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经济论文范文

2024-03-19

自然经济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为在有限的课时内使学生对课程内容实现理解性掌握,实现教学目标,笔者对工科院校环境科学专业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组成及逻辑顺序进行优化调整,形成了基于院校及专业背景的、围绕主题而不拘于教材的教学内容体系。本文分析了自然地理学的课程性质及特点和环境科学专业自然地理学的课程性质及特点,以达到最优学习效果为目标,对环境科学专业自然地理学的教学内容组织与设计进行了优化。

关键词:自然地理学;教学内容;环境科学;课程优化

一、自然地理学的课程性质及特点

按研究的特点,自然地理学可分为综合性和部门性两组分支科学。综合性分支科学有综合自然地理学、区域自然地理学、古地理学等。自然地理学以自然地理环境为研究对象。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的传统表述是由地表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四大圈层及其衍生圈层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强调其组成要素;而现在基于对圈层作用认识的深入,对自然地理环境的表述一般为由若干子系统组成的巨大复合系统,强调圈层作用。高等学校一般将自然地理学作为基础课或先行课,为地理学相关专业一、二年级的学生开设,使学生通过学习形成地理学的整体性及系统性思维方法,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而学生对该课程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其对后续相关课程的认识以及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深度。

自然地理学的教学内容多而泛,涉及天文、地质、大气、水文、生物、地貌与土壤及综合自然地理学等多个部分的内容,而每一部分对应的都是一门独立的部门自然地理学课程。一般地理学专业都有部门自然地理学课程,所以很少开设自然地理学。对于没有开设部门自然地理学的地理学相关专业,自然地理学相当于把部门自然地理学的内容压缩在一门课程中。此外,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深入,理工科各专业均不同程度压缩了一些传统课程的课时,以开设一些应用性强的课程。这就使自然地理学的教学内容出现不同程度的删减,由于结构及内容的不完整,无法系统体现知识体系以及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不利于学生整体及综合观念的形成,无法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

二、环境科学专业自然地理学的课程性质及特点

当前对环境方向的人才需求急剧增加。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约有200多所高校设立了环境科学专业。该专业涉及自然、社会、管理等众多方向,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从事环境问题工作的人员要具备宽广的知识面、扎实的理论知识以及良好的系统分析和管理能力。所以环境科学专业课程在考虑学科特色的同时,还要考虑社会需求。

环境科学主要研究人类活动引起的地球表层的各种环境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和谐可持续发展,必须更好地认识地球表层环境,了解陆地、海洋、大气及其相互连接的水、养分和化学循环及能量流动,而这正是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因此,自然地理学被认为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先行基础课程。该课程教学重点在于自然地理学基本原理、规律及发展前沿问题的阐述,目的是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知识体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掌握整体论、系统论的思维方法,提高对环境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三、环境科学专业自然地理学的教学内容组织与设计

自然地理学教学内容体系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部门自然地理学课程缩编模式,主要针对相关专业后续不再开设部门自然地理学课程;另一种是针对后续仍开设具体部门自然地理学课程的导论型课程模式,但多数仍以部门自然地理学内容简述为特征。目前,非地理学专业学生常用的教材主要有伍光和教授主编的《自然地理学》和王建教授主编的《现代自然地理学》。前者偏重自然地理学基本知识和理论,内容丰富,逻辑合理,易于学生理解自然地理学的整体构架,是自然地理学的经典教材。但是应用性内容较少,对于非地理学专业学生来说学习难度较大。后者基于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发展情况,开篇对地球表层环境整体特征阐述清晰,基本理论及规律阐述偏少,强调应用性内容,呈现出符合非地理学专业需求的特征。但由于内容相对分散,逻辑不清晰,重点理论、规律阐述不够深入,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最终的有效应用,也不利于地理学整体性认知方法的形成。

对环境专业学生而言,部门自然地理学的知识与理论是不可或缺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这些知识不可能形成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观念和系统观念。因此,在教学內容组织中必须以部门自然地理学的知识和理论为核心。同时,强调部门自然地理学知识的联系,将圈层作用内容作为核心内容的扩展提升部分,结合实际问题。比如以案例形式进行讲授,使学生树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观念和综合观念。作为专业基础课的自然地理学开设在先,一个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宏观环境意识。一般环境科学专业后续课程注重具体环境科学知识的教授和能力培养,不再有相关部门自然地理知识的讲解。因此,环境科学专业《自然地理学》教学内容体系可以综合伍光和教授主编的《自然地理学》和王建教授主编的《现代自然地理学》的教材内容,分为固定讲授内容和可补充调整的讨论内容两部分。

固定内容主要为基本原理及规律,可参照伍光和教授主编的《自然地理学》的知识体系组织前述“总体—部分—总体”逻辑体系的后两部分教学内容,阐述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原理与规律,强调学生对自然地理学基本原理及基本规律的学习,便于学生形成地理学的整体性和区域性认知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知识体系基础。而王建教授主编的《现代自然地理学》对地球表层环境整体的阐述较为全面,体现了自然地理学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因此内容体系中的第一部分总体内容的讲授可参照《现代自然地理学》。此外,在每一基本圈层或部门地理学知识及原理之后设计可补充调整的内容,主要以王建版教材内容中的应用性部分、前沿问题为主,并结合实际问题组织教学内容,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现实应用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最终达到积极运用所学所想、学以致用的目的。

总之,教学内容整体要逻辑关系严谨,在包含学生后续学习所需的基本原理和知识的同时,兼顾知识的应用性以及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只有内容新颖、逻辑清晰,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最终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伍光和.从综合走向和谐——自然地理学教学的感悟[J].中国大学教育,2007(6):23-24.

[2]石辉,王晓昌,张承中,等.关于新办专业发展的思考——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专业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08(6):41-45.

[3]汤杰,董明德,刘淼,等.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质量监控[J].中国大学教育,2007(3):35-36.

[4]祝明霞,曹铭.自然地理学课程建设与改革[J].高师理科学刊,2015(6).

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环境科学专业自然地理学课堂教学改革实践”(项目编号:JG021511)。

作者简介:王丽(1982— ),女,山东临沂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湿地环境生态。

自然经济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优化;小学;自然课堂

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着上述任务的完成,而且关系着小学生学习自然的入门。因此,优化自然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尤其重要。那么,该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呢?本人根据教学经验,认为优化自然课堂教学,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优化自然课堂教学必须符合全面性、具体性

1、全面性。自然教学不仅仅是知识教学,而且包含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态度以及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要求。

2、具体性。即教学目的要细致、明确,不能太笼统。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学大纲在知识方面对学生有三个层次的要求:了解、知道、理解。对“观察、实验、操作”三项能力的要求又分两个层次:初步学会、学会。因此,教学目的的确立,就不应是“让学生掌握某个知识点,培养学生某方面的能力”,而应更具体。知识方面,哪些是要学生一般了解的,哪些是要记住的,哪些是要求学生必须理解并会应用的,能力培养要到哪一步等,都要描述清楚。只有制定出具体的教学目的,才能采用恰当的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

当然,优化的课堂教学目的,还要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水平,符合当地自然特点、学校的教学条件等。

二、优化自然课堂教学内容

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必须以自然教材为本,结合当地的自然实际、自己的经验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1、根据当地的自然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教材中一些有代表性的动物和植物,可以更换为当地学生常见、又具有典型性的动、植物,以便教学能与当地的自然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2、根据学校的教学条件和自己的经验,对教材中的某些教具、实验方法进行适当修改,以便教学更加切实可行。

3、根据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原则以及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心理过程,把课文的前后顺序进行适当调整,使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更紧密地、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结构应是知识结构、时间结构、信息传递结构、认识结构、师生活动结构、讲练编排结构集合的一个综合体。优化自然课堂教学结构要注意几个基本要点。

1、整体性。设计的程序既要有明显的阶段和合理的顺序,便于教师驽驭教学过程,实施教学方法,又要注意衔接自然,协调有序,有机结合,能有效地发挥课堂教学结构的整体效应。

2、规律性。课堂教学结构必须符合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和心理活动规律。应从学生已有知识与生活中获得的感性经验开始,通过启迪、诱导,进入主要的教学过程。课堂教学的结尾要求学生能从事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形成新的思维结构。

3、主体性。要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原则。在做到教学过程主次分明、环环紧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基础上,保证学生自己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要重视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师”的开拓精神和创造才能。

4、适应性。要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教学方法的不同、教学条件及学生实际情况的差异,设计出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结构,使之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四、优化教与学的关系

自然教学中正确的教与学的关系应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行探究大自然的奥秘。“在教师的指导下”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让学生自行探究大自然的奥秘”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教与学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要善于把各项教学任务转化为学生的探究愿望,引导和帮助学生自己提出探究的问题,设计探究的程序,以求得教学的统一。

2、要通过周密的组织工作,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有秩序地进行,并根据教学实际,修改、完善原订的教学方案。教学活动是群体活动,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较差等原因,自然课各类分组活动又多,每项活动之前作哪些准备工作,活动中有哪些注意事项等,都要于课前周密地考虑到,以保证学生探究活动的正常进行。同时,教学活动又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无论教师事前考虑多么详细,总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因此,在实施教学方案时,要不断地获取反馈信息,及时修订原来的方案,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实际。

3、要根据小学生在自然探究活动中的需要,及时给予指导的帮助。学生在自由摆弄、组合结构材料时,如果长时间忽视了揭示规律的关键性材料,教师要给予提醒;学生因动手能力较差而不能使材料合理组合时,教师要给予帮助;学生在观察中忽略了一些主要现象时,教师要适时提供恰当的词语……

4、要善于营造宽松的教学气氛,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教学的精髓就是心理上的安全——有提出假设、模型的出差错的自由”。当课堂上营造出宽松的氛时,学生的思维就会变得活跃。

总之,在优化小学自然课堂教育教学中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这门自然课程的重要性,克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新观念,科学地指导学生,打好基础,适应小学自然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从而达到优化小学自然课堂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寿建杨.小学自然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途径及策略[J].现代教育教学探索,2009

[2] 汤小勇.例谈小学自然人文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新课程,2003

[3] 华引江.小学自然学科有效合作备课的实践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9

自然经济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当代中国钢琴音乐研究偏重于技术分析和主观体验,亟需引入实证主义研究,以严格的数理分析进行因果推论,在观察体验中引入定量分析,实现经验论与实证论的有机结合同时,要注重个案研究与整体研究的内在统一,进行跨学科研究,通过学科的交叉探寻新的研究方法,实现方法融合与创新。

关键词:钢琴研究:方法论:融合:创新

中国钢琴音乐创作肇始于赵元任1914年创作的《和平进行曲》,百年来,学者围绕中国风格的钢琴创作、钢琴演奏、钢琴教育、钢琴发展史、钢琴音乐美学、钢琴文献等方面进行了诸多卓有成效的研究。纵观中国钢琴音乐的研究论述,大多数的研究偏重于实践层面,如钢琴创作技法、演奏技巧、教学方法、曲式结构、作曲家及其作品、演奏家及演奏风格,形而上的思辨研究凤毛麟角。虽然一些学者注意到了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的独创性,一些成果立意不乏新意,但到目前为止,很少有学者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观照中国钢琴音乐,也就很难产生出大量独具探索性、系统性、内生性的研究成果,这对于中国钢琴学派的学科构建无疑是一个极大缺憾。本文意在从方法论的角度,探讨当代中国钢琴音乐研究中存在的研究方法缺陷,为中国钢琴创作、表演与教学研究丰提供新的发展视角.

一、经验论与实证论

钢琴作品属于人的精神产品,因此一直以来,钢琴音乐研究多以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角度为主,钢琴作品的音乐学分析主要涉及音高、旋法、节拍、节奏、音阶、调式、曲式等本体分析,近年开始有人尝试社会一历史分析法和话语分析法的介入性研究,以求对作品的艺术风格有较为全面地把握,正如于润洋先生所说:“音乐学分析则应该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具有综合性质的专业性分析,它既要考察音乐作品的艺术风格语言,审美特征,又要揭示音乐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并作出历史的和现实的价值判断,而且应该努力使这二者融汇在一起,从而对音乐作品的整体形成一种高层次的认识。”但由于“自变量”与“他变量”之间的疏离关系是固有的,研究者虽然竭力以“置身事外”的客观立场来研究钢琴作品及其实践者,但仍然有各种有形或无形的社会因素在制约着研究者,使他们不可能直达钢琴作曲家、演奏家和教学者的内心深处而与他们“合而为一”,将他们的内心感受和真实想法“复制”般地进行精确表述,因此,只能以尽可能接近客观、但永远无法超越客观的视角和立场,对钢琴作品及钢琴家进行“变形解读”或“客体化解读”,这是局内人与局外人之间永远无法解决的逻辑矛盾。可以说,对同一首钢琴作品或钢琴家的每一次解读,都是主观的,所不同者在于主观的份量多少而已,这种研究方法无疑属于经验论的范畴。

为避免个人意志和情感好恶介入到研究对象中,一直以来,不断有学者尝试采取不同的方法论,最显著的倾向莫过于提倡综合性研究,将音乐学的分析方法与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宗教学、民族学、文学、历史学、美术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相融合,试图客观而全面地再现钢琴作品的生成背景与人文精神,还原历史事实、接近历史真相。例如,冯效刚的博士学位论文《20世纪上半叶中国钢琴音乐文化》,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发展嬗变进行了音乐文化学的解析,从文化的角度考察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发展历史,实现了音乐学方法与历史方法的结合;其他还有蒿佳杭的硕士学位论文《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钢琴艺术之文化特征》、张燕南的硕士学位论文《中国钢琴音乐与钢琴教育发展》等,尝试从历史学、文化学、教育学的角度,对钢琴艺术进行多方位研究,揭示不同时期、不同角度下中国钢琴艺术的内在逻辑性。这样的方法论固然可以逼近客观事实,但是,音乐作品有其内在的发展逻辑和结构关系,并以物质的、数理的方式加以呈现,如律制、力度、速度、和弦、曲式等,无不与数理逻辑有密切关系,因此,实证主义的方法论也进入到了研究者的视野中。

当代,部分学者尝试以数理逻辑的视角来诠释钢琴作品与钢琴家,通过实验和数据来揭示钢琴作品的内在特征,例如,秦川在《论中国钢琴作品中的宫调游移和五度关系功能逻辑》一文中,通过对王建中《云南民歌五首》、《变奏曲>与《百鸟朝凤》、丁善德《第二新疆舞曲》与《简易练习曲》、储望华《翻身的日子》等中国钢琴作品的宫调、音阶特点的数理分析,揭示出在音高材料相同的情况下,由于音高排列顺序不同而呈现不同宫调的宫调游移现象,使隐藏在作品中多变的色彩性音响和非功能和声的五度关系功能逻辑成为音乐发展以及音高间联系的重要纽带,形成了不同于西方大小调以调性为中心的中国风格钢琴音乐风格,这种围绕逻辑中心的多变音响是自然属性与人文属性的结合,成为中国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思想的象征。其他还有秦川《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与演奏的五度关系研究》、粱志强与谢志文《钢琴击弦过程的数学建模》、周为民《我国钢琴演奏心理学研究中基于试验方法的思考》等,以其扎实的数据分析和严密的逻辑推理,给人以诸多启发,令人耳目一新。“(这种)定量分析方法将音乐的诸要素予以量化,为侧重于形象思维和归纳推理的定性分析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和统计分析,提供事实依据,其抽象思维和演绎推理恰是定性分析所缺乏的。”然而目前,这种基于数理分析的定量研究少之又少,极不利于对我国浩瀚繁多的钢琴作品进行深入的研究,未来亟需加强。另一方面,艺术学科与自然学科的联姻也是不彻底的,因为内在的数理逻辑无法完全触动人的情感这块天然的壁垒,思想情感和心理感受是无法完全量化的。由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始终存在,人们对于音乐作品的体验是主观的这一事实始终无法改变,使得音乐研究始终无法成为一门纯粹的实证性学科,“一方面,音乐中的情感因素可以脱离一切理性法则的约束,但与这种纯粹的自由状态相伴随的却是内在动力的缺乏和方向的迷失;另一方面,对绝对抽象主体的迷恋,导致对一切外在事物和现实因素的拒斥,其结果是在否定音乐情感价值的同时使人性的‘自我’意识在音乐中彻底丧失,内在的主体性异化为外在的客观性,音乐在多为‘自主’、‘自律’的旗帜下,几乎变为少数人手中无关乎他人听觉感受的智力游戏”,这是音乐研究所面临的两难选择。

从哲学的高度来分析,音乐作品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艺术化表现,人的情感变化有着必然的客观物质基础,科学与艺术之间是相通的,在进行创造性的活动中都需要发散式思维,而在实施过程中则需要严谨的逻辑发展与呈示。因此,在进行中国钢琴音乐研究时,笔者提倡经验论与实证论的有机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统一,服务于共同的研究目的——将钢琴作品的本真特征还原在听众面前,由听众进行评判和接受。在具体的作品分析当中,要大胆吸收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尝试以严格的数理分析进行因果推论,在观察体验中引入定量分析,研究中国钢琴音乐视域下的人(作曲家、演奏家、评论家等)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天然关系,深入揭示中国钢琴音乐的物理属性与人文属性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同时,在中国风格的钢琴音乐研究中,尤其要参照中国传统艺术思维和科学思维,同时要加强实证主义的历史分析和功能分析,消弭经验与实证之间的边际差异。

二、个案研究与整体研究

中国的钢琴音乐研究因袭了中国传统文人的一些治学传统,偏重于整体性研究,在选题时往往倾向于宏观的视角,追求宏大叙事,但往往忽视中观层面、尤其是微观层面的研究,缺乏对个案研究的热情,研究广度有余而研究深度不足。许多研究者对整体性、宏观性的主题乐此不疲,甚至动辄以“中国的”、“世界的”来命题研究。笔者尝试以“中国钢琴教育”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搜索,在178篇相关论文中有97篇为宏观性论述,有54篇为介绍性、新闻类和评论文章,只有27篇属于个案研究(其中钢琴作品教学研究7篇)。学术研究犹如建造桥梁,个案研究犹如一根根的桩基,共同支撑着宽敞的桥面,供上面的车辆行驶和路人行走。只有将中国钢琴学科领域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一个个地解决,才能够获得对中国钢琴音乐的整体性认知,才有可能构筑起中国钢琴学派的学科体系。

个案研究不等于“碎片化”研究,因为整体是由无数个个体组成的,森林是由一棵棵树木组成的,科学研究就是在一次次的个体实验和观察中而发现新的元素,这种元素很可能会对全局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具有共性的、整体的作用力。客观的说,每一个个体中必然包含了特性和共性两个方面,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透过一个个的钢琴作品分析,揭示其共性特征,找到整体性的发展规律,这是由具体到宏观的必然路径,否则必然空洞无物,进而陷入虚无飘渺的漩涡中。例如,吴明微在硕士学位论文《戏曲音乐元素在中国钢琴音乐中的运用》中,通过对具体的钢琴作品分析,探析了戏曲音调在中国钢琴练习曲、独奏曲和伴奏中的运用,揭示出作曲家吸收昆曲、京剧、豫剧、川剧、越剧、花鼓戏等戏曲唱腔的具体手法,进而探讨戏曲曲体结构、板式节奏等要素在钢琴作品中的运用特点,认为戏曲艺术与钢琴艺术的结合,为戏曲音乐的传承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同时推进了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化发展。个案研究如同医学“切片”透析,也犹如生物学之解剖小麻雀,可以以小见大,将研究建立在扎实的调查研究之上,成为实证研究的最佳方式,其他相关案例有王珺《中国钢琴协奏曲<山林>研究》、窦青《元素移植与语境重建——论赵晓生钢琴练习曲中的“中国钢琴语境”》、向乾坤《中国钢琴作品中的散板音乐》、宁勤亮《中国民歌主题钢琴变奏曲研究》等,其研究深度足以证明个案研究的价值所在。

个案研究的关键在于研究对象的选择和调查数据的筛选,具体在中国钢琴音乐研究领域中,首先要按照作品的观众接受度、人物的社会认可度、表演风格的独特程度、课堂教学的利用价值与可操作性等要素,来确定研究对象,保证研究对象具有典型代表性和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其次,还要关注艺术风格的个性化程度,因为钢琴作品的艺术个性决定了它的存在价值,凡是在钢琴音乐发展史上产生巨大推动作用的钢琴作品,其技法运用和文化内涵必定是独特而新颖,具备引领作用,这类钢琴作品我们尤其要关注。此外,在开展研究时,还要对最能体现作品特点的技术元素进行深描式的解析,技术分析要达到足够的深度,避免泛泛而谈。

当然,中国钢琴音乐的研究不应当仅限于个案研究,因为它还只是个别的现象描述或研究线索的提供,或是揭示现象之间可能存在的某种关系,还不能确定彼此的因果关系和内在的逻辑发展。我们的目的最终是要达到整体性的客观认知,探寻普遍性的原则或属性,因此,中国钢琴音乐研究还需要加强整体性研究,从而形成金字塔式的研究体系,达到“宏观——中观——微观”的动态平衡。如图所示:

整体研究的优点在于其全局性的学术视野,将具体的研究对象放入到社会大背景和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给予考察,从具象到抽象,做出形而上的思辨,进而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前瞻性指导。因此,在研究具体的钢琴作品或相关人和事之时,要将研究对象放在中国钢琴发展的时代背景中,不要拘泥于具体的技法特点,而是要思考钢琴作品各构成元素的历史演变和审美指向,探析其背后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动向,这是一种历时的、动态的研究过程。

三、新的视角:交叉学科与边际效应研究视角的不同,会对研究方法的取舍产生直接的作用,尤其是学科交叉所带来的学术边际效应,会极大地改变研究者的思维方式,从而得到新的体验,得出新的结论。在钢琴音乐研究中,我们首先面对的是大量的西方钢琴作品和作曲家、演奏家,由于文化差异和语言、习俗、思维的差别,我们不可能以局内人的视角而达到应有的研究深度,更无法与欧美音乐学者的西方思维方式互为镜像。我们生活在东方文化语境中,中华传统文化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这是根深蒂固的,因此就产生了以中国人的视角对西方钢琴音乐进行解读的种种努力,笔者将之称为中国语境下的西方钢琴音乐研究,如周为民《西方钢琴教学研究的历史回顾与理论解析》、芝汀《萨蒂钢琴作品的语言风格及结构原则》、熊辉婧《论德彪西钢琴音乐的东方色彩》等,尽管使用的都是西方音乐术语和艺术思维,但作为一名中国学者,仍旧脱离不了中国文化语境所带来的制约,必然带有对西方钢琴音乐的本土化解读,出现新的结论和新的研究思路。

与此同时,中国钢琴作品也在国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传播和推广,一些研究者开始将这一现象纳入到自己的研究视野中,这其中也包括国外学者对中国钢琴音乐的研究,产生了Richard Curt Kraus的专著《钢琴和政治在中国:中国中产阶级在西方音乐中的抱负和挣扎》、王文《来自西方的中国风——外国作曲家创作的中国风钢琴曲选格》、麻莉《齐尔品对中国钢琴音乐创作最初成果的影响》强等研究成果。这种对中国钢琴音乐在异域的传播与接受的研究,笔者将之称为中国钢琴音乐的国际化解读,其最大优势在于将中国钢琴音乐放在国际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中进行研究,将中国钢琴音乐与西岗钢琴音乐进行横向文化比较,从新的视角和立场揭示中国钢琴音乐的内在特质,赋予钢琴作品以新的艺术魅力,推动人们对中国钢琴音乐的全新认知。

然而,个别研究者囿于自身研究水平和现实的利益需要,撰写的论著仍然延续着传统思路或方法,看似创新、实则少有新意,研究论断的简单化、同质化、平面化情况不同程度地存在,终究无法探得中国钢琴音乐的本质特征。为避免这种主观意味浓厚的研究取向,我们不仅要改变固化的研究思维,激发研究者的探究精神,更要站在国际交流的角度、观众的角度、作曲家的角度、演奏者的角度、教学的角度来看待中国钢琴音乐,其中,观众的角度是永恒的主题,观众的接受与否是钢琴作品传播的唯一条件。为达此目的,必须进行跨学科研究,将不同领域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相结合,如音乐文献学、音乐考古学、音乐声学、音乐观众学、音乐经济学、音乐生态学、音乐科技学、音乐符号学、音乐治疗学等,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音乐学学科本身,特别是其一系列子学科本身,在性质上本来就具有很强的边缘性和交叉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扩大自身的学术视野,忽视甚至放弃不不同学科之间的边缘和交叉点上寻找学术的生长点,那么,在我看来,真正意义的‘创新’恐怕是很难实现的。”研究者要密切注意新兴的边缘学科,尤其是自然科学领域,大胆利用它们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抓住各种可能的学术边际效应,打开新的学术视野,探寻新的研究方法,从而促进中国钢琴音乐学科的跨越式发展。结语

以往的中国钢琴音乐研究以经验主义为主,主观体验和定性分析成为学术研究的主流,而实证主义的研究和自然科学的思维方法则可以有效弥补其局外观察的不足,以数理关系和定量分析的手法揭示钢琴作品的内在发展逻辑,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个人主观引入的介入。但是,这种纯粹客观的实证研究却无法触及作品背后的情感变化和创作动因,因此,经验论与实证论的有机结合便成为当代钢琴音乐研究的必然选择,在具体的作品分析当中,以严格的数理统计进行因果推论,在观察体验中引入定量分析,实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辩证统一。同时,要从中华民族的艺术思维和科学思维来观照研究对象,消弭经验与实证之间的边际差异。中国钢琴音乐的研究还要注意个案研究与整体研究的内在统一,由具体的作品分析支持整体的宏观研究,探索由特殊到一般、由个性到共性的研究路径,建立起“宏观——中观——微观”的金字塔式的研究体系。此外,我们在进行研究时还要变换视角,在学科的交叉渗透中探寻新的研究方法,积极利用新兴的边缘学科的研究方法,实现方法论的融合与创新,打开研究者的学术视野,促进中国钢琴音乐学科的快速发展。

自然经济论文范文第4篇

本文针对小学自然教学过程中的体验式学习进行充分研究,探究如何将体验式学习应用于小学自然教学中,希望对小学自然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作一个初步探讨。

一、小学自然体验式教学的基本特征

1.亲历性

亲历性是体验式学习的本质属性,是体验式学习的主要特征。体验式学习强调学习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学习者要在学习过程中亲身参与到学习中,亲身体验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学生不再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要求他们在自然教学活动中,全身心的投入其中,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实现学习目标。

2.情境性

体验总是发生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中,体验的情境越独特,越真实,越能引发人深刻地体验。杜威在他创立的“五步教学法”中认为,“创设使人感到疑惑、困难的教育情境”,是体验生成的首要环节,而体验是与一个人的直接经验和生活世界分不开的。体验式学习与情境有关:要根据学习目标、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创设情境开展教学活动,这个情境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模拟的。

3.实践性

体验离不开实践,实践是人类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实践对成长中的学生个体具有重要意义,实践的过程也就是个体体验的过程。体验式教学意味着再实践中、通过实践而进行教学。对学生来说,是通过“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片断而获得成长;对教师来说,是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教学,“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因此,体验式学习也是一种实践性的教学方式。

4.情感性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情感的教学目标,改变了以往只注重知识结构不重视情感培养的不良倾向。情感是体验的核心,体验的出发点是情感。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对情感目标的教学往往并不重视。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在自然体验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情感,在教学中安排适当的体验,让学生在亲历中感受到丰富的科学情感体验,更有利于激起学生学习自然知识的兴趣,从而产生情感。

二、小学自然体验式学习的有效实施途径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体验活动中寄予形象思维——情境再现法

小学自然与大自然有着极其广泛的联系,但由于学生的认知有限,加之生活环境的限制,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缺乏形象的认知,从而对知识的理解也就过于空洞,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有效地运用教学手段,帮助其形成具体的、形象的思维,以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体验活动中寄予趣味——游戏激趣法

小学生正处于好动的阶段,在科学教学中有效地插入一些有利教学活动的游戏,对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积极的作用。例如在教学“重力的方向”时,学生从概念和抛物活动中知道是竖直向下的,但是如何来理解“向下”,我创设了游戏的情景,进行了“贴人”小游戏,请了几个同学在地球仪不同的角度贴上“小人”,然后观察地球仪上小人站立的方向,并随意变换拿地球仪的角度。从这个游戏中,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重力的方向是相对向下,既指向地球的中心。在这个游戏的情景中,满足了学生爱动好玩的心理,产生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在这种氛围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乐于探究问题的积极性。通过游戏很容易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方向。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学得有劲,玩得开心,增强了学习自然的兴趣。

3.体验活动中寄予悬疑——问题激疑法

问题是激发学生探究的原动力,把问题寓于形象的教学情境中,引发认知冲突,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知识进行探究,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自然学习活动中。

(二)实施“探究—体验—情感”式学习,在探究中体验,感受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科学探究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探究体验是建立在探究学习基础上的一种体验方式,探究学习的特点决定了探究体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活动指引学生获得知识,体验过程,领悟科学思想,学习科学方法。活动与探究特别强调“体验”这一心理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了解到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是从问题出发,经过观察、发现、猜想、实验、分析、表达等过程,从而达到认识、解决问题的目的。

科学不仅是人类知识的积累,同时也是融入了人类价值观的社会活动。例如在上《可再生能源》一课时,学生通过课前在网络教室查找的资料中,了解了可再生能源有太阳能、风能、水能、潮汐能、地热能、风能等,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内容和老师的协调,分别组成了6个小组进行幻灯片的制作。上课时每个小组通过自制的幻灯片展示搜集的图片资料,并结合图片声情并貌的讲解各种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每个小组把图片文字材料汇报给大家,把感受讲给大家听,学生说不清楚的地方,再由老师加以补充。通过前几个环节的学习,学生能意识到能源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在深层次上触动学生的情感,需要学生意识到“人类如何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能源”这一关系到生存与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让学生从今天课堂上获取的知识,进行模型制作,交流讨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能源与人类发展的关系,从而产生保护地球资源,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

在这节课的课堂中,学生充分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汇报他们的收获和感受,每个小组与另外几个小组共同分享自己的劳动所得。在这样的课堂上老师是个导演,起到协调的作用,学生是真正的演员,让他们在课堂上表演的淋漓尽致。学生的能力真是不能小看,他们有了真正一次展现自己机会的时候,回报我们的往往是惊喜。通过这一活动,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用自己的方式了解了各种可再生能源的概念、特点及开发利用。或许他们从中获取的知识还不够专业完整,但是通过学生这种探究式体验的自主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了探究学习,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知识,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科学态度,感受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综上所述,体验式学习在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给学生带来了全新的体验,也让学生在体验学习中重新定位自我,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也切实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研究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围绕体验式学习不断探索,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开发潜能,提高学习效率。

自然经济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新时期的高层建筑以及超高层建筑正不断的朝向智能化、节能化发展,智能化楼宇也应运而生。本文主要介绍了智能建筑中的智能控制技术的应用,以及其发展前景。

【关键词】建筑;智能控制;监控;电气;安保;消防

随着我国建筑产业的高速发展,国内现代化高层建筑的数量不断增加,在节能环保低碳的经济发展理念下,新时期的高层建筑以及超高层建筑正不断的朝向智能化、节能化发展,智能化楼宇也应运而生。本文主要介绍了智能建筑中的智能控制技术的应用,以及其发展前景。

1、智能建筑的优势

所谓“智能建筑”,实际上是指在各种高科技的控制技术下,实现对楼宇通讯自动化、办公自动化等管理的优化,从而提供给使用者一个高效舒适的环境。相较于传统的建筑物,它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优势:

1.1 节能

智能建筑充分利用了自然能源来进行能源供给,例如自然光能、热能,通过节能技术实现利用自然能源来调节室内的温度、亮度,降低对电能的消耗,起到了较好的节能效应。

1.2 功能多样化

传统普通的建筑主要功能在于居住,智能建筑的功能十分多样化,能够针对用户不同的需求而提供不同的使用功能。在智能建筑物内,通过互联网通信网络能够为许多企业机构提供可靠的通信环境,让商务谈判发生在任何时候,这也是智能建筑受到现代企业或者机构竞争的主要原因。

1.3 可靠安全的环境

在传统建筑中,中央空调独立于其他的控制系统,存在许多的安全隐患,例如感冒病毒的传播等等。在智能建筑内,智能控制系统能够对建筑物内的空气污染物的水平做出实时的监测,并且通过高度集成的控制,实现自动消毒。由此可见,智能建筑内环境的安全性、可靠性是要远远高出传统建筑的。

2、楼宇智能控制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

楼宇智能控制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 BAS 电气设备的自动化系统、 OAS 办公自动化系统、 CAS 通信自动化系统和scs 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等主系统。

2.1 BAS 电气设备的自动控制

现代建筑中的电气设备日益增多,楼宇智能控制技术能够实现对建筑物内多种电气设备的集中的自动化控制和操作。现代智能楼宇中,BAS电气设备的自动化是核心部分,通过BAS电气设备的自动控制技术,能够实现对楼宇内的中央空调系统的温度、湿度、空气污染指数的实时监测,并进行智能的调整,确保相关参数能够为使用者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还能够实现对楼宇的照明体系的智能控制,当自然光源充足的时候,照明系统会自动适应环境来降低电能消耗,当自然光源不充足的时候,则会加大输出,还会根据人们的生活行为习惯来调整照明的数量。

BAS 电气设备的自动化系统的结构体系包括管理层、自动化层以及现场层。管理层内置一个数据库,是整个电子设备自动化系统的核心,在网络环境下能够实现与其他管理终端的数据交换,从而实现对系统的管理和调控操作。自动化层主要实现管理层所发出的各种自动化操作指令的监控,现场层则是对指令的实践操作。

2.2 安保系统

智能建筑能够营造一个安全可靠的环境,其主要应用的智能控制技术为智能安保系统。

智能安保系统的应用对于楼宇的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的消除传统建筑中由人工安保中人员素质不稳定带来的不可控风险,同时通过智能化的监控实现对资料的数据化保存,实现了对现场图像的保存和展开,为安保工作提供更多的参考,现代安保系统主要由门禁、 防盗系统以及电视监控三部分构成。

门禁系统的主要作用在于对出入建筑物的人员、车辆的身份认证,继而消除人员、车辆带来的安保风险。门禁系统主要由:辨别装置、 可视对讲设备,智能遥控器,计算机三个部分构成,进入楼宇的人员或者车辆在经过门禁时,辨别系统会对其进行身份的识别,然后通过遥控系统将信息传递到计算机系统中,计算机系统在确定进入楼宇者的身份后,由计算机发出允许进入的指令。

监控系统是安保系统的核心,通常情况下,在智能建筑的公共场地都会设置监控设备,尤其是出入口、楼道、走廊、安全通道等容易发生事故的地方,其监控灵敏度更高,警惕性更高,主要用来对智能建筑内的各个场地的现场进行监控和记录,以方便查找相应的图像信息。

防盗系统主要由报警装置完成,但防盗报警的自动化往往是与监控系统相互关联的。监控中心发出异常的指令,报警装置就会按照相关的程序进行自动警报操作。

2.3 消防系统

目前我国的智能楼宇主要集中在高层建筑和各地宾馆,人员比较多,因此消防设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为一旦高层发生火灾那么造成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智能消防控制系统是现代化消防技术发展的必然方向,该控制技术充分利用了现代计算机远程控制技术、电子传感技术等等,实现对建筑物内的火情的实时监控。

智能消防控制系统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火灾探测与报警系统:主要由电子传感器、报警装置构成,电子传感器能够灵敏的测量到环境内的温度、湿度、CO浓度等,通过数据中心的数据分析,联合监控画面来得出火灾的实际情况,发出报警指令,报警系统迅速响应。

(1) 智能物业管理技术

随着现代智能建筑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不断深入,基于智能控制系统的控制技术将会将物业信息集成起来,实现智能物业管理。通过将物业管理进行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转换,为建筑提供智能化、科学的、实时的、动态的物业管理,提升建筑管理水平。

(2) 智能节能控制技术

随着节能技术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实现建筑物的智能节能控制技术也将会是智能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之一。建筑节能控制系统是现代IT技术,智能楼宇控制技术和现代建筑节能技术相结合,采用开放式的TCP/IP通信协议BORRY专利技术-通用网络控制器(NDDC)为核心机械和电网络设备和创新的方式来建立,它结合了节能控制系统,自动化及能源管理网络。

結语:

楼宇智能化技术,在逐步完善过程中,将呈现出应用多元化特点,利用多种技术手段,来丰富智能建筑的功能,从最初的智能管理扩展到人性化服务,并且可有效满足各种环境要求。相信随着相关学科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结合实践,我国将会实现大范围内的智能化建筑建设,为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提供一个更加优质的空间环境。

参考文献:

[1]巩玉国.建筑智能化过程中的电气节能问题与措施研究[J].四川建化,2013,(04):26

[2]第二届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节能技术发展论坛暨影响中国只能建筑电气行业2013年度优秀品牌评选颁奖典礼盛况[J].智能建筑电气技术,2013,(06):1-4

[3]梅春燕.基于智能化建筑电气中关键技术的分析[J].教育教学论拉,2013,(14):178-179.

上一篇:资料市场论文下一篇:cif术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