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舞中的民族文化论文

2022-04-23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孔雀舞中的民族文化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自古以来,民间孔雀舞就是傣族人民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傣族人民多年来创造出的宝贵财富。在人类学的视角下,人类社会和舞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文章援用人类学的研究视角和方法理论,通过对傣族人民社会生活中与民间孔雀舞相关的自然因素、文化涵义等内容的解读,展开对傣族民间孔雀舞变迁发展与保护传承的讨论,进而阐明民间孔雀舞背后的文化特征。

孔雀舞中的民族文化论文 篇1:

舞蹈教育视角下孔雀舞的发展与传承

摘要:孔雀舞历史悠久,蕴含着对生命的歌颂、对自然的崇拜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是傣族舞蹈中非常重要的一支,也是我国民间舞蹈中璀璨的瑰宝。孔雀舞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最初原生态的民间孔雀舞到毛相的《双人孔雀舞》,孔雀舞从傣族民间走向舞台;再到金明的《孔雀舞》和刀美兰的《金色的孔雀》,孔雀舞从舞台走向了世界;之后,杨丽萍通过《雀之灵》对孔雀舞进行了更高层次的创新和艺术回归,大胆地借用现代舞的编创元素,从“形”走向了“意”,成为了一门成熟的舞蹈艺术。笔者通过对孔雀舞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和反思,结合舞蹈教育的视角,对当代孔雀舞的传承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孔雀舞  图腾崇拜  “非遗”传承人  耦合效应

一、孔雀舞的起源

孔雀舞,在傣语中音译为“嘎洛勇”,其中“嘎”代表“跳舞”“舞蹈”的意思,“洛勇”即“孔雀”之意。孔雀舞者主要通过半蹲、叉腰以及“三道弯”等动作来模仿孔雀的习性体态,并注入对宗教和图腾的理解,形成一系列优美的舞蹈作品。从舞蹈生态学角度来考察,孔雀舞的诞生与其独具一格的自然和文化环境密切相关。

(一)自然环境

傣族人民聚居生活在河谷以及平坦的临水地区,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德宏和西双版纳。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风光旖旎、野生动物众多,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湿润的气候条件孕育了一批能歌善舞的傣族人民,流传着大量生动传神的仿生舞蹈,其中以孔雀舞最负盛名。

傣族人民主要的生产方式是种植水稻和渔猎,故而形成了与傣族人民体质相符的舞蹈风格。由于长期进行耕作和水中活动,造就了傣族人民四肢修长、体脂含量较低的体质特征,非常适合动作幅度不大,但需要关节和肢体的持续用力与协调配合的舞蹈。此外,傣族人民普遍居住在阁楼上,日常生活中不能乱蹦乱跳,步法也相对轻盈、精细、柔美和平稳,这也造就了孔雀舞极其考验耐力和柔韧性的特点。

(二)文化环境

除了自然环境,文化环境也对舞蹈风格的塑造发挥着重要作用。傣族人民有崇尚动物图腾的传统,很久之前便把孔雀视为智慧美丽、吉祥幸福的象征,这种图腾崇拜源自于对原生态的敬畏与热爱。

此外,孔雀舞中还蘊含着浓郁的宗教特色。公元前3世纪,小乘佛教经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等国传入云南地区,一经传入就对傣族的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小乘佛教的教义宣扬因果报应,主张自我拯救,教育人们在世要积善行、修来世,最终方能达到自我解脱。孔雀舞的艺术形象也间接展现了傣族人民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可以说善良、和平已经渗透到每个人的头脑里。

因此,孔雀舞是在傣族人民图腾崇拜、宗教信仰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最能表现其民族性情、民族特质与信仰的舞蹈艺术,体现了傣族舞蹈的文化适应性。

二、孔雀舞的发展历程

传统的民间孔雀舞是由男子进行表演的,根据《傣家谚语》记载,孔雀舞的传承也奉行“传男不传女”。这一阶段的孔雀舞有着严格的表演程序,在伴奏乐器上,选择象脚鼓、错、擦等打击乐器,每个动作都有固定的鼓语伴奏;在表演形式上更为原始,也更加依赖道具,并且由于道具十分沉重,导致舞蹈较为机械,观赏性大打折扣。此时的孔雀舞只是在傣族部落内部作为宗教仪式和祭祀表演,并没有登上舞台。

《双人孔雀舞》是毛相将传统的孔雀舞进行改编而得到的代表作,对孔雀舞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作用。从他开始,孔雀舞逐渐摆脱了对道具的依赖,更多地借助肢体动作来展现孔雀的姿态。这种改变使得民间艺术走向了舞台,使得孔雀舞逐渐被傣族人民之外的观众所接受和欣赏。

刀美兰师承毛相,在70年代被人们誉为“孔雀公主”。她细心观察孔雀,运用大量的现代编舞技术,将自己的理解融入舞蹈当中,通过《金色的孔雀》这一作品,呈现了女性孔雀舞之美。在这个阶段,孔雀舞有了相对稳定的舞蹈特征,也渐渐形成了一套稳定的舞蹈教育模式。大体上讲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手型刻意模仿孔雀头的形状,通过膝部柔韧的起伏来表现情感变化;其次,手臂、手腕、手指的动作柔软而不松软,通过上述三个部位的旋转和律动来表现孔雀温顺、善良、稳重的性格特点;第三,通过小腿的踢踏动作和眼睛的变化表现孔雀的快速、敏捷和灵活;第四,以表演者的身体各部位组成优美典雅的三道弯造型来呈现孔雀体态和轮廓;最后,再配上与孔雀相似的服装,活脱脱就是一只美丽的孔雀在舞台上翩翩起舞。

杨丽萍是一位个性独特的舞蹈家,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悟力和独到的艺术思维方式。1994年,她所表演的《雀之灵》震撼了整个舞蹈界,甚至是全中国,整个舞蹈从音乐服饰到舞者的动态,不仅仅展现了孔雀的灵动之美,更有一种静态美。《雀之灵》一方面描摹了孔雀的造型,再现了经典且动态的孔雀戏水;另一方面更加注重神韵的表达,精准把握住孔雀喜静不喜动的特点,头是灵动的,身体却大多是静止的。杨丽萍的《雀之灵》不再是以娱神的姿态展现,而是将自我神话,整个舞蹈动静有致,孔雀仿佛不再是动物,而是拥有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孔雀舞成为了美的符号。在这一阶段,我们的艺术瑰宝走向了世界。

三、当代孔雀舞的传承

进入到21世纪,人们的生产活动、价值观念以及艺术审美都在发生着变化,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传统民间舞蹈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带来了一些挑战。新时代的孔雀舞也迈进了重要的路口,如何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接过前人的“棒”做好传承工作,是当代孔雀舞艺术工作者必须要思考的问题。从舞蹈教育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措施入手。

(一)丰富传承机制,完善学科体系

最常见的孔雀舞传承机制有三种,分别是师徒传承、培训班传承以及学校传承。

其中,师徒传承对培养顶级舞者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孔雀舞目前有两名国家级传承人,旺腊和约相,还有多名省级传承人,都与文化部门签署了《传承协议》,承担起传承人的责任和义务。笔者认为,在签署协议的同时应该为各级传承人提供相应的补助和资金保障,以求增加学生人数;有关部门也可以多建设几个传承基地,各级传承人都有固定的教学场地,为学员提供良好的练舞环境。此外,还应当鼓励各级传承人开设培训班,积极担任中小学老师及大学客座教授。

培训班传承主要由地方上的民间艺人牵头,并通过与地方政府和文化部门合作的形式开展传承活动。他们可以大范围传播孔雀舞,在提升孔雀舞知名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笔者认为,在德宏和西双版纳地区,大多数4-16岁的孩子都有学习舞蹈等文艺特长的习惯,各培训班可以充分利用寒暑假、周末和节假日开展教学活动,以吸引更多中小学生乃至中青年人前去学习;此外,有关部门也应该发挥能动性,积极联系一些优质的孔雀舞传承人和民间艺人与当地文化部门合作办学,并且建立一套完备的资质考评机制,促使培训班业务走向规模化和规范化。

学校传承也是孔雀舞传承的重要形式,目前来看主要是依托该地区内的各所中小学、艺术学院以及大学的舞蹈系来开展。针对中小学,我们可以参考瑞丽市喊沙小学的成功经验,将一些村寨的普通学校转变为孔雀舞特色中小学,如在课间操中加入孔雀舞元素、课后开展孔雀舞学习兴趣小组以及庆祝孔雀舞主题的校园文化艺术节等等;针对艺术学校,则应该更加注重实践,孔雀舞本质上来说是一门手艺,请各级传承人和民间艺人给学员一对一教学往往比大课堂的方式更加科学和有效;针对大学的舞蹈系,在精通舞蹈技艺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理论研究,比如为课题研究提供经费支持、鼓励教学人员多参与教材编写,以求构建完备的学科体系。

(二)借助“非遗”力量,重视文化底蕴

2006年,傣族孔雀舞成功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得人们对她加以深入了解。借助“非遗”这个招牌来打响知名度,对孔雀舞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当地文化部门应该引起重视,通过深入社区的方式来促进非遗传承人钻研和传承孔雀舞,并联合基层组织,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有意识地保护、认可和宣传。

从舞蹈教育的视角来看,除了借助“非遗”力量之外,我们还应该重视孔雀舞自身的文化底蕴。民族民间舞蹈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在形成过程中受到当地气候环境、民情风俗、语言习惯、神话传说以及宗教信仰等影响,必然带有这一地区文化的个性特点。因此,在学习民族舞蹈的过程中,不能仅仅简单地模仿既有的舞蹈动作,这样会陷入粗略浅薄的层次。要想真正领会和理解某种民间舞蹈,就必须从整体上对该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意义进行把握。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让舞者了解本地的地域文化,使其认识到本民族的发展历史,提升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自信心,自觉承担起传承本民族文化的重要责任。

(三)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经济效益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第三个建议是从经济角度出发。傣族地区风景秀美、气候宜人,非常适合发展富有民族特色的生态旅游业,而旅游业的发展也会促使傣族人民对孔雀舞进行深入地挖掘和开发。当地人民将孔雀舞打造成为一张闪亮的名片,往往会在旅游景点或民族节日中通过表演孔雀舞来展示风土民情,渲染节日气氛,加强与游客的交流与互动。这样一来,跳孔雀舞不再只是一种休闲时的娱乐,而是成为了旅游产业链条上新的一环,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顺着这个逻辑,接下来我们再尝试以孔雀舞为主链条,发展一系列周边产业,如舞蹈服饰、舞蹈彩妆等。这样不断延长产业链,可以提高舞蹈者和周边从业者的收入,以调动民间孔雀舞艺人的积极性,最终使得孔雀舞这门艺术得到更好地发展和壮大。

(四)举办跨国大赛,发挥“耦合效应”

“耦合效应”是指在两个既相似相通又存在较大差异的系统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效果,一方的积极发展会为另一方带来发展契机,从而带动彼此的发展,反之亦然。傣族人民世代生活在中缅边境,故这片土地上孕育出来的孔雀舞本身就具有跨境耦合的特征。虽然都练习孔雀舞,但是中缅双方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其中,缅甸舞蹈者的表演形式以架子孔雀舞居多,侧重于模仿和展示原生态的孔雀在大自然中的生活习性,其舞蹈保持了较为强烈的民间特色;我国艺人表演的孔雀舞形式较为多样,如单人舞、双人舞以及群舞,兼有徒手、架子的形式,展现了更多的现代编舞艺术。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差异、取长补短,通过举行一系列学习和交流活动,让中缅傣族人民感受到彼此的友好,让更多人认识到傣族舞蹈的魅力,激励着人们学习和传承孔雀舞。

一方面,我们可以在中国境内为缅甸边民提供就业机会和发展平台。在家乡没有表演机会的缅甸边民可以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来我国的歌舞团和舞蹈队工作,凭借表演他们擅长的架子孔雀舞来谋生。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举办各种官方或者非官方的“中缅孔雀舞大赛”。通过赛事为两国孔雀舞艺人提供了同台表演的机会,赛后双方也能坐下来分享自己的舞蹈心得,讲述自己的舞蹈是如何编排构思的,并从对方身上汲取优点。当然,既然是比赛就要尽量做到公平,设置专业组、民间组、少儿组等不同级别,分别进行;此外,奖项设置上,中、缅两国的选手得到的也要尽量平均。

四、结语

傣族的孔雀舞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是世界舞蹈艺术领域的宝贵财富,对其进行探究和传承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使命。任何一门舞蹈艺术想要大范围、高质量地传承,都需要借助教育的力量,如果没有系统的理论支撑,民间艺术的发展之路往往会很艰辛;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民间的力量,没有从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舞蹈就会变成无源之水,失去创新的可能。因此,运用舞蹈教育的视角來考察孔雀舞艺术,需要我们积极地采取相应措施,理论联系实际,学院和民间并重,始终保持其先进性,不被时代的车轮抛下。新时代背景下,传承和推广孔雀舞对发展我国先进文化,繁荣我国的舞蹈艺术,丰富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付晓鹏.浅析孔雀舞的“形”与“意”[J].歌海,2020(02):77-79.

[2]丁有鹏,林敬博.医学人类学视域下云南傣族孔雀舞的历史嬗变[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9(06):83-85.

[3]刘慧娇.浅析小乘佛教对傣族舞蹈的深远影响[J].戏剧之家,2018(22):118-119.

[4]王晋媛.浅谈我国傣族“孔雀舞”的传承与发展[J].黄河之声,2018(15):131.

[5]王克.孔雀舞的前世今生——浅谈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创作何去何处[J].舞蹈,2016(12):32-34.

[6]郑好.浅析傣族孔雀舞的传承与变迁[J].美与时代(下旬),2015(10):108-110.

[7]汪洋.边境地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与国家软实力提升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5年.

[8]柏慧.“非遗”视域下瑞丽傣族孔雀舞的传承现状[J].戏剧之家,2020(24):156-157.

[9]汪洋.边境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跨境耦合效应——以中缅边境地区孔雀舞发展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20(04):138-142.

作者:冯琬婷

孔雀舞中的民族文化论文 篇2:

人类学视角下的傣族民间孔雀舞文化研究

摘要:自古以来,民间孔雀舞就是傣族人民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傣族人民多年来创造出的宝贵财富。在人类学的视角下,人类社会和舞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文章援用人类学的研究视角和方法理论,通过对傣族人民社会生活中与民间孔雀舞相关的自然因素、文化涵义等内容的解读,展开对傣族民间孔雀舞变迁发展与保护传承的讨论,进而阐明民间孔雀舞背后的文化特征。如此有利于对傣族民间孔雀舞进行全面的、客观的研究,有利于它長久的屹立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之林。

关键词:人类学;傣族;民间孔雀舞;文化

一.傣族民间孔雀舞生成的自然因素

(一)地理因素

傣族在很多国家都有分布,中国的傣族主要生活在云南省的南部,这里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是河谷平坝地段。该地的海拔约在500-1300米以内,平均气温约在21℃,很适合许多动物和植物的生存,其中包括很受傣族人民欢迎的美丽的孔雀。自古以来,傣族地区特殊的地理因素使很多孔雀在此地栖息,因此傣族又称“孔雀的故乡”。傣族地区孔雀众多,再加上有些傣族人民喜欢养孔雀,使得傣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的与孔雀的接触变得密切。久而久之,傣族人民便了解了孔雀的生活习性,被孔雀优美的身姿所启发,从而模仿孔雀的动作形成了民间的孔雀舞。古希腊历史学之父希罗多德曾说:“温和的土地产生温和的人物。” 这便在傣族地区地理环境因素对傣族人民与孔雀舞的影响中体现。

(二)生活因素

傣族先民从古至今都是倚水而居,由于天气较为炎热,傣族人民自然而然喜欢感受水带来的清凉感觉。在生活中劳动的节奏也比较舒缓,他们十分注意卫生,经常在劳动之后用水清洗身体,生活处于一种比较原生的状态。就在这种不知不觉的和水相伴的过程中,舒缓和安逸成为傣族民间舞蹈的动律。同时孔雀在傣族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很高,因为孔雀的性格温情且和善, 外表美丽大气, 与傣族人民质朴的风俗相似,因此柔美灵动的孔雀舞也随之孕育而生。

这时的孔雀舞是人们在民间根据劳动生活创造出来的,具有一种传统自然的美,同时也代表着一种珍贵的文化。他们认为水具有神性,可以给人们带来健康的身体和幸福的生活。所以水在生活当中除了满足人们的生活物质需求之外,一些节日活动也是围绕着水来进行的,比如在泼水节进行到第三天时,老老少少都会集合在一起跳孔雀舞来祝福他们美好的生活。

自然因素对于傣族民间孔雀舞蹈的影响固然重要,但它并不是决定傣族民间孔雀舞蹈文化的决定性因素。傣族地区的自然因素是民间孔雀舞出现的必备条件,民间孔雀舞与傣族的自然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但在气候适宜,物产丰富并且还有很多不同品种的动物和植物的傣族地区,孔雀舞能够出现并且发展成为傣族舞蹈的代表还受到了其它文化因素的影响。

二.傣族民间孔雀舞中的文化涵义

早期舞蹈界重点关注舞蹈的动作、形式等,并不注重深入的了解舞蹈内在的文化。用人类学的研究视角和方法理论来换个角度看待舞蹈,有利于分析舞蹈深层的文化面貌。从人类学的视角去研究傣族民间孔雀舞,是打开傣族民间孔雀舞文化大门的钥匙。傣族民间孔雀舞中所表现出的灵动、柔美与丰富的文化涵义和功能是与他们对孔雀图腾的崇拜以及对南传佛教的信仰紧密相关的。

(一)图腾崇拜

在傣族的文化中,人们从古就信仰孔雀图腾,并且对孔雀十分崇拜。在傣族人民的心目中,孔雀象征着吉祥幸福,是他们民族的太阳鸟。在历史上,傣族人民常常在祭祀仪式中模仿孔雀的动作,有规律的舞动自己身体,并且头上戴着孔雀的羽毛,身上穿着木头做的双翅,身后挂着孔雀尾巴,让自己变得更像孔雀的形象来求得神灵的保护。这种模拟孔雀的行为与人类学家詹姆斯·乔治·弗雷泽所研究的“相似律”与“接触律”的原始人类巫术类似。 人类学家认为任何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越接近宇宙就越能感受到与上天神灵的交流。傣族人民为了在进行图腾崇拜的仪式中与神灵进行更好的沟通来传达人们内心的愿望,会将自己打扮成与图腾文化有关的形象并结合一些舞蹈的表现形式来增强自己的神力。这种图腾崇拜镶嵌在傣族舞蹈中的形式促进了傣族舞蹈文化的发展。

在工具和思想都落后的古代,傣族先民认识到了图腾崇拜的重要性,为了得到神灵的保护,就通过跳舞来表达自己想要实现的愿望,这是人与自然相统一的表现。傣族的民间孔雀舞之所以能够广泛发展,与人民对孔雀的崇拜、图腾的崇拜有着密切的关系。图腾文化在傣族人民的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孔雀在傣族人民心中是一种信仰寄托的存在,这让傣族的民间孔雀舞变得更加具有神秘感,更加具有魅力。

(二)小乘佛教文化圈

在人类学的理论中,文化的分布情况是用文化圈这个概念来描述的。文化圈包括了人类所有的社会活动,是历时性和共时性两种形式并存的状态。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支系的傣族群体因都信仰小乘佛教,所以都属于小乘佛教文化圈。因而在小乘佛教文化圈内的傣族人民的舞蹈活动便体现的是小乘佛教的文化特性,即傣族小乘佛教舞蹈文化圈。随着小乘佛教文化从印度和缅甸传入傣族地区,渐渐的融入了傣族民众的文化传统,满足了傣族民众的心理需求,傣族民众的舞蹈艺术自然而然受到了小乘佛教文化的影响,带有强烈的小乘佛教色彩。

在小乘佛教文化圈域中孔雀具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神鸟,傣族人民对他们充满了崇拜之情。这种崇拜,不仅是对孔雀美丽外表的崇拜,更是对孔雀所象征的佛教形象的崇拜。因此,傣族民间便在神鸟孔雀的影响下产生了民间的孔雀舞,来表达傣族民众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未来的期望。传说佛祖派神鸟孔雀去帮助帕真,神鸟孔雀为了避免魔鬼找到帕真后去攻击他,一直在他身后为他抹去行走的足迹。从孔雀的传说中可以体会到神鸟孔雀自古以来就是佛法的象征,民间孔雀舞从最初就是属于佛法的舞蹈。是小乘佛教的传说使孔雀具有了佛法的象征力量,后来的民间孔雀舞就是传承了这个原始意义。因此,傣族民间孔雀舞文化与小乘佛教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傣族民间孔雀舞的发展与变迁

民间舞蹈之所以流传至今是因为它是人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民族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影响下发展与变迁的。在过去,民间舞蹈具有民俗性、草根性。现如今,民间舞蹈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逐渐走向舞台。傣族民间孔雀舞也是如此,它的发展与变迁不仅是在傣族文化的影响下发生的,同时也受到了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神圣与世俗

最初小乘佛教传入傣族地区时,孔雀舞带有神圣的性质。但随着小乘佛教在傣族人民的生活中普及之后,傣族人民在与小乘佛教交流的过程中产生了世俗性。随之,孔雀舞也发生了转变,从只跳给神灵看的神圣性舞蹈转变成敬神和自娱双重性质的世俗性舞蹈。这是孔雀舞在民间发展的根本原因。而且在小乘佛教逐渐世俗化的过程中,民间的孔雀舞打破原来神圣化孔雀舞固定的程式,很多专业的孔雀舞者在保留原有的孔雀舞姿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独特风格,这使孔雀舞的风格变得更加符合傣族民众的口味,也就是更加世俗性和多元。专业的孔雀舞者通过在平时的生活中对孔雀的认知编出了更加精彩的孔雀舞形态,这是民间孔雀舞形成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在民间孔雀舞得到进一步发展之后,民间的孔雀舞中渐渐的出现了女性的身影。随着傣族民间文化的更新,女性与男性一起表演双人的孔雀舞赢得了傣族人民的厚爱。女性的孔雀舞形象丰富了民间孔雀舞的表演风格和舞蹈文化内涵。在孔雀舞中,女性的孔雀舞形象沿用至今,一提到孔雀舞便能想到女性。

(二)民间与舞台

从字面意义上来说,民间与舞台的孔雀舞只是空间上的变化。而从人类学的视角上来看,民间的孔雀舞代表着傣族的深层文化,我们可以通过孔雀舞的形象去感受傣族社会的生活和习惯等。舞台的孔雀舞表现着孔雀舞的艺术性,观众可以通过舞台上的孔雀舞形象来陶冶自己的艺术情操。因此,民间的孔雀舞与舞台的孔雀舞是两种不同的舞蹈类型。民间的孔雀舞展现了舞蹈产生、发展与变迁的时间和过程,具有时间性,在人类学中称作“时间文化层”,它与傣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有关,用来满足傣族人民生活中的需求以及某种目的的舞蹈。其次,民间的孔雀舞展示了民间的舞蹈框架、表演氛围和表演程序,具有空间性,在人类学中称作“空间文化层”,是指在民间傣族孔雀舞中可见的动态性符号和不可见的深层意识形态。

艺术家在悠久的傣族民间孔雀舞蹈文化中收集了丰富的创作元素,编创出了大量的孔雀舞作品,这使傣族孔雀舞走出傣族,登上舞台。其中有几位关键性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展示了孔雀舞从民间走向舞台的经过。傣族孔雀舞的创始人毛相,将民间孔雀架子舞创新出徒手的孔雀舞,编创了男女双人孔雀舞,首次舞搬上舞台。刀美兰丢掉了沉重的面具,首创女子孔雀舞的表演形式,女子孔雀舞的形象顺应了大众的审美潮流。杨丽萍的孔雀舞十分注重灵性的表达,她所塑造的孔雀形象十分纯洁,深得人心。这三位舞蹈艺术家对舞台上的孔雀舞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使孔雀舞被越来越多的观众所认识。然而,舞台上头戴孔雀羽毛,穿着紧身长裙的窈窕美女形象颠覆了传统民间的男性孔雀舞形象。因此,舞台的宣传力量十分强大,以至于傣族当地真正的民族文化受到了冲击,所以我们应该更多的关注傣族民间孔雀舞的文化内涵,加强观众对孔雀舞文化的理解。

四.傣族民间孔雀舞的保护与传承

随着社会的发展,傣族地区的民间文化产业结构不再处于封闭的状态,而是逐渐走向开放的状态。先进的科技和方便的通信使傣族地区的交通和交流变得更加便利和广泛。通过这些新方式的普及和传播,傣族人民对不同文化和外部世界的了解增多,但这些外来文化所带来的不同观念也对傣族民间的文化造成了影响。

(一)加强保护意识

在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下,傣族的小乘佛教在新一代年轻人的生活中不再是必须的精神支柱并且逐渐在他们的生活中淡化。在越来越开放的傣族地区,外来文化通过网络、电视等渠道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从而使人们逐渐忽视民族文化,给民族文化带来了危机。这就使愿意跳民间孔雀舞的人变得越来越少,影响民间傣族孔雀舞的保护与传承。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傣族民间孔雀舞的保护意识,使傣族人民在民间自发的对孔雀舞进行交流与发展。因为民间孔雀舞是孔雀舞的根脉,要想对孔雀舞进行保护与传承,就必须调动傣族人民对民间孔雀舞的重视。其中,民间艺人在傣族民间孔雀舞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他们可以说是傣族的活态舞蹈艺术。当他们在生活中自我娱乐或是进行仪式活动时,对民间孔雀舞的创作和传承起着十分重要作用。所以,应该通过少数民间艺人对孔雀舞的保护意识来带动整个傣族地区民众对孔雀舞的保护意识,从民间这个根源入手来加强人们对孔雀舞的重视。

(二)未來传承之路

每个国家的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不同民族用不同的方式对世界进行认知和理解,从而创造出属于自己民族的灿烂文化和动人艺术。舞台上单纯的动作模仿舞姿只能使观众感受到民间舞蹈表面上的美,然而一个民族深层的文化和审美不是简单的通过舞蹈动律就能表现出来的。想要使民间舞蹈长久的发展和传承下去,民族文化作为民族的灵魂是十分有必要融入到民间舞蹈当中的。这样能使民间舞蹈超越舞蹈动作和舞蹈技术的层面,变得更加具有穿透力和影响力。因此,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在舞蹈中的运用,是民间舞蹈未来传承的必要方式之一。新时代“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促进了多民族、多国家的文化交流,为傣族民间孔雀舞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一个不可错过的好机会,对此应该抓住机会积极的对孔雀舞文化进行传播。同时在“一带一路”的形式下,傣族民间孔雀舞也应借此好机会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或国家的优秀舞蹈文化,编创出更多新颖且吸引人的舞蹈作品。那时,傣族民间孔雀舞文化将不仅仅是单一的文化元素,而会被来自五湖四海的爱好者所认识,成为傣族民间文化与其他文化融合而成的产物。

五.结语

傣族民间孔雀舞蹈文化历史悠久,充分体现了傣族人民思维方式的长期发展和传播过程,是傣族文化的表现方式。以人类学的视角来研究傣族民间孔雀舞蹈文化涵义是科学合理的方法之一,既为人类学的研究领域做出突出贡献,顺应了人类学的发展趋势,又加强了傣族民间孔雀舞蹈文化的传播传承和在中国以及在全球文化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王以铸.历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59:844.

[2] 弗雷泽.金枝[M].徐育新,王培基,张泽石,译.北京:大众出版社,1998:19

作者:闫姝昕

孔雀舞中的民族文化论文 篇3:

孔雀图腾对傣族“孔雀舞”的影响与作用

[摘要]中国的图腾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人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图腾文化较真实且直观地反映了人类的生产状况、生活状况及思维状态等,包括观念,现象,习俗,艺术等内容。傣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最具有文化历史与鲜明特色的民族之一。在傣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中,孔雀图腾文化对傣族文化的影响可谓是广泛且深刻。孔雀与傣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而傣族的孔雀舞则和傣族图腾崇拜中的孔雀图腾有着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孔雀图腾;孔雀舞;发展;影响

一、傣族的图腾——孔雀

傣族是一个传统的农耕民族,他们敬畏大自然、服从大自然,也相信能够和大自然和谐统一。关于傣族的图腾崇拜说法也有很多,然而大多还是与他们的风俗习惯有很大的关系。众所周知,中国的四大神兽分别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而朱雀的原身就是凤凰。据书中记载,神兽凤凰是非常美丽的鸟,它被称做是百鸟之王,而且有着特殊的灵性,人们也信奉它会带来祥瑞,所以作为古越人后代的傣族人对凤凰也有着特别的崇拜之情。有关于凤凰原形的说法也是大不相同,例如孔雀、玄鸟、锦鸡等等。傣族人民对孔雀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视孔雀为吉祥的鸟,它是有灵性的,它将幸福、纯洁、和平、美好带到人间。傣族人民相信孔雀会带给他们好运,因此把孔雀作为自己的吉祥物,逐渐的开始学习跳孔雀舞。人们还把孔雀图腾作为剪纸、刺绣、织锦等重要的图样,还有的把它们绘画在房屋上,女性会把它们作为装饰品佩戴在身上,这样孔雀就会给他们带来吉祥,带来幸福的生活。至于现如今的傣族人为何对鸟图腾如此地信奉和崇拜,这与傣族人民最早的祖先对鸟图腾的崇拜是密切相关的。后来傣族人在自己的身上也会纹上孔雀的图案,他们希望用这样方式可以得到孔雀的庇护,保佑他们能够幸福平安,吉祥如意。

二、孔雀图腾与傣族孔雀舞

关于傣族孔雀舞的起源流传着很多不同的说法。有的说与宗教信仰有关,有的说与生产生活方式有关,也有的说和神话故事传说有关。与其他民族相似,傣族的孔雀舞最初的形式是原始巫术。在远古时期,傣人认为宇宙的万物之间都存在必然的联系,离神灵越近,越可以感知到神灵并且与之交流。所以在傣族人通过舞蹈的形式,在举行孔雀图腾信仰仪式之时,把自己装扮成本民族所信仰崇拜的图腾,希望借此方式来与神灵进行沟通交流、传达心愿,希望神灵能保佑本民族风调雨顺、避免灾难降临等。著名的傣族民间舞蹈艺人毛相老师,被称为我国近代孔雀舞的创始人,他对孔雀的喜爱已经无法用语言可以形容了,他认为孔雀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动物,观察孔雀的行动和聆听孔雀的叫声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情。毛相老师用自己的姿态动作、思想情感表达出了作为一个傣族人对孔雀图腾的崇拜,给世人诠释了一个全新的孔雀舞。

二、孔雀图腾对傣族孔雀舞的影响

1孔雀图腾对傣族孔雀舞的内在影响

我国西南地区的傣族地区,有一种仪式舞蹈,这种舞蹈也是流传了非常久远的舞蹈,而且对傣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以及心理影响非常深的一种民俗现象。然而这种仪式舞蹈的出现也是为了满足人们精神的需要,把特定的一种东西作为心灵的寄托,而这个东西就是对孔雀图腾的崇拜。对于孔雀图腾的崇拜最好的表达方式就是舞蹈。当人们想要去征服自然、支配自然的时候,却由于手段的缺乏和能力的不足,人们的一些愿望往往没有办法去实现,在这种时候,人们就会跳起仪式舞蹈。通过舞蹈,人们认识到自身的位置,人与自然是需要和谐统一的,需要互相给予,不要试图单方面的去索取,没有付出就得不到回报。他们相信舞蹈能使他们超越现实,与神灵进行沟通。由于他们创造了“神”和“灵”的观念与意识,他们相信灵魂是真实存在的,世间万物都是具有灵性的,灵魂永远不会灭亡。他们觉得自己的氏族起源于某种动物,而这个动物应该就是他们所喜爱的孔雀,因此孔雀也就成为了他们民族的象征,他们的图腾。人们热爱孔雀,崇拜孔雀图腾,孔雀图腾也在影响着人们,影响着孔雀舞的发展。傣族孔雀舞能之所以够如此顺利的发展,也和人们对于孔雀图腾的崇拜有很大的关联。只有心中有了信仰,才会对孔雀舞更加的热爱,才会更好地去发展它。所以,傣族的孔雀能够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是和傣族人民真诚地崇拜有很大关系。他们把孔雀图腾深深地烙印在心里,把它作为自己的标志,努力把孔雀舞推向社会,使更多的人认识孔雀舞、了解孔雀舞。总而言之,孔雀图腾在精神上对傣族孔雀舞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2孔雀图腾对傣族孔雀舞的外在影响

傣族人民把孔雀图腾一直视为是本民族的精神与信仰,使得孔雀舞能如此具有代表性。孔雀舞蹈诠释了孔雀的生活习性、神态以及动作。舞者的体态基本是半蹲着,有着较规范的步伐,身体和手臂的每个关节都是弯曲的,在此基础上均匀、平稳地摆动身体,这些动作无一不是在模仿孔雀,更加体现出傣族人民对孔雀图腾的崇拜。而图腾舞蹈则是一种模仿图腾动作形象的一种舞蹈,在跳图腾舞蹈的时候,舞者要穿上带有各种图腾的服装,或者把自己化装成要表达的图腾的模样。在最开始的时候,孔雀舞都是由男子来表演的。因为会开屏的美丽的孔雀都是公孔雀,所以表演孔雀的角色都是男子担当。表演者在表演前需要进行一番打扮,把自己装扮成一个孔雀的样子,然后根据音乐不停地舞动,伴奏的乐器一般是铜锣和象脚鼓,由于穿的衣服比较笨重,演员的动作大都非常简单。演员的上身和手臂都是呈弯曲状,手要拉住背后的翅膀一直不停地抖动,给人一种孔雀开屏的感觉,下身大都保持在半蹲的状态,模仿孔雀走路的姿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傣族的孔雀舞算是我国比较典型的由图腾遗存下来舞蹈。

四、在傣族孔雀舞未来发展道路上对孔雀图腾的重要作用

1孔雀图腾崇拜对傣族孔雀舞创作理念的作用

傣族孔雀舞所呈现出的基本体态是“三道弯”,顾名思义,就是舞者用丰富的肢体语言与身体弯度展现出的“三道弯”舞姿。第一道弯则是从脚掌到膝部所展现出的弯度,第二道弯是从膝部到胯部,而第三道弯则是胯部到上身。这所有的舞姿都是艺人和艺术家经过长期的观察与模仿而产生的动作形象。由于孔雀在漫步是十分悠闲,动作沉稳矫健,人们观察到这一特点,把重心压低,尽量保持在半蹲的状态来完成动作,像孔雀一样每一步都迈的很沉稳,这也就是为什么跳孔雀舞的时候重拍往下走的缘故,既有一种含蓄稳健又不失力量美。跳傣族孔雀舞的时候,身体的每个关节都要灵活的运动,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孔雀舞婀娜的三道弯特点。例如由杨丽萍表演的傣族舞蹈《雀之灵》,这个作品以“三道弯”的动作造型特点与丰富的肢体语言展示了晨曦中的孔雀,它迎风起舞,通过戏水、跳跃、飞翔等舞蹈动态动作充分突显了孔雀的灵性。这些都是来源于杨丽萍自身对“灵”及生命的感悟和体验,也是民族图腾与自我意识的完美融合。傣族的舞蹈中不单只有孔雀舞,傣族的图腾还有很多,如大象、犀牛、蝴蝶、鱼等,而这些舞蹈的动作大多也都是模仿它们而得来的。但由于孔雀是傣族人们心中的神鸟,所以傣族的孔雀舞便成了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

2孔雀图腾元素的运用对傣族孔雀舞今后发展的作用

孔雀图腾作为孔雀舞发展的一个重要依据,更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虽然目前已经是发达社会,这种精神上的寄托往往会在时间的流逝中被人们所遗忘,但是孔雀舞能够发展到今天,它的作用还是不容忽视的。所以傣族孔雀舞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孔雀图腾元素还是需要借鉴的。主要目的则还是希望傣族孔雀舞能够得到传承与发展,只要是有利的,我们都可以采取。在继承与发展的同时还要不断地创新,傣族的孔雀舞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和水平想要更好的发展孔雀舞,不仅要学习学好传统的孔雀舞,还要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去创新,不断去突破,这样才能使孔雀舞长久不衰,焕发新的生命。只继承不创新,孔雀舞同样只是墨守成规的跳,没有新意,经过一段时间,有人有可能就厌倦了,甚至遗忘掉。而只创新不继承,孔雀舞有可能就会失去原有的风格,越走越偏,也就不再是孔雀舞。所以,我们要在继承中发展创新,在创新里不忘继承,这样,孔雀舞才能走上新的发展道路。

五、结 语

图腾的崇拜,看似是简单的动物崇拜,但在傣族人民的心中,动物是神圣的,可以给他们带来幸福、吉祥,是一种美好的祈愿,是先辈们留给他们生存和发展的技能,留给他们生命和不断繁衍的道理。如今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而民族的文化也没有停下脚步。中国还有很多民族民间舞蹈在以自己的方式和顽强和生命力在持续发展着,傣族孔雀舞的传承成功则是一个特殊的典型。想要使民族文化得到更完美地弘扬与发展,我们就必须在继承中去发展、创新,而在创新中又能不忘继承。这样,孔雀舞才能在孔雀图腾的延伸下走上新的发展道路。

[参 考 文 献]

[1]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刀承华.傣族文化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5.

[3]岑家梧,李则纲.图腾艺术史——始祖的诞生与图腾[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8.

[4]阿宫.试论傣族孔雀舞的风格特点[J].文学教育,2012(01).

(责任编辑:章若艺)

作者:刘芳婷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汽车营销新战略探析论文下一篇:规则管理与班级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