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物理学教学

2024-05-11

医学物理学教学(精选12篇)

医学物理学教学 第1篇

1 医学高专医学影像物理学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是一个理工医相结合的专业, 《医学影像物理学》则是集中体现了这种学科交叉的专业基础课。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面临的问题有: (1) 涉及知识面广, 其涉及物理、数学、生物学、医学、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数字信号与图像处理等众多学科领域, 而授课对象则是理工科知识非常薄弱甚至从未接触过这些学科的医学高专生。 (2) 教学时数少。医学高专学生的课程结构使得大部分院校面临教学时数少的问题, 我校医学影像物理学仅48学时, 教学时数如此之少使得要把书中涉及的成像原理全部讲完较困难。 (3) 教学内容复杂抽象难懂。在讲授磁共振物理这一章中, 涉及到原子核的自旋、磁矩、角动量及进动等物理概念, 而在磁共振成像这一章中涉及脉冲、频谱分析、二维傅立叶变换、快速成像序列等成像物理的基础知识, 学生对于这些知识均知之甚少, 甚至闻所未闻[1]。 (4) 学生自身重视不够。医学高专的专业课程结构设置使学生对于医学影像物理学重视不够, 加之课程的特殊性使大部分学生对该门课程产生了畏难情绪, 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医学高专医学影像物理学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几点体会

2.1 积极加强课程建设

根据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优化教学内容, 制订新的教学计划, 修改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实验大纲, 建立题库, 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医学影像物理学教材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三版教材, 全书共十二章, 涉及X射线影像、磁共振成像、核医学影像、超声成像及红外线成像五大现代化成像技术的原理, 在学时数少的情况下很难囊括所有的内容。从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医学影像技术专门人才出发, 针对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的特殊情况, 结合临床实践教学, 对课程的内容进行优化。重点讲授X射线影像、磁共振成像和超声成像, 另外的核医学影像和红外线成像作为选修内容, 点到即止。

2.2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率

针对医学影像物理学内容复杂抽象难懂的特点, 我们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首先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 使抽象的物理过程变得非常直观, 其能将高科技手段和丰富的教学资源联系起来,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2]。比如在讲授CT扫描方式的时候, 要是单纯的讲授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 而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视听结合可以使学生很快在头脑中形成直观的印象, 有利于学生掌握物理原理,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其次采用对比记忆法, 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 更好地记忆并且掌握相关内容[3]。比如在超声成像的学习中, 可以通过列表对比A超、B超和M超, 这样有利于发现其相同点和不同点。另外在整个课程的学习中, 通过对比法总结X射线影像、磁共振成像和超声成像的成像原理, 使同学们对于整个的课程有一个系统的认识。总之, 医学影像物理学的教学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3 开展空间教学, 建立仿真实验教学平台

实验教学是医学影像物理学理论联系实践的一个重要环节, 由于设备较昂贵和放射污染等多方面原因, 目前有些医学高专院校并没有开设医学影像物理学的实验课。通过积极开展空间教学, 即利用空间开展电子双板教学, 在此基础上建立仿真实验教学平台, 把一些难懂的实验原理和过程通过空间教学, 以视频和FLASH的方式实时呈现在课堂上, 实现老师和学生的互动, 克服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尤其是克服了医学影像物理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难题。

2.4 引入医学史, 激发学习兴趣

医学史教育对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4]。在医学影像学发展不到100年的时间里, 出现了许多感人的人和事。比如我们在讲X射线物理的时候, 引入伦琴发现X射线的有趣故事;在讲CT和磁共振原理的时候, 通过讲述与这些技术有关的诺贝尔奖得主的事迹,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医学影像物理学作为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 受到学校领导和教研室老师的高度重视, 我们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总结教学经验, 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郭凯, 陈琳, 胡华碧, 等.医学影像物理学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J].数理医药学杂志, 2008, 21 (5) :637.

[2]王红军, 迟津愉, 石飞.多媒体技术在医学影像物理学课程中的应用[J].辽宁高职学报, 2008, 10 (5) :30-31.

[3]康永香, 范怀玉.比较记忆法在医学影像物理学讲授中的应用[J].济宁医学院学报, 2012, 35 (1) :69-71.

医学物理实验教学 第2篇

【摘 要】 医学模式是对医学本质、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

本文主要从整体观念、以人为本、个体辩证和取法自然四个方面,讨论中医医学模式的主要内涵,并把中医医学模式总结为“天人整体医学模式”。

【关 键 词】 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中医医学模式;天人整体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medicai model)是人类对健康与疾病总体认识的高度概括,也是对医学本质、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

医学模式是在医学实践活动和医学科学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每当社会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医学模式也必然会随之发生相应的转变,这种转变的终极目标是运用医学模式思想的指导,最大可能地满足人类对健康的追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的日益提高,生物医学模式的缺陷日见端倪,它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用孤立、静止的观点考察人体,把人体看成一架精密的仪器,越来越精细的分科,无法看到作为疾病的人的整体。

所以,它无法解释有些疾病的心理、社会病因以及疾病造成的身心反应,无法解释生物学和行为学的相关性。

研究发现,各类致病因素中自然因素、环境因素、行为因素、心理因素等产生疾病的诸多因素构成比例已超过70%,生物因素不到20%。

中医学在其理论体系形成的同时树立起“天人相应”“形神合一”“因人制宜”“治病求本”的医学观念,但是后世并没有将其总结为某种医学模式。

但在《黄帝内经》中明确提出了“医道”,是指导中医学发展方向和实践方法之意,其意义等同于医学模式。

随着近年来关于西方医学模式变更的讨论及对中西医结合问题的探讨,中医学的医学模式逐渐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

普遍认为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具有以下几个主要内涵。

一、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重要特点之一。

整体论不仅强调事物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而且认为事物和世界的本源是一个整体,各个部分都是由整体分化而来的。

中医学一贯遵循“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模式,认为虽然疾病从表面上看是身体上的不良现象,但疾病的发生还与所处的环境、心理等因素相关。

要顺应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注重心身的相互沟通、相互协调,达到“天人相应”,和谐平衡。

因此,中医学强调人与自然的整体性,十分重视自然、社会、心理因素对人体的影响。

二、以人为本

中医学的整体观是以“人”为核心的整体观,始终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把人作为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思想属性的统一体来对待,把人的健康与疾病问题置于时间、空间、社会这个大环境中的核心来认识和考虑,即从人的生命、心神(包括心理和思维)、环境(包括社会、自然、精神环境)相统一上来认识和调理人的健康和疾病。

强调认识病要先认识人,治疗上主要依靠人体自身的康复能力,用药不过是借以调动人体自身组织的康复能力,调整重建体内外的平衡协调关系。

从这个角度讲,中医学是“人医学”模式,注重的是人的健康,而不仅仅着眼于对“病”的防治。

这种模式在发展水平上虽然还是朴素的,但在性质上比其他医学模式更符合人的实际。

三、个体辩证

中医学模式将“人”置于自然、社会整体的核心,既注重人的群体共性,又注意区分个体差异,形成“辩证论治”的个体化诊疗模式。

证是中医学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依据,是疾病本质的反映。

而导致证不同的原因主要在于人体对病因的不同反映,也就是体质。

重视人的体质以及差异性是中医学治疗疾病的特色。

《素问·三部九侯论》说:“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通过对个体的灵活辩证,确立了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治疗观。

所以,中医学模式不是就病论病、就人论人的孤立、呆板的医学观,而是以联系、发展、变化的观点来指导医学实践的。

四、取法自然

在治疗上,现代医学执掌的是“极端式思维”,追求的是“对抗性”策略,要么抑制“病灶”“扑杀”病源;要么“阻断”异变,“挖出”病变组织。

中医学对待医学问题的总体指导思想是取法自然。

治病方法主要以中药为主,也包括针灸、推拿、食疗、心理、体育等疗法,这些方法都是从自然着手来解决人的问题。

其中中药以天然植物、动物、矿物为主,而其他疗法如针灸、推拿等,既不损害人体的自然结构及形态,也无明显毒副作用,属自然疗法范畴。

中医治病并非着眼于病本身,而是运用自然之理、自然之法,以恢复人体的平和协调状态。

综上所述,中医学模式构筑于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观及其方法论之上,其中蕴含着丰富而合理的科学内涵。

以上四点基本涵盖了中医学模式的主要精神。

基于上述特点,笔者认为中医学模式可以概括为“天人整体医学模式”。

这种模式能够从宏观和整体上运用联系、辩证、综合的方法把握健康与疾病问题。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在西方医学模式由单一转向复合的整体医学模式背景下,中医学的整体医学模式将显现出巨大的生命力,为人类生命科学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周良荣. 聚焦卫生改革[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9~33.

医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第3篇

1 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在实验教学方法上,笔者打破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做法,积极开展PBL等现代教学模式改革,将原来“教师讲授+演示+学生实验”的授课方式,改为“预习(仿真模拟)+提问讨论+实验操作+教师指导”形式,即改变以往不顾学生差异、按同一模式进行的教学方式,代之以因材施教的、以学生动手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启发式、探讨式的教学方式,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1]。

2 构建多元化实验评价体系

为保证实验成绩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验水平和实验素养,笔者改变以往单一的以一份实验报告进行简单评价的考核方式,对物理实验的考核采取多种指标综合权衡。实验成绩分为平时实验成绩和期末实验考核成绩2部分,各部分有明确的分值比例和评分标准。平时成绩可根据预习情况、实际操作、实验态度、实验结果、实验报告等方面综合评定,期末实验考核可采取笔试、答辩、实验操作等多种方式进行。

3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笔者坚持结合医学教育特点,积极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改革和整体优化,按照先基础、后综合、再创新的思路,以培养学生创新性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循序渐进地安排实验教学内容。逐步精选、保留少量必开的经典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设一些代表前沿领域的、应用性较强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打破传统封闭的实验室管理模式,积极推进实验室开放,突出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

经过不断探索,教研室教师设计开发了“非正常眼的模拟与矫正”[2]“霍尔效应医用换能器原理与实验”“人耳听阈曲线的测定”等一批密切结合医学的综合性医学物理实验;完成了对原有的“液体粘度系数的测定”“模拟直流电离子透入疗法”等保留实验内容与医学结合的改进,淘汰了一批陈旧过时的实验,建立起一套医学教育针对性较强的实验体系。

在系统完成物理实验教学内容改革的基础上,教研室也不断进行着实验指导教材的修编[3]。2003年教研室参编完成《机能实验学》,2006年又根据需要编写《医学物理学实验》,获得潍坊医学院优秀教材三等奖。

在实验改革过程中,教研室教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例如,在原“薄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基础上,联想到日常生活中人们用配合适的远视眼镜(凸透镜)或近视眼镜(凹透镜)矫正人眼晶状体缺陷的实际情况,设计了“非正常眼的模拟与矫正”实验。该项目不仅使学生学会了测定薄透镜的焦距,且加深了对眼睛成像的光学原理的理解。该项目获得了“山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与实验技术成果”三等奖。为使学生对霍尔效应有更深刻具体的理解,教研室以“医用传感器的原理与应用”为基础,基于悬臂梁和线性霍尔电路设计了一种磁敏式霍尔效应肌张力换能器,并应用到医学物理实验。从理论推导、原理分析、实验验证、仪器研制到实验课程设计,整个过程全由本教研室完成。同原实验用换能器比较,霍尔效应换能器能够抑制共模干扰和零点漂移,有利于提高测量精度,且避免了更换干电池的麻烦。《霍尔效应医用换能器原理与实验课程设计》有关研究论文已经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得到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

参考文献

[1]刘其涛,赵清滨,李淑玮,等.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创新性医学人才[J].中国医疗前沿,2008(3):48

[2]吕磊,魏志新,张正厚,等.眼睛屈光不正的模拟与矫正实验——薄透镜焦距(光焦度)的测定[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12):47-50

提高医学物理学教学质量的体会 第4篇

1 医学物理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学生思想上不重视

学生对医学物理学的不重视是教学中的最大障碍。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及其运动形式, 而医学是以人体为研究对象的生命科学。因此很多医学生没有把医学与物理学联系起来, 不明白学习医学物理学的实际意义, 错误地认为物理学与跟自己的专业关系不大, 学物理没什么用处, 没有把医学物理学当成一门专业必修课, 表现为学生学习兴趣严重不足, 其学习的动力仅是为了通过考试。

1.2 教学内容物理学专业性太强

医学物理学的主讲教师大部分来自于物理学专业, 而不是医学专业出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注重物理学体系的完整性, 教学内容以讲授物理规律为主, 仅仅是在每一章的最后一节加一点物理学知识在医学上的应用, 甚至有时由于课时有限就会略过或是让学生课后阅读, 教学内容物理学专业性太强, 缺乏实用性, 所以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

2 提高医学物理学教学质量的几点体会

2.1 提高教师的医学修养

要想提高医学物理学教学质量, 就必须构建具有医学特色的物理学体系, 就必须找到物理学与医学的最佳切入点和生长点。这就要求医学物理学教师既要有充足的物理学知识, 又要有较多的医学知识, 能够掌握物理学和医学之间的对应关系, 并把它应用到教学中。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和组织医学物理学教师跨学科听课, 以增长相关学科知识, 拓宽知识面, 促使教学内容从单一化向多样化、综合化发展。

2.2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2.2.1 重视物理学在医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临床医学问题, 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综合应用物理学现象和规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在《流体》一章中, 讨论完泊肃叶定律后, 可以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这个定律增加流量, 即流量与半径的四次方成正比, 与黏度成反比。因此在临床上, 可以采用扩血管的药物增大血管半径或采用活血化淤、降低黏度的方法来增加流量, 从而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该定律在医学上的重要指导意义。在讲完几何光学后, 介绍眼睛的调节作用及非正视眼 (近视眼、远视眼、散光眼) 的矫正。另外, 介绍静电场性质与心电的关系, 电容器充放电与膜电位的联系, 声波与听觉, X射线、激光和放射性核素的生物效应, 现代物理技术在生命医学领域的应用等。

2.2.2 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医学物理学和高等数学都是在大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课。如果严格按照课本的顺序讲授静电场, 学生还没学到定积分, 学习起来就很有难度。老师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安排, 先讲授对高数要求不高的内容, 例如:X射线, 原子核与放射性, 激光及其医学应用等。等学生学完定积分后再讲解电场、磁场, 此时学生自然就能把学到的高数知识应用到物理学课堂中。

2.2.3 重视物理学思想和方法, 淡化物理推导过程

对于重要的物理定律、公式、结论要讲清楚并分析思路, 但不要求学生掌握具体推导过程, 只要懂得其公式的物理意义, 能正确的使用这个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即可。例如, 简谐振动的振动方程推导涉及到求二阶微分方程的求解, 我们不必追求具体的求解过程, 可以直接给出答案。

2.2.4 引入物理学史, 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中, 运用一些物理学史的材料, 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物理学对生命科学的推动作用和深远影响, 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激起求知热情[2]。例如, X射线是伦琴做低压放电实验时偶然发现的, 为了纪念伦琴的发现, 又称为伦琴射线。随后X射线在医学上立即得到广泛的应用, 如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 (X-CT) 技术。可以说, 没有物理学的支持就没有医学的今天。

2.3 开设设计性实验

实验教学是医学物理学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不仅能使学生熟悉实验仪器、掌握基本实验方法及技能, 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创新能力[3]。但传统的医学物理学实验往往仅局限于对理论的验证, 实验内容单一, 形式固定, 学生被动地完成实验, 达不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学校实验条件适当开设一些设计性实验, 教师提前给学生设定实验题目,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设计实验方案。在实验过程中, 教师首先考查设计方案的物理思想及可行性, 启发学生自己修改方案、解决困难, 分析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 自己评价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2.4 采用立体化的教学手段

2.4.1 多媒体课件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由于多媒体课件可以节省大量写黑板、画图的时间, 越来越受到很多教师的青睐。另外, 它可以缓解学时少、教学内容多的矛盾, 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授课信息量;利用动画可以模拟一些静态图画不易解释清楚的内容、演示实验。但单纯的多媒体教学又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如简单的课件制作基本上是课本内容的投影, 不能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程度;课件版面变换快, 不易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学生只顾看大屏幕, 减少了学生、教师之间的交流等。为顺应学生学习的认识规律, 我们应该制作高水平、高质量的课件, 并与传统的师生面对面交流和传递知识的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趋利避害, 有效地改进课堂教学效果。

2.4.2 将网络技术引入到教学中

利用google和baidu搜索可以让学生找到很多相关的知识,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另外, 学生可以通过E-mail将学习和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与老师联系交流, 增进师生感情。

2.4.3 通过演示实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信度

尽管多媒体技术可以直观、清晰地将物理原理和现象展示出来, 但这毕竟是计算机模拟出来的, 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可信度。通过真实地物理演示实验, 可以让学生直观、真实的观察到物理规律及现象, 这样学生能够更为深刻地理解物理原理和概念。但事实上, 很多老师由于实验条件和时间的限制很少在课堂中演示实验。我们应该适当地增加课堂演示实验, 哪怕是简单一点的演示, 也应该设法应用, 例如光的偏振实验。

2.5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中, 我们主要采用灌输式、以教师为中心、以单纯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2.5.1 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

这两种教学方法更能体现出学生的积极参与, 对于训练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非常重要。但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精心设计讲授内容、怎样提出问题、如何引导学生去思考和分析、对可能出现的错误答案如何辨析等, 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 进行讨论和争辩。

2.5.2 自学辅导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地选取部分章节让学生自学, 由学生自己看书、查阅资料、做题、总结等。教师给予方法上的指导, 最后再将主要的概念、规律进行归纳、总结, 并通过对典型例题的分析, 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通过多次这样的训练, 学生自学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同时自信心也明显增强。

2.5.3 类比教学法、归纳总结教学法

物理学中有些概念、规律较抽象, 学生很难理解, 我们可以采用类比法, 拿学生熟悉的概念、规律与它们类比, 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接受。如在重力场中, 重力势能的变化总是等于重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在静电场中, 电势能的变化总是等于电场力对电荷所做的功。另外, 在每学完一部分知识后我们都应该做归纳和总结, 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对于那些相似的、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或者规律, 可以采用对比归纳法。如光的干涉和光的衍射都描述的是光的波动性, 我们可以采用列表或框图的形式来比较两者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这样更直观、更容易记忆。另外, 对于有共性的物理量或者规律, 也可以放在一起来记忆。

2.6 改变考核方式

学生学习的成绩可由3部分构成:一是平时作业成绩 (占总成绩的10 %) 。学生认真完成课后指定作业可以巩固所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老师通过批改课后作业可以及时发现、解决学生的问题。二是实验成绩 (占总成绩的占20 %) , 包括出勤成绩和实验报告成绩。可以增加学生对实验的重视程度, 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实验。三是期末笔试成绩 (占总成绩的70 %) 。为了避免学生在考试前死记硬背公式, 考试可以采取半开卷方式。考试时可以允许学生自带一张写有物理知识的专用稿纸。这种考试方式的题目可选择灵活一些的综合应用题。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2.7 其它

相对于高中的紧张学习, 大一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 同时也少了同步监督和引导, 这就导致一部分自控能力和自觉性差的学生出现学习松懈。因此, 课堂结束时教师应该给学生布置课后习题, 告诉学生下次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让学生提前预习。另外, 教师每周都应安排时间辅导和检查学生的作业, 督促学生学习。

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随着医学物理学的发展, 教学中还会出现新的问题, 教师只有努力学习新知识、发现新问题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艾拜都拉.肉孜, 马远新, 樊孝喜.医用物理学教学改革初探[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02, 25 (3) :347-348.

[2]李海玲.物理学史在医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5, 7 (2) :271-272.

医学检验病理学教学探讨 第5篇

目的:评估医学检验专业病理学教学改革的成效。

方法:对病理学理论内容和实验内容进行教改,强化病理学与检验实践相结合,改革教学方法,选取医学检验专业1班(82人)作为教改组,2班(83人)作为对照组,通过期末考核,对两个班学生进行评估。

结果:教改组理论考核成绩和实验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滁州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病理学教学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

关键词:

病理学;教学改革;医学检验

病理学作为医学检验的重要内容和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近年来一直是各大高校教学工作者不断改革、不断创新、更新理念、完善课程结构、攻坚克难的方向[1]。

为了弥补病理学传统教学中的不足,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达到为医学检验部门输出高素质技能实用型人才的目的,我们对医学检验专业的病理学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尝试和探讨,现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选择滁州城市职业技术学院20医学检验专业1班(82人)作为教改组,2班(83人)作为对照组。

1.2教学改革内容

1.2.1病理学理论内容的改革

课本内容是实现培养人才为目标的直接载体,是传递文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渠道,为了做到有的放矢,学院教研组组织专业教师对病理学理论部分进行梳理整合,如精简概念性的内容,通过穿插实际案例等方法对涉及的概念性知识进行讲解,将检验相关的知识渗透到出现此病理过程的常见病变或者常见疾病中。

增加病理检验技术相关知识如病例组织学检查技术和细胞学检查技术,另外在讲解常见病过程中增加常用的临床检验指标等。

1.2.2病理学实验内容的改革

实验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所以有必要在传统实验的基础上,结合检验医学的发展,增加病理检验技术和脱落细胞学等实验项目,比如标本的处理方法、常规石蜡切片制作、冷冻切片、免疫组化切片等新兴的技术。

并在实验过程中将标本和临床表现以及形态学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3病理学和检验实践相结合

每一个疾病都与临床病理有着密切的关系,阐明临床表现的基础上,对于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还需要了解病理变化与相关蛋白、酶及其它理化指标变化的关系。

现行教材中缺少此类教学内容,例如发生炎症时,渗出液和漏出液的区别,肿瘤产物中,相关检测手段和肿瘤抗原、激素类分泌物的`关系,应顺应医学的发展融合到教学改革中,强化理论和检验实践的联系。

1.2.4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的教学,教师照本宣科,达不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的,所以需要强化教师队伍,革新理念,以为社会培养素质过硬、专业过硬的人才为教学目的。

1.3方法

1.3.1教改方法

1班按照教研组梳理的教学内容进行,即将传统的理论内容和实践相结合,增加趣味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班按照传统的病理学教材中的内容按部就班的进行讲解。

1.3.2评价方法[2]

1.3.2.1考核

理论试卷由教务处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题型有选择、填空、是非题、简答,涉及记忆、理解题型,重点考察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实验考核内容主要是根据医学检验过程中出现的病理学表现拟题,着重考察,学生选择何种指标进行检验及分析病理学特征,进而阐述引起这种表现的病理学原因。

1.3.2.2阅卷

记忆性问题以教材内容为准,分析性问题答案由本教研室教师统一制定得分点,统一阅卷,密封阅卷。

1.3.2.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教改组理论考核成绩和实验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病理学在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涉及多个学科知识。

照本宣科已经不再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不适应培养多种专业人才的高校的需要,同样也不适应汲取丰富医学知识学生的需要。

只有将理论与临床有机结合,与实践相结合,不断的深化改革,从解决实际问题中强化学生的理论概念,以厚实的理论基础应用于实践中。

滁州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病理学教研组率先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探索,改革创新,强化培养专业过硬实用型的高素质人才为目的的理念,取得了骄人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杜军英,刘元昀,狄柯坪,等.病理学教学改革创新应把握的几个问题[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11(1):72-74.

医学物理学教学 第6篇

关键词:问题讨论式;教学法;医学物理;应用

R-4

问题讨论式教学法在医学物理课堂中的探索和应用,充分满足了医学物理抽象性、实践性的特征,并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讨论活动中来,围绕着课堂活动的核心进行深层次的讨论,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并促进学生的综合水平的提高。

一、问题讨论时教学法在医学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医学物理教学中,采用问题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它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使他们能够发现问题,经过共同的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主要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一味向学生灌输知识,影响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长久以来,他们对医学物理这门学科感到厌烦和枯燥。而在医学物理教学中采用问题讨论式教学法,可以在问题的刺激下,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使他们在讨论中进行独立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紧贴教学内容的问题,并使他们进行热烈的讨论,培养他们探索的能力,从而可以使他们增强对知识的记忆。在众多的学科中,物理知识具有其自身的抽象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面对着众多的挑战,因此,他们的接受能力比较慢,经常难易理解,而通过采用问题讨论式教学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这个问题。在医学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合理设置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够对课堂内容进行充分的把握。

二、医学物理教学中问题讨论式教学法的内容

(一)联系生活实际

物理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趣味性会陡然增加。依据教学内容,可以组织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物理知识,特别是一些可以提高生活质量的产品和技术的应用等,推动物理知识的应用。比如,在学习流体运动这一章节时,在让学生了解流体运动的基本规律-伯努利原理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探讨伯努利原理的生活应用,比如刮台风为什么房顶容易掀掉,风中打伞为什么伞容易翻上去,烟囱为什么越高越好,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的无处不在,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加深对伯努利原理的理解。物理学科本身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验性。因此,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活动,使他们在实验中论证学到的物理知识,并在实验中进行归纳、总结。

(二)联系专业知识

医学物理是临床等相关医学专业的基础课,在学习物理的同时与专业课联系起来,即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助于专业课的学习。比如在学习第二章物体弹性时,可以联系人的骨骼,骨折从物理角度来讲也是因为受力而发生形变,骨骼受力不同发生形变也不同,从而进一步了解骨骼的受力特性。

三、问题讨论式教学法在医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设置内容时与实际教学内容紧密结合

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收集一些和生活紧密相关的教学题材,而且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根据教学的实际内容,对问题进行合理设置,使他们在和生活的接触中,进行充分的讨论,提高他们的主动性,从而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就“激光的特性”来说,在对问题进行设置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列举生活中激光的应用,比如激光笔、激光碎石、激光全息摄影,然后让学生把应用特性对应起来,例如,激光笔是利用了激光的方向性好的特性,激光碎石是利用了激光的高强度,激光全息摄影是利用了激光的相干性好。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可以使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活动

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活动的模式也叫导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是“讨论探究”,通过讨论,学生可以进行相互地学习,弥补自身的不足,从而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并纠正他们的错误。比如,在学习“眼睛”时,可以对“近视、远视、散光”等现象进行讨论,然后提出:“是什么原因导致产生这些现象”,学生通过讨论可得出,近视是用眼姿势不正确,引起眼睛发生形变而近视,再进一步提问学生“近视眼睛的形变是怎么样的呢”,从而得出近视的生理成因。通过一步一步地引导,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学习的乐趣,有利于降低学习的难度,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同时,在积极引导学生并参与到讨论活动中的方式,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有一定的梯度,使学生培养物理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把握好课堂的节奏,保证讨论和课堂教学的可控性。

四、结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不适应学生发展的要求。在物理教学中引入问题讨论式教学法,可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物理教学中应用问题讨论式教学法,设置的内容要与实际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活动,促进学生掌握更多的物理知识,提高他们的物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建霞,周明哲,张小清,张智勇,郭继坤.“问题讨论式”教学法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13,04:9-13.

[2]任静.“讨论式”教学法在物理教学中的探索与应用[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5,18:34-35.

医学物理学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第7篇

关键词:医学物理学,教学改革,实践

医学物理学是关于物理学理论与技术在医学领域的研究与应用的一门交叉学科, 是医学院校中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自然科学基础类课程。近年来, 我们结合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实践, 对医学物理学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获得了较好的成效。

1、调整教学内容, 编写具有医学特色的新教材

教材建设是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环节。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们在授课过程中, 尝试将物理原理与医学专业、边缘学科相结合, 并逐渐确立了课程内容调整的基本原则:调整同一课时内的教材内容, 使教学环节层次化;调整同一单元内的教材内容, 使知识内容系统化;调整不同单元之间的教材内容, 使单元衔接紧密化。

在实践的基础上, 我们主持编写了具有医学特色的新教材。其主要做法与特色在于:首先, 在保证物理学知识体系完整的前提下, 尽量举些医学方面的相关知识与应用例子, 如人体力学、血液流变学、超声影像原理、细胞膜电位和生物磁效应等, 来说明物理学原理在阐释生命现象本质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其次, 妥善处理医学基础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 加强了横向联系。对已成熟的知识, 我们只摘取其很少的精华部分, 将一些对学生科学思想的形成意义不大、和医学联系不密切的内容, 以及那些对理工科学生来说可能很必要但对医科学生来说意义并不大的一些运算精简掉。再次, 联系现代科技革命的成果, 加强新知识、新技术内容的力度, 开设必要的“窗口”使学生能够到物理学前沿看一看,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驾驭新知识、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2、完善教师知识结构, 寻找物理学与医学的生长点

要构建具有医用特色的物理学体系, 就要求医学物理学教师首先必须有较完善的知识结构。而讲授《医学物理学》的教师, 大多是从物理专业毕业, 知识结构较为单一。一项针对医学院校物理学教师的调查表明, 在71名物理学教师中, 进修过一次以上 (含1次) 的教师29人, 占40.8%;未进修过的有42人, 占59.2%。由于知识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更新, 教师对医学物理学的新进展无法了解, 仅局限于教材知识, 使教学科研水平停滞不前, 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为此, 医学物理学教师必须主动适应知识的动态需求, 走出课堂、调查研究、更新知识。首先, 在保证教学的前提下, 通过进修、攻读学位等方式, 进一步强化教师队伍的建设;其次, 鼓励和组织教师跨学科听课, 以增长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拓宽知识面, 促使教学内容从单一化向多样化、综合化方向发展;再次, 积极开展科学研究, 及时追踪学科发展新动向及新技术、新方法。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了解临床和科研对物理学的需求, 架构起二者联系的“桥梁”。通过挖掘出物理与医学的最佳切入点及生长点,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及教学效果。

3、优化课堂教学手段, 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为现代教育提供了光学、声像、电子媒体, 它们的运用使得抽象的物理概念、现象和过程变得具体、形象, 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为了突破医学物理学教学中抽象的概念、现象的讲解, 我们建立了医学物理学多媒体动画演示库, 将一些抽象、枯燥、难于理解的物理概念、现象、过程等用模拟的手法以图、文、声、像等于一体的形式立体、形象地展现给学生。例如:我们在讲解波动光学中杨氏双缝干涉时, 我们调用动画库中的相应动画, 当一幅形象、美丽的动画展现在学生面前, 点光源一分为二, 在屏幕上形成明暗相间的明暗条纹时, 学生为之兴奋, 在视觉的享受中牢固地掌握了知识, 解决了医学物理学概念、现象抽象、难于理解的问题。

为增加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在讲授医学物理知识如B超、CT等之前, 我们又适当地安排了几次临床见习, 使学生通过见习对医学诊断与治疗所使用的仪器、设备的性能、原理及使用方法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这样不仅可以节省讲授时间, 而且更重要的是突出了讲授重点, 明确教学目的和方法, 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改进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教学改革是医学物理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实验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科学思维的工作作风, 尤其是学生独立的发现问题、善于提问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如对医学物理学中“静电学”这一章的与医学结合的“电偶极子、心电图”内容, 我们采用了“学导式”教学方法, 结合临床, 给出问题, 提前一个星期要求学生结合教材查阅文献进行自学解答, 课内由教师引导释疑、总结, 取得了预想的教学效果

近年来, 我们还积极改革实验内容, 减少验证型实验, 增加医学应用方面的实验。通过引进新技术、新设备, 设计与医学有一定内在联系的新实验。如激光方面的, X光机认识应用实验, 心电图仪、脑电图仪、各种超声仪器的认识应用实验等, 从而使学生了解各种仪器的工作原理、基本治疗机制等。加强了学生在物理学实验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培养和正规训练, 把物理学实验教学从传统的注重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并重的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了医学物理学课程在培养医学生科学素质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马英俊, 强枫.医学物理学教学改革与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培养[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9 (, 1) :111-112.

医学物理学教学 第8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医学生不但应该具备扎实、精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必须具有高尚、健全的道德水平和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以及广博、良好的人文科学修养,以适应未来所从事工作的要求。

《医学物理学》作为高等医学教育中最先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和提高新生的创新能力、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精神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和无可替代性。研究和运用《医学物理学》课程体系中所蕴含着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对于适应现代医学的新理念、新理论、新模式,对人才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综合性医疗人才是十分必要的。

2 综合素质教育体系的建构

2.1 课程建设中综合素质教育体系的建构

课程建设是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标志,它对于教育目标的实施和实现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在编写的《医学物理学》新课程训练教材中,除了注意丰富科学素质教育的因素,如科学知识、方法、思想、精神等方面的内容外,还利用多种模块形式体现和渗透了物理学史、物理的文化价值和人文精神等。如介绍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家的科学生涯,教育学生学习其对科学的献身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STS”模块中,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物理学的发展与社会关联,加强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从科学的层面扩展到社会的层面。如学习核医学基础一章,既要让学生了解核技术可以用作医疗、能源,同时向学生介绍核污染、核放射的危害等。这样,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形成正确价值观。

2.2 教学过程中综合素质教育体系的建构

(1)应用全新的PBL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思维训练。如在讲气体栓塞这一节前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输液打针时总要将药液推出一些?”这一问题大一新生都见过,但不知道为什么,可这又关系到人的生命。讲完气体栓塞产生原理后,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2)教学过程中注重科学素质和人文精神的渗透。古老而又年轻的物理学科积淀了求真、求善、求美的思想内涵,它的理论、技术、方法蕴涵着深奥的哲理性,推动它发展的物理学大师包含着“宽容、自强、爱国”等深厚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教学中,我们将这些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会贯通,播撒到学生的心田,使其内化成为受教育者的信念和行为。让每个受教育者在知识上更富有,在思维上更聪明,在人格上更高尚,在身心上更健康。例如:我们通过物理学的“简单性、对称性、统一性”让学生了解整个物理学的知识结构和图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物理学“原始创新、实验支撑、数学表达、臻美建构”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用物理学史和著名物理学家的人文趣事培养学生科学的工作态度、作风和良好的人文道德;用科学的道理教育学生崇尚科学,如我们在讲“电磁场的物质性”时,用大量的科学事实分析揭露了一些反科学、伪科学的丑恶现象,教育学生用唯物辩证法分析认识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为学生筑起心灵的“防火墙”。

2.3 利用研究性课题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实施科学和人文素质教育

研究性课题引发的研究性学习因其鲜明的时代性、深刻的探究性、全程的开放性和极富魅力的创造性而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恰当地设计、运用研究性课题也是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又一重要途径。如结合“能源问题”,引导学生提出研究课题:能源的利用对环境造成哪些危害?我国的能源利用情况如何?太阳能的特点是什么?其开发和利用情况如何?有哪些可供开发的新能源?最有潜力的新能源是什么?由学生分组进行研究,同时引导学生开展生生间、师生间的合作交流,学生借助于与学习伙伴或教师的交流讨论,在共享集体智慧的基础上,逐步析疑,并由表及里地去探究问题,对问题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提出问题的方法,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通过探究中可能出现的挫折和教训以及成功的体验,从正反两面逐渐找到与他人合作、交往的正确途径,逐渐树立敢于单独负责和与他人共同分担责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 医学物理教学中实施综合素质教育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到医学物理学的素质教育功能的强大性,文中提到的例子只是医学物理学丰富的素质教育素材中的冰山一角,医学物理教育教学工作者的任务就是深入挖掘此类素材,充分发挥医学物理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结合教学实践,对于如何在医学物理学教学中开展综合素质教育,我们认为还要做好以下几点:①教师与学生在教学和学习中一定要明确素质培养的重要性。②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教师自身要不断提高各方面素质。③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一定要深入研究,结合教学内容挖掘素质教育素材,每次课都要有素质教育目标。④教师还要很好地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培养学生素质。例如:在班级里开展“科学故事会”活动,让同学们在课余时间分小组做一些小课题,可以是物理科学技术的医学应用,科学发展史,科学家的故事,动手做一些科学小实验等,最后在班上展示大家的成果。这样的活动对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有很大帮助。⑤教师可以尝试开设《物理学史》、《物理学方法》等选修课,培养学生素质。

我们坚信,通过转变观念、大胆改革、深入研究、努力探索,医学物理学教育教学一定能在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方面结出丰硕成果。

摘要:阐述了医学物理学教学中综合素质教育体系研究的意义、建构的内容,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医学留学生物理教学初探 第9篇

1 语言沟通问题

采用全英文授课方式对教师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压力和挑战。我国过去英语长期处于应试模式,即"哑巴英语",进行阅读工作能游刃有余,但"听说"能力较弱。[1]因此教师存在语言瓶颈。我校留学生大部分来自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其流利的英语带有浓重的地方口音,对于听惯了美式英语的我们在短时间内出现不适应,不易听懂症状。这就要求专任教师平时多听英语,而且有意识的听一些韩日英语,并且多说英语,除了要熟悉一些简单的日常用语表达外还要能熟练规范表达专业词汇及对其的通俗易懂的解释。对于英文教材要反复阅读,对概念定律认真揣摩。学校可以不定期地分批次组织教师进行短期的英语进修学习。教师可多用一些业余时间同留学生交流座谈。通过这些方法来培养教师语感适应留学生口语特点,从而保障将课程顺利进行。对于我校留学生,汉语基础很差,尽管为他们也开设了汉语课,但仅限于日常交流对话,因此要不断加强汉语学习,也为后续课程及临床时与医生和病人进行有效的交流,书写病历、文件,看懂临床化验单等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2教材的选用

教材是课堂教学根本,是知识的载体。教材可以作为无声的老师,为学生们传递着知识。选择一本优秀的教材对教学效果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由于我校对留学生物理教学刚刚起步,处于摸索阶段,教研室参考了大量的英文文献和本科医用物理学讲义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组织编写了针对留学生的内部讲义,并在使用过程中逐渐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加强英文原版教材及相关书籍的引入,与国际接轨,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动态和趋势,丰富教学内容。同时教师仔细研读讲义,熟悉内容,强记物理专业词汇和术语,用英文书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2],进行充分和有针对性的备课。

3 理论讲授环节

留学生课堂比较活跃,积极提出问题。例如有学生提问皮托管为什么在某一点处形成滞止区,这个问题在本国学生中很少被提出的。这就要求教师能在英语环境下有很强的应变能力,迅速思考,组织语言,正确流利地回答学生问题。[3当然,如果问题比较大,难以在课堂上解释清楚明白,可在课后时间把问题解释清楚。就留学生积极提出问题这一点上认为国内学生应向留学生借鉴学习,多一些探索精神。但是留学生有时上课表现出纪律散漫,迟到的问题,也要求教师适当采取管理措施,控制好课堂节奏,顺利开展课堂教学。为了及时了解留学生掌握知识情况,采用多种形式加大对留学生检查考核力度,课上抽查,课后布置作业,还有期末考试。[4]但是现在从每次布置作业完成的情况看,上交作业的情况不是很理想。通过与留学生们交流,了解到有的是说作业有难度,有的就是比较懒惰不愿意做,任课教师针对特殊情况,要向留学生们讲明布置作业的意义,碰到问题同学之间可以相互讨论解决,也可以和教师讨论,来调动留学生积极因素,同时教师要加强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的紧密结合。

4 实验课讲授环节

实验课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定理和定律的理解,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实验课前要求任课教师预做实验,熟悉实验仪器英文名称,能够用英语思维组织出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步骤的表述,并且仔细纠正表述中不正确的发音和表达。实验课也可以利用图片和动画形象直观的特点引入多媒体,来对整个实验进行有效的辅助,进而提高教学效果,通过这些手段使学生们在脑海里有个清晰完整的实验步骤、明确的实验目的,促进实验教学顺利开展。同时实验课前积极组织教师试讲,每次安排1-2名教师对所作的实验进行试讲,从教学内容、板书、教学方法、教师风貌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实验课通常是安排在学习一段理论知识后进行。课前也要求留学生预习实验,让他们能带着问题和疑问作实验效果会好一些。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留学生积极踊跃地参与实验,并且时常能提出问题和教师交流。但其中也有个别地学生表现出对实验兴趣不浓厚,懒于动手,只看别的同学操作或干脆直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种情况也常见于国内学生,是普遍现象。所以教师尽量地把实验讲的生动形象一些,遇到适合示教的实验教师要给学生演示一下实验步骤,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后留学生都能够按照要求规范地书写出实验报告,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和处理[5]。从批改实验报告中看绝大部分留学生对实验达到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摘要:在我校留学生物理教学中, 针对语言沟通、教材选用、理论和实验讲授上出现的问题作了一些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物理学,留学生,教学

参考文献

[1]周玮, 熊正爱, 周虹, 等.医学留学生教学中的几点思考.医学教育探索, 2005, 4 (5) :331-332.

[2]代小思.留学生教学的回顾与体会.四川解剖学杂志, 2008, 16 (1) :74-75.

[3]王南平, 刘先哲.留学生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医学教育探索, 2006, 5 (8) :724-725.

[4]赵云, 刘爱华, 胡风勤, 等.临床医学留学生教学及管理探索.医学教育探索, 2007, 6 (9) :850-851.

提高医学物理教学效果的探讨 第10篇

随着现代物理学的迅速发展, 人类对生命现象认识的研究将日益建立在精确的物理学基础上[1]。医学物理学作为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是物理学、医学、工程学、生物学等相互结合所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医学物理所涉及的技术和方法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医学研究以及临床医疗实践中。它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 (1) 人体内生物电、磁、声、光、热、力等物理现象。 (2) 物理仪器 (显微镜、X线机、CT、核磁共振等) 和物理测量技术的医学应用。 (3) 人体器官或系统的机能以及正常或异样过程的物理解释。为了培养能适应新世纪发展需求的素质高、能力强, 知识结构合理的创新型医学人才, 必须对医学物理教学重新定位和思考[2]。

1 医学院校开设医学物理课程的现状

1.1 医学物理教学中所存在的困难

由于医学物理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 因此它属于理工科类学科, 所以要求学习者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又由于医学物理学是物理学、医学、工程学、生物学等相互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 所以对于无论是教师还是学习者来说都要具备其他一些学科的相关知识, 这就对教师和医学生来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医学生相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 他们对像物理学这样理论性较强, 要求逻辑思维能力较高的课程往往有着很强的畏惧和排斥心理, 加上很多医学生认为医学物理并不是他们的专业课, 像这样的“前无序, 后无接”[3]的课程他们往往不重视, 再加上作为理工科的“枯燥乏味”, 导致了医学物理学在医学院校不能得到很好的开展, 医学生们只是将其视为一门“负担”学科, 只要能够期末考试及格, 从此就卸下了这个包袱。

而对于承担这门学科教师的专业多数为物理, 他们并不具备其他学科, 尤其是医学方面的知识。有一部分教师在教授这门学科时, 没有从医学生自身的特点出发, 依然沿用了针对理工科类学生的教学方法, 从而导致了学生听不懂, 物理不能和医学很好的结合这一恶性循环。

1.2 医学物理学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不足

医学物理这门学科的设置在医学院校中往往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首先是教学内容过于繁杂, 许多教学内容其实对于医学生来说在后续的学习中根本用不到, 或者说是与医学方面的知识联系很少, 这种内容的设置很容易使医学生抓不到重点, 造成本末倒置。其次, 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对于医学生而言, 学习医学物理的最根本的目的是能够“学以医用”, 就是要做到“围绕医学讲物理”, 而不是一味地“围绕物理讲医学”[2]。在教学方法中很多教师强调的是某个物理公式的推导过程, 这对理工科学生而言是非常必要的, 但是对于医学生而言, 繁琐的推导过程只会大大降低他们对这门学科的兴趣, 并没有抓到某个物理现象的实质。所以对于医学物理的教学, 更应注重的是每个物理原理或公式中各个参量的物理意义, 而尽量简化那些繁琐的数学推导。

2 医学物理教学的改革

针对以上提出的现状, 医学物理教的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2.1 简化教材内容, 针对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内容

随着现代物理以及医学的不断发展和细化, 医学物理学理论的范围也越来越大, 要想将一本教材中的所有内容及知识点全部灌输给医学生已经不太现实, 因此要对其进行简化和“因材施教”。所谓简化就是剔除那些与医学关系不太大, 相对独立, 对以前以及后期知识学习没有太多联系的内容。“因材施教”就是要针对不同专业的医学生教授不同的知识, 将重点和非重点区分开来。例如对于临床的学生来说, 像流体的运动这部分内容就非常有用, 因为人体中流淌的血液就属于流体运动的范畴。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 临床专业的学生可以从物理的方面解释许多的医学现象。其实, 这部分内容不仅对于临床专业是重点, 对所有开展医学物理的医学专业都是适用的。而对于影像专业的学生来说, 像直流电、X射线、原子核和放射性, 激光等这些与医疗设备的原理有关的内容则应该作为他们学习的重点。

2.2 医学物理需与各门学科合理的配合

医学物理并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 这对教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教师除了具有扎实的物理知识外, 还要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 例如在讲伯努利方程这个知识点的时候, 如果教师具有相关医学知识的话, 伯努利方程能够解释很多医学方面的现象。例如血浆撇取效应, 血压受体位的影响, 血压的降落等。对于医学生来说也是一样的, 医学生如果只是单纯地学习医学物理一门理工学科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医学物理不仅涉及物理知识, 还涉及高等数学、电子学、电学等其他工科类的知识。作为当代医学生来讲, 这些学科知识的渗入也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医学物理课程的设置一般都放在大一上学期开设, 此时的学生还没有接触到太多的医学知识以及其他理工科类的知识, 所以对医学物理接受起来会相对困难, 如果在将来的改革中可以将这门学科放在大二开设的话, 效果会更好, 学生学懂了, 自然对它的学习兴趣也会相对提高。

2.3 在理论学习的同时, 适当地加入物理实验

物理学是一门基于实验的学科。在学习医学物理理论知识的同时, 适当地开展与医学相关的实验, 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内容, 还能够大大提高他们对此学科的兴趣。在具体的实验的设置中, 也要对这些实验进行改革, 去掉那些验证性实验, 增加那些与临床联系紧密的实验。改革后的实验课内容应具有相对独立性, 而不只是理论课的图解说明或注解[4]。比如在流体运动中讲到的实际流体中, 黏度都是不可以忽略的, 在实验中就可以设置对实际流体黏度测量这个实验, 测量样品可采用酒精, 有条件的学校甚至可以对血液的黏度进行测量。通过这个实验, 医学生不仅可以深刻理解流体的黏滞性, 由于此实验还涉及理论课上讲述伯肃叶定律, 借此学生也可以巩固对这个无论在物理学上还是在生理学上的这个重要定律。除了这些与医学联系紧密的基本医学物理实验外, 教师也应增加一些电子仪器的使用, 尤其像检验专业的学生, 他们将来从事的工作中不免会与一些电子仪器打交道。通过大学中对这些基本仪器的操作, 等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他们就不会对这些电子仪器感到陌生。在本校的医学物理实验中, 就开展了示波器的使用, 教学生使用示波器。除此之外, 本校还设置了人体阻抗的测量, 心电的测量等涉及一些仪器的使用, 这些实验都非常实用, 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巩固了理论知识, 还为将来的工作做了很好的铺垫。

3 结语

本文针对当前各医学院校医学物理学教学所存在的不足, 从不同方面对提高此门学科的教学效果进行了探讨。当然, 除本文中所提出的观点外, 教师本身还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深入了解学生, 包括他们原有的知识结构和基础, 专业情况及就业走向。只有做到这些, 才能将医学物理这门学科发挥出最大的优势。

参考文献

[1]胡新珉主编.医学物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6:1.

[2]盖立平, 伍建林, 丁晓东, 等.医学人才物理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2010, 27 (4) :2069-2070.

[3]张海霞, 王春燕, 许莉莉, 等.探讨适合医科学生的物理教学课件[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2009, 25 (5) :1463-1466.

医学物理学教学 第11篇

关键字:创新教学;资源平台;自主探究教学;合作互动教学

中图分类号:R3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9-0039-02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向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在信息社会提高教育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而为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并获得发展奠定基础成为教改的重心。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应对世界的变化。由此我们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创新性教学。所谓创新性教学是与传统的教学方法——输入性教学相对立的一种教学,是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对知识整合、建构的过程,进行发现思维的过程,通过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1世纪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越来越认识到人类的发展需要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被社会淘汰,因此我们的教育不能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知识,必须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网络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绝不是上网冲浪的便利,我们应当利用一切先进的技术手段为教育服务,Internet的优势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为创造性教学、合作教学赋予了新的含义,同时也加速了教育终身化、教育全球化和学习型社会的发展。

创新性教学的主要特征是自主性、参与性。自主性主要体现在教师个体有明确的目标意识,能依据教学大纲明确制定教学目标,自主选择教学内容,自我调控学习进程,自主评价反思教学结果,从而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创新性教学的自主、参与要求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方式上即自主探究教学和合作互动教学。作为教学主导地位的教师要善于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和谐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合作教学、善于利用一切教育技术和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自主创新的环境。教学资源平台为自主探究教学和合作互动教学的设计提供了硬件和软件的保证。今天我们已经认识到网络及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手段,为创新性教学提供了理想的认知工具和的教学环境、教学资源。随着Internet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已经不再局限于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辅助教学,我们更希望将地球变成村庄,实现全球每一个角落的资源共享,搭建一个网络资源平台实现合作互动式教学。自主探究教学和合作互动教学是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创新性教学的两种主要教学模式。

一、自主探究教学

在自主性教学过程中,重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批判精神,敢于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反思的意识和习惯。自主探究教学设计基本环节为:情境创设→问题设置→信息查询→思维探索→建构意义,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创设为前提,以问题驱动为向导,引出教学内容的主题,教师围绕主题展开教学,完成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对知识的应用和生理学意义的构建。例如,在学习血液一章中的血型和输血原则内容时,利用网络资源的一个动画软件涉及的内容,抢救三位危重病人,需要输血。从血型的鉴定(ABO、Rh)开始,学生可以动态学习ABO、Rh血型的分型依据,鉴定的方法,原理,输血的原则;看到如果在血型没有按照理论的同型血相输的原则造成的严重后果,使得学生在形象教学中获得知识,在医疗失败获得教训,增长了学生的责任感。使得抽象的理论应用于病人,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21世纪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越来越认识到人类的发展需要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被社会淘汰,因此我们的教育不能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知识,必须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网络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绝不是上网冲浪的便利,我们应当利用一切先进的技术手段为教育服务,网络的优势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为创造性教学、合作教学赋予了新的含义,同时也加速了教育终身化、教育全球化和学习型社会的发展。

二、合作互动教学

合作互动教学是指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教学活动的行为。各种教学活动是一种社会性学习,不仅为教师提供一个自由和谐的教育环境,而且使教学活动成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是许多教师共同构建教学主体的过程,通过多样、丰富的交往活动,参与性强调社会化实践,善于人际交往、能主动适应群体需要,有责任感,善于协作。教学过程不仅在促进学生认识的发展,同时也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教学是一种社会性活动,是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共同的活动,合作互动教学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织在一起,为进行主题教学活动而互助合作、共享资源、共同完成目标的一种教育教学方式。从而达到改善教学工作整体效益的目标。例如,在学习抗心律失常药一章内容时,首先用形象生动的心脏学的解剖学动画让学生复习以前的知识点,为后续的心脏功能学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让学生深刻领会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影响结构思想。在学习心脏的电生理学特性的传导性时,利用多媒体软件形象观察到动作电位在心房-房室交接-心室之间传递的路径和速度等特点,有助于同学记忆和理解。同时,可以看到出现传导异常时的各种心律失常的情况,对同学学习和记忆该部分药物治疗、机理等内容具有极大的帮助作用。

在这几年的教育现代化建设中,教学实践证明了现代化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的效益,但是,如果让老师们每天都要花上1~2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来制作充满动感的课件资料显然不现实,那么每节课的课件从哪里来,怎样才能保证每堂课的内容丰富多彩?这是我们要思考并探讨的问题。网络的普及以及校园网络已经建立,为教学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基础,在不断地实践研究中发现,搭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可以有效地实现教学资源共享,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能实现共建共享的电脑多媒体教育教学资料,资源主要分为素材、课件、试题、个人教学专题网站等几个部分,素材主要是与教材相关的图片、视频、动画等,无需进行再加工处理,便于老师的查找和使用。我们的资源主要来源于因特网、各类教育光盘、电教资料、教育软件以及教师自制等几个方面。当然,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素材不仅能提高教师处理信息的技能,而且教师按自己的教学理念制作的资料更适用于课堂教学。教师自制可以通过上网下载、手工录入、图片扫描、视频截取和自己设计开发等多种途径。我们发现有很多教师平时上课使用的自己做的课件很实用,但是这些课件都分散在各教师的手中,不利于资源共享与交流。因此建立一个资源平台将分散在教师手中的课件资源汇总,提高使用效率,节约课件的制作成本。这就彰显搭建教学资源共享平台迫切性和必要性,其的目标要符合当前教改思想、整合学科多媒体资源、立足为本学科教师服务、方便搜索下载和使用(如图1所示)。通过资源库的建设,推进本学科信息化的教学工作,发挥多媒体设备的教学效益,走出多媒体教学的误区,建立良好的教学关系,促进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使教学科研、队伍素质、资源共享上有新的突破和收获。

当然,网络、英语是现代人必备的工具,将网络和双语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是许多教学工作者的希望和要求。如今,经过半年多的切磋与努力,我们已经搜集了大量本学科的资料,该资料能够紧扣教材,与教学进程同步并进,且配有原版英文发音,充分体现了任务型教学、研究性学习、网络型学习等先进教学理念,展现课件的特色与质量,并能共享英语资源。使得多媒体在教学过程发挥其优势,将教师的教学理念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地结合起来,最大程度的达到教与学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邢小柱,马春旭,张圩.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3):16-17.

[2]闫艳.现行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问题透视与路径选择[J].继续教育,2012(2):35-37.

[3]单红.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1,14(6):242-245.

[4]诸葛毅,俎德玲.高等医学教育英文原版教材与国内教材的比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2):36-39.

医学物理学教学 第12篇

药理学是医学领域中一门重要学科, 也是各个专业常说桥梁性质学科。药理学自身的发展可以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有机化学和生命科学、工程学和医学、基础科学和医学紧密结合起来, 形成这些专业之间的纽带, 最终实现使用药物预防治疗疾病的临床目的。药理学自身的发展与医学的进步、药学的发展、人类防御治疗疾病和健康维护意识密切相关, 在现代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中发挥着巨大作用[10]。药理学的三项基本内容, 即指导临床用药、研发新药、促进医药事业进步。所谓指导临床用药, 就是应用药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认识药物作用的机理机制, 探索药物与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 指导临床恰当使用药物控制预防疾病, 提高药物治疗水平, 实际上就是渗透了基础医学向临床应用的转化, 药理学自身的研究目的与转化医学研究目的是一致的[11]。研发新药是通过药理学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手段, 将生命科学、医学、化学以及其他学科研究成果整合发展, 为临床预防、治疗疾病提供更加适用有效的药物, 各种临床医学的治疗手段, 为临床应用提供资料基础, 推动了各种学科应用研究, 这也是将不同学科研究成果融合发展为能够直接为临床服务的基础, 同样也是转化医学的重要内容[12]。药理学自身发展直接促进医药科学的发展, 这体现在药理学能够直接围绕临床存在的问题, 包括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问题, 疾病预防发病机制的认识, 以及药物作用机制和病理生理过程的机理等等, 深入挖掘人类维护健康的过程中科学规律, 实现医学科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因此, 药理学学科在科学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与临床应用直接相关, 目前形成了较为科学有效的转化研究的模式[13]。同时, 推动药理学, 包括药理学学科本身和药理学教学发展, 是实现转化医学进步的重要途径, 也是实现转化医学目标的重要核心内容。药理学在医学基础课程中是医学生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纽带”课程。药理学知识与临床医学课程密切相关, 学生对药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与今后进入临床学习的效果有着紧密的联系。

1 在本科药理学教学中应用转化医学的目的

在本科药理学教学中应用转化医学是适应当代大学教育改革培养应用型人才需求, 可以极大的增加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性。与临床医学类课程不同, 基础医学课程在教学中较少涉及临床实践, 而更侧重于理论教学。药理学主要是研究目标药物与机体或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为防治疾病提供基础理论和科学方法, 讲课时主要重点在于讲授作用于各系统药物概论、基本作用机制规律、经典或代表药物、药物研究新进展知识的课程, 理论性强且较为抽象, 不易于学生的理解掌握, 甚至于有学生学习结束后仍不了解学习这门课成对今后临床实践的意义。而转化医学的中心理念恰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 在教学中采用转化医学的思想, 可以通过一些新教学模式, 将基础理论知识转变成解答临床案例问题的工具, 使学生在分析简单临床案例的过程中发现自己药理学知识漏洞, 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实现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实践效果。在这种模式使用中, 转化医学思想让我们挖掘临床实践中合适的案例问题, 并引导我们从临床转回课堂和实验室去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 同时药理学学科知识就是帮助学生解决临床问题的钥匙。

在本科药理学教学中应用转化医学也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往的药理学教学过程中虽然也设计了相关的药理学实验供学生实践学习, 但是数量较少而且不涉及临床案例, 学生无法将所学的知识和知识的有效性之间建立快速的联系, 所以导致学习兴趣较低, 药理学也是被本科医学生评价为枯燥繁琐的一门课程。将转化医学的思想加入到药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视频或直接进入临床环境接触患者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建立临床思维能力, 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在本科药理学教学中应用转化医学的方法探讨

在新的转化医学思想的培养模式中, 药理学教学过程要求教师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综合运用以案例中心教学 (CBL) 、问题中心教学 (PBL) 、团队中心教学 (TBL) 策略。在药理学的教学中, 要重视培养学生探究性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体现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教学理念, 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过程中纯理论课讲授的学时比例应不高于60%, 病理案例讨论应穿插在教学的主要环节和总结阶段。

CBL教学模式, 即案例中心教学, 是由教师提出典型案例, 并对案例进行分析, 然后组织学生针对该案例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 在实际案例讨论中引导学生掌握和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 可以较高的还原案例过程、具有鲜明的针对性、过程的动态性等特征, 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典型的案例可以来源于临床实践, 也可以来源于教学过程本身。具有趣味性、典型性、启发性的特点。通过该方法模拟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课堂中有目的性的提问、讨论, 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14,15]。

PBL教学方法又称为“problem-based learning”是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加拿大Mc Master大学的新式教育理念, 后期逐渐被广泛引入全球教育领域。PBL教学法,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病例为宏观, 以相关问题为出发点, 以学生为中心, 以教师为引导的启发式教育模式, 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教学目标。PBL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问题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作用, 调动学生追踪目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我学习、终生学习的能力[16]。PBL教学模式在教学相关环节中以关键问题为中心展开学生讨论, 促进师生的互动交流, 激发学生的兴趣, 增强学生素质[17]。其特点是把学习情境设置到综合的、有实际意义的医学专题或临床医学问题中, 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活动、讨论, 学生之间的协作来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在基础医学教学中将各学科知识贯穿于一个真实的病例中, 接近临床实践模拟其中的诊治思维。

TBL是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 (Team-Based leating) 由美国Oklahoma大学的Lmy Miehaelsen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正式提出, 目前在国际上被广泛采用的一种合作教学模式。TBL是针对共同学习目标的学生进行教学的教学模式, 教师预先将这个集体分为几个团队, 学生根据教师提示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准备, 协作学习。TBL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在2013级本校学生本科基础医学教学过程中, 针对药理学教学特点随机选择1个班, 在教学过程综合引入了转化医学思想, 以临床实践的CBL为主要思路, 配合4-6人分组 (TBL) 和PBL学习药理学大部分章节知识。另选2个班级使用传统教学方式作为对照组, 采用问卷调查以及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分析方法进行效果评估。结果显示, 73.4%的学生可接受转化医学思想主导的教学模式, 卷面分析结果客观题两组结果类似, 主观题得分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说明转化医学思想教学模式可以显著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应变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在本科药理学教学中应用转化医学的困难及不足

虽然转化医学思想引导的教学过程比传统教学模式有很多的优势, 但是在实际推广应用方面还存在很多的困难及不足。首先, 新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自身有主动学习的欲求, 如果学生自身学习态度不够主动, 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这种新教学模式的强行使用只会让他们浪费时间得不到能力真正的提升。其次, 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知识储备及随机应变的能力, 以临床实践案例为基础转化教学需要教师有解决临床问题的综合能力, 同时还应能驾驭各种复杂案例从中筛选合适的教学案例, 这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最后, 硬件支持的不足, 转化医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的推广需要学校与医学或研究所联合培养, 国内医学院校现有的教学和临床支撑条件暂时不能满足转化医学的教学需求。但一些学校将本校的医学院与校医院或综合性大型医院联合, 建立临床实习基地, 这将会为转化医学教学思想的应用创造更为有利的环境。

4 在本科药理学教学中应用转化医学的前景与展望

将转化医学的理念渗透到药理学的教学中, 通过引入临床案例或直接进入临床实践接触患者的方式, 可以引导学生建立全面的临床思维, 帮助学生将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需求有机结合, 提高学生使用理论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提高药理学的教学效果。虽然该模式的推广仍旧存在很多的困难, 需要有宏观教学模式改革支持, 但是这种新思路为基础医学教学开辟了新的契机, 希望不久的将来可以广泛推广, 为医学科学发展培养出需要的人才。

摘要:本文针对转化医学发展现状和本科药理学教学现状, 分析探讨了将转化医学思想应用到药理学教学过程中的目的 、具体实施方法和思路以及推广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困难及不足, 为基础医学应用型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参考。

上一篇:电源故障下一篇:艺校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