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痰方式范文

2024-05-12

吸痰方式范文(精选7篇)

吸痰方式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我院行机械通气治疗病人104例, 男63例, 女41例;年龄23岁~76岁 (54.22岁±4.19岁) ;机械通气3d~31d (9.23d±2.25d) ;气管插管71例, 气管切开33例。将所有病人按疾病危重程度评分进行分层随机抽样, 分为对照组 (52例) 和观察组 (52例) , 两组病人年龄、病情、机械通气时间、原发病类型、病程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吸痰方法

(1) 对照组采取常规开放式吸痰。吸痰前给予病人2 min氧浓度100%纯氧吸入, 将普通抗静电吸痰管 (12F~14F) 与吸引器连接并断开气管插管/套管, 湿化呼吸道, 然后将吸痰管轻轻插入气管插管/套管, 直至吸痰管前端超出气管插管/套管 (应≤1cm) (30cm~40cm) , 调节吸引器压力 (10kPa~20kPa) , 进行吸痰, 吸痰过程中需边吸边旋转边退出吸痰管, 1次吸痰不可超过15s, 吸痰停止后应立即连接呼吸机并给与2 min氧浓度100%纯氧吸入。 (2) 观察组采取密闭式吸痰。采用美国TYCO公司生产的一三通装置Hi-Care密闭式吸痰管装置系统进行操作, 该系统连接器前端连接气管导管/套管, 侧端连接呼吸道管道, 后端连接吸痰导管并连接吸引器。吸痰前调整负压吸引压力值, 于连接器下方测控注入稀释液进行痰液稀释, 前后端口相通 (活阀调至绿色箭头) 后将吸痰导管轻轻插入气管插管或套管, 至吸痰管前端超出气管插管/套管 (应≤1cm) (30cm~40cm) , 然后按负压器开关进行吸痰, 吸痰充分后退出吸痰管并确认吸痰管是否完整 (前端有黑色标志) 。

1.2.2 观察指标

病人吸痰前观察并记录病人血氧饱和度 (SaO2) 、心率 (HR) 、肺部感染例数, 记录吸痰时心率变化超过20%的人数, 吸痰后观察并记录病人SaO2、HR、血性痰液例数、肺部感染例数, 观察清醒病人在吸痰时是否存在恐惧、痰液喷出等现象。SaO2、HR下降>20%、血性痰液率、肺部感染率, 吸痰恐惧率、痰液喷出率、24h吸痰次数、吸痰间隔时间、痰鸣音计分。痰鸣音计分, 1分:痰鸣音无变化;2分:痰鸣音减轻;3分:痰鸣音消失[2]。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吸痰是机械通气病人临床护理中的重要操作技术, 不仅与病人的通气、换气功能有关, 而且也与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有重要关系[3]。病人呼吸道内注入稀释液稀释后, 病人呛咳痰液喷出时可以120km/h的速度将呼吸道内病菌咳出, 如医护人员保护措施不强则会造成污染, 引起职业伤害, 会引起医院交叉感染[4]。因此合理的吸痰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开放式吸痰作为传统吸痰方式, 在吸痰过程中需要暂停辅助呼吸, 暂停呼吸机, 将会加重病人缺氧状态, 尤其是原本存在通气、换气障碍的呼吸衰竭病人。此外开放式吸痰对病人刺激性大, 容易引起心率变化、颅内压增高、肺部感染、气管损伤等, 影响病人病情恢复甚至会加重病人病情。而密闭式吸痰则弥补了开放式吸痰上述缺点, 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研究显示, 与开放式吸痰比较, 密闭式吸痰能够更好地维持病人吸痰过程中血氧饱和状态, 肺部感染率更低、对病人刺激和气道损伤性更小、吸痰次数更少、吸痰间隔时间更长、痰液病菌交叉感染可能性更小, 有利于病人病情的恢复。

摘要:[目的]观察机械通气病人不同吸痰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4例机械通气治疗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 对照组病人采用开放式吸痰, 观察组病人采用密闭式吸痰。比较两组病人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病人吸痰后血氧饱和度 (SaO2) 高于对照组, 心率 (HR) 下降>20%、肺部感染、血性痰液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病人吸痰恐惧、痰液喷出例数、24h吸痰次数少于对照组, 吸痰间隔时间低于对照组、痰鸣音计分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与开放式吸痰比较, 密闭式吸痰可更好地维持病人的氧合状态、减少气管黏膜损伤、降低肺部感染率、延长吸痰间隔时间。

关键词:机械通气,吸痰,开放,密闭

参考文献

[1]季业娟.密闭式吸痰在机械通气病人中的应用及护理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 2010, 19 (6) :1057-1058.

[2]尤勇, 顾勤, 刘宁.密闭式吸痰预防迟发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J].山东医药, 2009, 49 (32) :58-59.

[3]邵小平, 沈锡珊, 蒋卓娟.多途径联合吸痰治疗ICU机械通气病人的临床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1, 28 (3A) :52-53.

吸痰方式 第2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8年1月至2011年3月住本院ICU, 符合A R D S诊断标准并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3 1例, 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按不同吸痰方式分成OS组和CS组。OS组15例:男9例, 女6例, 年龄 (51.1±15.7) 岁;CS组16例:男11例, 女5例, 年龄 (52.2±15.8) 岁。两组一般资料接近。

1.2 方法

1.2.1 OS组

选用抗静电吸痰管, 连接负压吸引器, 并调节负压值。吸痰前给纯氧2min, 按无菌操作, 脱开呼吸机, 将准备好的吸痰管轻轻送入呼吸道。吸痰管插入深度超出气管插管前端≤1cm, 按动负压器开关开始吸痰, 边吸引边旋转撤出吸痰管。每次吸痰不超过连续3次, 每次持续时间约为10s。

1.2.2 CS组

使用密闭式吸痰管 (由三通、注液口、吸痰管、负压控制阀、薄膜防护套及连接管等组成) , 将三通分别与患者人工气道、呼吸机Y型管、负压吸引装置相连, 形成密闭吸引系统, 气道湿化接头接注射器推注湿化液, 或用输液法滴入湿化液。吸痰前给纯氧2min, 吸痰时一手持吸痰管与负压吸引连接处, 拇指控制吸引阀, 另一手将吸痰管插入呼吸道, 插入深度同OS组。按负压控制阀进行旋转吸引, 边吸边撤吸痰管, 每次持续时间约为10s。停止吸痰后, 将吸痰管回抽至可看见导管上的刻度线处, 从注液口输入液体冲洗吸痰管, 关闭吸引器。

1.3 观察指标

(1) 吸痰前后动脉血气变化:吸痰前1min及吸痰后1min取桡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 测定动脉血氧分压 (PaO2)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动脉血氧饱和度 (SaO2) 和动脉血pH值变化情况。 (2) 呼吸道黏膜损伤:吸痰过程中吸出混有新鲜血液的痰液, 或吸痰管管壁附有新鲜血液为气道黏膜损伤。 (3) 肺部感染:使用呼吸机后对两组患者的痰液进行痰培养检查, 了解其肺部感染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动脉血气变化 (表1)

由表1可见, OS组患者吸痰后PaO2、SaO2较吸痰前有较明显下降, CS组患者吸痰后PaO2、SaO2较吸痰前虽略有降低, 但变化不大;两组患者P a C O2、p H值吸痰前后变化不大;两组患者吸痰前P a O2、S a O2、P a C O2和p H值均接近,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吸痰后OS组患者PaO2、SaO2均明显低于CS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吸痰后两组患者P a C O2、p H值亦接近,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呼吸道黏膜损伤、肺部感染情况

血性痰:OS组吸痰前5例 (5/15) , 吸痰后13例 (13/15) ;CS组吸痰前6例 (6/16) , 吸痰后7例 (7/16) 。肺部感染:OS组吸痰前7例 (7/15) , 吸痰后14例 (14/15) ;CS组吸痰前5例 (5/16) , 吸痰后9例 (9/16) 。吸痰前两组血性痰及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接近, 吸痰后O S组血性痰及肺部感染的发生率较C S组明显增加。

3 讨论

ARDS以肺容积减少、肺顺应性降低、严重的通气/血流比例失调为主要病理、生理特点, 肺部影像学上表现为非均一性的渗出性病变[1]。机械通气是改善ARDS患者症状的关键性治疗措施, 常用呼气末正压通气 (PEEP) 技术使萎陷的肺泡复张, 提高肺顺应性, 改善通气/血流比例, 使氧合改善。

本研究中, OS组患者吸痰后PaO2、SaO2较吸痰前有较明显下降, CS组患者吸痰前后PaO2、SaO2变化不大, 提示ARDS机械通气患者选择CS可能会更好地预防低氧血症。OS时需脱开呼吸机, 解除PEEP, 负压吸引的同时可导致肺泡内压下降, 使复张的肺泡又迅速塌陷, 引起PaO2显著下降。国内外对吸痰诱发的低氧血症进行了相关研究, 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最常用的是吸痰前后过度氧合、过度通气、使用人工呼吸气囊通气等[2,3], 但这些措施都不能有效减轻OS时引起的肺泡萎陷。CS因其无需断开呼吸机, 可以保持机械通气的连续性, 较大限度减少吸痰所造成的肺容量下降、肺泡萎陷及P E E P丢失, 可保持较稳定的气道压力, 避免低氧血症的效果更加明显[4]。

据文献报道[5,6], 呼吸机治疗过程中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为6%~52%, CS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OS。本文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吸痰前肺部感染率无明显差异, 吸痰后OS组肺部感染率高于CS组, 与上述文献报道一致。这可能与C S在吸痰过程中保证气道的密闭性, 明显降低含菌气溶胶的吸入, 避免OS不慎操作所引起的污染, 减少外源性感染的机会等有关。气道黏膜损伤也是吸痰常见的并发症。本文结果显示, OS组患者吸痰后血性痰的发生率高于CS组, 提示CS在减轻气道黏膜损伤方面有优势。有研究表明[7], 气管黏膜的损伤是吸痰管与气管黏膜接触造成的, 而不是吸引造成的。CS采用专门的密闭式吸痰管, 其远端柔软易弯曲, 尖端经软化处理, 减少气管黏膜的损伤风险, 使吸痰操作最大限度地安全进行。

综上所述, 与OS方式相比, CS方式能较好地保持呼吸机治疗条件的相对稳定, 维持患者机体氧合状态, 操作安全性强, 可降低吸痰所致的肺部感染及血性痰的发生率。因此, 为A R D S行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时选择C S可能会对机体更有利。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 (2006) [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6, 18 (12) :706.

[2]韩淑贞, 王立祥, 韦中余, 等.ARDS病人吸痰前后不同氧供方法对SpO2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 2002, 17 (9) :643-646.

[3]Dyhr T, Bonde J, Larsson A.Lung recruitment manoeuvres are effective in regaining lung volume and oxygenation after open endotracheal suctioning in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J].Crit Care, 2003, 7 (1) :55-62.

[4]Choong K, Chatrkaw P, Frodova HM, et al.Comparison of loss in lung volume with open versus in-line catheter endorhacheal suchioning[J].Pediatr Crit Care Med, 2003, 4 (1) :69-73.

[5]杜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J].中华医学杂志, 2002, 82 (2) :141-144.

[6]杨霞, 范学朋.密闭式吸痰器在呼吸机治疗中的应用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 (3) :196-198.

吸痰方式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2009年~2012年底抽取60例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的病人。男37例, 女23例, 平均年龄 (57.5±7.5) 岁, 随机分为实验组密闭式吸痰组, 对照组传统开放性吸痰组各30例。其中外伤性脑挫伤、脑出血、阻塞性肺部疾病、呼吸衰竭、急性农药中毒。两组年龄、性别、病种及通气状况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吸痰方法

(1) 实验组:采用太平洋医疗股份有限公司密闭式吸痰管, 该吸痰管外面包着一层塑料透明薄膜, 吸痰操作不需戴无菌手套, 其前端有一“T”型套管, 一端可接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接口, 另一端连结呼吸机。接头上方有两个带盖的连接孔, 可分ā连接湿化液或充洗液。吸痰管开口连接负压收引器。操作时将吸痰管沿着气道口插入, 此吋吸痰管外套薄膜自行皱缩, 用拇指按下开关即可边吸边退旋转吸痰, 24h更换一套密闭式吸痰管。吸痰时仍然保持机械通气。 (2) 对照组使用上海贝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一次性带盖型吸痰管, 吸痰时按无菌原则撕开无菌吸痰管外包装, 末端连接到吸器, 戴无菌手套, 取出吸痰管打开吸引器, 另一助手脱开呼吸机与气道接口, 然后用专统开放方式进行吸痰。

1.2.2 评估指标:

吸痰前后SpO2、HR变化;通过痰培养检查观察肺部感染率及感染时间。

1.2.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算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从表1可看出两组吸痰前后30秒, SpO2、HR比较实验组SpO2、HR值无明显变化而对照组吸痰后SpO2明显低于吸痰前, 呼吸频率明显快于吸痰前, P<0.05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两组感染率比较P<0.05, 而传统开放组吸痰发生感染的时间也较密闭式吸痰组发生的时间早。

3 讨论

密闭式吸痰于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首先应用于临床[1], 其特点是吸痰系统直接连接在气管插管 (气管切开接口) 与呼吸机“Y”型管之间。操作时无需断开与呼吸机连接终止机械通气。经过多年的应用改进目前新一代的密闭式吸痰装置使用更加方便完善。

传统开放式吸痰, 不仅中断通气, 而且操作时间延长, 使呼吸道丧失了保护功能, 同时大大的增加了外源性感染的概率, 增加肺部感染并发症的发生。开放式吸痰必须断开呼吸机, 中断机械通气导致肺容量大幅度下降及呼吸末正压 (PEEP) 的丢失。然而密闭式吸痰肺容量损失较小, 有利于维持肺泡的形态保持肺泡功能。因此, Sp O2、HR值无明显变化, 有利于维持较好的氧合和防止出观反射性心率增快。心律失常的概率也较传统开放式吸痰要少[2]。

密闭式吸痰管的远端经过柔化处理, 因此柔软易弯曲, 可降低对气管粘膜损伤。而且它在无菌透明保护套中, 可防止污染和交叉感染的机会, 从而延长了肺部感染发生的时问[3]。

4 结论

通过临床实验及比较, 闭密式吸痰方式不中断机械呼吸, 维持较好的氧合防止反射性心率增快及心律失常的发生。减少外源性污染及交叉感染, 从而延长肺部感染发生的时间及减少肺部感染的概率。因此, 在机械通气中, 闭密式吸痰方式更优于传统的开放式吸痰方式。

参考文献

[1]袁嫦, 贾秀秀.闭密式开放式吸痰法对比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30) :51-53.

[2]张建英, 王慧萍.机械通气患者密闭式吸痰与开放式吸痰的效果比较[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2, 29 (9) :74-76.

吸痰方式 第4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科2012年1月~2015年8月收治重型颅脑损伤并行人工气道机械通气的患者80例, 年龄17~75岁, 平均 (40.1±14.9) 岁。正常呼吸频率≥22次/min,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lasgow coma scale, GCS) ≤8分。纳入标准:①无慢性肺部疾病及酗酒吸烟史。②无肺及胸部损伤史。③无遗传病及恶性肿瘤病史。④有咳嗽反射者。80例患者中, 48例为单纯急性硬膜外、下血肿、脑挫裂伤、脑内血肿、颅骨骨折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余32例颅脑损伤合并身体其他部位等多发伤。所有患者均于我院行开颅手术治疗。术中置入ICP监测光纤探头 (型号:826631, 美国强生公司) , 探头位于硬脑膜外或硬脑膜下。

1.2 研究方法

患者根据采用的吸痰方式被分为A、B两组, 此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损伤部位评分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A组40例, 男性27例, 女性13例。B组40例, 男性20例, 女性20例。两组患者采用相同的常规颅脑损伤综合治疗方法, 但吸痰方式不同, A组为开放式吸痰, B组为闭合式吸痰。吸痰前保持患者呼吸道湿化及痰液稀释, 采取措施包括超声雾化、空气湿化、气管内滴药等。吸引负压为150 mm Hg, 吸痰管为柔软、透明的IOF管, 在血氧饱和度 (Sp O2) 突然下降等情况时给予吸痰, 时间不超过15 s, 吸痰前后给予高浓度吸氧各2 min。吸痰后对患者的颅内压水平及吸痰效果进行评价。

1.3 观察指标分别于吸痰前、吸痰结束时监测记录两组患者的ICP水平、Sp O2、HR情况, 并检查是否存在肺部痰鸣音。

1.4 判断标准

采用诸福棠《实用内科学》第6版的诊断标准, 吸痰效果评价采用肺部听诊痰鸣音, 评价内容包括痰鸣音完全消失、痰鸣音明显减少。ICP监测时间分别为每次吸痰前及吸痰后的5 min内, 每次测定6~8次, 取平均值。采用Philip MP30型监护仪监测患者Sp O2及HR。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组间采用t检验, 不同时点采用F检验, 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种吸痰方式对ICP水平的影响, 见表1。CS组第一次, 第二次及第三次吸痰后患者的ICP水平较吸痰前分别升高了 (0.80±0.27) mm Hg、 (1.18±0.32) mm Hg和 (1.46±0.19) mm Hg, 即分别升高了3.90%, 5.76%, 7.12%, 吸痰前后的ICP水平变化值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而OS组第一次, 第二次及第三次吸痰后患者的ICP水平较吸痰前分别升高了 (1.18±0.13) mm Hg, (1.74±0.30) mm Hg和 (2.47±0.19) mm Hg, 即分别升高了5.44%, 8.03%, 11.40%, 吸痰前后的ICP水平变化值有显著性差异 (P<0.05) 。提示患者ICP水平随着吸痰次数的增加而升高, 且OS组升高幅度大于CS组 (P<0.05) 。

2.2两种吸痰方式对吸痰效果的影响两种吸痰方式的吸痰效果比较, 见表2, CS组患者痰鸣音完全消失及痰鸣音明显减少例数均小于OS组, 但差异不显著 (P>0.05) 。吸痰过程中Sp O2≤0.85有发生低氧血症的危险, CS组Sp O2≤0.85例数显著少于于OS组 (P<0.05) 。吸痰过程中HR≤100次/min (bpm) 时可认为发生心率迟缓, CS组HR≤100次/min例数小于OS组, 但差异不显著 (P>0.05) 。

3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的一个最主要的病理生理变化特征是颅内压增高[3]。持续的颅内压增高会引起脑灌注压下降及脑供血不足, 严重时影响患者预后。而持续的颅内压监测可以及时反映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变化, 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在进行抬高床头、吸痰、吸氧、鼻饲、口腔护理、膀胱冲洗、通便等护理操作时, 都可能导致颅内压的增高。而吸痰是机械通气患者促进肺部痰液引流、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呼吸功能及预防肺部感染的重要操作。但吸痰时容易因刺激发生咳嗽反射, 而引起ICP波动, 因此, 如何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安全有效的吸痰是一项重要的护理措施。为了防止吸痰过程中引起内压过高, 除了选用更为合适的密闭式吸痰方式以外, 还要尽量减少引起其增高的不利因素, 如躁动不安、大小便困难、体位不当、发热、抽搐、气道阻塞等[4]。

临床上吸痰方式目前主要有CS和OS。OS要求医护人员在每次吸痰过程中将呼吸机与人工气道分开, 患者气道在此过程中会与大气相通。CS方式的特点是将CS装置与人工气道、呼吸机Y型管及负压吸引设备设置成为一个密闭的系统, 整个吸痰操作在相对密闭的空间内进行, 使气道压力不受影响, 血氧饱和度及血流动力学保持相对稳定。本组研究结果显示, 与OS相比, CS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吸痰时ICP升高的影响更小。这可能的机制是OS需脱开呼吸机, 中断氧气供应, 为了保持颅内足够的氧气供应, 此时机体调节使颅内血流速度加快, 颅内血管收缩, 导致颅内压升高;同时开放式吸痰时过多的操作刺激, 也可能使患者烦躁而导致血管收缩, 进而加重颅内压增高[5,6]。本组研究显示, 虽然痰鸣音及心率的变化在CS和OS两组无明显不同, 但CS组发生低氧血症的例数显著小于OS组的例数, 可见CS比OS更能维持氧气供应的稳定, 从而减少对ICP影响。吸痰操作除了要关注吸痰效果外, 同时也要注意降低外源性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7,8]。由于采用OS方式患者气管与大气相通, 同时暴露在大气中操作, 会引发患者的缺氧和交互感染。并且在进行呼吸道湿润及稀释痰液时, 容易引发呛咳。若患者喷射痰液, 痰液内含的各种致病菌会对医务人员及其他患者造成传染。CS是为避免OS方式易导致气管内分泌物感染而使用的方法, CS方式整个吸痰操作在相对密闭的空间内进行, 能够有效避免交叉感染。

综上所述, 我们发现OS和CS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吸痰效果相当, 但CS较OS对颅内压水平的影响更小, 同时, CS密闭式吸痰法对患者血氧饱和度影响小, 因此, 建议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吸痰方式应以密闭式为首选。

参考文献

[1]C, emma M, Toannasino C, Cerri M, et al.Intracranial effects of endotmcheal auctioning in the acute phase of head injury[J].J Neurosurg Aneathesiol, 2002, 14 (1) :50-54.

[2]胡亚玲, 王海燕.不同吸痰深度对重型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颅内压力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 2012, 47 (1) :37-39.

[3]Beau B.Bruce, Valérie Biousse, Nancy J, et al.Perspective:Update on Idiopathic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J].Am J Ophthalmol, 2011, 152 (2) :163-169.

[4]朱丽芳.不同吸痰方式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的影响[J].当代护士 (中旬刊) , 2009, (4) :1-2.

[5]Bilotta F, Branca G, Lam A.et al.Endotracheal lidocaine in preventing endotracheal auctioning-induced changes in cerebral hemadynamics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head trauma[J].Neurocrit Care, 2008, 8 (2) :241-246.

[6]Gupta VK.Is benign cough headache caused by intraoeular haemedynamic aberration?[J].Medical Hypatheses, 2004, 62:45-48.

[7]王慧萍, 张建英, 黄斌.密闭式与开放式吸痰法在机械通气病人应用中的对比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 8 (3) :13-15.

浅谈密闭式吸痰 第5篇

1密闭式吸痰对护理人力和医疗费用的影响

传统开放式吸痰在操作过程中, 操作者必须先高浓度给氧, 准备吸氧管, 断开呼吸机, 然后才进行气管内吸痰等, 过程比较繁琐, 耗时多, 使用密闭式吸痰系统吸痰时操作者不需要每次准备吸痰管和断开呼吸机, 只需1人即可顺利完成, 且用时较短。曾经对外伤后住ICU的40例患者139次密闭式吸痰与126次开放式吸痰进行研究后报道, 每次操作全过程密闭式吸痰平均耗时90 s, 而开放式吸痰为151 s。大多数研究都显示密闭式吸痰简化了吸痰过程, 比开放式吸痰节省时间和人力, 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

2密闭式吸痰系统使用和更换时间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使用密闭式吸痰系统对医疗费用的影响, 众多学者提出了新的观点。经研究观察到, 每周更换密闭式吸痰管与每日更换相比, 不会明显增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 想反可节约医疗费用, 还有研究认为, 延长密闭式吸痰管的使用时间至3 d, 微生物在吸痰管尖端的增殖生长会明显增强, 同时增加了微生物在下呼吸道的移植。尤其是在吸痰过程中使用氯化钠溶液冲洗吸痰管者。关于密闭式吸痰管更换的时间, 应考虑医疗费用、细菌移植感染和吸痰效果等因素, 频繁的冲洗吸痰管易造成细菌下呼吸道移植。

3密闭式吸痰的吸痰效果及其对呼吸和循环功能的影响

密闭式吸痰系统在急性肺损伤患者中的使用发现, 密闭式吸痰系统降低了分泌物的吸出量, 影响了吸痰效果, 传统的开放式吸痰由于患者与呼吸机断开, 使得肺容量大幅度减少, 出现肺泡萎缩, 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 反射性心率增快和血压增高等。采用密闭式吸痰时由于不断开呼吸机, 患者肺容量降低, 有利于维持较好的氧合和防止出现反射性心率增快、血压增高。研究表明使用密闭式吸痰时患者肺容量损失较小。对上述开放式和密闭式吸痰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 开放式吸痰引起吸痰过程中平均动脉压力的显著升高。两种吸痰方法都引起平均心率, 但吸痰结束30 s后, 采用开放式吸痰的患者其平均心率明显高于采用密闭式吸痰者, 而且密闭式吸痰很少出现心律失常。有报道研究认为, 与开放式吸痰相比, 开放式吸痰引起较高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力高, 引起较大幅度SPO2下降, 心率失常发生率高, 两者对呼吸频率影响无差异。

4密闭式吸痰在预防院内感染方面的作用

密闭式吸痰使患者气道与外界相对隔离, 可防止环境、患者及医务人员被污染, 这是非常肯定的结论。但密闭式吸痰对VAP和院内获得性肺炎的发生有无影响, 对210例密闭式吸痰和223例开放式吸痰的机械通气患者进行研究发现, 两组VAP的发生率和每1100个机械通气日VAP的病例数无明显差异, 外源性VAP的发生率也无差异, 病源菌方面也无差异, 对246例使用非每日更换密闭式吸痰系统和223例使用开放式吸痰系统患者进行对比研究发现, 两组VAP的发病率无差异。另据报道, 密闭式吸痰不明显增加呼吸道细菌移植。

5密闭式吸痰对机械通气的影响

密闭式吸痰的使用保证了患者机械通气的连续进行, 但吸痰过程中仍然会对机械通气造成影响。Har shbarger 等对AC模式机械通气患者使用密闭式吸痰进行了研究发现, 患者在吸痰前后心率、血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碳酸氢根浓度、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到最低点的时间和恢复时间无明显差异。但动脉血氧饱和度明显降低, 因此使用密闭式吸痰前后应充分氧合。研究了PCV和CPAP情况下密闭式吸痰和开放式吸痰对气体交换和血流动力学影响发现, 在CPAP为0的情况下, 密闭式吸痰和开放式吸痰都出现明显的血氧饱和度、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和气道压力降低。Pogson等报道, VC模式下使用密闭式吸痰比开放式吸痰对血氧饱和度影响小, 密闭式吸痰时由于不中断通气, 患者呼吸频率立即增快, 保证了患者的潮气量和分钟通气量, 使得吸痰时肺容量损失较小。密闭式吸痰系统的使用影响机械通气中模式的选择和通气效果, 在临床运用过程中应严密监测和做出相应的处理。

6小结

密闭式吸痰自问世以来, 研究者就其中对护理成本效益的影响, 对患者呼吸循环功能、院内感染的影响, 以及对不同模式机械通气的影响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关于密闭式吸痰系统对吸痰效果的影响, 对不同机械通气模式的影响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机械通气患者的吸痰护理 第6篇

1 正确评估、掌握吸痰指征, 适时吸痰

不必要的频繁吸痰和常规的按时吸痰增加了气道分泌物的产生, 易造成患者的气道损伤, 加重低氧血症, 增加感染和出血的危险[1]。适时吸痰能减少吸痰次数, 降低吸痰对气管黏膜的机械性刺激, 是降低吸痰所致并发症的一种有效的护理方法。吸痰前要注意观察肺部体征和临床症状, 不应单纯以痰液性质、量来片面评价吸痰效果, 决定吸痰时间[2]。黄伊明[3]报道吸痰包括如下指征: (1) 可在患者床旁听到痰呜音或听诊时闻及痰鸣音或噪音样呼吸时; (2) 呼吸机管道内压力升高时; (3) 脉搏氧饱和度 (SpO2) 下降时; (4) 翻身、胸部物理治疗前后; (5) 根据咳嗽症状适时吸痰; (6) 气囊放气减压前。每个患者吸痰间隔的时间是不同的, 有的患者需吸痰1次/h甚至间隔时间更短, 而有的患者则需要1次/4h吸痰, 甚至间隔时间更长.准确掌握吸痰指征, 使吸痰护理更具有目的性, 是保证机械通气患者气道通畅的关键。

2 选择合适的气道湿化液, 降低痰液黏稠度

湿化液的选择要求渗透压适当、刺激性小溶液。临床常用的湿化液有蒸馏水、生理盐水及0.45%盐水。有研究[4]报道, 生理盐水进入支气管内水分蒸发快, 钠离子沉积在肺泡支气管形成高渗状态, 有刺激性, 可引起支气管水肿、痉挛。袁爱枝[5]研究认为, 吸痰时滴注生理盐水进行湿化会导致血氧饱和度下降、舒张压升高、患者刺激性咳嗽、VAP的发生率升高, 因此, 机械通气吸痰不应将滴注生理盐水作为常规操作。0.45%盐水吸入后在气道内浓缩, 使之接近生理盐水, 对气道无刺激作用。有研究[4,6,7]表明, 采用0.45%盐水、灭菌注射用水进行气道湿化, 对痰栓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的发生情况明显低于生理盐水湿化气道。

3 关注细节, 做到安全、有效吸痰

3.1 选择合适的吸痰管

吸痰管宜选用柔软、多孔、透明的硅胶管。柔软可防止吸痰管过硬损伤气管黏膜, 可减轻对气管黏膜的机械刺激和损伤, 透明可使分泌物的性质易于鉴别。吸痰管外径一般为气管套管内径的1/2~1/3[8]。过细导致插入次数增加和吸痰不尽, 而过粗又会阻碍气体交换和加重缺氧。

3.2 调节适宜的吸痰负压

目前国家卫生部颁布标准成人吸引压力为150~200mm Hg (20~26.7 kPa) 。张小冯等[9]研究认为, 机械通气患者采用高压 (20~40kPa) 密闭式吸痰的效果好, 间隔时间长, 可减轻患者的痛苦, 提高工作效率。负压过小, 吸痰管容易堵塞, 不易吸净痰液, 达不到最佳吸痰效果;压力过大易导致气道黏膜损伤。张海英等[10]研究显示, 痰液黏稠度越大, 需要负压越大, 相应SpO2下降越明显, 建议护士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痰黏稠度, 以相应减小吸痰负压, 不仅能减少吸痰导致的低氧血症, 而且避免因吸痰负压过大导致的气管黏膜损伤。临床应根据不同病种、不同病情的患者应采取不同的吸痰负压, 并应注意气道湿化及吸痰过程中患者的反应, 以此为依据来选择合适的吸引负压。

3.3 掌握吸痰管插入的深度

临床研究及实践证明, 将吸痰管插入至有阻力后再上提1~2cm即打开负压吸引为合适深度。有研究认为[11], 深部吸引引起组织损伤及炎性反应、肉芽组织形成而致气管狭窄、肺气肿和肺不张。提出吸痰管插入深度应按厘米作刻度标记, 以气管插管或切开气管长度再延长1cm为宜。庞爱华[12]研究认为, 对于机械通气初期, 分泌物较多的呼吸衰竭患者宜深部吸痰 (吸引管穿过气管导管, 至有阻力感后退1~2cm, 插入深度比气管插管或气管套管深3~5cm) 。由于吸痰管插入较深, 减少了深部分泌物在支气管内的停留时间, 使呼吸道能充分引流, 气道阻力下降。隆突是人体气道对刺激最敏感部位, 触及时易引起患者刺激性呛咳, 促使深部分泌物向上引流, 有利于分泌物排出。张巧妮等[13]研究认为, 机械通气的危重患者人工气道内吸痰时, 计算好深度后行深部吸引, 有利于彻底清理呼吸道内分泌物, 延长吸痰间隔时间, 降低气道阻力, 改善机体缺氧, 并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风险。

4 选择合适的吸痰方式, 尽可能降低吸痰操作对机械通气的影响

4.1 开放式吸痰

开放式吸痰是在吸痰时将呼吸机Y型接头与患者人工气道分开, 暂停机械通气, 吸痰前后各予2min纯氧吸入, 吸痰后再连接管路通气。Maggiore等[14]研究指出, 当脱机吸痰时, 脱机与吸引的负压几乎对肺容积的减少发挥了同等的作用, 如果不脱机进行吸痰可以防止肺容积减少50%。

4.2 密闭式气管内吸痰

密闭式吸痰是指吸痰操作时不中断机械通气, 吸引系统与气道连接, 密闭式吸痰管可以在保持气管插管与Y形管连接的情况下伸入气管插管内, 因此密闭式吸引不仅可以避免交叉感染, 在理论上还可以维持气道压力、通气量和吸入气体的氧浓度, 降低或避免由于吸引带来的气体交换障碍和血流动力学紊乱[15]。另有研究表明[16], 密闭式吸痰时也会导致呼气末压力轻度下降, 但在吸引结束后2个呼吸周期内即可恢复至吸痰前的机械通气水平。江海娇[17]研究显示, 密闭式吸痰对患者HR、SBP、MBP影响较开放式吸痰小, SpO2在吸痰后升高快, 与文献[18]报道一致。但其应用也有局限性, 完全密闭式吸痰管仅限于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患者的气管内吸痰, 需要吸口鼻腔内分泌物时仍需另用一次性开放式吸痰管。更由于其价格不菲[19], 对于长期机械通气的患者, 增加了医疗费用, 不利于临床推广。此外也有研究[20]显示, 密闭式吸痰管可造成呼吸机管道耐药菌生长增长, 吸痰管顶端使用超过24h细菌生长显著增多。

4.3 半密闭式吸痰

半密闭式吸痰是在人工气道和呼吸回路之间连接一个带吸痰孔的可伸缩式延长管, 平时, 吸痰孔用保护帽盖住, 滴药或吸痰时, 将保护帽打开, 操作完毕再将保护帽盖好。在吸痰和气管滴药时不需分离人工气道和呼吸回路, 即不必使气道呈完全开放状态, 不中断机械通气, 吸痰、滴药与机械通气同步进行。鞠贞会等[21]研究认为可半密闭式吸痰, 可有效避免气管内滴药和吸痰时患者SpO2下降,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明显减少从而缩短呼吸机的使用时间。汪小蓉等[22]、戴琳峰等[23]研究发现, 机械通气患者中采用半密闭式吸痰法能有效地预防、避免因吸痰引起患者心率、SpO2的变化, 并可以降低VAP发生。

综上所述, 在机械通气吸痰护理操作中护理同仁们从把握吸痰时机、选择湿化液、吸痰负压、吸痰管、吸痰导管插入的深度、吸痰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的研究和改进, 目的是避免因吸痰操作不当而引起并发症, 保证治疗效果。但在实际临床护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规范, 如吸痰负压选择方面尚存在争议, 半密闭式吸痰在人工气道和呼吸回路之间增加了一个延长管, 增加了人工气道的长度, 使死腔通气量增加, 其对患者气道压力、通气功能及氧合状态的影响尚无报道, 应尽快在此方面展开实验研究, 使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护理操作日臻完善。

一次性吸痰包的设计 第7篇

1设计

一次性吸痰包内含放置物品的塑料底盘1个(长40cm,宽25cm,高4cm),底盘上带有多个凹陷的区域以放置相应的物品,其中有2个直径分别为6cm和8cm、深为4cm的圆柱形凹陷区域并附有吸痰前、吸痰后标识的盖子,可盛放生理盐水113 mL和200mL,底盘右上角设置一标签处,护士可标注开包日期及时间,底盘上放置一次性吸痰管2根,无菌纱布2块,薄膜手套2只,压舌板2根,治疗巾2块,再用聚乙烯薄膜做成41cm×26cm外包装袋,经环氧乙烷消毒,未使用状态有效期2年,打开使用后有效期24h。

2优点

一次性吸痰包物品齐全,使用简单、方便、经济,吸痰时只需要准备一次性吸痰包和生理盐水即可。按传统方法吸痰时需准备治疗盘、治疗巾、治疗碗、纱布、手套、一次性吸痰管、生理盐水、压舌板、一次性换药镊、一次性换药碗、吸痰前和吸痰后标志等,花费时间长,耽误抢救时机。

病人病情不断变化,医嘱下达吸痰必要时,病人现在不需要吸痰,为预防紧急情况发生,需要床边备吸痰装置,如病人病情好转未吸痰,医嘱予停吸痰必要时,只需将生理盐水及一次性吸痰包放回即可,无需收病人任何费用,也节省了护士将传统吸痰所需的繁多物品原处放回的时间。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吸痰方式】相关文章:

专题方式05-06

施工方式05-11

方式特征05-11

运行方式05-14

导入方式05-15

干扰方式05-15

缝合方式05-17

表演方式05-17

输水方式05-22

试验方式05-23

上一篇:显性知识下一篇:电商人才培养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