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练习范文

2024-05-12

组织练习范文(精选8篇)

组织练习 第1篇

那么, 如何才能使练习变得不再枯燥乏味, 使学生对此产生积极主动的情绪, 从而提高数学练习的有效性呢?下面我就来谈谈自己在实际操作中的一些做法:

一、练习前激发兴趣,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 无异于一种苦役, 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 浓厚的学习兴趣可激起强大的学习动力。同样, 在数学练习中只有让学生对练习的内容感兴趣, 他们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自觉地调动多种感官, 积极主动地参与。

如:故事对于学生来说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能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起他们积极参与的冲动。在五年级学习了《列方程解应用题》后, 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环节: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谁能来说一说。由于这是大家都熟悉的故事, 小朋友一下子兴奋起来, 都争先恐后的抢着介绍。“我听说过, 我来介绍。”“比赛的结果是乌龟赢了, 兔子自以为跑得快, 途中睡过了头, 它输了。”“因为兔子很骄傲, 乌龟一直在努力, 它没有放弃, 所以它赢了……”于是我马上出示了练习题:龟兔赛跑全程长2000米, 乌龟每分钟爬25米, 兔子每分钟跑320米。兔子自以为速度快, 在途中睡了一觉, 结果乌龟到终点时, 兔子离终点还有400米。兔子在途中睡了几分钟?当小朋友熟悉的故事变成数学练习题时, 小朋友的学习兴趣更浓了, 一个个都积极的思考着、解答着。有的忙着画线段图, 有的急着找数量关系, 就是那些平时不肯动脑的学生也主动的与旁边的小朋友讨论着、探索者。整个练习过程学生不仅能积极主动地运用知识, 锻炼了实践能力, 而且也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练习的兴趣, 还培养了学生自觉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二、练习中关注差异, 鼓励学生自由发挥

在解题的过程中, 我们似乎过于强调解题思路的正规化、答案的标准性, 长久以来好像形成了这样一个概念——数学题的答案是唯一的。殊不知, 正是这种机械的、重复的解题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果在练习中不顾及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一味的求同, 那么“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原则就根本无法体现。因此,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允许学生针对自己的智能实际, 展示各种不同地思考方法和过程, 让学生真正得到自主发展。

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后, 我原来的练习设计是让学生在我发下的几何图形中找出轴对称图形。虽然整个练习过程很热闹, 既有学生动手操作, 又有小组合作活动, 但我没有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的自主性也不能得到很好发挥。他们只是在教师预设的轨道中前进, 最终得到教师想要的结果。

于是在另一个班上课时, 我重新进行了设计。“在我们的数学图形中就有轴对称图形, 请你画出你感兴趣的几何图形, 并把它们剪下来, 再通过先预测后验证的方法来判断它们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由于学生例举的图形各不相同, 在交流过程中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接触到更多不同形状的图形, 同时对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有更深刻、更准确的理解。虽然整个练习过程花的时间比原来长的多, 但从练习的内容到验证的过程再到结论的得出都是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在练习中展示学生的能力, 给他们自由发挥的余地, 这样不但会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还能使知识牢牢地被学生记住, 真正有效的达到练习的目的。

三、练习后激励评价,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不难发现, 其实学生对练习的抵触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教师对练习的评价过于简单, 即只在“对”与“错”上评价。简单、直接的对错判断容易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久而久之使学生对做数学练习没有兴趣, 练习的效率也就可想而知了。

如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后, 我安排了小组合作的实践练习:找找我们身边的平面物体, 计算它们的周长, 并绘制成表格展示。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找了课本、课桌、黑板、瓷砖、橱门、篮球场等不同大小的物体进行测量、计算。对优秀生的评价我侧重测量方法是否得当、测量结果是否精确、周长的计算是否正确、表格的绘制是否合理等方面。对中等生我侧重评价是否与他人合作、是否掌握周长计算的方法、是否正确计算等。对学困生我着重从练习的态度、实践的积极性、团队合作的融洽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这样一来,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 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

综上所述, 在组织学生练习时, 如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 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能提高数学练习的有效性, 减轻小学生负担, 促进学生智力、情感和态度的和谐发展, 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组织行为学练习—判断题 第2篇

练习一:

1.四分图理论认为,哪种行为效果好结论是不肯定的。例如有人认为在生产部门中,效率与“组织”之间的关系成反比,而与“关心人”的关系成正比。×;

2.人们在心理上通常会低估他人的工作绩效,高估他人的得益。√

3.根据公平理论,无论投入多大,只要获得相同的产出结果,员工就会感到他们是被公平对待的。×

4.菲德勒在研究中发现:关心任务的领导者在“不利的”或“有利的”情况下,将是最有效的领导者。√

5.人的行为是在外力的作用下引发的。×

6.工厂的车间、班组、科室,学校的班级、教研室以及党团组织、行政组织等都是非正式群体。×

7.组织环境对组织结构设计和组织绩效影响不大。×

8.研究人员发现个人的才智.管理能力.首创性.自信以及个性等与领导的有效性没有关系。×

9.勒温的冻结强化方式是团队强化方式和个体强化方式。×

10.如果作业比较复杂,而且人们还没有掌握完成作业的熟练技巧,当有别人在场观察时则往往发生社会抑制作用。√

11.工作比较单纯,不需要复杂的知识和技能,同质结构的群体可能达到最高的工作效率。√ 练习二:

1.任何一种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都是针对一定的情况提出来的,都不能绝对地说哪种好、哪种坏,不能把管理方法僵化。√

2.人们在心理上通常会低估他人的工作绩效,高估他人的得益。√

3.工作设计是指为了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而采取与满足工作者个人需要有关的工作内容、工作职能和工作关系的设计。√

4.强化理论是基于这样的假设:受到奖励的行为会重复进行、而招致惩罚后果的行为会更加趋向于重复发生。×

5.血液占优势的属于粘液质气质。×

6.研究人员发现个人的才智.管理能力.首创性.自信以及个性等与领导的有效性没有关系。×

7.根据期望激励理论,增加职工的工资就能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8.组织结构是要将组织的个体和群体以分散的方式去完成工作任务。×

9.菲德勒在研究中发现:关心任务的领导者在“不利的”或“有利的”情况下,将是最有效的领导者。√

10.保健因素同工作内容有关,激励因素与工作环境有关。×

11.黑胆汁占优势的属于胆汁质气质。×

练习三:

1.领导工作的作用就在于引导组织中的全体人员有效地领会组织目标,使全体人员充满信心。√

2.人们在心理上通常会低估他人的工作绩效,高估他人的得益。√

3.组织机构是否设置合理是衡量组织成熟程度和有效性的重要标志。√

4.如果作业比较简单,而且人们能熟练地完成作业,当有别人在场观察时会发生社会抑制作用。×

5.群体行为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

6.群体规模越大,工作绩效越高。×

7.工厂的车间、班组、科室,学校的班级、教研室以及党团组织、行政组织等都是非正式群体。×

8.根据公平理论,无论投入多大,只要获得相同的产出结果,员工就会感到他们是被公平对待的。×

9.期望理论认为,目标的效价越高,激励力量就越大。×

10.工作设计是指为了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而采取与满足工作者个人需要有关的工作内容、工作职能和工作关系的设计。√

11.影响个性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先天遗传因素。×

练习四:

1.现代特性理论认为,领导者的特性和品质是先天遗传的,是不可以通过教育训练培养的。×

2.根据公平理论,无论投入多大,只要获得相同的产出结果,员工就会感到他们是被公平对待的。×

3.学习型组织采用人本管理进行不断改进。×

4.如果作业比较复杂,而且人们还没有掌握完成作业的熟练技巧,当有别人在场观察时则往往发生社会抑制作用。√

5.弗鲁姆和耶顿认为,合理的原则就是如果决策的质量并不重要,而决策的接受性却很重要,那么最好采用第二种领导方式。×

6.组织环境对组织结构设计和组织绩效影响不大。×

7.强化理论是基于这样的假设:受到奖励的行为会重复进行、而招致惩罚后果的行为会更加趋向于重复发生。×

8.随着整个社会向现代化跃迁,人际关系也由过去的开放转向封闭。×

9.在紧急的情况下,民主的领导方式最有效。×

10.集权和分权的统一的关键是上级和下级之间通过直接的交流渠道而形成的联结关系。×

数学练习的设计与组织策略研究 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练习课;饱满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7-176-0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练习的比重约占整个教学时数的50%,抓好小学数学练习的教学效益,对于小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主要手段,是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主要途径,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必须有较高的练习质量作基础。然而数学教学中,仍然大量存在着随意练习、机械重复、搞题海战术的现象,这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也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使学生想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把练习的内容通过故事、游戏或课件等形式表达出来,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景,增强练习的乐趣。例如:在上现代小学第十二册圆柱和圆锥的练习课时,我把学生分成4人一组,给每个小组同样大的一大块橡皮泥,让他们分组合作完成捏一个圆柱及与它等底等高的三个圆锥,再捏一个等底等体积的圆柱和圆锥,学生有动手的机会很兴奋,都纷纷行动起来,在玩的过程中对“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在等底等体积时,圆锥的高是圆柱的3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联系实际、化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

数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因此,数学练习的设计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这样的数学课程才能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教师要发掘生活素材,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练习设计之中。

如在秋游活动中,每个小组活动经费50元,请你思考这些钱如何合理安排?这是一道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题目,学生们可从不同的角度,如口味、营养、实惠、合理、節约等方面叙述了自己的设计方案,只要方案合理就可以。

又如:在进行打折应用题的探究时,可以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有一天,老师带了5000元到家电市场买电器。看见有一款家电组合:TCL彩电2000元,功放的价钱是彩电的80%,音响的价钱比彩电贵20%,请你帮老师预算一下老师带的钱够吗?如果不够怎么办呢?如果老师没有买这组家电,后又转到了一家海尔空调专卖店。那有一款立式空调,成本价是4000元,现标价5000元。如果老师要买,而你是这家店的老板,你准备怎么卖?为什么?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生活经验不同,所以设计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有的学生说:“不够再去取一些钱”,有的说:“砍价”,有的说:“如果我是老板,我就打九折买。”还有的说: “如果我是老板,我不打折,但是买1000元返100元的代币券。”

三、既尊重教材但又高于教材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只能作为课的依据。要想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我的做法是根据学生实际,强化主干练习,删减繁琐内容,既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化繁为简。这是上好练习课的关键。

如:在设计解方程的练习时,可以设计这样两组习题:

A组:2X+6=21.60.2X-5.6=1.6 78-1.6X=14

B组: 0.3X-0.4×3=2.19.2+0.2X=21.842.4×( )+1.4=8. 学生根据对当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灵活选择题组,使每位学生都能在练习中享受成功的快乐。

四、.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

数学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学生在课堂上习得的知识大都是以系统化、标准化的纯数学的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可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旁,从自己身边的情景中可以看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使他们对学习数学更感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更应做好这方面的工作,要深刻领会教材的编者意图,要充分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例子,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加以解决。

五、设计综合化练习

练习的综合化是指练习的编排设计要注意新旧知识的综合运用,从而使练习更具思考性。如还是在圆柱和圆锥的练习中,我精心设计了这样一道综合题:一个圆锥形沙堆,底面积是19.2平方米,高是1.5米.(1)如果每立方米沙子重1.7吨,则这堆沙子有多重?如果派载重量是4吨的汽车来装运,应派几辆?(2)用这堆沙子在8米宽的公路上铺2厘米厚的路面,能铺多少米?通过本题的练习,沟通知识间的横向、纵向联系,这样有助于学生将各个知识点联成珠,结成网,形成知识体系,取得举一反三、以一题带一串、以少胜多的练习效果。

组织练习 第4篇

一、重构教学内容与练习方法

中小学投掷教学的主要目标是锻炼学生身体, 通过各种有趣、有效的投掷练习 (可以是游戏形式、也可以是比赛形式等) , 旨在介绍投掷的基本方法, 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投掷技术与方法, 发展速度与力量素质及协调用力的能力, 培养他们投准、投远的能力, 为提高其他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 在投掷实心球教学中, 还应该注意到安全教育、环保教育、情感教育等。

分析投掷实心球的教学内容应该先从投掷的技术动作入手, 文2对文1列举出的投掷动作进行了分析与小结, 但还可以进一步完善, 如, 投掷技术动作应该包括:抛、投、推、传、扔、撇等。根据球与人体的位置, 具体可以细分如下:球在胸前, 单双手前抛、后抛、侧抛、上抛;球在肩上, 单双手的肩上投掷;球在头上, 单双手头上向前投掷;球在胯下, 单双手的胯下向前、向后投掷;此外还有旋转抛、跳起抛、撇等。文2对文1进行肯定的同时提出了要对投掷教学内容进行整体性的构建, 但是文2中并没有详细地进行构建, 因此, 笔者在此对实心球教学内容与学练方法进行了重构, 见下表。

二、整合“实心球练习场地设计与教学组织”

文2对文1的练习场地与教学组织进行了修订, 笔者赞同文2中所讲的“要辩证地看待问题”, 但同时, 笔者也认为更应该全面、周密地考虑问题。文2认为文1中实心球练习场地设计与教学组织的缺陷有:第一, 图1的组织缺乏成绩的判定, 安全性低;在图2、图3的组织中, 向外投掷是合理的, 但是不可以向内投掷, 因为学生稍微偏离圆心或者正方形的中心, 必定将投掷物砸向同伴……第二, 对于“两列横队, 对‘墙’投掷”来讲, 大部分学校很少有练习墙;而对于“多边形分组站位向外投掷”来讲, 则是因为其原理同圆形的组织方式。

针对缺陷一, 笔者认为, 文2的分析有其值得肯定的地方, 但是也有片面性。在水平一阶段, 学生用的投掷物是轻物, 如纸飞机、小纸团、小沙包等, 同时, 小学体育教学是以游戏为主并结合运动技能的教学, 杜绝枯燥的纯粹的技术动作学习。因此, 场地设计不必仅限于文2中例举的两个图形, 否则会使课堂教学变得枯燥。因此, 笔者建议根据教学目标与内容, 以追求实心球教学的实效性为根本目的, 灵活地选择练习场地。

针对缺陷二, 因地制宜是体育教师上好体育课的优点, 没有练习墙, 可以创造练习墙, 因为练习墙可以挡住实心球向前滚, 增加练习的密度。每个高中学校体育模块教学的内容相对而言有所侧重, 也有所不同, 但是作为必修内容之一的田径, 大家应该注意到将竞技投掷技能进行游戏化、健身化、教材化改造的同时, 并不能全盘否定竞技投掷比赛的内容。除了开设专门的体育与健康的理论课程之外, 在实践课教学中, 更应该渗透田径竞技技能及比赛的内容, 如, 铅球、铁饼等场地的画法, 以及投掷比赛的方法等。由此, 笔者认为, “多边形分组站位向外投掷”的组织形式也有很强的实用性。

如, 多边形分组站位向外投掷的场地设计与教学组织:在实心球的教学中, 根据铅球比赛场地的大小, 在发展体能及学练运动技能的同时, 适当介绍铅球比赛的方法与内容。

1.场地设计

在多边形的每一条边上截取0.74米作为铅球投掷比赛场地的抵趾板长度, 具体的场地设计如左图所示。

2.方法与内容

组织全班学生站在六边形内的红色圆圈外, 教师讲解并徒手示范, 接着分成6个小组练习。要求:6个小组的学生分别站在六边形的6条边内 (铅球比赛场地内) 向外投掷, 器材为实心球, 每组两球。每组可以安排一个捡球员, 站到投掷区外的安全区。

3.优缺点分析

组织练习 第5篇

1.第2题

以期望理论为基础的波特-劳勒模型表明:职务工作中的实际成绩()A.主要取决于所作的努力

B.主要取决于一个人做该项工作的能力(知识和技能)C.主要取决于一个人对所做工作的理解力(对目标、所要求的活动以及任务的其他要素的理解程度)D.在很大程度上受所作的努力的影响 答案:D 标准答案:D

2.第4题

通过社会知觉获得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其扩大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这种知觉属于()。A.知觉防御 B.晕轮效应 C.首因效应 D.定性效应 答案:B 标准答案:B

3.第6题

由组织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群体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有规定的权力和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和分工的群体属于:()。

A.非正式群体 B.正式群体 C.小群体 D.参照群体 答案:B 标准答案:B

4.第9题

学习型组织的支持者们认为传统组织的问题是由其固有的特性引起的,这些固有特性主要有()。A.分工、竞争和反应性 B.竞争 C.反应性 D.协作 答案:A 标准答案:A

5.第14题

把性格划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是依据下列哪类划分标准(????)A.按何种心理机能占优势 B.按思想行为的独立性 C.按心理活动的某种倾向性 D.按人的行为模式 答案:C 标准答案:C

6.第16题

明确目的,自觉支配行为的性格属于()。A.理智型 B.情绪型 C.意志型 D.中间型 答案:C 标准答案:C

7.第21题

工作比较单纯,不需要复杂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一项工作需要大家的配合,或从事连锁性的工作,()可能达到最高的工作绩效。A.同质群体 B.异质群体 C.混合群体 D.简单群体 答案:A 标准答案:A

8.第30题

当某种行为出现后,给予某种带有强制性、威胁性的不利后果,以减少这种行为出现的可能性或消除该行为,这种强化方式是()。A.惩罚 B.正强化 C.自然消退 D.消极强化 答案:A 标准答案:A

9.第35题

在组织行为学中,把一个人对于自己在某种环境中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的认识称为(????)A.角色知觉 B.角色冲突 C.角色期待? D.角色定式 答案:A 标准答案:A

10.第36题

双因素理论的提出者是()A.马斯洛 B.赫兹伯格 C.麦克利兰 D.波特 答案:B 标准答案:B

11.第37题

过程型激励理论包括()A.期望理论、公平理论

B.需要层次论、双因素理论、激励需要理论 C.X理论、Y理论

D.挫折理论、归因理论、强化理论 答案:A 标准答案:A

12.第41题

组织行为学研究认为,在人的诸多个性品质之中,决定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印象的关键性因素是(????)A.聪明能干 B.热情 C.刻苦认真 D.有责任心 答案:B 标准答案:B

13.第42题

工作比较单纯,不需要复杂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一项工作需要大家的配合,或从事连锁性的工作,()可能达到最高的工作绩效。A.同质群体 B.异质群体 C.混合群体 D.简单群体 答案:A 标准答案:A

14.第43题

在霍桑实验的基础上,梅约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人性假设,即()。A.经济人假设? B.社会人假设? C.复杂人假设 D.自我实现人假设 答案:B 标准答案:B

15.第1题

()指个体对他人、人际关系、社会事件等的知觉。A.知觉 B.印象 C.观念 D.社会知觉 答案:D 标准答案:D 16.第7题

气质差异主要应用于:()A.人机关系 B.人际关系 C.思想教育 D.官员选拔 E.行为预测 答案:A,B,C 标准答案:A|B|C

17.第8题

当知觉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印象后,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就叫做()。A.晕轮效应 B.刻板印象 C.投射 D.首因效应 答案:A 标准答案:A

18.第10题

领导是个体运用()影响其他人自愿努力去完成群体或组目标的过程。A.强迫手段 B.非强迫手段 C.显性手段 D.隐性手段 答案:B 标准答案:B

19.第15题

人的行为特征有:()A.自发的 B.有原因的 C.有目的的 D.持久性的 E.可改变的 答案:A,B,C,D,E 标准答案:A|B|C|D|E

20.第17题

学习型组织的支持者们认为传统组织的问题是由其固有的特性引起的,这些固有特性主要有()A.分工 B.竞争 C.反应性 D.协作 答案:A,B,C 标准答案:A|B|C 21.第22题

斯布兰格按何种生活方式最有价值,把性格分为:()A.理性型

B.政治型和审美型 C.社会型 D.宗教型 E.经济性

答案:A,B,C,D,E 标准答案:A|B|C|D|E

22.第23题

社会中的每个人或群体中的成员之间相互交往和联系的状态称为()。A.群体关系 B.社会互动 C.人际关系 D.社会关系 答案:B,C 标准答案:B|C

23.第25题

希波克拉底划分的气质类型有:()A.多血质 B.粘液质 C.胆汁质 D.黑胆汁 E.抑郁质 答案:A,B,C,E 标准答案:A|B|C|E

24.第26题

从众是指在从众规范压力下,个体改变自己的(),从而与其他成员保持一致。A.态度 B.行为 C.形象 D.言论 答案:B 标准答案:B

25.第29题

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有:()A.心理学 B.社会学 C.人类学 D.政治学 E.生物学

答案:A,B,C,D,E 标准答案:A|B|C|D|E

26.第31题

具有普遍意义的激励方式有()A.思想政治工作 B.奖励 C.积极强化

D.工作内容丰富化 E.职工参加管理 答案:A,B,D,E 标准答案:A|B|D|E

27.第38题

社会知觉主要包括:()A.对人知觉 B.人际知觉 C.角色知觉 D.因果关系知觉 E.自我知觉 答案:A,B,C,D 标准答案:A|B|C|D

28.第44题

过程型激励理论主要有哪几种?()A.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B.弗罗姆的期望论

C.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D.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E.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答案:B,D 标准答案:B|D

29.第13题

组织结构的()表现为稳定和变革的统一。答案:柔性化 标准答案:柔性化

30.第20题

一般来说,压力来源于()三个方面。答案:组织外部、组织内部、个人因素 标准答案:组织外部、组织内部、个人因素

31.第33题

()又称成长理论。答案:ERG理论 标准答案:ERG理论

32.第34题 组织设计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是组织内部()。答案:必须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标准答案:必须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33.第5题 双因素理论

答案:由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1分)。他认为有些出自工作本身的因素,可以构成对职工的很大强度的激励和对工作的满足感。而有些来自工作环境打印素有缺陷或不具备时,会引起职工的不满意。改善这些因素指挥消除不满而不能再促进生产率的增长。

34.第11题 成就需要理论

答案:由美国哈佛大学麦克利兰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1分)。1认为人的需要可分为三种:成就需要、友情需要和权力需要(2分);具有强烈成就需要的人,把个人的成就看得比金钱更重要,而具有高度成就需要的人对企业和国家都有重要的作用(2分)。

35.第12题 个性

答案:是指一个人整个特有的、经常性的、稳定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36.第27题 挫折理论

答案:挫折理论研究行为和目标之间的行为变化的规律,也叫做需要的不满足理论(2分)。它是运用心理学的概念,研究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也就是受到挫折时,人的心理状态及其行为(3分)。

37.第32题 激励因素

答案: 激励因素是指和工作内容联系在一起的因素。这类因素的改善,或者使这类需要得到满足,往往能给职工以很大程度上的激励,产生工作的满意感,有利于充分、持久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即使不具备这些因素和条件,也不会引起职工太大的不满意。

38.第39题 气质

答案: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同一般所谓的“脾气”、“秉性”相近。它在人参与的不同活动中有近似的表现,而不依赖于活动的内容、动机和目的。气质是个人与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

39.第3题

简述人际关系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

答案: 组织中的人际关系,对组织管理活动有很大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际关系影响工作绩效和员工的满意度。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群体凝聚力的基础;(2)人际关系影响员工的身心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保证员工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3)人际关系影响员工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40.第18题

影响有效沟通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案:影响有效沟通的主要因素:空间的设计、当事人的信度及权力、当事人的价值观及参照视角、行话、过滤、选择性知觉、语言及情绪(以上各点各1分)。沟通技能(具体解释,3分)。

41.第19题

简述人际关系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

答案:组织中的人际关系,对组织管理活动有很大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际关系影响工作绩效和员工的满意度。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群体凝聚力的基础;(2)人际关系影响员工的身心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保证员工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3)人际关系影响员工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42.第24题

管理者在进行组织文化变革时,可以考虑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进行组织文化变革时都可以考虑以下措施:(1)创造出新的仪式和物质象征,作为组织新价值观体系的载体;(2)组织的高层管理人员以身作则,成为新文化的典范;(3)提拔、支持那些拥护新价值观的组织成员;(4)通过所有组织成员的参与,创造出统一的组织舆论;(5)用正式的组织规章制度代替旧的、不成文的行为准则。组织文化通常历经多年而形成,并根植于组织成员所坚信的深层价值观中,这意味着变革组织文化会威胁到组织成员的切身利益。因此,管理者在重塑组织文化时,不但要选择恰当的时机,还必须取得组织成员的理解和支持,否则就有可能引起组织动荡。

43.第28题

影响团队绩效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案:影响团队绩效的因素主要有:团队规模、团队成员能力、角色互补、对目标的认同、管理者协调、责任心、公平的绩效评估、相互信任。(各1分,叙述完整1分)

44.第40题

什么是学习型组织?它有及什么特点?

组织练习 第6篇

【关键词】练习课 设计与组织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几年来,我着力研究小学数学练习课“五环节”的有效做法。即“准备—导练—概括—检测—反馈”的有效运用,收益颇多。但根据平时的随堂听课,一些老师总会说,“我这节课是上练习,没什么好听的。”不难发现:部分老师对练习课缺乏重视,应而对练习课教学缺少设计或根本就没有教学设计,出现练习课变成习题课、作业课,对书上的练习题仅是做完了事,使练习走过场,没有充分发挥每一道练习题的价值。其实数学练习课也是很有讲究的。就做一道好菜而言,一份优秀的练习课设计就是上等的主材料,而如何组织上好这节练习课就相当于辅佐材料了。只有两者有效结合才能做好“练习课”这道菜。下面以课例《测量长度的练习》(三年级数学上册)谈谈自己在中年级数学教学实践中如何设计与组织练习课教学的。

一、要上好一节练习课,首先就是要有一个好的练习课设计。

小学数学练习课,根据练习内容可以分为单项练习课和综合练习课两种。无论是哪种练习课,设计时都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练习要有目的性,要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练习,要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展开练习。

2.练习要有层次性,练习的设计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要有一定的坡度。多层训练有利于暴露差异,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练习要多样性,练习的形式多样,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思维的发展,培养灵活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练习要面向全体学生,无论做什么练习都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都能得到提高。

5.练习的分量要适中,做到质与量的兼顾。

6.练习设计中要加强知识的应用性和开放性,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内容“测量长度”(练习课),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巩固对1分米、1毫米和 1米长度的体会,并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2.巩固分米、毫米、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能估测生活中的一些物体的长度,会进行简单的测量,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在练习的过程中,体会并掌握记忆长度单位及其他长度的方法。

2.体会并掌握“观察——发现——归纳”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练习,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2.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对长度单位间进率的认识更清晰。

教学难点:长度单位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准备[基本知识重现]

1.回忆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长度单位?你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吗?它们都用哪些字母表示呢?

板书(毫米 厘米 分米 米)

mm cm dm m

2.用手势比划并交流记忆方法。

3.相邻两个单位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

师板书(毫米 厘米 分米 米 )

mm cm dm m

10 10 10

(二)导练[精心设计练习巧导练]

1.找出日记中长度单位用错的地方并改正过来(单位的选择运用)

9月6日 星期二 晴

早晨,身高120米的我从2厘米长的床上起来,拿起13米长的牙刷刷牙,然后拿起一个高1毫米的水杯,喝下满满一杯水。接着走了200米远的路来到学校,坐在5米高的凳子上,拿出15厘米长的铅笔和5厘米厚的练习本,开始做练习。

2.用一根长2米的木料,锯成同样长的四根,用来做凳腿,这个凳子的高约是多少?

(三)概括[总结经验 吸取教训]

1.对于刚才日记中出现的错误,你想说些什么吗?

2.小结:哪一个长度单位比较合适?

(四)检测[达标检测 因人而异]

1.填上合适的单位或数。

(1)铅笔长19厘米或者说长( )毫米,还可以说长( )分米( )厘米。

(2)水杯的高约1( );跳绳的长约2( );直尺的厚约( )毫米;小明的身高是130( )。

2. 计算

23毫米+57毫米=( )毫米=( )厘米

85厘米-42厘米=( )厘米=( )分米

3.在○里填上>、< 或 =

7千米○6000米 9分米○2米 50毫米○5厘米 200分米○200厘米

4.小组合作完成。

50分米长的绳子,剪成10分米长的小段,需要剪几次?一米长的繩子,剪成1分米长的小段,几次可以剪完?如果剪成1厘米长的小段,要剪多少次?

你发现了什么?

(五)反馈[及时总结评价 拓展延伸]

1.及时评价检测题。

2.全课总结。

二、组织教学时要激发学生兴趣,点燃学习动力。

有了一份好的练习课设计,还得在组织教学上下功夫。各个年级的学生都有其年龄特点,在组织教学时我们要迎合各个年级孩子的口味,就中年级孩子而言,要激发他们的兴趣,点燃学习的动力,我认为可以从灵活运用教学设计和师生关系两个方面去进行。

1.使教学设计情境化、生活化、多样化、实践化[1]

认知心理学也指出,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在练习课中,要有意识创设各种生活化的情境为不同学生程度的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改变习题的呈现方式和教学的组织方式,恰当地开展一些有益的比赛活动,用竞争来活跃了练习课气氛又可消除了学习的疲劳。也可多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练习,给学生展示一个动态的真实的问题空间,把单调、僵硬的问题赋于生命力。充分提供学生操作、尝试、探究的机会。

2.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坚持激励性、多元化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在孩子取得进步的时,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和表扬,让孩子品尝更多成功的喜悦,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同时给孩子提出合理的目标或期望,能够激发出孩子自信和积极向上的进取力量。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上说:“本单元的‘测量,无论是分开的‘测或‘量,还是连在一起的‘测量,都预示着强烈的活动性。换句话说,就是没有活动的教学不能称之为测量的教学。” [2]

基于这点,我们可以精心设计适当的测量物品,以填写表格的形式,让小组合作完成。在分工合作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发生碰撞,意见会有所分歧,但老师可以对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给予恰当的引导,对活动的结果进行适当的评价。做到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动手操作与认真思考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浅谈数学练习课的有效实施策略》, 黄健新的博客 2009.2.27

组织练习 第7篇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改进学习方法, 认真钻研教材, 结合知识特点和学生实际, 只有这样实施的课堂练习, 才能使学生乐于创新, 善于突破, 敢于探究, 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 我认为课堂练习的设计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只有设计好题目, 才能有效进行课堂练习

1. 难度适当, 练习适量

在课堂上既要巩固练习已学知识, 又要传授新知识.然而一堂课的容量是有限的, 所以课堂练习的分量和课堂练习的难易程度都有其不同的要求, 如果题目分量又少, 内容又浅, 学生非常快速地就完成了自己布置的课堂练习, 这样就无法起到巩固新知识的目的;如果是题目过多过难, 导致学生无法完成课堂练习, 就一定会打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会严重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教学时间.因此, 课堂练习的设计练习要适量, 难度要适当.

2. 一课一练, 巩固知识

数学课没有哪节课是不需要课堂练习的, 这是因为数学知识具有广泛的应用性、严密的逻辑性以及高度的抽象性, 只有课堂教学联系课堂练习, 不管是对有关内容的局部的、单向的反馈性练习, 还是巩固性基本练习、提高性对比练习, 只有让学生不断地在课堂练习中度过, 才能进一步揭示知识间的现象与本质、对立与统一、补充与发展、联系与区别, 才能促进学生对数学基本概念、公式、法则、性质、定律进一步掌握、巩固、理解, 以及吸收成为自己的知识.

3. 目标明确, 抓住重点

课堂练习设计前, 应将本课练习的目的、知识的重难点熟记于心, 在这样的情况下设计出来的课堂练习才会达到训练的目的, 突出本课重点内容, 不然, 就只能面面俱到, 眉毛胡子一把抓, 把握不到重点, 达不到巩固新知识的要求.因此, 课堂练习设计无法脱离知识的重难点.

二、遵循一定原则, 会让课堂练习更有效

课堂练习的内容是决定课堂练习效果的前提.所以高中数学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前, 应挖掘教材的智能因素, 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 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 精心设计题目, 并且还要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课堂练习须得具备以下原则:

1. 多样性原则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 设计练习时要做到练习的评价多元、形式多样、题型多样, 使学生不断活跃思维, 不断受到感官刺激, 以期提高练习效率.这是因为呆板、单调的练习不会让学生们喜欢, 这会淡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其感到枯燥乏味, 使其注意力分散.

2. 阶梯性原则

设计练习要依据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要让学生的课堂练习的难度由浅入深, 逐步提高.综合练习主要是使新知在原有基础上得以提升, 把相关的新旧知识结合起来一起练.基本练习主要练习能显而易见得到答案的题目, 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有针对性地唤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再认识.

三、通过课堂练习, 吸引学生学习数学知识

教学改革的实践证明:只有学生主体参与, 课堂练习才会取得满意的效果.所以老师应该努力地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 这其中的关键就是教师要从练习的评价、练习的形式、练习的内容等方面吸引学生,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练习之中.

1. 练习的评价具有人文性

课堂练习中的评价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激励与引领, 同时也是对与错的一种评判.你要相信, 当学生出现错误时, 有你“虽然你的结果与答案有差别, 但是你的解题思路别具一格, 坚持下去, 前程似锦”“再想想看, 老师和同学们都相信你一定行”等散发着浓浓的人文性、沁入心田的话语;当学生征服课堂练习中一个又一个难关时, 有你发自内心的鼓励与表扬, 学生能不被你征服吗?

2. 练习的内容具有趣味性

兴趣对学生的学习可以起到强化、内驱、维持和定向的作用.高中数学老师要使学生真正掌握和理解数学知识, 就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总之, 活化知识结构, 经常性地变换方式, 设计有效的课堂练习, 可以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 强化课堂效率, 提倡讲练结合, 也有利于保证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摘要:在新课程实施中, 怎样能把握准新课标, 怎么才能上好一堂课, 什么才是一堂真正的好课, 如何有效实施课堂练习, 无疑是作为高中数学一线教师亟待解决和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课堂练习是学生创新学习的具体实践活动, 是培养创新能力, 发展学生思维的途径.若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就只有建立起和谐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真正融入学习空间.

关键词:高中数学,有效实施,课堂练习

参考文献

[1]赵云峰.课堂练习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宁夏教育, 1988 (9) .

组织练习 第8篇

一、身体练习体验的组织结构

身体练习是体育课程的主要手段, 是体育教学存在的基本形式, 也是学生体育学习的重要内容。构成身体练习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身体动作, 包括单个动作和组合动作, 有身体姿势、练习轨迹、练习负荷等要素。通过身体练习可以学会身体动作的技术, 形成动作技能、运动技能、知识技能, 完成由多个身体动作组合的, 为实现一定目标, 具有特定功能的身体运动。与此同时, 通过身体练习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身体练习是一个由不断的身体刺激与反应所组成的体验过程, 身体练习体验是学生体育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行为表现、一种认知活动、一种心理感受。在分析身体练习体验的组织结构时, 要从身体练习的组织要素和过程阶段两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 身体练习体验的组织要素

由身体动作组成身体练习, 通过反复的身体练习形成动作技能, 这是学生体育学学习最基本的形式。有了身体动作技能作为基础, 才能形成运动技能, 并从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出发, 以一定的知识 (健身、竞技、娱乐) 为基础, 按照身体动作技能的功能进行组合, 再进行反复的身体练习, 形成适应健身、竞技、娱乐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这是一种身体练习体验的过程, 组成这一体验过程的要素主要有行为、载体和经历。

1. 身体动作是身体练习体验的行为基础

理论分析:学生体育学习的整个过程, 都是在身体练习的不断重复、连续、间歇、变换、巡回中存在, 以身体动作的练习行为进行表现, 以构成身体练习基本单位的身体动作为行为基础。身体动作是人体的基本功能, 渗透在人类各种各样的行为中, 是人的生命存在与发展的基本手段。在人类行为构成中, 不管是高级与低级的行为, 还是复杂与简单的行为, 或是精细与粗略的行为, 都需要由特定的身体动作模式来执行, 形成身体活动表现, 进而构成生活现实, 体现生命的存在。人类通过漫长的进化过程, 形成了身体动作的高度复杂性、控制性、协调性和灵活性, 使得身体动作的发展成为了人体发展的重要任务。由于人的非特定化属性, 从人的一生发展来看, 身体动作的发展将持续人的生命过程始终。学生在体育学习中, 对于身体动作的学与练, 不是简单的肌肉、骨骼、关节的程序式连接的发展, 而是依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和要求, 遵循人体的生物学功能和体育学习的环境, 作为适应性行为发展的一部分存在。因此, 身体动作的掌握和发展与人的认知取向、基本行为、思维方式有关。当由身体动作组成相应的身体练习时, 便综合各种身体动作的特性和功能, 在一定目的任务和要求之下, 按一定的身体姿势、练习轨迹、练习负荷等进行身体活动。这种活动的存在是用身体动作来表现的, 从特定的身体动作经过反复的身体练习来体验学习的过程。这是一种身体练习体验的过程, 身体动作是其表现的基本行为。

实例化解:“俯卧撑”是一个身体动作。如果将俯卧撑的身体动作以“发展上肢力量”为目的, 按一定“动作要领”的要求, 在“个体最大量的70%负荷”下进行重复, 由此形成身体练习。在进行俯卧撑的身体练习中, 练习者的行为是以俯卧撑的身体动作为基础而形成的, 反映在进行俯卧撑动作练习的身体性知觉, 指向身体性的“看”与“触”, 表现在完成俯卧撑练习的整个身体练习过程之中。

2. 动作练习是身体练习体验的过程载体

理论分析:身体练习由身体动作为基本单位构成, 包括单个动作和组合动作, 需要按一定的身体姿势、练习轨迹、练习负荷来进行, 进而完成体育学习的任务。在身体练习过程中, 从练习的起始到结束, 都由不同的身体动作串联, 并按一定顺序组成相应的身体练习, 动作练习便是串联各个身体动作的主线。身体练习体验是一种身体动作练习行为, 是身体动作练习过程的心理感受和认知活动。身体练习的过程是由一个身体动作开始到一个身体动作的完成而终结, 将单一的身体动作和复合的身体动作按一定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形成动作练习, 将动作练习作为一种身体练习体验过程的载体, 承载目的任务和要求指向的执行、积极情绪和情感的渗入、身体感知、表象、思维的运用来完成身体练习。

实例化解:“蹬踞式跳远”分别由“助跑”、“踏跳”、“腾空”、“落地”4个身体动作组成。进行蹬踞式跳远练习时, 以这4个身体动作为行为基础, 并按一定身体姿势、练习轨迹、练习节奏进行身体练习。在练习过程中, 需要感知、表象、思维参与每个身体动作的运行, 感受相应的心理变化, 以完成蹬踞式跳远身体练习为行为表现, 由“助跑”、“踏跳”、“腾空”、“落地”的动作练习作为载体。

3. 知识技能是身体练习体验的经历归结

理论分析:在相应的知识作为基础的前提下, 依据动作技术的规范, 按一定目的任务和要求进行多次的重复练习, 达到能够熟练自如练习时, 便形成了这个身体动作的动作技能。一方面, 动作技能的形成是对这个身体动作的身体练习的总结和概括, 是阶段性身体练习体验过程的经历归结;另一方面, 动作技能是运动技能、知识技能学习与形成的基础, 以形成知识技能为技能学习的最高层次。从身体动作到形成动作技能的过程中, 需要一定的知识作为形成动作技能的基础, 这种知识主要是身体动作技术方面的知识, 还有作为身体练习的知识, 这些知识只能为形成身体动作的动作技能服务。身体动作通过身体练习所形成的动作技能, 其功能相对单一, 只有按一定的目的任务和要求, 将不同的动作技能组合在一起, 使其功能成为一个整体, 并以相应身体运动知识 (形成某一种类型的身体动作组合) 为基础, 进行反复练习, 才能形成运动技能。运动技能相对于动作技能功能突出、特征明显, 价值和意义具有良好的普适性。在某种运动技能的基础上, 将某种功能性需要的知识 (健身、竞技、娱乐) 为基础, 将其相应的知识融入某一运动技能之中进行不断地重复、连续、间歇、变换、巡回的身体练习, 才能形成相应的知识技能, 为健身、竞技、娱乐服务。因此知识技能是身体练习体验的经历归结。这种经历是完成体育学习任务所进行的身体练习经历, 是一种身体练习的体验过程经历。

实例化解:以“原地单手肩上投篮 (以右手) 为例”为身体动作, 将“下肢蹬地发力”、“右臂向前上方伸直, 手腕前屈, 食、中指用力拨球, 通过指端将球投出”、“球出手时, 身体随投篮动作向上伸展, 脚跟微提起”等相应的身体动作技术方面的知识, 以及“对篮球项目的学习、发展手臂力量、培养注意力”的知识为基础, 进行反复的身体练习, 形成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的动作技能。在原地单手肩上投篮动作技能的基础上, 依篮球运动的特点, 将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的动作技能与相应的其他篮球运动技术动作相结合, 形成各种单手肩上投篮的运动技能。再将健身、竞技、娱乐的知识、规则、方法融入其中, 形成相应的健身、竞技、娱乐知识技能。

(二) 身体练习体验的过程阶段

从身体练习体验的过程来看, 学会一个身体动作, 掌握多个身体动作组合而形成的动作技能, 利用动作技能进行有目的的身体练习, 都需要由初始认知、操作联结和练习自控的阶段来完成。

1. 动作表象是身体练习体验的初始认知

理论分析:学习一个新的身体动作, 学生需要获得关于该身体动作的有关知识、基本要求和操作要点等, 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动作表象。这是身体动作学习的初始认知阶段, 而所形成和建立的动作表象质量不高。学生完成每一个动作都受到意识的调节与思维的控制, 学生的注意和记忆较为紧张, 肌肉僵硬, 动作迟缓, 动作稳定、不协调, 易出现错误, 易出现多余动作。

实例化解:初学“俯卧撑”时, 需要了解“俯卧”与“撑起”两个动作, 练习时要先摆好身体姿势, 然后一上一下地进行。进行“蹬踞式跳远”的学习, 初学者需要了解并熟悉蹬踞式跳远的“助跑”、“踏跳”、“腾空”、“落地”4个身体动作及如何进行联结。对于“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的学习, 初学者必须知道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的动作是由“下肢蹬地发力”开始, 到“右臂向前上方伸直, 手腕前屈, 食、中指用力拨球, 通过指端将球投出”的用力顺序。

2. 重复练习是身体练习体验的操作联结

理论分析:当对身体动作进行初始认知形成动作表象后, 需要进行重复性练习, 强化身体动作对人体的刺激, 这是身体练习体验的操作联结阶段。从身体动作学习的原理来看, 身体动作必须通过反复练习, 使动作练习的刺激与身体反应形成必要的联结。简单的身体动作需要动作刺激与身体反应之间建立相应稳定的联结;组合动作需要将组合动作的不同单个动作之间进行有机的联结。在动作学习的操作联结阶段, 学习者已将注意力由动作认知转向动作操作, 学习者的注意和记忆的紧张度有所缓和, 但动作仍会出现一些错误。

实例化解:“俯卧撑”, 只要动作刺激对身体反应保持稳定的联结就行, 即每做一个俯卧撑动作, 身体就有一次相应的反应。“蹬踞式跳远”是由“助跑”、“踏跳”、“腾空”、“落地”4个身体动作组成, 有两种联结:一是4个单个身体动作中的动作练习刺激与身体反应的联结;二是单个动作练习的刺激对下一个单个动作的反应的联结, 即助跑与踏跳、踏跳与腾空、腾空与落地之间的联结。

3. 动作熟练是身体练习体验的练习自控

理论分析:身体动作经过重复练习的操作联结后, 将进入身体动作学习最后的练习自控阶段。最显著的特征是身体动作在时间和空间上已联合成一个相对固定的有机整体, 各个动作之间相互协调, 变得自动化, 只要刺激出现, 便可自动地、熟练地完成一个接一个的身体动作, 并能使整个身体动作达到既迅速又精确的程度。身体动作的完成已由脑的较低级中枢控制, 达到几乎不需要有意识控制的身体动作练习的自控状态。

实例化解:“原地单手肩上投篮”达到练习自控阶段时, 整个身体动作的“下肢蹬地发力, 手臂向前上方伸直, 手腕前屈, 食、中指用力拨球, 通过指端将球投出”的过程熟练自如, 能在各种不同情境下完成动作。

(三) 身体练习体验的组织结构

从“身体动作是身体练习体验的行为基础、动作练习是身体练习体验的过程载体、动作技能是身体练习体验的经历归结”的分析得出, 体育学习的身体练习体验具有“身体动作”、“动作技能”、“运动技能”、“知识技能”4个组织结构要素点。从“身体动作到动作技能”、“动作技能到运动技能”、“运动技能到知识技能”的身体练习体验中有“初始认知”、“操作联结”、“练习自控”3阶段, 由此形成身体练习体验的组织结构框架 (见图1) 。

二、身体练习体验的运作机制

机制是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4]。而身体练习体验的机制, 就是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 身体练习体验的“身体动作”、“动作技能”、“运动技能”、“知识技能”等组织要素相互作用与过程阶段的“动作表象的初始认知”“重复练习的操作联结”、“动作熟练的练习自控”之间的运作原理, 由外在运作机制和内在运作机制构成。

(一) 身体练习体验的外在机制

身体练习体验的外在机制是指学生体育学习发生、发展的行为层面的运作机理。从学生体育学习的身体练习体验过程来看, “认同学习目标——体验学习过程——领悟学习要点是三个基本的环节”[5], 这三个方面在体育教学中是相互交叉的关系, 它们交叉耦合在一起共同促进体育学习的发展, 是体育教学中身体练习体验变化的不同种类。因此, 身体练习体验是体育学习方式外在机制的核心。

1. 认同学习目标是外在机制的前提环节

体育学习大多是从具体的身体动作学习开始, 需要认同身体动作学习的目标, 过程比较复杂, 必须经过“初始感知”、“身体确认”、“意义领悟”这三个环节, 才能完成学习目标的认同。有的身体练习内容, 一次基本的认同环节就可以完成学习目标的认同;有的身体练习内容, 需要多次认同环节才能完成学习目标的认同。学生一旦认同了学习目标, 就会自觉主动去进行身体练习体验、关注技术动作的规范、发现学习中的问题, 通过自己的努力达成目标。

2. 体验学习过程是外在机制的载体环节

学生体育学习中的身体练习体验是一种过程状态, 不是某一具体的身体动作学习和技能形成结果, 而是以对身体动作的身体练习为基础的持续过程, 贯穿于体育学习过程的始终;是在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中, 使自身身体的发展不断超越原有的状态形成新的平衡;是一个适应外界环境的过程, 使学生从中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是一个创造性学习的过程。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感悟体育的价值;是以身体练习为载体, 承载身体动作的学习、动作技能、运动技能、知识技能的形成, 健身、竞技、娱乐知识的掌握, 人格品质的培养, 适应能力的发展等体验活动, 使学生达到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的需要, 成为最好的自己。身体练习体验主要有身体动作练习、积极情绪感受和社会适应能力三方面的体验。

3. 领悟学习要点是外在机制的理解环节

学生的体育学习必须基于对身体动作练习的理解之上, 是一个对身体练习的理解过程, 需要一个从部分到整体、从整体到部分的循环过程。人类的理解主要包括持续不断地即时修正的过程, 但起决定作用的是采用正确的方式进入这个不断修正的循环系统。因此, 对于体育学习的身体练习体验过程, 领悟身体练习的要点是一个理解的环节, 主要包括“从身体动作到动作技能”、“从动作技能到运动技能”、“从运动技能到知识技能”三个基本环节。

(1) 从身体动作到动作技能:符号——动作技能学习。这是体育学习的基础, 身体动作在一定动作技术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的身体练习形成动作技能, 将身体动作的姿势、轨迹、负荷作为符号进行记忆。

(2) 从动作技能到运动技能:逻辑——运动技能学习。这是体育学习的深化, 将某一类型的多个动作技能按一定身体运动的逻辑关系, 在相关的运动技术动作联结知识的基础上, 进行反复的身体练习形成运动技能, 以动作技能之间的逻辑顺序形成记忆。

(3) 从运动技能到知识技能:意义——知识技能学习。这是体育学习的扩展, 是将多种运动技能进行组合, 在一定的目的任务要求下, 以健身、竞技、娱乐的相关知识为基础进行反复的身体练习而形成知识技能, 以对这种身体练习的意义和价值的领悟与理解作为记忆。

(二) 身体练习体验的内在机制

身体练习体验的内在机制是指学生的体育学习发生、发展的心理层面的运作机理, 主要有身体练习体验的动力性、方向性、控制性等环节。动力性环节保证身体练习体验的启动与维持;方向性环节保证身体练习体验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控制性环节保证身体练习体验能够在体育学习的范围之内进行。身体刺激需要、身体体验理解、名词概念规范共同构成了身体练习体验的内在机制。

1. 身体刺激需要是内在机制的动力环节

人的身体发展需要是人的一种本能, 是一种自觉性存在, 人需要不断发展才能适应生命的存在, 体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不同阶段的学生处在身体发展的关键时期, 其身体发展的需要尤为突出, 表现在身心两方面, 既有人本能自觉性的存在, 又有外部的条件刺激给本能带来的自觉强化和扩展。“人类进行身体运动的权力是天赋的, 对身体运动的需求是刚性的, 是为满足基本生存和延续的恒久性需求。”[6]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是非特定化的不完善、需要发展的人。在这种“自然”本能发展需要的基础上, 形成了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原始动力。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原始动力是身体练习体验的动力性环节, 通过身体练习对身体的刺激引导和强化, 满足学生对身体练习的原始需要。学生将当前学习活动当成一种自觉性行动, 将外部的刺激与自身需求结合在一起, 形成自觉的主体性行为。

2. 动作练习理解是内在机制的方向环节

学生对身体练习体验的理解决定着身体练习体验的起始与调整, 是身体练习体验机制的方向性环节, 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

(1) 身体练习体验是体育学习行为的核心。体育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体育学习任务时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 其中“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是学习方式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 而“行为”是学习方式表现的主体。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 对人的行为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机械的“刺激—反应”, 而是一种象征形式的行为。这种“象征形式”的行为, 是以人的身体体验为基础, 指向对自身具有一定意义的, 通过身体练习动作符号来体现这种意义的行为。如果我们将体育课堂教学视为一个教师与学生之间, 师生与教学内容、场地器材和环境之间所组成的一个“人类社会”, 体育课堂教学的存在需要遵循物理秩序、生命秩序和人类秩序三种形式。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 物理秩序所遵循是一种机械式因果关系, 以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为其结构, 凡事有因必有果, 力求在某些给定的条件下, 使教学活动获得一种物性平衡。如, 对一个身体技术动作进行的练习次数越多, 掌握其技术动作的效果越好。生命秩序是以环境和生命体 (身体) 的姿态为其结构, 力求在外界环境面前保持一定的安全与生存空间。如, 进行任何一种身体动作练习前, 练习者必须考虑自己与场地器材、周围环境的关系, 这种体育学习环境是否满足自身的生命安全的需要, 是否满足于完成术动作的需要, 是否满足于交往的需要。人类秩序遵循的是身体辩证法, 以知觉到的情景和身体技术动作练习为其结构, 把外界刺激、外界环境、教学内容都当一种机会 (切入点) , 以人的生命意义为指向, 灵活而执著地展现出人的具有价值指向的行为。如, 在耐久跑学习中, 学生通过感知觉, 将重复性跑的身体练习、跑的场地和周围环境、练习的量归结在一起, 指向耐久跑对自身生命发展和完善的意义与价值, 学生就会克服心理和生理上的困难完成练习的任务, 达成学习目标。这是学生的一种象征性行为, 象征自身生命的发展。人的象征行为表达了对人的生命体验, 不是由刺激到反映的机械式行为, 而是“伴随着象征形式, 它向真理、向事物本身的价值开放, 它趋向于能指与所指、意向与意向所指的东西之间的相符”。进行这种以人的生命意义为指向的象征性行为, 需要对体育学习有一定的理解, 而这种对体育学习的理解就是对进行身体技术动作练习过程中的身体练习体验的理解。

(2) 身体练习体验理解以练习循环为主线。现代学习科学对学习的本质进行了多种维度的研究, 一个共同的看法就是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对知识理解的过程。如果将身体练习视为一种操作性知识, 弄清体育学习的本质就需要认识“理解”是什么。目前比较一致的认识是, 理解是一个循环过程, 在这个循环过程中, 部分的意义只有在整体的背景下才能被理解。但是若不理解部分, 就没有对整体的理解。因此, 理解需要一个从部分到整体、从整体到部分的循环过程。在明确地理解某种东西之前, 学习者已经有了一个相关的前概念。只有在对某事有预先理解的条件下才会走向有洞见的、明确的对某事件的理解。因此, 理解的循环永远不会消失, 永远不会终止, 只会持续不断地、即时地进行修正因此, 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体育学习是一个理解的循环过程, 需要某种认知上的反复, 这种认知上的反复正是不断重复的身体练习体验。可见,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帮助学生进行学习的重新组织, 以正确方式进入这个循环系统中。

3. 名词概念规范是内在机制的控制环节

任何一种行为活动都有思维, 任何一种思维, 其中都有控制的问题。思维控制可谓概念控制, 用规范的概念将思维控制在其定界之内, 以保持思维的系统、全面和有效。对学生体育学习问题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要在其概念的基础上进行。体育学习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需要一定的思维控制, 这样才能在身体练习体验过程中, 从“身体动作到动作技能”、“动作技能到运动技能”、“运动技能到知识技能”运行合理而有序, 不至失控。学生体育学习的身体练习体验的概念控制有三方面, 其一是基本名词概念, 主要有“体育”、“运动”、“竞技”、“娱乐”、“健身”、“健康”等;其二是身体练习概念, 如“身体练习”、“身体动作”、“动作技术”、“动作技能”、“运动技能”、“知识技能”等;其三是基本动作概念, 如“两臂侧平举”、“上体前屈”、“前弓步”、“向上跳起”、“向前踢腿”等。对于体育学习的身体练习体验而言, 只有以规范的名词概念术语作为学习思维控制的工具, 才能让学生领悟体育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才能使体育学习成为生命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邓若锋.走出“转变体育学习方式”的认识误区[J].中国学校体育, 2011 (7) :38-40.

[2]邓若锋.如何引导学生选择适宜的体育学习方式[J].中国学校体育, 2011 (10) :37-40.

[3]邓若锋.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构建[J].中国学校体育, 2012 (7) :22-25.

[4]中国社会科学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6) :628.

[5]邓若锋, 杨丰宇.试述体验性学习方式的内涵与特征[J].中国学校体育, 2003 (5) :10-12.

[6]胡小明.体育发展新理念[J].体育学刊, 2011 (1) :8-13.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组织练习】相关文章:

组织行为学练习题08-17

行政组织学随堂练习11-15

简单节奏练习练习07-17

二胡练习05-06

作文练习05-07

口语练习05-08

操作练习05-25

作业练习05-31

程序练习05-31

柔韧练习06-01

上一篇:制冷能力下一篇:肥胖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