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与cvc的日常维护

2023-07-01

第一篇:picc与cvc的日常维护

picc与cvc在临床使用中的对比分析

PICC与CVC在临床使用中的对比分析

近年来,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经锁骨下静脉置管(cvc)两种方法已经成为临床上最广泛使用的两种静脉给药途径。现就这两种方法的操作难易、穿刺异常致失败、留置时间以及拔管后导管内壁的光滑度、液体流速、并发症进行分析,便于在今后更好的运用。

一、操作难易

1、PICC:PICC导管通常是由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其导管的尾部要求置入上腔静脉的下1/3处。通常选择肘部贵要静脉或头静脉穿刺,可看到和扪到,其周围无重要组织结构,操作创伤小,流程简单,只要掌握静脉穿刺技术的护士便可完成操作。穿刺危险性小,安全留置易于护理,在穿刺一针见血后如果不碰到血管痉挛、导管异位等因素时,操作时间一般在10分钟左右,同时创伤小、出血少,病人基本无痛苦。所以PICC有操作简单、创伤少、血管定位准确的优点。

2、CVC:锁骨下静脉位于第一肋、锁骨和前斜角肌之间的三角内,成弓形,为腋静脉的直接延续,位于第一肋的外侧缘,在胸锁关节的后方与颈内静脉合成头静脉后汇入上腔静脉。该静脉双侧均在同侧锁骨的后方,其体表投影为胸锁关节上缘略斜向下外与锁骨中、内1/3交点处之间的连线,且静脉长度和外径无显著性差异。由于在锁骨上或下静脉穿刺,这些静脉较深,看不见,摸不清,定位困难,且解剖复杂,这在操作时要求操作者必须掌握扎实的解剖知识。邻近重要脏器多,易发生严重并发症,常需要在医师的指导下或由医师亲自操作。

二、穿刺异常致失败

1、PICC常见原因:①患者血管状况差。因为长期治疗外周血管已被反复穿刺、上肢软组织明显水肿致使浅表静脉暴露不清晰、周围循环衰竭,无法寻找到正常血管供PICC。②选择穿刺部位不当。选择头静脉穿刺易造成送管困难。③血管痉挛。患者心情紧张,刺激迷走神经,可引起血管痉挛,造成送管困难。误入腋静脉导致送管困难并失败。我们认为PICC置管应注意选择粗直、弹性好的静脉。首选贵要静脉,尽量避免在头静脉穿刺。如必须在头静脉穿刺,当送导管遇阻力时勿强行置入,可在导管尖端到达肩部时,让患者头转向穿刺侧手臂,下颌靠近肩部,使导管易于进入上腔静脉。操作前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以取得患者心理上的配合。

2、CVC常见原因有:①操作者的负性心理及操作不熟练。②患者摆放体位不当。③同一部位血管反复穿刺,局部组织增生,解剖关系发生变化移位,导致穿刺失败。④血管走行变异,误入动脉。⑤穿刺成功,导丝置入受阻。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时操作者要有良好的心态及熟练操作技能;正确摆放体位,当患者烦躁、神志不清等不能配合时,给予适当镇静;不宜在同一部位血管反复穿刺,必要时用颈内静脉或股静脉置管;误入动脉时,不宜再行中心静脉置管;当导丝置入受阻时,一般有两种晴况,第一种情况是针尖斜面一半

在血管内,一半在血管外,导丝未进入血管而卡在血管外时,应撤出导丝,来回抽回血2次,看回血是否流畅,确定针尖全部进入血管后方可送入导丝。第二种情况是针尖斜面紧贴血管壁,导丝遇管壁而受阻,此时,撤出导丝,将针尖斜面进行适当调整,再送入导丝,切勿强行送入导丝。

三、留置时间以及拔管后导管内壁的光滑度

国外资料报道,PICC导管留置时间较长,可留置近两年。在对比的两组中,PICC组的留置时间为3⋯180d,平均留置时间分别为89d;CVC组的留置时间为2—109d,平均留置时间为42 d,差异显著;置管时间较长时,PICC导管内壁光滑,而锁骨下静脉导管内壁沉积物多。结论:PICC导管生物相容性佳,在体内保留较长时间后导管内壁无沉积物,发生微血栓机率小于锁骨下静脉导管。

四、液体流速

PICC导管细进入中心静脉途径长,2留在血管内的导管长达40cm一50cm,液体流速慢,4F单腔管最大流速275ml/h,5F型单腔管最大流速也只有325ml/h。因此不利于应用抢救,另外输入时间长而影响休息,改进的方法即要借助输液泵以加快流速。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在人体血管的长度<20cm,液体流速相对较快,单腔最大流速可达到558ml/h,利于应用于抢救和快速补液及长期不能进食或不断丢失大量体液者。结论:锁骨下静脉导管液体流速明显优于PICC组。

五、并发症

1、PICC并发症

(1)置管后局部渗血:与患者自身凝血功能异常、剧烈频繁咳嗽、局部反复穿刺、穿刺部位过度活动有关。如果出现此类情况可予以加压止血、定期更换敷料必要时给予止血药控制。 (2)静脉炎:静脉炎的发生与年龄有关,年龄越小,发生率越高。最近在临床中也发现身体越消瘦,机体状况越差,发生静脉炎的几率也越高。发生常见原因有(①置管后,由于血液流速及导管在血液内造成异物刺激,加之病人紧张致血管收缩痉挛,造成上肢肿胀、疼痛而导致静脉炎。②导管固定于手臂,随着手臂的屈伸,肌肉带动导管在穿刺点内、外来回进出,不但容易对穿刺点刺激造成出血及感染,还对血管产生机械性损伤,引起静脉炎。有专家认为静脉炎的发生与局部血管管径及血流量有关。所以,除了熟练操作,提高穿刺技巧之外,就是在穿刺后提前处理,在穿刺后,连续三天使用50%MGS04湿敷距穿刺点约5cm处上臂,每日敷2—3次,同时在止血后辅以热敷,这样会大大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3)导管脱出:主要由于固定不妥、肢体活动过度和外力的牵拉所致。预防重点在于妥善固定导管,留在体外的导管应是“s”型或弧形固定,以利于导管受外力牵拉时有一定的余地,同时,在更换敷料时应向心揭开敷料。再者,置管时要做好记录,每次更换敷料时注意观察导管的刻度,判断导管有无滑脱。此外,还应加强宣教,指导病人置管侧肢体勿负重和过度活动,神志不清者,应加约束另一上肢,以免抓摸时把导管拔出。

(4)导管堵塞:主要原因是长期输入大量高浓度,高粘稠性的液体或是封管、冲管不及时所造成的。预防导管阻塞的关键是正压封管、定时冲管和更换肝素帽。

(5)导管破裂:与置管时间较久、上肢过度活动以及导管堵塞时强行推注液体有关。

(6)感染:PICC置管引起感染的发病机制可归纳为两大类。①外在因素。为了预防导管引起的感染,可在使用时加入抗生素减少污染;导管的连接装置可导致0.4%的污染机会,增加连接装置,污染几率将成倍增加;留置管时间越长发生感染的机会越大;其次为与医护人员相关的感染,穿刺部位要尽量避开易感染的部位。②内在因素。PICC置管应正确掌握适应证和禁忌症。在患者年龄过大、体质差、凝血功能障碍、免疫功能低下等情况下应慎用。防范措施:①加强无菌操作。②防止导管感染:导管口皮肤消毒;敷料的选择与更换;保持导管通畅;减少导管留置时间等。③加强营养,提高体质和免疫力。④加强护理人员技术及素质培训,更好地处理各种事故及可能发生的问题。

2、CVC并发症

(1)气胸:锁骨下静脉穿刺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气胸。出现气胸时应予以半卧位,加大吸氧流量,紧急床边拍片,根据情况再决定是否给予胸腔穿刺抽气并置管行胸腔闭式引流。 (2)导管位置异常:最常见的导管异位是导管进入同侧颈内静脉或对侧无名静脉。发现导管异位后即应在透视下重新调整导管位置,不能纠正则将导管拔除。

(3)误伤淋巴管、动脉:主要是置管过程中反复穿刺造成,如有发生予以拔除导管、压迫止血等措施。

(4)导管脱出堵塞和破裂:与PICC基本相同。

(5)感染:使用导管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经常检查肝素帽是否拧紧,若发现肝素帽松动应立即去除,严格消毒导管口后更换新的肝素帽。经常冲洗管道,也可减少导管内感染的发生,若患者出现不明原因发热,或在冲洗导管后出现烦躁、寒战、发热,可能为导管内感染所致,须立即抽血培养。对血培养确诊为导管内感染者,原则上应拔管,也可先用敏感抗生素经导管给药,控制感染而免除拔管。

由以上分析可见:PICC操作简单,创伤小,病人承受痛苦轻,但流速慢,不利于抢救用,价格较高,维护较复杂,CVC操作较复杂,有一定的创伤,易引起感染,但流速快适合抢救和术中补液用。所以二者在使用中各有千秋,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使用,使病人得到最好的治疗。

第二篇:PICC置管术后的维护

PICC是指通过外周静脉血管(一般使用肘部静脉),置入一根由硅胶材料制成的细长、柔软可弯曲的导管,导管末端到达上腔静脉。用于输液、输血、取血等。具有防止回血、进气,使用安全、操作快捷、维修简便等优点,可以消除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有效保护外周静脉,大幅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方法:向患者及其家属做好解释,签署 PICC 置管知情同意书,评估并选择 合适的静脉,协助患者取仰卧位,穿刺侧手臂外展 90 度,测量穿刺部位至右胸 锁关节再至第 3 肋间的长度(为导管末端所至位置的长度)及肘上 10cm 的臂围 长度,并做好记录。带无菌手套用酒精和碘伏分别 3 次消毒穿刺部位皮肤上下 15cm,更换无菌手套,穿隔离衣,铺大单,铺无菌治疗巾及洞巾,取出 PICC 导 管及穿刺鞘,并用穿刺液冲关润滑,扎止血带(需协助),取出穿刺鞘护套,在 ) 肘关节下 2cm 处进行穿刺,见回血后再进针少许,保证针尖斜面完全进入血管, 松止血带,撤出针芯,轻按管端止血,将预冲好的导管沿穿刺鞘外套管向前推进 导管, 送管至 15cm 时嘱患者头偏向穿刺侧并向下靠近肩膀, 送管至所需长度后, 将引入导丝从导管抽出,接生理盐水注射器抽回血(以确保导管在血管内) ,接 肝素帽, 缓慢推注生理盐水后再用肝素稀释液正压封管。用小纱块覆盖穿刺 点, 透明敷料及弹力绷带包扎止血。协助患者拍胸片确定位置正常后将输液装置 与导管尾端相连接后即可输液。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置管及带管期间的注意事项及 导管留置时间,以取得配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做好记录。

PICC的适应症:

1. 外周静脉血管条件差。

2. 需要输入高渗,刺激性强的药物,如化疗药,甘露醇,完全肠外营养液等 3. 需反复输血或血制品。 4. 需要长期静脉治疗。

PICC置管后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1.穿刺点渗血: (1) 原因分析 多见于穿刺后 3 日内及 1 个月内的每次维护后的第一天:因局部固定压迫止血压力不足,或因患者穿刺侧肢体运动过频、活动度过大;患者期间常出现骨髓抑制,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障碍,易引起出血。 (2) 护理对策 常规置管前评估患者,了解血常规、凝血检验结果;穿刺后在穿刺点用无菌纱布覆盖,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止血;置管后嘱患者 3 日内避免穿刺侧肢体过频及大范围活动,尤其是置管后 24 小时内及 1个月内的每次维护当日;穿刺第二天, 给患者常规维护1次, 若渗血较多,换药时穿刺点给敷凝血酶少许; 禁止在置管侧上肢测血压;若发现局部渗血,及时处理,以避免出血加重。 2 穿刺点感染 (1) 原因分析 深静脉置管形成了人体与外界的直接感染通道; 夏季炎热, 高温、 潮湿环境有利于细菌繁殖; 置管处流出的血性液体、分泌物等是致病菌良好的培养基, 且肿瘤患者化疗期间自身免疫功能低下易引起感染; 操作者无菌观念不强, 消毒不严格;患者依从性差,出院后不按时到医院行规范维护均可造成感染。 (2) 护理对策 PICC穿刺及维护人员均需接受正规培训,取得相应资质后才能行相关操作;制定置管及维护操作规范,加强无菌观念;在患者出院时要做好相关宣教。对于已经发生的感染,感染初期应加强换药次数,每次换药时使用碘伏加压消毒穿刺点,局部可外涂喜辽妥,必要时遵医嘱常规应用抗生素,渗出物行培养及药敏试验。 3 静脉炎 (1)原因分析1)机械性静脉炎:机械性静脉炎是急性无菌性炎症,常发生于穿刺后 2—3 天,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因置管过程中或置管后导管在血管中反复移动损伤血管内膜引起,选择导管的型号和血管的粗细不适宜; 头静脉由下向上逐渐变细,且静脉瓣较多,送管过快易损伤静脉瓣;穿刺技术不熟练或血管本身因素导致在血管的同一部位反复穿刺或穿透血管, 造成对血管内壁的损伤而引起炎症; 置管过程中穿刺鞘和导管对静脉内膜、静脉瓣机械性摩擦刺激发生变态反应;肿瘤晚期患者、恶液质、全身抵抗力及对静脉壁损伤的修复能力下降; 置管初期穿刺侧肢体活动过度导致导管与血管内壁发生频繁摩擦, 引起血管内摸受损。 2)血栓性静脉炎:导管的型号和血管的大小不适宜,穿刺时损伤血管内膜及封管不规范引起。 3)化学刺激性静脉炎:由消毒剂、滑石粉等异物的化学性刺激引起;多在置管1周后发生,也有个别患者在留置数天至数月发生。 (2)护理对策 置管前正确客观的评估血管,原则上应首选贵要静脉,最好选择右侧路径, 因为路径较短且弯曲度少, 可减少操作损伤血管内膜; 送管速度均匀,不宜过快;送管的过程中如遇阻力,不可强行送管,可边推注生理盐水边送管; 置管 3 天内应避免穿刺侧肢体过度活动,如穿刺点在肘下,穿刺 24h 内应避免频繁活动肘关节。 4 导管堵塞 (1) 原因分析 完全性导管堵塞主要是冲管、封管方法不正确,未定期冲管造成导管扭曲、打折,或由于血块或纤维凝块、药物沉淀、导管错位、导管扭结或破 裂、肿瘤或赘生物等引起;部分性导管阻塞主要是导管尖端形成的纤维鞘包裹。 纤维鞘的存在不仅影响输液速度,而且会滋生细菌,当冲洗导管时细菌就会进入 血液循环;再者纤维鞘包裹会引起药物外溢。 (2) 护理对策 输液时观察输液速度,保持 PICC 置管的顺畅,避免扭曲、打折; 输液粘稠度较高的液体及血制品后,用生理盐水将导管冲净后封管;中心静脉导管应尽量使用输液泵输注液体, 防止血液逆流; 输液完毕及时封管, 封管用 10ml 肝素钠稀释液行脉冲式冲管后正压风管; 患者治疗间歇期间未输液时至少每周冲 管及正压封管 1 次。发生堵塞时可用 10ml 以上的注射器回抽,抽出血凝块;若 为血栓形成阻塞导管,可用尿激酶溶栓治疗。 5 导管脱出 (1) 原因分析 由于导管固定方法不正确;年老、躁动患者不能很好配合;个别 患者治疗依从性差, 自行拔除导管; 沐浴及出汗多等原因使固定导管的贴膜松动, 使导管脱出;更换敷料时患者不配合,自行活动肢体将导管带出。 (2) 护理对策 置管前反复对患者及家属行健康教育;嘱患者穿宽松及大袖的衣 服,用袜套或护膝保护肘部;护士在固定导管时,也不宜留有过多的导管在敷贴 外;如脱出后体内导管的长度大于 25cm,仍属深静脉置管,经过重新消毒、固定

PICC导管置入术后的护理主要有下几点:

1. 保证进针部位皮肤清洁干燥,术后24小时内更换贴膜,并观察局部出血情况,以后酌情每周更换1或2次。纱布固定时每天或两天更换,敷料松动或潮湿,脱落或过多血迹危及导管时随时更换。若导管进口处有渗液,可放小纱布敷贴,则要24—48更换一次。更换贴膜时应该由下向上拆除原有贴膜,以免拔出导管。固定时可将导管露出体外部分S形或C形或U形固定,可有效防止导管移动。所有贴膜上应清楚地记录更换的日期时间。

2. 定期检查导管位置,导管头部定位,流通性能及固定情况。禁止将体外导管部分人为地移入体内。经常观察穿刺点有无红肿,硬结,渗出物,应及时做局部处理。

3. 在使用和维护导管的过程中,禁忌使用小于10mL的注射器冲管给药。一定要用脉冲方式冲管,不可依赖重力静滴方式冲管,在注射最后0.5mL时,边推活塞边撤注射器,以达正压封管。如果经由此导管抽血,输血,输注其他粘制性液体,必须先由手动冲管后再接其他液体。治疗间歇期每7天对PICC实行冲管、换帖膜、换肝素帽等维护,注意不要遗忘。

4. 当导管发生阻塞时,严禁高压冲洗导管,早期可试用尿激酶边推边拉的方式溶解导管内的血凝块,严禁将血块推入血管。

5. 做好心理护理,嘱病人置入PICC导管24小时内,置管侧的手减少活动,避免伤口出血,不宜负重,避免导管与血管壁的磨擦产生炎症反应,也不要过度的弯曲,伸展手臂,以免导管滑脱。避免游泳等会浸泡到无菌区域的活动,尤其是穿刺后第一个24小时不宜沾水。PICC对日常生活,工作如吃饭,洗漱,洗澡,做家务,写字,打电脑等不受影响,不要因为置管而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携带导管时可以沐浴,但应避免盆浴或泡浴,每次沐浴前用清洁塑料薄膜或保鲜膜包裹穿刺点上下至少10cm,包绕2-3圈,上下边缘用胶布紧贴,以防浸湿局部,洗澡完后尽快用干毛巾擦干局部,如有潮湿及时更换。平时注意衣服袖口不宜过紧。置管一侧避免测血压及静脉穿刺。发生静脉炎时,要抬高患侧手臂,以利血液回流。

6. 静脉推注药液时速度不宜过快,不能用于某些造影检查时高压注射泵推注造影剂。

第三篇:PICC置管后的维护(模版)

PICC置管后的维护

更换敷料

必须严格进行无菌操作技术

医护人员应戴口罩、无菌手套和准备必要的更换敷料所必需用品

建议使用无菌透明贴膜固定,不可延长贴膜使用时间,更换透明贴膜前应观察有无红、肿、液体渗出或水肿,触摸穿刺点周围有无疼痛和硬结,透明贴在第一个24小时更换,以后每周更换1-2次,当贴膜被污染(或可疑污染)、潮湿、脱落、卷边或危及导管时应予以更换

保持敷料清洁干燥,每周更换1-2次(接去敷料时应向心性,以免拔出导管) 测量并记录上臂臂围(肘上10cm处)

更换肝素帽

取下原有肝素帽

消毒导管的接口的横切面及外周

连接注射器,以脉冲方式用生理盐水冲管。(一般每周更换一次,如遇到肝素帽损坏需及时更换)

冲洗液:等渗盐水10毫升,如果为输血或TPN后,需用20毫升生理盐水冲管 冲管方法:推一下,停一下的脉冲方法

封管液:稀释肝素溶液(每毫升含肝素10-100单位)

封管方法:以边推注药液边退针的方法拔出注射器针头;严禁使用小于10毫升的注射器;建议使用正压接头

注意事项

适当进行穿刺侧手臂活动,如握拳活动等,增加血液循环,预防并发症发生

睡眠时,注意不要压迫穿刺之血管;更衣时,不要将导管钩出或拔出;穿衣时,先穿患侧衣袖,再穿健侧衣袖;脱衣时,先脱健侧再脱患侧衣袖;肘部关节避免剧烈运动

置管一侧手臂避免测血压及静脉穿刺

避免导管与水直接接触,沐浴时应用薄膜敷料或胶套包扎好,使伤口与水隔绝,勿湿伤口敷料,弄湿了要及时更换。不能游泳

要求病人置管的上肢勿负重(举重、提重物、用力),避免剧烈运动

第四篇:PICC置入术后的维护

一、更换敷料的原则

1、 PICC建议使用无菌透明贴膜固定。傅导管入口与外界环境隔离,便于观察导管及穿刺点、牢固、防止导管移动。透明贴膜应在导管置入后第一个24小时更换,以后每周更换1—2次或在发现贴膜被污染(或可疑污染)、潮湿、脱落或危及导管时更换。使用发汁剂的病人要求每48小时更换贴膜。

2、

3、

4、 如需使用纱布应特别小心,每48小时更换1次。 透明贴膜上应该清楚地记录更换敷料的时间。

不可延长贴膜使用时间,更换透明贴膜前应穿刺点有无红、液体渗出或水肿,触摸穿刺点周围有无疼痛和硬结。

二、更换敷料的方法

1、用一只手稳定住导管的圆盘,另一只手将敷料向穿刺点上方(由下至上)撕下,以防导管脱出。

2、不要向体内插入已脱出的导管。

3、消毒的范围不小于6—8cm,使穿刺点完全干燥。

三、留置期间并发症的处理

1、机械性静脉炎

处理:抬高患肢,避免剧烈活动;冷、热湿敷,20分钟/次,4次/日;轻微活动(握拳/松拳);或三天未见好转或更严重应拔管。

2、化学性静脉炎 处理:通知医生,拔管

3、细菌性静脉炎

处理:通知医生,根据成因处理:培养、抗生素、拔除导管或更换。

4、 血栓性静脉炎:红、肿、痛,周长增加2厘米或以上

处理:热敷、尿激酶溶栓、拔管

5、 穿刺点感染:分泌物、红、肿、痛

处理:严格无菌技术;遵医嘱给予提高抗生素治疗;加强换药;细菌培养

6、 导管断裂

原因:高压注射、不正确的固定或换药不当 处理:体外部分:修复导管;拔管

体内部分:快速反应处理;加压固定导管,用手指按压导管无端的血管或立即于上臂腋部扎止血带,病人制动,确定位置;行静脉切开术,取出导管。

7、导管移位:滴速减慢、无法抽到回血、外量导管长度增加、输液时疼痛、神经异常、呼吸困难、听觉异常

处理:观察导管功能:通知医生;X线定位;不要重复插入外移导管;可能更换导管。

8、导管阻塞:给药时有阻力,输液困难,无法冲管,无法抽到回血,输液速度减慢或停止

处理:(1)检查导管是否打折,病人体位是束恰当 (2)确认导管尖端位置正确

(3)用10ml注射器缓慢回抽,血凝块是否能抽出(不可用暴力推注清除凝块,可致导管破裂或栓塞)。 (4)酌情拔管

尿激酶溶栓(尿激酶1支+5ml生理盐水,配制好后应立即使用)

勿使用10ml以下注射器直接推注,使尿激酶在导管内保留5分钟后回吸可见回血。如果不成功,可于30分钟内,每5分钟回吸一次,第二个30分钟内按同样的方法操作一次,如果两个药物剂量仍不成功应放弃尝试。

第五篇:picc维护

PICC 导管维护流程 1. 评估

穿刺点评估:至少每天评估穿刺点一次,有无发红、肿胀、渗血、渗液及硬结。 导管评估:评估导管有无移动、打摺,是否脱出或进入体内。 操作前是否要抽回血?

2014 年我国卫生部颁布了最新的静脉输液治疗行标,明确规定了中心静脉导管包括 PICC 都必须通过抽回血来确定导管在血管内。

INS 在《2016 输液治疗实践标准》冲管与封管标准:在每次输液之前,应冲洗血管通路装置,并抽回血,以评估导管功能,预防并发症。 PICC 导管到底为什么要抽回血呢?

抽回血目的在于判断导管开口处有无血栓及纤维蛋白鞘形成。这两个东西只要形成就会严重影响抽回血,而且也是后期严重并发症,越早发现,越好处理。

敷料评估:评估敷料有无潮湿、脱落、污染,更换日期是否到期(至少每 7 天更换一次)。 2. 操作程序

第一步 : 更换输液接头 目的:预防感染

频率:建议至少每 7 天更换一次;发现输液接头内有血液或残留药液;明确被污染时。 接头类别:建议使用分隔膜,正压或者恒压接头。 步骤:

1. 打开换药包,将思乐扣投入换药包内。 2. 用皮尺测量肘正中上方 10 cm 处臂围并记录。 3. 揭开固定输液接头的胶布,如有胶痕用酒精给予清除。 4. 更换输液接头:打开输液接头待用,卸下旧输液接头。

5. 打开酒精棉片包,用酒精棉片消毒输液接头,给予用力多方位擦拭 15 秒。 6. 用无菌生理盐水预冲输液接头,连接新的输液接头。 第二步:冲洗导管

定义:用生理盐水将导管内残留的药液冲入血管,应用于输液前或两种药物之间,避免残留药液刺激局部血管,减少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 目的:保持导管通畅

冲洗方法:成年人或不限制水盐的病人通常用 10~20 mL 生理盐水(儿童病人或限水盐病人可用 2 倍管腔加辅助延长管容量的生理盐水),采用脉冲式冲洗方法,使生理盐水在导管内形成小旋涡,有利于把导管内的残留药物冲洗干净。 冲洗频率:

冲管间隔时间以保持导管通畅为前提,可以 24 h、12 h 或 8 h 冲管一次;在每次静脉输液、给药后,或输注血液或血制品以及输注 TPN 后; 冲封管方式(SASH):

按生理盐水(S)- 药物(A)- 生理盐水(S)- 肝素(H)原则执行。

SASH 就是在给予肝素、不相容药物 / 液体前后,均使用生理盐水冲洗,以避免药物配伍禁忌产生不良反应或发生药物沉淀,最后用肝素溶液封管。 封管液使用:

按照血管通路装置和无针输液接头的使用说明,应用 10 单位 /mL 稀释肝素液或不含防腐剂的 0.9% 氯化钠溶液(USP)对 PICC 进行封管。 步骤:

1. 注射器抽好 20 mL 生理盐水; 2. 脉冲方式冲洗导管(双腔两个腔都要冲);

3. 正压封管:在生理盐水冲洗后用稀释肝素液,每次 2~5 mL,正压封管。 第三步 : 更换透明敷料、思乐扣

PICC 虽具有诸多优点,但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发现导管较难牢固固定,导致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用思乐扣为患者固定 PICC 导管降低了 PICC 导管的脱出率,使病人感到安全舒适,但是价位较高,目前并未大范围普及。 更换频率:

根据敷贴的材料、病人的年龄、疾病状况、本机构内的感染率、环境因素以及供应商的指导意见而定,但透明敷贴最多放置 7 天。思乐扣一般也是更换敷贴(7 天)时一起更换,注意应该每日观察穿刺点及周围皮肤的完整性。 步骤:

1. 去除透明敷料外胶带。

2. 0 度角平行撕拉,自下而上去除原有透明敷料。 3. 手消毒后再戴手套。

4. 拆除旧思乐扣:脱离(轻轻打开锁扣,小心从锁扣上移开导管),卸除(用酒精浸润、溶解 Statlock 固定装置下方的粘合剂,直至将 Statlock 固定装置从皮肤上移开)。 5. 左手持纱布覆盖在正压接头上提起导管,右手持酒精棉棒 1 根,避开穿刺点直径 1 cm 处,顺时针去脂、消毒,范围:以穿刺点为中心直径 15 cm(大于贴膜的面积)。再取第

2、3 根酒精棉棒同样的方法逆、顺时针脱脂并消毒皮肤。待干。

6. 再取碘伏棉棒 1 根以穿刺点为中心顺时针消毒皮肤,取第

2、3 根碘伏棉棒同样的方法逆、顺时针消毒皮肤。 注:酒精、碘伏消毒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012 版》。 1. 去除透明敷料外胶带。

2. 0 度角平行撕拉,自下而上去除原有透明敷料。 3. 手消毒后再戴手套。

4. 拆除旧思乐扣:脱离(轻轻打开锁扣,小心从锁扣上移开导管),卸除(用酒精浸润、溶解思乐扣固定装置下方的粘合剂,直至将思乐扣固定装置从皮肤上移开)。

5. 左手持纱布覆盖在正压接头上提起导管,右手持酒精棉棒 1 根,避开穿刺点直径 1 cm 处,顺时针去脂、消毒,范围:以穿刺点为中心直径 15 cm(大于贴膜的面积)。再取第

2、3 根酒精棉棒同样的方法逆、顺时针脱脂并消毒皮肤。待干。

6. 再取碘伏棉棒 1 根以穿刺点为中心顺时针消毒皮肤,取第

2、3 根碘伏棉棒同样的方法逆、顺时针消毒皮肤。

注:酒精、碘伏消毒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012 版》。 建议:

1. 导管在维护过程中不作为常规消毒。

2. 若出现导管有血迹,污渍等情况时可使用洗必泰或聚维酮碘,必须待干后贴敷贴,否则容易出现皮疹及导管损坏。

3. 安装思乐扣(使用思乐扣固定法):皮肤处理撕开 - 贴放。 4. 10*12 cm 透明敷料无张力粘贴,透明敷料应完全覆盖住思乐扣。 1)无张力粘贴透明贴膜

2)胶带蝶型交叉固定贴膜下缘,再以胶带横向固定胶带横向固定延长管。在记录胶带上标注操作者姓名及日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superkids1教案下载下一篇:建国70周年大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