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性探究范文

2024-05-08

定性探究范文(精选12篇)

定性探究 第1篇

1 职业卫生风险评价方法

上述提到职业卫生风险因素是职业卫生风险评价方法主要考虑和分析的因素。职业卫生风险因素是一项多范围的因素跨越, 有物理性的风险因素、生物性的风险因素和化学性的风险因素[1]。可以经过控制机制、释放机制、危害源、暴露途径等途径进行分级和定性评估这些类型的风险因素。在这个工作进行的时候, 需要考虑到很多方面的因素, 例如:员工的反馈、使用时间、频率、使用的数量、危害类型、毒性、历史监测数据和相关专业人员的经验和判断。

具体的方法, 首先, 可以设置一个表格, 把表格的竖栏按照1、2、3……进行排列分类;其次, 经过评估, 就在各项内容里进行如实的填写和打分;最后, 根据结果进行评估, 得出风险的水平。

1.1 事前要做好评估的准备

评估的过程在进行的时候, 一定要团队的形式开始。团队的各个人员一定要亲自前往现场去观察和记录流程的每一个阶段, 检查潜在的暴露风险以及使用的工程控制, 同时还要跟现场的操作人员进行有效率的交流, 从他们口中获取一些重要的信息。设置一个工艺操作, 这个工艺一定要包括工厂所有具体的事物, 并且也要有职业危害因素的目录, 将这两个作为基础条件, 还需要相关的评估人员将工厂所有的会产生职业危害因素的工艺流程和相关的操作全部详细的列示出来, 保证所有的职业危害因素都已经被考虑进去才行。评估工作应该单个的流程或者是工艺的操作为单位去展开, 这样有利于在评估的时候, 对所有危害的因素进行准确的划分和归类。

1.2 工艺过程的具体设置

根据上述的要求, 横栏上的1、2、3……等如以下具体的方式设置:1栏的区域主要是填写要评估的工艺过程的区域或者是相关的部门;2栏则简单的描述需要评估的工艺流程、作业或者操作;3栏只填写一个化学名称;4栏填写化学品文摘登记号 (CAS号) ;5栏就填写一些健康危害分级高的因素、短时间接触限值和最高容许浓度的物质、怀疑和已知的有致癌性和突变性的物质。具体变现如表1所示。

1.3 定性评价风险

1.3.1 定性评价吸入风险

定性评价吸入风险主要的用途是确定职业评价现有的控制措施和卫生监测计划的实施是否到位, 是否发挥效用。化学性危害因素进入人体的最主要途径就是通过吸入方式, 化学性危害因素的职业卫生标准指的就是空气中的浓度限值, 所以, 对吸入风险的定性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定性评价吸入风险的方法有以下三种几种:吸入风险等级、健康危害分级、暴露水平分级。

1.3.2 定性评价皮肤接触、吸收的风险

在定性评价皮肤接触、吸收的风险的过程中, 需要充分的考虑到暴露水平和健康危害另个因素[2]。暴露水平指的就是实际发生重大暴露的可能性, 健康危害指的是物质被皮肤接触或者是吸收之后产生的巨大威胁。

定性评价皮肤接触、吸收的风险的方法主要有皮肤接触、皮肤接触/吸收风险分级、吸收的暴露水平分级、皮肤接触、吸收的危害分级。

1.3.3 定性评价摄入的风险

一部分的普通员工对摄入有害物质不是优异的, 所以, 也寻在不会被吸入的概率, 但是在不经意中吸入还是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的。例如:以为员工离开工作场所之后, 没有洗过手就开始吃东西或者是吸烟, 就会导致有害物质的摄入。对于摄入风险的防范, 一定要督促验工严格的去规范个人的卫生习惯, 在化学品使用的场所禁止员工食用任何东西, 例如抽烟和喝酒。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控制和减少有害物质的摄入量[3]。

2 结语

职业卫生风险因素种类非常的多, 可以经过对释放机制、危害源、控制机制、暴露途径等来进行分级或者是进行定性评估。在分级或者定性评估的时候需要注意危害的类型、使用的数量、毒性、使用时间等。综上所述, 职业卫生定性风险评价方法的开发是以大量国内外文献、长期从事职业卫生风险评价和监测的实践过程为基础的, 这个方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尤其是在化学性职业危害因素种类多的工厂里。所以, 要通过实践, 不断的实现评分细则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宋伟, 张荣.职业卫生风险评价在某化工企业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中的应用[J].职业与健康, 2012, 10 (2) :657-658.

[2]宋文青, 邵华.风险评价及其在建设项目职业卫生评价中的应用[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10, 8 (5) :324-325.

常微分方程定性与稳定性方法试卷 第2篇

2x1dx12x2,22dt(1x1)1.(20分)讨论系统 dx 零解的稳定性。2x2x2122222dt(1x)(1x11)

d2xdxdx22mb()xx0,mb0 对2.(20分)证明振动方程 2dtdtdt

任何参数都不存在闭轨线和奇异闭轨线。

dx2xyP(x,y),dt3.(20分)设有系统 dy试分析其轨线1yx2y2Q(x,y).dt的全局结构。

01104.(20分)设A=002000dx00Ax,x(0)x0的解,,求初值问题 dt0110

并分析其奇点邻域内轨线的性态。

dx3yxx,dt5.(20分)讨论系统dy 奇点(0,0)邻域内极限环的xy3dt

塔式起重机整机稳定性的探究 第3篇

关键词:起重机 稳定性 探究

中图分类号:TG5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4(a)-0062-01

1 无风静载工况

验算最大吊重力矩下向前倾翻可能性。

(1)自重力矩(含平衡重和压重的作用)。每台塔式起重机,当它立好后,空车状态有一个后倾的力矩M(空),这个力矩对防止前倾是有利的。所谓自重力矩,是指整台塔机对前边缘倾翻线的后倾保持力矩(见图1)。

M自=M空+(G自重+G压重)×b/2

这里的G自重是整机重和平衡重之和,b指基础总宽度,G压重是指基础上应加的压重。

(2)静态超重吊重力矩。标准规定,塔机静态最大超载25%。

M吊=(1.25Qmax+G小车+G吊钩)×(Rmax-b/2)

(3)安全判别要求。

0.95×M自-K×M吊≥0

其中K是安全储备系数,可取K=1.4~1.5

2 有风动载工况

(1)自重稳定力矩:M自=M空+(G自+G压)×b/2;(2)吊重力矩:M吊=[(Qmax+G钩)×1.15+G小车]×(Rmax-b/2);(3)风载荷;(4)续前例,Myw=50tm;(5)水平惯性力和吊重风力

Pnx=(Qmax+G)×tg3°

Mnx=Pnx×hmax

hmax是独立式最大起吊高度,续前例,hmax=51m则:

Mnx=(8+0.24)×tg3°×51=22.184tm

(6)坡度载荷。指塔机不可能是绝对铅直方向,因而有附加傾斜载荷。在塔机各部件重心计算时,已计算出ΣGiYi,这里只应用其计算结果。M=0.01(ΣGiYi+Qmax×hmax)

(7)安全判别要求:

0.95M自-Mw-Mnx-Mx坡-1.15M吊≥0

3 突然卸载工况

吊具脱落的颤动引起向后倾翻,要以后倾翻线为准,这时,M(空)起不利作用,与保持力矩反向,所以必须取负号。

(1)M自=(G自+G压)×b/2-M(空);(2)风载荷,工作风荷,向后吹,仍记MW;(3)满负荷突然掉下,向后弹0.2倍力矩:M吊=[(Gmax+G钩)1.15+G小车](Rmax+b/2);(4)Mx坡同前,没有多少变化。(5)安全判别要求:0.95M自-MW-0.2M吊-Mx坡≥0。

4 暴风袭击下的非工况(风向后吹)

这种工况,M(空)起不利影响。

(1)M自=(G自+G压)×b/2-M(空);(2)风载荷;(3)坡度载荷;(4)安全判别要求:0.95M自-0.8Mxf-Mx坡≥0。这里,Mxf前乘系数0.8,是因为风从前面向后吹,吊臂会自动转向,这是不稳定的非工况,出现几率很小,故要降低影响。

5 暴风袭击下的非工况(风向前吹)

这种工况,M(空)起保持不倾翻作用,而且这是一种臂架会自然转过来的稳定的非工况。

(1)M自=M(空)+(G自+G压)×b/2;(2)Mwf的计算同前;(3)Mx坡同前;(4)安全判别要求:0.95M自-1.1Mwf-Mx坡≥0。

这里,Mwf前乘系数1.1,正是强调该种风力的危险作用。这种非工况计算结果有重要意义。

6 安装工况

(1)M自=-M安+(G安+G压)×b/2

M安、G安分别为该工况下的前倾力矩和整机重量(不含G平)。Mw相当于空车风力减去平衡重的风力,但此时高度很低。Mx坡也不大,因为是矮塔,ΣGiYi很小。

(2)安全判别要求:0.95M自-1.1Mw-Mx坡≥0

通过以上各种工况与非工况的抗倾翻计算,为塔式起重机设计得到进一步地完善,也为塔式起重机的新装、移装、改造和重大维修提供参考依据,同时更为塔式起重机在安全生产过程中起到可靠安全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杨长骙主编.起重机械[M].机械工业出版社,1982.

探究复杂条件下地下采矿稳定性 第4篇

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 我国就已经进行过沉陷现场观测工作的模拟研究。虽然, 采矿沉陷的预报方法已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逐渐变得完善, 但是, 采矿的岩层移动和地表沉陷都是不可逆的, 会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损失, 因此, 岩层移动和地表沉陷的预测和防治, 仍然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矿产资源开采是我国民生支柱产业, 开采的范围较广, 涉及到的矿产资源种类也十分繁多, 各种复杂的地质条件使岩层移动和地表的沉陷也变得更为复杂, 若无法精确地预测地表移动角和沉陷角, 就会导致矿山的开采和建设规划出现不合理的现象, 这种情况会给居民的经济造成巨大损失, 从而影响到矿产资源的正常开采和生产。在这种情况下不难看出, 进行复杂条件下的地下采矿的稳定性的研究是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

2 复杂条件下地下采矿的稳定性分析

地下矿产的过度开采会导致岩层的移动和严重的地表沉陷。而移动和沉陷会由矿产资源的采空区逐渐蔓延到岩层以上, 直至地表。因此, 若想准确的预测和防治岩层移动和地表沉陷, 保障地下采矿的稳定性, 就必须先规划岩层的移动机理, 对采矿区域进行综合性的探测和分析。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对地面岩石和泥土的裂缝与塌坑进行探测, 充分了解容易发生变形和沉陷的岩石分布情况, 从而有效预测与防治岩石的移动和地表的沉陷。目前, 国际上预测岩石移动和地面沉陷的技术主要为雷达探测。

2.1雷达探测技术概述

雷达探测技术为采矿业内比较常用的技术之一。一般雷达技术都是采用剖面测量的方式来实现的。雷达探测的最大深度约为50m。检测结果表明, 一般潜在岩石移动和地面沉陷危险的区域与其它区域相比反射波较长, 且以垂直方向密集地向下方不断延伸。但雷达探测也只是一个粗略地估计, 并不能将探测的结果更加精确化, 有时会与实际裂缝深度和岩石情况相去甚远, 其劣势就在于只能接受反射波, 在不能将反射波投放到地面上的“死角”部分就会无法勘测, 且雷达探测容易受到各种自然因素的干扰, 从而影响探测的效果。雷达探测的波长较为均匀, 波动的幅度较弱, 雷达探测结果十分均匀平稳, 断定此区域的地表为整体结构, 较为安全, 不易发生岩石移动和地表沉陷等事故。

3 案例分析

下面笔者以我国的采矿工程为例, 对复杂条件下地下采矿的稳定性进行分析。

工程位于我国河北省的东南地区, 主要采集矿石类型为铁矿, 主要探测点为地表变形程度的观测。

准备工作:使用加拿大生产的EKKO-IV雷达探测仪, 利用剖面测量的方式, 使用两种频率, 一为100MHz频率, 发射雷达波长和接受天线之间的距离为2m, 中间点距为0.5m;二为50MHz。发射雷达波长和接受天线之间的距离为1m, 中间点距为0.25m, 发射的冲锋电压为1000V, 采样的视窗为1000ns, 叠加的次数为132次。测量区域的地表设置两天剖线, 选择两个剖面, 分别为A-a剖面和D-d剖面, 对两条剖面进行测量。测量如图1。

由图1可知, 雷达探测的结果明显, 特征异常, 对于空间位置的测定十分准确。D-d剖面的90-130m出的空间以及岩石的形态存在异常, 且波动较大, 可能存在岩石移动和地表沉陷的潜在危险。而其它区域的波形显示的形状较宽, 且波动不大, 分布较为均匀, 表示区域内的岩石结构为整体, 不易发生岩石移动和地表沉陷, 且不会有岩石移动和地表沉陷的潜在危险。

雷达探测的结果表明, 此区域内发生岩石移动和地表沉陷的概率较小, 但是发生岩石移动和地表沉陷的风险依然存在, 因此, 应该提高采矿过程中的安全系数, 减少采矿中过程中的风险, 从而有效预防和防治岩石移动和地表沉陷的危险。

4 结语

总而言之, 对于岩石移动和地表沉陷应采取严谨的态度, 尤其在山川和丘陵地带, 更应该对矿石进行科学合理地开采, 对于岩石移动和地表沉陷的危险应该及早预测和防治, 避免岩石移动和地表沉陷给采矿工程带来的损失, 保护生态环境和采矿工人的生命安全, 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动力。

参考文献

[1]陈陆望, 孙瑞, 白世伟, 冒海军, 刘金龙.近地表倾斜矿体开采地表及覆岩变形破坏模拟[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14 (02) .

[2]杜金宝, 赵光明.复杂条件下地下开采地表移动变形的Fuzzy测度分析[J].煤矿安全, 2012 (11) .

[3]meng long, by the king, Lv Baoping, Zhao Fei.Yantai muping a gold surface collapse characteristics and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 study[J].Journal of gr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5 (04) .

应用成效-定性效益 第5篇

管理问题 问题的主要表现 管理思想及理论 协达的解决之道

执行力缺政令不通、令行不止:人执行力管理 门户、流程、知识三大IT方失 员职责、制度、文化三者案

管理不善

管理黑箱 四大粗放管理现象:不精精细化管理 “精确、细致、深入、规范”

确、不细致、表面化、紊的管理

工作官僚四个边界造成的官僚:垂无边界管理 四海一家,打破四大边界 化 直、水平、外部、地域

四种僵化现象:一成不变、柔性管理 灵动、平等、信息化、学习

组织僵化 各立山头、信息不畅、因型

循守旧

业务流程测量、分析、改进、监控六西格玛管理 强化流程管理,计算标准规无标准 这四大流程和质量漏洞。格离差

团队貌合三种状态:亚文化、个人冲突管理 六项改进:直接交流、全员神离 化、背后抱怨 监督、坦陈意见、展现实情、合理授权、统一文化

管理者分三大角色问题:冲突、不角色管理 统一角色期望、明确角色定身无术 明、负担重 位、平衡及减少角色负担 时间利用不能在正确的时间,做正GTD时间管理 管好5个步骤:收集、处理、率低 确的事 计划、行动、回顾

知识滞留 知识沉淀在每个人手中 SECI知识转换管理 公共知识轮廓和个人化隐性

知识并存的应用方案

知识散落 知识散落在每个工作节点 弗朗霍夫流程导向完善管理知识的产生、存储、的知识管理 传递、应用各个方面

执行力管理

管理问题:执行力缺失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政令不通、令行不止,出现“人员管理混乱、流程运行不畅、知识杂乱无章”三个执行力低下的重大现象。

解决之道:协达软件能加强以人为本的管理,采用“门户、流程、知识”三大核心IT管理手段,解决管理中“职责、制度、文化”三大核心方面的管理问题,以提升管理执行力。

精细化管理

管理问题:管理黑箱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四大粗放型管理现象:管理数据不够精确、管理内容不细致、管理工作浮在表面、管理秩序紊乱。

解决之道:协达软件基于精细化管理思想设计,用户单位采用协达软件之后,可以打破管理黑箱,原有的粗放型管理可以变为“精确、细致、深入、规范”。精确,采用IT技术,让管理数据精确及时,可以用图形化和数据列表的方式,监控每一个业务流程、每一个业务节点,甚至可以监控每位人员的每个操作动作;细致,管理内容可以涉及人财物等方方面面,细致完善,业务流程清晰明了、丝毫毕现;深入,管理措施深入本质,洞透工作执行中的“职责角色”和“主观能动性”问题;规范,以业务流程管理为手段规范所有行政和业务管理程序。

无边界管理

管理问题:工作的官僚化问题。具体表现为由于四个边界造成的官僚现象:垂直边界--管理层级多,层层请示汇报;水平边界—部门和人员冗余,指手划脚的人多,负责做事的人少;外部边界—与外部业务单位(供应商或客户等)之间零和搏奕(例如讨价还价),却又内外勾结、损公肥私;地域边界—总部和驻外机构内外有别,区域不同导致工作方法、团队氛围不同。

解决之道:协达软件基于韦尔奇的无边界管理思想,借助IT技术,打破垂直、水平、外部、地域四大边界,让所有工作人员在基于网络的一体化工作空间中工作。使用协达软件之后有四大改善:工作流程畅通,请示汇报不再跑腿磨嘴,工作批示快捷便利;职责定位明确,个人、部门、角色的职责权限清晰明了,任务“节点”处理落实到人;内外协同一体,可以将外部单位纳入统一的管理平台,信息透明公正、及时反馈;“四海一家”的办公之道,远在天涯近若咫尺,只要有网线就可以实现统一办公。

柔性管理

管理问题:组织的僵化问题。具体表现为四种僵化现象:管理模式一成不变,一有变化伤筋动骨;管理人员各立山头,势力范围不可侵犯;信息传达缓慢拖踏,各有各的谱、各唱各的调;工作人员因循守旧,工作思路严重落伍。

解决之道:使用协达软件,可以构建“灵动、平等、信息化、学习型”的,具体“柔性管理”特征的组织,具有以下四大转变:强调以快速反应应对业务变革,业务流程的改变随心所欲;注重平等和尊重、工作职权依赖于在组织中的角色而授予,建立目标一致、协同一体的高效组织;建立数据精确、内容完善的信息系统,依据信息门户和协作区、多角色授权等软件功能,便捷地建立虚拟团队及工作组织;运用知识管理功能辅助建立学习班型组织,方便地实现隐性和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从而创造竞争优势。

六西格玛管理

管理问题:业务过程无标准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流程衔接由人为,业务过程靠天定,工作质量无保障,管理效率随心意。由此,业务流程管理和质量管理中出现四大漏洞:无法测量、不能统计分析、不知如何改进、没法实时监控。 解决之道:协达软件对六西格玛管理中的“流程”和“规格”提到了非常高的高度,大部分的业务都可以流程化,并且支持流程嵌套,每个流程节点都可以用时间效率来设定标准规格,也可以在流程表单中设定其他的标准规格。依据计算机的计算和统计优势,将每个实际业务示例的运行结果值,与标准规格进行比较,得出标准离差(西格玛),以供管理决策。

冲突管理

管理问题:团队成员貌合神离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三种状态:组织中存在亚文化,对组织文化的接受度低;个人目标高于总体目标,个人意见高于组织决策意见;当面不发表意见,背后乱发表意见;

解决之道:采用协达软件之后,可以依托以下六项管理改进,有效地缓解冲突:直接交流,提供网上电子化的即时通讯IM、电子邮件Email等交流平台,甚至可以开放权限,让最高管理者与普通员工进行对话;全员监督,采用意见反馈、电子投票等功能,让全员监督所有管理工作;坦陈意见,提供BBS功能,让工作人员直接抒发自己的意见;展现实情,以信息门户为平台及时准确地直实的管理数据和组织精神面貌;合理授权,通过在协同软件中的授权,避免假公济私的情况产生;统一文化,便捷地发布知识、规章制度、新闻公告、CIS等,让所有

组织成员有一致化的目标、价值观念、行为准则。

角色管理

管理问题:管理者分身无术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无论是高层管理者,还的底层管理者,都会出现“卡恩”所指出的角色管理的三大问题:角色冲突、角色不明、角色负担过重。

解决之道:采用协达软件,可以有效缓解上述角色管理的三大问题:对业务流程和“数据、知识”等管理内容,定义角色权限,避免组织成员对角色的期望不一,而造成角色冲突;及时从信息门户中获得该角色所需要的各项信息,甚至依据系统权限自动推送信息给管理者,避免因为信息不畅、定位不清,而造成角色不明;通过流程绩效统计,可以查看及平衡工作任务,同时,所有的管理决策和工作处理全部电脑化,通过任务推送等方式将信息与任务集中处理,避免管理者因繁杂的文山会海、签批、审阅等“事务”性工作,而造成角色负担过重。

GTD时间管理

管理问题:时间利用效率低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不能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时间管理紊乱,有时间没事干,是事没时间干,在以下五个工作处理步骤中都存在问题:工作任务无法归集整理、不能及时找到应处理任务并予以便捷处理、事前无计划、事中无记录、事后无回顾。

解决之道:协达软件采用GTD(Getting Things Done)时间管理理论,利用“日程管理”功能,把一个人所要要完成的任务和事件全部从大脑中移出来,记录到电脑上。协达软件支持GTD的“收集、处理、计划、行动、回顾”这五个重要步骤,即:任务的自动和手工收集、任务的集中展现和处理、制定好计划并按计划行事、经常性回顾及检查工作。

SECI知识转换管理

管理问题:知识滞留问题。具体表现为:个人不愿意主动贡献知识,组织单位发布知识很不方便,大量工作经验、技能、分析等知识存留在个人头脑中,而许多工作人员无法了解此类知识,组织单位无法方便管理知识技能文档。

解决之道:协达软件独有的公共知识轮廓(Profiling)与个人化(Personalization)隐性知识并存的应用方案,方便地实现了知识群化(Socialization)、外显(Externalization)、融合(Combination)、内化(Internalization),实现了SECI理论关于知识管理的核心过程,同时邮件等个人化的原始工作文件可以方便地转为知识。个人知识能够即时记录,并独立设立存储目录,也可以随时共享出来,成为公共知识的一部分,可以对共享出来知识进行审计。

弗朗霍夫流程导向的知识管理

管理问题:知识散落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知识散布在大量的工作流程节点中,收集、整理非常麻烦。知识整理、利用繁琐,往往事后回顾,写知识技能的总结,而不是工作过程中即时归集知识。

定性探究 第6篇

关键词:嵌入度;实习期;职业适应;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8-0043-02

目前的高校工程培养模式,特别是应用型专业,很多采用3+1模式[1],即前三学年进行理论基础、专业课教育,大四进行专业或工程的实习实践。实习既是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的实践,也是由学校到社会的过渡,同时提高了学生职业成熟度、培养职业价值观[2]。顺利渡过此阶段,不仅可以提高专业知识,而且对后面的就业有很大帮助。但另一方面,贯穿于实习整个过程中,学生工作会遇到各种问题,包括学生实习单位选择、实习条件、学生心理状态等。其中最突出的莫过于实习稳定性问题,经常是学生中途不想继续实习,或是频繁要求更换实习岗位或单位,影响了实习的效果。由于学生实习不是在学校进行等方面原因,学校相应的学生工作很难展开,同时由于这方面理论研究也较少,学生工作方法也无法满足目前的需求。

学生在实习期普遍存在稳定性差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实习条件等“硬”原因导致的稳定性差,经常学生实习不到一周,便会以不同理由要求更换实习岗位或单位。即便是工作条件、机会、待遇都不错的单位,也有相当学生提出离职要求。第二是迷茫和困惑的心理等“软”原因导致稳定性问题。不论哪种原因,都与学生自身特点有关。目前90后学生普遍的特征是个人自主意识、自我表现意识较强[3],强调实习与工作对于个人的满足感,强调岗位或单位对于个人重视。同时学生择业中功利意识强,强调实习或工作的环境及回报,而忽略了工作联系、个人牺牲等特性,导致学生职业稳定性差。

目前研究职业稳定性主要以工作嵌入度为理论基础。2001年Mitchell和Lee提出工作嵌入度概念[4],其定义为工作像是一张网,让人嵌入而不能离开,并以不同方式嵌入到工作与生活的社会网络之中。与以往理论相比,其包括了非工作因素对职业稳定性的影响,该理论经过发展,目前公认的理论核心是联系、匹配、牺牲。尽管此理论是针对职业稳定性而提出的,但对实习稳定性,此理论的三个核心内容可以解释大部分实习期学生稳定性问题,相对应的,学生工作可以据此找出解决实习期稳定性问题的办法和对策。

一、实习期的择业矛盾

嵌入度核心之一匹配,指的是职业者的专业、特长、兴趣等个人因素与岗位工作相匹配的程度。对实习学生来说,实习生的专业、个人从业意向与实习岗位的匹配,会对实习的稳定性、实习结果的好与坏产生影响。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都能按照自己所学专业进行实行,但由于学生自主意识较强,同时受一些功利因素影响,经过大学本科培养,有一些学生会不愿从事本专业工作。即使他们按照学校安排进行实习,实习稳定性与实习效果也很难达到预期。如有些学生,刚实习没几天时间,就会抱怨岗位或工作,以生活条件等为借口要求离开,如不能满足其要求,甚至会演变成一些极端事件。尽管这部分学生数目很少,但却是学校实习工作的重点、难点。匹配理论与职业发展理论中的职业锚概念相类似。

职业锚[5],其核心是一个人从事各种不同工作中始终坚守的某种信念,即为职业锚,是人们内心深层次价值观、能力和动力的整合体,是真实自我的体现。目前学生的自我意识强烈,不论学习就业,强调个人体验,学生对即将工作的岗位有强烈个人要求。而根据职业锚的观点,学生将以此为信念,寻求其理想的职业。而实习阶段是就业的前奏,部分学生倾向于与所学专业不同的行业,有的不但是不同专业,甚至是不同领域。因此,对学生形成矛盾心理,因为处于毕业期的开始阶段,这种矛盾心理对日后的择业就业造成的影响也比较重。

对此问题,目前高校的学生工作关注较少,一方面因为实习阶段大多在校外进行,不方便进行干预;另一方面是因为,此阶段学生因矛盾心理影响不大,表现不出来,容易被忽视。但这种矛盾心理不解决,其以后的就业择业产生仍会带着这种矛盾心理,而且压力会越来越大,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有必要在此阶段对学生这种矛盾心理问题进行干预。

根据嵌入度理论及职业发展理论,如果以学生实习的稳定性及对真正对学习以后的职业发展有利角度看,应该以多元化发展来对待学生不同诉求。相对应的可以由两方面进行,一方面进行心理及职业指导,使学生具备正确的职业决策能力;另一方面学校或院系在进行学生实习工作时,可以区别对待,既有多数学生统一安排的实习,也有根据学生自身多向发展要求,允许在其理想行业实习,并且此过程中进行帮助指导。

二、实习期的职业适应

嵌入度的另外一个核心是联系,指入职者与单位的员工、组织之间的关系,更多反映学生与同事、组织之间的人际关系。实习初期,学生刚步入社会,面临与学校截然不同的新的环境、新的工作,若没有好的人际关系环境,得不到充分的关心与关怀、指引,学生会感到迷茫与困惑,不知自己在单位中的角色与未来前途和道路。从事学生实习工作,经常有学生向教师反映,感到迷茫或困惑,这段时期对学生也是最艰难的时期,有些学生不知该如何处理,相类似的就业初期,学生也有这样的问题,有的学生只能通过频繁跳槽寻求适合自己的单位。

很多学生认为,实习就是来学习专业知识的,忽略了岗位的联系,不去经营岗位周围的人际关系,导致实习效果差。相反,有的学生,实习时尽管在一些小企业,工作条件虽不能与大企业相比,但能得到同事、部门经理甚至企业领导的重视,能得到与企业管理者之间的交流,反而愿意留在单位。这就是学生自主意识、自我表现意识强的表现。

对实习期学生来说,因为这种与单位的“联系”度不高的原因,若不能及时调节与适应,长期处于压抑心理状态,对学生心理健康造成损害。而若要使学生学会如何提高与单位的联系度,作为学校方面来讲,需要在学生人际关系、生活态度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它不能在实习期突然训练或授课得来的,而是一项长期的学生工作,体现在学生工作和生活、活动的各方面。而对学生工作者,只能通过了解学生具体情况,指导学生要有与实习单位、与员工“联系”的意识,认识到岗位“联系”环境重要性,尽快让学生能融入实习单位组织的“网络”当中。

三、实习期的成效

实习能否有较好的效果,能否取得一定成效,很重要的因素是学生为岗位所做的牺牲有多少。工作嵌入度另外一个核心内容是牺牲,其表示的是员工对工作所付出的代价、精力、投资等。当学生对所从事的行业、从事的岗位、工作深入学习与掌握之后,当他要离职或转行时,就要评估离开岗位所要付出的代价,牺牲越大,离职时的代价就越大,越不容易离开,稳定性就好。当学生为实习的岗位或工作投入个人精力、时间,甚至金钱时,牺牲就多,职业嵌入度就高,学生较能融入组织网络之中,发挥自己的能力,找到自己工作角色定位,从而提高职业稳定性。

实习时,很多学生反映,工作太枯燥,实习没有意义。出现这种状态的原因,可能是学生没有足够的自学能力或是学习材料,缺乏学习的环境条件,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对自己的工作没有付出和牺牲,没有深入思考和学习,不能投入其中,不能融于组织当中,以至于“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消极对待实习。反观有些学生即使在一些条件不好的单位或岗位上,调整心态,积极付出精力搜集资料,甚至自己花钱买书自学等,积极对待实习工作,所以学到很多知识,并乐在其中,实习稳定性也好。

对学校实习指导工作来讲,针对此方面,可以由两方面进行,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提高职业妥协性及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在实习期间,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召开总结与经验交流会,让优秀学生将知识及经验分享,让其他学生尽快融入单位岗位工作当中,以此激发学生投入精力、牺牲于工作中,增强岗位稳定性,提高了职业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实习的成效。

由以上分析,学生在实习期间,由于刚接触社会,会产生各种问题,同时这些问题直接会影响到未来就业及学生对职业的认识和处理方式。因此,实习期的学生工作不能因为学生不在校及学生快要毕业等原因而忽略。反而应在学生大学教育中,注重提高学生职业成熟度,匹配专业,让学生发展自身,适应职业要求。

参考文献:

[1]李震等.“3+1”教学模式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1).

[2]谢雅萍.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3]赵丽华.职业适应期高校毕业生就业稳定性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1.

[4]T.R.Mitchell,B.C.Holtom,T.W.Lee.Why People Stay:Using Job Embeddedness to Predict Voluntary Turnover[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1,(6).

[5]施恩.职业的有效管理[M].北京:三联书店,1992:68-70.

收稿日期:2013-12-02

作者简介:徐祥福(1981—),男,山东平邑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物理与光电子学研究。

基金项目: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教育发展科学研究项目“基于‘卓越计划’理念下的物理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性研究”(20114)

某减震器压杆稳定性探究 第7篇

压杆稳定问题:压杆失稳——受轴向压力的长细杆, 当压力达到某个限度时, 轴线不能保持直线形状而发生突然弯曲的现象, 称为压杆失去稳定性, 简称失稳。

1、正常工况减震器稳定性校核

压杆保持直线稳定形状时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力Pcr称为临界力。由欧拉公式知:

由失效形式和模型分析需要, 仅对活塞杆部做稳定性分析。活塞杆直径20mm, 活塞杆长度450mm。

减震器安装为两端铰接式安装, 活塞、挺杆和桁架结构中的受压杆一般可以简化为两端铰支杆。因此式 (1) 中的μ=1。

所以该杆件临界应力为:

λ——压杆的柔度, 没有单位, 反映长度、支座形式、横截面形状和尺寸等因素综合影响。

压杆越长 (l↑) , 越细 (d↓) , λ就越大, 故柔度又叫长细比。λ越大, 临界压力就越小, 越容易失稳。已知l=450mm, d=20mm, 所以λ=90。

20钢材料弹性模量E=206GPa, 材料比例极限σp=200MPa。所以λp≈100。

因此λ<λp, 所以欧拉公式不适用。又由于优质碳钢λs=60pλ, 该件不属于很小短柱脆性材质稳定性, 我们暂不分析脆性材质的稳定性分析。

由此λp>λ>λs, 符合欧拉经验公式

式中a和b是与材料性质有关的常数。查表知a=461MPa, b=2.568 MPa。

最大的复原阻力为16547N时,

由于上述结论是比较理想状态下的理论压杆模型计算, 同时试验最大复原阻力的变化系数2~3, 且工程应用中我们必须考虑杆件载荷偏心和杆件的初曲率对分析结果的影响。故需引入稳定系数ψ, ψ为柔度λ的函数, 可由直线内插法求得, 这里我们就不进行计算。参照机械设计手册对压杆稳定设计相关要求, 我们将最大复原阻力变化系数和稳定系数考虑进来重新校核计算。

经查机械设计手册, 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性经验公式:

查表得:ψ=0.669。

因此σ=788.MPa

杠杆安全系数一般选择1.8~3, 正常工况下符合设计要求。但实验显示16547为速度为0.52m/s时产生的。由下图观察曲线走势, 结合车辆运行情况, 瞬间速度如果出现1m/s时力有可能翻倍。安全系数有可能<1存在隐患。

2、减震器失稳状态下的因素探究

在不考虑减震器卡滞等质量问题带来的不可预估的损坏问题, 根据第一部分结论, 从正常使用角度分析影响该减震器稳定性因素为临界力和直径。以下我们从减震器失稳的临界状态进行推理验证。

2.1 临界力因素

从目前使用情况, 减震器的力主要来自板簧变形储能, 板簧初始有预紧力, 板簧压平后板簧储能相对为0, 板簧反弓最大瞬时释放时是造成减震器受力最大的状态, 所以我们仅考虑板簧反弓所造成板簧储备的力值。

式中板簧刚度G=710N/mm, 板簧反弓高度H=80mm。

因FN>F, 即板簧蓄力超过减震器失稳的临界值, 造成减震器失稳。所以在板簧反弓到极限位置时, 减震器液压油给活塞杆施加的反作用力早已使活塞杆失稳损坏。

接下来我们校核维持失稳临界力板簧能够被允许的反弓高度。

因此在上述速度范围内, 板簧反弓小于68mm, d=20mm时活塞杆所受力使活塞杆处于稳定状态, 不会被损坏。

2.2 直径因素

下面我们以80mm板簧反弓高度为基础, 推导能够满足的截面直径。

以上是建立在板簧反弓最大后瞬间释放力计算, 如果反弓最大被弹回等别的复杂情况出现可能不适用。所以建议安全系数大于等于2~3来消除该方面顾虑。

经计算如下:

对以上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 d=20mm, 板簧反弓高度S必须小于等于68mm结构才能稳定。

2) d≥22.5mm, 板簧反弓高度S必须小于等于80mm, 安全系数接近极限所以不建议采用该直径附近值。

3) d≥30mm, 板簧反弓高度S必须小于80mm, 正向和反向安全系数都符合要求且有一定盈余。并且杆件结构为粗短压杆, 稳定性按强度条件计算。

3、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出以下几点参考意见

从传统意义压杆稳定推导需要注意力值的变化因素, 且力值和瞬时速度有关, 同时杆子直径和速度变化范围必须圈定, 否则计算无意义。

从损坏的边界条件去判定和选杆子直径需要第一部分的理论支撑。反算中的直径和柔度计算相当复杂。文中只是选取部分之进行分段判定。

如果瞬时速度无法把握, 又想得出特定状态下是否稳定需要逆向分段。

摘要:目前某矿用车减震器杆件容易出现弯曲变形, 且变形方向带有不确定性和弯曲变形的位置基本相同等特征的质量问题, 经分析与压杆稳定失稳状态表现形式吻合, 所以对减震器进行压杆稳定性探究, 并给出减震器选型的几点校核意见。

关键词:减震器,压杆,稳定性

参考文献

定性探究 第8篇

1 确保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稳定性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当前电气自动化的水平也正在逐步提高, 尤其是电气自动化的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了, 需要用到的人员也越来越少了, 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力的解放了人力资源, 减少了人工消耗, 但是却不利于电气自动化设备的有序运行, 一旦出现问题而又无法及时解决的话就会导致极为严重的后果;并且一旦电气自动化设备中断运行的话也会影响到整个生产链的运行, 因此, 电气自动化设备的稳定性必须得到一定的保障。加强电气自动化设备的稳定性首先最为关键的就是对于电子自动化控制设备的管理, 只有加强了控制设备的稳定性才能保证整个电气自动化系统的正常运行, 即使进行长时间的运行的话也不会出现不可挽救的后果。此外, 这也是促进电气自动化发展和确保安全生产的需要尤其是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一直是各个企业关注的核心问题, 是需要我们格外注意的。

2 影响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稳定性的因素

要想加强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稳定性我们就必须先了解存在哪些因素影响着其稳定型, 一般说来, 在日常生活中, 影响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稳定性的因素主要由以下三点:气候因素、机械作用以及电磁干扰。

2.1 气候因素

气候因素主要是指由于外界的天气变化引起的能够影响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正常运行的一些恶性因素, 比如气温骤升、湿度加大、气压升高、空气污染等都会影响到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稳定性。在我们的日常生产中最常见到的就是由于温度的骤升导致的电气自动化设备停止运转, 甚至是严重的损坏, 后果极为严重。

2.2 机械作用力因素

这里所说的机械作用力因素主要是指的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因为受到了外界的作用力而使其无法正常进行生产的结果, 这里的外界作用力主要包括离心力、冲击力、压力、不规则震荡等, 这些作用力作用到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上极有可能导致电气自动化设备的意外中断, 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中元件的受损, 影响继续使用。

2.3 电磁干扰因素

针对电磁干扰因素的研究是我们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类影响因素, 一经发现这种影响因素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因为电磁干扰主要是因为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周围存在的一些电磁波对于电气自动化设备造成的影响, 但是电磁波一般又是我们看不到的, 所以很难进行直观的研究, 但是在实际生产中电磁干扰的影响又是极为严重的, 一旦电磁干扰超出了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承受范围那么就会导致整个的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失稳, 最终影响生产, 严重的可能引发安全事故。

3 提高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稳定性的措施

其实除了上述的三种影响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之外, 还有很多的因素会影响其稳定型, 把握好这些影响因素, 提高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稳定性已经成为了当前我国电气自动化行业的一大研究重点。下面我就结合自身实践探讨下如何提高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稳定性。

3.1 采用相应方案措施加强稳定性

实践表明, 不同的生产方案的设计会对于电器自动化控制设备的稳定性产生不同的影响, 针对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采取措施提高其稳定型: (1) 在生产过程中定期检查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运行情况, 确保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使用寿命在生产许可的范围内, 并且采取合理的措施延长其使用寿命; (2) 合理的设定产品的生产方式、产品大小、产品结构和类型, 这些因素都可能会影响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稳定性; (3) 对于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维护也需要做到位, 在尽可能经济的前提下做好维护工作; (4) 对于产品原材料的使用也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3.2 正确选择与使用元器件

在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组装过程中, 我们应该对于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元器件提出严格要求, 尽可能的使用一些原装的标准元器件, 不能仅仅因为价格因素就选择一些可能会影响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整体质量的元器件, 这些原器件的使用不仅仅会影响自身的使用寿命, 还可能在与其他元器件的共同作用中对于其他部件总成损坏, 进而导致整个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损坏, 得不偿失。

3.3 控制设备散热防护的作用

上文中提到温度的骤升可能会影响到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稳定性, 尤其是当设备本身散热也出现问题的话那么整个设备内部的温度就会骤然升高, 就会直接影响设备内部元器件的使用, 最终导致设备损坏, 因此, 我们就需要在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中采取必要的散热防护措施。因为外界的环境因素我们无法掌控, 因此我们只能在设备内部采取一定的措施, 通常采用的散热措施主要是在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内部加装一定的散热风扇或者散热器, 进而降低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内部的温度, 维持其稳定运行。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电气自动化系统在我们日常的生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维持其工作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而就当前我国电气自动化运行现状来看, 存在着很多因素影响着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稳定性, 进而可能导致电气自动化运行的终止, 因此, 我们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应该着重加强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稳定性, 提高生产的安全性。

摘要:当今社会随着我们对于电力系统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与之相对应的, 我们对于电力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 尤其是对于其稳定性和安全性的要求更是突显出来了, 在电力系统中电气自动化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 因此, 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稳定性也需要得到一定的保障。本文就紧紧围绕着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稳定性首先指出了其重要意义所在, 然后分析了当前我国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最后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稳定性,对策

参考文献

[1]费磊.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的相关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 2013 (24) .

[2]于雪梅.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探究[J].神州, 2013 (14) .

定性探究 第9篇

近些年来, 随着水力发电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 大量新建水力发电机组纷纷投入运行。但是, 应当注意的是, 由于水电厂相关设备在制造、安装、调试以及验收等等多个方面均存在着不少问题, 因而导致许多机组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相对较差, 振动的摆度也严重超标, 对于机组的轴系、主轴以及驾机等均造成了机械损伤, 对于机组运行过程的安全性带来了严重影响。因此, 本文针对水力发电机运行稳定性的监测以及振动等故障的分析和处理进行了探讨。

1 水力发电机组运行稳定性的监测

通过对水力发电机组的运行稳定性进行监测, 能够及时掌握不稳定区域的危险运行工况, 并能够有效避免危险点的运行, 以便有效延长机组的使用寿命, 同时还可以针对大修及小修后机组运行状态进行及时掌握, 以便全面有效地了解检修的效果, 从而为机组的状态检修奠定基础。目前, 有关水力发电机组运行稳定性的监测系统已经得到了较为成熟的发展和应用, 其主要由传感器测点、预处理及信号采集单元、上位机服务器等3个方面构成。

1.1 传感器测点的相关布置

水力发电机组运行稳定性常会受到机械、电气以及水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因而系统通常会进行6路摆度测点、1路抬机量、12路振动测点以及7路压力脉动的设计。此外, 还会进行有功及无功功率、励磁及出口开关测点的设置。通过此类传感器测点能够以机组运行情况及事故原因为依据, 进行合理分析并作出判断。

1.2 预处理及信号采集单元

此单元主要由传感器的电源箱、预处理及信号采集单元、键盘、鼠标、液晶显示器、逆变电源、共享器以及集线器等构成。此部分在系统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功能, 其采用双工业级主板, 自身就是2套计算机系统, 其中, 信号采集的单元主要负责对各路模拟量、开关量以及键相等信号进行采集, 并以系统的具体要求为依据, 对各信号进行相应的放大、滤波以及AD转换等过程, 使得系统进行在线记录, 并将所采集信号传输至预处理单元。对于预处理单元而言, 其主要负责对系统所采集及传输的数据进行有效分解, 进而对系统分析需要的各信号特征值进行提取, 例如信号的振幅、频率以及相位, 转频及随机信号等等, 而后以机组运行过程的不同状态为依据将数据进行归类和整理, 从而得到机组不同运行情况下不同测点运行的趋势情况, 作为整个系统的监测、分析以及故障的诊断过程数据的来源, 并借助于网络将数据传至服务器中。

1.3 上位机服务器

此部分是整个系统的中枢部分, 在系统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其功能如下:

(1) 对信号以及趋势进行分析, 不仅可以向用户提供通用及专有分析工具, 还能够从多种角度进行系统运行情况以及各倍频的信号的灵活分析, 并对机组长期运行之后自身的状态情况等进行数据检索, 并以所得数据信息对不同时期机组的趋势变化进行判断。另外, 系统能够调用多种分析手段来对机组趋势与故障情况进行巡检, 以便达到早期预警的目的。

(2) 在水电厂出现故障即重大危险隐患时, 可通过网络传输联系专家进行及时咨询和维护, 确保机组运行的安全性。

1.4 选择环境参量

由于水力发电机组振动情况常会受到机组工况的影响, 因而其振动分析过程均需对机组即时运行状态进行充分的考虑。因此, 系统引入了有功功率、接力器行程、无功功率、出口开关以及励磁开关等环境参量。

2 水力发电机组的振动故障及处理

通常而言, 机组振动可以在较宽频率范围以内发生, 而振源多数来自电磁、水力以及机械等有关方面。除了需对机组自身旋转及固定等部分的振动进行考虑以外, 还需对流体动水压力而导致的引水系统、过流部件以及电磁力对机组振动等所产生的影响进行考虑。以下就导致水力发电机组产生振动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

2.1 水力发电机组振动故障的原因分析

水力发电机组除了受到转子转动的影响而产生振动以外, 流体对涡轮产生冲击及电磁力也会导致整个机组产生振动。

(1) 机械振动是所有振动故障中最为常见一种类型, 引起此方面的故障主要是由于转子的质量未处于平衡状态、机组的轴线不正、导轴承自身缺陷以及摩擦等多种原因所致。其中, 转子质量未平衡将会直接导致其重心同轴线间存在一定偏心矩, 进而导致机组产生振动。而机组的轴线不正虽也会引起一定程度的振动, 但通常不严重。

(2) 水力振动也是较为常见的故障类型, 引起此类振动的主要原因如下:水力未平衡、空气的汽蚀、卡门涡列等等。水力未平衡指的是转轮中的水流在失去轴对称的时候将会有不平衡径向力的产生, 因而导致其不平衡。气蚀则是因空腔产生气蚀而导致振动, 通常此情况垂直振幅会比较大。

(3) 电磁振动主要是由于定、转子间隙不均匀, 定、转子磁场的轴心未重合以及励磁绕组匝间出现短路等引起的。此类情况会导致定、转子之间的间隙磁通量不均匀, 并造成机组产生振动故障。

2.2振动故障的处理

实际判断振动原因时, 应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分析和试验。以下就某水力发电机组为例对其振动故障进行分析和处理。此机组含上、下2个导轴承, 运行某段时间后, 上导轴承同上机架的振动情况较为严重, 停机检查发现下导轴承固定螺钉断裂, 而上导轴承的螺纹垫块固定也有严重裂纹的产生。进行故障的处理时应先检查机组各部件, 例如机架松驰与否, 导轴承缺陷与否、各连接处正常与否等等, 并对止漏环、定转子等进行检查。此外, 还需对机组振动的各个部件自有的频率进行分析, 例如机架、转轮以及转轴等。

此外, 采用振动故障检测试验对故障进行查找和分析, 例如可进行振动试验来查找机组振动情况加剧的原因。可采用转速试验来对转子质量平衡性情况进行分析, 试验时应将转速逐渐增大, 若上机架的振动幅度也不断增大, 说明转子质量并不平衡。此外, 还有励磁电流试验、负荷试验等来对不同振动原因进行查找。

3结语

综上所述, 水力发电机组振动故障较为复杂, 因此, 必须对水力发电机组运行稳定性进行监测, 并对各类振动故障进行分析和处理, 以提高水力发电机组运行过程的稳定性。对此, 水力发电机组的检测与维护人员要采取科学的稳定性与故障检测技术, 明确划分检测与维护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 促进水力发电机组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 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摘要:随着我国水利发电工程建设投入的不断增加, 如何对水力发电机组运行过程的振动现象进行分析和处理, 及时根据发电机组运行中出现的故障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确保水力发电机组运行过程的稳定性对于水力发电过程十分关键。鉴于此, 重点就水力发电机组运行稳定性以及振动现象的监测及处理进行了研究, 希望能够为水力发电机组运行过程的稳定性提供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水力发电机组,运行稳定性,检测,故障

参考文献

[1]杨向前.论水轮机组调速器液压系统的故障诊断与排除[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 (3)

[2]李宏斌, 康会西, 汪文波, 等.水轮发电机组运行的常见问题[J].河西学院学报, 2007 (2)

[3]李煜庭.水轮发电机组运行与维护要点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16)

[4]陈顺永.水轮发电机组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方法[J].甘肃科技, 2010 (22)

[5]宋海岩, 杜与松.潮州供水枢纽发电机有功功率无法增加故障分析与处理[J].广东水利水电, 2011 (1)

定性探究 第10篇

中国人民银行2007年1-11月的货币供应链作为整体, 符合线性离散定常系统的假设, 因此假设中国人民银行2007年1-11月的货币供应链是一个线性离散定常系统是合适的, 而且它也是一个齐次的线性定常系统。而线性离散时间系统稳定性 (只考虑自由运动) 的判别有如下定理:设n阶线性齐次定常系统 (只考虑自由运动) :x (k+1) =Ax (k) 的系统矩阵A的n个特征值为λ1, λ2, ..., λn。设λ1, λ2, ..., λn为特征方程|λi-A|=0的n个根。则有如下结论: (1) 系统关于平衡状态xe=0为全局渐近稳定的充要条件为|λj|<1, j=1, 2, ..., n, 其中|λj|表示特征值λj的绝对值。 (2) 若有某个j, 使|λj|>1, 则系统关于平衡状态xe=0是不稳定的。先作一下结构分析:以1-4月的数据为基准数据:x (0) , x (1) , x (2) , x (3) , 只考虑自由运动:假设B=0, 这样模型就变为X (t+1) =Ax (t) 。对线性定常系统X (t+1) =Ax (t) :

根据上面线性离散时间系统稳定性的判定定理可知, 由于系统矩阵A没有大于1的特征值, 那么就可以得出我国金融系统从其自由运动来看是稳定的。以下是对模型所用数据及计算所得数据进行一下说明:

前四个月的数据在线性定常系统中已经被使用, 基本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经过处理计算三者的相对比重。

从模型可以看出, 中国人民银行在2007年1-11月的货币发行量不管是实际发行量还是预测得出的发行量都是基本稳定的。依照模型, 利用2-4月的实际数据预测5月的数据时M (2) 、M (1) 、M (0) 的误差分别是:0.3234%, -1.214%, 1.444%均不超过2%;利用3、4月的实际数据和5月的预测数据对六月的数据进行预测时M (2) 、M (1) 、M (0) 的误差分别是:0.8262%, -2.989%, 3.494%, 均不超过4%;利用4月的实际数据和5、6月的预测数据对七月的数据进行预测时M (2) 、M (1) 、M (0) 的误差分别是:0.5784%, -2.068%, 2.1876%;对8-11月的预测则纯粹是用预测数据进行预测, 依模型推演M (2) 的误差都能控制在2%以内, 但是有逐渐增大的趋势;M (1) 的误差相对较大但也能控制在6%以内, 也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M (0) 的误差也都能控制在2%以内, 但是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这些数据表明该线性定常系统的预测效果很好, 预测误差相对较小, 进而表明该系统确实是稳定的。

该系统既从数学上证明了其稳定性, 因为它的特征值都不大于1;又在数据预测上证明了其稳定性, 因为对七个月的连续预测, 预测误差都比较小, 数据呈现出了连续性。从线性定常系统可以看得出一个重要结论:我国的金融系统从内生性上看是稳定的, 具有连续性的特征。

2007年我国惨遭流动性过剩肆虐之苦, 为治理过剩的流动性, 我国央行为此连下猛药, 一年之内十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这不仅在我国经济发展史上是的第一次, 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因此多数人便开始担忧我国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担心我国本来就十分脆弱的金融系统能不能承受住如此高的存款准备金率, 害怕我国金融系统崩溃。但是本文从实证研究的角度, 证明了我国的金融系统内部结构是稳定的, 可以经受过剩流动性的冲击;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目前过剩的流动性不是来自于我国金融系统结构内部, 而是来自于外部, 这和我国学术界形成的共识也是一致的。

我国学术界认定我国目前的过剩流动性来自于外部, 是由利率、汇率、贸易盈余及外汇占款造成的, 但是从模型推演进行解释的却很少。而本文却进行了这方面的努力, 首先, 我国央行在2007年每个月的货币供应量是相对稳定的, 相对变化率都比较小, 这表明我国的货币政策是连续的;其次, 纯粹用预测数据进行模型推演时, 模型比较突出的预测性能也验证了我国货币政策是连续的。从线性定常系统来看, 这表明虽然外部输入信号造成了很大的后果, 但是这个系统本身是稳定的, 也即我国金融系统的内部结构是稳定的, 我国的货币政策有很大的调整空间, 来应对复杂情况。

本文模型的整体效果比较好, 但是有几点儿也是要注意的。首先, M (2) 、M (1) 、M (0) 依据模型预测误差虽然都比较小, 但其趋势不可忽视, 这表明外部输入信号有加强的趋势;其次, 应该注意到M (1) 的预测误差较大, 特别是11月的预测误差达到了-5.089%, 表明在模型的推演过程中, 这个点有可能是一个重要的拐点。再次, M (1) 、M (2) 、M (0) 虽然都大致保持稳定, 但是应该注意到M (1) 、M (0) 波动的幅度要比M (2) 大一些, 这表明在宏观经济形势发生波动的情况下, 居民和个体要比团体反应的更灵敏, 说明流动性过剩对我国居民的生活还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另外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VECM) 同样验证了线性定常系统模型的结论:M (1) 、M (2) 的相对误差都没有超出统计学常用的置信度5%这个标准, 而M (0) 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VECM) 下的结果和在线性定常系统下一样, 其波动比其它两个要大, 利用SAS系统做出的结果如下:

依据线性定常系统的工作机制可以对我国的货币政策提供有益的建议。首先:在目前我国出现大量过剩的流动性的情况下, 对照线性定常系统的判定结果, 可以很清晰的知道我国的金融结构是稳定的。这样我国政府就可以放手大胆的进行宏观调控, 而不必束手束脚, 没有作为;其次:密切关注央行的货币发行情况, 进行模型推演, 注意相对误差的变化情况。如果相对误差变化剧烈, 表明外部输入信号 (利率, 汇率等等) 的作用在加强。依情况变化而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 作到有的放矢;再次:要把线性定常系统模型和其它模型相结合, 既可相互验证, 又可取长补短。截止到发稿时存款准备金率已提高到15.5%, 这从一个方面也证实了作者的结论:我国的金融系统是稳定的。

参考文献

[1]张金水.经济控制论.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2]李子奈.计量经济学—方法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4.

[3]黄燕, 吴平等编著.SAS统计分析及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4]高惠璇等编译, SAS系统SAS/STAT软件使用手册.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7.

定性探究 第11篇

[关键词]新消防法;行政处罚;定性;裁量标准

为了不断提高消防安全工作的效率,使消防工作的开展有法可依,我国对消防法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使消防安全知识得到了大范围的普及,同时也实现了对消防安全工作的合理规划。消防安全是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重要问题,因此,在新消防法中,对其中的行政处罚定性以及裁量标准应当给予严格的界定,以此体现新消防法的公正性。

一、执行中的问题

在消防部门的执法过程中,由于旧的消防法与新的消防法在某些条款中存在着差异,因此在执法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方式,对于一些常用的术语没有明确的法律解释,在执行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理解上的偏差,而导致执法人员无法进行科学的执法,所以在执法的过程中,应当根据新消防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增强对新消防法的理解:

(一)关于隐患的问题

在消防法的执行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的问题给予不同的解决方法,比如对于不符合消防安全规定、存在安全隐患的单位,责令其改正却逾期不改的,则可以根据相关规定对其进行警告、罚款等处罚。在新消防法中,也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消防安全职责进行了划分,对于机关、团体等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在消除火灾安全隐患的过程中,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给予解决的原则,从而使每个人都增强消除安全隐患的意识。只有从意识方面不断地增强对消防安全隐患的重视,才能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对一些规范性法律用语的定义不具体

规范性的法律用语指的是需要通过对其意义进行明确的判断之后才能将其含义和使用范围进行确定的词语,比如在《刑法》中,数额较大、情节严重等此类的词语被称之为规范性法律用语。在《消防法》的各项规定中,针对第六十条中的“安全出口堵塞”一词笔者认为其可以称为规范性法律用语,但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由于不同的条件限制,则会产生不同的含义。比如在东北室外温度较为寒冷,一般需要在门口的位置放置一个较厚的门帘,这里是否可以将其定义为安全出口堵塞;或者为了防盗,在门的内部设置一些安全阀,这里又是否属于安全出口堵塞;另外,按照新消防法中的规定,在安全门的出口,需要将安全门的宽度设置为3米,同时在门的出口侧放置一个宽度为0.3米的桌子,这时是否可以认为安全门堵塞。以上问题的存在,都是规范性法律用语定义不具体的表现,在实际执法的过程中,往往由于人的因素和环境的因素而使得这些词语在不同的环境下面臨不同的界定。

二、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建立健全安全技术问题解决系统

根据目前已有的问题解决机制,遇到安全技术问题由大队上报到支队,再由支队上报到总队,再逐层上报。从程序上看,这虽然确保了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层级性,但是却使得各级之间对信息的传递和筛选效率大大降低。因此,需要建立起完善的技术问题解决系统,可以由大队将亟需解决的问题直接由公安网络上报到相应的处理部门,并且定期将法律、法规知识采用简报的形式进行下发,使问题的解决过程逐渐完善,解决效率也不断提高。只有具备完善的技术问题解决系统,才能够将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

(二)建立规范的语言解释体系

针对一些规范性语言,需要对其法律解释进行明确的界定。比如堵塞安全出口,应当对其意义进行列举式的解释;针对灭火器不合格的情况,给予列举式解释。对于已经明确的重大安全隐患进行必要的处罚,对于没有明确的部分,则应该考虑通过协商的方式进行解决。在行政处罚金额的量化计算方面,应当对裁量的空间进行明确的限制,并且对处罚的级别进行明确的规定,确保其能够针对不同的问题给予适当的处罚。应当注意的是,在进行处罚时,应当始终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尽量确保裁量空间的减少,确保处罚的公正性。

三、结束语

本文研究和讨论了新消防法行政处罚的定性和裁量标准的相关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只有不断地对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并且从中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才能够使各种安全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在本文的论述中,对新消防的行政处罚定性和裁量标准的实施进行了简单的探讨,以期为消防法的执行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也使得新消防法能够逐渐的完善。我们也应当认识到,在新消防法的行政处罚定性和裁量标准的制定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需要我们不断地改革和创新,只有一系列完善的消防法律制度,才能够为消防安全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的依据,促进我国消防安全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罗海龙.新消防法实施与消防监督探讨[J].山西建筑,2009(35).

[2]杜文喜.新消防法施行后消防监督执法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武警学院学报.2009.

[3]李志军.新形势下派出所消防监督管理工作的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2011(02).

[作者简介]王树炜,安徽省消防总队法制处。

定性探究 第12篇

1 钢结构稳定性设计中的问题

钢结构在许多工程施工领域中都有所使用, 但要想确保其施工质量, 就要确保其稳定性达到一定的标准, 但是钢结构本身却存在着诸多影响稳定性的问题。在进行钢结构设计时, 钢结构材料本身的性能, 如力学性能、初始变形及几何变形等等, 都会对钢结构的稳定性产生一定的影响。除此之外的钢结构几何尺寸及相关的物理参数等, 在设计时也可能只是依照以往的设计经验进行分析及设计, 并没有结合实际的工程需求, 这样更增加了钢结构的不确定因素。此外, 一些技术人员在施工之前进行了钢结构的模型设计, 由于这种模型的设计师理想状态下的构思, 而实际的工程项目需要应对各种外部的特殊环境, 例如土壤的基本条件、水文气候条件等, 所以, 之前精心设计好的钢结构模型在实际的应用中其不稳定受到严重的影响。尤其是近年来的桥梁等建筑的施工, 投资方对于桥梁的宽度的要求逐渐加大, 对于桥梁的外观等要求也越来越具体和繁杂。虽然依据相关的数学模型公式能够对稳定性数值进行计算, 同样这种理论的数值计算也是不能够完全的应用到实际施工建设中去的。

2 钢结构稳定性设计的特点分析

钢结构的稳定性设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逐一落实。首先, 应当遵循国家的相关施工建设文件中的条款和要求。其次, 还要结合具体的施工项目的施工要求, 以及施工场所相对应的水文地理条件、施工条件、环境条件等, 最后, 结合以上两个方面进行设计思路的综合汇总, 最终确定出最科学合理的施工建设档案。通常来说, 无论什么样形式的钢结构, 在对其进行设计的过程当中都需要特别注意其相关受压部位, 基于此来探究和分析钢构件的稳定性;与此同时还需要注意的事, 即便部分钢结构本身不受压, 但是如果由于外力作用导致钢结构变形的话, 也同样还是会导致钢结构由不受压转变成为受压, 这一点也是要考虑在内的。其次就是钢结构自身具有整体性, 这样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单一的钢构件完全不可能在大型建筑当中发挥作用, 因此都是通过科学的连接方式以整体的形式来保障安全性, 这意味着对钢结构稳定性进行分析需要从整体角度来看, 但仍然需要关注其微观层面, 包括部分内部结构, 包括单一钢构件的受损状况等, 尽可能避免钢结构的安全稳定性因小失大。最后就是钢结构相关性的特点, 其实这一点和钢结构的整体性是息息相关的, 正是因为钢结构整体性, 所以其内部结构之间功能作用的发挥和安全稳定的保障都是息息相关的, 部门部件的不安全因素将导致整体的安全威胁。

3 钢结构稳定性设计的影响因素

钢结构稳定性设计原则的提出实际上就是基于钢结构稳定性设计的具体特点, 因此下文中进一步探究钢结构稳定性设计的特点, 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整体刚度与钢结构失稳之间的关系, 这样两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 钢结构刚度好坏直接由其整体构成来决定, 正是因为这样, 钢结构稳定性就成为了钢结构的重要问题。二是钢结构的整体稳定性问题, 上文当中已经明确指出, 无论是钢结构整体还是钢结构的组成部分, 其性能都会对钢结构整体稳定性产生较大影响, 所以我们知道, 钢结构的稳定性一旦出现了细小的变化, 这个细微的变化数值就可能会影响到整个钢结构的受力分布, 换言之, 设计人员在进行钢结构的稳定性设计时, 需要从整体的角度进行分析, 压迫具有全局观念。

4 提高钢结构稳定性的主要措施

在对钢结构稳定性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时, 都是基于外荷载作用的前提之下进行的, 因此对变形以及对结构或构件失稳的必须同步进行, 下文当中提出两种常见的有效方法:一是静力法, 所谓静力法, 实际上就是利用静力平衡方法, 结合已经发生了微小变形的钢结构受力条件来建立平衡微分方程, 基于此获得临界载荷, 从而对钢结构的稳定性进行确定。二是动力法, 动力法主要针对处于平衡状态的结构体系, 这样一种体系如果施加微小的干扰就会使其发生振动, 且这样一种条件之下结构变形或者是振动加速度都和结构荷载有密切关系, 当荷载比极限荷载值低时, 加速度方向与变形方向相反, 而荷载去除运动变为静止, 则结构又恢复到平衡状态。

5 钢结构加固的主要方法

针对钢结构的加固, 业界进行了长久的研究和分析, 目前比形成了两种比较成熟的方法。其一为增加预应力拉杆;其二为将撑杆变桁架转化为撑杆式结构。增强构件截面的加固。对于加大截面加固钢构件而言, 需要注意确保在选定的部分的过程中应该有助于强化技术, 同时需要考虑存在的缺陷以及损伤状态。在选择钢结构连接方法、焊接、钢与钢铆钉连接方法、螺栓与高强度螺栓连接方法时, 需要考虑具体原因、目标、结构条件、施工条件等一系列因素, 结构钢筋应力条件以及原有连接方法结构测定等因素我们都要考虑其中。还有焊接接头的基本用途, 摩擦型高强度螺栓能够加固钢结构, 同时将高强螺栓摩擦混合也能够加固。这些我们都要进行有效的应用。

科技在进步, 技术在发展, 国内的建筑工程施工建设的水平正在稳步的提升, 处于上升期, 但是由于一些施工单位片面的追求经济利益, 也导致了一些问题工程项目的存在。针对目前的钢结构稳定性能较低的问题, 首先需要施工建设团队提高自身的思想意识, 从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出发, 确保施工项目的质量;其次, 需要施工建设团队在施工之前对整个施工项目进行全面的规划和合理的设计;最后, 还要在施工的过程中进行全面的监督。总之, 钢结构的稳定性要想得到保障, 需要施工建设团队进行更加深入长远的分析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文平军.建筑工程中钢结构设计的稳定性与设计要点分析[J].江西建材, 2014 (23) :17-56.

[2]吴文德.浅析钢结构的稳定设计[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1 (8) :15-16.

上一篇:个体角度下下一篇:清水混凝土施工及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