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农业范文

2024-05-11

山地农业范文(精选9篇)

山地农业 第1篇

1.1 西南丘陵山地地理位置

西南丘陵山地主要是指长江沿线及武陵山、大巴山山脉一带的丘陵山区, 包括四川 (宜宾、乐山、达州、泸州、南充、广安、巴中) 、云南 (昭通) 、贵州 (毕节、铜仁、遵义) 、湖北 (恩施、十堰) 、陕西 (安康) 、湖南 (湘西、怀化) 和重庆等1市17个地区182个区、市、县。整个地区呈东高西低, 东部以山地为主, 西部则以丘陵为主。

1.2 西南丘陵山地农业产业界定

在本研究中, 特指种植业及相应的加工业。通过多年的发展, 西南丘陵山地的种植业已形成了以粮、油、果、药、茶、菜为主的农业产业格局。

2 西南丘陵山地农业的主要特点

西南丘陵山地区以山地和丘陵为主的特殊地理条件决定了本区域农业生产具有以下特点: (1) 人地矛盾突出; (2) 农业机械化程度低; (3)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差, 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4) 农业灾害多; (5) 农业生态环境脆弱; (6) 农业产业结构单一。

3 西南丘陵山地农业科技需求分析

3.1 粮食安全保障

在粮食安全保障上, 要求进行超高产、高品质粮食作物新品种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发展无公害农业, 研究生产绿色、有机食品, 研究水稻、小麦、大豆、玉米等主要粮食及西部特色农产品的增产技术, 提高科学技术在粮食增产中的贡献率。

3.2 产业提升

西南丘陵山区的农作物品种创新、农业水资源合理利用、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农业机械开发、病虫害防控措施及应急机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等产业发展与提升, 对其相关科技提出新的需求。因此, 必须充分利用西南丘陵山地特有的物种资源、地理位置及水源、水利设施条件, 加速西南丘陵山区良种化进程、优化农作物空间布局规划以及开发更具有实用性的农业机械, 使该地区的水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 农业生产标准化技术得到规范, 病虫害防控措施及应急机制得到提高与完善, 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保障。

3.3 新产业培育

(1) 生物质产业。西南丘陵山地复杂的地形特征形成的独特的立体气候类型, 赋予西南丘陵山地丰富的生物能源作物。应通过利用农作物秸秆等和畜牧业生产废弃物提取生物质能源技术的研发, 发展生物质产业。

(2) 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西南丘陵山地区农村面积大, 农业人口多, 农产品产量大。应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 从而改进和提高农产品品质, 使农产品大幅增值, 增加农民收入和就业机会。因此。对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

(3) 花卉产业和休闲观光农业。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 现代花卉及农业休闲观光市场日渐兴旺, 应根据产业发展需求, 加强相关科技研究, 提高科技含量, 增加这些新兴产业的经济效益。

3.4 生态安全

西南丘陵山地区农业现存在许多生态安全问题, 如自然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化肥和农药不合理施用、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和三峡库区成库后的生态环境改变等。应加快生态环境治理技术、农业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和农村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的研究, 保障农村生态安全, 推进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农业的发展。

4 西南丘陵山地农业科技供给及供需缺口分析

4.1 科技创新机构与人才团队

科技创新机构主要开展与科技创新直接相关的信息交流、决策咨询、资源配置、技术服务以及科技鉴定等业务, 可大大增强面向市场的动力和活力, 从根本上扭转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 加速农业科技的发展。

当前, 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还不能满足西南丘陵山地农业科技创新建设的现实要求, 培养和引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 是加速农业科技创新, 解决西南丘陵地区科技人才不足的当务之急。

4.2 研发设施及装备分析

目前, 西南丘陵山地的研发设施及装备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农业研发装备设施落后且存在重复购置现象;研发设施的利用率偏低, 投资效果不明显;农业装备机械化水平不高。

4.3 科技投入分析

在西南丘陵山地, 对于农业的科技投入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科研投入增长较慢且总量偏低; (2) 农业科研单位事业费入不敷出; (3) 农业科研课题资助强度偏小; (4) 原创性研究经费投4入比例过少。

4.4 农业成果推广与应用分析

由于农业科技推广投入不足、农业推广模式落后以及农业技术市场发育不完善等原因, 在西南丘陵山地不少科技成果得不到很好的推广和利用。

4.5 农业科技供需缺口分析

一方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 科研成果的潜力还没有充分得以发挥, 从而形成农业科技的有效供给短缺;另一方面, 尚未在农户中真正形成对农业技术的采用与扩散既有动力又有压力的需求机制, 构成农户对农业科技的有效需求不足。

4.5.1 农业创新成果供给分析

第一, 有效供给不足。受体制不顺、经费不足的限制, 农业科研工作一直沿袭着部门立题、科研攻关、专家鉴定、政府评奖的模式, 存在以获奖为目的、对市场需求考虑不足的问题, 造成科研与生产脱节, 研究与应用脱节, 再加上有些科技成果本身就不过硬, 从而形成农业科技成果的无效供给。

第二, 成果供给结构失衡。过去, 农业科研集中在种植业尤其是粮棉油上, 对养殖业、多种经营重视不够;集中在产中环节上, 对产前、产后尤其是农产品加工技术、优质高效技术重视不够, 从而形成不合理的农业科技成果供给结构, 难以满足新阶段农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第三, 农业科技成果研究周期长, 利用周期短, 导致适用技术供给相对缺乏。

4.5.2 农业科技成果需求分析

第一, 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使其对新型农业科技需求不足。

第二, 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 制约了采用新技术的动力。

第三,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 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接受能力差。

第四, 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和技术风险较大, 影响到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

5 加强西南丘陵山地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对策

5.1 调整农业科研方向

调整农业科研方向, 要把农业科研目标由增产向增效转变。要研究适宜当地土壤结构的农作物新品种, 开展测土配方实验和地区病虫害特点分析研究, 有针对性的使用农药化肥;要根据当地资源环境条件, 研究既能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又能保护或优化当地生态环境的经济动植物品种;要分析西南丘陵山地区水土流失特点, 研究适当的防治方法, 改善整个地区的生态自然环境。

5.2 建立高水平研发机构, 打造高水平研发团队

结合西南丘陵山地区的产业发展特点和趋势, 设置与当地产业发展需求相吻合的研究学科, 配备完善的研发设施、设备, 并建立一批试验基地, 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 为农业生产和农业产业发展服务。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 并建立恰当的人才激励机制, 积极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 壮大农业科研力量, 同时对现有的农业科技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和培养, 以稳定队伍。

5.3 改造传统农业技术, 发展生物高技术和农业信息技术

西南丘陵山区自然资源丰富并独具特色, 应依靠高新技术, 利用地区资源改造传统农业, 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研究为重点, 推动农业高新技术发展, 带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是改造西南丘陵山区传统农业的根本途径。

5.4 建立新型的科技推广服务网络体系

要继续稳定和加强各级农业推广机构尤其是乡镇农业推广机构的建设, 在人才配备、资金设备投入等方面给与支持。并利用现有的农业科技力量, 结合当地的特色自然资源, 有机组合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农业推广三大支柱, 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和农村信息网络建设。

5.5 增加农业科技投入, 提升农民科技素质

在加大国家和地方政府投资的同时, 应建立一套以国家投入为主, 全社会多渠道、多途径为辅的投入机制, 把社会上更多的闲散资金吸收到农业中来。另一方面, 加强技术培训, 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使他们能更快更好的接受新技术, 也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能积极主动探索新的生产技术。

5.6 发展新型农业生产组织, 解决农民经营规模超微型化和小生产大市场的矛盾

山地农业 第2篇

情况汇报

近年来,水城县紧紧抓住国发„2012‟2号文件精神,认真做好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工作。按照市委“一产转型、二产升级、三产优化”的战略部署,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全面实施农业特色产业结构调整的“3155工程”(六盘水党发„2014‟2号文件),水城县结合山地区域的特点,扎实抓好山地特色农业的发展,现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推进了水城县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同步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一、水城县山地高效农业发展情况

2012年以来水城县在保持粮食生产稳步增长 的同时,紧紧抓住水城县立体气候特点明显、土壤类型多样、生物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不适宜大规模发展粮食生产的条件,因地制宜抓特色农业的加快发展、促进结构调整、提升农业效益,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特别是2014年以来,在以六盘水党发„2014‟2号文件精神的指导下,以核桃、猕猴桃、茶叶等产业为主的山地特色农业产业加快发展,效果明显。从2014年到目前为止,全县已实施“3155工程”70.9972万亩(不含28万亩野生猕猴桃),其中,猕猴桃完成3.88万亩,茶叶完成7.24万亩,核桃完成19.41万亩,蔬菜完成6.73万亩,中药材完成3.6064万亩,红豆杉完成4.3777万亩,油茶完成2.16万亩,花卉、苗圃完成0.8949万亩,刺梨完成11.712万亩,特色经果完成4.1488万亩,人工种草完成2.824万亩,改良草地完成4.0137万亩。

在水城县富硒茶叶产业示范园区,新种植茶叶基地以“农户+公司+基地”的方式进行管理,在茶叶种植前期未产生效益的第一至第三年,公司将基地交由农户管理并按亩兑现管护费,第四年以后,农户自己管护茶园,公司负责按市场价格收购农户的茶青。这样,农民除得到固定的土地租金外还有相应务工收入,两项相加远大于传统农业种植收入,大大减少了农户的后顾之忧,提高了农户种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了家门口打工、家门口增收致富。

(五)强化体系建设,助推产业快速发展。一是科技服务支撑体系。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分别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园艺所、贵州大学动科院签订技术服务协议;与中国社科院贵州所、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等科研院所联合共建猕猴桃产学研基地,引进29名硕士研究生,增加新的技术力量。二是投资促进支撑体系。精心策划、包装、储备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产业园区主要负责人带队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目前园区入驻企业81家,签约资金59亿元,到位资金22.6亿。依托农业投资公司,担保公司等开展银企对接、银园对接、信用担保等,累计为园区企业和农户提供贷款近5亿元。三是产业发展支撑体系。按照“市场化运作、商品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的要求,分别成立猕猴桃和茶叶协会,以农户+公司+协会(专业合作社)+基地的方式进行管理;筹建猕猴桃、茶叶集团公司,按照“五统一”要求(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加强品牌建设和管理,提高产品附加值。

二、水城县山地高效农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农业特色产业有关政策宣传力度不够,群众对有关政策知晓率不高;有的乡镇和部门、干部职工对实施农业特色产业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二)缺乏项目建设资金,参与工程实施的公司、专业合作社等载体较少,经济实力不强,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实施业主贷款、担保难、招商引资难度大。工程建设相关政策补助没有落实到位,尤其是茶叶、猕猴桃等产业2011年以来的补助资金至今仍有大部分未兑现,仅茶叶产业就有上千万元,影响实施的企业、合作社、大户的积极性,部分业主有上访的意向。

(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特别是水利、交通设施,严重影响农业特色产业的健康发展,已成为农业特色产业持续发展的瓶颈。成规模集中连片土地流转难度大,土地流转成本呈增长趋势,目前县内土地流转租金一般在600元/年,高的在800—1000元不等。

(四)相关产业建设技术人员不足,特别是茶叶、猕猴桃、蔬菜、中药材等方面技术人员更难满足产业发展需要。目前全县虽有近300名县乡农业技术人员参与农业特色产业建设,但绝大多数农业技术人员不能很好为产业建设提供指导和服务,即使服务质量和水平也不高,制约产业建设规范化和科技含量的提高,也导致部分产业效益低下。

(五)农村劳动力缺乏,农业劳动力成本较高。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或经商,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老人和妇女,年龄偏大、知识水平偏低,不能满足猕猴桃、茶叶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农忙时节用工的需要,出现了农忙季节存在竞相争夺劳动力现象。

喀斯特山地发展生态农业的建议 第3篇

关键词:喀斯特山地;生态农业;建议

1.用产业化经营方式推动喀斯特山地农业发展

喀斯特山地农业具有资源分散,结构复杂,生产要素作用合力有限的特征,要向规模要效益,用生态提高效益,就要将分散的农户小生产组织起来,利用优势的生态环境条件,生产特色优质的农产品,将分散的绿色农产品有组织地推向国内外的高端市场,并创立自己的产品品牌,以优异的品质形成市场竞争优势和价格优势,实现较高的经济效益。产业化经营是实现规模效益的有效的組织手段,实现生态农业产业化要在遵循生态规律和原则的大前提下,把相对独立的各个人工生态生产系统按产业化经营的形式与要求融合起来,进行统一安排和组织,实行分工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走“小群体-大规模-大品牌,小农户-大基地-大市场”的发展路子,使其在总体上既能获得优质、营养、安全的绿色产品,同时争取生产产量最大化,从而实现经济和生态运行的良性循环,实现品质、品牌、效益的有机统一。

2.用现代生态农业的生产模式进行生产

现代生态农业生产技术,能够减少产业污染,控制农业污染的发生,产业污染的科学防控与标准化生产是产品质量的保证。充分利用生态产业具有的横向联系和纵向循环的特征,在不同产业间做到资源共享,变污染负效益为资源正效益,形成生产、流通、消费、回收、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有机统一的科学体系,通过不同生物种类的作用与食物循环利用,配合相应设施的辅助处理,实现污染物在系统内形成的资源循环利用与全量回收,向系统外的污染零排放。

3.政策与科技扶持,是喀斯特山地生态农业发展成功的关键

一是建立生态农业生产积极的支持政策。把发展生态农业资金列入政府的财政预算,对实施生态农业的先进单位给予奖励,政府建立和实行多种生态农业补偿方式,包括财政转移支付、直接支付,通过项目对向生态农业体系转型的业主提供资金支持,并与相应的环保措施挂钩,加快产业壮大。二是高度重视生态农业科研和教育。注重以现代科技为支撑,密切结合生态农业科研与教学,加快成果推广,定向培养生态农业科研技术人员,资助生态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社会经济服务、田间试验等。三是加强生态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服务。对生产者提供培训、信息和咨询服务,鼓励生产者发展生态农业,建立技术示范推广基地,推广使用有机肥、种植绿肥、作物轮作、生物防治、废弃物循环利用等技术。引导消费,帮助消费者了解生态产品的价值和特点,促进生态消费市场形成并保持稳定增长。

4.发展绿色食品产业

绿色食品是生态农业的终端产品,生态产业在农业和食品工业中已经得到更广泛的重视。要保证绿色农产品品质,必须按标准化进行生产,即运用“统一、科学、协调、选优”的原则,充分利用喀斯特山地生产区域及区块相对形成的自然隔离的有利地形地貌特征,制订和实施科学的生产标准,把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产后加工、贮藏运输等各个环节纳入标准生产和标准管理的轨道,确保产品质量达到绿色及有机的级别高度。

5.发展喀斯特山地农业的主要措施

(1)建立规范科学的绿色农产品认证机制,充实和健全绿色食品管理机构,积极开展产品认证工作,加速进行特色生态农产品的产地及品质认证,以认证促品牌建设,实现产品品牌化。(2)根据国际和国家有关标准,结合各地的情况,制定和完善绿色食品生产、管理标准和加工操作规程,包括农产品原料产地的环境要求,肥料、农药使用、病虫害防治技术等,以标准化管理来强化绿色产品的质量保障体系。(3)对农产品实行最低标准的无公害化生产,用无公害化生产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使农产品实现无公害化生产,对包括田间生产操作、机械应用和加工、保鲜、贮运、销售等各个环节,实行全程监控。(4)加强喀斯特山地农业生产发展,逐步实现清洁生产。从国内外市场需求分析,在现阶段和未来很长时间,都是喀斯特山区农业产业的主要方向。产品主要应定位在无公害化生产的层次上,逐步减少化学品的使用,加大国家和地方政府对生态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因地制宜开发区域特色有机肥料,增加对绿肥、饼肥、菌代料肥、农产品及食品加工废渣、沼液、畜禽肥、微生物肥,生物农药、化学农药等的使用补贴力度,加快以有机物替代化肥及化学农药的进程,实现清洁生产。

6.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推进喀斯特山地特色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

作为对农业环境和环境问题的熟悉者、影响者、保护者、受益者,农民的生态意识,直接受到物质生活条件的影响和制约。自然农业低产、低效,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食品保障,农民缺少主动增加投入的动力;石化农业是以持续增长的高投入,获得高收益,这样的经营方式难以持久和主动调整,带来的是农村日渐严重的资源退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可见,生态意识淡薄,直接关系到农村生态环境的优劣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村的生态环境直接影响农产品的品质,涉及到全体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影响着工业发展和城市的现代化建设,生态农业将农业生产同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同步增长,为农民生态意识的提高指明了方向。

7.建立区域生态环境补偿和奖励机制

盘县发展山地特色农业的前景分析 第4篇

1 盘县山地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1.1 现状

盘县地处滇、黔、桂三省结合部, 有着“滇黔锁钥”“川黔要塞”“金三角”的称呼, 具有区位、交通、资源和大企业集中的优势。县境总面积4 056 km2, 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82.4%, 丘陵占9.2%, 平地仅占2.4%, 区域内属亚热带气候, 光照好, 降水多, 其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都非常适合山地特色农业的发展。近年来, 随着经济的发展, 盘县也在不断创新其农业发展, 现已建立了山地特色的农业种植基地, 以刺梨、核桃、软籽甜石榴为主要种植内容的特色产业基地也逐步建立了起来。但受传统耕种心理的影响, 作物种植依然主要以玉米类粮食作物为主, 这导致盘县依然存在着农民收入低、作物经济效益低等诸多问题。

1.2 问题

一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比较低, 多数是农民零散种植, 没有龙头企业的带动和引导, 且无统一的优质品种和专业技术人员指导, 导致农产品质量不高, 无法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二是农民的销售手段落后, 基本是农民直接进行初级产品的销售, 产品包装、加工处理、宣传等比较弱, 且各自为价, 几乎没有市场竞争力, 整体销售效益低下。三是单纯依靠种植经验进行, 没有技术指导, 没有标准化生产流程和质量要求, 也没有进行无公害产品认证, 大多都是“三无”产品, 产品品质得不到保障。四是文化程度比较低, 且因为贫穷的原因, 年轻人少, 导致对新技术和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比较弱, 思想比较传统, 创新性低。五是农业流通服务组织信息化建设落后, 对市场上的供求信息把握不准确, 没有稳定良好的销售渠道, 对市场信息的敏感度弱, 无法为农民提供全面的农产品销售渠道。

2 盘县发展山地特色农业的有利条件

2.1 自然条件

盘县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85%, 且区域内属亚热带气候, 日照时间长, 降水多, 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而且充足的光照能使刺梨、软籽甜石榴等水果具有味道甜、色泽鲜、品质好等优点, 其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都非常适合山地特色农业的发展。

2.2 市场条件

盘县是全国最美生态旅游示范县和美丽中国示范县, 也是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县。随着近年来旅游业的飞速发展, 盘县于2016年成功召开“东盟峰会”“妥乐论坛”, 又与阿里巴巴直接合作建立了农村电商, 这都对盘县特色农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2.3 交通条件

之所以选择在盘县发展刺梨、核桃、软籽石榴等特色产业, 交通优势也是重要因素, 盘县境内320国道、沪昆高速公路、沪昆高速铁路、毕水兴高速公路、快速通道等在此交汇, 是西部地区重要的陆路交通枢纽, 这对盘县特色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4 政策条件

为了更好地利用盘县的各方优势, 盘县政府出台了多项招商引资的政策和发展山地特色产业的优惠政策;召开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推介对接会, 促使盘县的特色农产品现场签约;并且贵州省也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现场项目推介会, 以此大力扶持特色农业的发展, 为盘县特色山地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2]。

3 盘县山地特色农业的发展前景

盘县耕地大多分布在海拔1 000~1 900 m, 宜林宜牧的耕地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95%, 且区内自然条件非常好, 进行山地特色农业发展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3.1 大力发展特色山地种植业

盘县的生态环境非常好, 没有什么污染严重的重工业, 环境污染轻, 而且化学农药等施用少。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加大对软籽石榴、核桃、刺梨、茶叶和精品水果等特色产品的种植, 通过规模化、科学化种植, 打造具有生产性、示范性的种植园区, 把盘县打造成我国最大的山地特色农产品生产、销售、集散基地, 并打造盘县独具特色的天刺梨饮料。

3.2 农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 打造都市休闲农业体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回归自然、保护环境已经是世界性需求。盘县有优美的自然景色和人文历史景观, 而且有盘县大洞、碧云洞、乌蒙大草原、妥乐古银杏、丹霞山、娘娘山和哒啦仙谷等多个已开发知名的旅游景点以及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加强农业和旅游业的结合, 开展农庄观光旅游及体验, 既可以丰富盘县山地特色农业的内涵, 又能更好地发展盘县旅游业。

3.3 加大农副产品生产, 积极发展特色养殖业

盘县地貌多山, 生物资源丰富, 在发展盘县特色种植农业的同时要促进农副产品的生产, 如土鸡、粮食猪、绿壳鸡蛋等。通过生态、绿色、无添加的农副产品销售推广, 提高盘县的知名度, 发展盘县经济, 提高盘县农民收入水平。

3.4 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

盘县山多、林多, 自然生物品种、药材、特色水果等资源丰富。因此, 应充分发挥天刺梨公司、三特医药、信友公司的优势, 加强招商引资, 引进更强的企业, 扩大特色农产品的加工, 成立研究机构从食品、生物医药等多方面入手对盘县特色农产品的功效进行开发加工, 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效, 形成特色产业链。

4 结语

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 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 是盘县农业发展的新方向, 也是实现盘县农业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对于盘县来说, 独特的山地环境、良好的气候资源和土壤状况、便利的交通条件、丰富的旅游资源等都为盘县的农业转型和发展山地特色农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杜周佐.浅谈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前景[J].农业工程技术, 201 (62) :17.

山地农业 第5篇

关键词:山地观光,收音机,真彩屏,娱乐系统

我国观光农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随着一些大中城市相继开发了观光农业旅游区,并取得了一定的效益。随着观光农业的不断发展,观光车的需求量也在稳步增加,人们也对观光车等设施的要求越来越高,一般观光车上的传统模拟广播以方便快捷的特性服务着大众[1]。但是传统模拟广播的声音质量不能满足乘客对高质量声音的要求,服务内容形式单一(尽管目前调频广播中可以传送数据(RDS),但它传送数据的容量和质量不能满足要求),在移动时接收质量不能保证。为了克服传统模拟广播的这些缺点,需要大幅度地提高声音广播的声音质量和接收质量并增加数据业务。因此必须大力发展数字音频技术,实现数字广播[2,3]。而高度集成的TEF66XX系列收音芯片为车载收音市场提供了高性价比解决方案,配上ZLG串口屏的简化而丰富的UI设计,使得娱乐性能大幅提升。

一、系统硬件

系统包括中心控制模块(CPU)LPC1114、收音模块(主芯片为TEF6606)、显示模块(ZLG串口屏、型号ZTM480272S43-OWT)、存储模块(CAT24C02)、实时时钟RTC模块(PCF8563)和功放模块(可选)。如图1、2所示。具体如下:

1)中心控制模块。LPC1114(Cortex-M0内核),通过PLL可工作在50MHz频率下,带FIFO的UART和高速I2C总线,且有32KB的Flash和8KB的SRAM。

2)收音模块。恩智浦专注出品车载收音芯片。其中的TEF6606,集成主要射频组件,并集成PLL调谐系统和功放电路,使得电路简洁,所有的控制和信息交流都通过I2C进行[4]。

3)显示模块。时代性和良好的操作体验必须有优质的显示做前提。本系统采用4.3寸的ZLG串口屏,它利用UART进行数据的传输并拥有128MB的存储空间,加上上位机软件DTS Terminal Assistant的辅助,使得UI开发和功能效果设置变得更为快捷和多样化。因此,本娱乐系统的功能扩展变得更为丰富。

4)存储模块。采用CAT24C02,具备2K-bit的容量,可以存储可用电台数据和时间主题的信息,方便界面优化及功能拓展。

5)实时时钟RTC模块。由于LPC1114芯片内部无RTC,为了实现节目定时播放和定时开关机功能,需要外部添加RTC芯片,其方案中选择的RTC芯片型号是PCF8563,它是PHILIPS公司推出的一款工业级内含I2C总线接口功能,具有极低功耗的多功能时钟/日历芯片[4,5,6]。

真彩屏车载收音娱乐硬件系统实物如图3所示,包括有电池(负责暂时性的供电,可接12v直流电)、显示屏、功能板和天线。其中功能板上集成了所有功能电路包括:DC-DC转换电路、LDO电路、CPU电路、存储电路、RTC时钟电路、串口调试电路、收音电路等。其中音频的输出为标准的3.5mm耳机接口,可以方便的外接耳机或者功放设备。

二、系统软件

2.1上位机软件。通过使用PC上位机DTS的触控配置,实现智能串口显示终端的图片切换显示,以达到整个显示终端可以独立完成触控操作,并可通过预设键值,通知当前显示终端的状态,如图4所示。

传统的显示控制主要工作都是依赖CPU控制器的程序来完成的,此举的复杂度和出错率高,且要通过控制信号的传输来进行画面刷新,而造成操作画面延时性强。而串口屏的大容量存储可以装载大多数显示界面资料,然后通过DTS可以配置好触摸操作细节并简单的利用键值作为控制信号,让界面顺畅性和控制简化得到最大的提升。

2.2程序设计。程序设计上主要包括显示控制程序部分、收音控制部分和其他功能程序部分(如游戏程序和实时时钟程序等)。

(1)界面显示控制流程。本UI设计采用的是多层次立体操控体验的设计方案,在无操作系统的前提下,利用状态键值判断进行模拟带系统UI的操作模式,而在串口屏资源利用上更为充分。如图5所示。

(2)收音控制流程。恩智浦公司的TEF6606收音芯片采用I2C进行所有控制和数据的传输,这种传输方式使得程序的操作变得统一而有效。TEF6606有独立的指令集,包括读指令和写指令,而输出模拟声音信号。在程序编写的过程中涉及电台的搜索标准[7,8]。

在TEF6606中,搜台停台有两种方法:

(1)比值增加法。比值增加法就是用统计比较的方法对停台参数进行模糊处理,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智能搜索的稳定性。虽然噪声和电台信号的强弱变化都有一定的随机性,但是经过反复研究发现无论是在强信号环境还是弱信号环境下,其电台信号强度与噪声信号平均强度的比值几乎是一致,所以可以用信号强度的相对增加比来确定当前频率是噪声信号还是有效的电台信号,只要这个比值选择适当就能准确地分离出电台信号的频率。但是实行的难度较高。

(2)阈值比较法。阈值比较法是对当前频率的USN(Ultra Sonic Noise),超声波噪音)值、WAM(Wideband AM,宽带AM)值和LEVEL值与预先设定的相应阈值进行比较。三个阈值的设置将决定停台的质量。这是一种普遍被采用的方法,思路简单易于理解,程序设计也较为方便。缺点是各个阈值的选取较难,需要实际反复地测定,由于无线电信号强度易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测定的结果会有很大的差异,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其中,USN和WAM的范围是0-15,在此范围内,USN和WAM的值越小则表示对选台的要求越高,成功停台的收音质量将越好;而LEVEL的范围是0-255,在此范围内,LEVEL的值越高表示对选台的收音质量越高[9,10,11]。

本设计采用的是阈值比较法,经过试验测试取LEVEL为100,USN和WAM都为2时的收音效果较佳。对应的收音流程如图6所示。

2.3操作界面。操作界面UI的设计包含功能页面设计和整体主题设计两部分。功能页面包括:时间显示页面、收音页面、版本信息页面、系统设置页面、时间设置页面、图片浏览页面、游戏娱乐界面等等。在每个界面中,都预设触控键值,并能根据键值的不同反馈而进行界面间的跳转和界面功能的操作。如图7所示是主要页面集合示意图。

三、系统谐振信号分析

在硬件电路设计上,重点是收音电路的设计,它的好坏决定着收音娱乐系统基础功能的质量,而LC谐振电路广泛用于收音系统的选频电路中,如输入回路、变频电路、中频电路等。因此,必须对谐振信号进行分析,前端谐振电路如图8所示。

    如上图9的LC谐振回路,其中表示线圈L的损耗电阻,那么该电路的交流阻抗为:

当贿赂发生谐振时有:

而回路的品质因素为:

由此可见:值越低,通频带越宽,值越高,通频带越窄。满足的频率可以认为通过回路,可以知道要收音质量提高必须使回路的品质因素增大,而品质因素和L/C的开放是成正比的,因此在电路设计过程中,LC的搭配成了收音质量的关键因素。

四、总结

本山地农业观光车载真彩屏收音机娱乐系统由芯片LPC1114构成的中心控制模块、芯片TEF6606搭建成的收音模块、真彩串口屏显示模块、存储模块、实时时钟RTC模块和功放模块组成,通过串行传输协议UART对串口屏进行控制,并利用I2C进行收音芯片TEF6606及存储芯片与主控中心LPC1114芯片的数据传输。目前车载收音机的娱乐性能不能满足乘客要求,本作品不仅实现了全触控系统化操作体验、自动搜台、手动调台和手动输入等基本功能。此外,由于市面上收音娱乐系统更新换代速度快,若能增加文件系统,增加导航、视频播放等功能,加大屏幕尺寸,改用电容屏,将更能满足乘客对娱乐性能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田维明.山地观光农业发展模式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3,10(7):217.

[2]刘宾宾.基于HD Radio技术的车载收音机电路设计[J].科技创新导报,2009(14):18-19.

[3]陈小钟.主流数字广播技术比较[J].视听界(广播电视技术),2014(3):82-86.

[4]新平.数字音频广播呼之欲出[J].家用电器,2010(2):7.

[5]马莲莲.数字广播技术研究最新的进展[J].中国西部科技,2013(24):95-96.

[6]高小清.数字多媒体广播应用前景探讨[J].内蒙古广播与电视技术,2008(4):45-47.

[7]王伟.全球主流数字广播技术分析[J].无线通信技术,2011(1):57-61.

[8]陈创海.基于Venice7模块的数字收音机系统设计[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0.

[9]肖宁,吕盼稂,王余涛,等.基于TEF6606车载收音机模块设计[J].微型机与应用,2010(8):30-33.

[10]Lars Nyre,Marko Ala-Fossi.The Next Generation Platform:Comparing Audience Registration and Participation in Digital Sound Media[J].Journal of Radio&Audio Media,2012,15(1):41-58.

山地农业 第6篇

1 发展现状

安顺市地处黔中腹地, 以多山少地为特点, 石漠化较重, 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1.1 产业开发有机化

根据立足贵阳、巩固渝川湘鄂、拓展粤港澳、辐射东南亚等市场需求, 按照“市场需要什么种什么、什么赚钱种什么”的原则, 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安顺山药”“紫云红芯薯”“黄果树毛峰”“朵贝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定, “安顺瀑布茶”获颁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有机农业已成为安顺农业最响的品牌, 显示巨大的发展潜力。

1.2 示范园区建设规模化

截止到2014 年8 月底, 全市13 个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成机耕道275.3 km;蓄水池480 个, 容量25 170 m3;喷 (滴) 灌设施660.2 km;新建加工厂房27 个、仓库 (冷库) 34 个、温室大棚1 591 个、标准圈舍2 680 栋;农机总动力达36.2 万k W。全市13 个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已引进企业158 家, 其中:省级及以上龙头企业32 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12 家[1,2]。

2 存在的问题

2.1 认识不到位

首先, 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就是要充分科学合理地利用山地资源环境, 而安顺市作为贵州省喀斯特地貌最集中的地区, 多山少地的市情和特色更要求安顺要念好“山字经”。但是安顺市一些地区在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建设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的过程中却没有充分认识到充分科学合理地利用山地资源环境的重要性, 大量利用良田好土建园区, 盖大棚, 似乎只有建起大棚才算是真正搞起了现代高效农业[3,4]。

其次, 现代山地高效农业不是现代山地高效种植业, 农业不仅包括种植业, 还有畜牧业, 而安顺大部分县区在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的过程中, 却不同程度地过多关注种植业, 而忽视了畜牧业。安顺市各县区在发展乡级农业园区过程中大多重点发展种植业, 全市认定的第一批、第二批乡级农业园区 (示范基地) 49 个创建点中涉及畜牧业的只有1个。畜牧业是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的重要环节, 并与种植业互为支持, 对畜牧业的忽视造成了安顺市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的“跛脚”, 不利于以后的发展。

2.2 规划不科学

2014 年安顺市委、市政府提出 “乡镇均要创建农业园区或示范基地”的要求之后, 各县区积极响应, 纷纷制定相关的指导意见和考核办法。

安顺市确实有丰富的特色农产品, 适合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但是要搞好现代山地高效农业还需要很多条件:一是现代山地高效农业比起平地农业更依赖基础设施的支持;二是现代山地高效农业比起一般养植业更需要技术帮扶;三是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的最终目的是增加农业收入, 特色农产品的销路有无保障, 直接关系到农民能否获利。目前安顺市各县区都把“乡乡镇镇建园区”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甚至作为各乡镇 (街道) 相关农业工作考核及资金支持的重要参考依据, 力争2015 年实现乡镇全覆盖。但是这样的规划是否有科学性, 基层在现阶段是否有支持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的能力, 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是否跟得上, 技术帮扶是否能到位, 农产品的销路是否有保障等问题仍有待确认。

安顺市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的最终结果一定是乡级农业示范园或山地示范基地的全面覆盖, 但各县区也一定要量力而行、实事求是地进行科学规划, 切忌一味追求规模和速度, 在基础设施、技术等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贸然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 只会适得其反。

2.3 引进技术不主动

现代山地高效农业需要技术的支持, 安顺市各县区在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的过程中也积极与农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合作, 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但是, 调研组发现, 安顺市引进的技术存在着2 个问题:一是引进的加工技术少, 这也导致安顺市的农产品中初级产品多, 加工产品少;二是针对安顺地区特色的新技术引进的少。

加工产品少已经成为了安顺市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的瓶颈。一方面安顺各县区都在积极建设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示范园, 造成产品雷同, 互相竞争, 如平坝县和普定县都在建设金刺梨产业示范基地, 镇宁和关岭都在建设火龙果产业示范园;另一方面, 安顺市有丰富的特色农产品, 但是碍于技术条件和交通运输条件长年“深在闺中人不识”, 例如花江狗肉是“安顺四绝”之一, 但是由于狗肉不容易保存, 所以花江狗肉一直只能作为安顺人耳熟能详的特产, 却难以进入外地市场。

安顺市作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集中区, 石漠化十分普遍, 农业发展普遍存在着成本高、找水难、土壤肥力不够等问题。为了破解这些难题, 引进新技术, 尤其是在喀斯特区恢复生态, 发展农业的新技术意义重大。

3 对策

3.1 坚持市场导向

安顺市在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的时候, 应该既要抓生产, 更要抓营销, 要积极打造安顺农产品的营销网络, 注重打造安顺农产品的品牌, 使安顺市的农产品能够扩大市场占有率, 实现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促进安顺市的经济发展。

3.2 念好 “山字经”, 种好 “摇钱树”

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 要念好“山字经”, 种好“摇钱树”。现代山地高效农业最重要的是对山地和丘陵进行综合开发和利用, 安顺市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山地资源将种植业、畜牧业有效结合起来, 因地制宜地推广山顶种树、山腰种果、山脚种菜、建厂养猪、猪粪制沼、沼液还田的 “果—牧—沼”等生态综合种养殖模式, 真正做到“坐山养山、坐山治山、坐山吃山、坐山靠山”。

3.3 发展体现资源优势、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优势产业

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 要发展体现资源优势、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优势产业。目前, 畜牧业不仅和种植业互为支持, 目前已经成为贵州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黔府发〔2014〕26 号文件更明确提出:“稳定发展生猪, 突出发展牛羊、积极发展家禽、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养殖”的基本思路, 贵州省也正在实施“1 000 万头肉牛工程”和“1 000 万头肉羊工程”。而安顺市发展畜牧业的条件优越, 潜力巨大, 有关岭黄牛、紫云花猪、平坝灰鹅、普定高脚鸡等地方优良禽畜品种, 安顺市也应该抓住这一机遇和政策, 充分挖掘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畜牧业。

3.4 科学规划产业园区发展

安顺市发展乡级农业园区应该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基础设施、技术队伍、农产品销路确保成熟一个发展一个, 要保证建成的乡级农业园区能够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而不至于沦为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因此, 安顺各县区应该认真审查自己制定的创建乡级农业园区指导意见和考核办法, 不能一味地追求乡级农业园区的建设速度, 安顺市委市政府也应该更加谨慎和实事求是地对待乡级农业示范园或山地示范基地的全面覆盖这一重要战略部署, 不宜急于求成, 提出过紧的时间安排。

3.5 发展以农产品保鲜、精深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

安顺市应该大力发展以农产品保鲜、精深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 提高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积极引进技术, 推动安顺市的农产品结构转型。安顺市不能只卖初级农产品, 更要卖高级加工品, 引进加工技术, 将花江狗肉、上关辣子鸡等安顺市特产引进市场, 同时积极做大做强“渣城油豆鼓”“瀑乡耳块粑”“老王妈糊辣椒”等安顺品牌。

3.6 重视新技术、新方法引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就是要将现代科学理念与技术引入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建立多元化农业科技体系, 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和技术推广力度, 重视吸收新技术。安顺市作为贵州省喀斯特地貌最集中的地区, 针对喀斯特地区治理石漠化、发展农业的新技术对安顺发展尤为重要, 例如中科院与贵州省政府共建的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研发出了“四位一体”表层水资源高效利用和科学调储技术和喀斯特坡地保水、保肥土壤改良技术。同时, 借助“互联网+”技术, 积极推动“黔货出山”, 通过电子商务平台, 把安顺的特色农产品推广到全国, 让安顺市特色农产品走向全国, 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冯灼锋.发展山地农业的再思考[J].同舟共进, 2000 (4) :13-15.

[2]吴文英.福建省山地农业资源的时空性与可持续利用模式研究[J].福州师专学报, 2002 (2) :41-45.

[3]麻勇恒.劳力转移与农业弱化:山地农业式微的经济人类学分析[J].三峡论坛 (三峡文学·理论版) , 2012 (1) :46-50.

山地农业 第7篇

涉县地处太行山东麓, 河北省西南隅, 晋、冀、豫三省交界, 属深山区。年降水量590 mm, 属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易旱气候区, 年平均气温12.4℃, 具有半湿润石灰岩的典型特点。一是地形崎岖, 交通不便。二是水文系统双成结构, 地表水漏失严重, 地下水埋深 (大部分地区地下水埋藏在250 m以上[1]) , 气候干旱, 水文动态变化大[1], 自然灾害频发。三是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 森林植被生长受到抑制, 生态条件脆弱。全县70%以上的土壤是由碳酸岩发育而成的石灰性褐土山地, 山坡植被稀疏, 水土流失严重。山地小气候多样, 风、雹、山洪等自然灾害频发。全县总面积15.09万hm2, 耕地13 559hm2, 其中水地5 666 hm2, 旱地7 893 hm2, 全县40万人口。境内沟谷纵横, 落差大, 海拔203.0~1 562.9 m, 小气候多变。

2 石灰岩山地农业结构调整面临的问题

2.1 山地农业的生态经济结构差

作为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措施, 需符合以下3点要求:一是能够体现生态效能;二是能充分发挥经济效益;三是能满足人们的生存需求[2]。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半湿润季风气候区石灰岩山地森林覆盖率应达到70%以上, 现在涉县的森林覆盖率仅达51%。据测算, 涉县随着人口的增长, 耕地面积不应低于1.3万hm2, 占总面积的8.6%, 水面5%, 道路等设施6%, 难利用面积6%, 那么有74.4%的荒山面积可造林。据多年研究, 根据林随水走的原则, 年降水量400~450mm的石灰岩坡地在7月播后有效降水100 mm以上且越冬期有效降水25 mm以上直播可成活但不成林;年降水量451~550 mm的坡地在7月播后有效降水100 mm以上且越冬期有效降水25 mm以上直播可成林但不成材。而该区域年平均降水量590 mm, 变动在450~600 mm, 处于临界线。那么在74.4%的荒山面积中, 12%的阴坡和10%的降雨和湿度条件好的、生态自我恢复能力强的区域已基本成林;8%的幼林, 每年需要花费很大的力量强管强护, 需要经济力量支撑。余下44.4%的面积中约有70%是在土层很薄、水分条件差的阳坡, 这些地方造林条件差, 造林难以成材。与其相连的坡脚农田处于光温条件较好、水分条件较差的环境之中, 如何种草、集雨、建立高效的农林牧复合生产基地, 是调整、开发、研究的重点。

2.2 小气候多样、独特

涉县多沟谷, 海拔203.0~1 562.9 m, 受地势抬升和山峰对气流阻隔的影响, 形成多种多样的小气候类型。小气候类型的多样性, 决定了适宜推广技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给农业结构调整造成很大困难。

2.3 旱灾

涉县纯旱地面积大, 灌溉面积少。全县13 559 hm2耕地, “望天收” (完全依靠天然降水) 面积7 893 hm2, 占总耕地的58.2%。因此, 每年粮食的丰欠与自然降水密切相关。

涉县旱灾频发, 几乎每年都有发生。据气象局 (1961—2002年) 资料显示:涉县春旱 (3—5月) 出现频率64%;夏旱出现 (6月下旬) 频率28%;伏旱 (7—8月中旬) 出现频率24%;秋旱 (8—9月下旬) 出现频率21%。

2.4 地块零星分布

涉县总面积15.09万hm2, 其中110 457.5 hm2处在陡峭的山坡上, 为荒山非耕地, 属碳酸盐石灰性土壤, 生长灌木和牧草。耕地面积13 559 hm2, 占总面积的9%, 其中70%以上处在25°以上的山坡上, 受山区地形的影响, 地块小, 分布零散。大部分山坡地块200~300 m2, 且多为条形梯田, 大型机械不能运作, 耕种、收割全靠人工, 耗时费力。

2.5 种植林果产品效益低

林果产业是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型产业。林果产品通常是山区的优势产品, 也是市场变化的晴雨表。核桃、花椒、柿饼被誉为涉县“三珍”。近几年, 由于山区缺乏组织, 开发不力, 管理混乱, 缺少加工企业, 不能形成自己的品牌, 没有专门的销售系统, 造成价格混乱, 效益低下。

3 农业结构调整对策

3.1 禁牧造林, 恢复生态

在石厚土薄、降水较少的石灰岩山地中, 建立合理的农、林、牧结构, 建立合理的林种、林岭、森林层次结构, 实现山区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自我调节能力, 充分体现山区的生态功能。对处在25°以上的山坡, 实行退耕还林;土层薄的山坡陡地, 封山养草;土层厚的山腰、岗地栽种果树和生态林, 利用合理的层次结构, 恢复生态[3,4]。

3.2 栽种适宜在石灰岩山地生长的特色果树

3.2.1 核桃、黑枣特色果品区。

在土层较厚的半山腰坡地, 如偏城镇、固新镇、鹿头乡、偏店乡、西戌镇、木井乡、辽城乡、龙虎乡、合漳乡等建立黑枣生产基地, 形成核桃、黑枣特色产业区。

3.2.2 花椒特色果品区。

在土层较薄的石灰岩山地区以种植花椒为主, 形成花椒特色产业区, 主要包括关防乡、西达镇、更乐镇、井店镇、神头乡等形成花椒特色产业区。

3.2.3 人工抚育野生中药材基地。

涉县境内的石灰岩山地上生长着酸枣、柴胡、远志、射干、连翘、防风、知母、丹参、黄芩等野生中药材400多种, 特别是酸枣、柴胡、涉荆芥等中药材全国闻名。因此, 今后涉县应通过封山人工抚育野生中药材, 加大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和人工抚育力度, 形成特定的地理标志特色产品, 同时也为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奠定基础。

3.3 加强专业合作社建设

成立特色专业合作社, 把广大农民紧紧团结在一起, 增强凝聚力。同时, 销售由专业合作社出面, 大大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使交易双方处在更加平等的地位, 利于平等对话, 共同协调。在管理上, 统一技术, 可取得较好的效果。根据各自的特点, 每个村都应成立各具特色的专业合作社, 可以土地入股, 也可以反租承包, 形成具备一定规模又有特点的特色“品牌”。

3.4 建立龙头企业

龙头加工企业可以带动山区农民共同致富, 使农产品增值, 解决销售难的问题。同时, 推广技术, 既简便快速, 又可取得满意的效果。因此, 要紧紧抓住现在投资转型期, 积极引导一些民营企业家、大公司投资山区农业现代生产, 建设种植、加工、冷链物流等龙头企业, 带动山区群众共同致富[5]。

3.5 打造山区绿色“名片”

3.5.1 果品标准化。制订山区特色果品有机生产标准, 严格生产程序, 生产优质果品。

3.5.2 商标注册。注册山区特色商标, 产品销往北京、沈阳、天津、上海等大城市, 打造自己的特有品牌。

3.5.3 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宣传方式, 在中央电视台、报纸、网络等媒体上大力宣传当地的特色果品, 形成全国知名品牌。

摘要:农业结构调整是解决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该文阐述了石灰岩山地植被结构特征, 分析了涉县石灰岩农业态势及其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以为涉县农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石灰岩山地,农业结构,调整,问题,对策,河北涉县

参考文献

[1]涉县农业志[M].香港: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 2011:44-55.

[2]房用, 王月海, 孟振农, 等.山东石灰岩山地的植被结构特征[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7, 35 (3) :27-30.

[3]姚锡长, 孔永波.中原地区农业结构调整优化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12) :28-30.

[4]钱金瑞, 杨建平.对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考[J].中国农机化, 2001 (2) :14-16.

山地农业 第8篇

关键词:山地丘陵,农业机械推广,现状,对策

0 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是否能够实现机械化、现代化, 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而山地丘陵地区农业机械能否推广也将直接影响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目前我国农业机械主要应用在平原地区, 而在山地丘陵地区农业机械的推广举步维艰。

1 制约山地丘陵农机推广的主要因素

1.1 地理环境的限制

大多数农村仍然采用的是土地家庭联产承包制, 土地依据人口划分成零碎的小块, 人们很难将不同区块、不同地形的土地整合在一起进行机械耕作。其次, 山地丘陵地区田间道路不畅通, 使农业机械无法进地作业[1]。

1.2 土地资源的限制

土地不断被侵蚀。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我国一部分良田被城市发展所淹没, 导致土地资源的减少。

1.3 群众观念

大多群众还不是很接受农业机械, 认为“购买农机设备是一种间接浪费, 因为农活我自己就能干为什么还要用机械呢?”

1.4 农业机械的质量

我国农业机械的质量与国外还存在很多差距, 自动化、智能化程度总体不高, 而且最要命的是容易出现故障, 加重了消费者的后期保养负担。

1.5 宣传力度不够

很多地区对农业机械推广的宣传力度不够, 很多宣传只是走形式、走过场, 没有扎扎实实的落实宣传工作, 导致很多种植户根本不知道有某种特定的农业机械。

1.6 后期保养维护的缺失

农业机械使用过后, 必须进行定期保养与维护。大多种植户根本不懂养护与保养, 但请专业维护保养人员费用高、周期长, 这也是导致很多农户不愿意购买农业机械的原因之一。

1.7 农产品的后期效益很难得到保障

大多数地区农户的农产品基本没有议价能力, 价钱完全取决于市场, 后期效益很难得到保障, 或许价钱好的一年能赚点钱, 但是遇到价钱不好就会亏损, 导致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 所以很多农户不愿意购买设备。

1.8 农机安全问题

由于很多农民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 农业机械操作流程不规范, 存在诸多安全隐患, 导致很多种植户购买意愿大打折扣。

2 山地丘陵地区农机推广的主要对策

2.1 建立完善的农业机械推广体系

我国目前的农业机械推广是以省、市推广总站为基础, 以县农业机械推广站牵头, 以乡镇农机服务中心为纽带的纵向推广模式[2]。而这种纵向推广模式最大的弊端在于农民生产一线的信息不能及时地反馈到企业, 导致企业研发产品与市场脱节。所以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 满足农民农业生产的需要, 必须建立新型纵横互补的农业机械推广体系。农业机械推广机构既要落实好政府的宏观调控, 又要深入农业生产一线, 掌握农业机械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及时反馈农业生产对农业机械的多元化需求, 逐渐扩大农机推广领域。

2.2 建立农业机械示范基地

各级农业机械推广机构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适时建立农业机械示范基地, 通过科学调整示范基地的农业产业结构, 引进现代化的经营手段, 体现出示范基地农民实际经济效益的优越性, 为农机机械化的推广树立榜样, 以此加大农机推广力度。

2.3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拓宽融资渠道

一方面, 对由于经济原因没有能力购买的种植户, 政府应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另一方面, 积极拓宽融资渠道, 通过银行提供相应的信贷支持, 以及财政贴息, 从而引导农民向机械化农业转型, 形成“政府引导, 农民参与”的模式。

2.4 加大培训力度

一方面加大对农机推广人员的培训。提高推广人员的素质及业务水平, 从而更好地投身于农机管理以及社会服务的浪潮中;另一方面, 加大对种植农户的培训力度, 让其掌握农机驾驶、操作流程, 及简单的维护保养, 更为重要的是改变农民的经营管理理念, 培养出一批具有商业经营头脑的技术型农机大户, 打造新型职业农民。

2.5 增强农机创新能力

由于我国生产的山地丘陵小型化农业机械, 或多或少的都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为效率低下、操作不方便、易出故障等。所以必须增强农机的自主研发能力, 摆脱照抄照搬模式, 提高产品质量。

3 结语

山地丘陵地区的农业机械推广还存在诸多困难, 需要各农机部门、农机生产企业共同努力, 克服困难。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建立长效机制, 确保农机推广工作顺利开展;积极引导企业加大对农机研发的投入, 提高农机质量, 打造自主品牌, 提高国际竞争力, 为农业机械推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汪小平.农业机械发展现状与应对措施[J].北京农业, 2012, (3) :207.

山地农业 第9篇

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陕、甘、川3省交界地带, 境内山脉交错, 地形复杂, 总耕地面积38.2万hm2, 农民人均耕地0.15 hm2, 其中山地36万hm2, 山地占耕地总面积的94%。粮食作物主要以小麦、玉米和马铃薯为主, 果品、畜牧、蔬菜和劳务输出是农村4大经济支柱。

2004年, 天水市农机发展水平仅为14.86%。2005年后农机部门借助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和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 加大农机推广和农机项目实施力度, 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 创建了一批旱作农业机械作业、小麦机械收获、设施农业机械技术、保护性耕作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等示范区, 使农机化水平得到了迅速提升。到2014年底, 全市各类农机拥有量达28.75万台 (套) , 其中拖拉机拥有量达到2.76万台、微耕机拥有量在11万台;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61万k W, 农机综合作业水平达到29.2%;全市年完成机耕22.7万hm2、机播4.4万hm2、机收3.74万hm2;农机经营收入7.63亿元, 纯收入2.53亿元。

2 发展山地农业机械化的主要做法

2.1 土地整理项目为农机化发展奠定基础

“十一五”期间, 天水市认真实施国家退耕还林项目和甘肃省梯田建设项目, 将不适宜耕种的30°以上坡地进行退耕还林还草, 将30°以下的坡地进行梯田化改造。至2013年底, 全市共完成退耕还林面积22.1万hm2, 完成优质梯田4.9万hm2, 使全市梯田面积累计达到29.7万hm2。“十二五”期间, 甘肃省实施东部6.67万hm2 (100万亩) 土地整治和复垦开发重大工程项目, 其中天水市实施了27个连片整治子项目, 建设规模2.6万hm2, 新增耕地近0.33万hm2。

通过以上土地整治和梯田建设大项目的实施, 既平整了土地, 又带动了农机路配套建设, 为农业机械的使用创造条件, 极大地改善了天水市的农田生态环境和农机使用地理条件, 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2.2 劳务输出和城镇化建设促进了农机化发展

由于农村人口的城镇化转移和劳务输出的发展, 农业收入在农民收入结构中所占比例逐年减少, 劳务输出总量逐年增长, 农村劳动力锐减。2014年, 天水市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9万人、创劳务收入97.94亿元, 同比增长0.66%和17.77%。劳务输出一方面增强了农民购置农机的经济实力, 一方面使农机成为解决农业劳力短缺问题的重要途径, 使农机化在建设现代农业中的主导地位和支撑作用更加突出。

2.3 农机购置补贴加速农机化发展

2006—2014年, 全市共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65亿元, 引导农民投入3.46亿元以上, 农机投入逐年大幅增长。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在解决劳动力短缺、提高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和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4 配套政策为农机化发展创造宽松环境

天水市依托国家农业政策支撑和项目支持, 因地制宜, 创新农业经营模式, 加快建设优势产业基地, 实现主导产业规模化种植 (养殖) 、标准化生产。强化土地流转管理服务, 多元化推进土地流转, 吸引社会资金投入, 实现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 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5.46万hm2, 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总面积的14.8%, 全市已建成666.7 hm2以上的土地流转示范点12个、66.7 hm2以上示范点68个、33.3 hm2以上示范点172个。大力扶持农机合作组织和农机跨区作业, 2014年底, 全市农机合作社达到33户、农机大户170多户, 农机大户及农机合作组织年完成机械化作业3.33万hm2, 农机纯收入达到2.8亿元。

3 山地农机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山区农民发展农机的经济承受能力有限

一是当地经济不发达, 农民收入还处于较低水平, 购置农机具一次性投入资金较多, 农民购买农机具的承受能力有限;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 农机户有偿服务缺乏引导培育, 机具利用率不高, 机具投资回收期长。二是农机购置补贴只是引导性的扶持资金, 大量的资金仍需农民自筹, 投资回报率低, 农民投资农机热情不高。

3.2 山地农业边缘化趋势难以扭转

一方面由于老一代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新技术接受能力不强, 缺乏外出务工的必要技能, 仍旧抱着“朝天一把籽, 种收去两次”的传统耕作方式和小农思想, 只能在自家承包地里广种薄收, 不计效益, 仅解决口粮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山地农业的抗灾能力差、生产成本高、品种单一且比较效益低, 青壮年劳力普遍外出务工, 山地农业边缘化趋势显著, 撂荒弃耕现象较为普遍。

3.3 社会资本投资农业的环境不容乐观

随着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投资农业的发展趋势, 土地流转价格只升不降, 所有权、承包权及经营权不统一造成的整理连片障碍等多重因素, 推高了经营者的生产成本, 而惠农补贴基本上都补到农户手里, 规模化经营者无法得到政府补贴, 在管理、市场及灾害等经营风险防控的问题上缺乏保障, 风险大效益低, 农业的投资环境还需要进一步改善, 亟需各级政府调查研究, 加以政策支持和引导扶持。

3.4 山区乡村农机推广机构力量薄弱、工作滞后

由于山区交通不便、人口分散且量大面宽, 农民在购买了农机具后维修保养、专业培训及检修服务网络难以有效覆盖。大多数农户对农机具结构性能的了解不多, 机具调节保养不当, 操作不规范, 从而导致机具作业性能下降, 作业质量不能得到保障, 机具使用寿命下降, 甚至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乡镇农机管理者缺少经费补贴, 工作配合不到位, 工作创新能力不强, 村级农机大户缺乏组织, 制约着农机推广工作的开展。

4 加快山地农机化发展的建议

4.1 继续加强山地农田基本建设, 改善生产条件

县乡两级政府应当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现状, 综合考虑社会发展、地方特点和人口流动等多重因素, 因地制宜搞好规划, 一是积极争取和利用好国家和省级政策支持, 加大财政资金投入, 加强山地农田基本建设项目。二是对于宜林宜牧的山坡地发展林牧经济等特色产业。三是提高产业发展规划和服务水平, 适度加快土地流转, 加大对农民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和农业企业的扶持力度, 通过提高农业产业化、机械化水平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4.2 加快山地小型多用途农机具研制推广

在我国基本进入农业机械化中等水平阶段的同时, 国家应当列出专项扶持资金, 加大对农业机械化发展难度大、发展慢的山地小型农机具研制项目的支持, 研制一批高质量、高性能、环保节能、实用耐用的山地多用途农机新技术、新机具, 通过市场竞争、政府引导和农民自主选择的方式优胜劣汰, 促进技术进步和示范推广。

4.3 加强农机和农艺技术的有效融合

农机部门要充分发挥机械的优势, 促进规模化、规范化和机械化种植, 农艺也要为农机作业创造条件, 形成相互支持、相互协作的农机、农艺融合的良好氛围。建立农机、农艺定期会商制度, 定期交流农机、农艺发展情况, 共同研究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制定规划、确定项目方案、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等方面要将农机、农艺融合作为主要内容, 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4.4 加强乡村农机推广服务机构建设

按照“加强县乡级, 完善村一级”的思路, 增加资金投入, 建议各级政府将基层农机推广人员的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解决农机推广人员的年龄断代、知识断层问题, 提高服务水平。加强乡镇农机服务站建设, 以区域站建设为重点, 集管理、推广和服务于一体, 以增强服务能力为目标配置设备仪器等基础设施。改善办公条件, 落实村级完善技术员的薪酬补贴为主, 鼓励乡村农机推广服务人员通过有偿服务组织引导农机社会化服务, 拓宽农机化应用领域, 增加农机具年作业面积和机手收入, 提升农机作业水平。

摘要:本文通过总结分析近年来天水市发展山地农业机械化的经验, 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 从多方面提出了加快当地农机化发展的建议。

上一篇:三三五下一篇:校友价值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