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应急避险机制

2023-06-10

第一篇:自然灾害应急避险机制

自然灾害应急避险机制

为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

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防范应对暴雨天气及强大台风天气,结合本校实际情况, 特制定本制度。

1、健全完善了防范自然灾害预警、预报、预防处置机制。密切掌握本地区的天气变化、汛情通报及矿井所在区域的降雨量情况,确保在降大到暴雨时,第一时间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2、在降大雨前、暴雨时和降雨后,积极组织我校人员到本校范围内及可能波及的周边废弃老窑、地面积水坑、河流、堤防和井下涌水点、挡水设施等重点部位进行24 小时不间断巡视检查,全面巡查洼地积水情况。

3、认真落实灾害性天气停产撤人制度。凡在 24 小时连续观测降雨量超过 50 毫米时,全部立即停课撤人,实施紧急避险。

4、应急组织及指挥机构 “雨季三防”指挥部为暴雨天气应急处置的指挥机构,当日值班领导为当日应急处置总指挥,全权负责暴雨天气停课撤人工作。

5、应急处置收到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后,“雨季三防”指挥部负责组织各责任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做好防灾准备工作、认真查险排险、及时组织教师做好避险准备工作、认真落实减灾救灾各项措施、全力做好灾害天气应急准备工作。

6、具体要求

(1)“雨季三防”指挥部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强预案的动态管理,及时分析和发现气象灾害应急处置中存在的问题,不断修订完善相关应急预案,切实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2)“雨季三防”指挥部与气象部门建立信息互通机制,及时掌握地方气象局发出的气象灾害警报和灾害天气预报。在接到预警信号后,按照规定程序采取有效措施做好防灾准备工作。

(3)加强灾害安全知识和应急预案学习,定期开展预案演练。

(4)值班人员要做好停产、撤人的相关记录、总结,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灾害天气应急预案和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

兴义市易华学校

2013年3月1日

第二篇:雪灾地震台风与灾害应急机制

材料一:公共应急2008年关大考

2008年1月10日左右,当南方各省下起第一场大雪时,几乎没有人意识到今冬的雪强度会这么大、持续时间会这么长、危害会这么严重,起初人们甚至很欣喜,因为多年都没见到这么大的雪。然而当人们意识到灾害的严重性时,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救援以及应对时机,一场雨雪冰冻灾害最终让全社会措手不及。过于依靠常规经验判断异常天气,对超规模冰雪的麻痹大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此次自然灾害影响的蔓延。

雪灾破坏了南方大量电网,因为这次罕见的雨雪冰冻气候超过设计标准,很多高压电塔因负载过重而纷纷倒塌,湖南、贵州等地的电网几乎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而且没有可替代的应急供电方案

此外,南方地区的地下水管质地脆弱且埋得过浅,很多水管冻裂,居民生活用水无法得到保障;南方很多省市连专业的除雪除冰设施都没有,人们依靠简陋的铁铲、撬子等工具一点点地打碎厚厚的冰层,除雪效率低下致使路面受阻情况迟迟得不到缓解;南方大多数司机缺乏雪地行车的经验,导致交通事故频发;雪灾还使得物资供应空前紧张,肉类、蔬菜等价格出现较大规模的涨幅,煤电供应频频告急,取暖设备一时间被抢购脱销……

这些都暴露了我们防灾意识薄弱、对灾害形势估计不足、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等弱点,很多职能部门也没有及时启动应对措施,初期甚至抱有侥幸心理,没有做最坏的打算,也就没有做最充足的准备。

分析:2008年初雪灾影响扩大的原因主要有:首先,灾害发生在南方各省,我国南部地区因气候较为温暖,缺乏应对强降雪的基础设施建设;其次,与春运特殊时期重合。恶劣天气更给今年春运增添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再者,在此次灾害中受影响的京广铁路以及京珠高速都是我国主要的南北交通干

1 线,承担着运送大批旅客的艰巨任务;另外,受灾严重的广东省是我国输入农民工最多的省份之一,春节期间有大量外地务工人员需要返乡。 材料二:灾难关头,渴望信息光明

整整12天被围困在“冰雪孤城”中的特殊经历,将长久地印刻在湖南郴州市民心里。家住北湖区的张晓刚回忆,雪灾中他最感动的是当地政府部门送给他一台小收音机。他说,“当信息渠道中断时,那种孤独和茫然,比停水停电带来的生活困难更可怕。”

及时了解灾情信息和救灾进度,成为应对重大灾害的“减压阀”。在最艰难的时候,成千上万的灾区群众从报道中了解到中央领导同志赶赴一线指挥抗灾的行踪,了解到人民子弟兵与冰雪搏斗的壮举,他们因此更坚定了必胜的信心。

信息公开、畅通、及时,是这次抗击雪灾成功的经验之一。为吸取美国、加拿大特大雪灾教训,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精神,国务院应急办在2007年12月11日就发出了开展暴风雪应对准备工作检查的紧急通知,组织有关地方和部门,针对薄弱环节加强整改。此后,随着天气形势变化和灾情进展,自2007年12月19日至2008年1月21日,连续发出5个预警和加强防范应对工作的通知,一些重要工作部署在中央门户网站上陆续公布。

信息公开的背后是大灾考验催生的执政新理念。在抗击非典关键时刻,党中央、国务院正是从信息公开入手,采取果断措施,扭转了被动局面。此后,通过各种渠道迅速及时地将有关信息传达给公众、在积极引导舆论中组织和动员群众,成为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危机的通行做法。

分析: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保障

2 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然而,要使这一理念深入人心,尚需努力。特别是在这场历史罕见的灾害应对中,信息及时公开尤显重要。2008年5月1日起施行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是我国行政公开法制建设的新起点。及时、准确地发布信息,将是考量政府是否忠实履行职责的重要标准。 材料三:应急联动体系建设

从最近发生的几次灾害看,无论是雪灾、地震,还是洪水,我们看到:中国政府迅速成立了救灾应急指挥部;中央和地方迅速启动了应急预案,并调集全国力量全力救灾;而且国家领导人还亲赴救灾第一线。中国政府的应急反应工作是快速的、透明的,各级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正在稳步提高。然而,这几次灾难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各部门都有自己的系统,都有自己的预案,都各自为政。”一位参与过汶川救援工作的应急工作人员称,灾难发生后,他们迅速启动了应急预案,但是发现救灾需要地理、医疗、水、电等专业机构的数据支持,然而,各机构间却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和快速响应机制。

“几经周折我们联系到地质部门的应急系统工作人员,但他们说已把我们的请求上报有关上级部门,我们没有权限,所以暂时不能调运他们的数据。”这位参与过汶川地震救援的一线工作人员感慨道,直到上级政府部门应急指挥中心赶赴一线协调后,各部门的屏障才得以打开。“这耽误了多少宝贵的救助生命的时间啊!” 那位一线救灾工作人员痛心的说。

“我们也想把数据拿出来共享,和其他部门合作开展工作,但是部门间条块分割太严格,各种条款限制的又太多。”一位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无奈的说。

尽管各地政府部门有应急预案,也做了灾备,但在受到自然灾害物理打击和

3 断路、断电、断缆影响下,各受灾地区通讯几乎大面积停滞,数据备份更是几乎蔑视殆尽,而且即使是要害部门的业务连续性更是无法保障。这突出说明目前我国应急预案和灾备的不足和脆弱。

分析:反思今年抗雪抗震救灾的教训,不难发现条块分割、利益多元的弊端。突发事件来临,由谁来提出处臵动议?谁来整合跨部门、跨区域的应急预案?遇到人事变动,岗位责任制如何落实?这一连串疑问的背后,是一些地方在雪灾之初,应急工作不到位的事实:个别公路收费站全然不顾已经排起长龙的车队,人为增加道路拥堵;有的区域和行业间应急预案,衔接不畅;基层应急部门没有应急状态下组织指挥的职责,眼看着错失抗灾良机……如何加强组织协调以增强综合减灾能力已成为今后应急工作的一个重点。 材料四:沙尘暴

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吹起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经统计,60年代特大沙尘暴在我国发生过8次,70年代发生过13次,80年代发生过14次,90年代初发生过20多次,并且波及的范围愈来愈广,造成的损失愈来愈重。2002年3月18日到21日,20世纪90年代以来范围最大、强度最强、影响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沙尘天气过程袭击了我国北方14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地,影响人口达1.3亿。从1999年到2002年春季,我国境内共发生53次沙尘天气,其中有33次起源于蒙古国中南部戈壁地区。 作为我国西北地区和华北北部地区出现的强灾害性天气,沙尘暴可造成房屋倒塌、交通供电受阻或中断、火灾、人畜伤亡等,污染自然环境,破坏作物生长,影响交通安全,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的生产生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损失和极大的危害。如1993年5月5日,发生在甘肃省金昌、威武、

4 民勤、白银等地市的强沙尘暴天气,受灾农田253.55万亩,损失树木4.28万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2.36亿元,死亡50人,重伤153人。 分析:治理和预防沙尘暴的措施:

1、停止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把环境保护提到法制的高度上来。

2、保护和恢复林草植被,建立以植树造林为主的生态屏障,防止土地沙化进一步扩大,尽可能减少沙尘源地。

3、因地制宜制定防灾抗灾救灾规划,完善区域综合防御体系。

4、控制人口增长,减轻人为因素对土地的压力。

5、加强科普宣传,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6、与蒙古国建立长期合作防治沙尘暴的计划框架,减少境外沙源对我国的危害。

材料五:地震

1、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8.0级地震。中国除黑龙江、吉林、新疆外均有不同程度的震感,其中以陕甘川三省震情最为严重。泰国、越南、菲律宾、日本等地均有震感。地震发生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赶赴四川地震灾区,现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

截至2008年8月11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确认69225人遇难,374640人受伤,失踪17939人,抢险救灾人员已累计解救和转移1486197人,共救治伤病员3663816人次,因地震受伤住院治疗累计96538人(不包括灾区病员人数)。向灾区调运的救灾帐篷共计157.97万顶、被子486.69万床、衣物1410.13万件。地震灾区过渡安臵房(活动板房)已安装638500套,各级政府共投入抗震救灾资金644.04亿元。

2、我国历史上几次较大的地震:2001年11月14日青海昆仑山地区(8.1级);1999年9月21日台湾花莲西南地震(7.6级);1976年8月16日四川松潘

5 —平武地震(7.2级);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地震(7.8级)死亡24万人;1976年5月29日云南龙陵地震(7.4级);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地震(7.3级);1973年2月6日四川炉霍地震(7.6级);1970年1月5日云南通海地震(7.7级);1969年7月18日渤海湾地震(7.4级);1966年年3月8日至29日河北邢台地震(7.2级);1950年8月15日西藏墨脱地震(8.6级);1920年12月16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海原县地震(8.5级)死亡23万人;1556年中国陕西华县地震(8.0级)死伤达83万人。

分析:防震减灾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完善预防措施。加强地震监测网络建设,不断提高防震减灾综合能力。(2)加强对重大建设工程和一般民用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监督管理工作,提高城市和农村住房的防震抗震能力。(3)健全紧急救援系统建设,提高地震应急反应能力。(4)广泛宣传动员,普及防震抗震知识,提高人们的避险意识。(5)危急时刻保持生命求援线通畅。(6)个人也应当有一定的应急储备。(7)尽快建立政府支持下的巨灾保险制度。

材料六:台风

虽然没有像美国新奥尔良飓风所造成的损失那么惨重,然而从2005年7月中下旬开始,“海棠”、“麦莎”、“泰利”、“卡努”强台风接踵而至,连续袭来的台风造成大量水利设施以及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损坏,农林牧渔业、工矿企业停产,公路、桥梁中断,房屋倒塌。据浙江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公布的数据:四次台风共造成浙江直接经济损失251.5亿元。对于受煤、电、土地等要素制约,正处在经济增长调整期的浙江经济而言,可谓是雪上加霜。 2005年5月初,台州温岭的果农张初亮与当地两位村民合伙承包了数十亩大

6 棚,打算种上市场行情看好的“麒麟瓜”,放手一搏。在接二连三的台风侵袭后,他的瓜果园化为一片废墟,损失至少10万元。而养殖业所受到的打击则更大。瑞安一家青蟹养殖场的负责人潘志友告诉记者,“麦莎”带来的暴雨一夜之间淹没了他开的两个池塘,等水下去后,池子里面的青蟹逃得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残”。

在奥康集团行政部负责人周威的脑海里,1999年的那场台风才是他最难忘的,他甚至清楚地记得那天是9月4日。“当时因为经验不足,而台风来得又特别猛烈,伴随着暴雨,公司的厂区全被大水淹了,机器设备和大部分成品都浸泡在水中,损失估计有近千万元。”

据温州商会和下属各行业分会、协会以及鞋革协会等组织不完全统计,4次台风期间,给温州的各种企业带来的损失估计为40亿-60亿元。 分析:应急反应考验政府行政能力,它促使政府提高效率,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利用气象卫星资料,可以确定台风中心的位臵,估计台风强度,监测台风移动方向和速度,以及狂风暴雨出现的地区等,对防止和减轻台风灾害起着关键作用。当台风到达近海时,气象部门根据所得到的各种资料,分析台风的动向,登陆的地点和时间,及时发布台风预报,台风紧报或紧急警报,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介为公众服务,同时为各级政府提供决策依据,发布台风预报或紧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关键举措。

材料七:洪涝

洪水灾害是我国发生频率高、危害范围广、对国民经济影响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大约2/3的国土面积存在着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洪水灾害,全国60%以上的工农业产值,40%的人口,35%的耕地,600多座城市,主要铁路、公

7 路、油田以及许多工矿企业受到洪水灾害的威胁,防洪重点是东部平原地区。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我国洪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12000亿元人民币,仅1998年就高达2600亿元人民币。水灾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1%~4%之间,为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10~20倍。

1950年7月,淮河大水,淮北地区受灾惨重,为百年所罕见;1954年7月,长江、淮河大水;1963年8月,海河大水;1975年8月,河南大暴雨,板桥、石漫滩水库垮坝失事,灾情极为严重,2.5万人死亡;1985年8月,辽河大水;1991年,江淮连降大到暴雨,造成了严重的洪涝灾害;1998年的长江、嫩江、松花江洪涝灾害;2003年6至7月,淮河流域连降大雨,发生了超过1991年的大洪水,皖、苏等省沿淮地区遭受严重的洪涝灾害。

2008年6月,江南南部、华南、西南地区东部降下大到暴雨,持续强降雨导致山洪暴发、河水猛涨,部分地区引发严重的洪涝、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造成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南方9省份不同程度受灾。截至2008年6月14日,共造成1787.4万人受灾,因灾死亡71人,失踪13人,紧急转移安臵人口127.4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350.2千公顷;倒塌房屋5.6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06.1亿元。

分析:1998年夏,一场罕见的特大洪灾几乎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当年全国共有29个省区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受灾人口2.23亿人,死亡3004人,倒塌房屋497万间,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666亿元。灾害是不幸的,可幸的是那场洪水激发了人们对于天灾人祸的思考。痛定思痛,反思历史,对于导致洪水肆虐的各种主客观原因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把破坏大自然当作生财之道带来的严重后果,国家也从此下令禁止在江河流域砍伐树木。

8 材料八:北京“逢雨即堵”考验市政应急机制

对于北京这样一座拥有1500多万人口、200多万辆机动车的特大型城市,几乎每一场大雨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检验着这个城市的市政设施、交通运输、应急处臵能力。

7月31日一早,一场倾盆大雨袭击京城。上午7时30分,北京丰台区的马家楼桥至花乡桥中间的京九线铁道桥下已是一片泽国。主、辅路双方向均因积水已经无法通行,铁道桥下方向西300米处全部积水,最深处接近1米。交通部门被迫对双方向的交通进行管制。如注的暴雨中,更严重的交通拥堵出现在机场高速路。因机场高速路双向交通中断了3个半小时,机场路上的车辆排成15公里的长龙。大雨时,以积水地区为中心,受阻车辆排起了长龙,它所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更大面积的拥堵。

针对气象部门发布的普降大雨的预报,北京交管部门提前制定了雨天交通秩序维护方案,充分做好应对大雨的准备,并根据雨情迅速启动雨天交通保障措施。但要真正解决拥堵,光靠交管部门疏堵是不够的,必须抓源头,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积水问题的长效机制。

分析:7月下旬8月上旬是北京的主汛期,北京全年60%以上的降水都集中在这一时段。每年大雨降临时,尽管北京市政府各部门采取了多种积极、有效的措施,但散布全市、严重影响交通的积水路段,仍令人质疑目前北京城市雨水排水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大中城市若想在大暴雨来临后能及时应对,其根本的保证,一是高标准的城市排水系统和雨灾应急处理设施,二是常态化、制度化、标准化的建设、管理和监督机制,尤以后者更为重要。和其他自然灾害相比,暴雨是常见天气,自然应当以常态化的相关制度加以应对。

9

材料十:有大灾无大害重庆经验值得重视

据民政部统计,截至2008年2月12日,冰雪灾害已造成1111亿元直接经济损失,并致107人死亡。大量损坏的输电线路需要维修,大量倒塌的房屋需要重建,大量冻坏的庄稼需要整理……随着各地天气的逐渐转好,广大南方地区进入了灾后重建的重要时期。

损坏的输电线路、倒塌的房屋、冻坏的庄稼当然需要关注,但是灾后重建中更要高度注意的是要大力提升抗灾害能力,以便将来出现类似险情时,能够科学应对,把损失降到最低。

这场冰雪灾害酿成一场重大的日常生活危机,充满不确定的自然力的难以估计性,当然是重要因素。与此同时,人对不确定的自然灾害,在硬件设施和软件机制上的准备不足,也不可忽视。由于南方地区不像北方地区那样与冰雪常年相伴,在输电线路、交通设施、水电管道等方面,普遍是以温好气候条件为前提来建设。这让异常冰雪天气,找到了可乘之机。

在冻雨和暴雪造成的损失面前,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因此而尤其重要。事实上,在同样的自然灾害面前,南方不同地区的表现有着明显差异,并不是所有地方都造成了惨重损失。

新华社2008年2月15日报道,同样暴雪成灾的重庆市,就没有发生电网瓦解、大面积停电和抢险救灾人员伤亡事故,实现了有大灾而无大害。重庆市所属区县山地林立,却在雪灾中表现良好,主要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硬件设施建设过硬。重庆市部分电网,在2005年渝东南黔秀线发生覆冰灾害后,提高了设计和修建标准,即从30年一遇的标准,提高到百年一遇,这使重庆电网承受冰雪积雪的能力大大增强。二是在抢修损坏电网过程中,应对

10 措施得法,讲科学不蛮干,从而避免了因决策失误而导致的人员伤亡。 重庆的经验表明,只要平时未雨绸缪,危机时决策正确,自然灾害的不良影响,还是可以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而临时抱佛脚,事发时才采取即时措施,难免会被自然灾害所缚。

分析:在灾情尚未出现时就早做预计,并因此提高输电线路等的设计和建设标准,虽然表面上看增加了开支,花了“冤枉钱”,但从长远来看,却能在灾害发生时有效减少经济损失和社会恐慌,实际上是以较少的投入避免了较大的损失。对充满不确定因素的自然灾害,要学会的,正是算大账而不是算小账。重庆未雨绸缪预防灾害的经验,正是南方多数地区在雪灾中应该学习的地方。

材料十一:其他国家应急经验

日本是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台风、地震是家常便饭,雪灾基本上是年年都有,但关于任何一种灾难的信息都能在现有的法律法规中找到,在此基础上修建避难场所、储备食品和水、健全应对各种灾难的政策措施,东京于1991年建立的防灾中心能承受与关东大地震相同震级的地震,自备的发电装臵也可以保证3天的正常电力,东京还与周边的13个城市建立了灾难互援机制;日本经常进行应对各类突发危机的演习,基本上每个家庭都备有救急包和防灾用品;日本非常注重和强调 “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抵御自然灾害”;最重要的还有他们“防患于未然”的意识,频发的灾难增强了日本人民的防灾抗灾意识,除了完善的应急制度和设施,他们还有心理上的应急准备。时刻保持警惕,才能做到有备无患。

以美国为例,美国已经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国家应急反应框架,2003年3月2日成立了国土安全部(DHS)。该机构是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对联邦机构最全

11 面的一次改组。国土安全部整合吸纳了22个联邦机构,收编1.8万职员,将过去分散的联邦应急职能部门,包括FEMA、移民局、中情局及许多相关部门在内,统一于一个职能机构中。

分析:除了中国之外,美国、日本也是自然灾害比较频繁的国家,相对于我国较多的洪涝、台风,以及破坏性极大的地震等自然灾害,美国以飓风、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为主,日本则以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为主。在不断抗击自然灾害的过程中,这些国家对于灾害的预报监测、对于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方案、对于国民“防患于未然”的意识教育以及相关法制法规的制定和严格执行等等这些先进经验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当然,他们的教训同样也是需要我们吸取,比如美国在2003年大规模断电事件、2005新奥尔良飓风中出现的问题。

专题综合分析(已修改)

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气候条件复杂,自然灾害种类多且发生频繁,除现代火山活动导致的灾害外,几乎所有的自然灾害,如水灾、洪涝、旱灾、地震、雷电、台风、赤潮、冰雹、雪灾、寒潮霜冻、冻雨、山体滑坡、泥石流、矿山地质灾害、农林病虫害、森林火灾、高温、浓雾、酸雨等,每年都有发生。中国也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损失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一般年份,全国受灾害影响的人口约2亿人,其中因灾死亡数千人,需转移安臵300多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4000多万公顷,成灾2000多万公顷,倒塌房屋300万间左右。随着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和社会财富的积累,灾害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12 进入2008年以来,中国广大地区灾难性事件频频发生。1月,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发生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造成浙江、湖南等20个省市不同程度受灾。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截至7月8日,地震已造成69197人遇难,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万亿元。而就在汶川特大地震发生的同时,中国南方也在忍受着巨大的洪涝灾害。目前已造成农作物受灾3041千公顷,受灾人口5023万人,倒塌房屋19.4万间,直接经济损失370亿元。 面对灾害,要依靠科技进步和现代化建设,发挥防灾减灾的科技优势,加快建立科学防御极端气象灾害的机制。首先,着力提高气象预报准确率,重点提高对台风、暴雨、干旱、沙尘暴、冰雹、大雪、大风、高温、霜冻、雷电、雾等气象灾害,以及洪涝、滑坡、泥石流、山洪、森林草场火灾等衍生和次生灾害的预报准确率。其次,着力做好灾害影响和损失预评估,提出有效防灾抗灾方案,为政府及相关部门提前组织和部署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第三,加大对大中城市、农村、沿海、重要江河流域、重要铁路公路沿线、输变电线路、主要战略经济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的气象灾害监测网络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跨地区、跨部门的灾害监测和信息共享机制。第四,加强科学规划和工程设计,充分考虑各种潜在风险。第五,各级政府应切实提高防范极端气象灾害的意识,增强应用预报预警信息及科技手段防御极端气象灾害的能力。

面对灾害,要依靠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加快建立“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御极端气象灾害体系和机制。首先,建立完善的极端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加快制定重大气象灾害的政府专项应急预案,特别是制定防范低温雨雪冰冻、台风、暴雨、大雾、大风等极端气象灾害的国家应急预案。其次,完善应急预案的启动机制。在灾害尚未

13 发生或未发展到一定程度或未造成大的损失之前,根据灾害预测评估,提前启动应急预案或紧急响应。第三,建立多灾种早期预警机制。建设快速有效的气象服务系统和气象应急管理体系,及时制作和发布早期灾害性天气预警,科学制订和实施防灾措施及应急预案,确保各类天气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及时传递到各级防灾减灾决策部门,实现气象服务覆盖千家万户。第四,进一步完善部门联合、上下联动、区域联防的防灾机制。第五,尽快出台《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明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防御重大气象灾害中的职责和义务。

面对灾害,应当制定应急预案,建立灾备中心,建立国家应急机制。5年来,从应对非典、禽流感、台风、矿难,到雪灾、地震、洪涝的挑战,我国公共危机应急体系由创建到发展,在一次次考验中得到磨炼,在一次次教训总结中不断完善。2005年1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年末成立了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2006年以来,中国各地基本上完成了围绕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制定了各地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2007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突发事件应对法》。

然而,目前依然存在着一个重大问题,那就是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各部门责任不够明确、分工不够明晰,这给统筹协调、迅速反应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同时,各省市各部门孤军奋战,缺乏有效联动、互援机制。此外,各级应急办普遍缺乏现场指挥、调度的权力和能力,资金投入较少,也缺乏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应急办的工作更加靠近值班室的值守应急、信息汇总,缺少统一指挥、跨行业调度、综合协调的功能;最后,社会广泛参与应对工作的机制还不够健全,公众的自救与互救能力还不够强。

14 据了解,在中央层面与应急救灾直接相关的就有8个部门:国务院应急办、中国气象局、国家地震局、水利部、林业部、农业部、民政部以及海洋局,这些部门在各地都有自成体系的应急救灾体系,但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中缺少单一的应急指挥组织管理系统。

“快速响应、协同应对”是应急机制的核心,因此,必须打破部门分割,加快国家应急平台建设,形成互联互通、实时充分共享的信息交换机制。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避免部门职能交叉,使应急指挥机构真正具有统一组织、指挥和协调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

可喜的是,政府有关部门已经在汶川地震救灾告一段落后,立即启动了总结经验的工作,并着手修改《突发事件应对法》。随着一次次灾害后的反思,中国在逐步向建立完善的国家突发灾害应急反应机制迈进。

第三篇:山洪灾害防御避险知识

如何应对暴雨山洪

暴雨洪水发生前:

1、在城区外居住的居民要避免在低洼地带、山体滑坡威胁区域建房,避免将房屋建在受河道出槽洪水顶冲的地方。不要人为侵占河道自然行洪断面。每年夏初要对房前屋后进行检查,留心附近山体变化,看山上是否有裂缝滑坡迹象。

2、城镇居民、商场、学校、厂矿企业等要熟悉周围环境,自备必要的防水、排水设施,如帆布、编织袋、沙石、木板、抽水泵等。注意收听当地气象防汛部门的预报。商场、学校、广场等人群密集区要及时做好人员疏导转移等工作。

暴雨洪水发生后:

1、发现重大征兆或已经发生灾害时,尽快将消息传递出去,引起政府重视,争取控制灾害发展和救援。

2、在紧急情况下,头脑冷静,行动快速,果断放弃。暴雨洪水突发性强,陡涨陡落,持续时间短。当发现河道涨水,要迅速撤离,不可麻痹迟疑。汛期河道涨洪时,千万不要强行过河,要耐心等河水退了以后过河,或长距离绕行过河。

3、在发生暴雨洪水时,行人避雨要远离高压线路、电器设备等危险区域,雷雨时要关闭手机。学校要视情况临时放假或统一留校避洪,安排好临时食宿,并通知家人,避免家长在接应寻找孩子的路上发生意外。

4、及时对溺水者进行人工呼吸等紧急救护等。

洪水发生了,如何自救

1、洪水来了,按照预定路线转移、避难,注意扶老携幼,相互帮助。如果洪水来得太快,已经无法步行转移了,要使用事先备好的船只或门板、木床等漂浮物,做水上转移的工具。

2、当洪水来得很快,大水已经进屋了,要急速爬上屋顶、墙头或就近的大树上,暂时避难,等待救护人员转移。不能单身游水转移。

3、土墙、干打垒住房或泥缝砖墙住房,只能做暂时避难场所,因为经水一泡,它们随时会有坍塌的危险。

4、假如没有大树、院墙,屋顶又一时爬不上去,此刻应抓住固定物不放,并呼救他人搭救脱险。

山区发生泥石流怎样确保安全

1、居住的山沟有可能暴发泥石流,应搬迁到安全地点暂时避难。

2、暴发泥石流是由沟顶开始的,发出的响声好像“轰„„轰„„”的打炮声。白天或者黑夜,在屋里避雨时,只要听到这种声音,要迅速跑到室外向山顶转移。

3、暴发泥石流时间很短,只能扶老携幼轻装转移。

4、转移路线应事前选定,清除沿途的障碍物,避免急速上山时,浮石、滑坡伤人。同时要防雷击、电线伤人。

山洪易发区居民汛期如何加强防范

经常收听收看气象信息和上级部门发布的灾情预报,密切关注和了解所在地的雨情、水情变化,做到心中有数。现金应存放银行,不要藏在家中。特别是居住地属于危险区的居民,必须事先认真熟悉居住地所处的位置和山洪隐患情况,确定好应急措施与安全转移的路线和地点;还需勤于观察房前屋后是否有山体开裂、沉陷、倾斜和局部位移的变化;是否有井水浑浊、地面突然冒浑水的现象;是否有动植物出现异常反应,等等。发现明显的前兆,就应迅速果断地撤离现场。

遭遇山洪灾害时怎样报警

先发现灾害的村民能否在山洪灾害初发时快速、准确地报警,至关重要。监测责任人或第一个发现的村民,就要采取急骤鸣锣、打电话、拉报警器等预先设定的群众知道的信号,责无旁贷地迅速向下游村组、农户报警,同时向当地政府及防汛部门报告,以便政府和防汛部门立即向下游更大范围施放警报、广播通知或通讯报警,组织抢险求援。

行车行人遇险自救

1、行车遇险自救

车辆误入较深积水区,如水深超过排气管,应低档行驶,提高引擎转速,稳定油门,保持行车速度。

车辆进水熄火后,切勿试图启动发动机,设法将车推到安全地带,避免影响其他车辆通行,第一时间报警求助。

车辆掉入深水区域,切勿打开窗子或试图打开车门,请努力呼吸,找好准备逃生的门把手,等待水慢慢涌进车里,在水将要漫到车顶的时候,深吸一口气,然后屏气打开车门迅速游出。

2、行人安全防御

雨中行人应尽量不再赶路,并尽快到地势较高的建筑物中暂时避雨,不要在涵洞、立交桥低洼区、较高的墙体、树木下避雨。

时刻注意路边防汛安全警示标志,不要靠近路沿石行走,避免掉入缺失井箅的窨井。

避开灯杆、电线杆、变压器、电力线及其附近的树木等有可能连电的物体;经过积水地区时,发现有电线落入水中,必须绕行并及时报告相关部门。

被洪水围困时怎样求救

在山丘区环境下,无论是孤身一人还是聚集人群突遭洪水围困于基础较牢固的高岗台地或砖混结构的住宅楼房时,只要有序固守等待求援或等待陡涨陡落的山洪消退后即可解围。如遭洪水围困于低洼处的溪岸、土坎或木结构的住房里,情况危急时(泥石流另述),有通讯条件的,可利用通讯工具向当地政府和防汛部门报告洪水态势和受困情况,寻求救援;无通讯条件的,可制造烟火或来回挥动颜色鲜艳的衣物或集体同声呼救,不断向外界发出紧急求助信号,求得尽早解救;同时要寻找体积较大的漂浮物,主动采取自救措施。

怎样救助被洪水围困的人群

由于山洪汇集快、冲击力强、危险性高,所以必须争分抢秒救助被洪水围困的人群。任何一个社会公民,当接到被围困的人发出的求助信号时,首先应以最快的速度和方式传递求救信息,报告当地政府和附近群众,并直接投入解救行动;当地政府和基层组织接到报警后,应在最短的时间内组织带领抢险队伍赶赴现场,充分利用各种求援手段全力救出被困人群;行动中还要不断做好受困人群的情绪稳定工作,防止发生新的意外;要特别注意防备在解救和转送途中有人重新落水,确保全部人员安全脱险;还要仔细做好脱险人员的临时生活安置和医疗救护等保障工作。

住宅被淹时如何避险

这种情况一般是针对洪泛区低洼处来不及转移的居民,其住宅常易遭洪水淹没或围困。假如遇到这种情况,通常有效的办法是:一是安排家人向屋顶转移,并尽量安慰稳定好他们的情绪;二是想方设法发出呼救信号,尽快与外界取得联系,以便得到及时救援;三是利用竹木等漂浮物将家人护送漂移至附近的高大建筑物上或较安全的地方。

深夜凌晨遭遇山洪时如何迅速脱险

根据深夜凌晨突发山洪、泥石流造成死伤惨重的历史教训,凡是居住在山洪易发区或冲沟、峡谷、溪岸的居民,每遇连降大暴雨时,必须随时保持高度警惕,尤其在晚上更应十分警觉,加强监测,如有异常,应立即组织人员迅速脱离现场,就近选择安全地带落脚,设法与外部联系,做好下一步求援工作。切不可心存侥幸或救捞财物而贻误避灾时机,造成不应有的人员伤亡。

滑坡体下的居民发现异常时如何处置

因各方面条件有限,还有相当一部分家户仍然居住在受山体滑坡隐患的山脚低洼处,一时不可能全部异地搬迁。这些农户在平时一旦发现屋后山体有滑坡(通常发生最多的主要还是山坡前沿部位有崩塌)等异常迹象时,应立即向家人和周围邻居发出口头警报;同时通过电话

或派专人迅速向当地政府和防汛部门报告;并确定好专人留守现场仔细观察险情的变化,根据险情的变化发展情况、政府部门及专家提出处理办法,随时做好各项避险准备。

基层组织如何帮助村民提高自救和救助能力

山洪多发区的基层组织应该将宣传发动和教育帮助村民提高抗御山洪灾害的水平作为日常性的工作,常抓不懈。

一是在平时反复深入地开展防御山洪灾害和自救常识的普及教育,尤其要讲清本地山洪灾害隐患的存在和分布变化情况,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二是努力创造条件,不断改造和完善本辖区的交通、通讯设施和防御山洪灾害的组织领导体系,提高预警预报和抢险救灾的快速反应能力;

三是积极组织村民开展多种途径和方式的互助互救活动,制定并完善互助互救方案,特别是发动党员干部、安全区的居民与危险区、警戒区居民结成对子,实行帮扶。只有这样,才能在临险遇灾时,即可形成社会合力,有效地做好临灾转移、安置及灾后的恢复工作。

山洪灾害安全转移方案包括哪些内容

安全转移方案一般应包括以下工作内容:

1、预警程序及信号传递方式。为让群众及时躲灾、避灾,减少山洪灾害损失,在一般情况下,应按县→乡(镇)→村→组的次序进行预警,紧急情况下按组→村→乡→县的次序进行预警。

2、预警、报警信号设置。预警信号为电视、电话。县防汛办接到雨情、水情信息后,通过县电视台播放及电话、预警系统通知各乡(镇),乡(镇)及时通知各村、组。报警信号一般为口哨、警报器等。如有险情出现,由各报警点和信息员发出警报信号,警报信号的设置因地而异。

3、信号发送。在4-9月份汛期,县、乡(镇)、村三级必须实行24小时值班,相互之间均用电话联系。村组必须明确1-2名责任心强的信号发送负责人,在接到紧急避灾转移命令或获得严重的监测信息后,信号发送人必须立即按预定信号发出报警信号。

4、人员转移。各区居民接到转移信号后,必须在转移责任人的组织指挥下迅速按预定路线安全、有序地转移。统一指挥,有序转移,安全第一。

5、转移安置的原则和责任人。其原则是先人员后财产,先老幼病残,后一般人员,先危险区后警戒区。信号发送和转移责任人必须最后离开山洪灾害发生区,并有权对不服从转移命令的人员采取强制转移措施。

6、安置方法、地点及人数。山洪灾害发生后,人员安置的方法应本着就近、安全的原则,采取对户接待、搭棚等多种安置方法。搭棚地点应选择在居住地附近,坡度较缓,没有山体

崩塌、滑坡迹象的山头。

7、转移安置纪律。山洪灾害一旦发生,转移安置必须服从指挥机构的统一安排,统一指挥,并按预先制定好的严明纪律,井然有序地进行安全转移,保障人民生命财产不受损失。

第四篇:矿井火灾隐患识别灾害防治紧急避险

——矿井安全知识宣传

文章主要介绍了瓦斯、矿井火灾、透水、煤层爆炸和爆破事故及其防治等相关知识,让公司的员工对灾矿井火灾隐患有所识别,增强灾害防治紧急避险的意识,从而有利于公司实现安全生产。

一、 瓦斯

(一)瓦斯是什么

瓦斯是煤矿五大灾害因素之一。瓦斯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瓦斯比空气轻、与空气的相对密度为0.554。瓦斯有很强的扩散性。瓦斯的渗透性很强。矿井瓦斯具有燃烧性和爆炸性。当井下空气中瓦斯浓度较高时会相对降低空气中的氧气而使人窒息死亡。

(二)瓦斯矿井的条件

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矿井为瓦斯矿井:(1)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小于或等于10立方米/t;(2)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小于或等于40立方米/min;(3)矿井各掘进工作面绝对瓦斯涌出量均小于或等于3立方米/min;(4)矿井各采煤工作面绝对瓦斯涌出量均小于或等于5立方米/min一的矿井为出形式。

(三)瓦斯爆炸及其预防

瓦斯爆炸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瓦斯浓度在爆炸界限内,一般为5%至16%;二是混合气体中氧的浓度不低于12%;三是有足够的点火源。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预防瓦斯爆炸的主要措施:(1)预防瓦斯积聚;(2)防止明火;(3)防止电火花;(4)防止爆破火焰;(5)防止摩擦火花;(6)防止高温热源。

发生爆炸事故时的应急避险:(1)保持镇静、清醒,不要惊慌失措乱喊乱跑。当听到或者感觉到爆炸声响和空气冲击波时应立即背朝声响和气浪传来方向、脸朝下、双手置于身体下面、闭上眼睛迅速卧倒;(2)立即屏住呼吸,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防止吸入有毒的高温气体,避免中毒和灼伤气管和内脏;(3)用衣服将自己身上裸露部分尽量掩盖,以防火焰和高温气体灼伤身体;(4)迅速取下自救器,按正确方法戴好,防止吸入有毒气体;(5)高温气体和冲击波过后应立即辨别方向,以最短的距离进入新鲜风流中,并按照避灾路线尽快逃离灾区;(6)已经无法逃离灾区时应立即选择避险硐室。

(四)煤与瓦斯突出及预防

预兆 :在井下采掘过程中,煤与岩石常常一瞬间被从煤体中抛出,并喷出大量瓦斯,这种现象叫煤与瓦斯突出,简称为“突出”。煤与瓦斯突出事故不仅会造成采掘工作面和通风系统的破坏,同时大量煤与瓦斯以极快的速度喷出,还可能会充塞巷道,造成人员窒息和瓦斯爆炸、燃烧及煤(岩)埋人事故。煤与瓦斯突出前,一般都有预兆,没有预兆的突出极少。

突出预兆可分为有声预兆和无声预兆。

有声预兆,是指煤层发出劈裂声、闷雷声、机枪声、响煤炮以及气体穿过含水裂缝时的吱吱声等。声音由远到近,由小到大,有短暂的,有连续的,时间间隔长短也不一致;煤壁还会发生震动和冲击,顶板来压,支架发出折裂声。 无声预兆,是指工作面顶板压力增大,煤壁被挤压,片帮掉渣,顶板下沿或底板鼓

起;煤层层理紊乱、煤暗淡无光泽、煤质变软;瓦斯忽大忽小,煤壁发凉,打钻时有顶钻、卡钻、喷瓦斯等现象。

注意事项:(1)井下工作人员发现上述预兆后,应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及时采取措施;(2)情况严重时,应立即停止作业,迅速迎着风流撤出。

顶板冒顶的预兆:(1)响声;(2)掉渣;(3)片帮;(4)漏顶;(5)裂缝;

(6)瓦斯涌出量突然增大;(7)顶板淋水增大。

(五)应急操作规程:(1)必须按作业规程的规定及时支护,严禁空顶作业,并及时回柱房顶和充填;(2)所有支架必须架设牢固,并有防倒措施,严禁浮煤或浮矸上架设支架;(3)严禁在控顶区内提前摘柱;(4)碰倒或者损坏、失效的支柱,必须立即恢复或者更换。

(六)发生冒顶事故时的应急避险:(1)迅速撤退到安全地点;(2)遇险时要靠煤帮贴身站立或者到木垛处避灾;(3)遇险后立即发出呼救信号(4)积极开展自救互救(5)被隔堵人员要积极配合外部营救工作。

二、 矿井火灾

(一)什么是矿井火灾

凡发生在井下的火灾及发生在井口附近但危害到井下安全的火灾,都叫矿井火灾。

(二)发生火灾的基本要素有:(1)热源。(2)可燃物。(3)氧气。

(三)矿井火灾的危害:(1)矿井火灾的危害;(2)井下发生火灾后,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3)引起瓦斯、煤尘爆炸;(4)产生火风压;(5)产生再生火源;(6)造成经济损失。

(四)煤炭自燃的初期预兆:(1)巷道内湿度增加,出现雾气、水珠。(2)煤炭自燃放出焦油味。(3)巷道内发热,气温升高。(4)人有疲惫感。

煤炭自燃的易发地点 :(1)断层附近;(2)采煤工作面的进风巷、回风巷和切眼;(3)停采线附近;(4)遗留的煤柱;(5)破裂的煤壁;(6)巷道的高冒处;(7)假顶工作面;(8)封闭墙内、溜煤眼;(9)联络巷;(10)浮煤堆积的地方。

(五)预防煤炭自燃的主要方法:(1)均压通风控制漏风供氧;(2)喷浆堵漏钻孔灌浆;(3)注凝胶防灭火。

(六)矿井发生火灾事故的应急处理

1、井下发现了烟火或者明火等火灾灾情,应立即通知附近的工作人员。

2、如果火灾不大应立即组织力量直接把火扑灭。

3、如果火灾范围大火灾或者火势猛则应撤出灾区人民、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采取稳定风流、控制火势发展、防止人员中毒和预防瓦斯或者煤尘爆炸的措施,并随时保持和地面指挥部的联系,根据指挥部的命令行事。

4、见到火或突然接到火警通知,需要立即撤退的人员要在判明灾情和自己实际处境以及应急措施的前提下再采取行动。

(七)发生火灾事故后安全撤离时应注意事项

1、要尽最大的可能迅速了解或判明事故的性质地点范围,事故区域的巷道情况、通风系统、风流、火灾烟气蔓延的速度和方向以及自己所处巷道位置之间的关系,并根据矿井灾害预防、事故处理计划和现场实际情况确定撤退路线和避灾自救的方法。

2、撤退时,任何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不要惊慌,不能狂奔乱跑。

3、如果在自救器有效作用时间不能及时安全撤出时,应在设有存储备用自救器的硐室内换用自救器后再自行撤退,火灾寻找压风管路系统的地点以压缩

空气供呼吸之用。

4、撤退行动要迅速果断又要快而不乱。

5、如果无论是逆风或顺风撤退都无法躲避着火巷道或者火灾烟气造成的危害,则应迅速进入避难硐室;没有避难硐室时应在烟气袭来之前选择合适的地点就地利用现场条件快速构筑临时避难硐室,进行避灾自救。

三、透水

(一)透水事故的易发地点

(1)接近含水层、导水断层、溶洞和导水陷落柱等地点;(2)近水淹或者可能积水的井巷、老空或相邻煤矿的地点;(3)接近可能与河床、湖泊、水库、蓄水池、水井等相近的断层破碎带的地点;(4)打开隔离煤柱防水的地点;

(5)接近可能出水的钻孔地点;(6)接近有水的灌浆区的地点。

(二)矿井发生透水之前的预兆

(1)挂红;(2)挂汗;(3)煤壁变冷;(4)出现雾气;(5)水叫;(6)顶板淋水加大;(7)顶板来压,底板鼓起;(8)水色发浑,有臭味;(9)工作面有害气体增加;(10)裂缝出现渗水。

(三)矿井发生突水事故时的应急避险

(1)在突水迅猛、水流急速的情况下,现场人员应立即避开出水口和泄水流躲避到硐室内,拐弯巷道或其他安全地点;(2)当老空水涌出,使所在地点有毒有害气体浓度增高时,现场职工应立即佩戴好隔离式自救器;(3)井下发生突水事故后,决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在不佩戴防护器具的情况下冒险进入灾区;(4)水害事故发生后,现场及附近地点工作的人员在脱离危险后,应在可能情况下迅速观察和判断突水的地点、涌水的程度、现场被困人员的情况等并立即报告矿井调度。

四、煤尘爆炸

(一)煤尘爆炸的条件

(1)绝大多数煤尘本身具有爆炸性。(2)悬浮煤尘的浓度达到一定值(45—200g/m3)。(3)有点燃引爆煤尘的高温热源。(4)空气中氧气浓度不低于18%。

(二)预防煤尘爆炸和爆炸传播的主要措施

(1)降尘措施:煤尘注水;水泡泥;湿式打眼;喷雾洒水;清扫积尘;

(2)防止煤尘被引爆的措施:防止点燃煤尘的高温热源的出现,因此要严格管理和限制生产中可能出现的火源、热源;

(3)隔爆措施:在可能发生煤尘爆炸地点的通道上,预先设置岩粉棚、水棚、自动式隔爆棚、隔爆水幕及撒布岩粉袋,一旦发生煤尘爆炸,利用煤尘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使其自然动作,将消焰剂弥撒于巷道空间,阻隔或者熄灭爆炸火焰的传播,实现隔绝煤尘连续爆炸的目的。

五、爆破事故及其防治

引起矿井爆破事故的因素很多。在爆破器材的质量、储存、管理、运送、使用或与爆破技术有关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引发爆破事故。

(一)爆破前的防治措施

(1)按适用条件使用质量合格的炸药、雷管;(2)加强对爆破器材的管理;

(3)对爆破地点认真检查;(4)在有煤尘爆炸危险的地点进行爆破时,20M内应进行洒水降尘;(5)加固爆破点附近支架,机器、工具和电缆必须加以保护或

移出工作面。

(二)爆破过程中的防治措施:

(1)爆破时,严格执行“一炮三检”制和“三人连锁放炮”制。(2)加强警戒。

(3)按规定装药、联线。(4)爆破工不得随意将发爆器或钥匙转交他人。(5)爆破时,爆破工必须发出警告,至少再等5秒方可起爆。

(三)爆破后的防治措施:

(1)加强通风,及时吹散炮烟。(2)认真检查。(3)正确处理拒爆、残爆。

(四)特殊爆破事故的防治措施:

1、巷道贯通时的爆破事故防治:(1)巷道贯通前,要检查和排放贯通地点的瓦斯。(2)独头掘进贯通爆破时,距贯通地点20M,必须在穿透位置里外两侧设好警戒,禁止在警戒区作业或逗留,透位不清,禁止爆破。(3)两头对掘贯通爆破时,距贯通地点20M,必须停止一头作业,任然保持通风,由一头贯通,并派专人负责警戒。(4)巷道贯通前,要加固支架,以防崩倒棚子和崩坏棚腿,造成倒棚冒顶。5)超过贯通距离而不通时,要立即停止爆破,查明原因,重新采取贯通措施。

2、穿透“老空”时的爆破事故防治:(1)打眼时,如发生炮眼内出水、温度骤高骤低、有大量瓦斯涌出、煤岩松散等情况,要停止爆破,查明原因。2)距穿透“老空”15M时,要探明“老空”来源,以及“老空”中的水、火、瓦斯等情况,如有水、火、瓦斯,必须采取防水措施,瓦斯排放措施和火区封闭措施,否则禁止爆破。(3)距穿透“老空”时,要把人员撤到安全地点,并在安全地点实施爆破。

3、接近积水区的爆破事故防治:1)要根据实际情况,编制切实可行的探放水设计和安全措施,否则禁止爆破。(2)发现透水预兆,要立即停止爆破,及时汇报,查明原因,情况危急时,人员立即撤离。(3)打眼时发现炮眼渗水,不要拔出钻杆。(4)处理溜煤眼堵塞时的事故。(5)必须采用取得煤矿矿用安全标志的煤矿许用炸药。(6)每次爆破只准使用一个煤矿许用电雷管,最大装药量不得超过450G。(7)爆破前必须检查瓦斯。(8)爆破前必须洒水。9)在有威胁安全的地点,必须撤人、停电。

4、处理溜煤眼堵塞时的事故:(1)必须采用取得煤矿矿用安全标志的煤矿许用炸药。(2)每次爆破只准使用一个煤矿许用电雷管,最大装药量不得超过450G(3)爆破前必须检查瓦斯。(4)爆破前必须洒水。(5)在有威胁安全的地点,必须撤人、停电。

5、石门揭穿突出煤层进行震动爆破时的爆破事故防治:(1)必须编制专门设计。(2)震动爆破工作面,必须具有独立、可靠、畅通的回风系统,爆破地点,反向风门位置,避灾路线及停电、撤人和警戒范围等,必须在设计中明确规定。

(3)爆破30min后,人员方可进入工作面检查。

希望公司的员工不断地学习矿井安全方面的相关知识,逐渐地提高矿井安全的知识与理论水平,最终,为公司实现安全生产奠定一定的基础。在此,祝愿公司的员工生产安全、安全和谐、和谐平安、平安幸福、幸福美满!

第五篇:掌握应急避险知识

掌握应急避险知识,提高自救能力

2013年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总结

礼义北街明德小学

为认真贯彻落实县教育局、教办“防灾减灾日”活动的通知精神,增强广大师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觉性,提高师生防御地质灾害和自救、互救能力,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我校在全校范围内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在全校师生中形成积极掌握避险知识,学会自我保护的良好氛围。现将我校工作总结如下:

一、健全机构、明确职责

1、成立由宋育红校长任组长的“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召开防灾减灾专题会议,制定“防灾减灾工作应急预案”,并及时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领会其精神,并要求渗透到各自的工作中。

2、成立学校防灾减灾宣传领导小组,由校长宋育红担任组长,赵咏玲副校长担任副组长,结合学校实际,开展师生应急避险演练与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

二、活动教育,形式多样

学校坚持安全知识教育和实践体会活动相结合的原则,科学的开展安全教育活动。采取组织了一次以“防灾减灾”为主题的专家讲座,一次避险安全教育主题活动课,开展一次自护自救技能训练活动等形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人人讲安全,人人懂自救”的舆论范围,强化了学生的安全自救意识,提高自救能力。

1、一次“防灾减灾”主题班会

为了进一步深化防灾减灾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学生自救意识和能力,我校各班学生开展了以“掌握应急避险知识,提高自救能力”为主题的主题班会,各班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如班级座谈会、演讲等,使同学们进一步认识到了提高自救能力,珍爱生命,建设“平安校园”的重要性。

2、一次预防地质灾害专题片

学校在课外活动时间,分别组织学生在教室内听有关安全教育专题片交通安全等。通过听有关安全教育,使全校师生更了解预防地质灾害的基础知识,并提高对防灾减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3、一次防溺水专题教育

随着炎日夏日的到来,防溺水安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我校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措施开展防溺水安全教育,提高学生自我预防能力。

4.一次紧急疏散演习

学校将组织进行紧急疏散演习活动,以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了一次防震避险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安全自护自救能力。

五、 立足防范,变“堵”为“疏”。

我校一直坚持“安全教育,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方针,做足做好“防”文章,在此基础上变“堵”为“疏”。每一个季度都组织学校各部门对学校各处进行安全大检查,摸清学校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和潜在的矛盾,并做出相应的对策,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中。同时,学校积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每学期的开学领导要讲安全,放寒暑假前,学校在给家长《告家长书》也强调安全。学校安全教育工作做到了组织落实、教育及时、管理到位,保证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总之,全校师生的安全是学校各项工作开展的基础,只有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学校的各项工作才能得以顺利开展。今后我们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使广大师生掌握应急避险等安全教育知识,提高师生自护自救能力;我们也要牢牢抓住安全教育这个龙头,预防为主,防范结合,把学校安全工作落到实处,为营造一个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而不懈努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掌声第一课时优秀教案下一篇:主水泵司机岗位责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