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初中物理教学论文范文

2024-02-02

初中学生初中物理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这是《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对物理教学实施的建议。所以,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不仅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且对物理学科价值的展示以及高效课堂的实现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新时期的物理教师要认真贯彻落实新课程基本理念,促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自主学习;先学后教;解决问题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物理课堂是相对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而言的,长久以来,我们的物理课堂基本上呈现的都是以教师的“填鸭式”“满堂灌”为主的课堂,被动式的教学模式逐渐消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物理课堂,为高效物理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在独立解决问题中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我们不能说课堂没有“问题”,也不能说师生之间没有互动,只能说教师的问题并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甚至一些教师在向学生提出问题之后,紧接着就会给出答案,这样的问题,这样的教学过程是根本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的。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讨论,进而逐步帮学生树立起自主学习的意识。

如教学“光的折射”时,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在导入课时,我首先引導学生思考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如:借助多媒体展示“水杯断筷”“水中硬币升高”等现象,接着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为什么水杯中的筷子会出现折断现象,水中的硬币为什么会升高?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自主思考,并与同学进行交流,以确保学生能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折射现象,同时熟悉的生活情境也有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欲望,进而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在先学后教模式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所谓先学后教模式是指学生先带着一定的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并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同学进行交流,最后,将不能解决的问题与我进行交流。从教学过程来看,学生一直处于主动求知的过程中,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先学后教模式的价值,以促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如教学“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时,我选取的便是先学后教的模式,首先,我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了解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认识液体内部有压强,等等,在明确了这些之后,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其次,我针对学生在学习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以确保先学后教模式的高效进行;最后,我还设计了当堂练环节,一方面是要检测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另一方面是要学生感受成功带来的喜悦。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先学后教模式的教学价值,要引导学生真正成为物理课堂的主人。

三、在探究教学中锻炼自主学习能力

物理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对高质量课堂的实现以及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让学生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找到学习物理、探究物理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科学探究摩擦力”时,由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我首先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对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进行假设,同时,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而且也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进而为学生健全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要采用恰当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进而促使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朱晓东.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2(32).

编辑 温雪莲

初中学生初中物理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1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努力营造师生共同创新的良好氛围

罗杰斯指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创新教育有别于传统教育的主要点是, 学生主体地位明显, 师生平等地位凸现。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把握学生的个性特征, 拓展学生的兴趣爱好, 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 发现学生的闪光亮点, 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

2 把探究式教学作为主流, 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我们经常见到学生把物理作业做成了数学作业, 在本子上能做出很有水平的物理题, 而进入实验室后却很难自己动手独立实验, 女生尤其这样。分析其原因在于, 学生对一个物理现象没有从本质去理解, 他们所掌握的物理知识主要是从教师的讲述中来, 动手机会少, 动手能力差, 更谈不上探究。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校的教学设备设施状况有关, 不少的农村中学因为实验设备的不齐全, 物理教师把物理课上成了结论课, 实验课上成了美术课 (在黑板上画实验图) , 长期下去很难推动物理课的科技创新教育。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课本篇篇都要求学生动手探究, 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树立探究意识, 培养创新精神, 养成钻研习惯。物理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模本, 创造一切条件, 鼓励学生动手实验, 鼓励学生探究细微差异,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指导学生做好实验报告, 组织学生认真讨论实验的改进,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总结规律, 应用实践, 逐步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3 教师要善于拓展课本, 努力成为学生科技创新的引导者

教科书呈现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 教师要把这有限的内容教出无限的空间, 让学生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探密。初中物理教科书呈现的物理现象教师几乎都能拓展, 但每一次拓展都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要让学生对物理知识的了解有一个质的飞跃。例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每八册“欧姆定律及其应用”一节例题, 介绍了试电笔的原理, 它是给人串联一个大电阻, 让人体中的电流变小到安全值以下, 达到了使用试电笔安全试电的目的。教师完全可以介绍鸟双脚站在高压电线上而不会被电死的现象, 即电线相当于给鸟并联一个小电阻, 分去了大量的电流, 使鸟体中的电流变小致使鸟安全。进而讨论用电器为什么要加地线才安全的问题, 还可以引导学生设计一个漏电保护装置, 这会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4 积极组建课外科技活动兴趣小组, 努力促进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

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活动也是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培养学生科技兴趣、科学精神、创新精神方面具有其他途径不可替代的优势。学校要通过科技节、科技活动周、科技活动日, 通过与科协联合组织科技创新大赛等形式来增加活动的科技含量, 让科技活动上档次, 上台阶。

由于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 在科技活动中含量高, 比率大, 学生在课堂上学的物理知识将会在课外科技活动中进一步升华。因此, 物理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中去。在课外科技活动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 制作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

1) 科学分组:学生可自愿组成, 每组人数不超过5人。

2) 科学建室:活动室的建立要与课本所涉及知识为准, 适当加以拓展。可设立课堂问题再现室, 制作室, 探究室, 拓展室等。

3) 科学指导:教师切不可包览一切, 充分相信学生的动手能力, 放手让学生活动。

4) 科学选材:组建活动室首要的问题是器材, 学校现有的器材不可能完全满足活动需要, 教师可组织学生因地制宜, 就地取材, 如:测电阻, 可利用废弃的电器上的电阻;电磁铁可利用废弃电器上的线圈制作;电话机的听筒和话筒随处可取;无线通讯器材可取来演示电磁波的发射与接收等等。只要教师和学生一起想办法, 科学利用废旧材料, 会把课外科技活动搞得十分出色。

5) 科学拓展:课外科技活动离不开对知识的拓展, 教师要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科学的拓展, 不能无止境地加深。如:测电阻的实验, 教师可引导学生采取不同的连接办法测同一阻值, 指导学生分析不同连接法所测出的阻值不同的原因, 而不能指导学生去计算差异值。

6) 科学评价:过去教师对学生获得物理知识的评价一般都局限于作业或考试的评价, 很少在应用上加以评价。在课外科技活动中, 学生有不少的作品产生, 如何评价作品制作人的成绩对推进科技创新教育十分重要, 教师或学校要在这个方面狠下功夫, 让学生体验到应用所学知识制作成功的喜悦。这必将更加激励学生探究和实践热情, 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

总之, 在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性, 改革教学方法, 开展研究性学习, 引导学生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问题、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 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创新创意意识和能力, 为将来成为科技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摘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在物理教学中, 通过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努力营造师生共同创新的氛围, 把探究式教学作为主流, 让学生的动手实验, 扩展课本, 引导学生科技创新, 组建课外科技活动兴趣小组, 促进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 从而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初中学生初中物理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对初中学生来说, 他们对身边的物理现象充满了好奇, 心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疑问, 并且有动手实验探究的强烈愿望。这些都为老师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在目前初中物理教学中, 教师仍然存在只注重学习的结果, 而忽视学习的过程。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思维空间, 就很难谈得上创造思维的培养。要真正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就要重视设计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教师要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手段提出种种假设或猜想, 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假设或猜想的方法解决问题, 同时重视在教学中再现前人是如何创造、发明的, 让学生在前人走过的轨迹上, 经历失败和成功的磨砺, 体会创造成功的喜悦。例如, 在物理教学中穿插介绍伽利略敢于怀疑、不盲从权威的思想;学习牛顿的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结合我国当代的物理学家为祖国的强大而奋发拼搏的生动事迹, 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科学热情, 这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 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培养创造能力, 培养学生科学素质

2.1 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不仅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且也是为学生创设创新氛围, 培养创造思维、创造能力, 提高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所以,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 应改变传统实验教学那种对基础知识的传承和基本技能训练的过分强调的模式。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训练和培养, 开设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题目, 放手让学生按自己的设计去进行实验探索, 把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造意识置于实验教学活动中。当前实验教学虽然对传统的方法有所改变, 但为完成教学任务, 仍然普遍存在着只重视简单的操作练习, 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从器材、方法到表格设计都是按照规定好的步骤和方法进行实验, 教师很少去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因此, 必须改革实验教学的方法。

2.2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科学的实

验方法

(1) 把教给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列为教学目标。物理实验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观察实验”法、“控制变量”法、“建立模型”法、“理想化”等各种方法, 在初中物理实验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如果学生能够掌握这些科学的研究方法, 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和学习将会起到指导性的作用。

(2) 以科学方法组织实验教学, 让学生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学习, 使学生能够从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其程序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学生一旦将科学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其学习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3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严谨和创新的科学精神

在演示实验中, 教师可以不拘泥于教材或教参的安排, 进行一些创造设计。让学生选择器材、设计实验方法, 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通过创设条件, 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在探究“电路连接”的课题时: (1) 教师事先把三盏灯串联在一起, 开关闭合后, 三盏灯都亮了。 (2) 提出问题:不拆电路能否只让一盏灯亮, 另外两盏灯不亮? (3) 学生分组探究, 寻找方法。 (4) 交流结论, 互相补充。学生们不但可以得到短路的方法和定义, 还会探究出把串联改为并联的方法。通过探究让学生在做中学, 在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 在探究中培养科学的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在实验教学中, 教师可以用设问、反问作示范, 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 随着问题深入探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即使由于知识、经验不足, 是幼稚的, 甚至是错误的, 也应当保护这种积极性, 指出其积极合理的成分, 使他看到自己的成绩, 增强参与的勇气。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 就应该因势利导, 引导学生尝试实验探究、调查访问、展开联想等方法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比如:在探究“导体电阻的决定因素”有学生问:从实验现象中得到, 电压变大时, 电流变大, 说明电阻变小。因此, 电阻与电压有关。应该肯定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 然后再通过实验来证明电阻与电压无关。这样做, 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电压、电阻、电流的关系, 还能激发学生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兴趣。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 有学生问: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有关吗?在探究“浮力大小”时, 学生说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 并举出一些事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来探究是否有关, 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科学的方法, 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中的标新立异的方法给予肯定、支持和帮助, 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和独立地思考, 并通过实验否定错误的假设或修正不完善的猜想, 从而使学生解决问题的勇气、信心、毅力、科学的批判精神和创造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3 开展小制作、小发明活动, 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学生在学习中会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 通过小制作、小发明, 使学生在自主活动中, 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小制作、小发明不仅培养了他们收集、处理和加工信息资料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创造思维和促进了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发展。如:制作“纸锅”来烧水;“杆秤”称质量;“高度计”测高度等。一位参预过小制作, 小发明的同学谈道:小制作, 小发明是个人兴趣、个性特长最好发展的方式, 是一种自主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综上所述, 作为基础教育的物理教学, 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时, 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物理学科的特点, 遵循认知规律, 尽力创设问题情景, 激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愿我们用创造性的教学活动, 培育出更多的具有创造能力的学生, 为培养更多的创造型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经过自己多年的教学探索, 总结得出一个结论:在面对新世纪挑战的时候, 我们的学生缺少的不是知识, 也不是刻苦的精神, 而是创造的能力。为了能培养出问鼎诺贝尔奖的天才, 也为了能在新时代涌现出可以使中国走向富强的一代有为的科技工作者, 作为一名教师, 应当承担起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

关键词:物理教学,创造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 中学物理教与学[Z].

[2] 阎金铎.应教给学生研究物理学的方法[Z].

[3] 周久磷.利用解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初中学生初中物理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1教师要树立创新意识

只有意识到科学的重要性,意识到创新能力的价值,教师才会在教学实践中认真设计教案,研究教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一轮课改已经改变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与以往不一样,因此,教师首先要做是转变角色定位,明确自己在教学中的职责,以主导角色来引导学生学习。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老师首先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只有这样,老师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渗透创新内容以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基于上述基础,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也将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所处的地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教师则是所处的地位是主动灌输知识。 也就是说学生不是课堂教学中的核心,在这样教学氛围下,学生主动创新意识很难激发,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 老师在物理教学实践中挖掘第一手教学素材时要将生活中遇到问题渗透到教学内容中,鼓励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探寻问题的解决方法,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思维,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做法是:首先,根据教学内容建构问题情境,让学生回顾自己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各类物理问题;其次,在确定问题后帮助学生整理相关知识经验,理顺问题情境线索,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解决的假设;再次,根据本课堂所要教授的知识来评判学生提出的问题解决假设;最后,在学生顿悟的基础上系统地介绍本课的知识内容,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 通过上述步骤来实施的课堂教学,真正保证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老师通过构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整理解决问题的资源、分析问题解决假设与所学内容的关系等任务实现的主导作用,这能充分满足学生的未知欲,能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

2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

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需要一定的实践情境,老师可结合教学内容以日常生活中小问题来设计教学情境:麻雀站在电线上有没有触电? 雪后为何比雪中更冷? 浸在碗里的筷子为何看上去会变弯? 这些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能观察得到的事件,他们很想知道为什么? 因而他们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性高涨。 这能让物理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如,在讲授气压这一章内容时,学生较难理解“气压”这一概念,因为没有任何物理仪器的帮助下,很难能肉眼看见“气压”的效果,学生会认为“气压这一概念很抽象。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气压”,老师可以采用实验来设计教学情境,变抽象枯燥的概念学习为具体形象实验演示,学生能直观地观察到生活中的“气压”的存在,从而理解“风”是怎样形成的。 老师实验演示如下:将一玻璃杯内灌满水,再用塑料卡片盖在杯口并按住卡片,在将杯子倒过来之前提问:我若把手放开,杯中的水会落下来吗? 这时学生们大多会根据常规思维回答:水会落下来。 但当老师的手拿开,不可思异的结果让学生们惊呆了,通过这样的实验设计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自主地探究未知物理世界,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才会组织自己所有资源用于学习中。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不断提高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 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因此,教师需要关于运用教学内容、教学技巧和教学设计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这是高效课堂教学最根本的保障。 学习的有效性, 很大程度在于思维多向性, 一旦一种解决问题思路被堵死,就要换一条思路进行解题,训练学生思维转换的灵活度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先决条件。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我们不能撇开学生来研究教学问题,因此,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以及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老师应善于应用物理学科中一些生活中有代表性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子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整合各类教学资源和各种教学手段将物理教学包装成为集知识性、趣味性、操作性的活动,学生在探究时既能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苛求,又能锻炼自己的思维,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4教师要畅通师生沟通的渠道

师生交流对于教师来说是能通过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信息来修订自己的教学,解决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是服务于以后教学需要的一种工作。 而对于学生来说作用有二:一是能向老师咨询自己在课堂上不懂的学习重难点, 二是能与老师一同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多数学生会根据自己学习的状态,对老师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教学节奏的快慢,教学内容的难易、教学方式与方法是否得当等问题。 虽然视角不一样,但师生进行沟通的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如果师生沟通的渠道不畅通,老师得不到教学反馈信息,找不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学生学习困难也就得不到及时的解决, 教师还是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进行授课, 学生则是在没有掌握好旧知识的基础上接受新知识,结果可想而知。 因此,建立常态的师生沟通渠道尤为重要。 在“互联网+”时代,师生沟通除了传统的课间课后面对面的沟通之外,还可采用“班级QQ群、微信微博、SNS等进行网上沟通。 只有建立沟通的常态机制,师生才能及时认识到教与学中的不足,才能进行学与教的策略调整,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摘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从学生的情感、兴趣、方法等方面入手,抓住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好奇心,不断促进学生自主探索意识,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物理学习的能力。在新课改理念指引下,物理教学应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的经验,提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初中学生初中物理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1 创设科学探究情境培养科学探究动机

科学探究动机是驱使人们直接从事科学探索和研究活动的内在驱动力。科学探究动机能诱发出学生主体的科学探究精神, 推动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探究活动中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而科学探究动机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产生的。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 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 形成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激发出他们求新、求收获、求发展的科学探究动机。因此, 要激发学生物理学习中的科学探究性动机, 教师就必须在创设教学情境上下功夫: (1) 以问题为核心, 创设实验情境。教师创设实验情境必须以实验为载体, 紧扣问题, 把问题尽可能设计成富有探究性、创造性和可操作性。例如:在教学“液体的压强”实验时, 设计出: (1) 保持压强计金属盒在烧杯里的水中的深度不变, 使橡皮朝上、朝下、朝任何侧面, 让学生观察压强值 (以液面高度差的毫米为单位) 是否相同, 并提出为什么? (2) 改变金属盒的深度, 如先移至8cm深处, 再移至10cm深处, 让学生观察压强值的变化, 问压强值有什么不同?要求说明原因。 (3) 将烧杯中的水换为盐水, 问在深度相同的情况下, 盐水与水的压强值是否相同?并说出液体压强与密度的关系。当这些问题呈现给学生时, 一下子就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在紧张的思维冲突中都想探个究竟, 激起了他们强烈的探究学习动机。 (2) 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和语言描述, 向学生提供模拟性的实体情境。例如在教学《平面镜成像》时, 我依据教学需求, 借助多媒体, 利用Photoshop7.1工具软件对所选的平面镜成像图片进行加工, 接着利用Office 2007 Power Point软件把这些图片制成可随机链接的幻灯片, 并附上一系列启发性的提问, 使学生在观察中能积极思考。然后选取多媒体演示教学模式, 把制作的课件和电子教案的演示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 使教学内容变得特别形象、直观、新颖这不仅有利于充分展示平面镜成像的形态结构, 让平面镜成像的轮廓一下子跃然于学生脑海, 而且使学生从直观感受中燃起了探寻平面镜成像原理的热情。此时, 我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说:“幻灯片中的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 同学们想探个究境吗?”在我的启发下, 渴望探寻平面镜成像的学生们一下子就沉入到了科学探究的学习活动之中。

2 教会科学探究学习方法提高科学探究技能

技能是形成能力的重要条件。因此,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必须重视学生对科学探究技能的掌握。而学生科学探究技能的发展又是以一定的学习方法为基础的。为此, 教师应加强科学探究学习方法的指导, 让学生“会学”, 才能有效提高其科学探究技能。具体上, 物理教学中教师教会学生掌握科学探究学习方法须做到:一是要帮助学生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 如学会分解学习目标、管理学习时间、理解学习内容、调控学习时的情绪, 善于作笔记、列提纲、作小结、画示意图、尝试回忆等。当学生掌握好这些学习方法时, 学生不仅可以减少对教师的依赖, 而且能有序而行, 比如他们熟练地采用一读 (在读的过程中感知教学内容) 、二思 (在感知基础上思考) 、三写 (经深入思考后在学习内容中圈圈点点, 记下疑难和感受) 、四用 (运用知识的迁移, 初步解决一些自己能解决的问题) 的方法策略, 就能从质疑问难中找出问题, 确立科学探究的学习目标, 明白学习时如何入手, 懂得先做什么, 再做什么, 最后做什么;然后能紧紧围绕科学探究目标, 进行主动探究和思考, 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综合中进行意义建构, 形成他们各自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策略, 并有效解决问题。二是要帮助学生掌握观察法、实验法、理想化方法、类比方法、假设方法和数学方法等具体的物理学方法。教师组织教学过程注重实施知识教学与物理学方法教育的良好结合, 就会使教学过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例如, 在教学二力平衡时, 教师在上课之初可直接先让学生猜想作用于同一个物体的两个力取得平衡的条件和因素有哪些。猜想是探索性实验的前提, 学生可能会想到:作用于同一个物体的两个力的大小、方向, 这两个力是否在同一直线上、作用点在哪, 这两个力作用的物体的结构、形状、大小等。然后再让学生考虑这么多的因素怎么研究, 有没有主次之分, 哪些是主要因素, 哪些是次要因素, 次要因素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忽略等等。当还剩下“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时, 再让学生考虑这三个因素对作用于同一个物体的两个力的影响及取得平衡的条件展开思考, 并提出控制力的变量进行探索。这样模拟科学家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体会与学习物理学方法, 可使学生熟悉科学探究的程序和操作技能, 增强其独立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 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 推动合作学习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当代任何一项科研成果无不凝聚着众多人的心血, 突显出集体智慧和合作精神。要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教学中必须重视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学生通过合作学习, 不仅能创造出一种相互切磋、启发的学习氛围, 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形成彼此共同分享探究学习成果的局面, 而且能让学生进一步克服骄傲自满和自我封闭, 促进他们相互取长补短、相互协调、相互配合, 在解决问题上依靠集体智慧, 集思广益, 充分发挥创造精神, 学会从提出解决问题的众多方案中选择出最佳方案, 把学习中的科学探究不断引向深入, 提高科学探究效率, 使学生个体的科学探究能力得到不断的锻炼和提升。因此, 教师要有意识地推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比如在教学物理《物体浮沉条件》时, 给出三组分别为已调好的盐水, 放入鸡蛋之后, 出现漂浮、沉底、悬浮三种状态, 请学生解释分析其中的原因。接着提出:如何让漂浮的鸡蛋沉底, 沉底的鸡蛋悬浮, 悬浮的鸡蛋漂浮?并让学生分为五人一个合作小组, 各抒己见, 提出各种方案。然后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对出现的成功或失败的结果分别要求解释。然后, 组织各小组之间相互交流、研讨他们的科学探究成果。通过交流、研讨, 学生从中深化了阿基米德原理及其浮沉条件的理解, 形成了正确的认知, 提高了他们对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摘要:初中物理教学中须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一是要创设科学探究情境, 培养科学探究动机;二是要教会科学探究学习方法提高科学探究技能;三是要推动合作学习, 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关键词:科学探究动机,科学探究技能,合作学习,科学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 徐小夜.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科学探究[Z].淮阴师范学院教育论坛, 2008, 4.

初中学生初中物理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1解决问题能力的含义

问题解决指的是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应用制定好的教学目标,采取一定的教学情境,在相关技能基础上有效的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这一教学方法更加注重过程以及最终达到的效果。 首选,采用问题解决法进行教学应当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目标基础之上,失去目标的教学将导致整个教学失去意义;其次,该教学方法在使用过程中要求学生充分运用现有知识内容及结构,进行重新加工和利用,最终寻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在解决问题的整个流程当中,学生能够获得一定的新知识及解题思路。 在初中物理复习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就是帮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对新问题进行探索,将原有知识进行重组的基础上,努力构建物理思维,从而能够轻松面对多种物理问题[1]。

2初中物理复习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策略

2.1夯实基础

初中物理教师在进行物理知识复习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将教学目标确立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夯实上,在积极引导下帮助学生有效树立核心知识点,并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帮助其在不断的思考中形成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物力思维。 在以往进行基础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理解及掌握程度存在深度不够、理解偏差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在复习中进行弥补,巩固和强化物理知识中的难点更为关键。 物力知识基础是否扎实是学生在遇到问题能否灵活运用的关键, 也只有对基础知识进行详细的掌握,学生才能够得到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 然而夯实基础的工作应当建立在教师充分了解学生薄弱环节之上,教学开始之前,可以通过提问或调查问卷的方式来向学生了解详细情况,促使复习教学能够更加有重点地进行,提高复习效率[2]。

例如, 在进行机械效率与功率知识的复习教学过程中,重点分析该知识点中的相关概念,对于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物理量做工的速度能够表示功率的大小,功的大小可以以单位时间内达到的程度为说明,描述机械性能的好坏可以用机械效率来表示。 因此,该性能的概念可以为在总体产生的功率中有用功的比例。 不含有单位的百分数就是机械效率,同时物理书中给出了P=W/t这一公式, 代表单位是瓦特的功率公式。 从这一系列重要的概念当中,很容易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混淆,然而中考当中对这部分内容的考察是很常见的,教师在进行复习教学过程中,应能够抓住这部分知识的重点,并在充分了解学生掌握程度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对学生理解上的偏差进行纠正,对遗漏的知识点进行弥补,从而帮助学生切实完全掌握这部分知识内容。

2.2深化实验复习

在初中物理知识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比例是物理实验内容, 教师在复习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应充分运用各种实验教学形式, 尤其是应用初中学生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方面及主题来开展实验项目,不仅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能力, 还有助于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相关知识内容,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同时实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自己动手进行试验,能够在过程中开动脑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助于极大地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并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当注重应用更为有趣的实验内容,充分开发学生的思维。 实验的目的就是检验学生的复习成果以及问题解决能力提升的效果。

例如,在进行能量转化与传输知识实验复习的过程中,对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家庭用电息息相关, 教师可以采用现实模拟的方式,架设构建某一发电厂,导线的两头连接铜片和锌片,将其深入稀硫酸内,就能够构建一个实验演示电池,对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化进行考察,将电池同灯泡以导线连接,就能够实现对能量传输的考察[3]。

3结语

初中物理复习对于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及方法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扎实的物理知识是学生灵活运用其进行问题解决的基础, 以及通过实验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摘要:物理是中考当中的一个重要科目,同时也是难点,深奥难懂的知识以及复杂的逻辑,对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经过长时间基础知识的掌握,教师在进行初中物理知识复习教学过程中应将重点放在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上,应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及模式,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应用能力,是新时期对初中物理教师的要求。本文重点研究了初中物理复习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实验内容解决能力。

上一篇:经济全球化与政治伦理论文范文下一篇:村级经济管理模式思考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