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出版学专业范文

2023-09-18

编辑出版学专业范文第1篇

摘要:我国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在改革开放后进入了大发展时期。目前,全国有59所高校开设了编辑出版学本科专业,并形成了本、硕、博多层次、多规格的教育格局。但我国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还存在学科归属不明确、传统培养理念亟须转型、人才流失严重以及地方高校缺乏办学特色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我国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发展需要明确学科归属、推进数字人才培养、积极促进业界合作、加强领军人物作用以及积极推进国际合作。

关键词: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发展对策

1982年,胡乔木提出要在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试办编辑专业。1998年,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设置了“编辑出版学”专业,将其设在“文学”学科门类的“新闻传播学类”二级学科下。我国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如今,虽然我国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的教育格局愈加完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笔者从我国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现存的主要问题出发,探析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策略。

一、我国高校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现存的主要问题

(一)学科归属不明确

通过专业工具检索以及查阅相关高校本科招生目录得到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我国共有59所高校在本科层次开设了编辑出版学专业。这个专业被划分在不同的院系归属下,主要集中在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人文学院等,也有少部分归属于信息管理学院、出版学院、艺术学院等,院系归属较分散。归属于不同院系意味着在进行实际的教学和实践时,各院系会按照自己的相关方向对学生进行培养,无法形成统一的培养方案和目标,在具体的培养模式和课程安排等方面也会有所差异,无法形成统一化、标准化的人才培养体系。这些差异最终导致输送至就业市场上的毕业生质量和水平参差不齐,不利于编辑出版业界的长远发展。

新闻出版总署以及刘杲、宋木文等老一辈出版家一直提出要将编辑出版学列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授予博硕学科专业目录”,但至今并未实现。在研究生培养阶段,根据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所提供的硕士招生目录显示,硕士层面仅有中国传媒大学和四川大学两所学校开设了编辑出版学学术硕士,其他招收编辑出版学研究生的高校多数将其作为新闻学、传播学或其他相关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招生。在博士层面,编辑出版学依然存在着学科归属不明确的问题。高校培养博士时将编辑出版学置于信息管理学、新闻传播学和文学等多个不同学科,也有一部分高校以学科挂靠的方式培养。这都说明了我国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存在学科归属不明确的问题。

(二)地区发展不平衡

我国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存在地区性的发展差异。笔者将我国开设编辑出版学本科专业的59所高校按照地域划分,结果见表1。

由此可以发现,我国开设编辑出版学专业的高校多數分布在华北地区及华东地区,经济相对较为发达的地区分布较集中。但这不利于全国各地区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不利于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没有持续不断的专业人才支撑,也不利于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出版业的持续发展。

(三)传统培养理念亟须转型

2017年9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发了《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在“十三五”期间,新闻出版业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支持高校开办相关专业,大力培养新闻出版广播影视融合发展的各类新型人才。2018年4月,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发布。报告显示,2017年,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的接触率为73.0%,较2016年的68.2%上升了4.8个百分点。在数字出版和数字阅读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出版业急需复合型高技术编辑出版人才,然而很多学校对编辑出版学的培养目标还停留在培养传统书刊和首像制品的编辑出版能力上。比如,南京大学编辑出版学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理论基础厚、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从事书刊和音像制品编辑、出版和发行专业的专门人才”。这说明我国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传统培养理念亟须转变。

事实上,有一部分开设了编辑出版学专业的高校已经开始了数字化人才培养的尝试,并开设了相关课程,但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一般仅在原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补充和嫁接一些数字技术和新媒体类课程,具体的教学内容仍然以传统编辑出版相关理论和实践为主。显然,用这种补充和嫁接方式所开设的课程缺乏科学性与严谨性,按此模式培养出的人才,也不能完全适应业界的要求。

(四)师资队伍不稳定

有学者在2014年对全国编辑出版教育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师资匮乏现象较严重,部分院校编辑出版专业师生比例达到1:35;在师资素质上,各校编辑出版专业教师团队中普遍缺少具备业界职业技能的“双师型”教师。师资队伍不稳定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教师业界经验较少,如今的万物互联与泛媒介时代对编辑出版学教师提出了新要求。现任编辑出版学教师中,有行业背景的教师较少,他们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其次,教师研究方向转变,自2010年起,先后有7所高校撤销了编辑出版学专业,原本教授编辑出版学相关课程的教师转变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教学方向,转向新闻传播学、中国语言文学、信息管理学等相关学科。最后,青年学者较少,与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等相关学科相比,编辑出版学的“后起之秀”——青年学者较少,教学和研究的师资力量储备不足。

二、我国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发展对策

(一)明确学科归属

我国编辑出版学学科归属尚不明确,但综观全球的学科归属,编辑出版学都是与新闻学等相并列的一级学科。比如,在英国的“共同学术编码系统”(JACS)中,出版学是与信息服务、宣传研究、媒介研究、新闻学相并列的一级学科。再如,在美国的“教育项目分类”(CIP)中,出版学也是一个与“传播与媒介研究”“新闻学”“广播电视和数字传播”“公共关系、广告和应用传播学”相并列的一级学科。这足以说明不管是客观上的国际形势还是主观上的学科发展都应将其列为一级学科。从目前我国的学科归属来看,编辑出版学虽然与文学、新闻学、传播学、发行学等专业有交叉,但也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不能将其与其他专业混为一谈。而且这种从属地位也影响学科的发展空间,不利于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应尽快将编辑出版学晋升为一级学科,使编辑出版学学科的整体地位得到提升。

(二)推进数字人才培养

2018年,全国新闻出版单位数字出版工作交流会提出要全面实施“数字出版千人培养计划”,研究制定“数字出版千人培养计划课程体系”,建立集政产学研于一体的师资队伍,征集遴选互联网实训企业。在政策的推动下,推进数字人才培养进程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可以从理论课程设置和实践能力培养两方面推进数字人才培养。

在理论课程设置上,基于传统编辑出版理论教育课程,高校可以增开数字技术、数字出版物的管理经营、网络编辑、数字版权等与数字出版相关的课程。另外,编辑出版学专业可以与其他相关专业开设共建课程,如与计算机专业共建数字出版技术课程,与市场营销专业共建数字出版物营销课程。在实践能力培养上,编辑出版学专业所需的编辑、策划、推广、发行等实践能力,都是在工作中渐渐积累起来的。为适应数字化时代的编辑出版工作,高校需要为学生提供与数字出版相关的实践机会,如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出版社和数字出版企业工作流程等,还可以举办一些实践技能比赛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外实践活动,如数字出版物策划大赛等。

(三)培养学科领军人物和学科带头人

高校要注重编辑出版学学科领军人物作用,培养大师级学科带头人,带动学科师资力量的发展。高校可以在编辑出版学的科研和教学上树立优秀典型,为激发编辑出版学专业教师的创造力起到示范作用。我国编辑出版学已经涌现出了一批精于教学、专于科研的年轻学科领军人物,比较典型的有:河南大学教授王鹏飞,主要研究方向为出版文化及新媒体出版;河南大学副教授王志刚,主要研究方向为出版物版权研究;河南大学副教授段乐川,主要研究方向是编辑思想研究、编辑史研究,以及媒介融合视域下的编辑理论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李武,主要研究方向是社会化阅读研究、青少年阅读行为研究及数字阅读研究;浙江大学研究员于文,主要研究方向是版权研究、中外版权研究对比、数字出版版权研究。因为篇幅所限,这里不再一一列举。这些年轻的学科领军人物各有所长,他们可以带动整个编辑出版学专业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

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和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科间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学科带头人之间的竞争。一个优秀的编辑出版学学科带头人,首先要对编辑出版学的学科体系有深刻的认识,对学科发展有独特的见解,在此基础上组建科研和教学团队。其次要具有专业的科研能力,能够有效且稳定地推动学术梯队建设,组建符合学科体系的科研团队,带领团队进行编辑出版史、编辑出版理论和编辑出版实务等多方面的科学研究,并吸收新闻传播学、信息管理学、情报学、档案学、计算机科学、法学等其他学科的专业师资,完善编辑出版学的跨学科研究。最后要有精湛的教学能力,能够带头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围绕数字时代的编辑出版业人才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

(四)积极促进业界合作

针对我国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实践不足,理论有余”的現状,高校应该积极寻求业界合作。综观全球的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业界合作经验,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出版机构和学校相互支持,为培养出版人才提供资金和条件;二是高校针对业界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并聘请业界人士到高校任教;三是办学单位与出版机构相互融合。

我国已经有高校对此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比如,广西民族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已经与广西的部分出版社、杂志社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2016年,“编辑出版与文化传播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成为自治区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自2014年起,河南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实行“本科导师制”,大一新生在入学后便指定相应导师,对学生四年的学习发展制定规划并提供指导,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此外,河南大学出版硕士实行“双导师制”,学界导师和业界导师分别对学生进行校内理论学习和校外实务实习的指导,这种产学研有机组合的模式也为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五)积极推进国际合作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出版业正在向国际化发展,正在实现由单一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发展的转变。这就要求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也要积极适应全球化发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传播能力的编辑出版人才。具体到提高师资素质的措施上,有学者提出“请进来、走出去”的国际合作方法。“请进来”即把国外的学界和业界专家请到国内进行教学实践。“走出去”即派遣国内的教学和科研人员到国外的相关院校、研究机构以及实践单位进行交流和学习,使其成为了解国内外研究情况和行业动态的专家,为编辑出版学双语课程的开展打下基础。我国已经有与国外开设编辑出版学专业的高校展开合作的先例,比如,2004年以来,我国与美国佩斯大学出版系展开了多层次的合作,来自武汉大学等多所高校,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等出版机构,以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等科研单位的教授和编辑先后到该系担任访问学者,该系已经为我国多家出版机构培训了数百名高级人才。

三、结语

我国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在数字出版时代应该直面问题,并明确发展方向,培养适应就业市场的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有了源源不断的优秀出版学界和业界人才作保障,我国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一定会获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志强.关于将编辑出版学列入研究生专业目录的几点思考[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2]丛挺,刘晓兰,徐丽芳.我国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体系数字化演进探析[J].中国编辑研究,2015,(00).

[3]陈丹,张聪,仲诚.全国高校出版专业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J].现代出版,2014,(2).

[4]张志强.英美国家的出版学学科归属及对我国的启示[J].出版科学,2009,(5).

[5]王欢.数字出版教育误区与解决路径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4,(26).

[6]提晓然.浅谈高校在出版数字化转型中对出版人才的教育[J].新闻研究导刊,2017,(19).

[7]苏均平,姜北.学科与学科建设[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14.

[8]盛洪,欧阳群.出版教育的校企合作模式[J].出版发行研究,2003,(9).

[9]吴兰.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的编辑出版校外实践基地建设[J].视听,2017,(5).

[10]李建伟.全球化背景下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的四个导向[J].编辑之友,2006,(1).

[11]黄先蓉.简谈我国编辑出版学教育的发展方向[J].出版发行研究,2004,(3).

编辑出版学专业范文第2篇

一、图书编辑增强市场意识的必要性

国家通过“宏观调控、微观指导、合理布局”12字方针对资本运作进行管控。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对于市场资源配置的调控, 致使消费者、生产者及资源所有者自由选择的地位变得突出;另一方面, 经济体制下的生产资源配置是利用和依靠价格通过市场进行, 市场决定供需关系, 供需关系决定价格, 而价格又反作用于供求。

基于这样的市场经济发展需求, 出版社由过去的事业制单位向企业制单位转型, 自负盈亏, 能否获得经济效益便成为了出版社的立足根本。只有迎合市场需求, 掌握市场发展动态, 才能让企业处于健康的发展状态。因此只有具备清醒的市场意识, 出版编辑才能通过市场调研明确市场需求, 自觉把好出版物的内容关, 进行装贴设计及宣传, 将符合时代潮流的及人类文化的精髓进行传播。

二、图书编辑市场意识现状

首先, 图书编辑的知识储备及文化积淀欠缺。随着新媒体到来以及网络传播途径的普及, 数字化出版以及网络媒介传播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作为优秀文化的传播者, 图书编辑除了要掌握专业学术知识, 更应该了解国内外时事的发生, 以及通晓数字化产业文化的发展趋势, 具备多项领域的知识储备。而传统出版社正面临着编辑队伍老龄化、传统文化积淀不足的尴尬处境。图书编辑缺乏技术素养以及策划能力不足。一方面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图书的传播途径打破了过去单一的纸质出版, 更加数字化, 而传统出版社的图书编辑缺乏应对新媒体时代的挑战能力。另一方面优秀图书的广泛传播离不开好的策划者及好的创意。目前选题多来自作者及版权引进, 如果编辑缺乏好的策划能力, 那么再好的内容以及创意也将变成一纸空文。

其次, 图书编辑对市场经济洞察力不足, 市场意识淡薄。企业制改革后, 出版社紧随市场经济发展脚步。企业想要生存, 那就要求图书编辑精准掌握整个图书经营的运作环节, 节省预算、开源节流、定位准确。然而, 图书编辑市场意识淡薄, 将编辑工作与图书发行量脱节对待, 导致浪费资源、图书发行量偏低。

最后, 严重缺乏对年轻优秀作者的挖掘及培养。图书的传播量既离不开好的内容, 也离不开编辑人员的策划及推广。想要跟随时代发展趋势, 那就要积攒一批优秀的专家学者以及拥有较高潜质的年轻作者, 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出版社的生存需求。

三、如何有效增强图书编辑的市场意识

首先, 要全面提高图书编辑的综合知识储备, 确保书籍质量。可以多途径提升自身知识与文化素养, 做文化的真正主人。图书出版意味着传统文化传承以及知识传播, 这一切都要求图书编辑要具备深厚的知识基础以及良好的文字、文化修养。之后提升创新、策划能力, 提升技术能力。编辑是一门跨越多领域并且专业性极强的工作, 而要迎合市场需求, 编辑人员就要全面掌控策划、编辑校对以及宣传推广等重要环节, 而每一环节都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及技术规范。编辑人员只有从宏观着手, 多途径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素质, 多途径挖掘人才, 才能出版更多优秀作品;在“互联网+”和大数据背景下, 编辑要加快学习与掌握科技知识, 具备开展数字出版的能力。

其次, 深化图书编辑人员的市场意识, 多途径进行图书营销。新媒体时代是把双刃剑, 既深化了知识的传播, 加深了发行者与消费者的互动;也从另一方面促使编辑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和市场竞争意识。只有深化市场意识, 才能促使编辑人员主动了解学术动态、发展趋势、读者心理变化及市场阅读需求。前期做好图书预告工作, 为新书发行预热。编辑人员可以利用出版社的社交平台开展新书预告, 可通过图书基本信息及相关信息进行预热, 并与读者积极互动, 了解读者需求, 并对发行量进行初期判断, 决定起印数量以及进行下一步营销策略的方针。中、后期可利用网络平台, 与读者互动, 获得读者阅读反馈, 并通过开展活动来促进图书的进一步销售。对于那些长销却不畅销的、拥有市场潜质却不能迅速获得关注的图书, 往往随着上架周期的结束, 图书的销售周期也将面临结束。但在数字化时代, 发行者可通过网络定期与读者互动, 在出版社可接受的库存周期内延长其销售周期。

最后, 深度挖掘和培养年轻优秀作者, 注重引领和培育市场意识。良好的市场意识可以让图书编辑对当前市场需求进行精准判断, 并紧紧跟随。目前, 各大实体书店以及网络读书平台定期推送的图书销售排行榜以及阅读排行榜, 就对图书阅读起到了市场引领作用。

四、结语

作为图书编辑者, 不仅要对图书出版积极推广, 还要注重挖掘自身素质良好、有潜质的优秀作者;另外还要多途径、积极的提高自身文化修养、策划能力、市场敏锐度及创新能力;并自觉加强培养市场意识, 紧随时代发展脚步, 获得市场主动, 生产出受时代及市场欢迎的文化底蕴深厚的优秀图书作品。

摘要: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出版社企业化的改革促使图书编辑必须摒弃传统观念, 加强市场意识, 跟随市场发展的脚步, 洞察市场发展需求, 以期达到让企业进入良性循环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出版社,图书编辑,市场意识

参考文献

[1] 陆向军.试论出版社编辑的市场意识[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01) :174-176.

[2] 尹志勇.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社对青年编辑培养路径的选择[J].出版科学, 2009, 17 (05) :10-13.

编辑出版学专业范文第3篇

李xx 总经理:

我已接受一家出版社的聘用,担任执行编辑一职,因此我将辞去在xxx公司担任的项目经理职位。我喜欢我的新工作,希望它可以给我新的挑战。我在本公司工作任职的最后一天是2010年10月10日,离职前我有充足的时间完成一些未完的项目并做好工作交接。如果您发现以往的工作有什么问题,请在方便的时候与我联系,我希望调迁工作能够顺利进行。为xxx公司服务的这段经历让我受益非浅,我很庆幸能够有机会为贵公司工作。

并祝贵公司前程似锦!

编辑出版学专业范文第4篇

一、图书编辑出版必需开拓创新

图书编辑工作是一项创造性劳动, 它需要从事这项工作包括编辑在内的从业人员具有开拓创新的能力, 而绝非有的人片面理解的那样, 图书编辑出版只是改改错别字。具体来说, 在图书编辑的每一个过程中, 几乎每个环节都存在开拓创新的问题。无论是市场开拓, 还是选题策划, 再到书稿加工及装帧设计, 直至最后的市场宣传营销, 无不需要开拓, 需要创新。道理很简单, 没有对市场不断的开拓, 出版的书籍就不能拥有更多的读者;没有选题的创新, 出版的图书更难以被读者接受;编辑人员如果缺少对最新的学术成果和前沿知识的了解和把握, 就难以使书稿的质量达到最好, 就难以奉献给读者最新最好的精神食粮;没有新颖的装帧设计, 就难以给读者美好的视觉享受;没有颇具创意的市场宣传和营销策略, 就难以在最短的时间吸引读者的眼球, 激发起读者购买图书的热情。例如, 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求医不如求己》这套书热销以前, 市场上关于中医经络方面的书籍已经出现多种, 但没有哪一种能像《求医》这样, 连续几年畅销, 销量突破两百万。该书出版之后, 许多出版单位在装帧和内容上对该书争相模仿。一本普通的医学科普读物, 何以出现如此火爆的状况?正是因为出版者对该书的内容进行了创新性的思考, 不再以教科书的行文方式向读者灌输医学知识, 而是以轻松有趣的笔调介绍自己的健康体验, 使读者感受到其方法的切实可行;并从形式上对该书的装帧设计大胆创新, 一改以前常见科技类图书的呆板和枯燥, 疏朗新颖的版式与生动有趣的插图交相辉映, 使它在同类图书中显得格外生动活泼, 抢人眼球。

由此可见, 图书的编辑出版离不开从业人员的开拓和创新。可以说, 一个缺乏开拓创新实力的出版社根本无法在激烈的图书市场上立足, 更遑论发展壮大?一个缺乏开拓创新能力的编辑、营销人员, 绝对不是一个合格的出版工作者, 早晚要被淘汰出局。只有刻苦学习, 锐意进取, 奋力开拓, 不断创新, 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图书编辑出版也需要守成

如上所述, 图书编辑出版必需开拓创新, 这已成为绝大多数出版单位和从业人员的共识, 并实实在在地变成了具体行动。但是, 这并不意味着在图书的出版编辑过程中, 就应该摒弃一切优良传统, 蔑视一切成功经验, 违背图书出版的客观规律, 甚至违反现有的法律法规, 一切唯“新”是从, 追求猎奇, 异想天开, 我行我素。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图书编辑出版历史的国家。千百年来, 我们的古人、前人在图书编辑出版中积累了宝贵而丰富的实践经验, 总结出了许多科学的出版编辑规律。新中国建立以来,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党和国家更是从世界与中国出版业的实际出发, 制订了若干出版政策和法律法规。这些经验、规律、政策和法律法规, 早已被时间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是必须切实遵守执行的, 摒弃这些优良传统, 蔑视这些成功经验, 违背这些规律, 违反这些政策和法律法规, 就会走弯路, 碰钉子, 犯错误。

例如:国家有关部门规定, 书稿编辑加工必须实行三审四校制, 这是将前人总结出的编辑出版规律上升到了政策法规的层面, 任何时候, 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必须不折不扣地坚决执行, 而绝对不可以以创新为理由, 在实践中缩水或打折扣, 将其简化为二审二校甚至一审一校。事实上, 有个别出版社或从业人员, 打着创新的旗号, 硬要简化这一规定, 编辑拿到书稿以后, 一审马马虎虎, 甚至不作任何加工就直接送到校对室, 让校对人员代其加工;有的出版社复审终审人员对一审后的书稿不认真审阅, 不提任何修改意见, 对原稿和一审中存在的问题一无所知, 或者熟视无睹, 而是简单地一签 (字) 了之, 复审终审形同虚设, 将三审制变成了事实上的一审制;也有的编辑随心所欲地将四校缩减为两校甚至一校。凡此种种, 不可避免地粗制滥造出不合格产品甚至废品, 给读者带来极大损害, 给出版社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和恶劣的社会影响。

又例如, 有的编辑在书稿加工中, 对原稿中出现的违背语法规范的遣词造句、生造语汇视而不见, 甚至将其视为创新而予以保留, 结果让谬种流传, 贻害读者, 尤其是贻害青少年读者, 使祖国语言的纯洁性受到玷污和破坏, 令国人痛心, 令读者愤慨!

这些实例说明, 图书编辑出版有其自身的规律, 有诸多的政策和法律法规, 这些规律和法规, 是必须遵循和遵守的, 绝不能因为是传统和行之多年的旧制而违背, 为了创新而违反!

当然, 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 并非都是为了创新。有的是出版社为了降低出版成本, 有的是因为相关人员偷懒, 还有的是因为编辑人员参加出版工作时间不长, 缺乏图书编辑加工经验, 对相关规定不知不熟等等。对此, 必须根据不同情况, 采取相应的措施, 有的放矢地加以解决。

三、结束语

编辑出版学专业范文第5篇

一、编辑出版与文化传承之间存在的联系

(一) 认识编辑出版

编辑出版, 重在编辑, 为的就是能够把所涉及到的一些新闻以及影视方面的相关问题展现给广大群众, 仅仅限于出版领域。很多学者认为, 编辑其实就是一种社会所存在的活动, 也是将物质文明传播下去的手段, 通过一些组织收集整理归纳等形式, 让文献资料, 能够通过传播的途径展示于社会大众。这一个概念, 更是概括了20世纪90年代之前, 我们国家学者对于编辑的认识[1]。当代的部分学者, 也给予编辑一些新的定义, 比如说是根据社会文化的一种需要, 按照相关的措施, 将精神产品, 通过一些加工, 从而传播给社会的一个活动。从以上说法来, 总的概括编辑就是归纳、整理、加工选择, 从而为后期发行所做的一系列的准备性工作。

(二) 编辑出版的本质与文化传承存在的关系

通过上面的分析, 可以看出编辑就是一种精神产品生产的活动, 也是一种宽泛的文化活动, 需要一些具有专业性知识以及编辑能力的人, 从而通过编辑活动, 来对对象进行加工。编辑也是一种知识传播的重要手段, 编辑有着自己本身的基本规律, 那就是通过工作人员, 以传播文化为目的, 将所选择的作品进一步的加工, 编辑出版, 这也是开展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2]。它可以对作品进行优化筛选, 从而让作品更好的流传于社会, 直接决定了整个国家在文化传承中的地位, 因此编辑出版与文化传承之间存在的则是一种辩证的关系。

二、编辑出版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一) 从文化的积累角度分析

文化积累其实就是文化价值上的一种积累, 它是有着长期与稳定的特点的, 在人类积累这些文化的过程之中, 编辑出版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文化博大精深, 上下五千年, 代代相传, 从最开始历史上的著名思想教育家孔子, 到春秋时期各大诗人编写的诗文, 没有一个不是记载着历史的变迁。不论是所发行的那些历史性的代表著作, 还是普通的诗集, 它们所蕴含的文化分量是强大的[3]。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批文学家, 我国的中华文化才得以传承, 才想起了文化的时代浪潮, 他们秉承着开启民智, 富国强民的决心, 让中华文明代代相传。当然在此过程中也引进了许多优秀的国外作品, 这一切都是编辑出版工作人员所付出的努力。编辑是人类文化一种记录的形式, 其中少不了创造与整理, 这更是一个文化积累的过程。

(二) 从文化传播角度分析

现在信息交流的方式千变万化, 人类关于文化传播活动也有着不同的形式。编辑出版则是直接通过作品, 按照一定的原则将文化传承出去。伴随着如今编辑出版事业的不断发展, 编辑出版对于文化传播也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 主要是表现在编辑通过自己的构思, 不断完善文化作品, 发挥起了主导作用。另一方面来说编辑者, 通过自己的劳动, 对所编辑的作品进行加工与后期设计处理, 通过一些技术性的劳动, 发挥了文化的传承作用。同时编辑者还会经常做到与读者互相联系沟通, 分析当代群众所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精神文化, 从而把这类精神文化的作品流传于社会。

(三) 从文化选择角度分析

文化选择是编辑过程中, 按照如今人类对于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 从而对作品进行进一步的筛选, 让文学作品具有针对性的去流传于世间的一个具体过程。其中少不了的就是选题策划, 这是每一位编辑工作人员所要做的重要工作。编辑主体, 对于整个社会精神文化也是一种创新, 为的就是实现社会文化上的进步[4]。编辑部工作人员通过相关的选择, 将那些具有着科学价值与生命力价值的优秀文化作品, 传承下去, 既然做了编辑这一份职业, 就要拥有着这一份职业操守。出版文化并不是一个轻松的工作, 每一位工作人员的眼光以及判断力, 都会决定这一个时代的文化发展趋势, 每一位出版人员都不可以忽略自己的这一份文化上的责任。

(四) 从文化创新角度分析

说到编辑上的文化创新, 必然要通过重新选题、重新策划、重新加工等过程, 编辑人员的自身素质直接决定着文化创新能否顺利进行, 主要表现在一些选题方面, 编辑部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当代文化市场需求, 从而选择一些比较成熟性的话题, 然后再根据这一个话题进行相应的文段筛选。也可以通过一些已经完成的作品, 进行不断翻阅, 从而进一步筛选。缺少了编辑的文化创新, 后期也不可能会带来更好的作品, 也无法将好的作品, 传播给这一个需要文化的社会。编辑部对于整个作品的思想结构还有表述, 都应该进行相应的分析, 想尽办法, 让作品内容变得更加丰富, 符合当代文化标准, 为后期传播作品准备充分的条件。编辑加工还可以增加整个作品的文化价值, 编辑出版, 其实就是一种富有着创新性的文化活动, 主要目的就在于让文化再一次得到精神上的提升。如果文化的发展离开了创新, 那么编辑出版活动也就自然失去了它的社会价值。

三、关于后期更好发挥编辑出版在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所提出的措施

(一) 重视社会效益, 坚持文化作品的发展本质

每一个出版物都具有着自己的相应的本质, 不论是从文化方面来说, 还是从商业价值方面来说, 编辑出版, 都起着重大的作用, 这就自然而然牵扯到了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关系的一个问题, 唯有将两个关系处理好, 后期才能够让文化发展, 以及文化传承, 更顺利的进行, 从目前形势来看, 我国在出版方面仍旧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市场经济对于编辑出版的影响也是越来越大。在整个市场竞争过程中编辑出版, 面临着重大的经济利益上的挑战, 有一些文化含量比较高的作品, 却拿不到相应的经济收益, 面对这样的情况, 编辑部门更是应该秉承着编辑出版文化的本质, 将社会利益放在重要地位, 放远眼光, 让作品真正成为丰富人类精神世界的一种文化产品。它与其他的物质产品并不是一样的, 比那些所谓的物质产品多了一个文化层次。在编辑出版工作过程中, 如果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存在了矛盾, 那就必须顾及到社会效益, 适当放轻经济效益, 这样才能够让作品起到真正传承的作用。

(二) 善于运用科技进行传播

我国的科学技术还算是比较先进的, 编辑出版也可以适当利用科技成果, 从而加大传播功能, 目前纸质图书, 这一种传统类型的图书仍然是占据着重要的主导作用, 但是数字图书发展还并不是非常理想。数字出版可以让传统的阅读方式得到改变, 数字图书具有着便捷, 高容量, 快捷环保的优势, 当代越来越多的读者也正在慢慢接受这一种阅读方式。尤其是在一些发达国家, 数字出版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成熟的产业, 面对着新技术, 变革的时代, 我国也应当借鉴国外发展形势, 来将数字出版能力进一步提升。

四、结束语

在这样一个信息发展的时代, 若想让文化传承真正实现, 编辑出版工作人员就必须从自身开始努力, 加强对技术方面的创新以及人员能力方面的培养, 将每项工作落实, 才可以维持编辑出版产业, 后期更顺利发展, 未来的文化传承才有更多的希望。

摘要:一个民族所拥有的文化, 正是一个民族灵魂的体现, 更是未来国家发展与振兴的必要保障, 编辑出版是整个文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 对于文化传承起到非常强大的作用, 主要体现在编辑出版, 对于文化的选择与积累方面。现在是文化迅速发展的时代, 唯有把编辑出版放在重要的地位, 通过一些科技与传播方式, 才能够更好的让编辑出版在文化传承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编辑出版,文化传承,作用

参考文献

[1] 古丽娜尔·托合提.编辑出版在文化传承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J].采写编, 2017 (1) :88-89.

[2] 郑德芸.试论博物馆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地位与作用[J].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 No.134 (11) :152-153.

[3] 周丽云.浅谈书法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J].艺术评鉴, 2017 (24) :47-48.

上一篇:非线性编辑系统下一篇:公式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