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特长

2022-11-13

苏霍姆林斯基举过这样的例子:某些在校学习期间很不引人注目的、默默无闻的学生毕业后却很优秀, 表现得很出众。其实在学校里, 表现一般, 成绩平平, 十分听话、学习努力的学生是很多的, 然而毕业后能获得成功的毕竟是他们中的极少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老师往往会忽视他们, 认为他们还算“过的去”, 没什么可担忧的。

这是我们学校在教育过程中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忽视学生的个性,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没有发现每个学生潜在的能力和才干。那么作为教师怎样才能挖掘学生的特长培养他们的个性, 激发他们的潜智呢?那就是我们的教育需要创新, 尤其是在提倡素质教育, 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但创新也不是盲目的和随心所欲的, 学校的教育创新应建立在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基础上, 学生需要的是信任、认可、平等、自由, 说到底就是需要个性和施展个性的平台。那么怎样在教育创新中培养学生个性, 是个值得教师探讨的话题。

教师要深刻理解“创新”的内涵, 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我们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让他们尽情发挥主导作用, 老师此时的角色就是一个引导者, 服务于学生的“现场发挥”, 我们不能片面地认为一个安静的课堂, 学生都“听话”的课堂就是一节好课堂, 一个有欢声笑语, “热闹非凡”的课堂就是一个糟糕的课堂, 而实际上很多时候却刚刚相反。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高高在上的架势, 扮演着“发号施令”的角色, 不料这样却严重扼杀了学生的个性, 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 应该引起注意, 要有质的改变才行。

教师要敢于尝试, 勇于探索。以前的课堂除了师生就是课本、作业本, 而现在却有了多媒体教学手段, 以前上课只能在教室内 (体育课除外) , 那为什么现在我们就不大胆地冲出教室这个狭小的圈子, 让同学们到操场上去, 到大自然中去, 到阳光下去, 到生活实践中去呢?面对这个问题, 可能大部分的教师认为把学生放出教室不可取, 太冒险, 而且这样会把课堂纪律搞糟。而我个人始终认为, 把学生长期限制在教室里那才是不可取的、不科学的, 学生需要理论知识, 更需要社会实践, 因为理论知识是为社会生产服务的, 有了社会实践才能更好地促进理论学习。比如说生物课, 我们就可以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甚至田间野外去观察, 结合他们学习的理论知识,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再比如美术课, 我们可以更大胆地开展室外写生活动, 让学生去观察大自然、领悟大自然、体会大自然。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认识到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的道理, 因为在写生过程中, 学生逐步学会了对事物的概括、夸张、取舍、提炼, 使他们明白了绘画不是像照相那样的死搬硬套, 写生的这样一个过程, 不仅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 造型能力, 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操。我相信通过适当的类似室外课堂, 对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有很大的帮助, 这种方法是值得借鉴甚至是可以推广的, 只不过, 这类课堂事先要周密组织, 避免一些意外事故的发生, 不然会适得其反。

尽量少对学生说“不”。据心理学家测试, 很大多部分学生都喜欢“出风头”, 喜欢展示自己, 导致他们的表现被老师认为不应该, 不满意或者很可笑, 于是有的老师就出面干涉了:你以后不要这样了;下次不要再让我看到这样的事;不会有人说你做得对;我是不会原谅你的……类似的话, 从老师嘴里不经意说出来, 却伤害了很多学生的自尊心, 同学们的积极性被打消, 个性被扼杀。其实, 作为老师遇到这种情况应讲究谈话策略, 与其批评不如从侧面看他们的“闪光点”, 予以表扬。我想这样会更好, 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

培养学生的个性特点还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其一尊重学生, 发现个性。对有“棱角”的学生, 我们要见“怪”不怪, 要主动接近他们, 了解其个性, 以求健康发展。每位教师必须善于“不拘一格看学生”, 尊重学生, 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 做新时代的“伯乐”。

其二创造“育场”, 培养个性。当学生的个性、特长表现得很明显、很强烈的时候, 学校、家庭和社会应相互配合, 不失时机地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发展学生这些积极的个性与特长。反对强求划一的教育, 坚持面向全体和发挥个性、特长相统一的教育原则, 学校、家庭及社会要构建起以“学校教育为主导, 家庭教育为基础, 社会教育为依托”的校内外和谐一致的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素质教育场。

其三因势利导, 发展个性。培养学生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学生个性, 形成创造精神。对于有特殊兴趣和才能的学生, 应积极为他们开辟创造性的学习途径, 如组织课外专业学习小组和有关的竞赛活动, 多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 应根据学科的特点, 多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 使学生成长为既符合时代共性要求, 又具有鲜明个性、创造力和开拓精神的新世纪弄潮儿。

总之, 要培养学生个性, 挖掘学生特长, 教育教学必须创新, 没有创新就没有个性可言。以上种种观点, 是我从事多年教学的一些领悟, 仅代表个人观点, 难免有些肤浅, 望广大同仁能予赐教。

摘要:每个学生都有他在某一方面的积极性。有某些特殊的天赋, 某些自然的素质和某方面的倾向性。教师应该给他们创造条件, 让他们身上最美好的东西得到最充分、最理想的施展。教师的任务首先在于发现学生身上最美好的东西, 发展它, 鼓励学生独立工作, 支持他们的创造精神。这将有助于他们从小就能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才能和潜力。并勇敢地、自信地走向生活。

关键词:学生,个性,特长

参考文献

[1] (苏)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1.

上一篇:进行大学新生职业指导方法的研究下一篇:浅析高校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