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影响范文

2024-05-09

产品影响范文(精选12篇)

产品影响 第1篇

随着市场全球化的广泛发展,国际间的市场竞争变得尤为激烈,尤其是在中国这个广泛的大市场当中,中国的人口总量为13 亿,中国人口占据着世界人口的1 /6,这就导致了国际上的大多数企业把市场竞争的战场开赴在中国市场。中国的企业为什么喜欢搞低价竞争而不是广泛的增加自身的创造力,提升自身产品的质量,从而赢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经过专家人员多年的深入探讨,得出的结论就是: 由于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虽然位于世界的前列,但是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大,人均的国民生产总值并没有达到比较理想的境界,存在于大多数老百姓内心当中的还是节俭的心理,这就导致了大多数的低价产品在我国的市场当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换一种方式进行阐述的话,就是说大多数的中国老百姓在花少一点钱从而选择质量稍微差一点的产品还是多花一点钱从而选择较高质量的产品上面更倾向于前者。还有就是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还没有赶上国际当中的先进水平,这就导致了中国生产的高端产品较国际当中的高端产品的价格相对较高,这也影响了自助高端品牌的市场竞争力。所以这两种因素结合到一起,就导致了中国市场当中还是以低价产品占据着主导地位。然而就是这种低价产品对于国外的高端产品产生了很大的市场冲击,严重地降低了国外的市场竞争力。下面我们就对中国低价产品是如何影响国外的高端产品进行广泛的阐述。

2 中国低价产品的特点

从20 世纪开始,中国广泛地打开了对外开放的大门,中国市场出现在国际市场的大舞台当中,国际市场当中信奉的宗旨就是自由贸易,因此导致每一个国家、地区的产品能够以平等的身份广泛的出现在多级市场的大熔炉当中。中国就是这一体制的受益者,中国的国民人口达到了13 亿,这就直接产生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中国市场当中充满着廉价的劳动力,廉价的劳动力却创造了非常巨大的生产价值,这就直接产生了中国市场当中的低价产品。

3 中国低价产品对于国外高端产品的影响实例

中国的低价产品对于国外的高端产品的影响,不是能用言语进行粗犷的描绘的,需要举出具体的实例供人们从中体会理解,下面就让我们从几个简单的例子进行综合的分析。

3. 1 中国的低价LED等产品对于韩国市场的影响

发光二极管( 也即是通常我们说的LED灯) 在韩国的市场当中已经被中国的产品所占据,中国在这一行业当中已经深深地打入韩国市场的内部。从一个具体的实例来进行分析,表面上,韩国的LED产品的出货量有所增长,但是这些产品几乎全都是委托中国企业进行加工制造的。

根据韩国的媒体进行的报道,韩国的发光二极管市场能够维持在10% 左右的增长率,目前发光二极管市场照明业界的振兴协会的消息指出,在2015 年全年当中,韩国认证的发光二极管市场规模有着8. 5 亿美元,但正是由于生产过剩从而导致韩国市场开始低价的消费战。因此,在韩国对于中小企业进行忽视策略,对于大型企业采用鼓励策略,增加各个企业单位之间的市场竞争力,鼓励发光二极管市场的成长。虽然韩国政府制定了广泛的促进增长策略,但是发展的结果却出乎了意料,本土发光二极管市场的困难窘境并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反而给了中国市场一个巨大的机会,根据韩国市场调查的结果显示,韩国的民间市场有着99% 的产品是在中国进行加工生产的,中国的发光二极管产品已经席卷了韩国的市场。

根据业界人士的推测,韩国的发光二极管采购市场当中还是以中小型企业的竞争作为主流,所以说在广大的市场竞争当中还是以中国的产品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在韩国进行的产品品牌的调查当中,韩国的发光二极管市场品牌当中,大概中国的品牌占据着90% ,在韩国的发光二极管市场当中的中小企业已经开始无力面对中国市场的严峻挑战,在这些中小企业当中已经陆续的开始撤回对于发光二极管产品的自主研发工程项目。由于韩国自从进行自主产品的研发阶段开始至今都没有取得较大的竞争价值,因此这一局定也是形势所迫。在2015 年中,韩国的发光二极管企业面临着倒闭潮。

3. 2 对于西班牙市场的冲击

根据西班牙媒体的报道,中国的经济取得了飞跃式的提升,严重地影响到了整个世界经济的正常运转和生产,中国水泥产品的使用消耗量占据着世界总量的40% 左右,中国的煤碳消耗量占据着国际市场的30% 左右,中国的钢铁消耗量占据着世界总消耗量的30% 左右,中国的鞋类产品占据着国际市场的57% ,电视和空调的消耗量占据着世界市场的30% ,照相机占据着50% 。中国的低价产品已经对西班牙的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根据相关专家的分析,当今的西班牙市场受到中国廉价产品的冲击是国际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在西班牙,这些产品的生产厂家大多数是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对于中国市场的竞争不大,中国式发展中国家,对于这些产品的生产比较的重视,处于世界的前列。因此,在西班牙市场当中面临中国低价产品的冲击,是必然要发生的事情。

4 中国稳固国际市场影响的措施

国际市场的冲击对于中国的市场来说是一个良好的信号,但是随着国际市场机制的不断更新变化,中国的低价市场并不能够一直不变的发展着,所以需要中国的市场对于不同的市场变化做出适当的调整,不断地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要求。

近期,中国的制造业面临着新一轮的倒闭潮,因此为中国市场敲响了警钟,对于低端产品由于缺乏先进的技术,有些产品已经不能够跟上时代的要求。还有就是中国国内人力资源成本的提升,也使得好多企业面临着倒闭的困境,这就导致低价竞争市场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果长此以往的发展下去,很可能将中国的市场带向深渊。面临着这种困境,像小米、华为和联想这种自主品牌广泛的出现在中国的市场当中。这品牌就是抓住了价廉但是物美,具备着很高的科技含量,能够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的特点,这样的自主品牌才能够适应当今市场的需求,继续影响着国际市场。华为已经广泛地打入欧洲市场当中,已经继苹果和三星之后,成为了世界第三大品牌,这与其自主创造力与廉价的产品是分不开的。这些产品可以作为中国市场上的典范企业,政府部门应当对这些企业进行大力的扶持。

5 结论

中国市场的低价,并不能给予错误的理解,在低价的同时,一定要做到物美,只有物美价廉的产品,才能广泛的适应国际大舞台的需求。相关的各企业之间不能够广泛地复制中国的成功企业,还应当给予自主创新,能够用自主品牌的特有优点去打动消费者。使得我国的低价产品成为国际各种品牌的一大特色,继续占据国际各种品牌的领头位置。并且实现国际友邻的共同发展,使各个国家搭上中国快速发展的顺风车。

参考文献

[1]郭新茹,刘冀,唐月民.价值链视角下我国文化产业参与国际分工现状的实证研究——基于技术含量的测度[J].经济经纬,2014(5).

[2]江小娟.服务全球化与服务外包:现状、趋势及理论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康志勇.禀赋结构、适宜技术与中国制造业技术的“低端锁定”[J].世界经济研究,2009(1).

[4]卢峰.当代服务外包的经济学观察:产品内分工的分析视角[J].世界经济,2007(8).

降低产品出口退税的影响以及对策 第2篇

中文摘要:出口退税率的下调及对出口退税的一揽子政策的改革,不仅关系到出口企业和相关部门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利益的调整,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将对我国外贸和经济产生较大影响。

为了缓解贸易顺差过大,促进外贸平衡,政府需要利用多种政策工具,出台一揽子政策措施,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抑制外贸出口的过快增长,缓解我国外贸顺差过大带来的突出矛盾,同时,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促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和进出口贸易的平衡,减少贸易摩擦,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字:出口退税政策,背景,存在的问题,相应对策

一、新政策出台的背景

出口退(免)税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对符合一定条件的出口货物在报关时免征国内或区内间接税和退还出口货物在国内或区内生产、流通或出口环节已缴纳的间接税的一项税收制度。出口退(免)税是为了平衡税负,使本国出口货物与其他国家或地区货物具有相对平等竞争的税收条件,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发展外向型经济,增加出口,扩大出口创汇。对出口产品实行退税是一种国际惯例,符合世贸组织规则。我国从1985年开始实行出口退税政策。出口退税政策的实施,对增强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增加就业,保证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国际背景

主要是人民币汇率面对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方面的巨大的升值压力。由于劳动力成本低廉形成的巨大价格优势,伴随着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步伐,特别是在加入WTO后,中国日益成为世界的制造工厂,这应该说是充分体现了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分工原则,是符合比较优势理论的。而美国,由于国内劳动力成本高昂,很多企业将工厂转移到中国等发 1 展中国家,或直接从其他国家进口诸如纺织品之类的本国不具竞争力的商品。在某种意义上,中国在制造业上的优势,不过是加速了美国的产业转型,应该说是各得其所。但利益受损的美国制造业对美国政府和国会施加了强大的压力,再加上总统大选临近等政治因素,美国向中国政府多次提出人民币升值的要求。但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对中国经济保持健康、持续的发展却关系重大,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将形成巨大的打击。在这两难格局下,调整出口退税政策应该说是在这两种力量作用下的折衷方案,体现了我国在处理国际贸易争端时立场上的原则性和手段上的灵活性。

(二)国内背景

我国现行的出口退税机制一直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出口退税机制不利于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出口退税结构不能适应优化产业结构的要求,出口退税的负担机制不尽合理,出口退税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出口退税资金无法及时得到保证,导致欠退税问题十分严重,而且呈现逐年增长的势头,名义上的退税率与实际退税率存在相当差距。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势必影响企业正常经营和外贸发展,给财政金融运行带来隐患,并对政府信誉造成极大损害。另外,由于现行的出口退税机制是中央财政全部负担,使地方政府在打击出口骗税上缺乏激励机制,个别的地方甚至还出现与犯罪分子共同骗取出口退税的恶性案件。从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来看,出口退税的负担机制与税收分享机制基本上是一致的,即利益分享与责任分担是对称的。可以说目前出口退税机制存在的问题已比较突出,进行调整应该是意料之中的事。

二、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影响

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适当降低出口退税率;二是加大中央财政对出口退税的支持力度;三是建立中央和地方共同负担出口退税的新机制;四是推进外贸体制改革,调整出口产品结构;五是累计欠退税由中央财政负担。

调整方案不仅将出口退税率适当下调,而且对出口退税的一揽子政策都进行了改革。这不仅对企业的出口会产生影响,而且对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都会产生影响。总的来说,出口退税率下调后,我国整体出口规模肯定会有所减少,但从中国目前存在巨大的出口顺差情况看,出口退税率适当下调将有利于平衡中国国际收支,减少人民币升值的压力。首先,我们考察新政策对出口增长率的影响。从以前几次调整的经验看,出口退税率与出口增长率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负相关性。如1995年7月1日,我国的出口退税率从16.63%下调到12.86%,下调3.77%,相应地,当年出口增长率从上半年的44.2%急剧降为下半年的8.8%,下调出口退税率的出口弹性系数高达9.39.1999年7月1日,我国将出口退税率从12.56%上调到15.51%,上调了2.95%,相应地,当年出口增长率从上半年下降4.7%提高到下半年的增长15.8%,增幅提高20.5%,上调出口退税率的出口弹性系数为6.95.由此可见,出口退税率调整对出口增长的影响非常明显。如果我们按照2003年出口增长率25%和平均出口弹性系数8来估算,出口退税率下调3%,将使我国2004年出口增长率下降为1%.其次,我们考察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对企业的影响,应该说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按现行出口结构,调整后的出口退税率平均水平将降低3%左右,这将直接提高部分出口企业的成本和定价,削弱出口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利于企业的出口。根据商务部有关部门估算,出口退税率每下调1%,就相当于一般贸易出口成本增加约1%;若下调3%,将使一般贸易出口成本增加约3%~4%,对出口将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虽然以前出口退税率较高,但企业最后能拿到多少退税,还必须取决于国家给予地方出口退税指标等非常不确定的因素,所以企业的出口退税数额实际上是很不确定的,比如有的企业2000年的应退税款还未到手。而新政策按照“新账不欠,老账要还”的原则,将加快财政的出口退税进度,有利于加快出口企业的资金周转。

此次出口退税政策的一个重要改革是建立了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出口退税的新机制。从2004年起,以2003年出口退税实退指标为基数,对超基数部分的应退税额,由中央和地方按75:25的比例共同负担。这项新政策不仅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了中央财政的负担,使出口负担机制与税收分享机制逐步走向一致,而且对地方政府在严格监控出口退税、打击出口骗税等方面都会产生激励作用。由于出口退税企业大部分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新政策的实施将会对这些地方的财政产生较大影响。另外,按照新规定,将取消部分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政策,同时将部分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率降为8%和5%.上述产品多产自于西部地区,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这些产品的出口成本,削弱了西部企业的竞争优势。

此外,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将在某种程度上对我国金融系统的健康运行起到一定推动作用。为了解决出口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不少银行为出口企业开办退税账户托管贷款业 3 务。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出口企业资金紧张的问题,但由于出口退税款并没有实际到位,很多企业无钱归还贷款,银行出现了新的呆坏账,出口退税欠款竟间接成了银行的负担。很多地方为了扶持出口企业,还对企业退税托管贷款采取贴息政策。出口退税率下降后,地方财政、银行金融系统的负担都会得到明显降低。具体来说有以下两方面的影响。

(一)对出口增长率的影响

从以前几次调整的经验看,出口退税率与出口增长率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负相关性。如1995年7月1日,我国的出口退税率从16.63%下调到12.86%,下调3.77%,相应地,当年出口增长率从上半年的44.2%急剧降为下半年的8.8%,下调出口退税率的出口弹性系数高达9.39.1999年7月1日,我国将出口退税率从12.56%上调到15.51%,上调了2.95%,相应地,当年出口增长率从上半年下降4.7%提高到下半年的增长15.8%,增幅提高20.5%,上调出口退税率的出口弹性系数为6.95.由此可见,出口退税率调整对出口增长的影响非常明显。如果按照2003年出口增长率25%和平均出口弹性系数8来估算,出口退税率下调3%,将使我国2004年出口增长率下降为1%.(二)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对企业的影响

应该说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按现行出口结构,调整后的出口退税率平均水平将降低3%左右,这将直接提高部分出口企业的成本和定价,削弱出口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利于企业的出口。根据商务部有关部门估算,出口退税率每下调1%,就相当于一般贸易出口成本增加约1%;若下调3%,将使一般贸易出口成本增加约3%~4%,对出口将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虽然以前出口退税率较高,但企业最后能拿到多少退税,还必须取决于国家给予地方出口退税指标等非常不确定的因素,所以企业的出口退税数额实际上是很不确定的,比如有的企业2000年的应退税款还未到手。而新政策按照“新账不欠,老账要还”的原则,将加快财政的出口退税进度,有利于加快出口企业的资金周转。

由于出口退税企业大部分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新政策的实施将会对这些地方的财政产生较大影响。另外,按照新规定,将取消部分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政策,同时将部分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率降为8%和5%.上述产品多产自于西部地区,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这些产品的出口成本,削弱了西部企业的竞争优势。

三、当前出口退税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出口退税经历的变动可以看出,出口退税应退税额来源的划分是中央和地方双方博弈以及外贸形势发展的结果,同时也适当考虑了对地方政府和企业激励机制的影响,尽量避免对市场和政府行为的人为扭曲。

(一)各地区出口额存在巨大差异

2008年全国出口总额14285.5亿美元,其中广东、江苏、深圳、上海、浙江的出口额占全国总额比重分别为23.65%、14.17%、10.33%、9.99%、9.19%,这五个地区的出口额占去的比重67.33%之多。而中部十省,河北、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海南的出口额占比分别为1.46%、0.58%、0.26%、0.82%、0.67%、0.44%、0.65%、0.69%、0.5%、0.09%,十省加总还没超过7%,为6.16%。

这种地区间的巨大差异一方面是国家地方的产业发展政策所导致的;另一方面也直接取决于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但是从地方财政收入的构成上分析,如果按照现行的退税额划分比例,上述五个发达地区得到相当于中央财政给予自己一笔可观的转移支付收入,而这笔转移支付收入本质上是来源于其他出口较少的地区,这样一种不公平的“马太效应”加剧了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导致富者更富穷者更穷。而且行政政策具有较大的放大效应,不合理的导向极易产生更加复杂更加严重的结果,将直接制约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出口退税分担易造成地方政府逆向选择

地方政府的逆向选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外贸策略的逆向选择和地方保护的逆向选择。从2005年起,中央与地方对超基数部分各自分担92.5:7.5的出口应退税额。以浙江省丽水为例:2004年丽水市应退税额27842万元,超基数8970万元,全市共负担2242万元;2005年丽水市应退税额40965万元,超基数16332万元,全市共负担1225万元。尽管地方财政负担有所减轻,但是毕竟是地方财政支出,影响了地方财政的绩效,于是地方政府为减轻出口增速给地方财政带来的影响,外贸策略渐渐由出口促进转向出口限制。出口产品增值税是贯穿产品生产的所有环节,而每个出口产品生产环节又不可能在一个地方完成,这就意味着出口企业所在地不可能收取出口产品所含的所有增值税,很多上游产品的增值 税交给了外地政府,按照退税分担机制,出口企业所在地的政府分担出口退税,而收取上游产品生产环节增值税的地方政府却不必分担出口退税,造成新的退税扭曲,使出口企业所在地财政背上一定的包袱。特别是流通公司异地收购的出口业务,也就是异地纳税本地退税,加重财政的负担。因此地方政府的外贸策略倾向于支持本地购买原材料和产品的企业。一些地方政府为减轻地方财政压力,对异地采购原材料或产品的企业,甚至采取种种手段拖欠出口退税款,加剧了地方保护和国内市场分割。

四、解决出口退税存在问题的相应对策

(一)出口退税与出口指标及收汇相结合

各级地方政府和各专业总公司为了自己所辖范围内的需要和显示政绩,往往会给各外贸企业追加出口额度,这是造成出口退税额度与预计额度不能相符合的原因之一。解决办珐,可以让专业外贸总公司和地方政府增加预算外的出口额度的限额,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出口额度配给制,超过部分由要求超额出口的专业公司或主管部门负责,既不加重中央财政的负担,也不得转嫁给出口企业。如果再使出口退税与收汇有机结合起来,这样采取双保险制度,完全可以抑制超预算出口,可使预算与实绩基本吻合.

(二)加强对出口退税的管理及稽查

由于出口退税毕竟还是一件新生事物,加之中国的特殊情况,又有中央、地方利益,条块利益的作用,会出现一些不正常的情况,应该用加强宣传,用经济稽查的方法来弥补,而不应该采取推倒重来的办法。

(三)明确能够享受的资格和范围

应该分门别类地明确或指定能够享受出口退税的单位,任何个人或行政部门不能采取批条子,打电话的形式改变或扩大享受出口退税的范围。首先是承担国家出口任务的专业外贸企业才能享受出口退税的优惠政策,明文规定对任何不承担国家出口任务的任何形式的工矿企业,只能委托代理出口,但不能享受退税优惠,出口单位自作主张的让税行为也应视作非法,一旦查实,即收归国有,国内代理出口一律不得申请出口退税。这样既不影响这些单位的出口积极性,还能使他们的出口商品争取卖个好价。

(四)加强打击力度

对一些查实有据的违法骗税现象必须加强打击力度,这种打击既针对国内,也可以针对港澳地区,甚至可以引用国际法实施引渡,使任何犯罪分子不敢轻举妄动.

(五)改善出口商品结构

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其实质是调整出口产品结构,逐步降低由于长期以来过于依靠出口对相关产业造成的不利影响,减少贸易风险,调节高频顺差状况,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就已其中受出口退税影响最大的是丝纺企业为例。为减少税率调整带来的损失,企业应该采取提高售价和控制成本减损措施。比如2004年纺织品出口退税下调4个点,但实际上当年整个纺织服装行业毛利率同比下降不到1%,到第二年毛利率已维持平稳。从长期看,企业需要提高产品附加值才能保证利润水平,不过短期内提高报价也是有途途径。随着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退税政策对丝绸出口的影响正在减弱。但可以预期的是,这一调整将使出口商品结构得蓟进一步改善,纺织品比重降低,而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比重提高。

(六)企业要想方设法“消化 损失”

出口退税率早在2004年1月1日就曾经调整过,纺织品从14%下降至l1,下降了3% ;服装的出口退税率从17%下降到13,下降了4%。和2004年相比,现在纺织行业的成本上升了大约2O%,企业要想在出口中获利,出口企业就不能再在价格上‘自己打自己’了。出口税率下调,就是逼迫企业来‘消化’掉这部分成本,让那些靠低价竞争的企业难以生存。因退税率降低而增加的成本,由外贸企业、工厂和国外客户三方各承担一部分,这是最好的解决办法。由于出口退税政策是公开的,国外客户都知道退税率降低了2%,因此,企业完全可以向客户提出加价要求。另一方面,有利于促使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价格,提高工深度,也有利于改变目前国内纺织业的低价竞争局面。

参考文献

[1]杨斌.税收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5-30,40.[2]莫少龙,李政.出口退税调整政策影响几何[N].中国税务报2003-10-20(3).[3]张晶,降低出口退税率对丝绸企业的影响及对策[J].辽宁丝绸: 2007,(1):4-4,11.[4]吴凤娇,现行出口退税制度对纺织业的影响和对策[J].税务与经济,2006,(5):109-112.[5]张阳,我国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影响效应分析[J].税务与经济,2006,(1):21-24.

[6]纺织出口,遭遇退税之困——拖欠退税风险聚积降低退税雪上加霜[J].中国纺织,2003,(Z2):6-10. [7]肖夏.纺织2006岁末盘点.亦喜亦忧[J].中国经贸,2007.(121)[8]陈平,黄健梅.我国出口退税效应分析:理论与实证[J].管理世界,2003,(12).[9]娄爱花.我国出口退税新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7,(4):118-120. [10]马维胜.出口退税新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税务研究,2006,(6).

致谢

毕业论文是在XXXXXXX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在论文写作过程中,XXXXX老师给予了认真的指导,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和重要信息,培养了我的严谨、认真的态度。这将非常有利于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此外,还感谢各位不辞辛苦的论文评选老师,感谢你们在百忙中抽出时间评选论文。祝愿你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事业上取得更大成功!

市场对产品语意设计的影响 第3篇

关键字:产品语意设计产品形式因素市场因素

一、产品语意设计同市场发展密切相关

产品语意设计的发展是与市场的发展分不开的。一战以后,世界物质匮乏,现代主义提倡的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设计理念顺应历史条件而诞生。它适应社会的发展水平,最大限度地满足批量化要求。受立体主义、未来主义和构成主义的影响,具有一种时代美。而大众也从以民主为目标的设计中得到了功能性的极大满足,推动了工业化进程的发展。此外,这一原则衍生出自己的一套审美体系与设计语言一一简约主义、极少主义…产生了许多功能形式完美统一的优良设计,并将日常用品引入到了工业化的大批量生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工业化水平得到提高,丰裕社会使得人们对产品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60年代的过度开采开发造成了地球环境的危机,生态设计被推到工业设计理论的前沿,人们开始注重工业生产和环境的关系。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80年代,人们开始强调“对话”,设计界也开始顾及其他学科领域,如社会学、生态学、经济学、哲学、心理学、信息学等。消费者也不再仅仅满足“用”的需求,他们开始垂青新的造型元素,情感设计成了人们使用产品时考虑的重要一方面。但现代主义对于“功能”的过分强调和对于“形式”过分的漠视导致工业产品冷漠、僵硬、缺少人情味。有人形容那是一个“大量生产、大量购买、大量消费还大规模毒害数不清的环境”的时代。这时的市场需求呼吁一种的新的设计理论指导实践,重视设计的人情味、娱乐性、历史性和象征性的后现代主义的出现适应了时代的需求,对产品语意设计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1983年克里彭多夫(Klaus Krippendorf)和布特(R.Butter)正式提出“产品语意学”(Productsemantics)的概念,并定义为:“产品语意学是研究人造物的形态在使用情境中的象征特性,并将此运用于设计中”。1984年克里彭多夫对产品语意学下了进一步的定义,他认为产品语意学是对旧有事物的新觉醒,产品不仅要具备物理机能,还应该具备示意功能。另外,产品应该具有象征意义,构成人们生活中的象征环境。

产品的语意,是在使用环境中即一定的文脉中读取的意义内涵,包括能指(明示意)和所指(伴示意)。能指就是产品呈现出来的符号形式,可以直接说明产品的内容本身。例如产品有哪些作用、如何正确操作、可靠性和性能如何等。所指就是隐藏在产品符号背后的意义,即思想观念、文化内涵、象征意义——这是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所赋予的含义。例如产品给人高雅、可爱、怀旧的意象,或通过产品感受到的文化象征性等。这种象征通过形态、色彩、材质等设计语言表现出来。当设计者和使用者所认知的语意发生重合时,他们之间才能沟通,产品的语意也就表达出来了。

二、产品形式因素的语意美在当代得到强调

人们在这个追求个性的时代更多地注重区别,通过差异化来标识社会地位,文化品位等,这就形成了产品语意理论的基础。德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提出人为“符号的动物”的著名观点,揭示了符号化思维和符号化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也就是说人们生活在一个符号的世界里。产品的指示符号说明该产品是什么,怎么用,它使得形式具备认知功能。产品的象征符号往往表达产品怎么样,什么品格,它隐含在产品的内部,是隐性的,需要借助一定的抽象能力和想象能力去挖掘隐藏在符号内部的美。

产品的形式因素有颜色,造型和质感。后现代主义的出现要求產品的形式因素有更多的所指。从技术美学的角度来看,好的工业设计应该首先给用户带来最佳的问题解决方案。产品造型设计正是以此为基础而展开,融合技术、材料、工艺等,呈现一种系统的和谐美。有专家认为,科学是抽象的符号,技术是具象的符号,而艺术则是抽象和具象的结合。当代设计师应当在更高的层次上对科学、技术和艺术进行整和,满足当代人物质和精神需求,实现产品的情感价值。

颜色

色彩作为产品的色彩外观,不仅具有审美性和装饰性,还具有象征意义。色彩可以给人不同的感觉,不仅有轻重、前进与倒退、冷暖和大小等感觉,更重要的是具有心理功能,它能够影响视觉感受和情绪状态。借助色彩可以激发人们的想象、联想、比较和顿悟,引起复杂的心理反应,当这种反映与设计师初始赋予产品的情感达到一致时,就会产生共鸣,使精神获得美感享受。例如:红色给人热情、高兴、能量和性感等感觉,黄色给人愉快、欢乐、温暖和幸福的等感觉,褐色人信赖、舒适、沉重和严肃等感觉,蓝色给人平安、信赖、安宁和寒冷等感觉。这种复杂的心理感觉与消费者的年龄、知识结构、性格、民族、修养等密切相关,设计者在色彩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这些因素,才能赢得市场。

造型

产品造型是产品结构的外现,同时还表现出象征性,主要体现在产品的功能和示意、品位、趣味性、文化等方面。通过产品形态的指示特征,暗示操作方式和使用方式。设计为人,如何使产品更方便的供人们使用成为设计的重点,设计师必须以人机学为基础,尽量简化操作,方便操作。联想与象征的情感层面是语意设计的高级层面。例如,随着消费者对手机的功能追求上升为对实现社会、心理功能的追求,更多的消费者更加注重手机形态所表现的心理价值、社会地位、文化水准、个^情趣等。例如,对称或直线小圆角过渡显示出硬朗与严谨,容易使消费者产生庄严、宁静、典雅、明快的心理感受;圆形、椭圆形或大曲线过渡能够显示包容,容易使消费者产生可爱、活泼、生动的心理感受;自由曲线能够显示动态、节奏与韵律,容易使消费者产生热烈、自然、自由、亲切的心理感受;而残缺、变异等造型手段能够显示时代、前卫的主题,残缺形态会使消费者心理产生冲击力和前卫艺术感。

nlc202309021053

质感

材料的质感肌理是通过表面特征给人以视觉和触觉感受以及心理联想及象征意义。例如:金属会使消费者产生冷峻、伶俐、充满现代感等心理感受;塑料会使消费者产生轻便、廉价、时尚等心理感受;木质会使消费者产生温暖、朴素、怀旧等心理感受。新兴的lMD、IML、铝合金、镁合金、不锈钢等材料与传统材料相结合,经过不同的加工工艺(如:电镀、丝印、镭雕,电铸、蚀纹等的处理)必定会给消费者带来丰富多彩的心理感受。现在同种产品可以采用不同的材质给人不同的感觉,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要求。这就要求设计师了解材料性能和加工工艺。

三、影响产品语意设计的市场因素

影响产品语意设计的市场因素很多,需要设计者去仔细的分析,抓住产品上的语意需求,设计美的产品。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1产品消费的时代风尚

产品的时代风尚是在一定时期和地区内,被大多数人所喜爱或采纳的几种或几组产品形式。它是社会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和人们心理活动等因素的综合产物。由于人们的求同心理,时代风尚往往左右人们的消费选择(但并不排除个人嗜好和选择),可见其在产品设计中的重要性。时代风尚变化频繁,但又不是无规律可寻。新的时代风尚的出现总是在以往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必须继承原来的一些元素,并且又要不同于以往的新鲜感。所以设计者就要进行深入的市场调查,把握产品的设计趋势。

2消費者的个人心理、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

产品语意设计需要传达情感,而情感的需求又是多元的。同一个产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价,这与消费者个人的阶层、心理、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有关。一个产品能不能吸引人,就要看它所表达的语意是否与消费者的需求有交叉。不同的人群对产品的要求是不一样的。知识的结构和自身素质的修养对品位的鉴赏也是有区别的,经济因素也影响了消费购买心理。他们都试图寻找适合自己的产品。另外民族因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因素。比如红色在汉族看来是喜庆吉祥的寓意,而在尼日利亚则被看作禁忌色。各民族的人对体现自己民族特色的设计都很热衷,他们会感觉到一种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影响消费者满意度的因素很复杂,需要设计师进行深入的分析,分析各阶层的需求,再将他们进行语意编码,进行人性化的设计。

3信息收集与反馈

产品设计要把消费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现在的消费者更加挑剔,所以就要求产品设计满足当前的消费心理标准。这里,消费者满意度成了衡量一个产品设计好坏的标准。消费者满意度(Customer Satisfaction)是消费者感觉状态的一种水平,更深一层含义是指企业所提供产品(服务)的表现与消费者当前对它的期望、要求相比,吻合程度如何。因此厂家和设计者就必须研究消费心理,把消费者满意度作为设计成败的标准。分析整理消费者的反馈信息,把不足之处不断的改进。要遵循“调研——设计——信息反馈——再设计”的设计方法,才能真正设计出人性化的产品。

总之,产品语意的设计是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题中之意,也是人性化设计的必然要求。产品语意的设计与市场联系紧密,设计者必须把握市场需求,才能更好的赋予产品象征性、文脉性,设计产品的情感价值,更好地给人美的享受。

产品影响 第4篇

一、中国- 东盟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贸易状况

根据联合国统计司大类经济类别分类(Classi-fication by Broad Economic Categories,BEC)方法,中间产品主要选取42(除运输设备外的资本货物零配件)、53(运输设备零配件);最终产品为112(初级的食品和饮料)、122(加工的食品和饮料)、522(运输设备)、61(未另归类的耐用消费品)、62(未另归类的半耐用消费品)、63(未另归类的非耐用消费品)。东盟成员选取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因为中国与它们之间的贸易占中国-东盟贸易的90%以上。中国与东盟的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贸易数据来源于联合国贸易数据库(COMTRADE)。

中国- 东盟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贸易具有如下显著的特点: 一是2002 年以来,双边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贸易均大幅上升。中国- 东盟的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贸易,分别从2002 年的164. 00 亿美元( 按1998 年价格计算,下同) 、47. 85 亿美元,激增至2012 年684. 28 亿美元、368 亿美元。其中,马来西亚是中国- 东盟中间产品贸易最大的伙伴,2012 年占中国- 东盟中间产品贸易的40. 87% ,并且在2008 年之后中国- 马来西亚中间产品贸易仍然继续攀升,从2009 年的174. 56 亿美元增至2012 年的279. 73 亿美元。二是中国- 东盟中间产品贸易超过最终产品贸易。两者的差距从1998 年的23. 00 亿美元扩大至2012 年的316. 68 亿美元。中国- 东盟双边贸易的结构与全球贸易结构变化相一致。自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全球中间产品贸易就超过最终产品贸易。全球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出口分别从1995 年的11 015亿美元、29 257 亿美元, 增长到2010 年的2 896 亿美元、85 227亿美元。因此,积极发展中间产品贸易是打造CAFTA升级版的重要内容。三是在中国- 东盟双边贸易中,中国在中间产品贸易中处于逆差,而在最终产品贸易中处于顺差。中国对东盟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贸易余额在1998 年分别为- 13. 55 亿美元、19. 60 亿美元,至2012 年则分别为- 218. 49 亿美元、182. 83 亿美元。在此期间,中国对东盟的中间产品逆差增幅大于最终产品贸易顺差。中国- 东盟中间产品贸易逆差是导致整体贸易逆差的主要因素,故中间产品贸易是东盟在对华贸易的主要获利来源。四是中国- 东盟处于东亚生产网络的低端位置,主要以生产劳动密集、附加值低的中间产品和装配为主。 在东亚生产网络中,Athukorala and Yamashita ( 2006) 发现日本主要从事技术密集的设计、研发环节,亚洲 “四小龙”从事资本密集型和少量技术密集型的零部件生产,东亚其他发展中国家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零部件生产及组装环节。

二、实证分析

(一)模型设定

本文受Czarny et al. ( 2012) 研究国际金融危机对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贸易影响的启发,采用引力模型( Gravity Model) 来比较CAFTA,建立对中国- 东盟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贸易影响的异同。引力模型源于物理学中的引力法则,即两物体间的引力与其质量成正比,与其距离成反比。Tinber-gen ( 1962) 最早将引力模型扩展到国际贸易领域,其研究表明两国双边贸易流量与经济总量成正比,因为出口国的经济总量反映了潜在的出口供给能力,进口国的经济总量反映了潜在的进口需求能力; 而双边贸易流量与距离成反比,因为距离是双边贸易的阻力。

本文在引力模型的基础上,引入CAFTA作为虚拟变量,构建如下的回归模型:

其中下标c、i、t分别代表中国、贸易伙伴、年份,α 为常数项,ε 为随机误差项,Ln表示对变量取自然对数, | | 则表示取绝对值。

1. XM表示中国与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额。为比较CAFTA对中间产品( intermediate goods) 和最终产品( Final Goods) 贸易影响的异同,XM分别取中间产品的进出口贸易额( 用INT表示) 和最终产品进出口贸易额( 用FIN表示) 。

2. CAFTA为虚拟变量,当贸易伙伴为CAFTA成员、且在其生效之后( 即2002 年中国与东盟10国共同签署 《中国- 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时,CAFTA取1,其他情况( 即贸易伙伴虽为CAFTA成员,但在其生效之前,或者贸易伙伴为非CAFTA成员) 时,CAFTA取0。

3. GDPc、GDPi分别为中国与贸易伙伴的国内生产总值。根据引力模型,双方的GDP为贸易提供潜在的供求空间,回归时用它们之积来表示。

4. DISc,i为中国与贸易伙伴之间的距离。引力模型表明两国之间的距离对双边贸易有反向作用,因为其导致贸易的交易成本增加。

5. AGDPc、AGDPi分别为中国与贸易伙伴的人均GDP,对它们比值的自然对数取绝对值,主要用于衡量双边的工资水平差异。该比值越大说明中国与贸易伙伴的工资水平差距越大,反之则反。比较优势是国际分工基石,因而工资水平差距( 即劳动力差异) 对贸易均有重要影响。

( 二) 数据说明

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贸易的数据情况如前述。非东盟的贸易伙伴选取美国、日本、韩国、德国、澳大利亚,GDP和人均GDP ( AGDP) 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数据库。中国与贸易伙伴之间的距离( DIS) 采用两国首都之间的距离来表示,具体数据来源于世界城市经纬度查询系统。涉及价格的指标采用世界银行公布的美国平均消费者价格指数,统一调整为按1998 年价格计算。研究样本期间为1998 - 2012 年,涉及CAFTA建立前后时期。可见,研究样本的对象涉及CAFTA成员与非成员,期间涉及CAFTA建立前后,更有利于比较CAFTA建立对中国- 东盟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贸易影响的异同。数据分析采用Eviews6. 0。

( 三) 相关检验

为避免伪回归,本文采用相同根单位根检验的LLC ( Levin,Lin & Chut) 方法,对Ln INT、Ln FIN、Ln GDPc、Ln GDPi、 | Ln ( AGDPc/ AGDPi)| 进行面板单位根检验( 结果见表1)1。结果显示它们的原值均在5% 的水平内同阶单整,故不需再进行协整检验。在豪斯曼检验( Hausman test) 失效的情况下,为消除不可观测变量导致内生性问题,本文采用时间固定效应模型,因为其允许不可观测变量与协方差相关的做法比随机效应模型更可取。

注: 检验形式中为( 常数项,趋势项,滞后阶数) 。

( 四) 实证结果

回归结果见表2,从表2 可知两个模型的系数均在5% 的水平内显著。两个模型的回归系数一致,说明引力模型在检验贸易问题方面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不同的是它们的系数不一样,说明CAFTA等因素对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贸易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贸易的CAFTA系数分别为1. 04959、0. 356876,表明CAFTA建立导致中国- 东盟的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贸易分别增加104. 959% 、35. 6876% 。回归结果显示CAFTA建立,对中国- 东盟的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贸易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的原因可能包括以下两方面: 一是关税削减,根据CAFTA相关协议,仅在2010 年,中国对东盟六个初始成员国( 新加坡、菲律宾、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 平均出口关税从12. 8% 下降至0. 6% ,而东盟对华出口平均关税从9. 8% 下降至0. 1% ; 另一方面是交通便利化,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主要口岸公路连接基本实现高等级化,广西与越南之间实现客货运输车辆直达运输; 《中国- 东盟海运协定》的签署为构筑中国- 东盟海上互联互通网络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航空方面率先实现互通,中国已经与泰国、缅甸成功实现双边航空运输市场准入,并于2007 年签署 《中国与东盟航空合作框架》。二是CAFTA建立对中国- 东盟中间产品贸易的影响程度更大,比对最终产品贸易的影响高出69. 27 个百分点。其中原因是关税壁垒及非关税壁垒的削减对中间产品贸易具有放大效应( Magnification Effects; Yi,2003) ,即关税壁垒及非关税壁垒的削减,一方面有利于促进自由贸易区成员之间的中间产品贸易; 另一方面其通过带动最终产品贸易导致中间产品贸易的更大发展。此外,中间产品贸易自身具有带动效应,即在国际生产网络背景下,其中某一项中间产品贸易的增加,会导致其他中间产品贸易增加。所以,CAFTA建立导致最终产品贸易的线性增长,而中间产品贸易的指数增长。

注:***、**分别代表在1% 、5% 水平内显著。

其次,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贸易的( ln GDPc,t* ln GDPi,t) 系数分别为0. 026193、0. 023599。需要指出的是,中间产品贸易对GDP之积的弹性略大于最终产品贸易。根据引力模型,贸易双方的GDP为贸易提供潜在的供求空间,这对中间产品贸易同样成立。Grossman et al. ( 2004) 从企业异质性假说出发,发现市场厚度( thickness of the market) 影响企业生产工序外包的决策,经济规模大的国家或地区有利于最终产品生产商搜寻相匹配的中间产品生产商。所以,对于中间产品贸易而言,双边的经济规模不仅为贸易提供供求,并且影响搜寻成本。因此,双边GDP之积对中间产品贸易的影响略大于最终产品贸易。

再次,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贸易的ln DISc,i系数分别为- 0. 91446、 - 0. 240302,即中国与贸易伙伴的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贸易对距离的弹性分别为- 0. 91446、 - 0. 240302。这表明中国与贸易伙伴的距离每提高1% ,双边的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贸易将分别下降0. 91446% 、0. 240302% 。中间产品贸易对距离的弹性比最终产品高出0. 6743% ,表明中间产品贸易对距离更为敏感,其中的原因包括: 一是中间产品贸易的运输成本比重高于最终产品贸易。在国际生产网络中,各个生产环节跨国分布,导致中间产品多次跨国界交换,由此派生出额外的运输成本。二是国际生产网络的及时生产系统( just - in - time system) 对中间产品贸易的时效性要求比最终产品贸易高。中间产品贸易的时效性,是保障国际生产网络运作的重要条件。2001 年的 “911 事件” 导致美加边境暂时关闭,致使双边的汽车零部件( 中间产品) 贸易无法进行,北美地区的汽车生产网络陷入瘫痪状态。为保证中间产品贸易的时效性,需增加运输成本,导致其对距离更敏感。

最后,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贸易的| ln ( AGD-Pc,t/ AGDPi,t)| 系数分别为0. 189031、0. 369013,即中国与贸易伙伴的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贸易对工资差距的弹性分别为0. 189031、0. 369013。这表明中国与贸易伙伴的工资差距每提高1% ,双边的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贸易将分别增加0. 189031% 、0. 369013% 。这说明比较优势是国际分工理论的基石。Jones et al. ( 2004) 认为基于H - O理论的要素禀赋差异是中间产品( 零部件) 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但是中间产品贸易对工资差距的弹性比最终产品贸易小0. 17998% 。这表明对于中间产品贸易而言,要素禀赋的重要性相对于最终产品而言有所下降,其中的原因在于中间产品具有不同于最终产品的显著特征- 异质性。即从中间产品供给而言,通常是为了满足特定购买者的需要,而难以满足其他购买方的需要。从其需求方而言,要寻找到满意的中间产品,需要投入大量的搜寻成本。因此,Antràs ( 2012) 指出相对于作为同质性的最终产品贸易,异质性的中间产品贸易存在显著的锁定效应,尽管双边的要素禀赋差异发生变化,但是在锁定效应作用下,中间产品贸易仍将继续发展。因此,相对于同质的最终产品贸易而言,异质的中间产品贸易条件更多是由交易双方协商、而非完全由市场出清而定,故其对要素禀赋的敏感性弱一些。

三、主要结论和建议

通过采用引力模型,本文比较了CAFTA对中国- 东盟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贸易影响的异同,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一是CAFTA建立促进中国-东盟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贸易的增长,表明其在削减贸易壁垒、促进便利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二是CAFTA建立对中国- 东盟中间产品贸易的影响程度大于最终产品贸易,其中的主要原因是CAFTA建立导致的关税降低及交通便利化等对双边中间产品贸易发展具有放大效应。东盟在与中国的中间产品贸易中处于顺差地位,因而打造CAFTA升级版,发展中间产品贸易,有利于东盟经济、就业的增长,从而打消其认为CAFTA会强化该区域的竞争、导致就业下降的疑虑; 同时,中国可从东盟国家获取质优价廉的中间产品,进一步提升在东亚生产网络中的竞争优势。三是距离对中间产品贸易的影响程度大于最终产品贸易,因为中间产品贸易的运输成本比重高,且时效性强。四是要素禀赋对中间产品贸易的影响程度小于最终产品贸易,因为中间产品作为异质产品,锁定效应显著。

影响产品质量工作人员能力标准 第5篇

GL/PC04-2006

影响产品质量工作人员能力要求

1、总经理

1.1 具有5年以上企业全面管理工作经验,大专以上学历。

1.2 具有较强的领导、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能力。

1.3 善于协调、沟通,责任心、事业心强、为人干练、踏实。

1.4 熟悉有关的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1.5 具有良好的团队管理领导技巧和才能。

1.6 具有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和把握企业发展全局的能力。

1.7 具有良好的中文写作、阅读能力,会使用电脑办公软件。

2、管理者代表/总经理助理

2.1 具有5年以上相关行业企业管理工作经验,大专以上学历。

2.2 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为人诚实可靠、品行端正、具有亲和力。

2.3 具有较强的判断与决策能力,计划和执行能力。

2.4 有较强的组织、协调、沟通、领导、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能力。

2.5 熟悉ISO9001质量体系标准和3C强制认证的有关规定。

2.6 具有熟练的中文写作、阅读能力,会熟练使用电脑办公软件。

3、行政部经理

3.1 具有2年以上行政管理工作经验,大专以上学历。

3.2 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协调、组织能力及高度的团队精神,责任心强。2006-××-××发布2006-××-××实施-1-

3.3 熟悉有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做事客观、严谨、踏实、敬业。

3.4 具有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思路清晰,考虑问题细致。

3.5 熟练的中文写作、阅读能力,会熟练使用办公软件、办公自动化设备。

4、行政部事务主办员

4.1 具有1年以上行政工作经验,中专以上学历。

4.2 人品端正,爱岗敬业,工作态度细致、踏实,能吃苦耐劳。

4.3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及组织安排能力、具备灵活有序的办公用品及

劳保用品控制能力。

4.4 熟练的中文写作、阅读能力,会熟练使用各种办公自动化设备。

5、财务部经理

5.1 具有3年以上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经验,中专以上学历。

5.2具有有良好的纪律性,为人正直、责任心强、作风严谨、工作仔细

认真,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

5.3 具有全面的财务专业知识、账务处理及财务管理经验。

5.4 熟悉国家财税法律规范,具备丰富的财会项目分析处理经验;

5.5 熟悉国内会计准则以及相关的财务、税务、审计法规、政策。

6、财务部出纳员

6.1 具有2年以上企业出纳工作经验,中专以上学历。

6.2 工作认真细心、责任心强、为人正直、敢于坚持原则。

6.3 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服务意识。

6.4 熟悉国家财务政策、会计法规,了解税务法规和相关税收政策。

6.5 熟悉银行结算业务和报税流程。

6.6 熟练使用财务软件和办公软件。

7、技术部经理

7.1 具有5年以上技术管理相关工作经验,本科以上学历。

7.2 具有较强应变能力,有责任心,对人热情,优秀的团队合作意识和

组织协调能力。

7.3 具有扎实的输配电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能独立解决产品设计开发

和制造问题。

7.4 熟悉企业产品结构、性能、机理、使用方法及本行业的发展水平等。

7.5 熟悉相应的电路图软件,掌握多种质量管理体系理论知识。

7.6 会熟练使用AutoCAD、Office等相关计算机软件。

8、产品研发工程师

8.1 具有3年以上相关产品研发经验,大专以上学历。

8.2 工作认真主动,态度积极,严谨细心,有较强的责任心,善于沟通。

8.3 能吃苦耐劳和承受较大工作压力,有良好的团队精神。

8.4 熟悉公司产品结构、电气原理和工艺制造过程,了解国内外同类产

品的发展趋势。

8.5 会熟练使用AutoCAD、Office等相关计算机软件。

9、供应部经理

9.1 具有3年以上物资采购工作经验,大专以上学历。

9.2 具有高度的工作热情,积极进取,责任心、交往能力强。

9.3 熟悉物资采购流程及招投标程序、具有丰富的流程管理技能。

9.4 对供方的供货能力和质量保证能力做到有效控制。

10、仓库管理员

10.1 具有1年以上仓储工作经验,初中以上学历。

10.2 具有高度的工作热情,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积极进取,自我约

束力和责任心强。

10.3 熟悉产品常用元器件及材料的分类保管方法。

11、销售部经理

11.1 具有3年以上相关行业企业销售管理工作经验,大专以上学历。11.2 正直、坦诚、成熟、豁达、自信,具有高度的工作热情,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较强的观察力和应变能力。

11.3 具有良好的市场判断能力和开拓能力,有极强的组织管理能力。11.4 对市场营销工作,行业产品的性能和用途有较深刻的认知。11.5 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熟练使用电脑办公软件。

12、营销业务经理

12.1 具有1年以上销售经验,中专以上学历。

12.2 坦诚自信,乐观进取,高度的工作热情。

12.3 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敬业精神。

12.4 熟悉公司生产的产品的性能、结构和用途。

12.5 良好的沟通技巧和说服能力,能承受较大的工作压力。

13、销售内勤负责人

13.1 具有5年以上销售内勤管理工作经验,本科以上学历。13.2 具有高度的工作热情,较强的观察力和应变能力。

13.3 熟悉公司产品及相关产品的市场行情,能很好的与顾客进行沟通,具有较强的报价和编制标书的能力及经验。

13.4 具有独立组织制定市场规划、市场销售策略、产品拓展的能力。13.5 具有大型项目的市场拓展和销售工作经验及商务谈判经验;

14、销售内勤事务管理员

14.1 具有1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中专以上学历。

14.2 坦诚自信,具有高度的工作热情和团队合作精神。

14.3 对市场营销工作有所了解,会熟练操作电脑办公软件。

15、质管部经理

15.1 具有3年以上质量管理工作经验,大专以上学历或具有中级以上

检验职称。

15.2 工作态度认真,积极负责,具有较强的学习、分析、理解、沟通

和协调能力。

15.3 熟悉产品的检验标准,能熟练操作检验设备和计量器具。

15.4 熟悉质量体系专业知识,具有迅速排解产品在使用中出现问题的能力。

15.5 能熟练使用电脑办公软件。

16、质量检测员

16.1 具有2年以上相关产品检验工作经验,中专以上学历。16.2 工作认真细致,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强。

16.3 诚实谨慎,能吃苦,具有很强的敬业精神和责任心。

16.4 熟悉公司产品的结构和生产过程、具有准确判断不合格产品并作

出有效控制的能力。

16.5 会熟练操作检验设备及使用计量器具。

16.6 对质量管理体系知识有较深刻的理解。

17、生产部计划员

17.1 具有1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中专以上学历。

17.2 爱岗敬业,工作细致、踏实,能吃苦耐劳,具有高度的工作热情。17.3 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及组织安排能力,能够熟悉编制生产计划。17.4 会熟练使用电脑办公软件。

18、车间主任

18.1 具有3年以上车间生产管理工作经验,中专以上学历。

18.2 工作认真,积极负责,具有较强的组织、沟通和协调能力。18.3 熟悉公司产品的生产流程、具有对生产设备、工艺装备、生产现

场综合管理的能力。

19、车间班组长

19.1 具有相关行业2年以上工作经验,中专以上学历。

19.2 工作认真负责、责任感强、富有团队合作精神。

19.3 具有对相关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能熟练的能力。

19.4 能熟悉操作本工种的生产设备,具有较高的技术等级。

20、生产工人

20.1 具有相关行业1年以上工作经验,初中以上学历。

人机体验对于打造优秀产品的影响 第6篇

关键词:人机体验;工程学;产品

在信息产业迅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互联网,物联网的诞生把生活连成了一个完全的共同体。产品设计在现代社会成为潮流,而真正的产品应该以为人们解决问题,提供更好的服务为己任。并且可以适应全球买房市场竞争的焦点,并且综合考虑规模,成本,质量等转移到快速响应。而用户体验在产品建设和打造乃至进入市场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关系着产品的易用和舒适,使设计的产品和环境适合人的心理和生理等特点,还要达到在生产中可以提高效率,安全的科学。并且还关系着企业形象系统性的视觉传达。它是传达品牌信息的最好内容。

近年来,随着智能硬件的爆发,硬件和软件之间的界限已经很模糊,这导致工业设计设计实物和设计数字化产品逻辑的交互设计之间的界限也模糊不清,很多产品甚至不只包括工业设计,还需要涉及到本身的流程设计等。例如一个冰箱或者洗衣机,打的噱头也是智能化,一般会着重突出操作的智能化,为用户解决了什么样的问题,还有智能马桶,都不用转身,直接起来水就冲下去了。从人开始使用机器开始就不断的研究高效能的新式机器和机器系统,设计时,会把人和机器看成一个整体,合理或者最优的分配人和机器的功能。

如果去调研一个产品需要呈现出什么样的姿态时,人们会根据各自的需要以及对产品的期望,给出他们的答案:精妙的创意、美观、易用,看起来高端、便携这些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的答案,而任何产品凡能是做到满足了相应的消费者对该产品的要求并且被消费者所青睐的话,就能被称之为优秀的产品。这里我们要注意“青睐”这个词,说的俗一点,就是要好卖,能帮助产品赚钱。也就是说,产品的是否优秀很大程度上是要取决于销售的。人机工程学在设计产品中的易用就是它的设计要去引导和启发人们去把优秀的产品或者产品的独家特点挖掘出来,符合用户的心智模型,保证产品易用和好用。

微软设计的TEAGE的易用鼠标,这个鼠标是为儿童玩电脑定制的,本身的颜色如黄白两色相间的鼠标球使儿童们在学习电脑时,增加了趣味性和功能性。而且该产品已经超脱了产品造型上的束缚,除让其更好用之外,也同时赋予了产品新的意义与想象空间。再以那些为特殊人群定制的产品,如专为残疾人定制的爬楼轮椅,会特别设计轮椅的平衡性,而有些瓷器餐具,会处理手接触瓷器的凸凹,使人们拿到手里感受的到,但是视觉上又和一般的瓷器没什么区别,这里也考虑了关爱残疾人的心理等问题。现代在公园的里座椅也越来越舒适,并且很多都带有保健功能,考虑了老年人的身体和娱乐。

本身的人机工程需要涉及到外形和构造的结合,单纯的设计会用到外形的设计,但是本身的构造就不只是画画和建模了,而是要考虑到各种材料和关节的衔接,具体生产工艺和成本都要考虑,在设计互联网产品时,就需要有统一性和决断力,更重要的面对大型的系统时,不会陷入架构的迷宫中。将设计逻辑化,具象化,可以很好的发挥产品本身的特点。而作为设计师,无非就是去解决问题,根据人们的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

有时候会有无条件反射的因素在里面。无条件反射又名Unconditioned reflex,人一般对一件事情或一个东西会形成两种反射,一种是无条件反射,另一种是有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人出生后就有的生理机能。而人最基本的五感: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人通过这些来了解事物的客观状态。而客观事物在人接触或作出适当的行为后有什么样的反应,核心在于人机关系。无条件反射在生产中会被大量使用,这是因为人们常常会有很多无意识的习惯,所以当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习惯和用法。例如有的人对触摸的东西的材质和纹理敏感,就不可以把常常需要触摸的东西做的触感很强烈,反之也是,如果有人对这种触摸的东西不敏感,就需要制作出触感强烈的东西来引起用户的注意。这也要和大多数产品本身具有的特点有关。

Ergonomics由波兰学者雅斯特莱鲍夫斯基提出来的,它是由两个希腊词根组成的。“ergo”的代表是“出力、工作”,后面的词根nomics表示“规律、法则”的意思,因此,这门学科是研究人在生产或操作过程中合理地、适度地劳动和用力的规律问题。人机工程学在美国称为“Human Engineering”(人类工程学)或“Human Factor Engineering”(人类因素工程学)。国内简称为“人机学”。把人和机器作为研究对象,里面还有社会学,心理学,生理学等的知识,来研究人们对产品的体验。日本称为工效学。

产品设计本身除了具备创意和革新外,好用务实的产品才能在市场浪潮中存活下来,所以让人们感受到产品的贴心和实惠是最佳的利器。人性化的设计也是最前沿的趋势,真正需要体现出的是对人的尊重和关心。有一句很出名的话是:“以心理为圆心,以生理为半径,建立人和产品间的和谐关系的方式,最大限度的挖掘人的潜能,平衡人的心理和生理的感受,保护人的健康等。大到宇航,机械,小到日常的家居,学习用品等,都需要把人的因素作为条件来考虑。产品兼顾了美学和潮流,以人性化需求为主,兼顾心理层面的问题才能是好的产品设计。

除此之外,人机工程学还可以应用到更大的社会规模系统上,如高速公路,航海,汽车等,在操作和整体带来的社会意义上综合考虑,把心理和社会因素融入其中,涵盖形态和人家因素,在这之上去构建其他的包括美学设计方面的内容会更容易让产品获得成功。

參考文献:

[1]拉斯基.人本界面[E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25~30.

[2]诺曼.设计心理学[E].中信出版有限公司,2015,(1):38.

产品危机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第7篇

现今是一个互联网和自媒体高速发展的时代, 人们对于信息的关注度和获取的便捷性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在现实中, 政府或是企业等组织机构难以避免的会遭遇到负面事件, 借助互联网的传播和社会舆论的造势, 会在社会中产生巨大的影响。危机会对企业或组织的价值产生威胁, 使其陷入危险之中, 发生于意料之外的一种危急事件或情境, 它要求企业或组织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回应, 对管理者的能力是一种极大的考验。

产品危机属于危机的一种, 是指由企业的产品出现质量、安全、设计等等与产品相关的问题而带来的危机。产品危机会给企业和消费者带来巨大的影响, 企业关心产品的销售量, 企业的盈利和形象, 而消费者关心的是产品的质量、价值、设计和安全等等问题, 所以当产品出现危机之后, 会引起企业和消费者极大的重视。产品危机的来源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 第一是来源于与产品本身的信息, 第二是来源于与产品相关的信息。

二、产品危机的影响

(一) 产品危机对企业的影响

产品的质量、安全、服务等不符合行业生产标准, 对消费者产生了伤害, 或者产品的设计、功能、定位偏离了市场需求, 都会导致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因此在产品危机发生之后, 必定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有研究表明产品危机对企业多方面产生负面影响, 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的下降, 企业声誉的降低, 进而造成潜在顾客的流失。Cleeren认为产品危机不仅会降低危机产品的销售量, 而且会对企业其他的产品产生负面影响, 这种关系被称为“产品溢出效应” (Cleeren, 2008) 。产品的销售是企业利润最主要的来源, 产品的质量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核心部分, 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声誉和形象, 产品危机会对企业的各个方面都造成伤害, 最直接的就是产品销量市场占有率下降, 甚至于最终导致企业彻底退出该产品市场。

(二) 产品危机对消费者的影响

如果产品有质量或设计方面的缺陷, 会对消费者产生直接的伤害, 产品无法符合消费者的预期, 消费者无法完全获得产品的价值, 进而影响消费者对该产品和企业的判断。有研究指出产品危机会影响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感知, 降低消费者对企业声誉的感知水平, 减少企业的品牌资产, 进而对企业经营收益造成损失。Siomkos和Kurzbard运用实验法研究了企业声誉、媒体、政府和企业等外部反应对消费者购买意愿会产生影响 (Siomkos&Kurzbard, 1994) 。曾旺明和李蔚研究了产品危机对消费者品牌忠诚度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 产品危机事件的相关信息会提高消费者感知损失和感知风险的水平, 从而降低消费对品牌情感和信任水平, 最终降低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 (曾旺明, 李蔚, 2008) 。

三、产品危机的应对策略

企业对于产品危机事件的处理, 能够体现出企业对于危机的预防、反应、控制的意识, 对于企业管理者和决策者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产品危机发生之后, 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对于产品危机事件会有不同的反应。高品牌承诺的消费者在面对产品危机时会选择相信企业, 对危机的负面信息产生抵触心理, 与此相反, 低品牌承诺的消费者则比较容易接受负面信息, 改变对企业原有的态度。方正采用现场试验的方法探索了不同年龄阶段的消费者对产品危机感知危险的差异, 并得出结论, 老年消费者比中青年消费者更能够感知危险, 这说明产品危机的发生更能够影响老年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以及品牌资产等一系列营销变量, 方正再次采用实验法进一步证明产品危机使老年消费者的购买意愿的削减强于中青年消费者 (方正, 李蔚, 李珊, 2007) 。

企业对于产品危机的应对策略, 能够挽回损失, 弥补企业形象, 防止由产品危机带来的伤害进一步扩大, 帮助企业化解危机, 转危为安, 甚至在被动的情况下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企业对危机事件响应的努力程度会对消费者对危机产品危险性的感知和将来购买危机企业其他产品意愿产生影响 (Siomkos&Kurzbard, 1994) 。消费者的消极情感和积极情感对危机企业的态度也会有影响。同时企业对危机响应的及时性是体现响应特征的重要方面, 不及时响应会使危机后果更加难以预料 (Huang, 2008) 。因此, 在产品危机发生之后, 企业应该及时的致力于将消费者的消极情绪转化成积极的情绪, 从而改变危机企业的态度。

不同学者对于产品危机提出了不同的应对策略。国外学者将企业对产品危机的应对方式分为四种:坚决否认、强制召回、主动召回、积极承担这四种类型 (Siomkos&Kurzbard, 1994) 。Shrivastava和Siomkos通过研究证明, 企业发生产品危机时, 采用坚决否认的应对方式或产品被强制召回都会严重影响企业声誉, 同时降低消费者对于企业开发的新产品的信任, 最终影响消费者为弥补产品缺陷而开发的新产品的购买力 (Shrivastava&Siomkos, 1989) 。

中国学者王晓玉、吴纪元和晃钢令将产品危机应对方式也划分为四类:企业和外界不应对;企业独自应对;企业和外界同时应对;企业无应对, 外界证明产品无危害, 并且通过实验证明, 企业积极应对, 外界证明产品无危害以及外界和企业同时应对会降低消费者对危险的感知 (王晓玉, 吴纪元, 晃钢令, 2006) 。方正在研究可辩解型产品危机对顾客购买意愿的影响时发现企业在面临产品危机时, 对于缓解顾客感知危险和维持顾客的购买意愿, 企业有应对优于无应对;企业四种应对方式中, 积极澄清优于对抗反驳, 纠正错误优于对抗反驳;有外界应对优于无外界应对;专家应对优于行业应对;政府应对优于行业应对 (方正, 2007) 。

产品危机不同的应对策略, 其最终目的无非都是为了挽救产品或企业在消费者心中因为产品危机而损坏的形象, 因此在产品危机发生之后了解消费者的内心状态, 就显得非常重要。危机事件发生之后, 消费者接受到了有关产品的负面信息, 评价态度有可能会转为矛盾的态度, 通过说服等不同的策略降低消费者的矛盾态度, 或将其转化为积极的评价, 这样产品危机就能得到化解。

摘要:“危机”一词最早出现在政治和社会研究领域当中, 被认为是破坏正常秩序, 突发性的灾难或事故。在中国汉语中“危机”一词又可以被拆解成“危”和“机”, 将危险视作是一种机遇, 体现了面对困境时转危为安的辩证思维。文章将从企业和消费者的角度解释产品危机的影响, 并整理总结出一些产品危机应对的策略。

关键词:危机,产品危机,产品危机影响,产品危机应对

参考文献

[1]Cleeren K, Dekimpe M G, Helsen K.Weathering product-harm crises[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008, 36 (2) :262-270.

[2]Siomkos G J, Kurzbard G.The hidden crisis in product-harm crisis management[J].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4, 28 (2) :30-41.

[3]曾旺明, 李蔚.产品伤害事件对消费者品牌忠诚度的影响机制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 2008 (7) :63-66.

[4]方正, 李蔚, 李珊.产品伤害危机中顾客年龄与其购买意愿的差异性研究[J].生产力研究, 2007 (16) :64-66.

[5]Huang Y H.Trust and relational commitment in corporate crises:The effects of crisis communicative strategy and form of crisis response[J].Journal of public relations research, 2008, 20 (3) :297-327.

产品影响 第8篇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农产品出口,影响

作为农产品出口大国, 我国农产品在水果、蔬菜、水产品等方面有着非常大的优势, 近年来此类产品出口额不断增大。就拿蔬菜来说, 从2000年的245万t增长到2012年的934万t, 增长两倍多。

1 我国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1.1 农、兽药残留超标

出口农产品 (主要是种植类农产品) 中因农药残留而被通报的占了很大比例, 如2011-2012年, 欧盟食品及饲料快速报警系统通报12起我国出口柚子农残超标问题, 4批包括绿茶、茉莉花茶及乌龙茶等茶叶农药残留。而对于兽药残留超标, 则主要为水产类和牲畜类产品。如2011年6月美国FDA拒绝进口通报我国193批次产品被拒, 兽药残留成“头号”原因, 这也造成有3家企业因海产品中兽药残留超标而被列入到了黑名单的行列。

1.2 微生物、重金属超标

微生物以及重金属超标在我国所出口的农产品中占比不少, 生鲜类及加工类农产品都曾被查出微生物、重金属超标。2013年出口加拿大大芋头因有害微生物而被通报, 2014年年初出口日本鱿鱼圈因检出大肠杆菌超标而被禁。

1.3 违反添加剂使用标准

为了改善农产品口感或者色泽, 有些出口企业在加工类农产品以及生鲜农产品使用食品添加剂, 一旦应用不当, 就会遭到进口国的拒绝。2013年厦门某公司出口日本干燥香菇因不依照规定进行生产, 造成二氧化硫超标。2013年澳大利亚通报的5月份进口食品违规中, 我国香港某公司因蛋卷生产中违规使用非法添加剂而被拒。

1.4 检出禁用投入品

为了能够在农产品生产中降低成本并快速取得成效, 有的生产者在农产品中违规使用国家禁止投入品, 如除草醚等高毒高残留农药, 或者是孔雀石绿等兽药, 而这些禁用投入品的使用自然会让农产品出口中难免遭受质量壁垒。比如说2013年出口食品安全风险预警通告中就有绍兴某公司出口日本绿茶因使用禁用品而被预警通报等。

2 我国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

2.1 国际标准高于国内

虽然我国已经陆续颁布了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关的700项国家标准、1 600多项行业标准、7 000多项地方标准, 但标准指标与水平还是较进口国标准或国际公认标准低, 无法与国际市场全方位接轨。一是低于国际标准。就拿毒死蜱来说, 我国标准规定毒死蜱在叶菜类蔬菜残留量为0.1 mg/kg以下, 作为叶菜一种的菠菜则适用此, 但在日本菠菜残留在0.01mg/kg以下, 比国内严格10倍。二是国内标准笼统, 国外标准具体。国内标准大部分对某一农产品大类, 而国外更多是某一具体蔬菜。就拿葱来说, 国内并没有专门对葱检测标准, 日本此项农药检测项为10项, 限量要求也更多。三是国内标准欠缺。如蔬菜重金属并未进入市场日常检测, 但国外不少进口企业已把汞、铅、砷等重金属作为必检项目, 韩国就对于干、鲜蔬菜中重金属含量做了明确要求。

2.2 农产品源头污染

一种是种植农产品时使用高残留、高毒农药, 或安全间隔期没有严格执行而造成农药残留超标。如2013年2月出口日本乌龙茶因茚虫威农药残留超标而通报。第二种是畜、水产品生产时使用违禁兽药, 或没有科学用药。第三种是检出禁用投入品, 如2013年出口到日本烤鳗鱼串检出孔雀石绿残留。

2.3 农产品加工受污染

加工时没有严格按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造成产品受污染也是遭到进口国通报的一方面重要原因。如2013年8月韩国因我国产豆类加工品和茶叶中检出甜蜜素和二氧化硫超标, 加强对我国的豆类加工品及茶叶中甜蜜素和二氧化硫的检查。

2.4 农产品流通受污染

受制于我国保鲜、包装、储藏技术与国外的差距, 农产品运输、储存时受到保鲜剂、包装物污染, 甚至有的经营者为了长时间保存农产品而忽视质量安全标准, 在流通中使用有害物质保鲜, 比如说曾经出现过的用农药、甲醛等有害物质对生姜防虫、对白菜保鲜等事件。

2.5 农产品产地受污染

为提升农作物产量, 部分农户在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 进而出现农产品产地环境受污染。另一方面, 城镇化和工业化迅速发展, 大量重金属污染物未经处理排放而影响农田和水体, 在此环境下生长的农产品就极有可能出现重金属超标, 而重金属则是大部分农产品进口国必检项目。

2.6 农产品包装及食品标签不合格

不按照进口国对于食品包装的要求, 也有可能出现质量安全问题, 发达国家对此要求甚严, 通常需要准确标明食品名称、净含量、成分表、生产企业名称、营养标识、原产地、地址、保存条件、保质期、过敏原等, 如果没有注明则就会被拒。如我国在2013年9月就有35批次米醋被美国FDA拒绝, 标签不合格就是主因。

3 强化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措施

3.1 与国际市场接轨

对于国内标准要不断修订、完善、细化, 尽可能依照农产品品种、小类来制定具体标准, 而非笼统农药标准、兽药标准和渔药标准。此外, 密切注意进口国质量标准变化, 如日本食品卫生法实施细则的修订、美国现代化法案等。再者, 可借鉴国内先进省份如浙江省出口日本农产品经验, 专门成立针对日本肯定列表小组, 跟踪研究肯定列表, 将其中凡是关系到本省出口农产品变化的内容及时向出口企业反馈, 避免出现退货以及禁止出口等事件。

3.2 农产品源头质量管理

一方面, 禁止使用高残留、高毒农药, 严格按照休药期规定执行。另一方面, 科学用兽药, 合理用助长剂、抗生素, 杜绝违禁药品。而农产品相对集中生产区可按进口国要求进行生产。如莱芜按欧盟GAP有机食品生产标准, 推行姜、蒜标准化种植, 引导企业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 施肥、浇水、用药、检测等按欧盟标准进行, 从源头保证产品质量。此外, 政府也要深入乡镇, 以农药、种子、肥料、饲料等为重点, 从行政许可、专项整治和案件查处等强化源头管理。

3.3 加强关键环节控制

首先, 保证关键环节依照安全生产操作规范以及良好卫生标准生产加工。其次, 如果有自己生产基地的出口企业须做好关键环节以及关键点的监管, 如果不是自己基地, 则企业需要在出口前组织抽检, 及时查出问题根源并反馈给上游。再者, 政府做好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关键环节常态化检测, 做好风险分析。

3.4 保护农产品生产环境

政府需要采取措施避免土地污染面积扩大, 给生产者补贴, 通过被污染农田治理、轮次休产等改善农产品生长环境。此外, 在已有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的基础上, 增大基地建设。此外, 还需要严打制售和使用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对农产品产地环境造成威胁的行为;开发新型低毒、高效、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及有机无机农药;开发新型肥料和增效剂, 提升肥料利用率, 选育改良高肥料利用率品种, 减少化肥使用量。

参考文献

[1]潘攀, 杨俊诚, 邓仕槐, 等.土壤——植物体系中农药和重金属污染研究现状及展望[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1 (12) .

[2]孙新涛, 林乃铨, 周先治.《SPS协定》下的欧盟茶叶农药残留新标准解读[J].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4) .

我国QDII产品业绩影响因素分析 第9篇

第一, 宏观因素分析。

首先, 将QDII拖入泥潭的首要因素, 就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风暴。

回顾QDII的出海时机, QDII下水之时, 正是风暴来临前夕。只是当时, A股市场的欣欣向荣转移了人们的注意力, 远隔重洋的蝴蝶拍打翅膀, 并未引起大洋此岸足够的重视。而与此同时, 美国次贷危机正在全球蔓延, 整个海外市场已在高位摇摇欲坠。到2008年, 美国次贷危机正式演变为一场全球性的金融风暴, 不管是美国还是亚太, 不管是经历了两百年跌宕起伏的成熟的资本市场, 还是新型的资本市场, 都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挫。在这种风雨多变的国际背景下, QDII出海自然就难逃巨亏的命运了。

其次, 美元汇率风险。

QDII产品允许投资者以人民币投资, 机构投资者在其购汇额度内将其转换为美元进行境外投资, 投资到期后, 将美元本金和收益兑换成人民币返还给投资者, 当然这其中要扣除各种管理与托管费用。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 汇兑过程将可能使投资者面临本金和收益的汇兑损失。目前我国除保险公司使用自身外汇进行海外投资外, 其他QDII投资在人民币汇率“加速跑”阶段, 都必然承受了汇率差的风险, 汇兑损失成为QDII产品的独特风险。而相比之下外币产品因为投资币种与收益币种相同, 所以也不存在汇兑风险。

第二, 微观因素分析。

首先, 对市场缺乏足够的认识, 仓促建仓。

当第二批QDII基金在热捧中诞生之后, 其雀跃的思想很快演变为各基金快速建仓的步伐:2007年最晚设立的上投亚太建仓速度最快, 四季度末股票占资产净值的91.35%;南方全球和嘉实海外也在四季度末完成了建仓;而设立较早的华夏全球四季度末的股票资产占净值的比例仅为52.15%, 没有达到60%的建仓要求。在不满3个月时就结束了封闭期, 迅速建仓, 匆忙下水, 对境外市场没有一个非常完善的认识是导致净值受挫的主要原因。

其次, 产品投向过于集中, 分散风险程度低。

许多经理们在选择境外市场上的产品时, 都集中在同一个市场上。当然这也不难理解, 有那么多的市场, 每一个市场上又分布了许多的上市公司, 还有他们之间存在的各种关系, 这一切都足以让刚刚登陆的QDII眼花缭乱。况且, 在做决策之前, 必然要对上市公司进行相应了解和调研, 可是我们远赴重洋, 又面对这么多的选择, 要我们对所有的公司进行了解这也是不太现实的, 于是大多数基金经理们都选择了“挂钩中国”的办法, 即选择一些境外上市的境内公司, 像中国人寿、中石油等等, 大部分投资于港股。这样一来, 必然使得我们的选择余地缩小, 所有的股票基本上都集中在同一个市场当中。因此, 本来QDII的出现是为了分解国内资金流动性的压力, 在资产配置上应当起到分散单一市场风险的作用, 孰料现在的局面却恰恰加大了市场风险。

再次, 过于依赖投顾向导的危险。

从基金系QDII出海伊始, 就对是否应该充分依赖外方顾问的投资意见一事产生争议。当雷曼破产让华安国际配置在鬼门关前走了一遭之后, 有业内人士认为, 其在投资上过于依赖雷曼兄弟, 正是其最大的风险所在。2008年基金上半年报显示, 该项资产占华安国际配置基金总资产的99.60%。而透过结构性票据和保本实体, 华安国际基金的资产最终投资在保本资产和收益资产两个方向, 其中, 保本部分的基础资产之一零息票据的发行人则是雷曼兄弟特殊金融公司。由此可见雷曼兄弟在华安国际配置基金运作中担当了重要角色, 也就难逃一损俱损的命运了。

银行系QDII产品, 对境外投顾的依赖更为严重。很多银行在银行系QDII产品的发行中只起了代销商的作用, 实质上相当于赌博中代人下注的投注手。比如被清盘的“港基直通车”实际并非由民生银行自己操刀来投资股票, QDII产品募集的资金被用来买入海外基金公司挂钩某些股票的某只产品, 这只产品能否盈利与挂钩股票价格涨跌有关, 与海外基金公司的盈亏无关, 海外基金公司就如同赌博的庄家, 挂钩的股票就是被投掷的骰子, 而通过QDII参赌的人只能赌大, 也就是只能做多。

综上所述, 尽管QDII“生不逢时”, 但却是我国资本市场开放的必然选择, 我们不能因为害怕失败而拒绝进取, 只有不断的从内外两个方面寻找原因, 踏踏实实的发展自我, QDII这艘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巨轮才能在国际资本市场的汪洋大海中走的更快更远。

参考文献

[1]、巴曙松:QDII为什么“遇冷”, 西安金融, 2007 (3)

皮鞋尺寸测量对产品合格判定的影响 第10篇

皮鞋产品的外观质量包括:制鞋材料的质感、色泽、纹理的一致性和协调性;加工工艺的精细度;各部件轮廓的对称以及舒适性能、安全性能的某些基本要求等几个方面。根据皮鞋标准QB/T1002-2005规定, 检测人员通过感官并结合量具对皮鞋产品的外观质量进行检测, 有主要检测项目:整体外观、帮面、主跟和内包头、鞋跟、子口等5项, 次要检测项目:缝线、折边沿口、外底、配件和尺寸等5项。

尺寸检测只是外观质量检验的一个次要项目, 但却是外观质量检测中唯一的定量检测项目, 其结果客观, 不因检测人员的经验多寡而有大的出入, 其检测结果在判断皮鞋产品的外观对称性和加工工艺的精细度等方面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常规尺寸检测项目中尺寸分为强制性尺寸和灵活性尺寸两种。强制性尺寸是指危害皮鞋穿用安全性和舒适性的尺寸, 比如鞋口最小尺寸、外踝高度等;灵活性尺寸指为符合脚的生理状态和美学价值需要, 各种设计造型不同的尺寸, 一般不做硬性规定, 而且各部件轮廓又是灵活变化的, 只需达到整双鞋的对称即可。现行皮鞋标准的尺寸检测项目中各尺寸即是灵活性尺寸, 检测灵活性尺寸只是为了验证同双鞋的对称性和一致性。下面简要介绍各项尺寸的测量方法。

1、前帮长度:用鞋用带尺紧贴前帮面, 测量前帮子口中点到前帮面沿口中点或特定部位点 (前帮与鞋舌接缝处等) 的长度。

2、 (靴) 后帮高度:用鞋用带尺紧贴后帮面, 测量后帮子口中点到后帮面沿口中点的长度。

3、后跟高度:将鞋正放在水平面上, 用高度游标卡尺测量鞋跟后部中线上端点到水平面的垂直高度。

4、前跷:将鞋正放在水平面上, 用高度游标卡尺测量外底面前端点到水平面的垂直高度。

5、后缝歪斜:将鞋正放在水平面上, 用钢直角尺垂直边对准后帮子口中点, 用钢直尺测量鞋帮后缝到钢直角尺垂直边的最大距离。

6、外底长度:用鞋用带尺测量外底面前端点到外底面 (跟面) 后端点的长度。

7、外底宽度: (1) 将鞋外底内侧向下垂直侧立于水平面上, 以钢直尺垂直测量外底外侧最高点到水平面的距离。 (2) 用鞋用带尺紧贴外底, 测量第一到第五跖趾部位两端点之间的长度。

8、外底厚度: (1) 用钢直尺或者游标卡尺测量外底对称部位的厚度。 (2) 沿外底轴线将鞋底切开, 用钢直尺在切开处测量外底对称部位的厚度。

这8项尺寸检测项目共同组成了外观质量检测中的一个次要项目, 因为所受影响因素不同, 所以出现问题的几率也不相同。由于成鞋后跟部位呈葫芦形状, 而鞋帮内外皮质存在差异, 因此经常会出现成鞋后缝不正或不直的现象;成鞋的前跷受鞋底材料、合底、鞋跟、出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容易出现成鞋跷度不一致的现象;前、后帮长 (高) 度受材料等因素影响, 偶尔会存在不一致的现象, 尤其是长靴的后帮高度;鞋跟由塑料、木材等挤注加工成型, 其高度一般一致, 装配不正会导致后跟高度不一致, 但这种现象很少;成鞋外底一般由橡胶、塑料或者橡塑混用材料经机械加工成型, 同双鞋的长、宽、厚一般一致, 很不容易出现问题。

现行皮鞋标准合格判定要求“所检物理机械性能项目达到合格品或优等品要求以及感官质量的主要检测项目符合合格品或优等品要求, 次要项目不超过两项不符合合格品要求, 判该双产品为合格品”, 在其他检测项目都合格的前提下, 无论是某一项尺寸略超过标准规定, 还是8项尺寸均很大程度超过标准规定, 均视为外观质量检测的一个次要项目不合格, 不足以改变产品合格的判定结果, 那么标准就存在一个矛盾。

标准规定检测的8项尺寸均为灵活性尺寸, 其作用只是为了验证同双鞋的对称性和一致性。当一双鞋的8项尺寸均在标准规定范围内, 则说明这双鞋的对称性和一致性很好, 当有一项或几项尺寸偏差超过标准规定指标, 则说明此双鞋的对称性和一致性遭到了破坏。产品感官质量中“整体外观”要求“平整、平服、平稳、清洁、对称”, 其对称性检验的基本内容包括尺寸对称、部件位置对称和形体轮廓曲线对称。那么尺寸不合格, 说明对称性不好, 进而整体外观不合格, 最终可判产品不合格。这样看来尺寸虽然只是一个次要检测项目, 但它却反映了一个主要指标“对称性”, 实际上成了一个主要检测项目。标准的内在矛盾容易引起不同检测人员的理解偏差, 导致检测结果的不同。

这个矛盾产生的原因是标准没有让尺寸的数据直接参加产品的合格判定, 而是让尺寸的数据通过影响产品外观的对称性, 进而间接地对产品的合格判定产生影响。尺寸的测量数据具有客观性的特点, 其对产品的影响比眼光经验判断更具有说服力, 标准舍本逐末, 以致有此不足。建议在标准外观质量中增加定量检测缺陷的分级, 将定量检测缺陷分为轻微缺陷、一般缺陷和严重缺陷, 并规定各缺陷超过标准规定数值的百分比, 在合格判定中增加合格品、优等品对各缺陷的个数要求。这样标准会更加严谨, 具有更好的可操作性, 可更好地提高产品质量、保护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利益。

农产品绿色壁垒的影响及应对 第11篇

关键词:绿色壁垒 农产品国际贸易 影响和应对

一、绿色壁垒及其背景

绿色壁垒是贸易壁垒的一种,又称为环保壁垒、生态壁垒。“绿色”,是指环境安全与生态保护。绿色壁垒是指一个国家以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保为理由和目标,为限制外国商品进口所设置的贸易障碍,它不仅具有存在的合理性,也有国际条约的支持。

绿色壁垒的形成有着合理的原因:第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环境遭受严重的破坏,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稀薄、河流污染、耕地沙漠化、资源枯竭、许多生物品种濒临灭绝,人类的健康和安全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第二,关税以及传统非关税壁垒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绿色壁垒等一系列新兴技术性壁垒粉墨登场。新的一轮贸易自由化使关税之墙变矮,传统的贸易壁垒受限,贸易保护主义者不得不寻求新的手段来实施其保护战略。在这种背景下,以环保例外权为前提的“绿色”贸易保护论,迅速大行其道,绿色壁垒应运而生。

二、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为我国出口贸易开辟了广阔的绿色市场

随着环保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国家力求在环保市场获得优势,绿色产业已成为国际竞争的新起点。开发绿色产品和市场,发展环保服务不仅可获得良好的环境和社会效益,而且还有助于企业增强竞争优势,扩大市场份额。此外,中国农产品生产无论是从人力资本上,还是从资源供应和技术供应上都具有后劲。因此在国内市场逐渐与国际市场接轨时,应顺应这一绿色浪潮,抓住时机才不至于永远落后于西方国家。

2、有利于促进我国出口的农产品结构优化

随着绿色消费运动的开展和深化,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必将影响我国的农产品出口商品的结构,促使那些与资源再生,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有关的一系列初级产品比重进一步下降,而使不污染或有利于环保的绿色农产品的比重日益增大,使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由劳动、资源密集型向技术、知识密集型过渡。

(二)消极影响

1、缩小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范围

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约占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80%左右。这些国家多数都是世界贸易组织与环境委员会的成员,公众环保意识强,环境保护行动起步早,环境标准较严,环保技术位居世界前列。为了自身的利益,凭借自身在环保方面的优势,在世界贸易组织中极力要求将贸易与环境两者紧密结合,并制定对发展中国家要求较高甚至于过于苛刻的环境标准,这就使得我国出口产品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进口国的标准,从而使我国产品的出口市场范围面临缩小的危险。

2、降低我国农产品出口增长速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出口大约每年增长5%左右。但随着绿色壁垒的扩大和强化,农产品出口呈下降趋势。另外,乌拉圭回合谈判最后签署的文件包含贸易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如果发达国家在新的多边自由贸易体制中肆意推进环境壁垒,以保护本国市场为目的而提高产品的环境标准,对于实现我国加快出口的战略目标将产生影响,农产品出口增长速度势必减缓。

3、降低农产品出口企业经济效益

农产品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制造商为了达到进口国的环境标准,不得不进行有关环境的检验、测试、认证和鉴定等手续并产生相关的费用。农产品加工品的外观装潢,出口标签和商品广告也将作大幅度调整。因此,出口产品各种中间费用及附加费用的增多,将使我国目前的出口农产品日益上涨的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降低了我国出口农产品的竞争力。

4、引发双边或多边贸易摩擦

近年来,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为名经常采取单方面的贸易措施,限制外国产品的进口,由此引发的双边或多边贸易摩擦日益增多。发达国家可以区域自由贸易的形式,以低于区域环境标准为由将来自于区域以外的农产品排斥在巨大的区域市场之外。另外,发展中国家的外企为降低产品成本,试图通过政府补贴的形式,其环境和资源保护费用外部化,但这种努力不仅有违反公平竞争原则之嫌,更可能被视为违反WTO和GATT规定的“绿色补贴”,从而引发国际贸易争端。

三、我国农产品应对绿色壁垒的途径

(一)以绿色产品和环境标志为引导,提高农产品质量

要根据WTO相关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加快制定和完善我国农业环境保护的技术标准和法规,推行“环境标志”制度,保证贸易环境管理与国际通行法规相衔接。要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提高农业环保技术水平,为打破绿色壁垒提供技术支持。同时,政府应充分利用“绿箱政策”,借鉴国外的经验,最大限度地对农业环境保护提供支持。应主动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认真研究和不断追踪国际标准,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加快我国农业质量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建立规范化的认证制度,积极实施ISO14000,与国际接轨,增强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

(二)加强动植物防疫检疫工作,从生产环节突破绿色壁垒

目前,在技术壁垒当中,例如农药残留、重金属残留设限的绿色壁垒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但还有一种对我们影响更大、作用更多、更具有隐蔽性的技术壁垒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那就是检疫壁垒。我国应进一步完善动物疫情测报网络,做好重大疫病的防治规划和应急预案。在全国范围内对出口优势农畜产品有害生物情况进行一次系统全面的调查和分析,掌握有害生物分布、危害的系统数据,并根据WTO的SPS协议进行风险分析工作,界定有害生物的疫区、非疫区和低度流行区,进而打破国外绿色壁垒。

(三)改进农产品出口战略,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我国应实施农产品出口的品种多元化和时间均衡化,避免因产品品种少和出口时间集中给进口国带来的市场压力。这样有利于减少与进出口国的贸易摩擦和争端,也会减少我国遭遇进口国实施绿色壁垒的可能性。

在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方面,商会、协会等行业组织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发展这些中介组织,可以反映和收集企业的要求和问题,组织制定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协调行业内企业之间的关系,以民间组织角色与国外有关部门交涉和协商,开展有关贸易问题的对策研究,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为行业会员提供优良服务。

(四)建立国际品牌,改革农业贸易政策

品牌是质量、信誉度的标志,驰名品牌是企业高市场占有率、高效益、高信誉度的集中体现。入世后,我国农产品面临严峻的品牌竞争形势。通过实施名牌战略,依靠品牌优势,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企业做大做强,迎击国外农产品“冲进来”,加快我国农产品“走出去”的步伐。

贸易政策改革包括减少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两方面。减少关税壁垒不会对国内农业政策或体制产生直接影响,减少非关税壁垒将对当前的国内政策或体制产生巨大的潜在冲突。在新的关税配额制度下,随着国营贸易公司拥有配额份额的下降,政府将部分失去控制进口的能力。因此政府应尽快转变体制和工作方式,充分运用世贸组织规则支持农产品出口,调控进口。

(五)提供绿色壁垒咨询服务,充分发挥政府作用

通过成立专门机构,积极开展国外农产品绿色壁垒方面的研究工作,比较分析农产品国际标准和国内标准的差异,拟订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计划,为我国农产品出口做好标准技术支撑准备工作,及时为农产品出口企业应对绿色壁垒提供信息和标准服务,为我国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提高竞争力创造条件。

我国是WTO的成员,在制定贸易标准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自身的利益,在贸易壁垒制定的标准和规划方面,要有一席之地。切不能让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到损害,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在国际贸易中谋求发展。

参考文献:

①徐海波,舒乐.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影响及应对措施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10(1):98—99

②王聪. 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影响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6):105—106

③于东. 绿色贸易壁垒与中国农产品出口策略分析[J]. 辽宁经济,2008(02):40—41

④许海清. 中国农产品出口的绿色贸易壁垒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175—176

(李毅,1980年生,河北唐山人,河北金融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动物疫病防疫管控对肉类产品的影响 第12篇

各国现在对动物疫病和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 多种重大动物疫病在的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反复爆发所引起相关肉类产品中止或中断, 成为影响肉类产品国际贸易的最主要因素, 给肉类产品带来了诸多的不确定性。动物疫病严重威胁公共安全, 其特点是传播快、传染性强、死亡率高、防治困难、人畜共患等, 严重威胁了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 使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动荡加剧, 严重时还可引发大规模人类或动物流感疫情, 曾引起全球性的广泛关注和一定程度的恐慌。

动物疫病疫情的发生, 不可避免地给动物养殖产业带来了消极影响, 会对国家经济和产业的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动物疫病严重影响肉类产品国际贸易秩序, 成为破坏肉类产品贸易秩序最重要因素, 引发的贸易争端也是此起彼伏。因此, 充分认识动物疫病管控措施的特点和性质, 从多个角度展开较全面的分析, 弄清其内涵和外延, 提出促进肉类产品国际贸易发展的有效措施, 对国家经济具有深刻意义。

一、动物疫病的管控现状及作用

动物疫病疫情, 威胁到进口国国民、动物的生命、健康和福利, 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运用动物和植物的检疫检验措施, 禁止疫情发生国家的动物产品的进口和流通, 以此来控制国外农畜产品进入, 来保障其国民和动物的生命健康。

发达国家对动物疫病的管理控制。如美国作为一个典型的西方发达国家, 动物疫病防控的部门是动植物检疫局, 对动物疫病的控制和管理非常重视。制定了相当完备的动物疫病监控方案和应急方案, 其动物疫病监测和应急反应系统效率很高。美国对肉类产品进口的检验十分严格;欧盟国家大都采取以扑杀净化为主的疫病控制策略, 针对肉类产品的生产与进出口, 达标要求极高。

我国对动物疫病的管理控制。建立起了相对健全的动物疫病管理控制体制, 由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主管全国的动物疫病防疫工作。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的相关法律法规, 在应对突发性动物疫病疫情时, 相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动物疫病的防疫, 在对动物疫病的进出口检疫方面, 进出境的动物及动物产品由中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机关负责检疫和检验工作。

动物疫病管控措施的特点。其实质是一种极为严苛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即具有合法性与合理性, 保障动物和人类的福利;合理性与保护性并存, 要遵循科学标准, 采取检验检疫措施;复杂性与歧视性并存, 针对动物疫病设进行严格的制度和规章管理, 检验检疫等科学技术手段发展水平要不断提高;灵活性与长期性并存。动物疫病管控措施随着肉类产品国际贸易的蓬勃发展在全球范围的反复发生而不断被强化和发展;低效率和有效性并存。国内国外区别对待的标准和技术性措施, 导致生产的低效率和社会总福利的净损失, 进口国进行动物疫病管控, 能提高对肉类产品安全的重视程度, 有利于世界肉类产品贸易的长远发展。

如今, 动物疫病爆发流行的严峻形势引起了各界高度关注, 对动物疫病的控制管理日趋严格的发展趋势, 发展中国家动吻疫病的发生频率很高, 国际肉类产品贸易竞争的日益加剧, 肉类贸易的激烈竞争成了某些动物疫病产生的根源, 发达国家以动物疫病为由, 利用经济上的和科学技术上的优势, 对发展中国家实施贸易歧视, 导致其肉类产品出口过程中经常遭遇发达国家的疫病管控壁垒。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来看, 发展中国家的疫病管理控制与国际市场脱节, 发展中国家动物疫病管理体制本身存在漏洞, 发展中国家动物疫病管理控制技术水平落后, 肉类产品的安全生产国际标准化控制推动力度不够, HACCP表示危害分析的临界控制点, 我国的肉类产品生产规模化大型企业相对较少, 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 肉类产品可追溯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还没有进入正常运行的轨道。

二、动物疫病管控措施对肉类产品影响理论

动物疫病管控措施对肉类产品的数量作用可以运用局部均衡的方法分析, 因动物疫病管控所带来的成本的增加表现在:

为保证肉类产品的品质和动物的健康和福利, 某些肉类产品进口国, 要求出口国的畜禽养殖产地要得到OIE所进行的相关畜禽的无病区认可, 对动物疫病的相关技术检测水平较高, 且获取认证的程序十分复杂, 由于疫病壁垒的设置, 相关手续将变得相对复杂, 由于生产流程更加精细, 检验检疫的过程更加复杂, 肉类产品的滞港等情况的发生, 使得企业的存货周转率和资金周转率大大降低, 可能使的肉类产品错过最佳的销售时间, 疫病问题往往会被扩大化。

动物疫病管控措施对肉类生产企业的微观影响包括动物疫病管控措施对企业的短期影响, 动物疫病管控措施对企业的长期影响;动物疫病管控措施对肉类产品国际贸易的宏观影响包括对肉类产品国际贸易的禁止效应, 对肉类产品国际贸易的限制效应, 对肉类产品国际贸易的扭曲效应, 对肉类产品国际贸易的转移效应。

三、应对动物疫病管控措施的贸易壁垒作用的有效策略

针对动物疫病, 在贸易自由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 FAO组织提倡对动物疫病管制统一管理协调控制。即借国际组织之力降低动物疫病管控的不利影响;OIE组织充分运用有效的协调机制和权威的国际准则提供与动物疫病管制相关的贸易纠纷协调, 降低动物疫病管控的消极影响。

要积极应对疫情做出肉类产业结构调整, 反思疫情根源, 发展绿色畜禽养殖产业, 坚持完善现有的动物疫病管理体制, 完善动物疫病管控的法律法规, 改变分段管理多头监管的现状, 落实基层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制定明确的惩处措施和相关细则, 提高疫病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实现动物疫病管理控制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 加大资源投入提高动物疫病管理水平, 提升我国的疫病管理控制技术, 保证诊断结果的有效性, 提高疫病扑灭所产生损失的补偿投入;加快HACCP食品质量安全控制系统建设, 扩大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域建设, 强化肉类产品可追溯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参考文献

[1]杜柏林:《法国动物防疫信息网络化建设简介》, 《现代畜牧兽医》, 2007, 5。

上一篇:JSP程序下一篇:山西省转型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