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描写鲁迅的文章

2022-10-03

第一篇:名人描写鲁迅的文章

鲁迅的名人名言

鲁迅经典语录 鲁迅资料: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周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中国翻译文学的开拓者。毛泽东曾评价他:“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的主要成就包括杂文、短中篇小说、文学、思想和社会评论、古代典籍校勘与研究、散文、现代散文诗、旧体诗、外国文学与学术翻译作品等。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的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鲁迅名言赏析:

1、(中国历史上只有)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灯下漫笔》

普及指数:★★★★

深刻指数:★★★★★★

千百年来,无数的的哲学家、思想家、史学家穷尽一生苦苦探索人类历史的规律,答案可以说五花八门。然而鲁迅独辟蹊径,指出了人类历史其实只存在三个时代,就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和没有奴隶的时代。而过去的中国实际上只有前面两个时代,第三样时代则需要现代的青年去努力奋斗。鲁迅对历史的这一概括,可以称得上是简单明了的天才创造。那么今天,我们生活在哪个时代呢?我们青年人都在做些什么呢?

凭借超出五星级的深刻指数,位列榜首。

2、救救孩子!——《狂人日记》

普及指数:★★★★★

沉痛指数:★★★★★

《狂人日记》揭示了中国数千年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凡是读过这篇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记得这样一个情节:狂人在翻开历史的时候,见到每页都写满“仁义道德”几个字,可是研究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到满本都写着“吃人”二字。中国人从一出生时起就要接受所谓的“仁义道德”的教育的,其实,不过是在教授着如何吃人罢了。然而,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许还有。鲁迅通过狂人的嘴巴喊出了:

“救救孩子!”

3、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纪念刘和珍君》

普及指数:★★★★★

悲壮指数:★★★★★

1 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鲁迅为他遇害的学生写了一篇悼念文章《纪念刘和珍君》。在这句句是血,字字带泪的千古名文中,鲁迅歌颂牲者为“真的猛士”,而蔑称自己是“苟活者”。鲁迅称他们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哀痛者,即为自己的民族的贫弱而哀痛;幸福者,即为自己能够献身民族的独立富强而幸福。鲁迅的这篇文章,保存了那个时代一幅全新的妇女的影像。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4、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纪念刘和珍君》

普及指数:★★★★★

激愤指数:★★★★★

一场死亡47人,伤200多人的大屠杀已经令人惨不忍睹了,一些流言家们还要撰文对手无寸铁的请愿者进行无端诬蔑。鲁迅为此激愤的说道:“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然而鲁迅在此提出了他的预言:沉默过后,不是爆发就是灭亡。鲁迅的预言其实也是忠告。可是,专制制度是一种容易让人上瘾的制度,多少人明白了鲁迅的忠告,又多少人在意了鲁迅的忠告。

所以,民众在政府门前喋血的事总在不断发生。

5、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自嘲》

普及指数:★★★★★

鲜明指数:★★★★★

这是高度概括鲁迅一生的诗句。柏杨说鲁迅只有战斗性,而缺乏包容性,该罚他背诵这句诗一万遍。其实战斗性和包容性并不矛盾,只是实施对象不同罢了。一个人只知爱,不知恨,那是没有是非的滥爱;一个人只有恨,没有爱,那就已经走上了反人类的邪路了。鲜明的爱憎,正是鲁迅丰富性的体现。

据说现在青少年学生最恨的就是鲁迅,冤哉,鲁迅最爱的就是你们啊!

6、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乡》

普及指数:★★★★★

哲理指数:★★★★

《故乡》中,“我”希望将来宏儿和水生不要再像“我”和闰土那样相互隔膜起来。然而这希望又是那样的茫远。但是,如果人人都有这样的希望,是不是也会变成现实呢?鲁迅在文末用路来作比喻告诉我们答案。

其实地上本没有民主,追求的人多了,也便„„

7、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死》

普及指数:★★★

决绝指数:★★★★★

2

鲁迅死前,希望爱人“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希望儿子长大后“莫做空头文学家”,希望朋友“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但是对于怨敌,鲁迅则强硬的指出:“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呵呵,鲁迅最为“正人君子”所诟病的正是这句话。其实,我发现所有人都没有明白这句话中的“也”字的含义。鲁迅的潜在意思是说,如果我死了,他们就没有怨恨了,那么我也可以宽恕他们。

但鲁迅对人性的了解是很深的,他知道自己死后怨敌必然鞭尸不断。如果现在表示了宽恕他们,死后他们就心安理得的鞭尸了。不如,给他们留点骨鲠,让他们鞭尸时不那么舒服自在。果然,鲁迅死后,怨敌们提到他时往往吞吞吐吐,既想鞭尸,又想立一座客观公正的牌坊,搞得浑身不自在,正是这句话的威力。

死诸葛吓跑活司马,鲁迅辈也!

8、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普及指数:★★★

激励指数:★★★★★

很多人说,鲁迅老是把中国人骂得一文不值,好像中国人是低等民族一样。其实实在是冤枉。鲁迅是民族的精神医生,当然主要的任务是指出我们民族的精神出什么了毛病。如果我患了癌症去看医生,医生却告诉我我的手还能活动,脚还能走路,嘴巴还可以吃饭,没事,回家睡觉去吧。砰!这样的医生我死前首先把要他给枪毙掉。鲁迅是不是认为我们中国人一文不值呢,《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很好的答案。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9、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秋夜》

普及指数:★★★★★

争议指数:★★★★

其实这是一句很平常的句子,在过去很长时间都没有人提起。直到八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初期,把鲁迅拉下神坛成为一种潮流时,好像首先是一位语文老师发难,拿出这句作为例子,说明鲁迅的文章也有病句。从此,关于这句是否病句就一直争论不断,而这么一句很平常的句子,也摇身一变成为妇孺皆知的经典名句。

鲁迅在地下窃笑:在我的身后,可以看见两个争论不休的傻子,一个不知道我写了什么,还有一个也不知道我写了什么。

10、时间就是生命。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门外文谈》

普及指数:★★★★

哲理指数:★★★

鲁迅不是哲学家,鲁迅带有一定哲理的句子其实都不算很深奥,这句也是。但是因为比喻得 3 很恰当,很贴切,所以流传很广,引用很多。鲁迅说这句话,原是批评汉字难写难学,浪费时间,浪费生命。但联想到鲁迅一生,他确实也深受浪费时间之害。很多青年作家热爱鲁迅,经常把稿子寄给他。但是有些人总是写得很潦草,让他看着吃力;有些把初稿给他,让他改得吃力;有些要求把稿子发表出去,鲁迅不仅要帮他改稿,还要把稿子誊抄好。鲁迅为了扶持青年作家,常常不顾有病在身,默默的忍受了。

记得我在大学时,为了系里的刊物给系主任写了一份报告,主任很快回复了,可是见到那份回复时我羞愧难当:主任的回复比我的报告还长,但是全是一笔一划写的正楷字,工工整整;而附在后面的我的报告却潦草不堪,有些字连我看了都还要再迟疑一下,有些语病主任还帮我改了。哎,我想,我不知道浪费了主任多少时间来看我的“书法”,他却不愿意让我多花一分钟时间看他的回复。

其实,浪费别人时间的人,虽然谋了别人的财害了别人的命,自己却往往一无所获。

结语:老鱼刚要恢复写博,这十景病立刻又犯了。鲁迅是讥讽过国人的十景病的,老鱼作为鲁迅的粉丝,居然把他老人家的话当做耳边风,也算是造他老人家的反。以前搞什么《十大天才文人》、《十大狂狷文人》还好,这次竟然还拿他的作品来开涮。呵呵,他老人家要没病死,今天也非给老鱼气死不可„„哎哟,快闪,鲁老爷子的砖头已经拍到„„(来源:携酒与鱼_新浪博客)

鲁迅名言精选:

1、我们自动的读书,即嗜好的读书,请教别人是大抵无用,只好先行泛览,然后决择而入于自己所爱的较专的一门或几门;但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崐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2、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3、敌人是不足惧的,最可怕的是自己营垒里的蛀虫,许多事情都败在他们手里。

31、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宝贵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

4、我们和朋友在一起,可以脱掉衣服,但上阵要穿甲。

5、说过的话不算数,是中国人的大毛病。

6、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越到后来,这队伍也就越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

7、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8、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9、上人生的旅途罢。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

10、唯独革命家,无论他生或死,都能给大家以幸福。

11、假使做事要面面顾到,那就什么事都不能做了。

12、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13、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14、从来如此,便对吗?

15、节省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16、只要从来如此,便是宝贝„„

17、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18、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

19、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

20、搞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

21、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22、幼稚对于老成,有如孩子对于老人,决没有什么耻辱的,作品也一样,起初幼稚,不算耻辱的。

23、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的死掉了。

24、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25、做一件事,无论大小,倘无恒心,是很不好的。而看一切太难,固然能使人无成,但若看得太容易,也能使事情无结果。

26、节省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27、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

鲁迅诗集选读

前言

在中国革命和现代文学史上记录着这样一位伟人的名字,他就是驰名中外的现代文坛巨匠,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先生。鲁迅先生以他如椽的巨笔在近半个世纪的革命生涯中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振兴而讴歌、呐喊、战斗,贡献了光辉的一生,为中国新文学宝库留下了极为宝贵的遗产。这里编辑整理出版的《鲁迅诗释读》,正是鲁迅先生宝贵文学遗产的一部分。它如同鲁迅先生的其他文学作品一样,如实地记录了鲁迅从事革命文学活动的光辉历程,使我们从又一个侧面深刻地了解鲁迅,学习鲁迅,从中得到人生的启迪和教益,更加焕发起对这位文学伟人的景仰而永远铭记他在中国革命和现代文学史上所创建的伟迹。

鲁迅生活的时代,是中国人民灾难深重的时代,也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革命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他目睹了中国人民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重压下的极端困苦和封建思想长期毒害而麻木了的民族意识,深切认识到要拯救祖国,振兴祖国,首先必须唤醒人民大众,振作精神,艰苦奋斗,创造出自己的新国家,使她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于是,他从旧营垒中冲杀出来,用高昂的热情和百折不回的毅力,以文学为武器,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在“五四”前后至二十年代中期,他不仅写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杂文集和小说集,同时还创作了许多既具有战斗风格又颇具艺术特色的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这些诗歌也同他的杂文和小说一样,有的是掷向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其走狗们的锋利匕首和投枪,有的是对广大劳苦群众寄予的深切同情,而对他们麻木不仁的精神状态表示愤激之情,所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从而呐喊、呼号。鲁迅以他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经验,在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掘出震动人心的社会问题,其笔触涉及范围十分广泛;政治、经济、文化、儿童、青年、家庭、社会教育、社会心理、道德、风习、读书、语言文字、历史等等,可谓包罗万象。由于他知识渊博,功底深厚,在诗歌创作中也表现了很高的艺术才能,行文造句,从无枯燥的抽象推理,而是通过活用典故和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进行论辩、驳难,寓情于理,寓理于情,情理交融,相得益彰,因而形成浓郁的艺术特色。常常寥寥数语,便刻划得精辟透彻,入木三分。同时又不为某一种固定格式所束缚,依据不同内容,灵活使用不同手法,使诗文形式丰富多采。有的义正词严,气势凛然;有的峭拔犀利,清新隽永,可谓喜笑怒骂 5 皆成文章,往往在幽默轻松中便缴了论敌的械,弘扬了正气。

鲁迅青年时期由于研读了严复译述的赫胥黎《天演论》,受到生物进化的思想影响,在相当长一段时期,他是以 “进化论”作为思想武器,来观察社会,进行战斗的,这在早期的诗章中表现得较为突出。但至一九二七年“四·一二”政变后,他在广州目睹了大批工人、革命 知识分子惨遭杀害,腥风血雨的恐怖情景,使他思想发生突变,于是他认真研究马列主义,坚决抛弃了进化论而完全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他后来回忆此时的思想说: “我一向是相信进化论的,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然而后来我明白我倒是错了。” “我在广东,就目睹了同是青年,而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书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他的终于成为共产主义者,固然有多方面的客观因素,但从主观方面看,则是他青少年时代就树立了牢固的为祖国而献身的志原,在生命历程中始终贯串着 “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精神。因此,他在解剖社会的同时,也严于解剖自己。当发现自己的弱点、缺点和不足之处的时候,就毫无保留地予以克服纠正,弃旧图新。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六年间,是鲁迅由一个旧式的民主主义革命者向新式的民主主义革命者和共产主义者转变而最终成为一名共产主义者的时期。他撰写和出版《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南腔北调集》《、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以及他在这一时期所创作的诗歌作品,在政治思想、文学思想方面都产生了质的飞跃,文章在思想高度和色调上都与 “五四”时期和二十年代中期迥然不同,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刻分析各种社会问题。这一时期的诗歌和他的其他文学作品一样,表现了高瞻远瞩的政治见解与极为鲜明的爱憎感情。对于敌人,主张要 “无毒不丈夫”,连白眼也不给;对人民大众及代表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则表示深挚的热爱,充分体现了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鲁迅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无私贡献的一生。他不但写下了光照千秋的不朽著作,还积极培养青年,介绍外国进步作品,同时对发掘整理祖国文化遗产,也作出了极为宝贵的贡献。当然,他的主要精力放在杂文及其他研究方面,至于诗歌作品,确乎为数不多。他在《集外集序言》中说; “我其实是不 喜欢做新诗的——但也不喜欢做古诗 ——只因为那时诗坛寂寞,所以打打边鼓,凑些热闹。待到称为诗人的一出现,就洗手不作了。”这尽管是实话,但也包含着自谦。诗的数量虽不多,但其质量却很高,决非仅仅是打打边鼓、凑凑热闹而已。从思想高度看,每首诗都饱含着坚韧的战斗精神,都饱含着对民族解放,对社会历史和现实的深沉思考。尽管早期的个别诗文不具备这种战斗性,但也蕴藏着丰富的感情和积极进取精神。由于鲁迅生活见识极为广泛,学识极为渊博,所以他的诗,含蓄凝炼,意境深远,形成了极富个性的艺术特色,读着这些诗,不禁令人遐想联翩,热血奔涌。从中可以使我们从又一个侧面了解鲁迅作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战斗的一生及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又能使我们从中了解到旧中国社会的腐败、黑暗以及中国革命成功来之不易的坎坷历程。读鲁迅诗就如读中国革命史,不仅能满足审美要求,还能得到道德情操的陶冶。一个作家的作品,总是反映他的思想、观点、道德、品质、情操的。古人有云 “:文如其人”。读着鲁迅的诗篇,一个活生生的中国伟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形象就如在眼前。这本诗集,是编著者搜集鲁迅自一九○○年至逝世前所作,包括旧体诗六十三首,新体诗(民歌体在内)十二首编纂而成。为便于阅读,除在每首诗后面详加注释和解析外,并用现代汉语词汇对旧体诗作了对译,以帮助读者加深理解。鲁迅的时代,是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时代,到处充满着压迫和反抗。今天,时代不同了,然而鲁迅为中国人民解放而刻苦学习的精神,爱憎分明、坚韧战斗、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却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这本诗集的编辑出版,大概会给广大读者一些启迪的吧。

鲁迅的诗词赏析

(1)惯于长夜过春时①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6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注释:

这首诗原作于一九三一年二月,从《南腔北调集·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中录出。原诗无题,用诗的首句为题。②妇:妻子。将,音jiāng,带领 。雏:音chú,是幼鸟、小鸟的意思,这里是指孩子。鬓有丝:两鬓有了白发。③依稀:模模糊糊。慈母泪:当时作者的母亲在北京听说作者已经被捕的谣传,因忧虑焦急而掉泪。④变幻:变化,变换。大王:指当时的国民党新军阀和地方实力派的头子。 “城头变幻大王旗”是指国民党南京政府和地方实力派之间的军阀混战。忍:不忍,岂忍的者文。朋辈,指青年作家李伟森、柔石、胡也频、冯铿、般夫等五人。⑤成新鬼:一九三一年二月七日李伟森,柔石等五烈士被国民党当局杀害于上海龙华。刀丛:指当时的白色恐怖。原作 “刀边”,后改。(6)无写处:没有地方可把所吟的诗写下来,指在白色恐怖下没有言论自由。缁衣:音zī,黑色的衣服。

浅析:

一九三一年一月十七日,柔石、殷夫等五位左翼作家被国民党当局逮捕,二月七日深夜,在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里被秘密枪杀。国民党反动派在 “文化围剿”失败之后,以流氓、侦探、刽子手来对付左翼作家。这种径“一面固然在证明他们是在灭亡中的黑暗的动物,行,一面也在证实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阵营的力量(”。《二心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柔石等被捕以后,国民党反动派准备逮捕鲁迅,鲁迅于一月二十日迁居于花园庄公寓。五个青年左翼作家被害的消息传来后,鲁迅写了这首诗。他在《南腔北调集·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说到写这首诗时的心境: “在一个深夜里,我站在客栈的院子中,周围是堆着的破烂的什物,人们都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然而积习却从沉静中抬起头来,凑成了这样的几句:惯于长夜..”。这首诗,正是在这种悲愤的心境下,抒发了作者对革命青年牺牲的沉痛感情和在漫漫长夜里多年生活积累起来的深沉感慨,表达了他对国民党腐朽政权的仇恨和顽强不屈的战斗精神。 “惯于长夜过春时”,在国民党统治的白色恐怖下,长夜难明,这种黑暗生活,他已经过惯了:一面是母亲的忧虑焦急,妇雏的流离颠沛,朋辈的牺牲,自己鬓上的白发;一面是反动军阀更相替代的统治,“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文网。 “惯于”二字,说明长夜漫漫,黑暗统治的长久,也是鲁迅对黑暗的旧社会憎恶到极点的话;而就在这种过惯了的黑暗生活中,又有新的革命青年牺牲了。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鲁迅化悲痛为力量,以顽强勇敢的战斗来回击敌人,追悼战友。全诗,可以用鲁迅同期写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二心集》)中的一段话来概括 “:我们现在以十分的哀悼和铭记,纪念我们的战死者,也就是要牢记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历史的第一页,是同志的鲜血所记录,永远在显示敌人的卑劣的凶暴和启示我们的不断斗争。”这首诗鲜明地表现了他的大无畏的战斗风格。

释义:

白色恐怖就像是长夜漫漫,久而久之我早已过得习惯, 年过半百双鬓上丝发斑白,还带着爱人孩子外出避难。

年老的母亲为我担忧受惊,我在梦中似见她泪痕斑斑。 新旧军阀到处在你征我伐,城头上强盗旗号时时变换。

年轻的战友惨遭敌人杀害,痛定思痛我肝肠寸寸辟断; 写首小诗表示血泪的控诉,满腔怒火怕什么火海刀山!

低头寻思这诗文无处可登,堂堂中国密封得像只铁罐;

7 面对夜空只感到四周悲凉,黑衣照映着月光一片清寒! (2)答客诮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于菟? 注释:

①这首诗作于一九三一年冬。鲁迅很爱他的孩子,有人就这一点同他开玩笑,他作了这首诗作为回答。

请:音qiào,讥讽。怜: 爱。《战国策·赵策》记载:触詟( zhé)假意要求赵太后给他的小儿子一个王 宫卫士的

职务。赵太后问:“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这里反用这个典故,说爱儿子的怎么算不得丈夫呢?(2)丈夫:男子。③兴风狂啸者:指老虎。啸:虎叫。 ④眸(móu):眼珠。时:不时地。小于莬:小老虎。于莬:音wū tù,虎的别称。

浅析:

这首诗,不仅是鲁迅回答别人对他爱孩子的讥讽,表现他对孩子深厚的感情,而且应该看做鲁迅对革

命后代的殷切期望。 “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于菟”。正是希望革命后代也能如自己那样勇猛,

那样 “兴风狂啸”,像一只小老虎。鲁迅的一生,是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买办阶级进行殊死

斗争的一生。早年,他喊出“救救孩子”的口号,坚决反对 “一代不如一代”的谬论。他在一九一九年所作《随感录 ·六十三(》《热风》)中引了一篇小说里的话,希望后代 “刚强勇猛”: “走罢!勇猛着!幼者啊!这固然是受了进化论的影响,但他那种对旧世界的强烈憎恨和把未来的希望寄于青年一代的热情,至今还给我们以鼓舞。一九二五年他在《华盖集题记》中又写道: “我早就希望中国的青年站出来,对于中国的社会文明,都毫无忌惮地加以批评..”在《灯下漫笔》中说: “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他看到青年中有的被杀戮,有的却为虎作伥, “或则投书告密,或则助官捕人”,鉴于这样的事实,又学习了马列主义的理论,作者的世界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用阶级论代替了进化论。从此,他以阶级的分析方法看待青年,用了很大的精力去培养革命的青年。一九三○年

他又满腔热情地大声疾呼: “我们应当造出大群的新的战士。”《答客诮》这首诗直抒胸臆,即表达了鲁迅与反动派浴血奋战, “兴风狂啸”式的气势和豪情,又以 “回眸时看”四字表达了他对革命后代、革命青少年的热情关注和殷切希望,希望他们赶快成长起来,投入战斗,也能“兴风狂啸”,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因此 “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于菟”这两句诗,与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在精神上是一致的。

释义:

冷酷无情未必就是真正的好汉,疼爱孩子的为什么不是大丈夫! 你可知道山中的猛虎兴风狂啸,尚且频频回顾它心爱的小老虎?

(3)无题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英雄多故谋夫病,泪洒崇陵噪暮鸦。 注释:

①这首诗作于一九三二年一月二十三日。②沃:灌溉。中原:这里泛指中国。劲草:

8 《后汉书 ·王霸传》: “ 疾风知劲草”。这里指在艰苦环

境中不屈不挠地坚持斗争的革命力量。 ③凝:凝固,冻结。华:同花,春华就是春 花。④“英雄”:这里是反话,指国民党新军阀。多故:多事。谋夫:指国民党政客。 ⑤崇:高。崇陵即高大的陵墓,这里指南京中山陵。噪:音zo à吵嚷。噪暮鸦暗指国民常政权内部

争吵。 浅析:

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蒋介石在南京建立了独裁政权,革命力量遭到严重的摧残。在这 中国革命的紧急关头,党和毛泽东亲自领导了秋收起义,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武装斗争的烈火熊熊燃烧起来了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他们高举起革命的大旗,举行了武装的抵抗,在中国的广大区域内,组织了人民的政府,实行了土地制度的改革,创造了人民的军队——中国红军,保存了和发展了中国人民的革命力量。 ”到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土地革命已取得辉煌的胜利,根据地军民已先后三次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 “围剿”。同时,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作家,也拿起笔,作刀枪,英勇不屈地反击国民党当局的 “文化围剿“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

华”。这两句诗用极大的艺术力量概括了当时的革命形势。在烈士的鲜血灌溉下,革命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像疾风中的劲草一样经受了考验,英勇地战斗。在国民党反动派制造的白色恐怖之中,革命文化仍然显出了旺盛的生机,像春花萌发一般,冲破了雪压冰封的寒冬,报告着春天的消息。这两句诗,既是对流血牺牲的革命烈士的追悼纪念,又是对继承烈士遗志,勇往直前的革命战友的赞扬鼓舞。和革命力量的发展壮大形成强烈的对照的,是反动阵营的矛盾重重。 “英雄多故谋夫病,泪洒崇陵噪暮鸦”两句,就是讽刺,嘲笑国民党政权内部的各种勾心斗角的丑剧. 释义:

尽管反动派的炮火连天燃烧,烈士的鲜血滋润着原野劲草; 大地冰封白雪纷飞朔风怒号,严寒深处却焕发着灼灼红桃。

南京小朝廷狗咬狗正在争吵,托故出走装病避开多少花招; 中山陵有人把伤心泪珠弹抛,正是群鸦喧嚣衬着一抹残照。 (4)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注释:

①这首诗作于一九三二年十月十二日。嘲:是开玩笑的意思。华盖:星名。根据迷信的说法,华盖星照在俗人头上,这人就要倒霉。鲁迅在《华盖集·题记》里说“:我平生没有学过算命,不过听老年人说,人是有时要交华盖运的..,这运,在和尚是好运:顶有华盖,自然是成佛作祖之兆,但俗人可不行,华盖在上,就要给罩住了,只好碰钉子。 ”欲何求:还想求什么呢?③颜:脸。④中流:河流中间。⑤千夫指:指当时各种反动势力对鲁迅的围攻,谩骂。俯首:低头。孺子牛:《左传》里记载齐景公经常自己装作牛,口里衔着绳子,让儿子骑着玩。孺子原指小孩子,但作者在这里把孺子比作人民,给 了“孺子牛”这个典故以新的生命。成一统:有了一个统一的小天下。这两句话是说不管外面是什么气候,即不管环境变的如何险恶,作者始终在自己的战斗岗位上以文艺作武器,坚持战斗。

浅析:

这首诗集中反映了作者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战斗毅力以及爱憎分明的无产阶级感情,是作者最著名的诗篇。

毛泽东曾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这样的评价是当之无愧的。在国民党黑暗统治下,作者没有言论自由,所以用冷嘲热讽的杂文形式作战。他的杂文如匕首,如投枪,对这样一个英勇的战士,国民党当局想尽种种方法进行迫害 “。运交华盖欲何求,末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四句,选择几个典型的生活片断,形象而概括地描绘了作者的处境;国民党政权统治下白色恐怖的险恶,围攻鲁迅的各种势力的猖狂,闹市的污浊讨厌,生活的动荡不安,简直无法摆脱,就像交了华盖运一样。这四句表达了鲁迅对黑暗社会和反动势力的憎恶、轻蔑的心情和不妥协的态度。无论处境多么险恶,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也好,来自其他方面的谩骂也好,都不能使作者后退一步。他 “横眉冷对千夫指”,同形形色色的敌人作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毫无畏惧,英勇不屈,一往无前,表现出无产阶级战士的革命战斗风格。在表示了对敌人的强烈憎恨的同时,他又满怀热情地表示自己甘心情愿做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牛”,作者对人民大众感情是何等的真诚啊!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 “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千夫’在这里就是敌人,对于无论什么凶恶的敌人,我们决不屈服。‘孺子’在这里就是说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学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 ‘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译文】

交了倒霉运怎还会想有顺心事,躺在床上连身都不敢翻一下倒把头给碰到墙上。因此,上大街低低压下破帽遮住脸,唯恐被人看见,招来不测的横祸,我就像酒装在漏船里,在江心激流中打转,随时有被江水吞没的危险,逃不脱的晦气啊!我这人不招人喜欢,许多人指斥我,骂我,诅咒我,本该没病也死掉,但我偏偏横着眉毛一动也不动地既不悲也不怒地照常活着,真够不知羞的;自己也知道自己既无大志也没什么能耐,而甘心在家扮老牛让孩子牵着跑,逗孩子玩,也实在是个窝囊废。然而,咒骂任人咒骂,窝囊我自窝囊,只要自己还有能够安身的小楼,躲进小楼成为一统天下,楼外任什么我才不管它呢。

【赏析】

这是一首人们熟知并传诵的名诗。毛泽东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对于无论什么凶恶的敌人我们决不屈服。‘孺子’,在这里就是说无产阶级人民大众。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习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极其精当地阐述了诗中这一联的正面意蕴,也画龙点睛地揭示了全诗的主题。这对于我们正确深刻地理解鲁迅诗中表达的思想无疑很重要。

诗的题目叫“自嘲”,离开了“嘲”的艺术特点而直接阐释此诗,那就会让读者把本诗理解成一首豪言壮语式的明志诗。“嘲”的艺术常规武器是反语,这首诗整个来说是说反话。反话自然应做正话解,但首先要从反话来鉴赏,才能领略到鲁迅在本诗中体现的他那种特有的犀利、辛辣、乐观的幽默风格,对人民无限爱对敌人无比憎的情感,从而得到艺术的美的享受。

诗中的“横眉”两句成为传诵的名言,“横眉”、“俯首”形象地写出了革命战士对待敌人和对待人民两种绝然不同的态度。这两句不仅意义深长而且形象鲜明。郭沫若同志在 10 《鲁迅诗稿序》里赞美这一联道:“虽寥寥十四字,对方生与垂死之力量,爱憎分明;将团结与斗争之精神,表现具足。此真可谓前无古人,后启来者。”“千夫指”的出处,本于《汉书·王嘉传》:“里谚曰:‘千人所指,无病而死。’”这里的“千人”即“千夫”,是指群众。但鲁迅在1931年2月4日《致李秉中》里说:“今幸无事,可释远念。然而三告投杼,贤母生疑。千夫所指,无疾而死。生丁今世,正不知来日如何耳。”鲁迅在这里给予新义,这个“千夫”不指群众,指敌人,指各式各样的敌人。这同《无题》“一枝清采采湘灵”里的“无奈终输萧艾密”一样,“萧艾密”指敌的众多,跟“千夫”的指敌人的多一致。因此,冷对“千夫指”,不是冷对群众所指责的独夫,是冷对众多敌人的指点,毛主席说“‘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是极正确的。

释义:

既然交上了恶运,还能有什么要求?未敢翻身动一动,却已经碰到了头。 我只好把破帽压得低低的穿过闹市,就像漏船行驶急流中,还装载着酒。 我对敌人始终怒目而视,毫不宽宥,而对人民我却甘愿做一头勤劳的牛。 还是躲进小楼吧,那里有个小一统,管他外面寒来暑往是什么样的气候! (5)自题小像

作者:鲁迅

朝代:近代

体裁:七言绝句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注释】

①寒星:宋玉《九辩》:“愿寄言夫流星兮,”②灵台:(书面语)心灵。神矢,爱神的箭。全句是把自己的祖国比作恋人③故园:故乡。④荃不察:化用《离骚》中“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句。荃,香草名,隐喻国君。察,体察。中,内心。⑤荐:献,进献祭品。⑥轩辕:黄帝,上古帝王,中华民族的始祖,代指中华民族。

【译文】

我的爱国之心犹如被爱神之箭所射一般无计可逃,祖国正在风雨飘摇中黯然失色。 我把我的心意寄托给人民,然而人民却难以察觉,我愿意把我毕生的精力托付给我的祖国。

【赏析】

许寿裳在《怀旧》一文中,对《自题小像》这首诗的内容有极其精炼的概括,“首句说留学外邦所受刺激之深,次写遥 望故原风雨飘摇之状,三述同胞未醒、不胜寂寞之感,末了直抒怀抱,是一句毕生实践的格言。”这首诗的创作缘起是剪辫 子。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对“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着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的“清国留学生” 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这可视为鲁迅毅然剪辫的形象注脚。而鲁迅断发并且题诗于小照背后赠送给挚友,则显然是借以明志。 可以说“剪辫”是青年鲁迅与封建思想诀裂、自觉接受民主思想的鲜明标志。鲁迅后来在《〈呐喊〉自序》中叙述了“写起小 说来”之前的几个思想发展阶段,其“弃医从文”志向的确立便发生在他写《自题小像》之后。鲁迅“弃医从文”确立了他一生的奋斗目标,其源概出于“我以我血荐轩辕”所表露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我以我血荐轩辕”是《自题小像》诗的爱国主义感情的升华,也是青年鲁迅鸿鹊之志的写照,更是鲁迅先生矢志不渝、毕生实践的人生格言。

第二篇:鲁迅先生的文章特点

鲁迅先生杂文特点

鲁迅的杂文是有极强烈的战斗性的,这种战斗性借助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艺术魅力而表现出来,它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过具体材料的和谐统一。鲁迅说,杂文必须“生动,泼辣,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①又说:杂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但自然,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②。鲁迅总是在首先强调杂文的思想性、战斗性的同时,也强调它的艺术感染力,强调它必须通过生活的形象和语言的魅力给读者以艺术的享受。自然,它给人的愉快和休息,决不是抚慰和麻痹,而“是休养,是劳作和战斗之前的准备”,它是统一于战斗也是为了战斗的。所以这跟艺术至上主义者强调的所谓艺术,存在着根本的区别。鲁迅对杂文提出了卓越的观点,这是他长期的创作实践的概括,他的全部杂文完美地体现了这些观点。下面,我们将着重分析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方法。

杂文是政论的一种艺术的表现,它要求一种逻辑力量。但鲁迅的杂文却具有高度的说服力,长篇的论证严密,短篇的一针见血,都能在有限的篇幅里,把道理说得清楚、充分、深刻。这是因为它总是在最要害的地方揭示问题的本质,表现出鲜明、肯定、无可反驳的逻辑力量。这是鲁迅杂文的一个首要的特征。

鲁迅杂文的论辩的过程,它的达到结论的过程,常常是集中力量揭露事物本身的内在矛盾,使问题得到异常彻底的解决。毛泽东同志说:“分析的方法就是辩证的方法。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①鲁迅正是擅长这种分析的高手,因此他的论辩就能制强敌于死命。如梁实秋曾经狡称自己不知道“主子是谁”,说他不是资本家的走狗。鲁迅从阶级论的思想出发,深刻地认识走狗行为的实质,是为整个阶级效劳的,而不是为个别的资本家,所以梁实秋不知“主子是谁”的哀鸣,正是一个可以抓取的要害。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正是‘资本家的走狗’的活写真。凡走狗,虽或为一个资本家所豢养,其实是属于所有的资本家的,所以他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即使无人豢养,饿得精瘦,„„但还是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的,不过这时他就愈不明白谁是主子了。”梁实秋既然不知道“主子是谁”,那是属于“丧家的”“资本家的走狗”了。鲁迅思想的深刻性,还在于他发现梁实秋这条“文艺”走狗,在论战中已经理屈词穷,只能借国民党的反动暴力,以济其“文艺批评”之穷,所以,“就还得在‘走狗’之上,加上一个形容字:‘乏’。”②又如,有人曾比较“这一个学生或是那一个学生”和“此生或彼生”两个句子,证明文言简明“省力”,优于白话。鲁迅即以同一例子反驳说:此生或彼生“至少还可以有两种解释:一,这一个秀才或是那一个秀才(生员);二,这一世或是未来的别一世。”因此白话虽然用字较多,但意思准确,一看就清楚,“其省力为何如?”① 事物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有时它就是一种生活现象,为人们所耳闻目见,但不为人们所重视。鲁迅善于捕捉这种现象,加以点染、剖析,使它格外鲜明,引人注意。比方,有这么一种人,天天口里说着白话,运用自如,并不觉得鄙俗可笑,现在却以“白话鄙俚浅陋,不值识者一晒”为理由,来反对白话文。这本来就是一种矛盾的现象,鲁迅把它写出来,加以描绘,提高,立刻显出这种人的真面目:“现在的屠杀者”。因为他们不要现在,却抱住僵尸呻吟。有些人对国民党的不抵抗主义不置一词,却拼命在少年刊物上宣传岳飞、文天祥的故事。鲁迅抓住这个矛盾,尖锐地指出,这两位对于少年未免迂远一点,因为大敌正当头。“我疑心那些故事,原是为办给大人老爷们看的刊物而作的文字,不知怎么一来,却错登在少年读物上面了”②。并以“登错的文章”作为题目,有力地讽刺了这种现象。 矛盾的社会现象,有时并不集中在一个事物上,而是以分散的形式表现出来,很容易为人们所忽视,这就特别需要作家的集中和概括。鲁迅善于发现这种现象,从它们的对照中来揭露社会生活的矛盾。在《不知肉味和不知水味》里,他概括了两种对立的现象。一方面是统治者在宣扬孔教,演奏孔子听了“三月不知肉味”的韶乐,意在粉饰升平;另一方面则是干旱成灾,乡民争汲井水,有人竟遭殴毙。鲁迅抓住了这两种现象,对它进行了深刻的剖析:“闻韶,是一个世界,口渴,是一个世界。食肉而不知味,是一个世界,口渴而争水,又是一个世界。自然,这中间大有君子小人之分,但‘非小人,无以养君子’,到底还不可任凭他们互相打死,渴死的。”这就深刻地揭露了阶级压迫的残酷现实,有力地撕下了统治者粉饰升平的幕布。在前节提到的《新秋杂识

(二)》里,鲁迅也抓住了当时社会不救活人救鬼魂,不救国土救月亮的怪现象,深刻地揭露产生这种矛盾的根源,是国民党反动派不准人民抗日救国。由于作者所抓取的是尖锐对立的现象,在表现方法上又特别强调它的对立面,这就赋予它以十分鲜明、强烈的逻辑力量,使读者感到由衷的信服。

揭露事物矛盾,是逻辑思维的重要任务,也是有关杂文说服力的关键问题。鲁迅在这方面的劳动是十分辛勤的,他揭露矛盾的方法多种多样,莫不随对象的不同而变化。对于一些隐秘而复杂的矛盾,他有时并不急于作出结论,而是经过细致的思考、分析、描述来达到结论;有时则用层层深入地解剖事物真象的方法,让读者从论辩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领会到一个结论,而自己并不在字面上明白写出。如《论秦理斋夫人事》一文,论述自杀者为什么自杀,就是后一种情况的例子。 鲁迅前期的杂文,具有朴素的辩证法。当他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后,情况就不同了。毛泽东同志说:“鲁迅后期的杂文最深刻有力,并没有片面性,就是因为这时候他学会了辩证法。”①这是鲁迅后期杂文精髓之所在。比如,关于旧形式的采用,这是一个曾经多次讨论过的问题,但却聚讼纷纭,莫衷一是。鲁迅是主张采用,主张推陈出新的。他说:“旧形式是采取,必有所删除,既有删除,必有所增益,这结果是新形式的出现,也就是变革。”这“恰如吃用牛羊,弃去蹄毛,留其精粹,以滋养及发达新的生体,决不因此就会‘类乎’牛羊的。”②这反对了两种片面性,即全盘否定和全盘照搬,而坚持了唯物辩证法——从新旧形式的对立统一中,来科学地阐明问题。上面举过的“此生或彼生”等例子,同样是辩证法的胜利,它有力地反驳了片面性的观点。

鲁迅的运用逻辑思维来揭露事物的矛盾时,经常通过艺术形象来表现。正像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他用那枝又泼辣,又幽默,又有力的笔,去画出了黑暗势力的鬼脸,他简直是一个高等画家。毛泽东同志在赞扬鲁迅杂文的战斗性的同时,也精确地指出它的形象性的特点。尽管他写的是一时一地的事情,画的是一人一物的面貌,但却具有普遍的意义,这是由于他“砭锢弊常取类型”,他所描绘的形象,不仅生动、鲜明,而且概括性强。这是鲁迅杂文的另一特色。 比起其他文学形式来,杂文的形象创造不是通过行动和对话来刻画完整的人物性格,它“所写的常是一鼻,一嘴,一毛”,它的方法是多样化的,可以利用比喻、故事,也可以根据对象特点直接描绘。鲁迅在这方面的笔力,就像名画师的速写,寥寥几笔,然而逼真,传神。他抓住对象特点描绘出来的形象,经常给予读者以永不磨灭的印象。例如他根据帮闲文人的行径,维妙维肖地勾画了二丑的嘴脸。这是一种扮演公子的拳师或清客的角色。“他有点上等人模样,„„倚靠的是权门,凌蔑的是百姓,有谁被压迫了,他就来冷笑几声,畅快一下,有谁被陷害了,他又去吓唬一下,吆喝几声。不过他„„一面又回过脸来,向台下的看客指出他公子的缺点,摇着头装起鬼脸道:你看这家伙,这回可要倒楣哩!”①鲁迅还深刻地指出,这最末的一手,是二丑的特色。这是一种勾魂摄魄的艺术,不仅鲜明、深刻,而且具有典型的意义。《爬和撞》描绘了这样的形象:人们在拚命地往上爬,然而爬的人多,拥挤不堪,于是就“撞”——投机冒险。撞好了,自己就发财显贵。撞不好,至多不过摔在地上,仍旧可以爬。这样,爬了来撞,撞不好再爬。鲁迅就是这样以活灵活现的形象,概括了当时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概括了某些人的全部人生哲学和经历。他描绘“西崽相”,是“倚徙华洋之间,往来主奴之界”,刻画生在阶级社会里而要做超阶级的作家,是“用自己的手拔着头发,要离开地球一样”,都是形象逼真,语言凝炼而幽默。

鲁迅还经常运用书本或自己创造的故事来构成形象,表达思想。由于不是虚假的杜撰,而是从真实的生活感受出发,故事里渗透着个人深切的体验,所以莫不栩栩如生,发人深思。《立论》②里描写一个人家生了男孩,满月时请客,有人说这孩子将来是要发财、做官的,有人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这故事内容很简单,似乎是个笑话,它是这么生动、有趣,但却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要“既不谎人,也不遭打”,该说些什么呢?这正是一个战斗的现实主义作家的隐痛,因为在自欺欺人的旧社会里,确实是难于说真话的。

运用譬喻等手法,造成鲜明的形象,用形象来说明问题,这是杂文的评论性所决定的。鲁迅的杂文有许多这类成功的范例。如对保存“国粹”的批判,他先解释“国粹”,必是一国独有,他国所无的事物了,但这未必就是好。接着就说:“譬如一个人,脸上长了一个瘤,额上肿出一颗疮,的确是与众不同,显出他特别的样子,可以算他的‘粹’。然而据我看来,还不如将这‘粹’割去了,同别人一样的好。”①有拟之于虫兽的,如叭儿狗,“虽然是狗,又很像猫,折中,公允,调和,平正之状可掬,悠悠然摆出别个无不偏激,惟独自己得了‘中庸之道’似的脸来。”②这个形象,由于它的高度概括性,已经走入生活,成为人们喜欢采用的普通名词。此外如把脱离社会培养的天才,比作离开泥土的一碟子绿豆芽,把封建社会比作僵尸等,都是富有表现力的确切的譬喻。

这种形象化手法,被用来表现复杂而深刻的思想,特别能够显示它的强大生命力,显示鲁迅的艺术创造性。在《朋友》里,作者为我们讲述这样两件事:小朋友最喜欢看变戏法,待到自己学会时,便索然无味;类似的情况是看电影,等到明白了影片的制造法,知道千丈悬崖者,其实离地不过几尺,从此便不以电影为神奇,处处留心它的破绽,自己感到无聊,反而后悔去看说明隐秘的书。这是十分平常、简单的事,作者让你思索它的含义,接着便把你引导去面向当时的一个生活真理:“暴露者揭发种种隐秘,自以为有益于人们,然而无聊的人,为消遣无聊计,是甘于受欺,并且安于自欺的,否则就更无聊赖。”这样一个道理,如果要用概念推理的办法来写,那真不知要说多少话,恐怕也难于说清楚,现在从生活出发,只写了那么两件事,互相印证说明,读者便完全给说服了。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灯下漫笔》。作者从钞票贬值折价换成现银,反而沾沾自喜的心情,一下子联想到人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以后,还万分喜欢,从而反映了有关中国人民历史命运的一个大主题。这种表现方法平易近人,它使一个抽象深奥的思想,十分容易地为读者所接受。

鲁迅的形象化手法,都表现了贴切、平易、新鲜的特点。他的无论那一个形象,总是十分切合事物的真象,一丝也不走样。贴切是形象化的生命,不贴切就失去了形象存在的价值。而且他又善于就近取譬,使读者感到亲切。如所周知,一切形象譬喻,都必须以浅近的、读者熟知的事物来喻深远的、读者不易了解的东西。但是浅近而熟知的事物,如果处理不好,则容易成为陈词滥调,引不起读者的兴趣。这就必须从新颖的角度去运用它,发现前人未曾发现的意境,使形象别具新意,不落俗套。这才能使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既平易而又新鲜,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 形象的力量,是诉之于情,从而喻之于理。所以有人认为:形象是感情的发酵素。鲁迅善于把叙述和评论形象化,也善于寓感情于形象之中。他的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感情,总是含蓄于字里行间,借形象而扣打人们的心灵。浓厚的感情色彩,不仅突出地表现在他的一部分抒情散文里,而且也表现在他的许多偏重于叙述和评论的篇章中。总之,与形象而俱在,鲁迅的杂文表现了浓烈的感情色彩的特点。

鲁迅的杂文,有一部分是抒情散文。在这些文章中,作者经常借形象以抒情,鲜明的形象与真切的情思合而为一,强烈地吸引着读者,激动着读者。如《夜颂》这样描写了黑夜和白天:“夜是造化所织的幽玄的天衣,普复一切人,使他们温暖,安心,不知不觉的自己渐渐脱去人造的面具和衣裳,赤条条地裹在这无边际的黑絮似的大块里。„„现在的光天化日,熙来攘往,就是这黑暗的装饰,是人肉酱缸上的金盖,是鬼脸上的雪花膏。只有夜还算是诚实的。”这两幅形象,寄托着作者深刻的感触,他对比黑夜和白天,憎恶光天化日之下的“真的大黑暗”,憎恶一切人造的面具和衣裳。在一些纪念文章里,作者也经常运用这种手法来表达对于死者的感情,如《忆刘半农君》,写“五四”时期刘半农的战绩时,提到当时有些人批评他“浅”,但作者却赞美这“浅”:“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彻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最后又说:“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在这里,形象的描写,真挚的友情,严正的历史评判,取得了和谐的统一,给予读者以回味无穷的感受。

鲁迅表达感情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不限于形象和譬喻。他善于运用排比等修辞手法,反复咏叹,以宣泄一种不可抑止的感情。《记念刘和珍君》描述刘和珍等牺牲的事实之后,写道:“但段政府就有令,说他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种排比复沓的句式,有力地倾吐了作者的翻江倒海的激情,强烈地激起了读者对于反动派的仇恨。在《友邦惊诧论》等政治评论文章里,作者也经常运用这种手法来揭露反动派,表达鲜明的阶级感情。

鲁迅杂文的抒情,有时并不借助于比喻、排比等手法,他只是按照事物的真象加以白描,在朴素无华的文辞中,寄托着一种真切的感情。如关于柔石的一段描写:“柔石自己没有钱,他借了二百多块钱来做印本。除买纸之外,大部分的稿子和杂务都是归他做,如跑印刷局、制图、校字之类。可是往往不如意,说起来皱着眉头。„„他相信人们是好的。我有时谈到人会怎样的骗人,怎样的卖友,怎样的吮血,他就前额亮晶晶的,惊疑地圆睁了近视的眼睛,抗议道,‘会这样的么?——不至于此罢?’„„”①在这里,作者由衷的敬仰和怀念的感情,不是跟柔石的纯洁、善良、勤劳的品质同时写出,一样地感动着我们么?

鲁迅杂文的感情力量,特别表现在讽刺上。他认为:“‘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它所写的事情是公然的,也是常见的”,但却是“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讽刺作者的本领,就是偏要提出这种“谁都不以为奇”的事,“而且加以精炼,甚至于夸张”②。比如,上面所举的爬和撞的形象,《立论》中的故事,都属于这一类,都具有明显的讽刺性,包含着作者的善意和热情,让读者在不禁发笑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对于敌人,鲁迅也经常燃起讽刺的愤火,但为的是要把他们烧毁。比如《“有名无实”的反驳》,从报上引述一位国民党排长的话,同现实生活相对照,进行无情的鞭挞,几乎通篇全用反语写成,造成十分强烈的讽刺效果。鲁迅说:自己“好用反语,每遇辩论,辄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迎头一击”①。好用反语,是鲁迅杂文讽刺艺术的一大特点。在与论敌笔战中,尤其是这样。

总之,鲁迅的杂文,形式丰富多彩,手法不拘一格,莫不清新独创,给予读者以隽永的艺术享受。这除了思想内容的先进、深刻,有助于他在艺术上的发现以外,还因为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有一座用之不竭的知识宝库。此外,他在写作过程中的认真构思和锤炼,也是十分重要的条件。“就算三五百字的短评,也不是摊开纸就动笔”。他曾这样说:“人家说这些短文就值得如许花边,殊不知我这些文章虽然很短,是绞了许多脑汁,把它锻炼成极精锐的一击,又看过了许多书,这些购置参考书的物力,和自己的精力加起来,是并不随便的。”①这种艰苦劳动、精益求精的态度,是非常值得学习的。让我们认真地学习鲁迅杂文的战斗性和艺术表现力,更好地发挥杂文打击敌人、教育人民的作用吧。

第三篇:主要内容(写鲁迅的文章)

《怀鲁迅》

作者郁达夫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了鲁迅的死。第二天他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这不是寻常的丧事,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象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时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作者目视着鲁迅的灵柩,直到下葬。

《有的人》

本文通过对鲁迅先生和他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也体现了作者对鲁迅的敬佩之情。

《回忆鲁迅先生》

此文是萧红对她所知道的鲁迅先生的一些生活中的小事的描写,借以向世人展现一个与人们眼中的形象不同的,更和蔼,更随和的,更真实的鲁迅。并借此来抒发自己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第四篇:鲁迅的文章该删吗?

上中学时,曾听见过这样一句话:“学习语文,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从这句顺口溜可以看出,鲁迅的文章难以理解。所以有人呼吁,把鲁迅的文章从中学的课本里删除。

对于从中学课本里删除鲁迅的文章这一观点,有不少人表示赞同。首先,他们认为从语言的角度来说,由于时代的原因,,鲁迅文章的语言多是半文言半白话,这与现代汉语是不同的。而且从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看,其作品还存在错别字、病句等语法错误。这对推广普通话和规范使用现代汉语是没有促进作用的。其次,从其作品的内容上来说,鲁迅的作品有些过时和落伍,与当代人的思想观念有些不符。有人认为,如今是知识经济时代,老谈当时中国国人的愚昧无知等国民性问题不如让大家多学些科学文化知识。加之鲁迅先生的文章又比较深奥,对于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会有些难度。如果老是让大家读些难以理解的文章,不仅意义不大,而且会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下降。最后,由于鲁迅先生选入中学课本的文章较多,加之难以理解,所以学生学习花费的时间会比较多。如果把鲁迅先生的文章换成其他优秀作家的优秀作品,会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领略更多优秀作家的风采。

对于鲁迅先生的文章该不该删,我认为应该辩证的来看待。虽然鲁迅先生的文章语言多是半文言半白话的,不符合当今我们说话的习惯,并且还有些语法错误。这是鲁迅先生生活时代的语言习惯所决定的。由于当时的中国处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一方面没有完全抛弃之乎者也等文言用语,另一方面是当时在倡导使用白话文,所以造就了鲁迅文章的半文言半白话的特点。这应该是其文章的独特之处,是很有特点的。关于这样是否会影响普通话的推广和现代汉语的规范使用,我认为这是不用担心的。我们既没有生活在那样的语言环境中,所接收的语法知识也是规范的,也不倡导那样的用语。所以学生基本是不会受影响的。

鲁迅先生文章的内容是没有落后和过时的。他所思考的国民性问题是一直都有意义的,任何时候,当国家遭遇危难,这个国家的国民都应该主动的站出来,唤醒更多的人去抵抗外敌,而不是愚昧,懦弱,麻木不仁。他的思想并未与这个时代脱节,在和平年代,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很重要,保持一颗爱国的心,则更为重要。只有祖国独立强大,人民才能更好地学习工作生活。阅读鲁迅的文章,对于培养我们的爱国热情来说,有很大的启示。可能文章会有些难以理解,但好的作品难道不应该反复去阅读去理解吗?多几次的阅读和理解,我们就更会发现鲁迅先生文章的好。

我们应该有选择性的把鲁迅先生的文章选入中学教材,可以选择一些比较容易理解的文章。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文章,我们可以选择到更高层次的时候去阅读。同时腾出一部分空间,插入其他优秀作家的优秀作品。让学生感受更多优秀作家的风采。

鲁迅先生是一位有才气,有思想的作家,其作品教会我们认识与思考,对我们当今及以后有很大的价值。他的文章进步意义更为重大,我们需要学习理解体会。

第五篇:有关鲁迅的文章之目录

关于鲁迅其他文章目录

1. 关于鲁迅

2. |近访鲁迅博物馆 3. |李泽厚论鲁迅 4. |鲁迅研究现状 5. |鲁迅与电影| 6. 鲁迅与朱安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名人励志演讲稿大全下一篇:秘书的知识能力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