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活范文

2024-05-08

社会生活范文(精选12篇)

社会生活 第1篇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们使用“电子书包”技术, 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 老师是唯一的, 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狭窄。而在新技术课堂上, 学生学习途径变宽了。网络和平台都有丰富的资源提供给学生, 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在普通课堂上, 老师要走到每个学生课桌前才能看到他的学习情况, 班级学生多, 不能在短时间监测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就会有个别学生离开了老师视线, 走神不完成学习任务。而使用“电子书包”后, 老师时刻都可以在短时间内调出学生对学案或检测完成的进度及正误情况, 有效的控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老师也能及时批改纠错, 使每个学生达到提升运用效率的目的, 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只要有网络就可以随时随地在互联网上开展教师和同学们之间的互动讨论活动, 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疑问可以方便地与教材上的内容一起进行复制和粘贴, 有益于讨论问题与交流合作, 超越了传统的教材单方面输送知识的功能, 使学习变得轻松快捷、容量更大。

存储资料容易。利用拍照功能记录实验操作过程, 用于课堂展示和课后复习。解决了普通课堂中无法记录学生实验影像和复习时不能随时重现实验情境的问题。

社会生活定义 第2篇

是社会主体的人与生活环境以一定方式相结合的特殊活动形式。社会生活是人们物质生产方式的表现,是与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活动相联系的,或者说是服从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生活可以分为物质生活和非物质生活两个部分。人的物质生活又称经济生活, 物质生活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和物质生活资料的个人消费活动两个方面,以连续的方式谋取食、衣、住、行及其他需要的各种物品和服务。非物质生活,又称精神生活,它包括科学、政治思想、哲学、伦理、国家、法律、语言、民俗、教育、文艺和信仰等方面精神产品的生产活动,以及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消费活动。

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是社会主体的人与生活环境以一定方式相结合的特殊活动形式。社会生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物质生活指物质生产活动和经济活动,包括生产力发展状况、规模、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程度、人们的日常生活条件状况以及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各样的经济关系,主要是生产关系,还有交换关系等等,以连续的方式谋取衣、食、住、行及其他需要的各种物品和服务。精神生活指文化、教育、文艺创作、科学研究等活动,包括精神、文化和思想、道德两个方面。政治生活指处理社会关系的活动,在阶级社会里,主要是处理阶级关系、管理国家、进行阶级斗争等等。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合称非物质生活。物质生活决定人们的非物质生活,非物质生活反过来对物质生活又有重大影响。这三种生活状态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并相互转化的。随着人们社会生产活动的发展,人类社会生活也在不断地发展。在不同的社会形态里,社会生活各有其特点。

而狭义的社会生活是指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组织的公共活动领域以外的社会日常生活方面。它是相对于生产而言的,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变化。就当今时代而言,狭义的社会生活大体涵盖以下内容:衣食住行、日常消费、人际交往、婚丧嫁娶、两性伦理、休闲娱乐、旅游观光、民俗风情、宗教信仰、流行时尚、网络信息、医疗救治等。这些社会生活是人们生活状态最直接的体现和最实在的反映。它比以往任何时代的社会生活都丰富得多。它与政治生活状态、经济生活状态、文化生活状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互之间互动并影响着。本文所着重讨论的就是狭义方面的社会生活,具体以衣、食、住、行为代表进行研究。

体验社会生活 第3篇

小作者不仅通过神态、心理,写出了采访前的紧张,还通过话语、神情、动作等具体写出了采访的过程,以及采访成功后的喜悦。

为了让我们的体验更加丰富多彩,我们还可以走进社会,寻找自己喜欢的岗位,如:到社区当小记者,我们便有了第一次当小记者的体验;到邻居家帮忙照顾小孩,便有了第一次当临时保姆的体验;到街道去打扫卫生,便有了第一次当街道小清洁工的体验,等等。在实践中,我们会体验到所做工作的光荣与艰辛,同时获得许多不一样的感受。

网络词语与社会生活 第4篇

反映社会焦点的网络词语

网络词语往往能直接反映某一个或一些已成为一时焦点的社会现象与事件, 从而折射出社会中阳光的、阴暗的方方面面。如:为了实现捐献器官救子女的心愿而每天快速行走数公里, 以减轻体重、消除脂肪肝、达到手术要求的“暴走妈妈”;热心公益, 充满创意, 并热衷不同于以往形式来关爱社会, 以提倡表达爱心、比拼爱心为主旨的“飙爱族”。

网络上这些以爱为主题的故事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是人间温暖、什么是大爱无疆, 它们的出现让身在五湖四海的人们都能够团结如一家人一般, 使得社会的正义得到伸张, 使得友爱得以发扬, 让我们感受到社会中温暖的阳光无处不在。

网络就像一面明镜, 在让我们看到社会积极面的同时, 也看到了消极、阴暗的一面。例如:“躲猫猫”、“钓鱼执法”、“我爸是李刚”、“假捐门”等反映社会焦点的网络词语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让人痛恨的事件。这些事件背后的黑幕之所以能这样快速地暴露在阳光之下, 网络的贡献不可磨灭。透过这些网络词语, 不由得令人深思:社会虽然进步了, 但是人们的素质、道德底线还没有完全跟上时代的步伐, 还有待于提高。

反映人生态度的网络词语

人生态度就是对待人生的心态和态度, 态度决定人生与价值观。是积极面对, 还是消极抵抗?都是不同人生态度的反映。网络词语对不同的人生态度也做出了精妙的概括。例如:根据不同的生活态度而出现的不同生活群体, 在网络上被称为“族”:有为了美好生活而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积极工作的“麦兜族”;有对生活充满热情, 善于发现微小幸福, 具有感恩心, 天性乐观的“向日葵族”;有抓紧一切时间努力工作的“朝活族”、“车车族”;有酷爱旅游的“驴群族”;有高智商、低收入, 像蚂蚁一样弱小, 不被关注, 但却勤恳工作、过着简单聚居生活的“蚁族”……

网络上还有一种人群被称为“奴”, 例如:为了子女美好未来而出现的“孩奴”;为了就业不停地深造而出现的“考奴”……这一个“奴”字不仅道出了他们的辛酸和艰难, 更多地映射出了他们为了更好地生存而做出的无奈抉择。

人生态度随着每个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体现, 但人生态度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沉的、是忙碌的还是安逸的, 都反映了社会的现实生活, 它是每个特定时期里, 社会中不同层次的人生活的真实写照。而网络词语以它的及时性和敏感性准确地描述了各个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

反映社会生活领域的网络词语

社会生活领域的涵盖面很广泛, 如家庭生活、婚姻生活、休闲生活、政治生活、学习生活等都在其范围之内。

与婚姻生活相关的“闪婚”、“裸婚”、“丁克家庭”等网络词语的出现, 形象、生动地反映了这些特定人群的婚姻状态。与休闲生活相关的“网虫”, 意为一群自制力差, 在家中或网吧过着鼹鼠般生活, 整日沉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的群体。

政治生活方面。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地飞速发展, 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中美国”、“基础四国”的概念也被大家所熟悉。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新生事物“民生博客”为政府与公众互动交流构建了新的桥梁与平台, “E两会”也使百姓有了参政议政的机会。

学习生活方面。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 金融危机的全球蔓延, 找工作是每个毕业生都要面临的首要问题。那些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慢慢地变成了“飘摇族”;找到工作的为了避免下岗又渐渐地变成了“炮灰团”。脚踏实地积极进取的成了“麦兜族”, 心灰意冷放弃追逐的就变成了“啃老族”。网络不仅真实地反映了人们的生活状态, 也切切实实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反映社会审美取向转变的网络词语

事物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同样, 网络时代的今天, 一部分人的审美标准也在悄然地发生着转变。

有些人借助网络炒作出名, 一夜之间成为所谓的网络红人, 如不顾形象、雷语不断的“凤姐”和“芙蓉姐姐”。凡此种种, 不得不让我们深思:如今的人们都怎么了?审美的标准究竟是什么?虽说这部分人不能代表整个社会的审美取向, 但也足以代表相当一部分群体的审美观。也就是说当今人们的审美标准在不经意间已发生变化, 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这种趋势反映了现实社会的浮躁, 大众审美认知的不够成熟, 以及心态的不平和。在平淡的生活中, 失去了趣味性的东西, 因此越是脱离正常审美的, 越容易引起大家的关注。还有红极一时, 受到年轻人热捧的、以随意混搭旧衣“著称”而迅速秒杀观众、被网友誉为“究极华丽第一极品路人帅哥”、曾一度成为2010年男装时尚的风向标级人物的“犀利哥”。“犀利哥”现象仅是人们的审美转变在网络中的一个缩影。这说明现在相当一部分年轻人的内心世界是贫乏的、盲目的, 他们只是追求表面的关注度与标新立异。从这一角度来说, 我们在关心孩子们学习成绩的同时更应当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尤其重要的是, 在坚决抵制“凤姐”走红、“兽兽门”等低俗文化大肆传播的同时, 应努力营造一个好的社会氛围与网络环境, 以促进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 从而树立一个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反映社会消费观转变的网络词语

消费观是指人们对消费水平、消费方式等问题的总的态度和看法, 是社会经济现实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但它一旦形成又会反作用于社会经济, 并对其产生深刻而重大的影响。

首先, 在消费观念上。目前, “80后”和“90”后已然成为消费的主力军, 他们与老一辈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完全不同, 进而形容其新消费观的词语也随之出现, 例如:表示在一星期内或一个月内把当月的工资全部花光的“星光族”、“月光族”;每逢春节后, 很大一部分年轻人将辛苦积攒一年的存款全部花光的“年清族”……这些“星光族”、“月光族”、“年清族”的出现不仅仅反映了当今社会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的现实, 也是人们新的消费观念的一种体现。

其次, 在消费方式上。“没人上街不等于没人逛街”这一广告词精辟地概括了传统消费方式与现代购物方式的区别。“今天你网购了吗?”已经悄然成为时下的流行语。诸如此类的词语还有很多, 例如:网店、秒杀、团购、抄号族、代秒……网店的出现, 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一些人的消费习惯。真正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是足不出户的购物, 即便是这样我们仍然可以做到货比三家, 明明白白地消费。这种消费方式不仅让我们体验到前所未有的方便与快捷, 也让我们充分感受到没有买不到, 只有想不到的空前愉悦。

网络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丰富多彩, 随之应运而生的、千变万化的网络词语也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与变化。通过对这些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网络词语的分析, 将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

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网络词语历经数年的发展与变化, 目前已经能够顺应社会, 灵活地应用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我们从语言的角度, 对这些与社会方方面面密切相关的网络词语加以分析, 不仅可以清楚地看到社会发展的脉络, 也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

关键词:网络词语,社会,时代

参考文献

[1].舒锋:《网络词语的社会心理映射》, 《工人日报》, 2009年11月6日。

[2].“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课题组:《大家都来关心新词语》,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 2010年10月。

[3].徐彦:《从网络词语看当今青年人的文化心理》,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 (8) 。

[4].李兰兰:《网络词语背后的文化心理及其影响》, 《成都大学学报》, 2008 (4) 。

社会生活名言警句 第5篇

●人们常觉得准备的阶段是在浪费时间,只有当真正机会来临,而自己没有能力把握的时候,才能觉悟自己平时没有准备才是浪费了时间。──罗曼.罗兰

●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列夫·托尔斯泰 ●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萧楚女 ●人需要真理,就像瞎子需要明快的引路人一样。──高尔基 ●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无法可想的事是没有的。──爱迪生

●如果你希望成功,当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当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爱迪生

●如果是玫瑰,它总会开花的。──歌德

●时间,就象海棉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鲁迅 ●时间是伟大的作者,她能写出未来的结局。──卓别林

●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时;时间也最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时。──赫胥黎

●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坚强的意志。──爱迪生 ●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爱因斯坦

●我从来不记在辞典上已经印有的东西。我的记忆力是运用来记忆书本上还没有的东西。──爱因斯坦

●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科学的热爱,坚持长期探索。──达尔文

●无论掌握哪一种知识,对智力都是有用的,它会把无用的东西抛开而把好的东西保留住。──达·芬奇

●无知是迷信之母。──巴尔扎克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天才是由于对事业的热爱而发展起来的。简直可以说,天才──就其本质而论──只不过是对事业,对工作的热爱而已。──高尔基

●人的美德的荣誉比他的财富的荣誉不知大多少倍。──达·芬奇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

●先相信你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屠格涅夫 ●想一下子全知道,就意味着什么也不知道。──巴甫洛夫 ●辛苦是获得一切的定律。──牛顿

●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高尔基

取材生活实践生活回归生活 第6篇

一、取材生活,处处发现美

著名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发现学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认知——发现法。正如大师罗丹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因此,在教学设计中,笔者坚持在生活中发现美的教学原则,始终立足于生活这个美术素材与灵感的“大熔炉”,注重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引导学生以美的眼光、美的心态去观察、去捕捉、去发现生活中美的存在。

1.引导学生去感应自然、观察自然,不仅有益于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和评述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让学生亲近自然,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自主地去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和有意识地创造美。

在上《秋天来了》这一课时,笔者带领学生感受“万美之中秋为最”。秋天是多彩的,阳光下,红的、橙的、金的、绿的……各色树叶一片片、一树树招人喜爱。秋天是最美的季节也是收获的季节,黄澄澄、金灿灿的果实挂满枝头,殷实、成熟、美丽。在课前让学生收集各种秋天图片资料,带他们到室外去亲近自然,让学生对秋天有充分的感性认识、最直观的感受。通过生活中的观察与平时资料的搜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就能全方位地感知秋天,激发学生们的创作表现欲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动手能力。

2.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整合在一起,让孩子们的心与生活联结在一起,使他们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体验生活的喜、怒、哀、乐,感悟生活的美,并抒唱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发展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

二、实践生活,处处创造美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不是生活的就不是教育的”,生活是一切学习、实践的基础,没有生活就没有实践,没有实践就没有体验性学习。奥苏伯尔的学习动机理论指出认知内驱力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这种动机主要体现为理解生活事物、掌握生活知识、系统阐述并解决生活问题的需要。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创作的主要来源在于生活。所有美术作品都是由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对生活的有感而发。激发学生的创作冲动,从而使他们有感而发,有感而画,这样做就让学生将现实的生活和想象中的生活联系起来,把生活和美术联系起来,由此加深了学生对美术的理解,并逐渐养成自觉的审美习惯和热切希望表达对美的追求,在心灵深处,对美产生一种乐趣和需要。

在上苏教版第七册《老房子》时,教材展示了古今中外各具特色的老房子,它们有着不同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堪称典范。房屋的发展记录着人类发展的历史,因此被称为“凝固的历史”,人类发展至今,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都有其不同特色的老房子和文化,被一代代传承。站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站在钢筋水泥金属林立的现代建筑里,回头望望那外表朴素、材质简单、带着大自然清香的老房子,静心体会,用心灵触摸,会发现在它们身后那沉甸甸的智慧,让人陶醉,让人感动。学生徜徉其中,可以结合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生活习惯和科技发展等因素,立体化地去理解老房子的材料、造型、工艺特色,从而建立起对老房子的正确审美情感。同样,在《门窗墙》这一课时,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美来源于自然,也来源于人们所创造的生活。通过将生活元素融入教学,将教学实践回归生活的教学策略,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又因为个体生活的独特性而有效保护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回归生活,细心呵护美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教学内容只有具备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的再创造活动,才能够真正让学生吸收和内化。”美术学习的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美术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和心理反应。

不单纯地以绘画技巧作为唯一评判标准,关注学生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在学习之余一头扎进生活,充分品鉴生活。将课堂学习之美与生活欣赏之美进行结合,将单一的美术教学之美与生活的广博之美进行对比,让小学生在生动有趣的生活教学中,逐渐养成审美习惯,提高审美能力,形成审美品格。

联系社会生活开放识字课堂 第7篇

1.识字量大,字形复杂。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几乎每课都要认识十几个生字词,其中大部分要求会写。对于这些刚入学的学生来讲,这些汉字就像一些形状各异的符号,令人望而生畏。

2.教学方法单一枯燥。由于识字量大,教师为了便于讲解,大部分的识字教学方法都比较单一,往往是从字音到字形再到字义,教师讲学生练。大多时候采用的方法是重复书写,时间一长,学生会提不起兴趣,表现出对识字的厌烦,课堂效率差。

3.容易遗忘。对于所有的学习者而言最先遗忘的往往是那些不能引起兴趣的、不符合需要的、识记量过大的知识。这样导致以前会的生字,过不了多久就会忘记,使学生灰心丧气,失去信心。

如何才能解决上述难题,解决学生在识字中的瓶颈呢?苏联作家高尔基说过“识字是启迪心智,使它认识过去的事情,现在的生活,以及人们对未来和明日的计划的一种手段。因此,识字可以把人和人联结起来,也就是说,可以使人接近世界”。识字的最终目的是接近世界,接近社会。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识字教学与学生的社会经验、生活积累联系起来,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是一种十分有效的途径。

一、利用生活资源快乐识字

1.利用学生在校生活资源是一种有效的办法

我们的学校,为学生识字创造了良好的氛围。那一幅幅图文并茂的宣传图画,那一句句催人奋进的名人名言,一块块内容丰富的黑板报、一张张课程表、指示牌等都是识字的好资源。我就带着学生仔细观察校园,开展 “争做‘识字大王’”的活动,谁认识了一个字就做成字卡,放在班级的“识字箱”内,一周评一次,谁认得字多, 谁就是本周“识字大王”。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课间,这些可爱的小朋友就像勤劳的小蜜蜂一样在校园里穿梭忙碌着,吸收着校园生活中的营养。 一学期下来,学生轻而易举地认识了几百个汉字,增强了识字的自信心。

2.引导学生多多关注生活,仔细观察

我鼓励学生利用看电视、去超市、外出旅游等机会去看看电视字幕、读读商品名称、认认旅游地名……并将观察所得,写在自己的识字本上,每周与同学交流,在交流与实践中体验到了识字的快乐。不仅如此,我班在期中还开展识字体验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识字主动性,如“谁认识的地名多”“报菜名”“读读商品名称” “我喜欢的卡通人物”等活动把识字与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让他们感受到生活处处皆语文,学好汉字很重要。

3.将课内与课外识字有机融合,效果会事半功倍

课堂上的识字教学往往是见其字不见其物,学生学过就忘了,因此将课堂教学作适当的延伸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有些字词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教师如果创设恰到好处的生活情境,学生学习的时候就会入情入境,枯燥乏味的识字教学也会变得轻松自然。比如学习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5》这一课时,我让学生把夏季水果都带进课堂,让学生把认水果和认汉字结合起来, 再让学生尝尝水果的味道,让学生读读词、尝尝味、说说话。识字过程变有趣了,学生的语言变生动了。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桃子,因为它吃起来又香又甜!”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吃梅子,因为它吃起来酸溜溜的!”……

另外,可以将课堂延伸到家庭,让每天习以为常的生活场所也变成识字教学的课堂。例如,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练习6》是介绍生活用品的,我让学生制作了词语卡片,贴在家里相应的物品上,如“电视”“书橱”“沙发”等,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看到字,并能将字形与字义有机结合起来,学得快乐,学得有效。

二、唤醒生活积累轻松识字

汉字无处不在。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可以接触到很多汉字。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当学生们发现这个汉字是原先就认识的,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

如学到“东方”,教师提示说:“我们这里有一个超市,叫作——”学生马上想起来了,很兴奋地说:“东方超市,就在我家门口!”“老师,我去过东方名城!”学习“奶” 字时,有学生说:“老师,这个字我会认,我们天天喝的牛奶杯上就有这个字呢!是牛奶的奶。”我立即请这名学生向大家介绍“奶”字。“庄”字是我们班同学的姓,外面是“广”里面是“土”,就是“庄稼”的“庄”;“瓜”是因为我喜欢吃“洽洽瓜子”,我就认识了;“牵牛织女”是我在故事书里看到的。学生们在生活中见过的字,我都想办法唤醒这些记忆,学生们就会觉得这些汉字并不是枯燥的符号,它离我们并不遥远,学起来就会既亲切又轻松。

三、联系生活想象创新识字

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堂教学,学生们掌握了一定的汉字记忆方法。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会跃跃欲试,他们会通过一些奇思妙想来识记生字。这时教师要开放课堂,鼓励学生结合音形义、联系生活展开合理想象,主动识字。学生们的方法也许不是最科学的,但肯定是最贴近他们生活的,也是最容易记住的。比如学习“美”字,有个女孩子说:“老师,我有好办法记住这个字,‘美’字上的两点就像我戴的发箍,多漂亮啊!”多么有创意,让人忍不住为她喝彩。学习“鱼”字时,有学生说:“这就像一条小鱼,有头有尾还有鱼鳞呢!”学习“哭”字时,有学生说:“上面两个口就像我们的眼睛,哭的时候会流下一颗颗大大的泪,就像咱们班的桑同学一样!”学生的记忆方法千奇百怪,通过教师适当地引导,学生会发现有的汉字与生活也是息息相关的。

四、引进生活游戏趣味识字

低年级学生好动、好玩、好胜,特别喜欢做游戏。在识字教学的阶段性复习中我经常采用一些新颖活泼、富有趣味的游戏活动,这种寓教于乐的学习方法,能有效改善学生容易遗忘的情况。

1.谁的卡片多

对低年级学生来讲,玩卡片是他们生活中最喜爱的游戏之一。我让学生制作生字卡片,以6人为一组,进行组词游戏。每人按顺序出示手中的六张字卡,其他三人看字组词,谁组得快、组得多,就能获得这张字卡,集得最多的人就赢得比赛。这种集卡游戏既能帮助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又能帮助学生丰富词汇量。

2.我当小老师

教师把学生作业中多次出现的错别字整理出来,让学生当老师给这些“字宝宝”挑错。谁挑得准挑得多,就给这位老师送上“好老师”的表扬贴纸,并让他当“老师” 领着同学们来读这些汉字。如“年代”的“代”多写了一撇;“公、分”的“八字头”写成了“人字头”;“练习”中的 “练”右边写成了“东”,“真”的中间少写一横……学生对 “我当好老师”这个游戏非常有兴趣。通过这个游戏既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又能提高学生分辨能力,大大降低了学生的错别字。

3.找呀找朋友

“找朋友”游戏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学生在身上贴上生字卡片,每8—10人组成一组,每个人在观察的基础上,看看与哪个同学能组成词,就与他交朋友。 “找朋友”的游戏还可以提高难度,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学生容易混淆的同音字、形近字,让学生在游戏中去区分辨别。这样的识字法,学生兴致高、记得牢。

宋代汕尾地区社会生活初探 第8篇

关键词:宋代,汕尾,社会生活

广东省汕尾市地处粤东沿海, 这里不仅有丰富的滨海风光、山地生态, 更有众多革命史迹和宗教人文。这里的历史文化悠久, 古代遗存丰富, 且自成特色。早在距今5000-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 汕尾地区就有人类活动遗迹, 这一地区先后出土了玉琮、大量石器和陶器。从夏到春秋时期, 这里属南越, 战国时期被称为百越。自秦始皇八年 (公元前214年) 至汉初, 汕尾全境均属南海郡范围, 未置郡县。东晋咸和六年 (331年) , 取“临海物丰”之意, 设置海丰县, 属东官郡 (惠州) 。此后, 从隋历唐及五代南汉至宋, 海丰县先后属循州、龙川郡及祯州, 宋仁宗时改祯州为惠州。此后, 由元到清, 汕尾地区基本都属惠州府治辖。

北宋末年至南宋时期, 中原和长江流域战火纷飞,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不少人定居海陆丰。尤其是南宋末年, 宋端宗南逃广东, 游弋于今海陆丰及潮惠沿海一带, 文天祥也曾率兵在海陆丰一带勤王。他们兵败之后, 所率领的军民不少落户海陆丰, 南宋的两淮节度使李琼弃官带领同族辗转福建后迁居陆丰定居。由于宋元战祸, 许多大族合族由福建迁徙而至海陆丰落户, 例如福建莆田的卓氏、卢氏、施氏和蔡氏等, 人口的大量迁入, 使海陆丰人口急剧上升, 海陆丰境内土地得到大量开发, 手工业和海运随之兴起, 北方的先进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得到推广和应用, 经济逐步发展。两宋时期, 汕尾地区沿海居民以渔业为生, 平原和丘陵地区的农业经济又以水稻种植为主。

自唐朝时起, 汕尾地区出现了煮海水为盐的工艺后, 这一地区的制盐业得到大力发展并为历朝各代封建政府所重视。海丰是岭南地区组建盐场的最早地区之一, 此地关于制盐的记载最早有文字可考的是《元丰九域志》。书中记载:北宋时期, 海丰已有石桥、古龙二盐场, 盐业生产颇具规模。北宋煦宁二年 (公元1069年) , 石桥、古龙两盐场归官府所有, 纳入朝廷的盐政管理, 招募当地灶户煮盐, 对盐斤实行专利, 官方负责收购发配。清代古抄本东涌《黄氏族谱》载:“ (宋) 度宗庚午岁时, (黄) 钱塘公迭迁海丰金锡都东涌……有疍户入盐籍, 而有盐田。”从这些记述中可以看出, 早在宋代, 品清湖畔的盐田已得到开发, 并受到官府的重视 (2) 。南宋时期, 宋廷迁都杭州,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中心南移, 南方经济得到蓬勃发展, 有力地推动了海丰经济社会向前跨越。海丰与外地的经济贸易活跃, 主要运销的就是海盐这一地方特产, 极大地促进了社会文化发展。《海丰县志》载:“邑东南十里为和丰滘, 二十五里为新滘, 一望沃野, 水道不通, 疍民有东西溪之别, 宋师将舟至凿通之, 闽广盐商诸泊聚于此。”可见, 海丰当时已成为福建广东渔盐商家汇聚之地, 反映出海丰经济因盐商贸易而繁荣的景象。宋代海丰盐斤 (盐) 除运销两广外, 还远销江西、福建、湖南等省。销售方式有“官般”与“通商”两种。

这一时期, 汕尾地区的居民主要为主户和客户。所谓主户, 就是当地的越族居民;而汉民则称为客户。原住民是自秦以来, 历经多次战争劫难而遗存下来的越族后裔, 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成为疍民。南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疍, 海上蛮也, 以舟为宅, 采海物为生”。这些疍民们以舟船为房屋, 以渔猎为生, 传唱后世的汕尾渔歌也在宋代初步形成。南宋南宋地理学家周去非的《岭外代答》云:“一为鱼疍, 善举网纶, 二为蚝疍, 善没水取蚝。”汕尾地区越民在北宋仁宗时期曾遭受灭族之灾, 北宋名将杨文广南征海丰南蛮十八峒, 将历代遗存下来的越族后裔驱尽杀绝, 迫使一部分再次下海为疍, 一部分则逐渐被汉民同化。北宋《元丰九域志》记载:海丰县有纳税主户1878户, 客户7186户。由此可见, 在北宋中叶, 汕尾地区海陆丰境内的中原移民人数已经远远多于当地原住越民的人数。

两宋时期, 汕尾平原地区居民多数以村寨为居所。这些村寨规模不等, 但基本都筑有灰沙夯筑的高墙, 非常坚固, 稍大型村寨四角位置都建有炮楼用以防御外侵。位于海丰县梅陇镇西北的宋代金刚围古寨, 时为金姓居民住所, 古寨门楼两边灰沙夯筑寨墙为原建, 高3米、厚0.6米、残长40米。海丰县赤石镇双空宫岭下的羊坑古寨始建于北宋, 古寨呈长方形, 东西面宽73米, 南北进深92.6米, 寨墙为灰沙夯筑, 墙厚0.65米, 高4.75米。古寨四周墙角各有一个方形炮楼, 南北向各有寨门, 北向为正门, 门高2.19米宽1.26米。以正门为中心是一条大巷通道, 巷道宽两米, 南北走向, 全寨形成三道十一巷的整齐布局 (1) 。赤石镇中建于南宋末年的新城古寨, 呈方形构造, 面阔92米、进深114米, 寨门有三, 正门坐北向南, 东西各设侧门。寨门门楼高6.5米、宽5.75米、进深5.4米。寨内四角边缘各建置一个方形炮楼, 每个炮楼都有小门通向寨内, 四周围墙亦用灰沙夯筑, 高5米、厚0.7米, 古寨设计高大坚固易于守卫。

南宋末年, 宋端宗和陆秀夫、张世杰等大臣南逃广东, 汕尾地区海陆丰一代因此留有很多宋军及宋臣史迹。1276年, 宋军南逃广东至海丰甲子港欲从东溪往西溪而来, 但水道不通, 宋军遂凿溪连通东西溪, 兵船得以通过, 随西溪到达丽江浦。由于宋溪的凿通, 为闽广盐业的交易创造了极为良好的交通条件, 故此闽广盐商往往在此泊船进行贸易。1277年张世杰、陆秀夫等护送宋端宗等宋室进入陆丰甲子镇, 驻驿于瀛江出海口的大胆山, 待渡甲东, 以图与文天祥南下义军会合, 故而此山又被称为待渡山。汕尾地区人民在抗击元军过程中, 涌现出许多忠心报国的忠义之士。宋端宗众人驻甲期间, 得到甲子进士范良臣进食劳军三日, 赐之为承奉郎, 渔民郑复翁率其两子及各方义士勤王, 被封为都统, 他们在其后的历次抗元海战中先后壮烈牺牲。

两宋时期, 随着中国古代经济中心的南移, 以及宋元战火所导致的人口流转, 广东地区社会、经济得到加速发展。汕尾地区在这一发展期也获得的了较多提升机会, 社会生活、经济状况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黄智雄:《汕尾文物志》, 《汕尾》, 2006.8。

语文教学应结合社会生活 第9篇

一.在课文教学中找切入点联系社会

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或总结, 总能在其中找到联系生活的切入点。我十分注意把握这些切入点, 在教学中将课文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 从而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意蕴, 又能对活生生的社会有更理性、深刻的理解。比如文言文教学, 我不仅注意字、词、句式等知识的教学, 还特别重视其中蕴含的中国文化的传统, 及其与当代社会的联系。在教学高中新教材中诸子散文单元后, 我就利用课外语文活动, 举办了题为“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的讲座, 除介绍百家争鸣中诸家学说概貌, 儒家成为封建社会至尊地位的背景、原因知识外, 还着重分析儒家学说对当代中国社会, 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积极影响和消极负累, 从而帮助学生辩正地分析古人古籍, 自觉地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情感, 提高了他们观察、分析社会的能力。又如, 在教学新教材《内蒙访古》一文时, 我看到中央电视台一则报道:成千上万蒙古野驴因外蒙古生存条件的变化, 进入我国内蒙古阴山一带的乌拉特旗, 当地有关部门采取有力措施加以保护。我当天就结合《内蒙访古》的教学, 由地理环境的介绍切入, 告诉学生这一消息。学生对课文产生亲切感, 更加深了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在各种语文活动中关注社会

语文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形式。我注意精心组织开展, 使其成为联系课堂和社会的纽带。我坚持组织学生轮流每节课前作5分钟演讲, 并要求内容要关注社会, 关注人生。学生从中交流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观察、思考和困惑, 如国企脱困问题、农业改革问题、官员腐败问题、社会黑恶势力问题、同学关系和男女交往问题……我在其中予以点拔和引导, 从中增强学生观察社会生活, 并作理性思考的能力。我还组织每周一至两次语文课外活动, 如“读书读报沙龙”、“社会观察汇报会”、“专题辩论会”等, 使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紧紧联系起来。有一个学生在“读书读报沙龙”活动中, 介绍了自己在报纸上看到的一则报道:在珠江三角洲, 物质的富裕造就了一批“不读书、不务农、不做工、不经商”的“四不青年”。这个学生还从“不要做物质的富翁, 精神的乞丐”, “小富则安的小农意识要不得”等角度对此加以评论。我深深感受到, 不能小看我们的学生, 只要加以引导, 他们是很能发现和思考社会问题的!

三.引导和鼓励学生写作中反映社会生活

由于长期受僵化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影响, 很多学生刚升入高中时, 写作远离生活, 虚情假意, “三股文”盛行。我在作文教学中, 采取耐心指导、热情鼓励的办法, 引导学生观察社会, 思考人生, 坚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努力, 大多数学生能改变文风, 写出反映社会、思考人生, 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如, 有一个学生在作文《卖西瓜》中, 写农民“老忠”家的遭遇:寄托全年希望的西瓜熟了, 雨却无休止地下, 买瓜的老板难觅, 老忠只得忍痛签订了亏本的卖瓜合同。“到了摘瓜的时候, 天气奇好, 瓜价攀升”, “老忠闷声地抱瓜过秤, 抱瓜上车”。“车开走了, 老忠拿着钱, 怎么也笑不起来”。作文最后一段只一句:“农民的出路在哪里?”我读了这篇作文被深深地感染了。我与同事说, 结尾这一问, 简直是一个沉重的“天问”!是啊, “老忠”一家是我们周围, 乃至整个中国许许多多农民的一个缩影。文章反映的社会问题太复杂了———农业经营方式问题、农产品市场问题、农业基础建设问题、增加农民收入问题、农民生活保障问题、农民素质问题……写作的学生未必会考虑到这些, 但其中的关注民生, 思考社会, 同情弱者……的情怀, 不正是当代高素质人才的必备素质吗?我将这篇作文打印出来作为范文, 在评讲课中热情地介绍给学生, 引导他们思考文中提出的社会问题, 并高度地评价作者直面社会, 积极思考的眼光, 在学生中引起热烈的反应和良好的影响。

高中数学在社会生活的应用 第10篇

1.从日常生活中寻觅数学问题

数学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日常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我们从数学的产生与发展观点来看, 数学与现实生活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数学推动了数字化社会的进程, 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都体现出数学的广泛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激发.例如近年来全球气温上升, 冰川融化, 自然灾害频繁, 生态环境恶化, 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保护生态环境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所以, 沙漠绿洲化的进程函数应用浮上水面.

例1 某地区位于沙漠边缘地带, 到2006年底该地区的绿化率只有30%, 计划从2007年开始进行绿洲改造, 但同时原有的绿洲面积将有4%被沙化.探求至少多少年后才能有60%的绿洲面积.

如果将这一题数学化, 发现是一个数列问题, 关键是找出后一项与前一项的关系.在解题过程中还用到了函数的思想, 最后解得至少需要5年时间.又如, 有许多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 退耕还草工程, 保护湿地工程, 都需要数学知识的应用, 离开了数学就不能得到圆满地实施.

例2 经长期观测得到:在交通繁忙的时段内, 某段公路汽车的车流量Y (千辆/小时)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Y=920v/ (v2+3v+1600) (v>0) .

(1) 在该时段内, 当汽车的平均速度v为多少时, 车流量最大?最大车流量为多少?

(2) 若要求在该时段内车流量超过10辆/小时, 则汽车的平均速度应在什么范围内?

通过分析将题目数学化后列出的函数关系式, 又通过均值定理来求解.

例3 上海大众2007年推出的柯达明锐牌轿车深受消费者的青睐, 市场售价为14.4万元, 使用一年的杂费为1.8万元, 同时汽车年折旧率为10%.

(1) 若汽车使用x年, 花在汽车上的费为y元, 求出用x表示y的函数解析式;

(2) 试问:此车至少使用多少年后, 花在车上的费用不少于它的售价?

例4 用少量清水清洗衣物, 如每次能洗去污垢的75%, 则要使残留在衣服上的污垢不超过最初衣物上的污垢的1%, 该衣服至少要清洗的次数为.A, 3;B, 4;C, 5;D, 6. (由 (1-25%) n≤1%得至少要清洗4次)

例5 一女孩的身高为157cm, 下肢长为95cm, 问她应该穿多高的高跟鞋, 看起来最美? (由 (x+95) / (x+157) =0.618可解得)

2.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 当学生从生活实践中真正地理解数学, 数学才真正地具有它应有的活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首先必须要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要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所以说, 任何一个实际问题, 一定要发现其本质, 建立起数量关系, 转化成数学问题, 如果没有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必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都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当学生的知识越丰富, 数学思想积累越多, 产生能力的基础就越雄厚, 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也就越强.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必须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如在学习三角函数这一章节时, 测量问题是利用解三角形的数学问题, 要想解决好这样的实际问题, 必需要掌握实际生活中的常用名词, 如铅直平面、仰角与俯角、方位角、方向角等.在实际问题中, 经常会遇到“测量距离”、“测量高度”、“测量角度”三类问题, 在解题过程中要做到认真分析问题, 揭示数学模型转化为数学问题进行解决.其解题的一般步骤是: (1) 准确理解题意, 分清已知与所求; (2) 画出示意图, 并标出已知量, 未知量; (3) 确定已知量、未知量所在的三角形, 通过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决; (4) 检验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例6 巡逻艇在雷达屏幕上发现在南偏西20°的洋面上有一条走私船, 它正以20千米/小时的速度向南偏东40°的方向逃走, 已知巡逻艇的最大巡航速度为30千米/小时, 并假设走私船在逃走时不改变它的航向, 试确定一个追击走私船的最佳方案.

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第11篇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生活;策略

G633.67

我国的教育学家认为,生活和教育密不可分,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从生活中生发出来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教育源于生活,寓于生活,最终也要服务于生活。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人们的学习生活越来越依赖信息技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促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是信息技术教育的重中之重。在才背景下促进课堂教学与生活有机融合是完成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

一、联系现实生活,创设学习情境

首先,想要使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充满生活气息,应该联系现实生活,创设学习情境。高中信息技术的书本内容相对枯燥、教学案例相对过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失去兴趣的情况,长此以往,课堂教学效果严重下滑。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联系现实生活,创设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学习[1]。

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要分析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结合的点,从基本点深入去创设学习情境。在创设学习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和情境之间的联系,不能脱离书本去创造生活情境。比如,教师在讲资源管理器管理本地资源的过程中,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创设学习情境。高中学生要学习的科目较多,因此在学生的课桌有许多教材、辅导资料、讲义、笔记等等,有些学生由于不善于整理或懒于整理,经常会出现上课需要某些资料一时找不到的现象。教师可以以学习资料摆放整齐归类合理的学生为榜样指导学生进行学习资料的整理归类。同时,教师可以引入知识点,即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让学生把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加强对物品摆放的重视程度。

二、联系现实生活,优化教学资源

其次,想要使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充满生活气息,应该联系现实生活,优化教学资源。教师在高中信息技术的课堂上,需要为学生介绍大量的学习资源,但并不是每种教学资源都适用于学生的学习。教师在选择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应该把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2]。只有向学生介绍与生活相关的教学内容,才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比如,教师在讲信息技术发展趋势这部分内容时,书本归纳的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可以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结合起来。教师在课程开始时,可以对学生展开提问:我们购买电脑、手机的等电子产品时会从哪几方面考虑?学生回答购买时一般会考虑外观、性能、价格。教师通过PPT展示,并分析讲解,外观、性能、价格正对应书本所归纳的好的人机界面、越来越个性化的功能设计、越来越高的性价比。并通过PPT展示不同时代电脑或手机的外观图、配置参数、参考价格的对照表,让学生通过现实案例的比较来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体验因为技术发展促使电子产品性能的提高、成本的降低,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实惠。

三、联系现实生活,设置作业任务

再次,想要使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充满生活气息,应该联系现实生活,设置作业任务。在以往的教学任务设置中,教师过分注重理论内容,忽视了学生的生活实践,致使课堂作业沦为形式化的产物,为了促进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师必须联系现实生活,布置生活化的作业内容。

比如,在学习信息集成这一内容时,学生刚参加过文化旅游活动,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可以结合该活动。教师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设计一个作品记录你参加该活动的过程及对该活动的体会。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为突出你对该活动的感受确定一个主题。结合作品用途选择恰当的制作工具(向大家当堂讲解制作成PPT,通过网络让更多人了解制作成网页,放入电子档案袋存档制作成视频短片)。各种作品的制作要点,PPT中文字概要并以大纲形式出现,网页中文字可以详细表述,视频短片中文字要做成字幕并配音。通过完成作业任务,学生学以至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3]。

四、联系现实生活,解决教学难点

最后,想要使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充满生活气息,应该联系现实生活,解决教学难点。教师在讲解教学难点的过程中,应该把难点问题和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从实际生活中发现素材,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激发出学习兴趣。对此,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把生活中的真实场景移动到课堂,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体验,提高问题的领悟能力,完成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并把它作为学习的目标,随时记录任务的完成度以及结果,总结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自我检验。这种方式完全改变了学生以往的学习方式,会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学习实践,运用所学的知识思考问题,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把教学内容与生活相结合,可以把学生不理解难点放到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让其简单化,用生活中的经验发现突破口,从这个突破口找到理解难点的学习方法,而用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场景,可以抵消学生对教学难点的抵触心理。比如,“如何把計算机接入因特网”这节课,教师可以把教学用具带到课堂上,指导学生连接这些设备,让其动手操作,体验采用不同方法实现不同的接入因特网方式。让学生理解掌握计算机接入因特网不同方式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激发出内心的探索欲望[4]。

五、结论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必须促进课堂与生活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殷世东. 课堂生活中的文化:阻滞与改造——从文化哲学的视角检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05):71-75.

[2]曾明星,周清平,蔡国民,王晓波,颜一鸣,黄云,杨燕萍. 软件开发类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02):203-209.

[3]李龙英.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与生活接轨[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1):79-80.

民国时期大同矿工的社会生活 第12篇

一、矿工的物质生活

考察矿工的物质生活,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工资和衣食住行。

工资是矿工物质生活的主要来源。矿工的衣食住行用,是消费活动,消费活动直接反映矿工的物质生活或者说生活境遇。不管是早期半工半农的窑工,还是后期向近代化的产业工人发展的煤矿工人,他们进入矿山劳动的主要目的是出卖苦力以维持生活所需,或求得生活境遇的改善。但是,“工人所受的剥削和压榨从一开始就是极其沉重的,在大矿兴办起来以后,工人的景况不是改善了而是更加恶劣了。在小煤窑时代,工人的日工资还有五角到一元,每过四五天还可休息一天,而大矿的日工资则只有二角到三角五分,晋北矿务局规定每月休息一天,有的公司则连一天也没有。生产上毫无安全设备,伤亡事故极多。据晋北矿务局医院统计,1933—1934年间,上该院就诊的伤号占职工总数三分之二以上,死亡达1%多。这只是上该院就诊的数字,还不是伤亡的全部”[1]34。低工资、伤亡多是民国时期矿工生活的常态。一个只有大约600名工人的矿,每年有几十人死亡,是最好的情况。据《矿业周报》载,1936年7月山西大同口泉镇山洪暴发,大同保晋煤矿被山洪灌淹死数百人[2]。日本占领大同煤矿时期,日本人发“引换证”来顶工钱。所谓“引换证”是日本人印发的一种在煤矿内部流通的“货币”,矿工们凭它只能到把头开设的卖店里去换粮食或日常用品,离开卖店,引换证只是一纸空文。引换证类似于后来的代金券。在工资变成引换证,由引换证在卖店里换取日常用品的过程中,矿工们无疑又受到一层剥削。

矿工“吃的是阳间的饭,干的是阴间的活”,一天工作时间在12小时以上。在井下矿工们要承受矿难、意外,还有把头给他们的身体带来的伤害。低廉的劳动换来的收入极其微薄,使他们在井上的生活举步维艰,衣食方面也是大大低于当时普通民众的平均水平。

首先看衣。民国时期窑工的衣着大体呈几种状况:烂窑衣、麻袋片、水泥纸、广告纸,甚至无衣。有一首大同矿区流传的民歌是这样描述的:“一身窑衣脏又烂,半截裤腿裆烂完,寒冬腊月冷得抖哇,捆到身上遮遮寒。下井它能顶窑衣,黑夜睡觉算褥毡,扔到街上没人要,却是咱们好衣衫。把头鞭打衣更烂,恶狗撕开好几片,寒风刮来布片飞,结成血痂硬板板。烂窑衣呀窑衣烂,记下矿工多少愁和冤。”[3]878又破又烂的窑衣的作用可以说是发挥到了极限。“穷汉窑里钻,麻袋片子当衣衫,遮羞难避寒,窑黑子真苦寒。”[3]878可以推测,民国初年或更多的时候,矿工们终年穿着褴褛的衣服,就像叫化子一样。条件好一点的,下班回来还能换换,大多数的常年不换。日本人占领大同煤矿时期,矿工穿的是破麻袋片、广告布,用水泥袋纸来遮体避寒的不乏其人。

下煤窑已是穷苦人的无奈的选择,下窑后仍然衣食没有着落,便是民国时期矿工的真实生活。看另一首民歌中反映的新婚窑工夫妇的生活。“那年八月二十五,嫁给了下窑的陆四五。一条破盖物补又补,毛炭烧得大炕热乎乎。头天吃了顿小米饭,往后尽是些山药蛋。苦是苦,可人没数,得给灰猴养个抓地虎。”[3]877民歌中,补了又补的破铺盖、山药蛋为主的饭食,反映了他们婚后穷困的境遇。在这样的境遇下,女主人公对下窑的丈夫的人品却没有抱怨。灰猴是她对丈夫的昵称,而且要给他生一个像老虎一般的儿子。山药、莜面是大同地区的主要作物,背炭工能吃上山药莜面已经是很好的生活了。“二屹旦,下窑背黑炭,背回炭,吃啥饭?筱面窝窝山药蛋。筱面没熟呢,坐在炕上发愁呢。”[3]876至于日本人占领大同煤矿时期的伙食,更是不堪入目,难以下咽,矿工们吃的是用发霉的高粱、糠、花生皮混合磨成的“兴亚面”,喝的是井下的脏水。

衣食之外,关乎物质生活的就是住和行了。“清末,大同小窑矿工住房为干打垒和土窑子。干打垒就地取材,以片石垒成,上覆椽木、柴草和泥土,土窝子则在山坡或崖下掘土石为屋。屋内筑有火坑。火坑高约2市尺,紧靠窗户,约占半间房,垒有炕洞,上覆土坯,灶中烧煤,火焰经坑洞由屋外烟囱排出,全炕皆热,既取暖又做饭。”[3]871从《大同矿务局志》记载的清末大同矿工的居住情况可以推知民国时期矿工的居住条件。在日本占领大同煤矿期间,大批被抓骗的劳工,一到矿山,就被矿督查押送到阴森恐怖的大房子里当作囚犯一样看管起来。从此,失去了人身自由。所谓的房,指劳工大房。“大房子相当于平常房子的八九间,房子对头两条大炕,通常一间大房子要住一百四五十号人。墙上留几眼窗子,窗子不糊纸,也不装玻璃,全用木板铁条封死。房内光线暗淡,空气污浊,而且又潮湿,臭虫、苍蝇、蚊子到处横行。被骗来的工人当中,许多人没有行李,只铺些烂麻袋、破席片、洋灰袋纸片。没枕头的,就用砖头、石头当枕头。”[4]143衣食住的条件极其艰苦,出行的状况就不得而知了。

二、矿工的精神生活

“精神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也是人类特有的生活领域。精神生活既体现着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深层内涵,又展示着社会历史变动迟缓急速的时代风貌。”[5]257矿工的精神生活主要体现在窑神信仰和对窑神进行祭祀的庙会活动中。“冬至传说是矿工的保护神———窑神爷的生日,在大同矿区这天是最隆重的节日之一,仅次于大年,各煤窑放假3天。这天窑神庙里灯烛辉煌,香烟袅袅,矿工们轮流在窑神爷塑像前顶礼膜拜,祈祷窑神爷保佑自己平安无恙。庙前云集着摊贩和卖艺、占卦、说书、唱戏等三教九流之人。天黑时分,几十支火把同时点燃一个个大旺火(用二三百斤重的煤块垒成,高数丈),高跷、龙灯、船灯等社火纷纷入场竞技, 请来的戏班子亦开演, 节日进入高潮。民国时期, 大同矿区有大小近百座窑神庙。”[3]869在传统社会, 神鬼是人精神的寄托, 离开了神鬼, 人们往往无所适从。在近代, 这种观念, 仍然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矿工信仰窑神, 他们希望通过窑神的庇护使生活安定、不发生矿难。矿工或矿山的重大活动都须奉祭窑神, 并遵从神灵而行事。矿工的生命、命运也受窑神支配。矿工生病祈求窑神, 当然也有其他神灵。这些关于窑神或其他神灵的信仰活动在小煤窑时期要更为突出。

精神生活的另一个考察侧面是娱乐。“娱乐是人们以一种比较稳定正规的形式获得欢乐、陶冶性情的精神活动。娱乐生活的形式和内容, 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社会经济、科学文化乃至民情风貌的状况和特色。”[5]281终年在井下劳作, 能够稍作休息的便是每年的冬至。除却节日以外, 在日常的生活中, 矿工的娱乐生活怎样呢?民国时期矿工的工作是一种危险性极大的工作, 这就使矿工们认为有今朝没明日, 在闲暇之余的活动, 一般有赌博、嫖娼和吸食鸦片等。晋北矿务局成立以后建立的图书馆、俱乐部、医院、学校等, 服务的对象仅为晋北矿务局的员司, 和普通的井下矿工无缘。“日寇使用暴力统治矿区的同时, 还在矿区开设了俱乐部 (赌场) 、烟馆、妓院来腐蚀工人, 残害矿工的身心健康。”[4]148

三、矿工的社会交往

在民国时期, 矿工被紧紧束缚在煤窑上, 人与煤窑的关系非常密切, 地域之间的社会交往和人员流动程度很低。传统的中国乡村生活, 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的。日常的社交活动, 就其范围而言, 一般多以族亲、邻里为轴心进行, 很少有更高层次的交往圈。窑工更是如此。天不亮就下窑, 天黑才出来, 再加上窑主为了利益的驱使, 延长窑工的劳动时间, 使他们没有时间去进行一系列的社会交往活动。有的窑工自踏进煤窑的那一天, 也许就一辈子都不可能走出去。在现实的社会中, 交往就其形式而言, 是建基于普遍缺乏的小农生活及其习俗之上的喝茶、聊天、宴客, 或迎神、观戏等。就其功能而言, 是以休憩和延续习俗为主要价值取向。矿工从其来源地来讲, 在民国初年小煤窑时期, 大多来自附近农村。在进入矿区之后, 矿工们一方面和家乡保持联系, 另一方面社会交往主要在邻里之间进行。在日本人占领大同煤矿时期, 矿工被困顿在矿上, 除了逃亡以外, 很少走出矿区, 或者说, 大多数的时间在矿井下。因此, 在民国时期的煤窑, 日常的人际交往是很少的。

不过, 在一些规模较大的矿井, 矿区工人在反抗压迫和外来侵略的斗争中, 也团结起来一起为共同的利益而斗争。这从侧面反映了矿工的人际交往受到了业缘关系的影响, 出现了不同于农民的或以前他们曾经面对的以血缘和地缘为中心的交往。矿工交往的团体背景开始发生了变化, 矿工的生活环境和生存方式使他们的社会交往既类似农民, 又有别于工人。

从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社会交往三个层面来看, 矿工是民国时期的弱势群体。大同矿工的社会生活实际上也是民国时期其他矿工生活的真实写照:低工资;伤亡多;物质贫乏;存在赌博、嫖娼和吸食鸦片的现象;交往圈相对封闭, 但开始变动。

参考文献

[1]大同煤矿党委矿史编写组.1918—1936年的大同煤矿[J].历史教学, 1962 (2) .

[2]矿业周报.1936年7月28日.

[3]彭建勋.大同矿务局志[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6.

[4]大同矿务局党史矿史征编办公室.大同煤矿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9.

上一篇:城乡制度整合下一篇:灰色关联投影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