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转型跨越发展

2024-05-09

山西省转型跨越发展(精选11篇)

山西省转型跨越发展 第1篇

国企转型的方法在于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步伐, 坚持创新发展的道路以及从注重速度和规模, 转向更加注重品质保障和价值创造。而我国深化改革开放的政策, 又为国有企业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因此国企应贯彻实施“以空间换时间、以资源换产业、以存量换增量”的发展思路。要加大开放与合作的力度、营造开放的合作环境, 积极促进国有企业主动“走出去”, 以实现在开放合作中抢占先机、增强实力、提升地位及赢得发展的目标。由此国企要深化自身的创新与发展, 要在更高层次上谋划企业的发展策略。

一、国企改革必须实行证券化

(一) 树立转型跨越发展的先进理念

1、要树立公众企业理念。上市企业最基本的属性之一就是公众性。因此上市企业必须以公众性来度量企业的性质。

2、要树立市场法则理念。证券市场是完全市场经济的产物, 要遵循市场灵活、多变、波动的基本特征。

3、坚持依法治企理念。要依照相关法律法规, 使上市公司形成规范运作的内在机制。

4、要实行并购扩张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 坚持树立做大做强理念。

5、树立求真务实的理念。上市企业必须从财务的严肃性出发, 自觉地做好企业的财务管理。

(二) 确立企业转型跨越的财务指标

企业上市能力指企业多发面的能力其中包括发展能力、盈利能力、牛市能力、运营能力、偿债能力。具体来讲企业上市能力是以企业的各种财务报表 (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其他相关资料) 为主要依据, 用财务分析方法来剖析和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运营过程的利弊得失和发展趋势, 以各种财务分析来形成衡量企业转型跨越的财务指标。

(三) 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框架

首先要搭建由企业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三者组成的组织结构, 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规章、制度管理企业, 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建立一种相互制衡的机制。其次要创造良好的公司治理文化。着重树立和加强上市公司的文化意识, 并逐步形成独特的适合企业发展的文化体系。再次要实施法人治理机制, 主要是要规范公司内部管理机制, 以保证各类股东权利的实现程度和实现质量。

二、实施并购重组的策略。

并购重组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证监会上市部主任杨桦表示:“并购重组在经济转型当中的业绩贡献, 更多地体现在资源的充分利用上。” 并购重组是企业业绩增长的重大驱动力, 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通过兼并竞争对手的途径成为巨型企业, 是现代经济史上的一个突出现象。一系列的并购整合促进了资本的集中或集聚, 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催生了一批资本雄厚、实力超群、客户群体庞大、市场开创能力非常强的跨国公司。近年来, 中国企业通过并购重组进行股权优化或资产结构优化, 普遍实现了低成本的扩张和快速成长。 有数据显示, 并购重组直接影响着作为经济领头羊的上市公司的业绩。根据资料记载, 去年全部A股共有19家公司完成重大资产重组, 通过增发实现整体上市。19家公司的平均总资产由去年同期的61.74亿元增至146.07亿元, 增幅为1.36倍。由此政府要支持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实行上市公司创新并购重组的方式, 通过发行股票、债券和转换债等方式为并购重组融资。同时要规范引导市场机构参与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 增强证券公司等机构对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中介的服务和融资支持能力。政府在鼓励创新并购重组的同时, 要进一步完善以股份对价进行换股收购、换股合并的制度安排, 以提高并购重组的市场效率。

三、加强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领导核心作用

国有企业党组织要科学掌握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方法, 确保党组织在企业中的政治领导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企业党组织要与时俱进, 及时学习、掌握党的最新方针与政策, 并且能够把党的最新方针与政策准确、及时、透彻的传达给广大职工, 使广大职工能够充分领会并坚决执行党的方针与政策, 以确保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 以此来进一步来确保党的方针与政策能够顺利实施。

四、打造一支充满团队精神的高绩效队伍

(一) 创造氛围, 努力构建和谐企业

凡是成功的团队, 都应该是一个和谐的团队。培养团队精神应首先注意营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的和谐, 营造相互信任的组织氛围。特别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做到对员工的尊重、理解、关心和信任。

(二) 重视沟通, 积极做好协调工作

沟通是合作的开始, 没有沟通就没有效率。优秀的团队一定是一个沟通良好、协调一致的团队。在沟通中我们会互相理解, 企业管理人员要注意加强员工的情感沟通, 注重干群关系情感的培养, 密切联系群众, 以此赢得员工的信任, 求得沟通真正有成效。

(三) 注重管理创新, 发挥激励效应

法国国有企业界有一句名言:“只有爱你的员工, 他才会百倍地爱你的国有企业。”实践使我们懂得, 没有什么比关心员工、热爱员工更能调动积极性, 提高工作效率。打造团队精神, 正是从这点出发, 使整个组织能够发挥良好的协作效应, 使每个员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五、企业领导者要注重实施人才强企的方针

企业领导者要把人才工作纳入到企业各级领导班子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中。领导者要以身作则, 从自己做起, 举好帅旗, 严于律己, 严格执行团队的各项规章制度。实施人才强企方针的重中之重是领导者要注意培养人才, 发掘人才, 合理安排及利用好人才。具体应从下列几点着手:

(一) 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职工队伍的学习, 包括理论学习、技术学习及党的方针、政策的学习, 以改善职工的整体面貌与提升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 要发掘每一位职工的特长及优势, 以确保每一位职工都能够各尽所长, 都有用武之地。

(三) 要引进先进的人才, 通过先进的人才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理念, 以此来确保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近年来, 山西煤企亦顺势而为, 大力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工作, 煤矿井数由2600座压减到1053座, 办矿主体由2200多家减少到130多家, 保留矿井全部实现机械化开采。而山西焦煤集团是国家规划的全国13个大型煤炭基地的骨干企业之一, 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的优质炼焦煤生产企业和炼焦煤市场主供应商。

历年来集团公司一直坚持依法治企的理念。注重职工队伍自身的培养与建设, 成功塑造了一支凝聚力强的职工队伍。为力争打造一流的员工队伍、创造一流的团队精神而努力。目前集团公司奉行的企业精神为:团结、奉献、求实、进取。

1、团结:

指企业要上下团结、班子团结、员工团结。团结是企业无往而不胜的根本。而奉献就是要发扬崇高的道德情操, 发扬山西焦煤人识大体、顾大局、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的美德和优良传统。

2、求实:

就是要尊重规律, 尊重科学, 实事求是, 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的工作方法说实话、办实事、求创新、求发展。

3、进取:

就是要不断学习, 善于思考, 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 进取是时代的主旋律, 是山西焦煤做强做大的必然要求。

山西焦煤集团广大职工在集团党组织的带领下, 紧密团结在集团党组织的周围, 坚决拥护集团党组织的治企方针与策略, 力争实现集团的发展战略目标:坚持走安全发展、转型发展、和谐发展相协调相统一的科学发展道路, 建设亿吨级、现代型、国际化能源大集团。围绕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目标, 山西焦煤正在大力实施“六大发展战略” (本质安全型支撑战略、规模品质领先战略、循环经济主导战略、新产业跟进推动战略、经济多元化促进战略、和谐创新文化引领战略) , 全面建设“七大示范基地” (西山煤电为高产高效循环经济示范基地、汾西矿业为优质炼焦煤生产加工示范基地, 霍州煤电为低成本扩张示范基地, 华晋焦煤为安全优质高效示范基地, 山西焦化为煤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基地, 以运销、国发、国贸公司为主体的现代物流贸易发展示范基地, 以投资、财务公司为主体的金融经济发展示范基地) , 用大视野、大理念、大举措推动山西焦煤经济规模大发展、发展模式大转变、体制机制大调整。

整体来讲山西的优势在于煤, 山西的潜力和希望也在于煤。走工业新型化之路, 就是要“以煤为基, 以煤兴产, 以煤兴业, 多元发展”, 实现由单一煤电“基地”向立体能源“中心”的转变, 以实现煤炭大省向以煤为基的现代产业大省的跨越, 现如今山西焦煤正在加快亿吨级现代型国际化能源大集团建设的步伐, 正在努力为建设新基地新山西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目前山西省各个煤企正在着手这样做, 相信在未来若干年内能做作出一篇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市场的好文章。

摘要:本文按照山西国企的自身发展情况, 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 从国企改革必须实行证券化、实施并购重组的策略、加强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领导核心作用、培养国企员工的团队精神以及实施人才强企方针四个方面着手, 阐述了山西国企转型跨越发展之路。

关键词:山西国企,转型跨越发展,证券化,并购重组,党的领导,团队精神

参考文献

[1]任震国.转型跨越期如何加强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领导核心作用[J].学理论, 2011, 31.

山西省转型跨越发展 第2篇

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现实路径

〔摘要〕与中部及周边省份相比,山西省经济结构偏重而且产业单一,消费内需相对不足,投资总量不大而且结构不尽合理,资源消耗大、环境成本高,科技教育经费投入较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推进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更好地实践转型跨越发展,山西必须全面实施多元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地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全方位创优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坚持走低碳发展之路,建立健全科技教育经费投入机制,着力统筹城乡发展。

〔关键词〕转型跨越发展,山西省,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10年山西省地区生产总值(gdp)为9088.1亿元,仅占全国的2.28%,还没有进入“万亿俱乐部”(目前全国地区生产总值达万亿元的有17个省),在中部及周边省份①中均居末位。2009年山西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1522元,仅相当于全国人均水平的84.1%,在周边省份中居末位,仅相当于内蒙古人均水平的一半。“十一五”期间山西省各年gdp增长速度波动较大,2006年~2010年增速分别为12.8%、15.9%、8.5%、5.4%、13.9%,最高增速与最低增速相差达到10.5个百分点,而中部和周边其他省的增速波幅大都在1~

4个百分点。同时,与中部及周边省份相比,在增长速度上也有一定差距,山西“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速为11.2%,在中部省份中居末位,分别低于内蒙古、陕西6.4个百分点和3.6个百分点。可见,发展不稳、总量不大是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当前,山西省委、省政府提出了转型跨越发展的奋斗目标,其中,转型发展是山西省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内在本质要求,跨越发展是山西省改变落后局面的自身发展需要,转型发展是基础和手段,跨越发展是目标和结果,转型跨越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在山西省的具体实践,只有加快转型跨越发展,才能促进全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一、山西经济结构偏重而且产业单一,带动转型跨越发展必须全面实施多元发展战略

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山西省地区生产总值结构中的第二产业比重仍然高达57.29%,在全国居第3位,在中部省份中仅次于河南居第2位,在周边省份中居首位。在第二产业中,轻工业比重还不达5%,处于全国较低水平。2010年1~11月,山西省煤炭行业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7.29%,工业中“一煤独大”的现象依然比较严重,而中部其他省份支柱产业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单个行业比重均低于20%,最大值是湖北省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仅为17.3%(见表1)。

从表1来看,山西省工业的支柱产业多为资源型产业,而中部其他省份除资源型产业外,装备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等行业已占到相当比重。经济结构偏重、产业单一的格局造成山西省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下降,同时也影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山西省只有实施产业多元化发展战略,优化产业结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才能形成更加科学的产业发展格局,从而不断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实现全省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因此,拉动转型跨越发展必须全面实施产业多元化发展战略。

二、山西消费内需相对不足,拉动转型跨越发展必须千方百计地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2010年山西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648元,相当于全国的81.9%,在中部省份中居第5位,仅高于江西;在周边省份中居末位。2010年山西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736元,仅相当于全国的80.0%,在中部省份中居末位,在周边省份中居第3位,仅高于陕西。2009年山西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28649元,相当于全国的87.5%,在周边省份中居第3位,仅高于河北。2009年,山西最终消费率为45.5%,低于全国2.5个百分点,在中部省份中居第5位,仅高于江西。由此可见,山西省的居民收入、工资收入均处于全国较低水平,而且全省的最终消费率偏低。通常来讲,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高度相关,收入越高,消费支出越大。加快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实现消费投资外需协调拉动,必须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这既是全省扩大内需的基础,也是人民的期盼;这既是拉动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要求,也是转型跨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既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和谐进步的关键。只有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才能有效地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从而形成合理的拉动经济增长的需求结构,因此,拉动转型跨越发展必须千方百计地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三、山西投资总量不大而且结构不尽合理,促进转型跨越发展必须创优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2010年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527亿元(不含跨省项目),在中部和周边省份中均居末位,安徽、河南、河北三省的投资总额均超过万亿元。2009年,在全社会投资中,山西省国有投资比重占4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这在中部省份中居首位,高出第2位10.2个百分点;在周边省份中居第2位,仅次于陕西。山西省投资总量还不够大,仍处于较低水平,同时,国有投资比重偏高,投资结构还不够合理。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还有许多事关未来发展及全省人民需求的问题需要通过投资加以解决,促进转型跨越发展更需要投资,短期内投资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难以替代的作用。但也要清楚地认识到,过度依赖于国家的投资格局,往往会受到国家宏观政策调整的较大影响,因此,必须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增加社会投资。经验证明,只有创造良

好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才能广泛吸引资金,不断优化投资结构,最终促进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四、山西资源消耗大、环境成本高,推动转型跨越发展必须坚持走低碳发展之路

2009年,山西省单位gdp能耗为2.36吨标准煤/万元,居全国第3位,高于全国平均值(1.28吨标准煤/万元),在中部及周边省份中均居首位。

2009年山西省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为34.4万吨,居全国第17位,占全国排放量的2.7%,高于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2009年山西省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26.8万吨,居全国第4位,占全国排放量的5.7%,在中部省份中居第2位,仅低于河南;在周边省份中居第2位,仅低于内蒙古(见表2)。

从表2来看,与中部及周边省份相比,山西的资源环境压力更大,因此,未来山西经济发展必须加大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更加注重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坚持走低碳发展、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山西的转型跨越发展。

五、山西科技教育经费投入较小,支撑转型跨越发展必须建立健全科技教育经费投入机制

2009年山西省教育经费总量为332.8亿元,在中部省份中居末位;研究与开发试验的经费总量为57亿元,在中部

省份中居第5位,仅高于江西;人均研究与开发试验经费为167.6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9%%;2009年山西省研究开发试验经费占gdp之比为1.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7%);2009年山西省拥有的研究开发机构有628家,在中部省份中居末位,在周边省份中仅高于内蒙古;2009年山西省申请专利数为2629件,在中部省份中居第5位,仅高于江西,在周边省份中仅高于内蒙古。科技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往往会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加快转型跨越发展需要具备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因此,只有建立健全有效的科技教育经费投入机制,才能保证科技教育经费的合理投入,从而支撑转型跨越发展。

六、山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必须着力统筹城乡发展

2005年山西省城镇居民收入与农村居民收入之比为3.08,2010年升为3.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22),在中部省份中居首位,在周边省份中居第2位,仅低于陕西(见表3)。

从表3来看,与中部及周边省份相比,山西省不仅城乡收入水平低,而且城乡收入差距还比较大,提高城乡收入水平的同时,更加注重缩小城乡收入差,这是山西省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也是加快城镇化的需要,更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因此,只有全力统筹城乡发

展,方能实现好转型跨越发展。

多年来,山西为全国经济社会建设作了巨大贡献,煤炭调出量占全国的75%,累计达到80亿吨;而一般预算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却有所下降,2010年山西为53.6%,低于安徽(55.7%)、江西(63.5%)、湖南(57.2%)和内蒙古(61.7%),高于湖北(52.7%)、河北(52.8%)和陕西(53.2%)。面对着诸多的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山西的经济社会发展,批准山西省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当前,我省要紧紧抓住这一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对山西省发展的政策支持,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全力实践转型跨越发展,努力将山西建设成为全国资源型经济转型的示范区,实现全省“十二五”转型跨越发展的目标。

红塔集团转型发展谋跨越 第3篇

2012年,红塔集团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把握宏观经济发展形势,抓住行业“十二五”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以转方式为主要任务,加快推动红塔集团发展方式由规模效益型向结构效益型转变,以突高端、提结构、拓低焦为重点……奋力推动红塔集团转型发展实现新跨越。

2012年2月16日至17日,红塔集团第十七届六次职代会暨第十四届四次工代会在玉溪隆重召开。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相关领导、红塔集团领导班子成员、红塔集团董事会成员、红塔集团监事会成员以及红塔辽宁公司、海南红塔公司领导,红塔集团老领导及职工代表计500余人共同出席此次会议。

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谢昆或在会上致贺词。谢昆或说,2011年红塔集团在各上级有关部门的正确领导下,领导班子高瞻远瞩,高标准,严要求,顺应行业发展的趋势,抢抓发展机遇,实现了红塔集团跨越式发展。红塔集团保持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员工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发扬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光荣传统,使红塔集团的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新的进展,为“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红塔集团党委书记、总裁李穗明在会议上作题为“解放思想转方式,突出重点提结构,深入推进红塔集团‘5211’发展战略”的生产经营工作报告。报告全面总结了红塔集团2011年的工作,对红塔集团面临的形势进行了分析;对红塔集团未来的发展进行了思考,明确了2012年的工作思路、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并对红塔集团2012年所规划的重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李穗明表示,2011年红塔集团卷烟产销继续保持协调增长,卷烟结构持续提升,重点品牌发展实现新跨越,高端突破、低焦拓展取得新成效,经济效益持续稳步增长。2011年,红塔集团省内合并实现税利420亿元,同比增加79亿元,增长23.29%;红塔集团境内外生产规模为562万箱,同比增加30万箱,增长5.63%,销售规模为540万箱,同比增加19万箱,增长3.84%;其中,“红塔山”品牌商业销售突破300万箱,同比增长13.35%,商业批发销售收入突破500亿元;“玉溪”品牌突破100万箱,同比增加27.03万箱,增长39.32%,首次在行业一类烟商业销量排名中上升为第二位,商业批发销售收入突破400亿元;高端产品“玉溪(庄园)”隆重上市,品牌价值形象有力提升;低焦产品销售21.8万箱,同比增长20倍,低焦拓展步伐进一步加快。

2011年,红塔集团根据行业改革发展形势的新变化,综合考虑发展趋势,理性分析发展条件,统筹把握发展要求,站在行业全局和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及时将红塔集团“十二五”品牌发展规划,由“51518”调整完善为“5211”,即到2015年,“红塔山”品牌年商业销量实现500万箱,“玉溪”品牌年商业销量实现200万箱,“红塔山”和“玉溪”品牌年商业销售收入分别达到1000亿元。

红塔集团深刻领会“谁占领高端,谁就赢得未来”的重要意义,紧紧围绕“四个重在”,进一步明确了“玉溪”品牌坚持“清香、庄园、时尚”三大系列、“红塔山”品牌坚持“经典、国际、喜庆”三大系列并行发展方向,把“玉溪”高端突破、“红塔山”结构提升作为红塔集团品牌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高端引领、结构拉动,推动红塔集团品牌价值形象升级,努力增强市场竞争力。紧紧把握卷烟消费新趋勢,走低焦高档发展路子,抢占发展先机。坚持把合作生产作为做强做大“红塔山”品牌的重要途径,持续优化品牌输出结构,努力促进共同发展。

李穗明指出,2012年是红塔集团“十二五”发展至为关键的一年,红塔集团既处在突破高端、提升结构的关键时期,也处在调整发展思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由大变强的重要转型期。在谈到集团今后的发展思路时,李穗明要求,红塔集团2012年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把握宏观经济发展形势,抓住行业“十二五”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以转方式为主要任务,加快推动红塔集团发展方式由规模效益型向结构效益型转变,以突高端、提结构、拓低焦为重点,坚持“玉溪”品牌规模与结构提升并举的策略,着力提升“红塔山”品牌结构,以创新为驱动力,全面提升市场营销力、原料保障力和技术创新支撑力,下更大功夫强基础、调结构、增效益、促规范、提素质,奋力推动红塔集团转型发展实现新跨越。

在闭幕大会上,红塔集团董事长柳万东作会议总结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要求。柳万东说,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要充分认识转方式、提结构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加快推进红塔集团发展方式由规模效益型向结构效益型转变,把“玉溪”高端突破、“红塔山”结构提升和高档低焦卷烟拓展三个重点,作为红塔集团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柳万东指出,在“卷烟上水平”的大背景下,行业品牌已经进入大品牌发展的新阶段,“更大对更大、更强对更强、更快对更快”的竞争态势日益明显,梯队式的品牌发展格局已基本形成;同时,面对控烟的要求和卷烟市场容量已基本饱和的市场形态,行业卷烟总量增长放缓,行业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必须通过提升结构来实现。

柳万东要求,红塔集团上下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职代会精神,深入思考,拿出措施,抓好各项任务目标的落实。红塔集团各部门要紧紧围绕转方式、提结构这一主要任务和2012年的各项任务目标,认真分析各自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认真思考和研究解决问题、改进工作、创新发展的思路和办法,切实拿出具体可行的工作措施;各级干部要成为转型发展的带头人,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紧扣红塔集团的总体任务目标,逐级分解细化目标,定任务、定责任、定时间,逐层落实责任,强化检查考核,推动各项工作扎实有效开展,真正做到目标明确、措施有力、落实到位、成效明显。

大会分别审议通过了红塔集团第十七届六次职工代表大会及第十四届四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决议。

会议要求,面对新的市场形势和发展目标,红塔集团上下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切实树立危机感和紧迫感,增强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充分正视完成转方式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做好迎接挑战的思想准备。以“突高端、提结构、拓低焦”为重点,狠抓各项工作落实,抢时间、讲效益、狠下功夫,坚决打好转方式、提结构这场硬战。

会议号召,全集团要把思想和行动高度统一到本次会议精神和工作部署上来,进一步激发红塔人不向困难低头、永不服输的昂扬斗志,继续发扬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的精神,坚定必胜信心,积蓄一切力量,奋力推动红塔集团转型发展,实现新跨越。

山西省转型跨越发展 第4篇

山西省区域经济面临的形势分析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改革与发展实现历史性转变的关键时期, 国家将以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为主线, 部署从外需向内需、从高碳向低碳, 从强国向富民的三大转型。将着力扩大居民消费、构建消费大国;将打破行政壁垒、大力推进城镇化;将统筹城乡发展, 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将推行低碳经济、实现绿色发展。山西未来区域发展战略与主要任务, 必须根据国际环境的新变化和国内的新要求, 更加注重推动山西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 更加注重扩大改革开放。

区域经济格局重构将成为必然趋势。随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加速推进, 中国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东部发展、西部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的四大区域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经济发展的大潮呈现由南向北推移、由东向西拓展的势头, 区域经济格局正在重构。这种区域结构的变化将有力地改善中国区域经济的不平衡, 对于平抑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全国地区协调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加强东西南北各区域之间的协调与合作, 已在中国区域合作机制创新中形成了新的突破。目前, 在全国区域经济格局中, 各大区域之间的合作日趋密切, 相互之间的“壁垒”正在被打破, 市场分割的问题和矛盾正随着全国统一市场的建立和区域互动机制的完善而得以解决, 各地区的比较优势, 将随着区域分工合作的深化和经济资源的整合而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山西面对这一区域格局的新变化, 也应积极参与区域经济的重构和省际区域的经济合作, 在经济由东向西转移的过程中, 积极培育自身优势, 找准自己的定位, 承担起全国经济发展梯度转移中“承东启西”的大任。如在原材料等主要商品的定价机制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加快建设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通过与环渤海等地区互惠互利的“双赢”合作, 促使山西产业结构实现有效调整和升级;加强与京津冀地区的互补合作, 充分利用京津冀的辐射带动优势, 提升自身经济地位和产业水平;加快建立与周边区域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营造良好的商贸投资环境;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 围绕国家重点战略要求, 借助区域协作的合力, 着力建设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试验区, 使全省经济更富竞争力和发展后劲。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成为战略重点。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发展方式问题更加突显出来, 综合国际国内形势看,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十二五”时期, 经济发展方式将由外延增长向内涵增长转变, 由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 主要表现在:要素投入方式由资本投入为主, 向资本、劳动、科技投入为主转变;需求拉动方式由投资与净出口为主, 向投资-消费-净出口拉动为主转变;投入产出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1], 转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成为我国“十二五”时期的战略重点和核心任务。

山西省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比全国更艰巨, 其原因主要是其三次产业结构演进不协调, 经济起飞的跑道越来越窄, 第一产业发展过缓, 第二产业畸形发展, 第三产业发展不足, 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仍然是煤、焦、铁、铝和电力工业。所以“十二五”期间, 推动山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仅仅凭借煤炭、电力, 仅仅凭借能源重化工业的产业延伸, 将会遇到资源环境的严重制约, 将会遇到全国淘汰落后产能等政策的严重制约。要支撑山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必须下决心从转变发展方式入手, 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 实行“三个转变”, 即:促进山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推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将成为主要内容。当今世界,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演进, 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和国际产业链出现了新变化, 突出表现在:一是现代服务业和知识产业成为价值链的高端产业, 左右着全球经济态势, 主宰着一国或一个地区的竞争力;二是信息化推动先进制造业走向“微笑曲线”两端, 掌控先进制造业的国家、地区和跨国企业拥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在国际产业链中处于支配地位。在此背景下, 现代产业体系不仅已成为区域经济融入全球经济和全球环境的基础, 而且也成为一国或一个地区有无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标志。因此,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已成为各国或各地区参与全球高端竞争、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基础, 也成为我国“十二五”时期支撑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内容。

现代产业体系高端产业比重高、技术水平高、产品附加值高, 因此是最有竞争力的;同时其产业发展对资源依赖小、对环境影响小, 具有明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 山西要实现转型发展, 增强创新优势、发挥后发优势, 实现又好有快发展, 就必须要把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作为目标指向和战略重点, 加快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提升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是解决当前经济发展突出问题, 增强山西科学发展后劲的必由之路, 是应对国内外产业转移新趋势和国内产业政策新导向的现实要求, 是推进资源型地区转型的迫切需要。

推进城镇化发展将成为首要任务。城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是落后的农业国向现代化工业国转变的必由之路, 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十二五”时期, 我国正处在由工业化主导向城镇化主导的转型和变革的重要阶段。总体上说, 工业化处在一个调整提高的阶段, 城镇化将呈现快速发展的基本趋势, 城镇化进程对发展方式转变会产生重要影响。未来的五年, 我国将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城镇化扩张进程中, 中西部城市群的发展将成为突出特点, 在大中城市加快发展的同时, 将出现大城市群、城镇化、区域一体化齐头并进的格局, 城市间的竞争与发展将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活力。

就山西而言, 城镇化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也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城镇化吸引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 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是扩大就业、扩展市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举措;城镇承接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 在带动农民增收的同时, 还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农村人地紧张的矛盾, 从而推进农业产业化;城镇化有利于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缩小城乡区域差别。山西应把握机遇, 发挥优势, 从战略高度加快城镇化进程, 使城镇化成为山西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助推器。

新形势下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面对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和山西自身的区域发展现状, 山西应以科学规划为先导, 以改革开放为动力, 以转型跨越为主线, 把握国家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 积极融入首都经济圈等经济区域发展之中, 建立具有山西特色的改革试验区, 努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农业现代化建设、特色城镇化建设, 协调区域布局, 注重生态建设, 突出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 形成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以进一步的改革开放积极融入首都经济圈等经济区域。围绕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及各地经济圈、都市圈的建设, 山西提出了“东引西进”的对外开放战略。在“东引”上主要是引进资金、技术、管理, 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新兴优势产业的发展;在“西进”上主要是西进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产品。面对新的区域经济形势, 山西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 积极融入国内区域一体化发展之中, 抓住东西合作中出现的结构性断层, 逐步扩大省外市场, 加强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 为承接京津地区的产业转移做准备。

首先, 要以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效率为突破口, 大力改善投资“软”环境。要针对目前政府职能存在的“三位现象” (越位、错位、缺位) , 转变政府职能, 建立与市场经济和世界贸易规则相适应的, 以满足公共需要、为公众和厂商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新型政府, 为承接进一步的产业转移创造条件。其次, 各地要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做好口岸、交通、道路、通信、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的协调与接轨, 为加快区域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信息环境和生活环境。如山西省要以太原市为中心, 整合资源, 加快环华北、西北地区现代物流体系建设, 做好与京津交通、信息网络体系的对接工作, 实现物流的一体化、信息化、高效化运营。第三, 必须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力度和步伐, 明确产权关系, 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政企分离, 发挥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作用, 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家队伍, 整顿、规范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营造能够留住和吸引大量生产要素, 尤其是优秀的人才、先进的技术和资金的创业环境。

以特色城镇化推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加快城镇化是实现山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最大的内生动力和坚实支撑, 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突破口和关键环节, 更是经济欠发达省份加快发展与区域一体化接轨的全局性、战略性、持久性强大动力。山西省走新型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基本内容是:遵循工业化与城镇化、农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协调发展的城镇化规律;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民营经济推动的城镇化机制;推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集约型、可持续的城镇化进程;实行稳步推进农民工转化为城镇居民的政策, 不断提升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实施大中小、多产业类型共存的城镇化模式;形成“一核一圈三群”的城镇空间布局, 实现中心城市、城镇群、经济圈的互促互动。

以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未来, 山西要把握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 提高产业竞争力, 实现转型发展, 就必须强化产业政策导向,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积极提升改造传统产业, 大力发展和培育新兴产业, 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提高产业间的关联度和融合度, 形成一个由现代农业、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构成的完善和综合性强的产业体系, 以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助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具体来说, 山西的优势在煤, 山西的潜力和希望也在煤。要以煤为基, 以煤兴产, 以煤兴业, 多元发展。在实现煤炭产业高效绿色安全发展的基础上, 加快提升焦炭、冶金、电力、建材等传统产业, 加快壮大现代煤化工、装备制造、新型材料、文化旅游、物流会展、特色食品等优势产业, 加快发展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研发设计、新能源等新兴产业, 实现由煤炭大省向以煤为基的现代产业大省的跨越, 实现由单一煤电“基地”向立体能源“中心”的转变[2]。

以煤为基, 多元发展, 实现工业新型化, 一是全面提升传统产业, 以循环经济模式实现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绿色发展, 围绕传统产业实行循环化, 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发展, 坚持全循环、抓高端, 构建具有山西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在不断加工转化中实现发展效益最大化。二是加快壮大优势产业, 以现代煤化工、装备制造、新型材料、文化旅游、物流会展、特色食品等优势产业, 加快推进工业新型化进程。三是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以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研发设计、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助推新型工业化, 实现经济转型发展。

山西作为欠发达地区必须立足自己的实际, 分阶段、分步骤地梯次推进全省农业现代化。要坚持农业产业化这个主题, 全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把政策和要素集聚到“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上来, 走上规模、质量、品牌、效益的良性循环。突出县域工业化这个核心, 因地制宜发展煤炭配套工业和服务业, 发展特色高效农业, 以县级工业园区为承载, 实现产业集聚发展。夯实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鼓励农业科技人员与农民形成利益共享机制, 提升应对市场能力。抓住农民增收这个关键, 落实各项惠农政策, 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助推全省转型跨越发展。在山西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 必须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先导, 支撑助推全省转型和跨越发展。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 各地正在进行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的竞赛, 全球将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山西省要在这场竞争中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就必须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的战略方向, 把争夺科技制高点作为战略重点, 逐步使科技进步和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把科技创新变成化解多年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推动传统产业“脱胎换骨”的重大机遇;变成培育新的支柱产业、实现转型发展的重大机遇。要坚持依靠科技创新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发挥市场机制对产业发展方向和技术路线选择的基础性作用, 紧紧围绕产业发展需求, 构建创新链, 突破技术瓶颈, 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进一步完善税费支持、财政金融支持、风险投资、公共服务平台等政策措施, 为企业创新创造良好体制机制环境, 确立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进一步完善区域特色优势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不断提高科技支撑区域发展的能力。

在新的发展阶段, 以创新体制机制为着力点保障科学发展, 能有效整合和放大山西的资源优势和后发优势, 让山西更具发展活力、吸引力和竞争力, 以增创体制机制的优势实现山西的又好又快发展。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持续动力和活力, 要形成促进转型升级的政策导向和体制机制。要充分运用好资本市场、各种创新载体等资源。要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上取得突破。发挥好国有企业的骨干力量, 以资产资本化、资本股权化、股权多元化为重点, 实施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 实现低成本扩张、高端化发展。大力改善投资环境, 形成外商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得好的软硬环境。要激发民营经济的活力, 落实对民营经济的各类政策, 帮助民营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建立和完善民营经济服务体系。要深入推进综合配套改革, 加快建立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加大扩权强县改革力度, 加快乡镇机构改革, 激发基层政权活力。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力。以创新体制机制为着力点, 全方位地实施开放引进战略, 激发劳动、知识、资本、管理的活力, 为经济转型升级和科学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摘要:分析了“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格局和区域发展的新变化, 提出了山西转型跨越发展方向和对策。

关键词:区域合作,转变发展方式,新型工业化,城镇化

参考文献

[1]张蒙, 贾文毓, 李建华.山西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8 (3) :20-21.

山西省转型跨越发展 第5篇

中国进入转型发展的历史性窗口期

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2016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了新时期发展的总体思路,提出了应对国内外严峻挑战的战略性安排。

毋庸讳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确实面临着一些前所未遇的困难和挑战,诸如:劳动年龄人口绝对量下降,老龄化问题日益显现,传统产业和低附加值生产环节的产能严重过剩,粗放式发展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逐渐暴露,以创新为驱动力的新增长动力尚未形成,社会对公平正义的诉求日益增强,等等。但与此同时,也应该客观地看到,我国的发展依然有着巨大的潜力和韧性。城镇化远未完成,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存在明显的发展差距。这意味着,在当前和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投资和消费都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我国产业体系完备、人力资本丰富、创新能力正在增强,有支撑未来发展的雄厚基础和良好条件。目前经济增长速度呈现的下降态势,只是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必然出现的暂时现象,而且这一态势是趋缓的、可控的、可承受的。随着结构调整、经济转型不断取得进展,我国经济将在新的发展平台上实现稳定、持续的中高速增长。

正是基于各种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复杂交织、相互影响的大背景,我们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已经进入转型发展的历史性重要窗口期,如果不能在窗口期内完成发展的转型,我们就迈不过“中等收入陷阱”这道坎,现代化进程就有可能中断。

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形成发展新格局

中央十分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并对转型发展进行了周密部署。概言之,未来五年,为了推动经济转型、释放发展潜力,我们将以新的发展理念为统领,依照“十三五”规划描绘的蓝图,通过持续不断地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建立新的发展方式,形成创新驱动发展、协调平衡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深度融合、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发展新格局。

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形成发展新格局,需要从供给和需求这两侧采取综合措施,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转型。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三期叠加”的历史性转折阶段,摆在面前的既有周期性、总量性问题,但更突出的是结构性问题。在供给与需求这对主要矛盾体中,当前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在供给侧。比如,在传统的增长动力趋弱的同时,新的增长动力尚难以支撑中高速增长;产业结构资源密集型特征明显,对生态环境不够友好;要素在空间上的流动还不够顺畅,制约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对外经济体制不能完全适应国际贸易投资规则变化的新趋势等。因此,去年以来,中央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变化的适应性,努力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十三五”规划亦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重大战略和主线,旨在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增强市场的统一性和开放性、健全经济监管体系等,促进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和更高效的利用,提高生产效率,优化供给结构,为形成发展新格局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当然,这里要强调的是,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非不要进行需求管理。我们还将采取完善收入分配格局、健全公共服务体制等措施,推动社会实现公平、正义,并为国内需求的增长提供强力支撑,使需求和供给在更高的水平上实现良性互动。

坚持“唯真求实 守正出新”的价值理念

当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正在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积极推进国家高端智库建设的试点工作,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作为直接为党中央、国务院提供决策咨询服务的高端智库,我们将坚持“唯真求实、守正出新”的价值理念,扎实做好政策研究、政策解读、政策评估、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四位一体的工作,为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及迈向中高端水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这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丛书2016”,集中反映了过去一年我们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9种(20册)著作。其中:《新兴大国的竞争力升级战略》(上、下册)和《从“数量追赶”到“质量追赶”》是中心的重大研究课题报告;《新形势下完善宏观调控理论与机制研究》《区域协同发展:机制与政策》等9部著作,是中心各研究部(所)的重点研究课题报告;还有8部著作是中心资深专家学者或青年研究人员的优秀招标研究课题报告。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丛书”自2010年首次面世至今,已是连续第七年出版。七年来,我们获得了广大读者的认可与厚爱,也受到中央和地方各级领导同志的肯定和鼓励。我们对此表示衷心感谢。同时,真诚欢迎各界读者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帮助我们,对这套丛书以及我们的工作不吝批评指正,使我们在建设国家高端智库、服务中央决策和工作大局、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快、更好。

努力推进山西畜牧业转型跨越式发展 第6篇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五年看头年, 开好局、起好步至为重要。围绕“十二五”工作总体思路, 2011年要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 着力抓好“一村一品”、“一县一业”, 全面提升板块区域规模经济发展水平

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 是省委、省政府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战略部署, 是实现畜牧业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必经途径, 是发展县域经济、打造板块区域规模经济的重要手段。要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总体要求, 着力推进畜牧业从一村多个畜种分散养殖向集中一个畜种规模发展转变, 从一县多个产业齐头发展向集中发展一个优势产业转变, 从同一区域畜牧经济不同向集中发展畜牧板块经济、构建优势区域转变。要认真做好示范村建设, 按照“示范引导、择优扶持、科学实施”的原则, 在全省选择一批工作基础好、积极性高、示范性强的村作为畜牧业“一村一品”示范村, 每个示范村要达到有一个主导养殖畜种、一个产品品牌、一个专业合作社、一个带头人的“四个一”标准, 加大技术指导, 加强资金扶持, 为全省大范围推进“一村一品”工作积累经验。要加快培育县域主导产业, 在全省选择一批主导产业规模靠前、生产基地较为集中、龙头企业基础较好的畜牧业大县, 做为“一县一业”示范县, 促使其尽快扩大产业规模、增强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加强产品市场营销, 提升主导产业发展水平, 确保示范县建设取得成效。要进一步壮大畜牧区域经济, 积极促进资源禀赋相似、主导产业相同、区域地位相近的县联合发展, 构建跨区域、规模化、集群式畜牧经济发展模式, 重点培育壮大晋东南盆地生猪、太行山肉牛、吕梁山区羊、晋中肉鸡、晋南盆地蛋鸡、晋北奶牛为主体的“六大畜牧经济板块”, 提升我省畜牧业整体竞争能力。

2. 着力抓好“千园万场”规模健康养殖工程, 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

2010年, 省政府提出了实施“千园万场”规模健康养殖工程的战略任务, 要求到“十二五”末, 全省要建设1 000个规模较大、设施先进、管理规范、符合环保要求的现代化养殖示范园区, 10 000个规模适度、人畜分离、效益良好的标准化养殖小区和养殖场。全省上下要切实按照省政府的有关部署, 以实施“千园万场”规模健康养殖工程为切入点, 加快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要积极筹措工程建设资金, 继续加大京津风沙源治理、巩固退耕还林、汾河流域草治理、标准化示范创建、封山禁牧、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等重点工程的统筹力度, 集中项目资金用于标准化养殖小区和规模化养殖场建设, 各市县要积极引导群众投资发展畜牧业, 多渠道吸引煤炭、焦化、房地产企业的资金投入发展规模养殖;要抓好项目的落实工作, 各个工程在确定标准化养殖小区和规模化养殖场时, 都要细化养殖场场址选择、圈舍建设、设施配备、良种和饲料选用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 统筹解决好养殖小区建设用地、公益性基础设施、畜牧兽医配套服务体系建设等有关问题, 及时开展项目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坚决取缔不合格的建设项目, 确保项目建设落到实处;要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 围绕标准化规模养殖, 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的养殖生产、管理、防疫等综合配套技术, 认真落实畜禽养殖场和小区的备案工作, 督促养殖场户建立规范的养殖档案, 开展无公害标准化认证工作, 落实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 实现饲养、生产、经营全程追溯和监管。

3. 着力抓好口蹄疫、禽流感、猪瘟等重大疫情防控工作, 确保防控工作措施落实到位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既要立足当前, 又要着眼长远, 在扎实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同时, 着力抓好兽医服务体系建设, 着力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控长效机制。要毫不松懈地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强化对禽流感、口蹄疫、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强制免疫, 抓好春秋两季集中免疫和日常补免, 抓好散养户、边远山区和新补栏畜禽、高产期蛋鸡的免疫工作, 做到免疫全覆盖。要强化对省外动物疫病传入的防范, 坚持内防与外堵相结合, 及时做好周边省市疫情评估, 加大对进入我省的长途调运活畜的检疫监管力度, 严防省外疫情传入我省。要认真落实检疫、监测、流行病学调查等综合防控措施, 继续做好突发疫情应急准备, 坚决果断处置突发疫情, 发生一起, 处置一起, 确保不扩散、不蔓延。要认真落实防疫责任制, 实行防疫责任制挂牌制度, 按乡、按村、按场落实到人头, 对因不履行职责、不落实防疫措施导致发生疫情的人员和部门, 要依法追究责任。要加快以官方兽医和执业兽医为主体的新型兽医制度建设, 做好乡村兽医的培训与登记, 继续搞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工作, 逐步建立起规范的兽医管理体制。

4. 着力抓好饲料、兽药、生鲜乳的监管监测, 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畜产品安全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要按照“保安全、促发展”的总要求, 强化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一是严格饲料生产经营的管理。要进一步规范饲料生产企业行政许可, 加强饲料生产企业资质审查, 研究提高饲料生产经营准入门槛, 开展跨地区监督检查, 坚决取缔不合法生产经营企业。要加大饲料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力度, 重点加强对蛋白饲料原料和饲料产品中三聚氰胺的检测, 加强对饲料中违禁添加物的专项监测和反刍动物饲料中牛羊源性成分的例行监测, 加强对自配饲料和养殖环节的饲料产品的监测, 严把畜产品安全第一关。二是严格兽药生产经营的管理。要整顿兽药市场秩序, 健全兽药GMP管理规范制度, 严格兽药市场准入, 加强兽药生产过程监管, 加强兽药行政审批后续监管和执法监管, 依法建立强制退出制度, 稳步提升兽药质量安全水平。要规范兽药使用, 加强养殖用药监管, 狠抓兽药安全监管和兽药残留监控, 严厉打击超剂量、超范围、不执行休药期等滥用抗生素违法行为。三是严格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为了进一步规范生鲜乳生产经营秩序, 省政府决定在全省开展以严厉打击非法添加或使用“问题”投入品、非法收购、非法运输、非法贩卖生鲜生产源头、收购环节、运销过程和行政执法安全为主要内容的“打非严管保安全”生鲜乳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各级政府和畜牧部门要高度重视这次专项整治行动, 明确专项整治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重点、整治步骤和工作要求, 加强整治工作的组织领导, 逐步梳理存在问题, 切实落实整改措施, 全面加强和改进各项工作, 保证整治行动取得实效。

5. 着力抓好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加快畜牧业良种化进程

畜禽良种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 更是提升畜牧业生产效益的关键。今后几年国家将加大对畜禽良种繁育体系的投资力度, 各级畜牧部门要抓住这一机遇, 加快我省现代畜禽良种体系建设。一是要加快现代种畜禽供应体系的建设。扶持档次高、规模大、运行好的种畜禽场加大建设和改造力度, 支持龙头企业加快繁育推广优良品种, 提高畜禽良种供应能力。2011年要结合规模健康养殖工程, 重点布局建设一批猪、鸡、羊的种畜禽场, 形成布局合理、供种能力较高、管理规范的现代种畜禽生产供应体系。二是要加快畜禽资源保护体系的建设。要做好地方良种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 重点搞好晋南牛、马身猪和广灵驴等地方良种资源保护和开发。通过建立保种核心群、保种场、保护区, 使珍贵的地方良种资源得到充分保护和科学的开发利用。在进行资源保护的同时, 要培育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地方良种资源, 加快地方优良品种在生产中的开发利用, 走出一条地方良种资源场自我发展的新路子。三是要加快良种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加强基层改良站点建设, 今年重点在畜禽养殖大县布局建设一批改良点, 配备改良人员和设备, 提高改良服务能力。加快生产性能测定站、种公猪站建设, 推动实施奶牛、生猪性能测定, 为品种选良奠定基础。要大力推广繁育新技术, 重点推广高产奶牛冻精改良, 肉牛、肉羊杂交改良, 生猪三元杂交生产等技术, 进一步提高家畜生产性能。

6. 着力抓好草地确权和人工种草, 大力推进草地建设与保护

加强草地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是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各级畜牧部门要从畜牧业长远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 从生态兴省的要求出发, 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认真做好草地建设这篇大文章。要全力推进草地确权工作, 草地承包经营是涉及畜牧业长远发展的一项根本制度, 各地要以完善和落实草地承包政策为契机, 全面开展基本草地草地全部承包到户, 实现“草定性、地定权、人定心”。要加快推进草地承包确权划界工作, 确保承包地块、面积、合同、证书“四到户”;要继续加快人工种草。认真实施好退耕还林还草、草地生态补偿、京津风沙源治理、汾河流域草地生态治理等重大工程, 大力推广种植苜蓿、红豆草等多年生牧草和饲用玉米、饲用甜菜等饲料作物, 大力推广划区轮牧、舍饲养殖, 实现草地生态建设与畜牧业发展双赢;要加强草地保护, 要认真落实和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山西省草原火灾应急预案》, 建立草原防火、草原虫灾应急机制, 加快推广虫害、鼠害防治技术, 加强草地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装备水平, 增强防控能力, 减少灾害损失。要进一步加大草地执法力度, 严厉打击乱占乱开、乱采乱挖草地的违法行为, 有效保护草地资源。

二、转变作风, 狠抓落实, 推进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

做好畜牧兽医工作是全省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畜牧兽医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当前, 全省畜牧业正处于转型跨越的关键时期, 这一时期我们肩上的担子会更重, 脚下的路会更长, 党和人民对我们的要求会更高, 要求我们必须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 扎实做好各项工作。

1. 顺时应势, 用转型跨越发展理念统领畜牧兽医工作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部署, 2010年的省委干部作风建设大会上提出了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要求, 转型跨越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畜牧兽医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一定要从推进畜牧业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高度, 从产业生存发展的全局高度, 充分认识推进畜牧业转型跨越发展的重大意义, 坚持以转型发展的理念来指导今后几年的工作。要切实担负起引导畜牧业发展的重任, 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上动真格, 在落实任务、强化指导、加强监督上下功夫。要充分加强对外沟通协作, 积极争取支持配合, 只要是对畜牧兽医发展有利的事, 对农民有利的事, 都要主动配合, 谁来干我们都欢迎, 谁的资金我们都争取, 功劳记在谁的头上都可以, 做到心往一块想、劲往一起使。

2. 严格管理, 扎实推进重大工程项目建设

“十一五”以来, 我省实施的国家和省级工程项目多、资金量大、涉及面广。从目前看, 在项目建设上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主要是一些工程项目进展缓慢, 个别项目资金不到位甚至挤占挪用。因此, 各级畜牧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项目监管工作, 切实把畜牧业项目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 切实加大监管力度。要从项目建设初期开始就要明确项目责任人, 签订项目责任书, 做到逐级落实、逐级交账、逐级负责。要严格规范项目的申报、考核程序, 增强透明度, 积极推行项目公示制度。要切实加强对项目的资金管理, 建立专账, 专款专用。同时, 省畜牧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 随时掌握项目建设进展, 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并按期建设完成。今后如发现违规违纪行为的, 要依法进行严肃处理。

3. 完善制度, 全面落实工作责任制

落实各项工作, 不能光靠责任感, 必须以严格的责任制做保障, 坚决杜绝责任不清、追究不严、一团和气的现象, 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以罚代管的倾向, 切实把各项制度和工作责任落到实处。各级畜牧兽医部门要层层分解工作责任, 具体落实到每一个人、每一个环节, 做到有抓手、有标准、有部署、有检查、有总结、有奖惩。要坚持政府统一领导、负总责的原则, 坚持生产经营者是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原则, 敢于深挖矛盾、剖析问题, 对症下药, 排除隐患。要围绕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重点工作加大督查督办, 发现问题, 及时纠正, 并依法依纪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2011年要对重大动物疫病、严重畜产品安全事故、重大项目验收不合格等实行“一票否决”制度, 不论哪一项出了问题, 将取消年终的评优资格。

4. 转变作风, 努力提高畜牧部门服务水平

畜牧兽医工作千头万绪, 既有普遍问题, 也有重点问题;既有难点问题, 也有热点问题。因此, 只有过硬的作风才能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一是要深入推进“学习型系统建设”活动。各级畜牧部门都要建立每周定期学习制度, 组织畜牧兽医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学习畜牧兽医法律法规, 学习政策理论, 学习业务技能, 提高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能力。二是要深入推进“畜牧兽医系统调查研究年”活动。为充分调动广大干部服务基层的热情, 省局要求省级各处、站、所和各市畜牧局结合本单位工作, 组织中级以上职称的技术人员和科级以上的机关干部深入基层开展调研, 结合自己的工作每人拿出一份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在适当的时候, 省畜牧局将组织专家对调研报告进行评比, 并对其中的优秀报告给予奖励。三是要深入开展“干部基层服务年活动”。为了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 省畜牧局决定在畜牧系统内开展干部基层服务年活动。要求全省畜牧系统副处级以上干部, 2011年每人定点包干服务一个县, 帮助当地制定畜牧发展规划, 督导项目工程进展, 开展畜牧业技术服务。四是要深入开展畜牧兽医行业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引深向张德喜同志学习活动, 在全行业评比一批畜禽繁育改良、基层防疫、草地建设与保护的先进人物, 鼓励和调动畜牧兽医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

“十二五”时期, 山西省畜牧兽医工作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工作任务十分繁重, 责任特别重大。在新的一年里, 我们要认真贯彻这次全省畜牧兽医专业会议的精神, 牢固树立讲团结、讲大局的意识, 统一思想、振奋精神, 风清气正、团结合作, 开拓创新、锐意进取, 努力为推进畜牧业现代化和山西省转型跨越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山西省转型跨越发展 第7篇

★真心实意拜人民为师, 甘当小学生。

★生命是民生的基础, 抓安全生产就是我们最大的民生。

2012年8月,山西省转型综改试验总体方案正式获批。山西省方面透露,目前山西省新兴产业、非煤产业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分别由上年的36.2%、63%提高到42.8%、67%,先进装备制造业增速达到32.3%,高于工业增速20.7个百分点。新的一年,山西将如何抓住这一发展机遇,走出资源型地区发展的困境,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带领山西人民踏上小康社会新征程?这成为社会和媒体关注的热点话题。

2013年3月7日,山西代表团举行媒体开放日活动,来自境内外69家媒体的150多名记者聚焦山西发展。山西省长李小鹏出席了开放日活动,他表示:“当前,山西的转型发展要以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为统领,一手抓制定实施方案,一手抓先行先试。”

突出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的统领地位

李小鹏指出,转型综改试验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赋予山西的最大一项发展优惠政策,凝结着党中央、国务院的重托和厚望,承载着山西人民谋求又好又快发展、过上更加美好幸福生活的期盼和热望。经过两年来的先行先试探索实践,山西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城镇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民生事业全面发展,在用地保障、行政审批、城乡统筹、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方面也取得了新突破。

李小鹏表示,未来5年,山西将以建设转型综改试验区为统领,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产性服务业大省,建设中部地区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率先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跨越发展新路。

李小鹏提到,建设转型综改试验区要全面推进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制定实施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加快推进非煤矿山、焦化、冶金、电力等行业整合重组和技术改造,探索构建和谐煤电关系,推动煤焦、煤化工、煤机一体化发展,提升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明显,并且积极开展“晋善晋美”等旅游产业。加快推进国家循环经济和生态试点省建设,深入实施蓝天碧水、绿色生态、造林绿化和“2+10”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工程,力争高碳经济、低碳发张,黑色经济、绿色发展。城乡统筹要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编制完成“一核一圈三群”城镇总体规划,启动实施城镇建设“十大工程”,太原晋中同城化、晋北、晋南、晋东南三大城镇群及长治上党城镇群、临汾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等城镇组群建设。关注和保障民生、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全面加强社会保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共享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

同时,改革考核评价方式,要把过去单纯的重视GDP、重视投资、重视财政收入转到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评价方式上。此外还要在领导体制机制、行政审批制度、收入分配制度、资源型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国有企业的收益共享机制、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机制等方面深化改革。

积极打造黑色煤炭的绿色发展道路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山西是煤炭大省,高碳产业相对集中,如何落实这一要求?

“在山西就是要实现高碳资源低碳发展、黑色煤炭绿色发展、资源型产业循环发展。”李小鹏在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山西要以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和生态试点省为抓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深入实施绿色生态工程,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力度,实施水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和造林绿化工程,每年造林400万亩以上,力争森林覆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持续改善生态环境。

具体到今年的工作,一是抓好节能降耗,狠抓六大重点行业和千户重点企业节能工作;二是抓好减排治污,推进非电行业脱硫和火电、水泥行业脱硝,开展燃煤电厂和冶金、水泥等行业除尘改造;三是抓好循环经济发展,着力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推进华润中铝吕梁兴县循环经济产业园、华能太原东山低碳工业园等建设;四是抓好造林绿化和生态治理恢复,大力推进六大造林绿化重点工程,基本完成高速公路沿线绿化,启动实施吕梁山生态脆弱区植树造林工程,全年营造林450万亩以上。

李小鹏说:“生态文明建设事关全省人民生活质量,事关山西长远发展大计。我们要坚持不懈、综合施策,建设美丽家园。”

投入400亿元着力改善民生

谈到山西的民生建设,李小鹏表示,“我们在前期已投入600亿元为农民办实事的基础上,将利用3至5年时间,再投入400亿元,为农民再办五件实事:全面完成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特困群众易地搬迁、行政村街道亮化、村级幼儿园改扩建和乡村清洁工程,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近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关注、切实保障、着力改善民生。据介绍,过去5年间,山西省与民生事业相关的财政投入占到一般预算支出的78%,增量占87.2%,教育、医疗、科技、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就业、收入、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建设等各项民生工作迈上了新台阶。

李小鹏强调,山西是欠发达地区,贫困人口较多,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国同步实现小康,必须付出艰苦努力。“今后我们要把民生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就业、收入、社保、住房的新提高,教育、医疗、文化的新提升。特别是要大力发展中小微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就业质量,夯实城乡居民增收的基础。”

扩大就业方面,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深入实施创业扶持计划,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全年城镇新增就业50万人的目标。

社会保障方面,积极完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和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健全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探索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做好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工作,切实做好孤儿保障工作,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同时,要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全面落实保障性住房建设、分配、运营和退出等管理办法,推动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制度并轨运行。在抓好续建工程的基础上,今年再开工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18万套、建成18万套。

山西介绍

山西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春秋时期,大部分地区为晋国所有,所以简称“晋”;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因而又称“三晋”。全省总面积15.67万平方公里。山西地形多为山地丘陵,东有太行山,西有吕梁山,西、南以黄河与内蒙、陕西、河南等省区为界,唐代柳宗元称之为表里山河。

山西蓝图

未来五年,山西要突出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的统领地位,完善顶层设计,锐意改革创新,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依靠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社会各方,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

山西提案

山西省转型跨越发展 第8篇

去年以来, 在高平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科兴集团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兼并重组工作取得了骄人成绩。26座整合矿井在全晋城市率先完成四个百分之百;13座关闭矿井, 全部严格按照“六条标准”完成关闭;13座保留矿井, 除云泉煤业尚不具备变更条件外, 其余12座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全部变更完毕;5座能力核定矿井提前达到规划产能;8座建设矿井全面开工建设;资源储量核查、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环境保护影响报告、土地复垦治理方案、价款处置以及乡村两级利益保障等兼并重组后续工作全面展开, 预计9月底圆满收尾。

科兴集团在资源整合兼并重组中的主要做法:

(一) “领导重视”是兼并重组强力推进的关键

在高平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 各职能部门、有关乡镇、所属各矿都是倾全力支持, 倾全力推进。每到关键环节, 都是上下共识, 一个声音, 一个动作, 紧紧围绕发展大局, 艰苦细致工作, 形成了强大的推进合力和坚实的组织保障, 有力地促进了兼并重组工作有序进行。

(二) “利益兼顾”是兼并重组稳步推进的前提

科兴集团在评估确认中, 严格以评估报告为基准, 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同时让每一个相关乡镇作为见证一方参与兼并重组协议的起草和签订, 确保乡村利益有保障;第三是迅速、足额将首批补偿款共计2.73亿元 (评估总价的80%) 打入各关闭矿井所在乡镇指定账户, 大大消减了矿主的顾虑。实践证明, 把协调解决好各方利益摆在突出位置, 将国家、集体、个人三方满意作为努力方向, 才能有力促进兼并重组的稳步推进。

(三) “敢于担当”是兼并重组有效推进的法宝

兼并重组实际上就是冲击小利益, 维护大利益;摒弃眼前利益, 立足长远利益。实际操作中, 不可避免的要有思想上的冲突, 关系上的对立, 甚至言语上的争吵。如果不敢果断, 不敢担当, 不敢“硬碰硬”, 必将让兼并重组停滞。科兴集团实行班子成员包矿制度, 按照既定的《矿井关闭实施细则》进行攻坚。积极引导个体矿主认清煤炭产业发展大势, 打消他们的侥幸心理。让他们清醒认识到, 兼并重组是国务院、省委、省政府调产政策的一项重大决策, 是必完任务, 就算推进难度再大, 我们必定会坚定不移地排难而进!做到把政策给他们讲透, 把帐给他们算清, 让他们应得的利益不受损害, 这样来促使他们变被动为主动, 最后主动配合关闭。

(四) “方法灵活”是兼并重组快速推进的杠杆

在兼并重组工作推进过程中, 出现的问题可以说是千头万绪、千变万化、千姿百态。死搬硬套文件、指示, 是行不通的, 方法灵活显得异常重要!科兴集团在深刻领会上级文件、指示精神实质的前提下, 出台了一系列实施细则、工作程序、管理办法, 巧妙运用“方法灵活”这个杠杆, 针对突出矛盾, 切实找准、选好了突破路径, 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最佳效果, 才使兼并重组工作得以快速进行。体现了科兴集团在煤矿兼并重组整合中攻坚克难的过硬招数、坚强决心和难得的成效。

转型跨越篇

科兴集团在狠抓资源整合兼并重组的同时, 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转型跨越发展号召, 围绕“地下转地上、资源转资本”发展战略, 确立了以整合资源, 优化配置, 发挥优势, 延伸链条为途径, 以把科兴集团打造成为以煤为基、多种经营、结构合理、运行科学的大型旗舰企业集团为目标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安全强基、资源固本、转型加快、产业做实战略规划, 以科兴能源、科兴新能、科兴制造、科兴物流四大板块为主要内容的集团化发展蓝图基本形成。

一、煤炭板块 (科兴能源)

目前, 科兴集团所属13座矿井中, 5座矿井通过生产能力核定, 已经在去年达到规划产能;其余8座全面开工建设, 其中前和煤业已经进入转产验收阶段。根据集团矿井三年建设规划, 预计2013年下半年13座矿井全部达产达效, 原煤全部入洗, 销售收入将突破100亿元, 年利润可突破30亿元。集团架构变为120万吨矿井5座, 90万吨矿井5座, 60万吨矿井2座, 45万吨矿井1座, 所属矿井安全生产水平实现质的飞跃, 产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

二、新能源板块 (科兴新能)

根据高平市政府2011年7月9日第1次市长办公会议研究, 科兴集团确立了硅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的发展规划, 该项目总投资70亿元, 分两期投资:

第一期投资20亿元, 分两步实施:

第一步:投资3亿元, 建设10兆瓦玻璃衬底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线。 (2011年建成, 2012年一季度达产) 。

通过与北控集团北京北仪创新真空技术有限公司的的战略合作, 利用高平变压器厂旧址, 建设10兆瓦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线, 同时开发太阳能路灯、太阳能草坪灯等下游LED照明产品, 向我市及周边市县提供太阳能电池和城市亮化照明产品, 同时为第二步战略实施储备人才。根据市场调查, 电池生产成本为5元/兆, 售价在7.5元/兆, 按此估算, 可实现年利润2500万元, 再加上LED照明产品, 预计4年内可收回投资。

第二步:投资17亿元, 建设200兆瓦玻璃衬底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 (2013年开始建设) 。

在10兆瓦生产线顺利运行的基础上, 在高平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200兆瓦玻璃衬底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 预计将解决就业岗位近千人, 年创造利润接近2亿元。同时要打通产业链的上下游, 带动相关的产业发展, 例如各种大型光伏灯具生产、大功率LED的应用产品生产、建筑节能一体化产品生产、相关的运输业、工业贸易等, 形成一个高科技产业集群。重点要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 通过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硅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研发机构的合作, 不断提高太阳能电池的转化率和各项技术指标, 加快对柔性衬底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的技术研究, 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能源新产品, 并逐步实现量产。

第二期投资50亿元:

在柔性衬底硅薄膜太阳能电池中试成功后, 建设全国唯一的柔性衬底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

三、机械制造板块 (科兴制造)

科兴集团将独资设立一家机械装备制造公司, 名称为山西科兴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以该公司为实施主体, 以投资扩股的方式, 与山西禾木佳矿山设备开发有限公司合作, 组建山西科兴禾木佳矿山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产品定位为锚杆支护系列、井下移动救生舱系列产品;与高平市昌平煤机制造有限公司、山西煤矿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合作, 组建山西科兴昌平煤机制造有限公司, 产品定位为煤矿输送设备。预计投资1.5亿元。目前, 对两家生产厂家的重组前资产评估已经完成, 预计10月份完成重组, 第一台自主生产的矿用移动救生舱年内下线。

四、物流板块 (科兴物流)

依据高平市“区域化、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的经济发展理念和提出的“七大园区”规划蓝图, 科兴集团将在永录乡东山村规划建设大型、综合性建材物流园区。高平市永录乡东山村距离市区3公里, 建有两条铁路专用线, 与太焦铁路高平站相连, 72个货位, 年吞吐量150万吨, 与二广高速长晋段距离8公里, 地理位置优越。目前, 已经委托北京交通大学汝宜红教授完成了物流园区的规划设计, 一期建设拟占地350亩, 二期拟扩建至500亩, 主要建设工程包括建材展销厅、园区主干道路、物流仓库、流通加工区、临近铁路专用线站台的建材堆场、矿山耗材及抢救器械堆场、停车场、与之配套的场内辅助建筑及其他公用工程等, 主体项目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 辅助设施建筑量17万平方米, 总投资约为2.2亿元。目前正在加紧办理土地和立项相关手续。

山西省转型跨越发展 第9篇

要想说别人,自己先干净。保持党的纯洁性,领导干部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转型发展政府要站好位。政府是转型发展的谋划者、发动者和推动者。

要想拜人民为师,首要的就是要放下官架子,牢固树立”群众第一”的思想,摆正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听得进人民群众的呼声,了解人民群众到底在想什么,最需要什么。

作为能源大省、煤炭大省的山西,传统的“资源过度依赖”和“结构单一”发展模式正显得日益难以为继。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时代要求下,如何奋力实现发展转型,成为山西人必须回答的一道考题。2012年3月10日,出席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山西代表团举行媒体开放日,吸引近百家媒体记者参加采访。

转型跨越使山西站在一个新的平台

“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是袁纯清履职山西后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新发展目标。新山西“新”的含义是什么?未来几年,山西转型发展的着力点放在什么地方?跨越发展的突破口又在哪里?山西省省委书记袁纯清解答了记者的疑惑。

袁纯清向记者介绍,提出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这个“新”字既是一个新的定位,又是一个新的内涵,还是一个新的旗帜。“新”在哪里呢?第一,新在结构,就是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建立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山西是资源大省、能源大省、煤炭大省,去年挖了7.4亿吨煤炭,运出去5.1亿吨。解放60多年来,共挖了120亿吨,运出去90亿吨,占到煤炭外调量的70%。山西的能源对国家经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付出了很大代价,包括生态的代价。光靠挖煤、卖煤,无论从生态环境、从产业持续以及经济效益来讲,都不可持续。我们首先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改变一煤独大,或者说煤及煤直接相关产业占比过大的局面。因此,也可以说是新在多元。第二,新在“四化”,就是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这“四化”描绘了山西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包括民生的一幅蓝图,也是一个路线图。工业新型化,就是同时做好地下地上两篇文章。第三,新在富民,主要是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生活不断改善,让老百姓有新的生活,生活得更加幸福。“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力争实现城镇居民收入翻番,而且农民收入增幅要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使人民群众更好地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总之,“新山西”会是一种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形态,新的面貌,新的生态,更是老百姓新的生活。

切实用好转型综改试验区这一重要平台

国家批准山西建设转型综改试验区到现在已一年多。目前,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的全面启动,使山西迎来全面转型、全面改革、全面开放的新阶段。

袁纯清说,把转型综改试验区作为转型跨越发展乃至山西省整体工作的总抓手,作为办好“两件大事”、走出资源型地区科学发展新路的“一号”工程,全面加以推进。目前,《总体方案》编制批复取得重要进展,一批先行先试试点率先铺开,重大标杆项目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初见成效,各地抓综改、谋转型、促跨越的浓厚氛围正在形成。转型是解决山西所有发展问题的关键。一要抓好先行先试这个灵魂。先行先试是转型综改试验区的最大政策,是打开转型之门的金钥匙。要秉持“行胜于言”的理念,以科学理性的态度,百折不挠的韧劲,敢于担当的气概,不等不靠的为先精神,抓紧先试起来、先干起来,一切有利于试点的工作都要全力以赴完成,一切有碍于转型的体制机制弊端都要大胆破除,一切有助于解放生产力的改革创新都要积极鼓励,在努力先行、大胆先试中把握主动权、打好攻坚战。二要抓好标杆项目这个关键。继续扩大非煤产业比重,按照引领性、标志性、带动性的要求,从项目、用地、政策等方面形成对新兴产业、转型项目的支持倾斜导向,抓好标杆工程、标杆园区、标杆企业建设,形成一批在山西省综改试验格局中具有较大影响和带动作用的优势板块。三要抓好改革创新这个重点。在创新新兴产业发展机制、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创新土地管理、融资服务体制机制等方面大胆探索,加快建立有利于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体制机制,通过要素供给的优化配置和叠加组合,形成先发效应,强化先行态势,凸显转型形象。四要抓好工作考核这个导向。把转型综改试验工作作为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的硬任务、硬指标,加强跟踪检查,搞好协调指导。对先行先试工作出色,转型项目储备多、推进快、质量高和政策创新效果好的市县、园区、企业和部门,要从各方面给予支持,对敢行敢试、快行快试、善行善试的优秀干部,给予表彰奖励。

转型跨越关键之年,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关键

山西省转型跨越既是发展工程,也是民生工程、幸福工程,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今年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不避民生难题,直面群众关切,民生的热点问题在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都有"回应",在涉及菜篮子、米袋子、钱袋子和上学难、住房难、看病难等问题上提出许多具体实在的措施。

袁纯清说,山西省坚持强省与富民的统一,发展产业与促进消费的统一,改善民生与促进和谐的统一,把这些措施落实好,需要更加注重通过加大投入和制度安排解决民生问题,让山西省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着力提高人民群众收入水平,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不断增加城乡低收入居民收入,稳定物价水平,重视解决因环境变化、企业困难对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的问题。要着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覆盖城乡的保障保险、医疗救助等服务体系,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要着力加快农民增收和脱贫致富步伐,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大力实施“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抓好现代农业示范区、基地县、专业村建设,每个县都要建设一批有特色、有规模、有竞争力的产业化种养基地,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实施好领导干部下乡住村、包村增收活动。加快扶贫开发步伐,在贫困地区布局一批重点工程和新兴产业项目,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力度。同时,要结合资源型地区特点,大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大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开展植树造林和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宜居生活环境,努力做到发展更科学、生态更优美、社会更和谐、群众更幸福。

“转型没有止境,跨越非朝夕之功。”袁纯清对记者表示,转型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是对山西省各级领导干部的实际考验。山西省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带头攻坚克难,以转型时不我待、跨越前景可期的责任感和自信心,鼓起迎难而上、锐意进取的勇气;带头开拓创新,以超前眼光和战略思维,善于运用现代的理念、市场的机制、资本的手段推进转型发展;带头狠抓落实,把目标任务变成具体项目,把政策措施变成自觉行动,把各项规划变成发展成果。同时,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完善制度,加强管理,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要高度重视社会稳定,加强信访工作,有效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和风险,当好首都“护城河”,以优异成绩、良好环境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山西介绍:

山西位于太行山之西,黄河以东,全省总面积15.6万平方公里。山西之名,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自古被称为“表里山河”。

山西提案:

虽是本届最后一次大会,可是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山西省代表丝毫没有懈怠,而是以更加高涨的积极性认真履行代表职责,共向大会提交169件提案,其中有3件议案和166件建议。

山西蓝图:

广州艺博会转型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10篇

广州艺博会一直视“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繁荣中国文化市场”为已任,是广州市政府重点支持的大型文化活动和文化会展品牌,是广州精神文明建设和实施现代化中心城市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广州市文化事业建设的重要内容。

2009年,作为转变政府职能的试点项目,广州国际艺博会通过公开招标,引入专业团队负责具体承办执行工作,获得巨大成功。不仅实现了广州艺博会在规模、人气、影响力及成交量方面的持续飞跃,而且节省了政府资源和财政投入,实现了“政府指导、专业执行、市场运做”的转型目标,成为广州乃至全省政府办展模式成功转变的典范。

2010年的第15届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在中国美术家协会、广州市政府、广州市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执行团队精心策划、认真组织、严格执行相关标准和策略。规模之大、展品之丰富、品位之高格均超过了历届艺博会。展会面积达20,000平方米,展位550个展位。其中,国外画廊80多家,国内画廊130多家,汇聚了世界各地一万多件美术作品。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俄罗斯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画廊、艺术家参展。现场可统计交易额达1.1亿元。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专业观众7万多人进场,更有近15万珠三角地区和港澳台市民参与了艺博会的各类活动。15届艺博会成为目前国内最具规模、影响最大的艺术博览会。

年年花相似,岁岁会不同。随着广州艺博会影响力逐年扩大和艺术市场持续升温,国内各种水平的艺术展层出不穷、花样百出,令广大参展商目不暇接、疲於应付。因此,如何延續第15届盛况并进一步提升广州国际艺博会品牌就成了16届艺博会需要攻坚的课题。据了解,16届艺博会从2011年年初就开始精心筹划,制定多种措施来提升16届的品位和档次。其中一项就是,将个人艺术家全部剥离出来,分流到夏季艺术品交易会,只有艺术机构、画廊作为唯一的参展对象。

与此同时,为积极配合广州市政府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规划,艺博会将在国内率先提出“城市艺术长廊”的概念。整合各类媒体、广告资源优先推广画廊,将百分之九十的各类广告资源直接宣传参展作品。将建筑围墙、公交车身、候车亭、文化场馆、地铁、机场、公交站场、影剧院、游乐场、文化场馆、社区宣传栏等公共资源与各大媒体一起营造艺博会浓厚的文化氛围,构筑起立体的城市艺术长廊。

山西省转型跨越发展 第11篇

由于三省在地域、气候等自然条件,人口、资源、文化以及产业发展特征上的不同,三省在危机面前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水平。面对当前新形势,吸收和借鉴皖湘两省依托区位优势创新发展、特色发展的宝贵经验,从而使山西省在“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战略思想指导下,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发展:在中部崛起中,皖湘两省取得新进展

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以来,皖湘两省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由于地域、资源禀赋等方面的差异,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经济结构模式和产业发展水平。从经济发展的规模和水平来看。安徽2009年GDP达10 062.82亿元,成为“万亿俱乐部”新成员,按可比价格计算,1979—2009年平均增长10.6%,人均GDP为16 408元(2 402美元)。危机中的2008年,经济发展环境更为复杂,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在全国经济、特别是东部外向型经济继续缓慢回落的情况下,安徽借助紧临“长三角”独特的区位优势,积极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22%,大大高于全国,位居中部之首,GDP增长12.7%;湖南2009年GDP达13 059.6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1979—2009年平均增长9.7%,人均GDP为20 428元(2 991美元)。危机中的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增速达18.4%,高于全国,GDP增长13.9%。由此可以归纳以下三方面特点:一是从经济规模来看,皖湘两省均大于山西,2009年分别排在全国第14位和第10位,山西则处于中游偏下的位置(第21位);二是从人均水平来看,两省人均GDP均低于山西(21 522元/人),分别排在全国第26位和第20位,山西处于第18位,三省人均GDP仍处于全国平均水平(25 575元/人)之下;三是从长期趋势的发展来看,1979—2009年山西经济平均增长10.0%,高于湖南,略低于安徽。

从产业结构的优化发展来看。与山西明显不同的是,皖湘两省改革开放之初,均呈现出以农业为主导的经济运行模式,第一产业比重接近50%,山西1978年第一产业增加值也仅占经济总量的1/5。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两省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在优先发展农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产业结构呈现出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第三产业比重逐渐提升的演进趋势,形成了二三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模式(见表1)。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的时期,工业仍然是各省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工业的结构、走势决定了各地经济的强弱变化。从工业内部结构看,三省的产业结构呈现两个明显特征:一是山西行业集中度高。按39个工业大类增加值排序,山西排名前5位的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增加值的80.7%,而安徽、湖南分别占39.8%和43.1%。二是山西排名前五位的多是以资源类为主的行业,而安徽、湖南则以附加值高、加工程度高的行业为主。山西排在第一位的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近40%,接近其他两省前五位的总和,而安徽、湖南占据第一位的分别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烟草制品业(见表2)。从长期增长潜力来看,山西支柱产业单一,升级不快,尤其在机电工业等高附加值领域的发展大大落后于安徽,导致山西省在中部竞争中的落伍。

从经济效益和民生改善来看。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变化,三省始终坚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发展经济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城乡居民更多地分享改革与发展的成果,特别是各省实施的惠民工程,解决了一大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至2009年,晋皖湘三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3 996.6元、14 085.7元和15 084.3元,山西低于安徽、湖南两省;从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来看,山西明显低于其他两省,且消费结构不尽合理,山西粮食消费支出高于皖湘两省,肉、蛋、奶消费偏低;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4 244.1元、4 504.3元和4 909.0元,山西低于安徽、湖南两省,与湖南相差近700元,农民人均消费支出也远低于其他两省;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三省之最,而人口仅为皖湘两省的一半左右。同时我们还应看到,三省城乡居民不论收入还是支出多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见表3)。可以看出,伴随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居民收入水平快速提升,然而由于山西传统观念、生活习惯,特别是产业结构的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偏低,特别是消费水平不高,这是制约山西经济运行质量的主要因素[1,2]。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晋皖湘三省改革开放以来,不断谋求发展,不懈开拓创新,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由于地域、资源、人文特色等的不同,发展中呈现出了不同的区域特色。

特色:凭借优势,确立目标,皖湘发展各有千秋

在调研期间,皖湘两省根据本省实际确立的长期发展战略和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创新推动战略”使安徽崛起之路更宽。“自主品牌的崛起”首先被确定为“创新推动战略”的主攻战场。在安徽这个中部省份,汽车年产量达到50多万辆以上,位居全国前列,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增强,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奇瑞成为中国企业自主品牌创新的一面旗帜。

“借得东风,跨越发展”是安徽“创新推动战略”的又一重大举措。在中部诸省中,安徽位置最为靠东,而且邻近的是苏、浙、沪这些经济发达省市。从历史上看,安徽与“长三角”之间早有经济往来,明清时期徽商的崛起,更是密切了安徽与苏、浙、沪等地的联系。从现实情况看,双方的互补性更为明显。发挥好这一独特的区位优势,承东启西,促进自身发展,自然成为安徽省领导关注的重点。“十一五”时期,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更是明确提出了“东向发展,加速融入‘长三角’是安徽奋力崛起的必然选择”,交通东连、商品东进、能源东送……在东向发展战略的引导下,以生产奇瑞轿车而闻名的芜湖市,目前正在以新的姿态迎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积极参加国际产业分工,以更高效率、更高效益促使产业转移,最终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抓住“两型社会”建设机遇,加快“3+5”城市群产业发展,使湖南挺起了崛起的脊梁。“3+5”地区以长沙、株洲、湘潭为中心,外围包括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5个省辖市,涵盖了湖南全省面积的45.7%、人口的59.8%、经济总量的75.7%。2007年底,作为“3+5”城市群的核心区———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给“3+5”城市群加快发展又迎来了一次极好机遇。同时他们也看到,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以武汉为中心的武汉城市圈与“3+5”城市群同属京广线上中部地区的三大城市群(圈),在本省均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功能。面对机遇和挑战,他们提出的口号是“抓住机遇,做大做强”,在更新观念,树立大开放才有大发展的思想意识的同时,首先,实施品牌战略,加快出口商品结构升级。在继续做大做强纺织服装、烟花爆竹、农产品等传统产品的出口,巩固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同时,着力培育出口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其次,加快加工贸易出口,主动承接发达国家和沿海产业转移,提高优势产业与国际产业的对接能力,促进加工贸易发展。第三,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发挥长株潭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作为6大国家级综合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之一的优势,做大做强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和环保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

改革开放30年,湖南最具标志性意义的事件有哪些?湖南广播电视台新的运作模式,体现了湖南广播电视台的创新能力,加快了湖南文化产业的发展;袁隆平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解决世界的粮食问题,成为改革开放30周年的标志性事件载入史册;湖南的私营经济相对于江浙一带,发展是滞后的,但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产生了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远大集团等私营企业的品牌,讲起湖南的经济,已不能绕开这些企业的名字,因为这些品牌,代表了私营经济发展的趋向。说起湖南30多年的发展,湖南同行如数家珍,言语中露出自豪。

启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谋求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个地区的发展离不开本地区的历史沿革和传承。晋皖湘三省的发展水平和独有的发展模式,正是从本省实际出发,经过长期实践和探索总结出来的,与皖湘两省相比,山西则突出表现为历史的“厚”和产业的“重”上。未来山西应在产业转型、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等方面下工夫。

资源型地区必须走转型发展之路。山西是全国典型的资源性省份,过去为全国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从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的变革来看,山西能源重化工业的发展,为解决国民经济瓶颈制约、提前实现翻两番战略目标,发挥了巨大作用,这已在全国形成了共识。如今,在工业化速度加快,煤炭需求加大,煤炭供需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山西面临着经济发展与节能降耗、安全生产的现实矛盾。个别地市由于资源枯竭导致经济增速下滑,有的地市由于高能耗、高污染受到“区域限批”。危机前的高速增长时期,全省经济结构继续向重型化发展,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创近30年来新高,第一、第三产业比重下降,而产业结构重型化必然带动全社会能耗量的增加,能源结构性超耗现象严重。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出发,适时提出了“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要求,给山西这样一个资源型省份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历数国内外资源型和制造型地区的发展之路,不难看出这样一个发展规律,就是经历了繁荣、衰败、转型、再发展的演变过程。从国内来看,曾经拥有雄厚工业基础、创造了无数共和国工业第一的沈阳铁西区的变迁、呼包鄂新兴资源型地区的成功发展给山西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从国外来看,德国“鲁尔工业区”、英国伯明翰、韩国大邱市等的成功转型同样是山西可资借鉴的宝贵财富。

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是落后地区加速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随着国际产业转移浪潮的逐步推进,产业转移正成为国际间经济协作的主要途径。国内地区间的产业转移也快速发展,并成为区域间经济协作、提升产业结构水平的重要推动力。安徽汽车工业之所以发展迅猛,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增强,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充分发挥邻近苏、浙、沪这些经济发达省市的区位优势,积极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吸收发达地区的技术、人才、资金,从而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湖南紧临广东,在加快纺织服装、农产品、劳务等对外输出的同时,加快招商引资步伐,世界500强企业已有40多家在湘落户,以韶山为重点的红色旅游更是吸引了省外众多的旅游观光者。山西紧临京津塘及环渤海经济圈,区位优势明显,特别要抓住此次产业转移新机遇,以较低的成本较快引进对自身来说相对先进的产业和技术,以“后发优势”尽快提高产业层次与水平。当然,产业转移必须遵循产业转移的规律,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地区经济差距体现、市场力量作用、企业决策的共同结果。

行业发展必须在“精”和“细”上做文章。就拿旅游业来说,虽然山西没有皖湘两省的自然条件和象黄山、张家界的天然风景,我们的优势在历史、在旅游文化和旅游内涵上。未来,在挖掘和打造山西旅游文化的同时,进一步强化我们的旅游服务,在“精”和“细”上下功夫。调研之余,领略当地的名山大川,同样给我们以启迪,皖湘两省为吸引国外游客,所有景点均有英语、韩语标志,黄山、张家界有直通韩国首尔的航班,旅行社有专门驻外联络机构,景区随处可见成批的韩国旅游团,在韩国已形成了游黄山、张家界热;景点上设置了SOS急救呼叫点、卫生室,为方便游客出行,黄石寨山顶上游客最多的地方专门设立机票、火车票预售点,等等。皖湘两省旅游业的服务理念和做法同样适用于山西其他行业的发展。

中部各省经济社会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处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机遇和挑战,中部各省目标明确、发展强劲,山西在“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思想指导下,必将在未来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为。

参考文献

[1]山西统计年鉴(2009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上一篇:产品影响下一篇:青年病人的心理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