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媒编辑论文范文

2024-05-09

纸媒编辑论文范文(精选6篇)

纸媒编辑论文 第1篇

一、纸媒标题重概括, 微信号标题重悬念

“题好一半文。”纸媒中, 一个好标题首先要简洁凝练地概括新闻的内容和观点, 在这基础上, 善用谐音、对比等修辞, 使标题的形式与文章内容相得益彰。另外, 纸媒的标题还要从内容跳脱出来, 弦外有音, 含蓄而意味深长。

纸媒中, 除了标题之外, 读者还有可能被图片或者文章片段所吸引。而微信订阅号推送的文章只能完全以标题来吸引读者。这样的标题, 通常靠十几个字传递出关键信息, 留下悬念, 引发读者好奇。

纸媒标题与微信号标题还有一个不同点在于, 纸媒这类传统媒体更偏向于舆论导向, 引导大众。而新媒体的标题更追求吸引眼球效应, 呈现新闻的同时传递一种态度。以福州一则社会新闻为例, 海峡都市报的报纸上标题是《变道后被刮擦“奔驰女”当街骂人》, 其微信订阅号推出的新闻标题是《福州这位奔驰大妈乱变道刮擦还对人破口爆粗!你理亏明白不?》。

纸媒编辑和微信号编辑的工作的差异从标题中就可以看出来。同一家报纸, 同一条新闻, 纸媒编辑和微信订阅号编辑对标题的处理就不一样。

二、纸媒编辑隐藏在版面后, 微信号编辑更注重互动

报纸的新闻标题影响打开率, 内容制作则影响转发率, 进一步影响阅读量。纸媒编辑要理性地判断和思考新闻的价值, 将复杂的信息整合并形成清晰的报道, 还要保证舆论导向, 引导大众。读者在看报纸时, 虽然感觉不到编辑的存在, 但字号大小、图片等各种元素的灵活应用, 科学艺术的版面设计都体现着编辑的智慧。

2015年10月14日, 北京媒体预发当月28日对公交、地铁调价方案进行听证的新闻。当天, 《新京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晨报》《京华时报》等, 不约而同地在头版将几种方案用图表的形式呈现, 《新京报》还把带来的变化以及听证会参加者的身份与人数视觉化, 方便读者抓取关键信息。

与纸媒中隐藏的编辑不同, 微信订阅号都刻意突出编辑的存在感, 语言活泼俏皮, 偶尔添加三言两语的点评, 在留言区和网友互动, 着力构建活泼、亲切的媒体形象。不同于纸媒的版面限制, 订阅号可以无限制地添加图片、漫画、视频、图表等辅助受众阅读, 扩大传播效果。

两者由它们不同的传播载体决定, 但无论是纸媒编辑隐藏在版面后花样玩创新, 还是订阅号编辑与受众个性互动, 其目的都是更好地服务读者的阅读体验。

三、纸媒头条依据新闻性, 微信号头条重话题性

从报纸编辑学的角度来看, 报纸头条是新闻价值最大、与市民生活最相关、来源最权威的新闻。头版头条是指这份报纸今天提供的最大的新闻, 而微信订阅号的头条选择更注重能否引起话题热议, 能否带来更多阅读量。

以钱江晚报微信订阅号为例, 2016年4月4日至10日这一周合计推送了16次消息。在这7天中, 只有两个头条与母报重合, 一次是4日的“90后小伙扶起73岁阿姨并送医”, 另一次是6日的 “杭州女生在和颐酒店遇袭”。剩下的10多个头条中, 有些是当天比较重大的突发新闻, 如4日的“萧山公墓车祸”。还有一些是外地关注度高的新闻, 如7日的“沈阳一高中老师15年后道歉”等。

以上可以看出, 微信号的头条可能来自于当天母报的头条, 却又不局限于母报。更多时候, 他们的头条是留给当天发生的有关注度的新闻, 而不是当天见报的“过期”新闻。

四、微信号编辑要懂运营维护, 纸媒编辑没有相应需要

在微信订阅号的后台, 每一篇文章的图文阅读人数、分享人数等都能直接查看。阶段性地回顾这些数据, 并根据结果去调整, 将自己的内容做得更好。

微信矩阵已成为报社新媒体运营的标配。以浙江的都市快报为例, 在它的微信矩阵中, 纵向有“快理财”“快房网”“杭州车讯”“杭州家居”“杭州亲子圈”等, 细分到每个行业, 针对目标人群进行规划运营。横向又对杭州做了地域性划分, 如“滨江生活圈”“下沙生活圈”“萧山生活圈”等。当这纵横的两条布局线交叉在一起形成网格时, 覆盖面就非常大, 想传递的任何信息都能准确到达。这个拥有近百个子账号的微信矩阵, 在2015年3月就吸引了181万真实粉丝, 如今粉丝已远超200万。

在纸媒中, 采编部门独立于发行部和广告部而存在, 编辑对报纸的发行量不负直接责任, 而微信订阅号编辑却直接影响文章的传阅量。这也是纸媒编辑与微信订阅号编辑最大的不同点。

随着科技的发展, 由报纸提供信息的卖方市场已经变成了读者选择信息的买方市场。

纸媒编辑应该转变思路, 像微信订阅号编辑那样多站在受众的角度, 研究受众想看到什么新闻、更关注什么信息点, 在稿件处理上以读者的需求为导向, 创新编排手段, 呈现出更高质量的新闻。

而微信订阅号等新媒体的竞争力, 目前还是站在纸媒的 “肩膀”上。如果没有纸媒在前对内容去伪存真、沙中淘金, 微信订阅号是否还能站到现在的高度?微信订阅号的编辑在包装信息时, 可能会面临好几篇内容相关的报道, 这时就要具备纸媒编辑对信息的整合处理能力, 尽量选择不同信息源的内容精华, 重新编排, 讲好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 因为不论是什么样的媒体, 大家最关注的永远是内容。无论科技怎么发展, 媒体只是为信息传播提供更好的形式。

参考文献

[1]郑兴东, 陈仁风, 蔡雯.报纸编辑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225.

[2]陈雪莲.读题时代, 纸媒标题的新趋势[J].湖北:中国地市报人, 2013 (8) :39-40.

纸媒编辑论文 第2篇

互联网技术以及新的媒体的出现, 对传统的新闻传媒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冲击。在新媒体的发展环境下, 纸质媒体的新闻编辑就要及时地进行创新发展, 这样才能有助于纸质媒体更好地发展。从当前的纸媒新闻的编辑工作现状来看, 还有诸多方面存在着问题, 这就需要能够通过理论研究的加强, 对实际的问题解决加以引导。

1. 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传播特征体现和新闻编辑职能

1.1 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传播特征体现分析

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传播也有着新的特征体现, 这主要是和技术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新闻传播的信息量方面比较大,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下, 在信息量的存储以及处理和传播等能力上, 不是传统的纸媒所能相比的。在信息传播过程中, 也不会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 在对信息进行获取过程中, 就能对新闻信息获得的途径以及时间得到有效优化①。同时在公众参与的特征方面也比较突出, 在新媒体的应用下, 新闻传播的互动性比较强。公众能够及时地对新闻进行评论和讨论, 在参与度方面就能得到有效加强。

除此之外, 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传播特征还体现在新闻信息获得的便捷性方面。新闻信息获取的迅速快捷是新媒体的最为鲜明的特征, 新闻信息一经发布就能及时地对信息进行观看, 并且能结合自身的喜好来加以选择。对新闻浏览观看的设备也是多样化的移动手机以及互联网等, 都能够得以实现。

1.2 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编辑职能分析

处在新的媒体应用发展环境下, 在新闻编辑职能上也体现在多个层面, 其中在稿件编辑的工作内容方面比较重要。信息化的发展时代, 技术的进步也使得新闻编辑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变化, 对于纸质媒体的新闻编辑来说, 稿件的编辑是比较关键的一个环节, 对新闻传播的整体质量有着直接影响②。在新闻编辑工作上进行加强完善, 就要能充分重视稿件的编辑工作完善实施, 让新闻传播效率能得以有效提升。

再者, 新闻编辑的职能还体现在评论新闻方面。在新闻编辑工作中, 能够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 将新闻信息最迅速地传播出去, 在新媒体下的新闻编辑工作人员, 就要能够充分地注重新闻敏感度以及评价能力的提升, 对新闻的核心价值要能准确地把握, 只有如此才能保障新闻编辑工作的良好发展。

新媒体下的新闻编辑的职能, 在记录事实方面也有着明确的体现。新闻主要是对社会生活状态的一种反映方式, 在新闻编辑工作人员方面, 要能充分注重自身的职业身份, 对新闻材料的编辑要注重客观性, 以及在新闻信息方面要能准确性呈现。不断地将自身专业基础进行加强, 使新闻编辑的质量得以保障③。新闻编辑人员要能对把关舆论导向的职能充分认识。

2. 新媒体时代下纸媒新闻编辑工作的问题和创新策略

2.1 新媒体时代下纸媒新闻编辑工作的问题分析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 纸媒的新闻编辑工作发展中还存在着相应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新闻内容的同质化比较严重, 首创新闻内容相对缺少等层面。在纸媒行业的发展中, 新闻内容的同质化问题是最为突出的, 在版面的设计安排以及风格上的同质化比较严重。新闻编辑人员没有注重内容的创新编排, 而是进行简单的抄袭和模仿, 这样就使得报纸新闻的特色比较缺乏, 很难使得报纸新闻的竞争力得以提升。

再者, 纸媒新闻编辑人员在专业化水平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升。编辑人员对工作的详细情况没有得到充分了解, 文化性以及专业性水平没有达到, 在进行编辑新闻过程中, 不能抓住新闻的亮点进行编排, 版面设计就比较缺少专业性④。编辑人员在进行策划以及编稿等方面的专业性不够, 这就对纸媒新闻的编辑质量有着直接影响。

另外, 纸媒新闻编辑的内部机制没有得到完善建立。科学化的机制的建立对新闻编辑工作有着积极影响, 通过在内部进行加强奖惩机制的良好建立, 就能激发新闻编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通过激励机制的建立, 能促进新闻编辑人员在工作上的创新思想得以发挥, 但是从当前的内部机制建立情况来看, 还没有在这一方面得到有效优化。

除此之外, 新媒体下的纸媒新闻编辑的工作中, 在惯性思维的消极影响方面还比较突出, 这就对新闻编辑工作的创新有着严重阻碍, 在工作思想意识以及模式上就得不到有效创新发展。对于这些问题就要能得以充分重视, 对问题的解决措施要科学性地实施, 只有这样才能保障纸媒新闻编辑工作的优化发展。

2.2 新媒体时代下纸媒新闻编辑工作创新策略

为能对纸媒新闻编辑工作得以优化创新发展, 就要在措施的实施上能多样化地呈现, 笔者结合实际探究了几点措施, 希望有助于实际的发展。

第一, 纸媒新闻编辑人员在新闻导向意识和敏感度方面要不断加强。新媒体的时代发展下, 对新闻编辑人员也有着要求上的提升, 在发展过程中, 新闻编辑人员要有对新闻挑选的能力, 将新闻的潜在价值得以良好地呈现⑤。只有良好的新闻敏感度, 才能及时地把握新闻的核心价值, 赢得更多的新闻阅读受众。不仅如此, 编辑人员的读图意识也要不断增强。

第二, 新媒体下的纸媒新闻编辑工作人员的数据整理能力要不断加强, 对数据的真实性以及信服力要能不断加强。从具体的方法实施方面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将新闻中的一些干扰信息能及时地屏蔽, 对新闻数据的整理能力要不断加强, 并对这些相关的数据应用要灵活性地呈现, 将数据格式进行统一化, 对概念性的数据要注重逻辑性等。

第三, 对新闻编辑工作的创新要注重手段的多元化, 要能及时地对受众视觉疲劳得以及时消除。要能够从多角度以及多层次地对受众实际新闻信息的需求给予满足, 还要在进行新闻编辑中将新闻传播的途径能最大程度地缩短, 将新闻的传播途径得以拓展, 在新闻的内容上进行丰富化, 从整体上将新闻传播的效果加以提升。

第四, 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编辑工作创新, 也要注重审美特征的体现。在进行新闻编辑过程中, 不仅要充分注重新闻的质量, 还要能够在审美特性方面得以展现, 将新闻价值在审美当中得到有效的升华。新闻编辑人员要在服务意识上得以树立, 要有足够的责任感以及使命感, 要注重读者的信息反馈, 结合这一反馈来及时地进行调整编辑的方案⑥。要将新闻编辑的创新性以及专业性得到全面的体现。只有在这些方面得到了完善, 才能保障新闻编辑工作的良好发展。

3. 结语

总而言之, 对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编辑工作的优化创新, 就要充分注重措施的科学化实施。新闻编辑工作要能和市场发展紧密结合, 以市场为导向制定科学化的发展战略, 多方面优化新闻编辑的工作模式, 这样才有利于新闻编辑工作的完善发展。

注释

11夏岩松.基于全媒体化运营模式的新闻编辑业务创新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下旬刊) .2016 (02)

22王影.对新闻编辑创新意识及编辑能力的探究[J].新闻传播.2016 (02)

33郭欣, 盛杰, 朱漪云.期刊全媒体出版的版权制度建设[J].出版广角.2015 (12)

44钱国东.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变化[J].新闻传播.2015 (17)

55史志勇.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采编策略分析[J].才智.2015 (24)

纸媒编辑论文 第3篇

伴随着媒体的发展, 特别是媒体的便携式终端的普及, 以手机和互联网的发展为契机, 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 新媒体作为这一时代的佼佼者, 在对传统媒体发起广泛冲击的同时也在逐渐加快自身发展的脚步。新媒体对社会大众的生活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并且这种影响还在不断加剧。在这一背景下, 新闻对社会话题以及社会事件的审视与宣传也开始别出心裁, 这直接导致了大量社会主流媒体的转型与发展。笔者通过归纳总结, 概括出新媒体时代的特点如下:首先, 新闻内容量大大增加, 这种新闻内容量的增加不是一点一滴的, 而是铺天盖地的, 特别是随着互联网以及互联网终端的大量普及, 通过互联网而获得的新闻内容不仅仅是量的增加, 其时效性更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例如, 腾讯、新浪、百度这些一线网站对于时时新闻的播报是特别及时的, 除此之外, 手机报、公共场所的媒体播报等等, 这些都比传统媒体便捷, 人们获取新闻资讯也更加省时省力;其次, 新闻传播更加便捷, 传播方式也从传统的单一媒体传播变成互动式传播, 也就是说所有的社会个体都有机会参与到新闻传播之中而且这一过程并不繁琐, 只是微信、微博的几张照片, 几条消息, 可能一时间就会传遍大江南北。此外, 新闻内容的鱼龙混杂也是一大特点, 由于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互动性和随意性, 任何人都有平等发言的机会, 这在便于信息传播的同时也容易出现一些别有用心的集体或个人借机传播虚假新闻的情况发生, 抑或是一些带有主观色彩的新闻内容被他人利用等等, 这也是新媒体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影响了新闻内容的真实程度和可信程度。

二、纸媒编辑的特点及在新媒体时代的地位

纸媒编辑, 顾名思义就是纸质媒体的编辑, 这与我们上文所提到的新媒体是相对应的。纸质媒体既是传统的老式媒体, 同时也是历经时间非常悠久的老牌媒体, 其包含范围除了新闻报纸之外还包括纸质的期刊、杂志、传单等等。可以说在这个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 纸媒的路途并不平坦。众所周知, 新媒体拥有快速、及时、时效性、信息量大等特别优异的突出点, 相对而言纸媒特别是在时效性上几乎是毫无招架之力, 这也使得在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告别纸媒”的声音。但是从客观、科学的角度而言, 我们不应当如此草率。客观来说, 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 纸媒依旧有着非常强大的媒体宣传力和可以挖掘的发展潜力空间。以《大众电视》为例, 《大众电视》作为国内的杂志之一, 成刊于上世纪80年代, 到现在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历程, 可以说《大众电视》经历了从纸媒时代到新媒体时代的变迁。但是《大众电视》却并没有因为新媒体的兴起而一蹶不振, 三十多年来《大众电视》杂志凭借其“批判明星”、“大众视点”、“影视频道”、“娱乐天地线”、“影迷俱乐部”等内容为中国读者提供了以独特观点、全方位、背景化及时反映大众电视娱乐咨询的杂志。它是集娱乐生活热点、家庭电视消费、海外电视时尚等优秀栏目于一册的媒体, 是一本有水准的家庭娱乐化全频道电视综合杂志。这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事实证明, 纸媒是有市场需求的, 在新背景下, 依旧可以拥有自己的成功。

而作为纸媒的幕后支柱, 纸媒编辑, 在新媒体时代中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甚至更加强大的作用。首先, 无论是传统纸媒还是新兴网络媒体, 所有的新闻内容都需要编辑来完成, 尽管微博等“一句话新闻”当前日趋火热, 但是真正影响大众、有说服力的新闻依旧是要靠专业的编辑来完成和实现的。所以, 纸媒编辑不应当受到纸媒暂时的低潮期所影响, 应当认识到自身在媒体行业中的重要作用和关键地位;其次, 纸媒业本身不景气并不是因为纸媒编辑, 纸媒陷入低谷主要的原因是社会节奏加快以及网络媒体信息实效性二者的联合冲击。迄今为止还没有人对纸媒编辑的工作和能力大肆攻伐, 相反, 对于目前在网络媒体上出现的一些所谓的“撰稿人”, 反而因为其业务能力以及业务道德的不足甚至低下而被大众所唾弃, 也就是说, 纸媒编辑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对于纸媒而言, 纸媒编辑就是心脏和血管, 是离不开的;此外, 在新媒体时代, 纸媒编辑还必须认识到时代的发展和新时代对于纸媒提出的新要求, 例如, 新闻时效性必须增强, 新闻的编纂方式必须更新等等。只有在保证自身原有优点的基础上加强对与新媒体时代新要求的学习与掌握, 才是纸媒编辑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生存发展之道。

三、如何增强纸媒新闻编辑的创新能力

(一) 增强编辑的新闻导向意识及敏感度

正如上文所说, 在新媒体时代纸媒编辑被提出了新的要求, 这些新的要求究其本源也是纸媒编辑传统能力的一种发展与延伸。但是, 这些能力必须符合新时期大众对媒体的要求。目前, 各种社会新闻与信息层出不穷, 鱼龙混杂, 要想在众多新闻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在第一时间吸引住大众的眼球, 也就是捕捉住大众的敏感度。除此之外, 还需要在新闻选择中紧紧抓住最时效性的新闻内容。

(二) 增强编辑的读图意识

当前, 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 生活节奏也在加快, 快速乃至于忙碌的生活节奏直接导致了社会大众对于新闻内容提出了“一览无遗”的硬性需求。也就是说, 人们已经不习惯于也不适应于在大量的密密麻麻的文字当中寻找新闻的精华思想和蛛丝马迹, 人们更倾向于新闻内容能够将复杂多变的事件描述转换成在观者看来更加直观的视觉体验和身临其境般的深入浅出的理解。这些除了是对纸媒编辑笔杆功力的考验之外, 也是一种新的要求。事实上无论多么形象的文字描述, 在观者脑海中都不可能在第一时间予以图像的视觉冲击更加有效果, 而纸媒的特点就决定了文字是纸媒的主体。因此, 在这种情况下, 需要纸媒编辑增强自身的读图意识。也就是说, 在新闻撰写的过程中, 纸媒编辑需要将文字与图像进行合理的结合, 特别是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 单凭文字难以准确快速理解的内容, 更需要图文的合理结合。例如:在《大众电视》杂志中, 2013年曾经运用插图来说明金融方式, 并用柱状图对八家银行的不良贷款进行解说, 还用饼图来反映上年五大银行净利润的报道, 把较为枯燥的专业金融术语给予形象化, 可有效吸引读者眼球。

(三) 增强编辑的求异意识

要培养纸媒编辑创新能力, 需要提高新闻纸媒编辑的创新意识, 具有创新意识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前提, 让新闻纸媒编辑具有质疑思想, 找出新闻存在的问题, 并通过多种方法来提高新闻效率。对新闻创新, 就需要新闻编辑具有独特的想法及思维, 锻炼自身创新思维及能力。像新媒体传播具有互动化, 并且网络互动已成为受众及编辑间进行沟通的纽带, 编辑应该加强这种互动化, 像《南方都市报》的网络版实施编辑招聘时, 就曾提到欢迎微博控来应聘, 这说明新闻编辑应紧跟形势, 具有创新精神。此外, 《大众电视》也曾经在其创刊周年时适时的进行了广泛的宣传以及将周年庆与当下最火热的娱乐新闻、影视八卦相结合报道, 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 增强编辑的美感及决断力

在新闻纸媒编辑工作中, 不仅要对新闻内容编排与处理, 纸媒编辑还应对新闻审美进行负责, 优秀的新闻编辑, 应该把新闻提高到艺术层次上来, 应该知道怎样搭配文字画面、巧妙连接其他有关新闻、润色新闻的语言等, 通过新闻艺术性影响受众审美观, 感受到生活美感, 从而体现新闻美学的价值。纸媒编辑决断力也是一门艺术, 在新闻工作当中, 新闻要与时间较量, 对于发生突发重大事件该怎样报道, 怎样凸显, 社会效应如何, 广告利益考虑等, 每个细节都体现着新闻编辑的决断能力, 提高纸媒编辑决断力, 可有效提高新闻编辑水平, 提高受众关注度。

也就是说, 纸媒在新时代下与新媒体的竞争中存在着不足并且这些不足是纸媒本身的属性决定的, 并不能够短时期内得以解决, 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 纸媒编辑却并没有这种硬性属性的限制, 纸媒编辑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 可以也需要将新媒体的特点以独特的方式应用到纸媒当中, 以促进纸媒在新形势下的新发展, 这一切的前提就是创新。无论是求异意识、审美、创新, 都要求纸媒编辑在撰稿和排版的过程中尽一切可能让新闻内容更加吸引大众的眼球。这种吸引仅仅是“一见钟情”是不够的, 还需要“日久生情”。也就是说, 除了标题与排版需要有吸引力之外, 新闻内容更需要深入浅出, 如临其境, 让大众有豁然开朗、一目了然又回味无穷之感。

总结

综上所述,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媒体的进步,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已经是大势所趋, 面临新媒体的冲击以及社会大众对于媒体的不断增加的新要求, 传统媒体所面临的压力与挑战很大。但是, 压力同时也是机遇, 这也是传统媒体获得新发展的一个完美契机, 作为传统媒体的中流砥柱——纸媒, 在这一过程中担任着重要的任务, 而纸媒编辑, 作为纸媒的中流砥柱, 也需要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做到不断地与时俱进, 继承优良传统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 编辑的创新是媒体发展的不竭动力。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无论是社会节奏还是社会发展需求都对媒体提出了新的要求, 这对于媒体来说造成了许多的影响, 首先, 传统媒体受到了严重冲击, 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其次, 媒介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无论是哪种影响, 对于新闻编辑来说都是一次机遇和挑战, 特别是纸媒的新闻编辑, 在这个新媒体发展迅速的时代更是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纸媒,新闻编辑

参考文献

[1]王小华.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和编辑能力分析[J].新闻天地 (下半月刊) , 2011 (5)

[2]史文利.全媒体时代下编辑角色的重新建构[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 (4)

纸媒编辑论文 第4篇

叙事学的研究起源于西方,在中国的相关研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叙事,是人类理解和讲述世界的方式。对于叙事学的研究,最早是在文学理论领域,21世纪初开始渗透到其它领域,包括新闻传播研究领域。我国对于新闻叙事学的研究还比较薄弱,著作和相关论文也屈指可数,而且大多是从文本出发揭示新闻叙事的原理和方法。叙事学研究的不只是语言和语篇的规律和用法,还包括对事实的表述和呈现方式,“媒介叙事学研究的内容和对象,不再仅仅是叙述文本,同时包含和融合了作为叙事文本内容组成部分的媒介本身。”[1]从最早的口传媒介、书写媒介,再到印刷媒介,叙事模式都在不断变化和演进。到了新媒体时代,新闻叙事又呈现出了新的方式。

在传统传媒时代,媒体编辑是叙事活动的主体,并且处于“垄断”和中心地位。在新媒体时代,参与叙事活动的主体呈现出多样性和不稳定性。多样性表现在受众参与度高,打破了媒体编辑的垄断地位;不稳定性表现在受众的文化程度和编辑力参差不齐。

从叙事手段和方法比较,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新媒体叙事表现出与传统媒体叙事截然不同的模式,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超文本叙事、超媒体叙事、开放式叙事、交互式叙事。新媒体叙事带来的一系列变革对传统纸媒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一方面,不可否认,纸媒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开始走“下坡路”,受众数量以及发行量大不如从前; 另一方面,纸媒正在学习和借鉴新媒体的“成功之道”,扬长避短,适应媒介生态变化,在与新媒体的对抗中突破瓶颈,重树自己的地位。

作为报纸生产系统的设计、决策、指挥和制作中心,从报纸的内容制作到后期的出版发行,编辑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只有编辑的功能得到强化,报纸才能良好运作,提升自身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新媒体叙事模式改变了传统的编辑理念和编辑思路,对编辑功能进行了重新建构。媒体编辑需要掌握的本领越来越多,对编辑的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掌握新技术,营造“立体纸媒”

新媒体叙事表现出超文本和超媒体的特点,在技术层面上超越了传统纸媒,这也是它吸引受众的一大法宝。

新媒体叙事建立在以超文本标记语言结构的基础上,以链接的方式把相关文本关联起来,打破了传统媒体的线性叙事模式。传统媒体叙事以文字为主,有些配上照片或图片,而新媒体则充分运用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叙事模式,并运用多种终端和平台运作,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超媒体叙事。

超媒体叙事更加注重画面性和故事性,图片和影像的直观性和明确性代替了受众通过阅读文字所生发的联想和思考,影像化叙事成为新媒体传播中占主导地位的叙事模式。

媒介变迁的种种趋势证明,受众对信息承载方式的选择更多考虑的是实用性和便捷性。近些年,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网络和各种移动终端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 随时随地获取信息成为可能。为了适应外来的竞争,纸媒应该充分利用新技术,使纸媒“立体化”,大力推动报业数字化转型,同步发展手机报、网络电子报等数字化信息平台。可喜的是,近些年一些纸质媒介正在实现或已经实现与电子媒介的同步与对接。电子版不仅图文并茂,甚至加入视听元素,给读者带来耳目一新的“阅读盛宴”,很多传统报媒利用微博发信息也已成为通例。另外,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二维码也被传统媒体所应用。

纸媒编辑还需要掌握新媒体的相关知识,并从应用中吸取经验,对各种新媒体、新介质要亲自去使用和体会。传统编辑一支笔走遍天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现代编辑不仅要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和数字媒介技术,还要熟练掌握网络编辑、照片和影像处理、网页设计与制作、论坛管理等应用,如此以来,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在与新媒体的竞争中打好“硬” 仗。

二、开放叙事模式下编辑与受众的互动

在传统的纸媒传播中,一直由编辑决定信息的取舍和过滤,普通公众是无法参与信息生产的。新媒体叙事环境中,公众的参与性很强,很多新闻是由网友在网上发布而受到关注,且已经出现公众设置议程的现象。

所谓开放式叙事,不只是传播主体的开放,更表现在叙事过程中各种意见的交流和表达。比如,在新媒体叙事文本中,“评点”是不可忽略的一个信息生产环节,并成为新媒体叙事文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时甚至超越了信息本身的传播价值和影响力。

新媒体叙事的开放性不只是模糊了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界限,它的互动性更是传统纸媒无法比拟的。自从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等其它信息平台大范围普及之后,受众可以自由选择信息渠道,报纸的读者群逐渐被分割,并且呈现出高龄化的趋势。与报纸相比,新媒体提供给受众的不只是单纯接收信息,还可以参与互动,成为信息的发布者或者评论者。

在传统纸媒叙事中,受众只能被动接受信息,无法表达自己的观点。然而,在新媒体叙事中,形成了一种“叙事———评点———叙事”的形式,“评点”也就是受众的参与,它直接影响了叙事的方向,这种即时的反馈有利于编辑捕捉受众的需求,也能够准确把握舆论导向,还可以激发受众的积极性,使传播主体多元化。

2013 年12 月3 日,一组名为“老外街头扶摔倒大妈被讹1800 元”的图片在网络上疯传,一时间无数网友在BBS上展开激烈讨论,矛头基本指向摔倒的大妈。然而一天之内事件发生了180 度大转弯,随着事实真相浮出水面,真理越辩越明,这则新闻的最初发布者也在网络上为自己的不实报道公开道歉。这其中,受众无疑通过“评点”参与了新闻叙事, 并引导了舆论方向。

对于纸媒来说,要从新媒体那里分得一杯羹,必须注重与受众的互动,要准确把握受众的需求,务必要加强与受众的联系,比如通过开通博客、论坛等形式,广开言路,听取读者的声音。“当下要拯救报纸,最重要的还是要改变报纸过去那种漠视读者、冷对反馈、居高临下的态度与理念,重新建立起与读者水乳交融的及时、即时受传机制。”[2]

三、交互式叙事模式下纸媒编辑的应对

所谓交互式叙事,指的就是新媒体在文本生成时空和阅读时空交互、现实与历史交互、真实与虚拟交互的模式下独特的叙事风格。究其本质,还是基于新媒体超文本和超媒体的特性,它是最能发挥新媒体平台优势的一种叙事艺术形态。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面对新媒体的交互式叙事,纸媒编辑应有自己的应对之策。

在传统媒体中,由于媒体运行机制的限制,基本不存在文本生成时空和阅读时空交互的现象。在传统媒体中,文本生成之后受众阅读,除了连续报道,几乎是一次完成,编辑的跟进效率较低。而在新媒体中,信息更新速度非常快,新闻叙事也呈现出动态和发展的特点。作为纸媒编辑,要跟上信息更新的速度,时刻关注事件的最新进展,第一时间跟进报道, 对重大新闻可做连续报道或系列报道。

新媒体这个巨大的数据库记录了千百年来的历史,也在时刻更新最新的信息。“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作为编辑,要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进行新闻叙事,才能让新闻作品载入历史的史册。一年一度的“十大假新闻”评选活动说明,虚假新闻的寿命都不长,只有客观反映现实,新闻才有价值。应该说,纸媒在权威性方面有天然的优势,应该继续发扬。

早在20 世纪20 年代,美国著名政论学家李普曼就在其论著《公众舆论》中提出了拟态环境问题,“拟态环境”就是说人们不再是对身边的客观环境做出反应,而是对新闻媒体提供给我们的信息环境做出反应,而这个信息环境有可能是不真实的。尤其是在新媒体环境下,虚拟空间提供给受众一种虚拟体验,包括虚拟的身份,也就是匿名性,带给受众极大的自由感,但同时也导致叙事主体身份的多样化和流动化,如何保证信息的真实性成为媒体编辑的一项重要工作。

四、加强深度报道

新媒体叙事模式的一大缺陷就是信息芜杂,叙事主体的多样性导致信息泛滥,而且信息更新周期短,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编辑难以进行深度报道。而纸媒则不同,它的运作模式导致它的出版周期较长,编辑有进行深度报道的条件,所以纸媒的优势在此时应该充分发挥。相对于其它媒体来说, 报纸的生命力体现在内容方面:首先,它提供了最具权威的新闻与信息;其次,“报纸具有长期形成的强大社会公信力和秉持社会责任感的传统。”[3]面对来自新媒体的竞争,报媒要发挥自己的优良传统,以内容取胜。

2013 年,“李某某案”备受关注,作为公众人物的子女, 法律该如何判决,成为舆论关注的一大焦点。从2 月份立案调查到9 月份宣判,大半年的时间里,各大媒体持续关注。判决结果公布后,网媒即时跟进报道,随即而来的各种评论和质疑铺天盖地。此时,《三秦都市报》刊发评论文章《李某某案的法外之音》,从多方分析案件的深层社会意义,随后文章被各大网站转载,引发热烈讨论。

20 世纪初,西方媒体已经开始进行深度报道了,中国的深度报道最早出现在20 实际80 年代。哪怕是在新媒体时代,深度报道的作用仍然不可小觑,如今受众已经不再满足于发生了什么,更需要了解新闻背后的社会根源以及意义。 “一篇公众认可的深度报道会确立和扩大报纸在读者中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也能够帮助报纸在新的媒介环境下找到自己的位置。”[4]不论是在西方还是中国,深度报道由来已久,这种报道方式早已经得到应用,但是在媒介市场中,报纸在这方面更胜一筹,也是它的核心利器,是它与其它媒介抗衡的优势所在。因此,报纸本身应该坚守其思想内容的深邃性,引领受众正确的“解读新闻”,成为观点、意见的自由市场。

五、结语

纸媒编辑论文 第5篇

中国国家地理网于2008年创办,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进军新媒体平台的旗舰,网站定位于“最权威的地理资讯,最专业的深度旅游,最具特色的互动社区”,吸引了大量粉丝用户。

这次改版是网站建成后的第一次全面改版,新版网站绝不仅是改头换面这么简单,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这次改版的负责人、《中国国家地理》新媒体副总编辑雷永青详细介绍了中国国家地理网这轮改版的动机和方向。

记:这次改版是否可以看做是一场新媒体转型?

雷:我认为,现在很多人所说的“新媒体”概念,是为区别于传统媒体,言下之意传统媒体是旧媒体,再往下推演,好像只有传统媒体才能做出新媒体。我的观点是,其本质上是“媒体”的概念首先是被解构了,跟新旧没有关系,它不仅是杂志、报纸、电视、广播这样一些媒体形态,还包括社会上所有的行业,都要新媒体化,实际就是互联网化。所以,我认为,新媒体不是从传统媒体衍生出来的概念,应该更加宏观一些,是传统行业在互联网时代寻求转型的一个形态。现在已经不是用新旧媒体能说明问题的时候了,现在是社会化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是媒体,从博客,到微博,再到微信,也是自媒体的时代,包括现在一些企业、机构也可以是媒体,自身即可向外界传达信息。所以媒体这个概念在互联网时代,被全解放了,不存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这种简单的二元关系。

要说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我认为就是看传统媒体是不是实现互联网化。拿纸媒来说,它在互联网阶段也有自己新的媒体形态,比如说做网站、微博、微信,但不代表它已经互联网化。传统媒体特别喜欢提数字出版,在我看来,业内讨论的“数字出版”在很长一段时间走过很多弯路,最主要的误区是它仍然是停留在把原来杂志或者报刊上的内容以一种新的形态展现在新的介质上面,比如建报刊网、手机报、报刊内容APP等,认为这样就实现出版流程数字化、完成了新媒体的转型。实际上,这些做法没有抓住互联网时代的核心法则,这样的“数字出版”只是完成了出版的无纸化,它的核心仍然在“版”上,也就是在“面”上做功夫,内芯没变。内芯要变的话,我觉得重点应该在“出”上,分两个层面,内容怎么“产出”,又是怎么“输出”。这背后就需要有“用户”的概念,又要有“大数据”的支撑。只在“版”上下功夫,它的对象仍然是“读者”,期待受众单项的接受信息。而互联网时代是一个“用户满足用户”时代,用户要参与到内容的产出,用户接收信息又要以个性化为中心,“说什么是什么,给什么要什么”的时代一去不返了,阅读的个性化、智能化时代真正到来了。如果没有强大的后台数据中心,仅仅依靠编辑团队不断生产自以为王的内容,依靠传统的渠道输出已经越来越难到达用户。所以,我的观点是,传统媒体转型就是实现互联网化的过程,这是一个以数据库为核心的建设过程,这也是大数据时代的必然要求。

给你看一张图,内容、渠道和服务是媒体转型的三个步骤。大数据支撑下的内容生产是第一步,通过大数据的分析,知道读者到底喜欢什么,编者如何高效地制作内容,做出来的内容是否符合读者的需求,内容沉淀下来之后如何产生更大的价值。

第二步,大数据库支持下的渠道建设,和以往的传统媒体有很大差别。传统纸媒的渠道都是依赖于发行的渠道,是通过发行商、报刊亭等等。而互联网这个阶段,通过结构性的数据挖掘梳理出来的相应用户人群就是渠道,用户就是渠道,不再需要中间商。

第三步,原来传媒纸媒是给读者提供内容信息,但是转型新媒体后提供的是服务,包括产品服务、活动服务、平台服务等多种类型。经营方向应当跨界、多元。

记:您如何理解“内容为王”和“用户为先”?

雷:传统媒体一直都信奉内容为王,言下之意有了好的内容之后,其他的问题都可以引刃而解,但是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如今用户接触内容的渠道和形式非常多,而且内容已经碎片化,被肢解了。在互联网这个信息渠道里面,用户接触到的内容首先是特定需要的,内容和个人匹配是最重要的,所以在互联网时代,是内容匹配为王,而不是内容为王。

“内容匹配为王”和“用户为先”是融会贯通的。何为“用户为先”?对于传统纸媒来讲,没有“用户”的概念,只有“读者”,用户享受的不仅仅是内容信息,而是一种服务。“用户为先”是一种产品的价值观,就像常说的“顾客是上帝”一样。围绕用户的需求,特别是围绕用户的痛点,来为用户提供服务,这就是现在互联网概念下的理解。

记:您如何看待新媒体的盈利模式?

雷:互联网目前最重要的盈利模式还是广告,所以广告这个模式只是“转场”了。但是传统媒体的广告因为表现形式,最主要是计价方式有很大问题。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这种模糊的计价方式还有空间,因为当时的企业缺乏宣传渠道,它只能通过传统媒体广告的方式到达用户。有句广告语说:“我知道我的广告费有一半是浪费的,问题是我不知道浪费掉的是哪一半。”

自从互联网诞生之后,传统媒体广告方式就受到了很大的挑战,特别是出现了搜索引擎之后。和内容一样,广告也是匹配为王,搜索引擎解决了广告的精准问题,同时,广告变得可试错可估评。搜索引擎之后,社会化媒体又成了新的场。现在阶段来讲,说传统纸媒的广告凋亡可能有点过头,传统纸媒也在大浪大潮中不断调整姿态,生命力依然旺盛。比如《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由于中国热爱旅行、探索自然的人群越来越多,再加上发行渠道下沉和互联网化,杂志的发行总量依然不断攀升,广告经营思路灵活调整,业绩也是越来越好。但从整个行业上来说,传统纸媒面临转型失败者为多,传统媒体靠广告盈利的模式开始“凋零”了,衰败不振了。

探索出新的盈利模式是媒体转型成功的必要条件,这句话我很赞同。纵观大局,传统媒体想依靠广告这种盈利模式发展,越来越难,或者说几乎不可能。说的直接一点,以前那种坐着收钱的好日子已经过去了,现在不得不低下头来做一个服务生,但是很多传统媒体放不下身段。

我认为现阶段,传统媒体转型后应该是以给用户提供服务的形式获得新生。

何谓服务?首先是改变原来以读者为中心的内容提供商角色,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提供商。拿《中国国家地理》来说,它的用户群里面有一部分是热衷旅行的用户,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定制旅行的服务,给他们搭建一个用户交流、学习的平台,既有线上的也有线下的。对摄影人群也是一样,我们可以提供定制的摄影交流培训、作品展览以及印刷出版等等服务。在以往的阶段,这些形式也都存在,但和转型后还是有根本的区别,这些服务是基于数据分析为大量的用户提供的,而不是给个别人、个别群体,媒体已经变成平台。

记:在人们印象里,《中国国家地理》首先是份杂志,您如何考虑网站改版与纸媒的融合?

雷:“融合”这个词用的非常好。确实,如你所说,《中国国家地理》首先是份杂志,一个纸媒。以往,网站对纸刊是起到配合作用,顶多是能起到整合作用,但是很难真正做到融合。我们这次网站的改版也很难说就实现了融合。因为这需要一个过程,但这次网站改版实际就是融合的起点。

网站首先是杂志社品牌形象对外的统一出口,所以融合形象是必须要做到的。这次改版,融合了杂志社的全部资源,新网站就是图中心的那个三角——大数据库,起到一个“云”的作用,所有对外出口都是“端”的形式。

数据库是以杂志社的几本刊物,以及以往社区积累的UGC的内容作为资源,我们对包括文章、图片等等进行体系结构化、信息数据化处理,这是一个非常繁琐的过程。我们对文章都进行了标签化管理,对所有的图片、文章进行了地方行政区划、地理坐标、景观类型划分,以话题、栏目、作者等等为维度,去解构所有信息,以达到后台所有的内容能够跨越原来期刊以“本”、以“期”的限制,最大程度地实现这些数据资源的价值。比如,现在,喜欢“石林”的用户,只要在网站输入“石林”检索,或者进入“石林”的入口,点击就能看到包括杂志社不同期、不同年份、不同杂志,以及网站不同用户写到的关于“石林”的所有文章和图片。

新网站不仅能实现历史积淀下来的数据价值,还有利于提高杂志编辑团队的工作效率。通过后台的数据库的处理,可以避免选题重复,还能够简单快捷地找到以往的相关报道、图片和作者资源。

我们的网站最终要实现的是以“读者”、“作者”和“编者”为核心关系的一个社区型媒体。现在纸刊普遍存在着读者流失、作者疏远、编者逃离的趋势,这并非说所有的用户都不需要内容了,也不是说所有的作者和编者不生产内容了,而是说作者编者可能改变了形态去生产内容,读者也改变了接受的渠道去接收内容。所以媒体转型本质上就是围绕这三个人群,把内容组织起来,把关系重建起来。

所以在新网站上,我们把杂志社所积累的专业的作者,以及他们生产的专业内容进行了梳理,为他们开设专栏,并努力去激活这些专业作者,同时,我们也吸纳热衷于在网络社交平台生产分享内容的达人,这样一来即组建了一个更加庞大的专业内容的生产队伍。三者的交流,不仅仅停留在以文会友,以图会友的网络交流,更会把交流发展到线下,这不就是互联网O2O的概念吗?

记:有了强大的内容生产队伍,那么设计了哪些寻找用户的方法?

雷:互联网大数据的过程要有大量的数据,有大量内容和用户,我们网站虽然有一定的内容积淀,但远远不够。一方面我们以内容来发展用户,除此之外,就像上面说的,我们可以做活动,做其他的产品服务。比如这5年我们连续举办了“校园行知客”挑战赛,这个活动的初衷和立足点非常明确,就是找大学生群体,通过活动的形式找到这个人群,扩大这个人群,同时能生产这个人群需要的内容。我们也很快就找到了商业链条,和以大学生群体为目标客户的厂商合作。

“校园行知客”挑战赛可以说是我们的一个实验,这个活动的成功不仅说明通过这种途径我们可以实现盈利,而且“校园行知客”的价值现在还远没有发挥出来,它不仅仅是一个活动,更是一个粘性很强的社群,一个内容产出平台,一个商业平台,后期的运营才是关键。除此之外,各种不同主题的摄影大赛也是一样的道理。

记:您认为网站、客户端、微博、微信这些渠道的建立,对纸媒体销量是否有消极的影响?

雷:纸刊销售普遍下降,不是因为这些渠道的建立,是用户阅读习惯的改变,导致商业利益的转移,使纸刊销量受到影响,甚至有些纸刊停掉,也有些纸刊实现了无纸化的发行。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创刊已经有60多年历史,积累了很好的美誉度。虽然在整体纸刊发行受到挑战的大背景下,《中国国家地理》纸刊的发行甚至能达到10%的速度在上升。主要有三方面的前提:第一,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读者人群向往旅行和探索自然,所以我们读者在增多;第二,借助互联网新媒体的渠道在拓展,借助微博、微信、客户端、网站、电子商务平台等去吸纳更多的纸刊的读者人群;第三,传统的发行渠道由原来的一二线城市,进一步下沉到三四线城市,这对发行量提升也有很大的作用。在目前的阶段,我不认为建立这些互联网渠道对传统纸媒的发行有消极影响,反而是积极的。

记:中国国家地理微信订阅号做得很精致有趣,您如何规划它和新网站之间的关系?

雷:中国国家地理网,其实不是改版,而是新做了一个网站。新网站的核心是一个数据库系统,它不仅要对我们所有历史内容,以及新的内容进行一个数据结构化的过程,同时,还要实现社群用户的关系管理。而社群用户关系管理,仅仅依赖于网站平台是绝对不够的,因为现在是移动互联网的时代。

网站是“云”,云是后台的数据处理中心,而“端”是对接用户的入口。在移动互联网阶段对接用户的入口,我们有三个策略:Web网站、官方App客户端和微信平台。用微信的开放平台的开发模式跟网站的结构系统进行对接,达到一种用户有求必应的状态。目前,我们微信订阅账号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订阅用户,系统对接还在策划中,尚未完全实现内容有求必应,以及进一步做到用户的关系管理。但是这是我们一个重要的移动互联网战略方向。

关于微信用户粘性,我们做得挺好,我认为最重要一点是提高用户参与性。现在的用户跟原来传统媒体读者相比,我们建立了更平等的关系。对微信的运营者来讲,应该放下姿态跟用户交流。我提出了三个变“态”的要求,要改变姿态,不能端着,要改变语态、不能板着,要改变时态,不能闲着,这是在用户运行上的心得。尽可能的去发掘用户的潜能,以及用户参与创作的可能性,因为用户中包括原来的读者、作者、编者,在这里是没有界限的,用户里面卧虎藏龙的能人异士非常多,能通过微信的交互性把他们参与创作的能力挖掘出来,更多地让用户跟用户之间实现一种内容满足和交流分享,这是中国国家地理运营微信平台的一个精神核心。

如果微信仅是作为内容分发渠道的话,那所有的东西就没有本质上的改变,就只是跟着读者跑。这样的话,事实上读者确实是跑了,因为主体已经被解构了,商业价值也被解构了,所以跟着读者跑是追不回来你的商业利益的,只有重建跟用户的关系才能够赢取更好的未来。就像夫妻一样,夫妻关系破裂了,你想挽回很难了,绝大部分都需要重新建立关系,不是吗?

传统媒体的“内容为王”时代已经过去了。如今用户接触内容的渠道和形式非常多,而且内容已经碎片化,被肢解了。在互联网这个信息渠道里面,用户接触到的内容首先是特定需要的,内容和个人匹配是最重要的,所以在互联网时代,是内容匹配为王,而不是内容为王。

三个变“态”的要求,要改变姿态,不能端着,要改变语态、不能板着,要改变时态,不能闲着,这是在用户运行上的心得。尽可能的去发掘用户的潜能,以及用户参与创作的可能性,因为用户中包括原来的读者、作者、编者,在这里是没有界限的

写在后面:按照雷永青的说法,中国国家地理网改版以及新媒体转型,现在进行完了上半场基础平台的搭建,还有下半场。就像踢足球一样,上半场踢得再好,下半场也有被翻盘的可能。

纸媒编辑论文 第6篇

一、“深加工”文本, 用精品报道提升报纸品牌价值

内容为王, 是业界公认的媒体生存法则。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 只有为受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才是成功的关键。迅速报道、形式多样、互动性强是以网络新闻为主要载体的新媒体所备的三大优势。然而, 为争抢报道的“第一时间”, 网络新闻也时常出现信息不详、要素缺失、缺乏深度等问题, 使信息的传播效果大打折扣。报纸难以在时效性、互动性上取胜, 但在对新闻的精确解读、深度调查等专业性、规范性方面却具有强大优势:记者从专业的角度采访写作、编辑对信息的精细把关整合, 能够对新闻事实进行最大程度的还原, 为读者提供真实可靠的新闻内容。

报纸的版面空间是有限的, 因而编辑在编排版面时切忌单纯追求信息量的多少, 而应采取“以质取胜、以精胜多”的策略, 对信息进行筛选、过滤, 注重在“精、深”方面下功夫, 对精品报道给予突出处理、重点包装;并通过采用新闻报道、新闻纵深、相关链接与新闻评论等要素, 发挥报纸综合报道的能力, 对新闻进行深度立体式呈现, 为读者提供有价值、感兴趣的精品内容。精品报道、精品版面对于提升报纸的品牌价值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 重庆日报注重打造“精品工程”, 推出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策划报道和独家新闻。

以7月28日该报刊登的报告文学《拯救布拉玛》为例, 整篇报道讲述了中国医疗队在利比里亚抗击埃博拉期间救治患者布拉玛的经历。文字内容真实感人, 细节描写扣人心弦, 新闻照片视觉震撼, 增强了报道的现场感。报告见报当天, 立刻被人民网、今日头条、网易新闻、大河网、华龙网、环球网、观察者网等众多媒体网站转载, 浏览量达几十万人次——这不仅是对报道本身的肯定, 也是对重庆日报品牌价值的提升和推广。

二、追踪热点事件, 引导正确舆论走向

网络是具有开放性、及时性、互动性的平台, 集合了文字、图片、视频等丰富的表现形式, 为人们提供多种多样的资讯。但网络上人人都可以发声, 一些网络新闻令人真假难辨, 甚至还传出一些对社会造成危害的网络谣言, 将人们带入认知误区。不同于网络信息的鱼目混珠, 报纸在采编过程中, 有新闻从业者的自律和采编部门的层层把关, 能够确保其内容的真实性。因此, 报纸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仍是信息传播中的重要优势。

事实上, 越是在资讯丰富、价值多元的社会, 主流媒体越需要承担激浊扬清的责任, 通过对信息的筛选、核准、分析, 帮助人们认清真相、分辨是非。

对于报纸编辑而言, 不能仅仅关注报纸的内容, 应广泛浏览各大网站, 及时了解网络上的各类热点话题和热门事件。对于有争议的网络新闻、歪曲事实的网络谣言, 编辑应及时提醒采访部门派遣记者进行调查, 还原事实真相, 发出“媒体好声音”回应公众的关切, 引导正确的舆论走向。近段时间以来, 网络上就出现了一些调侃英雄的言论和诋毁英雄的谣言:如邱少云在烈火中一动不动违反生理学, 黄继光的胸膛不可能挡住机枪的疯狂扫射, 董存瑞炸碉堡是虚构……这些网络谣言不顾历史事实, 歪曲真相, 引发了恶劣的社会影响。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台等主流媒体通过多方寻访英雄生前战友、朋友、亲属, 走进英雄纪念馆, 采访专家学者, 以一系列深入细致地调查采访, 真实还原有关英雄的每个细节。

这些具有舆论引导力的稿件, 解答了人们心中的疑惑, 有力回击了网络谣言, 揭露了诋毁英雄形象的险恶用心。主流媒体在热点事件中及时“发声”, 不仅澄清了事实真相, 更为渴望真相、崇敬英雄的人们提供了舆论阵地。

三、培养“数字化”思维, 熟悉网络信息传播形态

在智能手机上安装新闻APP, 便能实时接收最新资讯, 根据读者感兴趣的内容, 还能为其“私人订制”新闻;扫描二维码, 轻松获取视频、音频、图像、文字等新闻延伸内容……

如今, 网络技术日新月异, 这让报纸从业者们认识到纸媒必须摆脱平面思维的束缚, 加快向“数字化”方向转型, 构建全媒体产业形态, 才能实现未来报业的可持续发展。

而报网互动、全媒体产业发展, 并不是指将报纸的内容简单复制到网络上, 这种做法只会让报纸的“数字化”转型束手束脚, 失去创新的机遇。传统报业应在对新闻文本严格把关的同时, 探索对原创内容进行以网络为依托的视频、音频、动画等各种传播形态, 针对不同传播形态的特点对信息进行加工发布, 这样才能聚合起全媒体的巨大能量, 实现信息的“裂变式”传播效果。

在媒体竞争和报业转型的新趋势下, 报纸编辑除了具备对稿件把关、编排版面等专业能力外, 还应需要更新观念, 培养“数字化”理念, 思考如何利用报纸和网络的优势互补, 把纸上的内容延伸至网络空间, 使新闻从平面走向立体, 从静态的文字、图片走向视频、音频、动画等多种传播形态, 并通过网站、微博、微信等传播渠道进行发布, 让纸上的新闻“动起来”。如今, 传统媒体正在尝试更多适合互联网传播的全媒体呈现方式。以8.12天津瑞海公司危化品仓库爆炸的新闻报道为例, 有媒体观察到, 国内各家纸媒除了报纸和网站发布的新闻报道外, 均在微博中以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 不断滚动直播最新消息。其中, 新京报还制作了还原爆炸过程的3D视频上传至网络、微信、微博, 其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的调查报道《爆炸24小时后8个无人解答的问题, 我们来答》, 在微信朋友圈传播迅速扩散, 阅读量在短时间内便超过了10万——这也显现出传统媒体在深度调查报道中所具备的优势和实力。

上一篇:质量竞争力指数下一篇:有机化合物光谱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