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出版学范文

2023-09-23

编辑出版学范文第1篇

一、图书编辑增强市场意识的必要性

国家通过“宏观调控、微观指导、合理布局”12字方针对资本运作进行管控。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对于市场资源配置的调控, 致使消费者、生产者及资源所有者自由选择的地位变得突出;另一方面, 经济体制下的生产资源配置是利用和依靠价格通过市场进行, 市场决定供需关系, 供需关系决定价格, 而价格又反作用于供求。

基于这样的市场经济发展需求, 出版社由过去的事业制单位向企业制单位转型, 自负盈亏, 能否获得经济效益便成为了出版社的立足根本。只有迎合市场需求, 掌握市场发展动态, 才能让企业处于健康的发展状态。因此只有具备清醒的市场意识, 出版编辑才能通过市场调研明确市场需求, 自觉把好出版物的内容关, 进行装贴设计及宣传, 将符合时代潮流的及人类文化的精髓进行传播。

二、图书编辑市场意识现状

首先, 图书编辑的知识储备及文化积淀欠缺。随着新媒体到来以及网络传播途径的普及, 数字化出版以及网络媒介传播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作为优秀文化的传播者, 图书编辑除了要掌握专业学术知识, 更应该了解国内外时事的发生, 以及通晓数字化产业文化的发展趋势, 具备多项领域的知识储备。而传统出版社正面临着编辑队伍老龄化、传统文化积淀不足的尴尬处境。图书编辑缺乏技术素养以及策划能力不足。一方面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图书的传播途径打破了过去单一的纸质出版, 更加数字化, 而传统出版社的图书编辑缺乏应对新媒体时代的挑战能力。另一方面优秀图书的广泛传播离不开好的策划者及好的创意。目前选题多来自作者及版权引进, 如果编辑缺乏好的策划能力, 那么再好的内容以及创意也将变成一纸空文。

其次, 图书编辑对市场经济洞察力不足, 市场意识淡薄。企业制改革后, 出版社紧随市场经济发展脚步。企业想要生存, 那就要求图书编辑精准掌握整个图书经营的运作环节, 节省预算、开源节流、定位准确。然而, 图书编辑市场意识淡薄, 将编辑工作与图书发行量脱节对待, 导致浪费资源、图书发行量偏低。

最后, 严重缺乏对年轻优秀作者的挖掘及培养。图书的传播量既离不开好的内容, 也离不开编辑人员的策划及推广。想要跟随时代发展趋势, 那就要积攒一批优秀的专家学者以及拥有较高潜质的年轻作者, 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出版社的生存需求。

三、如何有效增强图书编辑的市场意识

首先, 要全面提高图书编辑的综合知识储备, 确保书籍质量。可以多途径提升自身知识与文化素养, 做文化的真正主人。图书出版意味着传统文化传承以及知识传播, 这一切都要求图书编辑要具备深厚的知识基础以及良好的文字、文化修养。之后提升创新、策划能力, 提升技术能力。编辑是一门跨越多领域并且专业性极强的工作, 而要迎合市场需求, 编辑人员就要全面掌控策划、编辑校对以及宣传推广等重要环节, 而每一环节都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及技术规范。编辑人员只有从宏观着手, 多途径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素质, 多途径挖掘人才, 才能出版更多优秀作品;在“互联网+”和大数据背景下, 编辑要加快学习与掌握科技知识, 具备开展数字出版的能力。

其次, 深化图书编辑人员的市场意识, 多途径进行图书营销。新媒体时代是把双刃剑, 既深化了知识的传播, 加深了发行者与消费者的互动;也从另一方面促使编辑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和市场竞争意识。只有深化市场意识, 才能促使编辑人员主动了解学术动态、发展趋势、读者心理变化及市场阅读需求。前期做好图书预告工作, 为新书发行预热。编辑人员可以利用出版社的社交平台开展新书预告, 可通过图书基本信息及相关信息进行预热, 并与读者积极互动, 了解读者需求, 并对发行量进行初期判断, 决定起印数量以及进行下一步营销策略的方针。中、后期可利用网络平台, 与读者互动, 获得读者阅读反馈, 并通过开展活动来促进图书的进一步销售。对于那些长销却不畅销的、拥有市场潜质却不能迅速获得关注的图书, 往往随着上架周期的结束, 图书的销售周期也将面临结束。但在数字化时代, 发行者可通过网络定期与读者互动, 在出版社可接受的库存周期内延长其销售周期。

最后, 深度挖掘和培养年轻优秀作者, 注重引领和培育市场意识。良好的市场意识可以让图书编辑对当前市场需求进行精准判断, 并紧紧跟随。目前, 各大实体书店以及网络读书平台定期推送的图书销售排行榜以及阅读排行榜, 就对图书阅读起到了市场引领作用。

四、结语

作为图书编辑者, 不仅要对图书出版积极推广, 还要注重挖掘自身素质良好、有潜质的优秀作者;另外还要多途径、积极的提高自身文化修养、策划能力、市场敏锐度及创新能力;并自觉加强培养市场意识, 紧随时代发展脚步, 获得市场主动, 生产出受时代及市场欢迎的文化底蕴深厚的优秀图书作品。

摘要: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出版社企业化的改革促使图书编辑必须摒弃传统观念, 加强市场意识, 跟随市场发展的脚步, 洞察市场发展需求, 以期达到让企业进入良性循环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出版社,图书编辑,市场意识

参考文献

[1] 陆向军.试论出版社编辑的市场意识[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01) :174-176.

[2] 尹志勇.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社对青年编辑培养路径的选择[J].出版科学, 2009, 17 (05) :10-13.

编辑出版学范文第2篇

李xx 总经理:

我已接受一家出版社的聘用,担任执行编辑一职,因此我将辞去在xxx公司担任的项目经理职位。我喜欢我的新工作,希望它可以给我新的挑战。我在本公司工作任职的最后一天是2010年10月10日,离职前我有充足的时间完成一些未完的项目并做好工作交接。如果您发现以往的工作有什么问题,请在方便的时候与我联系,我希望调迁工作能够顺利进行。为xxx公司服务的这段经历让我受益非浅,我很庆幸能够有机会为贵公司工作。

并祝贵公司前程似锦!

编辑出版学范文第3篇

一、图书编辑出版必需开拓创新

图书编辑工作是一项创造性劳动, 它需要从事这项工作包括编辑在内的从业人员具有开拓创新的能力, 而绝非有的人片面理解的那样, 图书编辑出版只是改改错别字。具体来说, 在图书编辑的每一个过程中, 几乎每个环节都存在开拓创新的问题。无论是市场开拓, 还是选题策划, 再到书稿加工及装帧设计, 直至最后的市场宣传营销, 无不需要开拓, 需要创新。道理很简单, 没有对市场不断的开拓, 出版的书籍就不能拥有更多的读者;没有选题的创新, 出版的图书更难以被读者接受;编辑人员如果缺少对最新的学术成果和前沿知识的了解和把握, 就难以使书稿的质量达到最好, 就难以奉献给读者最新最好的精神食粮;没有新颖的装帧设计, 就难以给读者美好的视觉享受;没有颇具创意的市场宣传和营销策略, 就难以在最短的时间吸引读者的眼球, 激发起读者购买图书的热情。例如, 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求医不如求己》这套书热销以前, 市场上关于中医经络方面的书籍已经出现多种, 但没有哪一种能像《求医》这样, 连续几年畅销, 销量突破两百万。该书出版之后, 许多出版单位在装帧和内容上对该书争相模仿。一本普通的医学科普读物, 何以出现如此火爆的状况?正是因为出版者对该书的内容进行了创新性的思考, 不再以教科书的行文方式向读者灌输医学知识, 而是以轻松有趣的笔调介绍自己的健康体验, 使读者感受到其方法的切实可行;并从形式上对该书的装帧设计大胆创新, 一改以前常见科技类图书的呆板和枯燥, 疏朗新颖的版式与生动有趣的插图交相辉映, 使它在同类图书中显得格外生动活泼, 抢人眼球。

由此可见, 图书的编辑出版离不开从业人员的开拓和创新。可以说, 一个缺乏开拓创新实力的出版社根本无法在激烈的图书市场上立足, 更遑论发展壮大?一个缺乏开拓创新能力的编辑、营销人员, 绝对不是一个合格的出版工作者, 早晚要被淘汰出局。只有刻苦学习, 锐意进取, 奋力开拓, 不断创新, 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图书编辑出版也需要守成

如上所述, 图书编辑出版必需开拓创新, 这已成为绝大多数出版单位和从业人员的共识, 并实实在在地变成了具体行动。但是, 这并不意味着在图书的出版编辑过程中, 就应该摒弃一切优良传统, 蔑视一切成功经验, 违背图书出版的客观规律, 甚至违反现有的法律法规, 一切唯“新”是从, 追求猎奇, 异想天开, 我行我素。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图书编辑出版历史的国家。千百年来, 我们的古人、前人在图书编辑出版中积累了宝贵而丰富的实践经验, 总结出了许多科学的出版编辑规律。新中国建立以来,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党和国家更是从世界与中国出版业的实际出发, 制订了若干出版政策和法律法规。这些经验、规律、政策和法律法规, 早已被时间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是必须切实遵守执行的, 摒弃这些优良传统, 蔑视这些成功经验, 违背这些规律, 违反这些政策和法律法规, 就会走弯路, 碰钉子, 犯错误。

例如:国家有关部门规定, 书稿编辑加工必须实行三审四校制, 这是将前人总结出的编辑出版规律上升到了政策法规的层面, 任何时候, 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必须不折不扣地坚决执行, 而绝对不可以以创新为理由, 在实践中缩水或打折扣, 将其简化为二审二校甚至一审一校。事实上, 有个别出版社或从业人员, 打着创新的旗号, 硬要简化这一规定, 编辑拿到书稿以后, 一审马马虎虎, 甚至不作任何加工就直接送到校对室, 让校对人员代其加工;有的出版社复审终审人员对一审后的书稿不认真审阅, 不提任何修改意见, 对原稿和一审中存在的问题一无所知, 或者熟视无睹, 而是简单地一签 (字) 了之, 复审终审形同虚设, 将三审制变成了事实上的一审制;也有的编辑随心所欲地将四校缩减为两校甚至一校。凡此种种, 不可避免地粗制滥造出不合格产品甚至废品, 给读者带来极大损害, 给出版社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和恶劣的社会影响。

又例如, 有的编辑在书稿加工中, 对原稿中出现的违背语法规范的遣词造句、生造语汇视而不见, 甚至将其视为创新而予以保留, 结果让谬种流传, 贻害读者, 尤其是贻害青少年读者, 使祖国语言的纯洁性受到玷污和破坏, 令国人痛心, 令读者愤慨!

这些实例说明, 图书编辑出版有其自身的规律, 有诸多的政策和法律法规, 这些规律和法规, 是必须遵循和遵守的, 绝不能因为是传统和行之多年的旧制而违背, 为了创新而违反!

当然, 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 并非都是为了创新。有的是出版社为了降低出版成本, 有的是因为相关人员偷懒, 还有的是因为编辑人员参加出版工作时间不长, 缺乏图书编辑加工经验, 对相关规定不知不熟等等。对此, 必须根据不同情况, 采取相应的措施, 有的放矢地加以解决。

三、结束语

编辑出版学范文第4篇

一、编辑出版与文化传承之间存在的联系

(一) 认识编辑出版

编辑出版, 重在编辑, 为的就是能够把所涉及到的一些新闻以及影视方面的相关问题展现给广大群众, 仅仅限于出版领域。很多学者认为, 编辑其实就是一种社会所存在的活动, 也是将物质文明传播下去的手段, 通过一些组织收集整理归纳等形式, 让文献资料, 能够通过传播的途径展示于社会大众。这一个概念, 更是概括了20世纪90年代之前, 我们国家学者对于编辑的认识[1]。当代的部分学者, 也给予编辑一些新的定义, 比如说是根据社会文化的一种需要, 按照相关的措施, 将精神产品, 通过一些加工, 从而传播给社会的一个活动。从以上说法来, 总的概括编辑就是归纳、整理、加工选择, 从而为后期发行所做的一系列的准备性工作。

(二) 编辑出版的本质与文化传承存在的关系

通过上面的分析, 可以看出编辑就是一种精神产品生产的活动, 也是一种宽泛的文化活动, 需要一些具有专业性知识以及编辑能力的人, 从而通过编辑活动, 来对对象进行加工。编辑也是一种知识传播的重要手段, 编辑有着自己本身的基本规律, 那就是通过工作人员, 以传播文化为目的, 将所选择的作品进一步的加工, 编辑出版, 这也是开展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2]。它可以对作品进行优化筛选, 从而让作品更好的流传于社会, 直接决定了整个国家在文化传承中的地位, 因此编辑出版与文化传承之间存在的则是一种辩证的关系。

二、编辑出版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一) 从文化的积累角度分析

文化积累其实就是文化价值上的一种积累, 它是有着长期与稳定的特点的, 在人类积累这些文化的过程之中, 编辑出版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文化博大精深, 上下五千年, 代代相传, 从最开始历史上的著名思想教育家孔子, 到春秋时期各大诗人编写的诗文, 没有一个不是记载着历史的变迁。不论是所发行的那些历史性的代表著作, 还是普通的诗集, 它们所蕴含的文化分量是强大的[3]。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批文学家, 我国的中华文化才得以传承, 才想起了文化的时代浪潮, 他们秉承着开启民智, 富国强民的决心, 让中华文明代代相传。当然在此过程中也引进了许多优秀的国外作品, 这一切都是编辑出版工作人员所付出的努力。编辑是人类文化一种记录的形式, 其中少不了创造与整理, 这更是一个文化积累的过程。

(二) 从文化传播角度分析

现在信息交流的方式千变万化, 人类关于文化传播活动也有着不同的形式。编辑出版则是直接通过作品, 按照一定的原则将文化传承出去。伴随着如今编辑出版事业的不断发展, 编辑出版对于文化传播也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 主要是表现在编辑通过自己的构思, 不断完善文化作品, 发挥起了主导作用。另一方面来说编辑者, 通过自己的劳动, 对所编辑的作品进行加工与后期设计处理, 通过一些技术性的劳动, 发挥了文化的传承作用。同时编辑者还会经常做到与读者互相联系沟通, 分析当代群众所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精神文化, 从而把这类精神文化的作品流传于社会。

(三) 从文化选择角度分析

文化选择是编辑过程中, 按照如今人类对于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 从而对作品进行进一步的筛选, 让文学作品具有针对性的去流传于世间的一个具体过程。其中少不了的就是选题策划, 这是每一位编辑工作人员所要做的重要工作。编辑主体, 对于整个社会精神文化也是一种创新, 为的就是实现社会文化上的进步[4]。编辑部工作人员通过相关的选择, 将那些具有着科学价值与生命力价值的优秀文化作品, 传承下去, 既然做了编辑这一份职业, 就要拥有着这一份职业操守。出版文化并不是一个轻松的工作, 每一位工作人员的眼光以及判断力, 都会决定这一个时代的文化发展趋势, 每一位出版人员都不可以忽略自己的这一份文化上的责任。

(四) 从文化创新角度分析

说到编辑上的文化创新, 必然要通过重新选题、重新策划、重新加工等过程, 编辑人员的自身素质直接决定着文化创新能否顺利进行, 主要表现在一些选题方面, 编辑部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当代文化市场需求, 从而选择一些比较成熟性的话题, 然后再根据这一个话题进行相应的文段筛选。也可以通过一些已经完成的作品, 进行不断翻阅, 从而进一步筛选。缺少了编辑的文化创新, 后期也不可能会带来更好的作品, 也无法将好的作品, 传播给这一个需要文化的社会。编辑部对于整个作品的思想结构还有表述, 都应该进行相应的分析, 想尽办法, 让作品内容变得更加丰富, 符合当代文化标准, 为后期传播作品准备充分的条件。编辑加工还可以增加整个作品的文化价值, 编辑出版, 其实就是一种富有着创新性的文化活动, 主要目的就在于让文化再一次得到精神上的提升。如果文化的发展离开了创新, 那么编辑出版活动也就自然失去了它的社会价值。

三、关于后期更好发挥编辑出版在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所提出的措施

(一) 重视社会效益, 坚持文化作品的发展本质

每一个出版物都具有着自己的相应的本质, 不论是从文化方面来说, 还是从商业价值方面来说, 编辑出版, 都起着重大的作用, 这就自然而然牵扯到了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关系的一个问题, 唯有将两个关系处理好, 后期才能够让文化发展, 以及文化传承, 更顺利的进行, 从目前形势来看, 我国在出版方面仍旧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市场经济对于编辑出版的影响也是越来越大。在整个市场竞争过程中编辑出版, 面临着重大的经济利益上的挑战, 有一些文化含量比较高的作品, 却拿不到相应的经济收益, 面对这样的情况, 编辑部门更是应该秉承着编辑出版文化的本质, 将社会利益放在重要地位, 放远眼光, 让作品真正成为丰富人类精神世界的一种文化产品。它与其他的物质产品并不是一样的, 比那些所谓的物质产品多了一个文化层次。在编辑出版工作过程中, 如果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存在了矛盾, 那就必须顾及到社会效益, 适当放轻经济效益, 这样才能够让作品起到真正传承的作用。

(二) 善于运用科技进行传播

我国的科学技术还算是比较先进的, 编辑出版也可以适当利用科技成果, 从而加大传播功能, 目前纸质图书, 这一种传统类型的图书仍然是占据着重要的主导作用, 但是数字图书发展还并不是非常理想。数字出版可以让传统的阅读方式得到改变, 数字图书具有着便捷, 高容量, 快捷环保的优势, 当代越来越多的读者也正在慢慢接受这一种阅读方式。尤其是在一些发达国家, 数字出版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成熟的产业, 面对着新技术, 变革的时代, 我国也应当借鉴国外发展形势, 来将数字出版能力进一步提升。

四、结束语

在这样一个信息发展的时代, 若想让文化传承真正实现, 编辑出版工作人员就必须从自身开始努力, 加强对技术方面的创新以及人员能力方面的培养, 将每项工作落实, 才可以维持编辑出版产业, 后期更顺利发展, 未来的文化传承才有更多的希望。

摘要:一个民族所拥有的文化, 正是一个民族灵魂的体现, 更是未来国家发展与振兴的必要保障, 编辑出版是整个文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 对于文化传承起到非常强大的作用, 主要体现在编辑出版, 对于文化的选择与积累方面。现在是文化迅速发展的时代, 唯有把编辑出版放在重要的地位, 通过一些科技与传播方式, 才能够更好的让编辑出版在文化传承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编辑出版,文化传承,作用

参考文献

[1] 古丽娜尔·托合提.编辑出版在文化传承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J].采写编, 2017 (1) :88-89.

[2] 郑德芸.试论博物馆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地位与作用[J].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 No.134 (11) :152-153.

[3] 周丽云.浅谈书法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J].艺术评鉴, 2017 (24) :47-48.

编辑出版学范文第5篇

“儒商文化丛书”是贵州人民出版社于2017年12月出版的一套以“儒商文化”为核心内容的丛书, 包括《修身之仁》《交友之义》《齐家之礼》《心学之智》《经营之信》五部作品, 本丛书作为重点图书获得了贵州省出版传媒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的资助。笔者作为本丛书的责任编辑, 参与了丛书的出版过程, 从中也对编辑的素养和能力有了一些新的理解和认识。

一、对图书质量的把控能力

作为精神文化产品, 图书的质量至关重要。图书的质量包括内容和表现形式两个方面, 这就要求编辑具备对图书质量的把控能力, 不仅要使出版物符合《出版管理条例》和《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等相关要求, 还要力争推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具有较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优秀出版物。

在内容方面, 编辑首先要把握书稿的政治导向、思想倾向、科学价值、文化艺术价值等方面。在书稿的具体的编校过程中, 编辑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 对书稿进行全面研究, 对文字进行认真的编辑和校对, 力争把各种差错消灭在出版之前, 使自己编辑的图书成为合格品, 最好有一定比例的优质品。

在形式方面, 编辑要对图书的结构体系、逻辑框架、行文格式、语言风格等方面逐一审定和编辑。例如, 一本书的逻辑框架要清晰, 要让作者通过目录就能明白该书的主要内容和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语言风格也要跟图书本身的定位一致, 使之能够提升读者的阅读兴趣。

在对“儒商文化丛书”的书稿进行初审后, 笔者通过初审意见将内容和形式方面需要调整和修改的部分向作者进行了反馈。第一, 建议将原丛书名“儒商系列丛书”改为“儒商文化丛书”, 并提出了如下理由:“儒商文化以儒家学说的价值观、道德观为取向, 体现了中国儒商在日常经营、生意往来和为人处事时的思维方式和处事准则, 有其独特的文化模式。因此, 丛书名定为‘儒商文化丛书’, 有利于系统、全面的挖掘和梳理‘儒商文化’这一独特的文化模式, 有利于塑造出中国的现代企业精神。”第二, 笔者建议丛书主编为本丛书写一篇“总序”, 主要介绍一下出版本丛书的背景、目的及意义等, 并从整体上说明本丛书涉及了儒商文化的哪些方面, 有利于使读者更加清楚地了解丛书的基本情况。第三, 建议作者对书稿内容进行一定的调整, 可适当补充“案例”,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即将儒家传统理论与经商之道相结合, 并通过儒商的成功案例, 使书稿内容“有理有据”, 进一步增强图书的可读性。第四, 为了使本丛书的体例统一, 笔者建议部分作者补充前言、后记、参考文献等内容, 以实现丛书结构框架和表现形式的整体统一。第五, 笔者对书稿中引用的部分名家名言等资料进行了核对, 发现了一些问题, 因此建议作者找到权威书籍及资料仔细核查, 以免产生错误。本丛书的主编和各位作者也就相关问题与笔者进行了沟通, 并及时对书稿进行了调整、补充、修改和核实, 从整体上提高了书稿的质量。

二、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

编辑的沟通能力对图书的品质和出版进度都有重要影响。在图书的出版过程中, 编辑需要与作者、排版设计人员、营销发行人员等进行充分的沟通, 这样才能使出版工作顺利推进, 控制出版周期。因此, 图书编辑必须认识到沟通协调能力的重要性, 并在工作中不断学习, 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 逐步提高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

在“儒商文化丛书”的出版过程中, 笔者就曾多次与丛书主编、作者就书稿的内容进行沟通。一是在对丛书的书稿初审后, 笔者将书面的“初审意见”反馈给了作者, 并通过打电话、发邮件的形式就其中的部分内容做了重点说明, 作者也就某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在充分沟通、讨论之后确定了书稿的整体修改方案。二是在书稿的编校阶段, 笔者将二校稿的复印件寄给了各位作者, 并请作者整体看一下校样, 指出其中是否有错漏和不当之处, 同时请作者重点处理一下校样上编校人员提出的疑问。各位作者及时、认真地完成了这项工作, 并在将处理后的校样寄回的同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三是丛书即将付印刷时, 笔者将样书寄给了作者, 请各位作者对样书进行最后的确认, 并在样书上签字。经过与作者的多次有效沟通,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才让丛书能够如期面世。

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追求完美的精神, 是一种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内容的职业精神。而“工匠精神”也是编辑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只有严谨专注、精益求精的编辑, 才能给图书锦上添花, 将优质的图书提供给读者。

图书是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重要载体, 精品图书的面世需要经历储备、策划、精心打磨的过程, 绝对不能一蹴而就。编辑在图书出版过程中, 必须重视每一个细节, 秉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编辑要确保图书质量, 就要反复修改校样, 对不确定的内容要查阅工具书、专业资料和咨询相关专家, 对引文、注释、数据要等认真查询、核对, 尽量减少和消灭差错[1]。

从“儒商文化丛书”的出版来看, 编校人员除了在三校过程中对书稿文字的认真推敲和打磨, 笔者对书中的引文也进行了认真的核对。正如上文所说, 本丛书的书稿中引用了历代名著中的相关资料, 尽管笔者已经建议作者按照权威书籍进行仔细核查, 但笔者仍然按照我社出版的“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中的相关书籍对引文进行了仔细核查, 尽量避免出现差错。

在封面设计方面, 笔者就“儒商文化丛书”的内容、设计风格等问题和设计老师进行了充分的沟通, 并在设计老师提供的三套设计方案中选择了最适宜本丛书的方案。尽管丛书主编和作者对设计方案表示满意, 但笔者仍然觉得封面文字的字体与丛书的内容和定位不太契合, 在得知本丛书的主编具备一定的书法造诣后, 就请主编为丛书题写了书名, 并结合书名文字对设计方案进行了微调, 这样封面设计终于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四、实现自我提升的能力

新时代的图书编辑要想胜任自己的工作, 还需重视自我提升, 并在学习和工作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提升。

首先, 加强理论学习, 提升政治素养。编辑要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 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 同时, 了解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出版方向, 当好把关人。其次, 练好基本功, 提升专业素养。编辑应学习和熟练掌握编辑出版行业的规范和标准。编辑工作是一个在干中学, 在学中干的过程, 编辑需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并虚心向资深编辑学习, 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此外, 编辑还应积极参加行业内的各种业务培训, 如编辑出版专业知识、法律法规、新媒体专业知识、行业前沿动态等方面的业务培训, 以适应新时代对编辑提出的新要求。[2]再次, 以“工匠精神”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中, 编辑应真正做到精益求精、追求“完美”, 对于图书质量不能只满足于“合格”, 而要尽力打造优质图书和精品图书。最后, 优化知识结构, 追求自我超越。

新时代的编辑更应注重优化知识结构, 积极培养终身学习意识, 不断寻求自我突破和超越, 以适应新时代的文化生态和出版业的发展趋势。编辑的工作性质要求其既要掌握广博的知识, 具备“杂家”的特点, 又要有自身最为精通的知识领域, 时刻关注该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 及时进行知识更新, 力争成为这一领域的“专家”[3]。

“儒商文化丛书”的出版过程, 对笔者来说就是一次学习的过程。为了能胜任本丛书责任编辑的工作, 笔者前期就做了一定的准备, 学习了一些有关“儒商”的知识, 以期更好地了解儒商及儒商文化的内涵。在编校过程中, 笔者在遇到书稿中自己不了解的具体问题时, 也有针对性地查阅了相关的资料, 学习了相应的知识。尽管在这一过程中学习到的知识仍然十分有限, 但笔者更深刻地认识到了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实现自我提升的重要性。

摘要:每一本书的出版过程, 都是对编辑素养和能力的一种检验, 这其中要求编辑具备对图书质量的把控能力、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实现自我提升的能力等。相信只有具备了这些素养和能力, 编辑才能真正成为新时代出版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出版,编辑,素养,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洪波.发扬“工匠精神”, 提高图书编校质量[J].传播与版权, 2018 (08) :62-63.

[2] 杨亚鸿.新时代背景下人文社科学术编辑素养及其培养[J].中国编辑, 2018 (09) :40-44.

编辑出版学范文第6篇

1 思想观念的转型

第一, 认识观念的转型。出版活动中的认识观念包括对出版活动、出版单位、出版物等性质的认识。传统观点片面认为出版活动属于文化活动, 是意识形态的阵地。现代出版观点认为: (1) 出版活动及其过程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行, 片面强调社会效益, 忽视经济效益, 就会形成出版活动远离社会、远离市场, 在市场竞争中落败。所以, 不能把社会效益作为衡量出版活动的唯一尺度。 (2) 出版单位就是企业。出版活动的价值就在于创造经济价值或社会效益的多少及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3) 出版物就是商品。从商品属性看, 出版物作为商品, 凝结了劳动者的智慧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通过交换使用价值, 实现商品价值。

第二, 思想意识的转型。编辑的思想意识主要体现在质量意识、竞争意识、法律意识等方面。出版物作为一种精神产品, 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种属性, 其价值是作者智慧和编辑智慧的总和, 其使用价值是它的物质性以及社会性。由此出发, 编辑人员对其生产的产品, 必须注意质量, 增强质量意识, 并把自己的产品推向流通渠道。

第三, 思维模式的转型。思维模式是一个人思考问题的方式。编辑思维模式转型要求有适应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新形势的能力, 有从新的角度、用新的方法思考新的问题的能力, 有判断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信息不断发生变化的能力。要求编辑培养工作的主动性, 在工作中去发现、去创造;要求编辑在选稿、组稿和出版过程中必须以价值评价和选择为依据;要求编辑对新课题要有敏感性, 对新学科、新成果、新观念、新体系有创造性的思维, 以创造性为尺度评价和接受它们;要求编辑在思维尺度上, 具备严密性、准确性、逻辑性和规律性。

2 知识结构的转型

首先, 从封闭型知识结构向开放型知识结构转变。目前, 我国大多数编辑的知识结构基本上还属于封闭型结构。所谓封闭型结构, 即是知识内容不变或基本不变的结构。一般编辑的主要知识基本上局限于以前所学的内容, 知识的陈旧和老化成为这种封闭型结构的一个重要特征, 这样的知识结构显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创意出版产业发展的要求。

第二, 从单一知识结构向复合知识结构转变。知识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知识的一体化,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走向高度统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随着知识社会化和社会知识化程度的日益提高, 上述趋势将越来越明显。编辑不能不顺应这种趋势。因此, 新型的编辑不应是固守于一门学科的狭隘专业人士, 而应成为具有全面性知识的人才。

3 业务能力的转型

第一, 语言文字能力是基础。编辑的语言文字能力, 包括规范能力、加工能力和写作能力三个方面。编辑要在语言文字方面建立自己的职业优势, 就必须比作者更熟悉有关的语言文字规范文件, 掌握并能熟练运用文字、语法、修辞、逻辑方面的知识, 还要了解并能敏锐识别语言文字应用中的常见错误。纠正语言文字差错, 做好规范工作, 当然也属于语言文字加工的范畴。但编辑还要通过字斟句酌、精心润色, 提高稿件的表达效果。语言文字的加工是锦上添花, 因此出版物编辑一定要认真审读原稿, 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尊重作者的风格, 不要自以为是, 闹出“佛头着粪”的笑话。写作能力也是出版物编辑的基本功。这不但因为编辑业务中有许多写作要求, 更重要的是, 自己写作能力的有无或强弱, 在审读、加工中的感觉和作用是不一样的。凡是写作能力强的编辑, 往往审读、加工也能独具慧眼、妙笔生花, 哪怕只是一字一词地改动, 也能改得恰到好处, 仿佛与作者“心有灵犀一点通”;否则, 就容易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种种“硬伤”, 甚至闹出以错改正的笑话。

第二, 策划能力是关键。编辑策划以选题策划为主, 还应包括市场营销策划、出版单位形象宣传策划等。这些策划的目的, 或是为了提高选题质量, 或是为了创造出版物销售机会, 或是为了塑造出版单位形象。所以, 策划能力就是全面地设计、关注出版过程的能力。编辑重视策划能力, 反映了对出版工作规律的正确认识, 同时也展现了自己适应激烈市场竞争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

第三, 社交能力是前提。在编辑的日常工作中, 联系最多的应该是作者和读者。编辑应把作者、读者视为自己的知音和朋友, 通过与作者、读者的交流沟通, 建立深厚的感情和广泛的联系, 在工作中相互理解和支持, 做好这一点, 编辑需具备一定的社交和公关能力。编辑部是个文化工作室, 又是社会的一个开放性单位, 它与作者、读者、印刷厂、邮局, 与主管、主办部门及有关职能部门结成了各式各样的关系。编辑是各个环节中的联系者, 处理好这些关系, 可以获得各方面的支持, 得以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综上所述, 在创意出版产业背景下, 我国出版业只有适应市场经济和出版活动的规律, 才能有发展;编辑的素质只有依据创意出版的需要进行转型, 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编辑。

参考文献

上一篇:代销合同范文下一篇:公司网络监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