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的感恩教育

2024-05-05

独生子女的感恩教育(精选5篇)

独生子女的感恩教育 第1篇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有了感恩之心, 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才会变得和谐、亲切, 学生有了感恩之心才知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才会对生活充满希望, 才会懂得珍惜时间和机会, 努力完成自己的学业来报答周围的人和社会。学生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形成而感到更加愉快和健康, 这也是学生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的健全和主体人格的构建。但感恩意识不是天生的, 面对独生子女学生感恩之心的迟钝, 感恩教育无疑是初中学生尤其是独生子女学生必修的一课。

一、独生子女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笔者认为, 感恩意识的缺失, 社会、家庭、学校的教育难辞其咎。

(一) 当前的社会环境缺乏产生感恩意识的土壤。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轨换型时期, 一些基本的人之常情在道德缺失下遇受挑战。人们普遍太自我关注, 不在意与别人的关系, 也不在意社会的发展, 在处理人际关系中惟“我”为中心, 人情味淡薄, 不能与人为善, 只知被爱, 不知回报;在祖国的滋养中成长, 对国家、社会给予的关爱认为理所当然, 只知接受, 不知责任;人们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阳光和雨露, 却在肆意破坏着朝夕相处的环境;面对父母的哺养之恩, 孝心和赡养观念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大打折扣;享受着别人带给自己的快乐, 却不知奉献;“感恩意识”已经淡化到匮乏的程度。在这样大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能有感恩之心吗?

(二) 家庭教育的不足是独生子女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

首先, 在现实生活中, 独生子女家庭因只有一个孩子, 家长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他们身上。父母紧盯的往往是孩子的学习, 却忽略了最基本的道德和感恩教育, 忘记了如何教育孩子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孰不知物极必反, 习惯成自然的孩子, 长此以往会认为父母奉献、自身索取是应当的, 就不会有内疚之感, 也就没有感恩之类的情感体验。有时即便孩子有感恩的想法一般也不会受到及时鼓励, 例如, 许多孩子向父母表示“您辛苦了”的时候, 父母往往会说“你把书读好就行了”, 甚至我校有一个学生在班里刚开过感恩教育主题班会后回家对正做饭的妈妈说“妈妈我爱你”时, 妈妈不但没感动反而认为现在的孩子怎么变坏的这么快。如此一来, 孩子自发的感恩意识不仅没得到表扬和鼓励, 反而在无形中被扼杀了。

其次, 反思孩子感恩意识缺失的深层次根源, 关键是“爱”的泛滥所致。独生子女学生在家里是父母等长辈关注的中心, 权利无限义务是零。他们所获得的“爱”太泛滥、太单向、太单一, 使他们处于爱的麻木之中。家长们在“爱”的问题上, 只尽“给予”的义务, 不讲“索取”的权利, 宁可自己千辛万苦, 再穷也不穷孩子。久而久之, 家庭小环境促成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 受人恩惠不懂得知恩图报, 不懂得感激和珍惜、不愿用自己的付出回馈他人和社会的心态和习惯。

(三) 学校感恩教育活动跟不上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当前, 素质教育在我国虽已进行了多年, 但应试教育依然笼罩着中学的天空, 加上学校德育往往拿一些“高、大、全”的人物给孩子做榜样, 孩子养成的是茫然的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 对身边的生活与小事缺乏感受, 体验不到“感恩”的情绪。学校教育没有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对身边的人与事感恩的种子, 那么他们就没有机会学会为他人着想、去关心他人, 也就不具备感恩之心。

二、如何对独生子女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 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全社会都要形成感恩的氛围。

(一) 感恩教育应先从父母自身做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的道德素养和日常行为以及父母对事物的看法、处理事情的方式都会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首先, 父母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好榜样, 引导孩子学会做人。要孝顺自己的父母和长辈, 关爱家里每个人的需求, 不把孝敬老人变成孝敬孩子。在生活中处处用言传身教感化独生子女, 做他们的榜样。

其次, 让孩子明白并经历生活的不易, 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父母可以给孩子算算他成长所花费的经济帐, 讲讲在外打工、为生活奔波的经历、见闻、感受、希望, 让他们理解父母的辛劳。父母更不能什么都帮孩子做, 让孩子什么都不管, 只管学习。根据孩子年龄, 要指导孩子承担一定数量的家务劳动。家务就是义务, 不要在孩子做家务后支付报酬和奖励。还可以带孩子参与社区服务, 如访问敬老院, 感受为他人服务的快乐, 体验父母的辛劳, 从而珍惜家庭生活的幸福。

再者, 家长可利用不同的节日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 给孩子创造表达感谢之情的机会。例如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 引导孩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父母:为父母做一次饭、给父母写感谢的心里话、策划参与家庭一天的生活等, 使独生子女学会从生活中、小事中为父母着想, 从行动上孝敬父母, 感谢父母。

(二) 学校要采用多种形式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

学校开展感恩教育要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实践层面, 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感恩的教育, 使学生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 师长的教诲之恩, 朋友的帮助之恩。从而知恩于心, 报恩于行。

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谭振亚教授指出:“培养孩子的感恩心理, 首先要让他们对父母产生感激之情, 这是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 然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把这种情感扩展到身边的人, 直至整个社会。”

老师可以从思想教育入手, 选用短小精美和富有人生哲理的寓言故事、童话故事或名人名家的感恩故事等, 加以讲解或让学生进行讨论, 让学生明白感恩父母的道理, 或用忘恩负义的故事来警醒学生。讲完故事后可以让学生讨论或直接谈看法, 老师再加以评述, 以达到培养学生知恩、感恩、报恩的思想和行动。

还可以开展为父母做事, 对父母说知心话, 为父母过生日, 给父母送礼物, 为父母揉揉腰、捶捶背、洗洗脚, 帮父母做饭、洗衣等专题活动, 让独生子女体会和感受父母培育自己的艰辛和不易, 弘扬孝顺父母、报答父母的传统美德。

2.融入教学管理及学科教学中。感恩教育无处不在, 将其有机的融入到日常教学管理和学科教学中, 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无论是思想品德课还是语文课或其他课程, 教师都可以从认知层面点拨学生识恩、从情感层面培养学生感恩, 从实践层面引导学生感恩于行。

3.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 提升学生感恩意识, 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感恩教育要以活动为载体, 让青少年从活动中体验感恩, 并回归现实生活, 从点滴做起, 在生活中实践感恩。实践感恩教育的的方法有多种形式。既可以是为你的感恩对象做一件事情, 如教学生亲自做一些感恩卡片, 学会唱一些感恩的歌曲, 在特定的时间献给特定的人, 或是在特定日子为特定的人做一些令其感动的小事情。也可以鼓励学生把别人为其做过的比较感动的事情写成周记或作文, 在班上宣读。还可以指导学生亲自去做、去体会, 与家长、老师进行换位后做一做家长与老师的事情, 从而感知父母、老师对自己的恩情。另外, 也可以让学生讲述自己对感恩的认识, 讲让自己非常感动的事情, 讲让自己受到恩情的感受及其自己报恩行为的体会和感想。

4.搭建感恩教育的载体。在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校园活动中, 开展感恩专题教育, 例如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 通报学校感恩教育情况, 家长一定会大力支持配合;班级召开感恩教育主题班会;语文教师组织学生以《父爱》或《母爱》或《妈妈我爱你》等为题写作文等开展特色感恩活动;开设情感教育课, 搞好特定节日的感恩教育等。

5.学校要从小事抓起,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倡学生做感恩“小事”, 从学生主动擦黑板, 清扫寝室, 节俭朴素, 尊重老师, 关心理解父母等实实在在的小事做起, 着重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使他们“吃水不忘掘井人”。

6.教师要注意言传身教, 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和积极的行动教育影响学生, “知是行之始, 行是知之成”, 教育者要积极引导, 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 回报师长, 进而回报社会。

总之, 感恩教育是一个社会工程, 家庭、学校、社会要全力构建良好的德育环境, 让感恩教育走进生活。只要大家共同努力, 祖国的天会更蓝, 祖国的明天会更好, 愿感恩之花常开, 感恩之树常青。

参考文献

子女感恩父亲的句子精选 第2篇

爸爸,在这特殊的日子里,所有的祝福都带着我们的爱,挤在您的酒杯里,红红深深的,直到心底.父亲节快乐!

爸爸不论何时你都是我的拐杖,给我支持,给我方向,给我力量,让我可以走好今后的每一段路。也许有一天,你老到无法再给我支持,但在我心里那份浓浓的父爱仍然会帮助我直到永远!

操劳的您歇歇吧,让儿女们尽尽孝心,为您捶捶背,让您享享福!

人间最珍贵的是友情,最浪漫的是爱情,最动人的是恋情,最难得的是真情,最烦人的是心情,祝你天天好心情,父亲节快乐!

人生之路多坎坷,摔个跟头别难过,爬起来,弹弹土,前方就是一片乐土.老爸您的教诲我永记心头,节日快乐!

圣旨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父亲节将至,特赐红包一个,内有问候多多,幸福无数,健康无限,快乐万两,祝福无限!愿卿家永远幸福快乐。钦此!

我的脉博里流淌着您的血液,我的性格上深烙着您的印记,我的思想里继承着您智慧,这一切的一切,我永远不会忘记,我亲爱的父!

愿你拥有:春天的歌欢快;夏天的心火热;秋天的意深厚;冬天的情纯真。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中,永远保持你自己,祝父亲节快乐!

愿我最虔诚的祝福,带给你无尽的喜悦。祝你每一个今天都过得幸福美满,愿你每一个明天都比今天快乐,祝父亲节快乐。

祝我我多才多艺的爸爸节日快乐,你永远是我心中的偶像,就是明星那样的人物!

当我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我第一个想起的就是您,当我遇到快乐大转盘时,我第一个告诉也是您----我的爸爸.我爱您!

父爱是座山,比山更伟岸,父爱是条江,比江更宽广,父爱是片海,比海更慷慨,父爱是棵树,比树更大度。朋友,请在父亲节来临之前,对他说声节日快乐!

父亲节到了,我要送你一件外套:口袋叫温暖,领子叫关怀,袖子叫体贴,扣子叫思念;让这件外套紧紧伴着你度过每分每秒,祝父亲节快乐!

父亲严肃的脸容和他的诚挚的爱却时时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公安部新发五条禁令:禁止假装工作忙不理我!禁止发财忘了我!禁止有难不帮我!禁止吃饭不叫我!禁止闲暇的时候不想我。祝愿父亲节快乐。

老爸!今天是父亲节,你不知道吧?祝老爸身体健康,生意兴隆,股票“变红”,要不要什么礼物啊?不过,得要你报销啊! 落日余辉,映着彩霞,迎着微风,向着天际。丝丝柔柔的微风,传去了节日的祝辞,飘向远方的你,愿你度过这美好的一切,父亲节快乐。

盼你伸出双手,接受我盈盈的祝福;在你未来的日子里,让幸福之花开放得灿烂芬芳。在父亲节的日子里,寄一份祝福给你,愿你拥有真心的快乐与喜悦!

亲爱的爸爸:岁月已将您的青春燃烧,但您的关怀和勉励将伴我信步风雨人生,用我心抚平你额上的皱纹,用我的情感染黑您头上的白发。祝您父亲节快乐!

燃烧的岁月,已将父亲的青春焚尽,但那坚强的信念,仍在父亲额头闪光,父亲在我心目中永远高大伟岸,父亲的爱护、关怀和勉励将伴我信步风雨人生。祝父亲快乐!

独生儿子的反哺感恩 第3篇

我的儿子是80后的独生子,从小聪明懂事。8岁时从姥爷姥姥家回到我们身边上学。由于挑食,我们做饭时尽着他的口味做,好吃的也尽着他吃。星期天、假期外出也总是带着他。

在细心呵护的同时,我们更没忘记对他的教育。儿子最大的爱好是买书、看书,我们也朝这方面引导,只要他爱看的书,从不吝惜钱,使他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汲取养分。

同时我们还非常重视培养他的孝道。孝道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优良传统与美德,也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德乃人之本,孝为德之先。每当有新鲜、稀有的食物,儿子总是给姥爷姥姥留着。一次,同事给了几只大虾,我一个也没舍得吃,留着等儿子放学回来,他第一时间让我吃,否则他也不吃,令我好感动。

在爱的沐浴下,儿子一天天长大,在各方面都很优秀,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2000年,他以全市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离开家到千里之外求学。每当假期回来,儿子尽量陪姥爷姥姥散步、聊天,讲外面的事情,让周围的邻居羡慕不已。经过大学四年的深造,儿子最终凭借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进入著名报社工作。

参加工作第一个月的工资,儿子没给自己买名牌服装,而是给姥爷、姥姥、父亲买了保健品、营养品,给姥姥、母亲、小姨送了项链、手镯、戒指等礼物。北京的小吃,儿子也隔三差五地捎一些回来让我们分享。一次次收到儿子的孝心礼物,特别令我感动、温暖。每次收到礼物,我都发个短信给儿子。儿子怕我们寂寞,每天一个电话报平安,一个月一封信。每当接到儿子的来信,我和他爸总是一遍又一遍地喜读,隔些日子再翻出来重新欣赏。

人老了,放在儿女身上的心思就特别重。望天下所有的儿女,特别是独生子女都能以反哺、感恩之心回报父母和社会。让爱得以传递和延续,让天下父母都温暖。

浅谈独生子女的教育 第4篇

关键词:独生子女;教育意义;教育心诀

随着全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实施也在不断推进,正值这项宏伟工程实施之际,独生子女的教育成为亟待解决的新课题,本文就我国国情和教育发展趋势,联系自己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工作经验,浅谈对独生子女教育的几点认识。

一、独生子女教育的重要意义

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中国下一代的前途命运,而且关系到一个国家未来的前途和命运。纵观人类进化文明史,始终没变的是:父母是儿女第一任教师,更是终身的教师。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课堂,也是终身的学堂。民族振兴的希望在教育,寄希望于教育,不断给社会输送人才。如今,独生子女的入学率已占到学校在校生一定的比例:据镇康县南伞边境完小统计:2011年独生子女占新生比例41.8%,2012年占31.8%,2013年占40%,今天正在接受基础教育的独生子女,将成为未来一代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必将继承祖国的建设大业,是祖国的“栋梁”,因此,独生子女教育质量如何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其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就在不久湖南台热播的《变形记》里面,每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都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家长去深思、反省。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就是孩子生来是可教的。但往往在“教”和“养”的时候方法失误,以致出现《变形记》里那样有“个性”“思想行为”异常的孩子。这些孩子可以说是“问题”型的孩子,即他们在思想行为上走到了误区。如,父母忙于事业拼搏,没时间陪孩子,用钱去打发孩子,每月零花钱几千元至几万元,导致孩子厌学、出逃、网吧通宵、沉迷游戏、出入歌舞厅、酗酒滋事、打架斗殴等现象真是发人深省。真实的故事到了最后是孩子的心灵得到了洗礼,对自己的言行后悔莫及、泪流满面,道出了真心话:“我不是喜欢钱,我只是用钱去打发时间,爸爸妈妈没时间陪我。”在个别案例中有的孩子甚至于对生养自己的父母亲大打出手、粗话暴骂,不讲“母爱”“感恩”,令人出乎意料、震惊。这些案例究其原因,矛头直指向一个——家庭教育有严重误区。不同的教育环境造就不同的孩子,我们只有一个孩子,我们不要在孩子身上做实验,我们要对孩子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

二、独生子女教育的优、劣势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物质文化条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优越性就显得较为突出,优越的条件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经济的不断发展带来的结果是家庭的高收入。经济条件优越,总会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些有利条件。如,请保姆家教、订阅课外读物,购买电脑,给孩子补课,上特长班等,花再多钱无所谓。(2)有一定的知识层次。高素质家长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资源,对孩子具有示范作用。由此而知,绝大多数独生子女具有身体发育好、智力开发好、特长发展好等有利的教育优势。

然而,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在重视学习分数、智力等各方面发展的同时,却往往忽视了作为“社会中的人”应具备两个方面基本素质,即:学会做人、学会生存,淡化了“传统美德”的教育,丧失了“人品”,忽略了“生存”,致使家庭教育走入了误区,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生活行为问题。包括养成教育、卫生习惯。即孩子不会做该年龄段会做的事情,完全依赖于他人。如,洗衣物、洗澡、做饭等等。我们只拥有一个孩子,如果孩子永远躲藏在家长的羽翼下,那孩子就不可能像雄鹰一样搏击蓝天。在独生子女家庭中,许多长辈都把“爱”变成了“溺爱”。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包办型——学习太忙,生活中的小事长辈们来做吧。满足型——有求必应。视频型——把孩子放在自己的视线之中,凡事都要跟踪安排。于是就有了“包办型”的长辈,什么事情长辈都包办了。父母长辈代替做得太多了,以致于产生“那是他们的事”的想法。有一事例,婆婆每次总是拿卫生纸替小孙女擦鼻涕表示特关爱,可是有一天婆孙俩却大吵起来,原来小孙女鼻涕流到了嘴也不去拿卫生纸,却在那里低头大叫、大骂婆婆不给拿卫生纸(婆婆在洗东西)。可哀,都快8岁的孩子了,为了一纸大骂,可想而知,如果孩子的事都有家长包办了,久而久之,孩子的心理反应就是:只管张嘴叫,会有人去做。有了“满足型”的长辈,只要孩子一提出要求,都千方百计地去满足孩子的愿望。有了“视频型”的长辈,事无巨细,什么都管,孩子走到哪里,跟到哪里,就看到哪里。孩子洗手、洗脸、洗脚等做什么事都不放心,总觉得孩子做不好,就不知道孩子学什么都有一个过程,不信任孩子。曾经有一个电视报道:一个成绩优异的大学生竟然连一双袜子也不会洗,煮饭做菜更不用说,老妈陪着读大学。可叹,真正的书呆子,最起码的生活都不能自理,爱变成了“伤害”。在多年前也曾有一案例:孩子每天由爷爷陪伴着上学,每次经过红绿灯时爷爷总会提醒:“孩子,红灯亮了。”可是有一次孩子单独上学闯红灯出车祸了,最后心理学专家分析:因为平时孩子大脑接到的信息是爷爷的声音“孩子,红灯亮了”,就会止步。而不是孩子经过眼睛看到“红灯亮了”的信息传到大脑。所以大脑就未发出“止步”的指令。这也是“包办”付出的惨重代价。

(二)社会行为问题。包括人际交往行为、活动时的行为以及应对技能等,这是由于独生子女家庭封闭造成的,如,“自闭症”不懂得主动与他人交往、合作、分享。其次是不适应行为,如,攻击行为、招惹、打骂或焦虑、退缩行为,又如旷课、扰乱课堂纪律。或者就是交往的过程中争强好胜,互不相让,不懂得谦让。父母长辈的呵护、溺爱造就了孩子的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有强烈的自尊心,却不知道如何去尊敬别人,我行我素,持有一种“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风范”。据人们抽样调查,98%的独生子女害怕参加锻炼性的活动,也曾有媒体报道:日本的独生子女队与中国的独生子女队进行了一次中日友好的“夏令营活动”,在活动过程中突出表现为中国队的自主能力、生存能力较低,甚至于意志较为薄弱,中途退却,实在令人感叹!众所周知,如今社会的变迁,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深化,客观要求儿童少年应具有适应社会生存能力、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承受挫折能力,情感发展健全,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独生子女的特殊教育,作为家长、老师是该思考一下自己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策略了。

三、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心诀

马斯洛曾说:“人有使自己趋向于更健康、更道德、更美好和更幸福的自我实现的潜能。”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提高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独生子女教育中我们应引导其全面发展,培养其个性,注重其主动的发展。较之父母对子女影响的零散性、随机性、偶然性,老师对儿童的影响更具有相对的系统性、稳定性和持久性,老师在儿童心中更具权威地位。据此,当前老师和家长最迫切解决的问题是:

(一)转变观念,以人为本,树立全新的育人观,让孩子“做主”

常言道:“独柴难烧,独子难教。”从教育自身来讲,新时期家长的角色要由“保姆”改变为做孩子健康成长的“助力器、指南针”,即:把孩子看做是一个小大人,不包办、代替孩子在该年龄段应学做的事情。家长的知识、智慧、能力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助力器”,教育引导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指南针”。让孩子自由发挥、全力以赴、快乐健康地和谐成长。家长要放手让孩子独立面对社会,融入社会;支持他们参与一些适合该年龄段的社交活动,家长还可积极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公益劳动、演讲合唱等文艺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锻炼成长。提供、创造给孩子学习、锻炼的平台,在此过程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体会、经验而终生受益。家长或教师都应该彻底转变观念,让孩子拥有健康的身体同时也要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还孩子一片自由的蓝天,促使其各方面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二)针对家庭教育方面,我们可采取以下教育策略

1.注重“养成教育”与“人品教育”相结合。也就是要关注孩子发展的整体性。养成教育的内容较为广泛,如,用餐时双脚自然放前,一手扶着碗一手扶着筷子,饭前洗手,饭后漱口擦嘴。又如,给长辈添饭菜,端凳子,给客人倒茶水。在这些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过程中培养孩子“勤劳勇敢、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在幼儿园时曾经有这么一个孩子,吃饭老是趴在桌子上,结果是桌子、嘴巴、衣服、地上到处是饭粒。观察了后发现孩子吃饭不会抬碗,用我们话说就是“家教差”。这就是家长不注重养成教育的结果。也曾经遇到这么一个案例,班里有个女孩总是在饭后帮助小朋友抬凳子或是扫扫地等,是个“助人为乐”的小帮手。老师、小朋友大家都喜欢她,可是不久她的爷爷奶奶来了,提出不让孩子做这些事,原因是孩子还小。作为老师的我着实吓了一跳:长辈的呵护心理已是“超溺爱”了。殊不知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体验到的是“劳动、合作、分享、助人的快乐”,也是孩子良好品质形成的过程,“学”是从小事做起的。孩子能主动积极地“学”已是难得的品质。“学会生存,培养能力”总要有一个过程。每个年龄段的孩子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水平,我们家长也应该有个合理的期望,把“养成教育”与“人品教育”相结合将使孩子终身受益。

2.提供给孩子学习锻炼的机会,让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卢梭曾经说过:“你知道用什么方法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吗?这个方法就是百依百顺。”如整理书包,整理衣柜,在家里提供适当的参与劳动的机会和岗位,“包办”的结果只会让孩子“一无是处”,而只会“享受”,不会奉献。对成长中的孩子来说,困难和挫折也是最好的一剂良药,没有尝过饥与渴的滋味就永远也享受不到食物和水的甜美,一个孩子没有经历过困难挫折,就品味不到成功的喜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挖掘孩子的智力潜能,让孩子愉快学习。强化孩子的观察力,把孩子带进大自然,使他们视野开阔,博览多闻,发展孩子的想象力,爱因斯坦概括自己一生的科学实践,得出了“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的真知灼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养成自觉的习惯。

3.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信任自己的孩子。“失败是成功之母”,没有哪个天才的孩子生下来就什么都会做好。凡事都有一个学习过程,不要在孩子有了“求知欲望”的时候给孩子“当头一棒”,抹杀了孩子的求知欲望。正如北美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维克托·弗鲁姆(VictorH.Vroom)提出的“期望理论”:假如一个人把某种目标的价值看得很大,估计能实现的概率也很高,那么这个目标激发动机的力量越强烈。“鼓励”“赞扬”才是我们长辈送给孩子最珍贵的“礼品”。

4.让孩子“找朋友”。歌德说:“人不能孤独的生活,他需要社会。”孩子有孩子的世界,我们长辈的再多陪伴也代替不了孩子那“趣味无穷、想象广阔”的空间。让孩子多交几个朋友,同时也培养了社交能力,不要让孩子孤独的“虫虫飞”。独生子女的求友愿望比其他孩子都强烈,现代家庭由于生活封闭,往往造成孩子独而不善交往,严重的造成“自闭症”,不与其他孩子交流交往,更不懂得“分享、合作”,因此,父母更应积极为孩子创造友好的朋友“圈子”。让孩子学会热忱、沟通,而更自信。更宝贵的是可以培养孩子快乐的性格。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学会关心他人,为别人着想,学会说:“我能帮助你吗?”这对于独生子女来说真是太难得的品质。

5.倾听孩子,共同成长。“倾听”是最平常不过的事,但这是很多家长难于做到或者是忽视了的。通过“倾听”可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可以为孩子“答疑解惑”,最重要的是它是长辈和孩子沟通的桥梁,可以说“把握着长辈和孩子心的距离”。可是有的家长往往用这样的态度“不要说了,烦死了,说了好多遍了”“我太忙了,下次再说”,结果和孩子的距离越拉越远,最后“无话可说”,感叹“不懂我的孩子”。其实是长辈在疏远了孩子,天下孩子谁不爱自己的父母呢?当然“倾听”也要有策略。首先要尊重孩子人格,与孩子站在一个平台上,态度切忌居高临下;其次把“关心、专注”的态度送给孩子,切忌说扫兴的话。最后一定要给予孩子鼓励,“你的做法真棒”或者你不支持孩子的想法或做法,可以提出不同意见,切忌侮辱性的话语。

教育是从“零”开始的,作为长辈只有教会孩子如何去做一个成功的人,教会孩子去勇敢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陈占安.邓小平理论概论[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

[2]庞丽娟.教师与儿童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谈谈对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 第5篇

【关键词】独生子女;教育;成长

我们知道,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自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的数量与日俱增,不久以后,我们的教育对象将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随着这一特定人口的成长、发展,与他们有关的现象和问题,一直为人们所关注。独生子女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不但在今天,而且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必然成为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因而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了我们大家关注的话题,也带来了一些值得探讨的新问题。

1独生子女成长中的有利条件

1.1独生子女容易在精神上得到满足

独生子女是“独苗”,在家庭中会比非独生子女得到更多的父母和祖父母爱,有强烈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在性格上,常常表现为开朗诚实,天真活泼,对人富有同情心,自尊心强;求智欲旺盛,这些有利于激发儿童认识客观事物的主动性和上进心。

1.2独生子女能更多地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爱护

当前,为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导幼儿园和家庭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此制定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南》帮助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国家不但在政策上提供保障,保证独生子女的健康成长,而且在精神和物质上创造了许多有利条件,如给孩子一定的经济补贴等。毫无疑问,这些有利条件都会积极促进孩子从小在体、智、德、美几方面得到健康的发展。

1.3父母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怀独生子女的健康成长

独生子女家长因为只有一个孩子,所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给孩子安排各种娱乐活动,如利用假日和业余时间,带孩子去旅游,看电影,欣赏文艺表演,观看体育比赛、旅游等,给孩子提供认识自然、社会的机会,拓展思维,提高智力。

2独生子女成长中的不利条件

2.1独生子女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一般缺乏经验

独生子女的父母一般比较年轻,市场经济环境下绝大多数家长从商较忙,对育儿经验不足,他们一般只注意孩子吃得好,穿得好,长得胖胖的,对孩子的品德、人格等教育重视不够,不了解溺爱孩子的危害,不十分明确自己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一切言行对孩子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2.2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不易摆正,在外面缺乏与小朋友互相爱护,互相合作的精神

独生子女子家里没有兄弟姐妹,容易成为家中的“核心人物”。孩子似太阳,父母,祖父母,长辈似“地球”,地球自然围绕太阳转,孩子要怎样就怎样,这样容易使孩子养成自私、任性、孤僻、不尊重别人的坏毛病,生活能力比较差,缺少同年龄相仿的小伙伴互相爱护,平等相助的锻炼机会;缺少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食物、玩具和图书的愉快体验;加之多数家长怕孩子在外边出危险,喜欢把孩子关在家里,使孩子减少与小朋友和睦相处的机会,和与小朋友交往的机会,容易使孩子养成不合群的坏习惯,社会性发展更不用提了。

2.3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容易不一致

我们经常见到父母之间、祖父母之间对孩子们教育要求不能统一,甚至相互矛盾。有时父亲能严格要求,而目前和祖父母则娇惯放纵,生怕难为孩子,甚至当孩子有了缺点、犯了错误,也要护短。常常出现“爸爸严,妈妈宽,爷爷奶奶打圆场”的情况。

2.4父母对独生子女溺爱

因为只有一个孩子,有些父母对子女宠爱,一味听从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使孩子逐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待人接物的态度和习惯。多数家长经常夸奖表扬,缺少正面引导,有些家长因疼、宠孩子,什么都不让孩子做,对孩子的一切都要包办代替,会自己走路的小班幼儿,家长非要抱着送幼儿园;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中大班孩子家长非要代替他做,长此以往,孩子的劳动观念淡薄,缺乏独立生活能力。

3对独生子女的针对性的教育

为发展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促使独生子女得到体、智、德、美等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应该做到:

3.1爱而不娇

爱孩子,是父母的共同特点,父母之爱是一种无私高尚的情感。他们把时间、精力、心血、金钱和全部的爱都倾注在孩子身上,真是难能可贵。但是要爱而不娇,从小就注重培养孩子的好品德和独立的生活能力;要爱有节制,不能让孩子在心理上有“优越感”,溺爱是要不得的,溺爱实际上是一种愚昧的表现;不能把溺爱当成理智上的爱护,溺爱是幼儿一切不良行为的温床,要把情感和理智结合起来,爱得适当,要在爱中有教,教中有爱,家庭成员之间,父母教育,要相互配合,互相支持,做到态度一致,方法一致,不能在一件事上,有的批评,有的袒护,有的赞成,有的反对,是非标准不清,让孩子无所适从,甚至更加放纵。

3.2摆正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位置

独生子女是家庭中的一个成员,家长和孩子是平等互助的关系,孩子作为正在成长的新一代,要关心他,爱护他,同时还要启发他,引导他,认真地教育他。如果使幼儿长期处于是享受权利而不尽义务的特殊地位,就会养成好逸恶劳,四肢不勤,五谷不分,不懂得尊重别人劳动,不关心别人疾苦的坏习惯。

3.3重视孩子的集体活动

为了弥补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的缺陷,除了经常对他们进行关心集体、团结友爱的教育外,要给孩子创造条件,让孩子置身于小朋友的集体之中,逐步的使儿童从“自我为中心的壳”中解脱出来,了解自我与他人区别,每个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培养起各种各样的良好品行。

3.4强化积极行动,弱化消极行动

独生子女一般都处在物质的优越和精神孤独的生活环境中。父母要注意给予子女创造使其形成良好行为品德的条件,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不能迁就。对孩子的要求要具体明确,使孩子懂得要求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要求?在家长的正确教导下,孩子的良好行动被稳固下来。反之,在家长的放纵下,孩子的不良行动就可能被强化,因此,对孩子的第一次错误行为处理,家长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循循善诱,要采取灵活生动的内容和方法,帮助幼儿明辨是非,明确取舍。

3.5培养儿童的良好个性要注重身教

对幼儿来说,言教的作用很小,身教的力量是巨大的,孩子是在父母的身边长大的,对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地印在心里,因此,当父母的必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家长是幼儿最早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终身的教育者,他们与子女朝夕相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其言谈举止,思想作风,为人处世,性格特性都对子女身心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教化和感化作用。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一个家长对自己的要求,一个家长对自己家庭的尊重,一个家长对自己每一举止的注意,这就是首要的、最重要的教育方法。”家长亲自给孩子树立榜样,生动具体,看得见、摸得着、有亲切感,而家长处处以身作则,会进一步提高家长在子女心目中的威信,把握教育子女的主动权,能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我们实施教育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结束语

上一篇:国产化生产论文下一篇:品牌行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