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化建设铁路安全

2024-05-12

三化建设铁路安全(精选9篇)

三化建设铁路安全 第1篇

关键词:三化,煤矿,机电安全,管理水平

0前言

煤炭矿井生产是一项工序复杂, 且异常危险的共走, 在生产现场, 生产人员常常受到高瓦斯、高低压、高低温等威胁, 并且其煤尘遇火发生爆炸的指数极高, 造成的危害巨大。矿井开采方式种类繁多, 使用的机电设备种类也各有差异, 并且开采技术繁杂, 在管理上具有较大的难度。因此加强矿井安全基础管理工作, 提升企业安全生产水平是推进煤矿企业迅速发展的前提。作为煤矿企业使用要坚持提高技术水平, 提高装备水平, 推广创新技术, 实现企业设备的现代化, 实施企业“三化”建设, 促进矿井安全有效的发展。

1 提升装备现代化水平

1.1 维持高产高效安全发展

在矿井安全生产过程中影响其安全性能的最主要的是装备的特性。大部分矿井设备较落后, 没有及时更新, 因此引进先进的设备是非常有必要的。[1]在稳步提升采煤现代化装备的同时, 要及时更新现场机械化水平的发展, 这有这样才能保证狂进生产的有效秩序性, 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1.2 智能化控制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将采煤技术信息化和自动化未来矿井发展的总趋势, 因此提高采煤设备的智能化控制, 展开自动化能工作是目前矿井发展的关键。山东淄博能源企业为实现矿井工作的智能化, 在2014年底投资建成自动化智能工作面, 实现了综采运输设备集中自动化控制、远程指挥功能等, 并且采用液压支架进行自动作业和远程遥控作业, 除此以外还实现了采煤机的记忆割煤、远程控制等功能。实现采煤技术的信息化和自动化能有效的从源头上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提高矿井的生产效率和安全性能, 实现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2]。

1.3 启用3331模式

所谓的“3331”模式是指三分之一膏体填充开采, 三分之一下组煤开采、三分之一边角开采的生产模式。采用该开采模式能有效的实现绿色填充开采, 并且突破压煤制约, 同时采用该模式可强化关键技术, 实现大倾角开采, 对倾角为35°到49°之间的厚煤层进行安全全面的开采工作。

1.4 提升应急能力

首先要完善矿井的基础系统设施, 例如永久避难硐室、救生舱等, 并且保证这类安全基础设施全部通过上级主管部门验收。同时为了解决高地温难题, 可采用井下降温系统来改善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在矿井现场还应设置柴油发电机组应急电源系统, 当遇到特殊天气情况发生区域性停电时, 仍然科室实现副井提升、通风等, 并且可以作为电源使用, 提高矿井工作的安全性。

2 提升管理信息化水平

2.1 构建“大调度、零距离、全方位”管理体系

矿井企业推进创新的信息化管理模式, 将物联网作为应用主题, 实现信息化和自动化系统集成, 能有效的促进企业信息化管理和安全生产。建立安全生产调度指挥中心可以实现企业以基础建设为核心的综合型管理模式, 同时将三个目标作为实现信息化管理的终极目标。三个目标分别为, 第一实现矿井安全生产调度信息系统化、自动化、综合化, 实现监测系统、人员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与决策分析系统的连接。第二是实现不同技术层次的信息化系统整合, 实现生产各环节的信息集成和数据在线分析。第三是实现统一指挥, 提升矿井的安全性运转。[3]实现三个目标关键建立三个体系, 分别为矿井安全生产调度指挥体系、综合调度指挥管理体系、调度应急救援指挥体系。三个体系的建设和应用能有效的解决企业安全生产经营各环节中的难题。

2.2 以物联网为基础, 提升技术应用

企业在建立集中自动控制、统一生产调度指挥、安全综合管理等后, 需要加强对生产中的数据采集、传输和处理工作, 促进企业形成总部、矿井、车间三级信息网络管理, 真正实现企业的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 并全方位的实现集中管理、集中监控和分布管理、多级管理, 跨地域管理等[4]。

2.3 提高自动化系统应用管理

自动化系统应用管理主要是指实现“技术换人, 装备换人”, 这样能有有效的实现生产工作效率的大幅度提升, 并且在技术上能避免多种问题的出现, 在省去大量人力和物力的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 进一步促进了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3 提升队伍专业化水平

为实现企业的生产工作安全长效发展, 企业不仅要有先进的设备, 更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队伍以实现企业人机相宜、人机融合。

3.1 创新管理机制, 推进专业化服务

在对企业管理中, 要将管理体制的创新, 打造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企业发展的重点。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安全生产队伍, 能促进企业实现优质、高效的专业化服务, 同时高技术的专业化人才能弥补安全技术力量不足、服务质量不高等缺陷, 有利于实现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拓展业务范围等[5]。

3.2 开展技能大赛, 提升员工素质

对员工进行不定期的理论考试, 用以促进职工形成理论知识、业务水平双向发展的能力, 同时可采用激励机制来提升职工的专业素质和知识水平, 为企业培养一支适应能力强、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亓增海, 吕建波.实施“五精”管理建设“两型三化”矿井[J].中国煤炭工业, 2009 (12) :32-33.

[2]温克珩.创建“两型三化”矿井的工作实践与思考[J].煤矿安全, 2011 (08) :184-186.

[3].推进“三化”建设努力实现煤矿安全生产[J].安全生产与监督, 2011 (04) :12-14.

[4]黄启江.走机械化、信息化、安全质量标准化“三化”建设之路建立安全、高效、环保、生态、和谐的现代化矿井——在全区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的发言[J].安全生产与监督, 2012 (01) :20-21.

三化建设铁路安全 第2篇

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全面推进“两型三化”矿井建设

安全是煤矿生产永恒的主题,“两型三化”矿井建设是当前煤矿企业矢志不渝追求的目标,它对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全面推进“两型三化”矿井建设,就必须树立安全发展理念,突出以人为本,抓

好科技兴安,强化执行力建设,大力推行精细化、零缺陷管理,促进安全生产形势健康稳定的发展。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着力实现“人”的本质安全

安全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但无论怎样复杂,只要把握住“人”这一核心,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准则,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坚持以人为本上,突出“本质安全、珍爱生命”理念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我们矿从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着手,在改善生产条件、工作环境,加强基础建设方面狠下功夫,投入资金20余万元,建立了井上、下安全文化长廊、区队安全文化室。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画廊、橱窗等宣传阵地,引导职工牢固树立“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和“安全无小事、小事当大事、事事抓落实、确保不出事”的理念。开展了工亡家属话安全、童心牵手保安全、文艺演出送安全、二道防线促安全等专场安全教育活动57次。根据不同阶段的安全管理重点,确立安全教育主题,每周编发事故案例,每月组织安全教育大课,分管领导进行主讲,去年共举行安全大课12场次,编发事故案例61期,3000多人次受到安全教育。8个党群部门分别和17个基层单位结对联系,日提问、周学习、月考核、季抽考,考核结果与单位经济利益挂钩。安全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严格的考核,有力提高了职工的安全思想境界,使职工自觉地把安全当作自己的事,逐步向“想安全、会安全、能安全”转变。同时,牢固树立“培训不到位,人人是隐患”的观念,因材施教,按需培训,教考分离,形成以职校为主渠道、以区队为基础的培训管理体系,确保安全培训覆盖率达到100。针对职工队伍新老更替和工种转换、技能型人才紧缺的状况,以基地建设为依托,先后建成了集教学、实验、科研为一体的综采培训基地和机电培训基地,以本矿劳模和技术能手命名的“陆振祥、狄远德、郝大宝”等劳模创新,为安全技能培训搭建了新的平台。以采煤一区为综采培训基地,选派其他采煤工区整班组建制编入正常生产作业,从采煤一区选派技术骨干到其他工区带班指导操作,积极推行CBA职工技能考核办法,提高了人员的操作水平。以机电科为机电培训基地,实行机电维护员全员轮训制度,将全矿机电维护员分期分批派送到机电科指定导师跟班辅导,每期6个月,规定期限内达不到技术要求的,严格对师徒进行考核奖惩。建成两大基地以来,先后培养了一大批技能型、创新型人才。采煤一区作为集团公司的重点采煤区队和矿扛腰工区,从2003年开始,先后3次抽调人员近300人,分别前往孟巴项目部、山东里能集团新河矿、山东湖西矿外出创业,使一个综采区队变成了四个区队。在人员进出频繁、工作面生产条件差、设备严重老化等困难情况下,在矿本部生产的区队始终保持稳产增产水平,工作面单产连续14年突破百万吨,名列省内同行业前茅,建矿以来连续18年实现了安全生产。

统抓农电“三化”建设 第3篇

编辑同志:

当前, 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农电工作重点是“三化”创建。“三化”, 即供电所的专业化管理、标准化供电所建设、供电所标准化班组建设。“三化”建设是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在供电所的基础工程, 是现阶段加强农电管理的核心工作和重要任务。供电所未做到专业化分工, 标准化供电所建设就无从谈起;实施供电所的标准化建设, 就要细化、量化供电所的专业化分工;建设供电所标准化班组, 就要使供电所专业化、标准化建设在班组层面符合系列管理规范和标准的要求。

“三化”建设应把握好分项创建与形成合力, 环环相扣与相辅相成, 统筹兼顾与整体推进, 立足平时与着眼长远的关系。班组是供电所的基础和前提, 专业化是标准化的基础和前提, 既要有序推进、渐进提高, 又要互为促进、相得益彰;既要标准上就高不就低, 使其成为一个体系, 又要实现一套班子、一套资料, 避免管理上的混乱, 重复建资料台账;既要立足于平时, 实现创建工作与日常工作的有机融合, 又要着眼长远, 狠抓基础管理, 不搞一蹴而就, 更不搞最后验收时的材料“补课”与“突击”整改, 一步一个脚印地稳步推进“三化”建设, 切实提高农电管理水平。

三化建设铁路安全 第4篇

(八)三自六精精细化管理经验介绍 ——兖州煤业榆林能化有限公司

为全面、深入、细致地抓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构建“全覆盖、全方位,精细化、规范化,纵到底、横到边”的安全管理格局,继续保持公司长周期安全稳定的运行局面,根据省市区关于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三化”建设一系列文件精神,我公司全面实施“领导监管网格化、日常管理精细化、业务管理专业化”为主要内容的“三化”建设。下面,我将工作开展情况向大家作简要汇报:

一、公司基本概况

兖州煤业榆林能化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2月,榆林甲醇厂是兖州煤业榆林能化有限公司分公司,占地面积69.8公顷,投资34.1亿元,设计年产甲醇60万吨;项目于2006年4月正式开工,2008年12月29日成功实现投料试车。

本着创建“技术一流、管理一流、环保一流、效益一流”的企业目标,我们相继引进了美国GE能源公司德士古气化技术、德国鲁奇低温甲醇洗技术及甲醇合成技术、荷兰荷丰公司超级克劳斯硫回收四项国际顶尖的工艺技术,实现了技术上的领先。在管理上,开展了四个体系认证和6S管理活动,在2009年试生产期间,一次性顺利通过了测量管理体系AAA认证、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的审核;一次性取得了甲醇、液氧、硫磺等五个产品的生产许可证,实现了依法生产经营。公司先后被评为外省区市在陕投资优秀企业、陕西省十佳诚信经营示范企业、陕西省“质量信用A级企业”、陕西省管理服务创新AAA级单位。

二、“三化”建设开展情况

(一)成立领导机构,制定实施方案为确保全厂“三化”建设顺利实施,成立以厂长任组长,副厂长任副组长,各部室、车间一把手为成员的安全生产“三化”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安全监察处,组织协助全厂“三化”建设工作。厂级网格化监管:厂领导及各专业副总师为一级网格,对包保车间和分管的业务部室进行安全监管;各业务管理部室为二级网格,对厂属各单位按照业务范围,建立定岗、定位、定责的安全监管网格,督促各单位落实本专业范围内的各项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车间、班组为三级网格,抓各类隐患及违规违章行为的查处。切实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生产监管网格体系。下发《关于印发安全生产“三化”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兖煤榆能厂发〔2014〕32号),制定了“三化”建设实施方案,将“三化”建设与我厂现行的管理制度进行有效对接。8月20召开了“三化”建设动员大会,深化“深入开展精细化管理—我们在行动”活动,有力推进“三化”建设各项工作。

三、“三自六精”精细化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一)推进“三自六精”管理文化落地生根,实现与安全文化相辅相承、互融互促。在安全管理方面,我们将“三自六精”管理文化引入到安全管理工作中,倡导自觉、自动、自优(鼓励全体员工发挥自觉主动性,实现管理自动化)的管理理念,紧紧围绕“精心 精细 精确”(还有那三精?)(决策前精心谋划,在具体环节上精细管理,在实施过程中精确控制),落实各项安全管理预控措施,严格执行岗位流程,建立完善班组自我约束、相互监督、持续改进的现场安全管理机制,抵制“三违”现象,规范安全生产行为,确保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落到实处;把推进“三自六精”管理文化落地生根与落实“三为六预”安全文化相结合,通过

预教、预测、预想、预报、预警、预控,构建起递进式、动态化、立体化、全方位的安全管控体系,实现安全闭环管理、事故超前控制,确保人、机、物、环境、系统的本质安全。

(二)强化过程风险辨识,提高风险管控能力 为正确评价风险,合理确定风险等级,选择控制手段,甲醇厂组织各单位对全厂危险源点进行识别分析,建立了台帐,编制了风险管理手册;并对各单位的作业活动进行风险辨识,对存在重大风险的活动进行控制。全厂共识别风险862处,对辨识出的风险分别落实防范措施,使之达到可接受程度。生产装置区7个车间共建立危险源点台帐69处,实施重点监控。

(三)强化安全教育培训,开展“员工大讲堂”活动。今年3月,正式启动了“员工大讲堂”,组织全厂员工开展人人上讲台安全技能培训,通过“以讲促学”,使员工对安全知识、业务技术、应急处置等进行全面深入的学习,从而达到牢固掌握、熟练应用的程度。

(四)强化应急管理,简化处置流程。为提高各类预案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强化职工应急管理和事故处置实战能力,组织修订了厂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及各车间现场处置方案、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预案。根据《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对专项预案处置程序进行了优化,使现场处置人员更具有主动性;同时,对现场处置方案进行修订,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做到了“好掌握、易处置、见实效”。今年来,共开展厂级、车间级应急演练7次,218人次参加。

(五)落实安全责任及考核,提高执行能力 着眼三个层面,强化“六个责任体系”。从厂、部室、车间三个层面,健全安全决策、安全技术、组织落实、群防群治、安全培训、监督考核“六个责任体系”。实现“车间自主、班组自治、个人自律”。实行经济考核和行政责任追究“两线闭合”,坚

持经济重奖重罚、行政严厉追究、事故通报警示“三同时”;实现安全与干部经济收入和职务任免、与业务部门包保职责和风险抵押、与安监员绩效考核和工资收入、与职工经济收入和工作岗位调整“四个联挂”。

(六)优化票证管理,实施手指口述 对生产区直接作业环节实施作业许可制度。对吊装作业证、动火作业证、动土作业证、断路作业证、高处作业证、盲板抽堵作业证、受限空间作业证进行重新设计,明确作业负责人、作业执行人、作业监护人、风险辨识人、措施落实人的安全职责。为使员工养成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规范的操作行为变成职工的良好习惯,防止人的误判断和误操作,最大限度克服“三乎三惯”思想,我们针对全厂危险作业,制定了动火作业、高处作业、交接班、倒閘操作等30类“手指口述”安全确认单,在作业前实施“手指口述”安全确认制度。

(七)完善安全设施、实施有效监控 加强监控、应急信息平台建设,利用现有的计算机终端与危险源、重点部位布设的电子监控设备,逐步实现对厂内的安全生产状况的动态监控、信息图像的快速采集处理、信息报告、综合研判、指挥调度的一体化,实现应急信息传递的高效、便捷,提高队伍的应急响应速度,做到早防御、早响应、早处置,防止事故发生和事故损失扩大。目前我厂共装设各类可燃有毒有害、火焰监测报警器装置368台,实现了对全厂关键装置、重点部位24小时的有效监控。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不断健全和完善各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进一步健全规章制度,完善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切实形成全方位管理、全过程控制和全员性参与的安全管理格局,真正实现从上到下一级抓一级、从下到上一级对一级负责,确保“人人、事事、时时、处处”都有严谨规范的制度来约束。

(二)加强安全信息化建设。有序实施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信息化工程,整合现有信息资源,建立涵盖安全质量标准化、安全培训、应急管理和隐患排查、安全评价、安全考核奖惩等一体化的安全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各级安全信息互通共享、检查结果自动考核、处理结果实时公开,定期开展安全管理数据分析,推进安全监管规范化、信息化、效能化,升级完善安全生产、应急调度指挥系统。

(三)立足现场,严管严控,确保关键部位和直接作业环节安全可靠。加强设备检修、危险源监控、危化品储装运、安全设施、直接作业环节的安全管理。继续推行“三位一体、手指口述”,保证各项作业、操作环节安全措施的有效落实,杜绝事故的发生。

高等工程教育为“三化”建设助力 第5篇

关键词:高等工程教育,校企合一,校办企业,城镇化

党的十八大作出“坚持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重要部署,提出“科学规划城市布局,增强城市产业发展、创造就业、公共服务、聚集人口功能”的要求。科技发展是推动城镇化的基础,是带动农业现代化的手段,没有科技和产业的强力支撑和有效拉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没有出路的。

本文以齐齐哈尔市为例。目前,结合齐齐哈尔市实际和产业特点,最佳的统筹方法就是城镇化,城镇化一头推着工业化,一头牵着农业化,是统筹城乡、统筹工农的最佳结合点,通过城镇化建设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第一,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从工业文明到城市文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第二,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城市拥有大量资本、技术、人才等经济要素,可有效促进产业发展,创造出的效益又吸引更多的经济要素进入城市,形成城市培育工业,工业创造就业,就业吸纳人群,人群从一产向二产、三产流动,二、三产业壮大最终提升城市整体实力的螺旋上升模式;第三,城镇化是改善人民生活方式、放大公共效能的有效途径,城镇化不仅可改变农民传统的生活方式,更能改善城市生活环境提升居民生活水平,人口向城市集中可使更多人享受到城市优质的医疗、教育、交通等公共服务,放大公共服务的整体效能;第四,城镇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农业集中、规划发展,给农民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将逐渐改变农民的生活观念,更加向往城市生活,逐步迁入城市生活,推动城镇化进程。回顾近些年的发展历程。虽然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但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我市的总体实力在全国地位较低,与发达地区和城市相差较多,要想快速提升城市实力,缩小与发达城市之间的差距,就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一定要统筹全局,结合多方力量,实现政校企合作的发展模式。

一、加强农民生产培训

无论是满足现代农业生产需要,还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需要,依靠高等工程教育大力发展农村科技和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开辟新时期、新阶段实践“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思路,为“三化”建设提供重要助力。

一方面,学校可以根据当地产业结构的特点、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就业市场的发展需要专业,形成本校的优势专业。依托专业建设的专业实体,以保证学生学做合一,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市场意识和经营管理技能并为农村提供技术咨询服务。高等工程教育利用专业人才优势,运用职业教学理论与农村职业教育理论,为农民提供农业科学技术教育的方法和措施,做到教育与扶植工作深入农村每个农户,促进“农科教结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通过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新时期职业教育如何在“三农”问题上更好地发挥作用,寻找一些适合本地的应用方法和模式,构建一个动态的优化的教育教学资源库。另一方面,要适应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满足广大农业劳动者提高农业生产技术的需要。学校必须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在举办好学历教育的同时,加强职业培训工作。职业培训项目的设置,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培训内容采用模块式,培训准入采用项目购买,培训方式采用开放式,最大限度地满足求学者的需要。培训形式要多样化,可以是校内脱产培训,可以依托企业培训,送教下乡、送教下厂,还可以是现场指导,学员结业以掌握该项技术为标准。

高等工程教育能够带动当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并为当地农业生产者提供良好的生产资源。在农业加工、蔬菜种植与加工、果树新品种引种和推广等项目上进行开发,实现农民增产增收和学校经济效益与县城经济发展的双赢。

二、促进农业产业建设

产业是发展的基础,是就业的保障,要用产业创造就业,用产业吸纳农民,用产业发展区域经济,同步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高等工程教育向农村引进企业与技术,学校利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三农”服务,将企业办到村屯,在提供技术的同时,带动地方经济,提高当地农民生活水平。

产业在精、在强,不再多、不再大,这就要求提前做好产业布局,从整体的角度考虑,使各产业相互衔接、相互支撑、协调发展,发挥哲学中“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作用。高等工程教育可以依靠“校企合一”的办学形式,根据自身优势专业发展专业公司,实现集教育与生产功能于一身。建设校办企业应同自己所在学校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相适应,即有什么专业、有什么教学内容就创办什么企业,需要多大规模,只要有条件,就办多大规模。校办企业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校办企业既可以成为师生进行实习和开展科研活动的基地,又是向农民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和引导农民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的示范场所,走产学研一体的道路。学校将专业公司引入农村,建立产业园区。校办企业之所以是中小企业,是因为其虽然规模小,但也因为体小灵活、发展迅速、就业便捷,可有效填补产业缝隙,完善经济链条,提升整体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实现引领产业发展,带动当地就业的功能。

在齐齐哈尔周边农村,虽然粮食产量丰富,但一般的农村农业产业化发展相对滞后,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少,加工转化率不高,农产品量大、链短、销弱,产业与产量脱节,严重阻碍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产业化对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非常明显,这就意味着,在这其中起到强力带动作用的就是食品加工企业,高等工程教育所办的企业一般有较大的发展潜力、科技含量高、市场拓展空间好,依托地方农产品的资源优势,依托玉米、水稻、马铃薯等绿色产品,瞄准国内外市场引进精深加工项目,将绿色农产品真正打造为绿色食品,带着齐齐哈尔的名字走遍全国,走向世界。

三、加快农村合作社建设

产业建设需要大量劳动力,城镇化进程需要大量人口涌入,劳动力的来源就是从传统的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的农民,解放生产力就需要大力发展规模农业、集约农业、产业农业等现代化农业,发展现代化农业的最佳载体就是专业农村合作社。

高等工程教育深入农村,能够成为农村合作社的引领者,科学合理的带领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学校依托合作社将分散的农民、分散的作业、分散的经营有机的集中在一起,放大资源优势,以统一的整体面对生产资料市场、销售市场、金融市场,享受国家政策、延长产业链条,实现农民增收,实现农业产业化。另外,农业的规模化、机械化、科技化、现代化势必会释放更多的劳动力,从土地解脱出来的农民是发展产业、壮大城市的主力军。同时高等工程教育还能够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职业技术培训,增强农民外出务工的技术含量,提高农民科技素养,增加农民工的市场竞争力,构建一个能够促进农村人才结构优化的服务平台。

三化建设铁路安全 第6篇

关键词:郑州市,三化,协调发展

2011年国务院出台了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 在意见中指出中原经济区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协调性要不断增强。郑州作为河南省省会, 无疑要在“三化”协调发展之路上起到排头兵的作用。

截至2010年, 全市建成区面积达到了350平方公里, 全市人口866.1万人, 郑州市的城镇化率达到了63.6%, 该数据在我国中部地区处于中等水平。按照郑州市都市区建设的战略构想, 到2020年, 建成区面积达到1000平方公里, 总人口将达到1500万, 城镇化率达到8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10年为9225元, 而同时期市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9376元, 城乡居民收入相差仍然较大。仅从战略目标来粗略估计, 区面积有600平方公里的土地缺口, 同时将有700万农村人口成为郑州市城镇人口, 城市居民收入是农村人口的两倍多。

如何实现郑州市都市区建设的战略构想, 而又做到不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化“三化”协调发展无疑成为现实的选择。

一、“三化”协调发展的具体涵义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当前郑州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者相辅相成。推进“三化”协调发展是破解郑州当前发展中若干重大问题的关键环节, 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必须打破传统模式, 在遵循一般规律的基础上结合郑州实际, 立足当前, 着眼未来。

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者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人多地少是制约“三化”发展的最现实问题, 城镇化水平低是经济社会发展诸多矛盾最突出的聚焦点。只有通过新型城镇化才能为发展新型工业化提供所需要的土地, 只有新型城镇化才能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发展空间和人力资源, 只有新型城镇化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土地集中;只有发展新型工业化才能加快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才能为农业现代化打下基础, 才能解决发展农业现代化的资金来源问题, 才能有效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的就业问题;只有新型农业现代化才能为新型工业现代化提供所需要的原材料, 为新型工业化提供所需要的劳动力, 为城镇化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三化”协调发展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 相互制约, 相互影响。

二、新型城镇化是引领

1. 新型城镇化实现了土地的集约利用。

新型城镇化不仅为发展新型工业化提供了土地, 又为新型农业化发展土地使用铺平了道路。发展新型工业化要占用很多土地, 在保证我国粮食生产的前提下, 只有走新型城镇化才能使土地集约利用, 才能将农村的土地有效集中, 满足未来发展工业化的土地需求。目前比较认同的一个方式就是将原来农村的宅基地电子化管理, 能够入市交易, 农民能够用宅基地20%左右, 集中兴建新型农村社区, 腾出80%左右的农村宅基地指标置换为城市建设用地。城镇化居民能够享受与城市人一样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

一方面, 土地作为一种社会保障, 是农民的‘根’;另一方面, 大量农民工外出打工, 农村的土地抛荒现象严重, 又没有很好地流转以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郑州很多农村农民居住特别分散, 农民工经常迁徙、“空心村”和“留守儿童”等带来巨大社会问题。根据农民向城镇稳定转移的数量和程度, 适时推进农村的空心村、“空巢”治理和村庄撤并, 促进宜农土地复耕, 为耕地面积不减少条件下城市建设用地增加创造条件。土地集约使用, 保证耕地面积不减少, 守住粮食生产的底线, 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2. 新型城镇化将工业化和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

新型城镇化要求把工业化与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 在非农产业有比较优势、基础条件好、前景广阔的地方集中集聚集群集约发展, 吸引、促进农民向城镇持续稳定转移, 积极解决农民工在城镇的就业、户籍等问题, 让农民首先是农民工不断转变为市民, 融入城市社会, 以较低的成本改善民生, 为农业的规模化创造条件。引导、帮助多数农民到各级中心城市务工、定居, 这样可以避免非农产业的分散发展。对于那些外出务工挣钱比较多, 愿意回乡建房甚至办企业的农民, 也要引导、帮助他们到附近的城镇买房, 把非农企业建到附近的产业集聚区, 以提高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

3. 新型城镇化实现了宜居宜业。

在城市发展的历史中出现过污染严重、交通拥堵、社会矛盾尖锐等“城市病”, 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 以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为动力的新兴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经济高效、生态良好、宜业宜居、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建设并不是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大中城市中, 而是在他们的原来的居住地进行有效集中, 扩大原来小城镇规模。

4. 新型城镇化实现了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和谐发展。

新型城镇化使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 使农业转变为非农业产业, 使农民的生活方式从分散的、单一的模式转变为集中的、多样化的城市生活方式, 使新型城镇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新社区。新型城镇化不仅是加大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更是要提升城镇功能性、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农民素质、提升城镇管理水平。城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 需要政府和市场的共同推动, 政府不仅要尊重农民的意愿, 更要引导农民的积极性。

5. 新型城镇化分化了城乡二元体。

新型城镇化的重点是各级中心城市, 以适应非农产业集中集聚集群集约发展的需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应首先重点在城市郊区、产业集聚区等非农产业有基础的地方进行, 基本要求是大多数农民能够实现非农就业。这些地方处于城乡交汇地带, 也是城乡二元体制连接、交锋的地方, 城乡二元体制的矛盾表现最为明显, 突破城乡二元体制比较容易, 突破之后的效果也比较好。在远离城市、非农产业没有基础、发展条件比较差的纯粹农村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一定要实事求是, 从当地实际出发, 量力而行。首先是搞好规划, 正确引导, 不要一哄而起, 盲目推进, 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三、工业化现代化是必要途径

长期以来传统的粮食生产经济效益低下, 不能使农民有效的摆脱贫困, 而工业部门产值要大于农业产值, 能有效的提高农民的收入,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同时农民收入来源单一, 单靠政府补贴不能有效解决农业资金缺乏, 只有靠工业来反哺农业才能有效解决资金问题。

1. 工业现代化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就业可能。

城市化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将农业人口转移为城市人口?城市化并不只是简单的农民户籍性质的变化, 农民离开土地以后要生存, 这就需要就业岗位, 否则他们变成城市失地农民, 会严重影响到社会稳定和现代化建设进程。只有工业化的发展才能为离开土地的农民提供就业岗位, 解决城市化的农民生存需要, 这也是人类社会进化史上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进化的必然进程, 是社会分工的必然。

2. 工业现代化为城市化发展提供载体和拓展空间。

城市化的发展, 需要有良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业态。工业化首先为城市化提供载体, 消化城市化带来的巨大就业压力。其次, 工业化为城市化提供产业拓展空间。工业化推动城市化的发展, 带来一定消费人口, 人们生存需要物质、文化以及精神需求;同时工业化的发展本身也需要物流业、金融业、服务业、商贸业、房地产业等其他产业与其配套, 这样势必推动现代服务业的进步, 带动文化、创意、教育与职业教育等产业的发展, 丰富城市的经济结构, 提高城市经济容量, 提高城市承载能力, 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3. 工业化现代化为城市发展提供活力。

工业化为人们的就业、居住、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提供了充分物质基础和发展条件, 从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使城市真正成为发展型城市, 避免单纯消费城市带来的种种弊端, 从而使城市进入良性发展道路。

4. 工业现代化为原有城市产业升级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工业现代化的目标是要使工业建立在最新科学技术的基础之上, 达到并保持当代世界的先进水平。工业现代化不仅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概念, 更主要的它还是一个世界性的概念, 它不仅是世界工业总体的发展趋势, 其标准也是世界统一的。

郑州市有发展相对成熟的产业, 郑州是全国重要的冶金建材工业基地, 氧化铝产量占全国一半左右。机械工业拥有亚洲最大的磨料磨具企业白鸽集团。郑州宇通是亚洲规模最大、工艺技术最先进的客车生产企业。但是支柱产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与压延业、烟草加工业、煤炭采选业、纺织业等, 都是利用该市丰富的矿产和农业资源发展起来, 缺乏市场竞争力, 未能将优势资源转化为优势产品。在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大环境下, 该市更加应该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 逐渐去除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

近年来, 郑州出口加工区坚定不移地实施“走出去”战略,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毫不懈怠地开展贴身服务, 努力促进以商招商, 循序渐进地优化通关环境, 努力创造竞争新优势。鸿海科技集团旗下的富士康落户郑州, 并且吸引了相关配套企业进驻郑州, 为该市产业转型奠定了基础。郑州农业开始向产业化经营方向发展, 通过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一批农产品企业在政策支持下迅速崛起。郑州速冻食品企业如三全食品和思念食品等占据高端市场, 中国第四大啤酒生产商金星啤酒, 中国三强方便面生产商白象食品集团。

服务业是吸纳劳动力就业最主要的渠道, 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只有通过第三产业才能有效的吸收。2000年, 郑州市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31%, 2010年该数据有明显提高, 占到了44.6%。至2010年年末, 批发零售业、租赁商务服务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三大行业占郑州服务业的比重最大。

只有大力推进工业化, 通过财力、物力、人力和技术的长期积累, 才能进而实现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也只有工业化大力发展了, 才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四、农业现代化是必定结果

粮食安全问题是我国现今面临的巨大挑战, 如果不能实现粮食的自给自足将来自国际方面的严重威胁。实现粮食安全, 保障18亿亩粮食用地是关系到子孙后代能否在国际上立足的底线。河南是产粮大省, 为我国粮食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郑州盛产小麦、玉米、大豆、水稻、花生、棉花等粮食作物, 苹果、梨、红枣、柿饼、葡萄、西瓜、大蒜、金银花等经济林果, 黄河鲤鱼等农副土特产品。另外, 中牟、新郑和荥阳是中国重要的粮食基地县。

郑州市农业现代化中面临的问题主要有, 对农业的投入依旧不足, 公共财政投入不明显,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 农作物播种面积有逐年下降的趋势。粮食、蔬菜、果园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不明显。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农业科技化和产业化程度低。农业信息化、市场化程度还很低, 传统的农业模式比重大。如何继续发挥郑州的传统农业优势, 同时又能使农业产业有创新?

1. 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必须加大对农业的财政转移支付。

我国每年对农业实际补贴率仅为财政支出的2%~3%, 仅相当于欧盟的1/10, 美国的1/4。完善粮食生产政策和利益补偿机制, 加大对主产县的财政转移支付和奖励补助力度, 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2. 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必须解放思想。

坚持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农业。有什么样的农业发展理念, 就会有什么样的农业发展道路。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农业, 最重要的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转变发展观念, 创新发展模式, 提高发展质量。

3. 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必须加强人才的培养。

引导大学生和农业专家下基层到农村最需要他们的地方去, 对原有的农民进行培训, 用现代化的种植理念来武装新时期的农民, 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4. 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必须资源整合。

探索多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 促进适度规模经营, 使土地集中到种田能手中, 将土地集约效应最大化发挥出来。原有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大型机械协作, 成为制约农业生产力发展的瓶颈。只有打破这个瓶颈, 坚持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 才能促进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5. 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必须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通过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 突破耕地和淡水短缺的约束, 提高资源产出效率;通过推广使用农业机械, 运用各种农业机具来代替传统的手工工具和畜力动力, 提高效率, 减轻劳动强度;通过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 提高基础地力, 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有效支撑农业高产再高产。

6. 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必须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

加大对农业科技进步的支持力度。要加快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大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食品生物工程技术等高技术的研发力度, 特别要在良种培育、先进种养技术集成配套、农产品精深加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7. 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必须坚持农业产业化发展。

切实把产业化经营作为一件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来抓, 贯穿于现代农业建设的全过程。把分散的、分工不发达的自给自足型传统农业, 转变为供、产、销连接紧密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 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三化”协调发展是郑州市都市区建设实现宏伟蓝图的必然选择,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大潮中, 郑州市人民将为中原崛起作出更大的贡献。

1.范新成.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探析[J].财经政法资讯, 2003 (6)

2.徐君.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P].开放导报, 2012 (2)

3.杨明生.推进新型城镇化要消弭认识误区[J].武汉建设, 2010 (4)

4.徐君.中原经济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评价[J].技术经济, 2012 (3)

5.宋圣学.郑州市农业现代化存在的障碍分析[J].农业经济与科技2011 (10)

6.郭珂.郑州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经济与科学, 2011 (10)

参考文献

[1].范新成.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探析[J].财经政法资讯, 2003 (6)

[2].徐君.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P].开放导报, 2012 (2)

[3].杨明生.推进新型城镇化要消弭认识误区[J].武汉建设, 2010 (4)

[4].徐君.中原经济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评价[J].技术经济, 2012 (3)

[5].宋圣学.郑州市农业现代化存在的障碍分析[J].农业经济与科技, 2011 (10)

三化建设铁路安全 第7篇

关键词:新常态,内部审计,电力企业

1 加强内部审计专业化建设提升“审”的质量

一是配备内部审计专业人才。招聘具有内部审计专业知识背景的人才, 充实审计队伍;组织现有审计人员开展内部审计专业学历提升活动, 着重学习内部审计基础知识、内部控制审计等课程, 丰富内部审计知识结构, 为审计人员提高学习能力创造知识背景和学习条件。二是加强内部审计培训。探索开展内部审计技能培训, 着重传授审计的方法和技巧, 提升审计人员发现和揭示问题的能力。三是结合内部审计的特点, 探索开展公司主要经营业务专业知识培训, 使得审计人员对公司总体经营业务流程有清晰的把握, 帮助审计人员充分分析、认识被审计单位、行业的经营特点、经营现状, 确保下达的审计意见切实可行, 提升审计人员提示建议的能力。四是坚持用审计实践提升审计技能。树立“以审代培”、“以审促学”的理念, 让审计人员在脚踏实地的审计实践中, 不断探索, 丰富经验, 提升审计技能。

2 加强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优化“审”的工具

2.1 审计信息系统建设

充分运用现有的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 将审计人员的工作方法、工作经验嵌入到审计系统中, 建设融合审计作业系统、审计办公系统、审计实施系统的贯穿审计项目始终、涵盖审计日常工作各方面的信息化平台, 提升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电力企业应在公司及所属各单位、各专业业务系统建设过程中, 为内部审计人员预留查询入口, 开放数据库接口, 便于审计人员开展跟踪审计、审前调查和审计实施。

2.2 审计信息化工作者培养

一是通过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的信息化审计水平。开展内部审计业务系统培训, 提升审计人员运用信息化工具开展审计工作的能力, 充分运用已经建设的审计系统, 发现疑点数据, 查实审计问题。二是吸纳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专业人才加入审计队伍, 由审计信息化骨干负责现有审计系统的功能提升, 负责现场审计实施前的数据处理, 分析数据变化规律, 提取异常数据, 确定审计重点。

3 加强内部审计标准化建设规范“审”的流程

3.1 内部审计流程标准化建设

建设内部审计工作的标准化流程, 明确每一个审计环节的具体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工作标准。确保审计人员依照同一标准开展工作, 确保工作运行的一致性。建立各专业内部审计指南、审计作业指导书, 确保审计信息资料的收集与分析不会因人而异、因时而变。

3.2 内部审计质量标准化建设

建立审计通知书、审计方案、审计记录、审计底稿、审计报告等审计文书的标准化模板, 明确各类审计文书必备的要素、写作的具体要求。明确审计人员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过程中的职责, 建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基本流程, 明确各环节质量控制的要点。

4 深化“两制”建设做好一个“用”字

4.1 统筹审计项目实施

充分发挥各专业部门协同监督作用, 在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 邀请相关专业管理部门参加, 整合监督资源, 突出监督重点, 切实形成监督合力。

4.2 加强监督工作平台建设

统筹监督资源, 融合审计监督、法律风险防范、内部控制和惩防体系, 加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有机配合、相互支撑的监督网络建设, 特别是要加强职能部门对下级单位的专业监督和过程管控, 加强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有效合作, 更好地发挥纵向管控、横向协同的监督效应。

4.3 优化内部监督流程

本着“防范风险在前, 发现问题在先”的原则积极开展审计监督工作, 针对发现的突出问题在关键领域开展跟踪审计和专项检查, 立足抓早抓小, 促进举一反三, 切实改进内控, 不断健全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改进的闭环管控机制。

4.4 问题整改充分协同

在审计发现问题整改过程中要明确各项问题的责任单位、配合部门, 实现专业管理部门与审计部门对审计整改的监督协同, 实现专业管理部门与被审计单位专业科室的技术协同, 切实建立公司各部门共同促进审计整改, 共同提升公司管理水平的良好机制。

新常态下电力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应重点把握好“审”和“用”两个关键环节, 关注审计人员如何“审”得好, 审计成果如何“用”得好, 深入开展“三化两制”建设, 提升审计质量和审计效果, 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组织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尹维劼.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精要 (第四版)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5.

三化建设铁路安全 第8篇

1建立和完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人员管理两大管理体系

首先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出符合企业实际的生产经营管理和人员管理办法制度体系。例如,《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方案》《企业管理人员工作岗位职责及考核与分配办法》《企业管理人员精神文明与综合素质考核评定内容及标准》《管理人员月工作任务计划的制定及考核办法》《管理人员出勤及缺勤考核管理办法》《企业效能监察签单制度规定》《企业卫生责任区的管理办法》《企业劳动竞赛管理方案》等,以上一系列管理制度和办法,必须要通过科学、民主的办法(经企业职工代表大会通过),做到广泛宣传。同时,这一系列管理办法与方案应覆盖企业领导、中层及一般管理人员、普通员工等的管理工作各个方面,不仅要求要做到“系统化、精细化、规范化”的管理要求,而且必须突出实用性与可操作性,确保企业能实现通过用制度来管人、管事、激励人员的目的。

2多措并举,分解双文明目标管理考核办法

2.1“双文明”达标考核奖罚办法

企业全体管理人员实行个人“双文明”达标绩效考核奖罚及降薪、降职、淘汰制,每月预留20%工资作为风险抵押金(与年度绩效考核挂钩,年终考核兑现),年度“双文明”达标的考核基础分按100分计。

2.1.1精神文明考核基础分

精神文明基础分为20分,附加分包含出满勤、安全生产、获奖、办公室卫生、集体责任区卫生、宣传板报、效能签单及其他方面。其基础分按两次三级百分比考核计分(即年中、年末各考核一次,取两次考核的平均分并按所占百分比计分,其中职工考核占20%、管理人员考核占30%、企业班子集体考核占50%),属精神文明及综合素质考核的奖罚附加分按20%比例计分(见表1)。

2.1.2物质文明考核基础分

物质文明考核基础分为80分,其中又分为以下打分内容。

(1)月工作任务计划的制定与完成情况考核基础分为60分,按每月5分计,对月工作任务完成优秀的部门或个人以5×95%计分,并给挂红旗的部门和增发奖励工资的个人每人加奖0.5分;完成月工作任务一般的和较差的个人分别按5×85%和5×70%计分,属物质文明考核奖罚分按60%的比例计入附加分(见表2)。

(2)工作岗位责任完成考核基础分为20分。年末按六级制考核(即本人自评、本部门打分、部门交叉打分、综合考核小组打分、分管领导及领导班子集体打分)。同时建议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各项考核打分不要突破96分。

2.1.3“双文明”达标考核奖罚标准

(1)“双文明”基础考核分达80分以上的方可兑现预留20%风险抵押金;达不到的,次年可以考虑保留原职务,但按同级别的0.8比例享受薪酬待遇,经培训、教育、学习后,次年年终考核仍达不到80分的,则建议按降职或解聘处理。

(2)个人“双文明”基础考核分达85分以上的给予年度20%的工资奖励,并可与附加分累加,建议每增加1分增发1%的工资。

(3)个人“双文明”累计考核总分达95分以上的,可按上一级别计绩效奖,并建议参加评优活动。

2.2“双文明”考核附加分累计计分办法

2.2.1工作效能监察签单奖罚办法

对完成疑难工作的给予每件(次)奖2分,对完成一般的签单工作,每件(次)奖0.1分,其奖励分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类别分别按60%或20%计入绩效考核累加分。并建议年终时给予完成签单工作最多的前3名与后3名600元、500元、400元的奖励与处罚(见表3)。

2.2.2出勤、卫生、宣传、获奖等精神文明方面的考核奖罚(按20%比例计入绩效考核累加分)

(1)全年出满勤奖4分,请事假、病假1天以上不得加分(见表4)。

(2)对外宣传本企业新闻,每见报1篇奖1分,非企业内容奖0.5分(见表5)。

(3)鼓励员工给企业提合理化建议,并规定合理化建议每采纳1条奖0.5分。

(4)获县级以上各类奖励,每项加2分。

(5)对外招商引资每20万元加1分,最高加10分。

(6)为鼓励大家积极参加“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每月责任区卫生检查评为“清洁”档次加0.5分,“不清洁”扣0.5分,对不参加活动的人员扣1分,并按20%计入年终总分(见表6)。

(7)对弄虚作假,不实事求是登记出勤考核的相关责任(部门)领导,当月扣2分。

(8)对每月不按时交月工作计划表的部门责任人员,推迟1天按0.5分累计扣减分。

2.3工作业绩评比

为方便考核与管理工作,更加直观地使全体人员了解每月或年中、年末绩效考核工作情况,用工作业绩评比全年总表(见表7)来表述。

2.4积极开展以“双增双节”为中心的成本核算工作

在“以成本核算为中心”的管理工作中,企业可以通过加强内部改革与管理,并通过“双增双节”的方式来实现。

(1)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从对外业务招待费改革做起,可以尝试走企业内部“廉政食堂”之路,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预防“嘴上腐败”,而且可为企业节省开支。

(2)严格小车使用与管理,严禁公车私用现象发生,提倡轻车从简下基层。

(3)精简机构,分流人员。

(4)挖潜企业内部改造,充分盘活企业闲置资产。

(5)筑巢引凤,吸收外来资金,做好融资这篇文章,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

(6)改变文风、会风,压缩不必要的文件下发和提倡开短会,减少办公经费支出。

3以月工作任务计划完成情况考核为主线,全面落实目标考核管理制度

(1)为确保每月工作计划任务顺利完成,企业领导或相关部门应做到每月月末召开一次检查、考核、总结会,及时总结当月的工作情况,并形成书面材料;在检查、考核、总结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找出原因并研究解决。

(2)在做好当月工作总结的同时,研究制定下月工作任务计划和完成任务的目标要求,以此循环进行。

(3)要求对各自的工作任务能量化的要尽量量化,不能量化的要目标化,以体现目标考核要求。

(4)月工作任务计划完成情况的好坏,划分为优秀、一般、差3个档次,分别按95分、85分和70分计入当月目标考核表中,并上墙公布,作为年终考核评优及奖励的重要依据。

4企业“三化一中心”管理体系贯彻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一是企业管理人员对“三化一中心”的企业管理体系理念往往在初期,由于存在认识不到位、初浅,对其实质和精髓难以掌握和理解,因此延误执行时间。二是由于工作经验和业务不熟等诸多原因,企业往往一时无法完全适应“三化一中心”的企业管理要求,在执行过程中,经常表现为不知从何处入手。三是由于贯彻落实“三化一中心”的企业管理力度不够,企业往往表现为虎头蛇尾,难以坚持长期执行,极易造成走过场,时间越久,必然会给企业管理带来负面影响,从而降低管理效果。

三化建设铁路安全 第9篇

1 现代农业筑基,加速“三化”建设

有着“中华大粮仓”美称的黑龙江省粮食产出量、专储量、外运量均居全国首位。从2004年的313.50亿kg,到2011年的55 705亿kg[1],黑龙江粮食产量八连增,归功于居我国首位的88.7%的农机化率;近四年来300多亿元的投入,兴建加固200多处水利基础工程设施;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67%的农业科技贡献率;以及全省一半的耕地面积、600多万hm2纳入了农垦现代农业耕作体系。黑龙江省委书记吉炳轩说:“农业生产无法与天抗衡,只有顺应自然,不断改变农业生产手段和方式,建设大水利、应用大农机、推广大科技、开展大合作,才能实现稳产高产”。

2011年,国家及黑龙江省共投入26.8亿元资金用于农机购置补贴,吸引农民自筹资金28亿元,购置大中型农机设备55 000多台套;2010年,黑龙江省审定通过了126个农作物新品种,推出改良了400多套农作物种植配套技术,使农作物品质、产量、抗性等指标上都上了一个新台阶;合作范围进一步扩大,以农业合作社、农场农村共建为载体,黑龙江省近半数耕地,实行了生产资料、技术标准、整地、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的“六统一”耕作模式,提升单位面积的粮食产出量;青龙山和勤得利等三江平原四大灌区的相继投入使用,尼尔基水库扩建等松嫩平原水利工程,成为加速黑龙江省八大经济区之一的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的重要保障。以大水利、大农机、大科技、大合作为基础,黑龙江省种植结构呈现“扩稻玉、压麦豆”的变化特点。2011年,黑龙江省高产作物水稻、玉米的种植面积分别增加到366.7万和633.3万hm2,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76%;大豆种植面积减少到200万hm2,麦类作物种植面积减少到35.3万hm2。主要农作物水稻平均产量7 200 kg·hm2,玉米平均产量7 350 kg·hm2,大豆平均产量2 175 kg·hm-2,小麦平均产量3 225 kg·hm2[2]。

2 城镇建设加速,三产蓬勃发展

统计数据表明,一个区域内的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当地的GDP(国民生产总值)就提升5个百分点,这主要是由于当地三产服务业的蓬勃发展。目前,黑龙江省建设小城镇的主要做法是,垦区撤并分散的生产队,森工林区撤并分散的林场,农村撤并自然屯、合并中心村。通过这些措施,就把原本分散居住的农民集中到城镇居住。

2009~2011年间,黑龙江垦区、森工林区完成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迁徙,垦区65万人口、森工林区九万多林场职工,搬进了现代化城镇居住。人口的集聚也带来了众多的商机。以黑龙江垦区长水河农场为例,当地在城镇建设初期,就规划了商业一条街,现在有商服一百多家,涵盖了餐饮、服装、洗浴和洗车等方面,安置就业500多人,这些人不仅从事第一产业的农业生产,还有了第三产业的第二职业,使当地人均年收入达到23 000元(2012年长水河农场职工代表大会报)。城镇建设的同时也实现了反哺农业。黑龙江省通过城镇建设、清理了农民们的废弃宅基地,新增耕地面积133.3万hm2,耕地数量的增加,在中央强农惠农政策的保障下,农民们的收入自然提高。

3 以农业合作为载体,统筹“三化”协调发展

从农产品的效益分布看,种植业只占全产业链收入的38%,初加工占37%,精深加工占25%。龙头企业是农业工业化的核心,是上接市场、下连农户的重要载体。但目前,黑龙江省农产品加工业层次还比较低,初加工率仅为55%,精深加工率仅为35%,附加值不高;市场份额还较低,全省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只有2家;实力强的大龙头企业少,玉米产业没有超过30亿元的企业,水稻除松散联合的北大荒米业外,规模都比较小,乳业没有超过50亿元的企业。同时,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联系不够紧密,两年来全省共开发高附加值的新、优、特产品仅有320个。农业品牌建设迟缓,曾一度出现的“天下大米乱五常”局面,就是由于黑龙江省的农业品牌小而散造成的。目前,黑龙江省涉农领域仅有中国驰名商标16个,地理标志农产品40个。

4 异地招商破解发展农业工业化资金不足的问题

发展农业工业化,最重要的是资金注入。而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和边陲省份,财政收入不高,这也就导致了本省无大量资金注入农业工业工业化发展。怎样最大限度的引入、利用外埠资金,发展农业工业化,绥化作为黑龙江省的农业大市,采取了异地招商的办法。

绥化市下辖九个县市,异地招商就是这九个县市的招商实现了共融互通。以恒大牧业为例,这家企业绥棱县洽谈的客户,可企业代表到绥棱县考察后发现,当地远离消费市场,就想放弃投资。异地招商的办法出现后,绥棱县针对企业提出的意见,把恒大牧业介绍到了离哈尔滨较近、具有区位优势的肇东。企业落户肇东后,每年的上缴的税金肇东、绥棱各得一半,这样就形成了全市招商一盘棋的良好格局。2011年以来,绥化市共引进建设异地项目265个,总投资578亿元[3]。

5 以农业合作为载体,破解农户、企业分散联系的问题

目前,农民一家一户的种植模式,已经不适应企业的需求,企业也因农民提供的原料问题,无法与市场按需对接。作为农业大省的黑龙江省,怎样由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向保障国家食品安全转型,把更多的效益留在区域内,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农业工业化的有效连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了重要载体。

目前,黑龙江省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有1.4万多个,带动农户100万户,占全省农村总户数的1/4。这些合作社成为了农民和企业无缝对接的桥梁和纽带,采取“农民+合作社+企业”的三位一体运营模式,合作社组织农民按企业需求种植特定作物品种,农民们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对企业来说,有了稳定可操控的粮食供应基地,企业可以按市场需求生产农产品,产品自然供不应求。农民、合作社、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后,实现了由过去的单一研究“田间地头”向研究“田间地头”与“市场端头”相结合转变,由注重抓“产供销”向抓“销供产”转变。农垦九三管理局一半的涉农人口加入了209个农业合作社,当地的人均年收入2.2万元;五常市组建了100多个农业合作社,使人均年收入达到1.6万元,远远高出全省平均水平。实践证明,采取合作经营的模式,加速农业工业化进程,无论在农垦还是农村都适用。

6 结论

发展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工业化,都是为了加速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其中农业现代化是基础,农村城镇化是保障,农业产业化是推手。在推进涉农“三化”建设上,除了有效利用国家及省里的匹配资金外,还要指给农民看、引领农民干、给农民做示范,极大地调动农民自身的积极性。同时,还有注意“度”的问题,千亩万亩的耕地、上百个城镇、众多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固然好,但也要尊重农民的意愿。进行农村“三化”建设的关键还是不停步,直到把“田”字的边框拆除,才能让黑龙江省0.13亿hm2以上耕地真正地变成沃野,巩固中华大粮仓。

参考文献

[1]丁声俊.黑龙腾翔奇迹辉煌[J].黑龙江粮食,2012(1):3-7.

[2]丁声俊.黑龙江粮食谱写新篇章[J].中国粮食经济,2012(4):47-50.

上一篇:医学虚拟实验室下一篇:视觉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