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合作范文

2024-05-05

产业链合作范文(精选11篇)

产业链合作 第1篇

如此的终端转型对运营商是一个绝好的机会,业务功能的不断丰富将使得运营商3G终端定制更加深入。“鼓励终端创新、降低定制成本,全力支撑3G业务发展,营造CDMA终端产业链合作共赢是中国电信在终端定制方面一直努力的方向。”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研究院郑健如是说。

据了解,中国电信始终遵从最小化的手机定制理念,与移动终端各层次间产业链进行紧密合作,比如与终端UI(用户界面)层,中国电信在其基础上增加自身品牌元素,优化UI体验;在应用层,除了手机本身提供的功能,中国电信的定制工作还集中于终端出厂时的业务加载,或通过空中下载方式预置的重点业务软件。

产业合作 发展共赢 第2篇

新密市在中国郑州2010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中签约六个建设项目

11月12日上午,中国郑州2010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开幕,市政府副市长王明安带领郑州建信耐火材料成套有限公司等6个企业及合作单位的双方代表,参加了郑州市代表团组织的系列对接活动。6个项目成功签约,投资总额29.6亿元,分别为郑州建信耐火材料有限公司投资5000万美元的年产5万吨陶粒砂项目、新密市东州耐火材料有限公司的投资12000万元的年产5万吨碱性耐材项目、新密市产业集聚区的投资8000万美元的香港产业园项目、郑州聚融新兴建材有限公司的投资65000万元的节能玻璃建设项目、平陌镇的投资28000万元的天爷洞旅游开发项目及苟堂镇的投资100000万元大鸿山开发项目。

签约结束之后,王市长代表新密市宴请了项目签约双方代表并讲话,对项目的成功签约表示祝贺。王市长说,新密的发展离不开你们的大力支持与关心,选择了新密说明你们高瞻远瞩,看中了新密厚重的文化与经济基础。签约是银,履约是金,成功是本。今天的签约是合作的起点,我们将以最大的诚意,尽百倍努力,始终秉承为投资者着想,帮投资者盈利,促投资者成功的宗旨,一切为项目建设让路。切实为项目提供“零距离”贴身服务,“零缺陷”个性服务,“零干扰”优质服务,帮助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市政府有关委局负责人参加了签约仪式。

市科工信局

新兴产业 合作共赢 第3篇

海西高新技术企业港

近年来,长乐的新兴产业发展也步入了“快车道”。正在建设中的东湖·海西高新技术企业港项目,计划总投资100亿元,分两期建设。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容纳2000家高新技术企业入驻,未来5年内有望形成2000亿元的产值。同时,长乐市将持续发展壮大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粮油食品、电力能源、文化创意等产业。加快新能源聚合多模式发电、博那德房屋科技等项目的建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抓紧鹤上钢贸城、漳港总部经济片区及8家四星级以上酒店等一批商贸物流、总部经济、会展酒店、休闲旅游项目的谋划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博那德钢构产业园

据了解,总投资50亿元人民币,全球最大的钢构生产基地“博那德钢构产业园”落户长乐航空港工业集中区。

产业链合作 第4篇

1 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基于产业链的一种新分类

1.1 横向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

横向产学研合作创新指的是处于同一生产阶段的企业为获取相同的技术支持而共同参与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 其中企业作为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主导者, 各企业共同投资、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研发的重点在于解决对企业的发展和科技实力提高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关键性、前沿性的应用技术。具体来说, 它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企业之间共同出资建立研发机构、共建试验基地、共建培训中心以及共享创新网络等, 我们可以称之为内部横向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另一种是企业之间共同寻求外部技术资源的支持, 具体包括共同委托研究部门进行开发、共同购买技术专利等形式, 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外部横向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总的来讲, 企业进行横向创新合作的依据源于共同的技术需求、人才需求以及相同的销售网络和市场对象等。这种由多个企业为主导的横向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 不仅有利于实现企业间技术信息的共享, 减小创新的风险;同时也有利于减轻单个企业创新的负担, 加大创新投入的力度以及促进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合作创新的顺利实施需要特定的契约保障, 主导企业间通过协商, 以协议的形式规定创新要素的投入量、创新过程的支配权以及技术成果的分配形式, 进而保证创新各方价值目标的一致性和创新过程的连贯性。

1.2 纵向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

纵向产学研合作创新指的是由同一产业链上不同功能部门之间相互结合共同组成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 (专指单一线性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 。各部门以专业优势为依托, 以分工协作为手段, 对创新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进而保证创新链条的完整性。具体来说, 科研机构和高校利用自身人才优势、知识优势、技术优势等进行技术研发;生产企业利用其生产优势、配套设备和资金优势将科研成果投入生产并将其价值转移到产品之中;销售企业利用其庞大的网络系统和灵活的营销手段迅速将产品转化为收益 (有时生产企业与销售企业合二为一) 。创新合作的目的不仅为了使企业在打破现有市场格局、迅速占领市场的应用型高新技术方面有所突破, 同时还有助于创新成果的有效转化, 提高科研部门技术创新的积极性。部门间的合作是建立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之上, 相互之间紧密合作进而实现了创新过程从“构思—研发—生产—销售”的全过程。这种模式常常以产权为纽带, 以合同为基础, 其主要形式包括技术转让、专利许可、委托研发以及校企联合办学等具体模式。纵向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不仅充分发挥了产业链上不同部门各自的资源优势, 同时也促进了部门间的紧密联系, 从而推动产学研合作创新的顺利实施。

1.3 混合型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

混合型产学研合作创新指的是集以上特点于一体的网络式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具体来说, 这种网络式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既包括同一产业链上众多部门相互结合形成的网络式组织结构, 也包括由于不同产业链的交叉与融合而形成的网络式结构。同一产业链上部门间的合作保证了分工协作的顺利进行以及信息、技术的共享, 实现了产品生产的规模经济;不同产业链的交叉融合扩充了产品间的关联性, 实现了产品生产的范围经济。合作的目的不仅在于能够给企业带来先进的应用技术, 同时也希望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共性技术方面有所突破, 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混合型产学研合作创新实现了一体化下不同要素的聚合和专业化下相同要素的集中。其具体形式包括高新技术开发区、高技术产业集群以及大学科技园等, 其中各部门之间的有效配合是混合型产学研合作创新完成的关键, 同时创新的顺利实施还依赖于政府部门的大力引导和有效协调, 比如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制定相应行业标准以及搭建各种服务平台等。

2 技术属性、势差、政府意向: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选择的关键因素

2.1 技术属性

产学研合作创新主要是为了获取新技术, 技术的属性影响到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的选择。这里的属性既包括技术的成熟度、复杂性, 同时也包括技术的外部性等因素。

2.1.1 成熟度

一般来说, 技术越成熟, 企业越有可能通过外部方式来获取企业需要的技术, 以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技术服务等形式存在的纵向产学研合作则足以满足企业技术的需求。而一些处于试验开发阶段的技术, 由于技术摸索性大、研发投入多, 寻求其他企业共同参与的横向产学研合创新作则成为企业规避风险的有效方式, 其具体形式包括共建研究机构、技术联合攻关、共同委托研究部门进行开发、共建中试基地等。

2.1.2 复杂性

技术的复杂性是相对于产学研合作创新部门的实力而言的, 它表示的是技术创新研发的难易程度。一般而言, 技术复杂性越大, 技术创新的风险也就越大, 企业寻求与其他企业合作的动机也就越强, 进而企业采取横向产学研合作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相反, 如果技术复杂性较小, 意味着创新的风险性较小, 为了实现技术上的独占, 企业则倾向于选择由单个企业参与的纵向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

2.1.3 外部性

技术的外部性是由技术的扩散造成的, 根据技术外部性的大小可以把技术分为基础性技术、共性技术和应用性技术。总的来说, 基础性技术、共性技术因其较大的外部性、较强的风险性以及较大的创新投入, 单个企业参与创新的积极性较低, 这时政府引导下多个企业的共同参与则成为促进产业技术进步的有效形式;而对于一些前沿性的关键应用技术, 由于其外部性小、预期收益大, 由单个企业参与的纵向产学研合作创新方式则成为其提高技术实力, 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有利手段。

此外, 技术的可操作性、突破性等属性都将对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的选择产生重要的影响。

2.2 势差

这里的势差不仅指企业、科研机构、高校之间资金、设备、技术、人才、市场、管理等方面的差距, 同时还包括相同部门之间的差距, 特别是指参与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企业之间的实力差距。

2.2.1 企业、科研机构、高校之间资源上的差距

企业、科研机构、高校之间资源上的差距为产学研合作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 同样也决定了产学研合作创新过程中的主导权和支配权。如果企业在市场、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力量大于科研机构、高校在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力量, 那么由单个企业主导的纵向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则成为企业提高其竞争力的有效手段;相反, 如果科研机构、高校在人才培养、知识传播和研究开发等方面的优势力量大于企业在资金、市场等方面的优势, 企业为提高其支配权和谈判力, 则会主动寻求其他企业的共同参与, 同时研究部门为促进技术成果的有效转化也愿意与更多的企业合作。

2.2.2 企业与企业之间在技术实力上的差距

一般情况下, 势差越大, 企业技术需求层次越不同, 因此企业共同参与的横向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可能性也就越小;相反, 企业间势差越小, 企业间技术需求的层次越趋同, 那么有多个企业共同参与的横向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主动性也就越大。而在同一区域内不同规模企业、科研机构、高校比较集中的行业, 则往往有利于形成混合型的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

2.3 政府意向

政府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市场经济还不完善的发展中国家, 其引导和支配作用尤为突出。由于政府的干预, 很多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的选择往往不取决于市场, 而是取决于政府意向, 即服从于国家政策的需要, 服务于国民经济长期发展的要求, 比如国家“863计划”、“星火计划”以及各种科技攻关计划。这些计划大多由政府支持, 国家通过各种政策引导或下达各种指令性计划促进相应产学研合作创新联盟的建立。它既鼓励包括有多个企业共同参与的横向产学研合作创新联盟的成立, 也鼓励在企业内部建立国家或区域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形式的纵向产学研合作创新形式, 同时还支持以高新技术开发区、产业工业园以及大学科技园为代表的混合型产学研合作创作模式的发展。

3 基于产业链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的新发展

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实现, 各国创新突破了原有的地域边界和思维界限, 网络技术的应用加速了知识的转移和信息的传播, 技术的融合造就了产业融合, 面对着复杂的、激烈的市场竞争, 这种以产业链为基础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将得到进一步扩展。

3.1 纵向产学研合作创新的跨国化

全球一体化的到来, 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 这为中、外企业的发展既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 如何迅速进入他国市场, 如何规避风险, 成为跨国企业特别审慎的问题, 产学研联盟成为解决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而跨国式的纵向产学研联盟则更成为其中一个亮点。在高端技术竞争中, 跨国公司对新技术研发往往是采取开放式的策略, 尽可能地利用当地研发资源, 准确把握当地市场信息, 实行项目分包、项目合作以及联合办学等形式, 进而获取适宜本土化生产的科研成果。在中国, 跨国公司大量投入于高校和科研院所, 利用中国人员、科研基础设施, 联合进行各项技术的开发。以清华大学为例, 仅2001年全校执行的国际合同206项, 总金额229万元;1998—2001年, 清华大学28个院 (系) 、科研中心、机关等机构共与美国、日本等11个国家的跨国公司签署了科技合作项目[5]。除此之外, 我国许多企业也积极采取“走出去”战略, 逐步探索与国外科研机构和高校之间的合作。例如海尔公司以项目牵头, 与国际知名大公司、科研机构、大学进行合作研究开发, 先后成立了48个联合研究中心;同时, 还在欧盟和日本设有6个联合开发研究所。跨国式产学研合作创新充分发挥了合作各方自身优势, 不仅降低了研发成本、减少了创新风险, 同时还有利于跨国企业突显本地化生产要求, 从而提高了进入他国市场的融入度。

3.2 横向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技术融合化

任何行业都不是孤立的, 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 网络技术的应用促使知识、信息在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之间迅速地流动。伴随着新科技的发展以及跨行业、跨地区的兼并重组, 产业间不断融合。这些融合主要体现在纳米科技、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认知科学上[6], 正如电子管、芯片的出现为多个产业建立起连接和融合的平台一样, 新型材料的相继被开发和广泛应用, 使得新材料产业在高技术产业群中的地位日渐突起, 而生物技术目前已广泛地渗透到农业、医药、海洋、环保等各行业, 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某项技术不再单纯地归属于一个行业或一个产业, 一些基础性、共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往往造福于多个行业, 甚至提升了整个区域的技术水平。正是这种产业间共同的利益需求, 才为不同行业企业之间横向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的建立提供了依据。据统计, 美国跨行业技术合作数目由1985年的85件上升到1994年的235件, 上升了26%[7]。近年来, 我国也逐渐加大对跨行业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关注力度, 国家“十一五”规划也明确规定把跨行业的联盟与合作作为今后支持的重点。由于基础性、共性技术的高投入、高风险、外部性较大等特征及各产业间的差异性, 才使得政府的引导成为可能, 政府根据相关产业需求进行组织管理以及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并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相应的激励措施和行政手段促进技术在产业间的扩散 (具体过程如图1所示) 。

3.3 混合型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网络化

全球一体化的实现促进了产业的分工与协作, 产业间的纵向划分逐渐向横向划分转变, 各部门间依据自身特点处于生产链上的不同位置, 产品的整体性源于零部件之间的配套以及技术上的兼容, 部门间的合作创新建立在协同一致的基础之上 (其产学研合作创新框架如图2所示) , 具体来说它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围绕核心技术而进行的产学研合作创新, 其中主导企业拥有核心技术, 配套企业为了生存主动寻求与核心技术相兼容技术方面的创新;另一种是为了单纯实现兼容, 扩大整体效用而建立起来的产学研创新网络体系。这种混合型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兼顾了横向协作与纵向合作两方面的效应, 其成功的必要条件在于技术的标准化以及企业间的信息共享。标准化推动了技术上的兼容, 企业间的交流合作促进了产品的配套, 进而促进整个创新系统的效用最大化。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涌现, 正是这种混合型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发展的最好体现。这种专而不散的关系是建立在产权的基础之上, 隐性契约、信任机制又进一步推动了这种模式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 在国家政策支持和引导下,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迅速发展起来, 以中关村、东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各种高新技术产业园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迅速发展, 并逐渐成为促进我国科技进步以及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除此之外, 随着世界经济的融合以及技术更新速度的加快, 产学研合作主体逐渐趋于多元化, 合作纽带更加紧密化, 合作的目的更加理性化 (不仅重视显性技术知识的转移, 更注重隐性技术知识的转移)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产业的核心, 以产业链为基础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更能适合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建设的要求, 更有利于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进而更有利于推动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廉水.论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组织形式[J].科研管理, 1998 (1) :30-33.

[2]朱桂龙, 彭有福.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组织模式及其运行机制研究[J].软科学, 2003 (4) :49-52.

[3]王雪原, 刘利萍.产学研联盟模式及选择策略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05 (11) :64-67.

[4]李焱焱, 叶冰, 等.产学研合作模式分类及其选择思路[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4 (10) :98-99.

[5]丛泽, 薛澜.基于技术与市场的跨国集成创新模式——跨国公司与我国大学、科研机构的技术合作分析[J].中国软科学, 2003 (2) :108-112.

[6]陈柳钦.信息中的产业新范式[J].开放导报, 2007 (5) :89-91.

产业链合作 第5篇

尊敬的貴賓:

您好!隨著十二五規劃大陸城鎮化建設的蓬勃發展,將在未來十年拉動40萬億投資。城鎮化率年增1個百分點,就表示一年會有1300餘萬人,從農村轉到城鎮,相當一年新增13座百萬人口城市,所帶動的連鎖零售、餐飲、文創、食品、幼教、醫美、健檢、金融等現代服務業需求將非常可觀,也為台灣品牌帶來無窮的商機。

【兩岸文化創意産業合作論壇暨兩岸健康產業與品牌產業投資合作洽談會】活動當天,除將

邀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親民黨秘書長秦金生等政要,以及前台北市副市長李永萍、法藍瓷創辦人陳立恆、華人設計界導師林磐聳等文創代表外,還將邀請來自大陸十個城市政府、二十家商協會及文創、零售、餐飲、食品、金融、幼教、健康等超過百位企業家和商協會代表赴台與會,包括「大陸品牌500強」前十名的均瑤集團、大陸第一家民營商業銀行的民生銀行、全大陸最多連鎖酒店的如家酒店、大陸文創產業標竿的上海市創意產業協會、以及在大陸旗下會員高達56.4萬家企業的中國企業家發展聯合會等將應邀來台,與近300位台灣企業代表進行商機對接及考察。11月4日於神旺大飯店舉辦的「甬(寧波)台文創產業交流對接會」因您鼎力的支持與鼓勵已

圓滿順利落幕,活動中促成許多首度接觸的台灣及大陸文創業者、政府官員的洽談、對接以及交流,取得相當不錯的成果與佳績。中華兩岸連鎖經營協會希冀加緊腳步在全球經濟時局變動快速的情況下,透過舉辦本次大師雲集的產業論壇,以及「連鎖品牌」、「文創」、「健康產業」三場務實的商機投資洽談會,為兩岸產業帶來跨時代的合作歷史機運。誠摯敬邀貴司出席盛會,拓展業務商機,促進兩岸企業優勢互補、產業聯合,為提高國際競爭力而攜手努力。

論壇暨合作對接會時間:2013年12月11日

(三)09:00-18:00(08:30入席)

論壇及對接會地點:臺北國際會議中心201室(臺北市110信義路五段1號2樓)

國民黨中常委 吳志剛

台灣文化創意產業聯盟協會理事長 林磐聳

中華兩岸連鎖經營協會理事長 王國安

敬邀

2013年11月14日 …………………………………………………………敬邀 【兩岸文化創意産業合作論壇暨兩岸健康產業與品牌產業投資合作洽談會】………………………………………

報名截止日

深挖区域优势 落实产业合作 第6篇

6月23~27日,由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李陵申带队,土工与建筑、医疗与卫生、过滤与分离、绳索缆、功能性面料等领域的骨干企业家以及纺织高校、设计院的专家一行20余人赴新疆精河县考察投资环境。考察团一行参观了精河县工业园区、重点企业、精河县公铁联运物流园,并赴阿拉山口和霍尔果斯两个国家级口岸,实地感受精河县西向出口的区位优势。

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副会长李桂梅、郑俊林参加了上述活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信委副主任谢青,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纺织行办副主任胡顺刚,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副州长陈洪、巴音克西,精河县县委书记尤占军、县长乌玛尔江等领导热情接待了考察团一行。

精河县区位优势明显

6月24日,在精河县产业用纺织品发展推进会上,乌玛尔江向考察团一行介绍了精河县的基本情况和工业发展情况。他介绍,精河县地处北疆交通要冲,交通枢纽和地缘优势明显,与阿拉山口和霍尔果斯两个口岸分别相距75公里和280公里,连霍高速和第二亚欧大陆桥穿境而过,成为“东联西出、西引东进”的战略黄金枢纽。

据了解,精河县工业园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纺织服装产业带动就业的“三城七园一中心”的七园之一,是全疆产业用纺织品向西出口的加工基地,已经建成了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入园企业58家。精河县兴建了国际公铁联运综合物流园,园区规划面积9.9平方公里,计划投资25亿元,货物吞吐能力3000万吨,建成后将成为连接阿拉山口口岸和霍尔果斯口岸的物流交换中心,实现口岸业务扩展、保税和货物仓储集散、加工服务等功能。

尤占军表示,精河县真诚欢迎企业家来考察投资,将充分利用两个口岸的区位优势和棉花、电力等资源优势,将产业用纺织品作为重点招商引资的领域,并进一步优化软环境,把精河县打造成审批环节少、时限最短、质量最高、服务最优的县市之一。

中产协实地考察力求落实合作

李陵申在讲话中表示,自治区经信委高度重视产业用纺织品的发展,将精河县列为发展产业用纺织品的重点区域,充分考虑到了精河县的区位优势和新疆纺织的未来发展方向。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重视与自治区相关部门合作来推动产业发展,本次协会结合新疆及周边地区的市场特点带领重点企业来新疆考察,就是为了落实双方的合作协议。

精河县对产业发展非常重视,三个月内两次考察园区,可以看到园区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李陵申指出,精河县区位优势明显,出台了涵盖原材料和成品的运输补贴、土地和固定资产投资、税收与贷款、电费、员工招聘与培训等方面的产业优惠政策,对行业内企业有很大的吸引力。中产协希望通过多方努力,将精河县打造成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产业用纺织品示范区。

在推进会上,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产业研究部主任季建兵介绍了精河县产业用纺织品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该规划分析了行业发展趋势和精河县的发展机遇及优势,根据精河县的产业定位、区位优势以及周边市场特点,将土工与建筑用纺织品、医疗卫生用纺织品、绳索缆带、农业用纺织品、篷帆用纺织品等作为重点发展领域。

此外,该规划还提出了人才队伍建设、产业招商、产业布局、开拓疆内和周边国际市场、培育骨干企业和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六大任务,在规划期末将精河产业用纺织品打造成产业链条完整、具有一定创新能力、骨干企业示范作用明显、对周边市场辐射能力强、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产业。

经过4天的参观考察,企业家们纷纷表示,精河县社会安定团结,环境优美,人民热情,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各级领导对发展产业用纺织品非常重视,精河之行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企业家们表示,将尽快进行投资可行性研究,欢迎精河县领导到内地参观交流并最终力促签署投资协议,共同为精河县产业的发展、为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做出应有贡献。

产业链合作 第7篇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大量企业的存在和集聚, 相关配套企业、设施和中介机构、政府的交互作用为企业交易成本的降低、促进企业和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和条件。本文从产业链合作视角, 立足多方面, 以珠三角为例分析企业集群与创新。

一、企业集群的基本理论

(一) 企业集群

二战后, 企业集群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典型, 比如美国硅谷、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的128公路、印度的班加罗尔、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企业集聚等。

企业集群中的每个企业极易获得外部规模经济, 分工导致效率的提高, 而合作直接或间接地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外部规模经济吸引企业集聚, 企业的集聚又进一步加强了这种规模经济, 从而导致生产效率和竞争力的显著提高。

企业集群的特点还在于精益生产或弹性专精, 即在企业集群内, 大量中小企业柔性聚集在一起, 既保留单个中小企业生产富有弹性及灵活性的特点, 又具有市场反应能力强的特点, 同时这些企业都集中优势专门从事某一产品或配件的生产, 专业化程度高, 其产品专而精。

(二) 产业链合作

产业链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 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同一产业内部产业链条大致可分为三个环节, 即技术环节 (包括研究与开发、创意设计、生产及加工技术的提高和技术培训) 、生产环节 (包括后勤采购、母板生产、系统生产、终端加工、测试、质量控制、包装和库存管理等) 和营销环节 (包括分销物流、批发零售、广告、品牌管理及售后服务等) 。

现代企业难以应付越来越复杂的分工与交易活动。企业集聚, 尤其是产业链相关企业的集聚, 既可以准确及时面对面地加强联系交流, 又可以提高集体抗风险能力。

(三) 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

当代世界的产业分工格局是发达国家以服务业为主导占据产业链顶端, 而发展中国家以低端的制造业为主, 处于不利的地位。改革开放三十多年, 我国大量吸收外资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 形成了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世界工厂”格局。

资料来源:[美]Karen R.Polenske.创新经济地理[M].童昕, 王缉慈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230.

服务业包括个人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及社会服务业, 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 越来越重要。

目前在国际分工比较发达的制造业中, 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停留的时间只占其全部循环过程的5%不到, 而处在流通领域的时间长达95%以上;产品在制造过程中的增值部分不到产品价格的40%, 60%以上的增值发生在服务领域。珠三角地区虽然制造业比较发达, 但是其能否取得比较高的经济效率, 产业竞争力能否进一步提高, 则要取决于服务业发展水平, 能否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分销服务、金融服务, 以及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

资料来源:王缉慈, 等.创新的空间———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8.

二、珠三角企业集群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 珠三角凭借政策优势和地理优势实现了“世界工厂”的崛起。2010年广东实现生产总值45472.83亿元,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5.0∶50.4∶44.6。

广东省“专业镇经济”备受瞩目。全省1551个建制镇中, 经济规模达到20亿元的有130多个, 超过30亿元的有60多个, 有些镇经济规模达到100亿元至150亿元。广东产业配套和集聚效应已经成为世界楷模, 镇域特色经济明显, 产业集群化程度高, 形成了一批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产业基地。

然而, 珠三角经济长期依靠外源经济的“代加工”生产模式和降低内部成本的压制型不良竞争, 使得珠三角的发展陷入困境。

(一) 产业链条薄弱, 缺乏纵向合作

代工、贴牌一直是珠三角大大小小企业的主要业务, 这种业务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利润也相对较低。与欧美发达国家自主产业所拥有的完整专业化地区生产组织不同, 珠三角多数企业既无销售部又无投资部。这些企业的核心管理机构、财务核算部门、市场营销、产品开发、金融和信息支撑及运输服务大部分都在香港或境外其它地区实现。这些企业在香港接生产订单, 到珠三角加工, 赚取人工、原料、地租等成本差价。这种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这种处于产业链末端的代工和贴牌是无法为企业生产高额利润的, 在一定程度上钳制了珠三角企业的发展速度, 也降低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所以说, 珠三角地区虽然拥有世界级的企业集群, 但是这种企业集群是不完整的。缺乏完整、健康的产业链, 企业间的合作与区域创新能力依然很薄弱。

(二) 企业问题

与浙江民营企业不同, 珠三角的“专业镇经济”是以横向一体化专业分工为主。以东莞市虎门镇为例, 这里的企业都生产不同款式、品种和类型的服装, 每个服装企业基本上从进料、设计、加工成型和销售都是由自己完成的, 没有将有关生产环节分配给不同的企业完成。这种横向一体化的弊端在于分工与合作仅仅限于企业内部, 缺乏企业之间的交流, 阻碍了专业化分工的进一步扩大。

另一方面, 珠三角的外源性经济占据很大的比例, 珠三角“三来一补”企业和处于产业链低端的“三资”企业, 在土地、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 容易产生生存危机, 极易成为“松脚型企业”。

当前, 珠三角制造业集群存在着外资企业集群实力强但根植性弱, 民营企业集群根植性较强但实力偏弱的“二元”结构性问题, 其中后者是前者的原因之一。

(三) 倚重香港, 珠三角的服务业发展不充分

中介组织基本上属于现代服务业, 而2009年珠三角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3∶47.8∶49.9, 服务业发展相对不足。改革开放之初, 香港服务业比重尚不足80%, 但现在高达90.6%, 其中52.8%得益于珠江三角洲的发展。随着珠三角生产基地的日益壮大, 直接刺激资金流、货物流、服务流向香港集中。

珠三角是依靠“三来一补”贸易逐渐发展起来的, 珠三角不仅对港资的依赖特别大, 而且对香港的金融、物流、航运、咨询、贸易等也有较大的依赖。珠三角大量代工贴牌企业的核心管理机构、财务核算部门、市场营销、产品开发、金融和信息支撑及运输服务大部分都在或由香港或境外其它地区实现, 这种情况严重抑制了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和高级化进程。

三、应对措施

(一) 加强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合作, 构造完整产业链

代工的另一面是企业给一些国际大公司长期做代工, 通过“干中学”的技术创新和管理体系学习, 在生产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了较为成熟完善的系统。经过多年的市场打拼和磨练, 在珠三角, 相当一部分企业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熟的技术和雄厚的资金, 开始摈弃原始积累阶段的代工业务, 研发自己的产品, 搞技术创新, 做自主品牌, 以期在市场中赢得更大的主动权;还有许多的企业则是边做代工业务, 边研发自己的技术和品牌, 平稳地实现过渡。其实, 珠三角企业升级已经具备了雄厚的基础, 需要做的就是如何推动这种升级。

服务业的发展, 尤其是服务外包业的发展, 一些企业专注于广告、财务、审计、会计、营销、咨询、市场开发等, 形成自己的市场和核心竞争力, 而制造企业则专注于研发、生产, 两者的合作是专业化分工、生产效率提高的要求, 也是企业获取利润最大化的必然趋势。

对珠三角而言, 产业链合作, 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合作, 可以有效地弥补企业的先天缺陷, 对创新和区域创新系统的形成, 可以起到内生强化作用。

(二) 政府与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的合作

对珠三角而言, 关键问题不在单个企业的规模, 而在于企业集群的组织管理上如何加强企业间的相互联系, 通过提高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带动整个企业集群的健康发展。

民营企业对GDP的贡献、就业创造、财税、活跃经济等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外资在珠三角经济发展过程中, 起着关键的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和产业结构的发展, 原来的外资引进模式已经不适应珠三角的发展了。引进外资的思路要转向与本地产业配套的结合, 加强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之间合作, 注重外资对本地产业的拉动效应, 同时加强外资与本地经济社会的融合。

在当前, 珠三角成本优势已经逐步削弱的条件下, 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建设本地的产业规划、政策设计、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和人才引进、金融合作等基本制度和产业支撑体系, 也只有这样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吸引、聚集更多的产业投资。

(三) 加强珠三角城市之间的合作

面对金融危机和长三角的挑战, 珠三角应加强区内城市和香港的合作, 在产业布局、交通建设、港口航运、金融服务等方面加强区域合作, 把精力投入区域磨合和营造区域创新环境上来。珠三角各城市应充分利用区内资源, 发挥规模经济效益, 加大研发, 形成具有竞争力和特色的企业集群。

四、结论

珠三角发展模式是中国沿海地区发展的典型。发展中地区的产业发展往往最初都是从低成本优势入手, 随着发展水平的提升, 低成本优势会逐渐丧失。原来以制造加工为主的发展模式越来越不可持续, 加强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合作, 通过大力发展服务业来提升制造业水平, 显得尤为必要。珠三角现在就处于这样一种转变过程中。企业自身需要向产业链两端延伸, 区域需要构建合理的企业集群, 政府在产业升级中注重自身作用的发挥, 这些是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摘要:以贴牌加工制造、出口为主的沿海外向型经济,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 已越来越不具有可持续性。珠三角地区依靠加工贸易实现了快速崛起, 但产业链条薄弱、服务业不强的现实阻碍了珠三角的进一步升级。加强产业链合作, 加强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耦合, 通过大力发展服务业来提升制造业水平, 优化经济结构, 不仅仅是珠三角地区, 对处于经济转型阶段的中国经济显得尤为必要。

关键词:产业链合作,珠三角,企业集群

参考文献

[1][英]亚当·斯密.国富论[M].唐日松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

[2]王缉慈等.创新的空间---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3][美]Karen R.Polenske.创新经济地理[M].童昕, 王缉慈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4]王立军.创新集聚与区域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

产业链合作 第8篇

舒尔茨在其《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强调只有现代农业才能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做出巨大的贡献。20世纪5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石油农业”引致的土壤退化、生物多样性破坏引起社会的反思。

2014年以来,农业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引发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2015年2月农业部制定《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和《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目前有资料显示,我国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地膜的过量投入和不恰当的处理使农业超过工业成为面源污染最大的产业,截止2015年初我国农药投入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70%,位居世界第三,同时,近年来农业产业的利益分配不均衡以及市场对食品安全的重视,也引起学界对农业产业链自身不合理的研究和探讨。[1]显然,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必须发展新型经营主体,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自2005年得到国家支持,发展迅速,截至2014年底达到101.9万户。[2]经实践证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能够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产业链的连通和延伸,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阶段给予农户技术指导,调整农业投入种类和数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明显作用,[3]且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推动农业污染防治的有效载体。

基于我国发展生态可持续农业(ECO)的紧迫需要以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实现ECO发展的重要作用及可能模式创新,本文通过田野调查和深度案例访谈对两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亲环境行为选择、影响其选择的因素及价值创造进行分析,进而在案例之中探讨其共性,探寻其内在亲环境机制并提出假设,最后为激励合作组织实施亲环境行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二、文献梳理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目前是在农户分化、部门和资本“下乡”的格局下由强势主体“利益共谋”而形成的,“大农吃小农”的现象严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解决这些问题并实现农户和企业良好对接的新型农业规模经营形态。[4]实践证明,合作社可以在推动农业产业链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带头、聚合、融资融智的作用。[5]农业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实现产加销一体化化服务的合作社有46.3万个,占合作社总数的52.4%(总数为88.4万个)。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作为连接农户与国家、市场的重要载体,在其实现经济功能的同时,也是实现社会保障与生态功能的重要经营主体。[6]那么如何引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通过采取亲环境行为?刘翠玉、王伟认为科学管理、绿色经营、亲环境道路能够提升农产品价值进而促进合作社持续发展。[7]张郁等发现生态补偿政策对养猪户资源禀赋—环境行为关系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8]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实施亲环境行为的直接导向是经济效益的不确定性和生态效应,那么影响合作经济组织走生态农业道路的因素又会是什么?显然,制度政策导向、社会捐赠以及国家扶持力度是合作社获得归属感的重要因素。[9]Royer(1999)指出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外部性明显,[10]为了激励合作社的生态行为,应当以经济利益诱导农民发展生态农业。

综上,目前对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的经济效应、自身发展局限及提高经济效益的模式创新,忽视了合作社的“非营利性”,缺少对其生态效应和社会效应的相关研究;合作社生态行为研究多集中于案例,研究内容分散,将产业链及合作社亲环境行为联系的研究鲜有。

三、合作经济组织的亲环境行为研究

基于以上现实剖析及文献梳理,将通过案例探析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亲环境行为与三维效应。主要基于重庆荣昌县康元水果专业合作社和重庆市璧山区牧粮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全产业链过程中实施亲环境行为,经济和生态效益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当地农村快速发展,其发展模式有很强的借鉴性和可推广性。

1. 案例1———康元水果专业合作社

(1)合作社介绍及其产业链特点

荣昌县康元水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荣昌晚熟塔罗科血脐种植园区和重庆市血脐微企特色村负责人秦兆华先生,45岁,高中文化程度,2010年引领创办荣昌县康元水果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性质),入社农户800多户,核心社员100户,社员以其土地和果树入股,核心社员入股股金达到850万元。秦理事长被评为荣昌区第十四届政协委员、荣昌区致富带头人、重庆市柑橘大户。合作社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采用信息链管理系统,通过标准化生产和生态循环经济技术,种植品种采用塔罗科血脐,种植规模已超6900亩。合作社在销售过程中采用线上APP订购,线下引导消费者基地观光的O2O营销模式,与消费者直接对接,及时反映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和品种的偏好,减少柑橘流通环节,显著提高合作社和种植农户的利益。

(2)亲环境行为分析

①选种。康元合作社选择塔罗科血脐种植品种,其皮薄耐储藏,口感鲜美,产量高,经济效益大,对于种苗的选取上,秦先生引进柑橘研究所研发的脱毒营养桶苗,该种苗对于土壤和肥料的需求严格,土壤需深翻熟化,有机肥为最佳肥料选择,以满足其对多种元素的需求。②施肥。在施肥过程中选取橘渣有机肥和阿姆斯生物菌肥以及油饼,全过程生态肥的施用不仅满足植物对于营养元素的需求,而且保护了土壤的地力。③防虫。在植物防虫阶段,合作社主要通过生物手段、物理手段实现目标,以虫治虫的生物手段主要是释放捕食螨等有益生物,太阳能光控杀虫灯及色板等物理手段的使用在更高程度上实现杀虫效果。④防土。合作社采用生草免耕培育的农业手段,实现果园的免耕与防旱,保持水土,不但益于生物的生长,而且可以调节小气候,避免了以往塑料薄膜使用后造成的“白色污染”。⑤运输。柑橘采摘后应在1~2月内运输和销售,而在此过程中要使用防腐保鲜技术,康元合作社在流通过程中避免以往采用化学防腐的保鲜方式,采用空气放电的物理防腐,方法简便效果良好。⑥营销。在销售环节,合作社在传统销售的基础上采用O2O的创新营销模式,开发基地休闲观光采摘和线上线下的销售渠道,创建自主品牌“秦橙”,近两年通过O2O销售的产品达到了30%左右,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对接的销售方式避免了中间商的参与,合作社可以直接从消费者的需求变化来调整种植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利益。

(3)亲环境行为评价

康元合作社的生态行为选择在促进当地生态农业发展的同时,提高了合作社的经济效益,提升了合作社的社会地位,从而反向引导合作社采取亲环境行为,实现价值创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生态效应。①经济效应。康元水果专业合作社通过采取亲环境行为,不但降低了投入,而且提高了合作社的利润,促进农户增收。主要表现为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生态投入为385元/亩,其中太阳能光控杀虫灯和色板螨295元/亩,人工费用为90元/亩,资金来源于自筹,相比于非生态投入的种植方式,就柑橘投入而言,我国柑橘化肥、农家肥、农药的投入达到600元/亩。投入虽然减少,但产出没有减少。通过产品严格分级,一等果品价位在15~20元/斤,次级果品价格6~8元/斤,都高于普通商品果的价格,非商品果的就地处理2~3元/斤,商品果处理90%左右。一年下来,每亩大约产3000~4000斤柑橘。康元合作社的社员大都是以果树或土地入股,其中土地以500元/亩折价,果树以100元/株折价,年终合作社按股分红,2014年户均增收22500元,亩均增收2000元。②社会效应。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促进了农户思想观念的转变。康元合作社定位于生态农业发展,当地农户不断增强了对有机肥、土壤有机质含量、农药污染等的认识。农户在合作社带动下通过不断学习从而培养了生态意识,对采取亲环境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加速了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开发。脱毒营养桶苗、菌肥和有机肥、太阳能杀虫灯、色板螨等先进除虫除草技术满足了康元合作社对于新技术的需求,实现了其无公害生产的目的,而合作社对于新技术的不断需求将继续增强农业技术的开发力度,进而提高生态农业的生产力。③生态效应。主要有三方面:一方面,土壤有益生物菌含量提高,在化肥投入中使用阿姆斯微生物菌肥和橘渣有机肥,在实现果树对元素的需求之余,很大程度上改良了土壤的元素含量,增加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但增加的程度还有待于土壤检测数据的证明;另一方面,无农药化生产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系列由农药带来的生态安全问题,促使农民从大量使用农药的习惯中走出来,回归到植物自然生长的规律中来,实现了经济增长和生态农业的协调发展,提高了农民尊重自然的意识以及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能力;最后,流通过程中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康元在销售过程中采取线上APP营销,线下基地观光拉动消费模式,同时采用空气放电的物理防腐技术,不但防腐效果好,而且保证了产品质量。

(4)亲环境行为综合效应分析

基于以上对康元水果专业合作社的亲环境行为以及所产生的效应分析,初步得到在产业链视角下合作社的亲环境机制。首先,合作社采取亲环境行为的直接原因是消费者日益对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农业技术的供给。其次,合作社地理位置优势以及政府政策的调节作用,2014年国家“十二五”农业产业政策中提出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对相关的生态农业项目也有不同层次的扶持。最后,合作社采取亲环境行为的直接效应是三维价值的创造,即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生态效应,而这种价值又会激励合作社继续采取该行为,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保证了合作社亲环境行为的可持续性,促进了经济与环境的协调统一。

2. 案例2———璧山区牧粮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

(1)合作社介绍及其产业链特点

魏泽茂先生,43岁,高中文化程度,2012年带领成立璧山区牧粮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并任理事长一职,合作社成立三年来,通过不断调整发展思路,现已带领当地有规模养殖成员6户,其中3户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养殖品种以洋三元、渝汰、本地黑土猪为主,年出栏育肥猪3000头到5000头。三家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的面积分别为500平方米、700平方米、800平方米。从种猪饲养到粪便处理,合作社以生态理念为核心,在提高经济利益的同时促进了环境的循环发展。连通产业链和延伸产业链是牧粮合作社实施亲环境行为的理论创新,现实中合作社不但将种猪培育部门、草料供应部门、产品销售部门连通起来,而且引入放牧式喂养、中草药防疫、电子化销售,实现了产业链的延伸。

(2)亲环境行为分析

牧粮合作社引入循环理念形成了“粪池———沼气———沼液———沉淀池———田间”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主要做法是:①建立沼气池。在3家规模养殖场分别建造180、260和270立方米的大型沼气池,沼气池产生的沼气不但供本场使用,而且提供给附近的农户做燃气使用。②沼液变肥料。产生的沼液经管道运送到分别为300立方米和400立方米的高位沉淀池,最后经管网还原到上千亩土地。这一循环过程不但消纳了养殖场的粪污、给附近村民提供了便捷的燃气,而且给农作物种植提供了优质的有机肥。③放牧式饲养种猪。璧山市牧实家庭农场率先推行生态养殖黑土猪,首先采用放牧式的饲养方法,让猪在果园林地自由放牧,然后补充青料(以苕藤、青草为主)、精料、东北玉米、豆粕、麦皮等杂粮。④中草药防病。为了预防疾病和保证猪的正常生长,每周连喂养两次中草药,以黄芪、青蒿、紫苏、柴胡等为主,黄芪能提高机体免疫力,青蒿能清热解暑、抗炎镇痛,柴胡紫苏有透表泄热和散寒解表、治风寒感冒的作用,期间不添加任何促长剂和添加剂。打破传统圈养猪的方式,放养式的猪肉胆固醇含量低,肉味香浓,口感很好,肌肉弹性强,氨基酸含量高,不但解决了目前广为关注的畜禽食品安全问题,而且满足了消费者对于猪肉的绿色需求。

(3)亲环境行为评价

①经济效应。3家标准化的规模养殖场总投入为206万资金,区农委、区发改委大力支持合作社的发展并给予135万的资金扶持以扩建项目。合作社主要投入有:大型机器,包括粉碎搅拌机、降温风机、抽水机、清洗消毒机等;环污设备,包括大功率排污泵、管道管件等设施。通过放牧式养猪和中草药防病的猪肉价格更为可观。牧实家庭农场饲养的黑土猪属本地土猪品种,猪仔到成年猪大约需8个月的生长期,成年体重一般在200~260斤左右,活猪价格在16~20元/斤,而普通商品猪价格低时4~5元/斤,2017年达到8~9元/斤,总的来说黑土猪的价格稳定,有较强的防御市场风险和疫病风险能力,每头猪的利润达到400~700元不等。理事长表示,接下来会继续推行这种生态养殖的模式。目前合作社已经注册“牧实”黑土猪商标,正在做绿色猪肉认证。②社会效应。一方面,改善了猪肉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故层出不穷。而牧粮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从猪仔的选取到放牧式饲养再到中草药防病,所有环节保证了猪肉的绿色无公害,增强消费者对绿色猪肉的认可,并加大其需求。另一方面,增强了农户对绿色循环的认识,提高了农户养殖的技术水平。合作社通过发展循环养殖业,所获得的直接经济效应和生态效应会影响当地农户行为,通过技术培训,一方面增强了农户的生态意识,另一方面提高其技术水平,然而技术落后和设备不足的现状会制约了农户实现循环养殖,这有待于政府的支持和合作社的管理。③生态效应。2013年中央财政安排奖励资金35亿元,专项用于发展生猪生产,包括猪舍改造、良种引进、粪污处理。猪粪质地较细,含有有机质和氮磷钾养分,可用作肥料,达到零污染、零排放、无臭味。同时,沼气满足了合作社和当地农户燃气使用,减少了大气污染。另外,猪粪沉淀后形成的有机肥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利于保持土壤肥力,减少无机肥等造成的面源污染。最后,通过猪粪种植的牧场,可以供生猪牧草,实现全过程纯绿色。

(4)亲环境行为综合效应分析

《2012~2016年中国猪肉市场分析预测与投资方向研究报告》指出,随着餐饮行业的进步和肉食消费结构的不断优化,对猪肉的需求量必将增加,猪肉的人均占有量将会逐步有所提高。需求的增加必将带动供给的增加,那么生猪养殖规模的整体扩大便会放大养殖所带来的污染,而消费者日渐对绿色无公害产品的需求直接对生态循环养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牧粮专业合作社实现了这一目标,并在养殖业提供一种可供借鉴的发展模式(具体如图2)。

四、产业链视角下的亲环境机制

基于以上分析,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市场需求拉动和政策导向推动的双重作用下,偏向于亲环境行为的选择,而同时合作组织的内部技术条件、资金状况、产业规模以及管理者个人特征(年龄、教育程度)等因素会刺激合作社采取亲环境行为;而生态建设不仅要在产前、产中、产后环节以减少污染物投入,减少添加剂,加强废物回收利用为主,且要在现在社会发展的背景下,跟上电子和媒体发展的步伐,打造绿色品牌,创新营销模式(O2O、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对接);环境污染的加重,食品安全的威胁,使生态农业、有机产品成为了必然趋势,但我国生态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合作经济组织亲环境行为的价值创造仍不明显,一方面,需要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另一方面,绿色产品消费市场体系建设以及消费者对于绿色产品的认可度能够调节价值实现的速度。从短期来看,合作社主要获得的是经济价值,而从长期考察,社会效应和生态效应会放大,进而激励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继续亲环境行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基于以上两个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深究,本文得出以下初步结论:

一是政府的推动和市场需求的拉动是促使合作经济组织采纳亲环境行为的重要力量;二是产业链重构与创新过程中,合作经济组织的亲环境行为能够带来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与生态价值的协同,价值创造由此促进合作经济组织的亲环境行为;三是技术、信息、资金是正向调节合作经济组织亲环境行为的内在要素,管理者个人特征、产业规模是调节合作经济组织亲环境行为的外在要素。且基于案例深度剖析,个人受教育程度越高,专业素养越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采取亲环境行为的可能性越大,合作社产业规模与其产业链创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有效率的实现产业链创新与组织规模的边界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四是亲环境行为所产生的生态效应外部性明显,消费者对于绿色产品的认同及较高的购买倾向、市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将正向调节生态价值的外部经济性,但调节的程度还需后续深入研究。

五、政策含义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期,追求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矛盾不可避免,通过案例研究发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亲环境行为能够有效实现经济效应、社会效应与生态效应的三维协同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主要追求经济效应,忽视社会效应和生态效应,究其原因,主要是基于“理性人”假设,生态效应和社会效应不能外显,基于此,本文从政府、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户角度出发提出促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生态、社会价值外显及三维价值协调实现的建议。

1. 政府政策支持及资金扶持一部分

生态农业的发展不仅仅为了环境的改善,更大程度上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农户增收,而农村地区任何一个经济组织或农户实施亲环境行为在增加收入的同时还会给整个社会带来正外部性,而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这种外部性若得不到补偿,将导致亲环境行为的不可持续性。因此,政府需出台相应引导有机农业发展、生态补偿、绿色补贴、项目资金扶持、减税免税免息等支持政策,在政策的总体框架下,各地政府需要结合经济发展水平、合作社规模、产业发展情况等制定配套政策,如“一县一特”的项目支持,以维持合作经济组织的亲环境行为。

2.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投入

目前,能够在产业链创新过程中实现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亲环境行为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数较少。基于以上案例及相关研究,合作社管理人员首先应将经营目标放在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上,提高生态意识,依托合作社特色大胆创新,产前的机械设备、良种、肥料的绿色投入,产中无添加、无农药、产后废物循环处理,产品保鲜技术的研发、销售模式的创新、电子渠道的利用,而整个过程都需要合作社的投入来进行信息的搜集、技术的引进和专业人才的吸引。

3. 农户承担

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不能忽视农民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面对乡村故土的严重破坏,他们力不从心。而实践证明,政府和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通过亲环境行为的带动会提高我国农民对于当前农业发展态势的认识,能够培育其绿色、生态发展的理念。认知是指导行为的直接动力,引导农民选择参与亲环境行为是以诱导其放弃相对较高经济效益的非生态化农业生产模式,那么如何激励农户参与亲环境行为、如何对农户亲环境行为进行经济补偿是经营主体及政府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再者,依靠补偿降低农户亲环境行为的不确定性带来的收益风险并不是长久之计,只有通过市场提高绿色产品的利润、改善农户的生活环境才是最根本的激励手段。

参考文献

[1]杨勇,包菊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代际问题与效率提升[J].农业经济问题,2015,(08).

[2]黄祖辉,高钰玲.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功能的实现程度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农村经济,2012,(07).

[3]朱兆良,孙波,杨林章等.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政策和措施[J].科技导报,2005,(04).

[4]黄祖辉.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

[5]刘圣春,隆定海.基于农业产业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与发展路径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6]李恩,孙为平.农民专业合作社于生态农业发展的价值研究[J].农业经济,2010,(11).

[7]刘翠玉,王伟.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生态环境及适应路径分析[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8).

[8]张郁,齐振宏,孟祥海,张董敏,邬兰娅.生态补偿政策情境下家庭资源禀赋对养猪户环境行为影响---基于湖北省248个专业养殖户(场)的调查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5,(06).

[9]夏冬泓,杨杰.合作社收益及其归属新探[J].农业经济问题,2010,(04).

产业转型升级,合作模式创新 第9篇

一、中小文具企业的重要性

中小企业是中国文具产业发展的基础力量, 特别是在缓解就业压力、稳定经济发展等方面,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 全国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占全部注册企业总数的95%以上。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分别占总量的60%、57%和40%;流通领域中小企业占全国零售网点的70%以上。中小企业大约提供了70%的城镇就业机会。近年来的出口总额中, 有50%以上是中小企业提供的。由此可见, 中小企业在文具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中小企业与品牌集团合作, 就能在整体上往上迈一个台阶, 那在市场竞争中也将会变得更加强大。

二、中小企业的现状

目前, 很多中小企业, 都是随着一个好产品生命周期的结束而消亡, 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中小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 企业内部人员文化程度偏低, 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不够, 缺乏科学的管理和用人制度;工作保障及福利待遇不够到位, 使中小企业留不住人才。

2、企业的品牌与专利意识模糊, 创新意识薄弱, 导致同一行业内产品结构趋同、无特色, 模仿现象严重。导致价格恶性竞争, 以牺牲品质, 粗制滥造迎合低价, 自断后路, 在国际市场被贴上低劣产品的标签, 也影响企业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

3、财务制度不健全, 财务数据失真, 固定资产数额少, 自身实力不足, 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不健全, 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而资金不足又严重制约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抗风险能力严重不足。

4、以盈利为唯一目标, 而忽视了企业科技创新, 缺乏长远发展规划, 频繁更换主导产品, 对市场和技术的变化风险缺乏抵抗力;或是为了赚钱而不顾严重污染了环境, 为了节省成本而违背了诚信的原则, 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这不仅影响了企业和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 而且也必然导致了企业不能长久生存。

三、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

文具产业正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 产品结构正在转向“创新、绿色、环保”的新主题。为了顺应市场的发展变化, 中小企业如何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型升级呢?笔者感到, 企业内部转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企业领导者把握着企业前进的方向盘, 因此领导者的观念和素质需要转变, 提升个人的综合能力, 及时了解行业和技术的新进展, 多思考、多学习, 跟上时代的步伐, 灵活地制定公司的发展战略;学会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 善于利用每个员工的长处, 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要建立公平的激励机制, 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 使员工真正地在工作中得到心理的满足和价值的体现。

2、中小企业想要成功转型, 就必须制定出属于自己的创新产业模式。在同质化竞争的商业环境下, 要创立自己独特的技术和品质。通过整合分析经营过程中的内外各要素、各环节, 找到技术上的突破, 或某一个环节上的改进, 或是对原有模式的重组、创新, 以形成一个完整高效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 达到客户价值最大化和持续盈利的目标。当企业能够根据市场变化和自己所处的发展阶段来不断调整和创新自己的商业模式, 学会优化整合资源, 不断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那么持续赢利、持续成功就是必然的。

3、中小企业要不断利用新科技来“武装”自己, 实现企业信息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互联网的普及, 运用网络等新型的销售渠道, 通过网上下单、就近配送等方式, 企业不仅能缩短销售渠道, 降低营销费用, 还能增强企业竞争能力。要改进硬件设施, 引进技术人才, 通过建立自己的网站等方式展示产品和活动, 建立自己的品牌形象。运用现代企业管理软件 (如ERP等) 作为企业信息与Internet技术的平台, 以便连接与整合企业所有资源, 实现实时共享企业级数据。

4、企业与学校接轨, 通过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产学研结合, 让更多学生了解企业, 实现产学研结合, 把学术界的新成果运用到企业的运营发展中, 帮助企业实现科技创新, 与时俱进。

5、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便是获得“绿色身份证”, 在企业运营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平衡, 减少环境污染, 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 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协调优化。要肩负起对社会与自然环境的责任, 诚实守法, 这不仅有利于中小企业树立自己良好的社会形象, 改善公众关系, 获得政府支持, 而且能得到消费者的信任, 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产业链合作 第10篇

一、相关概念分析

信息产业作为独立的经济部门是20世纪后半期新兴发展起来的。信息产业是指利用信息技术而采集、加工、存储、传递和开发利用信息产品以及提供信息服务的产业。

区域经济合作是指不同地区的经济主体, 依据一定的协议章程或合同, 将生产要素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组合, 以便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活动。区域产业合作作为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内容, 在区域经济合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京津冀地区信息产业发展概况

从信息产业的机构上看, 北京信息产业的资金来源比较充足, 产业内部硬件制造、软件制造与开发及服务结构较为协调, 科技实力雄厚为其基础性研发提供了充足的人才配备, 自主性高端产品所占比重较高;对天津而言, 外资投入占有绝对优势, 研发能力中等, 工程化技术研发的实力较强, 有较强的硬件制造, 自主性高端产品比重较低;河北省则处于产业的初步发展阶段, 部分零部件有一定的实力, 成本优势比较明显。

从信息产业的产业分工协作与竞争上看, 相对于其它经济区域, 京津冀都市圈内部信息产业结构的分工要大于竞争, 该地区产业集群化发展滞后, 活力与实力不足。

从信息产业的发展梯度上看, 京津冀都市圈内各地区存在明显的城市定位梯度、技术梯度、产业梯度和成本梯度, 这是各地区形成分工合作、协调发展格局的内在动力。

三、河北省信息产业的发展概况

2008年河北省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初步核算, 全省生产总值达到16188.6亿元, 比上年增长10.1%。1-10月, 河北省信息产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471.77亿元, 同比增长48.87%, 增速同比提高4.19个百分点;全行业实现利税70.08亿元, 完成工业增加值123.79亿元。主要指标增速均高于全省入统工业及全国同行业增速。目前河北省信息产业投资超10亿元以上大项目已达到22个, 总投资1554.5亿元, 全部达产后可实现销售收入4720亿元。1-10月, 全省信息产业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5.68亿元, 同比增长130%。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是河北省信息产业的主导力量。“十五”以来, 河北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保持较快增长。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构成中, 电子元器件、电子信息专用材料、电子信息机电产品和通信设备制造占有重要地位, 但销售收入及所占比重变化较大, 电子元器件所占比重逐渐减低, 专用材料制造业和电子信息机电制造业的比重有所提高。

河北省软件企业数量增长较快。截至2006年, 河北省拥有2家国家规划布局重点软件企业;40家企业获得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 其中一级资质1家, 二级资质2家, 三级资质24家, 四级资质13家;通过“双软认定”企业超过200家, 产品1000余项。2006年, 在统软件企业中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5家, 3000万元~1亿元的17家、1000~3000万元的28家。

“十五”期间, 河北省电子商务的网络条件有很大改善, 初步形成了大容量、高速率、能覆盖全省城乡电子商务的网络基础。据抽样调查, 全省已有80%以上的大企业建立了企业内部网, 70%以上建立了企业网站, 35%建立了不同层次的信息管理和应用系统。一批重点企业形成了网上订货、物流配送为一体的电子商务运营模式;部分大型商品集散中心和批发交易市场建立了网上信息发布系统。目前, 河北省已建立了一批具有地方经济、产品特色的专业网站, 网上信息发布、网上销售和网上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中国枣网”、“中国辣椒网”、“中国国际五金丝网交易网”等在国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教育受到重视, 全省有近50所院校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

四、河北省信息产业发展分析

(一) 现有优势

1.在电子信息专用材料、电子测量仪器领域形成了相对完善的部门创新系统, 有持续做大和做强的潜力。电子信息专用材料、电子测量仪器是河北省信息产业中比重最高的行业, 在全国同行业中所占份额也相对较高。单晶硅、液晶材料、彩壳的产量居于全国甚至全球前列, 是最有可能持续做大、进而做强的领域。以上行业的相对领先优势, 主要得益于在这些行业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以产业集群为主要形式的部门创新系统, 它以拳头产品为核心, 以重点企业为龙头, 以科研院所为支撑, 以相关产业和配套产业整合联动形成的产业链为依托。例如, 河北省的优势产品单晶硅就是部门创新系统的典范。

2.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 有利于发展劳动力相对密集的制造与生产环节。无论与周边地区还是与信息产业大省广东、江苏相比, 河北省劳动力成本都相对较低, 加之处于环渤海湾地带, 与京津邻接, 劳动力在京津冀地区流动便利, 能够以低成本的方式提供高水平的劳动力供给。这一优势有力支持了河北省电子信息产业的高销售利润率。因此, 与全国平均水平和国内绝大多数省 (区、市) 相比, 河北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整体盈利水平较高。2007年的平均利润率为10.4%, 高出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

3.传统产业信息技术改造能够创造巨大的本地市场需求。机械、石化、钢铁等传统产业是河北省的经济主体和优势所在, 产业基础和条件较好, 规模较大, 首钢的搬迁更是为河北的钢铁工业增添了强大的活力。作为传统产业, 机械、石化、钢铁行业面临大量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改造提升的问题。河北省传统产业的信息技术改造将为河北省信息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 对应用软件、机电产品、电子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等影响较大。

(二) 现有劣势

1.投入少, 总体规模偏小。河北省的产业结构长期以来以石化、机械等为主, 对信息产业的投入有限, 规模偏小是河北省信息产业的显著特点, 无论在增加值、资产总额, 还是销售收入方面, 河北省电子信息产业都远远低于发达省份, 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成为河北省信息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2.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河北省电子信息企业存在“小、少、弱”的问题。“小”是指企业规模和影响力小, “少”是指外资企业少, “弱”是指企业的根植性弱。

目前, 河北省电子信息产业以中小企业为主, 缺乏能够形成规模经济、带动行业发展的大公司、大集团。2007年, 河北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中销售收入过10亿元、进入全国电子百强的企业仅有3家。在吸引外资入驻方面相对落后。2005年,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外资企业数量和销售收入分别仅占18%和21.2%。目前, 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吸引了一些企业将制造环节转移到河北, 但是, 大多数企业主要是将河北省作为制造加工基地, 而研发环节、市场营销环节的转移相对较少, 显示这些企业在河北的根植性较弱。

3.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尚不健全。河北省电子信息企业的研究开发投入偏低, 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由于整体科技基础条件相对落后, 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研究开发能力不高, 技术成果的产业化程度低, 公共技术研发、支撑、转移转化体系发展滞后, 产业、人才和创新相互促进的环境还未形成。

4.缺乏高层次人才, 面临人才外流威胁。河北尽管拥有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 但是人才层次不高, 缺乏既熟悉技术又精通管理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高级人才。而且, 随着全国范围内人才流动日益自由化, 京津地区的人均工资水平较河北省更高, 对人才的吸引力度更大, 河北省信息产业面临人才外流的问题比较严重, 对河北省升级产业结构构成很大威胁。

(三) 政策建议

1.河北省信息产业的内部调整

(1)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扩大信息产业发展规模。

一方面, 设立政府信息产业发展基金。这是江苏、山东等省市发展高新技术的成功经验。设立政府基金, 可以为高新技术创新提供强大的保障,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亦可以为企业的创新提供支持。另一方面, 鼓励各种形式的民间资本对信息产业的投入。政府和企业可以积极与民间资本合作, 这将为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保障。

(2) 加强对传统信息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传统产业升级

目前, 河北省信息产业中, 以电子信息传输服务业和电子器件和元件制造业的实力最强。因此, 要坚固传统产业的发展优势, 加强对传统信息产业的技术改造, 同时加强产业内的合作与互补, 以传统产业为基础提升信息产业的发展空间, 从而为信息产业的横向和纵向发展提供动力。

2.加强与京津地区的合作

(1) 加强技术合作。技术合作一方面可以使河北省吸收和借鉴京津地区在信息产业发展方面的先进技术, 提升省内信息产业技术创新系统, 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技术支持;另一方面, 通过技术合作与区域内的优势互补, 可以提升整个区域的总体技术创新能力。

(2) 加强企业间合作。企业间的合作可以促进河北省信息产业的组织结构更加合理化。一方面, 河北省信息产业内多是中小企业, 缺乏能够形成规模经济、带动行业发展的大公司、大集团, 通过与京津地区企业间合作, 学习效应可以促使省内企业发展更趋合理化。另一方面, 京津地区外资来源广, 通过企业间合作, 河北省可以在吸引外资方面与京津地区分一杯羹。最后, 通过企业间合作, 河北省可以在承接企业转移方面, 更多地吸收一些研发环节、市场营销环节的产业转移, 从而促进河北省信息产业的技术与组织结构的升级。

(3) 加强人才合作。河北省虽然劳动力资源充足, 但是人才层次不高, 加之京津地区工资水平较高, 更加促使“孔雀京津飞”的局面。京津地区拥有大批重点院校与众多研究机构, 通过与京津地区进行人才交流方面的合作, 为河北省信息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保证。

五、小结

利用ECFA深化两岸产业合作 第11篇

在“经合会”之下成立了货品贸易、服务贸易、争端解决、投资、海关合作及产业合作等6个工作分组。其中货品贸易及服务贸易主要是以双边市场开放为主轴, 争端解决则是解决未来贸易纠纷的制度性平台, 海关合作则是推动贸易便捷化的重要措施, 投资议题则主要是落实双边投资及投资保障议题。

在“经合会”下也纳入了产业合作议题, 货品和服务业所涉的贸易自由化是传统自由贸易协议的主轴, 但两岸若欲透过ECFA带动产业的升级转型, “产业合作”才应该是两岸谈判的重点。对“产业合作”有清晰的定位, 才能深化货品和服务业贸易开放效益, 进一步创造双赢的格局。

在目前世界各国的自由贸易协议 (FTA) 中, 产业合作 (有时也称为经济合作) 的重要性逐渐提高。在东亚主要国家所签署的自由贸易协议中, 例如日本、韩国及大陆的FTA, 大多数均定有产业合作专章, 针对特定产业或领域, 进行相关的合作。FTA产业合作的内容上有很大的弹性空间, 通常会先建立对话沟通机制, 确认信息互通的平台后再展开合作, 因为在官方之基础下, 可以较民间提供更全面性产业发展概况及重要产业政策的最新动态, 有助于企业取得完整的信息, 做为双方合作的基础。

其次在此平台下可以选定特定的产业项目进行合作, 特别是近年来能源价格高涨, 推动能源相关产业成为两岸产业合作的重点。而且除了产业别之合作外, 也可以进行一些功能性的合作 (例如研究发展、共同标准之制定以及其它领域之合作) 。所以产业合作的范围若能规划适当, 可以进一步深化合作成员之间的产业连结。

台湾观点

过去两岸产业合作主要是属于民间与民间合作, 即双方民间企业基于互利需求, 进行合作, 两岸迄今已建立了绵密的产业分工链。台湾产业发展虽然较大陆起步较早且具有优势, 但是台湾因为市场规模不大, 发展会遇到瓶颈。未来若能利用两岸产业合作的机会, 透过大陆市场规模的效益, 非常具有发展潜力。特别是过去两岸关系起伏不定, 在制度不健全、法律不完整的情况下, 产业发展能有如此的成就可说是非常难得, 未来双方如何在ECFA架构下, 在官方对官方的基础下, 维护并扩展此一成果, 可说是非常重要。

就台湾的观点而言, 过去利用中国大陆廉价的生产资源, 主要从事加工生产后外销, 使得大陆成功地与世界接轨, 成为全球化生产的重要一环。现今大陆生产成本开始上扬, 台湾思维也应有所转变, 两岸产业合作也应有所调整。

就台湾的立场而言, 推动两岸产业合作所考虑的有以下3个重点:

拓展大陆内需市场

台湾过去是将大陆视为加工基地, 主要是将大陆视为世界工厂;在大陆经济实力提升及国民所得提高下, 世界市场的功能逐渐突显。未来ECFA的重点不仅只放在关税减让, 而应强调藉由大陆服务业市场的开放, 利用ECFA的机会, 由生产面拓展营销服务面, 利用大陆内需市场的规模, 提升台湾产业之竞争力。

创造自有品牌

台湾过去虽然有在大陆推动自有品牌成功的例子, 但普遍仍无法与国际品牌相抗衡。台湾应藉由ECFA产业合作的机会, 改变台湾企业与世界接轨的模式, 由代工的方式转变为品牌的创造。台湾过去是以代工为主, 这种代工的营运模式, 主要是与全球品牌大厂连结, 负责其供应链的部分环节。优点是可以专注于制造, 充分利用台湾充沛的人力, 完善的管理, 将成本优势彻底发挥出来。而缺点则是缺乏厚实的技术基础, 产业往往需要仰赖外来技术与设备从事有限的创新研发与加值, 利润普遍不高;而且当品牌大厂产品需求下滑, 会直接冲击到代工厂的生存。

由代工走入品牌, 可以早日使台湾摆脱“浅碟式”的经济型态。这其中除了技术的提升外, 更重要的应该是观念的革新, 特别是如何由模仿走入创新, 装造转为营销, 被整合者提升为整合者。并由代工下企业对企业 (B2B) 的合约关系, 转为品牌下企业对顾客 (B2C) 的关系;以及由追求成本下降 (Cost down) , 进一步追求价值的提升 (Value up) , 均是必须正视的课题。

发展新兴产业

除了改变接轨的模式外, 台湾在接轨的层面也应力求扩充。台湾过去深受全球经济波动影响, 一个重要原因是产品主力集中在信息类产品而不够多元化。未来应利用全球市场发展趋势, 积极开发新产品, 发展新世代产业。过去当台湾在信息电子产业发展至颠峰时, 一直在寻找其它可以带动台湾经济的产业, 但迄今成果有限。未来应积极利用ECFA产业合作的机会, 发展替代能源、生技及其它新兴项目, 将台湾产业更加多元化。

大陆观点

大陆改革开放30年, 已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不过在“先富”的思维下, 也产生了沿海-内地、城市-乡村、工业-农业等多方面发展失衡的问题, 所以大陆政策思维已由“先富”转而强调“均富”。另外在面对全球化的竞争, 资源的耗竭, 大陆也在积极进行产业转型, 发展新兴产业。均富与产业转型已成为大陆两大主轴政策, 所以未来应在此脉络之下推动两岸产业合作。

落实中国大陆开发中西部, 实现均富原则

大陆在十二五规划中, 强调内地开发, 所以未来如何利用内地丰富的资源, 藉由产业合作创造更多的就业及产值, 应该是两岸产业合作的重点。例如目前台湾电子业已开始由沿海西进内陆, 固然这是对沿海地区生产成本上升的反应, 但如何藉由西进的机会, 强化两岸供应链之联结, 并创造双赢, 可说是非常重要。此不但可以解决中西内陆地区的就业问题并促进经济成长, 也可解决若干社会问题 (如隔代教养) 。

新兴领域之合作机会

大陆沿海地区人均所得已超过10, 000美元, 经济正在面临转型, 已无法再做为加工外销的生产基地, 必需考虑发展新兴产业。所以如何利用十二五规划之七大战略新兴产业 (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及新材料) , 再搭配沿海地区已有的基础建设、人力资源, 并与台湾目前所建构之六大新兴产业 (精致农业、文化创意、观光旅游、医疗照护、绿色能源及生物科技) 相连结, 为未来推动产业合作另一个可以思考的重点。

整体目标

综合以上有关两岸产业合作的思维, 未来两岸产业合作的整体目标如下:

促进彼此产业升级

目前两岸产业的发展, 大多属代工型的制造业, 在合作上, 首先应提升价值链合作层次, 并协助两岸传统产业的升级转型;其次则为服务创新、新兴产业 (能源/资源/环保) 、生物和ICT等科技的新型态和新兴服务业方向合作, 以带动两岸产业长远发展。

共创国际品牌

发展品牌为两岸产业的共同目标, 可以从彼此产品需求的特性、技术以及资源之比较利益, 共创国际品牌。在签署ECFA之后, 两岸更容易进行产业分工, 从大陆的内需市场开始发展当地品牌, 再逐步推广成国际品牌。

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两岸产业合作, 主要仍是藉由产业之连结, 创造两岸的就业机会。特别是目前两岸均面临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情形, 藉由产业合作来促进就业就益发显得重要。

在制造业方面, 可以选择大陆“十二五规划”的战略新兴产业及台湾的新兴产业:例如新能源、新材料、新动力汽车、高端装备等, 均是可以考虑的方向。

在服务业方面, 大陆目前服务业占GDP比重约为41%, 与先进国家仍有相当的差距。服务业为十二五规划的一项重点, 台湾服务业虽然发展程度较中国大陆为高, 但国际化程度仍待提升。未来两岸有很大的合作空间。

至于在合作内容方面, 则可采取共同研发, 新产业的培养、产业标准合作等多种方式;另外由于两岸中小企业所占比重不低, 也可以藉由产业合作强化中小企业交流的平台, 增加生产、贸易与技术交流的机会。

配套措施

自1991年以来, 根据台湾投审会的统计, 台湾对大陆投资金额持续攀升, 2007—2008年投资金额将近100亿美元, 虽2009年受金融风暴影响, 投资额跌落至60亿美元, 但2010年随景气回升及政府两岸投资政策的松绑, 投资总额突破122亿美元。

根据以上的说明, 可以发现两岸投资迄今为止是单向的, 而非双向的。而且近年来虽然以开拓大陆内需市场为目的的投资增加, 但台湾投资大陆的目的主要仍是利用大陆的廉价劳动力, 以服务全球的市场。换言之, 投资的结果是使大陆劳工成为全球化生产的一环。这个“使大陆和世界接轨”的工作已经告一段落, 两岸投资应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新时代的两岸投资应该是双向的, 并且以大陆市场本身为驱动力, 投资的目的是更有效的开发和服务大陆市场, 创造新的成长动能。投资的目标不再是廉价劳力的取得, 而是市场和策略性资源的追求。为达此目的, 两岸应建立新的投资及产业分工模式。

所以在此思维下, 未来两岸投资协议除了强调投资权益的保障外, 也应致力扫除不必要障碍, 建立双向投资之管道。事实上在推动两岸产业合作的议题时, 相互投资为主要的工具, 而加速投资自由化则是落实此政策工具的主要途径。

强化保障

台湾与大陆均是WTO会员, 需遵守WTO下之与贸易相关之智慧财产权协议 (TRIPS) , 特别是在进行研发合作及技术交流时, 但是未来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特别是在未来推动两岸产业合作, 如何落实保障智慧财产权、活化智财权之应用及产业化以及优化两岸智财权创造环境, 才可以确保两岸产业合作下创新的成果, 产业合作才有可能到位。

两岸经济发展迄今, 已取得不错的成果。然而目前两岸都处在经济转型的十字路口, 所以产业合作的空间十分宽广。台湾面临从代工走向品牌的挑战, 而大陆则需要由“世界工厂”转变为“世界市场”, 由“出口导向”的发展导入“内需推动”, 要由追求GDP的成长改为追求人民收入的成长, 并兼具改善所得分配不均的作用。

上一篇:渠道建设和管理下一篇:物流专业英语教学

热门文章

产业链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