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卫生安全措施

2024-05-04

食品卫生安全措施(精选12篇)

食品卫生安全措施 第1篇

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卫生现状分析

首先, 基础设施不完善, 部分新建、改建或扩建的学校食堂还未通过卫生监督管理部门的审查验收便开始营业, 其基础设施不健全, 没有配置配菜、肉类和清洁用品的洗涤池, 没有建设和配备消毒间、餐饮用具消毒设备等, 食材原料的储藏、加工、烹调、消毒经常混在一起, 防尘、防蝇工作不到位, 直接造成学校食堂脏、乱、差。

其次, 部分学校管理者对食品安全卫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卫生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即便是制订了安全管理制度也并未将其贯彻落实。另外, 学校方面对食堂的管理工作比较松懈, 部分学校将食品安全卫生管理的责任直接推向承包人, 对于食堂的具体经营管理从不插手, 对于卫生监管部门所提出的整改意见草率应对。

再次, 学校食堂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低, 很多学校食堂的工作人员基本来自于农村, 文化程度不高, 也没有树立食品安全卫生意识, 在工作中存在很多不良的卫生习惯, 同时很多炊事人员上岗之前没有参与食品安全卫生培训,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注重个人卫生, 不穿戴工作服, 将个人物品随意摆放在操作间, 生熟食品混淆的问题常常出现。

最后是食品原材料把关不严, 学校食堂的承包方为了得到承包权, 向学校缴纳了高额的承包费用, 因此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常常选择劣质的食材, 例如说采购来源不明的低价禽畜产品、过期食品、农药残留量过高的食材等。

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卫生管理措施

食品原材料管控

学校食堂食品中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材一般包括有毒的动植物, 如发芽的土豆、毒蘑菇等, 农药残留量超标的蔬菜、过期或者与食品卫生安全标准不符合的材料。在学校食堂的日常管理中, 我们应当提高工作人员区别食材的能力, 同时要选择有资质、有实力的供应商, 食材库存管理人员也必须要做好日常储存工作, 避免食品过期变质。

另外, 还要进一步增强食堂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 培养其食品安全意识, 增强烹饪技术, 同时关注食品的营养与搭配, 确保广大师生能够在学校食堂中“吃安全饭, 用营养餐”。

加强监管措施

学校食堂是一个人员出入较多且流动性较大的地方, 因此为了避免病从口入, 应当做好餐具和容器的消毒工作, 同时还要强化监督措施, 坚持严格把关, 从细节出发尽可能消除食品安全隐患。在食堂管理人员的带领下, 食堂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出自身职责, 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积极组织交流培训活动, 当发生疑似学生食物中毒事件后, 要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 同时严查责任人, 将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头。

食堂承包管理

学校食堂在招标过程中, 必须对承包方的资质、从业经验以及职业道德等方面有深入的了解, 要求食堂承包方拥有一定的食品安全生产、加工以及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在开展日常管理工作的过程中, 应当在确保食品安全卫生的基础上, 注重菜品的种类和花色, 力求做到色香味俱全, 食品搭配营养均衡。要求食堂承包方能够结合学生成长发育的实际特点, 制定出科学的菜谱, 从而满足广大学生的营养需求。

落实相关法规

学校食堂必须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学生集体用餐监督办法》, 学校应当设置食品安全卫生管理部门, 针对食堂食品安全卫生问题进行监管, 同时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确保管理工作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另外, 学校食堂从业人员必须通过健康检查合格之后才能上岗, 校医以及保健教师必须定期对学校食堂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开展卫生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培训, 进一步增强其食品安全意识。

结语

食堂安全卫生措施 第2篇

为了保证机关就餐人员身体健康,制定食堂安全卫生管理措施如下:

一、食品安全食堂安全卫生措施

1、防止食物中毒食堂管理采购员在采购食品过程中,要保证进货质量,掌握基本的食品常识,严格分清好坏,从第一道关就严格要求。

2、食品来货后要认真检查出厂日期、保质期,外观干净、整齐,无异味,颜色正,数量准。

3、食品来货后要认真安排好适当地方保管存储,注意根据天气变化安排好用餐先后顺序。

4、食物烹饪时要掌握火侯,科学搭配营养晚餐。

5、每天要餐后要妥善处理余下的食物,可以留的要保管好,不能留的也不要勉强,以安全为主。

6、每周开一次安全会,总结一周食品安全问题、经验,牢固树立安全第一思想。

二、炊事机械安全使用

食堂人员要熟悉煤气安全使用,定期检查,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对各种机器、压面机、烤箱、打蛋机等的使用要熟悉操作规程,用完后及时断电。

三、现金使用安全

食堂用于购买食品现金要用的合理,有效、安全、保险,大宗现金支出要请示处长,严格验收签字制度,确保现金支付规范有序安全。

四、食堂操作间安全

食堂重地闲人免进,无关人员不得随时进入食堂操作间、库房,食堂人员进出要随手锁门,水电气要检查好。

五、卫生管理措施

1、食品加工要生熟分开,青菜来料要摘净洗净,操作间要干净整洁,每日餐后要及时刷洗,消毒当天餐具,不得隔夜。

2、食堂人员上岗要衣服干净整洁,操作时不准吸烟,不随地吐痰,食堂人员个人卫生要搞好。

家庭防范食品安全的措施 第3篇

一、安全选购食品。一是要正确识别标签,查看标签内容是否清晰、齐全。食品标签必须标示的内容有食品名称、配料清单、净含量、沥干物(固形物)含量、制造者的名称和地址、生产日期(或包装日期)、保质期、产品标准号。标签上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不得另外加贴、补贴和篡改。二是要选择没有污染、杂质,没有变色、变味的食品。如:优质的香肠肠衣应干燥完整且紧贴肉馅,肉色均匀,无黏液及霉点,用手捏时,坚实而有弹性质量良好的腊肉,皮为金黄色并有光泽,瘦肉红润,肥膘淡黄色,无斑点,而有哈喇味或变色的腊肉不能食用;新鲜的带鳍鱼类有一种轻微的鱼腥味,鱼皮发亮有光泽,鱼鳞紧贴鱼身,眼睛凸出清澈,鱼鳃红润潮湿,鱼肉触摸坚挺有弹性;已死亡、壳破碎及损坏的甲壳类动物不能购买。

二、正确加工保存食品。易腐败的食品要随买随加工,加工过的食品最好马上吃掉。当准备食用已存放了一段时间的食物时,要将食物再次加热到100℃以上;不喝生水、不食用未经加工的牛奶;剩饭的保存时间以不隔餐为宜,早剩午吃,午剩晚吃,尽量缩短在5-6小时;新鲜的鸡蛋产品应该储存在5℃或5℃以下,牛奶最理想的保存温度是1℃_5℃,对没有包裹冰层的鱼和贝类水产品,应在24小时内使用;低温和空气流通,是保持果蔬新鲜的必各条件。

三、注重清洁卫生。做饭前要把手洗干净,中间转而做另一种食品时最好也要洗手。菜刀、莱板用前都应清洗干净,要先切熟食,后切生品。尽量用封闭的容器装食物。避免生熟食品混放、混用菜板菜刀等,避免生熟食品交叉污染。同时,要注意及时将厨房里的垃圾、污垢清除。

高校食堂安全卫生管理措施 第4篇

一高校食堂饭菜质量存在的安全隐患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学校内部管理模式的转变,高校的后勤服务大多实行社会化管理,高校食堂食品卫生的管理机制和经营机制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部分学校存在盲目引进,以包代管,使得少数不具备从事学校餐饮工作资质的社会机构或个人承包学校食堂,致使饭菜质量、饮食卫生难以保证。目前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食堂饭菜质量存在的安全隐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食堂食品采购模式的安全隐患

高校食堂食品原材料采购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校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几率。当今,随着高校在校人数逐年增加,大多数高校学生食堂来不及扩建,难以容纳大批增加学生的就餐,学校后勤管理工作和食堂就餐压力大增。为了缓解这种压力,出现盲目引进、以包代管的情况,使得少数不具备从事学校餐饮工作资质的社会机构或个人承包学校食堂,致使学校食堂食品的采购模式比较混乱。有些承包单位因为规模有限、技术力量不足,只能再次将食堂分包给个体经营者。这些个体经营者为降低成本,不执行统一采购的规定,为贪图便宜,私自采购一些腐败变质、霉变生虫、混有异物、掺假掺杂、感官性状异常以及超过保质期等法律法规禁止食用的食品。

2高校食堂饭菜原材料的安全隐患

市场经济条件下,趋利行为使不法商贩利欲熏心,对食品的原料进行掺假、造假,甚至超标加入添加剂。较常见的如:作坊生产的火腿肠仿双汇火腿,舟山小黄鱼充北海大黄鱼,夹心肉充当腿肉等。蔬菜叶面喷施农药、化肥过多,导致残留物超标,果品用催熟剂催熟,猕猴桃喷施“膨大剂”,黄鳝添饲“避孕药”速肥,生猪添加“瘦肉精”促长,海产品浸泡“防腐剂”保鲜,将变质大米使用矿物油“抛光”,面粉中掺用甲醛漂白增韧,银耳用硫磺熏制增白,豆制品掺入工业用滑石粉等等。

3高校食堂饭菜加工过程存在的安全隐患

由于高校后勤社会化,大多数高校食堂由自身经营向租赁、承包、托管等多元化模式发展。由于利益驱动和食品生产经营等环节复杂的特点,加上高校食堂的从业人员大多数来自农村,自身文化素质低,食品卫生安全意识淡薄,受各种因素影响,心理及情绪控制能力较差,并且部分食堂内的工作人员大多是只参加过临时或短期厨师培训班的学员,缺乏专业系统的烹调理论和饮食营养与卫生知识,使高校食堂的食品卫生安全存在很大的隐患,不安全系数自然增加。

目前高校食堂饭菜加工过程存在的安全隐患有:冷冻方法不当或加工不当,从而造成食品的变色、变味、变质等质量问题;不注意个人卫生,致使加工的食物出现交叉污染;夏天食堂防蝇措施不当,致使学生饭菜中经常有苍蝇出没等一系列安全隐患。保存温度低于60℃或高于10℃、存放时间超过2小时的熟食品,再次利用时未充分加热。冷冻熟食品未彻底解冻充分加热食用。有些堂口将回收后的食品经加工后再次销售。

4高校食堂饭菜质量控制管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目前,由于缺乏相关标准,高校食堂卫生管理标准建设滞后,有关卫生安全的检测方法不完善,管理局限于经验水平,缺乏科学的控制手段,对员工的日常操作缺乏科学规范,检查流于形式。高校学生食堂中的上层管理人员多为高校的行政管理干部,并不实际参与到食堂的经营管理中去,而食堂内的工作人员大多是只经过临时或短期培训,缺乏专业系统的烹调理论和食品营养与卫生知识,从业素质一般不高,责任心不够强,一旦管理松散不到位,容易怠工,不能高质量完成工作任务,导致终端产品和服务不符合食品卫生安全要求。

5清洗、消毒、保洁设施的大小和数量不能满足需要

餐具用具清洗消毒水池中,食品原料、清洁用具及接触非直接入口食品的工具、容器混用。使用的洗涤剂、消毒剂不符合GB14930.1《食品工具、设备用洗涤卫生标准》和GB14930.2《食品工具、设备用洗涤消毒剂卫生标准》等有关食品安全标准和要求。有些清洗、消毒、保洁人员素质低下,毫无职业道德,有些承包商为节约成本根本就不用消毒剂,也不进行高温消毒。

二高校食堂饭菜质量管理措施

1创新食堂食品采购模式,坚持食品分类管理,采用不同渠道采购的措施

在严格考察供应商资质、场所、实力、信誉的基础上,每种食品原材料至少要选择两家供应商为学校食堂供货,每学期开学前都要召开供应商会议,签订供货协议和食品安全协议。同时,完善采购制度,对采购原则、采购组织、采购范围、采购程序等做出统一规定,健全物资采购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严格的食品采购与生产检查制度,坚决杜绝食堂私自采购食品饭菜原料,以防止劣质食品进入学校。

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人员可根据食品原材料的不同特点,按照大宗物资、普通物资和时令蔬菜三大类分别管理,采用不同渠道进行采购,按照比质量、比价格、比服务择优选择供应商。对于米、面、油等大宗物资采购面向正规生产厂家,采用招投标形式选择两家以上厂家供货:对于鸡、蛋、杂粮、调料等商品在确定采购对象时首先实地考察采购对象的资金实力、信用和商品质量等信息,择优选择两家以上供货商;时令蔬菜每天消耗的量较大,应每天到蔬菜批发市场集体采购,也可“农校对接”。

2采取各种措施,严把原材料质量关

高校食堂虽然无法左右烹饪原料的种植和养殖,但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五个方面的措施,严把原材料质量关,将不符合饮食卫生安全要求的烹饪原料拒之门外。

第一,提高采购人员素质,认真学习各种烹饪原料选购知识,掌握烹饪原料的质量鉴别,精心选购。目前,烹饪原料品种繁多,加上现代交通工具便利,国内的、国外的,陆生动植物性原料、水生动植物性原料应有尽有,如果不能熟悉它们的品质特点、上市季节、质量鉴别及其生长环境等,就很难把好进货质量关。

第二,杜绝采购中的“吃回扣”现象,实行“三公开”,坚持阳光采购。“三公开”就是公开当天采购的食品原材料品种、数量、价格,使不同渠道采购的物品都置于公开监督之下,确保采购人员和不法商贩无机可乘。

第三,与规模大、信誉高的绿色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绿色养殖基地、绿色食品加工企业联合,借鉴商业销售中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实行层层质量保证制,确保烹饪饮食卫生安全,同时实现企业间的互利互惠。

第四,定期对食堂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增强安全意识,提高烹饪技艺,掌握食品营养与卫生知识,掌握特殊原料的加工处理。

第五,严把索证关,对采购的原材料要进行相关证件的索取,坚决杜绝“三无”食品进入高校食堂,确保高校师生健康饮食。

3改善高校食堂的卫生条件,严防食品加工过程的交叉污染

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加大经费投入,进一步改善学生食堂卫生设施与条件,使食堂建筑、设备与环境符合我国《食品卫生法》要求,建立有相对独立的食品原料存放间、食品加工操作间、食品出售场所及用餐场所。同时还要坚决做好高校食堂的清洁与消毒工作,严防食品加工过程中的交叉污染。另外,高校食堂从事餐饮的工作人员不得有患传染病的 (如肝炎、结核等) ;不能有外伤、化妆、佩带首饰和带入个人物品的情况;必须具备工作服、帽、口罩、鞋等,并及时洗手消毒。应持有效的健康证,执行体检计划并设有体检档案,涉及到有疾病、伤口或其他可能成为污染源的人员要及时隔离。

4加强对高校餐饮人员的岗位培训

高校要定期安排食堂从业人员接受食品卫生安全方面的专业培训,使之了解国家的食品卫生法律、法规,熟悉高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的相关要求,掌握必要的食品卫生安全专业知识,提高做好高校食堂食品卫生工作的能力。还要对食堂从业人员加强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增强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使其严格按照国家食品卫生法律法规的要求规范操作。成千上万学生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都与学校食堂饭菜质量有着一定关系。责任使人不能懈怠,特别是食堂服务人员每个人每个环节都不允许出错,所以加强对所有食堂服务人员责任意识培训更重要。

加强培训不仅是餐厅也是个人的加油站,也是食堂提高服务质量的保证。因此,高校食堂后勤管理人员可经常组织专业技术比武,经常参加技术比赛,既是技术交流,更是丰富技术经验的活动,通过以上方法,来保证食品质量的提高。

5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厨房内部运行管理机制,建立分配考核激励机制

由于学校食堂是人员聚集之地,大锅菜是学校饮食的主体,所以厨师在主观意识中往往有“萝卜多了不洗泥”的观念,这就势必影响饭菜的质量。因此,高校后勤食堂应建立以厨师长为首的责、权、利相结合的厨房内部运行管理机制,厨师长按照厨师不同的熟练程度、知识水平、技术等级和责任心等各自负担不同岗位的职能。比如粗加工可让厨工来做,精加工如丁、丝、条、片、块原料由厨师来做。另外,厨师长应根据食堂的年度经营情况制订考核指标,对食堂实行独立核算,制订以“责、权、利”相结合的考核分配办法,以节能、降耗、增效为重点,把各项指标分解到班组甚至落实到每一个员工,每月进行责任考核并与经济利益挂钩,做到奖罚分明,杜绝浪费。

参考文献

[1]冯伟.高校食堂实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可行性分析[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1, (33) :108.

[2]武新胜.谈如何加强学校食堂饭菜质量的管理[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7, (26) :69.

[3]王富刚.浅议高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的管理与对策[J].教育管理与评价, 2010, 4.

[4]关德军.高校食堂卫生安全隐患及其消除[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1.

食品安全保障措施 第5篇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强化食品安全工作职责,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措施,保障食品安全和在校师生身体健康,特制定以下措施:

一、所有食品外包装袋上有商标及QS或“SC”、厂名厂址、电话号码、营养含量表、执行标准,生产合格证(生产日期、保质期)随货同行。包装袋材料采用无毒无害材料制作。

二、按月分批次为学校供并且每月不少于俩次。学校食堂的食品进货检查验收,审验供货方的经营资格(包括:食品流通许可证、食品生产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等),验明食品合格证明和食品标识,甲方可索取观看相关票证。

三、所有工作人员具有健康证,持证上岗以及在经营场所醒目位置悬挂《营业执照》、《食品流通许可证》等有效的相关法定证照。保持经营场所布局合理、环境整洁、人员健康。

四、仓库有完善的防投毒设施,门窗安装有防盗门窗,两人管理、分别加锁。

五、法律、法规规定检验或者检疫的食品,查验其有效检验检疫证明,未经检验检疫不进货。

六、存放食品区域分类存放,生熟隔离,成品与半成品隔离,食品与杂物药物隔离,食品与天然冰隔离。食品存放离墙10厘米离地面15厘米。

七、每月定期检查食品的外观质量,对包装不严实或不符合卫生要求的,及时予以处理,对过期、腐烂变质的食品,立即停止销售,并进行无害化处理、按照食品标签标示的警示标志,警示说明或者注意事项的要求销售。

食品安全引发的企业道德问题及措施 第6篇

关键词:食品 安全 措施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然而,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可谓层出不穷:“问题奶粉”、“瘦肉精”、“染色馒头”、“有毒豆芽”、“血脖肉包子”等,有毒害的食品防不胜防,引起了全民的激愤。我们遇到的这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既对自身食品安全深感不安,也对我们企业的道德产生了深深的质疑。

一、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地触发消费者的敏感线,政府屡屡强调严厉打擊,但却按下葫芦浮起瓢,食品问题屡屡出现的原因何在?

1.道德沦丧。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一般认为,社会经济水平越高,道德水平也会越高。我国经济发展很快,按理说道德水准也应较高,但是现实中一些食品企业的道德行为却屡屡让我们瞠目结舌、义愤填膺。一个社会当它的产品质量在食品、药品这样的事关人身健康甚至生命的大问题上,都有人去假冒伪劣的话,说明这个道德底线就被击溃了,这个道德失信、道德滑坡的问题就非常严重了。在这个共生共荣的社会中,每个企业都不能回避承担社会道德的义务。没有道德的企业是很难做强做大,在竞争中获胜的。

2.诚信缺失。盘点这些食品安全热点事件时,消费者会发现尽管原因复杂,情况不一,但总体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企业诚信问题凸现。人无信不立,企无信难存。企业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载体,承担着国民经济的社会责任,诚信是企业肩负的诸多社会责任的基石。诚信是使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壮大的基石,更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从企业创造价值的角度来说,诚信是增值空间最大的资本,是最宝贵的无形资产,它可以提升企业的品牌,可以转化为企业的优势,可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无数事实证明:诚实守信,虽不能获得近期收益,但会收获丰厚的回报和长远发展的希望;而利欲熏心,欺诈行事,只能使企业衰败和消亡。

3.利益至上。质量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法宝。有很多的企业相比利益,更注重自己产品的质量,这种企业会被誉为驰名企业,从而被人们优先予以关注并选择。相反,有的企业不注重产品质量,而是利益至上,从而在产品生产上缺斤少两,偷工减料。在义与利的抉择上,若是选择利益至上,这种利益是不会长久的。各种企业,尤其是食品企业,它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是要被人们直接消费使用的,如果其产品不合格甚至是有毒害作用的,这种利益就是建立在牺牲公众生命健康的基础上。一旦被披露,企业不但会遭受灭顶之灾,还会被世人唾弃。

4.把关不严。大家听说过“中国武林新四大高手”吧:烂皮鞋、毒胶囊、地沟油、三鹿奶。简称:东鞋、西毒、南地、北钙。说着貌似有趣,实则令人心寒。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很重要,从原料采购、投入生产到加工包装、存储销售等,各环节都要提高安全意识,落实责任。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影响到整个企业的存亡。我们会问:你们企业的采购是怎么把关的?把关不严不仅仅存在于企业内部,还有各监管部门。监管部门的玩忽职守和不作为也会引发一系列产品质量问题。因此,食品企业的每个关口更应严上加严,如果不从源头抓起,后果是无法想象的。

5.“潜规则”盛行。面对危害公众健康与安全行为的“潜规则”,一些企业不愿意站出来解释,总认为法不责众,结果风波过后致使整个行业遭遇信任危机。在食品安全问题上任何的侥幸和谎言,都将为我们的未来种下难以医治的祸根。面对食品安全领域的“潜规则”,每个人都有责任义务说不!同时食品企业更应首当其冲抵制“潜规则”,不能让“潜规则”继续盛行。

二、我国食品安全正遭受着信任危机,食品安全成为国人最大不安。为了杜绝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执法需有力。首先,加强执法力度。我国关于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才使得某些食品生产企业钻法律的空子。其次,积极宣传相关法律也尤为重要。让更多的食品生产企业了解食品安全法,这样食品安全才有望得到政策的保障。

2.政府需作为。如今食品安全问题屡见不鲜的主要原因除企业道德缺失外,政府也难脱其责。有人说,“一张简单的饭桌上,包含了经济发展的全部道理”。中国正在经历一场从“吃饱”向“吃好”、“吃健康”的转变。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保证公众的食品安全,事关政府的执政水平和人民的社会信心。从这个意义上说,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必须上升到“面包政治”的高度。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不能形同虚设,必须要有所作为,尽心尽职,不与企业“勾结私通”,堵住“监管漏洞”。对于不作为的监管部分,应按相关的法律给予重罚,轻则予以警告,重则刑事处罚。这样食品安全才有望得到监管的保障。

3.企业需自律。企业需要道德调节、约束自己。企业应该始终坚持把食品质量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推进企业的诚信体系建设,推动企业改进管理,自觉地增强企业的自律意识。自律是最关键的。食品行业尤其是龙头食品企业责任重大啊,既担负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又肩负着消费者的信任,因此不能以减少事故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作为涉及消费者身体健康的食品行业,必须应该做到“零事故”。这样食品安全才有望得到健康的保障。

4.消费需合理。首先,食品生产的环节和过程应通过媒体大量地报道,让消费者知晓食品安全的信息和质量的信息,让消费者成为一道安全检验的防线。这样,消费者才能真正地放心地消费,同时也让众多的食品企业站在同一平台上公平竞争,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其次,身为消费者,应理性消费,不攀比,不盲从;对于消费和被消费的企业来说,尽量合理地进行资源配置,不浪费,不盲目。这样食品安全才有望得到公正的保障。

总之,食品安全事关千家万户,稍有不慎就会引起社会群体性事件。食品安全不是一个企业或者某个个体的事情,它需要食品企业、监管部门、消费者、媒体的共同努力,也可以说是整个社会的头等大事。希望我们的食品企业在进行道德建设的同时加强法制建设,重视生命的质量,以人为本,“责”字当头,履行相应义务,追求社会发展的道德使命,生产出安全、卫生、健康的食品。祈望我们的社会不会再有食品安全问题,我们能买到真正放心的无污染的安全食品。

参考资料:

[1]甘肃日报.《健康时评》20120420.

[2]2012两会:聚焦食品安全问题.

[3]中工网—工人日报“道德观察”20120211.

[4]中国糖酒产业网“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最关键20120517.

食品质量与安全的保障措施研究 第7篇

我国是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比较多的国家之一, 党中国务院非常重视食品质量与安全, 每届政府都由一位国务院副总理挂帅主抓食品质量与安全, 各级政府积极参与, 出台一系列关于食品质量与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文件, 为食品质量与安全进行保驾护航。要提高食品质量与安全主要靠国家抓还是不现实, 需要政府、企业、社会中介与消费者共同抓食品质量与安全, 共同作用成为一个共同体, 这样食品质量与安全才会有保障。

政府责任

政府要严厉打击食品安全犯罪问题, 要对涉及人员一定要严格打击, 起到一定威慑作用。各级政府要根据地方实际情况积极出台一系列关于食品质量与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文件, 为打击食品安全犯罪进行理论支持, 政府要持之以恒的抓食品安全问题, 这是关系民生的头等大事, 让人们能吃上安全食品, 保障人们的身心健康, 为早日实现中国梦努力工作。

企业责任

食品企业要有专人负责食品质量与安全, 要做一个有良知的企业家, 政府监管一定要到位。食品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大事, 要认真负责, 不能有丝毫马虎, 政府让出现食品安全问题企业, 要及时清除食品行业, 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保驾护航, 对存在谋取利益的政府工作人员, 要严肃处理, 决不能手软, 保障食品质量安全。企业出厂要严格把质量关, 要经得起历史考验, 为子孙谋福利, 不要为眼前利润, 做一个无良知的企业家, 长期以后, 企业不注意质量, 肯定会倒闭。

社会中介 (媒体) 责任

媒体要有勇气报道, 报道社会上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敢于报道社会关注问题。这里指的社会中介既包括一些行业性、专业性、技术性的协会组织, 又包括新闻媒体。社会中介的作用主要是加强信用信息传递、评估、监控功能以及对各责任主体实行社会舆论监督。在食品的质量安全方面, 具体一点来说, 在优质产品与假冒伪劣的博弈关系中, 信用信息非常重要。往往假冒伪劣等诚信缺失行为侵犯消费者权益, 损害优质产品及名牌企业, 都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传播媒体要在做好宣传解读相关食品安全法规、宣传“地方政府负总责, 生产者是第一责任人, 政府部门负监管责任”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体系的同时, 依据这一责任体系对各责任主体是否严格履职尽责进行舆论监督。对一些食品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 让严格整改, 符合社会对食品企业需要, 成为一个合格的食品企业, 让媒体成为坚实的监督。

消费者责任

在食品质量与安全方面消费者也存在一定责任, 有的消费者明知道食品安全有问题, 还进行购买, 让不合格食品有了市场, 才能企业进行有规模的进行生产, 消费者责任有多种因素构成,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消费者在食品质量与安全方面的责任。

树立理性消费、科学消费的观念

作为消费者要有一定理财理念, 要合理进行消费。有的消费者明知道商品是假的, 还进行消费, 比如手机等, 这类商品假的可能质量有问题, 但勉强能用也可以。但有的消费者食品也买假的, 可能对人的健康产生一定影响。人要树立理性消费、科学消费的观念, 能正确的支配自己的经济行为能力, 理性消费, 科学消费杜绝买伪劣产品, 尤其食品更不能马虎, 让不合格的食品没有消费市场, 这是提高食品质量与安全最有效的途径。

强化消费者的责任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

当消费者在生活、生产及消费过程中发现假冒伪劣行为时, 不管这些行为是否已经直接损害了自己, 消费者都应积极向政府执法部门举报 (如工商部门的12315投诉举报热线、质检部门的12365投诉举报热线以及公安部门) ;当消费者买到假冒伪劣产品或权益受到侵害之时, 应该自觉地、理直气壮地通过各种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或投诉要求赔偿, 或诉诸法律, 或用货币投票、用脚投票 (即不再去买此类商品, 远离它) , 或借助媒体曝光以警示他人。

新时期食品质量与安全保证措施 第8篇

新时期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出现的原因

有害微生物的影响。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我国每年大约有200起食物中毒事件,其中60%均为微生物感染造成[3]。目前发现的有害微生物包括了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性的病菌,也有猪水疱病毒、狂犬病病毒、口蹄疫病毒等能够导致人畜共同发病的细菌。化学物质的影响。目前在我国的农业生产当中,为了保证产量会使用到大量的化学药品,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农产品农药残余量超标等问题的出现,影响着食品质量和安全生产。更重要的是,食品添加剂是我国食品生产当中常用的辅料之一,而添加剂超标的问题已经屡见不鲜,不但会对人体的新陈代谢造成影响,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癌症的发生率。

保证食品质量和安全的有效策略

为了保证食品生产的质量与安全,放心原材料是基础,这样才能保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农资监管长效机制的科学构建。我国相关部门应通过可行的措施,比如建立有害农资风险管理和风险评估制度,从而切实保证食品生产原材料的质量和安全。此外,应建立食品安全生产委员会,由农业、畜牧业等部门共同组成,组建食药监总局,形成食品生产、流通以及服务等环节的管控和执法体系,加强对监管盲区的监督和管理,加强统一权威的监管模式,进一步保证食品生产的质量与安全。

食品质量与安全检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目前我国的食品质量检验部门并不多,而且分布不均;检验机构的工作人员缺乏服务社会的积极性和服务意识;再加上食品质量检测手段相当有限,因此检查水平急待提高。相关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健全。食品质量与安全已经成为了全社会的需求,因此必须对食品原材料的安全控制进行立法,并提高全社会对食品安全问题危害的认识,同时还应对食品行业的经营者、企业管理者以及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另一方面,还应重视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加强宣传工作,使消费者能够成为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监管的参与者之一,从而进一步解决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增强人民的体质、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保障社会稳定。

加强微生物和疫病疫情风险的监控力度。农产品由于农药残留或其他有害有毒物质超标而导致的中毒事件和餐桌污染时有发生,抗生素、违禁药物、产品免疫、重金属残留超标等问题十分突出。因此对于食品原材料源头的监督和管理至关重要,也是HACCP系统环境全过程控制食品质量的关键点之一[4]。基于此,必须对食品原材料生产、种植过程进行微生物监测和动物疫病疫情监测,找出对最终产品的质量安全可能产生严重影响的关键环节,同时改善管理,加强防御性措施,保证原材料的安全可靠。

试析食品质量与安全的保障措施 第9篇

1 政府责任

在抓食品质量安全方面, 政府的首要责任就是创造优质安全食品及生产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法制化、有序化的市场环境。治理食品安全问题需用重典。要加强法制建设, 完善各类立法, 严格执法和监督, 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加大对不讲诚信、丧失社会责任和道德良知、制售假冒伪劣的不法生产企业和个人的打击处罚力度, 提高其违法成本 (此成本思路应贯穿于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的始终) 。要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包括政府、企业、社会中介 (媒体) 、个人在内的社会诚信体系。要进一步完善监管机制, 使相关部门间的职责更明确, 衔接更紧密, 执行更有力, 着眼更长远, 真正做到食品安全的守卫者。

2 企业责任

企业是产品生产及市场竞争的主体, 是产品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企业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以及企业是产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要牢固树立以诚信为本的社会责任意识。

3 社会中介 (媒体) 责任

这里指的社会中介既包括一些行业性、专业性、技术性的协会组织, 又包括新闻媒体。社会中介的作用主要是加强信用信息传递、评估、监控功能以及对各责任主体实行社会舆论监督。在食品的质量安全方面, 具体一点来说, 在优质产品与假冒伪劣的博弈关系中, 信用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假冒伪劣等诚信缺失行为侵犯消费者权益, 损害优质产品及名牌企业, 都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传播媒体要在做好宣传解读相关食品安全法规、宣传“地方政府负总责, 生产者是第一责任人, 政府部门负监管责任”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体系的同时, 依据这一责任体系对各责任主体是否严格履职尽责进行舆论监督。

4 消费者责任

消费者是产品质量和安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最终消费品的接受者, 消费者并不只是被动地接受, 他在消费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应有积极主动的作用, 也有自己的责任。

4.1 树立理性消费、科学消费的观念

一些消费者基于各种原因知假买假 (特别是在日用品方面, 也包括食品) 。依据经济学的原理, 消费需求决定供给水平, 这种主动购假刺激了假冒伪劣的产生, 客观上既损害了真正的优质安全产品及生产企业, 破坏了市场竞争秩序, 又最终损害了消费者自己的消费环境, 尤其危害着自己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因此, 消费者一定要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观, 强化健康的消费心理, 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用自己真实、健康、合理的消费方式来引导企业生产出质量优秀、价格合理、不断升级换代的让人安全放心消费的优质产品, 让那些搅乱市场的假冒伪劣产品没有生存的基础, 让那些信用缺失、制假售假、损害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的违法企业和个人无利可图。

4.2 强化消费者的责任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

当消费者在生活、生产及消费过程中发现假冒伪劣行为时, 不管这些行为是否已经直接损害了自己, 消费者都应积极向政府执法部门举报 (如工商部门的12315投诉举报热线、质检部门的12365投诉举报热线以及公安部门) ;当消费者买到假冒伪劣产品或权益受到侵害之时, 应该自觉地、理直气壮地通过各种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或投诉要求赔偿, 或诉诸法律, 或用货币投票、用脚投票 (即不再去买此类商品, 远离它) , 或借助媒体曝光以警示他人。

希望广大消费者在那些诚信缺失、道德沦丧、制假售假的丑恶面前, 在那些侵害我们作为一个人的生活生命权利行为面前, 我们每个人都要以自己的良知和正义“站出来”说“不”!作为消费者的我们, 当我们的消费权益受损或我们看到其他消费者受损害 (哪怕只是一件小事) 时, 我们也应“站出来”说“不”。只有消费者都联合起来, 那些假冒伪劣者、失信侵权者才会真正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建议政府部门要切实加大力度采用“便捷的渠道, 适当的利益补偿和低成本的实现手段”来鼓励消费者“较真”——积极举报、依法维权。消费者的这种举报、维权既是为了自己, 也是为了别人, 更是为了整个社会;既是为了今天, 也是为了明天, 更是为了今后我们永远不再需要花大力气维权。只有主动运用法律维权, 法律才具有生命力, 每个消费者的自觉行为才会汇聚成河, 形成对造假售假者、对诚信缺失者强大的震慑力, 也才会使广大消费者与假冒伪劣行为者、与消费侵权者之间形成重复性博弈, 使之不敢恣意妄为。据统计, 政府监管部门主动打击查处及接受群众投诉举报查处违法案件占全部查处案件的90%, 而这其中由群众投诉举报的几乎占了一半以上。由此可见, 只有当更多的消费者更主动地依法维权, 打击假冒伪劣、诚信缺失行为, 我们的消费市场、消费者群体、消费环境才算成熟、干净, 市场机制才能真正鼓励人们有积极性去维护市场正常运行, 对假冒伪劣者的监督、打击才能由政府独具只眼、单枪匹马变为十几亿双慧眼、千军万马。也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市场上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劣币驱逐良币”、“坏车挤垮好车”的逆淘汰现象, 进而真正做到优胜劣汰, 使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有可能有效解决, 消费者真正做到吃得安全、吃得放心

参考文献

[1]李迎丰.食品质量安全我们共同的责任——试析保障食品安全的“四维度”[J].中国质量万里行, 2011, (8) :28-30.

食品安全问题分析及控制措施 第10篇

关键词:食品安全隐患,危害,现状,建议

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 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 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食品的质量不安全, 将会影响到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影响到食品企业、食品产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影响到国际贸易和社会安定。食品的安全问题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建国60年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突飞猛进, 但是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 比如说关于劣质奶粉、劣质面粉、劣质大米、注水肉、苏丹红等等, 这些频频曝光的食品加工中的黑幕对消费者来说已不再陌生。因此, 重视食品安全已经成为衡量人民生活质量、社会管理水平和国家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主要因素

(一) 食品安全的危害因素

1. 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由环境污染造成的食品安全性问题, 主要是存在于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 由于动植物呼吸、吸收 (或摄食) 、饮水而使环境污染物质进入或积累在动植物体中, 而影响食品安全。各种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放射性物质污染, 大气污染主要来自煤和石油等燃烧废气排放如SO2、CL2、NO2、汽车尾气、粉尘等;水体污染主要是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日益排放, 大量污染物进入江河湖海和地下水水体, 造成水体污染;放射性污染主要来自于核爆炸、核泄漏, 放射性物质进入到环境中, 最终将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

2. 生物性危害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食品中生物性危害因素是指能引起人体危害的生物, 包括致病性细菌、病毒、寄生虫和真菌, 有时也包括一些能引起食品污染的昆虫, 食品在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及消费过程中, 随时都有被微生物污染的可能。

3. 化学性危害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1) 化肥、农药等对人体有害物质残留于农产品中

我国目前大量使用的农药多由有机化合物组成, 由于多施和不按规定要求滥用农药, 有机磷、有机氯等残留物在自然环境中难以降解, 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后不能全部排出, 在体内积存造成慢性中毒。再有我国每年大量、超量或不合理地施用化肥于农作物上, 使化肥在土壤中的残留量越来越重, 专家认为, 农药、化肥等残留物是当今人类癌症及各种罕见病症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2) 抗生素、激素和其他有害物质残留于禽、畜、水产品体内

畜禽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在畜禽及体内发挥了抑菌和杀菌的作用, 从而减少畜禽的发病率。合理规范的使用兽药是降低食品中兽药残留、保障乳制品卫生安全的关键, 但违规使用抗生素, 从而造成抗生素在动物组织中残留超标, 在食品中由于药物本身的副反应或耐药性细菌种群的增长, 将增加潜在健康安全问题。近年, 在我国由于盐酸克伦特罗 (“瘦肉精”) 兴奋剂可以使禽、畜产生足够的瘦肉而被大量使用, 从而使更多食用残留有“瘦肉精”食品的消费者引起中毒反应, 严重者甚至死亡。

(3) 重金属污染

重金属属于化学污染的范畴。据分析, 重金属污染以镉污染较为严重, 其次是汞、铅等。多数金属在体内有蓄积性, 半衰期较长, 能产生急性和慢性毒性反应, 可能还会有致畸、致癌和致突变的潜在危害。目前, 我国儿童铅污染较为严重。

(4) 超量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

大多数食品添加剂不是天然物质, 所以有的食品添加剂超量使用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曾有在面粉中超限量5倍添加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在腌菜中超标量20多倍使用苯甲酸;在饮料中成倍超标使用的化学合成甜味剂等等。

4. 食品加工中产生的有害物质及预防

加工过程中, 如油炸食品, 油脂在高温下发生裂解与热聚可产生苯并芘, 长期接触这类物质可能诱发人类的癌症;一些油炸和烧烤的淀粉类食品如炸薯条、炸土豆片中检出丙烯酰胺, 其进入人体后可能导致遗传物质损伤和基因突变。

5. 毒素污染

毒素污染是目前极为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毒素主要来源于自然界, 如近年来我国频繁出现“毒大米”事件, 即为黄曲霉毒素污染。

6. 转基因食品的潜在危险

转基因技术可以获得有利特性如增加食品的种类、提高产量、改进营养成分等, 但此生物技术产品的出现同样带来了安全性问题。如今, 转基因食品早已摆上了人们的餐桌, 转基因食品也具有潜在的危险:可能损害人类的免疫系统 (标记基因) ;可能产生过敏综合症;可能对人类有毒性;对环境和生态系统有害;对人类和人体存在未知的危害。

(二) 从经营者素质方面分析食品安全隐患存在的因素

1. 食品加工添加非法添加物

与食品添加剂不同, 非法添加物是通过毒理学安全性评价认为毒性较大, 不适于作为食品添加剂的物质添加的食品中, 往往会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如三鹿奶粉事件, 非法添加“三聚氰胺”, 还有用于食品漂白, 非法添加“吊白块” (名为甲醛—酸性亚硫酸钠) 等等。

2. 食品制造使用劣质原料

加工食品使用劣质原料给食品安全造成极大隐患。如:用病死畜禽加工熟肉制品;用“地沟油”加工油炸食品等。

3. 假冒伪劣食品

近年来假冒伪劣食品在一些地区, 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肆意横行。如:用化学合成物质掺兑的酱油、食醋;用工业酒精制造假酒、甲醇假冒白酒等。

三、加强食品安全的几点建议

(一) 环境治理

从源头控制各种有害废弃物向环境排放, 减少人们生活和生产中的废弃物。统一部署, 使废弃物集中收集到相关的处理厂处理;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监管, 因地制宜的科学用药, 严查违禁农药的滥用, 强化农残专项整治;引进先进的尾气治理技术和产品等, 有效的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改善生态环境。

(二) 加强“农田到餐桌”体系建设是保障食品安全的第一步

食品安全要从“源头”抓起, 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有机食品, 三者都是关注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 着重向有机农业的方向发展, 有计划的扩大有机土地耕种面积, 可以部分解决生态平衡和环境污染问题, 回复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促进农业可持续性发展, 确保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实施全程质量控制, 特别是有机农产品更强调从种植 (养殖) 到贮藏、加工、运输和销售各个环节实施全程质量控制, 即实施从土地到餐桌的质量保证体系。

(三) 完善食品检验标准

面对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现状, 应完善食品检验标准, 加大我国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 以推动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同国际先进标准相接轨。建立完善科学的食品安全标准, 强化检验方法和设备研发, 以防不法商人钻空子例如“三鹿奶粉事件”。

(四) 建立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HACCP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 是目前国际公认最有效的指导安全食品生产的工具, 是一种以科学为依据并经过验证的预防性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适用于从农场到消费者餐桌贯穿整个食品供应链的安全管理。

(五) 食品加工生产中不安全因素的控制

(1) 食品原料的安全与控制, 食品企业虽然无法对原料进行生产控制, 但可以通过原料的采购与验收、原料的储藏等控制加工原料的安全质量。依据国家和企业有关卫生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对所有购进的原辅料进行严格的质量和卫生检查, 对于不合格原材料拒绝接收。

(2) 食品生产环节的安全管理与控制, 建立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对生产环境、设备、人员、生产加工、储存运输等整个生产过程的有效管理和控制。

(六) 建立质量信息传递机制

及时发布食品安全信息, 定期公布质量抽检结果, 发布疫情和有毒有害物污染警报, 提醒公众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对具有良好声誉的企业进行宣传报道, 并接受新闻媒体和公众监督。

(七) 提高质量认证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提高优质产品的知名度, 使生产经营者强化诚信意识, 规范生产经营行为, 提升技术装备, 改进工艺操作和检验手段, 加强原料生产、制造加工、储运和流通过程的食品安全控制, 从而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控制。

(八) 增强对食品安全事件的经济处罚力度

增强对食品安全事件的经济处罚力度, 从而增加不法厂商的风险成本, 从根本上遏制假冒伪劣食品的生产。

四、总结

通过加强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的建设以及一系列制度的完善实施, 来加速与国际标准接规的步伐, 全面提升国家食品安全的标准化水平, 保护国家的经济利益和人民利益, 从而增强食品行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志祥.食品安全管理师培训教材.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10年.

[2]赵德胜, 高宇萍.中国食品安全浅析.《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9-12-10.

[3]杨慧敏.浅谈我们食品安全的现状、分析存在安全隐患的原因及思考应对措施《科技信息》, 2011-08-25.

食品卫生安全措施 第11篇

【关键词】 食品安全;影响因素;污染;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85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830-01

食品安全顾名思义就是指食品的质量对使用者无毒无害。为了消除食品存在的安全隐患,避免食品安全危及居民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国家也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各项强制性标准来规范食品企业的行为,但是食品安全依旧存在很多隐患。

1 食品安全的影响因素

1.1 微生物污染 微生物是肉眼看不到的,但是它对食品安全造成的隐患却不得不引起重视。微生物主要通过三种途径造成食品污染:一是在食品原料中携带;二是在食品的加工过程中造成污染;三是在食品包装、储藏、运输或者销售过程中造成污染。

造成食品污染的微生物种类繁多,常见的有葡萄球菌、假单胞菌、嗜盐杆菌、嗜盐球菌、芽胞杆菌与芽胞梭菌、肠杆菌、乳杆菌等。另外,在南方多雨地区,因为潮湿的环境利于霉菌的繁殖和生长,所以霉菌成为造成食品污染的主要微生物种类。目前已经发现与食品安全有直接关系的霉菌毒素200多种,包括黄曲霉毒素、赫曲霉毒素、杂色曲霉素等等。各种微生物对食品的污染,轻者降低食品使用价值,中者会造成食用者中毒,危及生命。

1.2 物理污染 物理污染主要产生在食品加工生产过程中,包括食品掺入杂质超标和食品吸收外来的放射性核素所引起的质量安全问题。食品掺入杂质在生活中十分常见,肉眼就可以看到。例如我们吃包子吃出一根头发,喝汤看到里面有只苍蝇等等,这一般都是由于食品生产环境不卫生或者工作人员不注意卫生造成的。

另外一种放射性核素污染是肉眼看不到的,它由于自然分布的天然放射物质造成。天然放射物质无处不在,岩石、土壤、水和大气,甚至是动植物的组织中,生活中常见的受到放射毒素影响的食物一般是鱼类和贝类等水产品。

1.3 化学污染 化学污染主要包括农药残留、生长素过量以及环境污染。农药污染食品的途径有很多种,最直接的就是作物喷洒后的残留,如水果等直接食用的食品,在食用过程中清洗不彻底易造成食用者中毒。现在全世界有1400多种农药品种,化学成分也多种多样,农药产生的目的是保障植物健康成长,却因为使用不规范危及到人类身体健康。农药残留除了会造成食用者中毒,还会通过食物链的富集留在体内,存在致癌等潜在危害。

另外,喷洒农药和使用化肥污染土壤,植物根部吸收土壤成分的时候受到污染,例如绿叶类蔬菜。被污染后的水果、蔬菜、粮食等,被动物家禽类食用之后在体内富集,人类食用这些家禽之后农药残留便随之进入体内,这是由于食物链富集造成化学污染食品的途径。除此之外,食物在储藏和运输过程中若发生混放,也可能造成化学污染。

1.4 工业原料污染 科学的进步和生产技术的发展,让工业原料种类日渐繁多,无论是食品添加剂还是激素类药物,都使得我们吃的东西越来越好看,却也越来越担忧。

针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国家出台了使用标准GB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规范》,对添加剂成分、用量都有明确的严格规定。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很多食品企业依然是睁眼“闯红灯”,食品添加剂问题也一直都是社会热点。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如油、食醋的苯甲酸钠和色素超标,面粉中的过氧化苯甲酰超标。更有甚者,部分不法商贩在食品中添加禁止使用的非食用添加剂,如在米粉、豆制品中添加甲醛次硫酸氢钠(俗称“吊白块”),在毛肚中添加福尔马林(甲醛)等,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带来严重威胁。

2 保障食品安全的具体措施

2.1 提高对食品安全的全民认识 高中学生在学校食堂提供的早餐中吃出老鼠头;“硫磺姜”看上去又黄又亮,显得很鲜嫩,市场上可以卖出好价;三聚氰胺超标奶粉事件“卷土重来”;“瘦肉精”、“有毒色素”都成为家喻户晓的新名词,食品安全问题严重威胁着现代人的生活。造成这些食品安全问题的罪魁祸首都是人类自己,是被利益冲昏了头脑的不法生产和经营者,所以提高全社会对食品安全的认识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要想提高对食品安全的全民认识,监管部门首先要做好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教育工作,让大家真正了解现在食品安全问题存在的隐患和对身体潜在的危害。另外,对食品行业从业者的教育培训工作十分重要。只有食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真正把食品安全问题放在心上,才能从源头遏止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

2.2 健全和完善食品安全法规、条例和标准 食品安全法规、条例和标准要具有针对性,国外的食品安全法规具有参考价值,应该结合我国国情进一步补充、修改和完善我国关于食品安全的各项条例和地方法规。国家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需要大力宣传才能深入人心,也只有深入人心之后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同时,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要按照规定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执法。

2.3 加快推行并完善QS认证管理体系 QS认证是我国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一项重要的举措,2002年至今已实施了11年,对我国食品安全问题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目前,食品行业的28类食品已经全部实行市场准入制度,现在走进超市,很多市民都懂得认证食品包装上的QS标志。但是QS和食品一样也有“保质期”,只有按照规定按时审核认证的食品企业才值得信赖。这就要求认证制度的有效性必须以强制执行和全面推行完善管理为前提。只有完善系统的管理理念和加强综合治理措施,才能保证食品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质量安全,确保消费者吃的放心。

2.4 建立食品安全预警机制 建立食品安全预警机制迫切需要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和食品安全事件通报处理制度。食品安全信息的发布要及时迅速,让消费者在第一时间知晓食品安全危机。建立食品安全预警机制应改变那种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或媒体曝光后才处理的情况,从源头抓起。建立食品安全事件通报处理制度,对于已经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不能单纯的报道信息,还应该深入挖掘,跟踪报道严惩措施,有效震慑不法食品企业,让食品安全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 曾莉娜.中国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机制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

部分国家食品安全监管措施及特点 第12篇

鉴于食品安全问题对于公众健康、经济发展、社会安宁和国家形象等均构成了重要影响, 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 、世界卫生组织 (WHO) 、食品法委员会 (CAC) 、欧盟 (EO) 等国际组织以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等国家都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有针对性地调整和完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下面介绍部分国家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

美国:美国是世界上对食品安全问题重视最早、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建立最成功、最完善的国家, 美国建立了包括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在内的覆盖所有食品的法规体系, 并且由农业部、食品药品管理局、卫生与人类服务部等多个部门负责食品安全监管, 如果真的发生了消费者购买并食用了市场上有毒有害的食品事件, 消费者不仅能够得到非常可观的赔偿和精神损失费用, 而且美国政府会对超市和生产企业开出巨额罚单, 甚至罚得企业主破产或坐牢, 因此, 在美国想通过生产伪劣食品获利的代价是非常巨大的。

德国:在德国, 食品的食物链原则和可追溯原则得到了很好的贯彻, 比如超市里的每一枚鸡蛋都有一行红色编码, 如果出现食品安全问题, 可以根据编码迅速找到原因。2010年12月底, 德国的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在一些鸡蛋里发现了超标致癌的物质二噁英, 根据相关编码相关部门迅速找到了问题所在, 一家饲料企业违法出售了受污染饲料, 德国政府迅速隔离了4000多家饲养场, 宰杀了8000多只鸡, 并对涉案企业提请刑事诉讼。

韩国: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 除了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 还成立了由总理亲自挂帅, 多位部长参与的食品安全对策委员会, 严把食品质量安全关。2004年韩国曝出了垃圾饺子风波, 事件曝光后, 韩国食品卫生法随之修改, 不仅对生产销售伪劣食品的人处于高额罚款, 还追究了刑事责任。

日本:在日本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多达49项, 对食品的生产、加工、包装、销售等各个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 甚至对加工食品的厨具都有详细的要求, 一旦违反将被处予一年到三年的有期徒刑, 罚金20万~300万日元, 约合1.6万~24万元人民币不等。

英国:在英国, 食品安全监管由联邦政府、地方主管部门及多个组织共同承担。例如, 食品安全质量由卫生部等机构负责;肉类的安全、屠宰场的卫生及巡查由肉类卫生服务局管理;而超市、餐馆及食品零售店的检查则由地方管理当局管辖。英国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一个重要特征是严格执行食品追溯和召回制度。在追溯制度方面, 国家建立统一的数据库, 包括识别系统、代码系统, 详细记载生产链中被监控对象移动的轨迹, 监测食品的生产和销售状况。对于检查中发现的违法产品, 监管机关可以采取查封、扣押和禁止移动、禁止销售等强制措施。责任主体违法, 不仅要承担对受害者的民事赔偿责任, 还要根据违法程度和具体情况, 受到相应的行政处罚乃至刑事制裁, 一般违法行为会被处以5000英镑的罚款或3个月内的监禁, 情节和后果十分严重的, 最高会处以无上限罚款或2年监禁。

澳大利亚:1998年8月澳联邦政府开始组建食品监管机构, 并陆续颁布了《食品法案》和《食品安全条例》等法律法规。澳大利亚立法基于建立完善的社会诚信体系及预防为主的原则, 明确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是食品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食品安全主要依靠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本身自律, 利用市场自由竞争、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等手段来保证。澳大利亚各州政府食品监管机构在对经营者进行监管时, 一般是建立在预先信任基础之上的。但一旦发现企业没有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有效管理时, 管理机构将派审查员进行全面苛刻的审查, 审查费用是每人每小时230澳元, 且该费用是由经营者支付。此外, 澳大利亚法律对食品违法行为的惩处弹性较小, 惩处力度大, 而且执法非常严, 违法者稍有不慎就会面临法院的罚金和刑事处罚。

纵观主要发达国家保障食品安全的措施可以看出, 各国都具有比较完备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 各部门监管职能清晰, 企业自身责任明确, 并有多层次立法作为保证。其主要特点包括:

———法律法规体系健全。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是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顺利推行的基础, 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大多建立了涵盖所有食品类别和食物链各环节的法律法规体系, 为制定监管政策、检测标准以及质量认证等工作提供了依据。

———整合资源实行统一监管。在不断改进和完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过程中, 不少国家和地区纷纷将食品安全的监管集中到一个主要部门, 并加大各相关机构间的协调力度, 以提高工作效率, 避免因职能交错造成的管理体系混乱。

———涵盖食物链的全程管理。强调“从农田到餐桌”的整个生产经营全过程的有效控制, 监管环节包括生产、收获、加工、包装、运输、贮藏和销售等各个方面, 监管对象包括化肥、农药、饲料、包装材料、运输工具、食品标签等。通过全程监管, 对可能会给食品安全构成潜在危害的风险预先加以防范, 避免重要环节的缺失, 并以此为基础实行问题食品的追溯制度。

———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完善。这些标准既包括对掺杂、掺假食品的一般禁令, 也包括对食品中不同化学残留允许量的具体限制;既包括对产品本身的标准规定, 也包括对加工操作规程标准的规定, 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上一篇:药房药品管理下一篇:初中社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