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吸虫病患者范文

2024-05-05

肝吸虫病患者范文(精选10篇)

肝吸虫病患者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2006年1月-2010年12月孝丰镇院防保科对辖区内晚期血吸虫病进行普查和干预的患者。

1.2 方法

自2006年1月开始对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和健康教育等综合干预, 连续5年, 并采用WHO-QOL-BREF中文版在干预前 (2005年12月) 和干预后 (2011年1月) 分别对所有患者进行生存质量评价。

1.3 干预措施

1.3.1 治疗干预

根据《血防手册》的治疗方案[4]督导患者用药:成人体重以60 kg为限, 总量按吡喹酮60 mg/kg两日疗法。定期复诊和追踪随访患者的病情变化和药物不良反应、副作用, 及时处理晚期血吸虫病相应的合并症和并发症。腹腔积液:指导患者限制钠盐摄入, 主动配合治疗;一般腹腔积液患者钠盐摄入量每日不超过2 g, 高度腹腔积液患者每日钠盐摄入量在0.5 g以下。规范使用利尿剂, 定期测量体重, 每周体重减少不超过2 kg为宜, 以免导致电解质紊乱, 诱发肝昏迷。上消化道出血:指导有食管下端、胃底静脉曲张的患者, 指导其预防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发生。一旦有呕血、黑便等表现, 及时予以入院治疗。

1.3.2 健康教育干预

1.3.2. 1 健康教育方式

医患沟通:在患者复诊和跟踪随访过程中, 向患者介绍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 合并症及并发症的处理措施, 每年每位患者至少给予4次沟通。印发资料:向每位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发放健康教育资料, 宣传有关血吸虫病流行、晚期血吸虫病患者临床表现及保健、出院后复诊等事项。

1.3.2. 2 健康教育内容

宣传政策:向患者和家属宣传浙江省有关晚期血吸虫病救治相关政策, 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并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心理辅导, 努力改善患者生活环境。心理指导: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因病程长、病情重, 加之患者文化素质偏低、年龄偏大且多次住院造成家庭经济负担重, 多出现紧张、恐惧、犹豫抑郁等情绪。定期与患者交谈, 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对刚入院的患者, 从整体护理观念出发, 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 使患者保持乐观情绪配合治疗。饮食指导:腹水型患者饮食以易消化、高蛋白、高能量食物为主, 限制钠盐和水分的摄入。腹水合并食管下端、胃底静脉曲张的患者禁忌粗糙、坚硬、刺激性强、粗纤维含量多的食物;腹水型合并肝昏迷患者控制蛋白摄入量, 以优质蛋白为主, 同时严格限制蛋白摄入量。

1.4 生存质量评价

生存质量评价采用WHOQOL-BREF中文版。其信度为克朗巴赫系数0.93, 内容效度均>0.800, 结构效度为0.904[5,6]。参与测量的工作人员经过统一培训, 掌握调查目的、内容、调查方法、填写要求及注意事项。量表填写由受试者本人填写, 填写困难者由访问员帮助阅读或填写。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方法。

2 结果

2.1 2006-2010年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动态变化

(表1)

2.2 综合干预对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生存质量的作用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干预后生存质量6个维度均有明显提升。

(表2)

3 讨论

3.1 强化监管

晚期血吸虫患者因患病身体受到损害, 病情反复, 治疗时间长, 治愈率低、病死率高, 长期治疗造成家庭经济困难, 心理问题发生率高。在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中, 有些患者自认为病情轻, 无明显症状, 常发生患者丢弃药物或少量服药的现象[7]。因此应加强对晚血患者服药的监管, 巩固疗效。同时, 强化治疗力度和住院治疗期间对晚血患者腹腔积液及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的治疗。

3.2 开展健康教育

WHO提出血吸虫病防治新策略是健康教育、化疗、安全用水、卫生设施与控制钉螺, 明确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新策略注重人的行为, 对疫区人群进行健康教育, 从而改变人的行为, 达到预防和减少感染的目的。健康教育能帮助他们摆脱对医护人员的依赖, 听从医护人员制定的救治方案, 获得相关知识和技术, 控制行为, 增强信心, 从而身心愉快地主动接受治疗[6]。本研究通过对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进行系统性规范性综合干预, 使患者的生存质量明显改善, 治疗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综合干预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周晓农, 汪天平, 王立英, 等.中国血吸虫病流行现状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4, 25 (7) :555-558.

[2]蔡卫民, 张立煌, 刘荣华, 等.当前晚期血吸虫病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探讨[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1993.5 (4) :239-240.

[3]杨必农, 郑绍龙, 舒儒荣.潜江市1990-2005年晚期血吸虫病病情分析[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2006, 5 (8) :977.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控司.血吸虫病防治手册[M].第3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64-108.

[5]方积乾.生存质量测定方法及应用[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0:113-143.

吃生鱼片吃出肝吸虫病 第2篇

肝吸虫成虫寄生在人体肝脏内的小胆管里,少数可寄生在胆囊里,成虫产卵随粪便排出体外,粪便中的虫卵进入河水中,孵化成尾蚴,尾蚴侵入淡水鱼或虾体内形成囊蚴,人若因生食或吃未熟的含有囊蚴的鱼或虾时即被感染。囊蚴经过人体胃到十二指肠,孵出幼虫,幼虫寄生在肝胆小管或胆囊里发育为成虫。从吞食囊蚴至发育为成虫约需一个月左右,成虫寿命可达20~30年。人体感染肝吸虫的临床症状与感染的虫数、寄生时间的长短有关,虫少时症状不明显,虫体多时可有消化道不适、不规则的腹泻或便秘、食欲不振、肝区不适、肝肿大等症状。大量寄生时,由于虫体对胆囊壁的刺激和虫体代谢产物的毒性作用,可使胆管产生炎症,以致胆管壁周围结缔组织增生、纤维性变、胆管壁变性狭窄,可损及肝细胞以致萎缩或坏死,最后形成肝硬化。也可因虫体堵塞胆管导致阻塞性黄疸、急性胆囊炎和胆管炎。虫卵、死亡的虫体及脱落的胆管组织碎片可在胆管内构成结石的核心,发生胆石症。

有资料表明,肝吸虫感染与原发性胆管性肝癌有一定关系。由于肝吸虫病的临床症状与肝炎及肝胆性疾病相似,易被误诊。因此,对久治不愈的肝病患者勿忘检查粪便,以排除肝吸虫病的可能。

98例肝吸虫病危险因素分析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 选取2011~2012年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中心医院、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佳木斯市传染病医院就诊病人, 确诊病例98例为病例组, 选取病人的亲属或邻居未感染者192例为对照组。

1.2 肝吸虫感染者判断

采集研究对象的大便5g, 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 (Kato-Katz) [3]进行1粪3检查病, 检出虫卵者, 定性为肝吸虫感染者。

1.3 问卷调查

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 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进行面访调查, 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姓名, 性别, 年龄, 居住地址, 职业, 文化程度等) 、个人卫生和饮食行为。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 Data3.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检查、核对和校正;应用SAS9.1软件包进行非条件Logistic regression分析, 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单因素logistic分析

将是否为肝吸虫患者作为因变量, 所调查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 结果提示, 男性、农民、年龄40~50岁, 经常及偶尔生食或半生食淡水鱼、经常食用生或半生食淡水虾、有过抓生鱼后不洗手就抓食物吃、有过吃烤、煨、焙小鱼史、有用口叼活鱼史、经常用切过生鱼的刀及砧板不洗就切熟食品、经常用盛过生鱼的碗等器皿不洗干净就盛熟食是肝吸虫感染的危险因素。

2.2 多因素logistic分析

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 不同年龄、文化程度、是否经常及偶尔生食或半生食淡水鱼、经常食用生或半生淡水虾是否有过抓生鱼后不洗手就抓食物吃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3 讨论

肝吸虫病是我国新五大寄生虫病之一, 卫生部2005年调查结果显示, 黑龙江省肝吸虫感染率仅次于广东省。蔡连顺等调查结果显示我省东部地区已成为肝吸虫的重灾区, 这与居住环境、生活习惯等有关。本次调查收集病例98例, 男性多于女性, 占72.45%, 可能与男性接触生或半生不熟的食品机会多及更喜欢吃“鱼生”有一定关系。调查结果提示经常及偶尔生食或半生食淡水鱼、经常食或半生食淡水虾、抓生鱼后不洗手就抓食物吃是感染肝吸虫的危险因素, 与范苏云等[4]研究的结果相似。本次调查对象生活在黑龙江省松花江、嫩江、同江等沿江地区, 该地区大部分居民有喜吃生江鱼、凉拌生鱼片的习惯, 生江鱼的体内绝大多数寄生有肝吸虫的囊蚴, 食用含有活囊蚴的鱼后, 囊蚴会进入人体胆管内发育为成虫, 之后肝吸虫就一直寄生在人体内。由此可见, 卫生部门可从上述分析结果出发对肝吸虫病的防治进行宣传, 不生食或少生食淡水鱼、虾、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行为, 减少与囊蚴的接触机会, 把住“病从口入”这一关, 从而减少肝吸虫的感染, 以保护人体的健康。

参考文献

[1]诸欣平, 苏川主编.人体寄生虫学[M], 第8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2]蔡连顺, 辛华, 陈光, 等.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华支睾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02, 25 (6) :14-15

[3]邹春霞.改良加藤氏厚涂片法在肝吸虫检测中的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2, 22 (9) :2831-2832

鸭鹅常见吸虫病的防治 第4篇

感染吸虫的水禽通过粪便排出吸虫卵,条件合适虫卵孵化,产生一期幼虫;幼虫在中间宿主内成熟,中间宿主将成熟幼虫排在草上,通过采食中间宿主或草类,鸭重新感染吸虫。其中对鸭鹅危害较大的有:鸭棘口吸虫、鸭鹅次睾吸虫、鸭眼睛吸虫等。

1 鸭鹅棘口吸虫病

棘口吸虫病是由棘口吸虫科各种吸虫等寄生于鹅、鸭小肠、盲肠和直肠中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对幼禽危害最大。

1.1 病原 寄生在鸭鹅体内的有卷棘口吸虫、宫川棘口吸虫等,虫体呈长叶状。棘口吸虫发育的第一二中间宿主均为小土蜗螺、椎实螺、凸旋螺等淡水螺类。水禽通过吞食含有囊蚴的螺类而感染。

1.2 临床症状 患鸭精神不振,不愿起立行走。少量感染时危害不严重,雏禽严重感染时,可引起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粪便中混有粘液。禽体贫血,消瘦,发育停滞,最后衰竭死亡。

1.3 剖检变化 鸭体严重脱水、消瘦,出血性肠炎,肠腔充满卡他性粘液;空肠盲肠内可见黑褐色内容物,在盲肠、直肠发现粉红色细叶状的虫体,虫体一端埋入肠粘膜内,且吸附部位有溃疡,用剪刀稍用力即可将其刮下,刮下的虫体可蠕动蜷曲。其他脏器无肉眼可见病变。

1.4 防治 本病流行地区,应做好消灭淡水螺的工作;每年应对家禽进行有计划的驱虫,并对驱虫后的粪便严格处理。每天应及时清扫禽舍,粪便发酵无害化处理。硫双二氯酚,按150~200mg/kg体重用药,拌料饲喂。氯硝柳胺,按100~120mg/kg体重,一次口服。

2 鸭鹅次睾吸虫病

2.1 病原 寄生于鸭、鹅、鸡、野鸭的胆管和胆囊的一种吸虫。虫体呈叶状,体表有小刺,大小为长2.4~4.7mm,宽0.5~1.2mm。主要为东方次睾吸虫,此虫需要两个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为纹沼螺,第二中间宿主为麦穗鱼及棒花鱼,虫卵在鱼体内发育为囊蚴后集中于肌肉和皮层,鸭鹅吞食含囊蚴的鱼类而感染本病。

主要流行于鸭群中,1月龄以上的雏鸭感染率较高,鹅感染较少。

2.2 临床症状 轻度感染不表现症状,较重感染表现食欲减退,逐渐消瘦,精神委顿,在水中游走无力,缩颈闭眼,两腿无力,卧伏不起。随着病情加剧,羽毛松乱,废食,眼结膜发绀,有粘液性分泌物,呼吸困难,贫血,消瘦,粪便呈草绿色或灰白色,多数因衰竭而死亡。

2.3 剖检变化 胆囊肿大,囊壁增厚,胆汁变浓或消失。肝脏肿大,质地坚实,有不同程度的炎症和坏死,肝常呈橙黄色,肝功能被破坏,细胞变性萎缩,引起肝硬化。

2.4 防治 在流行季节不要将禽类放养到水塘和稻田里,流行地区不以生鱼类作饲料。

定期进行驱虫,粪便应堆积发酵处理从而杀灭虫卵。结合农业生产进行灭螺。

治疗可采用吡喹酮,每千克体重15~20mg,一次口服。丙硫咪唑:每千克体重75~100mg,一次口服。硫双二氯酚:每千克体重150~200mg,一次口服。

3 鸭鹅眼睛吸虫病

3.1 病原与流行病学 病原为嗜眼吸虫,属嗜眼科。新鲜虫体为淡黄色,半透明,前端较狭呈纺锤形,体表粗糙,虫体大小3~6mm×0.9~1.9mm。

嗜眼吸虫病主要分布于有中间宿主淡水螺存在的区域,除鸭鹅外,自然条件下还可以感染鸡、火鸡、珍珠鸡等多种禽类。各种日龄的鸭鹅都可以感染,引起鸭鹅的结膜或角膜炎,甚至失明,造成生产性能下降。

3.2 临床症状 病初患鸭鹅流泪,并不断用蹼挠眼部或转头将眼睛揩擦背部,以后逐渐消瘦,食欲不振,生长发育不良,生产性能下降。大多数病鸭鹅为单侧性眼发病,一只眼出现严重症状,而另一只眼虽有感染而无明显症状,只有少数为双侧性眼发病严重的病例可失明,行走困难,跛行或瘫痪,最后死亡。眼结膜内有浅黄色脓性分泌物,眼瞬膜下的穹隆部结膜和球结膜均附有寄生虫。从眼内挑取可疑物,置载玻片上,滴加生理盐水1滴,压片,置10×10显微镜下检查,如发现淡黄色,半透明虫体,即可确诊。

3.3 防治 加强环境卫生工作,对鸭鹅的生活和活动区内灭螺以消灭中间宿主。发病后,应对鸭鹅舍和放牧场地用生石灰或1:3000抗毒威喷洒。

患病的鸭驱虫可用75%酒精滴眼,方法是由助手将鸭固定,另一助手固定鸭头,右手用钝头金属细棒或眼科玻璃棒,从内眼角扒开瞬膜,用药棉吸干泪液后,立即滴入75%酒精4~6滴。用此法滴眼驱虫操作简便,可使症状很快消失,驱虫率可达100%。

也可采取人工翻眼除虫,用钝头细棒拨开瞬膜,用眼科镊子从结膜囊内摘除虫体(图1),然后用一定浓度的硼酸水冲洗眼睛。

肝吸虫病患者 第5篇

关键词:CT,肝吸虫病,诊断,临床价值

肝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寄生于人体胆道所引起的以肝胆病变为主的一种人兽共患性寄生虫病, 本病多分布在亚洲, 通过吃未熟的淡水鱼而感染。临床主要表现为胆管胆囊炎、胆石症等, 并可引起多种并发症。肝吸虫病的诊断主要依靠血液检查、免疫学检查、寄生虫学检查及影像学检查, 其中影像学检查主要通过B超及CT检查。CT检查可见肝内胆管从肝门向四周均匀扩张, 肝外胆管无明显扩张, 肝内胆管扩张, 胆管的直径与长度比多小于1∶10, 囊状扩张的胆小管以肝周边分布为主, 管径相近, 少数可见不规则组织块影。近年来, 笔者所在医院通过回顾性分析收治的110例肝吸虫患者的CT检查及临床资料, 探讨CT在肝吸虫病临床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自2010年3月-2013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肝吸虫患者110例, 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CT表现及临床资料。110例患者中, 男72例, 女38例。临床表现:上腹部疼痛72例, 上腹部不适21例, 黄疸11例, 发热6例。

1.2 方法

采用日立-Carin O全身CT机对患者肝脏及胆囊进行扫描, 扫描位置由肝膈面至肝脏下缘。层厚5~10 mm, 110例患者中, 82例行常规平扫, 28例行常规平扫及增强扫描。增强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 剂量为100 ml, 采用高压注射器注射, 流率设定为3 ml/s。

1.3 诊断标准

肝内胆管扩张以Ⅱ、Ⅲ级胆管直径为标准:轻度扩张管径≤3mm;中度扩张管径4~6 mm, 重度扩张管径≥7 mm。肝内胆管形态:周围型:肝包膜下胆管呈小囊状、细枝状扩张;中央型:肝门区胆管以细枝状扩张为主, 周围胆管未见明显扩张;混合型:肝包膜下胆管小囊状扩张伴有肝门区胆管树枝状扩张[1]。

2 结果

110例患者经CT检查均表现为不同程度及不同形态的扩张, 其中肝内胆管轻度扩张52例 (47.27%) , 中度扩张30例 (27.27%) , 重度扩张28例 (25.45%) 。扩张形态上, 周围型61例 (55.45%) , 中央型22例 (20.00%) , 混合型27例 (24.55%) 。56例扩张的胆管内可见点状虫体软组织密度影。胆囊内见片絮状虫体软组织影41例。合并胆囊结石48例。合并胆管炎30例, 呈斑片状低密度影, 边缘不清。合并肝脓肿8例, 呈环形或蜂窝状强化。合并胆管癌9例, 肝内胆管结石7例。增强扫描41例扩张胆管壁未见明显强化。57例肝有轻度肿大, 5例合并肝硬化, 36例伴有脂肪肝。

3 讨论

肝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寄生于人体胆道所引起的以肝胆病变为主的一种人兽共患性寄生虫病, 本病多分布在亚洲, 通过吃未熟的淡水鱼而感染。临床主要表现为胆管胆囊炎、胆石症等并可引起多种并发症[2,3,4]。本组110例患者均有食用生鱼史。本病起病较缓, 仅少数短期内重度感染患者在临床上表现为急性发病, 轻度感染者表现为无症状或饭后上腹部饱胀感, 患者容易出现疲劳, 重度感染者常起病较慢, 表现为食欲减退、上腹饱胀、肝区钝痛。肝吸虫病患者中有24%~95%的患者伴有肝脏肿大, 左叶明显, 伴压痛、叩击痛, 甚至头晕、失眠、疲乏、记忆力减退等症状。个别患者由于大量成虫堵塞胆管出现黄疸, 发生胆绞痛, 严重者可发展为肝硬化、门脉高压时, 表现为消瘦、腹壁静脉曲张、腹水、肝脾肿大、贫血等。肝吸虫病症状轻重不等, 可分为三度, (1) 轻度:患者多无自觉症状, 只在粪检时发现虫卵, 或仅有胃肠道症状, 饭后胃部压痛感, 软便。此类约占总数35%。 (2) 中度:患者表现为较明显的胃肠道症状, 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肝大、肝水肿。并发细菌感染时出现胆囊炎、胆管炎, 此类约占总数55%。 (3) 重度:患者有明显胃肠道症状, 表现为反复便秘、腹泻, 右上腹疼痛, 多见于儿童患者, 约占10%。患者可同时合并几种临床类型, 极少数非流行区初次感染的患者, 感染一个月后突然起病, 呈高热、寒战、上腹剧痛、肝大, 轻度黄疸, 血液嗜酸性粒细胞大量增多, 尚有极个别患者出现类白血病反应。病变部位主要位于肝次级胆管, 感染初期病变尚不明显, 重度感染者或病变后期胆管可出现局限性扩张, 管壁显著增厚, 虫体大量繁殖后可引起胆管阻塞, 部分病例可合并细菌感染出现胆管炎。此外, 文献[5]报道华支睾吸虫感染可能与肝癌发生有关。本组110例患者CT检查均表现为肝内胆管扩张, 胆总管无明显扩张, 与临床上大部分报道相符, 肝内胆管扩张形态表现为周围型者61例, 占55.45%, 肝内末梢小管以小囊状、细枝状扩张为主要表现, 主要分布于肝右后叶, 小囊通常小于2 cm, 与扩张胆管相通呈现逗点状[6,7]。成虫寄生于末梢胆管, 导致胆管不同程度阻塞出现边缘部扩张, 多发生于肝后叶, 主要是由于幼虫进入胆管后在人体重力影响下移居于右叶后上段胆管内。肝中央型22例, 占20.00%, 以肝门侧肝内树枝状扩张为主要表现, 原因主要是长期慢性感染, 胆管内张力降低, 胆汁淤滞, 成虫数量不断增加, 寄生于管径较为粗大的胆管导致肝门侧胆管不同程度扩张[8,9,10]。混合型肝内胆管扩张者27例, 占24.55%, 呈弥漫性扩张, 同时合并中央型及周围型, 肝内末梢胆管扩张通常较肝门区大胆管严重, 导致胆管扩张程度不成比例, 肝外胆管扩张较少。混合型肝内胆管扩张并发症较多, 常合并胆囊炎及胆石症等[11,12]。另外, 56例扩张的胆管内可见点状虫体软组织密度影。胆囊内见片絮状虫体软组织影41例。合并胆囊结石48例。合并胆管炎30例, 呈斑片状低密度影, 边缘不清。合并肝脓肿8例, 呈环形或蜂窝状强化。合并胆管癌9例, 肝内胆管结石7例。增强扫描41例扩张胆管壁未见明显强化。57例肝有轻度肿大, 5例合并肝硬化, 36例伴有脂肪肝。目前临床上针对肝吸虫病的治疗主要分为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 一般治疗主要是支持疗法, 如营养治疗、纠正贫血、消肿利尿等, 全身状况改善后予以驱虫治疗, 并发胆管炎或胆囊炎的患者, 除驱虫外应辅以抗菌药物, 急性胰腺、胆总管阻塞应及时采取手术治疗, 病原治疗主要应用吡喹酮, 具有疗程短、毒性较小、疗效好的特点, 治疗后3个月粪便转阴率达90%。

肝吸虫病患者 第6篇

1 临床资料

2006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肝癌合并肝吸虫病病人64例, 男57例, 女7例;年龄25岁~73岁 (51.9岁±11.53岁) ;均行肝切除手术;放置T管引流14 d~25 d, 平均19 d;2例病人出现胆漏, 其余62例均顺利拔除引流管, 病人恢复良好, 痊愈出院。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护士应耐心为病人讲解有关疾病的知识、手术经过及术中配合, 使其了解放置T管引流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减少病人的心理紧张, 消除思想顾虑, 使其处于最佳状态接受手术。

2.2 T管引流的护理

2.2.1 妥善固定引流管

防止引流管扭曲、折叠、受压、脱落等, 搬动病人时动作要轻柔, 并加强监护。对于麻醉未清醒的病人需适当约束肢体, 防止病人躁动时将管道拉出。清醒病人要反复告知其翻身或下床活动时要保护好T管。引流管长短要适宜, 过长易扭曲, 有碍胆汁流出, 增加胆道或吻合口压力, 容易发生胆漏;过短则限制病人翻身活动, 致引流管脱出造成胆漏。护士更换引流袋时应小心牵拉, 防止T管移位。如有脱出, 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2.2 保持引流通畅

①妥善固定, 避免打折、弯曲、受压, 保持引流管周围清洁、干燥。②经常挤压引流管, 检查是否通畅, 检查衔接处是否松脱。③在更换引流袋及采集引流液时要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如无菌操作不严, 会导致外源性细菌的侵入, 增加胆管系统感染机会[1]。④T管引流量突然中断, 常见原因:引流管受压、打折;坏死组织、血凝块、肝吸虫堵塞;T管部分或全部滑脱。处理:在排除T管滑脱的情况下, 可用生理盐水或33%硫酸镁注射液冲洗T管。通过T管造影了解胆总管是否通畅。肝癌合并肝吸虫病术后病人, 一般术后3 d~5 d, 根据术中情况及术后病人恢复情况, 开始口服驱虫药。常用驱虫药为阿苯达唑, 每日0.4 g, 每日2次, 早晚服, 5 d~7 d为1个疗程。服药过程中, 严密观察病人有无腹痛、腹胀、黄疸加重、发热等。同时观察病人引流情况, 经常挤压引流管, 以防肝吸虫堵塞引流管。

2.2.3 记录24

h引流液的量 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形状, 保持稳定持续引流, 并对引流液进行床旁交接班。24 h内正常引出深褐色或橙黄色清亮胆汁为300 mL~800 mL。肝癌合并肝吸虫病术后病人胆汁分泌量大, 一般可达1 500 mL以上, 最多每日可达6 500 mL。如此多的引流量势必导致全身水、电解质紊乱, 出现恶心、呕吐、厌食、厌油等。同时因胆汁丢失, 胆盐肠肝循环紊乱造成胆道菌异常出现腹痛、腹胀等症状, 常需要较长时间的输液和支持治疗来维持病人的水、电解质平衡等基本营养。防止胆汁过多丢失, 可以自身胆汁回输, 将引流到引流袋的胆汁, 将肝吸虫及残渣用纱布过滤后, 从T管回输到病人体内, 如果是冬天, 最好将胆汁加热到38 ℃~40 ℃, 再回输。也可以抬高T管, 将T管从床缘边抬高至床旁输液架上, 高度以胆总管切开水平线位置到抬高的引流管最高点为标准, 一般20 cm~30 cm。但要密切观察病人有无腹痛、腹胀等症状。如病人出现腹痛、腹胀, 应暂停回输胆汁及抬高T管。

2.2.4 观察胆汁的颜色、气味、性质和量

胆汁的颜色、气味、性质和量可直接反映病情发展变化情况, 所以术后要准确记录。术后24 h内引流量为300 mL~500 mL, 恢复进食后每日可有600 mL~700 mL, 以后逐渐减少至每日200 mL左右[2]。正常胆汁为深绿色或棕色、稠厚、色清、无渣。如发现病人的胆汁有腥臭味或出现脓性胆汁时, 提示有感染, 护士要及时报告医生, 以便医生及时采取措施对症处理。胆汁色淡、稀薄要考虑肝功能不全, 胆汁浑浊提示有感染的可能, 注意胆道出血问题[3]。

2.2.5 T管周围皮肤的护理

每日清洁消毒T管周围皮肤1次, 并覆盖无菌纱布, 如有胆汁渗漏应及时更换纱布, 局部涂氧化锌软膏保护。应严格遵医嘱应用抗生素, 控制感染。

2.2.6 观察病人全身情况

肝癌合并肝吸虫病术后病人的营养支持, 早期以胃肠外营养为主, 鼓励病人早期下床活动, 促进胃肠蠕动恢复, 防止肠粘连。胃肠功能恢复有肛门排便、排气后, 指导病人采用少量多餐的方式进食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低脂饮食。

2.2.7 拔管时的护理

T管放置时间一般为术后2周左右, 拔管前要夹管1 d或2 d, 夹管时如有腹痛、腹胀、发热、黄疸, 说明胆总管下段仍未通畅, 还暂时不能拔管, 放开引流管继续引流。如无上述情况, 造影正常就可以拔管。拔管后1周内应警惕胆汁外漏, 甚至发生腹膜炎, 观察体温有无发热及有无黄疸和腹痛发作, 以及时处理。

3 小结

引流管的护理是外科护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重视肝癌合并肝吸虫病术后病人T管引流的护理是病人术后康复的关键环节。肝癌合并肝吸虫病手术后的T管护理需要病人及家属的共同配合, 在临床工作中护士要运用所掌握的新知识、新技术采取因人、因时施教的办法实施优质护理, 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参考文献

[1]钟文津, 钟慧红, 刘珠.胆道术后的管道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0, 29 (1) :91-92.

[2]曹伟新, 李乐之.外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312.

肝吸虫病患者 第7篇

1 材料

1.1 试验动物

感染日本血吸虫后自愈水牛, 来自湖南常德市汉寿县酉港镇白莲村和常德市鼎城区蒿子岗镇;新西兰大白兔, 由湖南文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动物学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自繁饲养;血吸虫感染阳性钉螺, 购自湖南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 用于童虫体外培养。

1.2 主要试剂

DMEM (低糖) , 购自Invitrogen公司;青霉素、链霉素, 购自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台盼兰, 购自Sigma公司;其余常用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

2 方法

2.1 自愈水牛的判别

自愈水牛的判别依据:感染日本血吸虫一段时间后, 多次粪检未发现虫卵, 且没有服用过抗虫药物的疫区水牛。

2.2 尾蚴释放与童虫培养

取30~50只阳性钉螺用消毒后的生理盐水冲洗2~3次, 于25℃、光照条件下释放尾蚴, 定时收集尾蚴, 用含25%新鲜兔血清的DMEM培养基培养经离心、洗涤后的血吸虫尾蚴;将尾蚴放入48孔培养板中, 于37℃、5%CO2培养24 h;调整尾蚴密度, 使其每孔尾蚴为 (100±10) 尾, 待其体外自然转化为血吸虫童虫。

2.3 自愈水牛血清的制备

采用颈静脉采血法, 分别取疫区自愈水牛和非疫区健康水牛血样, 10 m L/头, 将血样置37℃温箱作用1 h;再置4℃冰箱中作用3~4 h;待血清析出后, 用灭菌枪头吸取血清于离心管内, 3 000 r/min离心15 min;取上清液分装, 4℃冰箱中保存, 备用。

2.4 自愈水牛血清杀伤日本血吸虫童虫试验

当48孔培养板内Sj尾蚴自然转化为童虫后, 吸除每孔中部分培养基, 加入自愈水牛血清, 使其终浓度为50%, 每个样本设3个平行孔, 以含兔血清的DMEM培养基为空白对照, 含相同浓度健康水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为阴性对照, 96 h内连续观察各组培养基内培养的童虫, 镜检观察, 并统计童虫死亡率[7,8]。

2.5 统计学分析

试验数据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 应用SPSS11.5软件中One-Way ANOVA方法分析试验数据, P<0.05判定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与分析

在48孔童虫培养板内加入自愈水牛血清, 96 h内连续观察各组培养基内培养的童虫死亡率。健康水牛血清1、健康水牛血清2、健康水牛血清3、阴性对照、空白对照、自愈水牛血清1、自愈水牛血清2及自愈水牛血清3的童虫死亡率分别为 (13.0±2.6) %、 (9.6±4.1) %、 (10.4±4.4) %、 (12.6±3.3) %、 (8.3±2.3) %、 (23.0±4.0) %、 (25.6±1.6) %、 (20.6±1.4) %。自愈水牛血清与健康水牛血清对照比较, 差异显著 (P<0.05) , 说明自愈水牛血清具有体外杀伤日本血吸虫童虫活性作用, 见270页彩图1和图2。

注:与健康水牛血清比较, *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4 讨论

水牛是我国湖沼型疫区血吸虫病流行的主要传染源, 众多试验和研究证实水牛感染Sj后有自愈能力, 水牛在放牧过程中频繁接触疫水感染或重复感染的机会较其他动物多, 因此本研究选择水牛作为研究自愈机制的试验对象。在动物抗Sj分子机制研究过程中, 有学者利用表达克隆法, 从Sj的非适宜宿主东方田鼠体内分离出多个重要抗虫分子, 如HSP90α和KPNA2[7,8], 这为深入研究水牛自愈发生机制及阐明水牛与Sj的非适应性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和方法。为了明确感染Sj自愈水牛血清中是否存在抗Sj的天然分子, 本研究进行了感染Sj自愈水牛血清体外抗日本血吸虫试验。结果表明, 自愈水牛血清体外具有明显的杀伤Sj童虫活性。由此说明, 水牛感染Sj后, 其血清中存在抗Sj物质, 自愈现象的发生是宿主与虫体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水牛基因的表达谱在处于不同发育阶段Sj刺激下也会发生重大改变, 高表达或低表达相关蛋白以抵御Sj感染, 基因时空表达的改变必将引起Sj与宿主间适应性的改变[9,10]。对水牛感染Sj后自愈发生机制的深入研究, 有助于加深对宿主免疫应答与Sj免疫逃避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认识。目前, 牛基因组测序工作已经完成, 牛基因组表达谱芯片也得到成功开发, 为从整体上研究水牛自愈机制开辟了可行途径[11]。本试验结果将为从新的视角研究水牛感染Sj后的自愈发生机制提供新的思路、新的途径和新的线索。

A.健康水牛血清体外96 h杀伤日本血吸虫童虫效果;B.自愈水牛血清体外96 h杀伤日本血吸虫童虫效果 (活童虫因吞食美蓝染色液身体变蓝, 死童虫不着色, 黑色箭头所指为活童虫, 红色箭头所指为死童虫) 。

参考文献

[1]罗杏芳, 林森源, 林彰毓, 等.水牛日本血吸虫病自愈现象的观察[J].中国兽医科技, 1988 (8) :42-44.

[2]刘恩勇, 荣德智, 彭又新, 等.水牛血吸虫重复感染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1999, 18 (4) :363-366.

[3]吴有彩, 邓德章, 戴建荣.不同年龄牛群血吸虫感染调查[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07, 19 (3) :228-229.

[4]LIU J, ZHU C, SHI Y, et al.Surveillance of Schistosoma japonicum infection in domestic ruminants in the Dongting Lake region, Hunan province, China[J].PLos One, 2012, 7 (2) :e31876.

[5]张弘, 徐亚雄.嗜酸粒细胞在日本血吸虫 (中国大陆株) 感染小鼠体内的作用[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1993, 5 (2) :86-90.

[6]何永康, 刘述先, 喻鑫玲, 等.重组日本血吸虫26 k Da GST抗原诱导水牛产生抗体及减少排卵的初步观察[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2, 20 (3) :133-135.

[7]CHENG G, GONG Q, GAI N, et al.Karyopherin alpha 2 (KPNA2) is associated with the natural resistance to Schistosoma japanicum infection in Microtus forti[J].Biomed Pharmacother, 2011, 65 (3) :230-237.

[8]GONG Q, CHENG G, QIN Z Q, et al.Identification of the resistance of a novel molecule heat shock protein 90α (HSP90α) in Microtus fortis to Schistosoma japonicum infection[J].Acta Trop, 2010, 115 (3) :220-226.

[9]WILSON M S, MENTINK-KANE M M, PESCE J T, et al.Immunopathology of schistosomiasis[J].Immunol Cell Biol, 2007, 85 (2) :148-154.

[10]HU Y, LU W, SHEN Y, et al.Immune changes of Schistosoma japonicum infections in various rodent disease models[J].Exp Parasitol, 2012, 131 (2) :180-189.

奶牛巨片吸虫异位寄生报告 第8篇

2009年4月,黄山茨满一农户饲养的一头荷斯坦奶牛, 阴门“吊线”,请冻改点技术员帮助配种,技术员在检查中发现异常。

根据技术员的要求, 用开殖器打开阴道进行检查, 用手电照明、观察,发现在子宫颈口周围粘膜上附有密密麻麻拇指大小蠕动物,随后用长镊取出淡红色蠕动虫体,形态似肝片吸虫,用70%酒精固定保存。后将五片虫体进行鉴定。虫体取出后,对阴道用P.G溶液清洗、消毒。

2 虫种鉴定

常规制片染色。镜检[2]:巨片吸虫与肝片吸虫形态相似。虫体大型,叶片状,略透明,长33~74 mm,宽5~12 mm,头锥不明显,虫体窄长,长度超过宽度的两倍以上,两侧近于平行,后端钝圆,腹吸盘大。咽长于食道,肠管外侧特征与肝片吸虫一样,内侧枝数目很多,并有明显的小枝。生殖器官的部位偏于虫体前方,因而睾丸以后的部分延伸较长。

根据吸虫分类特征和器官构造特征,定为巨片吸虫。

3 讨论

3.1

在我国片形属只有两个种, 即肝片吸虫和巨片吸虫。这两个片吸虫生活史相似, 其中间宿主的特异性不严格, 并带有地方性的特点, 如在非洲、巴基斯坦等地区, 其中间宿主以水栖性的耳曼卜螺为主;在亚洲和太平洋岛屿, 以两栖性的小土蜗为主。在我国两种片吸虫的主要中间宿主是小土蜗。

3.2

异位寄生或称肝外肝片吸虫病。囊蚴被终末宿主吞食后在十二指肠脱囊, 2 h后即可穿越肠壁进入腹腔, 48 h后少数幼虫即可侵入肝脏, 大部分幼虫则在4~6 d内出现在肝脏, 7~8周后侵入胆管发育为成虫。童虫在移动过程中有时也可侵入肠系膜静脉或淋巴管而进入肝脏, 或通过肝脏进入右心再转到肺脏而向大循环移行, 导致各种异位寄生 (Bugge1928) , 世界各地都有报导。人的异位寄生我国可靠记录共有5次 (汤笃礼1954、潘炳荣1954、鲁雅言等1965、刘兴贺等1978、魏德祥等1978) 。1992年白华农技学校饲养的一头荷斯坦奶牛曾发现巨片吸虫异位寄生, 在丽江尚属首例, 在省内尚未见到类似报道。

3.3

血吸虫尾蚴预防药物研究进展 第9篇

【摘要】我们主要是探讨大蒜籽浸液杀灭日本血吸虫尾蚴的效果,以及有效的预防日本血吸虫的感染,检查大蒜籽浸液能否有效的杀灭血吸虫,并用已杀灭的血吸虫尾蚴感染小鼠,从而计算感染率。其次我们查找当今社会有什么更好的方法来防止日本血吸虫的感染的实验方法和大蒜籽其他的作用和疗效。从而更好地预防和消灭日本血吸虫。并通过实验证明大蒜籽浸液能够有效的防止日本血吸虫的感染。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 大蒜籽 尾蚴 小鼠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668-02

基金项目:长沙医学院2014年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长医教〔2014〕10号-69

1.引言: 血吸虫病是由裂体吸虫属血吸虫引起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主要流行于亚、非、拉美,患病人数约2亿。我国主要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病,这是世界上人体血吸虫病中队人体健康危害最严重的血吸虫病,也是治愈难度最大的血吸虫病。曾流行于我国长江流域以及其南的部分地区,危害严重,既影响个人健康,又影响整个流行区域的经济发展。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艾滋病处于同等防治位置。据建国初期统计,我国的血吸虫病分布于浙江、上海、安徽、江西、湖南等12个省(市)累计感染人数达1160万例,受威胁人数达1亿。总的来说,我国的血吸虫病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而近年来,血吸虫防治形势依然严峻。[1]20世纪70年代,鄱阳湖地区利用飞机播撒五氯酚钠灭螺,结果将鄱阳湖的水产资源几乎消杀殆尽,血吸虫病疫情依然十分严重。目前我国以化学药物防治血吸虫病传播媒介钉螺,但该类药物如五氯酚钠和溴乙酰胺等对生态环境有不同程度的损害。目前,预防比治疗重要,因此找寻新的、对环境无危害的替代药物势在必行。

2.在当今社会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来预防日本血吸虫

1、中草药:国内张爱华[2]曾证明荆芥、柴胡、桂枝溶液等解毒抗炎中草药能预防日本血吸虫尾蚴的感染。国内范立群[3]曾证明射干体外对日本血吸虫尾蚴的钻穿有明显抑制作用,商陆、徐长卿灌胃后对尾蚴钻穿有抑制作用,射干、徐长卿的防蚴效果可能与抑制炎症有关,中草在日本血吸虫的预防有明显的作用[3]。《中国药典》曾记载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的小鼠,于感染前3天开始给雄黄、槟榔、阿魏、肉桂合剂0.2ml/20g,感染后再给药12天,成虫减少率达75.27%。

2、核酸疫苗:DNA疫苗就是编码保护性蛋白质抗原DNA序列插入到载体中,再将产生的裸DNA直接导入宿主体内,在真核启动子控制下编码特定抗原的质粒,刺激有免疫原性的蛋白质在体内合成并产生免疫应答。具有操作简单、费用低廉、免疫效果全面等特点,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还需证实。胡雪梅等[4]用特异性抗rSj338抗体和22.6抗体筛选噬菌体12肽库来免疫小鼠,获得了45.4%的减虫率及59.1%的肝总减卵率。而rSj338抗原的4种有效表位混合免疫小鼠,获得了34.2%的减虫率及46.8%的肝总减卵率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5]。

3、生姜:國内学者证明生姜具有抑菌、防治病虫等多方面生物活性,对日本血吸虫尾蚴有较好的杀灭效果。将生姜液涂于皮肤,实验证明生姜液涂肤有防御日本血吸虫感染的作用,对皮肤无明显毒副作用。生姜油有较好的杀灭日本血吸虫尾蚴的作用,在20s内可迅速杀死血吸虫尾蚴,已杀灭的血吸虫尾蚴对实验动物无感染性[6]皮肤涂抹生姜液用泥浆水擦洗后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观察其感染率为80.95%,减虫率为4.55%。皮肤涂抹生姜液后直接用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观察,其感染率为18.18%减虫率为95.99%[6]。

4、化学药物:临床上以吡喹酮等来治疗血吸虫,但是,这些药物具有免疫依赖性。如吡喹酮常规剂量治疗减虫率为80%,但是3-14d童虫对吡喹酮不敏感,在临床上已经出现耐药现象,其抗性株已存在。

5、青蒿琥酯:青蒿琥酯对日本血吸虫生殖作用,抑制雌虫卵巢的发育,降低或者抑制雌虫的产卵量,具有抗日本血吸虫雌虫生殖的作用,能有效的减轻血吸虫的病情和控制传播。青蒿琥酯的抗日本血吸虫作用具有一定的免疫依赖性,在宿主免疫功能抑制状态下青蒿琥酯难以发挥有效杀虫作用,早在国内试用于血吸虫的预防,只对早期童虫有效,在免疫功能正常小鼠体内的杀虫作用为减虫率为33.00%[7]。

3.讨论与展望

由于目前还没有获得更高效的保护性疫苗以及疫苗的不稳定性、安全性方面的不足,因此,对于大量居住于疫区的居民而言,找到一种常用而且低毒的预防药物是血吸虫预防研究发展方向。大蒜为百合科葱属植物的地下鳞茎,大蒜提取物同样也是是天然的植物广谱抗菌素,大蒜对多种球菌、杆菌、霉菌、真菌、病毒、阿米巴原虫、等均有抑制和杀灭作用,如0.5%的大蒜溶液能杀死伤寒杆菌。大蒜浸液对葡萄球菌霍乱弧菌等均有明显的抑菌和杀菌作用。另外,它还能杀死钩虫、蛲虫、滴虫等寄生虫,其对钉螺有杀灭作用[8]。因此,我们认为大蒜籽浸液极大可能对血吸虫尾蚴的感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蓬,段红颜,王策,孙金连,.紫皮独蒜液对日本血吸虫尾蚴和钉螺的杀灭效果 [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2, 3[2] 张爱华,边藏丽,许甲凤,中草药预防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的效果观察,[N].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07,4[3] 范立群,中草药对日本血吸虫尾蚴钻肤的预防,[N].河北省科学院学报,2008,25(1)

[4]胡雪梅,张兆松,吴海玮.日本血吸虫rSj338及膜蛋白rSj22.6抗原表位联合免疫对小鼠的保护性研究[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2,2

[5]陈龙达,王水清,柳建发.日本血吸虫防治研究进展.[N].地方通报,2009,24,5

[6] 边藏丽,张万明,张爱华.生姜液预防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的实验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5(3)

[7] 魏莉.宿主免疫抑制对青蒿琥酯抗日本血吸虫作用的影响及日本血吸虫成虫自发荧光研究.[D].苏州大学,2009

羊群肝片吸虫诊治 第10篇

1 羊场现状

羊场面积300余m2,存栏83只,饲养方式是放牧加补饲,羊场处于龙首山庄东侧夹沟地带,地势低凹,羊舍潮湿,羊台低矮,卫生状况较差。羊舍密封,空气流通不畅,饲料供应以麸皮、玉米配羊专用饲料,无变质状况。羊粪及污物分布羊舍四周,没有发酵,有部分羊粪直接农用。

2 流行病史

2.1 发病情况

自2015年10月份存栏269只,年前出栏81只商品羊,下余248只,羊群间断或陆续发病,主要症状:腹泻、皮毛粗乱、精神沉郁,消瘦,发病严重症状羊只在3~5d内死亡,有个别羊只突然死亡。事后畜主釆取了对症治疗用药措施,效果不佳,截止2016年3月20日,存栏83只,在3月18日死亡2只商品羊,体重30kg,共计死亡山羊近80余只,病因不明,求助诊治。

2.2 防疫、驱虫情况

主诉在2014年前(两年前)接种羊三联四防疫苗,近2年未接种三联四防疫苗,驱虫每年打2次虫,每年打口蹄疫2次,现存80余只山羊是在2015年9月份驱虫。2016年开春后没有进行羊群驱虫。

3 临床检查情况

3.1 外观检查情况

全群山羊80余只,总体上消瘦,有近1/4的羊只体质更痩,并伴发偶尔咳嗽,吃食放牧情况良好,多数山羊正常反刍,有近10余只有拉稀症状,肛门、尾根粪污糊着明显,发病的羊只无上呼吸道症状和体温正常稍低。

3.2 病例解剖情况

3月18日死亡2只,因超过3d,解剖未发现内脏器官有明显病变,死尸腐败,不能提供疾病诊断的有效证据;场内有严重病羊1只,消痩、沉郁、拉稀,畜主建议活羊宰杀解剖,一是静脉釆血2份,实验室检测;二是脾脏发黑边缘有中锯齿状的波纹和2.5cm大小脓包1个,肝脏表面有白灰伪膜,肝脏呈现灰褐色,肝胆管内有5~7个肝片吸虫。盲肠内有疑似细小线虫或丝虫寄生,心、肺、肾、瘤胃、膀胱未见异常,呈淡白色,皮下结缔组织及网膜有轻度黄染,肠系膜淋巴结变性,轻微肿胀,色泽为淡灰色,肺支气管未见异物。

4 综合防控措施建议

根据羊群发病史况及死亡为间断性,不发烧,排除传染性热性病可能,羊群无流产病史,釆样5份检测口蹄疫、布病。目前病况疑似寄生虫为主的混合感染疾病,其防控措施建议,一是无害化处理病死羊只;二是每周消毒2~3次,清理粪污;三是全群驱虫1次,方法:3月23~28日,对全群羊只进行驱虫,药物按照驱虫药剂量,羊只大小分别投服(23日、25日、28日)各1次,怀孕母羊减少用量;四是驱虫后用健胃药物配料健胃7d;五是在4月7~10日,羊群正常情况下接种三联四防疫苗,按剂量说明使用,怀孕后期母羊,初产一周内不宜打三联四防疫苗(今后补防,在4月25~30日左右分别注射羊痘和口蹄疫);六是改善羊舍通风条件;七是羊粪污物及时消除堆积发酵;八是无害化处理病死畜。

4.1 具体用药情况

驱虫,3月23日、25日、28日分别两次使用四川省遂宁兽药方苯芬达唑100g,5%含量,混合剂30g拌料25kg,分4次均匀加料搅拌,兑100g花椒加1.5kg开水浸泡2h冷却,然后拌打虫药料投服(花椒性麻入肝经,有协助驱虫作用)。3月29日~4月5日,配料拌山楂开胃精健胃,自3月31日起,羊群拉稀情况好转,至4月4日,羊群拉稀症状好转,食饮恢复,神志反应灵敏。

4月13日打三联四防1.3~1.5头/份,4月18日打羊痘疫苗,每只1.2~1.5头/份。4月23日注射口蹄疫疫苗1头份。

4.2 体会

上一篇:物流银行业务下一篇:智能教育平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