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性试验范文

2024-05-08

毒性试验范文(精选11篇)

毒性试验 第1篇

1 材料

1.1 受试样品

LC乙醇提取物Ⅰ (以下简写为LCⅠ) :批号20100811-2, 提取率11.81%, 为均匀、水溶、易吸潮的棕红色粉末;LC乙醇提取物Ⅱ (以下简写为LCⅡ) :批号20100812-2, 提取率23.84%, 为均匀、水溶、易吸潮的棕黄色粉末, 2样品均由云南省药物研究所科研管理部提供。

1.2 实验动物

SPF级KM小鼠, 体质量18~22g, 雌雄各半, 由昆明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许可证号:SCXK (滇) 2005-0008。

2 方法与结果

2.1 急性毒性预试验

KM种小鼠36只, 随机分为9组, 每组4只, 雌雄各半, 禁食不禁水约12h后, LCⅠ、LCⅡ不同剂量组、对照组均以最大给药容积 (40ml/kg.bw) , 在24h内给予小鼠灌胃1次, 连续观察7d, 记录各组小鼠的毒性反应和死亡情况。

结果显示, LCⅠ、LCⅡ的毒性较小, 不能测出半数致死量LD50, 见表1。

2.2 最大耐受量 (MID) 的测定

取KM种小鼠100只, 体质量 (20±2) g, 随机分为5组, 每组20只, 雌雄各半, 禁食不禁水约12h后, 将LCⅠ、LCⅡ不同剂量组按40ml/kg.bw的容积在24h内给予小鼠灌胃1次, 同时设溶媒对照组, 同法给予等体积纯水。连续观察14d, 详细记录动物的毒性反应、体质量变化及死亡情况。实验结束时, 称质量, 将全部动物脱颈椎处死, 解剖, 肉眼观察其腹腔脏器变化。

注:LCⅠ、LCⅡ最高剂量对应的给药浓度为最大给药浓度

实验结果表明, 小鼠心、肝、脾、肺、肾等主要组织脏器的外观, 均无明显的毒副作用。见表2。LCⅠ、LCⅡ不同剂量组灌胃后部分小鼠出现活动减少、腹泻等症状, 且均有个别动物死亡, 可能涉及中枢及自主神经系统, 躯体运动、胃肠系统;提示LCⅠ的最大耐受量为5.243g/kg.bw, 最小致死量为6.554g/kg.bw;LCⅡ的最大耐受量为5.760g/kg.bw, 最小致死量为7.200g/kg.bw;LCⅠ的毒性略比LCⅡ大。

3 讨论

急性毒性试验是在24h内单次或多次 (2~3次) 对动物给药后, 在14d内, 连续观察动物所产生的毒性反应及死亡情况。急性毒性试验中如受试药物引起动物死亡, 应测定药物毒性反应与剂量的关系, 通常进行半数致死量LD50测定, 当受试药物测不出LD50时, 可以以最大给药量、最大耐受量等毒性参数来考察动物的急性毒性情况[2]。

本试验表明, LCⅠ、LCⅡ的毒性作用较小, 用LD50已不能测出其毒性, 故只能测定其最大耐受量;虽LCⅠ的毒性略比LCⅡ大, 但二者的最大耐受量、最小致死量较接近, 运用时须特别注意;急性毒性试验仅1次或多次 (2~3次) 给药, 观察时间较短, 且不同的实验条件和动物种属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故其结果只能作为参考, 还应结合长期毒性试验的毒性表现及多种检查结果综合分析评价其毒性[3]。

摘要:目的 通过两种LC乙醇提取物的急性毒性试验, 比较二者的毒性。方法 24h内小鼠单次灌胃给予两种LC乙醇提取物, 观察毒性反应及死亡情况, 测定最大耐受量、最小致死量。结果 LC乙醇提取物Ⅰ的最大耐受量为5.243g/kg.bw, 最小致死量为6.554g/kg.bw;LC乙醇提取物Ⅱ的最大耐受量为5.760g/kg.bw, 最小致死量为7.200g/kg.bw。结论 LC乙醇提取物Ⅰ的毒性略比LC乙醇提取物Ⅱ大。

关键词:LC乙醇提取物,KM小鼠,急性毒性

参考文献

[1] 杨秀伟.吴茱萸水和70%乙醇提取物等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试验[J].中国中药杂志, 2008, 33 (11) :1317-1321.

[2] 陈建明, 何月平, 张珏锋, 等.夹竹桃叶乙醇提取物对斑马鱼等毒性评价[J].水生生物学报, 2011, 35 (5) :835-840.

毒性试验 第2篇

来源: CDE 作者: 审评四部 王庆利 时间: 2002-11-28 15:23:18审评四部王庆利

摘要:日本是受沙利度胺危害最大的国家,对其具有深远的影响。直至近日,日本对药物生殖毒性的要求依然是ICH三方最为严格的一方。1963年日本制定了最初的胎儿试验法,1965年进行了修订。1975年进行了全面修订,制定了所谓的三段生殖发育毒性试验法,并在1984年和1988年进行了部分修正。在1993年接受ICH生殖毒性指导原则。其后日本对生殖毒性试验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在雄性生育力试验方面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其研究的相关结果被纳入了ICH指导原则中。2002年日本发布了生殖发育毒性试验的最新版本,本文介绍了该指导原则的主要内容。关键词:日本 药物生殖毒性试验 技术指导原则

基本目的利用哺乳动物检验药物可能存在的一些对生殖发育的不良影响,并公开这些不良的影响,以用于对人的生殖发育的安全性/危险性的评估。试验方案三段试验方案是最实际的选择,通过限定给药时间来识别有可能发生损害的生殖发育阶段,该方法在一般情况下几乎对所有的药物都有效。但应根据药物特点、适应症、适用人群、药代动力学资料、其他药理毒理资料等方面进行科学灵活的考虑,如单一试验方案或两段试验方案等。无论选择何种研究方案,必须能充分暴露和评价药物的生殖毒性,并应说明选择的依据。试验动物不同的动物种属对药物的反应有很大差别,为了充分暴露毒性,更准确地外推至人,最好尽可能选用多种动物。但是从经济或其他的理由来看,选择多种动物是不现实的。在选择试验动物的时候应考虑:①是否宜于做为人类疾病模型。②受试物的代谢方式与人相类似。③由于在生殖毒性试验开始之前就清楚受试物在人体的代谢方式往往是很困难的,故通常使用那些操作比较容易,而且对其一般的代谢方式和生殖生理非常熟悉的动物。④对动物自发畸形的了解和对已知的能诱发生殖毒性物质的敏感性。大鼠作为试验动物使用的历史很长,有关其生殖生理的知识及其一般代谢方式已经相当清楚,具有性成熟期、妊娠期和哺乳期都比较短的优点,是生殖毒性研究中获得经验最丰富的动物,背景资料较多。由于致畸敏感期毒性导致的毒性后果相对更严重,日本对致畸敏感期试验特别重视,认为使用多种动物进行试验,在结果类推于人时,能够提供更为充实的试验结果支持。因此,要求啮齿类动物和非啮齿类动物要分别使用一种以上。家兔是首选的非啮齿类动物。家兔体形较大,胎仔观察比较容易,给予可致胎儿畸形的药物酞胺哌啶酮,可引起和人类似的畸形。同时,该段试验使用家兔经验丰富,背景资料较多。动物数未说明具体动物数的要求。应考虑:①动物对受试物的敏感性,②所采用试验方法,③所要求的精确性等。但通常每组16~20只动物用于评价,国内外取得了一致。给药途径和频率原则上是使用与人相同的给药途径。有多种给药途径时,首先应考虑能够出现最强反应的给药途径。选择与临床不同的给药途径时,应提供依据。①经口给药,通常使用胃管强制给药。掺食法由于动物的摄取忌避,往往达不到所期待的剂量,或是给药的剂量不准确,一般不采用。②注射给药必须注意受试物的性状及其局部毒性。静脉注射要注意注射的速度和防止药液的泄漏。使用稳定的注射速度是重要的。腹

毒性试验 第3篇

关键词:半滑舌鳎;甲醛;硫酸铜;半致死浓度;安全浓度

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Gunther)自然资源量少,出肉率高,口感爽滑,味道鲜美,无腥味和异味,高蛋白含量高,营养丰富。目前为我国北方地区的主要养殖品种。

硫酸铜和甲醛是半滑舌鳎养殖中常用药物,但目前甲醛和硫酸铜对半滑舌鳎的急性毒性试验的研究尚未见报道,经常因使用方法不当对其造成伤害,甚至使其中毒死亡。本试验研究了硫酸铜与甲醛对半滑舌鳎的急性毒性试验,以探究这两种药物的安全浓度,从而为实际生产中安全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鱼

由天津海升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提供。挑选活力强、外观无伤痕的健康半滑舌鳎作为试验对象,体重为30.5 g±0.2 g。试验前在86 cm×62 cm×45.5 cm的水箱中驯养7 d,每日正常投喂与换水,试验前一天停止投喂。

1.2试验用水

是经生物包系统处理后的海水,水温27.8~28.5 ℃,海水盐度22‰~23‰,pH 7.5~8.2,溶解氧>5 mg/L。

1.3试验方法

1.3.1预试验设置10个浓度梯度,一个对照组,每组20尾鱼,每隔6 h观察死亡率,确定最小致死浓度。

1.3.2正式试验根据预实验结果,正式试验两种药物设置6个浓度梯度组,一个空白组,每组2个平行,每个平行20尾鱼。试验药液现配现用。甲酸试验每8 h换一次水,重新加甲醛;硫酸铜试验12 h换一次水,重新加硫酸铜。采用96 h常温静水试验法,试验开始后6 h连续观察,观察试验鱼中毒后的反应情况,以后每隔12 h观察一次,及时捞出死鱼并记录,测定pH及溶氧。试验结束后统计两种药物24 h、48 h、72 h和96 h的死亡率。当试验鱼鳃盖完全停止活动且对外物刺激30 s内没有产生反应即确定为死亡。

1.4数据处理

半致死浓度由RM6240多道生理信号采集系统图形输出。

2结果与分析

2.1甲醛和硫酸铜对半滑舌鳎的急性毒性试验

甲醛和硫酸铜对半滑舌鳎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见表1、表2。随着甲醛和硫酸铜的浓度逐渐升高、处理时间的延长,半滑舌鳎的中毒症状越来越明显。低浓度甲醛组的半滑舌鳎活动状态基本一致,其与对照组没有明显的区别。随着甲醛浓度的增加,当其浓度为345 mg/L时,48 h之后其中毒症状逐渐明显,浮头并且快速游动、上下乱窜,时快时慢,随着时间的延长,运动能力逐渐渐弱,最后,躺卧于箱底,呼吸衰竭而死,黏液增多。

3讨论

如今,我国海水的工厂化养殖已经成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各种病害的频繁出现,特别是由于自然海水不断受到污染,其病害出现了多样性、严重性的趋势。甲醛和硫酸铜是工厂化养殖中的常用药物,但是目前甲醛和硫酸铜对半滑舌鳎的急性毒性试验尚未见报道,所以在养殖过程中,经常会因为使用不当而造成对鱼体的伤害,甚至大面积死亡。为此,针对半滑舌鳎做了甲醛和硫酸铜的96 h急性毒性试验,以期为生产提供安全用药理论依据。

甲醛能与蛋白质作用,并与细胞质结合使其烷基化,从而具有杀菌的效果,尤其是对寄生虫、细菌和病毒等,是工厂化育苗中的常用药物。在对褐牙鲆[1]、红白鲫[2]、方斑东风螺[3]、蓝点笛鲷[4]、淇河仔鱼[5]的急性毒性试验中,其48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95.941 mg·L-1、7151 mg·L-1、8.973 mg·L-1、75.958 7 mg·L-1、134.04 mg·L-1,安全浓度分别为0.209 7 mg·L-1、19.23 mg·L-1、0.283 mg·L-1、1988 mg·L-1、11.94 mg·L-1,这说明不同的鱼对甲醛的敏感度不同,而半滑舌鳎对甲醛的敏感度较低。

硫酸铜作为一种杀虫药物,常在工厂化育苗中得到养殖户的认可。在已有的研究报道中,硫酸铜对淇河仔鱼[6]、金鱼[7]48 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2.5 mg·L-1、15.85 mg·L-1,安全浓度分别为0.16 mg·L-1、0.912 mg·L-1,而硫酸铜对半滑舌鳎的的48 h半致死浓度为2.81 mg·L-1,说明半滑舌鳎对硫酸铜较敏感。在工厂化养殖中,用甲醛溶液较安全一些。

参考文献:

[1] 殷蕊,宫春光. 全雌褐牙鲆稚鱼对硫酸铜和甲醛的耐受性实验[J]. 河北渔业, 2013(10):1-3

[2] 王凡,郭向萌,宋盼盼. 甲醛对红白鲫的急性毒性试验[J]. 湖北农业科学,2009(04):943-945.

[3] 谢湘筠,张原秋,柯才焕. 甲醛和三丁基锡对方斑东风螺幼体的急性毒性实验[J]. 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4):306-310.

[4] 施钢,陈刚,张健东,黄建盛,潘传豪,白丽蓉. 4种水产药物对蓝点笛鲷幼鱼急性毒性试验[J]. 南方水产科学,2011(03):50-55.

[5] 李爱景,李学军,乔志刚,娄海永. 敌百虫和甲醛对淇河鲫仔鱼的急性毒性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9(22):10525-10526.

[6] 张月琴,李爱景,金晓璐,李学军. 硫酸铜和高锰酸钾对淇河鲫仔鱼的急性毒性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9(15):7030-7031.

[7] 丛宁,袁莉民,沈伯平,颜慧,姜增华. 硫酸铜对金鱼急性毒性及肝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J]. 扬州大学学报,2005(02):89-92.

Abstract:Taking Cynoglossus semilaevis Gunther in acute toxicity test is conducted on 96h, formaldehyde and copper sulfate treatment second half of Cynoglossus semilaevis lethal concentration (LC50) and safe concentration (SC).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48h, 96h after formaldehyde treatment of LC50 were 375.68 mg·L-1 mg and 351.74 mg·L-1,SC was 35.174 mg·L-1; copper sulfate treatment 48h, 96h of LC50 were 2.81 mg·L-1and 2.58 mg·L-1, SC was 0.258 mg·L-1.

Key words:Cynoglossus semilaevis Gunther; formaldehydea; copper sulfate; lethal concentration; safe concentration

(收稿日期:2014-07-02)

天然植物消毒液的毒性试验 第4篇

由于现阶段尚无关于天然植物消毒液的毒性试验报道,故本文拟通过研究天然植物消毒液的急性毒性试验、亚慢性毒性试验、眼睛和皮肤刺激试验及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来探讨天然植物消毒液的安全性,旨在为天然植物消毒液的临床使用安全提供试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 1 样品及药物

天然植物消毒液( 每毫升含原生药0. 2 g) ,由北京生泰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环磷酰胺( 规格为50 mg / 片) ,购自通化茂祥制药有限公司。

1. 2 试验动物

昆明种小鼠80只,体重为( 20 ± 2) g,雌雄各半;SD大鼠80只,体重为( 200 ± 10) g,雌雄各半; 普通级新西兰种家兔16只,体重为( 2. 0 ± 0. 5) kg,动物许可证号为SCXK - ( 京) 2006 - 0009。所有试验动物均于普通环境饲养,自由摄食、饮水,适应性饲养1周后进行试验。试验动物均购自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

1. 3 试验设计

1. 3. 1急性毒性试验取小鼠10只,观察小鼠一次性灌胃给予最大药量的天然植物消毒液后所产生的毒性反应和死亡情况。由于受药物浓度和体积限制,无法找出引起小鼠死亡的剂量,故无法测出天然植物消毒液灌胃的半数致死量( LD50) 。

1. 3. 2一日最大耐受量的测定取小鼠2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以天然植物消毒液的最大浓度( 原液) 、最大体积( 0. 02 m L/g) 的药量每天灌胃3次,总给药量为12 mg /g。对照组灌胃自来水。连续观察7 d,记录小鼠的体重、精神状态、饮水和采食情况、行为活动等临床表现。试验结束后处死小鼠,剖检观察小鼠的脏器变化。

1. 3. 3亚慢性毒性试验取大鼠80只,随机分为4组,即天然植物消毒液高、中、低剂量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20只,雌雄各半。天然植物消毒液高、中、低剂量组分别按照体重360,120,40 mg /kg灌胃给药,连续给药30 d,空白对照组灌胃清水。各组大鼠自由饮水和采食,给药期间观察各组大鼠的外观体征、行为活动、食量、二便性状、体重、死亡等情况。每周称量体重1次。试验期为30 d,末次给药后24小时处死大鼠,分别进行血常规、血液生化指标、脏器指数和病理组织学检查。

1. 3. 4眼睛刺激试验选用眼部健康家兔6只,吸取天然植物消毒液0. 1 m L,滴入家兔左侧眼结膜囊内,使眼睛被动闭合4 s,30 s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右侧眼睛滴入生理盐水作为空白对照组。滴眼后分别于1,24,48,72小时和7,14,21天,肉眼观察家兔眼结膜、虹膜和角膜的损伤与恢复情况,并记录其他损害效应[1]。

1. 3. 5皮肤刺激试验1 ) 一次皮肤刺激试验。选用皮肤完好的健康家兔5只,于试验前24小时将家兔背部脊柱两侧的被毛剪掉,两侧的去毛面积均约为3 cm × 3 cm。次日取0. 5 m L天然植物消毒液原液滴于2. 5 cm × 2. 5 cm大小的4层纱布上,敷贴在一侧去毛皮肤表面,然后用油纸覆盖,再用无刺激胶布固定,以另一侧去毛皮肤作为空白对照。封闭4 h后去除覆盖物,用温水除去残留天然植物消毒液,分别于去除天然植物消毒液后1,24,48小时观察皮肤局部反应,并评分。

2) 多次皮肤刺激试验 。选用皮肤完好的健康家兔5只,于试验前24小时将家兔背部脊柱两侧的被毛剪掉,两侧的去毛面积均约为3 cm × 3 cm。次日取0. 2 m L天然植物消毒液涂在一侧皮肤上,另一侧涂纯化水作为对照,每天涂抹1次,连续涂抹14 d。每次涂抹前,观察皮肤局部反应,并评分。

1. 3. 6骨髓嗜多染红细胞 ( PCE) 微核试验取50只健康小鼠,随机分为5组,即天然植物消毒液( 高、中、低) 剂量组、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天然植物消毒液高、中、低剂量组分别按照5 000,2 000,500 mg /kg剂量灌胃给药,阳性对照组给予环磷酰胺40 mg /kg。采用30 h给药法,即两次给药间隔为24 h,于末次给药后6小时,常规取胸骨制片,固定并染色,于油镜下观察1 000个PCE,记录并观察200个PCE同时出现的成熟红细胞数( NCE) ,计算微核细胞率。计算公式: 微核细胞率 =( 含有微核的嗜多染红细胞数 / 1 000) × 100% 。

2 结果与分析

2. 1 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灌胃给药1周后小鼠全部存活,生长发育良好,未出现死亡小鼠,剖检未见异常。

2. 2 亚慢性毒性试验结果

2. 2. 1一般情况各组大鼠的外观体征 、 行为活动 、 粪便性状未见异常,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

2. 2. 2天然植物消毒液对大鼠体重增长的影响给药期间,各组大鼠体重增长正常,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见表1。

g

2. 2. 3 血常规检查结果 给药 30 d 后,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各试验组之间的各项血液学指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见表2。

2. 2. 4 血液生化指标检查结果 给药 30 d 后,天然植物消毒液高、中、低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均在正常值范围内,见表3。

2. 2. 5主要脏器指数的测定结果给药30 d后,各组取20只大鼠,测定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和脑的脏器指数。结果显示,天然植物消毒液高、中、低剂量组的脏器指数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见表4。

2. 2. 6 天然植物消毒液对大鼠病理组织学影响的结果 给药 30 d 后,剖检各组大鼠,肉眼观察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并制作病理切片,结果各组大鼠均未见明显的形态学改变。光学显微镜下病理组织学改变见296页彩图1。

2. 3 眼睛刺激试验结果

试验组有1只家兔于左眼滴眼后出现轻微的结膜充血,4 h即恢复正常,其余家兔均未出现眼睛刺激反应。21 d后停止试验,试验组家兔眼睛角膜、虹膜和结膜均未见充血、水肿等损伤,试验组家兔眼睛刺激评分均为0[2]。

2. 4 皮肤刺激试验结果

通过一次和多次皮肤刺激试验,在试验期间,家兔试验侧皮肤均未见红斑、水肿等损伤,家兔皮肤刺激反应评分均为0。

2. 5 骨髓 PCE 微核试验结果

各剂量组微核细胞率均在正常值范围内,经统计学分析,阳性对照组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 P < 0. 01) ,说明动物敏感,试验可靠,PCE /NCE比例也在正常值范围内,具体见表5。

3 讨论

天然植物消毒液经过多次急性毒性试验未见死亡样例。根据《新兽药一般毒性试验技术要求》规定LD50为5 000 mg /kg以上者为实际无毒,而天然植物消毒液在给小鼠灌胃10 000 mg /kg以上,仍然无死亡样例,证明本品属于无毒性药品。

大鼠连续灌服天然植物消毒液30 d后,对各组大鼠外观体征、行为活动、粪便性状、体重均无明显不良影响; 试验组大鼠血液生理生化指标、脏器指数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明显,且各组间未见任何病理变化,说明天然植物消毒液无亚慢性毒性,可长期使用[3]。

天然植物消毒液为纯天然植物提取制备而成的消毒液,其主要成分为小檗碱、绿原酸、复合氨基酸等,不含任何对眼睛和皮肤有刺激性的物质,天然植物消毒液对家兔眼睛和皮肤刺激反应最高积分值均为0。依据眼睛刺激反应分级标准和皮肤刺激强度分级标准判定,天然植物消毒液对家兔眼睛刺激试验的结果为无刺激性,天然植物消毒液的一次和多次完整皮肤刺激试验结果为无刺激性[4]。

毒性试验 第5篇

有机锡对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的毒性影响试验研究

摘要:有机锡对海洋环境有着很大的破坏作用,为此以一甲基氯化锡(CH3SnCl3)和二甲基氯化锡((CH3)2SnCl2)为代表,研究了不同浓度有机锡对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guus)的毒性影响,并且对两种有机锡的毒性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一甲基氯化锡和二甲基氯化锡对斜生栅藻的生长均有一定抑制作用,且二甲基氯化锡的毒性大于一甲基氯化锡.当有机锡浓度为200 μg・L-1时,对藻细胞的`生长抑制达到20.4%;随着有机锡浓度的增加,抑制效应增大.作 者:何炜    梁淑轩    杜道彬    孟海    HE Wei    LIANG Shu-xuan    DU Dao-bin    MENG Hai-tao  作者单位:何炜,HE Wei(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

梁淑轩,孟海,LIANG Shu-xuan,MENG Hai-tao(河北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河北)

杜道彬,DU Dao-bin(北京蔚蓝天智诚科技有限公司,北京,100071)

期 刊: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ISTICPKU  Journal:JOURNAL OF AGRO-ENVIRONMENT SCIENCE 年,卷(期):, 26(z1) 分类号:X503.23 关键词:有机锡    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    毒性   

毒性试验 第6篇

关键词:聚维酮碘;南美白对虾;半致死浓度;安全浓度

1 南美白对虾养殖常用消毒药物

由于这些年南美白对虾人工养殖范围的提升,集约化养殖的增加,水体的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各种对虾致病因子不断引发各种新型疾病,造成对虾的产量减少甚至绝收,严重挫伤对虾养殖业的进步[1]。在病害防治方面普遍利用抗生素类及一些化学药物,从而使致病微生物产生了抗药性,以及对病毒性疾病失去效果,不能合理降低虾类发病率。对水体消毒日常用药有高锰酸钾、溴氯海因、聚维酮碘等。

2 聚维酮碘简介

聚维酮碘是一种消毒杀菌剂,主要特点是:具有高效、低毒、无残留、无毒副作用,现已广泛用于医疗卫生、畜牧水产等方面。聚维酮碘溶液的主要成份是聚维酮碘,是1-乙烯基-2-吡咯烷酮均聚物(PVP)与碘(I)的复合物(简称 PVP-I)。聚维酮碘分为水剂和粉剂。据国家标准中介绍,聚维酮碘按有效量分为以下几种,分别是:100 g的瓶装,其中聚维酮碘20 g(有效量2 g);100 g的瓶装,其中聚维酮碘50 g(有效量5 g);1%;2%;5%;7%;10%.聚维酮碘的有效期都是2年[2],使用过程中无休药期。另外,聚维酮碘是一种广谱性的消毒剂,对水产动物的刺激性小,对弧菌、嗜水气单胞菌、爱德华氏菌等引起的细菌性疾病的抑制和杀灭效果非常显著。其作用机理是:由释放的游离碘与细胞膜和细胞质结合,使其中的物质发生氧化,使其新陈代谢发生障碍从而致使细菌等微生物死亡,对菌和病毒具有致死性作用。使用方向:主要对水体进行消毒,可以避免水产动物的多种细菌性疾病。用于防治虾的红体病、红腿病、断须、烂鳃、黄鳃、烂眼、弧菌病[3]。在正常使用浓度范围内,其浓度与杀菌力是成反比的。水体中氧气含量不足时禁止使用聚维酮碘,防止发生死亡事故[4]。

影响聚维酮碘药效作用的因素包括温度、pH值等。温度会造成聚维酮碘溶液当中碘的损失,在条件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1%、2%的聚维酮碘溶液在22 ℃和30 ℃的条件下存放60 d,浓度分别为原浓度的99.3%和98.5%、89.1%和524%[5]。但是,在20~30 ℃,温度对PVP-I杀菌效果的影响较小。当温度升高到30~40 ℃时,杀菌效果显著改善,这可能是温度有助于游离碘的释放。由于碘在高温中会发生升华现象,在产品生产中要特别注意控制温度,以防止因升华而造成的损失。聚维酮碘溶液的pH值升高的时候药效会降低,因此无论是存放还是使用都不能处于碱性环境中。当pH为8,温度50 ℃,10分钟后溶液中有效碘会消失。为了提高药效,一定保证溶液的pH值不能超过7(药典规定3.0~65)。

另外,碘具有氧化性、易升华的特点,产品包装必须能够避光,成品应在隔阴处贮存。因碘具有氧化性,可与还原性物质发生反应,要避免与这类物质接触。溶液的浓度,在相同条件下,浓度是与其稳定性成正比,主要是因为受温度影响。聚维酮碘溶液稳定性与浓度成正比,在使用的时候要现配现用。聚维酮碘可与二价的金属离子发生反应,因此容器、包装及密封应避免与金属容器接触[6]。包装材料可造成聚维酮碘溶液的药效下降。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用软塑料瓶制品的瓶子和玻璃制品的瓶子贮存聚维酮碘,超过 50 d后,其中的有效碘含量降低程度有显著性不同,前者比后者损失得多。此外,密封性也可造成聚维酮碘溶液的损失。在不避光的时候,聚维酮碘溶液敞口48 h,有效量降低到80%,一个星期左右,有效量分别是原浓度的42.05%和41.43%.有机物可使聚维酮碘的药效降低,如养殖水体有机物丰富时,会使其杀菌作用下降。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生物

本试验采用的是厦门新荣腾水产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的SPF第一代南美白对虾虾苗[7],一代苗的特点:生长速度快、个体大、养殖周期短,但抗病力差。虾苗体质发育良好,规格大小无差异,从受精到发育为虾苗的时间一致,平均体长为1 cm。试验前虾苗先在烧杯中适应0.5 h,试验过程中不进行投饵。

3.2 试验药品的来源

本试验采用的是西安富迤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聚维酮碘,本品的主要成分为聚维酮碘,规格为10%。

3.3 试验条件

试验容器为1 L的烧杯,试验用水为1 L,海水比重为1.003(20 ℃),pH为8.53,试验水温为19~22 ℃[8]。

试验水体来源是实验室的自来水管中的水,试验用水需经沉淀、消毒、曝气处理,由于生活饮用水中的氯气含量比较高,这种分子具有强氧化性,直接作为试验用水会对试验动物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必须经过长时间的曝气处理。然后再根据虾苗暂养水体的温度,对试验水体用加热棒进行升温处理,再用海水晶配成5‰的海水,作为试验的标准用水。

3.4 试验方法

试验按照国标当中的静水试验法,试验过程中不进行任何充气,药液只放一次。根据SC/T 1087.1—2006外用渔药急性毒性试验为依据[9],按照急性毒性试验方法进行预试验找出虾苗存活的最高浓度和全部致死的最低浓度(就是浓度下限与浓度上限),再经正式试验定出一系列的数据,对试验观察和记录的数据进行归纳总结,再进一步计算出试验结果。

3.4.1 预备试验 预备试验主要是为了给正式试验提供相应的数据[10],从而可以确定大致浓度范围,这一范围正常情况下以10为公比。例如:1 000,100,10,1和0.1 mg/L[11]。聚维酮碘的推荐使用量是0.09 mg/L,所以预备试验中的起始浓度就是0.09 mg/L,然后以10为公比做间隔,设定的浓度为0.09、0.9、9、90、900 mg/L。如果提供的数据不可靠,则需要重新确定浓度范围。在每个1 L烧杯里放置20尾虾[12],加入设定好的药量,通过12 h的观察试验确定了正式试验的浓度下限和上限(见表1),即:0.9 mg/L和900 mg/L。

nlc202309011022

3.4.2 正式试验 试验时间为48 h,每个烧杯放入虾苗20尾。由于试验的浓度在0.9 mg/L和900 mg/L之间,所以可以借鉴张萍和乔振国在做对虾急性毒性试验时所设定的浓度梯度,按等对数间距法制定浓度梯度为7个级别(以有效碘计),依次为l、1.8、3.2、5.7、10.1、18、32 mg/L[8],同时添加了试验用药聚维酮碘的推荐使用量,使试验形成鲜明的对照,增加的两组浓度分别是0.09 mg/L和0.9 mg/L(见表2)。同时做空白试验和对照试验。试验期间分别在1、6、12、24 h观察记录虾苗死亡情况。以虾苗俯卧或侧卧于桶底,虾苗的游泳足不再弹跳或丧失游泳能力,用玻璃棒反复碰触虾体时,无任何反应即可判定为死亡,如有死亡个体马上捞出,并记录试验数据。

4 结果

4.1 死亡率的修正

当对照组中虾苗死亡时,各组的死亡率用下面公式加以修正[13]。

修正后的百分数=(试验组死亡百分数—空白试验的死亡百分数)/(1—空白试验的死亡百分数)×100%[14]。

4.2 不同浓度聚维酮碘对南美白对虾苗的影响

当聚维酮碘的浓度等于或超过18 mg/L时,南美白对虾苗6 h时出现死亡情况,其中320 mg/L浓度组在6 h内即死亡16尾;试验过程中其他组死亡率均与药物浓度成正比关系(见表3和表4)。

4.3 计算LC50

将校正死亡率运用直线内插法估算LC50,再将48 h的LC50[15]乘以安全系数0.1,获得安全浓度评估值(见表5)。

根据上述试验结果,我们认为在南美白对虾苗中使用聚维酮碘,其浓度以小于等于7 mg/L为宜。

5 讨论

本试验中聚维酮碘对南美白对虾虾苗的24 h半致死浓度、48 h半致死浓度和安全浓度分别为115、70和7 mg/L。笔者试验数据远高于张萍等在PVP—碘对南美白对虾无节幼体的急性毒性试验的结果,其结果为对南美白对虾无节幼体的24 h、48 h的半致死浓度和安全浓度,即:8737、6.512和0.650 mg/L[8]。可见,南美白对虾苗对聚维酮碘的耐受性要比南美白对虾无节幼体对聚维酮碘的耐受性强,表明聚维酮碘对于虾苗来说是一种较为安全的药物。

试验所用聚维酮碘(威力碘)的说明书中要求用药量如下:在发病严重的时候的用药量0.14 mg/L,在预防的时候用药量0.09 mg/L。但是试验所测得用药量远远超过了说明书中的推荐用药量,也就是说药物的安全性比较高,如果需要的话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加大用药量。

经过试验发现试验动物的体质各项指标的不同均可能导致其对药物的作用产生不同的映射,因此必须进行相应的毒理试验来确定具体试验动物用药的安全浓度。本文通过研究此种水产药物对南美白对虾苗的毒性,获得了聚维酮碘对南美白对虾苗的安全用药浓度是7 mg/L。另外,该浓度是采用静水试验时的安全浓度,而采用浸浴法用药时,由于用药时间相对较短,用药浓度可以依据浸浴时间长短适当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玉佩,肖培弘,马承业,等.复合S高聚碘对南美白对虾的毒性试验及抑菌效果观察[J].天津农林科技,2006(05):4-7

[2] 高晓华,曹海鹏,侯三玲,等.水产用聚维酮碘对异育银鲫养殖的安全性评价[J].动物学杂志,2013,48(02):261-268

[3] 常华.放养密度对南美白对虾养殖的影响[J].当代水产,2010(03):66-67

[4] 潘娟,刘丽媛,黄剑飞.夏季对虾池塘水质调控方法[J].科学养鱼,2012(05):33

[5] Kobraei M E,White D S.1996.Effects of 2,4-dichlorophenoxyscetic acid on Kentucky algae:simultaneous laboratory and field toxicity testings.Archives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31(4):571-580

[6] 龚珞军,付国斌,李赛城,等.水产用聚维酮碘的使用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07(11):51-52.

[7] 张海红.南美白对虾的淡水养殖试验[J].山西水利,2007(05):49+73

[8] 张萍,乔振国.PVP—碘对南美白对虾无节幼体的急性毒性试验[J].海洋渔业,2002(2):68-69

[9] 李飞,郭建林,张宇飞,等.4种常用水产药物对青虾幼虾的毒性研究[J].生物学杂志,2013,30(06):62-65

[10] 张国新.不同养殖密度对南美白对虾生长的影响[J].河北渔业,2008(08):12-15

[11] Albrecht M P,Ferreira M F N,Caramaschi E P.Anatomical features and histology of the digestive tract of two related neotropical omnivorous fishes(Characiformes;Anostomidae) [J].Journal of Fish Biology,2001,58(2):419+430

[12] 郭廷东,路成福,韩守谨,战学孔,等.南美白对虾健康养殖试验[J].水产科学,2002,21(04):18-20

[13] 熊斌.聚维酮碘和高锰酸钾对南美白对虾仔虾的急性毒理试验[J].河北渔业,2014(04):8-10

[14] 郭永军,白东清,董少杰,等.3种药物对凡纳滨对虾仔虾的毒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03):1297-1299+1302

[15] 李天保,赵增元,王勇强,等.聚乙烯吡咯烷酮碘对中国对虾的毒性试验[J].海洋科学,1998,21(6):9-10

灯盏花颗粒的长期毒性试验研究 第7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受试药物

灯盏花颗粒:由云南植物药业有限公司提供,批号:20090102;性状:棕色颗粒,气微香,味甜、苦、微涩。配制方法:灯盏花颗粒以纯化水配制成相应浓度的溶液备用。本品最大配制浓度为3g/m L。

1.1.2 实验动物

*P<0.05,**P<0.01,与空白组比较

*P<0.05,**P<0.01,与空白组比较

*P<0.05,**P<0.01,与空白组比较

*P<0.05,**P<0.01,与空白组比较

*P<0.05,**P<0.01,与空白组比较

健康Spruge-Dewly大鼠160只,雌雄各半,雌性大鼠均无孕,体质量为80~110g,由昆明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动物合格证号SCXK(滇)2005-0008。试验动物为笼养(笼具容积为20cm×39cm×54cm),每笼饲养同性别动物10只。基础饲料为实验鼠全价颗粒饲料,由昆明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各组动物常规喂饲,自由饮水。笼底垫料为刨花木屑,使用前经消毒烘干;笼具经消毒后使用。平均每隔2日更换一次垫料。实验室温度(22±4)℃,湿度60%~80%。具有排气通风设备。

1.1.3 实验试剂

化学试剂均为市售分析纯。血液生化学检测专用试剂及血液细胞学检测专用试剂为专供产品。

1.1.4 实验仪器

电子天平(Sartorius,BS124S,北京赛多利斯仪器系统有限公司);包埋机(AO,美国);切片机(AO,美国);光学显微镜(Galen TMⅢ,江南光学仪器厂);美能达照像机(S300型,日本);全自动生化分析仪(Olympus AU 600型,日本);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Sysmax XT-1800,日本);全自动血凝分析仪(AMAX-200型,德国)。

1.2 实验方法

1.2.1 分组及给药

取体质量为80~110g的SD大鼠,在本实验室饲养条件下喂养2周,观察一般情况。选体质量相近,健康状况良好的动物,按体质量随机分为4组,雌雄各半,每组40只,分别为灯盏花颗粒高剂量组(40g/kg)、中剂量组(20g/kg)、低剂量组(10g/kg)及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高、中、低3个剂量分别是人每天最大用量的80、40、20倍。给药体积为1m L/100g体质量,空白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溶液,2次/d,每周6d,连续给药6个月。给药前及给药期间每周称体质量1次,并按体质量调整给药量。全部实验过程分3个阶段,即试验中期(给药3个月)、试验结束(给药6个月)及4周的停药恢复期。实验期间每天观察大鼠一般状态、体征、摄食量、饮水及粪便状况。发现有中毒反应的动物应取出单笼饲养,重点观察。发现死亡或濒死动物应及时尸检。

1.2.2 标本采集与处理

连续给药3个月,在末次给药后24h每组取10只动物(雌雄各半),从大鼠眼内眦静脉丛采血,进行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及凝血酶原时间等血液学检查,同时进行血清丙氨酸氨基转换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换酶、碱性磷酸酶、尿素、肌酐、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血糖、总胆红素、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钠离子浓度、钾离子浓度、氯离子浓度、肌酸磷酸激酶等血液生化学指标检查。

取血后动物颈椎脱臼处死并进行详细的系统尸检,解剖中注意观察实质性脏器的色泽、质地、肿块及空腔脏器的黏膜完整性及色泽,取出心、肝、脾、肺、肾、肾上腺、脑、胸腺、子宫、卵巢、睾丸、附睾等器官去血液后称重,并根据体质量计算其脏器系数(脏器系数=器官(湿)重/体质量(单位:mg/g))。脏器经10%中性甲醛溶液固定后,于相同部位分别取一块组织,经梯度乙醇脱水、二甲苯透明、石蜡包埋、切片(厚4μm)、苏木素-伊红(H-E)染色,进行病理组织学镜检,记录组织改变。

其余动物连续给药6个月,在停药后24h每组处理20只动物(雌雄各半),依次进行如上检测。余下动物留作恢复期观察,在停药4周时依次进行如上检测。

1.2.3 统计方法

1.2.3. 1 血液细胞学、血液生化学及脏器系数等计量资料均采用χ—±s表示,各给药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采用Independent-Samples T test检验。

1.2.3. 2 系统尸解及组织病理学采用定性指标判断结果。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试验周期内,对照组动物行为活动如常,一般情况良好。实验组动物给受试物后,一般情况良好。在给药期间,各组动物与对照组相比,未见明显异常发生。除个别时间点体质量、食量有所减少之外,体质量及进食量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见表1、表2)。给药后动物活动无明显异常改变。

2.2 对大鼠血液学指标的影响

结果显示,灯盏花颗粒连续给药3个月后,与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未见有临床意义的明显变化。连续给药6个月后,中剂量组大鼠单核细胞计数有所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低剂量组大鼠白细胞计数略有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其他指标未见有临床意义的明显变化。停药恢复1月后,低剂量组大鼠白细胞计数略有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大鼠PT略有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其他指标未见有临床意义的明显变化。结果见表3。

2.3 对大鼠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结果显示,灯盏花颗粒连续给药3个月后,低剂量组大鼠血清CK和K+略有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其他指标未见有临床意义的明显变化。连续给药6个月后,高剂量组大鼠血清K+略有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中剂量组大鼠血清TG、Gr略有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低剂量组大鼠血清TG、Gr略有升高,CK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停药恢复1个月后,与对照组比较高、低剂量组各项指标未见有临床意义的明显变化。结果见表4。

2.4 系统尸检及脏器系数

灯盏花颗粒给药6个月后剖杀部分动物,进行系统尸检,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肾上腺、胸腺、淋巴结、脑、胸骨、胃、小肠、大肠、睾丸、附睾、子宫、卵巢均无肉眼可见的病理改变。结果表明,给药3个月后,高、中、低3个剂量组脏器系数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给药6个月后,低剂量组大鼠心脏系数和肝脏系数略有增加,附睾系数略有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但无剂量-反应关系,故认为无生物学和毒理学意义;其他脏器系数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停药恢复1个月后,高、中、低3个剂量组脏器系数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各组大鼠主要脏器系数见表5。

2.5 组织学检查

高剂量组各鼠与对照组相比,心、肝、脾、肺、消化道、泌尿生殖系统等器官均未见明显的组织病理学改变。

3 结论

根据目前实验结果,在本试验条件下,灯盏花颗粒连续给药6个月的长期毒性试验是很安全的,未见明显的毒性反应。给药6个月后,大鼠的TG升高,白细胞计数略有降低,呈现一定的剂量-反应关系,说明灯盏花颗粒连续给药6个月后有可能导致TG升高;其他指标的变化无剂量-反应关系,故认为无生物学和毒理学意义。灯盏花颗粒连续给药6个月停药恢复1个月后TG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差异,说明TG的升高是可逆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中药新药研究指南(药学、药理学、毒理学)[S].1994.

[2]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天然药物长期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S].2005.

和胃止痛丸急性毒性试验研究 第8篇

1 实验材料

1.1 动物

昆明种小鼠;体重 18~22 g, ♀♂兼用。均由河南省医用动物实验中心提供, 合格证号:豫动第 09 号。

1.2 药物

和胃止痛丸 (由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制剂室提供, 批号 20091016) , 每粒含 0. 15 g 中药提取物;试验前称重用3 % CMC-Na 溶液制成25%的混悬液备用, 供实验动物灌胃给药。

2 试验方法

取小鼠 30 只, ♀♂兼用, 随机均匀分为2组, 每组15只, 给药组用 25 %和胃止痛丸混悬液按0.4 ml/g体重灌胃给药, 上下午各1 次, 上午8:00灌胃, 下午18:00灌胃, 灌胃前禁食10 h, 禁水6 h, 对照组灌胃同容积的0.3%CMC-Na 溶液。

灌胃方法:先固定动物, 即用右手将小鼠尾巴提起, 置于鼠笼或粗糙的平面上, 当小鼠向前挣扎时, 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小鼠两耳后颈背皮肤, 翻转小鼠置于掌心, 拉直后肢, 以小指压住小鼠尾巴即可。以灌胃器轻轻压其头部, 使口腔与食道成一条直线, 再将灌胃针沿上腭壁轻轻进入食道, 当灌胃针进入约3 cm左右时即达胃内。如果灌胃针的位置插入正确, 小鼠可自行吞服药, 灌胃针插入位置不正确, 小鼠会强烈挣扎, 必须拔出重插, 否则可能将药物灌入气管, 造成小鼠死亡。注完药液后轻轻抽出灌胃针。

观察给药后7 d内各组小鼠的活动、饮水、粪便、毛色、体重等变化, 7 d后将小鼠全部处死, 观察其心、肝、肺、脾、肾等主要脏器的变化。

注:与蒸馏水组比较*P>0.05

3 试验结果

药物组小鼠全部存活, 仅见给药期间有 2 只动物给药5 h内食量减少, 活动减弱, 药物色溏便等, 停药 12 h 后恢复正常。2 组动物在饮水、毛色、体重、粪便、及心、肝、脾、肺、肾等主要脏器的形态、大小、光滑度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以上说明, 和胃止痛丸毒副作用小。

4 小结

小鼠最大给药量为10 g/kg, 为人常用量的100倍, 给药后7 d内2组动物未见死亡及其他异常反应, 虽在给药后12 h内个别动物食量减小, 活动减弱, 体重无明显差异, 可能是大体积药物刺激胃所致, 2组动物在饮水、毛色、体重、粪便、及心、肝、脾、肺、肾等主要脏器的形态、大小、光滑度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本试验结果显示和胃止痛丸对小鼠无明显的急性毒性作用, 故认为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摘要:目的 研究和胃止痛丸的急性毒性。方法 采用昆明种小鼠30只, 用25%和胃止痛丸混悬液按0.4ml/g体重灌胃给药, 上下午各1次, 观察给药后7d内各组小鼠的活动、饮水、粪便、毛色、体重等变化, 处死后, 观察其心、肝、肺、脾、肾等主要脏器的变化。结果 二组动物在饮水、毛色、体重、粪便及心、肝、脾、肺、肾等主要脏器的形态、大小、光滑度等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和胃止痛丸毒副作用小。

关键词:和胃止痛丸,急性毒性

参考文献

[1]李飞.方剂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2]江苏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5:1088.

对元肾颗粒急性毒性试验的研究 第9篇

观察小鼠一日内三次按最大浓度及最大灌胃体积灌胃元肾颗粒后的急性毒性反应,为临床提供急性大剂量用药的安全性依据。

2 实验材料

动物:昆明种小鼠40只,SPF级,雌雄各半,体重18~22g,昆明医科大学实验动物学部提供,合格证号:SCXK(滇)2011—0004。

药物:元肾颗粒,褐色颗粒;批号:030226;临床成人拟用剂量为39g/日。临用时以蒸馏水配制成最高可灌胃浓度为55%的混悬液,给药前摇匀。

3 方法与结果

小鼠按体重与性别随机分成给药组与对照组,实验前禁食不禁水16h。给药组灌胃元肾颗粒混悬液40ml/kg,一日内灌胃给药三次,每次给药间隔8小时,然后连续观察12天,每日观察比较两组小鼠的外观、行为活动及毒性反应,每日称一次体重,结果见表1;末次称量体重后禁食12小时,取血进行血常规及血液生化检测,结果见表2。

结果显示,给药后12日内,动物未见死亡,一般状况良好,饮食、二便正常,且外观、皮毛、行为、呼吸均正常,鼻、眼、口腔无异常分泌物,给药组与对照组的体重增长无显著差异;给药组的白细胞计数及肌酐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但均属正常范围内的波动,未见其他明显异常反应。

元肾颗粒小鼠灌胃给药的最大给药量为66g/kg,该剂量以临床成人日用剂量为0.557g/kg折算,相当于临床人用量的118倍。

4 结论

元肾颗粒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本品短期大量用药较安全。

参考文献

[1]卫生部药政局.中药新药研究指南(药学药理学毒理学)[M].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局药政局,1994.

毒性试验 第10篇

关键词:轨道交通,烟毒性,PVC,FTIR,烟密度箱

轨道车辆运行中,最主要的危险是车辆颠覆和火灾,其中火灾的危害是最大的。轨道车辆易发生火灾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由于车辆在制造过程中,为了减轻车体,实现车的高速化,使用了大量的有机复合材料,如PVC材料等,而大部分复合材料具有易燃有毒等特征,给车辆的使用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二是由于车体中具有大量种类繁多、布线复杂的电气设备,这些设备的接线端、配电线等电器元件很容易由于老化、负荷较大等原因造成短路或异常发热等现象引发火灾事故;三是由于轨道车辆车厢空间封闭狭小,人员密度大,且工作中高速运行,一旦发生火灾,人员的疏散及灭火较为困难。

作为轨道车辆的生产制造大国和消费大国,我国缺少统一的轨道交通材料的烟毒性检验标准。引进或合资生产的轨道车辆大多应用欧美的相关标准,检验手段和指标与国内标准各不相同,对国际轨道车辆的引入和国内轨道车辆的输出非常不利。规范国内轨道车辆防火性能的检测和评价标准十分重要。

利用某PVC材料,根据欧洲标准BS EN 45545-2:2013烟毒性检测技术进行试验,并结合数据分析使用BS EN 45545-2:2013烟毒性检测技术的利弊,为我国轨道交通材料的检测和评价提供试验基础。

1 BS EN 45545-2:2013烟气毒性测试原理

根据材料使用的范围不同,将轨道交通产品烟气毒性测试方法分为两种,如表1所示。

采用烟密度箱法进行烟气毒性测试。该方法适用于具有大的表面积或显著的表面积的产品,如内墙、地面覆盖物、座椅靠背和椅罩。

FTIR气体分析的原理为:通过发射一束光穿过分析室,并收集从试验开始后的第240s或第480s时的干涉光谱,将这些干涉光谱转化为吸收光谱,并分析其序列。通过计算化合物特征波长范围的吸收量(峰高和峰面积)与已知浓度的化合物的光谱数据进行对比,计算烟气中化合物的浓度。

2 试验

2.1 试验材料

试验对象是材质相同,但厚度分为1、2、3 mm的PVC材料,每组3个平行试样。试样尺寸为边长75mm±1mm的正方形,试验时用一张完整的铝箔包裹住试样的整个背面,仅在正面留出65mm×65mm大小的中心测试区域。

试验前,样品在(23±2)℃、相对湿度50%±10%的条件下调节直至恒重。

2.2 试验条件

NBS烟密度箱:热辐射强度为50kW/m2,无焰引燃,辐射锥的校准按照EN ISO 5659-2进行。FTIR分析单元的加热温度为180℃。

试验时,经过校准的NBS烟密度箱和FTIR同时启动开始按钮,试验产生的烟气经FTIR分析后直接排出,不再流入烟密度箱。

2.3 试验装置

试验装置包含一个NBS烟密度箱和一个FTIR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仪。样品在烟密度箱中暴露在一定热辐射强度下产生烟气,烟气通过采样头通入FTIR分析室进行气体组分及其浓度分析。NBS烟密度测试箱和FT-IR傅里叶红外分析系统,如图1所示。

2.4 试验结果及分析

2.4.1 试验数据处理

根据BS EN 45545-2:2013,试验样品数量为3组,并以最大CITG值作为试验结果。以3mm厚度PVC样品的试验结果为例处理试验数据。表2是BS EN 45545-2:2013所要求的8种气体在测试开始后的240s和480s的体积分数。

数据处理结果见表3。根据标准EN 45545-2:2013使用FTIR和烟密度箱方法测试的烟毒性,应以3次平行试验结果的最大值作为判定依据,故3mm的PVC材料其CITG值约为0.99。

对比表2和表3中的3组平行试验可以看出,FTIR对气体质量浓度较大的CO和CO2测试结果误差较小,而对气体质量浓度较小的HF和HCN的测试结果误差较大,甚至不能检测出质量浓度较低的氮氧化物的体积分数。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由于FTIR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环境湿度、背景温度、过滤器以及采样系统的气体流速和温度、气体池压力等因素,使FTIR分析精度受到影响,导致结果数据波动较大。

另外,此试验不但可以检测标准所要求的8种气体,还可以得到其他气体的体积分数,如NH3、C2H4、C2H6、C3H8、C6H14、CH4、HCHO、Phenol和Acrolein等。

2.4.2 不同厚度PVC样品数据对比

厚度为1、2、3mm的PVC烟气毒性试验结果,见表4所示。由于BS EN 45545-2:2013要求以3次试验结果的最大值作为判定依据,故仅对比CITG最大值所在组的体积分数和毒性指数。

由表4中可以看出,不同厚度PVC材料燃烧释放的主要气体是CO、CO2和HCl,其中危害最大的是CO和HCl,故以此两种气体的产生过程研究该PVC材料发生火灾时毒性气体的释放规律,如图2和图3所示。

由图2和图3可以看出,PVC材料在燃烧开始阶段迅速释放大量气体,约5min后PVC材料逐渐燃烧完毕,气体释放速率亦随之减小,直至为零。利用该现象可以监测PVC材料在火灾发生时的烟气浓度变化。PVC材料烟气毒性指数与其厚度近似成线性关系。

3结论

通过试验发现,BS EN 45545-2:2013使用FTIR技术分析烟气毒性,可以短时间内得到具体的气体组分及其体积分数,进一步计算得到烟气毒性指数,可以判断该材料的防火等级。结合平行试验图表,由于FTIR分析数据的精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环境湿度、背景温度、过滤器以及采样系统的气体流速和温度、气体池压力等,分析结果波动较大。通过试验发现该PVC材料的烟气毒性指数与其厚度近似成线性关系。

参考文献

[1]鲁刚.隧道车辆火灾成因及应对策略[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4,33(10):1208-1210.

[2]TAKITA T.Research on prevention of train fire[J].Rail International,1977,(3):119-125.

[3]姚运坤.轨道交通车辆电气火灾事故综合防控措施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2.

[4]王振华,王智文,尤飞,等.典型地铁车厢潜在火灾危险性评价和分析[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5,34(9):1243-1246.

[5]李邦昌.材料产烟毒性危险等级分级试验方法学原理[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3,32(11):445-448.

[6]戴朝刚,王旭东,刘立玺.中国轨道车辆防火技术标准之思考[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8,(5):1-14.

毒性试验 第11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品

2036灵芝孢子(全破壁)胶囊,批号:B061202,由香港活力健国际有限公司提供。

1.1.2 动物

SPF级5~6周龄SD大鼠120只,体质量100g~130g,雌雄各半,由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动物质量合格证号:SCXK(京)2007-0001。SPF级大鼠繁殖颗粒饲料和高压消毒饮用水自由饮食,按性别分笼,每笼3只,观察10d后用于试验。

1.2 方法[6,7]

1.2.1 试验分组和剂量设定

试验设2036灵芝孢子(全破壁)胶囊高、中、低剂量组和1个阴性对照组。根据本品人用推荐剂量,即成人每天最大用量为5.4g(按照60kg体质量计算,则为90mg/kg),以及本品最大灌胃浓度,设计高、中、低剂量分别为人日用最高剂量的60倍、30倍和15倍,即5.40g/kg、2.70g/kg和1.35g/kg。大鼠阴性对照组给予10m L/kg去离子水。每组雌雄各15只。

1.2.2 给药途径及方法

采用与人用相同的灌胃给药途径。每日按时对每只大鼠灌胃给药1次,给药周期为临床用药疗程的3倍。采用1周连续给药6d,休息1d的给药方式。

1.2.3 观察指标

1.2.3. 1 一般症状情况观察

每天2次(给药前、后)观察动物的一般状态,包括外观、行为活动、腺体分泌、呼吸、粪便等;每周测定1次动物的体质量及7d进食量。

1.2.3. 2 血液学和血清生化学检查

分别于给药12周、26周、停药4周后,进行血液学和血清生化学指标的检测。血液学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含量测定(HGB)、血小板计数(PLT)和白细胞分类(LY%、MO%、GR%)。血清生化学指标包括血清尿素(Urea)、肌酐(Crea)、总胆红素(T-BIL)、总蛋白(TP)、白蛋白(ALB)、血糖(GLU)、丙氨酸氨基转换酶(ALT)、碱性磷酸酶(ALP)、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换酶(AST)、总胆固醇(T-CHO)、三酰甘油(TG)。

1.2.3. 3 解剖检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

全部实验组动物完全放血处死,大体观察后进行解剖,取心脏、肝脏、脾脏、肺、肾脏、肾上腺、脑、睾丸、附睾、子宫、卵巢进行称量,计算相对脏器系数(以g/100g体质量或mg/100g体质量)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1.3 统计学分析

病理组织学检查进行定性观察。体质量、摄食量、血液学、血清生化学和脏器系数均为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根据方差分析结果,进行tt验。选用SPSS统计软件,比较各给药组与阴性对照组均数的差异显著性。

2 结果

2.1 对大鼠一般活动状况及死亡的影响

试验期间,没有发现明显的与受试物相关的动物异常活动,所有剂量组动物的饮食、饮水、粪便等均正常。未发生因给予受试物作用引起大鼠濒死和死亡的毒性反应。

2.2 对大鼠体质量的影响

大鼠连续灌胃给药26周,各给药组雄性动物的体质量与阴性对照组动物体质量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在给药第7周,高剂量组雌性动物的体质量与阴性对照组动物的体质量比较,增长较少,体质量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它各受试组雌性动物与阴性对照组动物体质量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停药4周内观察,各组动物体质量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

2.3 对大鼠摄食量的影响

大鼠连续灌胃给药26周,高剂量组在给药第10、14周,其摄食量较阴性对照组有所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它各给药组动物在其它时间的摄食量与阴性对照组动物摄食量比较,差异均未见显著性(P>0.05)。

2.4 对大鼠血液学指标的影响

大鼠灌胃给药12周、26周、停药4周后,检测动物的血液学指标,包括:WBC、RBC、HGB、PLT、LY%、MO%、GR%,各给药组动物血液学各项指标均与阴性对照组相近,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

2.5 对大鼠血清生化学指标的影响

大鼠连续给药12周、停药4周后,测定血清生化学各项指标,包括:Urea、Crea、T-BIL、TP、ALB、GLU、ALT、ALP、AST、T-CHO、TG,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给药26周后血液生化学指标检测结果表明:高剂量组能够引起大鼠血清中TG含量降低,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高、中、低剂量组大鼠血清中Crea含量均偏高,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见表2。

2.6 对大鼠脏器系数的影响

大鼠连续给药12周,各给药组大鼠的主要脏器系数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未见显著性(P>0.05);大鼠连续给药26周后,中、高剂量组的肝脏系数降低,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停药4周后,中剂量组的肝脏系数、肾系数均偏低,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3,但其相关检查指标未见明显改变。

2.7 病理解剖肉眼观察和组织病理学检查

给药12周、26周及停药4周,各组剖检后肉眼观察动物的心、肝、脾、肺、肾、肾上腺、脑、睾丸、附睾、子宫、卵巢等,未见与受试物毒性作用相关的病理学改变。组织病理学检查未见受试物毒性作用相关的组织病理学改变。

3 讨论

灵芝孢子粉(The spores from Ganoderma lucidum darst)是灵芝生长成熟期从菌盖弹射出的微小孢子,具有灵芝的全部遗传活性物质,集中了灵芝的精华,具有比灵芝更好的药理作用。既往研究表明,灵芝孢子粉具有抑制肿瘤、调节免疫、调节神经、调节机能四大药理作用。现代药理进一步显示,灵芝孢子粉能保护神经细胞,修补细胞膜,对帕金森症等具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功效[8,9]。

灵芝孢子是公认的具有很高知名度的中成药,在临床上和保健品市场使用多年,具有显著的保健和治疗功效。但市场上的灵芝孢子产品龙蛇混杂,对原料来源,加工成型过程,成品质量等控制不严,导致产品质量良莠不齐,长期服用劣质的灵芝孢子产品可能对消费者的身心产生不可估测的影响。并且,即使质量控制严格的灵芝孢子产品,对它们的长期毒性研究,服用剂量等,在国内外都没有相关的研究资料,缺乏长期大剂量服用的安全性评估数据。2036灵芝孢子(全破壁)胶囊从原料来源到生产工艺都经受严格的质量控制,保证了其产品质量及功效的稳定性。本研究对2036灵芝孢子(全破壁)胶囊进行了完整的现代毒理学评价。

2036灵芝孢子(全破壁)胶囊临床最大剂量为每人每日5.4g,本试验设置剂量分别相当于临床日用最大剂量的60倍、30倍和15倍;给药期为临床用药疗程的3倍。大鼠灌胃给药26周及停药恢复4周内,动物一般状态良好、摄食、饮水、粪便均正常,在全部试验周期中未发生因给予受试物引起的大鼠濒死和死亡的毒性反应;未发生与受试物明显相关的血液学、血清生化学和组织病理学的改变。在本试验条件下,2036灵芝孢子(全破壁)胶囊的无毒剂量为5.40g/kg(相当于临床拟定人用剂量60倍)。因此,临床上应用本品是安全的,可以长期大剂量服用。

摘要:目的 观察连续给予2036灵芝孢子(全破壁)胶囊对大鼠产生的毒性反应及严重程度。方法 根据成人用量和本品最大灌胃浓度,将大鼠设定为高、中、低3个剂量给药组(分别为5.40g/kg、2.70g/kg、1.35g/kg)和1个阴性对照组。大鼠连续口服26周,停药后再观察4周,进行一般症状观察,血象、生化、脏器解剖、脏器系数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所有剂量动物组活动自如,外观、摄食和粪便等均未见异常,体质量增加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血液生化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心、肝、脾、肺、肾、肾上腺、脑、胸腺、睾丸、卵巢的脏器系数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尸检动物主要脏器未见明显病理变化。结论 2036灵芝孢子(全破壁)胶囊长期毒性试验未见异常反应,无毒剂量为5.40g/kg(相当于临床拟定人用剂量的60倍),临床上应用本品是安全可靠的,可以长时间较大剂量服用。

关键词:2036灵芝孢子(全破壁)胶囊,长期毒性试验

参考文献

[1]陈军辉,吴凤琪,李文龙等.灵芝孢子粉与子实体中三萜类化合物、多糖及重金属元素的含量比较[J].中国药房,2008,19(33):2585-2587.

[2]张伟,曾园山,汪洋等.灵芝孢子促进大鼠受损伤脊髓运动神经元存活及其轴突再生相关蛋白质组学的初步研究[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6,4(3):298-302.

[3]任玮,左丽,钟志强.赤灵芝孢子粉对老年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9,25(8):754-756.

[4]彭玉娜,谭获,欧阳铭等.灵芝孢子粉对荷VX2乳腺癌兔生存期和远处转移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5):5-7.

[5]钟志强,李振林,郭家松等.灵芝孢子粉对去势大鼠内分泌功能的影响[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8,26(4):419-422.

[6]袁伯俊,王治乔.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与实践[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1997:43-48.

[7]谢秀琼.中药新制剂开发与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48-249.

[8]谢安木,刘焯霖,朱蔚文等.灵芝孢子粉对帕金森病模型鼠黑质酪氨酸羟化酶的影响[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8,38(6):355-358.

上一篇:口语练习下一篇:网瘾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