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效运行机制范文

2024-05-10

长效运行机制范文(精选11篇)

长效运行机制 第1篇

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举措, “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在新形势下, 阶层分化和社会力量重组的深层次变化, 使党的群众路线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着新情况和巨大的挑战, 依靠纪律教育和党风建设来保证其贯彻实施是不够的, 须从民主政治建设的视角出发, 确保人民主体地位, 健全践行群众路线的动力机制, 构建践行群众路线的长效化运行机制。

二、社会阶层分化对践行群众路线的影响

(一) 阶层利益冲突显现, 出现阶层心理隔阂。

民众生活水平的提升程度的差异性导致了阶层利益冲突和新的人民内部矛盾出现, 处理各阶层及各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 明确矛盾发生根源, 探索解决方法, 为社会营造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 是开展一切工作的重要前提。

(二) 阶层分化的市场取向与党的意识形态引导的冲突。

当今世界各种思潮激荡, 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知和价值观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人们对自身阶层的定位和期望, 逐渐表现为由传统利益度量方法向市场取向支配方法转化。利害关系日趋复杂, 市场的逐利性易致社会成员突出个人利益。党要协调好阶层高度分化的市场取向与马列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 以及处理好由之引起的宗教信仰、文化品味、价值观念及道德标准等的多元化。党应该承认多元化的合理性, 同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多元化泛滥导致脱离和危害主导意识形态的可能性。

(三) 阶层价值观念及社会意识差异性加剧分化。

思想观念的多样化比高度一致性的思维方式更能够真实反映社会现实, 有利于多角度尝试适应社会方式, 进而寻求价值实现的不同方案;同时, 易产生社会心态隔膜, 导致社会阶层信任危机的显现。

(四) 阶层分化使执政基础流失成为隐患。

社会转型期, 新兴的社会阶层及利益共同体不断涌现, 与此相适应, 出现了另一个问题, 即作为传统执政基础的工农群众受利益格局的调整而成为相对弱势群体。党执政基础包含不同的利益群体, 工农群众占据相当比例, 如其地位不能得到巩固, 就存在流失的隐患, 进而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根基。

(五) 资源配置的样式多元化对执政党凝聚力撮合的影响。

社会阶层的分化与资源配置方式密切相关。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有利于党的凝聚力的形成, 而且使得党对社会基层组织的渗透率较高。随着多种所有制经营方式的运行和融合, 社会资源配置方式也从全控型向分散型转化, 使社会成员的利益分享处于差异较大的资源配置方式中, 利用和享有社会资源的多重选择对不同阶层的分化和组合起着重要作用。

三、群众路线长效化运行机制探索

党应该发挥与时俱进的品质和改革创新的精神, 围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更加注重统筹兼顾, 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新要求, 进行理论创新及工作方法创新, 不断赋予群众路线新的时代内容, 把创新了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灵活运用到党的建设中去, 运用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实践中去, 从而不断巩固提高党的执政地位。

(一) 把握时代赋予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新理念和新定位。

党的执政地位使党和人民群众客观上处于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在长期执政中如何始终保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变, 成为践行群众路线的关键所在, 在具体理念上, 要改变认为党的组织和领导干部是主导者和支配者, 而群众处于从属地位的错误观念, 树立与群众平等的思想, 肃清特权观念余毒。

(二) 发挥人民群众在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和创造精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需要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发挥主体性和创造精神的伟大事业。我们必须创造一切有利环境和条件, 最大限度激发各行各业的创造活力和创造热情, 破除各种体制机制上的障碍, 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 创造活动得到支持, 创造才能得到发挥, 创造成果得到肯定。有效激发和调动人民群众的创造潜力和创新精神, 进一步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应成为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的新取向。

(三) 完善民主形式以扩大人民群众有序的政治参与。

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民主执政构成了我党执政的基本方式。只有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才能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 不仅需要通过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加以体现, 而且需要具体的形式和制度加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形式以及这种形式是否充分和完善, 在推进民主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深化, 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意识不断增强, 要求我党必须从现阶段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现状出发, 科学、合理设计出体现中国特色的实现民主的具体路径和制度, 让人民群众在更广泛领域、更深层面和更多形式上参与国家管理、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 从而能够有效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 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这也是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标志。

(四) 以制度建设来保障群众路线落到实处。

制度建设具有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群众路线是党的制度性要求, 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 必须依靠制度建设加以保证。践行群众路线, 应在党内将其精神、理念及主要内容具体化, 用切实可行的制度把群众路线的要求确立下来。通过制度可以规范群众路线的内容和形式, 提高群众路线的工作质量, 增强工作的有效性, 纠正偏差, 有效防范执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党要坚持群众路线, 就要接受群众监督, 并建立相关制度来确保监督能够切实有效地发挥功效, 应该通过拓宽各方面渠道主动接受来自人民群众的监督, 同时, 群众对党的领导干部及其工作的监督、建议和意见, 也都应保证其经由安全有效的途径传送至党内。

(五) 培育符合党和国家根本利益的群众组织。

群众组织在国家和社会之间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能够自下而上传送群众诉求, 同时又能自上而下将党和国家的意志及要求送达基层。单个公民的利益诉求纷繁杂乱, 而通过一定形式结合起来的群众组织则能够通过梳理和整合, 形成系统化意见。当今利益多元化表达趋势明显, 群众组织的作用应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目前, 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忽视群众组织的倾向, 而且部分群众组织自身也存在着高度行政化及形式主义泛滥的倾向, 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特别是在疏通、表达及凝聚人民群众利益和诉求方面, 功能较为欠缺。党的群众工作要重视和培育形式多样的群众组织, 鼓励而不是压制, 正确领导而不是放任自流, 通过有意识的培育, 使具有创造性和活力的群众组织不断涌现, 进而开拓并疏通更多的利益表达渠道。党要密切与群众组织的联系, 通过广泛参与群众组织的活动, 不断扩大和增强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和基础, 提高党的威望, 培育群众对党的情感认同及政治归属感。

(六) 发挥网络在开创群众工作新形式中的重要作用。

网络凝聚民智, 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载体。人民群众通过网络可以表达个人观点及诉求, 国家则可以利用网络最直接地听到社会各方面的反馈情况, 做到下情上达、上情下传, 增进相互沟通和了解, 密切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联系。利用网络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体现。关注网络、重视网络、利用好网络, 是党和政府深入群众、发扬民主、践行群众路线的新形式。网络问政凸显了政府对民众心声的重视, 体现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民主、开放和包容的特征, 开启了中国由从党内民主发展到人民民主的新时代, 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内涵, 推动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发展。只要加以充分利用, 加以完善, 并正确引导, 网络将为人民群众有序进行政治参与、政府汲取民间智慧提供重要平台, 成为促进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建设性力量。

四、结语

党要经受长期执政的考验, 就必须坚持群众路线。“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和“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构成了对党执政规律深刻认识的基础。群众路线是否得到重视和贯彻, 是衡量党及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是否拥有群众基础的一项重要标准。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党只要紧密联系群众, 并把这种立场及态度一以贯之地落实到党的理论创新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去, 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 .赵艳华, 袁为海.新形势下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长效性探究——以民主政治为分析视角[J].宁夏党校学报, 2013

[2] .孙继红.我国社会阶层分化对党的群众路线的挑战[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6

[3]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姜玮.论新形势下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新要求[J].江西社会科学, 2011

[4] .聂继红.新时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着力点论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3

[5] .任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群众路线的当代阐释[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3

长效运行机制 第2篇

摘要分析了淮南市潘集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现状,以及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效机制的建议,以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饮水;安全;运行管理;长效机制;淮南潘集区

目前,淮南市各地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正全面有序地推进,一大批饮水安全工程已建成投产,一大批尚在建设中。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的长效机制,保证工程良性运行,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巨大投入真正形成巨大的产出,长期稳定地发挥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迫在眉睫。为此,淮南水利局组织了调研,对一些县(区)进行调研,通过现场查看、走访农户、召开座谈会,征求有关县(区)的书面意见,初步了解该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运行管理情况,现以该市潘集区为例介绍如下。

1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现状和评价

淮南市潘集区从2006年到2009年底,已建成集中式饮水安全工程40处,日供水能力达9 332 t,可解决27 368户104 687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工程涉及全区11个乡镇(街道)的49个行政村,工程总投资达4 079万元。其中饮水不安全类型主要为水质不达标(包括苦咸水、污染水、氟超标水、砷超标水等)。潘集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抓住国家加大对农村饮水安全投入的机遇,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列为潘集区12项民生工程之一,同时,计划用4年时间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标准,解决全区13.46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以来,潘集区工程总体进展顺利,工程质量良好,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这些工程运行以来,为农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被农民群众誉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广大受益群众充分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分享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增强了参与意识和民主意识。这项工程促进了社会和谐,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建立权责明晰的农村饮水工程管理体制问题

由于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有关政策和文件都对明晰工程产权、落实管理主体有明确规定。因此,在工程产权和管护主体方面问题不大,但小型供水工程则不同程度地存在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机制不灵活,管理制度不完善的问题,此外,还普遍缺乏懂技术,会维修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当部分水厂的技术管理人员是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农民,饮水卫生意识和知识相对欠缺,业务素质低,不能适应日常的运行管理工作[1-2]。

2.2加强水源保护,严格水质检测问题

根据2008年公布的全国饮用水与环境卫生现状调查显示,我国超过4成的农村饮用水未达到卫生指标,主要是微生物指标不达标。淮南市情况也不容乐观,经卫生部门检测,大部分水厂水质不达标。造成水质不达标的原因:一是有的地区水资源紧缺,而农村水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遏止,增加了水资源保护的难度,成为威胁农村水质不达标的主要原因。二是农村小型水厂处理设施落后,采用集中供水的农村供水工程大多数设施较为简陋,只有2成左右的供水工程有消毒设备,多数供水工程只有水源、管网和简单的沉淀过滤设施。分散式供水工程多为户管和联户管,普遍缺少水处理设

施。三是缺少水质监测设备和人员,不能进行经常监测,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中,除城市管网延伸和规模较大水厂有检测设备和人员,水质检测不成问题外,广大农村中小水厂由于规模小,管理人员少,没有水质监测设备,更谈不上专职检验人员,目前也没有条件建立水质检验试验室,直接影响了水质的日常监测[3-4]。

2.3合理确定水价,实行计量收费的问题

不少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由于水厂规模小,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民承受能力有限和支付意愿不强,水费收交有困难,喝“福利水”、“大锅水”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农村饮水工程不能按全成本收费,地方物价部门批准的水价普遍低于供水成本,一般不计折旧费和大修费,使水厂该维修的工程无法维修,该更换的设备无法更换,工程使用寿命到期后也无力更新,难以保证工程持续运行。

在调研中发现,凡是农村原有压水井和靠近河流的村庄,农民用水都用河水和浅层地下水,水厂供水只用来烧饭和烧开水,水厂供水量很小;有个别村因有企业收入,因此实行不收水费,造成用水浪费;在含氟高的地区,农村水压井可以出水,由于祖祖辈辈喝高氟水,看不出什么后果,因此饮水安全意识不高,不愿意接自来水;很多农民外出打工,家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一些村成空壳村,接用自来水的积极性不高,这些都影响了水厂的效益。

2.4关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设计问题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004年刚开始实施时为一个新的课题,无章可循且当时国家投资较小,造成实施的饮水安全供水工程多为单村式集中供水;点多面广,粗散式供水,水厂小利润空间有限,难以形成规模化管理,为今后的运行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

2.5关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优惠政策落实情况

2008年省水利厅转发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对农(下转第278页)(上接第275页)

村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涉及的有关收费比照实行扶持政策的通知》,省水利厅与省物价局联合印发了《关于明确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用电价格的通知》,以降低农村水厂的建设和运行成本,还惠于民,根据各地落实优惠政策的情况看,总体上是好的,但仍有部分优惠政策在一些地方尚未落实,特别是执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由于涉及电力部门,协调难度大,执行效果差[5-6]。调研中发现,有的县区2007年以来建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用电价格可以按农业生产用电价格。而2007年之前的农村人饮解困工程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以及乡镇自来水厂管网延伸工程,则不享受电价优惠政策,加重了水厂的负担。

3建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长效机制的建议

3.1建立权责明晰的农村饮水工程管理体制

坚持“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对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明晰产权,落实产权和管理主体。以国家和集体投资为主兴建的乡镇集中供水工程,由县或乡镇授权的项目法人负责管理,以国家投资为主兴建的规模较小的跨村或单村供水工程,形成的资产归受益群众集体所有,由村民委员会或工程受益范围内的用水合作组织负责管理。由社会投资者投资兴建的集中供水工程,由业主负责管理。分散供水工程由受益户负责管理。

3.2加强水源保护,严格水质检测

要抓好水源保护区的管理工作,在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严禁进行各项开发活动和排污行为,以确保饮用水源水质安全。威胁饮用水源水质安全的污染源,应坚决搬迁或关闭,严禁新建、扩建影响饮用水安全的建设项目。加强对农村自来水水源和水质检测管理工作,定期对水源水质,制水水质、配水水质等进行必要的检测,保证生活

饮水达到《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的要求,确保农村饮水安全[7-8]。

3.3合理确定水价,实行计量收费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要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融资、企业经营、依法合理定价、计量收费、群众参与的运营管理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建设,确保工程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长受益。

3.4加大农村饮水工程扶持、服务和监管

3.4.1乡镇政府尽快出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办法》。2004年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领导小组出台《安徽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办法》(试行),试行以来,对已建成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运行管理起到了积极指导作用,同时,在试行中,也发现一些不足,有必要对前段工作进行总结,对照省试行办法,结合乡镇的特点,由乡镇完善该《办法》,并由乡镇实施,以规范供水工程的运行管理,保障供水工程的长期效益。

3.4.2进一步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安徽省制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并没有完全到位的,如电价,建议所有向农民供水的饮水工程,电价一律按农业生产电价执行。

3.4.3对困难小水厂给予适当扶持。建议在一段时期内,对一些经济欠发达,农民承受能力有限的农村亏损小水厂,及时建立财政补偿机制,包括对大修和折旧经费的补贴,或者建立以财政资金为主的农村供水工程基金,对工程进行大修或更新改造,并在更新改造中引导向规模化供水发展,使水厂走向良性循环。同时,也可以通过村民“一事一议”形式,解决管网维修和设备更新的资金。

3.4.4建立农村供水工程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村供水工程量大面广,特别是相当多的单村工程和分散供水工程,其专业化管理水平低,有必要建立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向供水单位和用水户提供服务。

3.4.5加强管理人员培训管理。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相关业务部门应组织农村水厂管理人员开展专业知识、实际应用、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培训工作,逐步建立起一支熟悉供水工程的相关技术,能熟练地使用和正确维护管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专业化队伍。

3.4.6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提供科学技术保障。应针对我国农村目前集中式和分散式供水的特点,重点加强符合农村特点的简便、高效、低廉的水处理和水质检测方面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研发和推广,促进农村供水领域的技术进步。4参考文献

长效运行机制 第3篇

【关键词】农家书屋;管理运行发展;长效机制

最近几年,在政府助推之下,农家书屋特有的工程,凸显了延展的倾向。然而,农家书屋原有的数目递增时,也要预设科学的总指引。若缺失了宏观范畴内的管控机制,那么建构起来的这些书屋,很难供应地段内的文化服务。为此,有必要明辨管控及运行的可用机制,发觉既有机制的弊病。只有这样,才能提快书屋发展的速率,提升服务层级。

一、概要的建设态势

农家书屋特有的工程,起始于十年以前,在07年,这种书屋延展了规模;各地也制备了书屋发展的可用规划。从现状看,经由建成的这种书屋,能超出20万家,覆盖了偏多地段内的行政村。农家书屋被划归成公益特性的文化设施,依循既有的统一要求,建构好的书屋内可被查验及借阅的关联书目,要能备齐一千五百册;书屋存留着的报刊,要能备齐三十种;书屋存留着的音像制品,要能超出一百种。若条件许可,还可在既有的书屋以内,添加网络报刊,或网络特有的图书等。农家书屋这一新颖工程,被看成地段内的民心工程,得到足够的重视。

然而,在书屋建构这一流程内,也发觉了很多疑难问题。具体而言,很多的区段,没能吸纳足量金额,去建构书屋,投资路径凸显了单一的弊病;运行机制不佳,管理者没能积极去延展业务;书屋预设的服务项目,也带有单一的弊病,受众范畴偏窄;设定出来的服务内涵,以及既有的服务水准,都没能提升;书屋原初的产权没能明晰,也没能增添后劲。归结出来的这些弊病,限缩了书屋发展的速率。

为巩固既有的建构成果,预设规范管控的对策,促动书屋应有的良性进展,就要更替偏旧的思路,摸索出长效范畴内的进展机制。平日以内的书屋管控、存留着的书籍借用,都要被注重。建构起来的这些书屋,应能丰富地段内的村民生活,提升文化层级内的整体素养。

二、创设可用的长效机制

(一)增添原有的资源渠道

农家书屋范畴内的工程,关涉着偏大的面积,延展时段也很长,年度时段内的投入量,带有递增的总倾向。若建构必备的一切金额,都由政府创设,是很艰难的。在这样的态势下,就应延展渠道,与地段内的其他场所,互通存留着的书籍,活跃这样的书屋。我们觉得,在统筹规划特有的指引下,农村书屋与城区以内的图书馆,可以整合存留着的多样书籍。高校范畴内的图书馆,在每年度以内,都要更替既有的馆藏,并创设数据库。为此,城区内的高校,可以选出带有可读特性的关联书目,借给乡村范畴内的农家书屋。这种轮流互通的路径,提快了文献利用的速率,与此同时,还添加了书屋的新颖书刊。

例如:某地段特有的农家书屋,就吸纳了科技大学、关联的中医院校、公职院校存留着的多样书籍。这样一来,就添加了关涉农业科技的、关涉医学保健的、关涉家电修护的、教育范畴内的新书目。院校范畴的图书馆,还可以明晰村民需求,把搜集得来的网络信息,编辑成可用的文献;在这一流程内,提炼出实用特性的技术知识、关涉农产品的特有知识。整合了图文的新颖资源,带有逼真的优势,便利了接纳及操作。

(二)创设新颖平台

依循产供销特有的属性,农家书屋要协同村内的组织,创设技术培训的可用时机,让村民经由参与,获取真正收获。若添加了电脑,则村镇内的书屋,还能预设信息查验的新颖平台。这样的平台,带有对外联络的特性,能促动村民去致富。

例如:某农村创设出来的产业模式,会随同季节,而不停更替。农家书屋建构好的网络平台,就归整了地段内的常见品种,还添加了合规的认证证书、产出模式及接续的销售内涵、订购范畴内的产品数目、可用的注册商标。农民只要查验这样的网页,就能明辨关联的产品特性。创设了这一平台后,农产品原有的售卖量,凸显了递增的态势;区段内特有的某些产品,还频繁去出口。

为此,农家书屋预设的新平台,要更替惯用的服务理念,延展多样的渠道,搜集可用的致富信息;同时,还要经由建构好的平台,宣传地段内的新产品,促动村民去增收。

(三)明辨地区特性

地区经济带有不同的特性,因此,选购进来的书刊类别、关联的书籍载体,就要凸显出侧重点。要依循区段固有的经济特性,分出多样板块,供应可以查验的多种信息。

例如:陕西范畴内的某农村,惯常遭受虫害。在这样的态势下,农家书屋归整了关涉虫害防治的特有书籍,供应村民去查验。创设了书屋范畴的网站,密切注重特有的产销对接,互通市场以内的信息,让村民明辨虫害管控的新动向。再如:某村培植了偏多的果树,书屋就吸纳了果树管控的关联书目,添加了套袋及转果、覆盖地膜及贴字的可用知识。村民经由查阅,发觉了限缩病害的良方,回避掉了很多烦恼,也增添了原有的培植技能。

地区固有的产业结构、区域特有的文化,都会凸显出差别。在这种态势下,农民对搜集得来的书籍报刊,也会带有多样需求。要延展书屋原有的覆盖面,依循地方的特性,创设新颖的出版路径。只有这样,才能回避掉形式化的弊病。

三、结束语

农家书屋这一范畴的新颖工程,要为农村区段的接续发展,供应稳固的支撑,满足农民潜藏的精神需求。与此同时,创设的新颖书屋,还要延展原有的图书市场,为出版物的更替及优化,供应可用的时机。农家书屋固有的根基,应当带有公益的特性;农家书屋的接续延展,要带有经营的特性。长效架构下的管理路径,有利于长时段的书屋发展,为书屋添加活力。

【参考文献】

[1]王乃琴.珠海市金湾区建立“农家书屋”长效机制的实证分析 [J].图书馆论坛,2011(06).

[2]马竹英,王荣,吴晓燕.如何建立农家书屋的长效运行机制——以咸阳市为例 [J].图书馆建设,2009(10).

长效运行机制 第4篇

1 当前项目的落实状态分析

此类项目自从出现至今, 其总体的发展态势非常好, 项目的品质也非常优秀, 受到很多人们的热爱。其运作至今, 带来了非常多的利润以及效益, 被广大的人们称赞为民心项目。人们切实的体会到了国家对他们的关心, 体会到了改革带来的成就, 提升了群众们参加到建设工作中的热情。

2 当前饮水管控工作中面对的不利现象

2.1 设置合理的管控体系

因为当前的项目建设以及管控工作相关的条例等对于项目的产权内容不是很明确。所以, 在产权以及维护方面的不利点不是很多, 不过小规模的供水项目会在一定的程度上面对着管控体系不合理, 管控机制混乱等等的现象。同时, 还缺少会科技, 懂得维护的专门的技术工作者, 很多的技术管控工作者都是没有经受过专门的培训的农民, 其卫生思想等不是很严谨, 无法开展好平时的管控活动。

2.2 强化水源的保护工作, 认真的分析水质

结合相关的分析调查我们得知, 当前我国有百分之四十的饮水不合乎卫生规定, 关键是微生物不合理。导致这种现象的缘由有如下的一些。第一, 一些区域的水源太少, 总体的环境还在持续的变差, 此时就导致维护工作面对更多的难题。第二, 小规模的处理机械不合理, 使用总体供水的项目都很简单, 仅有大约百分之二十的项目进行了消毒部署, 大部分的都没有进行该项设置工作。最后是缺少监测机械和工作者, 很多区域的中小规模的单位因为其面积不大, 管控工作者太少, 未设置监测装置, 更别说配备专门的监测工作者了, 这些问题都干扰到平时的检测活动的开展。

2.3 明确价位, 落实好计量工作

很多的项目因为自身的面积不是很大, 经济的发展能力较弱, 群众的承担力不强, 同时支付心理也较弱, 此时导致费用的缴纳存在问题, 因此就会发生大锅水等问题。一些区域的项目无法结合成本来收取费用, 物价机构批复的价位要较之于供水的总体资金要少很多, 很少分析折旧等资金, 此时就使得项目不能够有序的维护, 需要换新的项目不能够尽快的换新, 使用时间到了之后也不及时的更新, 此时就使得项目无法持续的运作了。

通过分析得知, 那些有井或是离河流非常近的村落, 他们的水厂仅仅用来提供热水, 其供应量不大。一些区域由于具有单位的收入资金, 所以不进行费用的收取活动, 此时就导致严重的浪费问题的发生, 在那些氯含量高的区域中, 其井可以出水。因为一直都喝这种水, 短时间中未发现有不良的影响, 所以其安全思想不是很高, 不想接通自来水。很多农户出外工作, 家庭中只有老弱, 所以其连接自来水的热情不是很好, 这些现象的存在都严重的干扰到水厂的运作。

2.4 有关项目规划设计方面的事项

此类项目在最初的落实的时候, 没有有效的章程来遵循, 而且此时的投资不多, 导致落实起来很困难, 其点多区域宽, 而且是分散运作的, 无法进行集中的供应工作, 无法形成综合化的管控, 此时就导致后续的运作管控面对很多的问题。

3 设置有序的管控机制的方法

3.1 建立权责明晰的农村饮水工程管理体制

坚持“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 按照“谁投资, 谁所有, 谁受益”的原则, 对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明晰产权, 落实产权和管理主体。以国家和集体投资为主兴建的乡镇集中供水工程, 由县或乡镇授权的项目法人负责管理, 以国家投资为主兴建的规模较小的跨村或单村供水工程, 形成的资产归受益群众集体所有, 由村民委员会或工程受益范围内的用水合作组织负责管理。由社会投资者投资兴建的集中供水工程, 由业主负责管理。分散供水工程由受益户负责管理。

3.2 积极的开展水源维护活动, 做好检测工作

要积极的开展维护区域的管控活动, 在相关的区域中做好开发活动以及排污工作, 以此来保证水质高。对于那些存在污染现象的单位等要责令其搬移或是停运。要强化检测管控的力度, 在规定的时间中对水质等进行综合化的检测工作, 以此来确保其合乎相关的检测规定, 保证饮水安全。

3.3 确保价位合理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要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融资、企业经营、依法合理定价、计量收费、群众参与的运营管理机制, 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建设, 确保工程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长受益。

3.4 加大农村饮水工程扶持、服务和监管

3.4.1 乡镇政府尽快出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办法》。

通过分析我们得知, 此类条例自出台之后, 对于已经设置好的安全项目的运作来讲, 发挥着非常关键的意义, 而且, 在运行的时候, 也存在一些不利点, 要积极的开展好前期的总结活动, 要比对其他的一些法规条例的特征等, 不断的加以完善, 以此来带动运作管控活动的开展, 确保项目的效益优秀。

3.4.2 进一步落实各项优惠政策。

有些地方制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 并没有完全到位的, 如电价, 建议所有向农民供水的饮水工程, 电价一律按农业生产电价执行。

3.4.3 对困难小水厂给予适当扶持。

建议在一段时期内, 对一些经济欠发达, 农民承受能力有限的农村亏损小水厂, 及时建立财政补偿机制, 包括对大修和折旧经费的补贴, 或者建立以财政资金为主的农村供水工程基金, 对工程进行大修或更新改造, 并在更新改造中引导向规模化供水发展, 使水厂走向良性循环。同时, 也可以通过村民“一事一议”形式, 解决管网维修和设备更新的资金。

3.4.4 建立农村供水工程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村供水工程量大面广, 特别是相当多的单村工程和分散供水工程, 其专业化管理水平低, 有必要建立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向供水单位和用水户提供服务。

3.4.5 加强管理人员培训管理。

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相关业务部门应组织农村水厂管理人员开展专业知识、实际应用、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培训工作, 逐步建立起一支熟悉供水工程的相关技术, 能熟练地使用和正确维护管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专业化队伍。

3.4.6 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提供科学技术保障。

应针对我国农村目前集中式和分散式供水的特点, 重点加强符合农村特点的简便、高效、低廉的水处理和水质检测方面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研发和推广, 促进农村供水领域的技术进步。

参考文献

[1]杨鹏远, 杨宗贵.探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后续问题的解决办法[J].福建建设科技, 2010 (3) :74-75.

[2]李玉辉, 高俊双.依兰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J].东北水利水电, 2010 (6) :30-31.

[3]王震锋.农村饮水安全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0 (5) :34, 36.

全面从严治党怎样实现长效化运行 第5篇

党的十九大把全面从严治党写入党章,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全面从严治党的长效化运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其中,思想是内在自觉,制度是监督约束,必须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常抓不懈。

高度重视修炼共产党人的“心学”

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引导党员干部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是筑牢信仰之基、从政之基、廉政之基。共产党人的“心学”,常修才能常新。从根本上说,抵御外部环境的影响,保持共产党员的党性和初心,要靠个人加强修养而成。

一是在理论和实践中自我修养。

理论的学习应该和实践修为相结合。理论学习的目的是在日积月累中增加修养与顿悟,而实践修为的意义在于将人的精神世界与工作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将党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理论学习一定要认真自觉,坚持不懈,真正发自内心去热爱,感兴趣,沉下心,深进去。

二是在组织中强化修养。

共产党人的“心学”不仅仅是个人的追求,更需要将内力与外力、自律与他律相结合。通过组织管理和其他同志的帮助,进行定期“保洁”,避免外部环境的不良影响,补充“正能量”。衡量党性教育的成效,不在一时的感染、触动,而在党性修养自觉性的培养。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的集中教育活动主要侧重从党建角度出发,讲中央精神、组织要求、模范案例、警示教育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总的思路还是要将组织活动的“要我学”与“我要学”的自觉性相结合。

三是在勤学善思中创新,提升修养。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既要想干愿干积极干,又要能干会干善于干。共产党人的“心学”必须与创新意识、担当精神以及主动作为相结合,修好创新之心。

高度重视制度完善和制度执行

全面从严治党,始于“心学”、落于制度,要以完善的制度体系和严格的制度执行作保障。

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制度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务实管用,突出针对性和指导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制度治党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把制度建设贯穿于从严治党全过程,统筹谋划和部署,陆续出台一系列具有标志性、关键性、引导性的党内法规制度。下一步,要进一步做好党内法规制度的立、改、废、释等工作,使制度内容更加科学规范,制度修订更加及时迅速,制度监管更加行之有效,制度规章更加深入人心,从而确保全面从严治党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执行严格、监管有力。

在制度执行中,应严字当头,加强纪律建设,树立规则意识、纪律意识。党的十九大首次把纪律建设与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并列,共同纳入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其重要性可见一斑。纪律建设的关键在于执纪从严、治吏从严,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完善纪检监察问责制度,坚持党纪面前人人平等,强化纪律的刚性约束,加大对违纪行为的查处力度,把好全面从严治党的“标尺”和“准绳”。

制度化建设最终要落实到对制度的执行上来。再好的制度如果不被执行也是一纸空文。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党员干部对党纪党规的遵守要落实到工作中,自觉把制度内化为自身的自觉意识,外化为自身的行为规范。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包括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在内的严密组织体系。制度的执行与实施必须落实到每个组织体系中,从严抓好落实,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在抓常、抓细、抓长上下功夫,养成从严习惯,才能自下而上形成凝聚力。

把修炼“心学”与执行制度结合起来

人既是制度主体,又是制度客体,人与制度密不可分。制度规范人的行为,而人的行为由思想所决定。

思想建设最终要落实到制度建设上。以制度的优势孕育良好的道德风气和社会环境,靠相应的制度来保证思想建设长期、稳定地进行。制度治党离不开科学思想的引领,否则就会迷失方向;“心学”的强化要靠制度来保障和巩固,才能落地生根。

要结合不同时代和发展阶段的思想进行合理的制度设计,使行为受到外力的规范和制约。思想和制度约束,都是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共产党人的“心学”是自律,是内在的行为约束,鼓励道德楷模;制度治党是他律,是外在的明文规范,是必须坚守的道德底线。

长效运行机制 第6篇

关键词:基层医院,优质护理,长效运行,绩效考核,可控点,满意度

基层医院自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以来, 护理人员责任感增强、工作效率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护患关系更加和谐, 医护关系更为密切[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城镇化的趋势, 对护理服务的内涵和外延产生重要影响的同时, 也为护理专业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2], 但基层医院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水平与三级医院比较, 存在明显差异, 特别在临床护理管理、支持保障等方面明显低于三级医院[3]。针对目前基层医院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现状, 我院护理部从护理要素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三个环节建立基层医院优质护理长效运行管理机制, 要素质量实行“六化管理”, 即护理人员岗位编制化、护理工作实行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化、护士积极性以实行正向激励护理绩效考核化、护理管理处彰显人文化、护理专业建设专科化、临床支持360°保障化;护理环节质量实行“全程周密监管和PDCA运行管理”;护理终末质量的“出院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与护士绩效考核挂钩管理”, 采用Likert 5级计分法对实施优质护理长效运行管理干的护理单元的全体护理人员及病房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分析。选取我院部份护理单元为对象, 2014年5-10月对这些护理单元进行优质护理长效运行管理干预, 逐步探索建立基层医院优质护理服务长效运行管理策略,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参加“优质护理长效运行管理干预”前后的消化内科护理人员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干预前的2013年11月-2014年4月作为对照组, 干预后的2014年5-10月作为观察组。对照组21名。职称结构:副主任护师1名, 主管护师2名, 护师2名, 护士13名, 助理护士3名;学历结构:大学本科5名, 专科13名, 中专3名;病床50张, 住院1831例, 床护比约1∶0.4。患者815例, 其中男431例, 女384例;年龄32~91 (65.3±2.6) 岁;文化程度:初中以下205例, 高中及中专436例, 大专及以上174例;住院时间 (7±1.6) d;观察组共有护士23名。职称结构:副主任护师1名, 主管护师3名, 护师4名, 护士11名, 助理护士4名;学历结构:大学本科6名, 专科16名, 中专1名;病床50张, 住院1831例, 床护比约1∶0.4, 患者823例, 其中男436例, 女387例;年龄31~89 (64.3±3.1) 岁;文化程度:初中以下208例, 高中及中专438例, 大专及以上177例, 住院时间 (7±1.3) d;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优质护理长效运行机制的构建方法

对我院2010年以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进行回顾性分析, 通过查阅文献、问卷调查和咨询专家, 确定基层医院优质护理服务开展的难点及在护理管理上的可控点。结合基层医院实际情况, 提出保障优质护理服务长效开展的三个环节:即护理要素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的管理。要素质量实行“六化管理”, 即护理人员岗位编制化、护理工作实行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化、护士积极性以实行正向激励护理绩效考核化、护理管理处处彰显人文化、护理专业建设专科化、临床支持360°保障化;护理环节质量实行“全程周密监管和PDCA运行管理”;护理终末质量的“出院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与护士绩效考核挂钩管理”, 每季度比较长效策略管理的实效性, 建立健全基层医院护理质量标准体系结构。

1.3 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

1.3.1 护士满意度的问卷调查:

消化内科作为实施优质护理长效运行管理的一个护理单元, 其全体护理人员均学习优质护理长效运行管理的应用与推广, 并接受优质护理长效运行管理前后满意度的问卷调查。调查表包括护理要素质量、护理环节质量、护理终末质量三个维度。其中护理要素质量管理含“六化管理”六个条目, 护理环节质量含全程周密监管和PDCA运行管理两个条目, 护理终末质量含出院患者满意度调查和护士绩效考核管理两个条目进行问卷调查。

1.3.2 电话回访患者满意度调查:

由责任护士采用Likert 5级计分法对患者出院后通过电话回访进行滿意度调查, 并录取计算机。内容包括护士的服务态度、技术水平、健康宣教、出院指导等维度。

1.3.3 采用Likert 5级计分法进行量化分析:

很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很不满意依次记为5、4、3、2、1分, 3分及以上视为满意, 3分以下视为不满意, 由调查总数中满意人数所占比例计算滿意度。各维度滿意度是其所含各条目满意度的平均值;各维度滿意度的平均值作为总滿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3.

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士滿意度

观察组护士总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滿意度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有研究表明, 基层医院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水平与三级医院比较, 存在明显差异, 特别在临床护理管理、支持保障等方面明显低于三级医院[3]。这些差异主要由以下问题导致: (1) 后勤保障不到位; (2) 护理人员自身因素。基层医院护理人员较三级医院普遍存在学历层次和专业技能较低; (3) 责任心、服务理念有待提高; (4) 弹性排班和层级管理模式体现的不理想; (5) 激励机制与绩效考核不健全。绩效考核未体现或未完全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奖优罚劣的原则, 不能激励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4~6];优质护理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全院人员高度重视, 齐心协力才能做好[7];从护理要素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管理三个环节构建优质护理长效运行机制, 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主动、专业、人性化的优质护理服务, 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滿意度;稳定优质护理队伍, 尊重护士劳动价值和专业价值, 提高护士的职业认同和满意度;绩效考核和薪酬是影响护士满意度的两个关键因素, 建立科学公平的绩效考核和薪酬标准, 加强量性与质性研究、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有利于全面揭示护士工作绩效的内涵及影响机制[8,9]。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护士的专科化发展、职称晋升是实现护士自身职业价值的重要指标, 医院管理者应充分重视护士晋升难这一现象, 保证公平公正, 保障护士的职业前景规划;同时护士也要立足本职岗位“有为才有位”, 实现护士的职业价值[10]。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为护理管理数字化、精细化、科学化提供了技术保障;护理文书是护士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护理管理干预的重要依据。它反映了患者病情动态变化的真实情况, 又是重要的法律依据, 将传统的护理文书改变为电子护理文书, 可有效地解决传统文书管理的片面性、局限性和滞后性, 提高了质量控制的效率及准确性[11], 是今后护理文书管理的发展方向。临床低年资、低职称护士比例过大, 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急待提高。庞大的患者群体与有限的医疗资源不匹配, 难以始终保持床护比1∶0.4, 及优质护理要求一个责任护士管8个以下的患者, 影响了患者的满意度。

长效运行机制 第7篇

有学者界定, “根据管理学原理, 任何一项管理工作其过程均由计划、组织、协调、执行、控制 (监控) 五项基本活动所构成。其中控制的职能在于及时准确地接受处理和利用各项反馈信息。如果某项管理工作在执行中出现了偏离预订目标和要求的情况, 监控系统便可及时了解并作出分析, 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予以纠正。”[1]因此, 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就是监控环节。本文就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运行方式与长效机制的构建作一探讨。

当前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 大多高校内部的教学质量监控是由校级督导委员会来完成的, 而这一督导团队多以退休教师组成。这对高校的有效教学和教学质量的督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伴随着高校规模的逐步扩大, 教学质量督导工作督促有限, 具体表现在, 其一, 学校规模的持续扩大, 加之督导人员有限, 导致督导工作量日益增大, 常规性的督促工作也很难正常展开;其二, 督导人员本身的知识结构及信息水准与现时的教学实际呈显代际差异, 对督导对象往往只能进行有限的指导, 致使引导乏力。

多数高校的教学质量评估是以“学生评教、教师评教、专家评教”为主要形式的, 单纯从教的角度去评教, 而欠从学的角度考虑切入;往往忽略了教学的双重属性, 忽略了教学的其他众多的教育性因素, 这是部分高校当前教学质量评估工作中的一个偏差。同时大多高校的教学质量评估工作往往是“重结果而轻过程”, 因此, 普遍存在着“督”、“导”脱节的现象, 这样“督”的效果就十分有限, “导”的成分几乎体现不出来。鉴于此, 构建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运行机制尤为重要。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长效运行机制构建要素

要保证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科学运行与长效机制的构建, 首先要建立起完备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这一体系的构建要素一般包括权威组织机构与高素质管理队伍构建、科学评价体系与监控手段、完善的信息机制和畅通的教学信息反馈渠道、规范的管理制度机制与保障、教学成果培育机制和激励与约束机制、建立完善的教学保障机制等六个方面。

1. 权威组织机构与高素质管理队伍构建

(1) 权威组织机构

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建立健全了组织机制。“将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职能独立于教务处之外, 设立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 作为常设机构, 承担学校的教学质量监控职能, 统筹全校的教学质量管理工作, 直接向校长负责, 既有利于清理教学与监控的关系, 又利于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的建立。”[2]

教学质量监控是一项复杂而严肃的工作, 需要设立权威组织机构, 确保监控有效运行。这一权威组织机构的权威性取决于构成成员的学术权威性、评价科学性和这一机构行政执行力的权威性。

(2) 高素质管理队伍

建立高质量管理队伍是高等学校加强质量管理的关键。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肩负的社会使命决定了它不仅需要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 更需要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管理水平的高低, 直接制约着学校的发展, 管理人员的知识素养和管理能力, 对于学校全面质量管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调研中发现, 但凡人才培养质量过硬、社会美誉度高的名校, 在权威组织机构与评估专家组成员配备方面都很重视。

2. 科学评价体系与监控手段

评价机制是建立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的手段。教学评价机制由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体系、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教学质量评价方法体系三个方面构成。可从这三个维度出发以填表打分形式形成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 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态度及教学效果等方面作准确评价, 对收集到的评价信息采用模糊数学方法进行科学处理, 然后将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本人, 以敦促其不断改进工作, 提高教学质量。“大学评价应高度关注学生质量”[3], 而教学质量与学生质量存在着必然的相关性。

3. 完善的信息机制和畅通的教学信息反馈渠道

要建立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信息机制是基础, 而信息机制又包括信息搜集和信息反馈机制。而“反馈原理是指系统只有通过反馈信息才能实现控制。控制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流通过程, 整个信息流通构成一个闭合回路。反馈是借助受控系统的输出信息反作用于施控系统的输入信息, 并对系统的再输出发生影响, 从而使系统得到控制和调节的过程”[4]。“建立教学信息反馈体系, 是为了从各个方面及时了解有关教学一线的信息, 为组织管理系统提供决策依据, 及时制订应对措施, 改进教学管理, 保障教学质量提高。”[5]因此, 只有反馈渠道的畅通, 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才可收到及时有效的作用。

4. 规范的管理制度机制与保障

高校完善的制度机制包括: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制度和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是教学质量监控的根本依据。现在普遍实施的完善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一般都要包括如下内容:教育部、教育厅政策性的转发文件、学校人才的总目标、学校教学工作规程、教学工作委员会条例、教学事故处理条例、专业设置条例、学科建设条例、课程建设方案、实践教学工作条例、考试管理条例、学生学籍管理细则、教师管理条例、学生管理条例、教材管理条例、教学事故处理条例等等。

5. 教学成果培育机制和激励与约束机制

高校要以教学理论研究为先导, 校企合作为重点, 努力培育教学成果, 并鼓励和支持教师积极进行教育研究和教学改革, 培育优质教学成果并投入生产。通过构建教学成果培育机制和激励与约束机制来提高教学质量。

(1) 建立教学成果培育机制

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 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 互为补充与促进, 调动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研究活动, 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科研投入, 培育出成果, 带动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如陕西杨凌示范区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就是将教学科研成果与企业联手打造出产品投放市场, 很大程度上提高办学效益和社会知名度。

(2) 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的策略

管理要讲求策略, 要以人为本, 其中激励就是管理的有效方法, 也是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工作热情的有效手段。管理过程中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 把教职员工的行动统一到做好本职工作, 提高工作质量上来。建立青年教师培养机制。通过老带新、试讲、教学观摩、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等多途径, 培养和指导青年教师, 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 也有助于青年教师的职业成长。

6. 建立完善的教学保障机制

教学运行与保障是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互相促进, 缺一不可。一所高校教学质量的运行体系的正常运行, 离不开后勤保障机制的支撑。所以, 国家通过高校设置条例对高校办学硬件条件都有硬性的指标规定, 如教学经费投入、教学仪器设备、实验室建设、教学用房与运动场地等有相应的标准。这对规范办学以及提高教学工作水平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与政策保障。在硬件保障的同时, 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软件保障机制也尤为重要。

完善质量监控体系与构建运行机制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完善是教学管理过程中的系统工程, 构建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也要具有可操作性, 将理论的硬性指标与实践过程中的软尺度结合起来, 才可真正推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正常运行。因此, 在完善质量监控体系与构建运行机制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正确处理督教与导教的关系

督是检查、监督, 导是指导、帮助。教学督导工作就是督的职能与导的作用共同发生作用而形成的。检查、监督是督导工作的手段, 指导和帮助是督导工作的目的, 坚持以导为主是教学督导的根本所在。督是手段, 导是目的, 通过检查、监督, 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的有效指导, 只有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2.正确处理督导专家与任课教师的关系

教学督导活动中一定要充分尊重教师, 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教师, 在教学督导工作中, 督导专家要以人为本, 深入一线了解教学的真实情况, 与教师一起探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与教师建立起和谐平等、合作信任的关系, 体现人本思想。要认识到督导的主要任务是引导、疏导, 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帮助引导教师成长进步, 提高教学质量。

3.正确处理教学督导机构与教学管理职能部门的关系

教学管理职能部门是具有决策和执行的行政职能部门对整个教学活动及其运行负全部责任, 而教学督导部门则是通过对学校内部教学活动各个环节和教学管理过程的质量进行监督检查, 指导评估来保障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教学督导与教学管理两个部门的工作既有区别, 又有联系, 既有分工, 又有合作、职能虽有不同, 但目标一致。要互相配合, 教学管理职能部门要配合督导部门开展好教学督导工作;督导部门则要服从学校工作大局, 为学校及其职能部门提供咨询, 及时反馈教学信息, 积极主动配合其开展各项活动。

4.正确处理教学质量的监控与其持续改进建设的关系

教学质量监控作为一种教学管理活动同样也存在质量问题, 同样有一个需要持续改进的过程。一所高校要发展得好, 就必须研究确定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各个学校要依据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来确定自己的质量衡量标准, 无需刻板模仿或盲目拔高, 因为每个层次的高校都要有属于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 这也是社会对人才多样化需求的要求。

总之,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必然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高要求而日趋完善。当然在教学管理,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过程中高校也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尊重人、依靠人、培养人、发展人、充分发掘人的潜能, 维护师生利益, 同时要坚持科学、有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稳步推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只有这样, 才可构建出科学可行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陈宇晖.高校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 1998 (10) .[1]陈宇晖.高校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 1998 (10) .

[2]王振华.论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的长效机制建立[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 (12) .[2]王振华.论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的长效机制建立[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 (12) .

[3]蔡敏.绩效评价:美国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J].教育研究, 2008 (3) .[3]蔡敏.绩效评价:美国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J].教育研究, 2008 (3) .

[4]俞继凤.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的系统科学分析[J].大学教育科学, 2004 (4) .[4]俞继凤.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的系统科学分析[J].大学教育科学, 2004 (4) .

长效运行机制 第8篇

一、白银市平川区农村饮水安全现状

白银市平川区是1985年随白银市恢复建市而成立的市辖区, 总面积2106平方公里, 全区现辖4乡3镇4个街道办事处, 总人口21.4万人, 其中农村人口10万人, 据2004年底普查, 全区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67489人, 据2010年底调查, 全区新增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14966人, 按照国家“十二五”要求, 未彻底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的规划, 到2015年, 平川区共需解决82455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现状和评价

白银市平川区从2006年~2010年底, 已建成集中式饮水安全工程11处, 日供水能力达3375吨, 解决了56255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工程涉及全区7个乡镇的37个行政村, 工程总投资达2974.54万元。其中饮水不安全类型主要为水质不达标 (包括苦咸水、污染水等) 和用水方便程度不达标。平川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抓住国家加大对农村饮水安全投入的机遇, 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列为平川区政府12惠民实事之一, 计划到2015年底, 彻底解决全区10.65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以来, 平川区工程建设进展顺利, 工程质量良好, 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这些工程运行以来, 为农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被农民群众誉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广大受益群众充分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分享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 增强了参与意识和民主意识。工程的建设促进了社会和谐, 解放了农村劳动力, 促进了农民增收, 改善了水质, 提高了当地群众的身体素质, 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㈠项目建设资金问题

一是缺少前期投入, 水资源论证、现场勘测等前期工作不到位, 设计质量难以保障, 施工中增加工程, 建设资金无来源;二是国家下达资金以人均指标下达, 对于居住分散、人口稀少地区, 人数少、水处理工艺复杂地区建设资金不足。

㈡管理体制问题

由于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有关政策和文件都对明晰工程产权、落实管理主体有明确规定。因此, 工程产权和管护主体都很明确, 但小型供水工程特别是单村供水工程则不同程度地存在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机制不灵活、管理制度不完善的问题。此外, 还普遍缺乏懂技术、会维修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 相当部分水厂的技术管理人员是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农民, 饮水卫生意识和知识相对欠缺, 业务素质低, 不能适应日常的运行管理工作, 且人员变动频繁。

㈢水价问题

不少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由于水厂规模小,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农民承受能力有限和支付意愿不强, “水是商品”意识淡薄。有的农村饮水工程不能按全成本收费, 地方物价部门批准的水价普遍低于供水成本, 致使工程缺少必要的维修管护费用。

㈣用水量问题

在原有压水井和靠近河流、蓄涝水池的村庄, 农民用水都用河水、浅层地下水或蓄水, 水厂供水只用来烧饭和烧开水, 水厂供水量很小;特别是一些边远山区, 很多农民外出打工, 家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 一些村成空壳村, 接用自来水的积极性不高, 使水厂供水量上不去, 影响了水厂的效益。

㈤社会宣传方面问题

从中央到地方, 对水利、水是商品的宣传力度不足, 群众认识不到位, 虽然目前在家庭开支中水费所占比例极小, 但人们交水费的积极性依然不高, 要达到按成本收水费难度还十分大。

四、关于建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长效机制的几点建议

建议上级财政或本级财政加大对水利的投入, 使当地水利部门有足够的资金做好项目的前期工作;建议国家在居住分散、人口稀少地区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时, 根据实际情况, 加大资金投入, 以确保工程建设的质量及效益的发挥。

对较大的集中供水工程实行专业化管理, 由当地水务部门组织成立管理机构, 负责工程的运营管理;单村供水工程通过受益群众代表会议推选管理人、承包人或成立用水协会, 制定具体的运行管理制度, 明确专人管理。对于未按成本收费的工程, 国家在工程维修费、管理经费方面可根据实际情况, 适当地给予财政补助, 确保工程正常运营, 长久发挥效益, 可持续发展。

加强管理人员的岗位业务培训, 提高业务素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水面覆盖广, 供水人口众多, 供水管网复杂, 供水工艺科技含量高, 因此, 必须建立一支技术力量过硬的管理队伍。应在工程运行之初, 多开展各类技术培训, 使管理人员充分了解自身权利和义务, 增强参与意识, 掌握参与的方法、途径, 从而积极、有效地参与到工程管理中去, 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期良性运行打下扎实的群众基础。

合理地确定水价, 对工程水价进行科学的合理测定, 既要保证工程具有合理的运行管理经费, 又要考虑农民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 同时要发挥价格杠杆对节约用水的调节作用, 合理确定水价, 推行水量、水价、水费计收公示制度, 让农民群众吃上明白水、放心水。

加强用水户协会管理。构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效运行机制, 推行农民用水户参与是核心。饮水安全工程最终受益的是农民, 在工程运行管理中应明确农民在工程管理中的主体地位, 扩大农民对工程建设和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以调动和鼓励农民参与建设与管理的积极性。农村饮水安全供水工程管线长、管网布设复杂、供水区域大, 只靠专业管理人员管理工作量太大, 耗费人力财力, 且管理难以及时到位。对于较大规模的供水工程, 如果采取主体工程和主管线由专业人员管理, 村级管网由用水户协会管理的模式, 将会提高工程管理质量。

长效运行机制 第9篇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 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 通过校企深度合作, 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解决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矛盾, 才能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双赢。为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近几年, 我院一直以区域生物技术产业和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 通过调研、专家论证, 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深化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并根据社会需求, 毕业生反馈信息, 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方向, 优化并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学院、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与济宁及鲁南地区生物制药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 通过调研, 确立典型工作任务, 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 建立有效发展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真正实现教学、生产、服务于一体, 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和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1“学训交互, 证赛交融, 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学训交互, 证赛交融, 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 体现了学训交互, 证赛交融, 能力递进的特色。即第1~2学期是公共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的人文素养和基本技能教, 结合专业认知教育完成企业见习;第3~4学期是以校内实训中心为基础, 项目为载体, 技能训练为核心的模块化教学, 组织参加各级技能大赛并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 结合专业技能学习完成实习实训;第5学期以“订单”为基础, 在相关企业进行工学结合的定向培养实践教学, 结合毕业设计完成顶岗实习;第6学期在企业适应实际生产工作环境, 实现顶岗实习与就业的无缝对接。让学生在学习与实训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真正实现学习与实训交互进行, 能力递进的培养目标。

2 构建“学训交互, 证赛交融, 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

为保障“学训交互, 证赛交融, 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 我们构建了基于岗位标准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和“课程+活动+实践”的素质拓展体系, 实现课程内容与企业标准、职业标准的对接。深化“理论+实训+技能鉴定+技能比赛”的教学模式改革, 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以服务济宁区域生物技术行业与企业, 促进学生就业, 构建学生职业终身教育体系, 实现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对接。同时依托校企产学平台, 成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管理机构。以“互利、双赢”为原则, 具体负责“订单”签订、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重构、课程教学实施与教学效果评审验收、学生职业能力考核与接收“订单”学生等工作。在此基础上, 接受校企“订单式”合作培养的学生人数占在校生人数的40%以上。

3 构建长效运行机制的内容及思路

(1) 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建立“校企联合办学”模式, 签订《校企联合办学协议》, 创办校中厂、设立“冠名班”等,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由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参加的校企合作协调组织。

(2) 构建“互利、双赢、共享”校企合作管理的机制。

(1) 双方人员互聘。学校教师进入企业, 提高企业员工培训质量, 增强企业科研力量;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进入学校, 培训校内教师实践教学技能, 加强学生实践教学技能培养与训练, 实现人力资源共享。

(2) 依据人才优势互补、设备使用共享的原则, 校企双方共同承担科研项目, 联合开展科研工作。在“对二甲氨基苯甲醛优化试验”中, 校企联合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 为企业带来年增收节支总额1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 大大提高了学校和企业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3) 双方共建实训基地。建设以校方为主的校内实训基地, 完成学生单项能力、综合能力训练及企业员工岗前培训;建设以企业为主的校外实习基地, 完成学生顶岗实习。

(3) 建立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调整机制。每年至少组织1次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调研, 深入区域企业、人才市场, 综合岗位需求、追踪毕业生就业和创业等各类信息, 充分把握企业用人需求。例如, 依据生物制药岗位分析, 实现生物医药发酵、提取、检测、单元操作岗位直通, 让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相适应, 让学院培养的学生直接为企业所用, 成为企业优秀员工。

(4) 完善教学管理运行保障机制:进行校企双方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改革, 推行专业教师的“双经历”制, 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建立以生物企业专家为主体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及其活动章程, 完善课程体系改革和实习实训的相关制度建设, 如制定《专业建设的行业企业调研制度》《实践性教学管理规定》《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定》《学生实习安全协议》等制度。

(5) 强化“顶岗实习”过程管理:在“学训交互, 证赛交融, 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顶岗实习, 均有学生、企业、学校三方签订《学生顶岗实习协议书》;成立校企“顶岗实习管理委员会”, 制定实习管理规章制度, 实行专业带队教师、企业指导教师、辅导员构成的“三位一体”学生管理模式。顶岗实习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管理等方面与企业密切合作, 保证实习效果。同时校企联合加强安全教育, 确保实习实训安全圆满完成。

(6) 利益分享机制。按照“合作双赢, 企业先赢”的原则, 通过专职教师下企业, 利用自身专业优势, 与企业积极开展合作研发, 参与企业技术革新、新产品研发, 增强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 提高企业整体科研实力, 实现校企合作双赢。

4 结束语

“学训交互, 证赛交融, 能力递进”模式下培养的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毕业生因“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而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就业率连续4年保持95%以上, 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保持90%以上;毕业生“双证”获取率98%以上, 最终形成了一套特色鲜明, 职业能力培养突出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Z].教职成[2011]12号.

[2]向怀坤.高职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 2011 (S1) :4-5.

[3]宋专茂.“就业导向、校企合作”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09 (12) :30-31.

房价调控的长效机制 第10篇

这两年,因地下金融资金链出现断裂危机而一直处于风口浪尖的温州,近日又因对在调控政策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限购令”做出调整,重上媒体主要版面,坊间为之议论纷纷。

中央不会出面干预微调

“以户为单位,只要名下住宅未满2套,还可购买”——此为温州市官方口头发出的新政内容,由于是新一届政府上台后,首宗松绑限购措施的作法,故备受市场关注。

目前外界在冷眼旁观的是:中央会否有所表态?如果出手喊停,说明虽然政府换届,但仍然坚持“调控不动摇”。如果未出面制止,便意味着各地可依据自身发展需要与判断,自行调节中央调控的相关规定。如同温州市房屋交易产权登记管理中心人士所强调:这一微调并未突破国务院的调控界限,况且市场环境已经变化,不太会因此重新抬高房价,助燃炒房。

我揣测中央不致干预温州的限购新规,倒不见得是“人走茶凉”,而的确“事过境迁”。

不只考虑到温州房价在70个大中城市中,是唯一出现房价连续数月下滑的城市,也因为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已然发生剧变,房地产的角色扮演大不同于往昔(之前已多次评述,在此便不赘述),况且国务院正研议房地产调控的长效机制,目前已形成初步草案,并在有关部委、协会等小范围内征求意见。据悉,该草案对于现有的财税、土地政策、金融体制等,都会有所改革,其中包括:房产税试点扩容、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全国联网、健全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等。

以长效机制取代限购令

换言之,在长效机制隐然成形的情况下,限购令逐步退出市场已成定局,温州只是“先行一步”而已,似无横加阻扰的必要。加之该市2011年3月出台的“限购”之严厉,连北京都自叹弗如——本市户籍居民家庭名下住房不足二套的,只可新购一套商品住房(含二手存量房),且无论买后是否卖掉,都不能再购买房屋。而当时多数城市的规定是本市户籍未达两套仍可购房,并无要求“不管购房者是否有房,只能新购一套”。

这就难怪温州官方会指出,政策微调之后,将有两类人群受惠:限购后买了首套房,后来卖出,因限购无法再买的无房户,及限购后买首套房,因限购无法再买大户型的改善型需求者。

“锯箭”之后,隐患仍在

虽然有号称“知情人士”透露,中央对待房地产的态度已从“强调调控”转化为“建立长效机制”,以避免此前在体制不顺的情况下,以行政手段“治标不治本”所带来的弊端,但在我看来,后续发展的可能演变,恐怕不会这么的“理所当然”。

之所以做出如此悲观判断的原因,在于综观其内容均不涉及10年32次调控总以惨败告终的核心障碍——土地财政所催生之地方卖地冲动及其融资平台的无限扩张。亦即按目前所看到的方案执行,并不能真正有效解决房地价非理性飙涨,充其量仅是使贪腐资金以更隐秘的方式进出楼市,或阻挡部分国内外热钱过度炒作房产而已,堪称:华而不实的“锯箭疗法”。

地方政府拼命为房价“护盘”

不久前国土部曾发出警示:土地出现过度融资现象。显示除了房企之外,地方政府已自我矮化为上市公司,为“股(地)价”护盘不遗余力。因为透过土地储备机构,地方政府早就把手中土地拿去向银行质押借款,为了避免抵押物贬值及额外创收,地方政府会基于本能不断哄抬房地价,这也正是一些不肖的伪学者、专家“应运而生”,趁势狂吠“房价愈低的城市愈丢人”之谗言谬论的本质原因。

总体言之,凡是不触及解构利益集团的任何房地产政策改革之所谓“长效”机制,其最终的宿命,都无法避免历次调控一样结局,以无效告终。

楼市长效机制不可酝酿太久 第11篇

今年9月份以来,国内地王频现,这说明在楼市调控政策重估之际,调控效果逐渐弱化的行政手段,急需通过合理的市场化手段补位,以房产税为代表的楼市调控长效机制亟待出台。当下,多数房地产项目纷纷提价销售, 购房者由于担心房价上涨而加快入市,令购房难的恐慌情绪蔓延。同时,从租售比、房价收入比等指标不难看出,部分区域楼市已出现过热风险,因此地王频出和供需失衡,无疑是扰乱市场预期的重要因素。此外,在经历连续10多年的房地产调控之后,政策干预逐渐出现 “无力感”。首先,以行政手段为主导的房地产调控,无法实现真正的市场供需平衡,反而令市场产生强烈的敏感度;其次, 面对区域市场形态的各不相同,“一刀切”的思路正在走入误区。如今房价越调越涨,充分证明原有的调控逻辑已不能适应市场需求,而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也正倒逼楼市政策进行重估,我们期望楼市长效机制早落实、真有效。

@读者

上一篇:综合状态下一篇:质检员

热门文章

长效避孕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