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上市公司范文

2024-05-10

国企上市公司范文(精选12篇)

国企上市公司 第1篇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 我国实行的国有企业改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增加企业产出绩效、利润率和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并为众多学者所证实。但遗憾的是, 迄今关于国企改制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企业自身效率以及产出绩效的影响, 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了其对行业竞争的作用, 而这又是国企私有化的根本目的。

国企私有化是指引入竞争, 打破垄断国企垄断现状, 给民营公司、外资公司等非国家控股的企业或个人机会, 使得市场能够达到充分竞争。国有企业私有化有四种形式: (1) 国有企业上市 (2) 国有股减持给个人 (3) MBO (4) 出售给他人。本文仅选取 (1) 为样本。

本文在前期研究基础之上, 研究国有企业通过上市私有化对公司表现及其所处行业竞争环境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

对于国企私有化的研究多数集中在对企业绩效的研究。Dewenter K L, Malatesta P H. (2001) 用虚拟变量来区分国有和非国有企业, 发现国有企业盈利能力更差、杠杆率更高、劳动力投入密度更高。这一结论与多数文献类似。作者又对国企私有化前后的公司表现做了研究, 并发现公司在私有化开始前所有三个衡量指标均有所改善, 私有化开始后杠杆率和劳动力投入密度有所下降。Gupta N. (2005) 与其他文献不同之处在于, 利用连续的变量:私有化股份所占总股份比例, 来研究部分私有化的公司表现。结果发现, 部分私有化对公司表现也有正的影响。

可见, 已有文献很少有用连续变量来衡量私有化进程的, 多数局限于虚拟变量;没有实证研究外资持股比例对上市私有化公司表现的影响;忽略了私有化对行业竞争和创新动力的影响。本文研究内容如下:第一, 以私有化比例的连续变量, 研究国企私有化不同程度下公司表现的不同, 并研究公司的外资持股的影响。第二, 比较在上市私有化前三年、当年及后五年的公司表现。第三, 研究国企上市私有化对企业所处行业竞争和创新环境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及实证分析

(一) 样本选取与变量设定

本文选取2000-2012年上市的非金融国有企业A股作为数据样本, 公司IPO数据、财务数据及宏观指标分别来源于CSMAR、Wind及中经网数据库。

被解释变量中, 盈利能力用R O A 、 R O E衡量, 杠杆水平用资产负债率 ( LEVERAGE) 表示, 劳动力密度 ( L ABORINTENSITY) 为雇员数量/实际总资产, 行业竞争程度 (HHI) 为赫芬达尔一赫希曼指数, 创新动力 (PATENT) 用行业当年申请专利总量衡量。

解释变量中, PRIV为私有股份所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 GOVT为国有股所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Foreign是虚拟变量, 如果公司有外资持股, 等于1, 否则等于0。PRE、YEAR0、POST为虚拟变量, 分别表示若为开始私有化前三年、当年、后五年, 变量等于1, 否则等于0。控制变量为总资产的自然对数 (Assets) 、实际GDP的年增长率 (GGDP) , 并控制了行业。

(二) 模型描述

首先, 研究国企私有化不同程度下公司公司的盈利能力、杠杆结构、及劳动力密度的不同, 以及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的影响, 模型1如下:

Yit=α0+α1PRIVit+α2Foreignit×PRIVit+α3Assetsi t+α4GGDP+α5INDUSTRY+εit (1)

其次, 研究国企上市私有化前后的公司表现和对行业竞争程度、技术创新动力的影响, 模型2如下:

Yit=α0+α1PREit+α2POSTit+α3YEAR0it+α4GOVT it+α5GGDPt+α6Assetsit+εit (2)

预期私有股所占比例 (PRIV) 及外资持股都对公司表现有积极的影响, 公司进行上市私有化前公司表现就已经有所改善, 上市私有化有利于所处行业竞争程度的提高。

(三) 实证结果及分析

首先通过Hauseman检验和Redundant fixed effect检验, 对随机效应模型、固定效应模型还是混合效应模型进行了的选择, 检验结果未列示。下表展示了模型1和2的回归结果。

随着私有股占总股本的比例增加, 公司的盈利能力显著提高, 但劳动力密度却有所上升。然而外资持股比例的交叉项对劳动力密度为负的影响, 说明进行私有化的国企资本结构中若同时包含外资持股, 有利于提高公司的用人效率, 外资持股对盈利能力也有显著提高。

模型2中, 上市私有化对于盈利能力和劳动力密度的影响与模型1的结果一致。公司上市私有化前盈利能力就已经有所提高, 劳动力密度下降, 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对于上市的预期, 使其开始改善公司治理。上市私有化前中后市场竞争性都有所提高, 这表明, 国企在进行上市私有化的前三年, 行业预期已经对此进行了反应, 而正式进入私有化进程之后, 行业竞争程度会进一步增强。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运用2000-2012年国企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 考察国企私有化不同程度下公司表现的不同, 及外资持股对进行国企改革公司表现的作用, 也考察了国企上市私有化前后公司表现及对行业竞争的变化。实证结果表明, 随着私有股占总股本的比例增加, 公司盈利能力显著提高, 劳动力密度却上升;进行私有化的国有企业若有外资持股, 有利于提高盈利能力和公司的用人效率;上市私有化前后行业竞争程度都有显著的提高。

因此, 国企上市私有化对公司表现的改善, 并不是完全由于私有成分的增加, 这说明人们对私有化的预期比私有化本身更重要。另外, 在保证国有资产安全的情况下适当引入外资, 有利于提高用人效率和公司盈利能力。更重要的是, 私有化的进程确实增加了行业竞争, 长期来看, 这有利于传统行业逐步趋向公平的产品价格, 有利于新兴行业创新能力的提高。

摘要:本文运用2000-2012年国企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 考察国企私有化不同程度下公司表现的不同, 及外资持股比例对进行国企改革公司表现的作用。本文也研究了国企上市私有化前后公司表现及对行业竞争的变化。实证结果表明, 随着私有股占总股本的比例增加, 公司盈利能力显著提高, 劳动力密度却上升;进行私有化的国有企业若有外资持股, 有利于增强盈利能力, 提高公司的用人效率;上市私有化前后行业竞争程度都有显著的提高。

关键词:国有企业,上市私有化,公司财务,HHI

参考文献

[1]Dewenter K L, Malatesta P H.State-owned and privately owned firms: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profitability, leverage, and labor intensity[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1, 91 (1) :320-334

[2]Gupta N.Partial privatiz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J].The Journal of Finance, 2005, 60 (2) :987-1015

[3]朱琥祥, 张帆.公司上市前后经营业绩变化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 2001, 24 (11) :11-18.

[4]白重恩, 路江涌, 陶志刚.国有企业改制效果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 2006, 8:4-13.

国企公司有哪些要求? 第2篇

1、学历要求

国企单位要求的最低学历就是专科起步,但就是说说,基本没什么机会,现在应聘者最低也要本科学历起步,有些岗位明确要硕士、博士学历,也就是说学历越高,机会越多。

2、专业要求

国企要求基本上都是技术岗,我们看一下近期发布的某国企的招聘岗位:

可以看出,理工科还是很有优势的,因为国家紧缺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国企招聘基本也以这些岗位为主。

3、党员身份

国企单位本身就很看重党员的身份,不管是报考还是以后的升职上面,党员都有绝对的优势。因此,如果毕业生是公务员的话会更容易成功上岸。

4、应届毕业生

国家对国企单位和应届的毕业生有扶持政策,在报考国企单位上面,应届毕业生有绝对的优势。也就是说,应届毕业生更容易进入国企。所以,毕业生们要利用好应届生的身份。

5、英语水平、各专业证书

英语水平是必备素质,国企也是要向国际化发展,虽然并不是所有岗位都要求英语沟通五障碍,但必备的证书是一个都不能少的。当然,还有各个专业的从业资格证书。

6、学习能力

毕业生的学习能力也是关键的影响因素,具备学习能力的毕业生能更快适应岗位需求,同时任何岗位也需要有能力的毕业生才能创造最大价值。

7、实习经历

毕业生的工作经验是企业最看重的,但这也是应届毕业生最吃亏的地方,所以,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最好积累这方面的经验。这也是你的简历与众不同的发光点。

8、不得不说的条件

如果你不具备上述任何一项优势,但家里有人脉和资源背景的前提下也是有机会的。当然,这只是少数特例。

国企单位招聘不定时不定期,想要捧国企这个铁饭碗的同学要时刻关注并提前做好功课去了解,等从别人口中了解招聘信息已经晚了。铁饭碗的招牌报名时间普遍都比较短,目前最长的就是铁路方向,光有能力是不够的,你还要时刻抓住机会才能有机会更好地展现能力。

进国企需要什么条件

1、学历要求(工人:专业技术专业、管理者:本科以上学历)招聘对象为国内全日制普通高校、国(境)外院校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

2、专业对口;符合本单位招聘所需学历和专业等资格条件。

3、身体健康,符合公务员录用体检的通用标准。

4、特殊人才年龄、专业、工作经历可放宽。

国企算体制内吗?

是算的,“国企算体制内。体制内指以前的国家干部,泛指公务员、国企编制内员工或国家管理阶层家属等代表国家权力或依靠国有资产获得收益的群体。包括国省考、国企、事业单位等。按以前国家干部的标准,国企要区分情况,因为国企改革以后,其内部有一部分职工是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进行管理,这部分可以算体制内,其他按普通职工聘任,不算体制内。”

体制内的优势,更多表现出的是工作的稳定性、福利的优厚性、社会的主导性;与之相应,体制外更多表现出灵活性,伴随而来的还有风险性、低福利性,以及对社会或所在单位的影响力弱。

国企上市公司 第3篇

《投资者报》同时对全部A股上市公司的税负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就企业性质而言,民企的税负明显高于国企;就行业来看,化工税负最高,交运设备税负最低;就区域来说,广东省税负最高,青海省最低。

筛选4标准

衡量上市公司税负的税种主要有所得税和流转税,为了简便起见,《投资者报》仅就所得税税负做分析。

事实上,仅就所得税的税负来看,也有很多比较的指标,在此,《投资者报》的公式为:所得税税负=所得税/利润总额。

第一,提取全部A股过去三年,即2007年~2009年的所得税金额和利润总额,由于截至2010年3月31日,共有994家上市公司发布2009年业绩报告,所以,其余尚未出2009年年报公司的数据,我们用2009年三季度数据代替。

第二,统计每家上市公司过去三年的所得税和利润总额的平均值,再将每家公司所得税的平均值除以利润总额平均值,所得比值即为该公司的所得税税负。

第三,剔除新股,同时,为了保证榜单的科学性,《投资者报》统计出A股整体上市公司近三年所得税的平均值,由于有些公司尚未发布年报,所以分开来统计。统计的结果是,已发布年报公司过去三年所得税整体平均值2.3亿元,未发布年报公司,其过去两年及三季度的所得税整体平均值是0.92亿元。以此为筛选标准,我们剔除那些过去三年所得税平均低于2亿元,以及过去两年及三季度所得税平均低于1亿元的公司。

第四,经过上述筛选,172家符合条件的公司最终被保留下来,在这些公司中,《投资者报》按照税负从大到小的顺序,筛选出排名靠前的50家公司。

平均税负:民企24%,国企10%

在国家大喊“结构性减税”的背景下,上市公司的税负有增无减。

统计显示,截至2010年3月31日,全部A股公司中,已有994家公司发布2009年年报,这994家公司2009年缴纳所得税总额2364亿元,同比2008年增长了30%。2008年这994家公司的所得税额仅为1816亿元。

一个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不能忽略:那就是,在2009年里,上市公司的盈利状况好转了。但事实上,我们对已发布年报的994家公司的盈利同比情況进行统计,结果发现,其净利润增幅仅为20%,远落后于上市公司31%的所得税额增速。所有的现象都在印证,所谓结构性减税,只是一个口号,上市公司的税负有增无减。

同时,《投资者报》数据显示,国企数量不仅多,而且税负明显轻于民企。

据现有数据显示,在A股全部的1700多家上市公司中,具有国企性质的共有992家,占比近六成,国企势力可见一斑。

更重要的是,992国企的平均税负仅为10%,虽然这个数值不算低,但同期民企的平均税负则更高,达到24%,高出国企14个百分点,表明民企税负远远重于国企。

行业比较:化工业高达54.8%,交运设备业为负

尽管整体上A股公司所得税税负走高,但各个行业所得税税负的轻重,差别还是很大的。

以全部A股为考察对象,统计结果显示,化工行业的所得税税负最高,平均值达到54.84%。紧随其后的是房地产行业,平均税负达到34%。此外,商业贸易、金融服务和建筑建材行业也都入围高税负前五名。与之相对应的,是税负最低的行业,交运设备以-27%的平均税负值,霸占了税负最低榜的首位,与交运设备行业情况类似还有电子元器件和餐饮旅游行业,税负平均值均为负值。

国企改制对公司金融的影响 第4篇

一、国有企业改制的必要性

1. 国企改制是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立足我国国情, 现阶段我国的经济体制依旧是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虽然相比于其他的社会经济体系, 国有经济数量并不突出, 但是其所特有的经济控制力十分凸显。进行国企改制, 对国有资产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 能够促进国有资本向国家集中控制的领域和产业转移。国家要想从战略上对国有资本布局进行调整, 改变国有资本分布过宽, 涉足领域过多等状况, 就必须要确保国有资本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保持控制力。由此可见, 全面推进国有企业改制是国有经济在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必然要求。

2. 国企改制是深化企业改革的现实要求

我国国有企业中存在的最大弊端就是富余人员过多, 劳动生产率低。一些企业还存在着自办的中小学和医院, 不仅使企业的负担变重, 同时也制约了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只有通过进行企业改制, 主辅分离, 剥离辅业, 由政府出面承担社会职能, 才能改变国有企业负担重的局面。

3. 国企改制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企业的竞争归根究底是市场核心竞争力的竞争, 企业只有拥有市场核心竞争力才能确保立于不败之地。为了增强市场核心竞争力, 大型企业开始寻找优势组合, 进行企业间新的分工和整合。国有企业也开始进行主辅分离辅业改制, 把一些长期依赖主业生存, 创造价值较低的辅助产业剥离, 在辅业改制中使这些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主体, 以逐步增强企业在经济市场的适应能力, 进一步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二、国有企业改制对公司金融的影响

1. 对公司融资决策的影响

一直以来, 融资难、融资贵是公司金融的难题。一般企业的贷款利率是8%以上, 而发展规模较少, 规格不符合条件的小型企业, 通过信贷公司进行贷款, 融资成本达到13%以上, 有些甚至高达30%。在融资难、融资贵的现状之下, 我国大多数企业基本都依赖于间接融资, 企业生存尚是问题, 产业升级、经济转型更是无从谈起。在当前国家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制的大环境下, 各公司应紧跟国家形势, 对公司发展环境进行改善, 以调整定位市场主体。一方面, 要尽早深化落实国有企业改革的规定和决定, 实施负面清单管理, 建立和完善各种所有制经济“权益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发展环境, 深入推进公司资本向竞争性领域转移。另一方面公司还要将国有资本向维护国计民生的产业集中, 以提高自身产业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可见, 国有企业改制的深入推进, 尤其是混合经济所有制的引入, 有效地优化了公司产权制度, 堵住了“制度性流失”, 这对公司融资决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意义非常重大。

2. 对公司投资决策的影响

相比于非金融国有资产, 金融国有资产规模更大。自国资委成立至今, 其所监管的非金融国资已经高达70万亿元, 然而与之相比, 国有金融资产规模更大, 当下已经超过了150万亿元, 是非金融国资规模的两倍之多。国有金融资产规模的扩大, 极容易引发过度投资现象, 一旦公司股价下降, 就会迫使公司管理者改变决策。公司实行混合所有制后, 国有企业的国有股权比例就会相对降低, 其他股权的所有者就会依法参加企业的决策管理, 公司管理者也会跟随企业改制步伐, 对原来的管理方式进行优化转型, 从管人、管企业、管资金向集中管资产转变。或者通过开设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等方式, 改善国有资本分布结构, 以提高质量效益。这样一来, 就能够有效克服国有资产流动性不佳、资本化程度不高等难题, 以资本改革带动企业改革, 使企业朝着市场化要求稳步发展, 这对公司投资决策无疑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辅助作用。

3. 对公司股利分配决策的影响

如何在国企中配置国有股, 以优化公司股利分配是企业体制改革的核心。“牵一发而动全身”, 根据我国的国情, 既要允许多种经济成分, 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又要通过加强国企、国资来控制非公有资本等的影响范围。为此, 在制定公司金融改革方案时, 要尽可能遵循增加国资、国有股优势的基本原则, 尽力做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国有经济整体力量增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可以吸收更多的社会资本与国有资本共同发展, 提升国有资本的主导地位, 这不仅有利于公司的投资发展, 也有利于国有资本“有进有退”, 优化布局, 国有资本也能够从一般产业领域向国家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转移, 使公司在股利分配时能够综合考虑到国家的战略目标, 并能在国民经济整体效益中发挥更加重要、更加关键的影响作用。

三、结语

总之, 随着国企改制的深入推进, 对公司金融的影响亦是不可阻挡的, 通过改制改善目前公司金融管理格局的同时, 也必定会带来更为剧烈的竞争和挑战。因此国企要想在经济市场中长盛不衰, 就必须抓住现阶段改革的机会, 优化产权制度, 为公司金融注入新鲜的血液, 不断创新, 不断完善公司治理体制, 才能实现科学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国企改制以其自身无法比拟的优势为公司金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成为了国企改革时期加强公司金融管理工作的一股新生力量。文章以国企混合所有制改制为例, 谈谈国企改制对公司金融的影响。

关键词:国企改制,公司金融,影响

参考文献

[1]马乐章.试论政府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职能定位[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 (03) .

国企公司党建工作经验发言材料 第5篇

在深入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中,XX公司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牢牢把握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正确方向,在加强党建统领、转换经营机制、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方面,积极探索构建

“内化式+大党建”党建工作模式,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和保障企业高质量发展。202X年,受疫情及外部市场环境低迷影响,行业下行,但XX公司逆势奋进,各项经营指标再创新高,实现销售合约额712亿元,同比增长10%;连续五年,集团复合增长率为22.6%,切实履行国有企业在稳增长和提质增效方面的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实现了国有企业保值增值的目标。

一、实施“内化式”渗透,多措并举激发党建新活力

“内化式”,即公司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筑牢国有企业“根”与“魂”,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将党的建设融入公司经营发展全过程。

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一是将党建写入公司章程,明确党组织法定地位。XX公司党委于20XX年12月成立,目前集团已全面落实将党建工作要求写入公司章程。通过制定《党委会议事规则》《“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实施管理办法》等制度,不断健全党委议事决策体系。二是坚决贯彻“两个一以贯之”,发挥党组织领导作用。创造性落实“四同步四对接”,推进党组织全覆盖。XX公司实施“1+N+n”管理模式,即地区公司(“1”)、托管城市公司(“N”)或项目公司(“n”)。在党组织设置上,实施“党总支+党支部+公司党小组”的管理模式,如兰州公司党总支下设西宁项目公司党支部和天水项目公司党小组。依据各公司的发展情况,XX公司创新管理举措,将管理架构和党组织设置进行有机结合,总结为成熟型、拓展型、初创型、发展型等四种模式。三是突出战略指引,以高质量党建促进高效治理。通过“周盘点、月汇总、季报告”管理机制形成闭环管理。在公司层面,开展“引领企业价值创造”专项行动,梳理16项清单,聚焦激发公司创新活力,深化价值创造;在地区层面,开展“突破历史遗留问题”专项行动,梳理14项清单,聚焦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处理;在项目层面,开展“驱动重点项目发展”专项行动,梳理36项清单,聚焦解决项目重难点任务。截至目前,已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73项任务清单。

真抓实干,推动党建工作与经营管理“双轮驱动”。一是全面压实管党治党责任,XX公司党委与各地区公司党组织每年签订《党建工作责任书》,与班子成员签订《“一岗双责”责任书》,保证管党治党压力层层传导。二是建立经营与党建双向进入考核机制,把党建工作与公司业绩考核、职能线考核挂钩,落实“三位一体”党建责任制考核评价体系。搭建党建和经营制度平台,发布党建、纪检监察管理制度18项,经营制度156项,开展“制度深耕坊”宣贯培训和考试,夯实责任,狠抓落实。三是“以项目为中心”建立项目党小组,试点43个项目,建立“一领四强”工作机制,助推项目高效生产经营,着力攻坚重难点问题。

贯彻党管干部原则,打造一流团队和人才队伍。一是坚持党管干部。XX公司党委形成并不断完善动议、考察、上会、公示机制,明确人才选拔标准、任用和退出机制。把干部的政治素质、政治表现放在第一位,坚持任用程序不打折扣,严格落实“凡提四必”和规定程序。推进干部监督管理,落实干部个人事项报告、利益冲突事项报告和选人用人合规性审查等重点工作。实施职业经理人契约化与任期制管理,实现了干部能上能下、薪酬能高能低。二是持续提高人才队伍质量。在干部培养方面,打造“千亿人才培养工程”,形成“T+领军人才、H+高潜人才、Y+青年人才、P+潜质人才”四大管理人才培训培养项目;在职业塑造方面,设立项目总监特训营、经理研习营和潜质员工锤炼营,同时,聚焦业务、专业赋能、企业文化、技能提升等方向,开设“三说一坊”(创造者说、赋能者说、奋斗者说及思创工坊)系列日常培训;在新人融入方面,设置海之子启航班、海之星启航班及海纳共融营,帮助校招、社招员工快速融入中海文化,适应工作环境。此外,为助力海之子、海之星成长成才,公司党委建立三年培养管理办法,指定导师传帮带,全过程、多维度把控培养实效。三是加强党务干部队伍建设。XX公司党委下属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党务干部队伍建设,在党务工作人员培养使用方面,通过海纳、海之子招聘引入专业人才,通过基层党务干部赴总部轮岗,开展党建管理实务培训,参加上级单位和外部组织的党建培训,持续提升党务干部队伍工作能力。

强化党风廉政建设,以全面从严治党推动依法治企。一是严格执纪问责,强化“不敢腐”的震慑。受理调查信访投诉举报,处置率100%,对违规事项进行追责问责,并挽回损失;运用“三书”(审计建议书、监察建议书、管理建议书)落实整改,强化问责。二是强化组织与制度建设,扎紧“不能腐”的笼子。按印发《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要点》,发布《问责委员会议事规则》,逐步完善问责机制;组织各地区公司纪检小组专题会议,明确纪检小组工作职能;节假日期间,印发作风建设等通知,加强上下联动,有效传达各级党委、纪委精神,做好日常紧盯“关键少数”的监督。三是增强“不想腐”的自觉。编制新版《警示通识教育》宣贯教材并组织全体员工开展廉洁文化测试,在公司网站创设监察审计专栏,大力推动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廉政申报工作,进一步推动全面从严治党。

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守牢意识形态阵地,提升党建品牌影响力。一是把意识形态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公司党委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及思想文化工作,严格落实党管意识形态原则,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始终坚守意识形态高地。公司党委会专题研究意识形态工作,并对地区公司意识形态工作进行研判,力求全面掌握和解决公司当前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二是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XX公司党委精心打造“红心向党、扬帆领航”1个党建母品牌和16个子品牌,不断突出党建品牌影响力,提高宣传工作水平,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同时,严格CI考核,持续利用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内网等宣传平台传播中海好声音、推介中海好人物、讲好中海故事,激发党员干部职工的干事创业热情。

二、实现“大党建”格局,构建公司发展命运共同体

“大党建”,即通过坚持党的领导,将与企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利益主体联系起来,形成“大党建”格局,构建对内契合企业使命、推动企业发展,对外契合党的初心和使命,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公司发展命运共同体”。

弘扬党建文化,为员工提升幸福体验。一是员工关怀升级。在疫情防控方面,公司定期向全体员工提供免费核酸检测并发放抗疫物资和抗原试剂盒。同时,为居家办公员工开展健康培训、EAP心理咨询服务,发放“阳光居家健康生活”安心包等一系列举措,获员工频频点赞。在当前疫情持续、地产行业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XX公司不断提升对员工关怀、福利待遇的关注度,以法定福利、升级保障、履职津贴、健康服务、生活服务和工会关怀等六个维度的多样化福利项目,全面保障员工利益,增强公司的凝聚力,减少员工的后顾之忧。建立HRSSC(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平台,帮助员工提升工作效率;启动EAP心理关爱项目和提供绿色就医通道服务等,帮助员工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提升员工就医便利性。二是构建岗、职、级三位一体职级体系,畅通员工发展通道。该职级体系分为五个序列,与员工的管理权限、任职资格标准、任用程序、业绩考核、退出机制、薪酬福利体系等互相关联,贯穿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链条,为员工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上升通道。

精研产品,践行新发展理念。在新发展阶段,XX公司不断探索打造开放、协同、高效的创新研发平台,坚持低碳科技投入与项目实践,成立低碳科技公司,大力推行装配式建筑、发展绿色建筑,强化装配式技术革新,推进集团科技成果转化,引领建筑与房地产行业“减碳”绿色发展。推广超低能耗建筑,打造行业领先的低碳建筑产业服务平台,为双碳目标达成提供数据、技术、工法和产品支撑,强化资源整合,合理、有效控制成本,提升运营效率,稳步推进开发理念和产品结构转型升级。以绿色低碳发展为路径,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推进业务模式创新、经营管理创新,从投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配套等方面,将新发展理念运用于地产开发全过程,为客户提供了优越、舒适、绿色的居住体验,客户满意度实现连续三年提升并保持在行业高分位值水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城市可持续发展赋能。

回馈社会,彰显企业担当。XX公司坚持“四好”(好产品、好服务、好效益、好公民)企业原则。疫情发生以来,数百名青年志愿者主动请缨投身抗疫一线,配合当地政府,开展核酸检测、人员流调、信息统计、物资配送以及慰问一线工作人员等工作,用责任和担当筑起疫情防线。同时,为身处属地封控区的居民和业主紧急筹备、整理、搬运时蔬物资,得到了当地政府、居民和业主的高度认可,并收到了感谢信。

担当使命,助力乡村振兴。践行初心使命,主动服务大局,持续开展“海惠万家”“同心筑梦

经营幸福”等系列乡村振兴、公益爱心行动;参建的中海集团第十五所希望小学--中国海外温家河希望小学于2021年8月正式开学;各地区公司还组建志愿服务队,定期组织关爱儿童、扶助长者等送温暖活动,积极践行“雷锋精神”。

国企公司治理:中国式难题 第6篇

国企公司治理的中国特色

从公司治理结构建立情况看,目前国有企业大致可分为三种法律形态:第一类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注册的公司制企业,包括国有独资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这些企业依照该法建立了公司治理结构,但是除上市公司外,大多数企业的决策权和执行权没有分开,内部缺乏有效的制衡,公司治理依然存在着结构性、程序性等方面的问题。如实践中出现的管理层向下“寻租”、控股股东对子公司过度控制以及大股东侵犯公众股东利益等,大都是由于这种因素所带来的问题。第二类是按照《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注册的全民所有制国有企业。中央企业中的母公司绝大多数是这类企业。由于该法出台于我们国家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代,许多内容已经不适应目前的现状和企业发展的要求,如在决策上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政府机构、出资人、企业经营管理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责不清晰,缺乏制衡等。由于这类企业建立公司治理结构的法律基础不存在,所以,在管理体制上采取由出资人代表直接任命企业负责人,由出资人负责企业管理人员的业绩考核和薪酬、重大事项的审批等。第三类是按照其他法律法规登记的企业,如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等。这类企业一般都是规模比较小,中央企业中一般处于第三层级及以下企业。

从已建立公司治理结构的企业其公司治理模式上看,由于国情、文化、传统的不同,受托责任体系和诉讼体系的健全和完善程度不同,经过多年的探索,我国已经形成了不同于英美和欧洲国家的混合治理模式。在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中,既有股东会,也有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董事会成员、监事会成员都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且董事会成员与监事会成员不得相互兼职;我国国有企业有“经营班子”或“经理层”的称谓,一般不设专门执行性组织机构,而是由总经理办公会决定较重大的事项。欧美大公司则普遍成立执行委员会,一般由CEO兼任执行委员会主席。

从公司治理结构相关方权力配置上看,首先,我国国有企业监事会仅履行监督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履职和检查公司的财务等职权,不履行选举高管人员、否决企业重大决策等职权。其次,董事会的职权方面,我国的公司法直接规定了10项职权,并规定公司章程可以规定其他职权。而美国、欧洲许多国家的公司法则规定,除法律和公司章程另有规定外,公司的一切权力都由董事会行使或者由董事会授权行使;公司的一切业务活动和事务,都应在董事会指示下进行。再次,我国公司法规定,董事长、执行董事或者总经理为约定法定代表人。而绝大多数国家则规定,经董事会授权,任何一名董事都可以对外代表公司。例如日本、韩国等规定,董事会中有一名“代表董事”。此外,关于董事的提名,在欧美、新加坡等国家,董事是由董事会下设的提名委员会提名,股东若有好的人选,也要提名委员会进行比较、挑选,这是必经程序。我国则是股东直接提出人选,在股东(大)会上表决产生。

同时,我国的公司治理增加了许多中国特色因素:按照法律和有关规定,国有企业党组织参与重大决策,在权力配置以及组织结构上都需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而国外没有相关问题。公司治理中,董事、经理、党组织成员、职工代表等方面的任职配置,股东、董事、经理这些重要的博弈参与者之间的权力配置,都属于公司治理中的灵魂,也是中国特色公司治理的优势,各方面有机地结合,可以形成优于西方国家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模式。

国企公司治理的问题与挑战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问题,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董事长与总经理一人兼,且董事会与经理层人员高度重合。董事是股东的受托人,董事与股东之间是信任托管关系。董事会的功能即其存在的必要性,除了在股东会闭会期间行使最高决策职能外,就是对执行层的制约,以保障股东的合法权益。然而,董事会与经理层“一套人马”,使得股东对董事的信任托管关系、决策层对执行层的制约不复存在,董事会的效能大打折扣。而且,在企业内部外部控制力量与“内部人控制”力量相比“失衡”、监管不到位的状态下,容易造成企业在投资、分配、利润的使用等重大决策上,有意或无意忽视甚至损害出资人的利益,过分追求内部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有时甚至是少数人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股东利益和公司利益的最大化。

二是在监事会成员均为企业内部在职人员(如纪委书记、工会主席等)的情况下,由于其在党政职务上受董事会成员(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的领导,所以监事会对董事会和经理层的监督基本没有什么效果。再加上董事会与经理层人员高度重合等因素,这类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基本上丧失了制度上的保障,而国有权益和企业持续健康地发展,主要依靠企业领导人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个人素质、能力来维护。

三是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没有完全到位。这种情况在2003年国资委成立前非常普遍:没有考核指标,没有人对经营者提出要求,所以也不可能真正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200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把国资委定位为国有股权的所有者代表,履行出资人的职能,应当说初步落实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但是国资委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能要做到科学化、个性化、规范化,还需要通过企业建立规范的治理结构,解决企业内部出资人缺位的问题。

四是缺乏公司治理的理念和文化传统基础。公司治理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国家公司制企业发展的历程较短,人们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传统的路径依赖使很多人认为公司治理是外界强加给他的东西,带着怀疑的眼光去看待,以至于不接受、不认可。从文化和历史传统看,长期以来,我们国家形成的是“一把手”文化, “一把手”负责制的概念在我国有广泛的认同感。在经理人员的管理上,我国一直是采取政府任免的方式,将企业经营管理者当作政府官员来管理。尽管20世纪90年代国务院有关部门曾发文件取消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行政级别,但事实依然存在“部级”、“局级”企业的认识,分权制衡的公司治理理念并没有获得认同。

国企上市公司 第7篇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建造行业的许多工程都是世界一流的产品, 但总体上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 整体技术和管理仍明显落后, 还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目前, 我国国有建筑企业正处于转制阶段, 特别是煤炭企业的建筑产业, 长久以来依赖于煤炭主业的发展, 自主发展还不是特别明显, 背负着一定的社会包袱, 经营机制不灵活, 存在资金链衔接不足, 利润不能实现最大化。尤其存在建筑规模、技术装备、管理方式、资金运作等方面实力不强, 人员总体素质不高, 劳动生产率有些滞后, 对建筑领域的吃长信息了解掌握不够, 在社会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强的问题。此外, 建筑业的结构性问题, 使得企业比例与构成不合理, 不能适应社会建筑服务贸易的运行规则和惯例。

1 建筑业中层管理者定位特点和压力来源

众所周知, 企业高层的管理能力和魅力, 直接体现在把最合适的人放在最恰当的岗位上, 善于充分调动中层管理者的潜在能量, 发挥他们的中坚作用。不难看出, 中层管理者 (中层干部) 在企业改革、发展和稳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 中层管理者在工作过程中肩负重任, 上对企业高层, 下对企业员工, 往往承受巨大压力。

1.1 中层管理者的定位

文章所指中层管理者主要包括该建筑企业机关各部室的正副部长、下属施工单位的子、分公司的正副经理、项目经理、技术部门负责人、施工现场的负责人以及各级业务骨干等。中层管理者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 在企业内部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是企业高层联系基层的工作纽带和桥梁。这就要求中层管理者既要充分领悟企业整体战略、上级主管的策略思路等, 并对目标进行完善和细化, 使员工了解企业的目标和方向, 使执行有可操作性, 做好高层的下属;又要利用管理技能, 保证每个细节落实到位, 最终实现企业目标, 做好下属的上级。

1.2 中层管理者的特点

中层管理者作为企业的中坚力量, 无论在文化素养、知识结构、综合能力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经验和能量。具体特点表现在:

1) 年龄:通常在30岁到50岁左右。

2) 收入:高于一般员工0.5倍到3倍。

3) 知识层次:受教育程度参次不齐, 年龄越低受教育程度越高。相对于普通员工而言受教育程度要高 (包括后续学历的再教育、再培训) 。

4) 人格特点:有较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5) 工作目标:不满足现状, 对工作环境、成就感和个人发展的需求高于普通员工。

6) 工作特点:具有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双重职责。

1.3 中层管理者的压力来源

最主要的压力源是:一是承担的责任重大;二是工作负荷和压力特别大;三是对于未来工作的不可掌控性, 包括政策决策的确定、未来企业的前景、个人职业的生涯等;四是工作环境的复杂性, 包括人脉关系;五是所需知识的不断更新, 使得他们需要掌握新的知识业务和工作技巧, 包括工作创新方法;六是随着年龄增长, 出现的心身疾病、亚健康状态;七是家庭与工作的矛盾冲击, 又得不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等。另外, 中国企业家的人际压力源要远远高于国外的企业家, 使得中层管理者在工作中通常感觉不到控制感和自我效能感。

3 国企建筑业中层管理者心理压力因素及反应

国有煤炭企业的建筑业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 加之地方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 其基本建设范围急剧扩张, 建筑施工项目工地迅速扩容, 项目经理多数长期置于野外作业, 极易导致他们的精神状态、心理活动等发生复杂的心理变化。

3.1 共同压力集中点

1) 生活条件艰苦甚至恶劣, 传染疾病爆发机率和频率高, 难以坚持正规治疗, 流感、肝炎患病者居多。据调查发现, 一批中层管理者体检中乙肝抗体阳性者较多, 而得到治疗者极少。

2) 夫妻长年分居, 沟通有效下降, 缺乏家庭亲情和温暖。有的中层管理者上有老人需要照顾, 中有丈夫或者妻子需要关怀与沟通, 下有儿女需要抚养, 他们同时还承担着巨大的工作责任, 工作与生活, 两方面都需要他们付出时间与精力, 当分配不均时就很容易产生矛盾, 工作与生活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成为了他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这也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3) 工作环境的局限, 预防意识的缺乏, 使中层管理者患慢性非传染疾病的机率大大增加。据2011年和2013年2个年度的35岁以上员工体检报告汇总分析, 和35岁以下普通员工相比, 中层管理者中不同程度脂肪肝、颈椎/腰椎增生或突出、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幽门螺杆菌感染、肝功能异常、心电图异常、B超异常、脑梗塞、心肌梗塞者占的比率很大, 各项指标无异常的极少。

4) 工作压力。众所周知, 企业高层不仅仅是干好企业管理就可以了, 还要承担大量的与生产经营无关的任务和义务、责任要完成。

综上所述, 长期压力给中层管理者带来的社会、家庭压力和身心疾病是显而易见的。

3.2 压力之后的反应

1) 亚健康:各种仪器及检验结果为阴性, 但生理上有各种各样的不适感觉。精神活力和适应能力的下降, 如果这种状态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 非常容易引起心身疾病。表现为办事效率低、竞争意识退化、自卑心理、反应异常、固执己见、性格孤僻、思维迟钝、情绪恍惚、性情急躁等。

2) 心身疾病:由情绪因素所引起的, 以躯体症状为主要表现, 受植物神经所支配的系统或器官的疾病。涉及多个系统均可发生心身疾病:皮肤、肌肉骨骼、呼吸、心血管、消化、泌尿生殖、内分泌、神经、肿瘤等, 还有可能会引起抑郁症、焦虑症、神经衰弱等精神疾病。更容易引起一些负面性情绪:易怒、易激惹、抑郁、愤怒、厌倦、怨恨等, 这些负面性情绪严重影响着中层管理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量。

4 正视现实, 积极干预, 为企业营造和谐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煤炭企业建筑业正处于迅速发展期, 中层管理者同样面临着竞争和挑战, 压力可谓无处不在。作为国有企业建筑业中层管理者如何排解压力, 正视现实, 需从以下几方面积极干预, 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压力, 营造和谐工作环境。

4.1 正确认识压力

压力是机体对内外环境中各种刺激产生的非特异性反应。适度的压力可以激发潜能, 提高工作效率。但过度压力会导致身心疲惫, 甚至出现身心疾病。心身医学研究已经明确, 高血压、糖尿病、肿瘤、溃疡、肠炎等身心疾病与心理状态直接有关联。所以中层管理者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压力。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人在其中不进则退, 所以当遇到各种压力时, 重要的是要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

4.2 正确对待高层、基层和自己

作为企业中层管理者, 上有高层管理者下有基层员工, 要缓解工作压力, 就要正确地对待高层、基层和自己。具体要释放心怀, 放下压力这个心理担子, “敬以向上”、“宽以对下”、“严以律己”。既要尊敬自己的高层上司, 不刻意阿谀奉承溜须拍马, 要以正确的工作态度尊重上司的安排部署, 同时还对自己的下属宽容, 不听之任之放任自流, 要有原则的用真情感动下属、用行动影响下属、用状态带动下属、用实力征服下属、用执着赢得下属。对待自己要严格要求, 不只讲奉献不要回报, 需要有一种高尚的“思想境界”, 多替公司、部门之间和下属着想, 少一些利己之心, 要通过个人努力和奉献, 逐步被上司认可。作为双重身份的中层管理者自然也要站在上司的身份角度对待自己的下属, 真正实现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互相依赖的工作关系”, 创造团队企业价值。

4.3 组织重视

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内敛”、“含蓄”, 以适度表达和不发泄为美德, 虽有助于人际关系和环境的稳定, 却不利于个人成长。尤其是对于处在枢纽程序中的中层管理者来说, 完全凭自己的“悟”去调适心理状态, 适应压力, 追求发展, 效率低下, 效果堪忧。对于个人成长也是一个漫长和承受的过程。建筑业的高层管理者应当有维护中层管理者心理健康的意识, 明白心理健康的意义绝不亚于生理健康, 明白维护中层管理者心理健康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所在。通过多种渠道和载体, 宣传保持心理健康的意义, 正确认识心理问题, 掌握心理调适技能对于管理者处理压力的重要性, 可以通过开设讲座、开放宣泄室、团体工作坊、个案访谈室等, 使中层管理者逐渐了解和熟悉自己面临的心理问题的性质, 了解自我防御机制, 选择正确处理心理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达到工作最优化、工作效率最大化, 实现企业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袁凌, 魏佳琪, 林菲.企业中层管理者工作倦怠的成因及其干预措施[J].湖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 :28.

[2]林菲.工作倦怠对企业中层管理者离职倾向影响的实证研究[J].湖南大学硕士论文, 2008.

国企上市公司 第8篇

中国铁建(601186)近日发布招股书,该公司主业与去年年底上市的中国中铁(601390)相似,且都先A后H,又都是属于国资委的央企,中国铁建主承销商是中信证券,审计师是安永;而中国中铁主承销商是中银及瑞银,审计师是德勤。

笔者对比两者对资产评估增值的会计处理,发现大同小异,两者都强调改制重组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适用权益结合法,故在合并报表层面将评估增值冲回。但是权益结合法只是对被合并企业的资产评估增值转回,可笔者怀疑两家公司都将所有的评估增值转回,包括母公司本部的资产(非股权)评估增值转回。

但有一个重大差异是下属企业的会计处理,中国铁建称:本公司的下属企业按相关要求,对以2006年12月3 1日为评估基准日经评估后的净资产增值部分入账,借记相关的资产科目,贷记资本公积。而中国中铁则称:在本次改制重组前,本公司下属子公司多为有限责任公司,根据持续经营假设下的历史成本计量原则,这些子公司在本次改组过程中没有根据评估值调整。

中国铁建并称:本公司及其下属企业均享有按评估后的资产值计算折旧并税前列支的税收优惠,因此构成有关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出现差额(“暂时性差异”),于合并财务报表中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计人民币100242万元。该举导致报告期中国铁建所得税费用减少100242万元,占当期净利润的35%。

值得关注的是,不管是中国铁建及中国中铁,在招股书中均未提及《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号》及《企业会计准则实施问题专家工作组意见》(2008年1月21日),根据该专家组解答,国有企业经批准进行公司制改建为股份有限公司的,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号》(财会[2007]14号)的规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相关资产、负债。国有企业经批准改建为有限责任公司的,比照上述原则处理。《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号》规定:企业引入新股东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资产、负债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并以改制时确定的公允价值为基础持续核算的结果并入控股股东的合并财务报表。改制企业的控股股东在确认对股份有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时,初始投资成本为投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及相关费用之和。

目前看来,国有企业改制,母公司层面按评估值入账,子公司层面中国中铁不调整,但中国铁建按公允价值进行调整。合并报表层面遵循同一控制下的权益联营法规则,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及对应的子公司资产要调整为账面价值。可是像中国中铁旗下的中铁二局已是上市公司,要求对其进行评估值调整极不现实,且即使是采用购买法,也不对保留法人资格的目标企业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只是在合并报表层面调表不调账(我国对购买100%股权目标企业可以调账)。

中国铁建既然可以按评估值进行税前扣除,中国中铁为何就没有反映呢?即使不调账,但也得反映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中铁在07年半年报中也未对预期税率变更进行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调整,而中国铁建调减了6亿元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导致2007年报告期净利减少6亿元。

二、合并报表层面:权益结合法OR购买法

目前中国资本市场最大的炒作题材是资产注入,可有一个非常荒唐的现象是,由于资产注入往往构成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或资产转移,在实务中会导致极其荒唐的会计后果,最常见的有:

1.如果是资产转移,则受让方按公允价值入账;但转移资产如果形成一种业务,则可能形成企业合并,要按账面价值入账。

2.如果是股权转移,转移股权未能形成控制权转移,则视为资产转移,受让方按公允价值入账,而一旦控制权发生转移,由于是同一控制下的合并,要采用账面价值。

3.如果是分次注入股权,则在控股权没转移之前,受让方按公允价值入账;而一旦达到控股水平,就要按账面价值入账。

于是,同样的资产注入,因为资产的性质不一样(股权PK非股权资产),或者因为转移股权份额不同,受让方采用截然不同的会计计量方法反映受让资产的价值,这样的企业合并会计是极其荒唐的,更荒唐的在于中国公司法及国有资产管理制度规定,发起设立公司的非现金资产必须按评估值入账,而发起设立公司行为往往形成一种企业合并(不管是主体合并还是业务合并),导致企业合并报表必须将评估值调回历史成本,于是企业必须建立两套账,否则合并报表根本无法进行。企业合并报表时无端进行大量的计量基础转换,繁杂而又极其容易发生错误。其操纵的工作,包括权益法、购买法的从账面价值调整为公允价值以及权益结合法的从公允价值调整为账面价值,这会人为导致单独财务报表与合并报表脱节,增加合并报表的工作量及偏差。

笔者建议,严格限制“权益结合法”范围,只有不涉及第三方利益的同一控制下的合并才能适用权益结合法,并采用列举式的方式指出极少数情况下可以适用“权益结合法”,其余全部适用购买法,以保证公允价值核算的一致性,如黄世忠(2004)等指出:

“共同控制”的情形如:母公司将全资子公司的净资产转移到母公司,并注销子公司;母公司将其若干个非全资子公司所拥有的权益转移到一个新的全资子公司;母公司将其持有的股权或净资产用于交换非全资子公司增加发行的股票等等。SEC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US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英文缩写SEC)在S2X规则中指出:当一个股东在(一个集团内)每家公司均拥有超过5 0%的表决权,则称其对该等子公司存在“共同控制”。而按照英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SB)的解释,“共同控制”是指以下的交易:将一家子公司的股份从一个子集团转移至另一个子集团;将一个新控股公司纳入集团;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相同股东的公司结合为一个新集团。

国企上市公司 第9篇

国企的发展建立, 是同经济发展水平及改革政策密切相关的,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 提高国企与非国企竞争的核心力量, 需要改革完善国企的治理结。随着国企的发展, 当前, 其治理结构的一些问题便浮上水面, 突出表现为国企的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等三大职能部门的职权发挥问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甚至有些国企发展思想落后, 还没有构建有效地管理机制及权力制衡规章, 仍然保持董事长或总经理一人拍板的决策模式。不公开、不明确的国企经营问题, 严重以个人职权来损害公司利益, 这种对法制章程于不顾的行为, 为一己之私谋得国家的财产, 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壮大, 制约了企业的健康发展及人才的创新意识培养, 于国企发展百害而无一利。国企中的乱用职权, 对民营企业的不重视, 甚至是压制, 对于市场的整体发展是起到严重制约的。综上所述可见, 提升国企的治理能力与市场核心竞争能力, 针对国企发展中存有的制度问题或人为问题, 有必要不断完善相关的国企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可行的国企法人治理结构, 推行严格意义上的公司制度管理, 不断加强国有公司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

二、要牢固树立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六大核心价值观

1.公开透明

在国企的公司治理过程中, 以公开透明为基本的原则, 其一, 公开透明是最关键的国企的价值体现之一, 是解决国企问题的最具说服力的前提条件;第二, 对于人民群众而言, 公开透明是以人民的利益实现为最先考虑的, 保证人民大众的知情权;第三, 是证券市场监管制度的巩固与落实的需要;第四, 能够保障安全问题及整体的社会利益, 维护好债券与相互人之间的关系, 确保实现问题信息整合。

2.民主决策

实行民主决策, 将现实国企中“一己之私”的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 对违反社会秩序的行为完成有效制止。依靠民主决策, 对国企发展中的合并到上市再到债券等过程, 能够有效加大监管力度, 防止幕后问题发生。民主决策是以维护公司及内外部人员的利益为前提的, 是以强调公共监管为主要内容, 强调各个股东会人员及董事会等集体意愿, 拒绝个人意愿高于集体的现象, 强调加强群众的融入与参与, 推进公司治理过程监督与内容的完善。

3.股东主权

股东主权作为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由于受到落后思想的影响, 股东主权的发挥并不完善, 需要关注股东思想的法律体现, 进行内部主权行为的充分发挥, 合理合法明确股东职责, 以更好地发挥他们的职权, 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4.股权平等

根据经济市场的发展规律, 建立公平合理的股权, 维护社会发展的有效进行, 摒弃国有企业的股权完全由集体发挥, 在相互的主权维护过程中, 根据相互公平的原则, 推动股权制度的建立, 但值得区别的是, 股权制度不同于股东, 虽然股东具有股权, 但不是真正的具有股东决策权。

5.诚信问责

诚信问责是实现国企长远、健康发展的战略措施。当前, 一些国企人员利用职务之便, 善做主张的进行相关资产的私有, 或是给予其他人额外的的权限, 违反了相关法律, 严重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所以诚信问责是检测这一过程的关键要素, 首先, 对于国企内部人员架构要系统、完整;其次, 完善的奖罚制度执行;再次, 对于违反者的惩罚责任要明确。从而有效保证领导人的思想觉悟及行为认识, 维护人们的利益为前提, 以诚信为首要原则, 不能跨越整体利益为自己利益所牵绊。

6.社会问责

社会问责是建立在企业的核心利益之外的一种问责方式, 以股东之间的消费利益、竞争等利益考虑。在获取利益的同时, 以道德为规范, 一方面内部领导人维护公司利益, 另一方面, 是他们思想道德及价值观的深入体现。

三、推行国企向全民分红的制度

第一, 对股东分红的制度进行过渡完善过程, 根据其他的相关条文和立法的规定, 实现以股东会为主体并与董事会相互区别的机构, 在发达国家中, 有是给董事会的权利, 来进行的授权形式;然而, 在我国则是相关内容的区别, 以有股东会进行的权利分红的策略展开的预测与实践工作。

第二, 制定和执行分红制度, 对部分时间较短的财富进行分红, 亦或是以长远的发展来考虑, 是对当前的企业发展做分析, 还是为长远的发展道路做铺垫。其标准的策略并没有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分类去考虑, 如在长时间内没有完成分红的, 可执行分红过程, 反之, 则可以长远目标发展风险预测所应用。

第三, 公共预算部分也可从分红中获取。依据相关的国企收入获利预测中, 以进行相互之间的维护与制约的形式, 确保资本预算过程的内部分红与外部的投入, 将公共预算的桥梁作用, 形成有效地预算体系来共同维护。

第四,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对企业分红制度进行合理的分配及计划, 从保证企业发展进程, 同时也为人们大众所获得利益。最终确保全民的的权利发挥, 在分红计划中, 以国家到地区的股权设计原则来进行分配。这样, 便可实现大众群体与国企之间的利益联合, 有助于促进国企的进一步发展, 提升国企在人们群众当中的公众影响力。有效推动公司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

摘要:在提高国有企业的影响力及竞争力的基础上, 进行企业相关的治理体系建设, 以及加强国企的治理能力, 把现代化体系改革作为公司治理的主要目标, 这不是口号宣传, 而是深入展开实践活动。相关管理体系及制度的建立, 应形成国有企业核心价值观, 实现公平、公开、民主平等六大重点内容, 提议通过落实股东权利、改革企业盈利分红等措施, 来推动国企的现代化进程。因此, 在国企的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上有效思考, 进一步推动国企的发展进步。

关键词:国有企业,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进

参考文献

[1]刘俊海.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的法学思考[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13, (6) :79-85.

[2]刘淼.关于国有企业公司改革中国家股东权保护的几个问题[J].中国民办科技实业, 2009, (4) :36-37.

国企上市公司 第10篇

集团公司内审人员评价依据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国家的法律、法规。评价经济责任人任期内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 必须以事实为依据, 以法律为准绳; (2) 各个行业的管理规定。各个行业都有其特点, 都有本身的具体管理规定、办法、制度和行业标准。这些也是衡量和评价企业领导人的标准; (3) 企业内部规章制度。主要是指集团公司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管理规定, 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制定的内部管理规章制度; (4) 企业领导人与上级公司签订的经济责任合同。经济责任合同中的条款是判定经济责任的最主要和现实的标准, 如各项经济指标等。

二、集团公司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

审计评价应当紧紧围绕与企业领导人员相关的重要经济责任事项进行, 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主要内容应包括:

(一) 评价集团公司下属企业领导人在任职期间执行国家方针政策、财经法纪的情况

主要是评价企业领导人是否贯彻遵守了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法律及制度规定;是否执行了集团公司上级主管部门的决定;是否严格执行了集团公司总部制定的各项内部规章制度等。

(二) 评价集团公司下属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会计信息真实性评价的主要内容: (1) 会计资料本身的真实性、完整性; (2) 损益真实性问题。是否存在弄虚作假、虚增利润的问题; (3) 关注企业的资产质量, 重点关注企业是否存在数额较大的潜在损失或不良资产。

(三) 评价集团公司下属企业领导人在任期经济责任指标的完成情况

经济责任指标完成情况评价, 应在会计资料真实性审计的基础上, 通过对被审计企业的有关绩效指标进行必要的核实后, 对企业经营业绩进行客观评价。

(四) 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状况

首先是评价其内部控制是否健全;其次是评价企业内控的执行情况, 有无因内控制度不健全或存在严重缺陷而发生错误或舞弊的潜在可能性;然后, 综合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

(五) 企业重大经营决策评价

企业对外重大投资、重大建设项目投资、重组并购业务、资本运作事项等重大决策事项都事关企业发展的大事, 内审人员通过对上述重大经营决策事项的审计, 对决策程序的规范性及其决策效果是否符合国家及集团公司的长期发展规划要求进行评价。

(六) 评价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评价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需注意三个方面: (1) 评价指标应以经审计调整后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为依据; (2) 对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的完成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3) 对造成国有资产减值问题, 除依据有关法规处理外还要分析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提出强化企业管理完善国有资产监控的建议。

(七) 企业发展能力及创新动力评价

对企业的主业竞争力及持续发展情况作出评价, 具体可根据企业研究与开发费用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主要产品销售利润率、主要生产设备成新率等指标以及品牌创新、重大产业科技攻关等重要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

三、集团公司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集团公司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应以定性指标为基础, 定量指标为主, 结合笔者多年来对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实践, 借鉴财政部《国有资本评价规则》, 集团公司内部领导人经济责任评价体系应包括以下五个部分:

(一) 企业会计信息真实性评价指标 (10分) , 如表1

注: (1) 实际得分=标准分值×系数 (2) 表中评价标准所列区间, 下区间包含本数, 上区间不包含本数

(二) 企业效益盈利保值增值等主要经济指标 (40分)

此类指标是评价企业任期内经济责任的主要经济指标, 评价标准参照财政部等三部委制定的每年度《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每个评价指标划分为5个值, 分别为优、良、中、低、差, 相对应的系数为1.0、0.8、0.6、0.4、0.2。

1. 财务效益状况指标 (16分)

(1) 总资产报酬率 (3分) 。该指标反映企业运用全部资产获利的能力, 计算公式:总资产报酬率=息税前利润总额÷平均资产总额×100%。

(2) 净资产收益率 (4分) 。该指标反映被审计单位利用自有资本获取回报的水平和被审计人员的经营业绩, 计算公式:净资产报酬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3) 资本保值增值率 (3分) 。该指标反映投资者投入资本的促全性, 资本保值增值率等于100%为资本保值;大于100%为资本增值;小于100%为减值。

(4) 销售利润率 (3分) 。该指标反映企业总体盈利水平, 计算公式:销售利润率=销售利润÷销售收入净额×100%。

(5) 成本费用利润率 (3分) 。该指标反映企业为获得利润而付出的代价, 计算公式: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

2. 资产营运状况指标 (12分)

(1) 总资产周转率 (3分) 。该指标反映企业一定时期的实际产出质量及对每单位资产实现的价值补偿, 计算公式:总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平均资产总额×100%。

(2) 资产损失率 (3分) 。该指标从企业资产质量的角度, 揭示企业资产管理状况。计算公式:资产损失率=待处理资产损失净额÷年末资产总额×100%。

(3) 应收账款周转率 (3分) 。该指标反映企业销售是否正常, 销售出去的货物是否能及时收回款项。计算公式:应收账款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100%。

(4) 存货周转率 (3分) 。该指标反映企业从取得存货, 投入生产到销售收回等各个环节管理状况, 计算公式:存货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存货×100%。

3. 偿债能力指标 (6分)

(1) 资产负债率 (2分) 。该指标反映企业资产总额中债权人提供资金、资产所占比率及企业资产对债权人权益的保障程度, 计算公式: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2) 流动比率 (2分) 。该指标反映企业可在短期内转变为现金的流动资产偿还到期限流动负债的能力。计算公式: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3) 现金流动比率 (2分) 。该指标从现金流入和流出的动态来反映企业当期偿付短期负债的能力。计算公式: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经营现金净流入÷流动负债×100%。

4. 资本增值成长能力指标 (6分)

(1) 总资产增长率 (2分) 。该指标反映企业任期资产规模的增长情况, 计算公式:总资产增长率=任期内总资产增长额÷任期初资产总额×100%。

(2) 销售增长率 (2分) 。该指标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和市场占有能力、预测企业经营业务拓展趋势的重要指标, 计算公式:销售增长率=本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额÷上年主营业务收入额×100%。

(3) 资本积累率 (2分) 。该指标反映了企业所有者权益在当年的变动水平, 体现了企业资本的积累情况。

(三) 内部控制制度评价指标 (10分)

主要对财务会计控制等四个方面内控制度进行评价, 各项管理控制的评价得分=各项管理控制的分值×标准系数。制度完备可行并得到严格执行, 系数为1.0;制度比较完善且能有效执行, 系数为0.8;制度不完善且未完全有效执行, 系数为0.6;制度健全但未能执行, 系数为0.4;制度不完善也没有执行, 系数为0.2或0。

1. 内部财务会计控制方面 (3分) 。

主要检查与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相关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情况。

2. 重大事项决策控制方面 (3分) 。

主要评价重大事项决策程序、重大事项决策讨论记录的完整性、重大事项决策执行过程及结果的控制检查等。

3. 投资管理控制方面 (2分) 。

主要评价是否设置专职部门和人员进行投资情况跟踪分析、投资管理基础资料完整、投资收益及时收取、投资失败或结束后及时清理并分析原因。

4. 对外经济担保控制方面 (2分) 。

主要评价企业经济担保程序控制制度、授权制度、资金监控制度等是否健全、是否得到有效执行;重点关注违反程序, 擅自决定重大对外经济担保事项的行为。

(四) 企业对国家所作贡献评价指标 (5分)

1. 社会贡献率 (2分) 。

该指标主要评价企业领导人任职期间本企业运用全部资产为国家或社会创造或支付价值的能力。计算公式:社会贡献率=企业社会贡献总额÷平均资产总额×100%。

2. 社会积累率 (3分) 。

该指标反映企业为国家或社会创造的每一个单位贡献, 计算公式:社会积累率=上缴国家财政总额÷平均资产总额×100%。

(五) 企业遵守财经法规情况及领导班干部个人廉洁自律情况 (35分)

1. 企业遵守财经法规情况 (10分)

(1) 企业违反财经法规受到处理、处罚, 负直接责任的, 扣2-5分。

(2) 企业违反财经法规受到处理、处罚, 负主管责任的, 扣1-3分。

(3) 企业违反财经法规受到处理、处罚, 负领导责任的, 扣0-2分。

2. 领导班干部个人廉洁自律情况 (25分)

(1) 有涉嫌侵占公有资产行为、行贿受贿的, 扣6-10分。

(2) 任职期间利用职权为自己或他人谋取非法经济利益的, 扣4-10分。

(3) 在公务活动中违反廉政规定的, 扣1-5分。

总之, 建立一个集团公司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不可能一蹴而就, 也不可能放之四海皆准, 在实际工作中, 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针对所属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部分调整。

摘要:国企集团公司开展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已走过十几年的历程, 经过十多年来的审计实践, 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 特别是借鉴国家审计署对国企集团公司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经验, 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但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特别是审计评价指标缺乏科学规范的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集团公司,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1〕姜颖.经济责任审计〔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8.

〔2〕郑勇.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难点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 2006 (7) .

〔3〕张勇.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 2007 (4) .

〔4〕李艳丽.浅谈企业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J〕.工业审计与会计, 2006 (3) .

国企上市公司 第11篇

【关键词】国企;财务总监;下属公司

一、财务总监职能概述

财务总监在企业集团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职能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方面,财务总监承担了监督职能。财务总监需要对集团公司重要财务报表或报告进行细致审查,并保证财务报表及报告的质量。同时,财务总监要参与到财务管理制度制定当中,对子公司财务运作情况进行检查,并组织集团公司及子公司的审计工作。此外,财务总监要与集团公司总经理相互配合,对限额范围内的资产支出进行联合批审,以保证资金流动的安全性,并负责集团公司、子公司会计、审计机构负责人的任免、调动等事项;另一方面,财务总监承担了服务职能。根据服务职能的要求,财务总监要积极地为董事会出谋划策,并向与公司利益相关的人员提供客观、真实、准确的财务信息,协助内部财务管理及资本运作,使公司能够保持良好的运营状态。

二、国企财务总监委派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尽管财务总监委派制能够让企业集团更好地管理下属公司,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对其成效会产生影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权责不清。企业集团向下属公司委派的财务总监在权责上必然不能与真正意义上的财务总监相提并论,即便所委派的财务总监是由董事会确认,但其权责依然可能存在偏差。甚至部分财务总监利用私权,谋取私利,不但没有落实自身职责,还给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带来了负面影响。(2)专业水平不高。由企业集团向下属公司所委派的财务总监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素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及管理经验。但部分企业集团所委派的财务总监整体素质偏低,无法满足实际的财务监管工作需求,使得相关工作成效受到了一定制约。(3)财务总监绩效考核存在缺陷。大多数企业会通过某些经济指标来衡量财务总监的工作业绩,但这种考察方式有可能会加大财务总监与下属公司经营者共同造假的风险,也不一定能够客观、准确、全面地将委派财务总监的业绩情况放映出来。

三、完善国企财务总监委派制的有效建议

1.明确财务总监职权

企业集团向下属公司委派财务总监时,一定要明确其职权,避免出现政企不分。总体上来看,财务总监的职责包括:督促并协助企业构建出健全的财务内控制度、会计管理监督制度;对财务报告的完整性、真实性进行审核;参与企业重大经营计划制定及执行;向委派机构切实报告企业资产运作情况等。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财务总监职能与企业经营相互分离,保证财务总监职能不会对经营者自主权力产生影响。在筛选财务总监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其综合素养,判断其相关法律、财务、管理等知识水平是否能达到要求,遵从“择优委派”的原则来筛选财务总监,可进行内部选拔或社会公开招聘,以此来保证财务总监的“质量”。

2.完善相关监管制度

一方面,要充分落实定期报告制度。要求委派财务总监按时提交月度报告、季度报告及年度报告,其涉及内容包括子公司财务会计、经济成果、财务运营及重大项目投资情况等方面,以保证企业集团能够清楚地掌握子公司运营情况,对于子公司存在的财务问题或财务风险也能够及时采取措施修正,让子公司与企业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运营状态;另一方面,要构建轮岗制度。财务总监委派应遵循轮岗制度,以防止财务总监独揽大权,同时也能为企业集团有能为者提供机会,有利于企业集团及子公司良性发展。

3.加强财务总监相关考核

企业集团要定期对所委派的财务总监进行综合性考核,对其工作业绩作出有效评价,指出其不足之处,并加强后续教育,促使其不断提升自我能力。对于委派的财务总监要建立对应的业务考核档案,将其与晋升、薪酬等关联起来。同时,要构建出科学的奖惩机制,并以奖惩机制为导向,发挥激励作用,以调动财务总监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对于违纪违规的财务总监,要给予严惩,并不再任用。对于违法者,要坚决追究其法律责任,以保证企业集团的合法权益。另外,财务总监考核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不能单纯性地以经济指标对其业绩进行衡量。通过设置多元化的考核指标,对其业绩、行为、贡献进行综合评价,尽可能保证考核的客观性与真实性。

四、结语

国企委派财务总监至下属公司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下属公司的运营状况、财务情况进行监控,这对于企业集团稳定运营显然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实施财务总监委派制的过程中,需要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完善,通过明确财务总监职权、加强财务总监相关考核、完善相关监管制度,保证财务总监能够充分履行自身义务及责任,让相关工作能够规范化展开,以构建出一个相对稳定的内部运营环境,为企业集团带来稳定的收益。

参考文献:

[1]张克慧,牟博佼.企业集团财务总监委派制不适应性分析[J].管理世界,2012(09):1-6.

[2]潘宇斌.论完善国有企业集团财务总监委派制的设想[J]. 生产力研究,2009(23):176-177.

国企上市公司 第12篇

关键词:国企改革,舞弊识别,国家治理

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命运,是政府审计的重点对象。国企的健康平稳发展需要政府审计的保驾护航,但是近年来,在政府审计中国企却暴露出奢侈浪费、以权谋私、官商勾结等一系列问题,尤其是管理层舞弊不容小视。从2013年粉饰业绩,虚增利润的华锐风电;到2014出现连续五年造假的南纺股份;再到2015年出现系统性舞弊的皖江物流,特别触目惊心的是皖江物流还成为了中国资本市场上子公司“金融创新”酿苦果的首例。国企管理层舞弊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投资者的利益,还导致了国有财产的流失,严重损害国家利益。本文以皖江物流为例,深入分析了管理层舞弊问题,以实现国企管理层舞弊的识别与风险防范,为政府审计提出建设性建议。

一、案情回顾———皖江物流简介

安徽皖江物流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皖江物流)是一家集煤炭物流、电商物流与集装箱物流为一体的大型综合物流企业,并于2003年成功上市。皖江物流作为国家控股的地方性龙头企业,依托黄金水道经济带的发展机遇,实现了皖江地区长三角的分工协作;同时,不断提升芜湖港在国际集装箱枢纽中的地位,促进了芜湖市乃至安徽省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然而,2014年4月皖江物流子公司(即淮矿物流)董事长汪晓秀进行离任审计工作后不久,淮矿物流就出现了大额贷款逾期、账户被查封等一系列的重大财务问题;随着政府审计的进一步开展,淮矿物流串通舞弊事件得以浮出水面。由于皖江物流拥有淮矿物流100%股权,淮矿物流的严重财务造假牵一发而动全身,严重影响皖江物流的经营及财务状况。经调查发现,淮矿物流管理层为了完成预期目标,利用虚构交易、会计估计等一系列手段,在2012年和2013年分别虚增收入45.51亿元、46.03亿元,虚增利润2.56亿元、2.34亿元,仅两年时间就虚增收入91.54亿元,虚增利润4.9亿元。当真相呈现世人面前时,皖江物流受到了子公司严重债务的影响,面临着“断腕”割舍淮矿物流的窘境。反思整个案件,管理层舞弊造假触目惊心,促成造假得逞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二、追本溯源———管理层舞弊动因

依据美国会计协会会长Albrecht博士提出的舞弊三角理论,舞弊的风险因素包括舞弊的动机、机会与借口。淮矿物流的舞弊造假既有行业不景气的原因,也有管理层精心策划、监管机构放纵与银行过度授信的推动;此外,管理层还存在诚信、经营观念等问题。本文正是在舞弊风险三因素基础上做的进一步分析:

(一)舞弊的动机分析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行业不景气,经营陷困境。皖江物流公司的业务以煤炭物流、电商物流与集装箱物流为主,公司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宏观经济和行业发展的影响。一方面,由于物流企业同行业竞争激烈,经营风险加剧,公司经营管理面严峻考验;同时受宏观经济的影响,港口业务如煤炭、钢铁等中转量不断下滑,导致传统商贸业务的业绩下降、融资成本上升。另一方面,国内传统企业产能过剩,整体业绩下滑资金周转缓慢;受合作方的影响,物流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在行业不景气的背景下,企业经营面临严峻考验,为管理层舞弊埋下了伏笔。

(2)“千斤重担,任重道远”———财务状况不理想,业绩目标难实现。淮矿物流企业经营的贸易品种单一,企业的财务业绩主要依赖传统板块的支撑,在新的利润增长点尚未形成的形势下,需要不断投入。与此同时,资金和人工成本等要素价格不断上升,企业控制成本难度加大,对企业而言更是雪上加霜。事实上,管理层的绩效考核还面临着财务及经营指标的压力,业绩目标难以实现,这些都会促使管理层产生舞弊的动机。

(二)舞弊的机会分析

(1)“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精心策划的“阴谋”,舞弊难以识破。企业财务造假的方式有很多,难免存在一丝破绽;但是管理层的精心策划,将会给舞弊披上神秘的面纱,导致舞弊难以识破。淮矿物流的舞弊究竟高明在何处,通过与紫鑫药业资金体外循环手法对比(如表1所示),就可以知道问题的关键所在。通过对比,可以清楚发现皖江物流整个业务体系中完全不涉及实物交易,所谓的“购销差额”其实是淮矿物流向福鹏系公司收取的资金占用费;最终导致淮矿物流与客户串通的采购舞弊更加复杂、隐瞒性更强,增加了审计难度。而紫鑫药业集团仅是通过自己控制的几家关联企业,进行有违公允的业务往来;这种方式相对简单、很容易被识别。因此,淮矿物流从事精心策划的超出正常经营过程的虚假交易,为其编制虚假财务信息提供了机会。

(2)“杖节把钺,独揽大权”———集团监督不力,管理层凌驾内控之上。管理层舞弊的主要原因在于集团监督不力,内控薄弱,管理层凌驾于内控之上。首先,皖江物流存在不可推卸的责任,母公司对子公司在日常监管、法人治理等方面存在缺陷。其次,淮矿物流董事长独揽大权,造成企业内控失效;并且通过隐瞒、舞弊等方式全面切断了与母公司的信息渠道,当企业在对淮矿物流进行检查、审计时,其存在的问题未被识别出来。最后,监管制度落实不到位。淮矿物流的重大筹资决定应当由股东决定,然而,授信决策仅在董事会议后得到了实施;监管机构未能及时发现和制止违规的项目决策。

(3)“当风秉烛,一触即发”———银行过度授信,风险评估不到位。过度金融创新衍生的债务违约致使淮矿物流出现了严重的资金链断裂情况,百亿“债务黑洞”随之产生。在淮矿物流资本金只有10亿元的情况下,银行却给予130亿的授信额度;管理层贸然推行了“商贸银”业务,由于操作不规范,加剧了企业风险。另一方面,淮矿物流经营过于单一,使得企业资金周转受制于客户经营状况;当银行收缩信用额度时,造成企业授信额度使用率100%,最终导致资金流出现断裂,债务违约。淮矿物流未正确评估金融产品的风险,年报中对其重大风险事项未予充分披露,使得财务舞弊风险加大。

(三)舞弊的借口分析

(1)“玩忽职守,放任自流”———管理层没有履行职责,弄虚作假。淮矿物流的财务造假是系统性舞弊,董事长作为案件的始作俑者,未能恪尽职守,在舞弊事件中却起到了“带头”作用;独立董事针对企业存在的风险,未能做到及时纠正。不仅如此,管理层心存侥幸,认为系统性舞弊不会被发现,即使被发现也不会受到严重的诉讼处罚。当舞弊真相浮现出来时,管理层还会为其玩忽职守、弄虚作假找寻理由,推卸自身责任;管理层的不作为已严重阻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2)“抱守残缺,固执己见”———管理层没有审时度势,转变经营观念。淮矿物流之所以存在严重的管理层舞弊,与管理层的经营理念、企业的文化氛围息息相关。一方面,管理层既然坚持“一切为了发展”的宗旨,但是却没有针对外部环境的变化采取有效的措施,实现扭亏为盈。另一方面,企业的诚信缺失,管理层的舞弊是有预谋的、自上而下的行为,与企业“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回报股东、造福社会、成就员工”的价值观相背离。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念本应当作为企业行动的指南,但是却成为了企业舞弊的挡箭牌。

三、见微知著———管理层舞弊风险识别

政府审计有着自身的特点,尽管其秉持的原则和审计内容与注册会计师审计有所不同,但政府可以借鉴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方法为其所用,来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只要政府审计人员见微知著,舞弊识别就会有规可循。

(一)充分了解被审单位及环境,察觉管理层舞弊机会

充分了解被审单位及环境是落实“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必要环节,为揭露管理层舞弊机会提供了线索。行业的外部经营环境、企业所处生命周期以及经营管理都是审计人员在了解被审单位过程中密切关注的重点;此外,审计机关应当派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来进行审计,利用敏锐的职业判断来察觉管理层舞弊的机会。比如,淮矿物流公司从事的物流行业,竞争激烈,又受到传统企业不景气的影响;同时,企业的高层面临着绩效考核的压力,管理层极易串通舞弊。因此,如果不能充分了解被审单位的行业及相关信息,管理层舞弊机会将很难察觉。

(二)善于利用分析程序,识别舞弊动机

分析程序对审计人员识别风险具有指导性作用,透过财务数据之间的勾稽关系,有助于识别超出正常经营的异常交易,尤其是发现舞弊的端倪。

(1)注重行业对比,识别异常状况。上市公司常常会通过虚增收入来操纵业绩,但是通过与同行业对比,很容易发现舞弊的动机。如表2所示,随着同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利润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而皖江物流却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反常趋势。此外,毛利率作为产品的最初盈利能力的体现,是企业产品竞争力的真实反映。通过对比发现皖江物流的产品竞争力在远低于日照港的情况下,利润的差距却呈现出缩小的趋势;种种迹象表明企业存在操纵盈余和舞弊造假的动机,需要审计人员高度警惕。

(2)突出结构分析,锁住问题关键。财务报表之间存在着清晰勾稽关系,微小的变动也会导致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从整体分析财务数据,能够把握管理层舞弊的动机,让管理层的“谎言”不攻自破。企业常常借助往来款项,虚增收入;面对高估的应收账款,往往会采取会计估计方式,挂账而不核销,应收账款异常波动可以作为收入舞弊的突破口。本例中,皖江物流2011-2013年的应收账款分别为15.35亿、26.54亿和35.78亿,而经营活动现金流分别为16.27亿、-31.21亿和7.28亿,这表明应收账款增速异常,存在严重赊销;此外,经营活动现金流并非呈现下降趋势,反而呈现出“U”状,这与两者的反向关系相矛盾。审计人员也可以通过账龄分析,针对坏账准备占应收账款的变化趋势,进一步追查管理层虚增收入和利润的动机。

(三)关注非财务风险警讯,洞穿舞弊借口

管理层舞弊不仅表现在财务方面,非财务问题更加值得关注,这往往成为了管理层舞弊行为的托词。非财务风险主要集中表现在受到监管机构的批评处罚,企业频繁变换独立董事等高层管理人员,存在金融创新等情况。如淮矿物流与银行进行的“商贸银”金融创新业务,是管理层在疏于监管情形下从事的冒进行为,管理层以“一切为了发展”为由,忽视客观存在的经营风险,导致企业面临债务困境。以上信息都说明关注非财务风险,对舞弊借口的识别有关键作用。

四、继往开来———管理层舞弊风险应对

对于管理层舞弊风险的应对,需要秉持总体审计策略与具体应对相结合的思路,坚持以经济责任审计为核心,逐步提升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形成系统性的审计方法体系。皖江物流的舞弊案件具有隐蔽性、复杂性、严重性等特点,对国家治理,审计监督及公司治理都有重大启示:

(一)加强经济责任审计,从重处罚违规行为

针对目前国企贪污腐败、舞弊造假案件频繁发生,已严重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的现状,实施国企经济责任审计迫在眉睫,如何针对管理层舞弊动机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是审计工作首要的问题。首先,对国家来说,构建权力导向审计有助于将舞弊动机扼杀于摇篮之中,是审计的关键。多数情况下,管理层舞弊发生于缺少权利制约与监督的情况,在权力导向审计观的基础上建立的权力导向审计对监督权力运行状况大有裨益,有助于实现权利与责任的对等化发展和阳光化运行机制的建设。其次,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进一步加强有助于防止管理层舞弊动机的蔓延。作为一项极富中国特色的审计制度创新,经济责任审计要进一步完善加强,要对经济责任的范畴做出严格界定,强化社会公众的监督力度,扼制舞弊行为的进一步扩张。最后,建立经济责任追究机制是制约管理层舞弊动机的利刃。在管理层舞弊侥幸心理膨胀的背景下,对严重危害国家安全的系列行为进行罚款、批评、追究其民事或者刑事责任将有效打击管理层舞弊的动机,最终达到令舞弊者望而却步的效果。

(二)政府审计人员要树立风险意识,严格把控风险

管理层舞弊交易具有隐蔽性、复杂性、严重性等特点,为其编制虚假财务报告提供了机会;因此,政府审计人员应当树立风险意识,针对识别的风险制定有效的总体应对措施。第一,审计机关应当选派经验丰富,具有专业胜任能力的审计人员;审计人员扎实的专业知识是揭露经济犯罪案件线索的根本。第二,在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时,融入更多不可预见的因素。如果审计人员只是采取墨守成规的审计套路,管理层精心策划的“阴谋”将难以识破。第三,审计机关应建立健全信访制度,为揭露经济犯罪获取更多有价值的线索。社会大众的参与有助于将审计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舞弊的机会就能被尽早识破。只要审计人员树立风险意识,严格把控审计风险,管理层精心策划的舞弊机会就难以实现。

(三)形成系统性审计方法体系,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

审计方法是依据管理层舞弊动因解决“怎么审”的问题,而形成系统性审计方法体系会提高审计的效率与效果。一方面,在执行审计阶段应当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原则,重点关注舞弊嫌疑,实施检查、函证、分析等多种审计方法,运用多种手段,获取不同类型的证据,形成一个相互佐证的证据链。另一方面,针对管理层舞弊复杂性不断加强的状况,审计人员应不断创新审计思路,选取不同的其他取证方法,比如问卷法、座谈会法、文献研究法等多种审计方法。形成系统性审计方法体系不仅有助于舞弊动的机识别,还将会促进审计质量的提升。

总之,管理层舞弊的应对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国家与审计人员的不断努力。一方面,国家需要加强经济责任审计,扼制舞弊动机的蔓延;另一方面,需要政府审计人员树立风险意识,采用不同的审计方法,做到“点、线、面”的跟踪审计,阻止舞弊机会的实现。只有这样,国有企业管理层舞弊的毒瘤才会得到根治。

参考文献

[1]蔡春、田秋蓉、刘雷:《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理论创新》,《审计研究》2011年第2期。

[2]蔡春、朱荣、蔡利:《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理论分析与实现路径探讨——基于受托经济责任观的视角》,《审计研究》2012年第1期。

上一篇:管理与辅助决策系统下一篇:团队互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