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社政范文

2024-05-04

初中社政范文(精选4篇)

初中社政 第1篇

这是指一部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 出于侥幸心理, 把教师上课所讲的例题, 或自己在教辅书中做过的题目和答案, 不厌其烦地、密密麻麻地抄在课本的空白处, 有的把课本的原文字都遮住了。考试时, 凭着自己的印象在书中一题一题地找, 或照搬照抄, 或断“题”取“点”, 最后写出来的答案与试题的要求是“貌合神离”、相距甚远, 当然也就难以保证答题的正确性和准确性。

二、题题都翻书

不少学生对开卷考试感到很轻松, 认为就是到考试时翻翻书。但真要到考试时, 题题都在书中找到确定的位置, 恐怕考试时间就不见得够用, 更何况有的省、市, 实行政、史综合考试, 这样, 在规定的时间内, 既要翻政治书, 又要翻历史书, 加在一起, 也有十多本, 翻来翻去, 一些学生把自己也翻糊涂了。所以, 诸如选择题、判断题等一些客观题, 一来题量大、难度较低, 二来每题所占得分值较小, 有关的知识应尽量消化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如果实在不能确定答案, 再翻书查找, 便于节省时间, 最后时间允许的话, 检查时再翻书。

三、不加审题, 盲目抄书

这主要表现在回答主观题上。作答时, 不是先审题, 而是先忙于抄书, 看书中哪些段落与试题内容接近, 就抄哪些段落, 由于审题不清, 加之缺乏对题目的整体印象, 也就难以形成一个答题中心。此类答案往往是前后难以相顾, 东抄一段, 西抄一段, 不得要领, 真是“把开卷考试当成一个箩, 答案相近就往里捉”。

四、只看“有字书”, 忽视“无字书”

这里所说的“无字书”, 不仅包括“家事、国事、天下事”, 还包括我们的思想觉悟、行为、观念等。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大量出现, 考查学生思想、行为等方面的试题也就越来越多。大家知道, 这类试题的答案是多元的, 具有发散性的特点, 一般说来, 在书中, 很难找到现成的答案可以参考。如果考试时, 只翻阅“有字书”, 是无法满足这类考题要求的, 它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 关注社会生活, 提高思想认识, 加强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而不仅仅局限于课本。

提高初三社政复习课有效性之我见 第2篇

一、课件简洁化

现在,绝大多数的教师会通过自己制作或网络下载的多媒体课件来进行复习,这当然比传统“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试卷一张嘴”的复习课效率更高。可是也带来如下弊端:(一)不易让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们要复习的内容,学生平时都学过,并且很多相关的知识学生已经掌握了。为了有效地利用时间,提高复习课的效率,教师不妨对简单的知识点以“蜻蜓点水”的方式点一点,也可以请学生讲一讲,如果还有漏洞,学生也可以通过练习的方式来“织网补漏”。复习课我们更重要的是解决学生平时没有掌握好的知识重点和难点。这些重难点好比敌人的堡垒,课堂好比战场,如何在45分钟里攻下“敌人的堡垒”呢?《孙子兵法·虚实篇》云:“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共其一也。”这几句话的大意是:我方把兵力集中在一起,敌人的兵力分散为十份,于是,我方可以用十倍的兵力去打擊敌人。这几句讲的是集中优势兵力去攻击分散的敌人的原则。集中兵力,就会形成局部的优势地位。若干个局部的优势合在一起,就会形成战场上的整体优势,这是有效改变战场力量对比的战争辩证法。反过来说,为将者若把兵力分散,把拳头变成巴掌,把巴掌变成手指,就容易被敌人各个击破,从而导致整个战役的失败。由此看来课件内容太过繁杂就是面面俱到;就是把兵力分散,把拳头变成巴掌,把巴掌变成手指。这样的复习效果是可想而知的。(二)预设过多不易于课堂的生成。有些教师可能会问:复习课需要生成吗?如果持有这种观点,这个问题也就等同于:复习课还是课吗?岂不让人笑掉大牙!既然复习课是课,我们就没有理由不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课堂的生成是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体现,课件预设过多,45分钟又要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就会不自觉地把学生变成“牛”。在课堂上,教师牵着“牛鼻”乱逛,自己吃力不说,还使学生课上两眼花花,肚皮鼓鼓(难以消化),课后脑袋空空。

既然课件内容繁杂让我们教师吃力不讨好,我们为什么不让课件简洁化呢?比如讲中国地形的主要特点、主要类型及分布情况,三张幻灯片(《中国各类地形面积的比例图》《沿北纬32°的地形剖面图》《中国地形图》)就能够把地形的相关内容讲得一清二楚。如果考虑教师设置的问题和补充的习题,七八张幻灯片足矣,何需几十张幻灯片呢?

二、知识趣味化

只要我们用心去思考,使知识趣味化的方式是很多的。为了实现自己的想法,笔者经常使用以下两种方式:(一)形象化地表述与概括。讲五种地形类型时,笔者就用五种手势形象地表现五种地形的特征,既有趣效果又佳;讲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位置时,笔者就把各个省级行政区的轮廓同生活中的各种物象联系起来,比如:黑—菜刀、吉—砍倒的松树、辽—握松树的手势、鲁—握拳伸出大拇指、豫—小鱼、晋—叶子、冀—马头等等;讲马六甲海峡时笔者编了一句有趣的话:印度太太家有匹马身怀六甲,让学生既记住了马六甲海峡,又记住了马六甲海峡沟通了印度洋与太平洋。(二)寻找知识的内在规律性。如讲到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时,笔者要求学生记住2(2个特别行政区)、3(23个省)、4(4个直辖市)、5(5个自治区);讲到西部12省(区、市)示意图时,让学生记住1(1个直辖市:渝)、5(5个自治区)、6(6个省:陕甘青云贵川),这样东西部省(区、市)就自然分清了。

三、概括网络化

复习有三怕:一怕满,二怕漏,三怕乱。乱就是通过复习后知识点虽然懂了,但各个知识点仍然没有条理化和系统化。没有条理化和系统化的知识既容易忘记也不利于再次复习。要使学生在复习后不再处于“知识一团乱麻,头脑一锅糨糊”的状态,教师要通过概括使知识网络化。概括网络化在复习中有什么好处呢?(一)把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有利于教材在记忆中的长期保持和再现。布鲁纳指出:“除非把一件事情放在构造得好的模式里,否则很快会忘记。详细的资料是依靠它的简约的方式保持在记忆里的。获得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们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被遗忘的知识。一连串不连贯的论据在记忆中只有短得可怜的寿命。”(二)把学科的基本结构放在教材的中心地位,有利于学习的迁移,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那么,怎样使学生对所学材料发生兴趣呢?“一个人越是有学科的结构观念,就越能毫不疲倦地经历内容致密和时间较长的学习节目。”

为了使概括网络化,我们社政教师要在精心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理解教材,通过删繁就简的手法建立标新立异的知识网络,使知识由点及线、由线到面。学生复习后,各个知识点自然会逐渐实现条理化和系统化。教师要给每个考点绘制小网络,到一个专题结束,一张大的网络自然就形成了。(平时每个考点的小网络可以在此考点复习后由教师绘制,教师课堂小结时通过课件展示,并要求学生摘录。专题结束后,再让学生把每个考点的小网络绘制成专题大网络。)

四、习题典型化

美国畅销书《富爸爸穷爸爸》一书中曾说过一句经典的话:如果你了解你的每个学生,那么他们都会成为天才。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崇尚题海战术的教师既不让学生花时间思考自己的不足,也没有充裕的时间去了解学生的不足。复习阶段教师真正了解学生多少,在某种程度上就决定学生在这个阶段学到了多少。那么,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呢?复习阶段,教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通过课堂、作业、考试、辅导等诸多途径了解学生的信息,找到学生的知识漏洞和知识断点,有针对性地编制典型化的习题,帮他们“织网补漏”。如果学生没有发现自己的知识漏洞和知识断点,或者学生找到自己的知识漏洞和知识断点却没时间去补,那么让他们走上竞争激烈的考场无异于让一个渔夫背着破网去捕鱼。根据自己的思考和体会,笔者习惯用以下两种方式编制典型化的习题:(一)用心准备,课堂预设。为了在课堂上突破重点,解决难点,笔者会精心筛选习题,设置的题目由易而难,内容由表及里。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二)改编题目,查漏补缺。在讲评作业和分析试卷时,针对学生错误率较高的典型题,笔者经常在分析之后,再对原题进行二次改编乃至三次改编,以此检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比如,根据经纬网图读某地的经纬度对很多学生来讲不易掌握,笔者就经常在课堂上或在辅导中变换经纬线的度数,并以此检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

以上是笔者近段时间对提高初三社政复习课有效性的些许思考和实践。要一以贯之做好这些,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情,因为这既需要对教育的激情,更需要教师平时自觉地学习、思考和总结。

初中社政 第3篇

关键词:材料分析题,材料寻找,问题设置

宁波《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学科从2007 年开始实施开卷考试, 开卷考试跟以往闭卷考试相比, 试题变得更具有综合性、灵活性和实践性, 对学生应试能力的要求进一步提高, 这尤其体现在非选择题部分 (材料分析题) 。笔者有幸与部分社政学科专家一起参加了宁波市的几次中考命题工作, 耳闻目染了这些专家的命题方法、策略, 深受启发。下面就以近几年宁波中考试题的材料分析题为例, 根据自己几年的中考命题工作经历, 从材料的寻找、选择、组合及问题的设置等方面来阐述材料分析题的命制步骤和策略。

一、从时效性、针对性的方向去寻找相关材料

命制材料分析题, 寻找材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寻找材料时我们应考虑材料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所谓时效性指的是根据社政学科的特点———关注当前时政热点, 寻找最新、最热的时政材料。如习近平同志担任总书记以来, 大力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根据这个热门知识点, 我们去寻找相应的时政载体, 2015 年试题就找了一个“依法治水”的材料。针对性指的是材料既针对相应的考点, 又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再以2015 年的试题为例, 当时4 月份有这样一条热点新闻:南京一小学生遭受养母虐待, 公安局对其养母进行拘留并向检察院提请批准逮捕, 检察院就是否逮捕其养母召开听证会。这则新闻与公民人身权利、未成年人保护、民主法治建设等考点有着很强的关联, 同时, 还是一则跟未成年人有关的新闻。最后就采用了这则新闻作为试题的材料。所以, 我们平时要做个有心人, 多收集素材, 多注意社会热点与教材的关联, 只有这样, 我们在命制试题时才能找到相关材料作为试题的情境。

二、按权威性、科学性的要求去确定材料的出处

中考作为一种选拔性考试, 有其一定的严肃性, 故材料的来源及其选择也应有一定的权威性、科学性。我们不能单纯为了命制一份试题而采用一些未经证实的文字材料或相关数据。我们一般可以从以下几大途径去选择材料———

1.教科书。教科书是经过教育部门审定, 经过试用、修订, 然后推广使用的特殊书籍, 所以其相关内容往往是比较科学、严谨、可信的。我们命制试题时, 往往可以从教科书中选取相关的文字材料、图片、表格及相关的数据。如2010 年第19 题的材料“中国人口出生率曲线”的制作就是基于九年级教科书中的相关数据。

2.相关历史专著。纵观高考及中考, 历史内容的题目往往少不了对历史专著的引用, 尤其是具有一定权威性的历史专著, 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 近现代的及外国的一些历史专著, 如美国作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等。对相关历史专著的引用, 不但使试题更具有历史味, 而且也使试题更具有权威性。当然这里我们也要注意历史专著的选择, 像现在流行的一些历史通俗读本, 如“那些事儿”系列, 在具体历史事件描述中就往往不够严谨, 引用这些作品要慎之又慎。

3.报刊。报刊也是材料的一个重要来源。《半月谈》、《人民日报》等国家级媒体, 其刊登的信息、采用的数据往往都是比较严谨、可信的, 容易成为命题者寻找材料的途径。社政考试除了体现时政性之外, 还往往具有地方性。所以地方的报刊, 如《宁波日报》、《宁波晚报》等刊物中关于地方时政、地方社会热点的内容也往往会成为试题的资料来源之一。

三、以一定的丰富性、关联性去呈现材料

一份精致的试题中, 材料的形式往往是多样的, 既有文字材料, 也有表格、图画等材料。材料形式的多样性使得试题变得活泼而生动, 而且也能综合考查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能力。因此, 应尽可能地寻找形式多样的材料。

材料分析题一般有2~3 则材料, 如何将它们按照一定的关系关联起来, 也是我们在命制试题时要考虑的因素之一。一般说来, 我们可以通过这几种方式把他们进行关联———

1.按因果关系去呈现。我们先来看2012 年的第22 题:

该题所选择的材料是用图表形式来体现的。我们仔细分析两张图表, 可以看出, 两则材料之间是有因果关系的, 正是图表二所体现的中国不断加大环保投入, 才导致了图表一中国大气环境的改善。

2.按主线贯穿的方式去呈现。如2015 年的第20 题, 该题有两则材料。其中材料一主要介绍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的落成, 材料二则介绍了各地按照新环保法处罚污染水体的几个案例。两则材料看似没有关联, 一则是一个工程的建成, 另一则是关于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的, 但仔细分析, 它们都是属于解决中国水资源问题的其中一项措施, 有一条主线紧紧地把这两则材料联系起来。

3.把相似、相近的内容进行关联并呈现。如2010 年试题的第20 题, 该题也有两则材料, 其中材料一介绍2010 年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65 周年的阅兵式, 材料二介绍2009年10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的国庆阅兵式。两个材料都是关于阅兵式的, 属于内容相似或相同的。

四、以递进性、综合性的原则去设置问题

材料选择好并通过一定关系进行呈现以后, 接下来就是就是问题的设置了。设置问题时我们一般应考虑以下两大方面:

1.问题设问梯度、逻辑要合理, 符合递进性的原则。梯度一般指设问应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来设置。逻辑性指问题与问题之间联系紧密, 环环相扣, 层层推进, 逻辑严谨。如2009年的第19 题。该题首先出示两则材料。其中一则材料为《全球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变化曲线图》, 另一则材料则为人们生产生活过程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数量。问题设置了三个: (l) 曲线图反映了全球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呈怎样的趋势?这种趋势加剧会带来哪些危害? (2) 结合两则材料, 分析这种趋势加剧的原因; (3) 为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你能做些什么?

该题三个设问中, 第一问比较简单, 看图就可以写出答案。第二问要结合材料中生产、生活的做法才能完整地写出答案, 缺一不可。第三问是理论结合实际, 知行合一, 要学生写出符合自身实际的日常生活的一些做法, 难度进一步加大。另外, 三个问题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来一一设计的。该问题的设置就符合递进性的原则, 问题一步步加深, 且设问符合一定的逻辑。

2.问题要考虑综合性。这里的综合性有以下几层意思:

(1) 学科内容的综合性。宁波社政中考是把《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两门学科合在一起考。《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同属综合性学科, 所以问题应从综合性角度的来设置, 看看是否能涵盖地理、历史、法律、国情等方面。分析这几年的中考试卷, 很多题目都体现了这个意思。如2012 年的第18题 (该题四则材料, 此处略) :

(1) 写出江河A、B的名称, 说明它们东流入海的原因。

(2) 写出该水路通道的名称, 并指出其在当时的重要意义。

(3) 太湖流域发展农业体现了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什么原则?该地区实现农业高产的自然条件有哪些?

(4) 结合我国水资源的某一现状, 谈谈政府如何实现“人水和谐”。

该题的4 个问题, 分别涉及到地理、历史、国家方针政策等内容, 综合性较强。

(2) 达成课程目标的综合性。《历史与社会》的课程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思想品德》的课程目标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业评价时也要达成体现这些三维目标。为此, 在命制试题时, 我们除了要选择那些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材料之外, 也要在设问中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3) 设问的综合性。我们在设置问题时, 有些老师往往会针对材料一设置一个问题, 针对材料二设置一个问题……而缺乏一个建立在前面设问基础上的或涵盖所有材料的综合性设问。若非高水准的考生, 这种设问其实并不值得推荐。科学的做法应如2015 年的17 题 (材料略) :

(1) 阅读材料一, 写出表格中 (1) (2) 所代表的措施或制度。

(2) 材料二反映了清朝采取哪些措施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目前我国政府在西藏实行哪项基本政治制度?

(3) 概括上述措施和制度的共同作用并发表你的感想。

初中社政 第4篇

今天,随着信息传播的日益便捷,师生手里的各类教辅资料、试题可谓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其中质量上乘、符合新课程标准和中考命题要求的社政试题并不多见。一些教师仍奉行“拿来主义”,缺乏对试题的甄别与精选 ,在平时教学检测中直接为“我”所用。

其实,很多社政教师都参加过校级组织的大型月考或期中的命题, 但命制的试题中大部分都是从网上直接下载或选用现成的试题,小部分是对以往的试题进行模仿改编,很少有试题是教师原创的。像这样直接选用现成的试题,那些低效、无效甚至与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不配套的“垃圾题”在考试中常出现的现象,在全国很多学校的命题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制约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值得引起足够的警觉。

二、加强命题的举措

为了进一步加强宁波市社政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中考命题的研究,交流和推广正确的命题思路,促进教师命题能力的提高,宁波市都会组织开展初中社政教师每年一次的中考命题能力竞赛。参加对象为全体初中社政教师,比赛内容为每人命制一份中考社政模拟试卷。试卷体例、内容、分值、时间及难度参照中考社政试卷命题的要求。

通过中考模拟命题竞赛的形式,把命题权还给老师,每一位老师不仅积极主动、认真地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而且结合日常教学,根据学生的学情命题。命题竞赛不但是对教师命题能力的考查,而且是对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课堂教学能力的考查。在模拟命题竞赛中,出现许多优秀试题。下面笔者结合命题实践,结合具体实例谈谈命题技巧与感悟。

三、命制试卷的技巧

命制试题必须依托好的素材,精心收集、选取高质量的素材是命制高质量试题的关键。一般而言,材料占有量越大,试题选择的空间就越大,试卷质量就会越高。

(一 )精选材料 。 选择贴近学生生活 ,符合考纲要求的材料。

1.材 料来源

教材、教辅资料、网络、报纸、电视、地方事件等。

2.选 材方向

(1)关联性 (材料与教材、课标、考点相关联 )

试卷的选材要立足课程标准(不超过课程标准,体现课程标准的权威性),立足教材(体现了教材的权威性、对学生的公平性),立足学生的实际,其重点的是立足教材。

(2)时代性 (关注社会时政热点 )

命题者要把握热点专题, 反映体现重大时政和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是中考命题的一贯原则, 同时要体现时代性和教育性,我们必须了解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抓住热点问题,找出教材与热点的结合点、联系点,形成专题。

(3)地方性 (融入乡土题材 )

“让学生获得对生活有用的知识”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中考命题也应体现这一理念, 部分试题以乡土题材内容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是命题的一个趋向。因此,我们命题时要关注本地市市情,关注身边的生活,使试题具有地方性。

例题1.2014年4月清明时节,蒋孝严携妻从台湾赴奉化溪口参与蒋氏家族的清明祭祖,同时还出席了祭黄帝、第九届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等活动。这说明了()

1两岸同胞血脉相连, 两岸文化一脉相承2实现国家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3加强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增进两岸人民的福祉4阻挠国家统一的障碍已彻底清除

A.123 B.124 C.134 D.234

该题“题目在书外,答案在书中”,体现了与教材的关联性。同时该题挖掘了最新的宁波地方新闻,将爱国统一融入乡情民俗中,体现了时代性和地方性。

(二)巧设提问。 问贴近学生生活,适合学生能力的问题。

设问要具有梯度性,紧扣材料、指向明确,难易程度要适中。要围绕立意和情景进行,力求做到设问新颖、准确、简明、灵活、通俗,具有思维张力。

例题2.政治小论文的撰写,一般要经历“关注话题———搜集资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五步。小李同学邀请你合作完成一篇关于我国科技创新方面的小论文。他已收集到如下材料:

材料一:2013年12月2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嫦娥三号”探测器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12月14日带着中国的第一艘月球车———“玉兔号”成功软着陆于月球。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实现地外天体软着陆的国家。

材料二:(见右图)

提出问题:(1)根据材料一、二,我国在科技国情方面的“喜”和“忧”分别是什么 ?

分析问题:(2)小李准备以“科技创新是撬动中国梦的杠杆”为题,围绕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进行具体分析和论证。下列是他未写完的提纲,请你补充。

解决问题:(3)为早日实现“科技创新梦”,我们青少年可以做出怎样的努力?

该题设问指向明确,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顺序,注意梯度,由易到难,层层递进。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分析问题的能力,对知识的整合、迁移能力,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

(三 )图文并茂 。 用学生喜爱的 ,能接受的方式呈现试题 。

试卷从整体上看要新颖、美观大方,图文并茂,既有文字陈述,又有图片、图表、地图、漫画等。

例题3.复旦大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源自“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这一句话 ,此名句出自下图中的()

该题改变了以单一的文字材料呈现的形式, 答案以图片的形式呈现。材料选编上尽量做到“简化、精化、美化”,加入图片,让学生一目了然,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使学生喜闻乐见。

四、命制试卷的感悟

(一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试题命制前的一些准备工作是不可少的:1准确弄清考查的知识,才能有的放矢;2根据题型、试题位置控制适当的难度;3准备适宜的素材、背景与构想;4想好结构和谐的适合学生的表达。

(二 )“常见才熟悉 ,熟悉才可亲”。试题应注重时代性、教育性和地方性;试题的背景素材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学生能够理解并且关心的,可以是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或事件。

(三 )“细节决定成败”。语言规范 ,叙述简洁 ,流畅易懂 ,标点正确,字母正体、行距使用得当,图文正确匹配,题目不跨页,试题安排从易到难等,都是一份好试卷不容小视的。

(四 )“没有最好 , 只有更好”。每一次命题后都要做反馈(访谈教师与学生 :1对试题的印象 ,2理解的难易 ,3解答过程的繁简,4思考的不同角度,5试题的更优化,等等),做试题研究、修订、反思和总结。及时反思和总结,下次命题才能更好。

上一篇:食品卫生安全措施下一篇:无油润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