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的未来管理

2024-05-07

固定资产的未来管理(精选8篇)

固定资产的未来管理 第1篇

资产负债观是与传统的收入费用观相对的一种会计理念。传统的收入费用观以利润表为中心, 收益是收入和费用配比的结果;而资产负债观主要面向资产负债表, 其关心的是资产和负债的确认、计量和报告, 收益是期初期末资产和负债的计价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财务会计自诞生来经历的发展变化, 与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的变迁密切相关。而现代财务会计步入以会计准则为标志的时代后, 资产负债观以其逻辑上的一致性, 提高了会计准则的质量从而受到准则制定者的推崇, 然而其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以及收入费用观的根深蒂固, 使得资产负债观的应用波折重重, 在经历了反复否定与被否定的历史后, 资产负债观以其所具有的丰富生命力逐渐站稳脚跟, 对当前财务会计的许多发展变化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并预示着财务会计的未来发展趋势。

二、资产负债观的演进历史

(一) 资产负债观的早期应用及发展

在复式簿记法应用早期, 因当时经济活动形式简单缺乏持续性, 因此业主在每一次活动结束之后, 只需要根据类似于资产负债表的财产目录, 进行盘点然后根据当时的市场行情确定其所拥有的财产价值, 并据以进行分配即可, 现代意义上的利润表此时无足轻重, 因为收益只需要将期初和期末财产价值的进行比较就可以确定, 显然这是资产负债观早期的简单应用。后来随着企业组织形式的出现以及企业经营活动的多样化与复杂化, 为了解释企业利润形成过程以及用以说明企业资产数量增减的原因, 利润表在20世纪中叶的美国应运而生。由于当时美国两位会计大家佩顿和利特尔顿大力倡导, 收益决定被视作是整个复式簿记系统的核心和灵魂, 而利润表则被推崇为最重要的报表。由此, 收入费用观得到空前强化, 而资产负债表则沦为复式记账法下的账户余额表 (Zeff, 2004) 。

(二)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资产负债观的初步应用

在收益重心说的强调下, 美国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将目光更多集中在上市公司的利润表上, 这就使得上市公司的管理层的很多行为受到利润数字的牵制, 也使其对会计准则制定者的动向格外关注, 只要有些准则影响到上市公司报告收益的不利, 他们就会动用各种力量对会计准则制定者施加压力。为抵御不断的政治压力, 确保准则制定者的地位, 美国民间会计组织决定开发一套内在逻辑一致概念框架体系来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其中1973年成立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以会计目标———决策有用性作为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得到会计界一致认可, 并将其用来指导美国一般公认会计准则的制定。FASB在概念框架中采用了资产负债观, 将资产概念置于中心地位, 而收入、费用沦为次属于资产和负债的要素, 还定义了一个基于资产负债观收益的要素———全面收益。这样在理论上保证了概念框架的逻辑一致性。但由于价值计量的困难, 以及收入费用观深入人心, 因而资产负债观在准则制定早期并没有得到贯彻执行, 实务中的资产负债表仍堆积了很多不具有资产和负债本质、又缺乏真实世界参照物的项目 (肖泽忠, 1997) 。

(三)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资产负债观的全面贯彻

20世纪90年代高科技和金融创新使得企业面临着更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而基于收益重心下的财务会计模式使得一些资产负债表表外业务和表外项目不断增加, 降低了财务报表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在历史成本的单一计量属性被打破后, 一些采用公允价值或市场价值计价的项目产生的价值变动, 由于传统收益实现原则的限制, 不得不绕过利润表而直接在资产负债表中报告。在会计信息使用者强烈的改革传统财务报表的呼声下, 英美等国率先打破传统会计中基于交易和实现原则的限制, 先后颁布了与全面收益报告相关的准则, 以全面报告企业的财务业绩。此外, 为彻底贯彻概念框架中所树立的资产负债观, 又着手解决资产和负债的价值计量问题。2000年2月, 美国公布了第七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 (以下简称SFACNo.7) 《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 确立了与决策目标最相关的计量属性是公允价值, 并开始探讨应用估计的现金流量来计量资产和负债的价值。2006年9月份, 又颁布了第157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 (以下简称SFASNo.157) 《公允价值计量》, 旨在为可靠程度不同的公允价值在会计准则中的计量提供统一的应用框架, 这一方面标志着价值计量会计已进入全面应用阶段, 另一方面也标志着资产负债观真正在会计准则制定中的站稳了脚跟。

三、资产负债观的理论内涵

(一) 资产负债观揭示了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之间的本原逻辑关系

在生产与交易及其组织形式简单的时代, 会计主体财富的变动不复杂, 影响其变动的因素及其影响数量等往往一目了然, 因此通过两个资产负债表日 (期初与期末) 净资产的比较, 就可以确定利润。后来随着生产与交易及其组织形式日益复杂化, 期初与期末净资产的变化因素及其影响难以直接观察把握, 这时就需要在资产负债表之外增加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来反映期初与期末净资产变化的具体因素及其影响。而引起所有者权益的变动包含两方面的事项:一是企业与所有者之间发生的资本性交易;二是企业在该期间的经营活动。前者交易内容简单, 主要表现为利润分配和所有者撤资;后者就较为复杂, 并且发生的频率高, 为此就需要特别编制一张报表来反映经营活动影响因素与数量, 并予以恰当的分类, 这就是利润表, 其通过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来揭示企业净资产变化的过程和结果。因此, 按照本原逻辑资产负债表才是真正的第一报表, 利润表是作为与其有钩稽关系的附表起着进一步解释和说明的作用, 其最终反映的结果应与两个资产负债表日净资产变化的结果一致。

(二) 资产负债观强调资产的的未来经济利益, 将现行价值作为其计量模式

资产负债观将资产负债表作为第一报表, 主要在于资产和负债是以实际存在形态来表现的, 资产减去负债后的净资产是企业真实财富的体现, 也是可供企业未来持续发展的基础。而收入和费用是以观念的存在形态来表现的, 只能用来反映过去企业经营活动的过程, 与下一期间并没有关联。显然资产负债观揭示了企业创造财富的源泉在于其拥有优质的资产和对风险的控制与把握, 而资产是否优质, 与其未来创造的经济利益密切相关, 因此按照资产负债观, 可以进一步推演只有能够给企业带来预期经济利益的, 才有资格作为资产负债表的成员报告。由于资产的计价取决于未来经济利益, 那么计量选择的模式则应该是现行价值模式, 因为在经济学家看来, 在某一特定时间, 一项资产的价值是指基于当时最有力的条件, 并且预先作了充分准备的情况下, 出售或清理该项资产所获得的最大现金等值 (詹姆斯·托宾, 1981) 。如果按照经济学家对于资产的定义对资产进行直接计量, 那么资产的价值就是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之和。当资产的交易存在活跃的市场时, 现行市价无疑就是资产现时价值的真实反映;而不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时, 如何对资产计价就需要运用现值估价技术, 这就涉及到计量的可行性和可靠性问题, FASB原来就因为这一问题而未能全面贯彻资产负债观。后来直到2000年才打破这一僵局, 提出了动态计量公允价值的观点。显然FASB认为符合资产负债观计量要求的计量属性非公允价值莫属。公允价值是一种动态反映资产和负债价值的计量属性, 其计量的目标着重于立足现在时点动态反映企业资产和负债的真实价值, 以便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更多与决策相关的信息。

(三) 资产负债观下的收益确定取决于期初期末净资产的对比

资产负债观下, 资产计价是核心, 而收益的确定则取决于期初期末净资产的对比。即将期末的净资产与期初的净资产的存量进行比较, 扣除本期业主交易对净资产的影响后即可确定收益, 用公式表述为:期末净资产-期初净资产+业主分配-业主新增投资=本期收益, 按照这一方式确定的收益就是美国在1984年就提出的“全面收益”。期初和期末之间存在着时间性差异, 也就意味着存在着货币的时间价值和外部环境变动对资产和负债的价值的影响。因而全面收益与传统收入费用观下配比模式确定的收益相比, 多了一块与交易无关、由于环境变动而导致的、尚未实现的资产持有损益。在全面收益表未出现以前, 这些未实现的损益栖身于资产负债表中的所有者权益项目内, 影响了报表使用者对一个会计主体业绩的全面评价。在当前这样充满变数的环境下, 衡量一个企业的业绩不仅要看其在经营方面的表现, 还要看其在风险控制和机会把握方面的表现, 这些显然是传统利润表无法满足的, 而全面收益则可以很好解释企业在一段时间内净资产变动的真相, 且考虑外界变动对会计主体的影响的全面收益非常接近于经济学上的真实收益概念。

(四) 资产负债观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逻辑核心

用以指导会计准则制定、修订以及在准则缺位时用于处理新型经济业务指南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是美国FASB应用演绎法研究出来的产物。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以财务报告的目标作为逻辑起点, 以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为桥梁, 将财务报表要素、确认、计量和报告连成一组内在互为关联的的理论体系。其演绎思路为根据财务报告的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 财务报表要素应采用资产负债观来定义, 然后从资产的概念出发, 逐步界定资产、负债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的标准以及资产负债表的组成。具体到会计实务中, 在选择相应的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时, 更多考虑的是如何真实反映资产和负债的价值。那些不符合资产和负债定义的递延和预提项目就不容许进入资产负债表, 同时要求资产和负债采用现行价值或公允价值计量, 并将价值的变动在当期确认为收益。因此, 按照其逻辑推演, 资产负债表中不允许有不符合资产、负债定义的项目存在, 而报告的收益应是全面收益。显然, 若按照资产负债观处理会计实务, 会导致企业资产和负债的计价更为真实, 而收益的波动性也会增强, 从而影响到某些希望通过传统递延、摊销方法进行盈余管理的利益集团的利益, 这些利益集团若有畅通的利益表达渠道, 必然会借助强势集团甚至政府对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进行干预, 其中一个典型就是克林顿时期对股票期权的处理, 按照资产负债观本应需要确认费用和负债, 但FASB却迫于当时的政治压力仅要求采取披露的方式。当时妥协的做法, 看似为克林顿时期新经济的繁荣助推, 但实际上却埋下了21世纪初新经济泡沫破灭的隐患。等到以安然事件为首的系列上市公司丑闻的出现后, 人们把矛头纷纷指向FASB, 指责其制定的会计准则质量低下, 导致了虚假财务报告的产生。总结这些教训, FASB决定全面贯彻资产负债观, 2000年SFACNo.7的出台以及今年SFAS No.157发布, 表明FASB已决心克服资产负债观中价值计量的瓶颈, 使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

(五) 资产负债观下的会计确认强调实质重于形式

资产负债观要求资产负债表能够真实反映资产和负债的价值。而在一定时点上资产和负债的价值, 不仅取决于过去交易和事项的影响, 还取决于外部情况变动如物价变动、偶发事件以及企业与其周围经济、法律、社会政治和物质环境交互作用等的影响。这就决定了会计在确认某一项目是否应进入财务会计处理范畴时, 不能仅限于传统的基于交易的做法即必须是已经发生了的交易才能确认。传统模式下资产的最初确认通常是一次交换行为的结果, 无法反应其在某一时点上的真实价值。而从资产负债观的视角进行确认, 必须首先考虑一项交易或事项是否引起了资产和负债的变化, 只要引起了资产和负债的变化, 不管其是否实现, 都要纳入会计处理的范畴。显然, 资产负债观较之传统的收入费用观, 在确认上更强调实质重于形式。而资产和负债的变化不仅由于交易的影响, 更有外部环境变动的影响。因此资产负债观下的确认是动态的, 其不仅要求进行初始确认, 还要求在资产和负债价值发生变化时进行后续确认和后续计量。

四、资产负债观未来发展展望

(一) 维护概念框架的权威性

按照概念框架设计的初衷, 其作用是用来指导规范会计实务的会计准则的制订和修订, 同时在缺乏相应的会计准则时直接用来指导会计实务, 这样可以保证会计准则之间的协调一致, 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概念框架如果要发挥这样的作用, 应具备权威性, 由其根据一套逻辑一致的理念, 指挥并要求规范会计实务的会计准则秉持这一理念.但不同的会计理念贯彻到会计实务中将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 从而产生不同的经济后果。受损的利益集团若是在政治上处于强势, 必然又会通过其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施加政治影响。而没有权威支撑的概念框架, 其作用更可能是象征性的, 形式远大于内容。因此, 资产负债观理念的实施, 取决于概念框架权威地位是否得到维护。从各国的会计实践来看, 在经历了世纪之交一些世界知名公司的会计丑闻后, 会计界人士已经意识到坚持遵循概念框架中基本理念的重要性。但会计信息的利益分配功能使得会计准则的制订和修订总会收到利益各方关注, 因此必须确定概念框架的权威地位, 在有会计准则受到政治冲击时, 其权威地位能够保证该会计准则继续推行资产负债观的理念。

(二) 应对价值计量的不确定性

按照传统的劳动价值理论, 市场经济中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必须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 但又通过价格来反映, 而价格会随着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资产的计价, 追求的是对资产或负债的价值进行计量, 而价值计量的结果只能是以价格来表现, 因此这一结果最终也只是对价值的反射, 而非价值本身。在一个完全的市场环境中, 交易物的价格无疑就是其价值的反映。然而现实很难满足完全的市场环境, 交易双方未必知悉所有关于交易物的信息, 交易量的大小有可能影响交易物的定价, 还有参加交易者的理性程度以及围饶交易所产生的噪音都有可能使得最终交易的价格未必反映了交易物的真实价值, 这些主要是指实体经济中交易的情形。而在发展迅速的虚拟经济中, 虚拟资产正创造着巨大的价值, 其价值主要来自于人们对其未来可能创造的效用的主观预期, 因而不确定性程度很高。而且虚拟资产成本可能又与其价值没有关系, 此时公允价值是其唯一的选择。尽管计算机、网络的支持提高了交易的效率和透明度, 但价值不确定性程度依然很高, 因此价值计量固然增强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但在虚拟经济高度发达、经济环境变幻莫测的情形下, 依然使得决策者无法把握企业的未来。因此, 如何应对价值计量的不确定性以增强价值计量的可信度将是以后资产计价的重点。

(三) 将收入、费用的确认从实现和配比标准转变为基于资产和负债变化的标准

实践资产负债观, 需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收入和费用的确认。传统模式的收入和费用的确认标准是实现和配比, 因此往往导致不符合资产和负债定义的递延借项和递延贷项出现。而在资产负债观下, 收益是资产和负债变化的结果, 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应该是先确认交易或事项是否形成了资产负债, 再据以确认收入和费用。美国会计准则在施行过程中的成功例子表明, 那些被公认为最好的会计准则, 如或有事项的会计处理、雇主养老金的会计处理等, 均是遵循了资产负债观理念。但收入和费用的确认要完成从实现和配比到依据资产和负债标准的转变, 其焦点在于:收入费用观下递延、摊销等会计方法的应用使得各期的收益可以通过人为的方式如盈余管理, 使之按照管理者的意图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方式表现。而资产负债观下因为注重交易和事项是否引起了资产和负债的变化, 因此收益的确定可能无法按照管理者的意图来呈现给会计信息使用者。这样收入和费用确认标准的转变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就转化为如实确认还是更关注其对投资者心理影响的问题。因为在资本市场中, 投资者并非是完全理性的, 财务报告所传递出来的信息在股市上往往有放大效应, 由此造成股票价格的异常波动。而传统的实现配比模式下的收益可以以一种比较平滑的方式呈现, 有利于稳定投资者情绪, 以避免股票的非正常波动。因此, 收入和费用确认标准的转变, 还需要在此过程中权衡得失。

(四) 报告全面收益

在企业持续经营过程中, 资产和负债价值的变化在资产未出售或负债未清偿以前, 是尚未实现的。因此在报告全面收益时面临以下方面的难题:一是收益报告的方式现在均为多步式, 那么应如何区分不同层次的收益, 是按照持续性与非持续性、实现还是未实现、核心还是非核心的标准, 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二是传统收益通常是企业缴纳所得税、进行股利分配的基础, 而外界环境变化带来的收益是由于对资产和负债重新计量而引起的, 通常具有不确定性和非持续性, 若将其统一安排在一张报表中报告, 那么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在衡量企业业绩时传统净收益和全面收益孰轻孰重。三是资产负债观下的收益固然排除了通过递延、摊销等方式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 那么主观性极强的重新计量, 同样给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 而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又该如何判断。为此, Richard Barker (2004) 提出了新的观点, 对全面收益进行分解而不是试图去定义收益, 以矩阵格式披露那些重新计量前和重新计量后变化较大的资产和负债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将有助于提高全面利润表的透明度。具体来讲, 某些资产和负债的重新计量不仅是市场环境的变化, 还有前期估价的修订。重新计量披露的越高, 利润的可预测性和持续性就可能越低, 因为这意味着企业若有大量的重新计量项目, 那么所报告的收益中不具有持续性的成分就很高, 使得企业当前的业绩对企业未来的可预见度降低。笔者认为, 由于目前还不能彻底实行价值计量模式, 采用矩阵式全面利润表可以清楚显示混合性会计模式的影响, 主观计量和客观计量并存有助于分析两者间的相互影响, 从而提高收益预测的透明度。

参考文献

[1][美]Stephen A.Zeff《:会计准则制定:理论与实践》,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2]陆宇建等:《基于不确定性的公允价值计量与披露问题研究》, 《会计研究》2007年第2期。

[3]谢德仁:《财务报表的逻辑:瓦解与重构》, 《会计研究》2001年第10期。

[4]Richard Barker, ReportingFinancial Performance, AccountingHorizons, 2004.

固定资产的未来管理 第2篇

大家做好准备迎接2018年注册会计师考试了吗?出国留学网诚意整理“2018年注册会计师《会计》重点: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只要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总会有丰硕的收获!欢迎广大考生前来学习。

2018年注册会计师《会计》重点: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1.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预计

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基础。为了估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需要首先预计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为此,企业管理层应当在合理和有依据的基础上对资产剩余使用寿命内整个经济状况进行最佳估计,并将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预计建立在经企业管理层批准的最近财务预算或者预测数据之上。但是,出于数据可靠性和便于操作等方面的考虑,建立在该预算或者预测基础上的预计现金流量最多涵盖5年,企业管理层如能证明更长的期间是合理的,可涵盖更长的期间。

如果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预计还包括最近财务预算或者预测期之后的现金流量,企业应当以该预算或者预测期之后年份稳定的或者递减的增长率为基础进行估计。但是,企业管理层如能证明递增的增长率是合理的,可以以递增的增长率为基础进行估计。

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应当包括的内容:资产持续使用过程中预计产生的现金流入;为实现资产持续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现金流入所必需的预计现金流出;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处置资产所收到或者支付的净现金流量。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应当考虑的因素

①以资产的当前状况为基础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不应当包括与将来可能会发生的、尚未作出承诺的重组事项或者与资产改良有关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

②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不应当包括筹资活动和所得税收付产生的现金流量。

③在考虑通货膨胀影响因素的问题上,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预计和折现率的预计,应当采用一致的基础。

④为了如实测算企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企业不应当以内部转移价格为基础预计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而应当采用在公平交易中企业管理层能够达成的最佳的未来价格估计数进行预计。

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方法,包括传统法和期望现金流量法。

2.折现率的预计

在资产减值测试中,计算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时所采用的折现率应当是反映当前市场货币时间价值和资产特定风险的税前利率。

3.外币未来现金流量及其现值的预计

企业应当按照以下顺序确定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应当以该资产所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结算货币为基础预计其未来现金流量,并按照该货币适用的折现率计算资产的现值。

将该外币现值按照计算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当日的即期汇率进行折算,从而折现成按照记账本位币表示的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在该现值基础上,比较资产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及其账面价值,以确定是否需要确认减值损失以及确认多少减值损失。

出国留学网注册会计师考试栏目推荐: 注册会计师考试动态 注册会计师考试时间 注册会计师考试报名时间 注册会计师考试准考证打印时间 注册会计师考试成绩查询时间

2017注册会计师考试合格分数线为60分 2017年注册会计师考试真题及答案汇总

固定资产的未来管理 第3篇

存款、买房、炒股,这些投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高净值人群资产配置规划的要求。人们对于分散投资风险、财富保值增值的需求更加强烈。未来十年,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该如何应对?

4月18日~23日,在昆明召开的“宜信财富尊享年会”上,宜信公司创始人、CEO唐宁称:“一定要学会资产配置,真正做资产管理的机构一定是通过配置来赚钱,这是财富管理的核心要义。”

在他看来,未来10年最好的资产配置是FOF母基金。在当天的会议上,宜信还邀请了国内外众多经济学家、财富管理专家,他们一起为大众富裕阶层和超高净值人士释疑解惑。

资产配置要遵循“黄金三原则”

如何才能做好资产配置?2016年初,宜信财富联合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金融教授Randolph B. Cohen发布了《2016全球资产配置白皮书》,其中提到资产配置的“黄金三原则”。

第一条,跨市场配置。你的资产组合之中,是否有中国以外的金融资产?如果没有,需要走出国门,进行全球资产配置。内部调研显示,高净值人士中46%还没有海外资产配置。

第二条,跨资产类别的配置。固定收益类、私募股权风险投资类、二级市场类(对冲基金、量化策略)、房地产金融类,以及保险保障类,这五类资产就像营养膳食均衡搭配一样一类都不能少。不同类别的资产风险收益的匹配性不一样,投资组合中都有,才叫“鸡蛋放到不同的篮子里”,只有几只不同的股票和基金,不叫分散配置。

第三条,超配另类资产。所谓的另类资产就是类似私募股权(Private Equity)、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基金的基金(或称母基金,FOF)等诸多品种。它们的特点往往是流动性上,可能不如公开市场产品那么方便交易,更要一年或者数年的长期持有的资产,但这也却是一种能够帮助投资者获得长线收益的重要资产类别。

唐宁称,当方向选对的时候,时间是投资者的好朋友。作为高净值人士,如果你有相当一部分流动性诉求不高的资产,那么这部分资产拿出来进行另类资产的配置,可以真正让您享受时间带来的价值。

至于投资人该怎么去落实?唐宁以1000万资产为例,可以配200万元私募股权母基金、200万元房地产金融母基金、200万元二级市场、股票市场相关的母基金、100万元保险、保障类投资、300万元现金加固定收益类投资,这样的配置才符合“黄金三原则”。当然不同的投资人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偏好,每一个投资人都需要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未来十年机会在FOF

唐宁认为,过去十年,宜信财富在中国建立起一个新的资产类别——P2P理财。未来十年,中国财富管理行业最大机会所在,也是三个字母“FOF” 。

宜信财富认为,FOF是普通投资者参与另类资产投资的最佳途径。这是因为FOF最基本的投资逻辑是:FOF投入到若干单个基金,单一基金再投到不同的项目和企业,以这种方式分散风险,并实现风险可控前提下的收益最大化。

一方面它通过分散投资提供了避险的功能,避免了传统基金的较高波动性问题;另一方面,它通过借道全球范围有历史业绩验证的优秀投顾实现相对稳定的收益,最大程度上抵消了投资人初涉全球化配置时的经验不足问题。因其稳定的表现,可以说FOF提供了一种良好的资产配置平台,它可以成为全球资产配置的利器,成为极具代表性的、适合于普通投资者的资管创新模式。

“所以无论是私募股权、风险投资、二级市场,还是对冲基金等产品,从FOF介入另类资产投资,是未来十年资产配置的一大趋势。”唐宁说,参与母基金可以很好地在实践中遵循资产配置的“黄金三原则”。

他表示,宜信有能力做好FOF,在于强大的投资能力,这是公司过去、现在、将来胜出的关键之一。宜信财富旗下拥有不同类别FOF,使投资者的资金能够配置到各种全球不同的优秀基金管理机构上以平衡分散风险、优选组合,并通过投后管理和全方位增值服务,力求实现高价值回报。

固定资产的未来管理 第4篇

一、资产负债表的变化评析

表1是1992年《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对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的修订。本文以此表为基础, 分析资产负债表的演变。

(一) 1992~2000年

这个时期共产生了两张资产负债表, 第一张报表是在“两则两制”时期, 颁布于1992年, 其产生主要是源于《企业会计准则》及分行业的会计制度;第二张报表产生于1998年, 它的产生以经济体制改革和日益开放的资本化市场为经济背景。

1.“两则两制”时期的资产负债表与表1同产生于1992年, 但较表1发生了一些变化,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变动项目。将原有的“现金”和“银行存款”合并, 以“货币资金”项目列示;将“预付货款”、“预收货款”、“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分别改为“预付账款”、“预收账款”和“应付福利费”, 这些变化都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款项所包含的内容和范围;改“投资人权益”为“所有者权益”, 这是报表中第一次将“所有者”的概念引入报表, 这一变化标志着我国市场经济已日趋成熟, “所有者”可以根据报表信息及时调整投资决策。

二是增加项目。增设“短期投资”、“一年内到期长期投资”和“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 长期投资和长期负债若是一年内到期, 它的流动性明显高于超过一年期的长期投资和长期负债, 从这个变化可以看出列表在流动性强弱的递进关系上有了初步的完善;增设“其他流动资产”和“其他流动负债”, 凡是列表没有体现的流动资产和负债项目均以这两个项目列示, 为报表使用者提供了全面了解企业财务分布状况的信息资源;增设“固定资产清理”、“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和“待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 排除了由于报表信息失真造成的经济决策失误, 防止企业盲目投资;权益项目中增设“盈余公积”, 充分体现了我国对企业利润管理的谨慎性政策。

三是“实收资本”模糊了中方投资和外方投资划分的界限, 打破了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固有模式, 这也表明了我国市场经济正在逐步与国际接轨, “在建工程”纳入“固定资产”项目, 取消了“有价证券”、“应付公司债”、“企业发展基金”、“储备基金”、“资本总额”等项目, 这些也都是这张报表的变化。

2.1998年的报表对比“两则两制”时期的资产负债表, 发生了以下变化。

一是变动项目。正式将“长期投资”以“长期股权投资”和“长期债券投资”分别列示, 以便使用者对企业未来风险作出准确判断;将“递延资产”调整为“长期待摊费用”, 这样表述更为准确, 可以有效防止使用者作出错误判断;“股东权益”下设“股本”, 替代“所有者权益”下的“实收资本”, “股本”项目的列示针对性更强, 这个变化充分表明了股东在企业中的地位, 既是剩余收益的享有者, 同时也是剩余风险的承担者。

二是增加项目。增设“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资产减值准备由两项增加到四项, 从这时起人们开始重视资产减值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 及时掌控资产减值情况, 尤其是金融资产减值情况, 在拓宽融资渠道的同时, 可以最大限度地规避投资风险;增设“递延税款借项”和“递延税款贷项”, 目的是配合国际通用的递延税款法, 虽然这时企业还没有真正采用这一税法, 但却向国际化靠拢迈进了一大步;长期负债中增设“住房周转金”, 可以看出股份制财务报表中并没有完全摒弃计划经济的痕迹。

如果说1992年的资产负债表是《行业会计制度》和《行业财务管理制度》颁布时期的产物, 它的适用范围仅仅为工业企业, 那么这张报表则打破了行业之间的界限, 大大提高了财务报表的通用性。

(二) 2001~2006年

2000年我国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 新的资产负债表格式从2001年1月1日开始正式执行并一直沿用到2006年年底。

1. 变动项目

将权益项由原来的“股东权益”调整为“所有者权益 (或股东权益) ”, 从这个变化可以明显看出, 报表对企业经济利益归属问题的解读更加全面, 所有者和股东都是利益的受益者;“股本”调整为“实收资本 (或股本) ”, 并以净值列示, 这个变化正好对应了权益项的变化;将“公益金”改为“法定公益金”并单独列示, 一方面突出了法定公益金提取的必要性, 另一方面使企业对可使用的剩余公积一目了然。

2. 增加项目

上一张报表中, 资产减值准备增加到四项, 可以说资产减值现象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 这种现象日益突出。为了使企业能真正掌握实有资产情况, 《企业会计制度》在原有四项基础上又增设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和“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四项资产减值准备。为了提高清晰度降低复杂性, 这张资产负债表并没有列示所有减值准备项目, 只是根据资产在企业中所占比重, 增设并列示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项目。

此外, 本表又恢复了上张报表取消的“待摊费用”等项目, 将“递延税款借项”从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中分离, 在资产项目中的“递延税项”下单独列示, 刚好与负债项“递延税项”遥相呼应。与上一张资产负债表相比, 这张报表最大的特点就是减值准备项目的增加, 虽然从整体结构上看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但在内容上要比上一张报表更加清晰明了。

(三) 2007年至今

这张资产负债表产生于2006年2月财政部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新会计准则并于2007年1月1日起正式执行, 沿用至今。这张报表无论从理念上还是结构上都是历次报表中变化最大的一张, 应该说是资产负债表的一次革新。

1. 变动项目

最直观的变动项目包括“预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交税金”、“递延税款借项”、“递延税款贷项”、“预提费用”, 分别调整为“预付款项”、“预收款项”、“应交税费”、“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预计负债”;将原有的“应付工资”和“应付福利费”合并, 以“应付职工薪酬”项目列示。

2. 增加项目

增设“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投资性房地产”、“交易性金融负债”, 这些项目的增设, 足以证明金融市场行情对资产的影响已成为报表新的关注点, 这也是这张报表与以前报表的最大区别之一;增设“商誉”并在非流动资产项目单独列示, 这项资产代表了社会对企业的认可程度, 企业在进行财务评估时可以将其价值作为参考, 但由于商誉本身并不具备任何变现能力, 在分析财务指标时应慎重;增设“生产性生物资产”、“油气资产”, 增强了报表信息的行业通用性。

3. 取消项目

“待摊费用”在资产负债表中几进几出, 这个资产项目作为平滑工具本身并不符合资产的定义, 先支付后摊销的特性可能导致费用的长期挂账, 这样不但削弱了报表信息的可靠性, 也容易使企业作出错误评价。这次新会计准则列报将其彻底取消, 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次变革。

4. 结构变化

一是以往资产负债表共六列, 依次是资产、年初数、期末数、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或股东权益) 、年初数和期末数, 这张报表依旧是六列, 但将期末余额栏次提前, 置于首位, 随后是年初余额栏次, 这一变化趋同于国际惯例。

二是第一次将资产负债项目按照流动性划分, 以流动和非流动项目列报, 简化了报表结构, 剔除了干扰因素, 提高了使用效率。

三是从整个报表结构不难看出, 资产与负债的适配度大大提升, 报表使用者可以从数字信息清晰的了解资产对负债的偿还能力, 为正确决策提供依据。

应该说这张资产负债表意义深远, 实现了使用者多方面的需求, 真正成为投资者与经营者之间沟通的商业语言。

二、资产负债表的局限性

1.三表之间衔接不畅

这里说的三表指的是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 众所周知财务报告是报表使用者掌握信息的主要来源, 分析决策经济事项的重要依据, 但现行的资产负债表与损益表、现金流量表之间缺乏勾稽关系, 三者没有形成必然关联, 如果仅凭资产负债表数据考量企业的资产状况、偿还能力等要素, 势必造成判断失误。

2.静态数据分析较为片面

资产负债表是由静态会计要素组成的静态会计报表, 它的性质决定了数据信息的时点性, 反映的是一个时点的财务状况, 但财务报表分析是一个动态工程, 并且参杂着人为因素, 因此单从静态数据出发, 不能反映财务状况变动的整个过程, 数据分析的准确性不能保证。因此应综合多个时点进行分析, 使报表信息更为有效。

3.生产要素投入产出难以反映

企业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由有经济能力的人和有专门用途的生产机械、材料、土地和技术等要素构成。这些人力、物资和技术的投入都要占用企业的资产, 导致经济流出, 但这些投入也必定形成产出, 给企业带来经济流入, 但现行的资产负债表却无法反映, 报表使用者对企业资产总额难于掌控, 降低了财务信息传递的有效性。

三、资产负债表的发展方向

资产负债表随着我国经济环境和历史背景的变迁而不断的发展完善, 但仍存在不足之处。上述就其局限性也做了阐述, 未来的资产负债表将如何列报、项目列示怎样才能更全面的反映资金运动状况、信息传递怎样才能确保准确、三表之间怎样达成环接等, 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正是基于此出发点, 2008年5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联合发布了《更完善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第1章:财务报告的目标;第2章:有助于经济决策的财务报告信息之质量特征和限制》的征求意见稿。同年10月, IFRS&GAAP协调项目组又发布了《改进财务报表列报咨询建议》。征求意见稿给出了全新的资产负债表格式, 建议将其更名为财务状况表并与综合收益表 (原损益表) 、现金流量表对应列报, 以求得三表有机对接, 未来资产负债表的基本发展方向初见端倪。

本人对于资产负债表基本结构大胆设想, 先按资本投入和资本来源分列, 资本投入进而划分为人力、物资、技术和信息、经营活动和筹资活动, 资本来源仍由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组成, 负债按经营活动和筹资活动划分, 经营活动再按营业活动与投资活动分解。这种分解是对性质相似的项目进行合理化分类, 可以根据预测评价未来资金运动情况, 一方面可以解决投入难以量化的问题, 另一方面也可使资产负债、损益和现金流量之间实现横向贯通。结构框架基本形式如表2所示。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脚步的加快, 会计领域也将随之发生变革, 国际会计准则对于资产负债表新的构思势必会影响到我国。为了能更好地解读会计信息, 领会新报表的精髓, 业内人士应该积极学习, 提升业务能力, 从思想和精神上充分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

摘要:我国会计制度随着金融市场的日益成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每一次变革都会给财务报表带来新的气象和深远的影响, 资产负债表作为财务报表之一, 势必也将随之变化。本文从资产负债表的历史演变过程入手, 分解评析每张报表, 对未来报表的结构形式做出展望和设想, 以期提高人们对资产负债表的认知程度。

关键词:资产负债表,演变与发展,报表列报

参考文献

[1]陈敏.我国财务报表列报的变迁与评析——资产负债表列报的变迁与评析[J], 会计之友, 2012 (12) .

[2]罗福凯.要素资本平衡表:一种新的内部资产负债表[J].中国工业经济, 2010 (02) .

[3]陈敏, 孙娜, 李晓.我国资产负债表的变迁与发展[J].会计之友, 2010 (04) .

固定资产的未来管理 第5篇

辽宁省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升行业的社会公信力,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为宗旨,力争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努力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评估行业发展需要的行业自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基本形成规模适当、结构合理、运作有序、协调发展的评估机构发展模式;打造出一支适应市场经济和行业发展要求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的评估师队伍,使资产评估行业走上一条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以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为宗旨,加强诚信建设

一要广泛宣传“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执业理念,在全行业努力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二要开展以诚信建设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注册资产评估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胜任能力。三要建立诚信档案,及时记录评估机构和评估师受到刑事、行政处罚、行业惩戒情况及违背职业道德等不良行为的情况,为行业对其管理、社会对其评价、用户对其选择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四要加强对机构和执业人员执业质量的监管,严厉处罚极少数严重违反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的行为,净化执业队伍,改善执业环境。充分利用教育、舆论、法律、管理等各种手段,积极推动行业诚信建设,提升评估行业的社会公信力。

二、鼓励和引导评估机构做大做强,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

一是按照财政部《资产评估机构审批管理办法》,严格资产评估机构的资质管理。对那些由于人员变动,注册资产评估师数量已经长期达不到设立条件的机构,建议审批机关撤销其资产评估执业资格。二是结合贯彻中评协规定的兼营资产评估机构应于2008年6月底前从会计师事务所中分立出来的要求,引导评估机构重组、合并。三是在对评估机构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做好评估机构的分级管理工作,鼓励机构做大做强,培育和打造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知名度和竞争力的资产评估机构。在评估机构上规模、上档次的基础上,引导辽宁省评估行业走上一条规模适当、结构合理、大中小机构并存、有序竞争、健康发展的轨道。

三、加强行业自律监管,规范评估师的执业行为

一是加强评估机构内部治理,建立健全内部决策和管理机制,提高风险管理和质量控制能力,把质量控制落到实处。二是协会要强化行业自律监管,不断改进和完善监管措施。认真贯彻中评协《资产评估机构执业质量自律检查办法》,落实中评协《资产评估业务信息报备管理办法》,建立执业质量的日常检查和监管制度,变事后处理为事前和事中的防范、化解,及时发现和解决行业自身存在的问题。三是严肃行业纪律,加大对违法、违规和违纪行为的惩戒力度。对个别不讲诚信、弄虚作假、低价竞争,严重违反职业道德、执业准则和行业管理制度的评估机构和评估师,要按照中评协的《资产评估执业行为自律惩戒办法》等有关规定及时做出处理,增强监管工作的威慑力和影响力,提高违规成本。

四、加大培训工作力度,提升评估师的专业胜任能力

一是以提高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胜任能力为主线,以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为目标,建立系统的后续教育培训体系。二是加大对评估师后续教育培训工作的投入,开展课题研究、理论研讨和教材开发,聘请国内资产评估理论界知名专家学者授课,学习和吸收行业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三是在条件成熟时,成立“辽宁省资产评估协会后续教育工作委员会”,建立“后续教育培训师资库”,制定“后续教育培训师资管理办法”,充分发挥地方院校、科研机构和评估机构中对资产评估理论有一定研究和教学能力的人员在资产评估师后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四是不断改进和完善后续教育培训工作的组织、考核与管理,建立评估机构内部培训管理制度,注重提高后续教育培训效果。

五、建立和完善行业自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一是完善以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为主体的协会决策组织建设及运行机制建设,建立理事和常务理事议事规则,重大事项报请常务理事会审议决策,进一步开辟和丰富会员参与行业重大事项研究决策的渠道。二是各专门委员会要依据工作规程,卓有成效地开展各项工作,充分发挥业内专家在行业自律监管、专业咨询服务和维护评估师合法权益等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三是加强协会秘书处队伍建设,提高秘书处的决策执行能力和执行效率。正确处理协会秘书处与协会常务理事会、理事会、专家委员会和会员代表大会的关系。

六、加强协会自身建设,切实提高服务与管理水平

一要切实转变作风,增强服务意识。协会必须以为全省资产评估机构从业人员搞好服务、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为首要责任,寓管理、监督于服务之中。根据行业发展需要和广大会员的要求,不断改进服务方式,扩大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二要完善工作制度,落实部门职责。加强秘书处内部制度建设,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协会秘书处内部工作制度,明确部门分工和岗位责任,规范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三要打造专家型管理与服务队伍。为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吸纳有关专业人才充实协会,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协会人员的知识化、专业化程度。四要发挥好协会的沟通和协调作用。加强协会与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发挥行业协会在政府、社会及会员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努力当好政府的参谋和助手。

试论“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 第6篇

关键词:“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关键因素,原因分析

国际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 确定相关金额。计量属性反映的是会计要素金额的确定基础, 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本文主要对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确定谈几点看法:

现值是指对未来现金流量以恰当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后的价值, 是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因素等的一种计量属性。

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应当按照资产在持续使用过程中和最终处置时所产生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 选择恰当的折现率对其进行折现后的金额加以确定。因此, 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主要应当综合考虑:1、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 2、资产的使用寿命, 3、折现率。

一、对现金流量的估计

企业会计准则8号规定:预计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应当以管理层批准的最近财务预算或者预测数据以及该预测期之后年份稳定地或者递增地增长率为基础, 最多涵盖5年, 并且, 增长率不超过行业或者地区的平均增长率。

为何要规定管理层签字?笔者分析原因有三:1、《会计法》规定, 企业负责人对会计的真实性负全责。为此, 企业管理层应当在合理和有依据的基础上对资产的剩余使用寿命内整个经济状况进行最佳估计。2、防止会计人员滥用权力。3、增强原始依据的合法性, 会计要求三人手续。

为何最多涵盖5年?原因有三:1、出于数据可靠性和便于操作等方面的考虑。2、通常情况下, 要对期限超过5年的未来现金流量进行较为可靠的预测比较困难, 即使企业管理层可以以超过5年的财务预算或者预测为基础对未来现金流量进行预计, 企业管理层应当确保这些预计的可靠性, 并提供相应的证据, 比如根据过去的经验和实践, 企业有能力而且能够对超过5年的期间作出较为准确的预测。3、如果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预计还包括最近财务预算或者预测期之后的现金流量, 企业应当以该预算或者预测期之后年份稳定地或者递减地增长率为基础进行估计。但是, 企业管理层如能证明递增的增长率是合理的, 可以以递增的增长率为基础估计。同时, 所使用的增长率除了企业能够证明更高额增长率是合理的之外, 不应当超过企业经营的产品、市场、所处行业或者所在国家或者地区的长期平均增长率, 或者该资产所处的长期平均增长率。

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应当包括下列各项:

l、

资产持续使用过程中预计产生的现金流入。

2、为实现资产持续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现金流入所必需的预计现金流出 (包括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所发生的现金流出) 。

该现金流出应当是可直接归属于或者可通过合理和一致的基础分配到资产中的现金流出, 后者通常是指那些与资产直接相关的间接费用。

对于在建工程、开发过程中的无形资产等, 企业在预计其未来现金流量时, 就应当包括预期为使该类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 (或者可销售状态) 而发生的全部现金流出数。

3、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 处置资产所收到或者支付的净现金流量

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应当综合考虑的因素:

l、以资产的当前状况为基础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

即不包括与将来可能会发生的、尚未作出承诺的重组事项或者与资产改良 (包括提高资产的营运绩效) 有关的预计现金流量。

2、

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不应当包括筹资活动和所得税收付产生的现金流量。

3、对通货膨胀因素的考虑应当和折现率一致。

即现金流量考虑通货膨胀则折现率也考虑通货膨胀。

4、内部转移价格应当予以调整。

即在企业集团内部所确定的产品的价格是内部转移价格, 在估计资产现金流量这种情况下, 为了如实测算企业资产的价值, 就应当把内部转移价格改为在公平交易中企业管理层能够达成的最佳的未来价格估计数进行预计。

二、折现率的预计

为了资产减值测试的目的, 计算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时所使用的折现率应当是反映当前市场货币时间价值和资产特定风险的税前利率。该折现率是企业在购置或者投资资产时所要求的必要报酬率。如果在预计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时已经对资产特定风险的影响作了调整的、折现率的估计不需要考虑这些特定风险。如果折现率是税后的, 应当调整为税前的, 以便与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基础相一致。通常使用单一的折现率, 但如果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对未来不同期间的风险差异或者利率的期间结构反映敏感的, 企业应当在未来各不同期间采用不同的折现率。

三、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预计

在预计了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后, 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只需将该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按照预计的折现率在预计的资产使用寿命里加以折现即可确定。其计算公式如下:

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PV=∑[第t年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NCF]/ (1+折现率) t

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的模型的基本思想是增量现金流量原则和时间价值原则, 也就是任何资产 (包括企业和股权) 的价值是, 其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参考文献

[1]朱学义.中级会计实务第三版[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固定资产的未来管理 第7篇

关键词:经济回暖,投资者,A股票

国际经济在经历了经济回暖之后有了新一代轮的上涨, 我们称其为复苏, 在中国的市场上属于比较看多和激进的机构, 在配置上, 大部分是配在强周期、领先周期的行业上, 这也反映了我们对未来经济的观点:我们关注经济, 而不是博弈因素, 我们也关注IPO、大小非, 这些会揭示出一个新信息, 但是绝大部分精力是放在经济基本面上的。在目前的状况下, 研究经济最主要的方法是从全球的角度看问题, 花很多精力看美国经济、欧洲经济、货币市场、期货市场、债券市场。关注这些市场的原因是:1.现在A股市场与海外市场的联动性更强了。以前A股与H股虽然联动, 但没有达到亦步亦趋的境地, 和美国市场有时甚至是不相关的。2.我们现在处于经济的拐点时刻, 外围市场揭示出来的东西就变得非常重要。当经济步入稳定扩张时期, 由于经济发展速度、利率、货币政策的差异, 会使股市向不同的方向波动。而在经济转折点, 海外市场或者全球经济复苏的步伐非常重要。同时, 我们选择的投资标的并不是国内定价的, 它的影响因素甚至是全球性的。例如有色金属、基本金属, 它们的供需关系、价格波动不仅受中国需求的影响, 也反映了全世界复苏的步伐。

在经济拐点处, 坚持自上而下的投资策略, 从全球角度看A股, 就不会受短期波动特别是博弈因素的影响。从2009年到10年初, 自上而下, 从全球市场看A股的投资策略, 会看得更清楚, 能够帮助我们避免很多投资陷阱, 如在2300~2500点, A股的估值是不是贵了, PE是不是高了?在2800点是往上走还是往下走?会不会二次探底?美国是一个方方面面都有一定足够广度、深度的市场, 而中国还没达到这个水平, 中国股市不能确切反映经济, 另外中国是外汇管制国家, 钱是圈在国内的, 选择比较有限, 所以通过海外市场会看到一些国内市场看不到的东西。

下面谈谈几个经济指标:

1. A股市场。

A股市场是领先经济的, 一个重要的标志是07年10月A股见顶, 同月GDP见顶。回头看07年5、6月份, 很多经济指标已经告诉我们经济不行了。我们可以推算下A股的合理区间:07年上证指数从4000点到6000点, 就是一个泡沫, 是由于基金的大量发行造成的资金推动。05年A股跌破1000点, 原因有市场不成熟, 投资者对股权分置改革的错误解读。A股市场正常的运行轨迹是1300点到4000点, 再回调到1600点, 长期的上升通道是4000点, 不到3000点市场不会出现大的回调。A股领先于经济, 并将继续领先的理由是:A股的广度和深度足够作为一个经济的晴雨表;A股市场投资者越来越成熟, 分析的方法越来越复杂和接近国际化, 例如在06年谈世界经济时, 大家很少关注美国市场, 最多是看看大宗商品, 到07年, 完全是脱钩论, 认为A股市场可以摆脱其他经济体独立发展, 到08年, 大家开始注意到全球一体化进展的多么深, 各国的影响是多么深。

2. 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应量是领先于A股市场的, 关注货币供应量最主要是看贷款, 贷款出来了, M2高速增长。中国是一个外汇管制国家, 从货币角度来说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经济体, 资金虽然能够通过各种渠道流动, 但是成本会提高。在开放的经济体中, 央行放出大量的货币后, 如果国内利率非常低, 资金就会流到国外, 如日本有15%的货币由于利差交易流到海外。美国10几年前也是盯住货币供应量, 通过货币供应量决定利率, 但是后来由于美国的金融体系包括投行的金融创新的速度飞速提高, M1、M2、M3等指标变得与经济毫无关系, 从而被迫放弃货币供应量指标, 转向利率指标, 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在中国这样相对封闭的市场, 货币供应量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可以盯住货币供应量, 而不是3个月央票利率, 原因是金融落后, 金融创新不够发达, 是一个封闭经济体, 在开放的大陆经济体中, 货币供应量会受到国际资本流动的严重影响, 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很多指标领先于经济, 但不领先于股市。我们重点关注贷款和M2, 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08年4季度到09年5月份, 一个贷款的高速增长和下降的货币流通速度组合, 第二阶段是下半年, 一个贷款增长率下降和不断上升的货币流通速度组合。我觉得下半年的货币宽松程度会比上半年更宽松。银行反映说, 企业贷款资金放在账上, 存成定期存款, 经济怎么能发展?依靠政府放款无法将经济刺激起来?但是我观察到一个现象, 在每轮经济启动时, 最近的是97年, 都出现了货币流通速度在经济刚起步时快速下降, 当经济逐渐热起来的时候, 贷款不够用了, 06、07年民间代快利率达到10%~20%, 在经济发展周期的后半段, 会出现定期转活期的过程, 银行存款大搬家, 货币流通速度快速提高。同时, 我们要关注M1。M2在经济刚复苏时, 快速到位, 之后长期盘旋在高位, 不再上升, 如果从20%涨到30%, 通胀会非常厉害。M1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M2反映货币向实体经济的投放速度, 是否能够转化成购买力, 也就是提高货币流通速度, 看M1, M1快速靠近M2时, 反映经济越来越活跃。

3. 美元指数。

从美元指数的走势可以看出全球经济复苏的前期征兆, 可能是反映了所有市场投资者的预期, 不一定与实际情况相符合, 虽然我不认为市场是完全有效的, 但是从一个长的时间段来看, 市场比任何一个人都有效。美元大幅走弱反映了避险情绪衰退, 以及经济复苏的强烈预期。

4. 大宗商品。

一些大行认为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 是由于美国、中国等国家大量投放货币, 流动性将大宗商品价格推上去的, 不可否认, 大量的资金涌入到大宗商品如原油、基础金属铜, 但是这样解释是没有逻辑可言的, 之所以有这么多的资金涌入, 使反映了一个预期, 持有这些大宗商品足够长一段时间, 会有非常好的回报。如果单单是持有流动性, 为什么不买入锌、铝、镍, 而持有原油、铜, 这说明市场对原油、铜的产能利用率有一个非常清醒的认识, 铜的产能利用率是85%, 原油OPEC是85%, 全世界是90%, 而全世界的工业产能利用率非常低, 美国67% (正常82%) , 欧洲64% (正常78%) , 日本62% (正常85%) , 当全球经济开始复苏时, 受产能利用率制约的商品价格上涨会非常值得期待。前段时间有人认为, 油的供需情况不支持油价, 一些大行也认为美国原油库存非常高, 油价必然下跌, 使短期的供求关系达到平衡, 但是我们观察到的是很多人开始租船, 租VICC (所以我们看到BDI指数涨的非常快) , 装上原油, 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是预期到4季度经济会复苏, 如果以40美元买入, 每月的储存成本1、2美元, 年底油价到65美元, 套利空间会非常大。美国原油库存反季节高涨, 但是美国原油价格一路攀升, 从一般思路无法理解, 它反映的是经济复苏的强烈预期。当全球投资者都对经济复苏报有强烈预期时, 而认为复苏的主要推动力是中国时, 我觉得他们可能是错的, 从理论上来说什么可能性都是有的, 但是如果全球都预期一件事情的时候, 我们最好跟着他们走, 因为这种大多数预期的事情代表一个大概率事件, 做股票需要做大概率事件。

5. CPI、PPI。

中国已经摆脱了通缩, 环比已经是正值了, 同比也快达到0。很多人有通胀预期, 认为通胀起来很厉害, 我觉得中国没有通胀预期, 美国也没有通胀预期。反映美国通胀预期的是10年期国债—TIPS, 现在是大幅下跌后, 回到了正常区间下端, 反映的不是通胀抬头, 而是通缩预期的消退。6月8号时, 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达到了4%, 有人认为通胀起来了, 影响美国经济复苏, 美国国债收益率曲线更加陡峭了, 但是应该是大家觉得经济复苏了, 对经济更踏实了, 不需要一个循环论证:经济复苏预期太强烈, 利率上升, 压缩信贷, 经济又不行了。从联邦基金利率预期来看, 6月8号时, 反映10月、11月、12月各有一次加息预期, 到今天是12月加息的可能性比较大, 11月比较小, 10月没有加息预期。我不认为会有通胀, 通胀最重要和产能利用率有关, 不论是考察CPI、PPI、核心CPI、核心PPI, CPI、PPI能够上涨的话, 产能利用率要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全世界的产能利用率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都是非常低的, 制造业销量增长可以抵消成本增长, 因为有大量的固定资产折旧, 更主要的是没有溢价能力。相信未来以来一年不会有通胀, 如果有通胀, 应该是更好的事情, 产能利用率提高的非常快, 企业的利润上升非常快。通缩预期的消失很重要的原因是大宗商品价格上升, 如果未来有通胀我相信是来自大宗商品, 而不是整体的通胀环境。这样判断的话, 我们面临一个非常好的环境, 如果没有通胀, 政府不会加息, 或者政府加息几次不会改变宽松的货币政策, 即实际利率不会提高, 名义利率升高, 经济由通缩转向1%~2%的价格正增长。总结下, 核心CPI、核心PPI通胀发生的概率很小, 即使发生也是后期, 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比较快。

6. 国内固定资产投资。

现在大家讨论比较多的是政府投资与私人投资的问题, 今年政府投资拉起来了, 明年该怎么办?98年政府投资拉起来, 99年经济又下去了, 政府投资起来, 私人投资跟不上, 经济增长又下来了, 对经济的作用非常有限。这次与98年的重要区别在于:央行的行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这次降息的速度非常快, 几个月之内就降到了不需要再降的水平。私人投资最重要的是房地产投资, 如果房地产投资起来了, 私人投资肯定起来, 不存在制造业投资不行把房地产投资拉下来, 往往是反过来的。房地产投资已经起来了, 我们在年初开始配置房地产, 标配是7%, 我们已几倍于此。我们也不知道房地产起来, 当时主要的逻辑是:盯住一个变量M1, 短期看到M1增长, 房地产就一定能起来。这个判断的根本性前提是中国的房地产出一个大的上升周期中, 如果是下降周期中, 什么东西都拉不起来, 例如日本实行多年的宽松政策, 房地产依然不行。在什么样背景下, 房地产是一个长期上升或者下降的周期中?人口结构或者城市化。30~50岁是购房最多年龄段, 收入上升, 有强烈改善生活的需要和置备资产的需要。这个年龄段人储蓄的主要方式是买房子, 买房子也是一种储蓄行为。中国人口结构的拐点至少还要7~10年。但是, 我想说的是中国投资内在动力是非常强的, 07年上市公司的ROE水平是17%~18%, 不会出现不愿意投资的问题, 之所以不愿意投资是经济预期短期活动达到了谷底, 短期看不到需求, 而企业的投资是滞后于经济周期, 从库存滞后经济周期可以看出来。只要有足够多的拉动, 私人投资未来一定获利丰厚。中国的人均资本非常低, 边际效益非常高。

股市投资建立在这样几个条件下面:经济复苏大背景;低利率环境;货币快速扩张环境, 通胀不到3%~4%, 不会有根本性的变化, 加息肯定是要加的, 因为价格变正以后, 不加息, 货币环境实际变得更宽松, 前几次加息不用担心, 只要宽松的货币政策没有改变。

配置上中国的投资者选择领先周期行业, 利率敏感行业。房地产利率敏感行业,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是滞后行业, 只有收入增长了, 居民才有钱买房子, 但是我们认为房地产利率敏感行业。100万的房子放在不同的利率水平下, 对投资者来说价格是不一样的, 投资者是对房价更敏感, 还是对利率更敏感,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我们认为对利率敏感。银行也是利率敏感行业, 利率上升对银行是有利的。我们投资领先周期行业, 而不投资于防御性行业, 原因是:中国是一个高速增长的经济体, 波动幅度比较大, 周期性行业在经济复苏或向上走的时候, 会有一个大大超越GDP增长的速度, 相反经济下滑, 会是大大低于GDP增长速度。既然经济刚开始复苏, 到扩张时期还有很长的时间, 这些周期行业会表现得很好。周期性行业分很多种, 地产、煤炭是领先的, 钢铁、航运是落后的。

固定资产的未来管理 第8篇

关键词:会计稳健性,资产减值,新会计准则,股权性质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理论和经验证据已经充分表明,来自契约激励、法律和政治制度的约束都会促使管理层做出稳健的财务呈报。会计稳健性分有条件和无条件两类,无条件稳健性更加注重说明某些资产和负债计价的困难以及其对未来收益的影响;有条件稳健性则更关注在经理有动机高估会计数字的情况下,能够抵销这种高估倾向,从而增强了契约有效性。两种稳健性最终都减少了利润和所有者权益,但减少的时机很关键(陈国辉,2008)。经验证据也表明,有条件稳健性和无条件稳健性可以满足不同的需求,契约产生了对有条件稳健性的需求,诉讼引致了有条件稳健性和无条件稳健性,管制和税收带来了无条件稳健性(Qiang,2007)。

Ball和Shivakumar(2005)认为,如果管理者事前知道损失会以更快的速度在损益中得到确认,他们会减少投资净现值为负的项目的可能性,也会以更快的速度终止不良项目。就这种事前作用的影响,Watts(2003)指出稳健性为董事会和股东提供了评估投资项目业绩的及时信息,有利于他们对净现值为负的项目及时地采取纠正措施。因此,如果会计稳健性有利于回避净现值为负的项目或放弃或及时补救了事后不利的项目,那么及时确认损失的稳健性会计选择会减少损失积累,在未来发生资产减值的概率就会下降,减值的规模也会下降。鉴于此,本文提出:

假设1:会计稳健性越强的公司,未来发生资产减值的可能性越低,即会计稳健性与未来资产减值的可能性负相关。

假设2:会计稳健性越强的公司,未来发生资产减值的规模也越小,即会计稳健性与未来资产减值规模负相关。

二、研究设计

借鉴Ahmed等(2009)的思路及国内有关研究考虑的制度背景因素,本文将采用多元逻辑回归模型检验稳健性对未来资产减值发生可能性的影响:

如果在t+1期发生了资产减值(即资产减值项目大于0),那么futurei,t+1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conbtm是t年市净率的倒数乘以-1,ave_roeit等于t年至t-2年roe的均值,std_roeit是t至t-2年roe的标准差,过去的平均收益率越高,意味着公司的经营活动顺利,投资效益好.但是由于roe指标受到管理者的影响很大,也往往是盈余管理的目标,利润有虚拟的成分,未来资产减值的压力可能会更大,因此无法确定系数的预期符号;而roe的标准差反映利润的波动大小,波动越大说明经营越不稳定,资产的质量越不稳定,未来减值的可能性越大,因此预期std_roe的系数为正。Francis(1996)研究发现,市场回报率与资产减值的规模负相关,预期股票回报率ret的系数为负;债权人出于谨慎的原因,会要求借款人及时确认资产损失,以确保债权的收回,因此预期财务杠杆lev的系数与未来减值发生的可能性正相关。收入增长率gr_salei,t代表公司的发展阶段,增长率越高说明公司出于发展阶段,资产减值的可能性较低,但收入的快速增长可能是由于公司激进的发展战略导致,经营风险就会增加,因此无法预期系数的方向。公司规模lnsizei,t越大,经营的范围越广,经营风险也会增加,资产价值的可能性会增加,预期系数为正。bid_askit、volatit代表信息不对称程度,根据管理者“报喜不报忧”的心理倾向,信息不对称程度越大,计提减值的可能性越低,预期系数为负。aci,t、herf10i,t、statei,t、gpayi,t、tuneli,t反映公司治理因素对资产减值可能性的影响,管理费用越大,已经对利润造成压力,管理者会产生减少资产减值的动机,预期ac的系数为负。股权集中度越高,大股东对管理者动机的影响也越大,对资产减值计提的态度不明确,因此无法断定系数的方向。股权性质对管理者的动机影响也是复杂的,朱松、夏冬林(2009)发现国有控股的公司会计稳健性越强,而朱茶芬等(2008)的结论却相反,因此无法对该变量的系数方向进行预期。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相关,预期该系数为负。大股东占款会损害公司本身的经营,降低资产的质量,会增加资产减值的可能性,预期该变量的系数为正。

为了检验稳健性对未来减值规模的影响,采用如下回归模型:

asset_impi,t+1代表资产减值规模,用t+1年计提的资产减值/期初总资产表示,以消除不同公司规模的影响,其他变量的含义如前所述。

三、样本选择和描述性统计

本文以2001~2009年为研究窗口,为保证变量滞后项的获取,选取的样本时间区间实际上为2000~2009年。股票市场交易数据来自CAMAR中国股票市场研究数据库,公司治理和财务报表数据主要来源于CCER的金融研究数据库,个别错漏之处通过查阅上市公司的年报以补充纠正。为了消除异常值的影响,本文采用winsorization的方法对异常值进行处理,即对所有小于1%分位数(大于99%分位数)的变量,令其值分别等于1%分位数(99%分位数)。本文的数据处理主要通过stata11.0完成。本文研究的样本的筛选过程如下:剔除基本数据不全者;剔除金融保险行业和样本数量少于20个的行业;剔除st、pt公司样本;剔除资产负债率大于1的样本;剔除营业收入增长率大于500%的样本,最后的样本数量为10 612个,涉及23个行业。

从表中呈现的基本情况来看,conbtm的均值(中值)是-0.372(-0.337),最大值是196.078,最小值是-1.922,表明样本存在稳健性,为了剔除极值的影响,文章中对conbtm在1%和99%的水平上进行了winsorzie处理,处理后均值(中值)是-0.394(-0.338)。资产减值/总资产的均值(中值)是0.008(0.003),资产减值/营业收入的均值(中值)是0.057(0.004),说明资产减值对利润的影响更大。按股权性质对主要变量进行分类,并对其进行均值检验,结果表明,无条件稳健性的均值存在显著差异,国有(非国有)控股的无条件稳健性均值为-0.434 4(-0.379 8),t检验值为9.173,即非国有控股公司的无条件稳健性显著大于国有控股公司。

为了考察实施新会计准则的影响,本文也对主要变量实施新会计准则前后的变化进行了均值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可以发现,实施新会计准则后,资产减值规模有所增加,但并不显著,稳健性程度显著增加。其他变量(std_roe除外)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净资产收益率、规模、长期借款比例、股票日买卖价差的年均值、股票回报率波动性、管理费用比率、高管薪酬均显著增加,平均营业毛利率、营业收入增长率、股票回报率、股权集中度、国有控股比例及大股东占款比例则显著减少。因此按时间的不同阶段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是有意义的。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1. 会计稳健性与未来发生减值可能性。

表3中的逻辑回归模型是告诉我们稳健性对未来发生资产减值可能性的影响,如果稳健性系数即conbtm系数为负,意味着未来发生减值可能性越低,反之则越高。与假设1一致,稳健性系数整体上显著为负(-1.056,t值为-7.96),在分时间段的回归中,2007年以后的稳健性系数的显著性要明显超过2000~2006年时间段,这表明新准则的实施影响了公司的稳健性程度,实施后的稳健性程度更高,未来发生资产减值的可能性也越低了。分股权性质的回归结果表明,稳健性与未来减值可能性的相关性在国有控股公司体现得更加明显,或者说在国有控股公司,提高稳健性的有利于治理效率的提高。

注:括号内的数值代表t检验值;***表示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0%的水平上显著,下同。

从整体上看,ave_roe、std_roe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净资产收益率及其波动性越大,未来计提资产减值的可能性也越高,可以推测之前的利润有虚高的成分。总资产负债率越高,未来计提减值的可能性越低,产生负相关的原因可能是管理者为了不违反债务契约而减少了对资产的减值。营业收入增长率会增加未来减值的可能性,说明样本公司在整个考察期间的收入质量不高。资产规模会减少未来减值的可能性,说明规模越大,公司抗风险的能力可能越强。股权集中度越高,国有控股的公司发生资产减值的可能性越大。大股东占款让未来发生减值的可能性更大,整体上,大股东占款与未来减值显著正相关,说明大股东占款会降低资产的质量。

在考虑了时间和股权性质的影响后,回归结果发生了一些重要的改变。发生了变化的是:跟非国有控股公司相比,国有控股公司的稳健性与未来发生减值的可能性之间的相关性更显著,并且2007年后相关性有显著的提高(显著性水平由10%提高到1%);非国有控股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和波动性与未来减值的可能性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而国有控股公司则是显著的正相关,说明非国有控股公司的收益率质量更高;2007年后营业收入的增长率与未来减值的可能性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而之前,非国有控股公司的收入增长越快,减值的可能性也越高,说明股权性质不同对收入质量和利润质量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但新会计准则的实施降低了收益率/收入增长率与未来减值的正相关性,说明财务报告的质量有所提高。资产负债率对非国有控股公司未来的资产减值可能性没有显著影响,但明显地增加了国有控股公司资产负债率与未来减值可能性的负相关性,可能的原因是新会计准则对长期资产减值规定的改变让管理者对资产减值的计提更加谨慎,为了降低违约的可能性而减少了减值的计提。

2. 会计稳健性与未来资产减值规模。

表4报告了未来资产减值规模对会计稳健性的回归结果。总体而言,会计稳健性(滞后2期的)与未来资产减值的规模是显著负相关的,即会计稳健性越强的公司,未来发生资产减值的规模也越小,从而支持了假设2。考虑到2007年后实施了新会计准则,资产减值的计提标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此本文分别对2007年之前和2007年之后的样本进行回归,以考察实施新会计准则带来的影响。从分时间段的回归结果来看,会计稳健性与未来资产减值规模之间的负相关性是由2007~2009年度主导的,从而为假设2提供了更有力的经验证据,即相对于稳健性较低的公司,稳健性越强的公司,未来发生资产减值的规模也越小,说明新的资产减值计提规定(主要是指长期资产减值不得转回)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稳健性提高了),与王建新(2007)的研究相互印证,他发现新的减值规定有助于压缩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制度空间,使得长期资产减值计提更好地反映其经济实质,提高了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

从整体上分析,过去三年净资产的平均收益率、资产规模、股权集中度与未来资产减值的规模显著负相关,长期借款比例跟预期的符号方向有较大的差异,其系数显著为负可能是由于预算软约束的影响。过去三年净资产收益率的波动性、营业收入增长率、股票回报率、年股票回报波动性、高管薪酬与未来资产规模负相关但不显著;大股东占款与未来资产减值规模显著正相关,与预期一致。股票的年均日买卖价差和管理费用比例与未来资产减值规模显著正相关,与预期相反。考虑到新会计准则实施的影响,2007年后,样本公司的稳健性程度显著地与资产减值规模负相关,表明稳健性程度越高,未来计提资产减值的比例越低,而代表盈利能力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与计提资产减值规模则由原来的显著负相关变成不显著相关,盈利能力的波动性由显著负相关变成不显著的正相关,跟预期方向一致,因果关系更具合理性。由长期借款比例的显著负相关性让我们联想到预算软约束与股权性质的相关性,为进一步探究股权性质和债务的影响,本文按股权性质对上述模型分别进行了回归(表5)。

3. 分年度分股权性质的回归结果。

从按股权性质的回归结果来看(表5),股权性质对稳健性与未来资产减值规模的相关性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可以发现,非国有控股公司的稳健性与未来资产减值规模负相关,但不显著,而国有控股公司负相关的显著性是在2007年以后产生的。结合均值检验分析,表明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提高了公司的稳健性与资产减值的相关性。在2007年以后,过去三年的净资产收益率均值和波动性都对未来的资产减值规模不产生显著影响,长期借款比率、管理费用比例仅对国有控股公司产生影响。长期借款比例与未来资产减值规模有显著地负相关性,意味着长期借款比例越高,资产减值的比例越小,其中的原因可能是:①财务杠杆产生的对未来投资的约束作用,减少了未来投资的可能性,有可能减少未来资产的减值;②债务契约产生的约束性,长期借款越多,债权人的监控就会更加严厉,为了避免违反债务契约,管理者有动机减少资产减值,或者是产生了避免选择净现值为负的项目的动机,也会导致未来的资产减值规模减小。对我国的上市公司而言,长期借款对国有控股公司存在预算软约束的可能性,长期借款比例与未来投资正相关,本文认为国有控股公司所体现出来的长期借款比例与资产减值比例负相关主要是由管理者避免违反债务契约、减少资产减值计提所致。在均值检验中我们已经发现2007年后的长期借款比例有显著增加,而回归结果也表明长期借款比例与减值比例的相关性也有明显的增加,系数由2007年以前的-0.013变成2007年后的-0.025,差不多增加了一倍,显著性也由5%提高到1%,说明长期债务比例对管理者动机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国有控股公司的管理费用比例与未来资产减值显著正相关,即管理费用比例越大,未来资产减值比例也越大。可能的原因是:国有控股公司面临的道德风险越大,代理问题越严重,其投资效率更低,资产的质量越差,资产减值比例也越大。

4. 可靠性检验。

为了提高研究结论的可靠性,本文进行了如下的稳健性检验:

一是资产减值比例采用资产减值/营业收入计算,结果显示,conbtm_1与因变量资产减值/营业收入负相关(系数-0.003,t值-0.69),在2007~2009年的时间段显著负相关(系数-0.026,t值-3.74),从而支持了假设2。

二是采用应计额con_acc的方式对稳健性进行度量,即稳健性越强,负的应计额比例越大,本文采用的方式是用t-2至t年的应计额的均值代表t期的稳健性程度,用该指标代替conbtm进行回归,结果支持假设1和2。

五、研究结论

本文以我国2001~2009年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为样本,提供了稳健性在减少与投资决策有关的代理成本产生预期作用的经验证据,就如Watts(2003)等预期的那样。

在控制了其他影响资产减值的因素后,包括公司规模、营业收入增长率、利润的波动性、市场回报、公司治理因素、行业和年度效应,本文发现,相对于稳健性较低的公司,稳健性程度高的公司未来发生资产减值的可能性和规模也更低,稳健性与未来资产减值规模的负相关的结论更为可靠。采用不同的方法对稳健性进行计量(btm和应计方式)和不同的资产减值规模计算方式(资产减值金额/期初总资产或当期营业收入),本文假设都成立。

同时还提供了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会计稳健性增强的证据,说明新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政策的调整是符合我国上市公司治理需求的,稳健的会计信息是高质量的。

参考文献

[1].陈国辉.理解会计稳健性.会计之友,2008;19

[2].朱松,夏冬林.制度环境、经济发展水平与会计稳健性.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11

[4].朱茶芬,李志文.国家控股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研究.会计研究,2008;5

上一篇:竞争激励机制下一篇:皮肤烧伤瘢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