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应注重10要

2022-12-12

第一篇:教育孩子应注重10要

关注孩子全面发展应注重加强个体素质教育1

2011年秋季学期家长会发言稿

各位家长: 大家好!很高兴我们又在这里见面了。首先,非常感谢大家对我们工作的支持。根据学校的要求,希望我们老师能在家长会上给家长们传递一些关于孩子教育问题的一些新理念、新看法、新做法。那么,我今天想跟大家交流的是关于关注孩子全面发展这么一个主题。

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由于人才是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故上述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是人才素质的竞争。因此,我国要成为21世纪的世界强国,必须提高整体国民素质。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关键在教育,在人的素质教育。走素质教育之路,全面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不仅是我们每个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也是全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下面,我个人就如何关注孩子全面发展、提高孩子个体素质谈谈自己一些初浅的认识。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狠抓习惯养成,全面打好孩子成才的基础。

孩子的素质教育,关系到祖国建设的未来事业,孩子的健康成长成才,作为家长,需要帮助小孩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那么,应该怎样给自己的孩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呢?这个问题就有一些家长感到非常头痛。我认为,素质教育把时间还给了孩子,把更多的时间交给了家长,家长就应该把能力和健康还给孩子。

一是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素质教育的实施,缩短了孩子在校的时间,让孩子学会自主学习,养成良好学习习惯非常重要。家长应配合学校、老师对孩子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与锻炼,比如要让孩子自己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完成课堂与家庭作业的好习惯、复习功课的好习惯等,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孩子每天阅读的习惯。让孩子从小养成每天阅读的好习惯,虽然不能一时显现出效果,却会使孩子终身受益。故而作为家长,最好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陪孩子读读书,长此下去,不只是督促,而是要做孩子的榜样。要培养孩子静心读书、静心学习的习惯,使她能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养成有始有终地完成好每一件事情。

二是要培养孩子交往处世能力。当今社会,具有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的人更容易成功。而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很差。家长可以先培养孩子在家里学会与父母长辈交往,而后可以多带孩子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公益活动,让她们学习如何与同伴交往、与陌生人交往,并在交往中学会分享,要允许孩子带同学到家里做客,让孩子做小主人,家里的事也要多与孩子商量,让她感觉自己是家中的一员。

三是要创造必要的条件,培养劳动习惯。一个孩子如果有好的劳动观念,就会相应地形成一些好的行为习惯,进而具有坚强的意志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因此,家长应注意创造必要的条件,加强对孩子劳动观的培养。比如,平时有计划地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周末陪孩子参加一些公益劳动。要大胆放手,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要使孩子成长为生活中的强者,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四是要培养孩子勤俭节约习惯。

五是要开发孩子智力,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孩子自己的事情,让她先拿主意,多动脑筋,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家长可以给出建议,让孩子从小学会依靠自己,干好每一件事情。

六是要培养孩子做到诚实守信。作为家长,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说话要实事求是,孩子的合理要求要满足,与别人相处,要诚实,讲信用,不说假话,要以团结为前提,学会合作干事。

七是要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每一个家长最大的心愿,所以要培养孩子的卫生习惯显得就非常重要了,经常性的教育孩子要注意个人卫生,养成勤洗头,勤洗澡,勤剪指甲,不要随地乱吐痰,饭前便后要洗手的卫生习惯,确保孩子身心健康。

八是要培养孩子勇于创造的劲头。一个父亲给自己的孩子讲过这样一件真实的事情:199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巴黎,研究“21世纪的希望和威胁”。会议期间,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里学到您认为最主要的东西呢?”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惊人:“在幼儿园”。她解释说:“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这一番话告诉人们:启蒙对人的创造思想的教育是多么重要。所以,培养创造力要从娃娃抓起,培养她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个性品质,为孩子们未来的创造发明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且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本身也是孩子主动探索理解的过程。

九是要针对孩子的个体特点,培养有利于其发展的特长。人人有长处,人人有弱项,作为家长应该清楚自己孩子有长短与强弱,针对孩子的个体特点,发挥孩子的个人特长与爱好,更好地在接受教育阶段达到全面提高孩子素质的真正目的。

十是要帮助孩子处理好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关系。知识并不等于能力和素质,它只是素质的基础,只有通过内化才能转化为素质;能力则是素质在一定条件下的外在体现。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素质高、能力强,这样就能够促进知识的掌握、增殖与迁移和创新发展。

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与锻炼是其今后事业成败的关键之所在。孩子交际、劳动、卫生习惯的养成与锻炼是其今后事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二、针对孩子个体特点,因材施教,注重孩子的素质教育。 由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智力发展水平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周围环境不同,因而对各种事物的接受能力也不同,随着孩子的成长发育,她们的智力就各自遵循着一定的轨迹发展,这就是所谓的智力发展趋势。如果我们做家长能及时发现这种趋势并循着各自的轨迹施以相应的教育手段,循循善诱,孩子即会在自己智力发展优势的领域中表现出突出的才能。因而我们作家长的就应该在以下几方面多下功夫:

三、仍以“四有”为目标,关注孩子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仍应以“四有”为目标,牢固树立这种人才观,就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接班人,所以我们家长要着眼于未来,着力于素质,培养志向高远、素质全面、基础扎实、特长显明的一代新人。全面发展教育就是要促进人的智力与体力的充分自由地、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就是要促进人的各方面才能、兴趣、特长的和谐统一地发展,而素质教育同样把工作重点放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上。全面发展注重的是“素质”的教育,强调实际能力的训练。具体一点讲就是更加强调解决问题的能力。素质教育是一种综合的、全面的、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把成才做为目标,一生中可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法,边实践,边学习,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因此,作为家长,特别要重视孩子自身的“个性”发展。人的个性差异很大,培养人的方法也应千差万别。所以,创新型人才反传统的求异思维,以及创新型人才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独特的、与众不协调的个性,就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宽容。

第二篇:教育更应注重知识培训

知识积累是指对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把握以及建立涉及感性知识、理性知识、自然知识、社会知识等全面广博的知识体系结构。而人格培训只是对知识选择性吸收和应用的过程。因此,在教育中更应注重知识培训。

第一,从教育工作的实际操作性来看,知识培训更重要。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学习知识的关键期,只有在关键期学习才是最有效的,所以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积累知识是学生的任务,更是他们成长必须承担的任务。知识是全方面、多元的概念,学校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多元知识所起的作用更是不容小觑。而人格培训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人出生开始,其父母、家庭、社会都承担着人格培训的职责和任务,并且人格具有稳定性,个体在成年时就基本定型了,除非遇到重大变故,否则不会应学校教育发生重大改变。在当前社会向信息化、网络化快速转变的过程中,学校教育在人格培训方面的作用更是日趋弱化,不具备全面培训学生人格的条件,既然如此,在学校教育中就更应注重知识培训,为学生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从学校教育的性质来看,教育对象正处于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美国著名学者比彻曾经说过:“无知是滋生妖魔的温床”。而学生在学校中正处于知识积累的重要阶段,自然要更加注重知识的积累和培训。毛泽东能够在领导人民解放事业的过程中,潇洒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科学的判断形势,一次次在的关键时期挽救革命、挽救党,不正是因为他在年青时期广泛猎取知识、积累知识、应用知识的原因吗。学校较其他社会团体、组织的明显区别,正是因为它是传授知识、学习进步的场所。教师的基本职责“传道、授业、解惑”,不也清楚的表明,教育更应该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训吗?

第三,从知识和人格的逻辑关系来看,知识是塑造人格的基础。读史使人明志,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书读百卷明是非,路行万里辨曲直,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何谈人格塑造?只有知识的培训和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形成量变到质量变的转化,才能促进人格的升华。所以,知识是基础、关键,人格是目标,是成果。

第四,从社会需要人才的条件来看,掌握知识的程度始终是主要的。当今社会,科技进步日新月益,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知识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它可以被直接量化和评判。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家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知识和技能对于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参与社会竞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知识培训才是学生在学校中最重要的任务,也是教育工作更应注重的方面。 总之,在学校教育中,一定要明确以培训知识为重点,以帮助学生健全人格为补充,才能使我们的教育事业,真正落实到科学发展观把指引的道路上来,真正把我们的教育事业办学习是成就事业的基石

成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

第三篇:在班级管理中应注重个性教育

1.2 冯琳 李敏

传统的中国式教育强调严管、强调纪律,把“听话”当成是好学生的重要标准。因为一向强调顺从,使学生更内向,没有创造力,就出现了所谓的“高分低能”,这样的人才已经不适应时代的潮流。今天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最重要的是创新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因此,把个性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全面的张扬,是实施素质及教育的切入点,也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理想教育。

由于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的不同,学生的素质结构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素质在每个学生身上的不同组合便形成了学生的个性化特征,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所谓“优等生”和“潜能生”,其实只是在某些领域的体现,并非绝对的层次划分。同时学生的个性具有可塑性和自主性,这就为我们的教育提供了可能。

一个班级是由个性化的学生组成的集体,良好的班机氛围与环境的形成有赖于班级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而良好共性是在个性的基础上形成的,共性一旦形成,便反作用于个性,促进学生素质的进一步优化。

作为一个班主任,就应该从人的差异性出发,强调尊重个性,因材施教,把个性教育与整体教育有机的协调起来,鼓励先进,培育特长,使学生能够各显其能,各施其财,从而使班机集体内不同类型之间及单个的学生不同发展侧面之间形成优势互补。通常情况下,我们总是一味强调班机集体的功能,在班级管理中总是注重“班级的共性”,然后才是“个性”。这种班级管理要求每个学生时时刻刻与班级保持一致,班级管理成了以统一模式为主的准军事化管理,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因此,我们应倡导个性化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个性化不是否定整体,而是“面向每个个性化的学生”,在发展每个学生个性基础上,确定一个共同努力的目标,营造有正确集体舆论、齐心协力、团结互助的氛围与环境,寻求适合学生特点的民主管理手段,营造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良好空间。这就要求在班级管理中变以班主任为主体为以学生为主体,变强制命令为民主协商,变千篇一律为百花齐放,使学生在班集体中心情舒畅、思想活跃,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在班级管理中进行个性教育要做到以下几点:

1、尊重个性,民主管理。

尊重学生个性,创造“异质”集体,在班内形成“探究、争辩、断定”的自主空间,让学生自己辨曲直,明事理。

如在要求学生遵守校纪的前提下,不再硬性制定班规,而是让学生制定自己能够遵守的“个性准则”并学会不断修正;考试后不公布分数名次,却鼓励学生在同学中找一个竞争对手,明确目标,不断进步;实行干部轮流制,推行自由竟选、全班评议的方法产生各式各样的“领头羊”,改变以往班主任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的“保姆”形象,让学生树立自主自立的精神。

2、重视能力,培育创新。

鼓励学生善于发现、善于创新,注意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各展其能、各施其才,使班级成为学生发挥能力的场所,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培养特长,发展特长,不放过任何一个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这样,过去在“分数高下”环境中的所谓“差生”都显示出了各种能力。

3、正确疏导,提高情商。

教育既要培养情感,又要教学生自己学会调适情感。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必须疏导学生的情感,提高班级人际关系的质量,是班级成为健康和谐的良好空间。我在班级管理中确立了“微笑、鼓励、公正、民主”的班主任工作原则,多给学生微笑,多给学生鼓励,建立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的民主关系,在处理班级工作时,尽可能的倾听学生的意见,使班级管理公正公平。

“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为此,我努力形成班内互帮互促的良好环境,我们开展班内学生间“劝学共进”活动。针对某些学生的不良行为,开展了“心连心”活动,使学生间互相尊重,平等互助,从而使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培养。

总之,尊重个性、重视能力、疏导情感,时时处处注意对学生进行引导,又时时处处注意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就能使班机发挥“优势互补”的整体效应。

第四篇:应注重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教育

在很多幼儿园,承担幼儿语言教育的主要是集体语言活动。幼儿园集体语言活动常采用三种形式:第一种,是集体的谈话活动。集体谈话活动一般以师生相互交流和幼儿同伴相互交流为主,一般气氛比较轻松,幼儿的语言表达机会较多。但如果幼儿对教师选择的话题缺少生活经验或者教师组织方式单一,则很容易陷入幼儿无话可谈、只能由教师唱独角戏的尴尬境地。第二种,是集体的幼儿文学作品学习。集体的语言文学作品学习仍然是教师讲得多幼儿说得少,幼儿容易感到疲劳和厌倦,因而不愿表达,而且有些幼儿没有机会表达,还有些幼儿不敢表达。第三种,是集体讲述活动。其中,排图讲述和构图讲述是两种能激发幼儿创造性想像的形式,幼儿的语言表达机会比较多,但这两种形式的讲述在幼儿园一般开展得比较少,而经常进行的看图讲述常常因其单一的形式和教师一成不变的引导让幼儿感到索然无味。

很显然,集体活动中教师给幼儿提供的语言机会是远远不能满足幼儿语言能力发展需要的,况且集体的语言活动在各个年龄班一周最多只有两次。笔者认为,幼儿语言教育应贯穿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教师应将幼儿园语言教育的重点从设计形式新颖、生动活泼的集体语言活动转向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教育,研究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语言素质。

那么,教师在幼儿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教育指导中应注意些什么呢?考察现实,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强调。

一、重视与幼儿的个别交流。

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跟其他能力的发展一样,有较强的个别差异性,因此,教师与幼儿的个别交流有着特殊的意义。教师在与幼儿的个别交流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应了解幼儿语言发展的状况和特点。

幼儿渴望教师的关注,教师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有很多与幼儿个别交流的机会。教师应经常观察幼儿,了解全班幼儿的语言发展状况,如哪些幼儿语言发展比较好,哪些幼儿语言发展一般,哪些幼儿语言发展较差,还应特别关注那些语言发展有特殊问题的幼儿。 一个中班的教师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幼儿的语言发展存在着一些问题:少部分幼儿没有语言交流的兴趣;部分幼儿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有个别幼儿喜欢说话,有较强的表达欲望,但是说话比较罗嗦,一句话常常重复说几遍;有些幼儿说话的句子不连贯,而有个别幼儿能说连贯的句子,但思维跳跃性比较大,常常前言不搭后语;有些幼儿在运用词汇特别是动词的时候有一些混乱;还有些幼儿普通话的某些发音有困难。我们相信,这个教师了解了孩子的这些具有个性化的语言发展后,定能在与幼儿的交流中有侧重地促进其语言的发展。

第二,教师应有技巧地让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语言是在运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幼儿与教师发生语言交流时,大多是向教师报告周围的情况、自己发现的秘密或是展现自己的作品和能力,教师此时应利用自己的话语将幼儿想说的话充分挖掘出来。比如,当幼儿用积木搭好了一座房子后,他也许会跑过来欣喜地

告诉老师他搭的房子多漂亮。如果这时教师的反应仅仅是“确实很漂亮,你真是一个能干的孩子”这样一句鼓励性语言,那么幼儿得到了鼓励后,此次语言交流便告终结。但是,如果教师引导幼儿充分谈论房子的话题,如:“你觉得什么地方很美?”“你准备用它来做什么?”“你以前还搭过怎样的房子,你觉得哪个最漂亮?”这样,教师与幼儿关于房子的个别交流就展开了。对于一些不善于表达、语言发展比较滞后的幼儿,教师有技巧的引导特别重要。

第三、教师应给幼儿准确的语言示范。

幼儿语言的学习大多是通过模仿,在幼儿的语言表达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时,教师准确示范是十分必要的,也是行之有效的。在与幼儿的个别交流中,教师应及时发现幼儿语言表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语言要求,同时给幼儿良好的语言示范。

二、要给幼儿提供充足的自由交流的机会。

由于班级的人数比较多,教师与幼儿的个别交流很难照顾到全体,而幼儿之间的自由交流则是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并且十分乐意的活动,因此,教师应尽可能给幼儿提供这样的机会。其中,活动区的活动给幼儿自由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教师还可采用多种方式创造幼儿自由交流的机会,如:鼓励两个幼儿共同阅读,鼓励几个幼儿合作完成某项工作(如用积木合作搭建房子)等;在进餐前的等待过程中,教师一般要求幼儿安静休息,而幼儿往往喜欢与同伴谈论有趣的事情,我觉得教师不应批评或阻止幼儿,应鼓励幼儿与同伴轻声交谈。

三、在日常生活中增加文学作品欣赏活动。

幼儿对听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一周仅仅一两次集体的文学作品学习活动显然是不够的。有些内容简单、幼儿很容易理解的文学作品,完全没有必要作为有组织的集体活动内容,通过各种形式让幼儿来理解和感受。我认为,像这些文学作品放在日常生活中欣赏更合适。教师应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让幼儿能欣赏到生动的文学作品,让文学作品中的美好意境和有趣的、快乐的情节和人物来打动和感染幼儿。一般来说,进餐前、进餐时、进餐后和集体活动后的休息时间都是欣赏文学作品的良好时机。在午睡前听听故事对幼儿来说也不失为一种享受,而在一个美梦醒来后能躺在床上听着好听的故事、诗歌和散文该是多么美妙的事情。给幼儿提供多听的机会其实很容易做到,可我们很多教师往往因为认识不到它的重要性而常常没有去做。

四、倾听习惯的培养应贯穿日常语言教育的始终。

倾听习惯是基本语言素质的一个重要部分,不管是在欣赏文学作品还是在与人的交流中,都需要认真倾听。而幼儿往往喜欢自己说,不听别人怎么说。当一个幼儿满怀热情给别人介绍自己奇妙的发现时,周围的伙伴吵吵闹闹,并没有谁在认真听他说什么,那么这个孩子的表达欲望可能就立刻消失了,他可能会想到是不是自己说得不好,于是他的自信心受到了打击,也许下一次他不会再主动要求在集体面前表达了。有一次,我请一个男孩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而周围的孩子还没有安静下来,这时这个男孩很生气地回到座位并大声宣布:“如果你们不安静下来,我就不给你们讲故事。”可见,孩子多么希

望有人认真倾听他说的话。教师应让幼儿的语言表达得到应有的尊重和鼓励,在语言教育中应给幼儿提出明确的倾听要求。有时,教师可有意让幼儿重复别人说过的话,以此来了解幼儿的倾听,从而强调倾听要求;有时,教师也可以让幼儿找找刚才说过的话中有哪些好听的词语,以及讨论别人说得怎么样,以此来加强幼儿的评析性倾听能力。长此以往,认真倾听会逐渐变成幼儿的一种良好的习惯。

五、利用日常的专题语言活动给幼儿创造更多的语言机会。

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还可组织常规性的专题语言活动,选择一些从幼儿的认知和生活经验出发的、能激发他们内在的表达欲望的内容,让全体幼儿参与其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如“天气预报”、“周末趣闻、“报告新发现”、“小记者采访”、“学做广告和创编广告”、“故事大王比赛”、“午餐解说员”、“长篇故事续讲”、“续编故事”等都是幼儿喜爱的专题。这些活动中,幼儿的语言交流方式往往比较随意,环境比较自由和宽松。每个专题的开展可根据实际情况,每天一次或一周2-3次,可以持续一个月,甚至一个学期。像“报告新发现”这样的专题活动可以持续很长时间,幼儿特别感兴趣,因为他们每天的生活都在变化,每天的世界对他们来说都是新鲜的,他们有很多的新发现需要与人分享。

总之,语言教育应贯穿幼儿园所有的活动中。

第五篇: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情感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效应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的和宗旨,决定了它既是一中理性教学,又是一种情感教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过程既是知识的传授和道德的完成过程,也是情感的表达和培养过程.富有情感的教学具有感人、育人、化人的特殊力量,能使受教育者动心、动情、动容。在新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实施中,我认为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要更应该注重心理效应:

一、要关注注情感体验来优化教学课堂。

1、用语言来动情感

教学的魅力从很大程度来说体现的就是语言的魅力。而政治教师语言水平能够反映教师的本身的学识和思想水平是教师个人修养的综合表现。古人吟:“言为心声”“慧于心而秀于言”这都说明一个人语言的重要性。

教师的情感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语言可以有不同的情感色彩,而且,不同的情感色彩的语言,有助学生形成不同的情感:

(1)、语言有有逻辑性、归纳性:

在对知识点的讲解时,要有理有据,抓住问题的本质。严谨规范,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紧扣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学生形成深刻的情感

(2)、语言要生动,有感染力:

即要用善于用诚恳语言,表露真情,不虚伪、不娇情、不做作。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形成真诚的情感。

(3)、学会“硬话软说”来融洽生关系。

在学习生活中,教师往往会遇到因为学生的缺点或毛病而不自觉的给教师造成麻烦的情况。这是教师要学会“硬话软说”。“硬话”是居高临下的斥责、声色俱厉的禁止,这种说话的方式把学生置于很尴尬的境地,使学生觉得失去了尊重,因而往往导致师生关系紧张,效果不佳。反之,“软话”是从尊重人的角度出发,使学生感到受到尊重,心情舒畅。比如“把警告的话说成劝慰的话、把不满的话说成提醒的话、把说教话说成激励的话”真样学生的人格受到尊重和满足后,才会真正明白自己的不足,才回由衷地改正错误。

2、课堂教学应有和谐的笑声。

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善于用笑声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以调动学生乐学的积极情感。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创造一个师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环境:需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参与,并与有意识的心理活动相统一,这样能减轻和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进入学习最佳心理状态。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帮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良好关系。

二、教学中不容忽视的心理虐待现象

教育工作面对的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人。学生除了有物质方面的需要外,更有心理上的需要如果对心理学知识一无所知或学而不用、那是搞不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多年来这项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不尽人意,这应该说是重要原因。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有意无意或隐或现的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当这种伤害达到一定程度、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时,就可称之为心理虐待。

(1)、虐待之一的表现是:轻视的虐待。

这种虐待往往是差生和不听话的学生所承受的,有的教师是往往常用打骂、侮辱、讽刺、挖苦、嘲笑等方式发泄对差生的不满。教师对差生似乎有先入为主的成见,认为差生就理应承受侮辱和嘲笑。同样的行为因差生所做,受到的处罚可能性更大,而优等生做出则能轻而易举得到(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老师的谅解。有时候一个漠不关心的眼神,就足以扯断一根钎细的生命线。伟大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就说过:“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歧视里有瓦特,你的讽刺里有爱因斯坦。”

(2)、中间生承受的心理虐待——被忽视的虐待。

中间生是远离教师视野之外的另一群体,他们既不能以优秀的成绩的到教师的关注,也不能以自己的“不轨”行为引起教师的格外注意。这种对学生的不关不问就是一种伤害。这种伤害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学习成绩停滞不前,缺乏上进心进而形成“疲软”性格。因此,教师的鼓励和关注是中间生进步的前提条件。

(3)、对优等生的“重视”造成的心理虐待。

教师对优等生的过分重视和额外关注,也是一种变相的心理虐待。他们害怕学业的失败,恐怕自己从老师的心目中跌落下来。可能很多老师都有这种体会:一些优等生在离校后不愿意与老师是打照呼,很少拜访老师,老师虽然给予他们的关心最多,但未必受到对等的回报,其实这就是特殊的照顾给学生造成的自负性格的形成。

通过以上的分析,应该知道教师的行为对学生的影响,不仅要看学生的表面行为,还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对学生的虐待行为也许不是有意为之,但却客观的存在着不利后果。因此,教师应该以公正的态度对待所有的学生,以全体学生的发展为宗旨,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避免对学生造成心理虐待。

总之: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关注学生的情感,走进学生的心灵,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知识教育功能才达到最好状态;没有情感教育的思想政治课,是“有理无情的——只剩下“知”、“理”躯壳的政治课,必定是没有生命力的。所以政治课教师要充分重视情感教育,做到德育、智育情育相统一。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uv涂装设备市场分析下一篇:ug模具设计实例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