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

2024-05-09

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精选12篇)

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 第1篇

一、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 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 就要亡种, 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对中华民族来说,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 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 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 一棒子打死, 妄自菲薄、数典忘祖, 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 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 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 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

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 有识之士也在不断思索, 1935年《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应进行本位文化建设。指出对肇始于近代的民族文化危机, “我们不能任其自然推移, 我们要求有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同时, “要使中国能在文化的领域中抬头, 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 必须从事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1958年《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建议以儒家文化为主, 融会西方“民主、科学”, 以达“返本开新”后的世界价值和济世功用。2004年《甲申文化宣言》的策略落脚点:侧重强调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平等、多元共生的见解及中华文化对世界未来的可能性贡献。“主张每个国家、民族都有权利和义务保存和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有权利自主选择接受、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体领域完全不接受外来文化因素”, “不同族群的恒久信仰、行为方式和习俗, 则理应受到尊重”, “主张文明对话, 以减少偏见、减少敌意, 消弭隔阂、消弭误解。我们反对排斥异质文明的狭隘民族主义, 更反对以优劣论文明”。近代中国的三次文化宣言, 通过以文化的名义直抒当下诉求, 折射出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策略指向演进的历史轨迹以及未来文化建设策略在价值取向和技术选择上的理性趋势。

二、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后期的封建社会里一定程度上起着阻碍历史进步的作用。但仍然有与现代化融合从而促进现代化成功实现的诸多营养成分存在, 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东亚价值观”仍是亚洲各国发展的文化基础, 而且还受着那些“文明过度”的西方学者的特别青睐——认为在中国这种以伦理主义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中可以寻求到医治由“过度文明”带来的“文明病”的良方。

(一) 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 不管是对历史负责, 还是对未来负责, 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 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尽管这个“文化酱缸”在一定时期内束缚了历史的发展, 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 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 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 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 从中吸取精髓, 使之发扬光大;摒弃糟粕, 以史为鉴。

(二) 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

文化的“神”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文化的“形”是文化的“神”的载体, 要发挥传统文化新的生命活力, 就应实现其“神”与其“形”的现代统一。因此, 一方面要致力于传统文化固有的“形”保存、保护——经典文本、文物古迹、传统节庆、优良的民间习俗、民间谚语等文化遗产, 使之继续发挥作为传统文化其“神”的载体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要总结传统文化中的“神”, 对其进行现代价值再创造, 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和价值观念, 及时反映和体现出改革开放进程中涌现出的一些新思维、新观念、新取向, 使中国文化更具时代特征和时代引导能力, 使有“形”的文化遗产具有现代生命力。

(三) 重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腐朽、落后、愚昧成分已经难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 必然会被文化自身的新陈代谢所抛弃。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改造要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意识, 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 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以和为贵”、“兼爱”、“尚贤”、“自强不息”等普适性文化元素要大胆地发扬光大, 应该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文化中包含的科学精神、民主思想、法制观念、人权理论等文明成果, 要像学习马克思主义一样, 吸收、消化、使之中国化, 成为中国文化中浑然天成的一部分, 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更加完善。

三、大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保护中国传统文化, 重构中国传统文化, 最终目的就是要使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民心, 并且走出国门, 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 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最重要的两个途径是:学校教育和媒介传播。

(一) 学校教育活动。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个由来已久的话题, 也是国家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2006年9月国务院发布《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 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 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 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

笔者认为, 要系统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还应该将其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独立于语文、历史等其他各科。这是向中国知识阶层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而知识阶层是发展文化的生力军, 是普及文化的传播者。这门课程应重在介绍中国传统思想、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传统风俗习惯、传统文学艺术等, 让学生在这门课程中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产生敬畏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产生历史认同感和归属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发展的联系而产生自信心;吸收中国传统思想而提高道德修养, 学习中国传统文学艺术而获得美的教育。

(二) 利用现代传播媒介, 向大众、向世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

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宣传中国传统文化,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适性宣传, 将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影视戏剧中, 渗透在网络、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中, 面向社会大众, 重新唤起社会大众了解传统历史和文化的热情。通过这些媒介宣传, 使中国传统文化民间化、大众化、全球化。

目前, 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斯宾格勒的“文化有机论”与季羡林的“21世纪是东方文化世纪论”, 以及不少学者认同的“太平洋世纪论”都认为东方文化 (尤其是中国文化) 将成为世界主流或内核。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中国传统文化在扬弃了落后和腐朽, 在吸收了中国新文化、新思想, 在融合了世界先进文化后, 将在中国、在全世界显出勃勃生机。中国“礼义仁智信”的做人原则, 教化为本、以德为先的政治策略, 饱含中国深厚文化底蕴的风俗民情, 孕育中国悠久历史的名山大川, 将成为中国先进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蕴藏着丰富价值理念的中国传统文化将在人类新一轮道德价值规范的重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的和平崛起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我们向发达国家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会以新的方式与世界文化、现代文明并存, 并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摘要: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 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 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笔者认为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 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采用不同的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 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孝道与现代文明生活 第2篇

从前,有一个村庄住着一家三口人,两位老人和一个儿子,老人因老年得子很是高兴,儿子因成人后非常孝敬父母而成为远近闻名的孝子.几年以后,父亲过世,母子二人非常悲伤,儿子安葬了父亲后又尽百信心机来照料母亲,从来对母亲的一切都笑脸相迎,拿最好的供养母亲,还从外面收集各种各样的新闻笑话讲给母亲听,想取得母亲的欢心,但由于失去老伴孤独感是任何孝子都无法取代的,母亲始终高兴不起来.

突然有一天,母亲想到河对岸的庙里去烧香祈祷,虽然庙看起来靠得很近,但要到达这座庙,要绕到很远的地方才有一座桥能过去,母亲坚持要去.儿子第一次就亲自把她送到对岸的庙里,当然要跑很远的路,回来后,感觉母亲心情好多了.以后,母亲就经常去烧香,再向后,母亲也不怕路途遥远,天天一个人去烧香,而且回来后心情很爽朗.这时,村里传出了谣言,说庙里的一位英俊的和尚和他母亲好上了.当儿子去地里种田或上街买菜时,有很多人在他身后指指点点,讲述着他母亲的丑闻.儿子听了后不以为然,照样对母亲笑脸相迎,天天为母亲准备好烧香必备的东西.母亲当然很感激儿子,安恙地欢废地那风流快乐的晚年.

几年以后,儿子挣得了一些钱,由于考虑到母亲整日去庙里烧香的旅途之苦,征得母亲的同意决定大兴土木,在自家和庙之间建一座桥,母亲更是高兴,照样天天去庙里烧香度日,安享着晚年.又过几年以后,母亲无疾而终,儿子安葬了母亲,并守灵七日.

七天过去以后的第八天早晨,这位孝子拿了一把菜刀,过桥到对面的庙里去寻找那位和尚,一刀杀死了这位和他母亲相亲相爱多年的老贼.这一事件惊动了官府,杀人偿命,这位孝子应该是知道的,官府在审这个案子过程中问这位孝子,你明知你母亲和和尚私通,不但不阻止还为她造桥,这是为什么?这位孝子说:那是为了报答母亲情胎养育之恩,这是“孝”.那么,你为什么还要杀死和你母亲相好的多年的和尚呢?这位孝子说:“杀和尚乃替父报仇;那是‘德’.杀人偿命我是知道,如今我“孝德”两全,我死而无憾了.”

这个故事是否是虚构是无关紧要的,但这故事流传在中国民间,而不是在西方任何一个国家,这不是巧合,而是受中国根深蒂固的文化:“孝、德”重于生命的传统影响.这位孝子做的是否对呢?从现代意义上来讲:我们说,生命的诞生本来就是一种奇迹,我们首先应该爱惜自己的生命.至少应该说:“和尚是可杀而不能杀的”.

一、何为“孝”? “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千百年来,“孝”一直被奉为中国的传统的圭臬.中国古代圣哲曾著《孝经》供皇帝参考,劝皇帝“以孝治国”.曾几何时,在哪几千年的中华大国一直是以农业为生,信息闭塞,交流不畅,但“孝”道这一优秀的传统一直在炎黄子孙的脉络中绵延流长.今天,人类已进入现代信息社会,文明的程度是古人永不可及的,甚至是他们无法想象的,传统的“孝德”还能进入我们的生活吗?还有他生存的空间吗?其实,“孝德”就在家庭中,就在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

今天我首次带我女儿来北京,中午时我们逛动物园,回来时打的去北大,途中司机问我从哪儿来,我说我是从台湾来北京演讲的,他问我讲什么?我说讲中国传统的孝德,司机听了以后很是感慨,他说:“对父母应该孝敬,父母的恩德是永不能忘的.难以想象,如果要和忘了父母恩德的人相处,实在是可怕的.”这是一位普通司机,能对“孝”有这么深的见解很是难得的.我算有了知音.我今天对父母的孝德我想谈十点建议和自己所做后点体会.

1、亲恩永怀:

A、母亲怀胎不易,怀胎十月,体重最少负担12公斤; B、父忧母难,一父亲要考虑孩子的培养20年.

C、要在父母能吃,能动时孝顺,不要等到葬礼时孝无用,父母是讲求实惠的.

2、笑口常开

父母喜欢儿女常笑:“男儿有泪不轻弹.”大丈夫:修身、持家、治国平天下.失恋时不能迁怒父母,本来就是:冤有头,债有主.

3、多多尊重父母意见

不能光小时尊重上大学后不尊重父母,认为自己能了.尊重父母不等于完全听从父母,要多听父母的意见,三思而行.上大学就不能填爸爸的第一志愿,作为父母,儿女最爱的志愿就是我的志愿,要斟酌而行.

例:台湾才子王尚毅,中学时读台湾最有名的建国中学.读中学时就写许多很有才华的文学作品,在岛上很有影响,成绩在班中一流,他爱文学如爱生命,同时又很孝顺.高考填志愿时,他尊求父母意见,父亲竭力主张他报考台大医学院,父亲希望他将来当一名有名的医生,王尚毅为孝顺父母,白天苦读医学,争取优秀成绩毕业,晚上苦钻文学,不断在报刊上发表他的短篇小说,由于几年苦读,积劳成疾,医学成绩优异,文学成就辉煌,但毕业典礼却成了他的葬礼,死后出版了他的富有才华的文集《野鹄子的黄昏》,他成了“鱼和熊掌”兼得的悲壮的殉道者.他警示人们:尊重不一定要顺从啊!

婚姻问题上也要尊重父母,虽恋爱自由,作为年青人应该坦率地谈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而不应该一成不变地死抱住婚姻自主是对的.如何一个女孩爱上一个这样的恶人,显然是不合适的.有一位神甫说过:“如果一个年深月久的恶能够忏改,那差不多是一件奇迹了.”当然,冤、假、错案,令当别论.我认为:从一个牢房里出来的犯人,最适合与另一个牢房里放出来的犯人结合,因为他们有许多共同的语言,也算是志同道合,但经验告诉我们,犯人一般二进宫的比较多.

有一次我从高雄演讲回家,途中乘大轿子车,中途路阻停车,约有两三分钟,我前坐是一对初恋男女,相依而坐,小伙子很快觉得不耐烦就对司机嚷起来,马上车又走了,到前交叉路口才知,是一队送葬人马拦住去路,儿女在车上哭得很伤心,使乘坐车的人也感染上了,车中乘客个个心里很难受,这位小伙子大喊地说:死了人了哭什么!这话使车内的他很上火,相依在他旁边的女孩,立即坐直问他:没哭难道还笑吗?这位女孩向清后好准备和他分手啊!小伙子回答说应该大笑,见到这种场面他还说这种不伦不类的话,我当时勒紧拳头真想从后捞索一拳打下去为中华除害.后一想,事出有因,还是让他多活二分钟,问清楚再说:“小伙子,死了人为什么要笑呢?”他说:“人孝敬父母应该在在世时孝敬,能吃能动时,让他吃好玩好.活好,让父母生而无憾,死而无怨,父母死时,儿女应仰天长笑,他没有愧对父母,愧对上天,更何况父母的死是去西方极乐世界而去,有何悲载?如果父母在世时未能孝敬好,此时“鬼哭狼豪”假慈悲又有何用呢?”这番话很有道理,既然父母死而无怨,生死乃先天规律,儿女又何必伤心呢?此乃年少哲人也.因而,人生在世,应即时行善,即时行孝,即时行乐,生有何怨?死有何悲呢?

4、轻财重孝

对父母不能吝啬,吝啬不等于节俭,吝啬是该花的和不该花的都不花,节俭是该花的花,不该花的不花.读书人更要孝,千金散尽还复来.对父母用钱原则:能力所及,不计代价,在金钱与孝的天平上偏重于孝心.

5、父母优先:

A、“先父母之忧而忧,后父母之乐而乐.”让父母先享受.B、为父母建造人间仙境:安全、整洁、舒适、美观.C、大学生普遍的是:有孝心、无孝行

6、多抽时间赔父母:

安排赔父母的作息时间与父母多谈心,为父母多做一些事:特别是小事.

7、多注意父母的身体健康:

注意父母日常生活的营养搭配,防止老年病,多吃蔬菜,防犯于未然,8、美德:

要有高尚的品德:此乃立身之本也,好事敢于去做,坏事敢于不敢去做——即勇于不敢.祝朋友们,龙的子孙都乃“孝德”双全的中华儿女.

二、何为“德”?

中国传统思想与现代价值 第3篇

关键词:家族本位;父权;农耕;财产关系;个人主义;家族成员;集体

一:中国古代的家族本位思想

1. 产生原因:以自给自足农耕形式的生产方式的中国古代社会,以团体为单位形式成为主导。家长权成为控制由自然血缘关系形成的整个家族集团的主导,家长权有权决定整个家族发展命脉,家族生产管理分配,以及家族各成员的财产和人身关系。同时也形成了各成员对家长权的高度尊崇与信仰,“家法”成为调整家族关系以及社会关系的主流,成为了中国最早期的法律渊源。

2. 核心内容:家族成员都以整个家族利益为核心,家族的荣辱兴衰代表着个人的荣辱。整个家族以父为中心,父拥有整个家族的至高权利。

二.家族本位思想对封建统治的影响

家族本位与国家本位的高度结合:中国古代封建统治以“礼,刑”为核心,而礼的精神原则为“亲亲,尊尊”。亲亲为亲近该亲近的人,亲亲父为首,全体家族成员以父为中心。尊尊为尊敬该尊敬的人,尊尊君为首,以君王为中心。家庭本位是国家本位的基础,全体家族成员团结一致,维护家族内部的稳定。家族本位是国家社会秩序的基础。

三.家族本位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体现

1.家族本位思想对现代立法的影响:在整个立法中已消除了家族本位思想的束缚,但由于整个历史传统的影响,家族本位思想还影响着现代的法律。家庭观念对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影响:这种土地经营的方式,以家族利益为主导,在家族利益的一致化下,个组成人员可在家族利益之下分割收益,可谓家族成员“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家庭承包经营制保留集体土地所有权,从而使各各家族成员形成一个集体整体享有土地利益,这是家族本位思想在土地制度上的体现。

2. 家庭本位思想在现代生活中的体现:家族成员仍以家族利益为中心。家族的荣辱在家族成员心中仍占重要位置,家族成员仍以家族利益为核心。在家族成员心目中整个家族是个整体。

四.家族本位思想与个人主义的对比:

家族本位与个人本位的价值观念分别是中西传统文理文化的重要特征,农耕经济与商业经济分别是孕育中西两种道德文明的摇篮。家族本位与个人本位思想导致的诸多差异:私有财产与集体财产和国家财产法律地位上的差异,家族利益与个人利益的主流地位不同,以及在养老问题上现实和法律层面的不同处置。

1. 产生渊源:家族本位思想产生于农耕经济的环境下,而个人主义思想产生在商品经济的环境下。

古代中国以农耕经济为主。农耕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封闭性的经济。家族是整个农耕经济的基本单位,各家族成员之间缺少交流,整个家族形成严密的家族体系,由家族最高统治者——家长决定整个家族生产经营方案。古希腊各岛地产不同,各岛又不能达到自给自足,商品经济的流通便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方案。古希腊主要是依托海上贸易和对外殖民扩张,个人利益追逐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各成员为求满足自身生活发展的需求,个人主义思想成为了主导,这也为西方个人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财产关系上的差异:

家族本位思想下的财产关系:家族本位思想的核心就是以家族作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单位,各家族财产以及各家族成员都归属于整个家族所有,各成员不享有私有财产,个人利益归属于家族利益。个人的生活所需由整个家族统一支配。

个人本位思想下的财产关系:古希腊罗马城邦对私有财产的重视奠定了西方个人本位的基础。在个人本位的主导下,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私有财产的保护,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

3. 利益导向的差异:

家族本位思想:在家族本位思想的主导下,个人利益绝对服从家庭利益,集体利益。否定了个体的独立性,确定个体对集体的服从,集体对个体的包含思想。

个人本位思想:个体本位思想强调了个体利益的最大化,鼓励个体独创性的发展,确定了个体利益第一的地位。各成员相互独立,平等发展,成员之间无归属,成员之间不能互负责任,责任互不牵连。

4. 家庭孝养与社会养老:

家族本位思想:家族本位思想贯穿始终,父慈子孝,子女赡养父母成为基本原则,提倡家庭关怀。社会养老机制并不健全,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同族宗亲互相扶持。形成了以家庭孝养为基本形式之一的老龄道德关怀模式。

个人本位思想:由于对个人利益的肯定,私有财产的保护,社会成员之间形成的契约关系占据统治地位,家长权的绝对削弱,家族血缘关系弱化,养老不是家族义务,相应的社会关怀增加,社会养老机制的逐渐健全。

五.家族本位思想的利弊

家族本位的利处:1.重视血缘亲情。家族本位思想建立起个人利益服从家族利益,各成员共谋家族利益最大化的模式。家族血脉相成,各成员合作团结,各成员分工明确,有利于家族和谐繁荣。2.有利于国家团结一致。家族是社会的最小组成单位,各家族内部团结,社会矛盾削弱。

家族本位的敝处:1.父权过大。父权过大限制了其他家族成员的思想,不利于整个家族的发展。2.导致男权主义。男女在家族中的不平等地位,使妇女失去了对人身自由权,更是对女性的一种压榨。3.不利于家族成员的创新和自我发展。家族成员受家族利益的限制,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所长。

六.家族本位思想的传承

家族本位思想仍然存留在中国人心中,将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个人主义思想也逐渐扎根于中国人的心中,最后将达到家族本位与个人主义的完美结合。

总结:家族本位思想源自中国古代文化,又将在新的社会世代传承,其中融入了新的时代内容。这一中国古代思想必将永垂不朽。

参考文献:

1. 中国古代法的“家族本位”与“国家本位” 完颜绍平(上海政法学院)

2.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现代价值简论曹德本陈飞

3. 家族本位和男权主——《大宅门》的民族传统文化心理评论刘红梅

4. 家族观念对中国法律的影响吴燕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礼仪 第4篇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礼仪的影响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一种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现代礼仪泛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具体表现为礼节、礼貌、仪式仪表等。

1.中国传统文化是现代礼仪的基础,是形成礼仪的前提。

中华古国曾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际,周公就制礼作乐,后来经孔子等人的提倡和完善,礼乐文明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西汉以后,《仪礼》、《周礼》、《礼记》等礼乐文化的经典被先后列入学官,成为古代文人必读之书。礼仪是“礼”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国的“礼乐射御书数”传统六艺中,“礼”字第一,充分说明了中国人重视礼仪的传统。《论语》上有一则故事,孔子警告儿子孔鲤说:“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如果说不学礼的话,是没有办法立足的。《论语》中还提出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等行为规范,其目的在于养成以礼约束自己的行为习惯,并在头脑中形成一种固定的观念形态———凡是不合于“礼”的行为应该自觉摒弃。家喻户晓的《三字经》中指出,做儿女的,从小时候起,就应熟习在不同场合的各种礼节,学习礼节仪文之事。历史上一些著名的“古训”、“家训”、“学规”中,也都有大量关于日常衣食住行、待人接物等方面的礼仪规范。比如,人与人交往,如何称呼对方,彼此如何站立,如何迎送,等等,都有礼的规定。即使是吃饭,也应该在举手投足之际显示出自己的修养,称之谓食礼。行为合于礼,是有修养的表现,反之则不能登大雅之堂。

现代礼仪中的“礼”是“礼节”,强调的是尊重对方,体现出内在的人格修养;“仪”是“仪式”指外在的表现形式,即内心的尊重要体现在外在的表现形式上。在现代社会交往中,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做到谈吐文雅、举止大方、彬彬有礼,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获得他人的好感。但礼仪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外在表现形式,它与自身修养密切相关,一个人的修养与他的礼仪水平是成正比的。对中国而言,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也最容易被人们提起的是儒家思想。儒家讲究“仁义礼智信”,其中“礼”就与当今谈论的“礼仪”相关,道德修养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学者将其渊源归于“礼”。认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能够从他为人处事和生活态度中体现出来,将“礼”看做个人道德的外在表现形式,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是现代礼仪形成的前提。

2.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礼仪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者相互促进,在形成理想人格的过程中占据同等重要的地位。传统文化中“礼”的概念虽然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发生过一些变化或改进,但它始终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和民族生活产生着深刻影响。荀子曾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现代生活中,这些礼的准则同样适用,比如,现代礼仪强调个人美好的内心世界,通过优雅的举止、礼貌的言行、富于风采的仪表显示出来,讲究礼仪,不仅可以反映出个人的形象和内在素养,更是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反映,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从古至今,礼仪一直都是人们为人处世的准则。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以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如何与人和谐相处?

当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我们该保持什么样的心态?

面对自己亲近的人,我们又该掌握什么样的原则?

在社交场所,朋友聚会、商务交往,我们如何做受欢迎的人?

……

所有这些问题都和传统文化有着内在而直接的联系,因为儒家思想可以节制和规范人的情感,而礼仪可以节制和规范人的行为。传统文化和现代礼仪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二、现代礼仪与传统文化的差异

现代社会,礼仪是人们以一定的程序、方式表现的律己、敬人的完整行为,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人们之间相互交流所产生的一定形式。

1.相对于传统文化,现代礼仪的内涵和作用范围已大大缩小。

现代礼仪所表述的是人的一种外化修养和某种程式化的规范,是一种交流的“语言”,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传递的是友好、尊重的信息,以快捷、简明、实效为其特征,力求表达人们真实的情感,其形式和传递信息被对方准确无误地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比如《论语》中的“仁、义、礼、智、信”,它已成为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因为用德和礼治理国家要比用刑和政来治国优越得多。

2.传统文化讲求礼与法相结合,现代礼仪乃自我约束。

在古代,礼之所以能在治理国家上发挥作用,是因为礼与法相结合。礼包含了法,为法的灵魂;法是礼的后盾,是礼的具体体现,法与礼互为表里,互为补充,成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两件法宝。现代的法制社会,礼与法是有严格区别的,违法则以刑律处之,违礼则属于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的范畴,最多受到议论或舆论的批评,绝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3.相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等级制度,现代礼仪注重平等。

现代礼仪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向对方表达尊重、友好的惯用形式,是建立在平等、互敬基础上的,对对方的尊重,也是一种自尊,也要记得对方对自己的尊重。中国传统文化则是建立在等级制度基础上的,“天有十日,人有十等”,各等级之间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利、经济利益,也享有不同的礼仪规格。

继承我国古代传统文化时,要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抛弃其糟粕,以便更好地吸收本民族的精华,形成既符合国际惯例,体现现代礼仪精神,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礼仪文化。

三、如何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礼仪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

在现代礼仪中,礼仪是礼节与仪表的结合,它是一系列建立在长期以来形成的善良、高效和逻辑的基础上的传统习俗。“礼”,字典上的解释是:由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礼仪。“仪”是指仪式。“礼仪”指的就是“人类社会交往中应有的礼节仪式”。为使各种人能愉快融洽地一起相处,使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正常进行,交往中必须有一种大家所共同遵守的法则、规范,这就是礼仪。礼仪,包括礼节和仪式,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礼节,即社会公认的待人接物的方法和人与人相处的准则。仪式,是指正式场合用以表示礼节的一系列固定的程式。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现代礼仪教育的内容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做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为规范被称为礼节,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被称为礼貌。

这一切已说明,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

传统文化同样强调个人外在的仪容、仪表、仪态要以内在的德行为本。《礼记·大学篇》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它向我们展示了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追求阶梯。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管你是否意识明确,不管你积极还是消极,“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观念总是或隐或显地在影响着你的思想,左右着你的行动,使你最终发现,自己的人生历程也不过是在这儒学的进修阶梯上或近或远地展开。就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联结“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类似的表述还有“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意思是说:一个人对自己的念头都能真诚,而不自欺,那么,他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必合乎信,也能够真诚地待人接物,所以,君子一定要谨慎地对待独处的情况。“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修于内而形于外,修于心而笃于行”。孔子说:“礼者,敬人也。”孟子说:“尊敬之心,礼也!”现代礼仪教育中的规范在这些方面和传统文化恰恰是一脉相承的,它们之间的平衡点就在于“修身”二字。

现代礼仪的内涵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传统文化是现代礼仪的灵魂,现代礼仪是传统文化发扬的保证。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异彩纷呈。“诸子百家”的思想精粹、“经史子集”的文化大观,孕育了独特魅力的民族气质,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称号,所以中国传统的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着重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与现代礼仪的关系,明确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礼仪之间的差异,并阐述了如何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礼仪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礼仪,差异,平衡点

参考文献

[1]于丹.《论语》心得[M].中华书局,2006.11.

[2]刑桂平.礼仪就这么简单[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11.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第5篇

我国传统文化,从广义上讲指我国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物质制度和思想文化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指风俗习惯、心理道德、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观念形态的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思想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财富,它瞬时间的巨大力量是无法估量的。

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德鲁克认为管理是而且应该是受文化制约管理也是文化。更有学者认为企业文化是当今现代化企业管理, 企业文化是一种推动生产力的强大要素,它是一种来自文化的力量,也叫文化力,是一个企业的凝聚力和精神支柱,即企魂。要研究中国企业的管理就必须先研究中国企业文化,尤其是中国古代文化与中国企业文化二者之间的关系。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至今对中国企业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和千丝万缕的联系。

企业管理思想是企业文化的反映,是在一定时期文化大背景、时代特征基础上形成的。企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传统文化又是其形成的条件和土壤,有着指导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要提高我国的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核心竞争力必须建设好我国的现代企业文化,那么怎样建设适合时代特征、民族特点的企业文化呢?

一、企业文化置根于传统文化土壤中

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它涵盖了丰富的具有规矩性的管理思想。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不仅是现代企业文化形成的深厚基础,而且能够与市场经济相融。中国是最早提出人本主义,并初步建立起以仁爱、贵民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管理思想体系的国家,这就决定了中国的人本管理体系不可能抛弃中国的传统文化而重建。采取一分为二的观点,汲取精华,弃其糟粕,为现代化企业管理重建属于本民族、同时代相适应的企业文化为我所用,是当务之急。

二、中国传统文化包涵于企业人才管理中

现代企业人才管理,即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我们现在所说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指将人力作为企业资源的一部分, 对其进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是对通过招聘、甄选、培训、报酬等管理形式对组织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运用,满足组织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潜能,为企业创造价值,保证组织目标实现与成员发展的最大化。人才规划一定要从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才会具有预见性,它是一种思想方法和行为的准则。儒家提出守正原则,即不要过犹不及,做事看待问题的观点偏激,办事不要过头,也不要不及,过了头超越客观形势,冒犯进错误;不及于形势又错过时机,流于保守。

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史记》)强调了规划策略的重要性,说明在治军、治国、治生等一切竞争和对抗的活动中,都必须统筹谋划。研究对策有两个要点:预测、运筹。有备无患;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事无备则废。中国古代有许多系统运筹成功的实例。如三国时代的孙权、刘备对曹操的赤壁之战,诸葛亮的空城计,孙膑的减灶骄敌,都是运用战略策略以弱胜强的典范。这些古代的传统思想对当今人才规划中要注意从实际出发,强调规划的重要,对现代人才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中国传统文化蕴含于人才招聘中

人才规划是使企业稳定的`拥有一定质量的和必要数量的人力,以实现包括个人利益在内的该目标而拟订的一套措施,从而求得人员需求量和人员拥有量之间在企业未来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匹配。人才规划是具有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决策,中国古代关于人才规划的思想。人才招聘是按照企业经营战略规划的要求把优秀、合适的人招聘进企业,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现代的人才招聘相当于古代的识人和用人,要通过各种方法选拔出适合岗位的人才,充分发挥其潜力。古代的识人之道通过观察、分析和实验验证等方面选拔,即现代人力招聘中的面试。内心所积蓄的,往往表现在面色上,即使想掩盖,内心也不能完全顺从。

四、企业文化建设要强调法制精神

依法治国、依法治企是人类文明标志的体现,因为我国传统文化中重人治轻法治的观念根深蒂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必须依法治企并加强制度化建设,追求科学管理,它必然要求企业从习惯的 人治向现代的科学的法治转变,并将人治与法治二者关系处理好。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 第6篇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国的意识形態、民族精神、生活生产方式、价值取向、工艺技术和文化艺术等为载体所形成的特有的传统文化。由于中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所创造的不同风格和类型的传统文化,所以在长期的发展历史中,中国传统文化不断丰富和完善着,形成了特有的文化类型。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体现在一切有着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意识形态和由这些意识形态所衍变的一切具象的物质形式之中。包括中国传统思想,民间风俗,传统工艺美术,建筑景观以及其他所有和传统中国文化有关的元素。

传统文化元素的特征

1.内容合理

我国在很多古代学科都具有较早并且成熟的理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题材内容、工艺手法、外在形式等都会随着生产力的进步而发生变化,与科学技术和社会文明相适应。

2.形式美观

中华民族自古崇尚和平,对一切吉祥和美好的事物充满向往,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从内容和形式上都蕴含了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和对现实的歌颂,传统文化元素通过对称、协调、均衡、对比等形式所表现出来的美感使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流传至今。

3.创造性强

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和劳动,用双手改造着环境,创造出了无数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优秀文化。可以说历史上每一位设计者都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这些传统文化延续千年,通过它们可以感知历史,感受文化,感悟传统。

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悠久而厚重,把东方文明的独特魅力展现的淋漓尽致。在现代平面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觉元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类型:

图腾元素:

图腾在中国人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其夸张多变的造型和神秘莫测的意境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例如凤凰是百鸟之王,也是中国远古部落崇拜的图腾,是吉祥如意,和平安康的象征。香港凤凰电视台台标采用凤凰作为素材,一凤一凰,一阴一阳像两团燃烧的火焰围成一个圆,非常直观的展现了阴阳交汇、东西方文化融合和传统与现代文化整合的寓意。

戏曲元素: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平面设计作品中都出现了戏曲元素作为设计的主题。2008 北京奥运会官方系列招贴中就融入了戏曲元素,极大展现了中国作为奥运会主办国的民族性。

民俗元素:门神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秦琼和尉迟恭是中国民间的守护神。而在现代平面设计中也经常采用门神元素来作为其作品的设计思路和主体形象,意在借用其守护、安全的寓意。

书法元素:中国的书法是我国独有的艺术,很多广告招贴、标志及包装设计中,都大量的使用了书法元素。文字本身的用笔、章法、呼应、轻重缓急和墨色的浓淡所形成的种种风格不同的表现形式,能够给人带来视觉上的美感和享受,逐渐成为独立的艺术类别而存在。

汉字元素:汉字是最具我国特色的传统文化,设计师用汉字作为平面设计的元素来表达观念,其所蕴含的中国文化的深层意义会大大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进而表现出纯正的本土文化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产品包装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精神层面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在不知道产品质量的前提下,一个精美的包装会给消费者在众多的产品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中国传统食品的包装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是屡见不鲜的,许多礼盒包装中都使用了民间图案,石榴寓意多子多福,喜鹊代表喜事登门等等,这些传统图案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组合成美观大方的图案,非常具有现代设计美感,再加以中国传统色彩,更显得热情洋溢、生机勃勃。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服饰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思想融合到现代服装设计中,使服装更加具有民族特色和传统内涵,更加符合现代大众消费者的需求,同时给了服装设计者们更加广阔的专业施展空间,也给现代服装设计增添了文化内涵和时尚气息。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的工业产品设计体现了社会科学技术、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中国传统文化图案和元素具有很强的艺术外在表现形式美感,作为一种美化和提升产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更多的传统元素运用到产品设计的外观装饰和形态设计中。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公共景观中的应用

现代景观设计中, 城市景观文化与我们生活紧密相连,中国道家有着“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讲究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现代人的居住地,更应该在继承和发展这一传统哲学思想的基础上设计城市公共景观,使城市的景观设计更加遵循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现代景观设计中,以古代园林为代表的绿化创意设计越来越多的应用在现代城市公共景观中。中国传统园林中的梅、兰、竹、菊,松、竹、等等些植物一般具有传统文化寓意,常在景观中进行栽培。公共景观的道路铺装,用不规则的鹅卵石铺设曲径小路,并摆放出一些具有中国传统吉祥寓意的传统图案也是现代景观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价值体现

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本身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后,不仅能给经济社会下的商业环境带来无限的商机,同时也能给消费者带来物质享受之外的精神认同感。

商业价值:

商家运用现代先进的广告技术与理念对商品、产品广告进行深度挖掘与加工,创造出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特征的广告宣传和商品设计,可以大大提高企业和企业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底蕴,增强受众对企业的认同感和熟悉程度,既能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又刺激了商品的销量。

文化价值:

现代设计融入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可以增加其文化内涵,从而进一步体现和深化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设计领域的文化价值。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可以使现代设计焕发鲜活的生命力,更能够接近消费者的文化心理,与消费者紧密沟通。

本文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的关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要想在现代设计中更好的融入中国传统元素,那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作者单位: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美术学院)

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广告的关系 第7篇

文化是一个广义的东西, 比如说, 语言、心理、文学、哲学、生活习惯还涉及到服装、风俗等一些边沿化甚至是图腾符号化的东西。美国学者泰勒把文化的定义为:“文化和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 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 伦理道德、风俗和作为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获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

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包括中国传统节日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广告的影响

在现代, 广告业是一个文化产业, 而文化是广告业发展的基础。

现代广告不仅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对人类的经济社会、文化社会、乃至政治社会也产生重要的影响;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 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广告文化成为了一种社会文化。广告的传播过程就是一个人们共享社会文化的过程, 也是一个社会价值观念不断被传送、强化和公众接受社会文化教化的过程。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取之不尽的宝藏,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逐渐沉淀下来的最为可贵、理当珍视的东西。在漫长的5000年中华民族文明文化形成与发展过程中, 中华民族独有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信仰模式和审美趣味已渐渐深入国人的头脑。成功的广告往往蕴涵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蕴, 同时也是时代进步文化的一面镜子。因此现代广告创意与传统文化相互促进:

1. 传统文化为广告创意带来个性特色;

2. 传统文化使广告创意更接近消费者心理;

3. 广告创意与传统民族文化相互制约, 广告创意必须适应受众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

比如, 丰田汽车的广告刚好举了一个反面的例子, 引起国人抗议与抵制。卢沟桥狮子敬礼和文案极大的刺激了中国民众对那段国仇家恨的记忆。广告创意如果跳出了民族文化这个圈子就有可能不被人们所接受, 更严重的是一旦一种广告中的创意元素违背了民族文化, 伤害了消费者的民族感情, 就会引起消费者的群起而攻之, 大大影响了广告的信息传播, 削弱广告创意的力度, 甚至起到相反的广告效果;因此, 广告创意不能忽略民族文化的规约, 绝对不可以侵犯一个民族的文化, 损害民族的尊严。

三、传统文化在现代广告中的应用

广告创意从商品世界深入到传统文化深厚的土壤中, 既为广告灌注积极的文化内涵, 又构建了新的价值取向, 实施合理的广告策略, 这是十分重要的。

广告创意来源于生活, 来源于文化。文化同时也会提升广告创意的内涵, 为广告产品带来文化附加值。而一个民族的文化因其独特性必然会给广告创意带来独特的个性, 从而提升创意的吸引力与认可度。在当今的消费时代, 广告产品如何取得竞争力, 关键在于其传达的文化价值, 塑造的品牌形象是否具有个性, 是否区别于同类且被消费者认可的特点, 是否能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因而, 独具特色的、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 可以增加广告创意的力, 为广告主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某系列的地产报纸广告为例, 用传统建筑形式作为广告的切入点;结合了中国传统艺术作品中对国画艺术高度, 在设计领域创新运用, 突出了东方意识形态和完美家居生活品质理念。设计者通过对水墨、书法等中华艺术精粹的准确把握, 形成自己那种带有很强东方文化的表现风格, 完美地把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糅和到现代设计观念里面。

借鉴中国传统艺术作品的构图技巧, “留白”、“藏境”、“造势”、“造险”, 使作品意境深远, 回味无穷。“字画疏处可以走马, 密处不使透风”。中国画家常借用这两句话强调疏密、虚实的对比, 以反对平均对待和现象罗列。好的平面广告招贴要做到既让人“一目了然”, 还要让人“一见倾心”, 为它所吸引, 顾盼之余, 留下较深的印象。设计者常用“以少用多”和“由此及彼”的艺术技巧来从生活的某一侧面再现现实。在我国的平面广告设计中, 动与静, 疏与密, 多样统一, 宾主呼应, 虚实相生, 纵横曲直, 黑白对比, 重叠交错等传统构图法屡见不鲜。此外, 远古的铜器纹样、画像石、金石篆刻, 特别是中国画, 巧妙运用白底的匠心, 民间剪纸和蓝花布粗犷豪放的黑白关系, 明代木刻插图的疏密聚散都在平面广告设计的构图中得到运用。

中国传统设计元素是东方文化的一处独特景观和宝贵财富, 它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流传久远, 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 在世界艺术之林中, 它那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正熠熠生辉。当然, 继承并不意味着拘泥, 在设计中单纯地奉行“拿来主义”, 没有推陈出新, 是没有出路的。这种发挥是在对传统艺术表现方式的理解基础上, 对传统的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 使其更富有时代的特色。

中国传统图案与现代鞋类设计的结合 第8篇

中国传统图案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 已发展成为中国文化艺术的精华。如今, 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将传统图案引入到最时尚的设计中, 使之成为现代设计的主流。把中国传统图案合理的运用到鞋类设计中去, 不但符合国人的审美习惯, 且更能体现民族文化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

“图案”这个词, 当初是“DESIGN”的译来语, 在我国已使用了近一个世纪, 狭义而言, 图案仅指器物、织物上的纹样和色彩。我国工艺美术家雷圭元在《图案基础》一书中, 对图案的定义综述是“图案是实用美术、装饰美术、建筑美术、工业美术等方面关于形式、色彩、结构的预想设计, 是在工艺、材料、用途、经济、美观、牢固等条件制约下制成图样、模型、装饰纹样等方案的通称”。

中国传统图案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劳动过程中的智慧结晶, 是几千年来中国文化艺术的精华。它不仅在表现形式上丰富多彩, 而且还蕴藏着深刻的文化, 甚至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情感;保存了极其丰富而古老的历史文化遗产, 形成了独特的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现今, 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将传统图案引入到最时尚的设计中,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与底蕴在鞋文化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今天鞋类中复古风的流行就是传统与现代碰撞的完美的体现。将传统图案与鞋类设计的结合, 已成为现代设计的主流。把中国传统图案合理的运用到鞋类设计中去, 不但符合国人的审美习惯, 且更能体现民族文化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

一、中国传统图案的内涵和演变

中国的传统图案从原始社会的图腾到近代的图形都有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 构成各个时期的文化特色, 是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文化积淀。中国传统图案种类繁多, 千姿百态, 各个时期都留下了风格迥异的装饰图案,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图案与图腾崇拜有关。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 如仰韶文化半坡型的“人面鱼纹”、庙底沟文化的“蛙纹”、马家窑文化的“人体舞蹈纹”, 这些纹样形象生动, 是对当时图腾崇拜和巫术仪式的一种描绘。

商周青铜器上常有各种不同的花纹、浮雕、半浮雕等装饰, 它具备特有的历史面貌和时代风格,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工艺美术特征。青铜器的艺术装饰大多采用自然界中的动物形象, 其中有许多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极为密切。如:饕餮纹、鱼纹、蛙纹、龟纹、蚕纹、羊纹、牛纹、象纹、鸟纹等。在各种动物纹样中, 最具特色的是饕餮纹, 流行于商代及西周早期。这些装饰元素, 按照一定的艺术设计规律进行组合, 构成一件件青铜艺术的整体气象。大多数形象元素都可以在原始社会的艺术中找到雏形, 而且其中的一部分形象在原始社会就相当成熟了。很显然, 青铜艺术的大量元素是对原始艺术的继承。

战国时期由于手工业分工越来越细, 工艺逐渐成熟, 随着时间的推移, 图案越来越接近生活, 以弧线、斜线为主的灵巧结构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形象活泼、生动。出现了以叙事为主的图案形式。图案造型从威严、凝重过渡到清新、活泼, 其中以“蟠龙”和“云纹”最为盛行。

汉代工艺品很多, 每个品种由不同形式的装饰图案构成, 共同形成了汉代浑厚、宏大又活泼的装饰风格。瓦当尤为典型。另一方面, 图案的排列方式逐渐从“有汉画像石、画像砖中的弋射收获、采莲图洋溢了生活的情趣。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刺绣纹样同样受佛教艺术的影响, 出现了以欣赏性为主的佛教题材作品。这一时期各民族之间的广泛融合、中外文化的交流以及佛教的传入与盛行, 是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超然脱俗、兼收并蓄染织绣纹样时代风貌的主要因素。如飞天纹和忍冬纹, 传递着宗教的思想。

盛唐时期, 国家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 对外交流与贸易频繁, 由于思想解放、博取众长, 使唐代的装饰艺术更加丰富、丰满、富丽、华贵。在装饰内容方面, 除动物外, 植物花卉也开始发挥主体装饰作用。其中, 唐代织锦上的卷草纹、团花纹、联珠纹、宝相花散发着自然的装饰魅力。

宋代是古代陶瓷艺术的高峰, 清秀大方的图案代表了这一时期高雅、凝重的艺术风格。图案造型构图完美, 以花卉为主要内容。

明清经过不断的技术革新, 图案工艺提高, 品种多样化。出现了中西结合的景泰蓝, 图案风格无论是华丽、丰富或密集, 都能带来一股古朴、清新的气息, 并具有强烈的装饰感。

由此可见, 中国传统图案资源是极为丰富的。在传统图案的发展和演变中, 既有一脉相承, 又有多姿多彩的风貌, 它们以多样而又统一的格调, 显示出独特、厚重并富有魅力的民族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这些图案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沉淀、延伸、衍变, 从而形成中国特有的艺术形象。如今, 这些具有浓郁传统意味的形态经常是鞋类设计师的灵感源泉, 鞋类设计师以这些素材为基础进行整理、配置, 使之形成所需要的鞋类图案, 并从图案资料中探索传统的形象。

二、中国传统图案在鞋类创意设计中的运用

以中国传统图案为元素的设计风格与鞋类设计结合, 给鞋类产品注入了浓厚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从当前鞋类设计的趋势可以看到, 无论在国内市场, 还是国际市场, 具有中国传统图案装饰样式或造型的鞋类设计, 总能吸引更多的注意力, 不但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而且对弘扬民族文化, 促进我国制鞋业走向国际市场, 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现在, 中国传统图案的设计风格正成为人们的一种需要, 针对这种需要, 研究提炼出中国传统图案的精华所在, 结合现代审美标准, 充分考虑鞋类产品的时代性、地域性特点, 再把传统风格加以运用。但是, 将传统图案的设计风格运用到鞋类设计中并非是轻而易举之事, 不可以盲目生搬硬套。传统图案作为手工业时代的产物, 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在许多方面已不适应现代设计发展的要求。在选用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传统图案的同时, 要赋予它们新的时代感, 要注意吸收先进的设计理念和科学技术, 紧跟时代潮流, 推陈出新, 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受, 把一种精神贯穿进去, 让一种神韵体现出来。传统应是一种风格, 一种时尚, 可以通过多种途径, 在传统图案中表现出时代感。

如获得2002年“康奈杯”鞋靴设计大赛金奖的这款鞋靴 (见图1) , 运用了汉代的传统图案四神纹使作品形成了极强的形式感和深刻的寓意, 给人带来愉悦和遐想。四神纹”也称“四灵纹”, 是汉代广为流行的装饰题材, 由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龟、蛇) 四种动物形象作标志。青龙为我国传说中的东方之神, 朱雀为南方之神, 白虎为西方之神, 玄武为北方之神, 它们标志了四个方向。又标志了四种颜色:青龙—表色;朱雀—赤色;白虎—白色;玄武—黑色。汉代瓦当图案在严格限定的空间内, 将四神的自然形态加以变形, 创造出充满强烈动感的形态, 这个曲线形态的巧妙之处在表现四神的神韵的同时, 还能够使有限的空间产生饱满而不拥挤、和谐优美的效果。该设计是以四神图案为主要设计元素, 合理使用了盘扣做点缀, 采用了虚实相结合的创意设计手法用视觉的语言传递出鞋靴的历史内涵、品质和文化价值。

如意是对龙蛇图腾的生殖崇拜 (见如图2) , 蛇与卵的抽象化, 在汉画像石中还可看到“蛇穿如意”的具象到抽象图案模式, 古代“箭穿彩球”招亲便是同样内涵。又如象征两性爱情的鸟含花、凤穿牡丹、蝶恋花等;象征福 (蝙蝠) 、禄 (鹿) , 寿 (桃子、仙鹤、龟纹) 、福寿 (植物佛手) 谐音的艺术符号;象征财富的聚宝盆、刘海戏金蟾等。该鞋款在表现手法上是以如意的寓意, 结合了鞋的创意造型, 以简洁而又极具动感的造型和如意的圆润线条造型完美相呼应为一体, 体现了传统的文化韵味。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 第9篇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管理学是在西方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我国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 引进了很多西方的管理思想, 这些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我国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然而, 管理是科学, 是艺术, 管理更是一种文化, 因此中国的现代企业管理, 有必要融合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管理思想。尽管翻遍中国古代著作典籍, 并没有明确的关于管理的定义, 但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却到处蕴含着深刻的管理哲学, 例如:儒家思想中的“中庸”, 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 等等。这些思想直到现在仍然具有其现实指导意义, 作为现代企业管理者, 应该有选择地将这些传统文化中积极的部分运用到企业的管理过程中, 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 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许多糟粕, 或是已经过时了的管理思想, 比如, 中国古代重农抑商, 还有严重的平均主义思想, 这些都是不可取的。作为现代企业的管理者, 应该学会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 做到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使其真正的为我所用。我国的现代企业, 需要西方的管理思想以规范企业的管理模式, 也需要中国古代传统管理思想的精华与之相结合, 从而形成更适合中国现代企业的管理思想, 为中国企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对现代企业的影响

(一) 儒家思想。

儒家有四部经典之作:《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论语》是记录孔子弟子言行的著作, 孔子的一系列思想和主张都记录在其中。中国历史上有一位名人叫赵普, 他是辅佐宋太祖赵匡胤的一代名相。史传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 只用半部《论语》就把天下治理得一派开平景象了。由此可见, 儒家的管理思想博大精深。本文简单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孔子主张“和为贵”, 明确提出“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和”就是和谐统一。故宫有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从大殿的名称当中我们即可以看到古代的国家管理者们对“和”的追求和向往。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 管理者对于“和”的思想也同样十分重视, “和气生财”是现代人耳熟能详的成语。在企业内部, 企业管理者与下属要“和”, 整个企业才能上下一心, 领导者下达的命令才能够更好的执行, 整个企业才能高效运行;各部门的管理者之间要“和”, 企业的管理职能才能顺利执行, 企业的市场定位, 企业战略目标才能准确, 企业的管理者协调合作, 才能把握住企业在市场中的方向;员工与员工之间要“和”, 在同一个团队工作, 一定要讲究合作, 和谐氛围能够激发员工的创造力, 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使团队更快完成既定目标。在企业外部, 企业与合作伙伴, 供应链的上下游要“和”, 唇亡齿寒, 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企业与政府要“和”, 这一点毋庸置疑, 企业的存在首先要合法, 另外, 企业的发展方向符合政府的鼓励方向, 将会获得政府的优惠政策, 如减税、免税、补贴等, 深圳特区从一个小渔村到大城市的崛起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企业与竞争者也要“和”, 竞争中存在合作, 尊重竞争者。儒家思想强调“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与竞争者良性竞争, 才能够相互促进, 共同进步。

“和”是孔子提出的一种理念, 但是究竟如何达到“和”的境界, 孔子提出了“中庸”, 便是“和”的方法论。在儒家经典《中庸》一书中, 开篇就解释了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 谓之中;发而皆中节, 谓之和。”“中庸”并不是一些人理解的没有主见, 墙头草。“中庸”是一种状态, 一种不走极端符合外在情势和内在规律的状态。“中庸”是达到“和”的方法论, 用现代哲学的观点来解释, “中庸”是对度的把握与灵活运用。在现代企业的管理过程中, 想要达到“和”的效果, 管理者要有“中庸”的态度, 管理者的“中庸”要在企业日常管理事务中对自己的管理方法、管理职能、管理范围等有一个灵活的对度的把握。管理好一个现代企业, 管理者既不能放之任之, 做甩手掌柜, 更不能事无巨细, 事必躬亲, 对这个度的灵活把握, 就是孔子所说的“中庸”。

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孟子, 孟子受业于孔子嫡孙子思。孟子曰:“君子之守, 修其身而天下平。”孟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 无论是一个大的国家, 还是一个小的团队, 其中的领导者必须要从自己修身做起, 严格要求自己, 然后才能够去影响他人, 管理他人。作为一个现代企业的领导者, 首先自己要有非常明确的管理理念, 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 拥有管理者必需的人格魅力, 这样才能影响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 在实践中形成企业的价值观, 形成企业的核心文化。一个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企业发展道路上的明灯,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成败。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观点充分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我们现在所提倡的“以人为本”与孟子的“民本”思想可谓一脉相承。在现代企业的管理中, “以人为本”有着重要的意义, 管理者必须重视“民本”思想, 企业的成功并非只是依靠给员工制定严苛的管理条例, 而是让员工充分感受到在企业中存在的归属感, 企业的管理者体恤员工, 信任自己的员工, 在员工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实质性的帮助, 管理者要把企业变成一个有人情味的地方, 这样才能使员工真正将自己融入企业中去, 将企业的兴衰荣辱作为己任, 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全力以赴。

(二) 法家思想。

法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韩非子, 韩非子师承荀子。在韩非子的思想中, 管理者要从人的自私的本性出发, 寻求管理的最优方式。韩非子在前人的基础上, 总结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法、术、势”理论。他说:“人主之大物, 非法则术也” (《难三》) , “君无术则蔽于上, 臣无法则乱于下” (《定法》) , 认为要想治理好一个国家, 必须要“法、术、势”相结合。

“法”是指公开颁布的成文法律以及实施法治的刑罚制度。现在的中国已经是法制社会, “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现代企业管理中, 制定明确合理的规章制度, 是管理企业的重要手段之一。

“术”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 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因能授官”,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根据下属的能力授给下属合适的职位, 也就是人尽其用, 既不要埋没了有能力的人, 也不能分配给下属力所不能及的工作。

二是“循名责实”, 这是术的主要思想。法家是典型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 非常注重实物, “循名责实”是法家考察待用员工的一个基本原则, 强调表面情况和实质情况要互相统一, 共同加以验证, 必须综合来考察一个人是否表里如一, 这就是“法家”所谓的“形名之术”。

三是“叁五之道”, 这是法家考察员工言行的一个具体方法, 主要意思是利用多方面的情况进行检查, 以追究责任人的过失, 利用多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 以找到取得成功的原因。如果不分析成功的原因, 员工就会逐渐对管理者产生傲慢的心理, 也会打击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如果不严厉追究过失, 手下的员工就会松懈工作, 相互勾结, 做一些小动作, 试图隐瞒过失, 推卸责任。

四是在领导谋略上, 要使用“七术”, 也就是七种策略。这七种策略是: (1) 众端参照, 也就是通过多方面的观察来验证员工的言行; (2) 必罚明威, 就是一定要惩罚那些犯错误的人, 以树立威信; (3) 信赏尽能, 在奖励方面一定要守信用, 鼓励那些有才能和取得成果的人; (4) 一听责下, 就是一一听取员工的意见, 然后进行评判; (5) 疑诏诡使, 就是指管理者表面上和一些人亲近, 让他们长期在自己身边工作, 但是不给他们任务, 别人感觉这些人是受了秘密指令, 所以做坏事的人就会害怕, 心里疑心而不敢胆大妄为; (6) 挟知而问, 这是考察下属忠诚度的有效手段, 就是用已经知道的事情来询问下属, 看看下属怎么说, 用以对照核查下属的态度, 从而举一反三地了解许多隐情; (7) 倒言反听, 就是本来想说这一件事情, 但却说一个与本意相反的事情, 以获得下属的真实态度。

五是在管理过程中, 强调要“防微杜渐”。注意消除管理过程中的细节过失, 防止发生质的变化。韩非子在《内储说》提出了著名的“六微”。韩非子认为, 在管理过程中会有一些微妙细小的变化, 这些变化管理者不易察觉, 但是如果任由这些微小的变化进行下去, 会对管理产生巨大的威胁。“六微”分别是: (1) “权借在下”, 要防止权力分散和被架空; (2) “利异外借”, 就是防备内外勾结; (3) “托于似类”, 这是一种用相关的事情欺骗上级、掩盖事实真相以达到个人私欲的手段; (4) “利害相反”, 就是好处和坏处总是同时出现, 有利必有害, 有害必有利, 所以如果下属受害也要看谁从中得到了好处, 通过这种审查利害就会找到事情的前因后果, 找到处理事情的关键所在; (5) “参疑内争”, 权力斗争不可避免, 尤其小心内部斗争; (6) “乱国废置”, 竞争对手插手本公司内部重要人员的任免, 这一点要极力避免。

“势”是法家提出的一个概念, 广义的“势”指客观形势, 狭义的“势”是指权势。这里谈的势, 就是领导者通过法和术造成的一种权力状态。韩非子认为:得势的主要方法:一是依靠术驾驭局势, 管理下属;二是靠制度权力, 领导者只有牢牢把握赏罚的权力, 才能确保势的稳固。

从总体上讲, 韩非子的法、术、势实际上就是告诉领导者, 要管好一个组织的核心问题是权力的问题。法是权力的表现形式, 术是权力的手段, 势是权力的归属。要制定严明的规章制度、清晰和强有力的奖罚措施。领导者还要有一些必要的技巧和计谋, 同时一个领导者一定要懂得树立自己的权威, 牢牢地把核心权力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确保自己的领导地位, 要善于利用环境去造势, 然后因势利导, 学会去管理员工做事, 从而实现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目标。

(三) 道家思想。

道家的主要思想是“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道家的老庄思想是一种逍遥自在的自然哲学, 强调凡事顺其自然, 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无为而治”是老子管理思想的核心, 有人认为老子的“无为而治”是消极的无所作为, 这误解了老子的本意, 老子说过:“无为而无不为”, 意思是说:“不妄为”。“无为”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把“无为”思想运用到现代企业管理上, 要求领导者的管理行为尽量要顺应自然、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 并按照规律去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 制度制定后, 最好不要随便改动, 人们在这样的法律、制度下, 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 才能达到“无为”。

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 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这一观点与科学发展观,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观念不谋而合。在现代企业的管理过程中, 管理者融合道家思想的“天人合一”, 提高企业对可持续发现和生态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把企业建设成绿色环保型企业, 自觉肩负起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社会责任, 这样的环境友好型企业, 才是未来企业发展的趋势, 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的传统管理思想博大精深, 在此只能列举一二。笔者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意识到, 老祖宗的智慧我们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现代企业的管理思想来自于西方, 西方的管理思想有其科学性, 对我们有一定的帮助, 但是五千年的华夏文化对炎黄子孙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 中国的员工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意识、行为特点, 如果管理者只是盲目地采用西方的管理制度, 而不去考虑中国的传统国情, 久而久之, 会使员工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 影响公司的管理工作。因此, 现代中国企业的管理应该将中国传统文化同西方管理思想相融合,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不断改革创新, 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企业管理方法。

摘要: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先驱们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管理思想, 古语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如今, 时代发展, 科技进步, 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 经济飞速发展, 在管理方面, 我们在吸收国外先进管理思想的同时, 更要着眼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管理思想的精华, 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管理思想, 并应用于实际管理活动中。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企业管理

参考文献

[1]唐药隐.儒家语录.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7.

[2]巨天中, 李放.孟子智慧今说.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09.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家具设计 第10篇

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伴随其独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逐步形成的,是民族本性及其表现方式的浓缩,是人类发展的基础和灵魂。传统文化元素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延续到我们现代生活中,更起到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从中可以找到中华民族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生命情调。在这里,我们只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物化形式。

元素是事物本质的最基本的构成单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物化形式包括物质形态的和非物质形态的,即外在的和内在的[1]。物质形态元素是可以轻易改变的,而非物质形态元素往往因其具有传承性,会随着文化的积淀而越来越占据重要的地位。

非物质形态的传统文化元素,在外在的形式中起灵魂的作用。这些不同种类的物化的传统文化元素背后,有相同的内在的抽象文化元素,主要有《周易》、儒、道和佛(释)的思想。

《周易》从阴阳八卦相摩相荡的原理出发,把天地宇宙的一切都解释为“生”[2]。在传统艺术史上,先哲们追求的“变”、“神”等美学范畴,莫不衍生于此。由“生”及“变”,由“变”及“神”,引发了古代艺术高度重视艺术的创新及创造自由的理论,但这种创新和自由不是表现在外在形式变化上,而是主体内在生命意识的发现与创新,同时,反对过分讲究外在形式美的雕饰,主张以意蕴美为本,超越外在形式美而走向艺术意蕴的深层发现。

儒家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中庸”之道。儒家“中庸”的思想就是不管哪部分如何变化,由内到外,自始至终都由一条主线贯穿其中。它提供了一种整体、全局、综合地看待事物的思想。这种思想体现在设计上强调结构要前后左右布局呈现均齐的势态,结构严谨、方正、井井有条、严肃和稳定的艺术效应。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和不尚贤,使民不争”。它所体现的“和”的思想反映了“天人合一”、“亲近自然”的创造事物的准则,反映在设计上是要重视自然美与人工美的有机结合[3]。

佛家提倡众生平等,主张采用修炼来超脱人的本性,追求“善”和“随缘”;讲“悟”与“圆满”,追求“大彻大悟”的境界[4]。这种思想体现在设计上强调空灵之美、意境之美、中道之美和圆相之美等的艺术效应。

如果要将物质形态的传统文化元素具体细分,可归类为:

建筑及自然景观元素(紫禁城、布达拉宫、长江、黄河等),手工艺、食品及服饰元素(剪纸、饺子、唐装、旗袍等),日用品、家具及器皿元素(青铜器、明清家具、中国漆器等),图形图案及书画元素(祥云图案、太极八卦图、国画等),历史人文景观元素(园林、寺院、兵马俑等),其他元素(女娲、佛祖、梅、兰、竹、菊,其种类繁多,实在是举不胜举)等等。

以上所列元素还可再细分和扩展,它们均为中华民族绚丽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二字在国际上的直观体现。站在设计的角度上看,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具有极高的借鉴、赏析价值。

二、现代家具设计在本土文化上的欠缺

首先让我们先把眼光投向国外一些在家具设计领域相对成熟的国家,可以看到意大利设计简约时尚,美国设计商业化,北欧设计自然朴实。如此鲜明的风格特点,使他们的设计在国际设计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并有了许多具有代表意义的作品。

当我们回顾中国家具发展过程时,发现辉煌的明清家具设计风格体现了中华民族文明成就和文化精神的博大,对世界家具设计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仿佛成为了中国家具的代名词。而现代家具数十年的发展却总是与“来样加工”相联系,以抄袭国外式样为主,一种完全的“拿来主义”。对于国外家具的造型表现、设计理念与产生背景等,设计师们缺乏冷静的思考,思维以西方的现代化文明为衡量一切家具的标准,于是中国家具在一种没有现代文化、现代设计理念与方法积淀的基础上“突兀而出”,虽然迅猛的家具生产满足了市场的“急需”,但同时缺乏自己的文化品牌形象,也给中国家具日后的原创发展造成了障碍。

当然,学习的第一步是模仿借鉴,这无可厚非,但对于具体设计,创新不足是会阻碍其健康发展的。若因国外各种新思潮的涌入和渗透而动摇我们固有的价值观与审美观,我们的作品就会越来越远离民族个性。深究下去,国人对西方文化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崇拜,全面接受之后,中式传统便被排挤。这样的设计思维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中国家具设计没有了自己的风格,甚至已谈不上是真正的中国设计。长此以往,只能让自身的家具产品成为附庸。

三、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现代家具设计

世界把中国或者整个东方的传统文化艺术看作一个宝藏,中国设计师有随手拈来的素材。但任何的设计都有其逻辑性,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并不是简单的堆积,要对其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进行微观细致的采纳和吸取。我们可以以我国传统文化元素的非物质形态为指导思想,借鉴传统文化元素中物质形态方面的元素开展具体设计,而符号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现代符号学的发端有两个源头,分别出现在语言学和逻辑学的研究中,其代表人物分别是语言学家索绪尔与哲学家莫里斯。莫里斯第一次明确地把符号学的研究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也就是语构学、语义学和语用学。其中语构学涉及符号之间的组成,语义学涉及符号以及各种意指方式所进行的表意,语用学则着重于符号的起源、使用和影响[5]。受符号学的启发,通过语构学,语义学和语用学的方法阐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并将其应用到现代家具设计中去,从而能够为现代家具创作带来一些新的理念。

(一)运用语构学规则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选择和组合是现代家具形态构成,信息传递的关键,是决定现代家具设计成败的主要因素。一件完美的家具作品不是传统文化元素的堆砌和任意拼凑,创造新的元素固然重要,但仅有好的元素而无好的选择和组合仍无法得到完美的整体效果。因此,研究现代家具中传统文化元素之间的构成关系及组织形式极为重要。

传统文化元素的组成关系不仅在元素形式本身,而且建立在现代家具的外部规律上。其表现是:必须符合现代大批量、互换式生产方式,遵循加工工艺、材料特征等约束;必须符合物理学、化学等属性,遵循受力状态、平衡、稳定性等约束;必须遵循与消费群体人体匹配关系上由统计规律所给定的语构学规则。如图1威格纳设计的“丫”型椅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其中主要的一个线索,就是对物质形态元素中明清家具的提炼和阐述。它是由一系列具有明清家具特色的元素以及组合这些元素的形式结构形成的。整个家具体现了民族风格的气派,是现代的同时也是传统的,浸润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

(二)运用语义学规则

在语义的创作上,建立在特定感官对元素认知的心理学基础上,应该解决好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家具设计的关系。

在传统文化元素的再造中,除了利用旧有元素与现代家具设计及理念相结合的方式之外,将旧有元素进行自身形态上的改造,不仅是实现其自身的改良和增值,也是设计原创性的表现,更是摆脱功用的束缚,由功用层面上升到形式层面的表现。对于具有中国特色的旧有元素其形态上的改造,则使其不仅能够传递现代设计观念,更能够真正传递家具的现代信息,从而摆脱旧有元素在使用上的局限和语义上的偏差[6]。如图2维格纳设计的“古典椅”,更是物质形态元素中明式圈椅的的精妙运用。它在装饰上对明式家具进行了简化,更加具有抽象性意味,造型上粗下细,增加了轻松活泼的趣味,传达出现代生活的气息[7]。

(三)运用语用学规则

在设计中基本元素相当于作品的构件,每一个元素都有传递和加强传递信息的作用。作为家具的使用者,人所具有的各种经验和知识都会作为理解因素反映到对家具的认识上来。诸如年龄、性别、所受教育、职业等都会导致个体心理结构的差异。每个人对同一元素会产生不同的联想,对家具的目标诉求也各不相同。在家具设计中,要把多种元素进行有机艺术化组合,从中国人本身的生活方式、习惯、思维方法中去寻找国人现在最需要的东西。这样才能够真正被中国社会接受,从而给人们带来更多温馨和耐人寻味的经典设计,并培育出中国自己的设计风格。此外,在处理元素和环境的关系时,要能够使元素符合家具的使用环境。如图3联邦椅。它的设计糅合了物质形态中的明式家具元素,简洁的造型,流畅的线条,明快的色彩,迎合了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同时在取材上,采用大众化的橡胶木,在满足现代人崇尚自然、回归自然怀旧的情结的同时,又照顾了现代消费者的经济性需求[8]。

总之,用符号学的方法来解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实质,从符号的角度对传统元素进行提炼和二次设计,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在家具设计中表现自己的传统文化,使旧有元素能够真正传递现代信息,而不是泛泛体现“中国味”。

四、现代家具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合的意义

1.满足消费者日益上升的审美需求,走出模仿与抄袭,用个性化的思维和视角做自己的设计。同时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元素的设计风格与现代家具结合,给家具注入浓厚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

2.弘扬民族文化,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国际化品牌。通过原创传统文化元素提升中国家具文化,增进家具的民族化,开辟新的现代家具设计风格,提升民族品牌,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家具产业的经济效益。

3.“全球一体化”的进程要求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家具设计结合。一体化是当今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一体化进程体现于文化中,就是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已经被纳入到全球化的世界体系中,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成为“化外之地”。而传统文化元素恰恰是表达中华文化多元特质的行之有效的媒介。

五、结论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是唤醒中国现代设计面向世界的重要源泉。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非物质形态影响下的那些物质形态,如果站在现代的角度去对它进行重新审视,将会发现巨大的文化价值,将会成为“世界的中国”设计的一种文化身份识别,而能为多样的世界消费方式所接受。对传统文化元素的继承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把其融入到现代家具设计之中,必定会使中国现代家具设计更具文化性与社会性。

注释

1[1]李晓芳,继承·融合·创新——对在现代工业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一些看法[J].市场周刊,2007(11):14-15页

2[2]毛宣国.中国美学诗学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3]李萌、祝朝龙.浅析民族文化内涵在我国现代汽车造型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与设计,2008 (09):175-177页

4[4]代锋.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5[5]尼跃红.室内设计形式语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6]李国庆、宋国彬.平面设计及其设计元素的本土化与再造[J].包装工程,2004(06):157- 158页

7[7]唐蕾.中国艺术哲学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运用[D].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

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 第11篇

关键词:传统园林;现代景观;园林艺术

中图分类号:TU98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7-0171-1

1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与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诠释

1.1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

园林艺术是表达人与自然关系最直接、联系最紧密的一种物质手段和精神创作。中国传统的园林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也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

1.2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

景观规划设计(在我国又称为风景园林)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环境的科学和艺术。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历史悠久的造园活动发展的必然结果。

2 中国传统园林与现代景观的差异比较

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艺术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由粗陋而发展到精巧,由不成熟而趋向于成熟。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可分为四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和公共园林。其中主要的是前两类,他们是造园活动的主流,是园林艺术的精华荟萃;他们基本的功能定位都属观赏型,服务对象都是以宫廷或贵族等为代表的极少数人。中国传统园林在设计上崇尚自然,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手法自然一直是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思维力一式。“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古代造园以自然山水为创作的摹木,造园者通过对自然的感受,取自然美之精华于园林中,成就了无数美景名园。在元素选择方面,传统园林艺术的设计通常是以亭台楼榭为主要构成元素创造出围合的私秘空间,运用仿造自然的方法(构架山水、模拟仙境、移天缩地)创造出景观精品服务于上层社会的人们。

然而现代意义上的景观规划设计,因工业化对自然和人类身心的双重破坏而兴起,以协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为己任。与传统的造园相比,最根本区别在于,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主要创作对象是人类的家,即整体人类生态系统;其服务对象是人类和其他物种;强调的是人类发展和资源及环境的可持续性。现代景观规划设计既是一种大众化的艺术,又是一种以空间规划设计为核心的工程技术。它所面临的是公共性的、众多使用者的需要,在保持园林设计观赏性的同时,融入了环境心理学、行为学等理论,景观环境与建筑、城市共同组成了人类聚集居住的人类聚居环境。在元素选择上现代景观在设计中虽然也有设计亭台楼榭,但这些元素只是做为点缀放置于规划的开敞空间当中,并且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包容了视觉景观(创造符合审美要求的环境形象)、环境生态(创造符合生态原则的环境空间)、人文景象(营造特定的精神环境)3大方面内容;从空间尺度上,景观规划设计涉及宏观(大地环境与资源评估与规划)、中观(场地规划)和微观(小型园林环境设计)三个层次。

3 中国传统园林与现代景觀之间的联系

无论中国传统园林还是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两者皆属园林的范畴,都探讨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人工的、非人工的手法,如:置石、理水、植物配置等,营造出使人置身桃园的感觉来满足人对园林景观的功能需求和观赏休闲需求。虽然两者发生的时代不同,但都受到了儒家或道家思想的影响,这种天人合一的儒学思想使皇家园林或现代一些政府型园林景观表现出宏伟、尊严、庞大、唯我独尊之伟大气势;道家的“虽由人做,苑自天开”使传统的或现代的私家园林景观各具特色,在不同的时期里都能寻求到所谓的阴阳平衡。

4 结语

园林景观的发展空间因时代和服务对象的不同有着不同的发展空间,我们要借鉴传统园林的自然山水造园手法,借鉴传统园林的造园要素,结合现代人们对景观的需求,充分考虑景观要素、建筑、植物等各方面的平面及空间关系,才能更好的作为景观设计师为人类服务。

参考文献

[1] 刘玉杰.现代景观规划设计译释——有西蒙兹的《景观设计学》谈起[J].中国园林.2002,(1):19-22.

[2] 赵潇.中国传统园林对现代园林的启示[J].建筑科学. 2006,(7):50-51.

[3]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12.

[4] 俞孔坚.从世界园林专业发展的三个阶段看中国园林专业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J].中国园林.1998,(1):32-37.

[5] 徐涵.传统园林墙垣的中庸性与手法的折衷性[J].古建园林技术.2006,(3):27-28.

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 第12篇

一、中国传统民族声乐简析

所谓中国传统民族声乐, 顾名思义是指区别于现代中国民族声乐而主以传统戏曲、曲艺演唱和民间演唱等表现方法为演绎形式的一种声乐概念。现阶段, 一些学者将中国传统民族声乐归类为20世纪初至改革开放前期的中国民族声乐, 这种分类方式显然将政治背景作为了评断标杆。但是实质上, 声乐的发展是一种艺术和文化的传播和推广, 结合多方观点, 笔者由社会文明发展形式和社会转型这一角度出发, 将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 中国古代传统声乐衍生及发展时代, 这一阶段时间横跨奴隶社会早期、封建社会晚期。第二阶段, 新民主主义时期至改革开放前期, 这一阶段为转型期, 即中国传统民族声乐逐步向现代化中国民族声乐发生转变的特殊阶段。

就中国传统民族声乐的发展情况来看, 其于宋元之际已经形成了以戏曲、曲艺、民歌等诸多形式表现的声乐系统, 其中尤其戏曲表现最为完善, 而其中的一些戏曲表演形式和演唱技巧均保留至今。当时民众的审美更趋于唱腔上的“字正”, 明时《曲律》对此就有言明:“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 腔纯为二绝, 板正为三绝”, 而古人所言的“以字行腔”及“声随字发”等无不验证了古人对于“字”的重视。而这也可能与古时主流的大众文化传播方式存在一定联系, 严格来讲, 口传文化为当时主要的文化传播途径, 故而, 人民群众于欣赏声乐时, 更为倾向于歌词及其含义方面。这便也造就了传统民族声乐多为一琴、一人、一板一眼的演唱模式。发展至近现代, 传统民族声乐开始突破既往的表现形式, 融合多种演唱方法并开始注重舞台效果和舞台表现力。但是受限于传统思潮的禁锢和观赏声乐心理倾向的差异, 传统民族声乐还未完全脱离宗法社会伦理法则对其产生的钳制作用。

二、中国现代民族声乐浅论

中国现代民族声乐是指于保留我国民族语言、风格及气概的基础上吸收西方声乐表演形式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声乐概念。现代声乐艺术的形成可追溯至上世纪初期, 即学堂乐歌的兴起。严格意义上来讲, 上文对于中国传统民族声乐归类中的转型期也应当是现代民族声乐发展的第一阶段, 这一阶段, 传统民族声乐开始在复杂的历史背景下尝试与西方声乐文化以自然融合, 符合国人审美需求的同时形成完善的演唱体系。就以通俗唱法而言, 经过长期的尝试和演变, 如今已经发展成为民通、美通、民美结合、边说边唱等多种表现形式。

虽然多数学者明确将中国传统民族声乐和现代化民族声乐明确区别开来, 但是笔者始终认为, 所谓的现代化民族声乐是对中国传统民族声乐的一种传承和流变, 从真正意义上而言, 它们都属于中国民乐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两者唯一的区别在于现代化中国民族声乐更为符契合当前民众审美观念, 更为符合时代文化发展诉求。

就现阶段中国现代民族声乐发展情势来看, 微观上现代民族声乐继承了中国戏曲艺术的演唱精华, 于吐字、发声、润腔、韵味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色。于宏观处观瞻, 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衍生于自我批判和精髓继承之上。西方声乐表演于共鸣、呼吸、音色等方面的表现更为注重统一和规范, 具有科学且系统的理论体系和练声方法, 较之于中国声乐采取的“口传心授”方法更具优势性。于十九世纪初期至上世纪末, 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在多元化文化冲击下遭受冲击, 而正是在这一阶段, 中国民族声乐发展成为一种为多数民众可接受的且具多种风格、唱法的一种歌唱艺术形式。

三、两者的结合与联系

结合上文所述可知, 中国传统民族声乐及现代化中国民族声乐之间的衔接点为19世纪初期及上世纪改革开放前这一转型发展阶段。两者是一种继承和延伸的关系, 或者言, 20世纪是中国传统民族声乐和现代民族声乐的一个分水岭。20世纪初及其以前各历史阶段, 以民间歌曲、戏曲、说唱、歌舞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传统声乐文化引领了我国文艺潮流, 但是自从西方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全面侵入, 传统音乐表现形式开始随着我国社会生活的演变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演变和变革。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新旧文化、中西文化及雅俗文化的冲撞、交流、吸收及融合形成了当前我们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感受到的一种全新的音乐表现形式, 而这种形式所表现出来的“新音乐”, 我们将之称为现代化中国民族音乐。

四、中国现代民族声乐发展趋势

纵观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形式和内容表述形式, 均是在一定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下发生变革, 继而以一种熟悉却又包含诸多新元素的形式呈现于我们面前。细致分析现阶段我国民族声乐可以发现, 不论是歌词本身还是歌词中所表达的含义, 抑或是曲调、舞台表现效果等等均吻合多元审美需求, 但也皆保留着中国民族音乐原本的样式。

面对新世纪世界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经济一体化和政治民主化的崭新的世界格局, 可知今后的世界文化发展不再是以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来区分, 而是趋向于综合发展及内部交融态势。在当前多元化的声乐文化氛围里, 于声乐实践中, 中国民族声乐只有吸收各种声乐艺术文化优势, 结合已有声乐实践, 方可将现代化中国声乐中的中西元素转化为多元化中国特色元素, 最终以崭新姿态面向21世纪。

五、结语

综上所述, 中国传统民族声乐经过长期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融合, 去其糟粕, 取它者之精华而发展成为现今为广大群众所接受的现代化中国民族声乐。为了于文化艺术发展徇丽多姿的21世纪继续传播和深入发展中国民族声乐文化, 我们应当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和对待它。故而, 我们应当始终坚持以继承、吸收、借鉴、发展和创新的方式为中国民族声乐注入新的活力, 同时加强与他国声乐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 以走向多元化和全球化奠定基础。

摘要:中国民族声乐风格独异, 具有鲜明的多元化色彩。传统民族声乐构筑于中国传统戏曲、民歌及原生态歌曲的基础之上, 而现代化的中国民族声乐则融合了西方美声、说唱等演绎方式, 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殊声乐表现形式, 铸造了迥异的艺术品格。本文主要通过对中国传统民族声乐及现代化中国民族声乐的细致阐述, 以解析两者之间的文化联系和当前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传统,现代化,民族声乐,多元化

参考文献

[1]周丽娜.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现状探究[J].艺术百家, 2011.

[2]梁娜.传统民族声乐的传承及流变[J].音乐大观, 2012, 6.

[3]杨莉莉.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形成探析[J].艺术科技, 2014, 5.

上一篇:倾听世界的声音下一篇:精彩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