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自然角观察记录

2023-05-20

第一篇:幼儿园自然角观察记录

幼儿园观察记录——新鲜的自然角

观察幼儿:

全体幼儿

观察时间:

2009年3月23日

观察内容:

春天来了,老师让小朋友从家里带来了各种植物。既美化环境,又有利于孩子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这不,自然角里摆满了大大小小的花盆。但是我发现真正关注的孩子却很少,几天过去了,只有一两个孩子想起为自己的植物浇水。如此下去,拿植物的最初意图就没有了,花盆真就成了摆设。就此,我正式对孩子们提出了观察与记录的要求。

分析和反思: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怎样做,如何带领幼儿亲近自然,善于观察与发现,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呢?我想起一句话:“一个成熟的自然观察者不仅应该具有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分类和辨别的能力,而且还应该在对大自然的探索中感到轻松愉快,同时还能拥有照料、饲养各种生物体的天赋。”在幼儿园的自然角活动中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关注自然界的变化,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也是我们创设自然角的主要目标。教师在组织幼儿园的自然角活动中,要注意保护幼儿的爱心,尊重幼儿的情感,善待幼儿的发现。引导并支持他们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幼儿对自然的热爱和好奇可能会影响幼儿的一生,使幼儿终生投入到对大自然奥秘的探索中去,也可能使幼儿一辈子具有环保意识,更可能会使幼儿终生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

第二篇:自然角观察记录

南徐新城幼儿园种植区观察记录

时间:

天气:

操作:

我的发现:

南徐新城幼儿园种植区观察记录

时间:

天气:

操作:

我的发现:

南徐新城幼儿园观赏区观察记录

时间:

天气:

操作:

我的发现:

南徐新城幼儿园水培区观察记录

时间:

天气:

操作:

我的发现:

南徐新城幼儿园观赏区观察记录

时间:

天气:

操作:

我的发现:

第三篇:幼儿园 区角观察活动记录

观察记录:幼儿一进区,就选择了新投放的拼图开始拼起来。刚开始一玩,幼儿就把有关联的图片一下拼了出来,剩下的图片不由使个别幼儿皱起眉头来,左试试,右比比都不对,急得他们直抓头。这时在一旁观察的师煜兴奋得叫起来:“这块应该放在这,你看这不是吗!”边说师煜边把一块拼图放在了合适的地方。浩浩进区后还是选择了大型拼图,他很迅速的从很多小拼图中找出了边缘上的拼图拼搭起来,拼完后,浩浩拿起了其他拼图想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要放到的合适的地方,于是他翻到卡片后面,看看标记,很快找到了对应的地方。当收区音乐响起来的时候,浩浩看了看没有拼摆完的拼图,有些不舍的方回了原处。

分析:对于简单的四拼、十拼的兴趣已经淡化,比较喜欢数量较多,有困难的拼图,但在拼图过程中,幼儿都没有长久的坚持完成拼图活动,拼几下就放弃了的种种现象表明教师在投放区域材料时对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经验水平了解还不透彻,目标过高,导致幼儿跳起来也没有摘到苹果,从而使幼儿失去了对拼图的兴趣。由此问题,我们改变了材料,投放了难度较小的拼图并对已投放的拼图增添标记的方法,降低了拼图的难度,使不同能力的幼儿都得到了发展:中等能力的幼儿通过观察,操作,互相交流完成了拼图过程;能力强的幼儿根据已有经验完成一部分拼图内容后,又根据拼图标记拼摆了一半多,这说明两种方法达到的效果都不错。

措施:

1、根据幼儿的兴趣和能力,从两方面入手添加区域材料,〈1〉投放新的拼图材料,分块数量在20件左右,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2〉在大型数量的拼图上作相应的标记符号,引导幼儿观察,判断,并根据大班幼儿年龄和已有水平,在拼图小卡上标记数量或图形符号,使幼儿能够采用接龙的方式进行拼图,使能力不同的幼儿都可以得到发展。

2、在区域活动时,可以有目的的对益智区玩拼图的幼儿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其学习观察和分析两拼图之间联系的方法,能根据事物之间的颜色,图案等进行判断,使其学会学习。

幼儿园大班区域活动设计

文章提要:

区角活动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现状和发展目标,创设多种领域的学习区域。并提供活动材料,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摆弄、操作去感知、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而教师的任务是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的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

关键词:区角活动

爱玩游戏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游戏一直以他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的孩子。人们对游戏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而区角活动作为一种教育游戏活动,同样受到了孩子们的普遍欢迎。它重在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提供丰富的材料,以及选择广泛的内容。而教师在此过程中只是一个观察者,引导者。因此,孩子们学的特别轻松、自然、没有压力,他们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这种个别化的教育形式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满足了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也是当前幼儿园《纲要》所提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成功和满足”的最有效的措施。

一、建立活动区规则,引导幼儿自主进行区域活动。

活动区是幼儿自由活动的场所,但自由不等于放任,为所欲为。而应该是掌握规则之后的一种自主游戏,在创设活动前就必须考虑规则问题。而制定区角活动的主体应该是教师和幼儿,偏向某一方都是不妥的。

1、在活动前提出规则

有些活动规则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要求幼儿在活动中务必要遵守,对于这类规则,我们可以在活动前就向幼儿提出来,比如:使用玩具时需注意的卫生、安全问题,游戏结束后的整理、归放。活动中遇到问题应开动脑筋想办法等等。区角活动规则往往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而是需要逐步完善、逐步到位的。

2、在自然活动中形成规则。

在小班的孩子经常会带一些自己的玩具到幼儿园,当区角活动时,他们就在一起玩玩具,有时是玩自己的,有时和别的小朋友交换着玩。过了一段时间,通过老师和孩子一起讨论,班上就逐渐有了一个全体认定的规则:无论是谁,不一定要将自己的玩具给别人玩,但是在玩别人的玩具时,一定要事先征求别人的同意。

3、在解决问题中建立规则。

幼儿在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教师不要急着帮忙解决问题,而应当引导幼儿自主的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并建立起相应的活动规则。比如:在建构游戏中,孩子们玩的很尽兴,可到最后却没有多少作品展示,这是为什么呢?当我把问题抛给幼儿后,得到了多种答案。有的说:“我搭了一间漂亮的房子,但被别人捣乱推倒了”,有的说:“收玩具时我们自己拆掉了”还有的说:“我快搭完时,自己倒下来了”等等。“那怎么才能让老师看到你们的作品呢?下次玩的时候你来告诉我好吗?”经过多次玩后,孩子们把发现告诉了我:“玩的时候搭牢一点,建房子时在旁边建一条路,别人就不会不小心踩坏了。不要有太多人挤在一起,以免撞坏。”在大家的建议下,孩子们掌握了保护作品的方法,同时玩游戏的规则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

二、根据近期的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发展需要,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材料。

首先,要利用有限的空间使每一个区域都有相对宽松的活动范围,同时也有利于材料的摆放与收整。某些内容相近区域的合并有利于材料最大限度的被利用。比如:益智区、语言区、美工区、计算区等放在小箩筐中合并为一个区,可以让孩子资源共享,也便于老师在材料的投放上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浪费。

其次,材料的投放要为教育目标服务。比如:小班生活区的目标是培养生活自理能力,那么,应投放一些为娃娃穿衣、戴手套、扣纽扣、喂动物宝宝吃东西等材料,做到目标在前,选材在后,使材料有效的为目标服务。

另外,材料的选择要考虑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我们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幼儿总是喜欢在一个区活动,而对别的区角却没有兴趣,但我们又不能强迫那个幼儿一定要离开那个区,或是一定要去某个区活动。此刻,我们就要对照目标看一下,所选的材料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再看材料是否具有游戏性。只有材料是玩具,幼儿才爱玩。比如:小班时,总有几个幼儿喜欢玩娃娃家的游戏,而对美工区、生活区不感兴趣。于是我采用表扬美工区和生活区的幼儿,并在这两个区内投放更多有趣、可操作的材料。果然,没多久那几名幼儿也开始进这个区玩了。因此,投放材料时要突出材料的新颖性和趣味性,要不断增添新的活动材料,不可一劳永逸,要常换常新。

三、参与孩子的活动,成为孩子的合作者、引导者。

首先,在活动中,我们要相信孩子。通过观察,我们看到孩子并不是无知和无能的,而是一群非常能干和富有创造力的小主人。因此,在游戏活动中,我们要成为孩子的好朋友、好伙伴,与他们平等相待,将角色转向幼儿的合作者及引导者。

其次,在幼儿的活动中,我们要关注他们的活动,了解他们当前已有的经验,观察他们对什么感兴趣,是否应在哪方面给予帮助。不能急于用自己心目中的游戏水平做标准来要求孩子。当出现突发情况时,进行随机教育。如:娃娃家不小心把桌子打翻了,东西洒了一地。这时,小朋友们都涌向娃娃家看热闹,教室里一下子乱了起来。面对这一场面,我们不能马上责备孩子,不管是打翻桌子或是凑热闹的,我们可以轻轻的招呼孩子一起整理娃娃家,又可以用游戏的口吻说:“刚才在娃娃家的小朋友不小心打翻了桌子,以后你们可要小心一点,今天这么多热心的小朋友帮助了你们,下次娃娃家可要好好准备,请大家来做客,表示感谢。”这样闯祸的小朋友紧张的情绪大大减少,其他孩子也稳定下来了。不但教育了小朋友,而且丰富了游戏情节。

四、注重幼儿能力差异,安排适当内容。

每一个孩子总会在某一方面表现出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在许多人眼里的乖孩子可能在动手能力方面却差强人意,而一个平时不惹人注意的孩子在建构区可能会有突出的表现。因此,我们根据幼儿的能力差异,设立榜样,组织幼儿“说第一”活动,让幼儿说说自己哪方面最棒。并在区角设立成果展示台,随时放上幼儿的得意之作,展示自己的“绝技”。此外,我们还开展区角内的手拉手活动,鼓励幼儿互相指教,体验同伴间互动学习的快乐。

在区角活动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都在不断的积累经验,只有做到从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尊重孩子的想法,才是开展区角活动的真正意义所在。

小班区域游戏活动设计方案:

小班区域游戏活动设计方案:

卷袜子(生活活动)

一、材料提供

a.托盘、藤蓝等盛器;

b.卷袜子图示;

c.色彩、种类或长短各异的袜子、娃娃、爸爸、妈妈等背景。

二、操作层次建议

第一层次:提供的袜子色彩差异大,长短相同,数量少,幼儿把袜子配对卷好,送给娃娃。

第二层次;提供的袜子长短不同,色彩相同,数量稍多,幼儿把袜子配对卷好,送给娃娃。

第三层次:提供的袜子种类不同,长短、色彩也各不相同,数量多,幼儿把袜子配对卷好,分别送给娃娃、爸爸、妈妈。

三、提示:观察重点与指导建议

a.观察幼儿袜子配对及卷的过程,允许幼儿用自己方法来卷袜子,只要卷好的袜子不松开即可,幼儿卷好袜子送给娃娃或爸爸妈妈时,鼓励幼儿说一句话“娃娃(爸爸、妈妈),我把袜子送给你”或“我帮你把袜子卷好了”等等。

b.背景也可以按需要设计,如:可以选小抽屉,并在抽屉上贴上数字,数字是几,幼儿就放进向双卷好的袜子。

第四篇:幼儿园中班区角观察记录

观察要点 是否具有角色意识及同伴间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游戏实录 游戏开始好一会了, "理发店”里还是没人光顾,三个幼儿无所事事地玩弄着材料,这时我走进了理发店:"请问,可以洗头吗?”一听这话,三个幼儿一起上前忙开了。……

艾迪拿来围兜给我围上,建豪拿出了洗头膏在我头上挤着,佳妮热情地问:"何老师,你要按摩吗?”"好的,在哪里按摩?”她立刻牵着我的手,来到小屋里,随后三个"工作人员”把我好一阵的折腾,终于一切都做好了,我站起来表示感谢,然后接着说:"你们的服务那么好,可惜大家可能不知道,如果你们能上门服务就好了。”三个幼儿一听都说:"我们出去给大家洗头按摩吧。”我问:"你们出去了,店里就没有人了,有人来了怎么办?”他们想了想,都没有离开"理发店”。

幼儿行为分析开始的时候理发店由于没有人光顾,三个幼儿无所事事,没有进入角色,幼儿之间的角色互动也很少,但当老师介入游戏后,幼儿游戏的积极性明显提高,特别是老师用 "如果…就好了”的征询式的口吻给出新的建议,把幼儿从游戏的机能性动作引入想象的情节,将独自性游戏引导到角色之间合作沟通的层次,使之成为幼儿主动的行为。

改进措施

1、百宝箱提供幼儿可操作和替代的材料,如:用饮料瓶替代"洗头膏”,用积木替代卷发筒,这样就使游戏的内容更丰富些。

2、在交流中让大家充分发言,并寻找更多的符合游戏内容的方法,如:"理发店”怎样来吸引更多的顾客,可以请大家帮忙出点子。

3、教师在幼儿游戏出现困难时,适时介入能启发幼儿将主题情节深入下去,增强同伴间的互动和沟通。

生活活动观察记录

观察要点:入睡情况及情绪反应

幼儿行为实录: 实录一:今天一早,逸铭奶奶牵着逸铭走到门口,奶奶恳求老师:"老师,今天逸铭睡觉就别让她睡了,她说睡不着。”只见逸铭眼睛已经湿漉漉了,奶奶轻轻告诉我:"她大概不睡觉,被老师批评过,今天就不肯来幼儿园了”老师听后感到莫名其妙,"我们没有批评她,怎么回事?”我去问搭班老师,她也说没有批评过她。

实录二:中午,孩子们在安静的吹眠曲中,边脱衣服边睡下了,此时逸铭看看老师,又看看同伴,也开始脱衣服,可是眼眶里又有眼泪了。"逸铭,怎么了,是不是不想睡觉呀?”逸铭点点头,说:"我觉得有点不舒服。”"是吗?哪里不舒服?”她一会说脚不舒服,一会儿又说头上的辫子扎着睡不舒服。"那老师帮你揉揉脚吧!把你的辫子也解开来。”这时她继续寻找着更多的理由,"老师,奶奶跟你说过的,我可以不睡觉的。”"今天老师陪在你身边,你一定能睡着的。”逸铭将信将疑,就躺下了,在老师的安抚声中她渐渐地睡着了。

教师反思: 逸铭一直是我班表现好的乖乖女,可是近来发现她总和奶奶粘在一起,早上不许奶奶离开幼儿园,经常在老师的劝说中,奶奶才离开。我觉得原因一是奶奶对隔代特别宠爱所导致的。其二,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弱,经不起挫折,在表扬声中长大,往往听不进批评。其三,老师在细节方面处理过于草率,可能孩子在睡觉时曾经有这样那样扰乱睡眠的因素,老师对不睡觉的幼儿只是命令的口气,没有分析原因,使孩子对睡觉产生厌恶甚至惊慌。

改进措施:

1、利用电话或面对面的形式,了解孩子在家睡觉的习惯,并取得与家长意见的一致。

2、多和孩子谈心,运用正面引导的方法,鼓励孩子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

3、教师在幼儿入睡后多关注孩子午睡的情绪反应,如有反常就要耐心询问,消除孩子的心理恐惧和不适。

区域游戏观察反思

观察要点:幼儿游戏中的规则意识

游戏背景: 顾逸铭与周顾雯在图书角里准备看书。

幼儿行为 教师思考

镜头一: 顾逸铭:"我想借E2的书,你呢?”

周顾雯:"我也想借E1的书。”

顾逸铭:"那我们一起来借吧?”

周顾雯:"这里是标志,这里是你借哪里的书,你写错了。”

顾逸铭:"我用E1来表示我的标志啊”

周顾雯:"可是这样你会跟你借得书搞错的。”

1、孩子基本能看懂借书卡,可是在具体借得过程中还是会出现各种混淆的记录,比如顾逸茗的记录,很清楚他借E2 的书,可是在标志的地方用E1 表示,这样在还书的时候可能会搞错。

调整策略:

1、我觉得可能设计借书卡的时候,用文字不是很适合,部分幼儿不是很清楚,有时会记录错。我觉得用图来表示可能会更合适。

学习活动观察反思 观察要点:幼儿的观察记录是否合适

幼儿行为 教师思考

镜头: 曹宇:"这是我的记录,第一个是餐巾纸,第二个是报纸,第三个是签画纸,第四个是蜡光纸”

"那你介绍一下,这些数字是什么意思呢?”我说: 曹宇:"后面的数字表示这些纸在水里的吸水名次,1是本领最大的,5是本领最小的。” 看了几个孩子的记录之后,我觉得他们记录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虽然在交流时他们表述的很清楚,其他孩子也都能理解,可是在共同进行比较时就出现了无法比较,比较时困难得现象。

调整策略: 孩子们在介绍自己的记录时,很难与同伴进行比较。 因为,他们的记录表是自己设计的。所以我觉得老师需要自己设计一张大的记录表,这样老师在记录时,孩子们就能很清楚地进行比较

第五篇:以饲养小蝌蚪为例 谈自然角中小班幼儿观察能力的发展

以饲养小蝌蚪为例

谈自然角中小班幼儿观察能力的发展

武进奔牛实验幼儿园

周丽芬

观察力是科学探究过程中一种基本的和普遍的能力,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一个人的智慧应从观察天上和地下的实在的东西中来,同时观察越多,获得的知识越牢固。”。幼儿的观察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教育中逐步培养的, 观察是幼儿认识自然和社会最基本、最主要的方法。幼儿观察力的发展和提高不仅可以让幼儿更有效、更细致地观察自然世界,而且对于他们的思维发展、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也十分有益的。

自然角是幼儿观察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而在以往的观察活动中,幼儿对于动植物的观察往往停留在“驻足观望”的状态,特别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小班幼儿来说,他们观察的意识不强,目的性不明确,在观察中不能自觉地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对事物的观察也不够细致。在小班时,我们在自然角上饲养了小蝌蚪,本文将结合小蝌蚪的饲养过程,从观察的意识、观察的行为、观察的目的性和习惯等方面谈小班幼儿观察能力的发展。

观察,在好奇中萌芽!

案例一:邂逅蝌蚪

当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地向着大地报告春的消息时,池塘里的小蝌蚪也不甘示弱,晃着脑袋摇摇摆摆地用自己的方式告诉人们:春天来了!伴随着春的脚步,我们班里的自然角上也多了一些诸如“蛋壳里的小草”

“小鱼”等春的“饰品”,孩子们偶尔会新奇地去看看,然而当鸡蛋壳里的小草慢慢发芽,只顾嬉戏玩耍的他们谁也没有发现这个秘密。直到蝌蚪的出现,才似乎真的唤起他们的注意。一天早晨,家惠拎着一个透明的袋子刚刚跨进教室,她就大声地叫唤起来:“你们快来看,我带什么来啦?”这一下,把原本还沉浸在玩娃娃家的孩子们吸引了过来,就连正在玩追赶游戏的洋洋和乐乐也停了下来,洋洋叫嚷着说:“啊!原来是小蝌蚪啊!”说着,就伸手想要戳袋子,家惠着急地举了起来:“你别动,这是昨天我和奶奶在田边小河里捉到的,你会把它弄死的。”一旁的小雨也在帮腔说着:“洋洋,你别动啊,快叫老师过来,帮我们把小蝌蚪养起来吧!”我连忙接过家惠手中的袋子,那些好奇的孩子就象发现新大陆一般紧紧地跟着我身后,和我一起换水,找玻璃缸,还唧唧喳喳地问个不休:“老师,小蝌蚪怎么一直摇着尾巴游来游去,它不累吗?“小蝌蚪全身黑黑的,它的眼睛在哪里啊?”我一边忙着给蝌蚪“安家”,一边引导他们自己去“看”。那一刻,自然角成了我们班里孩子们最受欢迎的角落,常常几个孩子为围着“看”蝌蚪争不到地盘而争吵起来,蝌蚪从此成了他们嘴边讨论交流的主要话题。

反思:好奇是孩子一种天性。在生活中,幼儿常常对新鲜的事、物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当春天

来临时,自然界中“发芽的小草”“灵活的小鱼”以及“可爱的蝌蚪”都成了他们眼中的“亮点”。然而,在这些独有的春天景象中,动物是年龄较小幼儿最感兴趣的对象,它最能刺激幼儿的感官。因此,当蝌蚪出现时,幼儿的状态是积极兴奋的,他们对于蝌蚪的兴趣也是发自内心的。这种对蝌蚪自发性的好奇和观望只是一种最初始的观察,是幼儿对一个具体对象的初步感知。案例中幼儿对蝌蚪“摇着尾巴游来游去”“全身黑黑的”等这些语言的描述正是他们对蝌蚪最直接的发现。这种观察是幼儿自发性的,是一种观察意识的萌芽,只有具备了观察的意识,幼儿观察的行为才会如种子一般破土而出!

观察,在引导下发展!

案例二:小鱼风波

在给蝌蚪“安家”的时候,袋子抖落时,有几只“调皮鬼”硬是粘在袋子上“不肯下来”,我看着玻璃缸里挤得满满的蝌蚪和一旁“独霸一方”的小鱼,心想,算了吧!就让这几个调皮鬼和小鱼做个伴,说不定还可以混养呢!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孩子们的兴趣不再象开始那么浓厚了,他们偶尔还会去鱼缸边“看看”,但也只是“匆匆过客”。一天上午,乐乐、文文等几个孩子还是和往常一样来到鱼缸边,突然,文文大叫起来:“老师,蝌蚪不见啦!蝌蚪不见啦!”这下,所有的孩子都你挤我、我挤你得围观起来,我也急忙走过去,果然,那个养着小鱼的鱼缸里只有小鱼,却没有蝌蚪的半点影子。我再一看,却发现鱼缸里的水浑浊的很,但依稀还看到了几个蝌蚪的小尾巴随着水波在晃动,我顿时明白怎么回事了,然后试探性地去抓鱼,果然,一向不怎么活跃的小鱼此刻似乎浑身都是力气,极其灵活地躲闪着我抓它的手。

我把鱼缸端到前面,然后也故作惊讶地问道:“怎么回事呢?蝌蚪怎么会不见了?”家惠急着叫起来:“其他小朋友天天弄我的蝌蚪,自己家里又没有,肯定是有人带回家了!”我继续问:“有其他小朋友拿了吗?”所有的孩子都争着说“没有”,生怕自己真的被别人怀疑。这时,乐乐说:“小蝌蚪一定是死了。”洋洋说:“不对,死了也会看见的,可是现在什么都没有啊?”在大家都众说纷纭的时候,我知道惟有让孩子自己来推测、发现,才能揭开这个迷团。于是,我接着让他们仔细看看鱼缸里的水,和前些时候有什么不同,一个孩子说:“水很脏!看不清。”我倒去一半的水,请一些孩子上来仔细看看,水里还有什么。这下,他们立刻发现了沉在水底的几条蝌蚪尾巴,“怎么只有蝌蚪尾巴,没有蝌蚪的身体呢?”我追问着,聪明的洋洋的举着小手跑到我面前说:“老师,我知道了,是个小鱼吃掉了。”“如果吃了蝌蚪后,你们觉得小鱼和原来比会怎么样?”“一定胖了!”“它肯定力气更大了,就和我们小朋友吃饱了饭一样。”“那谁来捉捉看,看看是不是这样!”勇敢的嘉鹏在我的帮助下,卷着袖子伸手去抓,可是怎么也没有抓到。“蝌蚪失踪案”就此得到了证实,

孩子们像公安干警一样,顺着发现的踪迹查出了“真凶”。

反思:在案例“小鱼风波”中,“我”的自以为是给蝌蚪的饲养造成了一个小小的插曲,原以为鱼和蝌蚪也能混养,但自然界中弱肉强食的生存规律改变了“我”的预设。在这一突发事件产生后,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并寻找原因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发现问题“寻找踪迹”的过程中,就需要幼儿敏锐的观察力,但是对于小班幼儿来说,他们的观察是粗略的。因此,教师必须有目的地从水质的变化以及水中沉淀物等多种痕迹中帮助幼儿发现问题,这样才能找出蝌蚪失踪的真正原因。幼儿在发现并追逐线索的过程中,一方面发展了对事物(蝌蚪)细微的观察能力,另一方面又发展了他们依据现象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幼儿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从一开始的无意观察到现在教师引导下的有意观察,观察的主动性不断增强,观察行为也在自觉地进行着,这种教师引导下的观察与案例一中幼儿自发性的观察是有区别的,它是一种从意识到行为的发展和转变。从蝌蚪失踪案发生后,幼儿对蝌蚪多了一份关心,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常常发现幼儿会自觉地去给蝌蚪换水、去看看它们,参与观察的行为日渐频繁。

观察,在责任中深入!

案例三:生存之争

在“蝌蚪失踪案”发生后,孩子们对蝌蚪更多了几分关心,他们期盼着蝌蚪快快长大,那些心急的孩子会不停地问我:“老师,小蝌蚪什么时候会长脚?什么时候才能变成小青蛙啊?”可是谁也没有想到,还没有等到这一天,蝌蚪又再次死亡了。在经过上次事件后,孩子们有了一定的判断分析能力,他们很快发现,在玻璃缸里,有大片的蝌蚪死尸,有的剩下了尾巴,有的还有一个白色透明的空壳,还有的更加残忍,刚刚被咬死,肚子里的肠子还在水里晃来晃去呢!那天,孩子们的心情都不好,他们都为死去的蝌蚪而难过,我说:“蝌蚪到底又是怎么死的呢?”“是被它的好朋友咬死的!”这一结论在大家的你言我语中道出来了。“为什么它们要咬自己的同伴和朋友呢?”小雨说:“因为它们都饿了!”“是啊,这些天来,我们除了去看看蝌蚪,可谁也没有给他们喂食,所以,他们才会吞吃自己的朋友,那剩下的蝌蚪怎么办?”文文说:“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了,要给东西它们吃。”“可是蝌蚪会吃什么呢?”我又问。家惠说:“它要吃饭!”洋洋说:“它们会吃鱼吃的东西。”平时胆小的圆圆也开始声响了,说:“它要吃饼干的,以后我吃点心的时候就去喂给它们吃。”“蝌蚪还要吃肉的。”乐乐又补充说。在孩子们的讨论下,我们安排制定

轮流照顾蝌蚪的计划表,请几个能干的幼儿负责,同时制作了一张“蝌蚪喜欢吃什么”的记录表,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猜想,有目的地去喂食,并细心观察蝌蚪到底喜欢吃什么,然后再记录下来。

反思:如果说“失踪案”的发生让幼儿对蝌蚪多了一份关心,那么这次的“生存之争”可以说

更增加了幼儿的一种责任。经过了两次死亡事件,幼儿的情绪受到了很大的震动,案例中文文简单的一句“要好好保护它们”已经透出了幼儿主动承担照顾蝌蚪任务的愿望和要求,但如何照顾却又成了一个很实际的问题,这时,教师在幼儿自主要求下引导他们安排计划并制定“蝌蚪喜欢吃什么”的记录表,这一行为将促使幼儿接下来的观察更具目的性和计划性,观察目的的增强,幼儿的观察才会更加深入,在这样的基础上,记录自然也成了一件顺理成章的事。这种由关心——同情——责任而产生的观察行为,不仅是一种情感的升华,同时在安排照顾蝌蚪计划和尝试运用记录的活动中又增强了观察的目的性,使得幼儿的观察能力实现了一次实质性的进展和突破。

观察,在习惯下延续!

案例四:石头事件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孩子们对于蝌蚪的照顾更加细心了,他们不仅每天去给他们喂食,观察他们喜欢吃什么,并在观察中发现小蝌蚪并没有象自己想象中的那样,越长越大,反而开始长得瘦小起来了。不解的小雨好奇的问:“老师,蝌蚪吃饭了怎么还长不大呢,现在还变小了?”我鼓励他们继续坚持喂食换水,直到有一天,蝌蚪长出了后腿,一直纳闷的小雨高兴得跳个不停,还跑着告诉其他的小朋友说“蝌蚪长腿喽!蝌蚪长腿喽!”从此以后,自然角成了他们每天必去的地方,当蝌蚪长出后腿,尾巴也褪去的时候,有一天早晨,小雨带来了一个袋子,我以为又是蝌蚪吃的东西,打开一看,却是一些石头,我不解地问:“小雨,你带石头来干什么啊?”小雨听了,却振振有辞地对我说:“老师,昨天晚上,我回家告诉爸爸,我们班的蝌蚪变成青蛙了,爸爸说,蝌蚪变成青蛙以后,就要开始生活在地上了,不能一直在水里,所以就和我一起找了一些石头来,让小青蛙学着到地上来。”我恍然大悟,这时发现孩子们对蝌蚪的观察已经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了,他们对蝌蚪的关注已经成为了一种自觉的行为,并将成为一种习惯而延续着。

反思:小雨带来的石头给了“我”一个出奇的意外,当“我”还没意识到青蛙要开始两栖生活时,小雨的行为已在“我”之前了。由此可见,幼儿对蝌蚪的关注已经完全渗透于他们心中,他们能及时根据对蝌蚪变化的观察采取有效合适的策略,并逐渐延续这种行为,进而形成一种习惯。在饲养蝌蚪的整个活动中,幼儿的观察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对小蝌蚪的观察也更加细致,主动参与的意识随着活动的步步深入逐渐增强,不仅学会了对事物观察的方法,在观察中还激发了他们对动物关爱的意识和对生命的热爱,发展了语言和情感。现在,蝌蚪的饲养虽然已经结束,但幼儿观察的脚步却并未因此而停止。深秋时,我们又在教室里和实验田里种植了蚕豆,采用对比观察的方式继续着我们的发现;冬天的第一场雪来了,兴奋的他们又用小碗装了满满的白雪放在自然角上,明亮的小眼睛仔细地盯着慢慢融化的雪花,开心和喜悦在他们的小脸上一点点地荡漾开来。我们相信,由小蝌蚪引发的观察将是他们科学探索的一个起点,无论是自然角中,还是周围环境中都会留下他

们观察的痕迹。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幼儿园中班周工作反思下一篇:幼儿中班班级学期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