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蜗居》中“海藻”的人物性格分析

2022-11-10

1 引言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认为, 人类精神活动有三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即本我、自我和超我。在这三个部分中, 本我集中了人的各种本能的欲望和冲动, 这是一种天生的、原始的、非理性的结构;超我中充满了对本能欲望实行制约的种种因素, 譬如理性、禁忌、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和标准、宗教戒律等等;而自我则是两者的中间地带, 是一个意识系统。小说《蜗居》以其现实主义的风格吸引大量读者, 本文从心理分析角度对其中郭海藻这个人物的性格以及她最终的人生悲剧的成因进行分析。

2 海藻人性中的善与恶

小说《蜗居》展现了人间百态, 特别是其中的焦点人物“海藻”成为了小说的焦点。她向人们展示了善的一面, 也暴露了人性中恶的一面, 这个人物极具矛盾性。

小说中海藻从一个单纯善良的小女孩变为一个无助堕落的小情人, 再蜕变为一个伤痕累累的单身母亲, 人性的矛盾冲突不断升级。赤裸裸的利益的驱使和她对欲望的无法抵制使她不断挣扎在追求幸福, 即人性善与恶的边缘。海藻对于物质生活的渴求和精神世界的迷失是造成自身悲剧的主要原因。这部小说与其他现实主义手法而写的悲剧小说无甚大差别, 但海藻鲜明人物形象的塑造通过当前生活的真实写照而得到凸显。本我、自我、超我在各个角色中体现以及不同的过分活跃的人格结构分别影响了人物命运。我们每个人都演绎着现实生活中的“本我”, 客观上又在扮演着生活舞台上的“超我”。

3 物欲与情欲

小说中姐姐海萍的窘迫生活点滴总是不间断地刺激着妹妹海藻还不成熟的性情, 打击着海藻尚未成熟的价值观。宋思明恰巧在这个时候像及时雨一样出现在了海藻的身边。在层层物质利益的纠缠中, 海藻与他产生了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纠葛。在海藻半推半就的做了宋的情人, 走出了堕落的第一步后, 她解脱了身体, 但同时灵魂却被悄然的束缚。使得海藻人性中的心理底线一步步地瓦解, 人性不断的沉沦与堕落。本我、自我、超我在不同的外界的社会刺激中对人格格局的变化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在宋来看, 他已不满足以物质利益为出发点的本能的需要, 他还要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本我”得到满足后, 在社会角色中, 宋始终扮演着“超我”的角色, 办事看似循规蹈矩, 实则处心积虑。宋想从肉体到精神上彻底地占有海藻。海藻起初的拒绝可以证明她内心的干净和透明, 但当其体验过那朵恶之花后, 思想情感已发生质的转变。她内心逐渐平衡, 认为自己也是正确的, 因为她这样做不仅仅是满足自己的虚荣, 更是为帮助姐姐摆脱窘境, 这让海藻越来越迷失在人性善恶的边缘, 同时, 宋也在慢慢地侵蚀着海藻的灵魂。两人逐渐从生理达到心理的契合。纵然, 海藻与宋的结合完全是一种苟合, 宋给海藻的只是除了婚姻名分以外的任何东西, 海藻仍无任何社会尊严, 她的行为仍受社会的唾弃。

4 海藻的人性解读

青涩、尚未成熟的小贝给予海藻的物质享受比起宋的能力来说简直是九牛一毛。除了在物质上帮助海藻, 宋也找到一个情感的突破口接近海藻, 无论从心里层面, 还是社会关系都能给予她从未体验过的充足的关怀。海藻与宋的第一次是迫于生活的压力, 为了接受生活的帮助。精神分析学派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本我包括所有原始的遗传的本能和欲望, 其中最根本的是性欲冲动。本我遵循快乐原则, 追求满足, 无视社会价值。海藻与宋的第一次说是需要与被需要的关系, 而海藻与宋的第二次及之后完全是本我的体现, 心底的幸福感远远大于负罪感。她尽情享受着肉体的欢愉及其所带来的心理的快感, 从社会关系中的人蜕变回生物中的人, 无任何的道德约束力, 羞耻感, 毫无顾忌任何的社会道德准则和社会秩序, 她过于强大的“本我”完全超出了“自我”的控制范围。

“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 一部分有意识, 一部分无意识, 主要是有意识的;合乎逻辑, 受现实原则支配, 对自我有检察权, 防止被压抑的东西扰乱意识;还要在超我的指导下, 按照外部显示的条件, 去驾驭本我的要求, 它侍奉三个主人:超我、本我和现实。故事中, 宋太第一次找海藻说道:“该得到的我都得到了。爱我的丈夫, 可人的女儿, 应有的社会地位和尊重。女人到我这个年纪, 活得这么舒畅的, 不多。我没任何怒气, 我倒是很同情你, 希望你能在我这年纪上, 也能拥有与我一样多的东西, 而不是像过街老鼠一样出门小心翼翼。希望你以后的丈夫在知道你这段不堪的历史之后, 依旧把你当成宝贝。”此番谈话后, 海藻曾经思考过与宋一刀两断, 是“自我”的因子在起作用, “自我”的作用也使海藻暂时逃出快乐原则的支配。“超我”是海藻唯一的道德源泉。在与小贝分手后, 现实生活依旧窘迫、残酷, “超我”的监管作用在海藻身上的体现都对“本我”的破坏欲望起到一定威胁和限制作用。但由于其力量的过于弱小, 没有能改变其自我毁灭的命运, 海藻暂时的“超我”那部分泯灭殆尽。她对物质利益的追逐本能上看作是追求幸福, 实则她已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当再次陷入如此让人压抑的现实生活后, 她便毫无顾虑地再次投入宋的怀抱, 用她的话说就是“从现在开始我就步入职业二奶的道路了!”这里与其说是由那么点情愫产生的爱情, 倒不如说是对金钱与奢侈的一种所谓幸福的追求, 一种依赖。这无法抵制的欲望也成为本小说的最终产物:自我毁灭。在没能保住孩子的同时也失去了做真正女人的机会。

海藻从开始的单纯可爱的女大学生, 到甘做破坏别人家庭的“二奶”, 以至到最后的自我毁灭, 是由于海藻不能处理好三者的平衡关系, 三者如果不能平衡发展就会导致人格的扭曲, 这是人物最终悲剧的主要原因。

摘要:本文分析了小说《蜗居》中极具人物性格矛盾冲突的代表人物之一海藻的形象, 并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中的“自我”、“本我”、“超我”的概念, 揭露人性的善恶变化, 分析其扭曲的真正原因。

关键词:蜗居,本我,自我,超我

参考文献

[1] 胡鸿.本我.自我.超我——《呼啸山庄》中凯瑟琳悲剧命运的解析[J].安徽文学, 2006, (9) :40.[1]胡鸿.本我.自我.超我——《呼啸山庄》中凯瑟琳悲剧命运的解析[J].安徽文学, 2006, (9) :40.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关于加快大通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工作的调查报告下一篇:有机蔬菜种植模式及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