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课程论文范文

2024-02-17

编辑课程论文范文第1篇

网络受众的需求

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成员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是基于特定需求的动机。基于网络媒体的媒介特性,网络受众接触网络媒介,有着自己特定的需求动机,并且这种需求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在动态变化。

多元化需求

在网络世界中,一方面网络受众的主观也存在着对信息多元化的需求,另一方面网络内容的极大丰富在满足网络受众多元化信息需求的同时,也在培养和强化着这种需求。网络的开放性以及点对点的传播特性,给网络受众提供了一个思想交流的广阔天地,网络中任何一个节点都可以发布信息,其发布主体呈现多元化。由于发布主体的多元化,造成网络信息资源更加丰富庞杂,大众文化、高雅文化、通俗文化等通过网络得到传播,让人目不暇接,知识发布的内容呈现广泛性、多元化的特征。网络受众通过互动参与到网络新闻专题讨论,留下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进一步丰富了专题内容的多元化。网络传播的受众在传播的过程中,通过键盘和鼠标的操作,超链接的跳转,自主选择自己所喜欢的网页,并进行选择性的阅读。不同用户有着不同的新闻选择,对不同的新闻信息有着自己的偏爱,即使是同一用户也希望在一个新闻专题中看到多元化的观点。

互动性需求

获取信息,消除认识的不确定性,不仅对于生产活动、社会交往是重要的,而且对于人的心理发展也有重要意义。互动不但是受众获取信息消除认识不确定的必要手段,也是受众社会化的需要,因此互动是受众一个非常重要的主观需求。网络媒体依托网络技术平台的逻辑拓扑表现出天生的互动优势,其拓扑结构特点表现为:任何一个节点都可以发送信息,成为相对中心节点;任何一个节点可以在收到信息后,向发送信息的节点传回反馈信息;网络中任何两个节点之间,可以通过网络和中间节点进行信息的交流,并且这种交流路径不只一条。网络搭建了顺畅的双向传播通道,为满足受众的互动需求提供了客观的便利条件。网络受众在主观互动需求的驱使下,不再满足于仅仅成为传播的接受者,而是主动参与传播,扮演着传播者的角色。具体表现为,受众对传播者传播内容的意见反馈,积极响应互动栏目,并主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欣赏的观点进行转发。

功利性需求

网络时代是个信息极度丰富的时代,网民被海量的信息所包围,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调查的数据。到2009年6月,全国网站数量为306.1万个。如此之多的网站在动态地发布着信息,加之互联网天生的互动特性,使得信息发布的门槛越来越低,博客、留言板、论坛、SNS杜区等都可以成为信息发布的出口。网络媒体自由发布的特性一方面给网络信息的丰富提供了平台支撑,但另一方面也因为把关人的缺失使得信息的质量在下降。由于信息的供过于求和信息质量的降低,网络媒体正经历着信息的相对过剩。根据施拉姆的信息选择或然率公式:选择的或然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在网络媒体中,由于其信息的丰富性,获取信息结果容易得到保证,选择的或然率主要取决于费力的程度。网络上信息通过超链接以非线性的方式组织在一起,信息的组织方式更接近于人脑的思维,但大量超链接的使用,容易使网民在若干个页面的跳转后偏离要寻找的目标。用户面对海量的、质量参差不齐的信息,信息获取效率的降低,使得其对信息选择存在很强的功利性需求。这种功利性表现在:用户对信息的扫描式阅读,鼠标点击的随意和快速的页面跳转。这一点在Google的眼球轨迹的实验中得以验证,实验对象的视线快速地在Google搜索结果上进行跳动,鼠标即时地产生着点击行为,直到找到自己期望的结果。

娱乐性需求

卡茨、格里维奇和赫斯把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及心理功能需求分为5大类,情感的需要(情绪的、愉悦的、或美感的体验)位列第二。受众的娱乐性需求在网络出现以前,已经是受众使用传统媒体的重要动机。与传统媒体受众不同,网络受众是在网络这一虚拟空间下接受信息与服务的,网络给他们披上了匿名的外衣。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面。本我是其最原始的部分,与生俱来,包括以性冲动和侵犯冲动为主的本能冲动,按快乐原则行事,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求得个体的舒适。在网络的匿名性特征中,社会的种种禁锢和行为规范作用减弱,网络受众更多地显示最深层次的“本我”。因而网络受众对娱乐性、奇异性的新闻表现出高的关注度,网络受众的娱乐性需求更加强烈。

网络新闻专题编辑策略专题内容多元化

在专题选题上,一般来说网络新闻专题的选题主要是宏大的主题,比如重大的突发事件、重要的纪念活动、社会热点问题等等。宏大主题是受众关注的热点,通过报道角度与内容等方面的策划,制作出高质量的网络专题可以带来大量的浏览,但是宏大主题往往也会引起同行的关注,容易造成同质化竞争,仅仅选择它们作为专题选题是远远不够的。一些社会现象或者问题,尽管它本身很细微,但是通过话题的制造、议程的设置,能引起相当一部分网络受众的共鸣,产生群体效应,那么它也是好的选题。在信息源的选择上,不但考虑传统媒体的转载,也应考虑使用,论坛(BBS)、博客(BLOG)、维客(WIKI)、互动标签(TAG)等互动性互联网应用。网络媒体在版面扩张上具有先天优势,这种版面资源的丰富性导致了网络媒体的编辑理念偏重信息的丰富、全面,但是也容易滋生不加筛选,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新闻选取策略。这种策略只能增加网络受众获取信息的成本,降低选择的或然率,会使功利性的受众选择离开。网络新闻专题的编辑,要树立把关人的意识,以受众为圆心,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地去筛选信息,注意控制好专题栏目报道的“度”,在保证全面展现新闻事实和各方观点的同时,进行信息量的适当取舍,突出特色和重点,避免受众在海量的信息中迷失。网络新闻专题除了要精心进行信

息的筛选外,还可从受众需求对新闻源进行精加工,从新闻中提炼出观点,对同一主题的相关信息,可以通过动画、图表、图示等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和系统总结,实现让受众看到新闻背后的新闻,领悟到新闻事件实质的目的,从而提高用户使用媒介的报偿。这样既能让受众在有限的时间里获知专题事件或现象的来龙去脉,对新闻形成全面认识和完整印象,也能凸现网络新闻专题的特色。

专题组织立体化

专题内容的合理组织,不但减轻专题维护的工作量,也给用户阅读专题带来舒适感。当前业界一般以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人物维度、社会环境维度和意见态度维度来组织专题内容。以上几种新闻专题组织方式仍然是基于一种逻辑顺序对新闻信息分类后的线性排列,当然这种方式可以让专题新闻信息的管理变得更容易,但如果专题编辑人员仅仅局限于这些方式,就很容易让专题内容流于对信息内容的简单堆砌。优秀的新闻专题不仅仅是新闻内容集成,更应该能产生新闻信息集成后的整合效应,产生1+1>2的效果。笔者认为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可以从两个方面人手:一是合理使用超链接,把对新闻信息的组织,从树状的线性组织转变为网状的组织。在超链接出现以前,人们组织信息的方式是线性的,信息按照特定的顺序被组织在不同的类别里阅读。超链接的出现实现了对信息线性组织的突破,新闻信息之间的连接是立体的、网状的,信息的组织是多维的。信息的二次有效整合,不但可以帮助网络受众把握新闻事件的大局,还可以衍生出很有价值的信息,这也正是新闻专题信息集合后的魅力所在。借助超链接,从理论上讲,我们可以使用无限多个逻辑对信息进行组织,使得在网络新闻专题这个信息网中,从任何一个维度对信息进行抽取,信息的组织都是条理清楚的,通过对报道元素的有机组合、合理集纳和分层,可以从不同角度和多种层次对新闻主题进行更加深入、立体的解读,使网络新闻专题呈现在网络受众面前,让人产生一种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感觉。当然要做到这一点,超链接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核心是在于专题策划人员对选题的把握,对选题新闻事实的熟悉,对选题背景资料的了如指掌和对新闻事件发展方向的敏感。二是对专题信息整理,获取深层次的信息,进行新闻的深度解析。一个新闻事件发生了,仅仅告诉网络受众新闻的事实是远远不够的,网络受众不但想知道发生了什么,还希望知道事件的前因后果、发展方向和蕴涵在事件中的潜在问题。网络新闻专题策划时应由事实的“时态”展现转向事前预测、事中反映、事后反馈的多层次的报道,由单纯报道事件模式转向提出问题、增加解释、开掘深度的模式。一些深度挖掘的背景性报道、分析性报道、预测性报道,正是网络受众所希望看到的,也恰恰是目前网络新闻专题所普遍缺乏的。

专题表现对用户进行视觉关怀

网页的结构可以分为4个层次,即内容、结构、表现和行为。内容就是具体的信息,结构就是这些信息的逻辑层次,表现就是内容经过逻辑组织后展现出来的外观,行为就是对内容的交互及操作效果。…‘对新闻专题来说,表现主要分为两大方面,即对信息多媒体展现形式的选择和新闻专题的版面设计。多媒体的运用可以给受众以非常直观的印象,配合文本信息能给受众以更全面更深刻的新闻解读。音频的使用使得受众可以倾听事件发生时的声音,增加了说服力;视频的使用可以给受众强烈的现场感;Flash动画的使用,可以对现场模拟,增强描述事件的生动性。尽管多媒体技术有如此多的优势,但并不意味着在新闻专题中应用得越多越好,要控制好使用的度,总体上把握一个原则,即让信息的传递更容易,用多媒体去“画龙点睛”,而不要“画蛇添足”。新闻专题的版面设计,要简约友好,组织结构要高效有序,使得信息在立体的、网状的、多维的视野下,繁而不乱,缓解用户眼球面对电脑屏幕的焦虑,为受众获取信息开辟快速通道。新闻专题版式上、视觉上在照顾各个专题栏目的平衡的同时,要通过点、线、面和颜色的使用,突出新闻专题的重点,使得专题的视觉层次与用户的实际阅读需求层次相符。甚至可以根据新闻专题侧重的角度和专题选题自身的特点,通过颜色的合理使用营造专题情感氛围,增强专题的新闻传播效果。

专题功能互动化

根据CNNIC在2009年7月发布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信息沟通和交流互动在网络应用使用率中分列第二和第三名。互动是网络受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需求,也是网络媒体短时间内快速发展的原因。强化互动、扩大受众参与度,不但能拉近媒体与受众的距离,激发受众的参与热情,提高受众满意度,还能增强受众与新闻专题网站的黏合度,树立网络新闻专题网站的品牌。网络新闻专题的互动根据互动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受众与网络新闻专题编辑的互动、受众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和受众与新闻当事人的互动。互动要贯穿在整个网络新闻专题之中,专题栏目设置时,专题策划人员可根据选题特点围绕受众的互动需求,设计互动形式并与互动栏目绑定,保证互动的有效和畅通。最常见的互动形式有网络调查、网友评论、专题社区论坛、设计互动Flash游戏和虚拟现实体验新闻现场等。在互动过程中,要注意对互动的引导,否则由于网络受众互动的随意性,互动往往难以形成集中的主题,造成信息的无条理堆积。在互动环节的设置上要以用户为中心,用恰当的话题引发受众的兴趣,用简单方便的网站功能支撑用户提交互动的内容,用互动过程中的引导贴近并鼓励受众。对互动过程的结果要充分应用,选择典型观点直接纳入专题报道中,在推动互动过程的同时,既可以让用户享受到信息被发表后的快感,也可以彰显自己专题的差异化。

结语:网络时代的到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革命性的影响,网络的互动性和开放性使得受众的地位迅速提升。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和受众使用网络媒介能力的提升,受众的需求在不断变化。锁定网络受众需求并根据其需求指导网络新闻专题的策划和制作,是新闻网站在差异化竞争中获胜的关键。

编辑课程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编辑独立一直是国内外科技期刊遵循的基本准则,但在我国的医学科技期刊界并不能完全实现,它受到“本土主义”、经济利益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医学编辑的独立性关乎医学知识的传播、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必须采取合理的措施保证、落实编辑独立准则。

[关键词]编辑独立 医学期刊 制约因素 解决办法

编辑独立的原则自形成以来受到众多编辑的肯定,但在学术期刊界尤其是专业性强的医学科技期刊界却极少真正实现编辑独立。医学科技期刊是医学学术成果传播的载体,是进行医学学术交流的平台。医学科技期刊的编辑需要选择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稿件,且要求稿件论点明确、论据可靠、数据准确、逻辑严谨、文字通顺,以提升期刊的质量,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保证编辑的独立性。

1.独立性的定义与意义

世界医学编辑学会对编辑独立性的定义为:主编对期刊的编辑内容拥有全部的权力[1],编辑有权决定“出版什么,不出版什么;发表时,优先发表什么”[2]。但是社会、法律和道德框架限制了编辑的工作自由。医学编辑在遵循国家政策和法规的前提下,有自由和权利对医学的各个方面发表批评性意见。主编和编辑部有义务支持编辑行使他的独立性权力,只有这样,编辑的独立性权力才能充分发挥,期刊才能良性发展。

真正的编辑独立性需要孤立和保持一定的距离,最后决定期刊内容的编辑必须没有任何个人因素、专业因素或经济因素等影响他们的判断[3]。这种自我强加的分离才能去除偏见,确保评价的准确。有了这种脱离,编辑才不会听命个人、权力、官员,才会产生真正的自由。无论是在众目睽睽的公共审议,还是在无人的私下商议,这种自由都需要道德和诚信来坚持。在医疗卫生、公众保健、医疗资源分配、医疗道德标准和卫生职业行为等领域,编辑必须是值得信赖的,这是信息舆论监督的责任。为了保持这种信任,必须给予编辑独立性,让编辑不受制于任何特殊利益集团。

2.编辑独立性与期刊出版商经济利益的矛盾

谈到编辑的独立性就要谈到编辑与期刊出版商的关系。期刊出版商有权聘用和解雇编辑,但解聘应有正当理由,如编辑决策错误等。编辑应向期刊及其出版商负责,本着质量至上的原则,在稿件选择、稿件内容等方面拥有决定权。期刊要良好的发展,需要编辑与期刊出版商之间通力合作,在保证科学诚信的前提下,相互支持、相互监督,充分发挥编辑独立性,办出期刊的特色,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这才是正确的发展道路。

当前我国医学科技期刊界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编辑需要对读者和作者负责,传播先进的医学技术和临床效果优良的医学设备、药品信息,同时也需要报道医学设备及药品的不良反应,只有这样才能展示医疗卫生界的真实,促进医学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对于期刊出版商来说,其创办、经营有自己的目的,尤其是经济目的。这样,期刊编辑和期刊出版商在具体内容的选择上就会产生分歧。例如,编辑选定一篇报道某药品严重不良反应的文章,而这个药品生产商又是期刊的经济资助者,因此,会与期刊出版商所追求的经济利益相矛盾。若出版商决定不采用编辑选定的文章,那么就会损害编辑的独立性。

总体而言,我国目前医学科技期刊创刊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高等院校,创刊的主要目的是为传播本校的医学科研成果,并为本校教职人员、学生服务。(2)各级学会,创刊的主要目的除了为促进本领域的学术交流、为其会员服务,也为了以此种形式获得经济收益。(3)各大医院,创刊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传播本院科研和临床研究成果,并解决本院医务工作者评职称等问题。(4)各种商业性的出版机构,创刊的主要目的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尽管各机构创刊的目的不同,但杂志的编辑和期刊出版商都希望杂志取得成功。学术和商业目的之间的紧张使得他们的关系突出,也直接影响编辑的独立性。邹韬奋先生说过,没有个性和特色的刊物,生存已成问题,发展就更没有希望了[4]。出版需要一位坦诚的、真正独立的编辑,同样也需要杂志拥有者坚定地相信编辑自由是杂志维持统一和获得尊敬的唯一方式。

虽然医学科技期刊由于其专业特性,很少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安全等敏感性问题,但有些评论、临床研究报道有可能影响某些医院、药企等单位的利益。编辑和期刊出版商在问题的处理上可能产生争议,而往往都是编辑最终妥协。这是因为编辑和期刊出版商之间缺乏监督管理机制。为了求同存异、和谐共存,美国医学会成立了督察委员会,以此来负责管理其下属的医学杂志。目前,很多国家都需要利用科学的仲裁委员会和有效的法律框架,提升整个出版物所有阶段的透明度,保护编辑独立性以及协调编辑和出版商之间的关系[5]。

3.编辑独立性的制约因素

长期以来,我国学术期刊从属或受制于权力资源(如从属科研院所、高校和政府等系统,划分为全国性、地方性期刊等)和某种非权力资源(如“核心期刊”、专业检索系统收录、某学会会刊等)。在这种期刊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影响下,医学科技期刊一种最为明显的表征就是“条块分隔”和“科层制”[6]。 期刊的发展需要遵循这些“规则”,编辑的独立性就不能得到完全发挥。

医学与健康息息相关,对医疗部门与官员的管理失职,以及药品和医疗器械的负面情况,期刊本应直接、真实的报道,却受到众多因素制约。(1)医学期刊大都依托高等医学院校和医科研院所办刊,“本土主义”导致期刊有时甚至沦为发表低水平职称论文和课题论文的保护地。(2)国内医学期刊专业性强,发行量小,其生存离不开广告,甚至依赖版面费的收取。此时稿件的选取标准与经济利益存在冲突,在经济利益面前,期刊往往降低标准,编辑独立性受到忽视。所以,编辑独立声明中提出“编辑决策的主要依据是研究工作的价值与对读者的重要性,而不是期刊的商业成功与否”。

4.实现编辑独立性的办法

医学编辑的独立性关乎医学知识传播的科学性、真实性、客观性、前沿性,关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必须采取合理的措施保证和落实编辑的独立性。保证编辑独立性的实现,需要实现以下四条解决办法:(1)科学认识编辑独立性存在的重要意义及价值定位,充分发挥编辑人员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2)建立健全医学科技期刊的监督机制,客观、公正、科学地监督期刊的学术化建设,遏制和杜绝当前期刊商业化浓重的倾向。(3)创造良好的编辑工作外部环境,在制度、经费、人事、办公环境上保证期刊的出版发行,确保办刊无所牵制、无后顾之忧。(4)加强编辑人员的 “心修”“内修”。

编辑独立性离不开编辑人员的自我克制和坚守。在利益关系面前,编辑要有淡泊明志的操守。同时,编辑需要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专业学术水平,医学发展日新月异,编辑需要时刻站在医学发展的前端,洞察医学领域的新技术、新动向,努力办好期刊,为医疗卫生事业服务,为人民健康服务。

(作者单位:《中国临床保健杂志》编辑部)

[1]游苏宁.捍卫编辑的独立性[J].编辑学报,2006(5):321-322.

[2]Malone D. Editorial independence-essential to the integrity of the Journal[J]. Aust J Physiother, 2002 (4):314-315.

[3][4]陆泉芳.综合性学术期刊改革设想[J].科技与出版,2005(3).

[5]Desai SS,Shortell CK. Conflicts of interest for medical publishers and editors: protecting the integrity of scientific scholarship[J]. J Vasc Surg, 2011(3).

[6]曾军.学术媒体期待制度创新[J].云梦学刊,2004(4):24-25.

编辑课程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中国进入新时代,传统媒体纷纷与互联网进行融合联姻,形成了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网站、微信、博客等不同媒体形式的融合发展,由此,在传统媒体就职的新闻记者的角色和身份,也得跟随时代潮流进行改变,以适应融媒体的发展。转变了机制的新闻编辑、记者的角色身份,需要具备新的职业素养,才能被社会认可,本文对此展开论述。

关键词:新时代;传统媒体;融媒体;新闻编辑记者;社会身份认定

中国进入了新时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快速变革是时代的特征。融媒体时代铺天盖地的发展,颠覆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政治、经济、文化、新媒体、个人角色变化,身份的重新认定,都是对社会大众的重大考验。社会生活里,在传统媒体工作的新闻编辑、记者,是时代的话筒,时代的传声器,应该与时俱进,砥砺前行、紧抓时代脉搏,增强文化自信,唱响中国精神,以人民为中心,投入“融媒体”的大变革,从内到外,内外兼修,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更新观念,重塑角色形象,以适应时代的大融合大发展。

(一)一些传统媒体机制改革太慢,影响了编辑、记者的角色转换

许多传统媒体虽然知道时代在变,社会在进步,在飞速发展,在日新月异地改变着世界,在冲击着传统的大厦,但是这些传统媒体的改革创新仅仅是对新媒体的表面认同。虽然为了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这些传统媒体也做了积极的努力,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进行了融合,但是生米没有煮成熟饭,做成了夹生饭。运作理念和思想意识都跟不上融媒体发展的速度。传统媒体的体制还是传统媒体体制为骨,新媒体体制为肤,新旧体制没有做到完完全全的骨与髓、血与肉的融合,这就造成传统媒体新闻编辑、记者与时代发展的脱节。

(二)部分新闻编辑、记者有吃老本的思想

许多新闻编辑、记者,在传统媒体已经工作几十年,不断重复的工作讓他们形成了某种定式思维与一成不变的工作模式。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如同一场地震,不断颠覆传统媒体的程序,颠覆固有的思想观念和操作方式。这些老新闻编辑记者知道必须要改变,要创新,但是对新媒体技术的生疏和陌生,使他们产生畏缩情绪,恐惧情绪。由于这个因素,这些新闻记者们对业务工作就不再追求精益求精,不愿认真学习互联网知识,掌握现代高科技技术,而把工作尽量推给年轻编辑、记者去完成,给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因素和负面影响。

(三)理想丢失,社会责任感缺失,自律精神弱化

新闻编辑、记者的社会理想和社会责任是造福社会,造福人民。从事融媒体这项事业的人都是光荣的。新闻传播也是一项与人接触,与人打交道的事业。因为与人打交道,就存在着经营,就存在着利益的得失,因此有的新闻编辑、记者在工作当中,在利益面前,看到利益向自己招手,职业道德的天平、自律精神就发生了倾斜,做了某些商家的广告代言人和商品推销商,以及为了某些群体的利益做了不光彩的新闻报道。这些事情的产生,虽然与新闻有关部门监督不力有一定关系,但是作为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素养弱化,社会理想丢失是其主导因素。

(一)重塑新闻编辑、记者新职业技能素养的紧迫性

新时代的发展变化日新月异,融媒体像一张巨型大网覆盖和颠覆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在这样一个时代,对它的拒绝是徒劳无用的。我们对待融媒体只有妥协、接受、容纳、消化、吸收,才是正确的方式和态度。如果不以积极的心态和新思维改变自己,转变固有思维、观念,从事多年传统媒体工作的新闻编辑、记者将被时代大潮淘汰,成为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门外汉,被时代抛弃的旧人物。因此,改变新闻编辑、记者的旧的思想观念,掌握新的写作技巧、技术技能是新时代的要求,是融媒体发展的需要。这样,在传统新闻媒体打拼多年的新闻编辑、记者,具备新技能、新素质,才可以重获新生。

(二)重塑传统媒体新闻编辑、记者角色认定的必要性

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网站、微信、博客等媒体融合后,融合就是发展,改变就是新生。媒体结构已经脱胎换骨,发展轨迹已经步入全新轨道,只有新思维、新观念才能适应新发展。融媒体向媒体工作者提出了新职业素养和新职业技术技能要求。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只有不停地向高处攀登,不断进取,不断进步,才可超越旧我,赶上时代的发展步伐;才能路越走越宽,事业越做越轻松。

(一)融媒体新闻编辑、记者要具有四个意识、四个自信,大局观念和发展判断能力

新闻记者,是时代的话筒,时代的发言人。作为时代的话筒,时代的发言人,新闻记者所说的话,所做的新闻报道,代表着时代的特征。“山高人为峰” 这句话告诉我们的道理就是,人要时时刻刻“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新闻记者如何站得高呢?

首先,新闻记者要有对时代发展的清醒判断力。时代是一列火车,它的车头永远向着前方奔驰。在列车奔驰的过程中,会经过许多岔道,哪条是主道,哪些是小道,新闻记者一定要能分辨清楚,一直跟随列车奔走在主道上。只有判断不出现误差,新闻报道才能代表时代的真实话语,发出人民大众的心声,真正做到造福社会,造福人民。

其次,新闻记者要掌握全面的全媒体的理念、技术、操作流程等。新闻记者只有具备全媒体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职业素养,在分析问题上,才不会出现以偏概全、以点带面的情况;在工作操作中,才不会出现失误、错误。

(二)新闻记者要具有大众情怀、时代使命感和改造社会的追求、理想

新闻记者要永远充满激情,充满勇气,要敢于打破小格局的自我,勇敢地超越自己,抛弃旧我。新闻记者要做到打破小格局的自我,超越自己,抛弃旧我,就要把自己的思想情感、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与时代的大众情怀、时代使命感紧密结合起来,要敢于为人民大众歌唱,为时代歌唱,要敢于打破旧观念、旧思想、旧意识,改革那些阻碍时代发展的落后规章、习惯、行为,勇敢地迎难而上,为创造新时代的新面貌,为人民大众带来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

(三)新闻记者要敢于做有个性、负责任的记者

首先,新闻记者在新闻报道中要做到坚守政治原则,坚守职业操守,坚守职业道德。要做不为违规利益动心,克己奉公,遵纪守法的专业记者。要做到:我只为社会的正能量报道,我只为人民大众的利益报道;我的报道是社会的,人民大众的;我不会为了个人和少数人的利益做马前卒和枪手,做出损害社会和人民大众利益的事情。

其次,新闻记者在新闻报道中要做到“思利及人”。“修身岂为名传世,做事惟思利及人。”这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在他写的《争座位帖》里所撰的一副对联,成为后世许多人提高道德修养,自我规范,自律自己的行为准则。这副对联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抛弃自我的私利,要时时刻刻考虑他人的利益,为对方着想,要有换位思想。作为新闻记者就是要在工作中,抛弃“小我利益”,时时刻刻心中装着社会效益,人民大众的利益,新闻报道要为社会服务,为人们大众服务。

(四)新闻报道要“尊人民大众为上帝”,写出接地气的新闻作品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新闻媒体已经丢失了“我是王,我报道什么,你们就得听什么”的强势优势。互联网的“微博、微信、用户客服端”将媒体与人民大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民大众可以以最快的速度,最直接的方式阅读新闻,了解新闻。人民大众还具有了在媒体发言、倾诉、演讲的参与权和话语权。新闻面积在飞速扩大,人民大众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全媒体时代传媒要求新闻记者必须俯下身子,全方面地倾听人民大众的心声,要“尊人民大众为上帝”,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大众写出接地气的新闻报道。这是时代对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要求。

(五)要有吃苦耐劳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新闻工作不是一个人的工作,一个人的战场,新闻工作是团队的工作,团队的战场。传统媒体时代对新闻记者的要求就是如此,融合后的全媒体时代对新闻记者的要求更加苛刻和嚴格。从事新闻工作的媒体记者要把新闻报道写好,写人民大众的心声,写出时代的良心,写出不辜负时代的精品,就要不怕严寒酷暑,具有不怕牺牲的精神,深入采访的第一线,与团队记者协作好,互相支持,团结一致,深挖新闻事实,才能写出震撼人心的报道。

传统媒体与互联网媒体的融合发展是时代的主流,是时代大潮滚滚向前的时代特征,是传播媒体可歌可贺,皆大欢喜的大事。媒体融合了,新闻记者的角色身份和职业素养也必须跟随着改变。改变就是突破、发展、超越、完善自我。能够快速改变自我的新闻记者就会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立于事业的潮头,反之则被时代抛弃。我们欣喜地看到,进入全媒体时代,处于传统媒体的新闻记者,绝大多数的人都积极参与到时代改革的洪流中,冲破了小我,突破了自我的小格局,融入到时代大潮的发展、变革、创新之中,蝉变成为具有全媒体传媒职业素养的优秀新闻记者。

编辑课程论文范文第4篇

(一)命题形式与分值分布在命题形式和各种不同的题型所占比重方面,与去年的有关情况保持了一致,具体情形可参见表1。在命题形式与分值分布方面,需要广大考生注意的有两点,一方面,初次参加这类考试的考生务必要事先弄清楚某些题型的答题要求,这对考场发挥具有重要意义。如多项选择题的每小题备选答案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考生只有全部选对才能得分;多选,少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判断题中每小题判断正确的得1分,答题错误的扣0.5分,不答题的不得分也不扣分,本类题最低得分为零分,即答错了只扣本类题的分。另一方面,从表1反映的命题情况可知,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中级经济法试题》是以客观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判断题)为主的,客观题占总分值的75%。客观题相对来说难度较小,其考核的是考生对基本法律知识的掌握情况,一般答题和应试技巧方面的因素对考试结果影响不大。主观题(简答题和综合题)是考核考生对知识的运用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占总分值的25%,要求考生不仅要知道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而且能够运用法律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尤其对审题、答题的技巧要求比较高。一些考生对主观题的题意分析可能是正确的,但不讲究答题步骤和技巧,也往往会丢掉一些冤枉分。这启发广大考生在复习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多做练习题,通过练习题掌握有关考点,而且要善于从标准答案中总结答题步骤和方法,要确保在会做的基础上将分得满。

(二)答题应注意的要点解答主观题要注意四点。一是要信心十足。每个综合题都有四、五个小问题,每个简答题一般也要提出两个或三个小问题。这些小问题基本是相互独立的,第一问即使不会答或者答错了,也不至于后面的问题也一定答不对。换句话说,一个简答题和综合题的所有小问题都答错的概率很小。二是要认真审题。审题是答题的一半,题审不对就不可能答对。尤其要注意的是,一个题一般至少要审两遍,第一遍了解题的主旨,要逐字逐句审查,同时不妨将题中的关键信息用笔做上标记。第二遍根据题后问题去题中寻找有关信息,此时第一遍审题过程中关键信息用笔做上了标记的关键信息就会非常有用。三是迅速在脑海中组织答案。构思答案时,脑子中的备选答案要周全,切忌脑海中只有“肯定”和“否定”两个答案,想一想是否有第三种可能。四是答案的设计一定要简洁、准确。结论要准确,理由要简洁,既要准确表述法律依据,又要恰当地阐述事实根据,两者不可或缺。

二、试题涉猎面宽,各章所占比重差别趋小

(一)试题的章节分布从2008年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中级经济法》试题情况来看,考点遍及考试大纲的各个部分,充分反映了《经济法》科目点多面广的特点。具体各个章节分值的分布情况可参见表2。从表2反映的命题情况可见,首先,2008年中级会计职称考试经济法试题涵盖了考试大纲以及辅导教材所有章节的内容。《经济法》需要记忆的内容很多,但决非死记硬背,而是需要通过做题、链接、比较等多种方式来实现记忆的目的,这是经济法科目与其他两个科目不同的特点。特别是非法律专业考生,平时对法律的了解和接触不多,基本上属于“空白”考生,对复习应试要注意全面复习,不要轻易放弃。

(二)试题的内容分布2008年中级经济法考试试题中,占10分以上的章节有6章,分别是第一章经济法总论、第二章公司法律制度、第三章个人独资企业与合伙企业法律制度、第六章证券法律制度、第七章票据法律制度和第八章合同法律制度。这六章属于2008年中级经济法考试中的第一层次。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章经济法总论和第三章个人独资企业与合伙企业法律制度所占分值比重分别是12分、18分,超过了大部分人考前的预测。第二章公司法律制度、第六章证券法律制度、第七章票据法律制度和第八章合同法律制度所占比重则在绝大部分人的掌握之中。这一特点所给考生的启发就是中级经济法总共九章内容,在考试中的分值分布有进一步均匀的趋势。除了第九章相关财政法律制度在今年的考试中所占比重明显较小以外,其他各章在今年考试中所占比重有一定的趋同势头。从中得到的启发就是在复习应试过程中,不要过分强调重点,每年考试的命题都会与前一年有一定程度的变化。

三、跨章、跨节关联考点综合命题趋势得到进一步加强

(一)关联考点的综合跨章、跨节关联考点综合命题趋势在2008年中级经济法考试试题中得到进—步加强,并且可以预见这种特点将会成为将来一段时间会计职称考试经济法科目命题的方向。例如,2008年中级经济法试题单选题第7题:甲、乙、丙、丁拟设立一普通合伙企业,四人签订的合伙协议的下列条款中,不符合合伙企业法律制度规定的是哪个选项。A选项是,甲、乙、丙、丁的出资比例为4:3:2:1;B选项是,合伙企业事务委托甲、乙两人执行;C选项是,乙、丙只以其各自的出资额为限对企业债务承担责任;D选项是,对合伙企业事项作出决议实行全体合伙人一致通过的表决办法。本题解析:本题考核普通合伙企业的相关规定,在命题倾向上,不是简单把合伙企业法中某一个命题拿来考察,而是将该章关联的考点综合到一起,考察考生的综合理解和掌握情况。本题答案为c。根据有关规定,普通合伙企业由普通合伙人组成,合伙人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因此选项C是错误的。再如,2008年中级经济法试题综合题:甲公司拟购买一台大型生产设备,于2007年6月1日与乙公司签订一份价值为80万元的生产设备买卖合同。合同约定:(1)设备直接由乙公司的特约生产服务商丙机械厂于9月1日交付给甲公司;(2)甲公司于6月10日向乙公司交付定金16万元;(3)甲公司于设备交付之日起10日内付清货款;(4)合同履行过程中,如发生合同纠纷,向某市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合同签订后,丙机械厂同意履行该合同为其约定的交货义务。6月10日,甲公司向乙公司交付定金16万元。9月1日,丙机械厂未向甲公司交付设备。甲公司催告丙机械厂,限其在9月20日之前交付设备,并将履约情况告知乙公司。至9月20日,丙机械厂仍未能交付设备。因生产任务紧急,甲公司于9月30日另行购买了功能相同的替代设备,并于当天通知乙公司解除合同,要求乙公司双倍返还定金32万元,同时赔偿其他损失。乙公司以丙机械厂未能按期交付设备,致使合同不能履行,应由丙机械厂承担违约责任为由,拒绝了甲公司的要求。10月10日,甲公司就此纠纷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受理后,乙公司提交答辩状并参加了开庭审理。要求:根据上述情况和合同法、担保法、仲裁法等法律制度的有关规定,回答下列问题:(1)甲公司是否有权解除合同?说明理由;(2)乙公司主张违约责任应由丙机械厂承担是否符合法律规定,说明理由;(3)甲公司与乙公司之间的买卖合同解除后,合同中的仲裁协议是否仍然有效,说明理由;(4)甲公司与乙公司约定的定金条款

是否符合法律规定,说明理由;(5)法院是否有权审理该合同纠纷,说明理由。本题分析:本题涉及第一章经济法总论中的仲裁与诉讼管辖、仲裁条款的效力等考点,还涉及第八章合同法律制度中的合同解除的原因、由第三人履行的合同、定金等相关知识点,综合性很强,上典型的跨章、跨节关联考点综合命题。本题答案:(1)甲公司是否有权解除合同?有权解除合同。理由是根据合同法规定,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的,另外一方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本题中,甲公司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丙机械厂仍未履行,此时甲公司可以解除合同。(2)乙公司主张违约责任应由丙机械厂承担是否符合法律规定?不符合法律规定。因为由第三人履行的合同,以债权人、债务人为合同双方当事人,第三人不是合同的当事人。第三人只负担向债权人履行,不承担合同责任。本题中,甲公司和乙公司是买卖双方的基本当事人,而丙机械厂为第三人,因此是不承担买卖合同中的违约责任的。(3)甲公司与乙公司之间的买卖合同解除后,合同中的仲裁协议是否仍然有效?仲裁协议仍然有效。因为根据有关规定,仲裁协议具有独立性,合同的变更、解除、终止或无效,不影响仲裁协议的效力。本题中,甲公司与乙公司的买卖合同虽然解除,但不影响其中的仲裁协议的效力。(4)甲公司与乙公司约定的定金条款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符合法律规定。根据合同法规定,定金的数额由当事人约定,但不得超过主合同标的额的20%。本题中,主合同标的额为80万元,其20%为16万元,约定的定金未超过该标准,因此是符合规定的。(5)法院是否有权审理该合同纠纷?法院有权审理该合同纠纷。因为根据有关规定,当事人达成仲裁协议,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未声明有仲裁协议,另一方在首次开庭前未对人民法院受理该起诉提出异议的,视为放弃仲裁协议,人民法院应当继续审理。本题中,甲公司提起诉讼时未声明有仲裁协议,乙公司在首次开庭时也未提出异议,因此视为甲乙双方放弃了仲裁协议,人民法院是有权继续审理该合同纠纷的。

(二)学习过程中知识点的链接通过上述例题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考生要注意中级会计职称考试《经济法》科目的知识结构和内在联系,学习过程中要善于链接、比较,形成知识体系。惟其如此,才能更加自如地应对考试中跨章、跨节关联考点综合命题的情况。中级《经济法》的内容体系可以归纳为四块内容:一是总论,包括经济法调整对象、经济法律关系、法律行为与代理、经济法的实施;二是市场主体法(企业法),主要包括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外商投资企业、破产;三市场行为法主要包括票据、证券、合同;四是财政法,主要包括政府采购、国有资产管理和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表现为,总论是后面经济法知识的基础,是对后面三块内容共性的抽象和概括。比如法律行为、诉讼时效等是包括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外商投资企业等市场主体和市场行为都涉及的内容。市场主体法所涉及的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外商投资企业等市场主体是合同、票据等市场行为的实施者。财政法主要体现的是经济管理关系。鉴于此,考试中的命题就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如“公司”签订“合同”,运用“票据”付款,发生争议进行“诉讼”甚至进入“破产”程序。这样一个综合题,可能涉猎教材中四、五章内容。考生必须注意把握不同章节内容的关联性。除了自己要习惯链接、比较教材中不同章节的关联内容外,事实上教材中有许多内容已经明示或暗示给了某些考点之间的联系和可比性,考生应当注意鉴别,多加关注。以破产法与合同法的链接点为例,2008年经济法指导教材中明示出来的链接点包括但不限于:(1)人民法院在受理破产申请后,管理人对破产申请受理前成立的债务人和债权人均未履行完毕的合同有权决定解除或继续履行,并通知对方当事人。管理人自破产申请受理之日起2个月内未通知对方当事人,或自收到对方当事人催告之日起30日内未答复的,视为解除合同。管理人决定继续履行合同的,对方当事人应当履行,但对方当事人有权要求管理人提供担保,管理人不提供担保的,视为解除合同。(2)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前1年内,涉及债务人财产的有关行为,管理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销,包括:无偿转让财产;以明显不合理的价格进行交易;对没有财产担保的债务提供财产担保;对未到期的债务提前清偿;放弃债权。(3)债务人的保证人或其他连带债务人已经代替债务人清偿债务的,以其对债务人的求偿权申报债权。(4)管理人或者债务人依照破产法的规定解除合同的,对方当事人以因合同解除所产生的损害赔偿请求权申报债权。(5)债务人是委托合同的委托人,被裁定适用《企业破产法》规定的程序,受托人不知该事实,继续处理委托事务的,受托人以由此产生的请求权申报债权。(6)在人民法院受理债务人的破产案件,中止执行程序的,一般保证的保证人不得行使先诉抗辩权。(7)标的物的所有权自标的物交付时起转移。当事人可以在买卖合同中约定,买受人未履行支付价款或其他义务时,标的物的所有权属于出卖人。(8)在融资租赁中,承租人破产的,租赁物不属于破产财产等。

(编辑 代娟)

编辑课程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职称制度;改革;职称评聘;管理模式

0引言

随着《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印发,我国职称工作进入新一轮深化改革阶段,如何更好地处理评聘关系问题是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当前,职称制度改革大背景下,职称评聘管理工作有了清晰的改革方向,要综合考虑品德、能力、贡献,系统的对人才进行评定,逐走出传统职称评定中主要根据论文、学历、资历、计算机、外语等硬性指标的职称评聘管理模式,新指标的建立,有助于通过系统考虑工作,实现职称评聘管理模式的统筹兼顾。

1职称评聘管理模式现状简述

1.1论文、计算机等硬指标逐步淡化

长久以来凭借外语水平、计算机能力以及论文数量的职称评聘管理模式备受争议。针对这一现象,当前多地区已开始着手改革。一是部分地区开始对工作中实践、操作能力要求更高,而对科研要求较低的岗位在职称评价中淡化或取消对于论文、英语要求;二是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一些地区开始积极探索引入新指标代替论文、外语和计算机在职称评审中的作用。如更偏重于实际研究成果的传新性和影响性,以避免因对论文数量要求而引起的论文质量低下。现阶段,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在职称评聘管理中取得了新的进展。吉林省在《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明确要求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不强制对外语水平、计算机能力设定标准;内蒙古针对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基层技术型和实践型岗位,职称评聘管理中注重对工作过程中业绩进行审查,不强制对外语水平、计算机能力设定标准。

1.2开始逐步突出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

由用人单位或评审机构自主确定评审条件逐渐成为职称改革的一个导向,通过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逐步突出用人部门和单位的自主评价,鼓励单位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针对自身实际情况进行人才评价,传统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人社部門,通过对相关工作的备案实现对职称评聘的管理。据了解当前江西省内14家企业、37家院校和医院、5家科研机构下放职称评审自主权,全日制本科高校教师职称全部实行自主评审。实践证明,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用人单位基于自身需求导向,其职称评聘标准与传统的评聘标准相比更加科学和符合单位实际情况,同时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实现了政府为主导的职称评聘管理职能的转变。

1.3职称评聘的监管制度机制仍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

职称评聘的监管制度在不同地区依然不同程度存在标准不严格、程序不规范,投诉较多、争议较大以及复核中发现严重问题的局面。凸显出当前政府监管不明确、单位不自律、社会监督失位,对职称评聘过程中的申报、推荐、评审各环节监管机制不够健全。一是下放职称评审权后事中、事后监管规则、流程和标准不够明晰。二是用人单位对评聘界限、评聘规则具体工作中依据各单位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并做出决定的权力交代不清。三是未做到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进行及时的监管,对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所出现的突出问题以及不合理情况,未能进行公示并做严肃处理。

2当前职称制度改革主要内容

2.1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职称评价标准

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应坚持对重品德、重创新能力、重业绩的评价和激励导向。一是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要针对实际情况对应用型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急需紧缺技术人才、新兴产业技术人才破除传统模式中的论文、资历标准,依据实际情况强化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业绩贡献评价导向。通过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破除应用型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急需紧缺技术人才、新兴产业技术人才在职称评聘中因资历不足带来的负面影响。二是要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进一步建立以专业技术品德、能力和对业绩贡献为核心的专业职称评价衡量标准和体系,坚持对品德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发挥关键性指导作用。三是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通过评价注重对创新能力的评价,合理地设置专业职称评审项目中的学术论文和相关科研成果的评价条件,对专业职称外语和对计算机专业应用技术能力水平不作统一的要求,突出对业绩和贡献的评价,增加专业职称技术创新、成果应用转化、横向研究课题等相关评价内容和指标的等级和权重,破除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传统做法。

2.2针对不同领域制定不同职称评价标准

当前职称制度改革要针对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行业、不同社会层次的专业和技术人才,制定不同的职称评价的标准。职称人员在评聘制度的管理过程中要实现“干什么、评什么”。通过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针对不同领域制定不同职称评价标准。鼓励中小学教师到课上和讲台、医生到科室和临床、工程师人员到实验室和技师到厂房工地、农业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在火热的基层生产一线建功立业,让干得好的人都能评得上。

2.3创新职称评价方式,探索多元评价方法

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应创新职称评价方式,探索多元评价方法,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根据实际情况和单位需求,在职称评定过程中积极开展多样化的职称评价方法,在实际过程中应遵循定性职称评价与定量支撑评价相结合、特殊人才职称评价采取与之相对应的单独标准,进而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实现在针对不同层次的人才、不同领域的部门做到多层次、多维度和立体性考查,增强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的公平性和科学性。

3职称制度改革下的职称评聘管理的建议

3.1职称评聘进行分类评价

职称制度改革下的职称评聘管理应做到分类评价。应在职称制度改革背景下,進一步提升职称与个人工作领域和业务内容的适用性。在个人工作领域和业务内容的基础上,将职称评价与个人工作领域相适应、职称评价与业务内容相适应和职称评价与社会服务相适应科学划分类别,制定侧重不同的评价标准。同时,建立职称的评审指标和代表作用评价制度,从“单一固定评价指标”制度修改为“适应性指标”,可从其工作的内容、工作管理业绩、特殊情况和事件、工作管理绩效、专利、研究报告等不同的成果中,任选最能体现其能力和水平的优秀人员作为本次职称资格评审的主要评价内容。

3.2职称和岗位实行聘期制

职称制度改革下的职称评聘管理应做到职称告别“终身制”,通过职称和岗位实行聘期制实现用人“能上也能下”。由此可以进一步地强化单位和职称的“能上能下”。在职称的实际操作中,职称和个人适用岗位的聘任均严格实行职称聘期制,期满后对单位进行严格的考核;考核合格的,单位和其个人按照适用岗位的需要、同时参考个人想法的基础上,协商一致办理劳动合同;对于在单位内部的考核中成绩不达标的现象,单位可根据其个人与岗位的适用条件差异情况,低聘岗位适用等级人员直至按照规定解除其聘用。通过这一职称评聘制度的设计,有利于维护和保障机关事业单位的用人自主权,避免一劳永逸的实行职称评聘终身制度所引发的工作惰性,进一步地激发机关事业创新时代劳动主体的活力。

3.3加强职称评审权的下放

职称制度改革下的职称评聘管理应进一步创新民营企业职称评价方式。民营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建立应用型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急需紧缺技术人才、新兴产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的单独标准,以保证与单位发展相契合,但同时应注意,要杜绝“放而不管”,职称评审权下放后加强监管放权不等于放任不管。人力社保部门应在民营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加强监管。在组织制定本事业单位的聘任程序审核管理暂行办法时,人力社保管理部门负责人应对其进行科学指导和对审核严格把关,确保其评聘程序和制度的合规合理。在组织开展本单位聘任程序评议工作时,需对本单位进行评议前的公示和聘任前的公示,广泛地接受人民和社会的监督。在组织完成本单位聘任程序验收工作时,人力社保管理部门负责人应对其聘任审核程序和制度审核结果落实情况进行审查和验收,确保本单位聘任程序和结果的真实有效。

3.4探索“互联网+监管”模式

职称制度改革下的职称评聘管理应结合新形势,积极探索“互联网+监管”模式以进一步提升职称评聘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具体而言,一是要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推广智能监管,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途径的运用,逐步在实践过程中探索与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相适应的“互联网+监管”模式。二是应由主管部门建立职称评审公示制度,健全公众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的举报途径和监督手段,充分发挥群众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的监督作用。

4结论

本文在深入分析评聘现状于改革内容的基础上,给出了职称评聘进行分类评价、职称和岗位实行聘期制、加强职称评审权的下放、探索“互联网+监管”模式的建议,对于职称制度改革下的职称评聘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廷洲,陆莎,金志峰,等.我国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发展历程、关键问题与政策建议[J].中国教育学刊,2017,(12).

[2]刘尧.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变革透视——从《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监管暂行办法》谈起[J].高校教育管理.2018,(03).

[3]姚荣.论我国公立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的公法规制[J].高校教育管理.2017,(04).

[4]钱晨烨.现行职称制度改革的障碍和建议探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7,(18).

[5]杨新春,吴艳.高校教师职称评审视域下的学术道德失范探析[J].职教论坛,2014,(32).

[6]肖鹏燕.非公领域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5,(09).

[7]温丙帅,孙建波.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权利保障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

上一篇:银行基金业务论文下一篇:网站营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