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范文

2023-09-19

自然科学范文第1篇

【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写于26岁的著作,在马克思生前并没有公开的发表过,其中包涵了马克思很多哲学思想的萌芽,而比较公认地来说,这部著作对学者们影响最大的概念就是“异化”。在我看来,如果把“异化”理论应用于美学领域就蕴含着超越自然主义美学的因素。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美学;理论

“异化”一词英文为alienation,法文为aliénation,都是源自于拉丁文alienatio。德文Entfremdung(异化)就是从英文alienation翻译过来的。alienatio在拉丁文中有三个领域中的近似内涵:在医学、心理学范围内的意思为精神错乱和精神病;在社会范围内的意思为与他人分离、疏远,与祖国、与神分离、疏远;在法律范围内的意思为转让、让与,权利和财产的让渡等。“异化”作为哲学概念,最早出现在17、18世纪哲学家的著作中。最初使用“异化”一词的是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在他的著作《利维坦》中他认为“异化”是指:人们通过订立社会契约而让渡自己权利给国家的行为。霍布斯对这个概念的应用,主要是作为一种政治哲学的术语。

一、马克思异化理论

我们所熟悉的马克思的“异化”概念的思想源头主要来自于德国古典哲学,按李若水先生的说法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异化’概念是创始于黑格尔,继承于费尔巴哈,完成于马克思。当然,还可以从黑格尔的异化概念中找到费希特和席勒的影响。”黑格尔常常把Enfremdung(异化)和Entauβerung(外化)作为同义词加以使用,借以指称一种对立关系,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的纯逻辑概念产生了自然界,而自然界作为绝对精神的物质依托,又常常与精神作对,是对精神的玷污,黑格尔用“异化”来表示这个过程,这就是黑格尔著名的“精神异化论”。费尔巴哈对“异化”概念的使用不同于黑格尔,他主要用它来分析宗教。费尔巴哈认为人把自身进行了“异化”,形成了上帝,而上帝又反过来支配人、统治人,上帝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这种“异化”过程在费尔巴哈看来这是一种悲剧,是“人跟他自己的本质的分裂”,人要做的是把上帝的性质来归还给人。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研究马克思“异化”概念的最主要的文献,在这本著作中马克思超越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形成了自己的“劳动异化”思想。马克思认为“异化”是“主体由于自身的发展而产生自己的对立面,产生客体,而这个客体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化的力量凌驾于主体之上,转过来压制束缚主体、压制主体,这就为‘异化’”,马克思是分成四个过程来论证自己的“异化”理论的:

1、劳动产品(劳动结果)与劳动者相异化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首先从劳动产品开始分析,他认为劳动产品是作为一种人的类本质的异化的产物,被资本家们所占据转化为资本,使工人感受不到自己作为人的本质。

2、生产活动(劳动过程)与劳动者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如果劳动产品属于自己的话,那么生产活动是一种幸福得到满足的过程,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是一种外在的东西,劳动不再是一种自我满足,成了人的负担,人的创造性劳动变成异化劳动。

3、劳动者与他的类本质相异化

在马克思看来,人区别于动物在于人是有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因此人才是类存在。但是由于异化劳动的存在,把人降低为一种动物性存在,“异化劳动把自主活动变、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是把人的类生活变成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异化劳动让人与人的类本质发生异化,导致了全面的异化的出现。

二、人与人相异化

马克思通过上面的三个异化的推论,自然地推出了人与人之间的异化。他认为如果工人与劳动产品相异化,那么工人必然与占有产品的人相异化,也就是说工人与资本家发生了异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这个命题的论述并不详细,需要从其他的马克思的著作中加以完善。

作为一名哲学家,很难将马克思称之为一名美学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也不是一本专门的美学著作,但是无可否认的是,其中蕴含着解决美学问题的天才萌芽,我认为其中“异化”理论对于解决美学问题有很大的助力,对“异化”理论加以改造就可以运用于美学研究中。

在我看来,如果要把“异化”应用于美学领域,就要承认这么几个前提:首先,美只是美感,美与外在的事物的客观属性无关,没有客观美只有审美,没有美的客观对象只有审美的主观对象,审美并不是认识判断;其次,如果审美判断并非认识判断,那么就是情感判断,但审美判断既非经验主义所说的生理上的快感,也不是理性主义所说的理性的概念;最后,审美判断应该具有普遍必然性。在承认了这些前提的条件下,可以参考马克思对“异化”的定义在美学领域定义“审美异化”,定义如下:审美主体由于审美判断的误用,把美感之外的客体当作为“美”,这种实际上不美的“美”的客体反过来凌驾于审美主体之上,转过来压制和束缚审美主体来认识美感,这就叫做“审美异化”。同样地参考马克思的理论,“审美异化”可以用三个过程来进行论述:

我认为审美结果与审美者的异化,导致的是自然主义的客观主义的美学理论。美学中自然科学方法的滥用引起的是客观主义的泛滥,美学的客观主义把美设定为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先天存在的客观事物的属性,把美学当作了一门自然科学,企图建立一个绝对确定性的关于美的客观知识体系。但是如果承认第一个前提即美只是美感的话,那么自然主义的客观主义就是达不到美的境界的,客观主义达不到美的境界在于把美当作依托于客观事物而存在的东西,我认为客观主义谬误的根源是审美结果与审美者的异化,当人进行审美时,由于审美产生了美感,美感引起了审美者美的情感,审美结果就是美感的表达如艺术家画出一幅画,客观主义问题在于把审美结果即美感的表达的客观事物等同于美感,把美当作事物的客观属性,审美结果又压抑和束缚审美主体感受美,这就是审美结果与审美者相异化,导致了客观主义的审美理论。

我的观点是审美过程与审美者的异化与审美者与它的类本质的异化共同导致心理主义的美学。心理主义的美学理论认为,审美判断是一种情感判断,情感判断是感性的,因为情感判断是感性的,所以审美判断是没有普遍必然性的。心理主义的美学取消客观主义美学设定的“超越物”,但是它把经验的审美活动的情感变成了另一种“超越物”。心理主义是从心理学出发的,强调的是快乐的感受,要么把审美判断与感官判断、审美愉快与生理愉快相混淆,要么把审美判断与道德判断、审美愉快与道德愉快相等同。心理主义这么做的后果就是把人等同于动物、自然物,无法将人从自然中区别开来,无法体现人的类本质。

三、结论

我所提出三个前提,在经验的范围内是不可能证实与证伪的,同时我也认为任何美学理论的是追求美,在经验范围内所有的美学理论都不能说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如果承认了先前所预设的三个前提,一部分人可能会认同前文所说的美学理论,如果不承认的话,一部伟人可能会认同客观主义或者心理主义的美学理论。平心而论,不同的美学理论相互间的诘难和辩论,确实促进美学的发展,但是不同的美学理论之间不以追求美为目的的冲突,就导致了接受不同美学理论者间的审美者与审美者之间的异化,在这种状况下,认为自己的美学理论是就最好的审美者因为自认为审美理论是“完善”,而限制主体吸收其他理论追求美的合理因素,这就叫审美者与审美者间的异化。

【参考文献】

[1] 任 明. 马克思美学视阈下的当代幸福观[D]. 沈阳师范大学, 2014.

[2] 孟凡生. 美学的回归之路[D]. 鲁东大学, 2013.

[3] 宋 婷. 和谐社会视阈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研究[D]. 长安大学, 2012.

[4] 刘 洋. 马克思美学思想对于消解现实异化的意义[D]. 沈阳师范大学, 2013.

自然科学范文第2篇

[摘 要]目前高校学生管理者运用经验法、观察法和简单的数据统计方法进行学生个体及群体的个性化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靶向性不强、滞后性明显等较难克服的问题。大数据在教育领域的兴起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契机。在高校建立起基于教育大数据的学生个性化管理模式将推动学生个性化管理由经验模式向科学模式变革,由被动应对向主动预警转变,由依赖点数据向全貌数据转换,从而提高学生个性化管理的效率与质量。

[关键词]教育大数据;个性化管理;分析

Key words:educational big data; personalized management; analysis

近年来,大数据不断对社会各个领域产生深刻影响,推动着人类思维与实践的大变革。同样,其力量也强烈地冲击着整个教育系统,正在成为推动教育系统创新与变革的颠覆性力量。教育大数据是大数据的一个子集,特指教育领域的大数据,是整个教育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以及根据教育需要采集到的,一切用于教育发展并可创造巨大潜在价值的数据集合[1]。教育大数据的所谓“大”并非只单纯指数量之大,更是指其应用及研究价值之大,即能从繁杂的教育数据中挖掘相关关系、诊判现存问题、评估预测发展趋势。应充分发挥教育大数据在提高教育管理质量、促进学生个性化管理、优化配置部门资源、辅助高校科学化决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学生个性化管理是尊重学生个体独特价值,发掘个体潜在能力,引导学生形成独立人格和独特个性,促进学生个体自由科学发展的管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提出:“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相结合”[2]。推进高校学生个性化管理则是推动个性化教育实现的重要内容。目前的学生管理者基本采用经验法、观察法和简单数据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实行个性化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靶向性不强、滞后性明显等较难克服的问题。如何实现精准的因材施教,的确成为现阶段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一道难题。教育大数据的兴起为高校实现个性化的学生管理提供了契机。

一、教育大数据在高校的集成

教育活动既包含教学、科研、管理、校园生活及服务等正式活动,也包含家庭沟通、社会教育等非正式活动;既包括线下的现场教育,也包括线上的视听教育。这些都是教育大数据产生的环境。环境的营造者是“主体”与“教育大数据管理平台”,二者也是教育大数据产生的源头。“主体”包括学生、教师、学生工作者、学校行政管理者,“教育大数据管理平台”包括基础信息系统、动态采集处理系统、教务系统、学生事务系统、一卡通系统等各类教育管理装备。教育大数据要求各系统打破藩篱,除必要涉密信息外,要做到互联互通。在各类教育活动中,由“主体”产生并与“教育大数据管理平台”交互录刻的海量数据,经过充分挖掘、连接与整合,则集成可应用于教学管理的教育大数据(见图1)。

高校的一切行为主体都在产生动态数据。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留下数字碎片,如课程选擇、网络社交行为、党团学活动的参与、图书馆的出入、成绩动态、校园卡的使用等,均可借助人工智能和云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充分挖掘、整合与分析,将碎片化数据转化为知识性信息。一方面,这能使教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和资源;另一方面,也能在学生管理服务领域为学生工作者及行政管理者及时提供预测和调整的信息。可见,依托数据实证的学生管理研究正逐步冲破经验管理的束缚,发展成为一种实实在在、有数据支撑的研究范式。吉姆· 格雷提出数据密集型科研“第四范式”,将大数据分离出来单独作为一种科研范式[3]。因而,教育大数据必将引发高校学生管理模式与方法的变革。

二、教育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个性化管理:模式与方法的变革

当下,立足于大数据挖掘与分析来变革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已经成为现在及将来高校发展的必选项之一。在教育大数据支持下开展学生管理活动与传统管理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这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将在变革大学生个性化管理实践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

(一)由经验模式向科学模式变革

目前,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者进行个性化管理仍然以经验模式为主导,一方面依靠个人管理实践经验,另一方面依靠采集到的数据资料。而传统教育数据的采集往往是节点性的,多在非自然状态下(用户知情)进行,数据分析的手段主要采用简单的汇总统计和横纵对比分析,着力点是学生的群体特征。并且,因数据的单薄、孤立与静态,缺少足够的数据源和可供预测、分析、判断、评估教育行为的依据,使得学生管理者对个体的关注常陷于经验性的推测,一方面导致工作量的繁杂,另一方面也容易导致忽视与误判的产生。因而,经验模式主导下的大学生个性化管理效果并不佳。

科学的学生个性化管理学性主要体现在:1.管理者真正认识学生,了解学生的成长历史、家庭情况、生活轨迹、学习动态、性格偏好、兴趣、风格、能力缺陷、发展目标等;2.可提供最适合学生发展的环境、平台、资源、工具与服务等外部条件。而教育大数据是管理者全面、主动认识每个学生客体真实情况的重要工具,管理者通过教育大数据这个具有数据海量化、更新动态化、途径多元化、挖掘深度化等特点的有效工具对学生动态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与分析,为每个学生提供最合适的管理与服务,从而弥补传统经验模式的不足,推动大学生个性化管理模式的科学性变革。

(二)由被动应对向主动预警转变

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数据往往选择在阶段性节点进行采集,动态性不足,同时由于数据壁垒的存在,导致数据联动性欠佳。如涉及学生健康的数据,主要是入学体检、重大疫情统一体检、毕业体检等,其时间跨度比较大,又囿于我国基础教育大数据正在探索建立阶段,因而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者对每位学生的以往疫病数据并不了解,对学生平日的医院问诊、取药情况的动态数据也不掌握,导致不能及时介入学生健康管理,因而常会出现学生因未能及时接受正规和系统的治疗而无奈休学或退学,甚至病情扩散的情况。

在教育大数据的支持下,学生工作者能够更高效地关注每位学生,记录其学习活动与生活轨迹,分析每个学生的日常行为、诊断其管理服务需求。通过大样本与实时动态监测个体、结构群体的日常学习生活过程,根据其状态波动制订相应管理预案并调整当下管理策略,保障学生的稳定成长。一方面,通过对数据信息的分析,学校层面的行政管理者可对内外部环境中可能影响管理服务秩序的各种动态因素做出预警和预判,推动内部秩序保障机制的建立;另一方面,学生事务管理者掌控学生的发展状态,关注大学生内部情况,对学生个体及群体的变化趋势做出预测和实时介入反馈,从而建立个性化的管理环境。

(三)由依赖点数据向获取全貌数据转换

大数据时代的一个重要转变便是从求证因果关系转向关注相关关系,要从高频巨量的数据中发掘出某种相关关系,不再单纯从事实片段中寻求原因。教育大数据与自然科学数据相比,具有高速流动性的特点,海量的学生数据均在动态中涌出,实时整体掌握这些数据尤为重要。数据还具有非结构性强的特点,教育大数据具有巨大的价值,但价值密度却低,要从这些数据中寻找相关关系,无异于“沙里澄金”。为了提高“含金量”就需要管理者转变思维,从寻求确切的点数据转向获得全貌性数据。

通过挖掘全貌整体的学生数据背后的规律,能够为个性化分析提供科学智能手段,真正实现个性化管理从群体到个体,再从学生个体个性化到学生群体个性化,在群体关注与个体指导之间找到新的交融点。另外,全貌性数据能够帮助学生管理者实现育人的根本目的,实现不仅“知其然”,更能够“知其所以然”,有利于洞察到管理中问题产生的本质原因,从根本上寻求解决之道。

三、基于教育大数据的高校学生个性化管理模式

根据前文探讨发现,在教育大数据帮助下的高校学生个性化管理模式与传统管理模式相比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能够弥补传统模式的不足,因此有必要研究对传统的个性化管理模式进行变革,推动建立基于教育大数据的高校学生个性化管理模式。在这种新的管理模式下,学生工作者逐步由管理者转变为帮助学生个体和群体个性化发展的服务者。传统的校园系统将升级为智慧校园平台,持续刻录个体的行为数据,并进行智能存储、整合和转码,依据挖掘及分析工具准确诊断、评价个体及群体的状态及问题,形成可视化的分析报告,并在管理者和学生均进行矫正改进后制定个性化管理服务方案,帮助学生们成长成才。据以上分析,本研究构建了基于教育大数据的高校學生个性化管理模式(见图2)。

(一)教育大数据的采集

与传统的教育数据采集不同的是,教育大数据的采集来源更加多样化,包括服务平台内部数据、互联网数据、动态感知数据与物联网数据等,数量庞大繁杂,结构数据和非结构数据并存。对于结构性的数据,通过链接不断更新的高校的基础信息系统、教务系统、学生事务系统等现有系统,能够满足采集的需要。而对于非结构性、多源异构的数据,则因其动态性和不规则性,现有系统难以采集,必须采用最新的采集技术,对数据进行采集和初步处理。这些采集技术主要包括物联感知类技术(物联网感知技术、可穿戴设备技术和校园一卡通技术)、视频录制类技术(视频监控技术、智能录播技术与情感识别技术)、图像识别类技术(网评网阅技术、点阵数码笔技术)和平台采集类技术(日志搜索分析技术、在线学习与管理平台技术、网络爬虫采集技术与移动 APP 技术)等[4]。

为了保证教育数据的有效与可用,要在数据的采集环节把好标准关、质量关,运用技术手段实现原始数据点到高质量可用信息的初步转化,尤其是促使非结构性数据的转化,以便于教育数据的存储、整合与分析。目前能较好实现数据初步处理的技术主要有:高质量原数据的采集方法、数据清洗的方法、数据的溯源管理、多源数据的解析方法等。

(二)数据仓储及初处理

在前期的数据采集及初步处理后,经过传输进入数据仓储及初处理这一环节。这一环节主要是对数据进行整合与存储。整合是指通过精确的数据整合方法,对传输来的数据进行深度加工处理,在尽可能保留数据意义的情况下去粗取精、消除干扰元素,从整合的高度保证数据具有统计分析的价值;数据存储是数据的存放池,主要用来存放各种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历史数据、预测数据、经过汇总的数据及需要共享的数据等。采集到的数据在经过整合存储之后才真正具备了统计数据的意义,达到可操作使用的级别。这为提取学生个体群体数据带来了便利,也让接下来的数据深度分析成为了可能。学生教育管理各个环节有比较强的灵活性,所以要辨别教育数据的类别和相应的分析目标,灵活选用处理数据的算法模型。

(三)学生个体群体数据分析

经过前期的数据整合存储后,我们就拥有了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整合后的数据已经显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学生个体特征或者群体特征。因此后续的数据分析则将给予这种特征以科学性的证明。学生个体群体的数据分析主要包括进行深层次的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数据挖掘是将原始数据和初步整合处理的数据真正转化为可用信息的复杂过程,所谓可用即通过显式的数学模型运算后达到为学生管理者、学生、管理研究人员及系统开发人员所利用的程度;学习分析则是通过网络分析法、话语分析法、滞后序列分析法[5]及内容分析法等充分运用分析决策模型、工具和算法对可用数据进行分类分析。经过学习分析后,利用现有的可视化技术,将相关的分析结果按照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标准呈现给受众,这样利于管理者及时纠正管理失误、填补漏洞,也利于学生及时对自身不足进行矫正,实现高效能处理教育数据与数据应用的最大价值。如管理者在处理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时,在整合挖掘学生基础信息、一卡通信息数据及日常动态消费数据后,在数据保密及安全的情况下,建立显式数学分析模型测算学生的实际困难程度,为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从而有利于扭转当前评定基本依靠主观印象的工作方式所带来的非议和困境。

(四)个性化管理服务方案的制定

个性化管理服务方案的制定立足于学生管理的宗旨和目标,依据学生个体及群体数据分析的结果,进行综合评判和对症管理,制定符合学生发展的个性化管理服务建议方案,最终服务学生个体及群体的良性发展。个性化管理服务方案应该包括基于全样本的科学研究报告、全面而精准的发展评价报告、科学管理建议报告、个性化指导服务报告、学生发展建议报告等五个板块,服务于学生事务管理者和学生等用户。

个性化服务管理方案制定后,可以辅助管理者们进行更科学的管理决策,更精准地调整和改进各项管理服务方法,提高管理和服务的靶向性,通过相应的干预渠道调节学生的发展,从而提高管理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同时,可以向学生推荐个性化的自我提升路径及资源,充分发挥教育大数据技术的优越性,实现大数据应用的最大价值。

四、个性化管理模式应用保障建议

2015年国家大数据战略与“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推出,为大数据理念与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快速渗透和应用推广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可以说,教育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其在高校学生管理领域的应用前景已可以预见。为促使该应用的顺利研究和实施,则需要将相应的保障措施考虑在前。

(一)人员与组织保障

谋划筹建一支信息化、专业化水平较高的高校学生管理团队是做好学生个性化管理工作的前提和保证。高校决策层应支持教育大数据研究与使用人员的引进与培训。在教学及辅助人员招聘条件允许时,争取引进大数据挖掘与分析专业的人才。另外,在学生管理工作队伍中开展统计学、网络技术等专业知识的针对性训练,培养学生管理工作者运用大数据技术的能力[6]。在学校及学院学生管理部门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形成用数据记录、用数据发现、让数据说话、凭数据决策的组织文化,将数据真正转化成学生个性化管理的工具,获取对学生个性化管理的基本认知、内核认知和未来认知,为个性化管理提供科学理性的行动支持。

(二)系统构建保障

构建强大的集采集、传输、仓储、整合、挖掘、分析及报告为一体的高校大数据系统,是实现教育大数据时代学生个性化管理的关键硬件。较为完善的高校大数据系统将大大提升管理的效率。构建这一系统的前提是要打破管理部门的组织壁垒,实现现有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必要的保密信息除外),为高校大数据系统的建立节约成本,也避免结构性信息采集的重复。

建立完整的教育大数据治理模式,指导教育数据的获取、归档、保存、互换以及重复利用,是实现教育大数据时代学生个性化管理的关键软件。制定教育基础数据采集和质量管理标准,形成清晰的数据治理机制、流程与质量管理办法。研究建立教育数据集的归档与保存的机制和方法,实现教育数据库、教育资源平台、教育服务平台等产生的数据合规汇集与共享,形成系统性的教育大数据中心。

(三)信息安全保障

虽然我国目前还没有出台关于大数据安全的管理办法,但大数据应用已迅速在教育领域扩张。基于教育大数据的敏感性与特殊性,高校部门应该尽早考虑从机制、技术、方法、应用等多个层面制定数据管理细则。建立教育大数据的保密等级,确定数据公开的级别与范围,按保密等级规定采取相关的保障措施,明確各负责部门的安全管理职责,切实保障学生个体及群体的教育数据安全。另外,加快研发高校专用的教育大数据仓储系统,提供性能灵活、可靠安全的存储服务。与此同时,要实时监控教育大数据的应用动态,对侵犯用户隐私、违法应用数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管制。

[参考文献]

教育技术资讯.中国基础教育大数据发展蓝皮书(2015).[EB/OL].[2016-04-18].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zU4MDM0MA==&mid=2650852426&idx=2&sn=b8fcfbb6252a25ccf05796beb662de92&scene=2&srcid=0418CdcJGgZEkHHkiBlZ8KEy&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wechat_redirect.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EB/OL]. [2016-07-29].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

杨德广.杨德广教育文选:第1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4.

邢蓓蓓,杨现民,李勤生.教育大数据的来源与采集技术[J].现代教育技术,2016(1):5-11.

Yang X M, Li J H, Guo X S. Group interactive network and behavioral patterns in online English-to-Chinesecooperative translation activity[J]. 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 2015(25):28-36.

梁家峰,亓振华.适应与创新:大数据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思想教育研究,2013(6):63-67.

[责任编辑 张桂霞]

自然科学范文第3篇

1996

6月20日中编办正式批准设立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国家教委副主任韦钰兼任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由国家教委、财政部。国家计委、人事部、中科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学会和出国留学工作研究会等部门的代表组成,下设秘书处,负责日常工作。

10月4日1996年国家公费出国留学人员名单在《光明日报》公布,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通过媒体向全社会公布公费出国留学人员名单。

10月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制订《资助出国留学协议书》。并与司法部公证司联合发布了《(资助出国留学协议书)公证的通知》。

10月29日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委会,原则通过《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章程》(草案),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国家教委副主任、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主任韦钰出席会议并作讲话。

12月18日国家教委和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在北京召开来华留学工作情况说明会,91个国家驻华大使、参赞及教育文化官员出席。会议决定,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自1997年1月起,承担政府委托的来华留学奖学金的管理、招生、录取工作及其它有关来华留学等事宜。

1997年

2月23日第一位以国家留学基金资助方式派出的留学人员、长春水利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的景志华从英国学成归来。

3月28日国家教委发出《关于试行外国留学生奖学金年度评审制度的通知入并决定从1997年起实施。

11月21日按国家公费出国留学改革新办法派出人员中第一个未按期回国的人员,按照协议履行赔偿义务。

1998年

2月国家留学基金资助的赴美留学人员苏晓庆教授作为贵州省的全国人大代表,在学习途中由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回国参加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月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对第一批科研资助费申请者进行专家评审,并于5月下发《关于批准胡海岩等49名留学回国人员获得科研资助费的通知》。

1999年

5月25日教育部发布文件,决定提高部分国家公派留学人员的奖学金资助标准,调整国家为: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澳大利亚、新西兰。西班牙、丹麦、日本和土耳其,新的资助标准从1999年7月1日起实行。

9月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受教育部委托,负责执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的国际交流项目。

9月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受教育部委托,负责执行著名美籍华人王嘉廉捐赠设立的“新闻奖学金项目”。

9月教育部。财政部决定提高来华奖学金留学生生活费标准。

2000年

1月1日财政部、教育部决定提高赴突尼斯、埃及、蒙古、巴基斯坦。泰国、老挝、尼泊尔、约旦、斯里兰卡、孟加拉,越南、印度,缅甸。以色列,摩洛哥、菲律宾等亚非16国的国家公派留学人员的奖学金标准。

1月31日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颁布《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第9号令),明确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在来华留学工作中的职能。

4月26日教育部颁发《关于实施中国政府奖学金年度评审制度的通知》和《中国政府奖学金年度评审办法》(教外来[2000]29号)。

7月1日财政部、教育部决定提高赴英国、爱尔兰、德国、瑞典、葡萄牙、希腊、新加坡、意大利等8国的国家公派留学人员的奖学金标准。

10月23日~25日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在北京召开《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重点高校系主任和研究所实验室骨干出国研修项目”自然科学类专家评审会议,教育部副部长、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主任韦钰出席。

10月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开展与青海、湖南等中西部地区的地方合作项目,设立贵州省国家留学基金获得者赴法国攻读博士学位计划。

2001年

4月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设立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特别项目。

5月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印发《关于改革外国留学生学历证书管理办法的通知》,决定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负责办理外国留学生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的发放和备案工作。

9月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接替韦钰兼任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主任。

9月12日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承办的IBM“KidSmart小小探索者”项目捐赠仪式在京举行,教育部副部长王湛出席。

2002年

9月20日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西部地区有关省区合作设立的“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特别项目”签约仪式在云南昆明举行.教育部副部长、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主任章新胜出席。

11月28日一12月5日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组织的中国教育展览团,参加了在马来西亚举行的“南洋教育展”。

2003年

2月根据《中国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越南国家海外培训计划委员会关于合作安排越南学生留学中国的协议书》规定,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负责组织的试行阶段第一批招生录取工作结束。这是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首次与外国政府合作,开展国外官方全额资助的留学生来华业务。

2月2003年首批“示范性软件学院项目”录取人员名单揭晓。

4月3日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主办的“2003教育创新国际研讨会暨博览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开幕,教育部副部长、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主任章新胜出席。

4月12日~13日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主办的“2003中国教育展”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比兰德拉国际会展中心举行,这是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首次在尼泊尔举办专门的中国教育展。

7月16日教育部部长专题办公会审议并批准通过“高级研究学者”、“研究生选派项目”和“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三个项目的立项。会议研究了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秘书处的工作,听取了关于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业务以及开展出国留学项目的汇报。

10月12日~16日2003年“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特别项目”研讨会在贵阳召开。会议期间.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西藏自治区签署”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特别项目”协议书。这样,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签约工作全部完成。

10月24日“2003中国教育研讨会”在悉尼举行,这是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策划主办,澳大利亚澳华友好协会协办的“2003中国教育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

国首次大规模向澳新两国教育界介绍中国高等教育的交流活动。

2004年

4月3日~11日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主办的“中国教育展”首次在越南举行,随后还在尼泊尔进行了展览。

8月24日~25日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和北京市教委共同主办的“北京国际教育博览会(2004)”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办,教育部副部长、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主任章新胜出席并讲话。

9月1日“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项目试点工作开始实施。

9月28日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河南省教育厅在郑州签署了《合作资助出国留学人员项目协议书》。此前,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自1997年开始,先后与江苏、湖北、山东、北京、辽宁、湖南、河北、青海等地方政府开展地方合作项目,支持地方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求。

2005年

1月9日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签约仪式在湖北武汉举行,教育部部长周济出席签约仪式并做重要讲话。根据教育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的部署,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设立了“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及“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出国研修项目和“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

4月5日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巴基斯坦高等教育委员会在巴基斯坦伊斯兰堡签署巴基斯坦政府奖学金来华研究生项目谅解备忘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等出席签字仪式。

4月8日-9日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首次组团参加在印度新德里举办的第13届“印度国际教育展”。

4月16日中美富布赖特在华项目25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举行,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和美国驻华大使雷德出席并致辞。该项目实施25年来,共有591名中方学者到美国学习和进修,有395名美方专家到华讲学。

5月19日~30日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分别在越南河内和胡志明市举办“2005中国教育展”,中国驻越南大使齐建国、驻胡志明市总领事高德可、越南教育部门负责人出席。

5月23日中国驻瑞典大使吕凤鼎代表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瑞典皇家工学院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签署合作协议书。

6月6日章新胜代表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比利时鲁汶大学在北京签署合作协议书。

6月22日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美国密西根大学在北京签署合作协议书,教育部部长周济出席。

8月17日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科技高教部在北京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

9月3日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在北京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教育部副部长、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主任章新胜出席。

9月12日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法国里尔中央理工大学校。里昂中央理工大学校、马赛中央理工大学校、南特中央理工大学校,巴黎中央理工大学校在法国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

9月30日教育部部长周济。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秘书长张秀琴与英国剑桥大学校长AlisonRi-chard教授、剑桥大学海外基金会会长AnilSeal博士在英国联合签署谅解备忘录,设立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剑桥奖学金,资助中国学生到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0月3日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英国爱丁堡大学在英国爱丁堡签署谅解备忘录,教育部部长周济出席。

10月10日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美国加州大学系统在北京签署合作备忘录,成立中国·加州大学系统“10+10”合作科研联盟,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出席。

10月14日~16日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参与主办的2005“亚洲教育北京论坛”在北京举行,国务委员陈至立出席开幕式并做主题演讲。

10月29—30日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在澳大利亚悉尼举办“2005中国教育展”,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傅莹等出席。

10月28-29日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美国伍德·威尔逊奖学金基金会和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联合主办的国际研究生奖学金会议在北京举行,教育部副部长、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主任章新胜出席。

11月3日-4日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在新西兰奥克兰举办“2005中国教育展”并参加“2005年中新教育论坛”,中国驻奥克兰总领事马崇仁出席。

2006年

3月23日中国教育部与法国教育部、外交部在巴黎宣布,中法双方正式创立中法联合博士生学院。这一新的合作方式在中法教育交流史上尚属首创,对于中国培养更多自主创新人才也具有重要意义。该项目中方业务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具体组织实施,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出席学院创立仪式。

4月5日中英两国教育部长级磋商会议在伦敦举行,两国教育部启动“中英卓越奖学金计划”,整合双方政府、高校和企业三方面的资源,以进一步扩大双边奖学金规模,集中力量开展高层次人才培养合作。这是继上世纪“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以来中英双边最大的奖学金项目,是双方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新的里程碑。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出席会议并代表教育部签署了双方联合声明。该项目中方业务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具体组织实施。

4月17日为积极配合国家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计划,进一步支持地方国家公派留学事业的发展,满足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黑龙江省教育厅签署合作协议,开展高层次人才海外培养合作项目。

自然科学范文第4篇

摘要 :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公共管理逐渐成为政府主要的治理方式,在推动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近年来公共管理学科建设遇到课程设置具有局限性、教学与实践脱节、师资力量薄弱等难题,使公共管理专业的竞争力显著下降。同时,由于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盛行,公共管理专业“门槛高”“工资低”的标签使得广大学生望而生却,这造成了公共管理人才的大量缺失。。经过不断的探索与研究,努力把我国的公共管理学科打造成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优势学科,培养出具有自身优势、全方位发展的高级管理人才。

关键词 :公共管理,培养机制

一、引言

1924年,雪城大学麦克斯韦尔公民与公共事务学院首开公共管理教育先河,自此欧美发达国家掀起培养公共管理人才的热潮。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当代社会科学与管理科学的整体化趋势以及公共部门管理实践特别是“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推动下【1】,公共管理以新公共行政学为基础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公共管理学在全球蓬勃发展。公共管理(Public Administration)是为适应公共管理现代化、科学化和专业化的要求而设立的学科,是一门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体系【2】。公共管理学科所培养出的学生即公共管理人才应掌握现代化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基本知识和能力,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和工程科学技术知识背景,熟练运用各种经济分析工具,熟悉环境经济与管理活动规律和我国环境政策及有关法规,具备独立进行环境经济调查研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参与环境经济管理宏观决策的能力,是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3】。

“公共管理”这一概念最早由欧美国家提出,在西方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随着公共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欧美国家培养公共管理人才的模式和机制日益成熟。在西方自由开放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意识形态呈多元化发展,公共管理理念也更加容易被人们所接受。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欧美国家部分地区掀起了反公共运动,抵制公共管理和社会共治,公共管理发展和人才培养遇到困境。在我国,公共管理学引入国内较晚,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开始于21世纪初,学科基础薄弱且缺乏相关人才培养经验。同时,由于社会缺少对于公共管理的了解,选择报考公共管理专业的人数有限,这极大地制约了我国公共管理的发展。随着近年来我国提出“共商共建共享”和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治理理念,公共管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吸引众多考生报考,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面对疫情防控的挑战,在我国各级政府强大的组织统筹能力的支持下,公共管理也在“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公共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其本身有较大的工具价值。随着公共管理在国内的推广,公共管理专业得到更多关注,人们对公共管理学科的刻板印象得到改变,公共管理人才逐渐参与国家事务和政府决策,推动政府机构组织和职务变革,使公共管理思维深入我国政策法规和体制机制,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在掌握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在内的公共管理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公共管理人才能够充分合理利用现有各类资本进行社会治理,避免出现关于资金的目标置换,协调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除此之外,公共管理在推动社会治理结构转型的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社会治理朝着更加专业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推动构建社會治理共同体。在公共管理理论运用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公共管理人才深入研究公共管理相关概念和原理,推动公共管理理论创新,奠定学科发展基础,推动公共管理学科交叉深入发展,探索适应我国国情的公共管理模式的同时提高我国在公共管理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总体上来说,我国公共管理学正朝着健康良好的方向发展,但仍存在着许多问题。面对新形势新问题,要保持原有研究优势,推动公共管理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促进不同学科融合创新【4】。在“科研+教育”的固有培养模式中,公共管理学科还应融入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公共管理专业水平,推进学科建设。在未来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机制中,改变人们对公共管理专业的刻板印象也必不可少,吸引大量学生报考本专业,促进公共管理专业的持续发展。经过不断的探索与研究,努力把我国的公共管理学科打造成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优势学科,培养出具有自身优势、全方位发展的高级管理人才。

二、问题

1.课程具有局限性

由于国外对于公共管理的研究较早,国外许多知名大学已经形成较为系统的专业课程体系。目前,我国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大都借鉴国外做法,缺乏一定的本国特色,部分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与我国国情脱节,不利于学生形成“公共管理的中国思维”。我国公共管理学科建设还过于依赖政治学、经济学等传统学科,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心理学、环境科学、医学、地理科学等相关学科【5】与本专业的衔接,阻碍了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和本专业的创新发展,无法较好地适应我国的现代化发展。公共管理专业作为传统的文科专业,在其发展过程中理工科老师较少,学生缺少相应的理科学习和互联网思维。面对如今的大数据时代,学生无法很好地应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进行科研和实践,极大地约束了现代科技在当代社会治理中发挥作用。公共管理的学科建设面临重重问题,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2.教学与实践脱节

在公共管理专业的实际教学中,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学生需要背诵大量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以应对教师提问和学业测试,形式较死板单一。即使教师布置能够激发学生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论文写作,学生大都阅读论文和书籍寻找思路和灵感(有的甚至直接抄袭),而非实地调研亲身实践获取相应的研究数据和成果,这种“足不出户“的研究方法无法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还有可能使学生形成闭环研究的固化思维。我国公共管理专业目前的学科教学模式与实践有部分脱节,无法使学生较好地深入基层社会了解真实国情,一定程度上与我们所倡导的“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学科目标相违背。

3.师资力量较薄弱

公共管理专业作为我国近年来的新兴学科,由于学科基础薄弱以及学科大众普及性较低,报考本专业人数较少,从而导致培养的公共管理人才数量较少,选择从事公共管理专业教学和科研的人员有限而且专业能力不一,依靠本土化培养的公共管理人才建设公共管理学科缺乏一定的现实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量学生选择出国留学。在留学生群体中,考虑到国外公共管理发展程度和就业前景,本专业选择回国就业的人员较少。即使选择回国,面对高校教师工资较少以及公共管理学科申请科研项目资金困难等困境,这一群体中选择从事高校教学的人数也十分少。总体上来说,我国公共管理专业目前的师资力量薄弱,专业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团队建设迫在眉睫。

4.社会接受度较低

由于公共管理专业引入我国较晚,相较于政治学、法学、哲学等传统优势文科,公众对本专业了解较少,从而对本专业缺乏一定的认可度。同时,公共管理在我国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所需专业的职位和人员数量较少,毕业后学生就业限制较大且收入较低,这成为限制学生报考本专业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理工科专业蓬勃发展,其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且收入较高。比较之下,面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多数公众选择发展前景良好的理工科专业,放弃发展具有局限性的文科专业,久而久之形成社会对公共管理专业的刻板印象和错误认识,使公众产生“感兴趣,不敢选”的顾虑。由此可见,当今社会对公共管理专业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解,社会接受度普遍较低。

三、解决办法

1.学科交叉融合发展

公共管理专业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涉及知识面较广,课程设置不能仅限于管理学课程,还要向其他学科延伸,形成学科交叉融合。除了已有基础学科(高等数学、英语、计算机等)、管理类专业学科(管理学原理、战略管理、经济学等)【6】,还应设置相应的支撑类(如心理学、医学科学、地理科学等)、扩展类(如计算机语言、历史学、小语种等)选修课程【7】,以此拓展公共管理专业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丰富公共管理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在个体、组织、环境、空间等多个层面形成更加广泛、更具包容性的公共管理概念体系,努力与其他学科形成概念上的相互衔接,为学科交叉提供概念基础【8】,使公共管理专业的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共融”阶段。

2.别样实践深入教学

鉴于目前常态化疫情防控,学生出入公共场所受限较大,为了增加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社会参与,公共管理专业应推动学科建设过程性改革,将更多不同的实践方法融入教学内外。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增加过程性教学(如小组合作、小组汇报),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更多的参与感,形成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构筑公共管理的精神内核;在课堂外,教师可以参照“一核三边”的三角模式(如图)【9】,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如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案例分析大赛(如清华大学中国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大赛)和学科竞赛(如哲寻杯公共管理沙盘大赛),让学生在社会实践项目中深入理解公共管理的学科内涵和社会价值,收获到学习本专业的信心和自豪感,形成良性的“外扩”研究方法和思路,使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开发与发展。

3.横跨学科增强师资

相较于其它传统优势学科,公共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数量有限且专业能力较为单一。面对这种情况,公共管理专业应采取其它更加有效可代替的方法培养并增强师资,例如:采用專业联合培养,选择“数学+公共管理”或“经济学+公共管理”等多种专业组合方式,培养出知识全面、能力高超的综合性人才;面向相关关联专业(如社会学、心理学、环境科学等)招收教师,利用广泛的强专业性代替狭小的弱综合性,改变“本专业人教本专业生”的固有局面。同时,公共管理专业学科负责人还应积极向学校和国家建议适当提高教师工资水平,申请相关科研资金,以增加公共管理专业教师收入,更好地防止人才流失。通过这种横跨学科的方式增强师资,一定程度上既可以规避留学或本土培养的本专业人才流失,又可以提高学科交叉融合的水平,增强公共管理专业的综合性。

4.改变印象提高认同

国家大力提倡社会协同共治,公共管理深入基层社会,但选择从事公共管理的人才数量却十分有限,开展公共管理的工作受到制约,打破社会对公共管理专业的刻板印象迫在眉睫。国家层面,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广大青年学子报考公共管理专业,为推动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奠定深厚的人才基础;社会层面,官方权威媒体应适当宣传公共管理专业的正面价值,而非一味夸大本专业“门槛高”“工资低”的非理性评价;学校层面,高校在进行校园宣讲时,应积极宣传公共管理专业,推动本校公共管理学科建设。通过多方面的宣传与推广,努力改变公众对本专业的消极评价,使公众认识到公共管理的学科内涵与社会价值,提高公共管理专业的社会认同度。

四、总结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公共管理逐渐成为政府主要的治理方式,在推动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近年来公共管理学科建设遇到课程设置具有局限性、教学与实践脱节、师资力量薄弱等难题,使公共管理专业的竞争力显著下降。同时,由于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盛行,公共管理专业“门槛高”“工资低”的标签使得广大学生望而生却,这造成了公共管理人才的大量缺失。经过多方主体的不懈努力与共同奋斗,相信公共管理专业目前遇到的难题一定会解决,公共管理专业将来一定能够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兴优势学科,培养出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级管理人才。

参考书目 :

1、【1】【3】百度百科

2、【2】MBA智库百科

3、【4】【5】【8】黄飚,在时代变革中抓住机遇,深化公共管理学交叉研究,人民日报,2021(10):9

4、【6】【7】【9】黄晓地,王晓艳,宋玉军,面向“数智”驱动的智慧型供应链本科人才培养思考 ,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21(9):49-55

作者简介:程雯(2003.8.25)女,汉族,四川绵阳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自然科学范文第5篇

1.牛顿 :英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提出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建立经典力学的基本体系,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者

2.达尔文 :英 《物种起源》 ,提出生物进化论 “自然选择,适者生存”,近代生物学的奠基者 3.爱因斯坦:德裔 美籍 ,提出相对论 ,为原子能技术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现代自然科学的开创者

4.孟德尔:遗传学两大定律,人们尊称他为“遗传学之父”。

5.巴斯德:法国科学家,对微生物生理学的研究为现代微生物学奠定了基础。他提出了防止酒变质的加热灭菌法,后来被人称为巴斯德灭菌法,使用这一方法可使新生产的葡萄酒和啤酒长期保存。 6.科赫:科赫对新兴的医学微生物学作出了巨大贡献。科赫首先论证炭疽杆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接着又发现结核病和霍乱的病原细菌,并提倡采用消毒和杀菌方法防止这些疾病的传播;他首创细菌的染色方法,采用了以琼脂作凝固培养基培养细菌和分离单菌落而获得纯培养的操作过程;他规定了鉴定病原细菌的方法和步骤,提出著名的科赫法则。

7.利斯特:1860年,英国外科医生J.利斯特应用药物杀菌,并创立了无菌的外科手术操作方法。

8.维诺格拉茨:俄国出生的法国微生物学家C.H.维诺格拉茨基于1887年发现硫磺细菌,1890年发现硝化细菌,他论证了上壤中硫化作用和硝化作用的微生物学过程以及这些细菌的化能营养特性。他最先发现嫌气性的自生固氮细菌,并运用无机培养基、选择性培养基以及富集培养等原理和方法,研究土壤细菌各个生理类群的生命活动,揭示土壤微生物参与土壤物质转化的各种作用,为土壤微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9. 拉瓦锡:近代化学的奠基人。从试验的角度验证并总结了质量守恒定律,并成为他进行实验、思维和计算的基础。 燃烧原理——氧化说:拉瓦锡最重要的发现是关于燃烧的原理。拉瓦锡最终排除了当时流行极广的关于“燃素”的错误看法。

10.道尔顿和原子:道尔顿在化学方面提出了定量的概念,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定、比定律和化合量(当量)定律

11.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周期律的正确性由此得到了举世公认. 周期律在使化学知识特别是无机化学知识的系统化上起了重要作用,对于研究无机化合物的分类、性质、结构及其反应方面起了指导作用。周期律在指导原子核的研究上也有深刻的影响,放射性的位移定律就是以周期律为依据的,原子核的种种人工蜕变也都是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来实现的。

12.笛卡尔:法国学者,创立解析几何学,笛卡尔把变量引进了数学,建立以变数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高等数学

13.莱布尼茨:德意志数学家,分别建立微积分学 14.吉尔伯特:英 发表《论磁学》,研究了天然磁石的性质

15.奥斯特:丹麦教授,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为制造发电机创造了可能,为人类开辟电的时代创造了条件 16.法拉第:英国科学家,证明了电磁感应现象

17.麦克斯韦:英国科学家,建立系统的电磁学理论,并预言电磁波的存在 18.赫兹:德国人,证明了麦克斯韦的理论 19.伦琴:德国物理学家,发现“X射线”

20.居里夫人:法 发现钋、镭有放射性,并提炼出镭,相对论的提出揭示了时空的可变性,使人们能进一步研究微观高速运动

21.波义耳:英国科学家,把实验方法引入化学,被称为近代化学的创始人 22.阿伏加德罗:意大利,提出分子的概念

23.门捷列夫:俄国化学家,制定化学元素周期表,无机化学的系统化和大综合 24.哈维:英国科学家,建立血液循环学说,奠定了近代生理学的基础 25.林耐:瑞典生物学家,制定植物分类法

26.施莱登:德意志植物学家,细胞是植物的基本单位,确立细胞学说,推动了现代生物学和医学的发展

自然科学范文第6篇

它是一盏明灯,照亮了你前方的道路。

它科学,它为我们中间增添了一朵朵锦花,指引了我们走向更宽广的未 来 是一个火苗,点亮了我心中的光明。

科学,无处不在,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从小事物到大事物,都蕴含着科学。 有一本书,它就是我的明灯和火苗,就是《趣味科学》。

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小学部研修员“王文丽”教师曾说:“好的书往往能让孩子在阅读中发现惊喜和力量。这套书就是专门为孩子们量身定制的,它既有丰富的知识性,又能寓教于乐,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在趣味科学这本书中,内容广泛,能满足我们不同的需求,全方位的扩展了我们的知识面。

这本书中有对宇宙的认识,有独特的星体,地球秘密,走访七大洲。对动物的了解,特别的动物,动物信息.............内容丰富,我十分喜爱。

在这里,我知道了:

上一篇:民警消防演练总结范文下一篇:高压变频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