语交际中的作用

(一) 语用预设有利于语言的简洁

两个熟人见面, 甲对乙说:“你知道, 我有一个儿子, 他最近辞了职, 他原来有工作的。你知道, 上海有条西藏路, 他在西藏路开了一家小铺子, 卖羊毛衫。自然有羊毛衫他才能卖, 不过两个来月, 就赚了不少钱, 这世界上是真有钱这种东西的, 不骗你。” (引自左思明, 2000)

相信跟这样的人说话, 谁也听不进去。人们通常根据常识、语境总能不同程度地把已知内容作为预设, 上面这段话可以用一句话表达:我儿子辞职后, 在上海西藏路开了家铺子卖羊毛衫, 赚了不少钱。这样表达言简意赅, 听话人也会轻松接受。语用预设具有共知性的特点, 因此预设为交际双方的已有信息。言语交际, 是人们不断获取新信息的过程, 而不是核对旧信息。

(二) 语用预设是交际顺利进行的条件

甲:小赵是公司的“白骨精”。

乙:看不出来她这么坏。

近年来, 白领圈里的地位最高者, 被称为“白骨精”, 是当前报刊杂志、网络一个非常流行的词语。它是一个缩略语, 指“白领”、“精英”和“骨干”, 简称“白骨精”。甲说小赵是“白骨精”, 是指她是一个出色的白领。而“白骨精”的本义指《西游记》中那个阴险狡诈善于伪装变化的女妖精, 常用来比喻极为阴险毒辣的女人。从乙的回答可以看出, 乙认为小赵是一个心肠狠毒的女人。甲认为“白骨精”这个词的含义是众所周知的, 而受话人头脑中并没有这个背景知识, “预设”不能被双方共同理解, 于是产生了误解。所以, 在言语交际中, 对方不知晓的信息不宜作为预设的内容, 以免受话人理解的预设与说话人自己的预设产生错位, 从而影响交际的正常进行。

(三) 表现机智口才

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 外国记者不怀好意地问周恩来总理:“在你们中国, 明明是人走的路为什么却要叫‘马路’呢?”周总理不假思索地答道:“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 简称马路。”

这位记者的用意是把中国人比作牛马, 和牲口走一样的路。周总理把“马路”的“马”解释成马克思主义, 恐怕是这位记者始料不及的。语用预设有主观性的特点, 机智的言谈者善于寻找对方话语的错误和漏洞之处, 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上述例子中, 周总理用新的语用预设回答外国记者, 措辞无懈可击, 因而外国记者只能放弃取笑中国人的目的。

四、结语

从语用学的角度观察和分析, 预设是一个复杂的语言现象。语用预设与语境密切相关, 是说话人和命题之间的关系。语用预设具有合适性和共知性等特点。在言语交际中, 语用预设有着重要的角色, 正确利用语用预设有利于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Saeed, J.I.Seman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andResearchPress, 2000.

[2]Levinson, S.C.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3]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4]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

[5]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6]杨年保.语义预设与语用预设研究[J].云梦学刊, 2005, (3) :119-121.

[7]罗雪梅.论语义预设与语用预设[J].湖南大学学报, 1999, (1) :75-78.

[8]何自然, 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9]左思民.汉语语用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0.

语用预设的交际功能研究 第5篇

一、语用预设的概念和基本特点

Leech认为语用预设是:“在说X时, 说话人自认为Y理所当然是真的”。而Keenan指出:“……有许多句子要在受文化制约的条件或语境得到满足后方能使这些句子的话语为人所理解。这些条件自然应该被称为这些句子的预设。一个句子的话语的语用预设是该句子的语境合适性”。何自然认为语用预设是指“那些对语境敏感的与说话人 (有时还包括说话对象) 的信念、态度、意图有关的前提关系”。例如在课室里教师对某个学生说:

1.Please open the door.

句子1实际是实施一个言语行为, 它在交际中有意义必须满足下面的预设:A.有一扇双方都知道的门;B这扇门在讲话时是关着的;C.受话人有能力完成关门的动作。

例1说明语用预设与说话人、说话对象以及情境有密切的关系, 它实际上存在于整个交际语境之中。语用预设的基本特点可以归纳如下: (1) 从预设与载体形式的关系上看, 预设具有隐蔽性; (2) 从预设与语境联系的角度来看, 预设必须有相对语境的合适性; (3) 从预设、交际者和情境联系的角度看, 预设有共知性或共同性的特点。预设可能是谈话双方和一般人都共知的背景知识, 但也可能是只有交际双方才能理解的背景知识; (4) 从交际双方的相互作用的角度看, 预设具有单向性和主观性。预设在说话者说话的同时发出, 在受话者做出反应之前, 说话者无法确定他的预设是否双方的共同知识。主观性体现在预设本身不具备必然的真实性和正确性, 预设可以是客观事实, 也可能是假定的情况。

二、语用预设的交际功能

预设的理解是交际成功的前提条件。语用预设的交际功能可以归纳如下:

(一) 语用预设的理解是交际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

认知语言学认为, 交际中的双方在共同认知环境的基础上交流才能取得必须的语境效果。说话者发话时主观上已对受话者的认知状态做了一系列的设定, 即说话者认定与受话者应该共同享有某些预设的信息, 对这些信息的理解是交际成功的先决条件。例如下例:

2. A:开始了吗?

B:还没呢, 才七点半。

A的问句实际是一个“请求”, A的预设是“今晚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将在电视上直播, 你在看电视, 你应该知道节目开始了没有, 你能告诉我。”如果B理解A的预设, 就会做出适当的回应, 如果B没有在看电视, 或不理解A的预设, 就会反问:“什么开始了没有?”这样, A的目的就没有达成。

如果A, B想要更加确定他们的交际目标能够达成, 可以减少预设的信息跨度, 比如说:

3. A:你在看电视吗?你看看奥运会开幕式开始了没有?

例3中预设的信息对于语境和对方的理解能力的依赖降低了。以上两例说明合适的、共知的语用预设是交际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B:还没呢, 开幕式八点钟开始, 现在才七点半。

(二) 合理利用语用预设有利于语言的简洁和信息焦点的突出

预设的共知性和隐蔽性为人们言语交际的简洁提供了方便。语言的经济性是言语交际的一个重要原则, 交际双方应该提供足够而又简明的信息。因此, 为了突出主要信息, 发话者一般将次要信息作为背景知识以预设的形式隐含在话语之中, 否则话语就会显得罗嗦, 反而模糊了发话者的真实意图。例如:

4. 帮我把杯子拿过来。

5.我要用一个杯子, 你知道我说的是哪一个, 我知道你有能力拿到那个杯子, 并且你会愿意帮我的忙, 所以请你把那个杯子拿过来。

句4简单明了地实现了交际意图, 句5却使得交谈成为一种痛苦。

在一些特定的文体, 如广告中, 合理利用预设的共知性和隐蔽性创造简明的表达形式, 既符合节省文字的要求, 又能起到突出焦点, 扩大想象空间, 增强表现力的作用。例如:

6.How can Healthy Choice have less fat and more taste?

句6中预设了Healthy Choice的产品脂肪少而味道好, 而将它作为背景知识出现, 在突出Healthy Choice这个品牌的同时, 令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这个评价。

(三) 利用语用预设可以帮助发话人实现隐藏的交际目的

预设是发话者在发话前认定存在的事实, 同时又隐藏在背景之中, 因此, 巧妙利用预设可以将发话者的真实意图掩藏起来。赵元任曾经指出:“有时候说话的人不愿意突出他的主要信息, 故意把它塞在一个不显眼的地方。”发话者如果把某些对受话者而言是新的信息以预设的方式说出, 可以造成一种那是众所周知或毋庸置疑的客观事实的说服效果。

例如:

7. 我从前在爱因斯坦家吃饭的时候儿啊……”

“我从前在爱因斯坦家吃饭”预设了“有过我在爱因斯坦家吃饭这件事”这个信息对受话者而言可能是新的, 他或许会产生怀疑, 但发话者把它作为预设信息来处理, 好像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 反而令受话者不敢置疑了, 从而达到了发话人隐蔽地炫耀自己的目的。

语用预设的这一特点在广告文体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因为成功的广告在宣传自己, 劝服消费者的同时, 要避免直接的吹嘘, 以免惹人反感, 而利用预设正好可以达成隐蔽说服的交际目的。例如在某期晚报上, 笔者发现了下面的广告:

8. xx装饰再掀家居安全环保设计热潮

9. 限时抢购, 绝不延期

1 0. 爱他, 我送xxx染发

句8的“再”预设了“曾经有过, 经验丰富”的意义, 而“掀家居安全环保设计热潮”预设了“现在的潮流是家居要安全, 要环保, 而xx装饰公司是潮流的创造者”。这个句子以断言的形式出现, 把对自己的吹嘘隐藏于背景。句9中的“抢购”预设“产品极受欢迎, 购买机会难得”的信息, 而“限时”和“绝不延期”更加强了这种信息, 很具鼓动人即刻行动的效果。句10却是以温情的形式出现, 预设了“送xxx染发就可以实现爱他的愿望”这样的信息。

应用语用预设达成隐蔽交际目的的策略在一些生活情景中同样得到巧妙的应用, 例如下面的故事:有个时期妇女们很喜欢戴各色漂亮的帽子, 甚至看电影时也不肯摘下, 影响了后排的观众观看, 后来老板在门口贴了这样的告示:

1 1. 本院为照顾年老的顾客, 允许她们看电影时不摘帽子。

告示一出, 女客们都自觉地摘下了帽子, 因为告示中预设着“戴帽子看电影的女客都是年老的”, 而女客们都不想被看作是老年人, 这个告示达到了隐藏的劝说的目的。又如这样的一些告示:

1 2. 贵重物品请随身携带 (行李保管处的告示, 预设“我们不保管贵重物品, 贵重物品丢失我们不负责任”。)

1 3. 请自觉排队 (银行的告示, 预设“客人多, 秩序的维护要靠大家自己”。)

这些告示都带有言外之意, 利用预设达到了减轻自己责任或警告提醒等交际目的。

三、结语

预设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语言现象, 对预设的理解是交际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 语用预设的隐蔽性、合适性、共知性以及主观性的特点使语用预设在交际中可以帮助交际者理解话语, 简明地表达意义, 合理利用预设的特点还可以达成某些隐藏的交际目的。因此, 语用预设的交际功能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 应该得到进一步的研究。

摘要:本文从语用预设的特点出发, 探讨了语用预设的交际功能, 认为语用预设的隐蔽性、合适性、共知性以及主观性的特点使预设的理解成为交际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 语用预设可以帮助交际者理解话语, 简明地表达意义, 而交际中合理利用预设的特点还可以达成某些隐藏的交际目的。

关键词:预设,语用,交际功能

参考文献

[1]Strawson, P.F.Introduction to logical theory[M].London:Methuen, 1952.

[2]朱永生, 苗兴伟.语用预设的语篇功能[J].外国语, 2000 (3) .

新闻采访中语用预设探讨 第6篇

关键词:新闻采访,语用预设,作用

新闻写作的基础和前提就是新闻采访。新闻采访不仅是语言艺术的交流, 更是整个新闻工作的灵魂。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之前, 不仅要明确采访目的、了解采访对象心理特征等, 还需要熟练掌握采访语言的技巧。在新闻采访中常用的基本规律和语言技巧之一就是语用预设。对于语言的准确理解及使用来讲, 预设是确保语言原始意思完整保留的关键, 预设可通过利用语境、语义及逻辑等语言对话中出现的信息, 对其加以提取后作出准确判断, 将语言使用者及语句间的相互关系很好地呈现出来。

一、相关概述

(一) 语义预设概述

在语用预设中, 语义预设并不是语境性的、客观的或静态的语义预设, 而是能利用命题条件来进行研究的预设, 在此可将其理解为能满足实际需要的照应条件。例如, “小丽的妹妹嫁人了”一句中, “小丽有个妹妹”就属于预设, 而在其否定句中, 小丽的妹妹还没有嫁人, 但是在否定中的预设同样是“小丽有个妹妹”。即可得知, 语义预设具有稳定性, 同时也具有相对的可变性, 句子的结构和词汇的意义决定着句子和命题之间的关系, 在这种预设中, 考虑的一般是语言内部的因素, 具有局限性, 所能解决的问题也只是简单句的预设问题, 在较为复杂的句子中便难以体现。

(二) 语用预设概述

随着语言学家对预设研究的深入, 发现若研究人员仅从语义预设方向进行理论分析, 则将发现仍存在很多语言无法得到科学解释。因此语言中除了语义现象之外, 还有语用现象。对语用现象的预设也即是指包括态度、信念、目标等对语境具有高度敏感性的前提关系, 上述要素均与说话人以及话语受众保持密切关系。通过语用预设所传达的仅仅是说话人对于知识状态的假设, 而并非实际发生的事件, 但毋庸置疑的是, 语用预设肯定是说话人的自身信念, 并且说话双方对此没有异议。一般说来, 语用预设是在双方的已知信息中或根据言语上下文语境推断出的信息, 这一部分信息也就是已交际的部分, 不需要再进行陈述。说话者在运用语用预设时, 要采用简洁、灵活、多变的语言表达出自己领悟到的意思。

(三) 新闻采访概述

新闻采访即是探求事实真相, 要求新闻记者在短时间之内对具有新闻价值的人、事、物进行客观、准确的认知, 并且在意料之外的情形下能迅速排除干扰。由于采访对象的民族、性别、文化、经历、职业等都不相同, 采访对象是千差万别的, 记者在采访时需要找到恰当的提问切入点, 并采用不同的采访对策和语言运用, 才能获取丰富的采访素材。

在新闻采访中, 使用最多的语言技巧也就是上文中所说的语用预设, 利用对问题预设达到采访目的。在实际的采访过程中, 许多记者都非常喜欢预设方式, 提前设置问题陷阱, 使受访者在不知不觉中落入陷阱当中, 被迫回答敏感问题或尖锐问题。如果受访者能够迅速识破语言陷阱, 慎重考虑回答问题的方式, 并对答案内容进行调整, 使答案让记者无缝可钻, 则能在谈话中占据优势地位。例如, 在某次政协大会的首场新闻发布会上, 一位国外记者问道:“今年的两会对媒体最为开放, 在以后的大型活动中对各家媒体会不会出现‘潜规则’情况?”这个问题造成现场两百多名记者的一片哗然之声。如果回答者对此问题只简单的回答“是”或者“不是”, 都会掉入该记者的语言陷阱中, 他虽然没有直接说明部分媒体存在“潜规则”现象, 而是通过语用预设暗示“潜规则”现象的存在。因此, 在新闻采访中, 提问和回答基本上可以说是记者与受访者在智慧与反应上的较量。

二、如何在新闻采访中体现语用预设的特点

(一) 合适性

记者在进行语用预设时, 需要紧密结合语境进行预设。语言在表达的过程中, 一般要求符合以下三项标准, 第一, 讲话者具有受认可的实施前提;第二, 讲话者对于自身所实施行为保有真实性;第三, 讲话者不能在讲出某句或某段话后突然进行自我否定。例如, 一位记者向被采访者问道:“进入部队之后, 你对当代青年风采有何不同看法?”这就需要合适的前提条件, 一是被采访者是现在或曾经是一名军人, 二是被采访者对当代青年风采的看法有所转变。只有满足这两个条件, 记者的问题才有意义。从合适性角度来看, 言语意义和语境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 语用预设中的话语必须满足言外行为的条件, 才能具有现实意义。

(二) 单向性

当双方进行交流时, 针对某一特定对象进行交谈, 在语境方面达到共识。在受访者对于问题进行处理之前, 语用预设仅对于采访者存在。例如, 采访者问:“你认为《霍比特人3》好看吗?”受访者疑惑道:“‘霍比特人’是什么?”采访者回答:“这是非常受欢迎的一部美国电影, 你不知道吗?”在这段对话中可以明显看到, 受访者并不清楚采访者的问题, 说明受访者对于电影方面的信息关注较少。而在进行访问时, 采访者预设受访者知道《霍比特人》这一系列的电影, 在受访者听到采访者的提问之前, 这一预设是具有单向性的, 即仅属于采访者单方面;而在被采访者听到并试图回答这一问题时, 被采访者才对采访者的预设情境有一定了解, 此时预设方向变为双向;而在受访者的疑问反馈至采访者后, 采访者对预设加以明确说明, 此时才意味着采访者与被采访者达成了一致共识。

(三) 共知性

共知性即指双方共同知晓的语用信息, 在采访者传递信息给受访者的过程中, 双方对于话语中存在的信息有着共同的理解。采访者在预设信息时, 应当是双方共同接受或共知的信息, 即使采访者对信息进行假设, 对方也能明确假设中的内容及涵义。如果在语言交际中, 受访者不能明确采访者的预设, 交际也就无法成功。话语及其语境条件之间的关系如表1所示:

表1话语及其语境条件之间关系示意表

例子语境条件

母亲对儿子说“把窗户关上”。

1. 有一扇双方都知道的窗户

2. 在讲话时, 这扇窗户是开着的

3. 听话人能自己完成关窗户的动作

A和B两名同事在公司大楼外相遇, A说:“今天没开车?”, B回答:“我车单号。”

1.今天是双号

2.某路段分汽车需要分单双号行使

3.A、B均知该路段

4. B有车, 且平时开车上班

(四) 隐蔽性

隐蔽性指的是预设中隐含着话语之外的信息, 不能归属到话语基本信息当中, 可以称之为附加信息或者言外之意。采访者容易将它当作已经声明过的信息看, 在一般情况下, 声明过的信息必须是真实的信息, 但是在语用预设中这种具备隐蔽性的信息却不一定是真实的。例如, 曾经有一位日本记者采访我国朱镕基总理, “我是长崎人, 长崎与中国靠的比较近, 所以水受到了很大的污染, 请问你是怎么看待这件事情的?”在这句话中, 隐含的意思就是因为中国的水污染严重, 污染了日本水域, 长崎渔民的捕鱼量之所以减少就是因为受到中国环境的影响, 所以应当是中国的责任。而朱总理非常快速的理解了这位记者的言外之意, 回答到:“我在国内时听闻我国东海区域的渔民反映由于贵国海水污染, 导致捕鱼量越来越少, 本来我并不知道具体是为何, 您的提醒才让我明白, 原来是贵国长崎的水污染所导致。当时我还对我国渔民说道‘你们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愚蠢的, 不仅不反思自己的行为, 却还将原因推卸为外在原因, 这种推卸责任的行为是卑劣的’……”朱总理的回答十分巧妙, 不仅说明对我国渔民进行了教育, 还运用预设的隐蔽性对这名记者的推卸责任进行了指责, 给日本记者的挑衅提问给予了很强的回击。

三、语用预设在新闻采访中的作用

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 善于利用语用预设, 不仅可以使采访更加简洁, 具有说服力, 还能控制谈话的发展方向, 实现在采访中的交际目的。例如, 通常情况下, 政治会议或新闻发布会的记者提问时间较短, 此时记者就必须考虑语言的经济性, 不能在采访时使用过多的语言铺垫, 而是利用语用预设直接进入主题, 节省提问时间。例如, 有位记者曾经向布什问道:“在对外政策方面, 从大的层面来看, 你相信因为你的工作, 尤其是在经受9·11打击之后, 美国在国际形象方面存在问题吗?”在这个问题中, 记者不仅重提9·11事件, 同时插入“你相信”的句式, 做出了三个预设“9·11事件对布什工作造成了严重打击”、“9·11事件后布什采取了一系列未获取民众认可的行动”、“布什的行动给美国国际形象方面造成问题”, 显然, 该记者直接根据采访环境和语言将双方共知的背景知识作为语言的预设, 最大限度的减少了语言交际负担。

并且, 语用预设中除了语言之外还包含大量的附加信息, 熟练运用这种隐含在语言之外的信息能让语言更加具有说服力, 并且传达出更多的信息。例如, 一位记者到沙漠地带采访沙漠化问题, 看见有位大娘正让自己的孙子在扫地, 该记者并没有直接进入主题, 而是问大娘的孙子叫什么名字。大娘说自己的孙子叫沙沙, 记者问:“为什么叫沙沙呢?”大娘回答:“你看屋里屋外, 出门是沙, 不出门也是沙。”我们可以从这个例子中看出, 该记者并不是真的想了解大娘的孙子的名字, 而是想通过这个问题引出自己的采访意图, 而大娘的回答刚好达到了记者的预期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 记者在进行相关采访活动时应注意采取合理的引导方法, 不断利用艺术性语言创设出轻松和谐的采访环境, 为被采访者提供良好氛围, 方便与其更为放松地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假设在采访过程中遇到具有较强防备意识或对于采访活动产生躲避、抗拒心态的被采访者, 记者应保持镇静, 不断选择并转换合理的采访方式, 在充分利用语用预设的前提条件下, 不断引导被采访者靠近问题敏感区及问题中心, 如此才能在更大程度上避免采访盲目进行, 进一步促进采访效率与采访报告质量的提升, 圆满完成采访任务。

参考文献

[1]田苗.对新闻采访中语用预设的分析[J].学术交流, 2009, 04:152-154.

[2]周宁.论新闻采访中的语用预设[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 02:88-91.

[3]贾伊超.有关新闻采访语用预设问题的思考[J].才智, 2012, 18:129.

浅析语用预设与广告语言 第7篇

一、肯定预设

在广告语中, 语用预设让消费者确定有一种产品的存在或者该产品是由一些特殊的特征。即使消费者们在广告中没有看到任何与之相关的语言, 但是消费者就是知道的这个产品或者是这个产品与众不同的地方。这种预设就可以称之为肯定预设。

“给宝宝的新生命一个好的开始。 (德国Babysun奶粉) ”这则广告告诉消费者, 宝宝的新生命里需要什么?需要喝奶, 我这有一款奶粉, 并且我的奶粉有个特点是好的奶粉, 但是仅仅从广告语本身我们不可能得出这样的含义。如果不去关注这个奶粉广告语所传达的特征, 首先我们会发现这个广告向消费者介绍并肯定了这款奶粉的存在。但是我们在广告语中很难找出任何有关产品特征描述的任何具体字句。几乎所有的广告都不会直接告诉消费者它想要向你介绍该产品的真正意图。但是消费者完全可以从语境当中去推断出这种意图。这就是肯定预设。通过这种肯定预设, 广告设计者们不仅能够传播一种产品并且能够突出该产品的特色。这恰恰就是肯定预设在广告语言当中的作用。肯定预设是每个广告的内在特性。

二、暗示预设

在广告语中, 总有一些预设是在显示一些暗示性的内容。广告者们会利用这些预设来暗示消费者它所宣传的产品才是最佳选择。这种预设就是暗示预设。他们有利于说服公众相信广告中所传播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好豆浆, 九阳造”这是一则九阳豆浆机的广告。它意味着好豆浆要由九阳豆浆机来制造。同时广告语中的预设在暗示消费者九阳豆浆机的质量和性能是最好的, 同时显示出生产厂商对自身产品的信心。

在广告语言中, 疑问句式结构是最直接和最有用的营销工具。同样, 疑问句式结构也有暗示预设。“今天你喝了吗? (乐百氏奶) ”这个广告是牛奶饮品的广告。当消费者看到这则广告, 他们会思考答案, 因为他们已经接受了需要喝的这样一种预设, 问题是我今天喝了还是没喝。产品的预设信息已经成为消费者的一个已知的事实。暗示预设给消费者一种强烈的暗示, 并把他们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在相关的产品上, 所以这时想要达到广告的目的就变得很简单。

三、对比预设

对比意味着与另外的人事物相比较的意思。对比预设的关键是需要含蓄的对比。含蓄的对比是为了显示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今天的市场上, 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 广告者需要使消费者相信他们的产品比其他类似的产品要好得多。但如果要贬低别人的产品来赞美自己的产品这就显得很愚蠢。那么对比预设就成为了最佳选择。通过对比预设广告者能够隐藏自己产品的信息, 并通过这种方式传播他们的产品。对比预设总是需要一些特定的词汇来表达, "仅仅、只有、现在和形容词、副词的最高级等等。

“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 (澳柯玛电器) ”这样的广告语告诉人们澳柯玛生产的电器不是最好的, 却是更好的。其它的同类产品可以做各各样的宣传, 无论从什么方面比较, 澳柯玛的就是比你的“更好”。看到这样的广告语消费者就会接收到这样的信息:无论其它产品如何如何, 澳柯玛的产品才更好。这就足以使澳柯玛的产品立于不败之地了。这就是对比预设的魅力。广告当中使用对比预设的话, 在与同类产品相比较时, 就能够更加突出并强化广告中所推广产品的优点和特点。通过对比预设, 广告不仅可以传达自己的产品或服务信息并且可以传达一定的有关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信息。以这种方式, 广告可以强化自己产品的优势同时暴露出对手的劣势。

作为文学的一种, 广告语言毕竟是一种语言艺术。从语用学角度出发研究广告语言当中的预设是展示广告如何实现自身功能的最好方式。肯定预设、暗示预设和对比预设完全可以让一句短短的广告语有能力在瞬间传播产品的同时征服消费者的心。

参考文献

[1]Gottlob Freg.On Senseand Reference[N].1892

[2]George Yule.Pragmatics[M].Englan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25

[3]王晋军.语言学学习指南[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10

[4]莱文逊.语用学外语[M].北京: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12

[5]孙亚.语用和认知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09

[6]杨永和、周冬华、鲁娅辉.语用学视角下的广告语言研究[M]SH陕西: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0-06

[7]吴为善.广告语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10

[8]朱莉塞迪维 (Julie Sedivy) 、格雷格卡尔森 (Greg Carlson) 、杨雷。广告词的语言魅力[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2-06

语用预设与赵氏幽默的生成 第8篇

预设, 又叫做“前提”或“先设”, 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哲学家和数学家高特罗伯·弗雷格在1892年撰写的《意义和所指》中所提出来的, 即发话者在说出某个特定的句子时所作的假设。人们一般把预设分为两大类——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语用预设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点:

(一) 预设的共识性

预设的共识性是指交际双方的共有信息, 即交际双方共同的知识体系、言语环境以及文化背景, 它是交际的基础。语用预设的前提是说话者和听话者双方都了解所预设的内容, 至少是双方都能够接受的, 这样才能使听话者很好地理解说话者的意图。然而, 这种共有的知识往往并未直接给出, 而是通过交际过程加以补充。

(二) 预设的合适性

语用预设的合适性是指预设要与语境紧密结合, 预设是言语行为的先决条件。它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与上下文的语境相协调, 语言使用得是否恰当要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来判断。也就是说, 为了使交际者理解预设的真正含义, 就必须满足一定的语境条件, 如说话人的性别、年龄、身份、地位关系等。

(三) 预设的主观性

语用预设的主观性是指预设本身并不具备必然的真实性或正确性。它是交际双方对某一命题或语句的主观上的认识或态度。郑国平《语用预设及其交际功能》 (2006) 的观点是“语用预设具有主观性, 是带有断言性质的语境假设, 本身并不具备必然的真实性或正确性”。

(四) 预设的可撤销性

一定的语言结构可以产生预设, 但是特定语境、背景信息以及言语内容相互排斥都会导致预设的消失, 这就是预设的可撤销性。无论是言语还是非言语的因素均可以导致预设的消失。当交际双方的共有信息与某一预设内容相违背, 就会导致这一预设的撤销。

(五) 预设的隐蔽性

预设的语句有时并不是明确说出来的, 而是隐含的。这种隐含的信息必须是交际双方共有的背景知识, 是可以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推论出来的。

二、语用预设在赵氏幽默中的运用

赵本山的喜剧小品以其特有的幽默征服了亿万观众, 被称为“赵氏幽默”。赵氏幽默话语产生的原因有很多, 有些幽默来自他的身体语言或者面部表情, 有一些则由语言本身产生。本文将尝试以语用预设的特点为切入点, 分析赵氏幽默的话语成因。

(一) 违背其共识性

语用预设的共识性是交际成功的前提。也就是说交际双方一定要有共同的背景信息才能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然而, 在实际的交际中, 根据不同的语境, 同样的一句话却可能产生不同的预设。当听者脑中的预设与说话者的预设有所偏差时, 就会造成其对说话者的误解, 正常的交际受到阻碍, 同时幽默也应运而生。例如2000年赵本山小品《钟点工》中有这样一段:

大爷 (赵本山) :我都60多岁了, 这一进城左右邻居谁都不认识我, 突然觉得自己变哑巴了, 不知道咋玩了。

钟点工 (宋丹丹) :你拉倒吧, 你就在家整个网, 上网呗。

大爷:我多年不打鱼了, 还哪有网啊, 那么多年了。

钟点工:我说的是电脑, 上网。

在上述对话中, 时尚前卫的老太太钟点工劝孤单寂寞的大爷上网聊天丰富自己的生活, 钟点工单方面地把“上网聊天”作为谈话双方的共有信息, 然而从未有过上网经验的大爷却把网络误以为是渔网, 闹出了笑话。正是由于钟点工违背了谈话双方的共识性才导致了幽默的产生。

(二) 取消其合适性

预设的合适性能够帮助交际双方更准确地接受彼此传递的信息。预设必须与特定的语境密切相连, 并以实际的语言行为为前提条件, 这样才能使听者理解说话者所表达的意思。一旦同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中暗示着不同的预设, 听者就很容易产生误解, 导致幽默的产生。例如在小品《拜年》中有这样一段:

高秀敏:不不我们没啥事儿, 我们那都是小事儿, 乡长你说你这一年这事儿太多了, 你给咱们全乡办了多少好事啊?你说从普及科学种田, 到开发粮食项目, 你今天去银行, 明天跑科委。你真是操碎了心, 磨破了嘴, 身板差点没累毁。

赵本山:还给寡妇挑过水呢!全乡都知道这事。

渔民夫妇为了讨好乡长, 极力列举乡长的工作业绩, 赵本山为了再列举一件乡长助人为乐的好事, 便说出了乡长给寡妇挑过水的事。可我们知道,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一个男人若主动帮助寡妇, 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可能遭到猜疑。显然, 他的措辞是极不恰当的。而正是由于这种不恰当的用词的意图和结果之间的反差产生了极大的幽默效果。

(三) 利用其主观性

何自然认为“预设可以是客观事实, 也可以是说话人心目中认为是事实, 还可以指假定的情况”。因此, 在某种程度上, 语用预设就是交际双方对某一命题或语句的主观上的认识或态度。利用预设的主观性, 赵氏小品达到了其特定的幽默效果。例如2001年春晚小品《卖拐》中的选段:

赵本山:站下——非常严重。

高秀敏:啥呀?

赵本山:太严重了。

……

赵本山:就这病发现就晚期!

……

为了把拐卖给范伟, 赵本山故意设置了一个预设, 即“范伟的腿脚有毛病”。显然这个预设是赵本山自己心目中主观认为的事实, 通过这个精心设置的预设硬是把腿脚好好的范伟给忽悠瘸了, 其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幽默。

(四) 利用其可撤销性

预设可以揭示说话者在交谈中的潜在心理, 说话者可以在他的话语中暗示出预设而不明确地将其说出, 而听话者也会将预设所包含的信息作为话语理解的一个自然构成部分, 对此听话者可以采取两种态度——默认或是否定。如果听话者有意否定说话者的预设, 就会使说话者感到很尴尬。这种语用预设的取消往往会取得很好的幽默效果。例如小品《说事儿》中有这样一段:

妻子 (宋丹丹) :我年轻的时候那绝对不是吹, 柳叶弯眉樱桃口, 谁见了我都乐意瞅。俺们隔壁那吴老二, 瞅我一眼就浑身发抖!

丈夫 (赵本山) :哼——拉倒吧!吴老二脑血栓, 看谁都哆嗦!

在宋丹丹的话语中暗含着这样的预设, 即“吴老二是因为看她漂亮才发抖的”。宋丹丹的这个预设目的是让听话者 (小崔和赵本山) 相信她年轻时的美貌。可是对于这个预设, 听话者却采取了截然相反的态度:小崔默认, 赵本山否定。因为赵本山了解事情的真相, 吴老二哆嗦是因为得了脑血栓造成的。宋丹丹的预设被突然撤销, 不但对她的面子造成了伤害, 同时也博得了观众的笑声。

(五) 利用其隐蔽性

预设是与实际话语中的遣词造句及语法结构紧密相连的, 同时它也与语言使用者本身对其词句如何理解有很大的联系。由于预设中掺杂了语言使用者个人的观点态度, 致使预设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赵本山很好地在他的小品中运用了这一性质, 适时地隐藏了预设, 从而产生了一定的幽默效果。例如在小品《三鞭子》中有这样一段台词:

老农 (赵本山) :这家伙陷的好啊!

司机 (范伟) :啥玩意儿?

老农:好深呐!

老农的话里暗含的预设是看到司机的车陷进了泥里而感到幸灾乐祸, 司机听懂了老农的预设而非常生气。机智的老农及时加了一个“深”字, 将自己原来的预设隐藏起来, 引起了观众的开怀一笑, 达到了一定的幽默效果。

幽默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为现代人是否具有幽默感及欣赏幽默的能力就显得很重要。本文试图为语用预设与幽默的关系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当然我们还可以从其他角度来讨论预设与幽默话语的生成, 例如巧妙地运用各种预设、焦点转移、语义模糊等现象都可能影响预设而产生出幽默话语。

参考文献

[1]何兆熊, 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2000:277-283.

[2]何自然, 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与教学研究出版社, 2004:145.

[3]范姗姗.预设与言语幽默的生成[D].黑龙江大学硕士论文, 2007.

[4]郭艳.幽默与语用预设[J].语言应用研究, 2008 (1) .

[5]张洪英, 杨秀珍.从语用预设看赵本山小品的幽默性[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0 (6) .

上一篇:国际贸易网络下一篇:旋喷桩支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