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审计控制范文

2024-05-07

财务审计控制范文(精选12篇)

财务审计控制 第1篇

关键词: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财务报表审计,比较

一、美国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准则概述

2001年美国安然公司破产及其以后一连串的会计丑闻事件, 彻底打击了美国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为了扭转这一局面, 美国国会于2002年7月25日通过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 (简称“SOX法案”) 。SOX法案为公众公司的外部审计师建立了一个新的监督体制, 并将对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作为关注的重点之一。SOX法案404条款要求公司管理当局评估和报告公司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 要求独立审计师对公司管理当局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评估进行鉴证, 并报告其鉴证结果。这标志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被纳入强制性信息披露范围, 同时也首次从强制性监管角度提出了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

作为对SOX法案的回应, 2004年3月9日, 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 (PCAOB) 发布了《审计准则第2号———与财务报表审计相关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 (AS2) , 并于6月18日经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批准实施。AS2关注的是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审计工作, 以及这项工作与财务报表审计的关系。在AS2出台的随后两年多时间里, PCAOB密切关注AS2的执行情况, 并通过广泛地收集公众公司财务信息、参加圆桌会议及获取各方面的反馈信息重新对AS2所有重大方面的有效性进行评估。通过对来自各方意见的讨论, 2007年6月12日, PCAOB发布了《审计准则第5号———与财务报表审计相整合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 (AS5) , 并于7月25日经SEC批准实施。AS5最终取代了AS2。

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比较

PCAOB在AS2中首次提出了综合审计的理念, 即公众公司的审计师不仅要进行财务报表审计, 还要进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那么, 外部审计师在执行双重审计任务的同时, 应如何区分这两种审计以及将这两种审计有效整合呢?

(一)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区别

1. 审计内容及范围不同。

根据AS2的规定,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主要内容是评价公司管理当局的评估, 就公司管理当局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估报告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表达形成一个意见。而根据AS5的规定,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就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发表独立审计意见。AS5在AS2的基础上, 省略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相关概念介绍, 而直指审计目标和审计步骤。从制订审计计划、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进行控制测试, 到评价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 最终形成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可见,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是对被审计单位与财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有效性进行的全面评价。而财务报表审计中对内部控制的测试, 其内容少得多、范围也小得多。外部审计师基于测试内部控制的成本和效益考虑, 甚至可以选择放弃测试内部控制而直接执行实质性测试。在SOX法案实施后, 测试内部控制不再是验证财务报表的一个可选择工具, 而成为审计的直接目的之一, 是必须执行的审计程序。在这种情况下,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区别就非常明显了。

2. 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结论的准确程度要求不同。

由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需要外部审计师对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独立审计意见, 因而要求评价结论有较高的保证水平。而财务报表审计中对内部控制的测试只是规划实质性测试的重要依据, 因而对评价结论的准确性要求不是很高。如可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作保守评价, 仅给予极低的信赖度, 这样只会增加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 会影响审计效率, 一般不会影响审计效果。但要防止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做出过于乐观的评价, 否则会增加审计风险。

3. 对外部审计师的职业判断能力要求不同。

AS5具体列明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审计目标和审计步骤, 其对外部审计师的职业判断能力和专业胜任能力都有了更高的要求。首先, 审计计划的编制难度加大。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复杂程度与公司规模和经营性质等因素有关, 因此要求外部审计师在编制审计计划时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然而, 在AS5要求遵循COSO框架的前提下, 往往导致外部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以COSO框架为蓝本制订标准化格式的审计计划。这种标准化格式的审计计划可能不能识别出财务报告重大内部控制薄弱点。这不仅增加了审计费用, 也降低了审计质量。其次, 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完成控制测试后, 外部审计师需要评价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 并根据内部控制缺陷程度确定审计范围和审计意见类型。而内部控制缺陷评价一直是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中难度最大的一个方面, 究其原因, 就是在评价内部控制缺陷是否重大时, 需要外部审计师进行大量的职业判断。而在确认为重大缺陷以后, 外部审计师还必须进一步判断该缺陷是否为实质性漏洞。

4. 对外部审计师的责任要求不同。

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是就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表达表示意见, 所以外部审计师只需对财务报表的可靠性提供保证。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目标是获得公司管理当局特定日期的评估结论中不存在实质性漏洞的合理保证, 所以, 外部审计师需要对内部控制及公司管理当局的内部控制报告出具“双保险”的鉴证, 从而承担了双重责任。

(二)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联系

1. 目标相同。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目标是, 就公司管理当局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估报告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表达发表审计意见。而根据AS5的规定,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是就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发表独立审计意见, 目标是获得公司管理当局特定日期的评估结论中不存在实质性漏洞的合理保证。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是就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表达表示意见, 其直接面向的也是社会公众。可见,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是一致的, 两者都是为了对向公司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高质量会计信息提供合理保证, 其共同目标是提高对外公布的财务报表信息的质量。

2. 程序关联。

从审计过程来看,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可以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财务报表审计中, 外部审计师必须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 并对其进行风险评估以确定随后需要进一步执行的审计程序。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中, 外部审计师不仅需要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 还要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外部审计师可以利用所取得的内部控制评价的证据来改变财务报表审计的属性、时间和程度, 也可以根据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中发现的缺陷来决定财务报表审计实质性测试的属性、时间和程度。

3. 方法相同且有所改进。

财务报表审计中, 为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情况, 外部审计师可以采用观察、询问、问卷调查、讨论等方法。当然, 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中, 这些方法也被外部审计师大量采用。另外, AS5设计了一种自上而下的风险导向测试方法。这种测试方法要求外部审计师首先将注意力集中于公司层面的控制, 然后是重要会计账户, 以引导外部审计师关注重大处理过程, 最后关注交易或应用层面的具体控制。每一步获得的结论都将指导外部审计师关注下一控制层面上的高风险领域。通过这种测试方法很自然地引导外部审计师关注高风险领域, 指导外部审计师只需要测试那些与是否存在实质性漏洞而获取合理保证相关的控制。这降低了审计成本, 提高了审计效率。而传统的自下而上的审计方法, 很可能使外部审计师纠缠于交易或应用层面的具体控制之中, 这些测试可能对预防或侦查财务报表重大错报无任何意义, 从而导致了一些不必要的成本开支。

三、启示

(一) 明确审计目标, 整合审计概念

AS2首次提出了综合审计的理念, 同时为了实现收益最大化并使审计尽可能有效, AS2又设计了综合审计模型。通过单独并行的过程来同时实现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外部审计师可以通过财务报表审计来检查内部控制是否有效, 也可以通过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来更好地设计和执行那些用来确定财务报表是否公允表达的审计程序, 两者终极目标一致、程序相互补充, 既降低了审计成本, 又提高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以及财务报表审计的质量。因此, 在审计实务中, 外部审计师应充分整合这两种审计, 充分利用审计资源。

(二) 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 明确审计责任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对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也加大了审计人员的风险责任。可以说, 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直接影响到审计的质量。因此, 在面临这样一项全新的任务时, 审计人员需要重新学习, 以迎接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挑战。

(三) 统一评价标准, 初步实施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

目前, 我国将内部控制鉴证服务定性为审核业务, 审计人员可接受委托对内部控制实施审核, 相对于AS2和AS5将此类业务定性为审计业务明显还有很大差异。其主要表现在, 缺乏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体系, 造成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流于形式。我们可以借鉴美国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经验, 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内部控制标准和内部控制审计准则, 初步实施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令人欣喜的是, 在2006年7月15日, 经国务院批准, 由财政部发起, 国资委、证监会、保监会等机构联合参与的“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正式成立, 并计划在3年内研究、制定一套具有统一性、公认性和科学性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该委员会于2007年3月2日印发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和17项具体规范的征求意见稿, 并于2008年6月28日正式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可以预见, 在不久的将来, 我国将迎来一部类似美国COSO框架的内部控制制度, 并将借鉴SOX法案的规定, 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和报告。

对于外部审计师来说,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是其新的业务增长点。对于资本市场来说,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强化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 提高了财务信息质量。虽然有人指出其成本过高、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也碰到了诸如评价标准不明确等问题, 但我们依然可以预见, 在完善公司治理、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的道路上,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会走得很远。

参考文献

[1].陈汉文, 李荣.财务呈报内部控制审计准则的国际发展.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7;3

[2].黄京菁, 王禄河.SOA404条款引发审计价格上升对职业界的影响分析.审计研究, 2005;4

财务审计控制 第2篇

全体股东:

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及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的相关要求,我们审计了

(以下简称××公司)2016/12/31 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一、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责任

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的规定,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内部控制,并评价其有效性是××公司董事会的责任。

二、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我们的责任是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并对注意到的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进行披露。

三、内部控制的固有局限性

内部控制具有固有局限性,存在不能防止和发现错报的可能性。此外,由于情况的变化可能导致内部控制变得不恰当,或对控制政策和程序遵循的程度降低,根据内部控制审计结果推测未来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具有一定风险。

四、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意见

我们认为,××公司于××年×月×日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相关规定在所有重大方面保持了有效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

五、强调事项

我们提醒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使用者关注,[描述强调事项的性质及其对内部控制的重大影响。]本段内容不影响已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发表的审计意见。

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注册会计师(签名并盖章):

(盖章)

中国注册会计师(签名并盖章):

中国××市

财务审计控制 第3篇

关键词:财务审计;内部控制;问题;策略

一、财务审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审计人员素质相对低下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审计在企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的作用,内部控制审计作为企业财务审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加强企业的财务监督与检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但现阶段,很多企业为了节省人力资源成本,往往会招聘一些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过硬的人员来从事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从而导致其业务能力难以得到有效的提高。此外,在一个企业中,企业领导或者管理者往往更加重视企业销售人员、生产人员以及研发人员的培训与教育,对内部控制审计人员对不太重视,因此,这就导致了我国企业审计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2.无内部审计机构或内部审计机构形同虚设

在我国一些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根本不设置内部审计部门,即使设置了内部审计部门的企业,内部审计也没有独立性和权威性,根本无法有效地监督其他部门的活动。很多企业的审计的职能有限,如审计职能仅仅局限在查错、防弊上,从而难以充分发挥出审计的作用和影响。由于难以发挥审计的作用和影响,从而就难以形成有效的内部监督,对于未来可能出现的经营问题也难以有效的进行监督和预测,问题一旦出现就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损失。

3.财务审计范围受限

当前,在我国很多的企业中,财务审计仅仅局限于财务会计方面的审计,财务审计是从财务方面开始的。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企业也进行了财务和审计的分离,但在公正性方面还是受到了很大的质疑。此外,我国企业的财务审计往往只会对已经发生的事件进行审计,而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缺乏审计,这就制约了财务审计作用和影响的发挥。

二、策略和对策

1.提高企业管理者的认识,加强对企业审计人员的培训与教育

(1)提高企业管理者对财务审计内部控制的认识。企业领导或者管理者要提高认识,认识到财务审计同生产、销售工作一样,对企业的发展都是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的,千方百计的为企业财务审计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如为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开展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支持等。

(2)加强对财务审计人员的培训。培训是老板送给员工最好的礼物,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个新事物、新技术层出不穷,如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在企业审计中得到广泛的运用,这就需要企业审计人员具有较高的计算机技能。企业要想企业审计员工不断适应企业的需要,就必须加强对审计员工的培训。财务审计由于涉及销售、管理、计算机以及财务等多方面的知识,更需要企业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使财务审计人员能够持续的提高其业务能力,使之不断的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2.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控制机构

内部控制审计机构的设置对提升企业财务审计内部控制水平和质量是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在我国,企业由于存在规模上的差异,因此,在建立内部审计控制机构上面一定要根据自身企业实际情况来进行,如对于大型企业集团就可以建立一个单独的审计部门或者委员会,专门从事企业财务审计内部控制工作,而对于小型企业来说,由于企业规模有限,建立审计机构必须考虑成本问题,没有必要像大型企业集团那样建立单独的审计部门和委员会,而是可以根据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一个规模较小的审计机构。

3.提升企业财务审计内部控制工作的独立性

企业要想充分发挥企业财务审计的作用,就必须提高企业财务审计内部控制工作的独立性。企业只有提升财务审计内部控制工作的独立性,才能充分发挥审计在有效监督企业资本运营、确保企业资产完整和安全等方面的作用。确保财务审计的独立性,企业应该建立与之相应的产权机制,使内部控制审计机构置于产权主体的领导下,从而改变内部审计难以发挥作用的局面。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企业制度愈发完善,当前,我国企业应该要确立以董事会、监事会为主导的内部审计机构,从而有利于提升内部审计机构的权威性和独立性,进而就有利于财务审计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和进行。

4.拓宽财务审计内部控制工作的审计范围

拓宽财务审计内部控制工作的审计范围主要是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把审计范围从财务会计领域扩展到其他领域,保证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审计的作用;二是进行全方面、全过程的审计。以往企业的审计主要是事后审计,现在企业应该要变事后审计为事前、事中以及事后审计。进行全方面、全过程的审计有利于企业及时发现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从而可以使企业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和预防风险,从而提高企业的营运能力,降低风险给企业带来的种种损失。

参考文献:

[1]梁 良 张 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存在问题与策略探讨[J].财经界,2010(06).

[2]彭丽梅:中国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09(21).

财务审计控制 第4篇

内部控制是企业为确保实现某一既定目标而设计实施的一系列行为过程。在美国COSO报告基础上, 中国《内控规范》融合中国国情, 提出企业内控五要素:内部环境, 风险评估, 控制活动, 信息与沟通, 内部监督。

内部控制审计指受企业委托的会计师事务所, 在特定基准日 (与企业内控自我评价基准日一致) 对企业内控设计及运行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意见。被审计单位需要编制财务报告、编制财务报告、设计实施并维护内控体系、定期出具内控自评报告。

二、文献综述: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审计对审计意见影响

1. 内部控制有效性对审计意见影响

内部控制有效性, 即对企业内控体系能多大程度保障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评判, 本文从内控质量和内控缺陷两方面分析内控有效性对审计意见影响。

(1) 内部控制质量对审计意见影响

杨德明、胡婷 (2010) 研究表明, 上市公司内控质量越高, 审计师对盈余管理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越低, 由此可以总结企业内控与外部审计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替代。王震、彭敬芳 (2007) 用股权结构、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四个层面衡量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实证发现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中发现流通股比例和股权集中度与非标审计意见显著相关。

(2) 内部控制缺陷角度

关于内控缺陷的文章较少, 已有文章分类标准也不尽相同。其中单华军 (2010) 依已披露的公司内控缺陷内容, 把内控缺陷划分母子公司、关联交易、董事会操纵、内部审计缺陷等11类。刘逢春等 (2010) 根据中国关于内控的规范指引等法律文件对风险的描述, 总结出企业内部环境、企业风险评估、内控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五类重大缺陷。

内控缺陷对审计意见影响的研究较少。陈丽蓉等 (2010) 研究我国沪深两市公司样本, 发现企业内控缺陷与非标准审计意见为正相关关系, 其中在深市上为显著正相关。由此可以肯定上市公司内控缺陷与审计意见类型密切相关。李寿喜通过2008年到2010年上市公司信息进行研究, 发现企业财务报告在编制及对外报告过程存在多种内控风险, 且多数是能显著影响企业审计意见的重要因素。

2. 内部监督 (即审计委员会) 对审计意见影响

审计委员会是董事会专门设立的机构, 不仅负责公司内、外部审计沟通, 还监督核查企业审计工作。其主要目标是保障提供务实有效的财务报告, 并识别、控制和抵御诸多因素对企业财务状况带来的风险。

我国审计委员会体制存在已有十年之久, 学者围绕审计委员会从多个视角采用不同方法进行研究。杨雪 (2012) 研宄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对内控有效性的影响, 发现审计委员会的专业性特征、行为特征与内控有效性显著正相关。张海燕 (2013) 以2010年-2012年度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 实证检验发现, 审计委员会独立性、专业性和勤勉性与内控质量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3.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审计意见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指企业管理层按一定标准评价企业内控设计及运行的有效性, 并把评价结果以内控报告形式予以公布。

李红 (2011) 研究发现, 我国2009年上市公司内控信息披露程度与非标审计意见为负相关且显著。孙丽华以2011年上交所上市公司年报为研究对象, 从内部信息披露角度研究内控对审计意见影响, 研究表明内控信息披露状况与标准审计意见呈正相关且显著。章雁、周艳秋 (2013) 以2011年深市主板上市公司数据作为总体样本, 实证结果表明上市公司内控信息披露水平越高, 收到标准审计意见概率越大。

4. 外部监督 (即内部控制审计) 与审计意见

内部控制审计为企业外部监督, 其存在使得上市公司内控整体情况得到独立、客观和全面的评价。

财务控制与稽核审计制度2(共) 第5篇

(一)有关零用金之设置划分如下:

1.公司本部由财务部负责各单位之零星支付。

2.工地总务组负责设置零用金管理人员,尽可能由原有办理总务人员兼办,必要时再行研

讨设置专人办理。

(二)零用金额暂定,工地每月经常保持5万元,将来视实际状况或减或增,再行研办。(三)零用金借支程序如下:

1.各单位零星费用开支,如需预备现金,应填具零用金借(还)款通知单,交零用金管理人员,即凭单支给现金。

2.零用金之暂支,不得超过1000元,特别事故者应由企业部经理核准。

3.零用金之借支,经手人应予一星期内取得正式发票或收据加盖经手人与主管之费用章后,交零用金管理人冲转借支,如超过一星期尚未办理冲转手续时得将该款转入经手人私人借支户,并于当月发薪时一次扣还。

(四)零用金保管及作业程序如下:

1.零用金之收支应设立零用金帐户,并编制收支日报送呈经理核阅。

2.零用金每星期应将收到之发票或收据,编制零用支出传票结报一次,送交财务部。 3.财务部收到零用金支出传票后,应于当天即行付款,以期保持零用金总额与周转。

4.财务部收到零用金支付传票,补足零用金后,如发现所附单据有疑问,可直接通知各部经手人办理补正手续,如经手人延搁不办得照第3条第4款办理。

5.零用金帐户应逐月清结。

金融审计风险的表现形式及审计控制 第6篇

关键词:金融审计;表现形式;审计控制

一、 金融审计风险的主要的表现形式

导致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参加金融审计项目人员的专业素养、职业道德及个人素质会影响到金融审计风险的产生;在金融审计过程中当时客观存在的金融审计监督的计算方法、审核管理手段、质量管理标准也会影响到金融风险;最后被金融审计监督企业配合状况、诚实坦诚提供企业实际情况及当时金融市场的发展阶段也是影响金融审计风险的重要因素。下面我们就根据以上影响金融风险诞生的原因来分析一下其主要的表现形式。

(一)金融审计人员专业、职业道德及个人素质导致的风险。

我们知道金融审计是一项十分严密,对专业知识水平和技术要求十分高的工作。一般来说,一个合格的金融审计人员必须有着专门的金融专业知识,拥有丰富的金融审计工作经历,能够及时学习适应国际金融事业发展带给金融审计工作的困扰和冲击。但在现如今,由于我国金融事业的飞速发展,我国金融审计专业人员的培养速度已经远远不能达到其理想要求。无论是专业知识的储备还是专业技能的培养都不是短期内能够形成的,这也就导致了现如今我国金融审计队伍中出现了半年轻化甚至全年轻化的趋势。这些年轻人往往受到过系统的教育,具有完整的知识体系,但是却缺乏审计手段和方法的实际运用,在金融审计实践中不能及时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经验的匮乏使其不能做出完全正确的综合性判断,也就意味着其实际工作中的建议与应对政策可能有着一定漏洞,进而产生不必要的审计风险。对于经验丰富的老一辈审计工作人员也可能出现不能及时适应时代要求,对宏观经济发展不能有专业性的感知预测等等而导致建议与时代脱节,解决措施滞后的风险。除了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外,其职业道德及个人素养的高低也是金融审计风险的表现形式之一。我们知道伴随着金融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审计人员在其过程中不仅面临着工作量巨大、工作环境复杂、监督程序要求质量高、时间紧迫等问题,而且还被许多现实利益所诱惑着。一旦金融审计人员自身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出现工作问题,如消极怠工,在实际操作中违反相应的程序要求,不遵守实际的工作准则,因为个人利益或人际其他关系的影响对金融审计结论进行违规违法修改,这都无法保证审计项目的工作质量。审计风险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必然会引起金融市場或企业的现实危害或潜在危险。

(二)金融审计的当中的一些客观风险

在金融审计过程中当时客观存在的金融审计监督的计算方法、审核管理手段、质量管理标准可能导致的风险。我们要清楚的是,现如今所有的金融审计方法或手段,都是对以往成功或失败经验的总结以及根据金融市场发展趋势预测的推理。也就是说这些金融审计的计算方法、审计流程、审计规章制度等等并不是完全的绝对的正确没有漏洞的。抛开金融审计过程中关于审计队伍人员的因素,我们来谈谈金融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风险。首先,现如今许多金融审计监督部门为了追赶国际金融审计的发展要求,在不考虑我国实际的情况下,制订了许多不合理的管理工作计划。我们知道一个合理的工作管理计划是必须与现有的工作实践力相对应的,没有一个好的现代化金融审计手段,却制定一个不合实际的计划要求,单纯想与国际接轨忽略实际情况,如审计时间安排过于仓促与固定等等,都是不能保证审计结果的广度与深度的,因此产生许多不必要的审计风险。其次,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电子化网络化趋势的加强,新型的电子网络金融审计方法也随之诞生,并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成绩。但是在我国极大多数金融审计部门依旧采取的是传统的金融审计方式,甚至有一些只是单纯的引进了先进的电子金融审计处理系统,标榜自己金融审计进入现代化,而实际上还是没有脱离传统审计的影响。比如说存在着单一的审计监督作业方式,金融数据交接手段人工化等等,都导致同一审计工作的审计时间长,工作效率低,审计成本大大增加等问题。最后,我国金融审计工作缺乏一个合理有效的质量标准。我国现代化金融事业起步较晚,尽管国家积极建立了专门的金融审计体系制订了一系列金融审计法律条文、工作准则、操作规章,但关于金融审计工作质量标准的规定却以定性为主,定量为辅,也就是说在质量认证体系中,只知道是什么,而不知道怎么办,缺乏必要的责任追究标准等等。

(三)被金融审计监督企业的风险

被金融审计监督企业配合状况、诚实坦诚提供企业实际情况等可能导致的风险。金融审计工作的开展是建立在被审查企业的实际上的,也就是说,金融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与被审计监督企业的配合程度密切相关。因为主观客观的原因,金融审计人员得到的被审计对象的经济相关的财务报表、会计账目及其他纸质或电子数据或多或少都是不完整、不全面的。换句话说,被金融审计监督对象经济活动资料在一定程度上被粉饰或修改过,不具有完全的实效性和真实性。这不仅加大了工作人员判断分析解读的难度,也增加了审计结果、审计质量的客观公正。这也就是审计中信息不对称可能产生的风险。

二、金融审计的控制手段

首先,加强对金融审计工作人员培养的投入,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专业化水平,思想职业道德及个人素质素质,有效规避审计风险。制定切实有效的金融审计人才培养体系,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为其提供合理的实践培训。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工作级别的审计人员,制定各异的组织、分析、判断及写作能力的培养计划。提高其审计风险意识,建立审计人员风险保障体系。

其次,改进金融审计的审计方式与手段,积极落实现在电子网络信息审计方式。金融审计各部门要在倡导现代化非到场审计方式,开发引进现代化金融审计系统软件,全面掌握信息资源的同时,做到现代化办公的实际落实。利用信息审计信息共享系统,在其辖区内迅速确定金融审计目标,将隐患和漏洞及时找出,增加审计效率,减少不必要的审计时间,达到理想的审计效果。

最后,健全有效的质量监督控制体系,规范审计监督程序。我们建立必要的金融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可以强化全社会的金融审计风险意识。同时,审计工作人员可以根据质量监督控制体系中的相关规定,及时预测审计风险,在有限的时间内分析选择出最有效的就控制解决办法。针对容易引发风险的环节和因素,确定审计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第二是金融资产的运营状况,例如贷款发放、企业对外投资的情况、资产运营效益等等,第三是企业的或有负债有无造成损失或者潜在的风险,第四是企业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指标的执行情况,第五是企业内部控制状况,包括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是否存在薄弱环节,控制系统是否有效等等,第六十企业会计资料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

[1]陈诚,邓茜.浅谈审计风险的成因及规避措施J].商场现代化,2008(2).

[2]泉生.浅谈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及防范对策J].中国审计,2005(1)

[3]成焕玲.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及其对策分析J].新西部,2010(6)

工程项目费用控制与财务审计 第7篇

一、费用控制依据

1、费用计划。费用计划 (预算) 是控制的基础。

2、进度报告。可以提供每一时刻工程实际完成量、工程费用实际支付情况等重要信息。

3、工程变更。一旦出现变更, 工程量、工期、费用都将发生变化, 也使得费用控制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

4、费用管理计划。提供了处理各种费用偏差的方法, 为管理者处理有关问题提供参考。

5、有关法规和合同文本。

二、费用控制步骤

1、比较。将费用计划值与实际值进行逐项比较, 以发现是否超支。

2、分析。对比较结果进行分析, 确定偏差的严重性及产生原因。

3、预测。估算完成项目总费用, 为决策提供支持。

4、纠偏。采取适当措施, 使不利的费用偏差尽可能减小。

5、检查。对工程进展全程跟踪和检查, 检查纠偏效果, 积累经验。

三、费用控制方法

费用控制的方法有很多, 我们选用国际通用的先进项目管理技术---挣值法 (Earned Value Management, EVA) 进行费用及进度的综合分析控制。

1、基本参数

(1) 已完工作预算费用BCWP, 为已完成工作量与预算单价的乘积。

(2) 计划工作预算费用BCWS, 为计划工作量与预算单价的乘积。

(3) 已完成工作实际费用ACWP, 为已完成工作量与实际单价的乘积。

2、评价指标

(1) 费用偏差CV。CV=BCWP-ACWP。当CV为负值时表示超出预算, 为正值时表示节支。

(2) 进度偏差SV。SV=BCWP-BCWS。当SV为负值时表示进度延误, 为正值时表示进度提前。

(3) 费用绩效指数C P I。CPI=BCWP/ACWP。当指数小于1时表示超支, 小于1时表示节支。

(4) 进度绩效指数SPI。SPI=BCWP/BCWS。当指数小于1时表示进度延误, 大于1时表示进度提前。

3、偏差表达

(1) 横道图法。这种方法形象、直观, 但信息量少, 适合在项目较高管理层使用。

(2) 表格法。这种方法灵活、适用、信息量大, 可将项目编号、名称、各费用参数以及费用偏差数综合归纳入一张表格中, 并且直接在表格中进行比较。

(3) 曲线法。在工程项目进展中, 根据挣值法三个基本参数BCWS、BCWP、ACWP的数据可以形成三条曲线, 从三条曲线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对项目费用偏差进行分析。

4、偏差原因分析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 最理想的状态是已完工作实际费用 (ACWP) 、计划工作预算费用 (B C W S) 、已完工作预算费用 (BCWP) 三条曲线靠得很近、平稳上升, 这表示项目按照预定计划目标进行。如果三条曲线离散程度不断增加, 则预示可能存在关系项目成败的重大问题。导致不同工程项目产生费用偏差的原因具有一定共性, 主要有以下五类原因可供分析参考。

(1) 物价上涨。包括人工涨价、材料涨价、设备涨价、利率汇率变化等。

(2) 设计原因。包括设计错误、设计漏项、设计标准变化、设计保守、图纸提供不及时等。

(3) 业主原因。主要有增加内容、投资规划不当、组织不落实、建设手续不全、协调不佳、未及时提供场地等。

(4) 施工原因。施工方案不当、材料代用、施工质量问题、赶进度、工期拖延等。

(5) 客观原因。常见的有自然因素、基础处理、社会原因、法规原因等。

四、费用控制成果

1、修改费用估算

经过分析, 根据实际情况可对项目费用文件进行修正, 如与利害关系方协商后调整设计概算、变更合同价格等。

2、采取纠偏措施

实际工作中纠偏的主要对象是业主原因和设计原因造成的费用偏差, 可以采取组织措施、经济措施、技术措施和合同措施等。如寻找新的、更省的、效率更高的设计方案;对外采购部分产品;重新选择供应商;改变实施过程;变更工程范围;进行索赔等。

3、估计项目总费用

根据当前的工程进展情况估计完成项目所需的总费用EAC (Estimate At Completion) , 主要有三种情况:

(1) EAC=实际支出+按照实施情况对剩余预算所作的修改, 常用于当前变化可以反映未来的变化时。

(2) EAC=实际支出+对未来所有剩余工作的新估计, 常用于条件的改变使原有假设不再适用。

(3) EAC=实际支出+剩余的预算, 适用于现在的变化只是一种特殊情况, 预期未来不会发生类似变化。

4、形成历史资料

对偏差的产生原因、选择的纠偏措施以及从费用控制中吸取的经验教训都应该形成书面文字材料, 并进行归档, 以供其他项目参考。

五、项目费用财务审计要点

工程审计中应关注编制概算的定额、价格、费用标准是否符合规定, 编制施工图预算是否按“干什么工程用什么定额”的原则执行。在此基础上, 做好建设费用的财务审计工作。

1、会计核算。审查财务收支是否按会计准则要求进行核算。

2、资金来源。审查各项资金来源是否落实和正当, 有无资金缺口, 能否及时到位, 后期工程投资有无保证, 有无乱挤、挪用资金的情况。

3、资金使用。审查资金使用是否合规、合法, 有无扩大开支范围、提高开支标准、截留挪用、铺张浪费、转移建设资金、建设资金体外循环等。

4、成本费用。审查建设成本是否真实, 有无乱挤乱摊建设成本, 虚增建设费用;有无滥发奖金、补贴列入建设成本的情况。对于建设期、营运期的划分界限应分明, 不得混淆两者的费用支出, 借贷利息支出应按会计核算办法严格划分建设期支出和营运期支出。

5、债权债务。审查债权、债务是否清楚, 与施工企业、供货单位往来款项的结算清理有无问题, 是否有小金库的情况。

6、凭证账簿。审查相关会计凭证、账册、报表是否真实、完整、合规。

参考文献

[1]、王雪青.建设工程投资控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3.

[2]、刘伊生.建设工程进度控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财务审计控制 第8篇

安然、世通等一系列财务舞弊事件使各国政府监管机构、企业界、会计职业界、投资者等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升, 各国政府监管机构也将监管重点从单纯注重财务报告本身可靠性转向同时重视保证财务报告可靠机制的建设, 要求企业披露内部控制相关信息, 并要求聘请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进行审计。例如, 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和日本《金融商品交易法》均要求审计师对企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进行审计。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指出, 注册会计师可以单独进行内部控制审计, 也可将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进行。由此可见,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目前仍属于自愿披露范畴, 而且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是否整合进行也没有强制要求。笔者认为, 将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相融合, 审计人员既可以通过财务报表审计来检查内部控制是否有效, 又可以通过内部控制审计获得的信息和发现的问题修订审计计划、完善审计程序, 从而对财务报表的客观性、真实性作出比较公允的判断。

一、相关概念

财务报表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 通过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 对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 旨在提高财务报表的可信赖程度。内部控制审计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 对特定日期 (通常与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基准日一致) 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 并发表审计意见。相对于内部控制审计而言, 公众已对财务报表审计非常熟悉。本文所研究的整合审计是指由同一会计师事务所对同一被审计单位既进行内部控制审计又进行财务报表审计, 注册会计师通过整合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 以同时实现二者的目标:1.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 支持其在内部控制审计中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发表的意见;2.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 支持其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对控制风险的评估结果。本文认为对二者进行整合审计既必要又可行。

二、整合审计的必要性分析

(一) 从被审计单位角度分析

1. 减少被审计单位的审计成本, 降低其经济负担。

有研究显示, 增加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比单纯的财务报表审计的成本要高得多。至于成本上升的原因到底是审计师执行了更多的工作还是审计服务市场需求的变化所导致的, 还没有形成明确的研究结论, 也有可能是二者兼而有之。由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将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进行, 将会减少被审计单位的审计成本。

2. 避免被审计单位提供重复审计证据。

财务报表审计过程实际上包含了大量的与财务报表可靠性相关的内部控制审计内容, 如果被审计单位聘请两家会计师事务所分别对其财务报表和内部控制进行审计, 由于在两种审计中有大量工作内容相近, 从而使被审计单位被重复取证, 大大增加其工作负担。将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相融合, 由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实行双重目标审计自然会减少被审计单位的工作量, 有效避免重复取证。

(二) 从审计单位角度分析

1. 印证审计证据的真实与可靠, 降低审计风险。

由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甚至是同一审计小组同时提供两种审计服务, 为在两种审计中获取的信息相互印证提供了可能性。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都强调审计证据的收集, 通过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不存在重大缺陷或财务报表不存在重大错报提供合理保证。二者审计证据的收集具有相关性。一方面, 审计人员可使用来自内部控制审计的证据调整财务报表审计中执行其他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另一方面, 注册会计师执行财务报表审计程序的结果, 也有助于注册会计师在确定针对某项控制的有效性得出结论所必需的测试时作出的风险评估。二者的工作成果可以相互印证, 相互利用, 从而达到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

2. 减少工作量, 提高工作效率。

两种审计有大量工作内容相近, 而且在某一类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还可以为另一类审计提供线索和思路。如在财务报表审计中, 注册会计师为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必须要进行风险评估, 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 如果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可以依赖, 注册会计师必须进行控制测试, 这些工作为注册会计师开展内部控制审计提供了基础。同时, 注册会计师通过其他审计程序可能会发现被审计单位的错报或重大错报, 这就意味着在错报相应的控制点上可能存在控制缺陷, 这为注册会计师审查内部控制缺陷提供了线索。同样, 在内部控制审计中, 如果发现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 则财务报表在相应的账户可能存在重大错报, 这又为进行财务报表审计指明了方向。可见, 将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整合进行, 可以相互利用对方的工作成果, 缩短审计时间, 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三、整合审计的可行性分析

(一) 审计目标的共同性

内部控制审计的目标是, 就公司管理当局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估报告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表达发表审计意见。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是, 就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表达表示意见, 其直接面向的也是社会公众。可见, 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是一致的, 二者都是为了向公司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高质量会计信息提供合理保证, 提高对外公布的财务报表信息的质量。目标的一致性为二者的整合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二) 业务类型相同

注册会计师的业务类型包括鉴证业务和相关服务。根据鉴证对象信息是否能被预期使用者获取, 鉴证业务分为基于责任方认定的业务和直接报告业务;根据保证程度, 鉴证业务可以分为合理保证业务和有限保证业务。在基于责任方认定的业务中, 责任方对鉴证对象进行评价和计量, 鉴证对象信息以责任方认定的形式为预期使用者获取。在内部控制审计中, 被审计单位管理层 (责任方) 对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鉴证对象) 进行评价而形成评估报告 (鉴证对象信息) , 即为责任方的认定, 该评估报告可为预期使用者获取, 注册会计师针对评估报告出具审计报告。在财务报表审计中, 被审计单位管理层 (责任方) 对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鉴证对象) 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而形成财务报表 (鉴证对象信息) , 即为责任方的认定, 该财务报表可为预期使用者获取, 注册会计师针对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通过以上分析可知, 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都属于基于责任方认定的、合理保证的鉴证业务, 二者业务类型相同。

(三) 审计方法相同且有所改进

现代财务报表审计使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 要求注册会计师以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为审计工作的主线, 以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内部控制审计也使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 并有所改进。

在内部控制审计中, 注册会计师应当运用自上而下的方法, 以便选择拟测试的控制。自上而下的方法始于财务报表层次, 以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整体风险的了解开始。然后, 将关注重点放在企业层次的控制上, 并将工作逐渐下移至重大账户、列报及相关认定。这种方法引导注册会计师将注意力放在显示有合理可能性导致财务报表及相关列报发生重大错报的账户、列报及认定上。当企业层次的控制设计良好并有效运行时, 审计人员可以减少内部控制审计中对认定层次的控制测试和财务报表审计中实质性测试程序的范围。反之, 如果发现关键控制点可能存在重大缺陷, 则财务报表在相应账户中也可能存在重大错报, 注册会计师应增加内部控制审计中对认定层次的控制测试和财务报表审计中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显然, 如果从底部开始审计, 审计人员将无的放矢, 同时将增加审计的工作量, 降低审计效率。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自上而下的审计方法本身体现了风险导向的特点, 即通过实施风险评估来了解企业层次的内部控制, 通过风险评估识别出的风险来选取拟测试的内部控制。这种方法将财务报表错报风险与企业战略风险紧密联系起来, 从而使注册会计师从源头降低审计失败的风险。可见, 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的理念都是风险导向审计理念, 使用自上而下的审计方法。

四、小结

财务审计控制 第9篇

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 (以下称PCAOB) 在2004年颁布的《与财务报表审计结合进行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 (AS2) 首次提出整合审计的概念, 2007年PCAOB颁布的《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强调审计人员应将内部审计重点放在高风险领域, 在保证尽量排除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导致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审计程序。AS5更加重视自上而下的审计方法在审计过程中的运用, 提倡推行穿行测试等方面。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的整合在美国开始实施提升了财务报告信息质量。

企业内部控制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被公司所有人、管理层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所认知, 而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确保相关利益群体得到保证的基础,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应运而生。企业内部控制审计要求企业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体系发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由中介结构对其进行鉴证服务并发表审计意见。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并重成为现阶段审计业务的一大特征, 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以提升企业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的质量为目标, 通过相互关联、支持的审计程序相互支持, 研究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整合是审计理论与审计实务的一次飞跃。

二、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的实施要点

整合审计需要从审计业务的各个环节入手, 针对审计目标、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报告的组织实施采取具体措施, 其中审计实施过程是重点, 包括审计方法、审计证据、舞弊防范等方面, 图1显示了整个整合审计的实施要点。

(一) 审计目标的整合

管理层应在报告日就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声明, 注册会计师对其关于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声明进行鉴证并发表意见, 如果在审计过程中发现存在控制不足可能导致重大缺陷则说明企业内部控制是无效的, 注册会计师实施审计的目的就是获取足够证据以判断企业内部控制是否存在重大缺陷。

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是保证公司财务报表按照会计准则以及其他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披露从而在所有重大方面能够公允反映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对公允反映的界定如下: (1) 会计政策的使用、重大会计估计符合企业业务实际需要, 并且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 (2) 全面披露所有会影响报表使用者决策或判断的事项; (3) 财务报表中的信息披露分类合理、汇总全面; (4) 财务报表中披露的信息反映了所有重要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可见, 虽然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的关注点有所不同, 但两者的目标统一于为财务信息使用者提供高质量的财务信息, 而且, 都依赖于对重要性事件的判断, 只不过内部控制审计针对的是重大缺陷, 而财务报表审计针对的是重大错报, 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 并且在终极目标上是完全一致的。

(二) 审计计划阶段的整合

审计计划是注册会计师按照审计目标对审计资源的组织和管理, 审计计划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审计效率和效果。风险是整个内部控制审计关注的重点, 注册会计师对审计项目的风险评估对整个内部控制审计有着重大影响, 注册会计师应将主要关注点放在存在重大缺陷风险的领域, 从而降低重大缺陷被漏审的情况。公司规模、审计业务量越大, 内部审计活动的复杂性越大, 进而提升错报风险, 也使得风险控制的难度加大, 因此, 注册会计师对规模和复杂性的估计对后续审计工作具有全面的影响, 最后, 注册会计师应评估可以利用的他人的工作成果, 包括管理层的内部控制评估报告, 以降低审计工作量或者获得审计支持。可见审计计划阶段的工作无论是对内部控制审计还是财务报表审计而言都非常重要, 在审计计划阶段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行业背景、相关内部控制环境等重要事项等, 是两种审计共同的工作内容。因此, 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卓有成效得进行整合审计计划实现两种审计的共同目标。

在整合审计计划阶段, 注册会计师内部控制审计计划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 如风险评估、公司规模、审计工作量、舞弊风险等。在财务报表审计计划中内部审计控制过程中确定的高风险领域是财务报表审计中应重点关注的可能发生重大错报的领域。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风险的评估结果应当成为注册会计师计划和实施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要参考。整合审计计划要求两种审计都围绕风险来计划、组织企业的审计活动, 因此, 应当保持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具有相同的重要性水平, 需要运用的重要性应与财务报表审计一致。

(三) 审计实施阶段的整合

审计实施过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审计方法、审计程序、审计证据和舞弊应对构成。

(1) 审计方法的整合。内部控制审计采用自上而下的审计方法而财务报表审计围绕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等内容采用风险导向型审计方法。内部控制审计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来确定需要进行测试的控制。自下而上的方法从公司层面的测试开始, 向下具体到重要账户的控制, 最后具体到具体交易事项的控制。如果在关键控制点发现存在重大缺陷, 就应当增加相应的控制测试和扩大实质性测试的范围, 这样就使得审计人员避免在较低可能性导致财务信息重大错报的领域浪费时间和精力, 而把审计工作的重点放在高风险领域。如果采用恰恰相反的审计方法, 面对庞杂的业务活动和账簿、会计记录, 审计人员无法找到重点, 平均用力将导致审计工作量大大增加, 审计效率和效果低下。财务报表审计以风险为导向通过询问、检查文件记录、观察等了解公司各方面的情况, 并评估报表层和认定层的重大错报风险。报表层的重大错报风险与总体审计策略相对应, 认定层重大错报风险与具体审计程序相对应, 风险导向审计以重大错报风险评估为基础开展各项审计工作, 将审计业务流程重新整合和分类。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内部控制审计采用的自上而下的审计通过风险评估来了解企业层次的内部控制并以此来确定拟测试的内部控制点, 因此, 也是以风险为导向来开展审计活动的, 将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进行整合, 有助于注册会计师防范审计风险。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中对内部控制的评估有助于注册会计师财务报表审计的风险评估, 而财务报表审计中的风险评估有利于注册会计师全面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控制环境。

(2) 审计程序和审计证据的整合。第一, 审计程序。内部控制审计程序可以分为风险评估程序和控制测试程序, 财务报表审计程序增加了实质性测试程序, 这些都是注册会计师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的方法, 两者的区别见表1所示。

表1的比较说明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的某些程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 虽然二者在某些程序上存在差距, 但是财务报表审计在风险评估阶段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了解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 在内部控制预期有效的情况下, 就应当实施控制测试, 这为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提供了基础。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发现的错报意味着相应的控制点上可能存在控制缺陷, 这为内部控制审计发现重大缺陷提供了线索。

第二, 审计证据的收集。两者在审计证据收集程序、时间、范围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别, 这些差别表现为:从审计证据收集程序看, 内部控制审计收集证据的收集主要通过询问、观察、检查文件、穿行测试等, 而财务报表审计还包括函证、重新计算和分析程序等。从审计证据收集时间看, 内部控制审计更多的在管理层评估日或接近管理层评估日的时点来进行控制测试。财务报表审计的时间更加灵活, 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进行测试的时间。从审计证据收集程序的范围看, 财务报表审计的范围则更广泛一些, 内部控制有效性证据的获取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而且在控制无效的情况下, 可以直接针对重大的交易、账户余额等设计和实施实质性测试。

虽然内部控制审计证据审计的范围要比财务报表审计范围窄, 但是两者都非常依赖于审计证据的收集, 为内部控制有效性和财务报表无重大错报提供合理保证。内部控制审计的证据可以为财务报表审计执行的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的调整提供参考, 将控制缺陷作为财务报表审计审计的重点;而财务报表审计程序的结果也可以作为内部控制审计有效性的证据, 例如有关企业环境的证据、具体错报等。因此, 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在证据收集上可以相互利用。

(3) 舞弊事项的整合考虑。舞弊事项是两种审计都重点关注的内容, 而且舞弊具有相关性。内部审计报告整体框架中提到的内部控制五要素是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都需要关注的重大, 通过关键要素的审查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发现舞弊的可能性, 制定专门措施来降低审计失败风险。财务报表审计对舞弊风险的评估结果成为内部控制审计修改审计计划并进行相关控制测试的依据, 注会会计师以此确认是否存在控制制度漏洞而导致舞弊发生。内部控制审计中的控制测试的结果页可以在财务报表审计中运用, 如果存在舞弊控制的缺陷, 注会会计师就可能确定审计的重点领域并实施进一步的措施来核实是否存在因舞弊而导致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情况。

(四) 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在审计报告阶段的整合

(1) 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审计报告的内容。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与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内容具体比较如表2所示。

(2) 审计报告意见类型的比较。注册会计师在内部控制不存在重大缺陷且审计范围不受限制时应发表无保留意见。如果审计范围受到限制而不能做出准确评价时应发表无法表示意见。如果发现存在一个或多个重大缺陷且审计范围未受限制, 则发表否定意见。注会会计师根据审计证据对财务报表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两者之间的比较如表3所示。在整合审计的情况下, 注册会计师可以选择合并报告形式或独立报告形式来发表审计意见。

参考文献

[1]黄胜一、陈见山:《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比较》, 《财会通讯》 (综合·上) 2010年第8期。

财务审计控制 第10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审计,财务报表审计,审计资源,整合

内部控制一直都是企业公司治理的重点内容之一, 内部控制如果存在缺陷, 将会导致企业的经营失败, 企业为了避免破产又将铤而走险进行一系列欺骗广大投资者或者社会公众的行为, 因此可以说内部控制是一个企业健康成长发展的保障。2002年美国国会发布萨班斯法案, 要求所有的美国上市公司实施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的双重审计, 接着日本、加拿大等也纷纷效仿, 并开始实施类似双重审计的审计制度。在这种大环境下, 我国财政部也于2010年4月26日发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以下简称“《指引》”) , 由此确立了我国企业自我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双重审计制度, 《指引》于2011年1月1日起实施, 实施范围为所有上市公司以及大中型企业。这表明我国也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的重要性, 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自此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形成。

一、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依据

(一) 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最终目标一致

审计目标是指在一定历史环境下, 人们通过审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境地或者是最终结果, 它具体可以包括审计总体目标和具体审计目标两个层次。本文所讨论的内部控制审计目标以及财务报表审计目标均指总体目标。具体而言, 内部控制审计目标主要是对产生财务报告的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 合理保证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不存在重大缺陷。有效性包括两层含义, 首先是内部控制设计合理, 设计不合理的内部控制无论怎么执行实施也将是徒劳无功;其次是内部控制得到有效执行, 将内部控制制度落到实处。企业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是防止、发现并纠正企业舞弊和错误, 保证财务报告质量并提供可靠财务信息的有效制度。财务报表审计目标简单的说就是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合法性与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 合理保证财务报表不存在重大舞弊与错报。由此课件, 内部控制审计目标与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基本上是一致的, 都是为了合理保证信息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所依赖的会计信息, 都是为了提高公司财务报表所蕴含的财务信息的可靠性,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二) 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审计程序与方法相同

在进行财务报表审计的过程中, 注册会计师需要在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风险评估, 并以此确定以后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 因此对内部控制的了解和评价其实是财务报表审计的必要阶段之一, 并且注册会计师对于拟信赖的内部控制, 需要在整个审计期间测试其有效性。而内部控制审计自然是针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 两者的审计程序上是相互关联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 并且内部控制审计中所发现的控制缺陷等问题也能够为注册会计师报表审计提供线索以及指引方向。

审计方法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行使审计职能、完成审计任务、达到审计目标所采取的方法、手段以及技术的总称。审计方法不仅仅存在于某一审计阶段或者某几个审计环节, 而是贯穿在整个审计工作始终, 从制定审计计划, 直到出具审计意见, 都涉及到审计方法运用问题。审计方法具体有可以分为审计规划犯法、审计实施方法和审计管理方法。财务报表审计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在评估被审计单位重大错报风险的基础上, 以评估结果为依据实施具体审计程序。实施具体审计程序可能用到检查文件记录、检查实物、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分析程序等等审计方法, 这些方法在内部控制审计当中也大量使用, 《指引》也要求内部控制审计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 具体程序与财务报表审计差别并不大, 因此将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进行整合有利于节约审计资源, 达到大幅降低审计成本的目的。

二、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各阶段整合方法

1.审计计划阶段

内部控制是否能够及时防止、发现并纠正财务报表存在的重大错报是判断内部控制是否存在重大缺陷的重要依据, 所以, 在计划内部审计工作中, 注册会计师所采用的重要性水平其实与财务报表审计所采用的重要性水平是一致的。为充分合理利用审计自愿, 注册会计师可以在审计计划阶段对内部控制进行了解评价, 以识别评估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 在此基础上, 注册会计师才能设计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

2.控制测试阶段

风险导向审计要求, 如果财务报表审计在评估企业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时预期内部控制运行有效, 或者在仅实施实质性程序不足以提供认定层次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时, 需要实施控制测试, 而内部控制审计的核心程序就是控制测试。因此可以说控制测试阶段是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的关键。当然在整合审计的过程中, 注册会计师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补充控制测试的测试程序及范围, 以获取充分的审计证据来支持审计意见。

3.实质性测试阶段

在实质性测试阶段, 注册会计师可以充分利用内部控制审计的结果来对财务报表审计的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进行适当修改, 不仅如此, 还可以利用内部控制审计结果加强分析程序所依赖的报表信息的准确性以及完整性。相应的, 注册会计师也可以在实施了财务报表审计实质性程序后, 进一步对内部控制进行扩大审计, 两者相互印证则使审计结果更加可靠, 两者相互矛盾则提醒注册会计师考虑审计结果的正确性。

4.审计报告阶段

在审计报告阶段, 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均以出具审计意见, 形成审计结论为终止。两者的审计意见均包括无保留意见、无法表示意见以及否定意见, 财务报表审计的审计意见还包括保留意见。注册会计师在充分评价所获取的审计证据后, 应对内部控制是否存在重大缺陷以及财务报表是否存在重大错报和舞弊等情况发表审计意见。另外, 注册会计师应当就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重要问题出具管理建议书, 以帮助被审计单位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三、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中应注意的相关问题

1.审计独立性问题

虽然对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进行整合有利于节约审计资源, 降低审计成本, 但是不能够以牺牲审计独立性为代价, 因为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因此整合审计不应当包括同一会计师事务所对同一家企业同时提供内部控制咨询与内部控制评价的情形。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明确的规定“为企业内部控制提供咨询的会计师事务所, 不得同时为同一企业提供内部控制审计服务”。对于其他影响审计独立性的行为, 也应当严格限定, 不允许以牺牲审计独立性为代价来博得资源的节约与成本的降低。

2.整合审计提高了审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和专业胜任能力要求

内部控制审计作为一向新型基于责任方的鉴证业务, 给注册会计是行业带来了新的挑战, 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机遇。但是不得不承认, 整合审计提高了对注册会计师职业判断能力和专业胜任能力的要求, 并且同时加大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与审计责任。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当重视新知识的学习与经验的累积, 勇于接受挑战, 迎接机遇。在整合审计过程中, 合伙人要精心挑选合适领域的注册会计师, 并科学配备整合审计小组成员, 这些都是保障审计质量与降低审计风险的关键所在, 另外, 还需要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与督导, 这是整合审计得以发展的基础与前提。

参考文献

[1]谢晓燕, 张龙平, 李晓红.我国上市公司整合审计研究.会计研究, 2009 (9) .

[2]王美英, 郑小荣.对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的思考.财务与会计, 2010 (7) .

[3]刘玉延, 王宏.提升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重要制度安排—关于实施企业内部控制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有关问题.会计研究, 2010 (7) .

我国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思考 第11篇

摘 要: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出台后,不仅对美国的审计职业界有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如何完善、改进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有启示的作用。我国这次准则的修订在很大的程度上借鉴了COSO报告,但仍然有不足之处。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了一些解决思路。

关键词:内部控制;审计

在2006年2月15日发布的新审计准则体系中,第1211号对风险评估程序中了解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规定十分具体。但是我国这次准则的修订借鉴COSO报告却没有采用《全面风险管理——整体框架》的结构。不过,从总体上来说,发布的新审计准则有重大的进步,对注册会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我国企业加强内部控制也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但是仍有不足之处。如:没有像SOX404(a)条款那样要求注册会计师出具专门的审计报告,即:注册会计师不存在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书面评价的责任,没有增强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的责任,不利于被审计单位弥补其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将内部控制划分为两个部分(即:与财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以及与财务报表无关的内部控制)主要是依靠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这是否存在主观上的不恰当等。

那么,要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一如新准则制定的初衷般全面地了解被审计单位与审计相关的内部控制,达到审计目标,进而将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了解上升到鉴证的高度。

1 加强被审计单位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

目前,我国的一些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不够,没有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使得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并没有将其很好的实施。并且,有的企业一味追求利润,消减成本,当然也包括内部控制的成本,从而造成内部控制的失效。这就需要进一步强化企业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设计相对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严格执行该制度,遏制相互牵制人员之间窜通舞弊,分散权利,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

2 注重对注册会计审计师的教育、培养,以提高其胜任能力

内部控制评价人员的胜任能力直接影响到内部控制评价的质量。由于内部控制涉及到企业的财务、人事、生产、经营、技术、质量、信息系统等多个方面控制管理,所以注册会计师在执行测试时需要全方面了解测试对象的相关知识和企业的具体情况。同时,内部控制评价过程也是一个分层次的系统程序,注册会计师应根据被评价单位的具体情况设计评价方案、执行控制测试、与管理层沟通、出具评估报告,而且,我国准则还要求注册会计师识别哪些是与财务报告有关的内部控制,以提高审计效率,那么,这意味着这一系列活动要求注册会计师能够充分的了解内部控制评价过程并具有全盘把握的能力,并可以为企业内部控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因此,为满足现代审计工作的要求,注册会计师必须具有科学、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知识不仅包括会计与财务、经济学、经济法规,还应包括行为科学、定量分析法、会计与管理制度、程序设计、计算机操作等。还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包括市场营销、人事管理、技术管理等。实施审计业务需要更多的具备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3 进一步完善审计准则体系

制定审计准则体系面临两难的境地:如果完全采用“规则导向”,将导致规定过死,注册会计师在评价被审单位内部控制流于形式,可能会诱发职业界寻求勾划表格之类的“对策”;如果完全采用“原则导向”,这样就为内部控制审核的质量低下埋了隐患;如果将“规则导向”和“原则导向”相接合,那么结合度又在哪里,哪里采用“原则导向”,哪里采用“规则导向”,“规则导向”的规定细化到什么程度以保证内部控制审计的质量?完全借鉴国外的做法显然是不现实的,那么这就需要从我国自身角度出发考虑这些问题,进一步完善审计准则体系。当然,这也需要相关法律法规来为之保驾护航。

4 结语

在现今的国际形势下,审计准则与国际趋同是不可扭转的大趋势,而且,国外的先进理论应

该为我所用,提升我国的理论水平;但是国际趋同不等于同步,需要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这要求我们加快步伐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实现提高审计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谢盛纹.萨班斯法案下的内部控制审计内容与方法[J].财政监督,2007,(6).

[2]刘霞.对美国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准则的思考[J].审计月刊,2006,(10).

[3]毛敏.美国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最新发展及启示[J].财会通讯,2006,(1)

浅议审计失败与审计质量控制 第12篇

一、审计失败的发生及成因分析

(一) 审计失败的发生及危害

注册会计师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依法接受委托, 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及其相关资料进行独立审查并发表审计意见。注册会计师审计表现为三个紧密衔接的活动步骤:首先是接受被审计单位提供财务报表及其相关资料;然后是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及其相关资料进行独立审查;最后是注册会计师对经过独立审查的会计报表及其相关资料发表审计意见。注册会计师发表审计意见的依据是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及其相关资料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审计失败的发生表现为:未发现重大会计差错和发现重大会计差错不发表相应的审计意见。注册会计师审计是代表社会行使经济监督职能, 注册会计师审计意见是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告信息质量的合法和公允程度的鉴证保证, 因此, 重大会计错报未被发现或发现后未报告的行为结果, 将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发生决策失误, 进而影响公众对社会投资的信心, 并最终损害投资人利益, 危害资本市场良性运行, 甚至导致社会经济秩序出现紊乱, 因此, 防范注册会计师发生审计失败的意义十分重大。

(二) 审计失败的原因分析

审计失败的原因归结为两类:一类是技术性审计失败, 即注册会计师因为审计业务水平限制而未发现重大会计差错导致审计失败;另一类是独立性审计失败, 即注册会计师因为外界因素的干扰而丧失独立性, 导致注册会计师发现重大会计差错不发表相应的审计意见最终导致审计失败。技术性审计失败原因探析。我国融资和国际融资需求大量增加, 企业跨国化、集团化的并购更加频繁, 资本重组、资产并购使得经济业务日趋复杂, 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均面临着更多的会计职业判断, 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同时, 大型跨国、跨地区的集团公司普遍采取电子数据库进行企业管理, 自行开发使用的各种电子管理软件频频增加, 内部交易、内部结算纷纷实现电算化、网络信息化。然而, 社会经济业务的迅猛变化和发展, 并没有在社会审计领域引起足够的反响, 目前, 我国社会审计领域的技术性滞后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笔者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调查和文献查阅情况为:一是会计师事务所大多数执业审计人员风险意识不强, 知识结构老化, 导致审计质量下降;年轻的审计人员, 缺乏实践经验, 因而其知识结构难以胜任复杂经济领域新业务的审计工作。二是事务所技术力量薄弱。由于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起步较晚, 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规模较小, 加之审计市场需求结构不合理、事务所承接的审计业务相对分散等原因, 相关情况的调查资料显示如表1。三是事务所审计技术手段滞后。由于我国金融、税务、保险等行业逐步实现了网络信息化管理, 促使社会各行各业为应对国家管理的网络化需要而加速企业管理的电子化、网络化, 这必然要求审计技术革新以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经济监督管理需要。然而, 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仍然停留于手工报表审查业务, 执业注册会计师不具备审查计算机软件性能可靠性的能力, 对被审计单位的电子化内部管理控制无法进行鉴证, 此外, 事务所也较少采用电子数据库审计技术, 没有建立以广泛采集、集中分析、延伸取证为导向的审计作业方式, 即使审计项目需要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数据进行趋势、结构、关系等重新构建和分析验证, 但限于技术条件而不能实现, 这种状况必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社会审计的质量水平。笔者认为, 当前事务所审计技术滞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不思进取, 安于现状, 消极执业。独立性审计失败原因探析。公司制两权分离条件下, 所有者与经营者是平等的讨价还价契约关系, 注册会计师审计既独立于审计委托人 (一般为公司治理层) , 又独立于被审计单位 (一般为公司管理层) , 其工作实质是双向独立性。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取决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程度, 但我国目前国有企业存在着“所有者缺位”, 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等现象, 大股东成为“内部人”控制住上市公司经营与管理决策, 于是, 管理层与治理层合二为一, 企业管理层未经所有者的正式授权而实际掌握了企业部分或全部的权力。公司舞弊不可避免, 会计造假随之而产生。此外, 上市公司财务人员工作失职, 如重大固定资产漏提折旧、所得税纳税调整重大金额计算错误等也会产生重大会计错报。被审计单位的重大会计错报已经被注册会计师发现, 但是其却故意发表与事实不符的审计意见, 隐瞒重大财务错报事实, 导致审计失败, 其行为动机的可能情况如下:经济利益驱动;行政干预的影响;自我评价的影响;关联关系的影响。笔者认为, 注册会计师受到外界因素干扰而不能保持审计独立性, 其诱发原因的关键在于注册会计师自利性心理因素的存在, 由于自利心理的驱动, 注册会计师选择了利己的行为, 采取欺诈手段, 故意导致审计意见与审查事实不符, 从而损害社会公众利益。

二、审计质量控制对策

(一) 针对技术性审计失败的质量控制

笔者认为:审计主体的执业观念陈旧, 风险意识淡漠, 不思进取, 安于现状, 消极执业, 必然诱发技术质量问题方面的审计失败, 因而, 防范技术性审计失败必须从限制和约束审计主体的落后观念意识着手, 主要通过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和行业监管三个层面进行约束和控制。一是注册会计师行为自励。注册会计师工作是社会经济监督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册会计师要发挥好职业角色的社会功能, 必须掌握最新政策、法规和制度, 关注国际会计、国际审计准则在我国国情下的趋同与等效, 充分了解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动向, 探究我国改革开放的经济前沿发展情况, 强化风险管理意识, 不断汲取先进审计技术方法, 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 保持业务水平的先进性, 进而为社会经济监督与管理作出应有的贡献。二是会计师事务所技术标准管理。由于审计质量是一个从概率论的角度进行定义的概念, 而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当前正处于发展阶段, 行业技术监管标准不够成熟, 在这种情况下, 事务所应根据本所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审计技术评价标准。例如:被审计单位的审计风险评估标准、审计立项技术人员配置标准比例、审计业务操作规范标准步骤, 除此之外, 还必须实行审计技术风险的责任问责制度, 进一步敦促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活动中保持必要的职业谨慎态度, 如对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造价审计, 聘请建筑行业专家参与原材料造价审计, 对制造业进行审计时聘请专业工程师参与成本审计, 对于聘请专业人士有困难而注册会计师又不能胜任的鉴证业务则不予承接等, 以此促进审计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合理保证。三是注册会计师行业技术标准管理。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应根据社会经济业务发展状况修订行业技术达标标准, 定期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技术力量进行达标评估, 在行业内, 应推广和交流成功审计项目的技术方法, 做好执业注册会计师的后续教育工作, 做好事务所电子数据库审计技术推广工作, 指导行业管理现代化。

(二) 针对独立性审计失败的质量控制

笔者认为:独立性审计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审计主体存在故意欺诈的行为动机, 它可以从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行业监管、法律监管四个层面进行控制。一是注册会计师行为自律。注册会计师应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应以诚信为本, 坚持原则, 遵纪守法, 养成良好的执业风尚;应牢记自己是社会公众利益的代言人, 本着为社会公众利益负责的态度开展审计工作, 坚持依法审计, 按规章制度操作, 按原则处理, 不接受客户超出正常审计业务收费之外的额外报酬, 自觉抵制违反独立性原则的外界干扰因素, 维护行业道德规范和要求。二是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管理控制。事务所应建立审计项目鉴证人员审查制度, 对鉴证项目的参与人员进行独立性资格审查, 将与审计项目具有关联关系、或可能形成自我评价及其可能影响项目审查客观、公正的人员调离鉴证项目, 以保证鉴证业务在形式上保持独立;立项的审计项目进入审查阶段的每个环节都应该建立问责责任制度、复核制度, 对于重大审计项目, 应单独立项, 实行重点审查与复核, 项目审计报告, 必须由项目负责人签名, 必须达到事务所规定的审计质量控制标准, 报告签名者要对所提供的审计报告后果承担责任, 以保证鉴证业务在实质上保持独立。三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控制。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应定期进行执业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教育培训, 规范执业行为, 将审计组织的目标、宗旨和社会责任, 内化为审计人员的审计精神、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在行业内, 应指导事务所规模发展、审计竞价联合等, 强调审计文化建设, 将行业内可能存在的矛盾、竞争和冲突等消灭于萌芽状态中。除此之外, 还应该协调和促进跨地区重大审计项目合作, 促进事务所之间跨地区联合, 以此调整审计市场需求结构, 改良会计师事务所较高频率地依靠关联关系招揽业务的现状, 增强社会审计的独立性。四是法律监管。审计失败不仅仅是造成投资者的经济损失, 更重要的是它带给社会消极悲观, 使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维护社会经济运行而行使社会监督职能的制度产生怀疑。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是自律性约束, 约束力不强, 属于行业潜规则;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管理控制和行业监管具有一定的强制性约束力, 但威慑力量不足, 对于故意违背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业规章的注册会计师, 事务所和行业监管机构的最高处罚就是除名和逐出行业;要从根本上保证注册会计师不违反独立审计原则, 必须强调法律监管。当发生重大审计失败时, 必须追究相关的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的法律责任, 即当事人必须承担行政责任、民事责任或刑事责任。从行为导向的角度看, 注册会计师之所以挣脱道德约束和行业监管, 故意违反独立性审计原则, 导致审计失败发生, 究其要害还在于违规成本与受益收益之间存在博弈, 倘若加大其违规成本, 使其收益得不偿失, 则权衡得失后的行为动机将是谨慎执业。从目前强调追究注册会计师重大过失和欺诈行为的法律责任情况来看, 注册会计师普遍增强了职业谨慎, 主动防范风险、提高审计技术水平和遵循独立审计原则的行业风尚正在形成。

审计鉴证报告的信息质量决定于审计主体的执业态度和心理动机, 审计失败产生于审计主体的消极执业态度和不良执业动机, 技术性审计失败根源于审计主体风险意识淡漠而不采取积极的执业态度, 独立性审计失败源自审计主体的自利和故意欺诈动机, 因此, 防范审计失败, 实质就是控制审计主体的消极执业态度和不良执业动机。通过职业道德教育、事务所的审计技术标准和项目管理控制制度, 以及行业监管等途径可以激发审计主体主动克服消极被动的执业态度, 提高审计鉴证业务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宋常:《“免疫系统”理论视野下的国家审计》, 《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年第1期。

[2]雷光勇、刘丹:《独立审计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注册会计师》2006年第8期。

[3]谢志华:《审计变迁的趋势:目标、主体和方法》, 《审计研究》2008年第5期。

上一篇:物流运输系统下一篇:区域地理专题复习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