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A的免疫学研究

2024-05-06

维生素A的免疫学研究(精选10篇)

维生素A的免疫学研究 第1篇

1 维生素A缺乏的流行现状

在世界卫生组织 (WHO)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UNICEF) 和维生素A顾问组 (IVACG) 的努力下, 目前全球严重的VAD基本得到控制[7,8]。但是在许多国家, 特别是发展中国家, VAD仍然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9]。目前至少有100万5岁以下儿童患有VAD, 而重度维生素A缺乏可造成失明, 并大大增加儿童死于麻疹、腹泻和急性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的风险[10]。根据2002年WHO的报道, 全球有80万儿童 (1.4%) 死于VAD, 1.8%的消耗性疾病也是由于VAD所造成的[11]。调查显示, 接近一半的VAD和干眼症发生在非洲、南亚和东南亚地区[10]。

2000年南非的调查发现, 有1/3的0~4岁儿童患VAD, 在同年调查3 000名死亡儿童中发现, 28%的儿童死于因VAD导致的腹泻, 23%死于因VAD导致的麻疹, 21%死于因VAD导致的疟疾[12]。VAD是该地区极其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2006年朝鲜光州调查显示, 2.4%的儿童患VAD, 42.3%患轻度VAD[13]。印度于2007年进行的全国调查显示, 每年有52 000名儿童因VAD而导致失明[14]。

2006年中国疾病控制中心调查显示, 我国6岁以下儿童VAD的发生率是12.2%, 严重VAD占0.5%, 1岁以上儿童发病率最高的西部地区占17.4%[15]。2007年谈藏文等对我国西部边远地区 (广西、青海、内蒙、新疆、云南、贵州) 的调查发现, VAD发病率远远大于10%;广西血清维生素A水平最低, 只有 (0.82±0.29) μmol/L。边远贫困农村缺乏最严重。

近几年来, 国内的其他省份也先后对维生素A缺乏做了相关调查, 5岁以下儿童VAD检出率福建省为6.3%, 江苏省为l6.5%, 浙江省为10.36%, 安徽省为6.8%[15,17,18,19]。

2 VAD干预的研究现状

2.1 维生素A制剂补充

在确定维生素A缺乏是公共卫生问题的地区, 国际上采用普遍服用大剂量维生素A胶囊的方法。2001年国际维生素A研讨会对VAD人群补充维生素A剂量的方案如下:0~5个月婴儿为5万IU/次, 共3次, 每次至少间隔1个月, 可在出生后6, 10, 14 周计划免疫时给予;6~11个月婴儿每4~6个月给予1次, 10万IU/次 , 可在任何时机给予 (在麻疹计划免疫时给予最佳) ;>12个月龄儿童每4~6个月给予1次, 20万IU/次, 可在任何时机给予。产后妇女给予20万IU/次, 共2次, 至少间隔1 d, 尽可能在产后立即给予或不超过6周, 之后6个月内再给予口服1万IU/d或2.5万IU/周[7]。

同时WHO推荐怀孕期给予孕妇1万IU/d, 或2.5万IU/周, 分娩后给予20万IU, 以保证婴儿摄入充足的维生素A[20]。但由于孕期尤其孕早期 (妊娠3个月以内) 服用大剂量维生素A 可能导致婴儿畸形, 因此孕期每日摄入维生素A不宜超过1万IU。孕晚期 (距分娩8周以内) 或哺乳早期可以服用维生素A 20万IU。另外儿童大剂量服用维生素A可能出现恶心、头痛、呕吐, 但副作用时间短暂, 一般不超过24 h。

目前, 很多国家定期给儿童和孕妇补充维生素A。干预结果表明, 给婴儿和母亲补充维生素A越早, 儿童传染病发病率越低[21]。在戛那、印度、秘鲁, 由于母亲在产后18~42 d服用60 mg维生素A, 婴儿在第6周、10周、14周分别3次服用7.5 mg维生素A, 所以母亲在2个月内乳汁中维生素A含量都很高, 很少有婴儿维生素A缺乏;印度的队列研究更充分说明此点, 而在第9个月母亲补充却没有相应的作用。建议6~9个月的婴儿采取额外的方法补充维生素A[22]。

我国也已在40个贫困县对6~36月儿童采用大剂量维生素A补充, 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且未发现明显的副作用[23]。

2004年调查发现, 有1.9亿0~6岁儿童给予大剂量维生素A补充, 全球覆盖率达68%, 发达国家达到了75%, 但仍有很多地区不能达到推荐的每年2次大剂量补充的要求;被调查的103个先行国家只有26个达到有效水平[22]。Semba等[24]及Bahl等[25]的研究表明, 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糖丸及注射麻疹疫苗的同时补充维生素A制剂, 不会影响疫苗的血清转化。

2.2 维生素A强化食品

在发达国家, 强化食品早已成为人们接受的提高包括维生素A在内的微量营养素成分的策略。对食物强化维生素A是一种直接、有效、低廉防治VAD的方法, 如将维生素A加入食糖、味精、大米、面粉、脱脂牛奶、人造黄油、食用油、配方奶粉等[26]。将维生素A强化食品广泛应用于发展中国家和农村地区, 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27]。这种措施的突出优点在于选择作为强化食品的食物是大多数经常食用的食物, 并且没有因大量食用这种食物而造成剂量过大的危险, 不需要改变人们的饮食习惯, 节省卫生工作者的人力, 而且成本低廉, 能够在大面积人群中得到推广, 也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良好改善效果。所以, 维生素A营养强化食品在许多国家得到广泛的应用[27]。

美国和加勒比海的食品工业比较发达, 所以在可行的政策范围内大规模发展维生素A食品强化, 如糖、奶油、食用油等。同时也在免疫接种日给予大剂量维生素A, 从而达到了满意的效果, 同时满足高危人群长期的需要。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研究小组将维生素A与铁和碘制成混合制剂加入食盐中, 既保证了维生素A 的稳定性, 又增强了维生素A 的效果[28]。

2000年后, 维生素A强化食品出现在亚洲东部和太平洋地区国家, 如马来群岛和菲律宾;在朝鲜、印尼、泰国、越南也实行了一些强化政策。南亚的8个国家在1999-2004年实施的维生素A补充计划, 但由于覆盖面积很小, 所以政府决定扩大实施强化奶油和其他食用油的计划[22]。

我国卫生部也在1994年颁布了《食品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 (GB 14880-94) , 而且随着近年营养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对这个标准的内容进行不断补充、修订和完善。我国允许在食品中强化维生素A已有10 a以上的历史, 要求芝麻油、色拉油和人造奶油中维生素A的强化量为 (4~8) mg/kg, 婴幼儿食品、乳制品为 (3~9) mg/kg, 乳及乳饮料为 (0.6~1) mg/kg[29]。

2000年天津学者吴蕴棠等[30]在某幼儿园儿童中给予强化糕点 (含锌、铁、维生素D、维生素A) , 干预后维生素A缺乏检出率明显下降, 身高和体重增长也高于未干预组。李廷玉等[31]用维生素A强化饼干来改善学龄前儿童维生素A状况, 也取得良好的效果。2006年我国的一项研究给予儿童食用维生素A强化食用油, 儿童血清维生素A水平显著提高。说明了该项措施有效地改善了儿童的维生素A营养缺乏状况, 减少了儿童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 缩短了某些疾病的患病时间, 进而提高了儿童的身体素质[32]。另外我国在西部农村地区的面粉中强化维生素A, 以改善边远地区维生素A缺乏状况[30]。

2.3 服用保健食品或营养补充剂

营养补充剂目前属于保健品范畴[33]。美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保健品消费的国家。1999-2002年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检查调查中心 (NHANES) 调查了儿童保健品的食用情况, 结果显示, 31.8%的儿童食用保健品, 小于1岁婴儿食用率为11.9%, 4~8岁为48.5%, 14~18岁为25.7%, 食用的保健品中复合矿物质和维生素占18.3%, 维生素A补充剂占25.8%[34]。食用儿童的维生素A状况和全身营养状况优于未食用者[34]。

2.4 平衡膳食

膳食中充足的维生素A是改善VAD最有效的途径, 可以通过营养教育途径, 提倡母乳喂养, 增加深绿蔬菜、胡萝卜、猪肝、蛋黄等富含维生素A食品的摄入, 来改善儿童维生素A缺乏状况。

动物性食物中维生素A含量最高的是肝脏, 如羊肝、牛肝, 每100 g含维生素A约5万IU, 奶类、黄油、奶酪和蛋类维生素A含量中等, 牛肉、羊肉、猪肉中维生素A含量较低[35]。植物性食物中富含β-胡萝卜素的蔬菜和水果有南瓜、胡萝卜、深绿叶蔬菜、马铃薯、芒果、杏、西红柿等[36], 而β-胡萝卜素在体内可以转化为维生素A, 而且不易出现维生素A过多症。棕榈油中类胡萝卜素含量也很高, 每100 g含500~700 mg类胡萝卜素, 有很高的利用价值。

由于动物肝中维生素A含量高, 有的地区提倡每周给孩子吃1次肝, 对预防VAD及缺铁性贫血有重要作用, 且肝中铁的含量也较高, 维生素A和铁还可以相互促进吸收和利用[23]。有调查显示, 1周内儿童食用奶、肉、鱼虾、蛋、肝脏、蔬菜6类食物及服用鱼肝油4个月的, 血中维生素A含量高于未食用儿童, 维生素A缺乏率明显低于未食用儿童[37]。另外在贫困农村地区预防维生素A缺乏可以考虑发展庭院种植, 鼓励种植富含β-胡萝卜素的植物。孟加拉国的局部地区种植富含维生素A原的蔬菜和水果, 来提供群体维生素A的需要量[36]。英国农村也结合宣传教育干预发展的庭院经济, 有效地降低了维生素A缺乏率[38]。非洲南部地区农业研究理事会发展特殊的季节性的深绿色和黄色桔黄色蔬菜, 增加了食物的多样化, 克服了维生素A利用的低效率。

由于改善膳食的习惯相当困难, 因此需要卫生管理部门多方面宣传平衡膳食, 鼓励儿童尤其是维生素A缺乏地区儿童进食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

2.5 植物育种, 遗传修饰

遗传修饰指通过传统方式如杂交、回交、自交等获得, 而且对所涉及的生物体间的关系或者能够被合并或重新合并的基因来加上确切的限定。科学家们早先致力于大米的遗传修饰研究。2000年第一代“金大米”问世, 但因其β-胡萝卜素含量低而遭到质疑;2005年培育出第二代“金大米”, 新品种金大米每克含β-胡萝卜素最多可达37 mg, 可足够提供每日推荐剂量的维生素A, 但目前还没有对人群使用后进行效果评价[39]。

同时, 2003年以来国际半干旱热地区作物研究院 (ICRISAT) 一直致力于开发富含维生素A的转基因花生。该研究认为, 花生比大米更具有优势, 目标是让每克花生含有的β-胡萝卜素达到500~600 μg。因为采用同样的策略, 已经培育出β-胡萝卜素含量高的植物品种——维生素A芥茉油[40]。

近来新研究的遗传修饰已经应用于高含类胡萝卜素的植物上以控制维生素A的缺乏, 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但有待于动物实验和相关验证后投入维生素A缺乏地区食用。

总之, VAD是儿童中广泛存在的严重营养缺乏性疾病, 是急需解决的健康问题。要加强维生素A缺乏的干预措施, 采取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 加大对民众的宣传力度, 普及科学的营养知识, 改善儿童的膳食结构和习惯, 因地制宜地补充维生素A或食用强化食品、保健品等, 纠正和防止维生素A缺乏病, 以减少各种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保障儿童的生长和发育。

方舟子:维生素A的是非 第2篇

中国古人也很早就发现了吃肝脏可以治疗夜盲症。不过在这方面中国古人比西方古人更有想象力,他们想象出这是因为“肝主目”“肝开窍于目”,眼睛能看到东西,有赖于肝气疏泄和肝血滋养,吃什么补什么,吃肝补肝,也就能明目了。直到现在,有的中国父母在鼓励小孩吃鸡肝、猪肝时,还会教育说:“吃肝明目。”

我们现在知道,夜盲症的病因是由于体内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A的活性形态叫视黄醇,视黄醇能变成视黄醛,视黄醛与视网膜感光细胞中的感光蛋白结合,形成感光色素。如果缺乏视黄醇,就会影响到感受弱光的色素视紫红质的再生,导致夜盲症。吃肝脏能治疗夜盲症,是因为动物的肝脏碰巧是储存几种维生素的地方,其中一种是维生素A。一个动物肝脏储存的维生素A,足够满足其一两年的需求。所以吃肝脏能治疗夜盲症,不是因为“肝主目”,而是因为它富含维生素A。如果体内不缺乏维生素A,吃再多的肝脏也不会让你的眼睛变得更明亮。

维生素A参与了人体诸多生理功能,除了正常视力,对骨骼生长、生殖、细胞分裂、细胞分化和免疫功能也很重要。所以缺乏维生素A除了夜盲,还有其他的症状,例如皮肤干燥。如果因为吃肝脏能够治疗夜盲症就说“肝主目”“吃肝明目”,那么是不是还要说“肝主皮肤”“吃肝润肤”宁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除了肝脏,还有奶制品,是不是也要说“奶主目”“吃奶明目”呢?

维生素A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如果缺乏它的话,甚至会死亡。但是吃得过多也会有不良反应,甚至引起急性中毒、死亡。历史上,就有北极探险家因为吃了北极熊的肝脏导致维生素A中毒差点死掉的记载。那么,一天摄入多少维生素A合适呢?推荐量是男性每天900微克,女性每天700微克,安全量的上限是每天3000微克,超过了这个量,就有导致肝中毒、畸胎和中枢神经系统紊乱等不良反应的危险。

对准备生育的妇女或孕妇来说。尤其要注意避免摄入过量维生素A导致胎儿畸形。吃动物肝脏很容易就导致维生素A摄入过量。100克熟猪肝的维生素A含量是5400微克,是女性推荐量的8倍、安全上限的2倍。此外,由于肝脏是解毒器官,重金属、农药、兽药会在肝脏中积蒂,并不是健康食品,孕妇应该避免吃肝脏。国内有的医生给孕妇开肝精补血素口服液“补血”。这种中成药的主要成分是“肝精膏”,是用大量的动物肝脏制成的。每1000毫升肝精补血素口服液用到了1300克鲜肝,共含84500微克维生素A(每100克鲜猪肝含6500微克维生素A),每天剂量是口服40毫升,那就有3380微克维生素A。是推荐量的4倍(孕妇的推荐量是每天770微克)。所以给孕妇开这种药,不是无知就是无良。

维生素A缺乏症在发展中国家仍然很常见。据估计,全世界5岁以下的儿童大约三分之一患有维生素A缺乏症。每年有几十万名儿童由于维生素A缺乏症而失明、死亡。所以也不能因为担心维生素A中毒而忽视了补充维生素A。要补充维生素A,有比吃肝脏更安全的方式,例如鸡蛋、牛奶中都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A,但是量又不至于高得离谱。此外,植物中的胡萝卜素在人体内能转化成维生素A。胡萝卜素有几种,其中转化成维生素A效率最高的是β-胡萝卜素,在油脂中每2微克β-胡萝卜素相当于1微克维生素A。日常饮食中β-胡萝卜素通常不是溶在油里吃的,所以吸收效率较差,但也不像有人说的吸收不了,而是12微克β-胡萝卜素相当于1微克维生素A。这么算下来,吃100克生胡萝卜摄入的β-胡萝卜素的量,相当于841微克,足以满足一天的需求了。而且吃胡萝卜素是不用担心过量的。这是因为人体对胡萝卜素转化成维生素A存在负反馈控制,如果维生素A的量够了,就不再转化了。所以吃胡萝卜素,是不用担心会导致维生素A中毒的,如果吃得实在太多,也只是让皮肤暂时变黄色而已,并无害处。

除了胡萝卜,还有甘薯、南瓜、菠菜、哈密瓜等蔬菜瓜果也富含胡萝卜素。不幸的是,大米不含胡萝卜素,所以以大米为主食的贫困地区的人口容易得维生素A缺乏症。为解决这个问题,国际上有个人道主义项目,通过转基因技术让大米也能生产胡萝卜素,这样的大米从白色变成了金黄色,称为金大米。吃金大米,即使不吃别的食物,也足以满足人体对维生素A的需求,如果推广开去,可以消灭维生素A缺乏症,挽救无数儿童的生命了。

奶牛维生素A缺乏症的研究进展 第3篇

维生素A是奶牛调节基因表达、促进胚胎发育、增强机体免疫、维持正常视觉及上皮细胞完整性所不可缺少的低分子有机化合物。同时可提高繁殖性能。随着遗传育种、营养与饲料科学的发展及先进技术的应用,奶牛生产性能不断提高,随之而引起抗应激能力的下降,因而对日粮中维生素A的需求量也不断提高。因此,科学补加维生素A对保证奶牛的维生素A需求非常重要。

1 维生素 A 与奶牛健康关系的研究

1.1维生素A与生产性能维生素A对反刍动物生产性能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其对反刍动物泌乳量、乳品质、肉品质及繁殖性能等方面的影响。有研究表明,维生素A能够有效的促进泌乳性能的提高,增强机体的免疫力,降低乳中体细胞数量(SCC)。Oldham E R等[3]研究指出,奶牛分娩前60 d至分娩后42 d,每天饲喂17万IU的维生素A组比每天饲喂5万IU维生素A组的产奶量显著提高。并且有研究指出高维生素A添加水平导致血液中的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和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GF)含量升高,其均有助于产奶量的提升。赵国琦等[4]在对泌乳期荷斯坦奶牛维生素A需要量的研究中也指出维生素A适宜添加量是12.5万IU/d,在此剂量下产奶量最高,并且血和奶中维生素A含量也显著上升。

1.2维生素A与繁殖性能维生素A是维持反刍动物正常繁殖机能必不可少的营养成分。机体维生素A缺乏会导致繁殖机能障碍,导致母牛不发情或发情不规律、受胎率低、胎儿发育异常,如畸形、瞎眼、胎衣不下、死胎、流产等。

国外对维生素A与繁殖性能关系研究较早,1995年Shaw等[5]通过研究添加维生素A对于超数排卵的奶牛的排卵率、胚胎存活率和胚胎品质的影响。发现维生素A可以显著提高高质量胚胎的平均数量,同时维生素A可以对卵细胞胞浆的成熟产生刺激作用。Hidalgo等[6]研究表明加入浓度5 nmol/L的9-顺式视黄酸在卵细胞体外成熟培养液中,可以加快胚泡的发育,提高卵母细胞人工受精后的孵化率。结果与体内视黄酸促进胚泡发育的试验结果相一致。曹杰等[7]在对屡配不孕奶牛血清维生素A、E及铜、锰、锌水平的检测分析中发现,屡配不孕奶牛的血清锌、维生素A和维生素E含量与正常奶牛相比差异显著(P<0.05)。此外,适当补充维生素A对提高母牛性控胚胎利用率有显著的效果。Kawashima C等[8]研究表明奶牛产前血浆中的β-胡萝卜素较低时会影响产后第一个卵泡波与排卵。Aoki M等[9]在研究中提出奶牛在分娩早期应用抗氧化剂对卵巢的机能恢复十分有利。

1.3维生素A与免疫性能及疾病维生素A和β-胡萝卜素与反刍动物免疫有着密切的关系。适量的维生素A具有免疫促进作用,过量和不足都会引起免疫抑制。维生素A和β-胡萝卜素对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水平的提高均有一定的影响。Bruns等[10]研究表明反刍动物维生素A缺乏组血液中的Ig G浓度显著低于正常组。Tjoelker等[11]研究表明,日粮中同时添加适量的维生素A和β-胡萝卜素,不但有助于增强血液中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并且可以降低乳中体细胞(SCC)的数量。李嵩等[12]在研究饲喂不同水平维生素A对围产期奶牛免疫性能的影响指出,饲喂220 IU/kg BW的维生素A可以更好的提高围产期奶牛的免疫力。鲍宏云[13]研究提出日粮中过瘤胃保护维生素A的添加量(220 IU/kg BW)可使血清Ig G、Ig M和Ig A含量、血清IL-1、TNF–α含量和可溶性CD4含量显著增加(P<0.05),可溶性CD8含量显著降低,CD4/CD8上升(P<0.05),增强奶牛的免疫机能。Jukola等[14]也指出只有当血清β-胡萝卜素含量低于3.0 mg/L时,添加β-胡萝卜素才会对乳腺及机体的健康状况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也有一些报道指出维生素A及β-胡萝卜素对于反刍动物免疫机能及乳腺的健康无明显的影响。试验结果的不同可能是由于试验开始时,试验动物机体的维生素A和β-胡萝卜素水平不同而引起的。De K等[15]研究表明在围产期期间给奶牛饲喂维生素A可以显著增加血液嗜中性粒细胞的体外吞噬活性和减少牛奶中SCC的数量(P<0.05)。

奶牛在围产期期间如果干物质摄入不足将会导致能量负平衡,在此代谢状态下会增加活性氧产生的可能,随后产生氧化应激[16]。β-胡萝卜素是奶牛维生素A(视黄醇)主要膳食前体,并有强ROS-清除属性,增强奶牛对传染性疾病的抵抗力,尤其是乳腺炎[17]。Rizzo A等[18]研究结果证实了抗氧化剂在奶牛产后早期的功效,且猜测过量的抗氧化剂给药可以增加活性氧自由基(ROS)的生成。Rizzo A等[19]研究指出在奶牛牛奶中SCC>40万/m L时机体存在更高的活性氧浓度,维生素A等抗氧化物质可以用来抵抗氧化损伤。但董淑慧等[20]在研究牛乳中体细胞数与奶牛血清中维生素A和维生素E的相关性时发现维生素A与体细胞数不存在相关性。这可能是由于维生素A含量不同,所以得出的结果不一致。林俊等[21]在对蹄病患牛血清维生素A、D含量的检测分析后得患蹄病牛血清中维生素A、D水平均极显著低于临床健康组(P<0.01)。此结果表明蹄病的发生可能与维生素A、D的缺乏有关。

2 维生素 A 缺乏的诊断标准

在NRC(1989)中规定生长奶牛维生素A的需要量为42 IU/kg BW,泌乳牛各阶段的维生素A的需要量为76 IU/kg BW[22]。2001年NRC将生长奶牛维生素A的需要量提高至80 IU/kg BW,泌乳奶牛各阶段维生素A的需要量提高至110 IU/kg BW,并且认为为了维护健康和免疫功能的需要,围产期奶牛血浆α-生育酚的含量应达到3.0 mg/L[23]。若低于此值,可认为已存在缺乏症。世界著名的兽医经典著作——《牛病学:疾病与管理》[(英)安德鲁斯AH等主编,韩博等主译]认为,奶牛血浆中维生素A的正常值为250μg/L,低于100μg/L为缺乏;何晶晶等[24]提出,正常情况下血浆中维生素A含量生理值为100μg/L以上,血浆维生素E平均浓度为10 mg/L左右;阿尔孜古丽等[25]、任修宇等[26]、何京等[27,28],在文章中均提出奶牛血浆中维生素A的水平低于200μg/L,即可确诊为维生素A缺乏;何开兵等[29]在对新疆石河子奶牛维生素A、E营养状况调查中提出维生素A<100μg/L,即为缺乏;维生素A水平为100~200μg/L,即为可疑缺乏;维生素A>200μg/L、维生素E>10.00 mg/L为正常。因此判断奶牛是否发生维生素缺乏的临界值还需根据情况具体分析。

3 维生素 A 缺乏的预防

过瘤胃技术,就是将营养物质经过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处理后,减少其在反刍动物瘤胃内发酵、降解,使其进入小肠后再被消化吸收,从而达到提高饲料利用率的目的。有研究指出瘤胃对维生素A的破坏作用很大,外源添加的维生素A只有30%~60%到达小肠,其余部分均在瘤胃中被降解。同时,Weiss WP等[30]研究表明,不同日粮精粗比条件下,维生素A在瘤胃内的降解率不同,高精料条件下的降解率更高,约70%以上。虽然奶牛是以粗饲料为主的反刍动物,但随着奶牛业的快速发展,产奶性能日趋上升,日粮中的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的比例逐渐增加;尤其在奶牛产奶前期高达60%以上,是典型的高精料型日粮,因而可能造成大部分维生素A在瘤胃内破坏,使小肠吸收的维生素A减少,这不仅造成了维生素A的浪费,而且可能引起奶牛维生素A的缺乏或营养状况低下。

张力莉[31]研究表明,经过过瘤胃保护处理的维生素A可以显著的降低其在瘤胃内的降解率。乔良[32]的试验结果表明,过瘤胃保护维生素A微胶囊较未处理的维生素A在瘤胃内有较高的稳定性,不但可以改善奶牛的维生素A营养状况,而且还可以使奶牛日产奶量、乳中维生素A浓度增加,使机体的免疫机能和抗氧化功能增强。金鹿等[33]对包被维生素A对奶牛瘤胃发酵特性及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的研究中得出,在NRC(2001)推荐量(110 IU/kgBW)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包被维生素A水平到220IU/kg BW,对奶牛瘤胃发酵功能无显著的影响,但可促进奶牛对粗脂肪的消化,增加瘤胃液中维生素A含量和丙酸的浓度。

为预防维生素A缺乏的发生,饲料要搭配合理、营养全价,保证维生素A、胡萝卜素的含量。特别是在青绿饲料缺乏的冬春季节,应尽量增加各种维生素,并达到安全的供给剂量。奶牛血浆中维生素A的含量一般在每年10月份开始减少,3月份最少,肝脏中维生素A的贮存量也是在3~4月份最少。因此,该季节在饲养上应加强对牛群青绿饲料或维生素A的供给。特别是对初乳或全乳喂量不足的犊牛、饲喂以玉米青贮为基础饲料而精料含胡萝卜素低的日粮的奶牛应预防性补饲维生素A[34]。

饲料生产、加工和贮藏饲料中维生素A或胡萝卜素长期缺乏或不足是原发性(外源性)病因,在棉籽、亚麻籽、萝卜、干豆、干谷、马铃薯、甜菜根及其谷物加工副产品(麦麸、米糠、粕饼等)中,几乎不含胡萝卜素。奶牛摄取维生素A主要通过采食饲料获得,石河子是新疆主要产棉区,饲草较为缺乏,而棉粕、棉壳等副产品丰富,奶牛长年饲喂棉壳,据检测,石河子棉壳中游离棉酚的含量较高,从而导致奶牛日粮中游离棉酚含量较高。游离棉酚会损伤奶牛的生殖系统和上皮细胞,这些功能的修复需要有维生素A、维生素E的参与,从而会增加奶牛对维生素A、维生素E的需要量[29]。因此,预防奶牛维生素A的缺乏需要结合地域、季节等综合因素制定计划。

4 小结

目前,随着对奶牛维生素A缺乏的深入研究及维生素A对奶牛健康研究的重视,预防奶牛维生素A缺乏,制定一套早期监测及预防体系是一项重大而有意义的工作,也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摘要:维生素A是奶牛体内重要的微量营养素之一,维生素A对于奶牛的生产性能、繁殖性能和机体免疫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集约化的饲养方式使得日粮中青绿饲料的比例逐渐下降,导致奶牛出现临床维生素A缺乏症状的可能性增加。这使得人们对反刍动物维生素A营养的研究逐渐深入。本文从维生素A的生理功能、维生素A缺乏的诊断指标和预防几个方面综述奶牛维生素A缺乏症的进展,为奶牛维生素A缺乏症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奶水牛维生素A缺乏症的成因与防治 第4篇

一、奶水牛维生素A缺乏症成因

维生素A缺乏症是由于维生素A或其前体胡萝卜素缺乏或不足引起的一种营养代谢疾病,临床上是以水牛生长缓慢、上皮角化、夜盲症、繁殖机能障碍以及机体免疫力低下等为特征的疾病。

1.外源性维生素A缺乏症。由于维生素A完全依靠外源供给,牛所需要的维生素A主要是从饲料中获得。当发生外源性维生素A缺乏症时,多是由于饲料中维生素A、胡萝卜素长期缺乏或摄入不足引起,或牛对维生素A需要量增加,引起的维生素A相对缺乏。常见的原因有:饲料收割、加工、储存不当或饲料放置时间过长,使其中的胡萝卜素受到破坏;旱地里种植的饲料,因缺乏水利浇灌条件,导致植物中胡萝卜素含量低下;冬季缺乏青绿饲料,又长期不补充维生素A;犊牛因素,首先是犊牛不能从饲料中摄取胡萝卜素,需从初乳或母乳中获得,如果初乳或母乳中维生素A含量低下,以及断奶过早,也会引起维生素A缺乏症;另一方面是其母牛所产的奶主要用于商品加工,而目前还没有工业标准生产的代乳料。

2.内源性维生素A缺乏症。在临床上发生此类维生素A缺乏症,主要是由于水牛机体对维生素A或胡萝卜素的吸收、转化、储存、利用发生障碍引起。常见的原因有:当水牛体内缺乏维生素D3时,就会出现维生素A或胡萝卜素的吸收、转化、储存、利用发生障碍;水牛患胃肠道或肝脏疾病致维生素A的吸收障碍,胡萝卜素的转化受阻,储存能力下降;饲料中缺乏脂肪,也会影响维生素A或胡萝卜素在肠中的溶解和吸收;饲料中缺乏蛋白质,会使肠黏膜的酶失去活性,影响运输维生素A的载体蛋白形成;某些物质,如无机磷、维生素C和维生素E、微量元素钴和锰的缺乏或不足,也会影响体内胡萝卜素的转化和维生素A的储存;长期腹泻、患热性疾病的畜禽,维生素A的排出和消耗增多。

3.维生素A相对缺乏症的发生。奶水牛机体对维生素A的需要量增多,可引起维生素A的相对缺乏。如妊娠和哺乳期的母水牛以及生长发育快速的幼畜,对维生素A的需要量增加,一般饲料中难以满足此时的营养需要。

4.饲养环境条件差引发的维生素A缺乏症。如饲养管理条件不良,畜舍污秽不洁、寒冷、潮湿、通风不良、过度拥挤,缺乏运动以及阳光照射不足等因素都可诱导发病。

二、临床症状

犊奶水牛:犊牛对维生素A缺乏症的易感性较高,初期症状是夜盲症,眼睛对光线过敏,引起角膜干燥症、流泪、角膜逐渐增生浑浊。同时犊牛患维生素A缺乏症后,发育明显迟缓,被毛粗粝,大多易患皮肤病;骨组织发育异常,包裹软组织的头盖骨和脊髓腔特别明显,出现神经症状,瞳孔扩大、失明、运动失调、惊厥和步态蹒跚等。

青年奶水牛:当缺乏维生素A时,青年牛症状发展迅速,由于细菌和继发感染而失明。而随着肾脏的尿细管上皮细胞角化脱落,极易引起尿结石。

妊娠母奶水牛:妊娠母牛往往出现流产、死产或产出体弱犊牛或先天性失明的犊牛、受胎率下降等反应。

育肥奶水牛:育肥牛除上述症状外,呈全身性浮肿,特别明显的是前躯和前腿,同时还可能出现跛行。

三、防治措施

1.治疗:首先对患此病的牛要及时查明病因,及早治疗原发病,同时调整日粮组成,饲喂富含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的饲料。治疗时可采用鱼肝油和维生素A制剂的药物治疗方法。维生素A胶丸:每公斤体重的牛500国际单位。鱼肝油:成年牛20~60毫升,犊牛1~2毫升。代乳料中添加维生素A,犊牛每公斤饲料添加1200国际单位,但应注意维生素A剂量过大或应用时间过长会引起中毒。

2.预防:做好全年饲草料的储备工作,备足富含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的饲草料,如苜蓿、优质干草和多汁饲料胡萝卜等。奶水牛体重在500公斤,饲喂的青绿饲草每天不能少于3~4公斤。冬季胡萝卜素奇缺时,务必补饲维生素A添加剂或鱼肝油制剂。同时加强犊牛和育成牛群的饲养,对初生牛犊及时供应初乳,保证足够的喂乳量和哺乳期,不要过早断奶。在饲喂代乳品时,要保证质量和足够的维生素A含量。

维生素A的免疫学研究 第5篇

1 肉仔鸡对铜的需要量

铜属于畜禽的必需微量元素之一, 在机体造血功能方面、新陈代谢方面和增强抵抗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缺铜会引起贫血症状、骨质疏松、生产性能下降等负面作用。

近年来其已作为家禽类的抗菌药来应用, 但关于肉仔鸡对铜的确切需要量目前还不多。张艳云研究发现, 在玉米-豆粕基础日粮中添加125毫克/千克左右为宜;周桂莲研究发现, 铜在肉仔鸡日粮中添加量为10毫克/千克左右;张春善研究表明, 铜在肉仔鸡日粮前期的添加量为8毫克/千克, 然而后期铜的添加量为0~8毫克/千克;常新耀研究表明, 日粮中铜的添加量为8毫克/千克左右。但在过去里, 肉仔鸡日粮中铜的水平已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

高铜能否改善肉仔鸡的饲料利用率和促进生长发育, 不同研究存在很大的差异。Johnson研究发现, 在鸡日粮中添加125毫克/千克左右的铜不能提高生产性能。霍启光研究发现, 在200左右毫克/千克的硫酸铜不能提高肉仔鸡生产性能。Ledous研究发现, 当补铜水平为300毫克/千克左右时, 生产性能会明显下降。石宝明研究发现, 在日粮中添加180毫克/千克铜不能促进肉仔鸡生长。而Fisher等研究表明, 添加225~250毫克/千克铜具有显著的促生长作用。然而, 也有研究者的研究得出相反的结论, Smith研究发现, 在日粮中补铜100毫克/千克可提高肉仔鸡生长速度;周文卿研究发现, 高铜在75~150毫克/千克范围内对肉仔鸡有显著的增重效果, 可显然高铜对肉仔鸡生产性能的影响还需进一步探讨。

2 肉仔鸡对维生素A的需要量

维生素A是人和动物机体必需的维生素之一。维生素A具有维持动物正常视觉、繁殖和提高免疫与抗应激的功能。缺乏维生素A表现为食欲不振、分化紊乱, 严重缺乏维生素A常引起水平衡的破坏。肉仔鸡日粮中关于维生素A添加量的各种研究结论各不相同。Richther等研究发现, 维生素A超过750国际单位/千克左右就不会出现缺乏症。黄俊纯研究发现, 肉仔鸡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维生素A, 添加750国际单位/千克组增重与期末体重最低, 贾春燕研究发现, 维生素A在1500国际单位/千克的生产性能比较好。前人在这方面的研究较多, 各自的研究结果范围差异太大, 总的来说, 家禽日粮中维生素A的适宜添加量还需进一步研究。

3 铜和维生素A的相互作用

Sundaresan研究发现, 对大鼠来说, 铜与维生素A间的互作效应显著影响血清胆固醇浓度 (P<0.05) , 显著影响肝脏和肾脏中铜的水平;Moore研究发现, 在绵羊的慢性铜中毒, 视黄醇与铜之间存在复杂的互作效应。Barber研究发现, 13-碳视网膜酸或视黄酯醋酸盐可诱导大鼠血清铜兰蛋白氧化酶的合成;Vandenburg研究表明, 额外添加少量维生素A可显著提高大鼠血浆铜水平;Root研究发现, 妇女摄取较低视黄醇, 血浆视黄醇与血浆铜相关性显著。Rachman研究发现, 铜缺乏时, 大鼠肝脏维生素A浓度升高。

4 小结

维生素A的免疫学研究 第6篇

关键词:社会人口统计学,儿童,维生素A缺乏,相关性研究

维生素A缺乏为一种由维生素A摄入量不足而引发的全身性疾病[1]。目前维生素A缺乏已经成为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维生素A缺乏将直接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尤其易导致严重的视觉损伤,严重者可能致盲[2]。另外,维生素A缺乏还易增加儿童严重感染性疾病的发生风险,是致死的重要诱因[3]。2008年,WHO将维生素A缺乏列入四大营养不良性疾病之一,维生素A缺乏多发于东南亚及非洲地区,以怀孕女性和儿童为主要发病人群[4]。社会人口统计学指标与膳食营养摄入具有密切相关性[5],研究和探讨儿童维生素A缺乏与社会人口统计学指标的相关性对于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四川省3~12岁城乡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健康普查获得血液样本和血清维生素A检测数据。受试儿童共1500例,包括男824例,女676例;儿童来源四川省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排除父母资料不全者。

1.2 方法

对全部受试儿童留取静脉血样,并进行维生素A水平检测,血清维生素A浓度低于200μg/d L为维生素A判定标准[6,7]。对受试儿童的性别、年龄、家庭人口、收入情况、父母教育程度、居住地城市化程度等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并进行比较。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维生素A缺乏与社会人口统计学指标的相关性研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受试儿童社会人口统计学指标单因素分析

受试1500例儿童中共114例检出维生素A缺乏,检出率7.6%。男性和女性儿童的维生素A缺乏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儿童在年龄、家庭人口数量、收入情况、父母教育程度及居住地城市化程度方面比较维生素A缺乏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受试儿童社会人口统计学指标Logistic回归分析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儿童年龄和居住地城市化程度与维生素A缺乏比例具有相关性(P<0.01),3~5岁儿童的维生素A缺乏比例显著高于6~12岁,农村儿童维生素A缺乏比例显著高于城镇儿童。见表2。

3 讨论

3.1 维生素A的生理作用与影响因素

维生素A又被称为“视黄醇”,属于脂溶性维生素的一种,对视力影响很大,其主要生理功能包括:(1)维生素A是视觉细胞内感光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视网膜杆状细胞内视紫红质的合成与生理机制,视紫红素合成不足易造成弱光环境下视觉缺陷,诱发夜盲症;(2)维生素A可保持上皮细胞的完整性,当机体缺乏维生素A时,易发生汗腺、皮脂腺萎缩、上皮细胞角化脱屑、指甲、头发易碎等,致机体抵抗力下降;(3)维生素A可促进机体软骨素的合成,对骨骼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4)维生素A对人体免疫系统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通过保持上皮组织生理完整性来形成抗感染机制,另一方面可增强免疫应答,提高机体免疫力;(5)维生素A有促进机体内铁元素吸收、转运和分布作用,因而对人体的造血功能存在影响作用[8,9,10]。

维生素A的影响因素有几方面:(1)慢性的感染性疾病易引发机体长期损失维生素A;(2)营养不良的干预不利对儿童维生素A摄入产生影响;(3)卫生服务与社区医疗的重视程度不足影响维生素A缺乏儿童的早期干预和治疗。

3.2 我国儿童维生素A缺乏现状

在我国,维生素A缺乏以儿童为敏感人群,尤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儿童维生素A缺乏的发生比例尤其高[11]。有研究表明,对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摄入量不足是儿童维生素A缺乏发生的主要原因[12],当然,食物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家庭经济因素制约。有报道显示,在6~59个月龄儿童中,约7.5%死亡原因与维生素A缺乏相关[13]。也有调查结果显示,6岁以下儿童维生素A缺乏比例约为11.7%,可疑比例约为39.2%[14]。本组中受试的1500例儿童中,有114例检查出维生素A缺乏,发生率为7.6%,较相关报道结果低,可能与近些年来人们健康意义增强、人们文化知识水平提高、城镇人口数量增多等因素有关。

维生素A缺乏的诊断标准为:患者临床表现出明显的眼部不良症状,比如结膜和角膜干涩,部分患者已出现角膜软化或穿孔,对黑暗适应能力差,实验室指标血清维生素A浓度在200μg/L以内者,认为存在维生素A缺乏[15]。

3.3 儿童维生素A缺乏与社会人口统计学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社会人口统计学为社会经济指标中的重要组成成分,是对某一特定人群的特征进行统计分析,比如性别、年龄、收入、教育程度、居住地、就业情况等,是对人群分布、趋势发展等的数量化研究成果。因此,研究疾病相关的社会人口统计学指标对于了解疾病分布特征、发展趋势等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指导疾病治疗的关键方法。

本组研究对本省1500例3~12岁城乡儿童进行维生素A缺乏的社会人口统计学指标研究,并分别对受试儿童年龄、性别、家庭人口、家庭收入情况、父母教育情况及居住地城市化程度6项指标进行分析比较,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除性别外,年龄、家庭人口数量、家庭收入情况、父母教育情况和居住地城市化程度均存在统计学差异,低龄、家庭人口数多、家庭低收入、父母教育程度低、农村儿童的维生素A缺乏比例较高。将相关数据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人口数量、家庭收入情况和父母教育情况无显著性,但儿童年龄和居住地城市化程度两项指标具有显著性,3~5岁儿童维生素A缺乏比例显著高于6~12岁,农村儿童维生素A缺乏比例显著高于城镇儿童。低龄儿童生长发育尚处于早期,机体摄入能力和抵抗力较中高龄儿童要差,饮食结构也比较单一,一旦摄入不足则极易发生维生素A缺乏。而农村的生活条件相对于城镇要差,经济水平落后,食物种类单一,是影响农村儿童维生素A摄入的重要因素。

维生素A的免疫学研究 第7篇

1 维生素A高效液相色谱测定

1.1 样品制备

近几年以来高效液相色谱法在奶粉、牛奶等乳制品中维生素A检测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在检测过程中样品处理为关键环节, 现阶段乳制品样品处理过程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 溶解均化。即对样品进行充分溶解, 混合均匀, 以便更加完全的进行萃取。 (2) 蛋白质沉淀。由于样品中混有蛋白质会对检测结果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因此应采取极性有机溶液降低蛋白质的溶解性, 使其产生沉淀而达到分离的效果。常用的溶剂包括有丙酮、乙腈、甲醇以及乙醇等, 溶剂的用量视具体情况而定,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应尽量避免采取酸溶液。 (3) 维生素A的分离。在生乳中维生素A的存在形式为酯化, 在乳脂肪中分布, 因此在分离过程中多数会选择皂化处理, 不但能够促进维生素A与脂肪发生脱离, 而且能够将维生素A的酯转变成视黄醇。曾有研究指出, 在对样品处理过程中可以采用脂肪酶处理, 能够对皂化处理予以替代, 将酯转化成视黄醇。 (4) 维生素A的萃取。现阶段常用的萃取方法主要包括有:液液萃取、加压溶剂萃取、固相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等。

1.2 色谱分离

高效液相色谱法具有分离和定量分析功能, 为检测乳制品中维生素A含量的一种常用手段, 高效液相色谱分正相色谱和反相色谱两种形式。

1.2.1 正相色谱

对于正相色谱而言其固定性为极性物质, 常用的有硅胶或经极性基团改性的硅胶, 而洗脱液则是采用非极性溶剂, 譬如说正己烷等, 在进行洗脱的过程中, 也可在洗脱液中加入少量的极性调节溶液, 譬如说异丙醇或者是氯仿等。研究证实正相色谱对流动相的变化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因此采取梯度洗脱时耗时较长, 此为正相色谱的不足之处, 因此在乳制品检测中比较少用。

1.2.2 反相色谱

反相色谱是利用在流动相与和极性洗脱液之间待分离物质的相分配实现的。一般情况下反相色谱的固定相为C18或C8, 而洗脱液则是采取极性溶剂, 譬如说水、甲醇、乙腈等, 也可以是几种溶剂的混合溶剂。大量实验证实, 反相色谱的稳定性较正相色谱高, 因此在含量测定等方面的应用更加广泛。现阶段对于乳制品中维生素A的测定基本均采取反相色谱法。

1.3 检测

在维生素A经过色谱柱进行分离后需要接受定量检测, 根据检测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现阶段较为常用的检测器包括有紫外检测仪、二极管阵列、用电化学法、荧光检测仪、质谱检测等。对于紫外检测而言, 由于维生素A中存在多个共轭体系, 因此能够对300nm-400nm范围内的紫外光产生较强吸收, 一般情况吸收波长在325nm左右, 现阶段在分析过程中紫外检测器的应用最为广泛, 然近阶段有研究显示, 二极管阵列的应用率正在逐渐增加, 因其能够更加准确的对检测物质进行定性, 并且可同时检测多种物质。

1.4 定性与定量

现阶段常用的定量法为内标法, 其能够有效提高准确度与精度, 然在检测维生素A时具有应用价值的内标物相对较少, 所以一般较少应用, 并且现阶段市面上的维生素A的标准样纯度较高, 并且色谱仪器的精密度也十分理想, 因此外标法能够对分析要求予以充分的满足, 在维生素A检测中多数采取外标法进行定量。

2 存在的问题

由于经济的发展, 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使得分析仪器以及分析方法不断进行改进, 近几年分析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对乳制品中维生素A含量的检测技术也已经日趋成熟。然而依旧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在诸多问题中, 最为显著的便是对维生素A的各种异构体进行检测, 尽管曾有相关的实验尝试对各种异构体的检测进行合理解决, 然而还不够成熟。经分析研究得知, 主要存在以下两种障碍:对各种异构体的标准样品比较缺乏;样品中各种异构体纯度不够, 并且会在短时间内发生相互转化, 稳定性较差含量测定无法得到准确结果。

结语

综上所述, 现阶段对于乳制品中维生素A的检测主要依赖高效液相色谱法, 且多数采用反相色谱法, 在检测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 做好样品处理工作, 对检测器、流动相、固定相以及定量分析方法等进行合理的选择, 从而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并应继续展开维生素A异构体检测的研究, 使分析方法能够得到完善, 更好的为改善乳制品质量水平提供保障。

摘要:维生素A为一种重要的脂溶性物质, 现阶段对该物质的含量测定方法主要有:薄层色谱法、分光光度法、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等, 高效液相色谱法为一种操作简单、快速、灵敏、准确的测定维生素A的方法, 本文从样品处理、色谱分离以及检测等几个方面对高效液相色谱色谱法测定牛奶及乳制品中维生素A的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维生素A,高效液相色谱法,脂溶性

参考文献

[1]颜景超, 汤水平, 彭灿等.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快速测定婴儿配方乳粉中的维生素A酯类化合物[J].食品科学, 2010, 31 (08) :154-157.

[2]刘波, 郎昭滨, 殷晓红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乳粉中维生素A, D[J].中国乳品工业, 2009, 23 (02) :192-194.

[3]张戈, 张虹, 马丽英.乳粉维生素A、D、E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2008, 23 (02) :478-479.

[4]丰培金.高效液相色谱在乳品安全分析中的应用[J].食品工业科技, 2010, 15 (04) :265-266.

[5]陈治明, 洪亮.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牛奶中的维生素C含量[J].现代食品科技, 2011, 26 (06) :784-785.

[6]甘露, 黄明元.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乳制品中的胆固醇和维生素A[J].科技信息, 2010, 16 (22) :721-722.

维生素A的免疫学研究 第8篇

微量元素在动物体内发挥作用, 不仅由某一个元素的生物活性来决定, 而且它的生物学作用的正常发挥还受到其他微量元素的协同和拮抗作用的制约。微量元素的作用是多种微量元素作用的综合结果, 它们之间存在着动态平衡, 这种平衡还受到常量元素、生物配体, 以及其他营养物质的影响和制约。

1 鸡对营养物质的需要量

为了保证家禽能够获得最快的生长速度和最佳的生产性能, 日粮中必须供给一定量的铁、铜元素和维生素A, 同时注意其他营养物质的补充, 使它们能够达到最佳的吸收利用率。

鸡对铁、铜元素和维生素A的需要量[1,2]见表1, 美国NRC (1994年) 建议来航产蛋鸡对铁、铜元素和维生素A的每天需要量[2]见表2。

1.1 铁的需要量

饲养标准中, 鸡对铁的需要量为45~80 mg/kg, 且随着其年龄的增长, 需要量下降。但对于产蛋鸡, 除了要供应维持需要的铁量外, 还应考虑蛋中沉积的铁量。正常鸡蛋中铁的含量为1 mg/只, 所以产蛋高峰期的鸡, 为满足其产蛋需要, 每周应供给5~6 mg的铁。天然饲料中的铁含量丰富, 常规基础日粮中含铁60~80 mg/kg, 因此在正常情况下, 铁处于正平衡状态, 不需另外补充。

张春善等人[3]研究报道, 通过对生产性能、免疫功能及酶活性指标的综合评定, 常规日粮中铁含量可以满足肉仔鸡对铁量的营养需要。

姜俊芳等人[4]的试验也表明, 在常规日粮中添加铁对肉仔鸡生产性能影响不显著, 且铁添加水平0 mg/kg组的生产性能较高。

Ruiz等人[5]也曾报道, 去除肉仔鸡日粮中添加的铁元素 (基础日粮含铁159 mg/kg) 对生产性能影响不显著。这说明常规日粮中铁含量能满足肉仔鸡生长的需要量, 常规日粮中不需额外补充铁。只有当饲料中铁含量低于15 mg/kg时, 鸡才会出现铁缺乏症。

吴建设[6]采用半纯合日粮来研究铁添加水平对肉仔鸡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铁缺乏显著降低生产性能。

Cao[7]研究表明, 日粮添加铁400, 600, 800 mg/kg (基础日粮含铁159 mg/kg) 时, 显著降低肉仔鸡体增质量, 说明铁过量会显著降低生产性能。

宋金昌等人[8]通过对蛋鸡主要微量元素适宜添加量的研究表明, 育雏期 (0~6周龄) 日粮铁和铜的适宜添加量分别为42.0 mg/kg和5.5 mg/kg, 育成期分别为36.5 mg/kg和5.5 mg/kg, 产蛋期分别为40.0~42.0 mg/kg和9.0~10.0 mg/kg。此报道中铁的添加量随着鸡年龄的增加而降低, 这说明随着产蛋的开始, 铁的吸收率提高。

事实上, 鸡日粮中铁缺乏或过量都不利于生产。鸡铁缺乏会发生缺铁性贫血, 铁过量会导致其腹泻、腹痛、死亡, 生产性能下降等。影响铁吸收利用的因素很多, 如动物自身因素, 饲料中的抑制剂、促进剂、铁的状态等。家禽日粮中添加铁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目前, 认为家禽对日粮铁的耐受量为1 000~1 500 mg/kg。但最大耐受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至今没有比较可靠的数据, 如日粮中铁的生理有效性, 以及与铁营养有关的促进剂或抑制因子的存在程度等。

1.2 铜的需要量

有关家禽对铜的确切需要量目前尚无定论。我国鸡的饲养标准 (1986年) 的铜推荐量为6.0~8.0 mg/kg, 美国NRC (1994年) 对未成年来航蛋鸡的铜推荐量为4.0~5.0 mg/kg, 而对产蛋鸡则没有规定其需要量。一般植物性饲料中的铜含量较高, 家禽混合饲料中的铜含量为10~20 mg/kg, 在实际生产中很少有铜缺乏症的报道。因此, 一般情况下家禽日粮中不补充铜, 也不会发生铜缺乏症。

高剂量铜 (200~250 mg/kg, Cu SO4形式) 具有促生长作用, 首先是英国科学家Braude于1955年从猪身上发现的。在猪日粮中添加高铜可以明显提高猪的生产性能。此后, 高铜作为一种高效廉价的促生长剂在养猪业中广泛应用。高铜的促生长效应其后在生长鸡和蛋鸡上也观察到, 但目前对高铜的促生长机理还未阐明。值得一提的是, 高铜作为鸡饲料促生长剂的作用效果并不明显。

周桂莲等人[9]报道了肉仔鸡对铜需要量的研究结果, 推荐铜需要量:1~2周龄为9 mg/kg, 3~6周龄为9 mg/kg, 7~8周龄为10mg/kg。

易厚生等人[10]研究发现, 在鸡日粮中添加500 mg/kg的铜, 其毒性作用尚不显著。如, 用含铜1 176 mg/kg的日粮饲喂生长鸡70 d, 可使51%的鸡体质量下降;给成年母鸡喂800~1 600 mg/kg的醋酸铜, 会引起其贫血、体质量下降, 有33%的鸡死亡。吴建设等人[11]报道, 日粮中添加440 mg/kg的铜时, 艾维茵肉仔鸡的生长受到抑制, 免疫器官萎缩。

郭荣富等人[12]研究表明, 添加铜水平为150, 300, 450 mg/kg时, 铜的添加并未显著改善肉公雏鸡的生长, 添加450 mg/kg铜也未降低其饲料采食量, 不产生中毒。事实上, 铜中毒剂量并无固定, 它取决于饲料日粮中铜的化学状态, 以及钙、钼、硫、铁、蛋白质及抗氧化剂的含量。

齐广海等人[13]报道, 在含铜5~8mg/kg的玉米—豆粕—棉仁粕型基础日粮中添加6~30mg/kg的铜, 即能满足蛋鸡的最佳生产性能和饲料效率;添加铜后, 蛋鸡的生产性能、鸡蛋品质等指标均得到改善。试验表明, 有机铜 (柠檬酸饲) 与无机铜 (硫酸铜) 相比, 对蛋壳品质有改善作用, 对生产性能的影响无显著差异, 在降低鸡蛋和肝脏胆固醇方面表现出良好效果。

万双秀等人[14]研究报道, 在蛋鸡日粮中添加60 mg/kg的铜, 可提高蛋鸡的产蛋率、日产蛋质量、蛋壳厚度, 降低料蛋比。

耿果霞等人[15]研究结果表明, 日粮中添加750 mg/kg铜 (硫酸铜形式) 饲喂蛋鸡, 饲喂60 d后的血红蛋白含量下降, 出现异常红细胞, 并在红细胞中发现Heinz小体;饲喂75 d后的血液学指标发生明显变化, 出现溶血现象, 血红蛋白含量显著降低。

滑静等人[16]也报道, 日粮中铜的水平对产蛋鸡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影响显著。添加60, 125 mg/kg的无机铜 (硫酸铜) , 使血浆总蛋白含量明显升高, 总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不同剂量的有机铜 (柠檬酸铜形式, 添加量为30, 60, 125 mg/kg) 对血浆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显著好于硫酸铜。

何欣等人[17]试验结果表明, 向玉米—杂粕型基础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铜 (0, 6, 15, 30, 60, 125 mg/kg的硫酸铜) , 随着添加水平的增加, 鸡的肝脏、血液、肌肉中铜含量都有所增加, 尤以肝铜含量增加显著。

何欣等人[18]试验表明, 所有硫酸铜添加组的产蛋率及料蛋比均高于对照组, 其中6 mg/kg组的产蛋率达最高峰, 比对照组提高4.82%, 差异极显著 (P<0.01) ;60 mg/kg组产蛋率比对照组提高3.36%, 同时此组料蛋比最低。从蛋质量指标看, 各处理组间差异不显著。从蛋壳质量来看, 添加硫酸铜各组的蛋壳强度均好于对照组, 且差异显著;添加6, 15, 30, 60 mg/kg硫酸铜各组的蛋壳厚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添加125 mg/kg硫酸铜组则显著降低了蛋壳强度和厚度;125 mg/kg加铜组的产蛋率、平均蛋质量、料蛋比在所有加铜组中最低。从提高蛋鸡的免疫性能指标考虑, 硫酸铜的适宜添加量为15~30 mg/kg。

Robbins等人[19,20]指出, 日粮中添加高铜对蛋鸡生产性能产生负面影响的原因是, 高铜增加了鸡对含硫氨基酸的需要量, 而蛋氨酸又是蛋鸡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 它与蛋鸡的产蛋性能有着密切关系。由此可以说明, 高水平铜对蛋鸡生产性能的正常发挥是不利的。

1.3 维生素A的需要量

众所周知, 饲养标准中的维生素A需要量只是接近于防止出现临床缺乏症的最低需要量, 而不是发挥畜禽最佳生产性能的需要量。畜禽生产的目标是最佳的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 需要量可能较高, 且许多因素可能影响它的利用, 从而要进一步提高其需要量。在现代集约化生产条件下, 增加了动物应激与疾病的发生概率, 使得动物对维生素A的需要量亦发生相应的改变。许多学者认为, 实际生产中的维生素A的添加量应比标准中的推荐量要高。也有少数人提出相反的观点, 认为生产中维生素A的添加量应比标准低。

闫素梅[21]研究报道, 日粮中的VA水平为3000IU/mg时, 即可满足肉仔鸡的需要;日粮中的VA水平为12000IU/mg时, 提示有过量的可能。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VA (3 000, 6000IU/mg) 对肉仔鸡体质量和饲料效率的影响不显著, 但当VA添加水平增至12000IU/mg时, 肉仔鸡体质量有下降趋势。

张春善等人[3]研究报道, VA添加水平为750~1 500 IU/kg, 对肉仔鸡生产性能影响不显著;VA在750, 1 500, 2 700 IU/kg添加水平中, 以2 700IU/kg时的生产性能、免疫功能和CAT酶活性均较佳。

姜俊芳等人[4]研究表明, VA对前后期肉仔鸡体增质量和日采食量的影响均不显著, 日粮VA添加水平1 500 IU/kg组的体增质量较高, 但对料质量比影响接近显著;日粮VA添加水平2 700 IU/kg组的料质量比较低。

郝正里等人[22]研究报道, 血清VA、蛋黄VA和肝脏VA随着日粮VA添加水平的增加而提高, 血清VA、蛋黄VA分别以8 000, 10 000 IU/kg添加组的增幅最大;肝脏VA含量与添加水平呈强相关, R=0.9922 (P<0.01) 。

Richer等人[23]饲喂蛋鸡VA含量0~10 000 IU/kg的饲粮, 查明产蛋鸡肝脏VA含量与饲粮添加水平显著相关。

目前, 维生素使用中最大的问题是超量添加。研究结果表明[24], 高水平VA (20 000 IU/kg) 对雏鸡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2 三种营养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2.1 铁与铜的相互作用

铁在机体内参与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的合成, 并与一些酶的活性有关。而铜与机体的造血有密切关系, 通过影响铁的吸收、释放、转运和利用来参与造血过程。不但铁对铜有较强的拮抗作用, 而且铜对铁的利用也起关键作用。缺铜将严重影响机体对铁的利用, 即使铁的水平较高都可能使畜禽发生缺铁性贫血。这是由于缺铜阻止了铁从贮藏器官向组织的转运。

通过研究铁和铜在机体内的代谢, 可知铁和铜的代谢通过血浆铜蓝蛋白联系起来, 在体内相互作用。现在, 关于铜在铁代谢中的作用已经基本清楚, 即吸收进入血浆的铜与血浆白蛋白或氨基酸松弛结合, 随血液进入肝脏, 在肝脏中合成血浆铜蓝蛋白。铜蓝蛋白将铜由肝脏运输到肝外组织的同时, 将亚铁氧化成高铁, 所以铜蓝蛋白具有亚铁氧化酶的功能, 而铁的运输载体——运铁蛋白中结合的都是三价铁。

Underwood[25]在总结众多研究的基础上指出, 铜通过与铁竞争吸收结合位点而抑制铁的吸收。

Johnson[26]和Yu[27]都报道, 高铁日粮降低铜的吸收利用率。

Crowe等人[28]用大鼠研究了高铜日粮对铁的吸收和组织中铁沉积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高铜降低铁的吸收率, 同时也使脑和肝脏中的铁含量下降。但周桂莲等人[29]报道, 向纯合日粮中添加高铜 (250 mg/kg) , 对大鼠铁的吸收影响不显著, 但对其体内铁的耗竭影响显著。

周明[30]通过日粮铜水平对铁、锌生物学效价影响的研究得出结论, 即日粮高铜阻碍铁、锌的吸收利用, 三者在吸收水平上存在着拮抗的可能机制为:它们在吸收时共用一个载体系统, 相互竞争。

何欣等人[17]研究发现, 高铜 (60~125 mg/kg) 在蛋鸡肝、血液、肌肉中都会明显阻碍铁、锌的吸收利用;铜添加量为15~30 mg/kg, 虽可减少铁、锌在组织中的含量, 但差异不显著, 这说明铜、铁、锌之间的相互作用存在着数值界线。

因此在生产中, 如果采用高铜日粮, 必须适当提高日粮铁的供给量, 以避免铁元素缺乏。值得关注的是, 任何一种微量元素的过量添加都会破坏微量元素之间的平衡, 其他微量元素的需要量也会相应发生变化。

何欣等人[17]指出, 考虑微量元素铜、铁、锌之间的复杂关系, 为了不影响铁、锌的吸收利用, 产蛋鸡铜的添加量应以6 mg/kg为宜;蛋鸡体内微量元素铜、铁、锌之间的相互作用以6 mg/kg加铜量为界线。加铜量6 mg/kg以内, 有利于铁、锌的吸收利用;加铜量超过6 mg/kg, 对铁、锌吸收有明显的拮抗作用, 且随铜添加量的增加, 拮抗作用更明显。

2.2 铁与维生素A的相互作用

关于Fe与VA互作效应的研究报道较多。

Rosales等人[31]的试验结果表明, 低铁抑制肝脏VA动员, 铁缺乏时, VA的运转是不正常的。铁可促进肝脏VA的动员, 促进VA的利用。

张春善等人[32]和姜俊芳等人[33]也报道, 铁对肉仔鸡动员肝脏VA入血有重要作用, 随着日粮铁添加水平的增加, 肝脏VA浓度显著降低, 血清VA浓度显著增加。

Munoz[34]试验表明, 铁可促进VA运载蛋白的合成, 添加铁使人血清视黄醇、视黄醇结合蛋白、甲状腺素运载蛋白显著增加。铁通过促进VA运载蛋白的合成而促进了VA的动员利用。

姜俊芳等人[33]研究表明, 低铁 (0 mg/kg) 、高VA (2 700 IU/kg) 组的肝VA浓度较高;低铁 (0 mg/kg) 、低VA (1 500 IU/kg) 组的血清VA浓度较低, 在交互作用中仍表现出低铁不利于肝脏VA动员到外周血液。

洪赤波等人[35]报道, Fe与VA存在一定的互补作用, VA通过控制转铁蛋白的合成, 可促进铁的吸收, 促进铁由肝脏动员到外周血液。

张春善等人[3]报道, 铁和VA在对肉仔鸡生产性能、免疫功能、血清CAT活性及胰岛素浓度的影响中存在互作效应。

从以上的研究报道可以看出, Fe与VA如果一方缺乏时, 另一方的利用必将受阻。Fe与VA的交互作用不仅影响它们各自的代谢, 而且影响其他营养物质的代谢。

姜俊芳等人[4]研究表明, Fe与VA的交互作用对5~7周龄的肉仔鸡的铜表观存留率的影响显著, 日粮添加Fe (0mg/kg) 和VA (2700IU/kg) 组的铜的表观存留率最高;当日粮Fe水平较低而VA水平较高时, 铜的表观存留率较高。

2.3 铜与维生素A的相互作用

有关铜与维生素A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研究报道比较少。

王锋等人[36]研究报道, 日粮VA水平对肉仔鸡铜的表观存留率影响不显著, 5~7周龄肉仔鸡铜Cu (0 mg/kg) 和VA (5 000 IU/kg) 组的铜的表观存留率最高;铜与维生素A交互作用极显著地影响粗蛋白、铁的表观存留率。

3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3.1 高铜的促生长作用

高铜的促生长作用尽管研究报道很多, 但对于家禽特别是蛋鸡方面尚无定论, 需要系统全面地研究。

3.2 微量元素之间的平衡问题

微量元素在体内不是孤立地发挥作用, 而是受到其他元素、生物配体和各种营养物质的影响和制约, 呈现出极其复杂的互作效应。当某一种或几种微量元素缺乏或过量, 都会破坏机体微量元素的平衡, 导致疾病的发生。在研究微量元素的最适量或微量元素的平衡时, 不能单纯地考虑每天供给多少是最适的。

摘要: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是家禽体内代谢过程中必需的重要微量营养物质。主要综述蛋鸡对铁 (Fe) 、铜 (Cu) 和维生素A (VA) 的需要量, 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补充维生素A 口服最有效 第9篇

相关资料表明:秋冬季节儿童体内缺乏维生素A是患呼吸道疾病的一大诱因。因为维生素A缺乏,会降低人体的抗体反应,导致免疫功能下降。

研究发现:维生素A缺乏的儿童,其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比正常儿童高两倍、腹泻的发生率高3倍,并且体格营养状况正常而维生素A缺乏的儿童,其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体格营养比较差但维生素A正常的儿童。

临床研究发现:在治疗儿童支气管肺炎时,在抗感染、对症治疗的基础上适当补充维生素A,不仅能加速患儿症状的缓解,而且能减少儿童以后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医学家通过对200例儿童患病状况的研究显示:增加食用含维生素A的食品,可使儿童相关疾病发病率降低75%。因此,有关专家指出:特别是患有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的儿童,因吸收障碍而容易引起维生素A的缺乏,这时(秋冬季)补充维生素A更是十分必要。

维生素A又称抗干眼醇,属于脂溶性维生素,是保持身体内部及外部皮肤健康所必需的一种营养物质。它能维持眼睛在黑暗情况下的视力,促进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还能增进上皮组织的健康,增强身体免疫功能(主要是有助于提高巨噬细胞、T细胞的生理功能和抗体的产生),提高对感染和传染病的抵抗力,避免或减少感冒、支气管炎、哮喘、冻疮等儿童在秋冬季的常见病、多发病,甚至能够预防多种形式的癌症。

维生素A缺乏时,则会使人患夜盲症(在夜间或光线昏暗的环境下视物不清,行动困难),可导致生殖发育不良,骨骼成长及生长发育受阻。长期缺乏维生素A,容易引起皮肤、粘膜的上皮细胞萎缩、角质化或坏死(如皮肤弹性下降,干燥粗糙,失去光泽,甚至脱皮等),还会使机体的抵抗力减弱而增加患呼吸道疾病的机会,于是给儿童的身体健康及正常生长带来极大的危害。

那么,如何给儿童有效地补充维生素A呢?最简便的方法是口服维生素A(因维生素A为脂溶性,口服易吸收)。常见的维生素A制剂有:鱼肝油、浓鱼肝油、维生素AD胶丸、浓维生素AD胶丸等。但要注意的是,服用这些制剂时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听从医嘱正确服用,不能擅自随便乱服,更非多多益善,否则超量可引起毒副作用,其早期主要表现为烦躁不安、食欲减退或嗜睡、呕吐,以及多汗、脱发等。这应引起广大家长及相关监护人的高度重视。

儿童保健专家指出:“药补不如食补”。也就是说,平时能有意识地经常给孩子吃一些含维生素A丰富的食物,比临时用任何维生素A制剂补充要来得既实惠又安全。维生素A在动物的肝、肾以及肉类、乳类、鱼类、蛋类中含量较多,能够直接被人体吸收和利用。

植物中虽不含维生素A,但它所含的β-胡萝卜素在人和动物的肝脏与肠壁中胡萝卜素酶的作用下,能转变成维生素A。富含β-胡萝卜素的植物有:胡萝卜、蕃茄、油菜、荠菜、卷心菜、红心甜薯、南瓜、苋菜、菠菜、韭菜等红、黄、绿色新鲜蔬菜和水果(如芒果、柿子等)。因此,家长在日常中让孩子适当多吃些上述食物,同样可以起到补充维生素A而达到良好的预防保健作用。

因为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都不溶于水,而溶于脂肪,所以最好将含维生素A和β-胡萝卜素的食物用油类烹调食用,或是和猪肉等肉类同煨,以促进机体对它们充分的消化、吸收与利用。

小贴士:

呼吸道疾病是儿童时期的多发病,以秋冬季节和气温突变时发病率最高,已成为儿童就诊的第一位病因,常占门诊病人的60~70%,流行季节甚至高达90%。年龄愈小,病情愈重,并发症也愈多。为了防止或减少儿童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关键是要做好以下两点:

一、增加抗病能力:在讲究平衡膳食的前提下,适当多吃些富含维生素A和C的食物;适时供给充足的水分,促进正常的新陈代谢,保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帮助小儿常到户外活动,让孩子多接触阳光和呼吸新鲜空气,以增强体质及对气温变化的适应性,从而提高防御呼吸道疾病的能力。适时给3岁前的儿童接种流感及肺炎等疫苗,使机体产生能抵抗相应呼吸道疾病的抗体。

二、减少感染机会:搞好居室环境卫生,定时开窗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勤给孩子洗手,常消毒玩具及餐具,常晾晒被褥。根据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尤其是要加强对体弱儿的防寒保暖护理。在呼吸道疾病的发病季节,尽量少带孩子去人群聚集的地方,更不能到有病人的家里串门,避免发生交叉感染。

维生素A的免疫学研究 第10篇

吉林大学畜牧兽医学院药理实验室首次从西藏胡黄连的根茎中分离鉴定得到其单体, 即E-咖啡酰基-6- (4-O-β-D-吡喃葡萄糖基) -E-咖啡酰基-O-β-D-吡喃葡萄糖苷, 命名为胡黄连单体A (Scrocaffeside A, SA) 。为了研究SA的免疫调节活性, 试验以MTT法为基础, 运用SA单独给药及协同Con A或LPS作用于小鼠脾淋巴细胞检测其增殖程度, 以此作为一个评价SA是否具有免疫活性, 能否促进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反应的指标;再用MTT法测定SA单独给药对腹腔巨噬细胞 (PMΦ) 能量代谢水平及自然杀伤 (NK) 细胞对靶细胞——人慢性髓原白血病细胞 (K562细胞) 的杀伤活性, 以此评价SA对NK细胞和PMΦ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免疫调节作用, 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动物

健康Balb/c小鼠, SPF级, 雄性, 6~8周龄, 体重 (20±2) g, 购于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

1.1.2 主要试剂

刀豆蛋白A (ConA) 、LPS 、噻唑蓝 (MTT) 、台盼蓝, Sigma公司产品;RPMI-1640培养基, Gibco公司产品。

1.1.3 待测药物的提取

取干燥后的胡黄连根茎 (由沈阳药科大学孙启时教授鉴定为西藏胡黄连) 粉末 (3.0 kg) 用90%乙醇加热回流提取3次, 每次2 h;减压浓缩、回收溶剂, 得浸膏1 600 g;醇提浸膏用5 000 mL水混悬后分别用同体积的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在60~90 ℃条件下萃取数遍, 减压浓缩、回收溶剂;正丁醇层经负压浓缩收集得到500 g黏稠物质, 用2 L水溶解配成浓度为25 g/mL的溶液, 上D-101型大孔树脂柱层析;再用水及不同浓度的乙醇梯度洗脱, 50%醇洗部位经真空脱水得到残留物140 g;对该部分进行反复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及HPLC纯化, 用氯仿-甲醇梯度洗脱共得到8层;取第3层 (43.0 g) 通过硅胶柱层析, 将得到的产物用葡聚糖凝胶LH-20进一步纯化;之后用HPLC反复纯化, 再用氯仿-甲醇 (57∶43和44∶56) 洗脱, 得到的单体通过比较测定的光谱数据与报道的数据鉴定为SA (38.7 mg) , 纯度为98.0%。

1.2 方法

1.2.1 制备小鼠脾淋巴细胞悬液

无菌取Balb/c小鼠脾脏, 于无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中吹出细胞;收集细胞悬液, 用Tris-NH4Cl去除红细胞, 再用RPMI-1640完全培养液重悬细胞沉淀;台盼蓝染色计数活细胞达95%以上时调整细胞密度为5×109个/L, 制成脾细胞悬液。

1.2.2 小鼠脾淋巴细胞给药

将按上述方法制备的脾淋巴细胞悬液加入96孔细胞培养板, 每孔100 μL。然后每孔分别加入100 μL含不同浓度SA的RPMI-1 640完全培养液, 使SA终浓度分别为5, 25, 125 mg/L (单药组) , 或每孔加入100 μL不同浓度SA (5, 25, 125 mg/L) 和ConA (5 mg/L) 或LPS (20 mg/L) 的混合液 (组合SA组) , 同时设定阴性对照组 (无SA组) 和空白对照组 (无细胞, 培养液组) , 每组设4个重复孔。

1.2.3 脾淋巴细胞的培养及测定

将细胞培养板置37 ℃、5%CO2培养箱中, 连续培养44 h后加入MTT液, 继续培养4 h后弃上清液;再加入DMSO, 振荡至形成的紫色结晶完全溶解;用酶标仪于570 nm处测定吸光度 (OD) 值, 结果用刺激指数 (SI) 反映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率, SI = 药物刺激孔吸光度值/阴性对照孔吸光度值。

1.2.4 小鼠PMΦ的制备与纯化

脱颈处死Balb/c小鼠, 撕开皮肤暴露腹膜, 用无菌注射器吸取无血清RPMI-1640培养液充分冲洗腹腔;收集细胞悬液, 离心, 弃上清液, 用RPMI-1640完全培养液重悬;台盼蓝染色计数活细胞95%以上, 调整细胞密度为5×109个/L;将细胞移入96孔细胞培养板, 每孔100 μL, 将细胞培养板置5% CO2培养箱中培养2 h;清洗细胞培养板 (1次) , 弃上清液, 每孔再加入100 μL的 RPMI-1640完全培养液, 细胞培养板孔内贴壁细胞即为纯化后的小鼠PMΦ。

1.2.5 小鼠PMΦ给药

PMΦ纯化后, 每孔分别加入100 μL含不同浓度SA的RPMI-1640完全培养液, 使SA终浓度分别为5, 25, 125 mg/L (单药组) , 同时设定阴性对照组 (无SA组) 和空白对照组 (无细胞, 培养液组) , 每组均设4个重复孔。

1.2.6 PMϕ的培养及测定

将上述细胞置37 ℃、5% CO2培养箱中培养20 h后加入MTT液, 继续培养4 h, 弃上清液;再加入DMSO, 振荡10 min;用酶标仪于570 nm处测定吸光度值, 结果以OD570值表示PMΦ能量代谢水平。

1.2.7 NK细胞活性的检测

(1) 效应细胞的制备。

取1.2.1中制备的细胞悬液, 放于无菌皮氏培养皿中, 置CO2培养箱中培养2 h;用RPMI-1640完全培养液重悬吸附细胞, 计数, 制成密度为5×109个/L的淋巴细胞悬液;加到96孔培养板, 每孔100 μL;再每孔加入含不同浓度SA的RPMI-1640完全培养液100 μL, 使SA终浓度分别为5, 25, 125 mg /L, 同时设定阴性对照组 (无SA组) 和空白对照组 (无细胞, 培养液组) , 每组设4个重复孔, 于37 ℃、5% CO2培养箱中培养24 h。

(2) 靶细胞的制备。

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的K562细胞 (由吉林大学畜牧兽医学院药理实验室提供) 制成密度为2×108个/L的靶细胞悬液, 调整效靶比为50∶1;于37 ℃、5% CO2培养箱中培养20 h后加入MTT液, 继续培养4 h后弃上清液;再加入DMSD振荡10 min;用酶标仪于570 nm处测定吸光度值。结果用NK细胞活性表示, NK细胞活性={1-[试验孔 (效+靶) 吸光度值-效应细胞阴性对照孔吸光度值]/靶细胞阴性对照孔吸光度值}×100% 。

1.2.8 统计学分析

试验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中的多重比较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SA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见图1)

注:与无SA组相比, *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表示差异极显著 (P<0.01) 。

由图1可知:SA单药组在低浓度 (5 mg/mL) 时对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率无增强作用;在中、高浓度 (25, 125 mg/mL) 时对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率有极显著增强作用 (P<0.01) , 且有明显的量效关系。SA协同LPS刺激B淋巴细胞, 在中、高浓度时对B淋巴细胞的增殖率均有极显著增强作用 (P<0.01) ;SA协同ConA刺激T淋巴细胞, 低浓度时有显著增强作用 (P<0.05) , 在中、高浓度时均有极显著增强作用 (P<0.01) 。

2.2 SA对小鼠PMΦ能量代谢水平的影响 (见图2)

注:与无SA组相比, **表示差异极显著 (P<0.01) 。

由图2可知, SA在中、高浓度时可极显著提高PMΦ的增殖 (P<0.01) , 低浓度时不显著。

2.3 SA对小鼠NK细胞的影响 (见图3)

注:与无SA组相比, **表示差异极显著 (P<0.01) 。

由图3可知, SA在3个剂量下对小鼠NK细胞活性均有极显著促进作用 (P<0.01) 。

3 讨论

SA是从西藏胡黄连中经多次提纯得到的新化合物, 该化合物在其他中药或植物中不曾被发现。有研究证实, 中药内起免疫调节作用的物质主要为苷类成分或多糖成分。SA是一种糖苷, 具有多个糖苷键。许多研究已经表明, 多糖或苷类物质发挥免疫调节作用主要依靠糖苷键, 因此试验推测该化合物可能具有调节免疫功能。

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结果显示, SA单药或协同LPS、ConA对小鼠脾淋巴细胞的激活作用显著。一般认为, ConA主要作用于T淋巴细胞, 介导机体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而LPS主要作用于B淋巴细胞, 介导机体的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 结果说明SA对机体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正向调节作用。另外试验还证实, SA浓度高于125 mg/L时对免疫活性细胞的增殖作用减弱, 浓度过高 (150 mg/L) 即便有效也没有实际意义。

上一篇:出租工作犬下一篇:兴趣爱好精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