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技术论文范文

2023-09-16

编辑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阐明了4G时代网络编辑应具备的素质和网络编辑定制培养的内涵;分析了对4G时代网络编辑进行定制培养的动因;提出了4G时代网络编辑的定制培养的设想,在说明4G时代网络编辑的定制培养的前提和介绍我国跨专业人才培养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例的基础上,提出4G时代网络编辑定制培养“1.5+1.5+1”模式;最后针对定制培养过程中应注意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解答。

[关键词]4G 网络编辑 定制培养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是集3G与WLAN于一体并能传输高质量视频图像以及图像传输质量与高清晰度电视不相上下的技术产品。4G网络在欧洲早就开始流行;美国将在2013年年底实现4G网络全覆盖。在我国,从2009年开始4G网络在香港地区崭露头角;2011年,中国移动与9家运营商签署了TD-LTE合作协议,以推动全球建成26个TD-LTE试验网。[1]正步入4G时代的我们,生活也随之改变,其中就包括网络出版。本文为满足4G时代网络出版对网络编辑的需求,提出网络编辑定制培养“1.5+1.5+1”模式,以打造网络编辑批量定制培养供应链。

一、4G时代网络编辑的定制培养概述

(一)4G时代网络编辑应具备“四跨”素质

4G的最大特点是网速快,4G系统能以100 Mbps的速度无线下载,无线上传速度也能达20 Mbps,比3G网速快10~20倍[2],这对网络编辑提出了挑战,要求网络编辑具备“四跨”素质——跨文化思维、跨终端应变、跨媒体技能和跨学科知识结构,成为复合型应用创新人才。1.跨文化思维。4G系统网速的提升使得网络编辑与受众互动更便捷、快速,受众也更广泛,不同文化背景群体的聚集带来了对网络编辑跨文化思维素质的要求。2.跨终端应变。4G时代高速的网络使得应用程序在各种终端有了用武之地,使得各种终端阅读更普遍,这就要求网络编辑具有跨终端应变素质,能满足各种终端内容的编辑要求。3.跨媒体技能。4G网络的迅速发展让高清视频可以突破以往网络局限而服务受众,产生了网络编辑从文字到视频的跨媒体技能需求。4.跨学科知识结构。网络内容与4G这一新技术的对接要求网络编辑在具有丰富文化知识的前提下,对计算机技术有所掌握,即拥有专业文化、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知识和技能。

(二)网络编辑定制培养的内涵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编辑的需求数量与日俱增,现有网络编辑的来源有外部或内部聘用、经过内部培训后上岗等,这已不能满足4G时代网络出版的需求。4G时代网络编辑一方面需注意自身修养和业务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也需高校、用人单位的培养与社会其他组织的支持。综合而言,网络编辑定制培养无疑是提升4G时代网络编辑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选择。

人才定制培养模式始出于市场营销专业改革,定制培养指学校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差异,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3]定制化的优势在于,一方面是纵向加深,即将人才培养由员工进入企业才开始,提前到了对还未走出校门的学生就予以“定制”,按企业文化和职务能力的标准“打造”;另一方面是横向拓宽,对现有员工培训不局限于企业内部,而是更多地与高校、专业培训教育咨询机构等合作,由企业提出培训需求,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优势进行定制。[4]

二、4G时代对网络编辑进行定制培养的动因

(一)4G时代网络飞速化发展,网络编辑应升级

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我国网民数量、互联网普及率、手机网民数量、网站数量均在增长,且手机网民占了总网民数的2/3以上。而由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可知,我国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也不断增长。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这些数据不仅昭示着对网络编辑人才的需求潜力;也表明了网络影响面的广泛,内容传播的快捷,对网络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市场和网站个性化“点菜”,现有培养模式待改进

市场竞争激烈的当下,各网站要脱颖而出,就得拥有量身定制的网络编辑人才队伍(即市场和网站个性化“点菜”)。面对这种对网络编辑“点菜”式的需求,现有的网络编辑培养模式尚存不足。一方面,高校编辑出版专业虽说已改变了编辑无学状态,但在人才培养上还很不足,课程设置滞后、教师对学生单向知识灌输、理论与实践脱节等弊病在大部分高校编辑出版专业中司空见惯[5];另一方面,网站等用人单位在对网络编辑的培养过程中,不仅成本太高,培训内容和质量受到限制,且难以保证外部招聘的网络编辑价值取向与自身企业一致[4]。复合型应用创新网络编辑人才的缺位促使我们对4G时代网络编辑的定制培养进行探索。

(三)网络编辑批量化定制培养,校企生三方能共赢

根据网站对网络编辑的“点菜”式需求,高校和网站联手“烹调”,再由网站来“买单与享用”,使网络编辑和网站之间实现供需无缝对接,这样的定制培养模式对高校、网站和网络编辑三方无疑是个利好消息。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合作比各方单独付出收益更大,即1+1+1>3。

对4G时代网络编辑进行定制培养能针对4G时代网络出版特点、编辑职业能力要求等各项要素选拔出合适人才进行培养,能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一是能使网络编辑摆脱以往在校时单一理论学习、工作后重新学习等糟糕情况,转而通过定制培养模式实现与工作岗位无缝对接,节约了时间和资源;二是使高校网络编辑教育设施、师资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节约了社会成本;三是让网站等用人单位通过将人力资源外包给高校的方式,与高校订单式联合培养自身所需人才,既充分利用了高校教育资源优势,降低了培训成本,又能获取4G时代网站等用人单位所需的优质网络编辑,保证企业独特的优势。

三、4G时代对网络编辑进行定制培养的设想与实践

一份网络编辑职业基本状况调查显示,网络编辑的文化程度基本在本科以上,其中大学本科比例为78.4%,占绝大多数[6]。因此,本文设定4G时代网络编辑的定制培养在本科教育阶段进行。

(一)4G时代网络编辑定制培养的前提

4G时代的发展要求网络编辑成为复合型应用创新人才,具有“四跨”素质,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必须适应时代需求,同时紧随企业个性化需求,对专业的教与学进行改革与调整,寻找有效的培养模式。为实现高校网络编辑培养与市场无缝对接,校企合作毋庸置疑,这是定制培养的前提。而校企合作需要高校与网站具有合作意识,思想上认同才能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由政府牵头,对高校和网站进行协调,清除双方合作障碍,让学生、教师“走出去”和网站等用人单位“请进来”同步对接,实现编辑人才定制培养在双方对等的前提下进行。

(二)跨专业人才培养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已有实例

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与时俱进,催生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目前跨专业人才选拔的做法已为教育界所熟知。就新闻人才培养而言,兰州大学[7]、南京师范大学[8]、广州大学[9]、陕西师范大学[10][11]、复旦大学[12]等都已开展新闻专业跨专业复合型人才“2+2”培养模式,见表2。

校企合作定制培养是当下另一种被广泛应用的人才培养方式,新闻人才培养虽鲜有涉及,但这一注重实践能力,并能很好地满足企业个性化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在众多高校取得了较好效果。例如,华南理工大学于2007年与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合作探索“3+1”模式,由企业从高校大三学生中预招聘并签订预招聘合同,受聘者于第四年进入企业实践;于2009年与广州广日电梯工业有限公司共同创办电梯创新班,实行“3+1”模式。江西农业大学与企业合作办学培养软件类人才的“3+1”模式,采取“学院领导与基地负责人定期研究制”和“教学双师型、毕业生论文指导双导师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增强了实践力度,达到了“高就业率、高质量就业”“学生、家长、用人单位三方满意”“加快了就业基地建设和形成了多途径、多领域就业渠道”等良好效果[13]。校企合作的本科教育除“3+1”模式外,还有华南理工大学与国外众多高校的“2+2”双学士学位、“2.5+2”双学士学位、“1+2+1”双学位、“1+3+1”双学士学位等模式,也有学者在东华理工大学软件学院校企合作“3+1”模式的基础上,提出“2+1+1”模式[14]。不论何种形式,都给4G时代网络编辑的定制培养提供了很好的蓝本。

(三)4G时代对网络编辑定制培养“1.5+1.5+ 1”模式的设计

为满足4G时代对网络编辑的需求,本文在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提出4G时代网络编辑定制培养“1.5+1.5+1”模式(以下简称“1.5+1.5+1”模式),实行高校和用人单位共同负责的四年制跨专业本科教育,即一年半的其他各专业教育、一年半的网络编辑专业学习与一年的实习实践,打造具备“四跨”素质的网络编辑人才,如图1。笔者认为4G时代对网络编辑进行定制培养的校企合作方式有一校一企、一校多企、一企多校、多校多企等。本文现以一校多企,即一所高校对应多个企业为例。

第一阶段:跨专业人才选拔

本文设定定制培养出的网络编辑具有除本专业之外的另一种专业背景,因此首先根据网站等用人单位与高校签订的协议(即“订单”),按双向选择原则,对所有修满三个学期专业课程的学生进行选拔,依各专业所需比例(在接受订单时高校便已经做出招生计划,将“订单”中所需专业学生数量添加到相应专业招生计划中)择优选拔,形成“网络编辑基础库”。

第二阶段:网络编辑理论与技能学习

“网络编辑基础库”成员将进行三个学期的网络编辑理论和技能学习,为进行网站实践打下基础。该阶段采取“专业辅导员+教师”制,除专业教师授课外,每3~5人配备一名专业辅导员(可由合作网站工作人员兼任),专业辅导员可灵活跟课,实现“一个课堂,两个教师”。第六学期伊始,各网站据自评、同学互评、专业辅导员评价三合一的综合测评挑选针对性培养对象,形成“网络编辑储备库”。各网站与高校协同合作对相应培养对象进行针对性教学,在利用高校优质资源教学的过程中,以网站等用人单位需求为准,将网站等用人单位的理念和文化贯穿始终。

第三阶段:网站实践

在网站实践阶段,网站对各自培养对象将实施先自由选岗、再轮岗轮职、再定岗定职的方式,使其得到充分锻炼。美国的“密苏里模式”将新闻课堂和报社编辑部、教授办公室整合在一起,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环节与专业实践环节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广州大学的“2+2”模式依托珠三角电视节目生产现场,在实践中教学,这些实例都为网络编辑的网站实践提供了很好的参照。在第三、四阶段,每3人安排1名网站工作人员定向指导和监督考核。在网站实践结束之际,自评、同学互评、网站工作人员评价三合一的综合测评将作为其最终能否留在该网站的参考依据。通过综合测评的学生进入“网络编辑晋级库”,未通过者则进入“网络编辑待定库”。

第四阶段:网络编辑验收

第八学期,“网络编辑晋级库”成员将先与用人单位签订临时协议,待毕业即可签订就业协议;“网络编辑待定库”成员将被退回高校再接受培训。返回高校再培训的过程中,采用“动态淘汰制”,即这些成员仍能在这最后一学期里定期回网站进行再实践和接受再测评。经过如此的反复再培训、再测评,最后接纳通过者,放弃未通过者。未通过者最后仍可获得毕业证书和学历证书,并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延迟毕业或者另觅他业。值得一提的是,最后与网站签订协议的学生均可在拿到毕业证后直接转正。

四、定制培养应注意解决的问题

“1.5+1.5+1”模式有跨学科培养优势,但需投入更多时间、精力和经费,比普通专业教育成本更高[15]。“1.5+1.5+1”模式可能存在的问题,应从组织、内容、形式和方式上分别通过政府出面、校企共商、多方参与和需求导向进行应对。

(一)政府出面,引导定制培养并先行试点

“1.5+1.5+1”模式的前提是校企合作,但在实际操作中难免会遇到高校一腔热情被网站等用人单位一盆冷水浇得心灰意冷的情况。只有借助政府的公信力和权威性,由教育部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面,以项目申报的形式促成“1.5+1.5+1”模式试点先行,再以点带面形成规模。如广州大学的“2+2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于2009年获准成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后产生了积极示范作用。

对于培养的试点,政府应综合考虑高校办学资历、师资、资金、政策保障等各方面资源,通过项目申请的方式,择优选取高校,落实有效试点。应重视培养的“质”而非“量”,待成熟后再规模化。

(二)校企共商,推动招生教学配套改革

实施“1.5+1.5+1”模式应未雨绸缪,高校与网站等用人单位共同发力,由校企双方专家、学者、业界知名人士组成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指导和推动招生教学配套改革。

首先,在招生选拔方面,根据网站“订单”在招生计划上实现预定各专业招生名额,将所需各专业人数添加到相应专业招生计划中,为定制培养保驾护航,并落实配套选拔机制(在自愿的前提下,通过考核择优录取),有效控制对各专业教育发展的冲击。

其次,在教学体系方面,固有滞后的教学体系已不能适应“1.5+1.5+1”模式的需要,不仅学生要在学习中进步;教师也要保持自我更新,提高实践能力(包括教师的跨学科经验和能力)。鉴于本文“专业辅导员+教师”制,我们应该注意根据因材施教原则以及学生个性化发展特点,保证专业辅导员、教师及学生配套;专业辅导员和教师分工合作,从生活和学习方面共同帮助学生进步。而对于课程体系设置,应据企业需求灵活调整。

再次,为配合“1.5+1.5+1”模式的招生教学体系,可以网站为主、高校为辅,配套设立奖助学金项目;采用实践补贴措施;实行除高校授予跨专业毕业证书和学历证书外,用人单位颁发职业资历证书的举措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三)多方参与,构建全面综合测评体系

综合测评影响着“1.5+1.5+1”模式的投入、产出和整体质量,判断网络编辑的竞争力,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综合测评体系。在实行“1.5+1.5+1”模式时,除了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评,还应对包括教师、专业辅导员、网站工作人员在内的整个教育环境和效果进行综合测评。本文设定的“自评、同学互评、专业辅导员(或网站工作人员)评价三合一的综合测评”是综合多方因素考虑的测评框架。在此大框架之下,有必要通过高校、网站等用人单位和网络编辑多方共同参与,统筹协调,对一级指标(即三方测评)进行二级指标,甚至三级指标细分,并对各项评价指标进行定量设计,构建全面综合测评体系。根据4G时代的要求,综合测评体系指标应紧密围绕“四跨”素质,涉及诸如文化思辨力、终端知悉度、媒体应用力、多学科知识掌握度等一级指标。

(四)以需求为导向,建立和完善市场需求信息库

在“1.5+1.5+1”模式中,网站等用人单位应是高校网络编辑培养的风向标。网站等企业应凭借自身环境优势,有意识地为高校带去新的行业信息,促进高校对网络编辑人才需求的把握,对不合时宜的编辑人才培养方案和计划进行调整和升级。而 “1.5+1.5+1”模式的全面推行必然依赖于数据库的建立,只有以合作企业的需求为导向,建立市场需求信息库,才能实现企业与高校的信息高效对接,最终促进“1.5+1.5+1”模式顺利进行。就市场需求信息库的建立而言,应由教育部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管,统一对需要进行网络编辑定制培养的各网站的网络编辑人才需求情况进行登记,包括定制培养网络编辑的数量、应具备的个性化素质等相关信息,再由主管部门根据登记信息对各网站进行归类,然后将每类网站与相应高校进行初次匹配,并通过互选实现最终的一校多企对接。

注释:

[1] 古晓宇.中国移动与9运营商合作4G [EB/OL].(2011-02-16)[2012-12-22]. http://www.bookdao.com/article/14586/.

[2] 福州新闻网.中国移动开启4G时代 下载速度将比3G网速快10倍[EB/OL].(2013-01-20)[2013-07-05].

http://news.fznews.com.cn/kjww/2013-1-20/2013120J EqPDsJVBA13553.shtml.

[3] 张姿炎.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定制培养模式探析.网络与信息,2010(8):26-27.

[4] 孙铭明.酒店人才定制化培养研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6.

[5] 徐盼.“大出版”时代期待大编辑.中国编辑,2011(1):77-80.

[6] 师静,王秋菊.网络编辑职业基本状况调查.当代传播,2010(4):83-85.

[7] 新华社.兰州大学试行“2+2”教育模式[EB/OL].(2002-09-13)[2013-07-05]. http://learning.sohu.com/09/52/article203155209.shtml.

[8] 南京师范大学.教务处关于新闻学专业(专业新闻方

向)跨专业选拔的通知[EB/OL].(2008-03-14)

[2013-07-05].http://www.njnu.edu.cn/news/2008 0314110158_15007_4920.htm.

[9] 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0年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创新实验班)招生简章[EB/OL].(2010-06-10)

[2013-07-05].http://portal.gzhu.edu.cn/web/xwxy/23? p_p_id=weblist_INSTANCE_qF8q&p_p_lifecycle=0&p_p_state=maximized&p_p_mode=view&p_p_col_id= column-3&p_p_col_count=1&_weblist_INSTANCE_qF8q_groupId=26303&_weblist_INSTANCE_qF8q_articleId=400132&_weblist_INSTANCE_qF8q_version=1.0.

[10] 陕师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EB/OL].(2011-09-16)[2013-07-05].http://clxy.snnu.edu.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86&id=204.

[11] 陕师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师范大学“2+2”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知识问答[EB/OL].(2011-09-13)[2013-07-05].http://clxy.snnu.edu.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20&id=98.

[12] 人民网.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首推本科生“2+2”培养模式[EB/OL].(2012-09-12)[2013-07-05].http://sh.people.com.cn/n/2012/0912/c176739-17471926.html.

[13] 左辉群.“3+1”校企合作软件类人才培养模式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践与创新.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38-140.

[14] 曹俊武,张军.地方高校实行“2+1+1”合作办学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探索.教育与职业,2011(6):29-30.

[15] 中国教育报.北大培养本科跨学科人才[EB/OL].(2010-05-26)[2012-12-22].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0-05/26/content_29517.htm.

编辑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编辑独立一直是国内外科技期刊遵循的基本准则,但在我国的医学科技期刊界并不能完全实现,它受到“本土主义”、经济利益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医学编辑的独立性关乎医学知识的传播、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必须采取合理的措施保证、落实编辑独立准则。

[关键词]编辑独立 医学期刊 制约因素 解决办法

编辑独立的原则自形成以来受到众多编辑的肯定,但在学术期刊界尤其是专业性强的医学科技期刊界却极少真正实现编辑独立。医学科技期刊是医学学术成果传播的载体,是进行医学学术交流的平台。医学科技期刊的编辑需要选择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稿件,且要求稿件论点明确、论据可靠、数据准确、逻辑严谨、文字通顺,以提升期刊的质量,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保证编辑的独立性。

1.独立性的定义与意义

世界医学编辑学会对编辑独立性的定义为:主编对期刊的编辑内容拥有全部的权力[1],编辑有权决定“出版什么,不出版什么;发表时,优先发表什么”[2]。但是社会、法律和道德框架限制了编辑的工作自由。医学编辑在遵循国家政策和法规的前提下,有自由和权利对医学的各个方面发表批评性意见。主编和编辑部有义务支持编辑行使他的独立性权力,只有这样,编辑的独立性权力才能充分发挥,期刊才能良性发展。

真正的编辑独立性需要孤立和保持一定的距离,最后决定期刊内容的编辑必须没有任何个人因素、专业因素或经济因素等影响他们的判断[3]。这种自我强加的分离才能去除偏见,确保评价的准确。有了这种脱离,编辑才不会听命个人、权力、官员,才会产生真正的自由。无论是在众目睽睽的公共审议,还是在无人的私下商议,这种自由都需要道德和诚信来坚持。在医疗卫生、公众保健、医疗资源分配、医疗道德标准和卫生职业行为等领域,编辑必须是值得信赖的,这是信息舆论监督的责任。为了保持这种信任,必须给予编辑独立性,让编辑不受制于任何特殊利益集团。

2.编辑独立性与期刊出版商经济利益的矛盾

谈到编辑的独立性就要谈到编辑与期刊出版商的关系。期刊出版商有权聘用和解雇编辑,但解聘应有正当理由,如编辑决策错误等。编辑应向期刊及其出版商负责,本着质量至上的原则,在稿件选择、稿件内容等方面拥有决定权。期刊要良好的发展,需要编辑与期刊出版商之间通力合作,在保证科学诚信的前提下,相互支持、相互监督,充分发挥编辑独立性,办出期刊的特色,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这才是正确的发展道路。

当前我国医学科技期刊界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编辑需要对读者和作者负责,传播先进的医学技术和临床效果优良的医学设备、药品信息,同时也需要报道医学设备及药品的不良反应,只有这样才能展示医疗卫生界的真实,促进医学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对于期刊出版商来说,其创办、经营有自己的目的,尤其是经济目的。这样,期刊编辑和期刊出版商在具体内容的选择上就会产生分歧。例如,编辑选定一篇报道某药品严重不良反应的文章,而这个药品生产商又是期刊的经济资助者,因此,会与期刊出版商所追求的经济利益相矛盾。若出版商决定不采用编辑选定的文章,那么就会损害编辑的独立性。

总体而言,我国目前医学科技期刊创刊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高等院校,创刊的主要目的是为传播本校的医学科研成果,并为本校教职人员、学生服务。(2)各级学会,创刊的主要目的除了为促进本领域的学术交流、为其会员服务,也为了以此种形式获得经济收益。(3)各大医院,创刊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传播本院科研和临床研究成果,并解决本院医务工作者评职称等问题。(4)各种商业性的出版机构,创刊的主要目的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尽管各机构创刊的目的不同,但杂志的编辑和期刊出版商都希望杂志取得成功。学术和商业目的之间的紧张使得他们的关系突出,也直接影响编辑的独立性。邹韬奋先生说过,没有个性和特色的刊物,生存已成问题,发展就更没有希望了[4]。出版需要一位坦诚的、真正独立的编辑,同样也需要杂志拥有者坚定地相信编辑自由是杂志维持统一和获得尊敬的唯一方式。

虽然医学科技期刊由于其专业特性,很少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安全等敏感性问题,但有些评论、临床研究报道有可能影响某些医院、药企等单位的利益。编辑和期刊出版商在问题的处理上可能产生争议,而往往都是编辑最终妥协。这是因为编辑和期刊出版商之间缺乏监督管理机制。为了求同存异、和谐共存,美国医学会成立了督察委员会,以此来负责管理其下属的医学杂志。目前,很多国家都需要利用科学的仲裁委员会和有效的法律框架,提升整个出版物所有阶段的透明度,保护编辑独立性以及协调编辑和出版商之间的关系[5]。

3.编辑独立性的制约因素

长期以来,我国学术期刊从属或受制于权力资源(如从属科研院所、高校和政府等系统,划分为全国性、地方性期刊等)和某种非权力资源(如“核心期刊”、专业检索系统收录、某学会会刊等)。在这种期刊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影响下,医学科技期刊一种最为明显的表征就是“条块分隔”和“科层制”[6]。 期刊的发展需要遵循这些“规则”,编辑的独立性就不能得到完全发挥。

医学与健康息息相关,对医疗部门与官员的管理失职,以及药品和医疗器械的负面情况,期刊本应直接、真实的报道,却受到众多因素制约。(1)医学期刊大都依托高等医学院校和医科研院所办刊,“本土主义”导致期刊有时甚至沦为发表低水平职称论文和课题论文的保护地。(2)国内医学期刊专业性强,发行量小,其生存离不开广告,甚至依赖版面费的收取。此时稿件的选取标准与经济利益存在冲突,在经济利益面前,期刊往往降低标准,编辑独立性受到忽视。所以,编辑独立声明中提出“编辑决策的主要依据是研究工作的价值与对读者的重要性,而不是期刊的商业成功与否”。

4.实现编辑独立性的办法

医学编辑的独立性关乎医学知识传播的科学性、真实性、客观性、前沿性,关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必须采取合理的措施保证和落实编辑的独立性。保证编辑独立性的实现,需要实现以下四条解决办法:(1)科学认识编辑独立性存在的重要意义及价值定位,充分发挥编辑人员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2)建立健全医学科技期刊的监督机制,客观、公正、科学地监督期刊的学术化建设,遏制和杜绝当前期刊商业化浓重的倾向。(3)创造良好的编辑工作外部环境,在制度、经费、人事、办公环境上保证期刊的出版发行,确保办刊无所牵制、无后顾之忧。(4)加强编辑人员的 “心修”“内修”。

编辑独立性离不开编辑人员的自我克制和坚守。在利益关系面前,编辑要有淡泊明志的操守。同时,编辑需要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专业学术水平,医学发展日新月异,编辑需要时刻站在医学发展的前端,洞察医学领域的新技术、新动向,努力办好期刊,为医疗卫生事业服务,为人民健康服务。

(作者单位:《中国临床保健杂志》编辑部)

[1]游苏宁.捍卫编辑的独立性[J].编辑学报,2006(5):321-322.

[2]Malone D. Editorial independence-essential to the integrity of the Journal[J]. Aust J Physiother, 2002 (4):314-315.

[3][4]陆泉芳.综合性学术期刊改革设想[J].科技与出版,2005(3).

[5]Desai SS,Shortell CK. Conflicts of interest for medical publishers and editors: protecting the integrity of scientific scholarship[J]. J Vasc Surg, 2011(3).

[6]曾军.学术媒体期待制度创新[J].云梦学刊,2004(4):24-25.

编辑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中国进入新时代,传统媒体纷纷与互联网进行融合联姻,形成了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网站、微信、博客等不同媒体形式的融合发展,由此,在传统媒体就职的新闻记者的角色和身份,也得跟随时代潮流进行改变,以适应融媒体的发展。转变了机制的新闻编辑、记者的角色身份,需要具备新的职业素养,才能被社会认可,本文对此展开论述。

关键词:新时代;传统媒体;融媒体;新闻编辑记者;社会身份认定

中国进入了新时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快速变革是时代的特征。融媒体时代铺天盖地的发展,颠覆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政治、经济、文化、新媒体、个人角色变化,身份的重新认定,都是对社会大众的重大考验。社会生活里,在传统媒体工作的新闻编辑、记者,是时代的话筒,时代的传声器,应该与时俱进,砥砺前行、紧抓时代脉搏,增强文化自信,唱响中国精神,以人民为中心,投入“融媒体”的大变革,从内到外,内外兼修,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更新观念,重塑角色形象,以适应时代的大融合大发展。

(一)一些传统媒体机制改革太慢,影响了编辑、记者的角色转换

许多传统媒体虽然知道时代在变,社会在进步,在飞速发展,在日新月异地改变着世界,在冲击着传统的大厦,但是这些传统媒体的改革创新仅仅是对新媒体的表面认同。虽然为了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这些传统媒体也做了积极的努力,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进行了融合,但是生米没有煮成熟饭,做成了夹生饭。运作理念和思想意识都跟不上融媒体发展的速度。传统媒体的体制还是传统媒体体制为骨,新媒体体制为肤,新旧体制没有做到完完全全的骨与髓、血与肉的融合,这就造成传统媒体新闻编辑、记者与时代发展的脱节。

(二)部分新闻编辑、记者有吃老本的思想

许多新闻编辑、记者,在传统媒体已经工作几十年,不断重复的工作讓他们形成了某种定式思维与一成不变的工作模式。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如同一场地震,不断颠覆传统媒体的程序,颠覆固有的思想观念和操作方式。这些老新闻编辑记者知道必须要改变,要创新,但是对新媒体技术的生疏和陌生,使他们产生畏缩情绪,恐惧情绪。由于这个因素,这些新闻记者们对业务工作就不再追求精益求精,不愿认真学习互联网知识,掌握现代高科技技术,而把工作尽量推给年轻编辑、记者去完成,给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因素和负面影响。

(三)理想丢失,社会责任感缺失,自律精神弱化

新闻编辑、记者的社会理想和社会责任是造福社会,造福人民。从事融媒体这项事业的人都是光荣的。新闻传播也是一项与人接触,与人打交道的事业。因为与人打交道,就存在着经营,就存在着利益的得失,因此有的新闻编辑、记者在工作当中,在利益面前,看到利益向自己招手,职业道德的天平、自律精神就发生了倾斜,做了某些商家的广告代言人和商品推销商,以及为了某些群体的利益做了不光彩的新闻报道。这些事情的产生,虽然与新闻有关部门监督不力有一定关系,但是作为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素养弱化,社会理想丢失是其主导因素。

(一)重塑新闻编辑、记者新职业技能素养的紧迫性

新时代的发展变化日新月异,融媒体像一张巨型大网覆盖和颠覆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在这样一个时代,对它的拒绝是徒劳无用的。我们对待融媒体只有妥协、接受、容纳、消化、吸收,才是正确的方式和态度。如果不以积极的心态和新思维改变自己,转变固有思维、观念,从事多年传统媒体工作的新闻编辑、记者将被时代大潮淘汰,成为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门外汉,被时代抛弃的旧人物。因此,改变新闻编辑、记者的旧的思想观念,掌握新的写作技巧、技术技能是新时代的要求,是融媒体发展的需要。这样,在传统新闻媒体打拼多年的新闻编辑、记者,具备新技能、新素质,才可以重获新生。

(二)重塑传统媒体新闻编辑、记者角色认定的必要性

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网站、微信、博客等媒体融合后,融合就是发展,改变就是新生。媒体结构已经脱胎换骨,发展轨迹已经步入全新轨道,只有新思维、新观念才能适应新发展。融媒体向媒体工作者提出了新职业素养和新职业技术技能要求。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只有不停地向高处攀登,不断进取,不断进步,才可超越旧我,赶上时代的发展步伐;才能路越走越宽,事业越做越轻松。

(一)融媒体新闻编辑、记者要具有四个意识、四个自信,大局观念和发展判断能力

新闻记者,是时代的话筒,时代的发言人。作为时代的话筒,时代的发言人,新闻记者所说的话,所做的新闻报道,代表着时代的特征。“山高人为峰” 这句话告诉我们的道理就是,人要时时刻刻“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新闻记者如何站得高呢?

首先,新闻记者要有对时代发展的清醒判断力。时代是一列火车,它的车头永远向着前方奔驰。在列车奔驰的过程中,会经过许多岔道,哪条是主道,哪些是小道,新闻记者一定要能分辨清楚,一直跟随列车奔走在主道上。只有判断不出现误差,新闻报道才能代表时代的真实话语,发出人民大众的心声,真正做到造福社会,造福人民。

其次,新闻记者要掌握全面的全媒体的理念、技术、操作流程等。新闻记者只有具备全媒体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职业素养,在分析问题上,才不会出现以偏概全、以点带面的情况;在工作操作中,才不会出现失误、错误。

(二)新闻记者要具有大众情怀、时代使命感和改造社会的追求、理想

新闻记者要永远充满激情,充满勇气,要敢于打破小格局的自我,勇敢地超越自己,抛弃旧我。新闻记者要做到打破小格局的自我,超越自己,抛弃旧我,就要把自己的思想情感、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与时代的大众情怀、时代使命感紧密结合起来,要敢于为人民大众歌唱,为时代歌唱,要敢于打破旧观念、旧思想、旧意识,改革那些阻碍时代发展的落后规章、习惯、行为,勇敢地迎难而上,为创造新时代的新面貌,为人民大众带来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

(三)新闻记者要敢于做有个性、负责任的记者

首先,新闻记者在新闻报道中要做到坚守政治原则,坚守职业操守,坚守职业道德。要做不为违规利益动心,克己奉公,遵纪守法的专业记者。要做到:我只为社会的正能量报道,我只为人民大众的利益报道;我的报道是社会的,人民大众的;我不会为了个人和少数人的利益做马前卒和枪手,做出损害社会和人民大众利益的事情。

其次,新闻记者在新闻报道中要做到“思利及人”。“修身岂为名传世,做事惟思利及人。”这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在他写的《争座位帖》里所撰的一副对联,成为后世许多人提高道德修养,自我规范,自律自己的行为准则。这副对联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抛弃自我的私利,要时时刻刻考虑他人的利益,为对方着想,要有换位思想。作为新闻记者就是要在工作中,抛弃“小我利益”,时时刻刻心中装着社会效益,人民大众的利益,新闻报道要为社会服务,为人们大众服务。

(四)新闻报道要“尊人民大众为上帝”,写出接地气的新闻作品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新闻媒体已经丢失了“我是王,我报道什么,你们就得听什么”的强势优势。互联网的“微博、微信、用户客服端”将媒体与人民大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民大众可以以最快的速度,最直接的方式阅读新闻,了解新闻。人民大众还具有了在媒体发言、倾诉、演讲的参与权和话语权。新闻面积在飞速扩大,人民大众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全媒体时代传媒要求新闻记者必须俯下身子,全方面地倾听人民大众的心声,要“尊人民大众为上帝”,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大众写出接地气的新闻报道。这是时代对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要求。

(五)要有吃苦耐劳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新闻工作不是一个人的工作,一个人的战场,新闻工作是团队的工作,团队的战场。传统媒体时代对新闻记者的要求就是如此,融合后的全媒体时代对新闻记者的要求更加苛刻和嚴格。从事新闻工作的媒体记者要把新闻报道写好,写人民大众的心声,写出时代的良心,写出不辜负时代的精品,就要不怕严寒酷暑,具有不怕牺牲的精神,深入采访的第一线,与团队记者协作好,互相支持,团结一致,深挖新闻事实,才能写出震撼人心的报道。

传统媒体与互联网媒体的融合发展是时代的主流,是时代大潮滚滚向前的时代特征,是传播媒体可歌可贺,皆大欢喜的大事。媒体融合了,新闻记者的角色身份和职业素养也必须跟随着改变。改变就是突破、发展、超越、完善自我。能够快速改变自我的新闻记者就会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立于事业的潮头,反之则被时代抛弃。我们欣喜地看到,进入全媒体时代,处于传统媒体的新闻记者,绝大多数的人都积极参与到时代改革的洪流中,冲破了小我,突破了自我的小格局,融入到时代大潮的发展、变革、创新之中,蝉变成为具有全媒体传媒职业素养的优秀新闻记者。

编辑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一)命题形式与分值分布在命题形式和各种不同的题型所占比重方面,与去年的有关情况保持了一致,具体情形可参见表1。在命题形式与分值分布方面,需要广大考生注意的有两点,一方面,初次参加这类考试的考生务必要事先弄清楚某些题型的答题要求,这对考场发挥具有重要意义。如多项选择题的每小题备选答案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考生只有全部选对才能得分;多选,少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判断题中每小题判断正确的得1分,答题错误的扣0.5分,不答题的不得分也不扣分,本类题最低得分为零分,即答错了只扣本类题的分。另一方面,从表1反映的命题情况可知,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中级经济法试题》是以客观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判断题)为主的,客观题占总分值的75%。客观题相对来说难度较小,其考核的是考生对基本法律知识的掌握情况,一般答题和应试技巧方面的因素对考试结果影响不大。主观题(简答题和综合题)是考核考生对知识的运用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占总分值的25%,要求考生不仅要知道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而且能够运用法律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尤其对审题、答题的技巧要求比较高。一些考生对主观题的题意分析可能是正确的,但不讲究答题步骤和技巧,也往往会丢掉一些冤枉分。这启发广大考生在复习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多做练习题,通过练习题掌握有关考点,而且要善于从标准答案中总结答题步骤和方法,要确保在会做的基础上将分得满。

(二)答题应注意的要点解答主观题要注意四点。一是要信心十足。每个综合题都有四、五个小问题,每个简答题一般也要提出两个或三个小问题。这些小问题基本是相互独立的,第一问即使不会答或者答错了,也不至于后面的问题也一定答不对。换句话说,一个简答题和综合题的所有小问题都答错的概率很小。二是要认真审题。审题是答题的一半,题审不对就不可能答对。尤其要注意的是,一个题一般至少要审两遍,第一遍了解题的主旨,要逐字逐句审查,同时不妨将题中的关键信息用笔做上标记。第二遍根据题后问题去题中寻找有关信息,此时第一遍审题过程中关键信息用笔做上了标记的关键信息就会非常有用。三是迅速在脑海中组织答案。构思答案时,脑子中的备选答案要周全,切忌脑海中只有“肯定”和“否定”两个答案,想一想是否有第三种可能。四是答案的设计一定要简洁、准确。结论要准确,理由要简洁,既要准确表述法律依据,又要恰当地阐述事实根据,两者不可或缺。

二、试题涉猎面宽,各章所占比重差别趋小

(一)试题的章节分布从2008年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中级经济法》试题情况来看,考点遍及考试大纲的各个部分,充分反映了《经济法》科目点多面广的特点。具体各个章节分值的分布情况可参见表2。从表2反映的命题情况可见,首先,2008年中级会计职称考试经济法试题涵盖了考试大纲以及辅导教材所有章节的内容。《经济法》需要记忆的内容很多,但决非死记硬背,而是需要通过做题、链接、比较等多种方式来实现记忆的目的,这是经济法科目与其他两个科目不同的特点。特别是非法律专业考生,平时对法律的了解和接触不多,基本上属于“空白”考生,对复习应试要注意全面复习,不要轻易放弃。

(二)试题的内容分布2008年中级经济法考试试题中,占10分以上的章节有6章,分别是第一章经济法总论、第二章公司法律制度、第三章个人独资企业与合伙企业法律制度、第六章证券法律制度、第七章票据法律制度和第八章合同法律制度。这六章属于2008年中级经济法考试中的第一层次。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章经济法总论和第三章个人独资企业与合伙企业法律制度所占分值比重分别是12分、18分,超过了大部分人考前的预测。第二章公司法律制度、第六章证券法律制度、第七章票据法律制度和第八章合同法律制度所占比重则在绝大部分人的掌握之中。这一特点所给考生的启发就是中级经济法总共九章内容,在考试中的分值分布有进一步均匀的趋势。除了第九章相关财政法律制度在今年的考试中所占比重明显较小以外,其他各章在今年考试中所占比重有一定的趋同势头。从中得到的启发就是在复习应试过程中,不要过分强调重点,每年考试的命题都会与前一年有一定程度的变化。

三、跨章、跨节关联考点综合命题趋势得到进一步加强

(一)关联考点的综合跨章、跨节关联考点综合命题趋势在2008年中级经济法考试试题中得到进—步加强,并且可以预见这种特点将会成为将来一段时间会计职称考试经济法科目命题的方向。例如,2008年中级经济法试题单选题第7题:甲、乙、丙、丁拟设立一普通合伙企业,四人签订的合伙协议的下列条款中,不符合合伙企业法律制度规定的是哪个选项。A选项是,甲、乙、丙、丁的出资比例为4:3:2:1;B选项是,合伙企业事务委托甲、乙两人执行;C选项是,乙、丙只以其各自的出资额为限对企业债务承担责任;D选项是,对合伙企业事项作出决议实行全体合伙人一致通过的表决办法。本题解析:本题考核普通合伙企业的相关规定,在命题倾向上,不是简单把合伙企业法中某一个命题拿来考察,而是将该章关联的考点综合到一起,考察考生的综合理解和掌握情况。本题答案为c。根据有关规定,普通合伙企业由普通合伙人组成,合伙人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因此选项C是错误的。再如,2008年中级经济法试题综合题:甲公司拟购买一台大型生产设备,于2007年6月1日与乙公司签订一份价值为80万元的生产设备买卖合同。合同约定:(1)设备直接由乙公司的特约生产服务商丙机械厂于9月1日交付给甲公司;(2)甲公司于6月10日向乙公司交付定金16万元;(3)甲公司于设备交付之日起10日内付清货款;(4)合同履行过程中,如发生合同纠纷,向某市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合同签订后,丙机械厂同意履行该合同为其约定的交货义务。6月10日,甲公司向乙公司交付定金16万元。9月1日,丙机械厂未向甲公司交付设备。甲公司催告丙机械厂,限其在9月20日之前交付设备,并将履约情况告知乙公司。至9月20日,丙机械厂仍未能交付设备。因生产任务紧急,甲公司于9月30日另行购买了功能相同的替代设备,并于当天通知乙公司解除合同,要求乙公司双倍返还定金32万元,同时赔偿其他损失。乙公司以丙机械厂未能按期交付设备,致使合同不能履行,应由丙机械厂承担违约责任为由,拒绝了甲公司的要求。10月10日,甲公司就此纠纷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受理后,乙公司提交答辩状并参加了开庭审理。要求:根据上述情况和合同法、担保法、仲裁法等法律制度的有关规定,回答下列问题:(1)甲公司是否有权解除合同?说明理由;(2)乙公司主张违约责任应由丙机械厂承担是否符合法律规定,说明理由;(3)甲公司与乙公司之间的买卖合同解除后,合同中的仲裁协议是否仍然有效,说明理由;(4)甲公司与乙公司约定的定金条款

是否符合法律规定,说明理由;(5)法院是否有权审理该合同纠纷,说明理由。本题分析:本题涉及第一章经济法总论中的仲裁与诉讼管辖、仲裁条款的效力等考点,还涉及第八章合同法律制度中的合同解除的原因、由第三人履行的合同、定金等相关知识点,综合性很强,上典型的跨章、跨节关联考点综合命题。本题答案:(1)甲公司是否有权解除合同?有权解除合同。理由是根据合同法规定,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的,另外一方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本题中,甲公司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丙机械厂仍未履行,此时甲公司可以解除合同。(2)乙公司主张违约责任应由丙机械厂承担是否符合法律规定?不符合法律规定。因为由第三人履行的合同,以债权人、债务人为合同双方当事人,第三人不是合同的当事人。第三人只负担向债权人履行,不承担合同责任。本题中,甲公司和乙公司是买卖双方的基本当事人,而丙机械厂为第三人,因此是不承担买卖合同中的违约责任的。(3)甲公司与乙公司之间的买卖合同解除后,合同中的仲裁协议是否仍然有效?仲裁协议仍然有效。因为根据有关规定,仲裁协议具有独立性,合同的变更、解除、终止或无效,不影响仲裁协议的效力。本题中,甲公司与乙公司的买卖合同虽然解除,但不影响其中的仲裁协议的效力。(4)甲公司与乙公司约定的定金条款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符合法律规定。根据合同法规定,定金的数额由当事人约定,但不得超过主合同标的额的20%。本题中,主合同标的额为80万元,其20%为16万元,约定的定金未超过该标准,因此是符合规定的。(5)法院是否有权审理该合同纠纷?法院有权审理该合同纠纷。因为根据有关规定,当事人达成仲裁协议,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未声明有仲裁协议,另一方在首次开庭前未对人民法院受理该起诉提出异议的,视为放弃仲裁协议,人民法院应当继续审理。本题中,甲公司提起诉讼时未声明有仲裁协议,乙公司在首次开庭时也未提出异议,因此视为甲乙双方放弃了仲裁协议,人民法院是有权继续审理该合同纠纷的。

(二)学习过程中知识点的链接通过上述例题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考生要注意中级会计职称考试《经济法》科目的知识结构和内在联系,学习过程中要善于链接、比较,形成知识体系。惟其如此,才能更加自如地应对考试中跨章、跨节关联考点综合命题的情况。中级《经济法》的内容体系可以归纳为四块内容:一是总论,包括经济法调整对象、经济法律关系、法律行为与代理、经济法的实施;二是市场主体法(企业法),主要包括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外商投资企业、破产;三市场行为法主要包括票据、证券、合同;四是财政法,主要包括政府采购、国有资产管理和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表现为,总论是后面经济法知识的基础,是对后面三块内容共性的抽象和概括。比如法律行为、诉讼时效等是包括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外商投资企业等市场主体和市场行为都涉及的内容。市场主体法所涉及的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外商投资企业等市场主体是合同、票据等市场行为的实施者。财政法主要体现的是经济管理关系。鉴于此,考试中的命题就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如“公司”签订“合同”,运用“票据”付款,发生争议进行“诉讼”甚至进入“破产”程序。这样一个综合题,可能涉猎教材中四、五章内容。考生必须注意把握不同章节内容的关联性。除了自己要习惯链接、比较教材中不同章节的关联内容外,事实上教材中有许多内容已经明示或暗示给了某些考点之间的联系和可比性,考生应当注意鉴别,多加关注。以破产法与合同法的链接点为例,2008年经济法指导教材中明示出来的链接点包括但不限于:(1)人民法院在受理破产申请后,管理人对破产申请受理前成立的债务人和债权人均未履行完毕的合同有权决定解除或继续履行,并通知对方当事人。管理人自破产申请受理之日起2个月内未通知对方当事人,或自收到对方当事人催告之日起30日内未答复的,视为解除合同。管理人决定继续履行合同的,对方当事人应当履行,但对方当事人有权要求管理人提供担保,管理人不提供担保的,视为解除合同。(2)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前1年内,涉及债务人财产的有关行为,管理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销,包括:无偿转让财产;以明显不合理的价格进行交易;对没有财产担保的债务提供财产担保;对未到期的债务提前清偿;放弃债权。(3)债务人的保证人或其他连带债务人已经代替债务人清偿债务的,以其对债务人的求偿权申报债权。(4)管理人或者债务人依照破产法的规定解除合同的,对方当事人以因合同解除所产生的损害赔偿请求权申报债权。(5)债务人是委托合同的委托人,被裁定适用《企业破产法》规定的程序,受托人不知该事实,继续处理委托事务的,受托人以由此产生的请求权申报债权。(6)在人民法院受理债务人的破产案件,中止执行程序的,一般保证的保证人不得行使先诉抗辩权。(7)标的物的所有权自标的物交付时起转移。当事人可以在买卖合同中约定,买受人未履行支付价款或其他义务时,标的物的所有权属于出卖人。(8)在融资租赁中,承租人破产的,租赁物不属于破产财产等。

(编辑 代娟)

编辑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视音频;剪辑;特效Premiere;After Effects

数字视音频编辑与制作课程是目前大部分高校数字媒体设计类专业开设的必修课程,也是很多高校作为计算机综合技能训练而开设的公共实践选修课程。主要学习数字视音频剪辑软件Premiere、Edius、Audition等,也有专业类院校将影视特效合成软件After Effects一并安排到该课程里的。本文以高职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为例,就数字视音频编辑与制作课程的具体项目设计作一定的探讨。

高职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是培养具备一定的数字媒体设计专业理论知识和一定的设计创意思维,能够胜任网页设计与制作、摄影摄像、视频剪辑后期合成等工作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数字视音频编辑与制作课程是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岗位基础平台课程,本课程主要学习软件Premiere和After Effects,要求学生能较为熟练的操作这两个软件,掌握音频、视频素材的剪辑处理技术和后期特效合成技术及其应用技巧。为《影视栏目包装》、《多媒体产品艺术设计》等后续课程打下基础,还可以作为多媒体学生专业未来就业的一个发展方向。

总体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数字视音频剪辑与特效制作”在多媒体设计与制作行业中的应用为出发点,结合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来选取教学内容。内容编排顺序根据对学生的能力递进要求来设计,从项目中分出各个知识点的实例,由浅入深进行教学。

项目一:婚礼电子相册的制作

虽然当前电子相册制作可以由很多软件自动生成,制作方便,但该项目作为本课程第一个项目,难度小,可以将Premiere软件基础教学结合到项目制作中,而且婚礼电子相册很具代表性。

本项目安排8~12课时,素材由教师提供,项目化教学让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具体的工作任务有:

1、创建项目、导入素材,让学生熟悉Premiere软件的界面、菜单功能、窗口、面板,能根据不同的格式要求来创建项目文件、导入管理素材,采集DV视频等。

2、编辑照片静态素材,学习编辑关键帧、Motion特效、Opacity特效。理解关键帧的含义,会使用Position、Scale、Rotation、Opacity等特效制作简单的关键帧动画。

3、剪辑视频素材,导入AVI、rmvb、mkv等多种格式的视频素材,学习切割素材、插入覆盖、分离和链接素材等。

4、给照片添加转场特效,让学生尝试不同的转场特效,记住各种特效的效果,选择合适的进行合理应用。并能安装外挂特效插件。

5、添加音频,学习音频的种类、音频类型的转换、音频的淡入淡出、混音器的使用、音频特效的使用。

6、制作标题字幕动画,要求学生会创建、修改字幕,会设置字幕属性,会应用字幕样式,会制作爬行和滾动字幕等。

7、合成序列、输出视频。懂得渲染工作区的设置、输出影片的参数设置、视频格式、压缩的方式。

通过制作电子相册这个项目,让学生基本上掌握了从视频采集、剪辑、添加特效、添加音频、合成输出一系列视频编辑流程。

项目二:婚礼开场MV的制作

本项目的难度较上一个项目有所增加,要求学生在已经基本掌握软件使用的基础上,对视频剪辑的镜头语言有一定的认知。因为本项目的素材均为视频动态素材,不像上一个项目主要以静态素材为主,在剪辑时对视频镜头长度的把握上有一定的要求。课时安排12~16课时。

本项目Premiere制作过程基本上与上一个项目相同,在制作之前需要给学生讲解镜头语言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及案例示范。

1、选择素材镜头,婚礼相关素材由教师提供,学生可以另外选择下载一些合适的光晕、光斑、花瓣、线条等视频素材;

2、确定镜头的长度,在视频编辑创作实践中,选好素材镜头之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确定镜头的长度。可根据视频内容的风格、视频内容的节奏等来合理剪辑镜头长度,怎样让视频达到最佳的观看效果。

3、剪辑点的选择,解决跳接的对策、背景音乐的选择等。

另外,婚礼MV的制作往往需要制作一个片头,而一般炫酷的片头是由软件After Effects制作的,所以本项目安排一定的课时学习After Effects,为后一个项目做准备。学生下载自己选择的片头模板(很多素材网站提供免费的AE模板以供学习练习使用),通过修改模板、替换素材,熟悉After Effects的工作界面、菜单功能、属性设置及基本操作,会创建合成项目、导入管理素材、添加Effect Controls面板中的特效等。

项目三:网络短片模仿制作

模仿是最好的老师,软件学习尤其需要大量的案例练习,这就要求学生不仅在课程上实践,而且在课外要自己多加练习。然而,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设计什么样的项目案例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呢?

我们可以选取一些网络特效视频,让学生模仿里面的情节自己拍摄视频,自己后期制作。比如前段时间,视频网站YouTube上的创作红人,华人小胖视觉特效系列,内容故事情节搞笑活泼,特效技术细腻逼真,其用于记录视频拍摄的花絮以及特效处理的教学,也获得了大批网友的欢迎和追捧。这样学生在学习使用粒子特效制作烟雾、爆炸效果时,比原先单纯的案例制作感兴趣的多,学习效果也好了不少。

另外还可以选取一些优秀短片,进行模仿拍摄制作,比如“V电影”网站上的一些风光短片、创意短片、广告等,这样能让学生对镜头画面的组接、声音处理技巧等有更深刻的认识。另外,这个项目在拍摄过程中要求学生分组、分工合作,锻炼了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

小结

这三个项目设计的出发点是以实用至上为原则,弱化原来的偏软件教学的课程模式(花大量的时间讲解软件工作区、菜单、命令等操作技术),而将社会需求的项目、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项目的制作放在主体位置,在制作项目的过程中去摸索软件的操作使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三个项目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通过第一个项目,让学生掌握从视频采集、剪辑、添加特效、添加音频、合成输出一系列视频编辑流程;通过第二项目,加强学生视频剪辑中的镜头组接的概念;通过第三个项目,着重让学生掌握影视后期特效合成的各种基本操作和使用技巧。当然,根据课时量的设置,可以灵活变动,如课时安排较少,设计前两个项目即可,相对弱化After Effects的内容,如果课时安排较多,三个项目都可实施。

参考文献:

[1]张静.基于视频编辑与制作项目实战课程的开发与设计[J].新闻传播,2014,08:169.

[2]刘远东.基于Blackboard的《视频编辑与制作》网络课程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8,10:64-68.

编辑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北京市人力社保局、市教委正式启动本市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工作,打破了实施30年的中学、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将原来相互独立的两个职称系列统一设置为中小学教师职称系列,并在中小学(幼儿园)新设正高级教师职称,将民办教师、编外教师纳入评价范围。此外,外语、计算机也将不作为职称申报的必备条件。新政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将惠及全市17万名中小学教师。

上一篇:哲学生活论文范文下一篇:初级职称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