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景观范文

2023-10-31

自然景观范文第1篇

引言:当前人们对自身生活的质量要求不断的提高, 这就使得人们更加关注城市的生态环境的质量问题。因此在城市建设中, 需要通过城市生态公园来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进而在生态公园的设计上就更应当体现出近自然原则。

一、城市生态公园的近自然设计原则

(一) 因地制宜

在城市生态公园的设计中, 需要结合当地实际的自然条件进行设计。这其中包括了环境气候、水文情况、地形地势、自然物种等各个方面, 而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就是要在城市生态公园中使用当地的自然材料, 重新构建出当地的植物生态系统、水文环境等。

(二) 可持续

在城市生态公园的设计中, 需要体现出节能环保的生态建设思维, 构建可持续的生态环境。这就需要在设计中使用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 同时在设计上实现可循环、可再利用的景观形式, 如在水体设计中可以达到收集降水的目的, 在照明设计中使用太阳能照明设备, 减少照明景观的能源消耗。

二、城市生态公园的近自然设计方式

(一) 植物景观设计

在设计城市生态公园时, 需要保障其中每一个生态系统都是完整的, 只有完整的生态系统才能充分发挥出它的功能, 同时使这种小型的生态系统与这一地区中整体的生态环境相互融合。因此这种人工的生态系统中需要设计多样性的植物群落来构成一个平衡的自然环境。也只有自然环境中的植物能够稳定、正常的生长繁衍才可以证明者这种人工生态系统能够有足够的生命力保持下去。

例如在北京市某城市生态公园设计中, 其植物景观设计就遵循了当地的自然规律, 在设计方案中选择的是北方地区一些常见的植物种类, 同时也避免出现外来植物。该城市生态公园处于温带的针叶林以及落叶林地区, 自然环境较为干旱, 夏季光照强, 草地存水不足。因此在设计中选择圆柏作为核心的植物群落主体, 在伴生植物上选择松树、柳树等, 其次在灌木层中选择黄刺玫以及锦熟等, 最后在草本区中选择紫花地丁, 这种设计方式的优势在于植物体系较为耐旱, 因此在北方地区适应性高, 同时可以显示出非常贴近自然的环境形象。

(二) 水体景观设计

在许多的城市中, 由于存在大量的道路、建筑物等, 这些硬质设施具有很强的不透水性, 因此导致城市的地下水源得不到雨水的补给, 造成城市用水问题严重。这就使得城市生态公园设计中的水体景观设计显得格外关键。在水体设计中, 需要从三个角度去考虑:驳岸、水循环应用、水体形态。在近自然设计原则下, 水体形态需要参考现场实际的自然条件, 设计时需要根据地形地势以及地下水的水文情况来构造水体景观。此外, 水体设计中除了可以供人们欣赏之外, 也需要满足于城市生态系统中净化水质、收集降水的水循环需求。同时在驳岸的设计上需要实现水生动植物以及陆生动植物之间的共存与交流。例如在北京市某城市生态公园的设计中, 水体设计应当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因此在公园中构建了雨水花园, 利用这种景观构造来实现收集雨水、净化水质的目的, 而驳岸的设计中以自然式驳岸为主, 通过环境中原有的地势, 在驳岸中构建出一定坡度, 辅助雨水汇入水体景观中。同时在地势较高的位置做好加固设施, 可以选择当地主要的石材, 如青石等堆砌在需要加固的岸边。

(三) 硬质景观设计

硬质景观主要是一些使用人工材料建造而成的景观, 其中包括道路、建筑物、广场等。这些景观的人工构建痕迹比较明显, 因此在设计中想要贴近自然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如果在设计中进行一些小的改动和创意, 则可以使人们在欣赏和体验时感受到景观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效果。

在城市生态公园设计中, 道路是最容易显示出人工构建痕迹的硬质景观, 因此需要在满足游人行走和参观的需求之外, 尽可能的与自然环境中的水体以及植物进行融合。道路设计需要依照实际的地形地势, 形成一种贴近自然、蜿蜒迂回的路线, 使游人在体验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原有地形的变化。

此外, 在材料选择上也需要遵循贴近自然的设计原则, 首先杜绝使用不可降解的材料, 可以利用一些废弃材料重新改造设计。其次在材料应用过程中需要根据景观的构造来体现出设计的艺术美感。最后, 材料的外观和颜色需要与景观主体相符合, 实现硬质景观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例如在一些城市生态公园中, 需要设计观景亭以及一些水榭楼阁等建筑物, 这些建筑设计需要与自然环境充分的融合, 可以将建筑与植物群落进行配合设计, 使建筑融入树木丛林中, 达到建筑外形借景的效果。

(四) 照明景观设计

在城市生态公园设计中, 照明设计是一项关键性的景观设计之一。由于其人工痕迹较大, 因此在进行近自然设计上需要更为注意。第一, 在照明设景观计中, 照明设备的外形需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融合, 通常需要将照明设备设置在不明显的地方。第二, 在照明景观设计中需要重点体现出节能环保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尤其是在北方地区, 由于夜晚时间较长, 因此景观中需要长时间照明, 这就需要在照明设备的选择上予以重视。第三, 在照明景观设计中需要结合公园的特色, 从整体上搭配环境的特点, 凸显生态公园的环境氛围以及文化内涵。

结论:总而言之, 城市生态公园是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能够体现出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保护自然环境的客观需求。当前我国城市生态公园设计还处于发展阶段, 这就需要在设计上遵循近自然原则, 通过对植物景观、水体景观、硬质景观以及照明景观的合理设计, 展现出城市生态公园设计的科学、生态性、可持续性。

摘要:随着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使我们不仅获得经济上的增长, 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 这也使得人们开始重视在城市建设中生态环保的需求, 而城市生态公园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环节, 是人与自然紧密联系的关键。因此, 本文就城市生态公园的近自然景观设计展开分析和探索。

关键词:城市,生态公园,自然景观

参考文献

[1] 向琴.浅谈城市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设计[J].现代交际, 2017, (16) :1.

自然景观范文第2篇

一、服装的颜色

‚冬不穿白,夏不穿黑。‛这是人们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你知道它包含的科学道理吗? 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五光十色,美丽动人,有红色的花,绿色的草,蓝色的天空,白色的云朵……各种物体都具有各自的色彩。可是,这些艳丽的颜色,在漆黑的夜里就统统消失了。这说明只有在阳光(白色光)的照射下,物体才呈现出颜色。那么,为什么在同样光源的照耀下,各种物体会有不同的颜色呢?

我们知道,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不同的物体,对不同颜色的光线,吸收能力和反射能力又各不相同。被物体吸收的光线,人们就看不见,只有被反射的光线,人们才能看到。因此,某种物体能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在我们看来,它就具有什么样的颜色。如红色的花,是因为它只能反射红色的光线,把其他颜色的光线都吸收了;白色的东西能够反射所有颜色的光线,因此看起来就是白色的;而黑色的东西却能吸收所有颜色的光线,没有光线反射回来,所以看起来就是黑色的了。 太阳不仅给人们送来光明,而且还送来了大量的辐射热。对于辐射热来说,黑色也是只吸收,不反射,而白色正好相反。 一般说来,深色的东西,对太阳光和辐射热,吸收多,反射少;而浅色的东西,则反射多,吸收少。因此,夏天人们都喜欢穿浅色衣服,象白色、灰色、浅蓝、淡黄等,这些颜色能把大量的光线和辐射热反射掉,使人感到凉爽;冬季穿黑色和深蓝色的衣服最好,它们能够大量地吸收光和辐射热,人自然就感到暖和了。

人们认识了自然规律,就能在生产技术上加以利用。象大型露天煤气罐、石油罐的表面都漆成银白色,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它们反射阳光和辐射热的能力,使罐的温度不致升得过高,以免引起爆炸事故。人们还利用反向和吸收的原理来征服自然界,让它为人类服务。

二、神奇‚佛光‛

千百年来,峨眉山的‚佛光‛享誉古今中外,吸引着无数的好奇者前去探寻。神奇的‚佛光‛,是怎样形成的?

神奇的‚佛光‛,是如何形成的? 其实,‚佛光‛是光的自然现象,它的形成必须满足阳光、地形和云海等自然因素的巧妙结合,只有在少数具备了以上条件的地方才可欣赏到。要看到‚佛光‛,观察者必须背对着太阳,面对着云雾才有可能。

‚佛光‛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自然物理现象,是阳光将人影投射到云彩之上,出现人影在环状彩虹之中的景象。观察者介入光源和云雾其间,三者位于一条直线上,观察者就有可能看到光环在云雾上显现。太阳光从观察者身后射来,在穿过无数组云雾滴层时,每一个云雾滴层都有分光和反射作用,一部分云雾滴层对入射阳光产生分光作用,一部分云雾滴层则对被分离出的彩色光产生反射作用。反射出的光就进入人们的视线,就可以看到环形彩色光象。光环颜色介于红、紫之间,像彩虹一般,从外到内依次是红、橙、黄、绿、青、蓝、紫。最外层是红色,是因为红光的波长较长。为何只看到一个影子?人们在‘佛光’中看到的人影,就是自己的影子。这就跟用手电筒照手,手的影子会投射到墙上一样。在‚佛光‛中只看到一个人影子,是因为通过光的照射,人影在云雾中折射、散射,扩散后边界比较模糊,多个人的人影也会变大、重叠在一起,就会只看到一个虚幻放大的身影。

三、茫茫祁连山

茫茫祁连山,山上盖满了厚厚的冰雪。可是,因为山很高,上面很冷,就是炎热的夏天,强烈的阳光和辐射热照上去,也都被那白色耀眼的冰雪给反射回去了,所以积雪没法融化。结果山下大片的田地,都因缺水而荒芜了。解放后,党领导人民向大自然进军,为了叫祁连山交出水来,政府派了工作队,用飞机把碳黑撒到祁连山的积雪上,乌黑的碳黑拼命地吸收着光和热,使粘有碳黑的积雪融化了,祁连山终于献出了滔滔的雪水。

四、生蛋和熟蛋

两个相同的鸡蛋,一个生蛋一个熟蛋,不把鸡蛋打破如何区分?

把两个鸡蛋放在相对平滑的桌面上后,用大致相同的力同时转动鸡蛋,先停下的是生蛋、后者是熟蛋。小学时我们在电视上就知道了这种方法。那么原理是什么哪?生熟鸡蛋的区别在于蛋的内容物分别是液态和固态物。当用力转动蛋壳时,蛋壳受力开始转动而液态的内容物由于惯性仍保持静止状态,二者间存在一定的摩擦阻力,同时蛋壳与桌面间也存在摩擦阻力,所以很快停止转动。熟蛋内容物成固态物与蛋壳自成一体,当用力转动蛋壳时,蛋壳与内容物一并转动,二者间不发生相对运动,只需克服较小的桌面摩擦力,所以能长时间转动。

自然景观范文第3篇

摘 要 近年来,湿地景观已经成了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热点,对推进湿地学科的发展有非常显著的推进作用。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当中,湿地景观已经成为了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之一。基于此,简单阐述了什么是湿地和湿地景观,明确了湿地景观的作用,探讨了湿地景观如何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合理表达方法。

关键词 湿地景观;现代园林;景观设计

城市湿地指的是城市及周边的陆地与水域全年或间歇地被积水或者浅水覆盖的低地,有规律地生长着水生植物。湿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在环境保护和科研中都有重要地位,它们在改善环境的同时,也为教育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对象、材料和试验基地。一些湿地中保留着过去和现在的生物、地理等方面演化进程的信息,在研究环境演化,古地理方面有着重要价值。

但随着城市化的进程逐步加剧,提高城市的生态坏境质量越来越重要。所以,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之中,要把湿地景观的生态作用体现出来,以改善城市环境。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城市的园林绿化,城市的植被覆盖也逐渐增多。但是,单一形式的滨水绿地不能满足人们的亲水需求,因此,湿地景观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1 湿地与湿地景观

1.1 湿地的概念

湿地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由于水陆相互作用,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独特生态系统。湿地在全世界广泛分布,并且种类多、差异显著。我国目前普遍采用的湿地定义来自《国际湿地公约》,指不论天然或是人工,长久或是暂时的泥炭地、沼泽地、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着淡水、半咸水、咸水,低潮时水位在6 cm之下的水域。

1.2 湿地景观的产生

水是生命之源,在物种起源到发展,都离不开水的痕迹。亲水是人的天性,也是人与自然对话的语言。在中国的传统园林之中,有“无园不水”的说法,“山水相依”“依山傍水”等,都是中国传统园林建造的基本规律。湿地景观就是利用现代的生态学原理和园林设计手法,重建和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用艺术的表现手法再现湿地景观的自然风光,给民众提供亲水、娱乐的场所。

2 湿地景观的作用

2.1 净水排污

城市湿地景观对净化环境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随着城市化的逐步加速,有些城市的环境污染是非常严重的,而湿地资源可以通过其生物多样性改善水质。我国目前常用的是水平潜流湿地和表面流湿地,这两种湿地景观对改善水污染效果显著,且价格低廉。

2.2 调节气候

调节区域的气候,可以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减低城市的热岛效应。相关科学数据表明,湿地中含有的炭素占陆地生物圈的35%,《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湿地公约》都强调,湿地对区域气候的调节具有显著作用。湿地中,植被叶面的水分蒸腾作用和其水分蒸发,都使得大气和湿地间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的转换,由此带动周边气候的转变。

2.3 保护生物多样性

湿地的生态系统结构是非常稳定并且复杂的,湿地是遗传基因的仓库和许多生物演替的场所。自然湿地不但是水生动植物的生存场所,还为许多珍贵的濒危物种提供了生活环境为许多水禽提供了栖息、迁徙、繁殖的场所。所以说,湿地是当之无愧的“物种基因库”。

2.4 丰富园林内容

过去,大多是园林景观设计都是不太重视湿地景观的,即使有些许水景,也没有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作用,因此,其园林设计主要是针对陆地而言。而湿地景观的形成,使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设计范围扩大到了地球第二大生态系统,并扩宽了园林理论的研究范围。目前,全世界的园林景观设计的潮流趋势就是复兴城市滨水区以及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从大量成功的园林设计案例来看,要建设城市滨水区和湿地景观,不单单需要大量的绿地建设,还需要根据湿地生态系统固有的特性来进行绿化。不单单要种植水生湿地植物,还要改善其水底生态,充分发挥湿地景观的作用,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3 湿地景观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3.1 应用形式

湿地景观改善城市环境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因此,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当中,湿地景观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当自然条件充分的情况下,有一定积水量的区域,可以建立湿地公园和湿地保护区。这些区域不需要过多的人为改造,主要以保护为主,使其成为改善城市环境的“卫士”。而人为建造的湿地景观,是模仿生态系统建立的湿地景观,引入湿地生物,将景观设计和净水排污结合到一起。人工湿地不受地域的限制,更具灵活性,可以广泛运用于城市公园和居民社区。

3.2 应用方法

湿地具有生物的多样性和空间的复杂性,这样一个特殊的生态环境决定了湿地景观的设计并非那么容易的[1]。湿地景观的规划和设计涉及到生态学、社会和湿地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并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方能设计出生态系统稳定、景观效果优美的湿地景观。

3.2.1 对于天然湿地,保护为主要目的

许多城市都拥有生态条件比较好的自然湿地,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场所,但伴随着无限制的开发,已经遭受到一定程度的人为破坏。所以说,在天然湿地的设计中要遵循保护为主的原则,避免过度开发。以生态设计作为指导思想,在充分发挥湿地潜能的同时,保护湿地的完整性。

在天然湿地景观的设计之中,要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尽量围绕水域建造生态长廊,适当增加其休闲娱乐的功能却不影响生态,既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需要,又避免了人们对自然的破坏。

3.2.2 丰富人工湿地的植被景观

湿地景观设计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植物景观设计。我们应该充分运用大自然教给我们的知识,对植物进行合理配置。应该根据不同的水深和土壤含水量进行不同的选择,建立物种丰富的湿地群落,形成生态系统稳定的湿地景观。

水生植物对水位的要求差异很大。大多数湿生、沼生植物只需要20~30 cm的浅水、浮水和挺水植物所需水深一般为30~100 cm,而水生高等植物则经常分布在100~150 cm深的水域内。一般选用季节性变化明显、体态优美的耐水湿植物来装饰湿地岸边,结合地形辅以灌木和乔木形成错落有致的湿地植物。另外,在浅水区普遍选择芦苇、荷花等发达的茎叶类植物,用于净化水源,美化环境。而在沼泽区经常种植鸢尾和菖蒲,不同的色彩、花期、品种搭配,与岸边的植物相互呼应。需要注意的是,种植这些植物要和水域大小成比例,密集的种植是不太适宜的,但可以用多丛片状的种植方式。

而考虑到湿地景观净化水源的作用,所选择的植物应该具有容易管理、净化性高、抗逆性强等特点,运用时充分考虑到植物的更替和多重景观的变化,才会达成美观舒适的湿地景观。

3.2.3 对城市湿地资源进行合理规划

由于城市的环境质量在迅速下降,合理规划城市的自然资源并加以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一些城市利用湿地资源来进行现代园林景观的建设。但是,当城市的湿地景观规划不合理时,不仅影响了城市的环境质量,也破坏了湿地自然资源。在城市发展规划之中,要重视对湿地自然的规划和合理利用,结合城市的实际,增加城市建设和湿地景观的协调性。首先,应借鉴中外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成功案例合理利用资源。城市的湿地资源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的好去处,而且拥有净水去污、调节气候等作用。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湿地景观的生态作用[2]。其次,湿地景观的规划应该考虑到其价值和观赏作用。开发利用城市湿地资源,也应该将其融入城市规划发展,科学结合起来。对于城市中的湿地景观,要进行定期的清理和净化,避免人为污染对其的破坏。

4 结论

目前,湿地景观还是比较新颖的园林景观类型,从理论到技术上都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需要更多相关从业人员的重视和完善。相信结合了中国传统的园林艺术、现代的相关理论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特点,湿地景观会在新时代的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作为重点设计手法被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李艺.快速城市化地区人工湿地景观生态功能优化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2012(2):89-92.

[2]刘碧云.湿地公园植物配置框架讨论[J].林业勘察设计,2010(1):213-216.

(责任编辑:赵中正)

自然景观范文第4篇

【摘  要】针对乡村景观发展现状和乡村景观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以成都蒲江明月村为例,主要论述了乡土材料在乡村景观设计中的应用。通过对蒲江明月村历史文化背景的分析,结合乡土材料的特质,阐述了乡村景观设计中石材、木材、竹材、乡土废旧物等乡土材料在建筑、装饰小品、铺装、景观绿化中的应用,以及乡土植物在乡村景观中的应用,为更好地运用乡土材料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观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

引言

每个村庄受经济、社会、历史、地理等条件的制约,形成了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生命个体,每个个体通过把某一特定的符号(文化、经济,生态……)作为发展特色,彼此相互关联,构成相互依赖的区域性经济综合体。

1、当前乡村景观与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一是乡村自然景观过度改造。目前乡村旅游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为吸引更多乡村周边城市人来乡村旅游,发展乡村经济,常常模拟城市人习惯的生活空间,拷贝和套用城镇规划理论,未能充分利用乡村现有自然资源条件,展示其应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空间,从而导致乡村环境单一性和乡土景观同质化现象严重。例如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某村村口镇塘,将具有乡村特色的自然驳岸改建为大公园;福建省南平市松溪县某村移除了原本富有特色的麦田景观,修建了现代化广场。这些具有城市性质的景观改造破坏了乡村原汁原味的自然风貌,此类现象在全国不少乡村旅游地比较普遍。二是乡村人文景观发掘不足。由于在乡村景区开发中没有深入挖掘当地民俗、民风,以及具有传承历史的老建筑等历史人文景观对游客的吸引力,大量同质化的城市景观设计涌入乡村,让游客游览过程中体会不到乡村历史文化中特有的韵味。例如西安市蓝田县白鹿原民俗文化村,总投资两亿元,建设了大量形式雷同的餐饮街、古镇等建筑群,人文景观的单一性让游人感觉审美疲劳,开张营业仅一年半,游客量就呈现大幅度下降趋势。

2、蒲江明月村明月村

又名明月国际陶艺村,位于成都市蒲江县甘溪镇。明月村以平原与低矮丘陵为主,主要种植油菜、水稻、茶树和各种果树(猕猴桃、桃树)等。明月村现有7000亩雷竹与3000亩茶田,为了保护其特色资源划分了茶山竹海松林保护区。明月村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无霜期长、雨量充足。春季气温回升较早,初夏温度适中,日温差较大,盛夏多雨光照强,气候条件较好,自然植被丰富,为烧窑提供了燃料,所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当地就开始兴起“邛窑”,其中以明月窑最为著名。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窑早已荒废,2008年汶川地震后,明月村的最后一座窑厂坍塌。伴随着灾后重建,明月村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会,此后明月村以“茶山、竹海、明月窑”为文化符号,进行“乡创+文创”的实践。

3、提升乡村景观品质,促进产业发展

3.1、协同发展

村庄作为美丽乡村示范区的组成部分,要协调好各个示范村彼此之间的纽带关系,不论是文化、产业,还是生态、旅游,做好优势互补,经济协同发展。通过对马岭岗镇示范区的深入分析,总结出万乾集在发展电商文化的同时应发展生态业,以促进整个示范区资源的高效利用。通过以上分析,整合内容,提取关键词,加入人文情怀,得出最终总体定位:规划从村庄实际情况出发,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关键要素整合,旨在打造特色淘宝示范村,彰显村庄生态和谐之美、电商文化之美、好客家和之美。村庄的总体定位代表着宏观的概念,需要进行細加工,转化为易理解、深人心的理念,然而总体布局就是转化的最好体现。所谓布局就是把宏观理念赋予到每个主题中,每个主题的总和就等同于总体定位。主题设计必须要体现其鲜明的个性和特色,才能赋予整个景观作品应有的灵性。对于示范村而言,要明确未来发展方向、特色产业的驱动力、对外展示的文化底蕴等一系列总体发展策略定位。在此基础上,通过主题设计进一步诠释示范村未来发展的愿景,最终由景观进行情感的写实,形成主题与景观两者相辅相成的效果。

3.2、木制建筑

明月村中的建筑用材基本上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木、竹、石灰、青砖、青瓦为主。建筑形式一般是石材与木材相结合。包括以下几种方式:第一种是土石墙+木结构,明月村因为长期的生活经验,土墙的应用十分广泛,可以承受风雨侵蚀,发挥乡土材料的美感。建设者用当地的砂土和石材进行承重,门与梁采用木材,窗户用木条装饰,使建筑外观更显厚重朴质,木材与石材结合更加体现建筑的粗犷与自然。第二种是套白墙+木结构,建筑外墙以白色为基本色调,但是墙角可见土石砖,坊柱门窗采用木材,以浅褐色为主,与白墙相呼应,显得简单朴素、清新淡雅。第三种是青砖+木材,主要应用在大门与围墙,建筑外围以围墙封闭,使内部房屋基本隐藏,更显简单大气。明月村中的建筑还有一种创新的形式,乡土材料结合现代材料,明月村的“有云朵”咖啡屋,墙体内部采用白灰抹面,外部用条状木材装饰,门窗采用钢材结合玻璃,新旧材料的碰撞产生有趣的艺术效果,丰富园林景观形式。

3.3、道路规划设计

道路规划时应注意:(1)村庄内部的所有道路实现硬质化。(2)宅间道路可采用块石、青砖等乡土化、生态型材质。(3)梳理贯通村庄主要道路与外围道路的衔接。(4)按照原有道路材料,修复村庄内部的破损路面。(5)修补残缺的道路路牙,与原有路牙形式及材料一致。(6)清除道路两侧的垃圾杂物等。(7)修复村庄北安全警示标志。(8)根据村庄实际情况分别设置1~2处公共停车场。(9)在道路拥挤的路段解决会车问题。(10)对村庄内部的道路进行绿化配置,增加乡村气息的道路绿化氛围。(11)局部乡间小道均采用块石铺设,配置乡土花草灌木。

3.4、多元化景观催生文创产品

景观与产业较好地融入模式便是在自身景观资源优越的条件下催生的文创产品。比如法国科尔马(Colmar)鲜花小镇,当地特色的鲜花是自然景观的典型代表,小镇上河岸两旁、房屋的墙上全都是鲜花,衬托上斜屋顶与木造房屋,使得整个城镇的色彩缤纷而柔软,甚至成为宫崎骏动画《哈尔的移动城堡》取景地。除了鲜花作物为主的农产品以外,大量以鲜花和动漫为主题的文化衫和手工艺品在当地热卖,明信片、鲜花模型、花种等衍生品成为游客必不可少的购物商品。另一方面,还可以结合民风民俗以及农事节庆活动。如每年二月的法国芒顿小镇柠檬狂欢节,为庆祝柠檬丰收,当地任用千万只新鲜柠檬堆积成一座座巨大的创意雕塑;柠檬花车巡游、花车杂技表演、桑巴舞表演等让当地的产品展现在世界面前,每年吸引几十万游客。由此催生的芒顿小镇的柠檬水、柠檬小雕塑、明信片等文创产品为当地乡村旅游收入锦上添花。

结束语

蒲江明月村在乡村景观营造时注重乡土材料的应用,在继承传统乡土材料应用形式的同时创新其应用形式,重视乡土废旧材料的创新利用,重视乡土植物的选择,充分发挥了乡土材料在营造具有地域特色乡村景观上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卢薇.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美丽乡村景观构建[J].现代园艺,2019(08):78-79.

[2] 李洋,康舒萍.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融入[J].居舍,2019(11):119.

[3] 毕明岩.乡村景观空间格局分布特征快速提取仿真研究[J].计算机仿真,2019,36(04):349-352+357.

[4] 张羽清,周武忠.论乡村景观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J].装饰,2019(04):33-37.

[5] 程红,姚佩伶.乡村景观设计中乡土材料的运用——以蒲江明月村为例[J].绿色科技,2019(07):187-190.

(作者单位:北京汉通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自然景观范文第5篇

1.1 城市湿地公园的概念

当前, 随着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对于湿地的保护在手段与措施方面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在城市当中各种类型的湿地都被称为城市湿地。在城市湿地当中, 包括了天然湿地、人工湿地以及半人工湿地等等。而城市湿地公园属于一种比较独特的公园类型, 指的是在城市绿地系统当中的具有湿地生态功能的、经过系统规划的以及特征典型的, 以休闲游览与自然有趣为主要内容的公园。

1.2 城市湿地公园的特点

城市湿地自然保护区与城市水景公园之间是不一样的。相比于水景公园, 其区别主要是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以及特征的展示与保护进行强调, 重在对科普教育内容的突出;而相比于自然保护区来说, 其主要的区别是对湿地的文化属性与景观价值加以充分的利用, 从而使得生态旅游活动得到有效地开展, 使得居民的休闲娱乐活动更加的丰富。

在城市湿地公园当中,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以湿地的艺术性与科学性作为重要的基础, 对湿地生态学原理以及湿地恢复技术加以有效地应用, 对自然湿地系统的结构、经过以及特征等进行借鉴, 从而对其进行一定的设计规划, 使其建设成为具有文化价值以及科学价值的主题公园。城市湿地公园当是由具有特色的湿地休闲娱乐、多样的湿地景观以及多样化的湿地生态建筑等组成的。通过相关教育培训活动以及旅游观光活动的开展, 将湿地生态系统以及其生物多样性展示给人们。

2 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中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2.1 生态关系协调原则

湿地公园项目的建设, 可以对湿地中的资源进行有效地保护, 从而促使生物与环境、人与自然以及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能够实现和谐的发展。在城市的交接区域当中设置了人工净化湿地, 将城市当中的中水、雨水在净化之后再将其引入到湿地当中。在对湿地公园进行规划的过程中, 应当遵循自然规律, 不能只考虑到经济利益。可以在城市与湿地的边缘区域进行生态缓冲区的建立, 将人类活动与城市发展所造成的消极影响有效地削弱, 从而达到保护湿地的目的。对于已经退化的湿地应当利用有效地生态技术来对其进行修复, 从而使得原生湿地与湿地公园能够逐步的融合, 使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设计的过程当中, 应当遵循最小干预的重要原则, 采用边缘利用、整体保护的重要开发模式, 对城市边缘区的生态缓冲区集中力量加以建设。

2.2 适用性原则

当前, 在我国的湿地当中, 其类型多种多样, 而且在不同的湿地中, 其形成原因也是有所差异的。例如, 由于海洋的潮汐作用使得周期泛滥从而使得沿海湿地得以形成, 泥土滩地、沿海沼泽等都属于其中比较典型的代表;由于冬季与春季河水的泛滥问题所导致的高纬度内陆湿地等等。正是由于湿地的类型多种多样, 而且湿地的具体所处的气候条件、位置以及地质环境等都有所不同, 这样就需要在对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时候, 不能单纯的采用一种模式来进行, 而是应当依据实际的地区条件, 采用合理的措施, 从而保证湿地的设计效果。

2.3 综合性原则

在进行湿地公园的建设过程当中, 其涉及到的学科内容比较多, 例如环境保护学、生态学以及园林景观设计等等。在进行湿地景观的设计的时候, 结合湿地公园实际情况, 综合考虑各个因素, 深入分析, 从总体和全局上进行湿地景观的设计。

2.4 景观美学原则

在进行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过程中, 应当对其中的美学以及旅游功能等进行发掘, 并将二者充分结合起来。在设计中, 应当兼顾湿地生态环境的多样性与景观美学的应用, 同时应该兼顾环境的使用功能与体验者的审美需求。从而能够建造出宜人的环境, 提升城市湿地公园的魅力。

3 湿地景观设计的应用

3.1 植物的选择

在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中, 植物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自然条件或者是地域环境等都会对植物的生存产生影响。当然城市湿地景观也是城市园林的一部分, 植物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在对水生植物进行选择的过程中, 应当对湿地景观的整体设计进行充分的重视, 保证植物与景观能够相互协调。比如, 在对水景进行设计的时候, 可以选择千屈菜、燕子花、荷花或者是睡莲等浮叶比较多的植物, 这些植物观赏价值高。同事在进行植物的选择的过程中, 所选植物不仅能够达到污水净化的目的, 而且要保证这一物种不会对水体造成负面的影响。植物的根系发达情况以及生长情况, 对污水的吸附、富集以及吸收等作用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因此不同的植物其在污水的净化效果方面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使得污水处理的效果得以提升, 在进行植物的选择的时候, 要对以下几点进行充分的考虑:气候与纬度;最大水深;预期的水质;平均水深。在当前阶段中, 比较常用的有芦苇与香蒲。再者, 在进行城市湿地景观的植物选择的过程中, 对于乡土植物应当重点考虑。但是在当前的湿地景观设计中, 外来植物的引入比较多, 部分外来植物具有很强的侵略性, 从而给当地的生态环境以及自然景观带来不利的影响。在选择植物品种时应该以乡土植物为主, 外来植物的引入需谨慎, 以确保所选植物不会造成湿地生态环境的破坏。

3.2 综合性硬质景观设计

了解整个湿地景观的环境特征, 从整体着眼, 对整个湿地景观进行规划设计。对功能区域进行划分的过程中, 本着保护为主、开发为辅的重要原则。将整个湿地公园划分为生态缓冲区、生态修复区、生态保护区、科学教育区、休闲娱乐区等区域。人类活动在介入的过程当中, 应当与场地的自然特点相遵循, 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根据每个区域的功能特点来设计硬质景观, 从而实现对人的活动的引导。此外在硬质景观的设计中, 应该选择环保性好的材料, 在施工过程中应当选择生态的建造方法, 从而降低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达到对整个湿地有效、合理的进行保护和开发的目的。硬质景观的设计应与场地功能紧密结合, 能够从设计上主导湿地景观的营造。

4 增强城市湿地园林建设的策略

4.1 结合实际的环境

对于城市湿地景观的建设而言, 地理基础与自然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如果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 对自然环境不加以重视的话, 就会使得建设作用大大削弱, 从而使其原本的价值就不能达到, 因此, 在对湿地园林景观进行规划的过程当中, 相关人员应当对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的、详细的考察, 对城市的气候特征、地理条件等进行充分的了解, 对城市的自然环境特点进行明确, 在湿地与城市之间进行过渡与缓冲地带的建设。

4.2 合理设置不同的功能区

在不同环境的湿地园林景观之间存在的差异是比较大的, 由于基地的具体情况, 在湿地的形成过程当中, 其规划与定位是不一样的, 所以在实际的功能区划分的过程当中就会有很大的差异, 在彼此之间的功能也会有不同的情况出现。因此, 在对湿地进行设计的过程当中, 应当对湿地的水系分布、地形地势等进行深入的了解, 对该地区的相关资料详尽的查阅, 最大程度上对该地区的动植物以及其他资源进行保护, 结合实际情况, 设计出最符合该地区的植物群体、地形地貌, 从而将该区域的特点进行突出。

4.3 重视植物的设计

在城市园林景观的建设过程中, 植物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于维持其生态作用来说是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 对湿地园林当中的植物进行合理的设计, 能够达到湿地保护的目的。在对植物进行栽植设计的过程当中, 需要对植物特性、环境影响以及观赏性等进行综合的考虑。

总的来说, 在城市的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 加强湿地资源的保护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虽然当前我国在湿地园林景观的设计方面还不是很完善, 但是只要加以改善, 就一定会有一个更好的发展。

摘要:当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园林的建设越来越多。城市湿地公园是城市园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中, 将湿地设计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对园林设计当中的结构方式加以利用, 并且与该地区的自然属性进行有效地结合, 重视湿地环境的保护与开发, 从而提升城市湿地公园的品质。基于此, 文章就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湿地景观的应用进行简要的分析, 希望可以提供一个借鉴。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湿地景观,应用

参考文献

[1] 孙华娇, 王凤丽, 徐晓芳.华北地区湿地公园园林植物景观构建刍议[J].现代园艺, 2016, (23) :91-92.

[2] 宋海龙.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

上一篇:景观小品下一篇:景观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